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家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回家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回家的文章1:零落的心找不到回家的路

文/寒之情

雪花飘凌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我凝望天的那一边,久久静立,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啥样的心情,也许是一种牵挂,也许是一种寄托,也许是对一些人的祝福吧,此时自己的心里装面了愧疚与辛酸,也许雪花是天使伤心的泪水吧,当一片片雪花洒落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似乎可以感受到他的心痛。

今天是小年,也许有多少人在欢颜,在团聚。说实话我有些妒忌,也有些无奈,按照风俗习惯,当炮竹想起的那一刻,那些像我一样孩子漂流在异方的父母是何种的空虚,我们都在说,爸爸妈妈,我很忙,今年就不能陪你二老回家过年了,在我们看来看来只是一句安抚的话语,可在他们心中却是一种刺痛,因为我们是他们牵挂的所有。

有时候我们因为自己的忙碌而望失了来自他们的爱,可当你一句爸爸妈妈我即将回家却另他们期盼好久,当你推开门,迈入家门的那一刻你才知道,他们对我们的爱已经超出了距离,看着满桌可口的饭菜,你师傅感觉一种淡淡的咸味冲撞着你的心灵,那是一种幸福,一份关爱,你可能还不曾想到当得知你回家的那一刻,他们已在为你准备一些你爱吃的东西,也许那些东西不是那么多值钱,但当他们经自己朴实无华的爱融入当其中的时候,那就是千金难买。

小时候总是盼望着过年,到底为啥总想过年,在那时在自己有效的心灵中也找不到一点答案,也许是为了一件新衣服,一包糖果,一些压岁钱……渐渐的,自己长大了,而且走出了那个家门,本想着自己不会有那种感觉,可是每到年关,自己的思乡之情更加的重了,当午夜用酒精麻醉过的自己静静的躺在床头,看着房外通亮的灯火,泪水已从眼角划过,轻轻的打响了那个在自己心中无比熟悉的电话,话筒中传出了那个熟悉的声音,我已经泣不成声,那一刻我才真真的明白小时哦后为啥那么喜欢过年。

爸,妈,我想你们了,请原谅我的不孝,我知道你们现在很寂寞很孤独,我不想对你们说出一些空口支票,此时级刺客我最想说的就是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了,孩子一切都好请勿牵挂,到是你们不必辛酸,开心的去度过每一天,我会的,我会自己照顾好自己,我只希望你们快快乐乐的度过每一天。

天寒了地冻了,不要在出门凝望了,我知道你们站在那个路口多么想看到我的身影出现,每次回去的时候只不过多了几行脚印,我知道你们想我,我也同样你,如果你们在这样,无非迫使我的心里会更痛,更难过。

也许你们会感觉出每当这个时候我的电话问候换成了短信问候,因为我不我会失控,你们的恒盈会让我彻底心碎你这个时候我怕听到你们的声音,我怕会在电话里哭的一塌糊涂,我爱你们,所以我不想让你们看到我的难过,请原谅我的自私,。

祈福吧,祝愿吧,我将会把我的无限祝福托福给明月,明天的明天我会相依在你们深浅做一个孝顺的孩子,请相信我。

关于回家的文章2:七十块钱

文/李立泰

星期六惠玲回家看婆母,见老太太一脸愁容,唉声叹气。

原来婆母昨天在小区空地撸扫帚菜掉了钱。

老太太们撸扫帚菜,全是撸最嫩的尖儿,蒸蒸吃,美极了。

“妈——”儿媳一声喊,把老太太从心幕的电影中拉出来。“哎——惠玲来啦。”老太太的脸色频道没转换好,给儿媳开开门,惠玲一眼就把老太太的心电图扫描了。

“妈,您咋不高兴啊?”“高兴!高兴!你来家妈还不高兴吗?”

老太太不自然地放松,装出笑容迎儿媳。

“妈,您告诉我为啥不愉快?”“昨天撸扫帚菜,掉了七十块钱。我找了一上午,还叫你二婶子、四大娘帮我找,也没找到。沿着昨天我撸扫帚菜的地方都找了,没了。”

“妈,才七十,别难过,我给你。”惠玲给老太太七十。老太太推辞不要,儿媳非给不行,就放到桌子上了。虽然儿媳给了钱,老太太还是高兴不起来。

惠玲借故说出去一趟。她去了四大娘家。

惠玲问四大娘:“俺妈丢的七十块钱都是几十的钱啊?”四大娘说:“惠玲啊,***那七十,五张十块的一张二十的。”惠玲又问:“四大娘,俺妈的那些钱是新票啊,还是用过的?”“她说了,是用过的。”“是平展的还是卷着的?”“***说卷着哩。”惠玲谢过四大娘就回来了。

第二天惠玲又来婆母家。老太太问:“惠玲,今天你没去***家啊?”

惠玲说:“妈,我没去。俺妈说:***丢了钱不高兴,去陪***吧。”老太太说:“俺这亲家母真好。”老太太先进屋去了。

惠玲喊:“妈!妈!”老太太又出屋,问:“咋啦惠玲?”

“妈您看,那树枝子里不是钱吗?”可不是,老太太一看还真是钱。

她亲自捡起,破开一看,是七十块钱。

“找到了,找到了!”惠玲高兴地抱住妈。老太太高兴得眼热。

娘俩包饺子庆祝钱失而复得。老太太送儿媳走,遇上四大娘。惠玲说:“四大娘,俺妈的钱找着了。”她们都高兴地笑了。

晚上,老太太夜不能寐,为孝顺的儿媳满意。欣慰的是难为惠玲了。

“憨闺女,你不知道妈的七十块钱里还一张五角的哩……”

关于回家的文章3:涝池上的舞者

文/雷娜

过年回家,还未来得及去见父母,就听到村里的叔伯们满腹的牢骚:“你叔哈怂,把村里几辈辈留下的涝池给填了”。我瞬间有点慌乱,那可是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怎么能说填就填了呢,想着就要去看看。

随着脚下快速的奔跑,思绪便像拉开闸的水,脚下的路是小时候上学的路,是村里的叔叔伯伯们每天早晨挑水的路,是承载着生命之泉的路。那一年干旱,新民二级站水库的水一时半会抽不上来,村民眼看着地里的瓜果苗蔫了一地,无奈请人在村东头已经晒干的涝池里向天求雨,天见可怜,落下的雨落在脸上连痕迹都未干就停了,急得大家像热锅上的蚂蚁。那一年冰冻,看着窗棱上吊着一两尺长的冰溜子,乐坏了孩子,愁煞了大人。大人每天凿冰取水,然后担着水往回走,一个不小心滑到水撒一地,笑坏了那些淘气的孩子。孩子们像大地的精灵,拿个破脸盆,在涝池里溜冰,两盆相撞,轻轻一推,就带着嘻嘻哈哈的笑声滑出好远。那一年涝池里的水快干了,就剩中间两三米的圆形,与旁边已经干裂的淤泥形成鲜明对比。孩子们则像林中的小鸟,从涝池边缘干裂的地方慢慢往里边走,因为里边有涝池恩赐的尤物泥鳅。随便找个瓶子,拿根棍子,撬开淤泥,里边就有泥鳅在动,小手抓住一条放在瓶子里,再抓一条,一个上午能抓好几条。这可急坏了大人,拿个笤帚站在涝池边喊:“赶紧给我上来,危险”,孩子们抬起满是污泥的脸,举起泥鳅说:“妈妈你看,这是我抓的,送给你”。喊不动,大人只好拿着笤帚打屁股,孩子摸着屁股边跑边笑笑。当然,涝池也偶尔会让人伤感,比如那一年有个小媳妇和家人吵架,跳涝池淹死了……

猛然间就跑到了涝池边,停住脚步才发现:哪里还有什么涝池,这里已经变成了村里村民活动的广场,大队部就在边上,涝池的回填连一丝丝痕迹都没有留下。几个身穿花花绿绿衣服的村民正拿着扇子练习跳舞,不一会儿锣鼓家伙就搬了出来,一问才知道这是大家在为新年准备节目。

我走过去和大家打招呼,大家热情地邀请我一起跳舞,问我:“你觉得咱村这广场咋样”?我很想说:“不怎么样,几辈辈留下的涝池怎么能说填就填呢”,但望着大伙儿的笑脸,却始终未能开口。这时有位大妈说:“其实我们刚开始也很舍不得涝池,多少年了,感情深着呢。可是自从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后,轻轻拧下开关,白花花的水就送到家里了,涝池里的水就慢慢变成牛羊专门喝水的地方;现在农村条件也越来越好,科学种地,用机械一天能犁十几亩地,播种撒肥样样都行,牛羊也慢慢不需要了。通了自来水,涝池也变成了干净又宽敞的大广场,大人小孩有了活动的地方,大伙儿心情也好,没事儿还能来跳跳舞干干时髦呢。”她说着就招呼大家舞了起来。

说话的这位阿姨是位退休老师,她身手敏捷,动作标准、熟练,连很多高难度的动作也做的很到位。跟在她身后的阿姨叔叔们,动作有点生疏,显得有些笨拙,但也都在努力地练习着。一双双充满老茧的手也变得灵活了许多,旁边的锣鼓队也已经准备好了,敲鼓的大叔脱了外套,极有气势地敲起来,因为鼓声的动力,其它乐器的配合充满了震撼,一幅农家敲锣打鼓,迎春接福,喜迎丰收的画面充满活力的出现在我眼前。

此时,先前的失落已经化作内心的激动。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在这个守护我初心的地方,人们正随着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让自己的生活发生着欣喜的变化。这就是今天的涝池带给我的全新感受,如此,我满怀希望对心中的涝池道了声“再见”。

伴着喧天的锣鼓,我的眼前又出现了涝池上的舞者。他们兴高采烈,举手投足间透射着自信,镌刻着文明,也播洒着幸福。

关于回家的文章4:人间有真情

回家的这两天,只想呆在家里,亲人和朋友多次打电话或者开车到家里来接我去他们家里玩,我用累的托词打发了。妈妈老的真快,在家的日子,我只能用唯一的方式来表示一下孝心,多陪陪妈妈。什么事情都不要我做的老妈,这两天除了做饭买菜外,就是陪我聊天。妈妈呀,你在我回家之前就把家里该洗的都洗了,家具地板擦得一尘不染,我懂您,妈妈!

刚才,表哥在我家吃完午饭,要拉我和妈妈去他的韩蒸馆去蒸澡。说到表哥,我是很感激的。我不在家的这段日子,妹妹因为工作忙,回家的日子不多,都是哥哥每天来家里看看,陪妈妈说说话,聊聊家常,让妈妈在孤独中感到了亲情的温暧。去公共澡堂,我是不愿意去的,母亲见我不情愿去,说她也不去了,表哥就向我使眼色,我只好点头答应,这样妈妈才收拾洗漱用品。出了门,等妈妈上车,我要表哥和妈妈先开车走,说临时还有一个邮件要回复,表哥笑了,他知道他的妹子还是不想去。

上楼来,打开电脑,直接点击你的博客。我泪湿了,我想您。是我想您,想上来看您,知道吗?人间有真情的,朋友。我的朋友。

关于回家的文章5:茶花树

文/一羽红轮

这次回家,就住在大哥的家里。大哥的精神颇佳,但他活动的范围极其有限。一张矮沙发椅摆在门前,大哥就常常坐在上面晒太阳。

门前左边的花坛边摆着一钵茶花,一朵水红的茶花展露在墨绿的叶片上,野外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但在大哥的院子里,在这朵茶花的容颜里,我们依然享受到了盎然的春意。本来有两钵茶花,三年前的早春,两钵茶花同时都结出了花蕾。一天,寒波带着静秋到大哥家来玩,趁人不备的时候,静秋掐下一钵茶花树上的四五朵花蕾,而且还极其大意地把花蕾丢弃在花钵旁,这让爱花心切的大哥大嫂大发了雷霆。

可是,往往有事出不意的时候,两三年后,那棵受到摧残的茶花树竟活了下来,而另一棵却死掉了。

“说起来,还应该多谢静秋了。”大哥笑着说。望着大哥,我默默无语,但眼前仍浮现出当日他的盛怒。一棵茶花树的死活,可能有许多原因,这棵茶花树能够幸存,可能也是一种巧合。也许大哥在为当初的失态后悔?不管怎样,我觉得,经历了一番世事变迁之后,大哥易躁易怒的脾气转向了平和。

大哥家里还多了一只猫。大哥以从未有过的耐心喂养着这只猫。大哥以前没有养过一只小动物,他似乎不喜欢小动物。然而这只猫却极受大哥的宠爱,他常常把猫抱在胸前,抚摸着这只猫身上光滑的毛。吃饭前,他总是先给猫夹上食物。睡觉时,他也说:“猫哪里去了?回来没有?”我回去的第五天,猫忽然失踪了,直到第三天,大嫂从一间放谷的仓库里抱回饿得半死的猫,被弄得寝食不安的大哥这才定下神来。因为几天来,大哥总口口声声说,他听见了猫叫,时而在屋前,时而在房后。猫,在大哥的时光中,成了令他魂牵梦萦的东西。

这次回去,我特地把寒波也带回了老家,为的就是让他看看我们的家乡,看看他的大爸。近二十天的时间,我们一直住在大哥家,大哥对这个孩子的喜爱溢于言表。我让寒波陪伴着大哥,这个孩子的莽撞和一些别出心裁的举动,常常让大哥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关于回家的文章6:最爱婆婆饭菜香

文/张凤翔

中午回家吃饭,老公一个劲地夸餐桌上的黄豆酱好吃,问是哪位亲戚送的。我说是婆婆自己做的,曾经亲眼看到她把封在坛子里的酱搬到太阳底下晒过。因为太阳晒过,所以才留的时间长;因为有太阳的味道,所以才会这么香的。

老公一个劲的夸,老妈越老越能干了。我对婆婆说,因为爱吃你做的饭菜,所以我们总不愿在外吃饭;因为你做的饭菜太香,所以我总也减不了肥。

婆婆笑哈哈地说,你们就爱夸人,粗茶淡饭的,夸得人羞死了。我望着婆婆低下头的脸,竟发现像少女一样羞赧。

婆婆刚进城时,公公老抱怨跟婆婆生活在一起,一生没吃个好饭菜。其实婆婆不是不会做饭菜,是她太节俭,不舍得买好菜。

儿子上初中时,我刚调进机关,因工作忙,让婆婆给儿子做饭。婆婆常常买别人卖剩的便宜菜,儿子不爱吃。有一次,老公见桌上没有可口的下饭菜,儿子呆呆地望着不动一筷,老公生气地对婆婆说:“你看你做的什么饭菜,你儿子都不吃,叫我儿子怎么吃?”屋檐水往下流,各爱各的儿。

儿子上大学后,我向老公建议,我们两人不是你有应酬就是我要下乡,经常不在家吃饭,做的饭菜吃的少,浪费的多,太可惜了,要不还是跟爸妈一起吃吧,这样他们也热闹些。老公同意了,婆婆也满口答应,又担心地说,我做的饭菜不好吃,只怕你们吃不惯,我说我最好养,什么都吃。

自从我们跟婆婆一起吃饭后,婆婆每天都挖空心思做好吃的,她把做饭当成一种职业。经常向别人讨教经验,到处与人交流心得体会。而且每天跟着老年朋友一起听健康讲座,然后回家在餐桌上讲给我们听,哪些菜是酸性,哪些菜是碱性,荤素该怎么搭配,道理一套一套的。我心里暗暗佩服。

只要我们在家,每顿饭都有个七盆八碟的,色香味俱全,望着就会馋涎欲滴。如苕粉圆子,本是一道土菜,但婆婆做法很创新,有特色。她先把苕粉加花生米烫好,不干不稀的,再切成块,然后用辣椒加腊肉一起炒,满屋飘香。我吃遍了所有的大小餐馆,还没有谁比婆婆的做得更好吃。单是婆婆亲手腌制的时令小菜,如萝卜干、生姜、腐乳、黄豆酱就很下饭。

爱如阳光。婆婆为我们做饭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她把对我们的爱全部揉进了饭菜里。爱是最好的调料,感恩我的婆婆,喜欢婆婆做的带有爱的味道的饭菜。

关于回家的文章7:回家

文/枞阳--何苦来哉

又是一年回家时,在外忙碌了一年,人们纷纷踏上了归程。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啊,回家的感觉真好!无论是风雪塞途,还是相距千山万水,回家是你我共同的心愿。不同的归途,共同的期盼。

回家吧,留守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呵护;回家吧,空巢的老人需要儿女的陪伴;回家吧,孤独的妻子需要丈夫的缠绵;回家吧,分离的家庭需要亲人的团聚。回家吧,别让家中的亲人等待太久;回家吧,别让家中的亲人与失望相伴。

对于男人来说,家是女人温柔的怀抱;对于女人来说,家是男人坚强的臂膀;对于孩子来说,家是父母亲切的呼唤;对于老人来说,家是儿女绕膝的欢笑。对于迷路的浪子,家能给你最好的洗礼,让你回归到正常的轨道。有了家的存在,就有了依靠和归宿。家能包容你的一切,家能接受你的发达,也能接受你的落魄;家能分享你的喜悦,也能抚平你的创伤。在家的面前,洗净繁华是自然。无论外面的风大雨狂,家永远是宁静的港湾;无论你是成功还是失败,家给予的只有平淡和温馨。

常回家看看,唱出了许多游子的心声,更是唱出了家人的期盼。可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关注家的存在,淡漠她的伟大。有家不归平常事,在他们的心中,家只是摆设,家只是一个睡觉和休息的场所而已。尽管那里有他可爱的孩子,亲爱的妻子,敬爱的父母,回家也只是完成任务、走走形式。干事业,跑业务,忙应酬,成为他不回家的冠冕堂皇的托词,他们可以不尽为人父母的责任,可以不尽为人子女的孝心,也可以不尽为人夫(妻)的义务,有的只是自己的逍遥和自在。忽略了家的位置和价值,“小三”便不可避免的应用而生,新生事物总有她存在的理由和生存的空间。不要谴责小三的不道德,而要批判那些忘家之人的可耻。

这个社会需要回家的人很多,有些人忘记的岂止是家中亲人,还有社会的良知和责任。事业成功了,发达了,社会给了他们梦想实现的舞台。可是他们却忘记了如何回报社会,感谢国家。他们不仅不尽该尽的义务,反而成为这个社会一些新鲜名词的创造者:讨薪难,毒奶粉,黑心棉,我爸是李刚……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自身品德的低劣和做人的失败。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我们在实现和谐社会的征途上才阻力重重。回家吧,让我们的良心回家;回家吧,让我们的道德回家;回家吧,让我们的责任回家!

空中雪花飘舞,地上行人匆匆。大家的心声飘舞的雪花懂得,手中的车票更懂得。人在囧途,回家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是不要迷茫,因为家已在前方召唤!

但愿天下人能常回家看看,有家就有温暖;更愿我们的社会不断的进步,有了进步社会才更和谐!

关于回家的文章8:过年回家吃娘做的饭

文/马中命

每当岁月的脚步迈进寒冬腊月,我的心就飞回了山西晋中乡下老家,想吃娘做的饭。

我在乡村出生,在那里上学、种田、教书,长到23岁。之后在城市里读大学,毕业工作已41年了,长度上早已经超过在乡村生活的时间。但是,每当年临近,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朋友,要带着妻儿回故乡过年。

40多年来,我每次回老家,爹总是早早到集市上买回各种蔬菜,娘总会做上满满一桌子饭菜,还反复劝说:“外边的饭不如家里的香,多吃点,多吃点!”岁月沧桑,地老天荒,一年年走过来,我们兄弟四个都长大了,爹去世了,娘也被岁月催老了。我深深地感到,只要献给娘一句温馨的问候,一个真心的微笑,故乡冷清的院子立刻会暖和起来,年迈的娘那平淡的日子会顿时生动起来。

现在,人们常谈论幸福,寻找幸福,其实幸福很简单,回家吃顿娘做的饱含母爱、热气腾腾的饭就是一种幸福。这些年,春节放长假,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回家过年。守着年迈的爹娘,仔细聆听母亲的唠叨,欣赏父亲下地耕作、打理菜园,放心地品尝、慢慢地咀嚼、尽情地回味娘做的饭,心底涌上的是浓浓的亲情和满满的幸福感。

在家的日子,娘总会把积攒了一年的好东西都拿出来给我们吃,有红枣、山核桃,还有中秋节她老人家自己打的月饼。在家的几天,她变着花样给我们做饭,最拿手的是饺子和油糕,顿顿都是七碟八碗,像招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每次吃饱了,娘还要逼着我们再多吃几口,恨不得把所有好吃的东西都塞进我们的肚子里。娘看着我们吃得打饱嗝或者满头大汗,便会开心地笑。说实话,这些年在外工作,也尝过不少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有些娘肯定没见过、没听说过,更没吃过。可娘还是执拗地为我做她认为世上最好吃、我应该最爱吃的东西。多少次,我凝望着娘满头的银丝,满脸的坎坷与风霜,泪水伴着感激在眼眶里打转。是啊,情真意切的母爱刻骨铭心,魂牵梦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我更加牵挂和孝顺老人,更加珍惜与爹娘团聚的日子。

过年,回家吃娘做的饭,是一次幸福而快乐的旅行;坐在热炕上听娘唠叨,是一个学习与受教育的机会;走进田里帮爹干活儿,是一种身体和心灵的享受。

关于回家的文章9:童年的石磨

文/王瑞虎

周末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告诉我前几天有人来收购院子里的石磨,她没卖。

我来到院子,看着圆圆的石磨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褪去曾经的繁华静静地矗在院子的一角。我轻轻抚摸着磨盘上的青苔,思绪又飘回到苦难而又欢乐的童年……

小时候,家家户户日子过得都很艰难,人们辛辛苦苦忙碌一年,眼巴巴等到年底分一点粮食,还要四处求人找石磨排队磨面。那时候,白天还要去生产队出工,人们都是晚上推磨,有时候排队排到后面了,能一直磨到天亮。

那时候,总是父亲推磨,母亲罗面,我和哥哥也一人找一根磨杠,帮父亲推。父亲文化不高,但是特别爱看连环画。在昏黄的油灯下,父亲总是一边推磨,一边给我们讲他看来的故事,有《嫦娥奔月》、《两个小八路》、《愚公移山》、《小英雄雨来》等,每次都讲,从不重样。我们一边扶着磨杠推,一边昂着头,津津有味地听。母亲也一边罗面,一边微笑着,偶尔插上一两句。那时的日子虽然贫穷,一家人却其乐融融。

多少次,我们总是听着父亲的故事趴在磨房的石板上睡着。夜深了,父母亲把麦子磨完,母亲守着熟睡的我们,父亲把家什一趟一趟地往家里拿。等全部拿完后,父亲再和母亲一人抱一个把熟睡的我们抱回家。

后来,父亲和母亲省吃俭用请石匠打了一盘石磨。石磨在院子的竹林边落成的那天,父亲点了一挂鞭炮,还破例抿了两口小酒。

自此,我们家结束了到别处排队推磨的历史,相反,四邻八乡的乡亲们有许多开始到我家排队磨面了。他们来了也不空手,总会给我们兄弟捎来点好吃的,有时是一把花生,有时是两个苹果,或者是两枚糖果……我们躲在被窝里吃得唇齿生香。那些没有捎东西来的乡亲,觉得不好意思,总会帮父亲推磨,我们也从帮父亲推磨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后来有了水磨、电磨,石磨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以至于现在想要面条面粉等生活用品,随便走进一家超市就能买到。好多次,有人要来买我们家的石磨,母亲都没有答应,母亲说:“留下石磨,是留下了一种念想,卖了,念想也就断了……”

时过境迁,那个年代早已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享受着现代生活方便与快捷的同时,又怎能忘记承载着苦难而又欢乐童年的石磨呢!

关于回家的文章10:花气袭人是年味

文/孟月

每年春节回家我总要带一些花,将新鲜、鲜活的气息以及花一样的美丽带给爸妈。因此我家的年味飘着花香,浓郁绵长。

妈妈曾对我说过,她小时候快过年时,姥姥就开始赶制棉鞋新衣。为了凸显过年的气氛,姥姥通常会在鞋帮上和衣服上绣上花,妈妈看着那些漂亮的花,心里就像花开了一样美,过年也因为新衣上的花而显得更加喜庆了。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爸爸为了让家里生活得好一点,跑到城里打工。一年之中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一次。我天天爬上缝纫机趴在窗台上朝外面望,数着日子眼巴巴地盼着爸爸回家。记得那天下着大雪,邻居院子里的梅花开得特别红,红得耀眼。而那天冒雪回来的爸爸像个圣诞老人,幸福的滋味至今难忘!那枝红梅竟是团聚的报喜之花!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妈妈,养花成了她唯一的爱好。无论什么花,鲜艳的、素雅的、娇嫩的、浓郁的,妈妈都很喜欢。

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除夕夜,一个铁路工人当时正在执勤,不能回家给妈妈买上一束她最喜欢的康乃馨。第二天,等他带着一束康乃馨赶回家时,母亲已经躺在了医院里,永远地离开了,病因是突发性脑溢血。就在那一刻,痛苦足以让他撕心裂肺。于是他在工作之余开了一间花店,里面的小屋里供着妈妈的遗像,每天他都在遗像前献上一束新鲜的康乃馨。

每每过年,我都会突然想起这个故事,然后就归心似箭。

回家过年时,我总给妈妈带上各种花,仙客来、杜鹃、火鹤、百合、蝴蝶兰、牡丹、唐昌蒲、富贵竹、水仙……我能找到的花,都希望在妈妈那里茁壮成长。

一年年下来,家里的花越来越多,妈妈养花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回到家里,说百花争艳一点也不为过。爸爸说:“***见了这些花,嘴都合不拢。”妈妈说:“过年就买花,其他的一概不要!”那些花把家里打扮得漂漂亮亮、喜气洋洋的,看着就赏心悦目。深呼吸一下,你都能感到空气特别清新怡人,花香沁人心脾。

来家里拜访的客人,都对那些花赞不绝口,妈妈得意地引着他们欣赏。一边看一边介绍:“这盆牡丹是女儿第一次带着男朋友回家时买来的,现在长得越来越壮了。我女儿的生活也是特别舒心,小两口日子过得可好了”;“这盆蝴蝶兰是女儿刚结婚时从婆家带来的,婆婆把最喜欢的花都给我闺女了,他们婆媳俩关系处的可好呢!”;“还有这个红豆杉,女儿说能降血压,特地给我买来的。”“现在流行多肉植物,今年又给我买了这些来,闺女说能净化空气,对我们身体有好处……”

我竟然不知道每一盆花,都有一个和我有关的故事。想到我因为有了自己的小家,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听着听着,我的眼睛竟然湿润了——原来,这些花竟成了我的化身,代替了我天天忠诚地陪在妈妈身边。妈妈每天的浇水呵护,就像天天在照顾着自己的孩子一般!

关于回家的文章11:给麦子一点时间

文/沈慧敏

周末儿子回家,带回期中考试的成绩单,真是不看则已,一看则晕。别说语数外三门主课了,就连副科也在及格边缘徘徊。他自知难以交代,赶紧缩回房间写作业,我气得一夜难眠,他倒好,一早起来就嚷着要吃面条。想着气也没用,只得先填饱肚子再说。喜欢吃面的他围着灶台连问了好几个问题:为什么外国人不怎么吃面条?面条是谁发明的……我一个也答不上来。

早饭过后,儿子继续写作业,我则悄悄研究起了面条。为什么同样是麦子磨的粉,我们就做成了面条,而老外则把它烤成了面包?这究竟是不同民族的口味偏好,还是历史发展的偶然?随着资料查找的深入,我惊异地发现,原来这其中大有学问。一颗麦子最终的归宿是面条还是面包,受限于特定的社会条件,它的发展路径有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中国人在种植小麦时,陶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但石磨却未及时发明和推广。我们习惯把陶器中的食物用加水或隔水汽焖的方法来烹熟,形成了蒸和煮这两种烹饪习惯。所以在秦汉之前,人们只能吃颗粒状的麦子,将其放在陶器中蒸煮,那口感和味道可比米饭难吃多了,可以想象,那时候的麦子定是一种不太受人待见的食物。另一方面,中国人属于农耕民族,食物中植物蛋白较多,而以叶、茎、浆果为主的蔬菜,显然不宜用烧烤的方式烹制,所以蒸煮才成为其最终的选择。当有了石磨后,在我们现有烹饪习惯的影响下,面粉很自然地被制作成了小块的面饼,加上国人的饮食又非常注重汤,它自然就被放进了水里煮。最初的面饼是片状的,被称作“汤饼”,所以唐代后就出现了刀切面。后来为了让面饼更容易被煮熟,宋代则将其改良成了细长条形,类似于现在的挂面,而我们的用餐工具——筷子,与细长的面条相结合,那真可谓是天作之合。仅从这一点来说,老外确实还不太具备能好好吃面条的条件。

石磨最早是在中东被发明的。别看老外现在进餐用的都是刀叉,但直到中世纪时,也才仅有十分之一的家庭能用上一把叉子。叉子如此金贵,老外们那时多是直接用手来解决进食问题,可以想见,当那热气腾腾而又汤水十足的面条端上桌时,就算他们急得抓耳挠腮也解决不了问题。不过老外有老外的法子,中东的狩猎游牧民族早期居无定所,所得的食物大多是直接烧烤着来吃,渐渐形成了烧烤的烹饪习惯。他们发明石磨后,将麦子磨成粉,再加水调合揉成面饼,然后在土灶中将其烤熟,就变成了面包、烧饼或馕,现代西方快餐的典型代表——汉堡,就是面包烘焙的变种。

虽然错过了美味又营养的面条,但老外却发明了香喷喷的面包和饼干,中国人和西方人纵然各自的饮食习惯千差万别,但全都凭着自己的智慧,成就了麦子最佳的美食归宿。原来所有事物开始的路径就已经决定了日后归途,只要我们足够耐心、足够睿智,难以下咽的麦粒,就能变成美味营养的面条;只要我们不盲目跟风、不急着赶超别人,即使无法进食美味的面条,也能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制作出香喷喷的面包和饼干来。

望着正埋头写字的儿子,我的心突然静了下来,也许他现在还只是一颗小麦子,但只要给予他耐心和引导,给予他信任和鼓励,或许有一天就变成了美味的面条和香喷喷的面包。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归途,我们只管沿途小心地呵护就好,让他循着自己的路径慢慢地长大就好……

关于回家的文章12:回家,回家

文/何冬梅

年的脚步近了的时候,返乡大潮便开始汹涌澎湃,车站到处人头攒动。打地铺、排队,日日夜夜地等。如若运气好,竟买到软卧票,那简直比中了头奖还要兴奋了;即便买的是十几二十几个小时的站票,也还是欢天喜地的,举着票高喊:“买到了买到了,回家了回家了。”实在不济,能弄到“黄牛”手里比平常高出几倍价钱的票,你也能露出满脸喜悦的笑容。思乡之情,满了,溢了,任它自然流淌。

终是应了“金窝银窝比不上自家的狗窝”这样的俗语了。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抵不上亲情的呼唤。归乡的路上,大包小包盛满了对家人的思念与爱,挤挤撞撞,磕磕碰碰,你高举着你的思念与爱,在人流中前进。车厢里的拥挤与嘈杂,扰乱不了你思乡的情绪;近了,近了,你急迫的思乡之心啊,跳动得越来越剧烈,用眼睛去寻觅,用耳朵去聆听;到了,到了,那没有了霓虹灯照耀,没有了花圃映衬的乡间马路,因了四周响起的熟悉的乡音变得无比亲切。小猫小狗在路边欢快地奔跑,叫唤着向你打招呼;空气中弥漫着甜润的泥土气息,你深深地吸一口,无比陶醉。

进了家门,温情一下子包围你。父母公婆笑眯了眼,脸上乐开了花。先拧一条热腾腾的毛巾洗把脸,让你洗了满脸的灰尘满脸的疲惫;再递给你一杯热茶,让你暖了身体;围着围裙的母亲瞬间给你张罗了一桌饭菜,都是你打小喜欢、在梦里都思念的家乡菜呀。你狼吞虎咽地吃,父母在一旁慈爱地看你,像个孩子似的问东问西:路上是否顺利啦,工作还顺心吗?去年生冻疮的手今年好了吗?如果你是二十七八的姑娘小伙,他们照例会问你,啥时候带个对象回来呀……你一边吃饭一边含糊不清地回答,你会发现,原来他们并不介意你的答案是否让他们满意,他们想听的,无非是你说话的声音而已。

打着饱嗝的你,一边拍着肚子说:“好吃,好吃。”一边坐到外面走廊里母亲早早搬出来的板凳上晒太阳。太阳暖暖地照着,你用眼睛打量着门前屋后的变化:门前的白果树长得越发高大了;花坛里你移栽的菊花虽已枯萎,可你能想象到它们曾开得多么鲜艳、热烈;屋后梨树、桃树树根被小心地刷了一层白石灰,你每年吃的梨子呀、桃子呀,可不都是父母从它们身上摘下用快递寄给你的么?父母东家长西家短地唠嗑:李家小二学习不错,拿了奖学金了;张家闺女嫁了个有钱人,小轿车都开到家门口了;王家那只大白羊居然生下一条黑不溜秋的小羊……你想不到生性木讷、言语不多的父亲居然会如此滔滔不绝,绘声绘色;而母亲的笑声竟然如此轻脆悦耳。在他们絮叨声里,你会觉得,你,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你的家乡……

关于回家的文章13:母亲的法宝踮脚走

文/张惠新

双休日回家看望老父母,晚饭过后,就陪母亲和父亲到附近的小公园去散步。自从母亲三年前得了小中风后,步行就成了她每天锻炼的一种方式。

在公园幽静的小路上,母亲踮起脚,一扭一扭地走起来。父亲在后面跟着也同样效仿,两人的举动让我看得目瞪口呆。我好奇地赶紧跟上去,想在旁边扶老母亲一把,她连忙摆摆手。十分钟过后,他们慢慢停下来。老父亲笑呵呵地说:“这可是你母亲发明的,新式养生走路法!”母亲解释道:“自从得了小中风后,我走路感觉脚下无根,磕磕绊绊,老想摔跤。后来经过我循序渐进的练习踮脚走,长期坚持下来,现在明显感觉腿脚有劲了。医生说了,步行是最简便易行的有氧运动,被誉为“心脏健康之路”。可是散步,这看似简单而普通的事情,里面却含着大学问呢!健步走并不是每天超过一万步,或者五千步越多越好。对老年人来说,达到健身的效果才最重要。我在电脑上查了一下,再结合我自身的身体状况,就发明了这踮脚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母亲在一场小中风突降之后,开始懂得了养生的重要性。她除了注重饮食健康,现在又对这走路产生了兴趣,还真是个爱学习的人。听她这么一说,我也来了兴趣,就问:“你这样踮脚走,为啥会事半功倍呢?”

母亲解释道:“人老了,就会齿摇发落,听力下降,走路上楼双腿无力。中医认为这都是肾气衰退的缘故。而这踮脚走,可以按摩脚下的经络,通过足少阴肾经达到补肾阳的作用。因为垫脚走路时,前脚掌内侧,脚大拇指起支撑作用,而肾经和肝经、脾经都经过这里。每天踮脚走上十分钟,就可以刺激按摩到经络穴位。但这踮脚走也不可过量,患有重度骨质疏松的老人,就不要踮脚走了,以免发生意外。”

母亲可真是个有心人。走路这件简单的小事,被她用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就成了她的养生法宝,难怪她的身体和精神一天好似一天呢!

关于回家的文章14:洗脸回家

文/肖进

工厂大门旁,有一个水泥、砖块砌成的小水池。每天黄昏时,三四十个工人从厂房蜂拥而出,急切的步伐,毫不掩饰他们归心似箭的回家之意。这群人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人,她总是拖着缓慢的步伐,待人群散去后,来到水池边,拧开水龙头,捧起一把清水洗脸,然后,从口袋里拿出一面小镜子,再理一下头发。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女人每天都是洗了脸再回家。

工厂砌水池的本意,或许是让工人们下班后洗洗手,但这样的简易水池几乎没人使用,而成了那个女人的专用脸盆。

一日,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装作很随意的样子问正在洗脸的她:“大姐,家里有热水洗脸多好,为何要在这里用冷水洗?”她朝我一笑,说:“忙碌了一天,脸上难免有汗水与灰尘,我不想让我的家人看到我劳累、疲惫的样子。”

为家庭辛苦付出,每个人都是心甘情愿的,而她却刻意将这份辛苦小心隐藏,以免去家人对她的那份心疼。可以想象,她的家是多么的温馨幸福,这样的幸福,是由许多细碎的时光串联而成,就像她洗脸回家这样的行为,看似微不足道,却为她的家庭增添了一抹永恒的美好。

关于回家的文章15:回家

文/罗贤慧

摩托车在桥头停下。她付了车费,从司机手里接过行李。过了桥,前面就是王家湾,进湾第三户人家,黄桷树下面那座小青瓦房,就是他的老家——尽管只在结婚前跟他来过一次,但这里的一草一木她早就从他嘴里听过不下千百遍,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快12点了,家里饭菜应该快上桌了吧?刚娶进门不到一年的新媳妇,居然没有跟他一起回家过年,不知道他是怎么给两位老人解释的——或许,也像她跟父母说的那样,单位要加班?

她掏出手机,想打电话让他来接。翻出号码,正要点下拨出键的时候,她又迟疑了。从恋爱到结婚,他俩一直好得蜜里调油,恨不能上厕所都黏在一块儿。可这次,因为到底回哪边过年,他和她却爆发了第一次争执。他说爹娘送他上大学含辛茹苦,她说父母供她念书也不容易;他说农村的规矩是儿子媳妇都回婆家过年,她说省城里都是女儿女婿陪着爸妈守岁;他说因为工作忙,难得回乡下老家一次,过年怎么也该回去看看;她说为了他放弃了父母在省城联系好的工作,留在这个小县城,过年怎么也要回去陪陪……谁都不愿低头,最后他丢了一句“那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就气冲冲出了门。

想到这,她心里忍不住有些小委屈:“哼!结婚那天,也不知道是谁说的从今以后没有‘你爸***’,只有‘咱爸咱妈’!结果呢?这才一年不到,就‘各找各妈’了!”她嘟着嘴,把手机放回包里,左一脚右一脚地,想把路边的一颗小石子踢到草丛里——像是在跟那个人撒气。小石子不听话,几跳几跳倒往下边的田里去了,溅起几滴小小的水花。她轻叹一声:“算了,这次先不跟他计较,回家以后再慢慢收拾他!”

她举步过桥,往湾里走去。

乡下过年才真的像是过年呢!只见白墙蓝瓦的小楼上贴着一幅幅大红的春联,向阳的院坝里晒着一杆杆腊肉腊肠熏鸡熏鸭,团年的人家坝坝宴开了好几桌,大人们围着桌子吹牛打牌嘻嘻哈哈,小孩子手里的麦秆炮燃得噼里啪啦,就连沟里飘着的炊烟也在冬日的阳光里开成一朵朵蓝灰色的花儿来……

她一路走一路看,很快来到家门口,可大门上居然落着锁!她有些讶异:“这时候,家里不该没人啊?”

正纳闷着,手机铃声响起,是他打过来的——接起电话,两人异口同声:“你在哪儿?”

他先答:“在咱妈家门口呢——你们去哪儿了?”

“我也在咱妈家门口啊。门锁着呢,你们去哪儿了?”她有些糊涂了,一时没搞清状况。

“不可能啊!我在省城咱妈家门口呢,你在哪个门口?”

“我在乡下老家啊!”

“啊?你回王家湾去了?”

两人都绷不住噗嗤一笑。

还是她心急些:“这时候了,两边家里都没人,老爸老妈能去哪儿呢?”

“那赶紧挂电话,找到他们再说吧。”

她挂了电话,正准备给老爸打过去,手机铃声又响起来。她按下接听,老妈的大嗓门连珠炮似的炸过来,轰得她头皮发麻:“丫头,你们在哪儿呢?给我们说加班,不能回家过年,我们几个老家伙都赶过来了,你们却来了个铁将军把门儿!你们去哪儿了?回来!赶紧的!”

“妈您慢点说,您这时在哪儿呢?”

“还能在哪儿,咱家啊!——县城!亲家公公婆婆也在呢!大过年的,加班也不能不吃饭啊!赶紧回来,一起做团年饭!”

“诶!”她笑着一路小跑出去。

正午时分了,摆坝坝宴的人家放起鞭炮开始“催客”,对面坡梁上的“村村响”喇叭也欢天喜地地响起了《春节序曲》……

关于回家的文章16:厨房交响曲

文/陆烨钧

今天放学回家,我刚开始做作业,就听到“叮咚叮咚”的门铃声。我把门打开一看,原来是妈妈下班买菜回来了。

妈妈“嘭”的一声关上了门,甩掉鞋就“咚咚咚”地跑向厨房。不一会儿,厨房里就传来了“哗哗哗哗”的流水声,伴随着“沙沙沙沙”的声音,那是妈妈开始淘米做饭了。紧接着,我又听到了“嗒嗒嗒”的声音,非常有节奏。我跑到厨房一看,原来是妈妈在剁肉,准备烧我爱吃的肉末豆腐!只见妈妈手起刀落,不一会儿,肉就剁好了!妈妈打开燃气灶,先把肉放油锅里加入生姜料酒炒了一下,盛在了盘子里,然后再在锅里倒入油,等油热了,妈妈小心翼翼地把豆腐倒入锅中,“嗤嗤”的声音尖锐刺耳,还有几滴油飞溅了出来,妈妈赶紧拿起铲子炒了几下,然后倒入炒好的肉末,“嚓嚓嚓”地上下翻炒,最后加入其它的佐料,不到五分钟,一盆鲜嫩美味的肉末豆腐就新鲜出炉了,馋得我口水直流。

忙碌的妈妈,热闹的厨房,美味的菜香……多么美妙的厨房交响曲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