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散文

请欣赏出差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出差散文1:沉默是金

文/吕进

出差的时候,家人常常提醒:“别随便去称赞别人的东西哟!”这个嘱咐背后有好些故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硕士学位授权点很稀有,更何论博士点了。1984年,西师外语系汉语教研室以方敬(教授)、邹绛(副教授)和吕进(待批副教授)为导师,申报硕士点。报点必须要有三个高职的导师,我是讲师,所谓“待批副教授”,其实是学校玩的花样而已。也许是方敬和邹绛的名气太大了吧,这个还有“待批副教授”的跛脚梯队,上报北京后,居然获准了,大家都很高兴。

三个导师在方敬家里开会商量,慎重一些,方敬是学校的副院长,太忙,由邹绛和我前去济南,因为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都有现代文学硕士点。先学习一下别人的经验,再规划我们的学位点。到山东大学,我们拜访了导师高兰;到山东师范大学,我们拜访了导师冯中一。两位导师极其热情,冯中一还陪我们游大明湖,并带上家里珍藏的法国餐具,在湖边宴请。

既然到了山东师大,邹绛和我都觉得有一个人必须看望,这就是孔孚。孔孚刚在重庆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山水清音》,名声大噪,出版社副总编杨本泉是孔孚的伯乐。孔孚一生多艰,幼时干农活砸伤右手,只能靠左手生活。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因此在历次政治运动里都挨整。1979年平反后,应时任山东师范学院副院长的田仲济之邀,从《大众日报》调往山师,在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从事新诗研究。正是在山师,孔孚发现:中国传统诗歌的重头戏——山水诗断了线,他立志要当“接线人”。《山水清音》问世,好评如潮,美国一家华文报纸甚至称孔孚为“现代山水诗祭酒”。

孔孚设家宴欢迎邹绛和我。在诗学上,我们是知音,席间交谈甚欢。我指着我面前茶几上的一个蚌壳造型的玻璃烟灰缸,称赞说:“孔孚兄,这个烟灰缸真是漂亮!”孔孚说:“我也很喜欢这个烟灰缸呢。”

告别济南,邹绛和我坐火车去北京,一大群山东朋友到月台送行。握别后,我们进了车厢。火车快要开动,孔孚突然从窗口给我递进一个用报纸包着的东西,说:“吕进兄,拿好啊!”火车开出济南后,我把报纸打开,天啦,是那个玻璃烟灰缸呀!怎么能夺人之爱呢,都怪我多话。

看来,沉默是金。英国人说:“生活是银,沉默是金。”日本人说:“沉默是花。”冬天的沉默推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雄鹰的沉默蕴含着力量与自信,而《论语》也早就说过类似的话。但是,就像美国作家杰克霍吉的书名《习惯的力量》一样,习惯有时是很固执的力量,烟灰缸一类的故事在我这里并未绝迹。

从1993年秋到1994年春,我在莫斯科大学担任了半年的高级访问学者。中国教育部同意的我的课题是:《中国新诗在俄罗斯的翻译、出版与研究考察》,莫斯科大学指定的我的合作教授是谢曼诺夫,这是一位着名汉学家,也是中国北京大学的客座。莫斯科大学号称是欧洲智库之一,它的办学方式和治学方式带给我许多启发。莫斯科大学也给了我暖暖的情谊,我和汉学系系主任卡拉别相教授签署了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与莫斯科大学汉学系结成友谊单位的协定书。

我住在莫斯科大学的主楼,在列宁山,而汉学系在克里姆林宫旁边,去那里要坐地铁。我一个月去几次。系秘书玛尔伽丽达是外交部的退休人员,一位善良、有风度的俄罗斯大妈,到过中国,但是不懂汉语。第一次见面,她问我:“教授,你是北京大学的?”我说:“我从重庆来。”她表示不知道重庆。我说,抗战时候中国的首都,你都不知道?她一脸歉意。每次一到汉学系,玛尔伽丽达就自作主张,四处打电话:“吕进教授来了,你们有什么事就来找他吧!”一次,我的助手来办公室谈帮我去图书馆借书的事。完事后,我发现系办公室的圣诞树很漂亮。玛尔伽丽达告诉我,这圣诞树是可以折叠起来的,装进一个就像衬衣盒一样的纸盒里。我听后大感兴趣:“哟,在中国我还没有见到这样的圣诞树呢。”

几个月后,我要回国了,系里召开送别会。我致答词后正准备下台,卡拉别相说,别忙,别忙,还有一样礼物呢。他递给我一个纸盒,里面就是那颗圣诞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汉学系居然割爱,让我把办公室的这棵圣诞树带回中国。

出差散文2:我们的理想是什么

文/闫岩

那次从外地出差回来还没坐稳,张老师便打来电话,问我四点有没有时间?我回答有,马上过去,你准备一下吧。于是脸都没顾上洗一下,便马不停蹄往她的学校赶。

张老师是我做学生节目时认识的初中语文老师,相识以后,她从网上多多少少了解了我一些成长历程,几次邀请我去给她的学生讲励志。盛情难却,我答应了她。但我告诉她,我只会乱写,不会讲课。她说你不用讲作文,你的成长经历就是最好的课题。

路上,张老师打来电话问我,你打算讲什么主题?我想了想,说就讲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吧。

当我走进张老师的班里,首先看到的就是黑板上学生们已经写好的几个字: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对于没有讲稿也没有腹稿的我来说,面对我一无所知的学校,几十双期待的眼神,我真有些慌神。

为了先了解她的学校,我先提问了同学们几个问题。

我问:你们当中父母是公务员的请举手。

一个没有。

我又问:父母是做生意的请举手?

有三个举手。

我再问:父母是普通工人的请举手。

还是三个。

我接着问:父母是打工的请举手。

一个也没有。

我想再问一句:那你们的父母都是干什么的呀?

但是,我没有问出来。因为不用再问就可以断定,这些学生,没有官二代也没有富二代,是最平常老百姓家的孩子。因此也可以推断,这所学校是很普通的一所中学。

即使最普通的学校,即使最平常的孩子,也足已让我羡慕不已。我与学生们讲起关于我的故事。

我的家乡在一个群山环绕的穷山沟,家乡山不清水也不秀,全村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候,我家只有几间石头房,那还是母亲嫁过来后盖起来的,以前我的爷爷和爸爸都住在土窑里。在我上初二前,我没穿过一件新衣服,都是亲戚家的姐姐们穿剩下的。父亲当村干部,成天不着家也不赚钱,早起晚归,每天醉着回家。母亲为了供我和两个哥哥上学,卖起了豆腐。母亲晚上把豆子泡好,天还不亮就起来磨豆子,等我们起床,豆腐早已做好,母亲已经背着柳筐到街上去卖了。而锅里还会热着给我们准备好的早饭。就这样,母亲把大哥供到了大学,给二哥娶了媳妇。而我,却因为实在不忍心看着越来越驼背的母亲继续为我卖命,而放弃了考大学。

那年我十八岁,酷爱写作,并且写了几篇小文章在当地报纸副刊上得以发表,心便开始长出嫩嫩的翅膀,想飞出这压抑的大山。终于有一天,我忐忑地给父母写下了一纸字条,拿着手里仅有的100元钱离家踏上了寻找梦想的路途。其实,那时的梦想极其简单,只要能逃离大山,能在一所城市驻留,生存下去就算到达终点。

那时,我并不知道邢台是怎么的一个城市,来邢台完全是因为我曾经在这里的一本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叫作《母亲》的文章。唯一能和我扯上点边的便是编辑我这篇文章的老师。可是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我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找他。

离家出走的第一个晚上,秋风扫着落叶,我走在陌生城市的大街上,没有半点逃离大山的欣喜,只有满腹的恐惧。无论走到哪儿,手都踹在兜里紧紧地攥着仅剩的几十块钱,生怕一松手钱就会飞。但我心里却有一个信念:闫岩,你不能回头,你要是不能混出个人样来,死都不能回去。

那一晚,当我走累了,坐在某个大街的某个台阶上抱着行李包,头趴在行李包上,就那样迷糊到了天亮。第二天,我找到了一家中介所,想找一份工作,只要能吃能住什么工作都可以。于是我交了二十块钱中介费,找了一个撒广告的活儿干,干了一天才赚了五块钱。到了晚上才感觉这活儿不能干,钱少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我还是无住所。中介所的小姐姐看我可怜,免费让我留宿在她的宿舍一夜。

次日,我扮出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式,找到了那位编辑老师。编辑老师知道我的情况,联系他的同学为我找了一份可以住宿的工作:床单厂验单工。那是一个一天要工作十二小时的工作,工资每月三百多块,我已经很知足,起码我不会再浪迹街头,不会再挨饿受冻。

业余时间,我会去旧书摊买来一些报刊杂志,还会写一些小文章小故事,胡乱投出去,竟然不时地得以发表。后来,发表的越来越多,并且应《小小说选刊》的邀请参加了多次笔会,竟然得了一个“小小说作家”的虚名,这对我是一种多么大的鞭策与鼓励啊!

后来,开始写一些字数较多的故事,最多的是投武汉的《古今故事报》,没想到竟得到了一位女编辑的赏识,几乎每月都能发表一篇4000多字整版的故事,能得到近600元的稿费。这对于我来说,是多么大的一笔收入啊!我的心开始“狂野”,为了能安稳写作,我辞职在这个城市租了一间小房子做起了自由撰稿人。

后来的日子并不是太顺利,毕竟文化较低的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太高,完成的不理想,一个月一千多块的收入仅仅能维持生活。

再后来,许多朋友劝我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做个保证,业余写东西。我渐渐明白,对于我这种没有多少文化的“伪文人”来说,不能把文字当成唯一。于是我把自己所发表的小文章做了一个剪贴本,拿着它到处找工作。

最可笑的是,当我找到现在所在的单位时,老板问我是什么学历,我竟连大专和本科都难以分清,可是老板却因为我的小文章留下了我。这是我人生中一个全新的起点,我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我喜欢的工作,写企业新闻稿,编内刊。

十多年来,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从没有放下写作。我想即使当不了大作家,也不会因此而舍下自己的爱好和追求。路还长,我还有许多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出过几本小集子,便让外人看来有了一些成就。其实对于自己,仍然是普通人,只是有着比普通人更多的勤奋和梦想。学无止境,坚持不懈,梦想不断,永不停步,这便是我的理想和追求。

同学们听完我的故事,开始沉默不语,只有一个小男生举手问我:老师,老师,你现在是不是觉得上帝给你关上这扇门就会给你打开那扇窗这句话很有道理?

其实,这位小男生已经很明白,这句话很有道理,他只是想让我肯定一下而已。

我回答,当然有道理。比如我,上帝给我关上了富有这扇门,却给我打开了勤奋这扇窗,让我孜孜不倦地学习下去。

这个小男生又接着问:老师,老师,你现在有房有车有工作了,你还有理想吗?

我回答:有,我的理想永不止步,只有有理想有信念的人,上帝才不会小瞧他,才会给她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不管我们的家庭现在有多普通,不管将来的路有多坎坷,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去走,路,就一定会有出口。

出差散文3:沙漏的思考

文/东台草

老公出差,带回一只沙漏。两个对接的锥形瓶,里面装着细细的沙粒,只要倒置锥形瓶,让沙粒处于上部瓶子里,那细细的蓝色沙粒就会流下。看到这沙流,我忽然觉得时间是那么真实可感——流了,流了,不再回来了。

我们这一代人好像一直生活在一种紧迫感里面。少年生活贫苦,靠着刻苦学习跳出“农门”。工作很努力,没有任何后台、背景,希望得到融入社会的平等机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更加相信只有勤奋才会缔造人生价值。不知不觉,生命即将跨过知天命之年。猛回头,我发现每天仍在忙碌,我不想逛街,不打麻将,不愿去KTV……

我不由思考一个问题: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生命里,努力求得事业的成功,获得生命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时间里放松自己,享受一下社会进步给人类的馈赠。这两者矛盾吗?我认为不矛盾。因为做这样的两件事,我们同样都享受了时间。我用这个时间读书作文,我享受了;年轻人用这个时间上网、游戏,他们也享受了。信息的发达、科技的进步,也许会让年轻人逐渐远离对生活的焦虑,年轻人应当生活得更加快捷、高效和轻松。

锥形瓶的沙粒流完,意味着我消耗了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有所收获,我获得的是思考,关于时间意义的思考。

出差散文4:游医风行

文/卢鼎

来到南昌市出差已有些许时日,“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寄居在楼盘林立、立交盘旋的现代大都市,总有一种陌生恐惧的感觉。穿行于车水马龙、行人如织的街道。突然一块巨型广告牌映入眼帘,只见上面画着一副巨幅人像,这个人怎么看怎么像好朋友李世坤——我们从小一起长大,他化成灰我也认得。但那上面分明写着:美国研究“SHASER”病毒专家,留美五年的海归派,在《南昌晚报》有专版介绍。我记下联系电话,仍百思不得其解,这是我失去联系又牵肠挂肚的朋友吗?

李世坤起初供职粮站,国家粮食放开后他下岗失业。不久,他干起了建筑,从未学过建筑知识的他还当起了包头,可谓无师自通或自学成才。这人绝顶聪明,俩孩子后来又分别上了清华、北大,这些足以证明他的智商。他包了几栋办公楼和宿舍楼,赚了几十万。随后,头脑活跃的他,又马上投资150万购买了朝珠海跑的卧铺客车,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没几个月该车行至衡阳路段,从高架桥上跌入深渊,死伤多达30人,乘客飞来横祸,梦中命赴黄泉,他坐上永远的被告席,踏上遥远的赔付路。

恶梦一觉回到解放前,落下沉重的经济和思想包袱,上有老下有小,俩孩子读高中正急需钱。有回我请他吃饭,等了几个小时,他才从很远走来,竟然连搭公汽的一块钱都没有,又很要面子。他不能与这牛皮官司打下去,耗不起。世坤找了个当地皮肤性病名医,跟他瞟学了几天,就人间蒸发了。

莫非眼前就是改姓换名脱胎换骨的他?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经不住细想便拨通了他的电话,他听出是我惊喜不已。他乡遇故知,我们相约在某酒楼见面,一叙别后衷肠。一番推杯换盏,我了解到:他出门举目无亲,入地无门,只能套别人医师证做游医,开始什么都不懂,连开处方都只能事先把抄的东西藏在腿上,从眼镜上方斜瞟。酒过三巡,我不解的问:“游医也可做到年薪上百万,还这么大的名气?”他不以为然地说:“我可能是混得最好的游医,为老板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和他们是一条船上的蚂蚱,他们会尽力包装和炒作我。”我不可思议,那不是视人命为草芥、当儿戏吗?他曾“治疗”过的病人,那些当点小官得了性病的,要治得他把楼房都卖掉;那些农民工实在可怜,也要割破口袋走人。“他们就不到正规医院去?”我有些疑惑。“医院更加昂贵且手续复杂,病人不得已才找我,我们这类医院行骗为主,看钱开处方,不诈干不会善罢甘休,我师父来了反而搞不好被炒了。”

“不过,也有当教师的出来做游医,她能说会道加之风韵犹存,遇到老板也卖卖自己,赚的钱这辈子都够用了。”我知道他指的是我一同事,她丈夫当校长利用关系请病假工资全拿,出门做游医没少赚大钱。“你就不担心出事?”我忧心忡忡地问。“有医院和老板顶着。”“要是事出大了,顶不住了呢?良心上也不安啊!”“其实我也担心,枪打出头鸟,常做恶梦,被患者要还钱。”“不如和我一起回去算了,用积累办点正事”。过后他真的办了离职手续回家,重抄旧业搞起房产开发。

没过多久,我去吃他女儿出嫁的喜酒,他陪嫁了一辆豪华宝马和100万存款……

出差散文5:冬日粥香暖

文/钟芳

冬日午后,出差回来,在书房小憩闲坐,爱人煮了一碗栗子粥放在我面前,绵香软滑、鲜甜甘美。栗子的鲜味融进白米粥,黄白相间,煮得鲜美的新米整粒饱满入口,嫩滑酥软。热气腾腾间喝了下去,不仅肠胃感到温暖,整个人的身体也倍觉舒适和通畅,于肺腑间绽开了花蕾。

梁实秋先生在《粥》里写道:“我母亲若是亲自熬一小薄铫儿的粥,分半碗给我吃,我甘之如饴。薄铫儿即是有柄有盖的小沙锅,最多能煮两小碗粥,在小白炉子的火口边上煮。水一次加足,不半途添水。始终不加搅和,任它翻滚。这样煮出来的粥,黏和,烂,而颗颗米粒是完整的,香。”显然,母亲熬的粥让先生一直难以忘怀。我想,很多人都难忘母亲做的粥——不仅香暖怡人,温馨滋补,还盛满了母亲浓浓的爱意……

今年的冬天睛冷干燥,没暖和几天,寒潮又来袭。这个时候,我也很想念母亲熬的粥香,最渴盼能在此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捧上一碗软糯香甜的鲜粥下肚,热热乎乎,暖彻全身。

我的母亲熬的一手好粥,在她巧手的调制下,凡是能做菜的食材都可以入粥,南瓜、芋头、红薯、萝卜、白菜、大豆、玉米等,端上餐桌来,锅锅鲜粥无一不是芬芳馥郁、香气四溢,用洁白小瓷碗盛了,配上简单的家常小菜,慢慢一咕噜,满嘴鲜香啊,真是一种婉约到了极致的温情。香味缭绕的家里,全家人捧起粥碗大快朵颐,直呼过瘾,连赞好喝。

母亲熬粥用文火煨熬,慢慢熬制得翻滚沸腾,再耐心地煮着。每天清晨起床,母亲就将可供全家人吃饱的粥米食材淘洗好放进大锅里,加上满满的水,往灶中大大地添一把柴火。待锅内米粒随水沸腾,米汤渐渐变稠,就改为小火,任锅里的米粒自由翻飞,慢慢升腾。如此弱火煨熬,米粒里的油胶全都熬了出来,煮成的粥米粒松软圆滑,色泽晶莹鲜亮,同时粥也更黏稠鲜香,醇厚可口,喝起来有滋有味了。母亲说,熬一锅好粥得有耐心,要慢慢地熬透,这样才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

粥除了能够充饥,还能养生。清代章穆的《饮食调疾辩》就曾记载道:“粥能滋养,虚实百病固己。若因病所宜,用果、菜、鱼、肉及药物之可入食料者同煮食之,是饮食即药饵也,其功更奇更速。”孩提时的我体弱多病,每到冬天来临,不是口舌生疮,就是感冒不适,失去胃口。每每这时,母亲总会变着花样给我熬一锅粥。她说,粥最养人,常吃粥能调养脾胃,润养肺燥,增进食欲,还能补充身体所需要的养分。

我最喜欢吃母亲熬的红薯米粥,又香又甜,粥米入口,回味浓郁,每一口都是温暖的缠绵和享受。她先将红薯削皮,切成小块,放入白米粥里。经过水的沸腾,红薯的香甜很快融进米粒里,那粥白黄相间,粘稠似蜜,清香阵阵,尝一口,香糯甜软,让人齿颊留香,即使不用佐粥菜,我也能一口气喝上两大碗,小脸蛋儿吃得红扑扑的。记忆中一个又一个清冷漫长的冬天,母亲就这样用她用心熬出来的香粥和浓浓的爱抚慰着我的心灵,给了我个温情灿烂的冬天。

幸福其实很简单,比如寒冬之际,全家围坐在火炉旁,一碗香粥,一桌笑声,一室温暖,其乐融融,恍惚间,我又闻到了童年时那一缕缕在冬日天空里弥漫着的粥香味,心头涌起了一阵阵暖意……

出差散文6:戏说“土特产”

文/胡学军

前几天,一个到外地出差的朋友,给我带了一份当地的土特产。外包装的确漂亮,显得很有档次。我就叫老婆赶紧炒着尝尝鲜。没想到,打开包装的土特产,一点不精神,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我强忍着咽了一点点,儿子没动一筷子。这个运行了八百公里的土特产,竟然成了我们心目中的垃圾食品。

老实说,我对土特产不看好,所以还是有心理准备的。我以前出去旅游或者出差什么的,都有带土特产的习惯,可很多东西,并不适合我们。我们普通老百姓出去旅游,大多是跟团的,一般地导们都鼓励我们购买当地的土特产。另一方面,因为各地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性不一样,就像我一样,西藏的牦牛肉、陕西的馍馍、上海的甜食、重庆的麻辣、辽宁(山东)的海产品等,我都不喜欢。所以无形中,对土特产的印象也大打折扣了。

以上所说的是物质上的土特产。我想,能不能在精神上有各地的“土特产”呢?只要仔细观察,应该还是有的。比如,我到福建、浙江、广东一带,发现那里的人特别能吃苦,创业的劲头很足;再比如,在陕西西安,我发现他们做生意说实价,不说水价,比较诚信。当然,我相信各地还有很多精神上的“土特产”的。

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上的土特产,我们不能放弃。精神上的“土特产”,我们更要开发、研发!

出差散文7:麻梨之忧

文/朱坤宁

出差北京,去前门外的大栅栏游玩,偶然见到一个卖木质工艺品的小店,里边玲琅满目,全是自己没有见过的木质工艺品,有烟斗、有乌龟、有木球、还有各式各样的把玩件,其花纹别具特色,光彩迷人,让人爱不释手。我仔细看了看,这木头既不是黄花梨,也不是红酸枝,更不是沉香紫檀类,确实没有见过,最后问店主是什么,他说是燕山一带产的麻梨木。因为对文玩素有兴趣,所以左挑右捡,选择了一个“老鼠拉钱袋”的手把件,光滑细腻,纹路清晰,精雕细琢,满花满工,拿在掌心刚好盈盈一握,所以颇为得意。

回去后,我上网查了查,麻梨木学名叫小叶鼠李,也就是北京人俗称的麻梨子疙瘩。百度介绍,它是一种落叶乔木,生长于北方风化岩山区的石缝中,树一般高2至5米,耐寒,生长极慢,质地坚硬,色泽温润,极耐火烧,落水即沉,且无杂味。尤其是它的瘤状根部,坚如磐石,具有天然图案花纹,经细心打磨抛光后,色泽红润,花纹清晰,图案各异,光彩异常,因此经常被当地人选为制作烟斗和手工艺品的材料。但是由于生长环境恶劣,自然条件恶劣,多数内部常出现中空,砂眼,甚至夹杂石块,所以出材率极低。也因为其密度极高,“木性”很大,采回后必须阴干数年后才能开料制斗,所以原料急缺,能找到一块满意的根瘤实属不易。

拗不过自己的好奇心,于是隔几天又去了潘家园,去寻觅好的麻梨雕件。

甭说果真还找到了几家,地摊上摆着,有各种雕件,还有原根,树根上还带着泥土石块,湿漉漉的。一问才知道,是从山上刚挖回来的,于是又问,山上允许挖么?摊主答,他只是负责收购倒卖,农村有专门上山采挖的,很辛苦,用洋镐、凿子、斧头、锯子等工具一点一点从岩石缝隙里抠出来,宝贝一样拿到山下,私下倒卖,现在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民间市场,有时一块好根也能卖到近千元,所以就连外地游客也时常加入了挖根的队伍呢。他神秘地言道,挖麻梨还不算危险,挖崖柏的根才是最危险的,有时要拴上绳索,吊在悬崖峭壁上挖掘,所以崖柏的工艺品更值钱。我听后脊梁骨一冷,原来小小的麻梨疙瘩和崖柏背后还藏着这么多的秘密。因为我知道,崖柏是极危物种,被誉为“植物活化石”,是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濒临灭绝。

我是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听了这番话,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般难受。想一想快被挖空的贫瘠的山峦,想一想将被挖完的珍惜物种,想一想这些疯狂无度的攫取掠夺,真是揪心地疼痛,再也没有购买麻梨木雕的欲望。

人呐!有时候真要为自己的一点贪念和私欲而反省!想一想几乎采光的发菜、虫草、野参、雪莲,想一想那些被破坏的支离破碎的雪山草原,我们真应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而羞愧。

莫要说麻梨木不是国家野生保护植物,休要说麻梨疙瘩究竟有多么值钱,更不需说麻梨工艺有多么漂亮,这些都不能作为破坏环境的理由,都无法成为满足人们收藏私欲的借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其喻意不言而明,人类要想在未来的世纪里与大自然和睦共处,共生共荣,就应该珍惜每一项来之不易的资源,切莫以为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大肆浪费,因为自然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最终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为了保护鲨鱼,姚明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为了保护麻梨,我想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挖掘。

出差散文8:失而复得的话费

文/刘亚华

老公在外地出差,让我帮他充两百元话费,我手上正忙着一个业务,边忙工作边打开手机微信,两百块钱充进去后,老公却说没有收到。我打开充值记录一看,原来我输错了一个数字,话费充到别人手机里去了。

我懊恼极了,老公建议我发短信问问那个人,看他能不能给我们把钱退回。钱到了别人口袋,还要得回来?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发了一个短信到那个手机号码上,不多久就收到回复:“你加我微信吧,我的微信就是手机号码。”加微信?是打算还吗?我心里没底,但还是加了他微信,看头像对方是一名中年男子,我把充值记录截图发给了他,他回过来一个大笑的表情。然后问:“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呢?我还是第一次收到充错的话费。”

中年男子这么数落我,是不是根本就不想还我的钱?我心里正嘀咕着,对方却发来一条信息:“我的微信钱包里只有120元,能否先还120元,剩下的80元等晚上再发微信红包还?”看到这句话,我高兴极了,马上告诉他说:“好的,非常感谢你,你真是个好人。”点开对方发来的微信红包,果然是120元。当天晚上我等到晚上十点半,对方一直未发来任何信息,我不好意思问,关了手机睡觉。

第二天早上起床,我打开手机,就看到了他发来的微信红包,时间显示是前一天晚上十一点发来的。还附有一段话:“抱歉,不知不觉忙到很晚,若是不还你钱,我会睡不着的,现在我也可以安心地睡个好觉了。”我点开微信红包,正是剩下的那80元,我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下了。我高兴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公,并拿这失而复得的200元重新给老公充值了话费。

失而复得的话费虽然数目不大,整个过程却让我心里温暖如春。那位不还完钱会睡不着觉的好心人,他的友善、诚信化解了我的懊恼,也让我相信,善是发自内心的光,不仅让自己心意坚定,更能照亮并温暖周围的人。

出差散文9:陌生人

文/何小军

周日老公出差去了,我一人在家。吃过早饭,买好菜,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剧。前段时间一直加班,也没有好好地休息,今天可逮住机会舒舒服服地看一天的电视剧了。

“笃、笃、笃。”这时响起了敲门声。谁呀?周日也不让人消停。我透过门镜一看,是一名不认识的小伙子。也许是敲错门了吧,这样的事常发生。

我没理他,继续看我的电视剧。可那人继续敲门。我不敢开门。常听人说,有些不法分子常借推销之名敲门,看到家中只有老人或妇女,就入室抢劫。前段时间小区里就发生过这样的事。

那人敲了一阵见没动静就走了。

有精彩的电视剧作伴时间过得真快,一个上午很快就过去了。我准备做午饭。这时我才想起,老公昨天对我说,他一个在外地工作的表弟今天会过来,捎带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让我好好地接待他。他的这个表弟我一直没见过。这人也真是的,也不来个电话,到底几时到。

想到电话,我赶紧找出老公留给我的表弟的电话号码打过去。“对不起,你的电话已欠费停机。”晕倒。怎么偏偏这个时候我的手机停机了,打不出去。我赶紧下楼去缴电话费。

刚缴完话费,老公的电话就打过来了:“你怎么回事,我一不在家电话居然就打不通?表弟来了没有?”我连忙说没看见。老公责怪道:“你的手机都打不通,人家怎么找得到你嘛?”我解释说马上与表弟联系。

电话打通了,表弟说在我住的小区门口等了一上午。我内疚地跑过去一看,表弟竟是那个陌生人。

出差散文10:小菜馆,唇齿留香

文/石子

到无锡出差,住宿在无锡的古罗马大酒店。这是一家涉外三星级旅游酒店,以经典的欧陆风情装饰设计,位于无锡市轴心主干道太湖大道旁,毗邻太湖广场和体育中心。我们之所以住宿这里,主要原因一则是这里距离机场近,进出方便;二则是这里属于政府接待的定点酒店,我等属于公职人员,在外出差,不能超标住宿。

我们回重庆的飞机是下午2点10分的,中午没有安排集体用餐,我们同行4人,就到附近随便找一个小餐馆以解决午餐问题。出酒店大门往左拐,我看见一家小餐馆,环境很是一般,墙上的涂料、地板砖、餐桌等,都很陈旧了,看着也不是十分干净整洁。外间就两张桌子和一个吧台,吧台里没有人。

这个小餐馆,叫丰联家常菜馆。

我们正在犹豫是否进去,这是,古罗马酒店接待我们的那个管理员走过来,见我们徘徊在这个小餐馆门口,就对我们说,这个餐馆的菜非常好吃,她老公每次来,都在这里吃饭,有特色、实惠、味道好。她是一个40多岁的中年妇女,边对我们说,边喊老板出来招呼我们。看这状况,她和这个店主非常熟悉。

我们落座之后,那个管理员还给我们介绍这个餐馆的几个招牌菜。此时,我发现这个餐馆的里面还有两个雅间,我们同行的另外几个人在一个雅间坐着。

这时,店主出来了,是一个五六十岁的女同志,有些胖,中等身材,满脸荡漾着笑意,一看就是一个开朗的人。她热情地给我们介绍她的特色菜,说,保证好吃。我们4人,点了她推荐的土鸡汤、猪肺汤、清蒸鲈鱼、农三鲜,还要了一个炒时蔬。这些菜,都是无锡这地方的家常菜,我想,到一个地方,就应该感受这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感受这个地方的地方特色,包括本地的美食。然而,我也知道,一个地方的家常菜,要做好做精却是不容易的,说是家常菜,是十分考烹饪师傅的手艺。就像我们重庆的回锅肉,简单的一道菜,却十分考究,需要从猪肉的选择、刀工、佐料的搭配、火候等方面认真钻研,才能做出这一道诱人的家常菜。我们吃过无数次回锅肉,但能唇齿留香的,不多。

首先上的菜是农三鲜,里面有肉丸、有杏鲍菇、有粉肠等,味道的确好吃,份量也足。这个菜一上来,我们便开始吃起来,没等下一个菜上桌,这个菜便被我们整干净了。猪肺汤、土鸡汤也好吃,鲜,可口。清蒸鲈鱼细腻,味美。我们几个人也算是阅历丰富的,品尝过东南西北各种菜肴的,这一桌菜,确实让我们感受了无锡独特的餐饮风味,大快朵颐。

一边吃饭,一边和老板闲聊。她说她一家人经营这个小餐馆二十多年了,生意也一直不错。厨师是她儿子,厨艺稳定,那几个特色招牌菜是这个店长期传承下来的,所以,能够在这古罗马大酒店旁边站住脚跟,屹立几十年不倒。古罗马酒店的管理员和服务员,很多都是熟人,平常,他们不在酒店吃,却经常过来吃他们的菜。

我们一桌饭吃下了,才210元,在这南方经济发达的城市,在这无锡的主干道上,在这繁华的太湖风景区旁边,的确不贵。

我想,一个小餐馆能够生存几十年,没有自身独到之处,没有自己的回头客,没有自己的口碑和声誉,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像她这个小餐馆,没有像样的装修,没有阔气的门脸,朴素自然,又在酒店之旁。

我突然想起“百年老店”这个词语,和这个丰联家常菜馆相提并论,似乎有某些异曲同工之处。

出差散文11:身在别处想西安

文/王宏哲

我在外地出差,人问我是哪儿的,我说西安。我答得随便,人却听得不一般。眉梢一扬,眼睛一亮,啧啧咂嘴,连说知道知道,有说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出了多少个皇上的,有说钟鼓楼的沉稳内秀、大雁塔的伟岸奇绝、兵马俑的宏阔壮观的;更有那吃遍天下的美食家,历数西安特色小吃,什么小笼包子臊子面,凉皮夹馍羊肉泡——说者口若悬河,绘声绘色,听的人如临其境,如食其物,不禁口舌生津,咕儿咕儿地尽是一片吞咽的声响了。

每遇其时,我一般先是缄了口,貌似淡定实则内心非常受用地只是微笑着听,讲的人便似受了鼓舞,滔滔不绝地述说着自己的西安印象。多半是先从西安厚重的历史说起,说西安的古迹遗存,说西安的轶事逸闻,再说现代西安的飞速发展,美不胜收的历史巨变。从那看似随意的叙谈中,仿佛能清晰地看见西安穿透历史的云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走来的绰约风姿,仿佛能真切地触摸到西安踏着时代的鼓点,高昂着骄傲的头颅奔向希望与未来的蓬勃身姿。那时节,说的人激动,我这个听人说的西安人,除了激动自然还会产生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

慢慢地就有些按捺不住,忍不住向人介绍说西安不光有灿烂的历史,更有美好的现在和更加美好的未来;向人介绍说玄奘曾经点灯译经的大雁塔下现在已经修起了一个气势宏伟美轮美奂的文化广场,每到夜间灯火璀璨,宛若天上人间;向人说王宝钏苦盼夫君的寒窑如今已好似一个诗情画意的爱情公园;向人说高新区一些研发的某些国家级项目如何令人瞩目;向人说西安的大学如何云集;向人说城墙巍巍,城河里水波潋滟,在环城公园里听一段秦腔是怎样的欢心舒坦;向人说西安地铁开通了,自信从容的西安人搭乘着时代的快车,奔向一个个幸福的站点……

人笑我王婆卖瓜,我说那是因为王婆有瓜,瓜还确实够好够甜。我说西安不光地方好,生长在西安的人更好。西安人生性豪迈,爱憎分明,谝得投机了你要袜子连鞋给;看不顺眼了,三言两语都嫌多;若是大街上有小偷行窃,耳闻一声断喝,勇敢地站出来的那一个,听口音就知道是西安人;路遇弱者求助,第一个主动伸出援手的,光看做派就能知道是西安人。西安人厚道实在不耍滑,多少的哥的姐捡到数万元也不动心,千方百计找失主,完璧归赵了才安心。

我每每向人这样叙说的时候,自己也会被这座城和生活在这座城里的人所感动。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多的时候,置身于西安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习惯了她的气息,她的韵律,似乎已习以为常,但一旦远离,哪怕只是短暂的离开,似乎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她的美丽,她的魅力,就不免生出成倍的亲切和思念。前不久,去南方出差,和同行聊完西安,竟久不能寐,我知道,对于那些外地的同行们而言,要想真正读懂西安最好是亲临西安;而对于生长在西安的人来说,读懂西安,首先是要热爱西安,尽己所能,为西安增一点光,添一点彩。

那一夜无眠,虽然刚刚离开了三四天,我知道我是在想家,在想我亲切迷人的西安了。

出差散文12:我的好朋友“小黄鸭”

文/高佳妍

爸爸出差回来给我带了一个小礼物,呀!竟然是两只小黄鸭。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心都跳到嗓子眼,迫不及待地将它捧在手上,它们真小呀,就像两团毛茸茸的绒线球。小眼睛藏在黄橙橙的、软绵绵的毛发里,不仔细看是看不到的。虽然我这么喜欢它,但我感觉到它仍在我手中瑟瑟发抖,我把它们轻轻的放进一个小纸盒里,摸着它柔软的绒毛,对它说:“不用怕,我不会伤害你的,以后,我就是你的好朋友了。”

为了与它做朋友,我在网上查找资料,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爱好。我和爸爸亲自为它们做午饭,我把青菜切成碎片,还把米饭泡软给它吃,可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半小时都过去了,可它仍一口都没吃。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爸爸安慰我说:“别着急,它是因为不熟悉我们的生活环境,慢慢会好的。”

慢慢的,它似乎接受了我,开始吃我给它的食物了。为了让它们长得更强壮,更快一些,便到家后面的小池塘里捉小鱼给它吃,它们用扁扁的嘴巴争抢着鱼肉,看着它们憨态可掬的样子,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每当我放学回家,还没进家门,就听见它们欢乐的叫声,刚进门,它们就摇着胖胖的身体向我跑来,每当这时,我就跟它们讲我在学校发生的事儿,那次数学没考好我也告诉它们了,它们似乎听懂了,摇着圆圆的脑袋。

爸爸又要出差了,妈妈没时间陪我养小鸭子,只能将它们寄住在奶奶家。有一个星期没见到它们了,想念极了,我再看见它们的时候,它粘乎乎的,没有原来活泼了,我跟它们说悄悄话也没有用了,我看见它们在那么小的盒子里,只有那么小小的一块天,一定很孤独吧。于是,我给它们想了一个好主意,院子里有许多小朋友都养了小鸭子,要是每天都让它们一起开一个聚会,它们一定会很高兴吧!于是,我跟好朋友们说:“每天放学,我们都把鸭子带出来玩吧。”他们都同意了。

一放学,鸭子们就团聚了,它们交颈摩擦,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开心地唧!唧!乱叫。从此以后,它们又变得活泼可爱了。这就是我的好朋友“小黄鸭”。它们变得强壮极了,捧在手里都能听到有力的,怦怦的心跳。

出差散文13:我是西安人,我自豪

文/朱百平

那年出差南下广东,与一帮南国的朋友小聚。闲聊中他们问起我在西安的情况时,我如实相告。说不论是我家还是单位,都离明古城墙很近。推开临街窗户,就能清楚地看到古城墙和在城墙上观光的游客。就是离钟楼也不远,坐公交车不过两三站而已。闻听此言,一桌朋友大为惊叹,连声说这么说来,你和你的家人“好好幸福呀!”

一晃几年过去了。几年间,我时不时会想起南国朋友所说的话,并时不时地会反问自己,生活在西安这座城市,你幸福吗?生活在西安,能成为你骄傲的资本吗?为了探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任由思绪飞翔。飞啊飞啊,思绪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

我是一个在乡下长大的孩子,和村里其他孩子一样,上趟县城尚且不易,更别说去省城了。那时村里几千号人,真正到过西安的人寥寥无几。没去过西安的人,却总爱听去过西安的人讲西安的故事。什么高耸入云的钟楼、庄重华丽的人民大厦,还有西安人的衣着,西安人的腔调,在西安见到的西洋景等,说起这些,讲述者一脸的自豪,倾听者一脸的羡慕。我那时尚小,常和一帮孩子夹在大人们中间听热闹。听大人们把西安市叫“西安省”。有人问你去哪儿,回说去省上,那就是去西安。正是大人们的讲述,使我们这些孩子知道了西安这座城市。在我们心目中,西安就是一个犹如天堂再好不过的所在。

后来我中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从家到单位,西安是必经之地。这时的西安对于我来说,就如一个迷宫。在西安,我常常迷路。往往从百货商店这个门进,那个门出,就辨不出东南西北。看到西安宽阔的马路,漂亮的高楼,鳞次栉比的店铺,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成为西安人就好了。没想到没多久我果真进了西安,成了西安人。多年来,在西安娶妻生子,天天上班下班,生活一如既往,少有变化。在西安生活久了,也感觉不到西安的好处了。甚至有时在与朋友聊天时,还会拿西安同东南沿海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觉得西安落后,西安老土。西安就是一个北方的大县城,又脏又乱,让人爱不起来。

西安这个巨人,虽然时不时听到像我这样市民的抱怨,但她并不生气也不气馁,依然迈着自己坚实的步伐,自信地,一步紧似一步地追赶着东南沿海等发达城市的脚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西安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作为西安人,亲眼见证了西安的发展和变化。在高新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等几大新区,就是地道的西安人也会迷路。因为几个月不来,就有数条平坦如镜的大道通车,就有若干幢高楼竣工。历史上曾经有“八水绕长安”之誉的西安,一段时间曾经缺水。现在汉城湖、未央湖、丰庆湖、雁鸣湖、广运潭、曲江南湖、芙蓉湖、兴庆湖、大明宫太液池、渭水湖等星罗棋布。未来,还要规划建设湖池15座。每逢雨过天晴,“悠然见南山”的美景屡屡再现。生态改善的同时,西安的城市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已成为国内最适合人居住的城市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定居生活。

西安的巨大变化,不但深深地影响着西安人的生活,也在悄然地改变着包括我在内的一些西安人对西安的看法。街头巷尾,称赞西安的人多了,抱怨西安的人少了。更多的人为自己是西安人而自豪,因为别的城市有的,如地铁、轻轨、繁华大街、森林般耸立的高楼大厦等,西安也有了。为自己是西安人而骄傲,因为别的城市没有的,如以兵马俑、古城墙、大雁塔等为标志的数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西安也有。

衷心地为西安祝福,因为我是幸福的西安人。

出差散文14:浇水施爱

文/李志胜

出差一周归来,我发现院外种植的玫瑰,竞相含着花蕾,在清风中向我作“欢迎”状。于是,我丢下手中的提包,俯身朝近旁的一棵玫瑰嗅去。

“别心急了,明早上说不定就会有一朵花,晃花你的眼睛!”

我扭头看看妻子微笑的脸。真的,是花香!一股淡淡的、不同于花店里的香气弥漫开来,在我的心底迅疾荡起一片愉悦的涟漪。

“昨晚这一棵就开了一朵小黄花,圆蓬蓬的,很漂亮。今天早上一起来,却不知被谁掐走了,真让人郁闷。”妻子指着邻近小铁门的一棵玫瑰,轻轻地说。

“谁掐走谁欣赏,反正咱这里多着呢。”我望着阳光下舒展身姿的玫瑰丛,一种温馨、满足的感觉盈溢心头。我一边宽慰妻子,一边走进小院,顺手抄起皮管子,就去给我多日未曾亲近的“植物兄弟”浇水。

此刻,叶是绿的,花是香的。清凉凉的水流,伴随着阳光,直朝那一棵棵期待的玫瑰“奔去”。

停了好大一会儿,我正想关了水管,进屋休息,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跑了过来。“叔叔、叔叔,我来帮你浇一会水,行吗?”

起初我以为小女孩像我早年那样,见有水玩就“走不动路”。待两人聊了一会儿,我才从她的话中“套”出,原来是她奶奶“顺走”了昨晚盛开的那朵黄玫瑰。

“我奶奶她刚从老家来,今早上她出去溜达,回来就送我一朵玫瑰花,说是从楼下掐的。她当时挺高兴的,还不让我说……”

“那你喜欢不?”我看着小姑娘的脸,故意逗她说。

“喜欢!”小姑娘爽快答道。“可我们幼儿园老师讲过,不让小朋友随便掐大街上的花儿,说那都是不文明的行为。”

我不想让孩子长时间尴尬,遂岔开话题道:“这不是大街上,没事。咱以后把它当成咱自己家的,等你什么时候想来看了,你就尽管来。”

小女孩的神情像阳光一样又舒展开来。“我来帮你浇水,就是想让玫瑰开更多的花儿,谁掐也掐不完,大家都可以欣赏到。”说着,她直起身子,拽起皮管子就向着远处的一棵玫瑰喷去。

明丽的阳光下,玫瑰与我的思绪一同生长。满眼的花蕾,有时何尝不是一颗颗童心呢?如何浇水、剪枝、施爱,那是需要选择时机和剔除私心杂念的。花蕾沿着花朵的指向,欣然走向美好的未来。我们悉心呵护花蕾,其实正是呵护一颗颗纯真的心。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时下,我们的日子像花朵一样绽放,假若我们能再多保留一份仁爱、友善和单纯,那晴朗的天空下岂不就少了些自私与残忍、生活中就多了些美丽和芬芳?

浇水施爱,不仅对植物,对人的心灵也同样重要。

出差散文15:不还价的善良

文/龚本庭

初冬的晚上,我出差回来,正往家的方向走。寒风吹舞着落叶,让人感觉丝丝寒意。没有了点点繁星的陪衬,连天空都显得特别空旷。

路灯下,一个卖水果的老人,因为寒冷,不时跺脚暖和身子。我前面的一对恋人模样的男女,手挽着手径直向老人走过去,女孩很麻利地装了几个苹果。看老人在寒风中卖水果,我动了恻隐之心,因此也停下脚步准备也买点。老人称完苹果,然后说11元5角。“10元行吗?不行11元怎么样?”男孩开始与老人讨价还价。老人嘴上没说行,也没说不行,但我看见老人已轻微点了下头。可女孩却开口了:“这么冷的晚上,挑剔和还价,都是不道德的表现。你就不能慷慨一点,付老人家12元啊!”男孩一时红了脸,急忙掏出钱包付钱。最终,老人坚持只收了11元5角。“谢谢姑娘,我只收我应得的。”老人说完大幅度给这女孩弯腰致谢。

女孩说话时,声音虽很轻,但我听着却感觉有些震撼,也有些温暖,更让我忆及曾经的一段往事。

小时候,差不多也是这样的夜晚,父亲会把自己种的甘蔗背到一个小集市上去卖。父亲从地窖里取出甘蔗,然后在冰冷的河水中用稻草擦洗干净,背几里地到集市上。那时父亲没有毛衣,只穿着一件破棉袄,腰上还用草绳系着,借以御寒。一次父亲遇到几个二流子,吃了甘蔗不付钱,并且还硬说自己付过了。

但父亲说还是好人多。有一次,天飘起了小雪,父亲几乎没开张,回去有些不甘,可不回去也没生意,正犹豫时,过来一个中年人说:“大兄弟,早点回去吧,身体要紧。给我来五根甘蔗吧。”那一刻,父亲的心都是暖暖的。现在父亲已经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了,可他对那晚上的事,一直记忆犹新。

也许,由于父亲经常给我们灌输这些,在寒冷的晚上见到小贩,我都会尽量买一点,父亲说,这就是善良。但这个年轻漂亮的女孩说的话,让我更知道,在这样的晚上,不还价也是一种善良。

我已记不清那女孩的面容,但一直记得:两人的背影在灯光下拉得长,尤其那女孩的背影,很窈窕,很美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