请欣赏关于滋味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滋味的散文1:杏子滋味
文/闫晗
杏子吃多了不好哦,朋友这么说。可是,它独特的营养价值,不是别的水果能代替的呀。
对待食物,我们多少都会有些偏见,它们来自童年时大人随意的话语,或者生活中一些特别的经历。我觉得香蕉性寒凉,带着一点阴险,缘于初中时有个同学说,***妈空腹吃香蕉加重了病情,印象就那么留下了。
杏子散发着淡淡的果香,外表覆着一层细细的软绒毛,似小孩子的脸蛋一般,温柔、芬芳。这种水果带给我的回忆是美好的,看到它总像闻到故乡的气息,听到童年的召唤,触摸到生命河床里的卵石,感到有夏天傍晚的风吹过手臂,妥帖安心又有淡淡的惆怅。
我四岁那年,妈妈到邻村教书,我们一家三口便在那个村子租了房子。白天,我就被寄放在前街的大妈家里。大妈的院子里有棵杏树,已经长了很多年,很有气势,小小的我刚能环抱过来。还有一只大黄狗,常常卧在杏树下热得伸着舌头。
后来,我上小学时的某一天,中午回家却发现妈妈没有回来做饭,诧异又失望,只好饿着肚子回学校,趴在桌子上午睡。每一次在教室的午睡,我都不曾睡着过,无数个中午都在桌子上翻来覆去换着姿势让胳膊不至于被自己的脑袋压麻,有时候睁着眼睛茫然地看着课桌下的水泥地,有时偷偷看看小伙伴们各式各样的睡姿。我很羡慕那个一趴下就能睡着、很快就流了一胳膊口水的大刚,他是怎么睡着的呢?
值日生来检查大家是否入睡时,我迅速闭上眼睛进入装睡模式。那个小姑娘走到我跟前,推了推我的胳膊。我假装迷迷糊糊醒来,想要为自己辩解:我没有违反纪律啊。她用手指指门外,示意我出去。我跑了出去,看到柳树下的大妈。大妈告诉我,我妈去城里开会了,嘱咐她给我送饭。那天大妈烙了葱油饼,用苞米叶包着,放在塑料袋里,袋子里还有几个黄澄澄的杏子。我喜出望外,除了这突如其来的午饭,更是为了这不必午睡的特赦。我一口一口咬着油饼,吃得很慢,拿起圆润的杏子,嗅着它的香气,听着鸣蝉在柳树上叫,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不远处的教室像另一个世界,遥远、空茫。我是孤单的,却很安全,我喜欢这样。我也不晓得在那样缓慢耐心的咀嚼中,怎么还会不小心吞下一个杏核。这件事让我陷入了焦虑,好几天上厕所都很紧张。我一直没发现它的踪影,那分紧张感也只好不了了之,恰似童年的许多无疾而终的事情一样。
大妈家后来铺了水泥院子,老杏树被锯掉了。那只大黄狗到了寿命期限,也不在了。往后的日子里,并不曾听大人们说起对它们的怀念,年幼的我,只记得那一天中午杏子的滋味。
关于滋味的散文2:滋味
文/胡剑英
我岳父是个很喜欢喝酒的人,每餐碗筷和酒杯是要齐上桌的。家父知道这位亲家翁的嗜好后,每逢过年过节我陪妻子回娘家时,都会让我们提上两瓶五粮液或剑南春。父亲极少喝酒,别人送的这些东西正好派上了用场。
岳父自然喝得美滋滋的,忘了尘劳烦忧。岳母却看在眼里,不舍在心头。太金贵了,那喝下去的一点一滴都是钱啊!她有次忍不住对我说:以后别送这些高档酒了,有自家酿的包谷酒喝呢!你尝尝,味道也不错。
从那以后,我和妻子便不再提酒上门,而是改送钱。这对经济并不宽裕的农家来说,更实在些。只是我的岳父,也许会感到有点遗憾吧!
岳父得了冠心病,却不遵医嘱,仍然抽烟喝酒,家人的劝诫,只当作耳边风,念叨多了,反倒惹来吼骂。病中落寞,几个老伙计来看他,筷子敲打着碗碟,跟着收音机里的京剧哼几句,云散日出,这酒喝得惬意。
我算是个文化人,又是城里女婿,平日岳父是高看我一眼的。岳母让我去敲边鼓,我虽笨嘴拙舌的,为了岳父身体,也多讲了几句,岳父答应我戒酒。可没几天,受不了酒虫儿的诱惑,岳父又端上了酒杯。
病入膏肓的岳父,在花了很多钱后,带着病痛和贫穷,悄然驾鹤西去。
我将一杯白酒,洒在他的灵前。抬头望着挂在墙上的遗像,彩扩店把他的脸洗得红了点,好像是那次喝了我送来的好酒后的样子。
关于滋味的散文3:春天的滋味 掐一把春芽入菜来
文/范命辉
蕨芽 猪油逼出嫩滑鲜
惊蛰过后,乡间的山坡田野已披上鹅黄嫩绿的彩妆,野菜遍地。此时的蕨已破土而出,取褐色的“蕨拳”嫩尖汆水一炒,嫩滑清鲜。
正所谓“蕨芽珍嫩压春蔬”。在长沙春食的《湘菜谱》上,蕨菜炒腊肉、蕨菜煎蛋、蕨炒藜蒿……它们都是长沙人经历春节大鱼大肉之腻后的最好鲜烹。
尤其将蕨与藜蒿放在新煎的猪油中一炒,猪油逼出蕨和藜蒿的嫩鲜香,特别好吃。
我们经过一个冬天的煎熬,适当吃些蕨菜,对身体可谓颇为有益。《本草从新》说,蕨芽可“滑肠,化痰”。却也不能多吃,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说:“(蕨)久食成瘕。”瘕,腹部肿物的泛称。
椿芽 雨前最喜嫩无丝
“雨前椿芽嫩无丝”“雨前椿芽雨后笋”。这里的“雨”都是指谷雨,也就是说,谷雨前香椿最嫩最好吃,谷雨后最好吃的是春笋。
我家邻居爱吃香椿,干脆从乡里搞来两株香椿树苗,栽在小区草坪里。一到春天,伸手可摘。香椿的吃法不少。最简单的做法是凉拌。《湘菜谱》中有道“凉拌香椿”,湘菜大师王焰峰加点豆腐一拌,就将其提升为“香椿拌豆腐”,这菜嫩白滑绿;若拌点蛋糊一炸,撒上花椒粉,则叫椒盐椿芽,也很好吃。
当然,香椿煎鸡蛋是长沙人的最爱。食客从软嫩的煎蛋中能感受到椿芽的醇香。
去年春天我在江苏泰州吃了个“香椿涨蛋”:香椿切碎,放在鸡蛋里搅拌均匀,再放入锅里煎,一杯水倒下去,我们都看着鸡蛋在锅里慢慢涨起来。这菜,就是看着,都感觉很有意思。
春笋 “二月”初生黄犊角
北宋黄庭坚《春阴》诗说:“竹笋初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试寻野菜炊春饭,便是江南二月天。”长沙人也极喜欢黄庭坚诗中所说的相关美食。
农历二月,春笋刚长出角,特别嫩。尤其春笋烧肉、香煎春笋等,在长沙,最是寻常不过的清明前春味,又最是很多人的心头好。
湘菜大师李强将春笋和腊肉一炒,清爽厚味,这是用整个冬天蕴蓄的佳旨来与春之食的初吻。腊肉回冷的腊香与破土而出的清鲜交融,满口香辣肥润中有清瘦的淡鲜。
这个春天,长沙的大厨巧手创新,还在风吹肉、风吹萝卜的煨炖中加入春笋,春笋的清鲜在风吹肉与风吹萝卜的咸鲜原汤中一滚,鲜嫩爽口,吸油回甘。
春韭 春雨剪韭煮鳜鱼
春韭之美在黄,春韭之香在绿。
早春长沙,会吃的人,常以肥嫩的韭黄合着百叶、胡萝卜丝一烩,香嫩甘鲜。
更值得称道的,却是那初春喷香的绿韭菜。长沙春天的绿韭,以叶细、茎矮、肉质厚嫩、辛辣、气香著称于世,又称“香韭菜”。因其“翠发剪还生”,被称为“一束金”,还因它有养生壮阳功效,长沙里手俗称其为“壮阳草”。
喜欢春天绿韭的人多。但喝酒后,最好不要吃韭菜。李时珍说,“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多食则神昏目暗,酒后尤忌。”
在传统的湘菜生活中,人们特别喜爱春韭豆芽、春韭嗍螺、春韭莴笋、春韭炒河虾、春韭鳜鱼、春韭煮春鲫。此时的春韭入菜,都是黄金搭档,韭香活味。
一到春天,湘菜大师张小春最喜欢用水煮春韭,清鲜少油,翠绿如春。
春韭最诗意的吃法是:春暖花开时,“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春雨中割一把春韭煮鳜鱼,煮时加姜、蒜、紫苏和辣椒。
春韭煮鳜鱼,汤鲜、肉嫩、鲜辣,甘鲜丰肥。
立春后吃春卷是老长沙习俗。春韭也是春卷的主要配料之一。笋子、鱿鱼、火腿、里脊肉或腊肉切丝,下锅炒出香味,和椿芽、春韭加麻油拌匀,制成春卷馅,再用米浆烫出来的春卷皮一包,茶油中一炸,香喷喷的。
野生水芹 黑羊新味水芹添
春天的另一美味,是野生水芹。在周末的阳光下郊游,我发现田边水沟,野生水芹已不知何时齐刷刷生长出来。
那个周末,我们还到望城区雷锋大道的农家乐去吃饭,不料吃到了水芹炒肉、水芹煮泥鳅、砂煲水芹腊肉等等,这些春天里辛香的滋味,在辣椒的作用下更有劲道,是下饭的圣物。
其实,湘菜大师杨敬伟早已在黄焖黑山羊肉羊杂中放上一点水芹、辣椒,煮开后,这黄焖黑山羊肉羊杂特别清鲜爽口。杨敬伟把浏阳黑山羊烹出了新味。
青菜薹 “湖南芥末”食疗传
春天的阳光下,菜地里的青菜长出青菜薹。此季的青菜薹,青嫩而肥大,正是做冲菜的最好食材。从菜园子里摘一把青菜薹洗净吹蔫,切碎,红锅翻炒取出,密封保温,便可产生“冲味”。取茶油下入蒜米、尖红椒米、盐,形成兑汁,倒入青菜中拌炒,著名的长沙民间冲菜,就此制成。
长沙冲菜,早就有“湖南芥末”之称。食客食之,常感气味冲鼻,更有因冲菜的刺激而涕泗横流、治好感冒者。
在春初之时,有一些老长沙人家仍偶尔以一碟冲菜、一片腐乳、一碗白米饭而食。他们的目的,在今天并非节俭,而是要用冲菜预防或治疗春季流行性感冒, 这也算是长沙民间奇异的“食疗”吧。
这个季节也是吃菠菜的好时节。春初的菠菜特别甜,传统湘菜中有道名菜,叫“椒盐菠菜心”,最佳食用季节在春季,这菜的做法是将虾米、火腿切成碎末,加盐调味,芡粉、鸡蛋搅拌成糊,把嫩绿的菠菜心放入其中挂糊一炸,起锅后撒上花椒粉,黄红绿相间,椒香微脆,外酥里嫩。火宫殿的“主席宴”里就有道“三鲜菠菜”,菠菜心配上虾仁、海参一熘,虾仁晶莹透亮,菠菜碧绿生鲜,真具“红嘴绿鹦哥”的气场。
关于滋味的散文4:尴尬
文/惠佳宇
常听大人说尴尬的滋味不好受,我想尴尬的滋味真的那么难受吗?直到那天,我才尝到了尴尬的滋味。
那一天,我去图书馆还书。好不容易等来了公交车,车上却早已坐满了人。没办法,我只好抓住一个离我最近的扶手站稳了脚跟。在我旁边的座位上,坐着一个初中生模样的大哥哥。在那个大哥哥的右手边还站着一个年迈的老奶奶。车开动了,老奶奶不小心倒在大哥哥身上,可那个大哥哥却推开了老奶奶。
我看不下去了,鼓起勇气,对大哥哥的这种行为表示不满。可老奶奶倒开口了:“你怎么管起我孙子来了,是我让他坐的。”啊?全车人都把惊异的目光投向了我。车到站了,我赶紧跑下了车。
啊,尴尬的滋味可真难受啊!
关于滋味的散文5:劳动的滋味
文/曹雪柏
时隔多年,那双白网鞋我仍记忆犹新,它使我尝到了劳动的滋味。
在那个“三转一响”的年代,我们这些学生娃最时髦的穿着就是白衬衣、蓝裤子,还有白网鞋。前两样我都有,白衬衣是别人送的,洗得发白,蓝裤子是用大人的改版的。
然而,我做梦都期盼着有一双白网鞋,再穿着洁白的衬衣,湛蓝的裤子,高高兴兴地去上学,潇洒极了,这是一个懵懂少年的梦!
小镇上的合作社柜台里,那双白网鞋明码标价2元5角,这我是看过的。父母日益佝偻的身影,我张不开口。别说2元5角,就是5角,也是全家一个月的生活费。再说父母为了我上学,也是吃尽了苦头。
夏天一天天临近,那双白网鞋时常在我脑海中晃悠。那天放学,镇上的药材店黑板上写着——大量收购蒲公英,每公斤5分钱。我眼前豁然开朗,随之产生了攒钱的念头,我要用我的劳动换取那双白网鞋。
以后的日子里,每天放学,我顾不上吃饭,背起竹篓,拿起铲子,就奔向村后的山岗,田埂地头,崖边路旁,我仔细地找寻着,常常是摸黑回家。每剜到一簇蒲公英,我都感觉那双白网鞋距离我又近了一步。一次,为了剜崖边的一簇蒲公英,我差点掉下去。村后的那片坟地,氤氲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阴森,人很少去,但遍地一簇一簇的蒲公英吸引着我。夜幕降临,农人回家,牛羊入圈,我是硬着头皮,做贼似地窜入那片墓地……
不几日,院子的晒场上已晒满了一大片绿油油的蒲公英,再晒几个日头干了就可卖钱了,我仿佛已看到那双白网鞋,穿在了我的脚上。可我已被晒得黝黑,满手的血泡,但心里是甜的。
天道酬勤,我终于凭着自己的劳动攒够了那2元5角钱。当我攥着一大把毛票站在高于我的柜台前时,捧回我人生的第一双属于我的那双白网鞋时,我内心酸酸的。我小心地穿着那双白网鞋走在上学的路上,潇洒极了……
岁月不堪回首,我已快步入不惑之年了,总喜欢怀旧。当然白网鞋、蓝裤子、白衬衣已成为过去。又是一个夏天来临,当我看着满街学生穿着款式新颖、质量上乘的夏装时,思绪随风飘扬,我又想起了当年那双白网鞋,它使我尝到了劳动的滋味,使我明白了——世间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关于滋味的散文6:茶滋味
文/燕茈
我从小就喜欢喝茶,这看起来倒是一件挺文雅的事。但我对茶却没有任何研究,总觉得茶叶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家家户户都有,而且都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一进门就能看见。 端茶倒水也有许多规矩,有客人来,我要泡上一壶暖暖的香茶,倒在小杯里,恭敬地端在客人面前,而客人则双手接杯。每次给客人添茶水的时候,客人会以手指叩桌,以表示感谢。大人有交代“酒要满,茶要浅”,倒满杯的茶是对客人的不敬。我对此很费解,一次性倒完不更省事,还要半杯半杯地添,真是麻烦。问他们原因,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动不动还拿出大人的姿态训人:“反正老祖宗传下来就是这样的,大家都这样的,不准那么多话。”读书识字后查资料:倒酒要满是古时候的规矩,因为在古时候很多人通过酒中下毒,如果是满酒大家在碰杯的时候就相互之间掺入对方的酒,如果不是满杯在碰杯的时候酒是不会溢出的,这个规矩一直延用至今。
大人又说“酒头茶尾”,因为泡茶是水和茶叶一起倒进茶壶里,最后一杯茶是最浓的,所以最好。这么说是不是越浓就表示越尊敬呢?那么端茶的时候是先端给长辈好呢?还是最后端好?真伤脑筋。
我家对面的山上种有茶叶,是我那去世了的祖父种的,我没有见过祖父,关于祖父的讲述听最多的就是他爱喝茶,村里人都知道他喝得多,也急,一杯接着一杯。无论去哪里回来,也不管是不是大汗淋漓,马上煮茶。有一次,族叔怕他喝得太急了伤胃,就在茶壶里扔了一小把米糠,祖父很生气,又不舍得倒掉,只好细细地将米糠挑出来,挑完后,气也顺了,也开始明白族叔的良苦用心。原来,祖父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是个“茶鬼”。每年扫墓大家都带酒的,唯独我家带一壶茶。
记忆中唯一一次采茶叶,兴奋得几天睡不着,那时候听说去“摘茶”,觉得新鲜,以为是什么好吃的东西,哪曾想辛辛苦苦绕过山路十八弯才知道是来到摘树叶,大失所望。我将其中的一棵茶叶树的叶子一片不留地摘下来,父亲看见瘦瘦的树枝,哭笑不得。这应该不能怪我,柿子成熟时是整整一棵柿子果都摘下来的,枇杷成熟后也是如此。同理可证,摘茶叶也是这样吧?
印象里也只看见过父亲炒过这么一回茶叶。茶叶采摘下来后盛放在干净的竹篾筐。把茶叶薄薄一层摊开,不叠叶,将水汽晾干,便可下锅炒制。我在火炉里烧柴火,大锅烧得很旺,父亲将新采茶叶倒进锅内,双手快速翻炒,使茶叶均匀受热,怕稍迟缓会炒焦。手指被烫得迅速弹开又重新降落,嘴里时不时“哎呀”一声。我看着揪心,嘟囔道,“自找麻烦,那么辛苦,是我就宁愿去喝井水。”“你不说,没人知道你懒。总是懒人说懒话。”我又被乘机训,只好撇撇嘴,继续烧火。
待到茶叶的水分大量蒸发,颜色变暗,有茶香飘出,父亲将茶叶放入簸箕中摊开,命我将柴火划出一些,火小一些,茶叶倒入锅中复炒,双手展平拍打,紧压茶叶,使茶叶固定成型。既要搓成卷曲型,又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揉烂。最后,我就不用继续添柴了,父亲将茶叶摊平在锅中用铁锅的余热,烘焙至茶叶散发出沁人的清香。最后,茶叶完全失去了水分,外形扁平挺直,色泽黄绿黄绿的,清新的茶香飘出,便可出锅并封存好。
花生饱满后接着就是稻穗黄,这个时候,扔一小把茶叶到大瓦壶里,烧开,再带到田地里,就可以喝很久。卷曲的茶叶在茶壶里完全散开,如果不是色泽有些变化,和新鲜的叶子没什么差别。夏天太阳火辣辣的,喝一杯淡淡的茶水,划过干渴的喉咙,柔滑到心底,五脏六腑都被浸润。
如果说有什么比较惬意的时候,就是夏夜里,在晒谷场上一人手里捧着一盅茶水,左邻右舍一起坐着聊天,谁家的花生收成好,谁家的田里多杂草,谁种田没经验,谁又总是懒得跑……说来说去都是这些小事,小蒲扇摇啊摇,把夜就摇深了。
又或许在冬天,霜降时节,一家人守着一炉炭火,再在炭火上煲一壶茶,一来可以给茶保温,二来可以蒸发些水汽,让屋子没那么干燥,腾腾的雾气,让冬天也跟着温暖。我喜欢这样的日子,一家人相守在一起,但是我不爱喝这样的茶,太浓太烫,但是父亲爱喝,倒在茶盅里,大口大口地喝,似乎只有足够烫才能驱散冬天的寒冷。
第一次喝功夫茶的时候,是和几个前辈,在一个茶坊。泡茶的姑娘绑着发髻,素白的衣服,浅浅笑,眉目清秀,像极了电视里演的小道姑。她娴熟而轻柔地泡茶,每一个步骤都有很好听的名字:首先是白鹤沐浴,其实就是洗烫茶杯;然后是香茗入宫,讲茶叶放入茶具中;再是悬壶高冲,水壶提起,将沸水高高冲入茶壶中,旋转茶壶,让茶叶充分翻转;接着是春风拂面,即用壶盖刮去浮在茶面上的泡沫。紧接着是关公巡城,将精致的青花瓷小茶杯一字摆开,讲茶汤顺序倒入杯中,巡回分茶。最后是韩信点兵,讲分到最后剩下的茶汤均匀分配,一杯一滴,平均到每个人的茶杯中……整个过程极其优雅,大家都很安静,只有周围弥漫着轻柔音乐的声音。
轻轻抿一口,香气满溢。在乡下成长的我第一次目睹这么讲究的泡茶方式,这不禁让我想起《红楼梦》里最爱茶的妙玉,有一回她给众人煮茶的时候用旧年的雨水。而单独请宝钗、黛玉喝茶的时候,冲泡的水是她五年前住在玄墓盘龙寺时落在梅花上的雪,用瓮盛装,埋在地下五年才打开来吃,给宝钗用的是“瓠爬箪”;给黛玉用的是“点犀盏”,笑斥黛玉是俗人,将梅花雪水误识为“旧年雨水”;给贾宝玉自己平时常用的茶杯绿玉斗,笑骂宝玉海饮的行为……眼中浮现的是那个妙龄女孩小心翼翼收拢梅花雪的情景,唯美到极致。
因为等太久,实在是有些口渴。旁边的前辈们正在谈王阳明,谈心学,谈格物致知。我不好意思将杯中茶一口喝完,只好附庸风雅轻轻地置杯于桌上。回忆起很多年前和父亲的对话,喝茶太麻烦还不如喝井水,兀自笑了。我这个慵懒的俗人,还是更喜欢那些年大咧咧喝茶的自在惬意,即使那时的茶水苦苦的,涩涩的,却有畅快淋漓之感。
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给自己一段时间,和友人,和家人一起品一壶茶,也是挺好的。轻轻啜一口香茗,任凭那润滑清淡的滋味在舌尖翻滚,细细品味茶中的浓香,让自己内心归于平静,安之若素,流光依然。
一个人一种活法,粗茶淡饭是生活,精致优雅是生活,你有你的清新自然,我有我的闲淡自在,互不打扰,互相包容,各自美好。
关于滋味的散文7:饺子的滋味
文/老鱼鹰子
过年吃饺子,年年如此,年年吃。虽然饺子的形状没有多大的改变,滋味儿却年年不同,大不一样。这不只是饺子馅儿的不同,现在生活好了,要吃啥馅儿都有,不论菜馅儿还是肉馅儿;调料又是那么的全,想吃啥味儿都行。但我觉得还是缺点儿什么。到底缺啥呢?
每当吃饺子的时候,我都会不自觉地回想自己小时候,每年正月初一早饭是那么的好,吃的是哪么香,那么饱。那是因为吃的饺子,盼了一年才吃到嘴里的饺子。那时候,每年春节每人供应二斤白面,平常是见不到的。所以每年我们只能吃上这一顿饺子。剩下的白面,是来招待客人的,就没我们兄弟姐妹的事了。
吃罢年三十的晚饭,我最大的事就是盼着大人们包饺子,那时我家人口多,十来口人,早早的姐姐们就开始洗白菜,切馅儿,大约要七八颗大白菜,当时父母要把在家的两个姐姐五个弟弟填饱肚子,是多么的不容易,一个个都是填不满的嘴,吃不饱的肚子。把馅儿切好后,再拧干白菜中的水,拌馅儿都是父亲的,那时也没什么调料,除去平常用的五香粉,盐,酱油外,又多了两样,一是豆豉,二是面酱。当时我最爱闻豆豉和面酱的味了,趴在火炕上,一边儿摆饺子,一边儿闻着那味儿道,就别提想着吃的事了,更别提要是肉馅儿该有多好了。
过去想的,现在都有了,随时随地都能吃到,但总觉得没有白菜馅儿拌上豆豉和面酱的那滋味儿,人哪,真怪,好像是缺了追求,生活就缺了滋味儿。
关于滋味的散文8:夜的滋味
文/河豚
每一个夜,都是那么的难熬,对爱得挚深的人。仿佛那夜里的一切,月亮、星星是他们寻找孤独的依靠。人哪?为何被这黑黑的夜捆绑,想挣断那捆绑的绳,又是那么的难。就犹如被钉在爱情的十字架上,任凭那痛苦的皮鞭在抽打,就象那血肉之躯被抽得皮开肉绽也不觉得后悔。爱就是那样的麻木,让人无法理解。
夜里包藏着许多,令人心酸和情爱缠绵的往事,一到夜里那个储存仓,就被打开,所有的悲伤、痛苦都象放粮一样,在向外分放,发送。
有多少人,喜欢在夜里度过,夜里没有隐藏的东西,那样的让人可以倾诉甚至发泄。相思痛苦一并如此,就在这无可挑剔的夜里,任由宣泄、流淌。
夜里是每个受伤和被受伤的人发泄情感的好去处。那里能容纳所有的不幸和痛苦。那里也可以为你解决掉所有的不幸,每当你面对那发光的月亮和星星时,你便就会想到,什么是美丽和放松。
夜里是幸福的添加剂,只要你懂得什么是情,什么是爱,就到这黑夜里来,它会为你狂放不绝,甚至和你一到把美满幸福开采。
夜里不分贫贱高低之分,任由你任意狂放驰骋,有悲伤你就倾诉,有爱你就讲,向月亮和星星诉说,你就会心平如镜。
夜里是一个最大的容器,里面可容纳百川,甚至容下江河湖泊,只要你融入里,你就是沧海一栗,有开阔的空间。
夜里是你逃避痛苦和不幸的驿站,只要你那趟相思的列车驶向这里,它就会给你选择好停靠的码头和站位。
无论你是男是女都到这夜里来吧?夜可以给你指点迷津,夜也可以给你分放情感的月亮和星星。夜是你停留的驿站,是你我相思的好去处。
夜的视角之一
他把她的情带走了,带着她的相思走了,甚至也把她这个人带走了。
自从他走后那刻起,她都在无时无刻地想着他,特别是他那不愿分离的眼神让她久久不能忘。
他还记得离开她那刻起,她站在那里,久久地望着他,就象在心里说着:
“你别走行吗?在这里陪着我。”
可是他也舍不得她,但他不能那样,他得下定决心离开她,因为他要为她负责,自己也不能那样太自私了。
他转身就走,连头都没有回,就离开了日思夜想的她。
他的心里能不苦吗?那苦又有什么用,而作为爱他的她不更苦吗?也许她正在夜里痛哭,也许正在撕心裂肺地想他等等,他不愿去想,总之夜里是他们倾诉情感的好去处。
夜的视角之二
她也放不下他,特别是一到夜里她就更想他。
她自己躺在床上,独自而思,想睡也睡不着,一闭上眼就是他的身影出现。他那成熟气质的美,深深地打动了她,她太想念他了,是那么的深刻。
她孤单单面对着天空的星星发呆,她好想好想他,但她还无法把他留在身边,就象天边的星星若隐若现。
夜里,相思的泪一把又一把,打湿了枕巾。那思念的泪珠象不断线的珠子,在一个劲地淌。她狠自己太过于矜持,太过于封闭,要不然他能在她的身边溜掉吗?她责怪着自己,埋怨着自己,但那又有什么用。
夜里,哭是她的唯一,想念他的途径。
夜的视角之三
他们俩都想念得不得了,那种急切相见的愿望想马上就到,可是时间在捉弄人,就是不给他们俩相见的机会。
他们俩真是爱得情真意孥,那种感情不是什么都能替代的。他们是真心相爱,是缘分让他们结合。但他们不能走到一起,只有各自在夜里独相思。
爱上一个人真难,不爱一个人更难,这是爱过的人的亲身体验。
爱了就痛,不爱了也痛。那爱的皮鞭正在高高地举起,是否抽得你皮开肉绽只有你亲身体验,才能知道爱的辛酸,爱的苦短。
夜里的滋味,是好是坏,只有你踏入夜里的那一刻,你才会有亲身的体验。
关于滋味的散文9:夏日冬瓜滋味长
文/园亭张
去一个山村采风,山村悬在半山腰,本是炎炎夏日,到了村子却凉意嗖嗖,山逶迤葱绿,林遮天蔽日,雾霭自高处氤氲着,连着蓝天白云,好像头顶就有可以拧出水的湿毛巾。
石头堆砌的台阶上,见一老太太正欲把削下来的冬瓜皮放进垃圾桶时,我慌忙向前阻止她,老太太纳闷,我说扔了挺可惜,就留给我吧。晚上回到家里,挽起袖子我进了厨房,把山村带回的冬瓜皮洗净,小的保留,大的改刀,使之成为适口的片状,拍碎两蒜瓣,大辣椒切成小片。锅烧热,入油,放蒜和辣椒稍做翻炒,迅速滑入冬瓜皮,快速翻炒几下就可以出锅。那晚家人吃得很开心,筷子开始“打架”,一盘翠绿的冬瓜皮瞬间消失了,妻子高声嚷道:“老公,继续啊!”她那意思,明晚餐桌上还必须有盘清炒冬瓜皮。
冬瓜在乡下算是贱物,家前院后都得种植,我家的后院有半亩地,每年会在大蒜地里套种冬瓜,麦子收割完了,开始挖大蒜,蒜头收到家里,蒜地也挖了一遍,此时的冬瓜还是小胳膊小腿,挖过的乏土经太阳暴晒,就变得酥软,只等一场雨的到来。夏日雨水多,小胳膊小腿的冬瓜就开始奔跑起来,藤蔓很快占领了空地,绿色遮住了乏土。秋天一到,藤衰叶败,冬瓜像长了膘的肥猪,趴在田里一动不动,等待着收获。
母亲常说:“园里的菜都有它们最好时光的,错过了再吃也就没那个味了,比如春天是韭菜的最好时光,夏天则是冬瓜的最好时光。”夏天,天气特别热,人们的食欲没有了,吃啥都不得味。每到这个季节,母亲总是隔三岔五地做冬瓜给我们吃,过去物质匮乏,母亲就把冬瓜切成肉片状,红烧给我们吃,红红汪汪的冬瓜片,堆在粗瓷大黑碗里,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有一次,姐姐觉得冬瓜红烧没啥难的,想在母亲面前露一手,姐姐炒好冬瓜后,加了很多水,盖上锅盖大火烧煮,吃饭的时候掀开锅盖一看,成了一锅冬瓜汤。母亲说,冬瓜水分足,红烧只需加少量的水就可以了。后来,日子过好了,一到夏天餐桌上依然少不了母亲煲的冬瓜汤,她有时会加入鸭子的骨头,放上葱花,冬瓜薄片似翡翠,入口清淡,润心养胃。
清代医家顾仲在《养小录》里,对于冬瓜的吃法列举了好多种,我最感兴趣的是煨冬瓜:"老冬瓜一个,切下顶盖半寸许,去瓤子,净。以猪肉或鸡鸭,或羊肉,用好酒酱、香料、美汁调和,贮满瓜腹,竹签三四根,将瓜盖签牢。竖放灰堆内,则糠铺底及四围,窝到瓜腰以上。取灶内灰火,周回焙筑,埋及瓜顶以上,煨一周时,闻香取出。切去瓜皮,层层切下,供食。内馔外瓜,皆美味也。酒肉山僧,作此受用。”一天一夜,土法煨制的冬瓜,味道相互渗透,内荤外素,香味撩拨着味蕾,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
俗物不俗用在冬瓜上,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炎炎夏日,冬瓜那股子清凉的滋味,总是缭绕在人们的味蕾里,悠长悠长的……
关于滋味的散文10:苦瓜的滋味
文/杨晓艳
生命就像一株苦瓜藤,上面结满了大大小小的苦瓜。苦瓜越小越少,也许就意味着收获的果实越小越少。站在苦瓜藤下,我们要学会解读苦之博大精深,苦之神奇玄妙,苦之因果关联,做好思想准备耐心品味苦的滋味,必定会收获吃苦的幸福。
我当然知道苦瓜很苦。
当我站在菜摊前无意把玩一只翠绿的苦瓜时,眼睛正反复在菜摊上来回搜索,到底该买哪一种菜呢?黄瓜、茄子、西红柿,或者反季节的甜玉米……平时极少有买菜的经验,看来瞧去似乎什么都不太好,什么又都可以接受。最后终于下定决心买了反季节的甜玉米,7元一斤,有点小贵的感觉,想想毕竟带着“甜”字,因甜而贵也在情理之中。较之“苦”的滋味,谁不偏爱“甜”多一点?一种商品爱的人多了,价值就自然地显现出来。
那只苦瓜,面相长得曲折委婉。翠绿的皮衣上,凹凸不平的瓜瘤错综复杂地排列着,像经历了长久干旱皲裂成块状的稻田,饱经沧桑且处境堪忧;又像一件做工精致的艺术品,经大师之手反复雕琢、别具匠心。我惊叹于同一件物品,欣赏的角度不同,其感观居然会偏差到相互对立的地步。
“这只苦瓜5毛钱卖给我了?不用找零。”
女摊主抬起头来,有些吃惊地望向我,嘴巴张大成一个经典的“O”字型。许久喉咙里传出极细极微弱的声音,“苦瓜当然是拿来卖的。但叫我怎么卖给你呢?4元5毛一斤,你手上那只最少也在4两以上。”
我笑了,“这是苦瓜呀!你想卖出“甜”瓜的价格来?”
原来,吃“苦”也并非不需要成本,有时候价格还会相对高昂。按照价值与价格成正比的经济学规律,苦瓜的价格若比较高,那么苦瓜的价值也相应水涨船高了。
人生中所承受的那些苦?是不是也存在隐性的价值呢?
我坚信苦瓜不一定非得苦着吃。
在将苦瓜成菜之前,我从书架上翻出多年不用的食谱,力图从中找到战胜苦瓜之苦味的种种方法。第一次,我试着把苦瓜切成薄片,放进煮沸的清水里淖过,捞起以后放进盘子里,码上足量的白砂糖。如此终于艰难地咽下几片,那惊世骇俗的苦味总算是领教过了。
第二次,我又照着食谱,按照书上的方法把切好的薄片放进冰箱,冰镇几个小时后,沾上上好的蜂蜜。这样吃的时候,比起白砂糖的味道更加爽滑细腻,那薄片在舌尖上辗转的感觉,既有甜甜的味道,也有淡淡的苦涩,两种味道相互交织,苦中有甘,甘中带苦,其美妙之处无以言表。那味道越品越受用,越品越觉着味蕾也对那滋味有一点浅浅的依恋了。
按照书上的方法,苦瓜还有很多种吃法。苦瓜肉丸、苦瓜鲈鱼煲、苦瓜排骨汤、苦瓜炒蛋等等,我极有兴趣一一尝试,味道各有千秋。它们虽然都无法摆脱苦瓜的苦味,但与其它食材相互配合,也不失为“苦”菜当中的人间美味。我突然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或许我们可以再发挥一些创意,搭配一些调料,做出更适合自己口感的味道来?从中能找到“苦”味之中的极品之味也未可知。
或许有一天,我也可以对苦瓜不做任何味道上的修饰,像父亲那样极有深意地咀嚼那些绝对天然、绝对绿色、绝对原始的苦瓜之味。然后,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苦得正当好”。
苦瓜降临人间,必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想想那天然的苦瓜与天然的瓜叶,在浓浓盛夏中汲取着日月的精华,以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展现着“苦”之博大精深、“苦”之神奇玄妙、“苦”之因果关联时,我们该知道,那是一幅多么有禅意的画面。敢于吃“苦”、擅长吃“苦”是一件多么智慧的事。
当生命走到必经的某一个环节,我们无法对吃不吃苦做出选择时,何不享受吃苦的乐趣?
调剂人生的苦味,采取积极一点的态度或许更容易渡过难关,并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关于滋味的散文11:滋味悠长的夏日时光
文/邓迎雪
樱桃红了,杏子黄了,层林无尽的染翠。
白昼变得那样长。早起四点,外面就有细碎的语声。晚八点,天光还微亮,楼下乘凉的人们,晚饭也不做,只顾在孩童的嬉戏声里,大嗓门地拉着家常,洒下一片人生的活泼和热烈。
最喜夏日阴雨,两三点微雨落下,凉丝丝的惬意。这时的风又轻又柔,一改往日的热烈泼辣,颇有几分秋的老成。看东边天空是暗沉沉的灰,厚厚云层下似乎藏着倾盆大雨。往西望去,淡淡的日头又躲在浅些的云里,只露出模糊的脸。夏季的天,小孩的脸,反复无常。
小区退休的大妈,丝毫不理会这似下非下的太阳雨,只顾在楼下专注地打麻将。那牌碰击桌面的响声,夹杂着几句轻轻的交谈,将这夏日时光扯得悠长。
午后时分,上学上班的已纷纷去忙碌,小区人影稀少。合欢花顶着一树粉红的绒花在路边打盹,风吹过,飘来淡淡甜香。路边的月季早开败了,凋残的花,就像长途跋涉的旅人,一袭旧衣,灰尘满面。在这初夏时节,一片片盛开的蜀葵出尽了风头,那样惯常在田间地头开放的花,在城里长势更加泼辣。淡粉、玫红、浅白的花缀满了一人多高的植株,稍稍消减了白昼的寂寞。
小区正邻市郊,附近是一大片农人新开的土地。绿油油的早玉米,几天不见就长高一截。旁边有块豆苗地,绿盈盈的小苗,新锄的土地,全不似陶渊明笔下的“草盛豆苗稀”。田埂边,白了头的蒲公英一片片都是,只等一阵清风就开始人生的旅行。小小的粉蝶扑扇着翅膀在花丛中穿梭,不知在忙些什么。
野花是不甘寂寞的,粉红的打碗碗花爬上了街道中央的绿篱,在上面开了几十朵花,大概园林工人也舍不得拔去,任它们开着,那温柔的抒情的粉,像乡下女子,有着纯朴的娇羞。绿化带里,红叶李、碧桃枝叶葳蕤。行人对它们在春天的记忆还没有走远,犹记那时,繁花满树,风吹来,一树落英缤纷,哪象此时沉默严肃。
偶尔会从这绿叶间时传出一些鸟鸣,声音婉转清脆,染着翠色。
穿行在这夏日时光里,感受着夏的滋味是如此繁复悠长。而我只愿采撷一段夏的记忆,在心中珍藏。
关于滋味的散文12:腊八蒜中 滋味长
文/王国梁
在我的家乡,有腌腊八蒜的习俗。每年的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醋和大蒜,腌腊八蒜。等到除夕晚上吃饺子,就可以把腌好的腊八蒜端上餐桌,饺子就着腊八蒜吃,非常美味。
记得小时候,母亲总让我帮着她剥蒜瓣儿。我很不屑做这件事,每每都是敷衍了事。我说:“反正腊八蒜怎么腌都一样,都是那个味儿。”母亲笑笑说:“别小看腌腊八蒜,这里面也有很多讲究呢!这蒜,要选紫皮的,紫皮的蒜瓣小,而且瓷实,在醋里泡得透,泡出来的腊八蒜特别脆。这醋呢,最好用米醋,米醋泡过的酸辣适度,吃起来香脆中还带着甜味儿,而且腊八蒜是翠绿的,看着也好看。老醋泡过的不好吃,蒜瓣也不绿。还有呢,密封的时候一定要把盖子盖紧,不然腌不好。”没想到,腌腊八蒜这样的小事,里面还有这么多讲究。看来,任何看似简单的事都需要把细节做好。
我对腊八蒜的兴趣,在于每天观察它的颜色变化。因为当腊八蒜变得通体碧绿之时,新年就到了。腊八之后,我每天都生活在期盼中,掰着手指算还有多少天就过年了。我仿佛被某种绿色的希望牵引着,将要抵达一个快乐驿站。
终于到了除夕夜!家乡有除夕吃饺子的习俗,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腊八蒜就开始“闪亮登场”了。白瓷盘里,几粒腊八蒜仿佛翡翠碧玉一般,莹绿可人。夹起一瓣咬上一口,脆脆的一声轻响,酸、辣、甜几种滋味瞬间涌了出来,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极为脆爽可口。
家乡人还把腊八蒜叫做“腊八算”,“蒜”与“算”谐音,就是腊八这天,要把一年的账清算一下。如果别人欠了你的账,你可以送给他一些腊八蒜,委婉地告诉他,该还账了。有一年,父亲做小买卖亏了本,欠了亲朋好友不少钱。但善解人意的亲戚朋友,没有一个人提过要父亲还钱的事。母亲照样腌了腊八蒜,她对父亲说:“别人没来跟咱算账,腌了腊八蒜,咱自己也得算算。今年亏了本,明年咱加把劲儿,一定得把账还上!”父亲点点头。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多的是无声的承诺和信任。
我小时候觉得,只有腊八这天才能腌腊八蒜。后来才知道,一年中可以随时腌这种蒜,味道也不错。可是我固执地以为,只有腊八那天腌的腊八蒜,味道才是最正宗最美味的。
年年岁岁,母亲腌制的腊八蒜都会与我们如约重逢。腊八蒜里,有流年里诉不尽的人生滋味。
关于滋味的散文13:贵姓
文/蒋寒
颜卫霞越想越不是滋味。面对六岁儿子海海委屈的哭泣,无法想象之前在电梯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事件回放:颜卫霞带着海海从乡下到省城大姐颜朝阳家玩,住盘龙酒店。姐姐陪着吃完早餐,颜卫霞和海海回房收拾。到了12楼,海海说要下楼玩,颜卫霞就让他独自乘电梯到一楼,并给在大厅等候的大姐打电话:“海海下来了,你接应一下。”
电梯门开了,颜朝阳只见海海朝她扑来,失声痛哭。正要给妹妹打电话问咋了,这时电梯里出来的中年女士直指海海,骂道:“这个中国小孩太没素质了,在公共场所剔牙,还打人。”
颜朝阳以为是海海的错,等颜卫霞下楼后,她们就向中年女士道了歉:“对不起,孩子小,不懂事。”
没想到,海海听了,哭得更加伤心,还大声嚷嚷道:“快报警,把打我的人抓起来关监狱。”
颜卫霞觉得蹊跷,可能冤枉儿子了?忙请酒店工作人员调取电梯监控,看看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看,颜卫霞和大姐肺都快气炸了:海海进电梯时,里面已经站着那位中年女士和两个老外,中年女士靠按钮站着。见海海走过去,中年女士退到了左侧。海海许是见一楼的按钮亮着,就移到了电梯门前,接着,他对着门上的镜子,手指伸进嘴里,剔牙。这时,中年女士看了看两个老外,挥手打下了海海的手。海海转身,跺了跺脚,然后上前还了中年女士一下,中年女士又推了海海一下,还冲着海海恶狠狠地吼着什么……这时,电梯到了一楼,门一打开,海海委屈地冲了出去,中年女士还冲着门外张牙舞爪,满脸狰狞……
颜卫霞气不过,打电话报警,希望对方向海海道歉。
民警调取了电梯监控,证实是中年女士先动手打人。酒店显示,中年女士系美籍华人,两天前与另外两个老外入住盘龙酒店,担任翻译。三人均无中国手机号。民警就拨打了中方客户留下的号码。
直到傍晚,中年女士才返回酒店。听了民警的解释,她先是情绪激动,振振有词,告诉警官:“当时看到那小孩把手指伸进嘴里,我觉得很不文明,就想替他的父母教育他一下!要是换成我的孩子,我就一巴掌打过去了。”民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直到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民警的劝说下,她同意向海海及其亲人道歉。
面对颜卫霞等,中年女士用生硬的华语说:“我打小孩不对,也不该说中国小孩没素质。对——不——起——”
颜卫霞平静地问中年女士:“你是美籍华人?”
中年女士回答:“是的。”“贵姓?”
“我姓罗。”
“哟,还记得祖宗的姓啊!我还以为你姓史密斯、约翰逊、威廉姆斯,或者布朗、琼斯、米勒、戴维斯什么的!竟然红口白牙,骂中国小孩太没素质,忘了你祖宗也是中国人?你随便打人就叫素质吗?是你的美国爹妈教的吗?你替我教育孩子,我看,我得替你祖宗教育教育你……”
美籍华人无言以对。
关于滋味的散文14:过年的滋味
文/黄-静-泉
又要过年了,想一想可真快。再想一想呢,人一辈子,也是真快。人和过年,联系得真是密切,回想起来,几十年前过年的情景,恍如昨日,所以就有人感叹地说:唉,老汉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是什么,一年不如一年了呢?是精神头儿一年不如一年了,还是年味一年不如一年了?或者是,吃东西的胃口和味道,是一年不如一年了?总归说来,过年的滋味是很综合的滋味,单说哪一种味道都不全面。
过年的滋味是什么滋味?说起来是五味杂陈。过年的滋味好不好?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说好的人,想得很复杂,比如想着家人怎么团聚,想着吃什么喝什么,想着走亲访友互说快乐,可说什么才最快乐呢?这就颇费心思。说不好的人呢,也想得很复杂,比如大孩子没裤儿小孩子没袄儿啦,没钱买大鱼大肉啦,最严重的是,欠了人家的债,怕人家过年来要钱,那可真是不好。这样看来,过年就像是一个会计,它要跟你把这那的都要计算清楚。
这就是过年。
过年的滋味,说到底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事情。
有一个当官的说,他最怕过年。他怕什么?怕送礼。过去送礼,是买这买那,买一大堆东西,现在不了,现在是送钱,三万五万,十万八万,甚至更多。可是送多少才算合适呢?你什么时候能送过去,人家什么时候接待你,等来等去,等得人心里真是麻烦,真是害怕。看来当官的,在过年的时候,真是有点不好过,你当多大的官,你的上面都有官,你真是不好处理那些送礼的事情,这过年的滋味就有点不大好。老百姓在这一方面就比当官的强。你要亲情往来,你有多送多,没多送少,大家有情为重,很是欢乐。
有一句话,大家都那么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也有人说,有钱没钱,推头过年。总归是,人人都要回家过年的。
回家过年,怎么说?如果推到很早以前,应该说不是普遍现象。很早以前,人们都守家在地,回家这一说,应该是不大普遍。回家过年的人,比起在家过年的人,肯定是为数很少。大概在外做官、在外谋生、或者还有一点什么原因在外的人,这些人要回家过年,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若是说到现在,回家过年的人,那可真是为数居多了。据电视报道,今年春运的客流量达到25亿人次,这几乎是一个可怕的数字。中国一共才有13亿人口,可春运期间却有25亿游动人口,好像是全世界一半的人都来中国了。想想看,全世界一共才有70亿人,他们分布于世界各地,可中国春运期间的25亿人来来往往,是不是就像世界上一半的人突然都来到了中国,中国是不是要被胀破,这是不是很可怕?
有一个大学生,好不容易才买到了一张站票,在火车上站了20多个小时,腿和脚都站肿了,回到家连鞋都脱不下来,像他这样站回来的人,绝不是少数,这种回家过年的滋味,能说好吗?还有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回家过年,其中真是苦不堪言,我想他们也未必就觉得回家过年的滋味有多好,他们只是不回不行,他们没有办法啊。想起这样的事情,我就会觉得,中国人活得真难。中国人被很多事情艰难着,其中就有回家过年这一项。
过去,我儿子也在外地,我在过年的时候,从来没跟儿子提起过过年回家的事情,我知道,过年回家的那几天行程太艰难了,有时候会觉得艰难的不可想象。我不跟儿子提过年回家的事情,好像是我有点不亲儿子,其实,我是更亲儿子,我害怕儿子旅途劳累,甚至是吃尽苦头,我觉得他自己方便回来就回来,不方便回来就还在外面,可是,他在外面是不是又会很凄凉很孤独?
回家过年好,不回家过年其实也好,我们在家的和在外的,都不要太勉强对方才好。我希望我们不要太被年俗所困扰,因为我们已经活得很不容易了,就不要自己再为难自己了。
当然,对于那些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他们真是盼望亲人回来。可我们往深想一想,是什么让他们骨肉分离、远离了亲情?如果当地的处境好一点,谁都不会撇下妻子儿女和年老父母。这个责任是社会的责任,只有社会担当起了这个责任,人们才能在这里或者在那里,都能过上好日子,才能不再尝受亲情别离的苦难。
亲情别离,是人类最大的苦难。那是来源于人性的一种东西,即使是动物也会有的一种东西。有一天,我那个还不到两岁的孙子,突然看着我说,爷爷,过年。我没听懂孙子说什么,我就再问,孙子就再说。我一直搞不清孙子说的这两个字的一句新话是什么话。后来,孙子老说,过年……过年……我突然来了灵感,突然明白了孙子是在说“过年”。我说,是过年?孙子嗯了一声,冲我点点头。我又说,过年?孙子赶紧说,过年。我再看孙子,孙子的眼神是可怜巴巴地望着我。孙子说,过年,爸爸。我突然明白了孙子的意思。我对孙子说,你的意思是说,过年,你爸爸就回来了,是吗?孙子嗯了一声,不停地点头。
那一刻,我心里真难受。
我们小的时候,是没有现在孩子们的那种难受心情的。50年前,或者更远一点的时候,我们是不用盼望爸爸回来的,我们的爸爸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社会没有向人们提出那么高的要求,比如买房、比如就医就学等等的高消费。可是现在,钱啊,真是成了问题,好像现在所有的人去做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钱。这是人的不幸呢,还是国家的不幸呢?我想两方面都有啊。
我们小时候盼过年,不是盼爸爸回来不回来,我们没有那种忧虑。我们只是盼着爸爸能多给我们几毛压岁钱,第二天再出去买点小鞭炮,放着玩儿。可是,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盼什么?他们盼爸爸妈妈回来,他们盼亲情,这就把过年的欢乐滋味给变了,变得让人心里疼痛。
过年的滋味啊,真是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