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节日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节日的文章1:过年
文/鞠羽枫
中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节日是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好多好吃的东西,还可以穿新衣服呢!
大年夜上午,我蹦蹦跳跳跟着爸爸妈妈上街去买过年的东西,爸爸买了好多烟花爆竹,还有对联。我问爸爸为什么买这些东西,爸爸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古时候就流传下来的传统风俗,据说,过年的来历还有这么一个传说呢。
传说中有一只很可怕的怪物叫年,每当过年的时候它都会到村子里偷村民的粮食吃,还会伤害村民,村民都很怕它,就会在过年的时候搬到城里居住,后来有位仙人告诉村民年最怕两样东西,就是红色还有爆竹声,村民听后仿佛看到了希望,他们就把红红的春联贴到了门上,放起了烟花爆竹。年跑到小村庄,看到家家户户都贴了红色的对联,还有爆竹声,就吓得落荒而逃,后来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所以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就会贴春联,放鞭炮。
听了爸爸的介绍,我觉得过年除了喜庆之外,又增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怪不得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放鞭炮呢!
关于节日的文章2:生命的节日
文/季栋梁
那个七月已经远去了。然而,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节日。
对于莘莘学子来说,七月,意义重大,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坐标。许多人因为这样一个坐标,将彻底改变自己人生的轨迹。尤其是我们,生活在西海固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七月真正是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日子。
一进入七月,一种赌徒的真正感觉袭击了我。我就如同一个把所有赌资都押上的赌徒,等待着开牌。那种痛苦的折磨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渴望着太阳和雨水的滋润,尤其像我这样的赌徒已经不止一次在七月输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更让我感到痛苦恐惧的是在我所有的七月中,父亲也经历着同样的甚至更为深刻的痛苦的折磨。
一年一度输赢揭晓的日子如约而来。和许多父亲一样,我的父亲一大早将我叫起来。他没有言语,只是用那种目光笼罩着我。这目光凝滞而沉重,仿佛将我置于一潭黏稠的汁液中,使我喘不过气来。父亲从他贴胸的衣袋里摸出十元钱来,在他递给我钱的时候,有些迟钝,手有些颤抖。而我接过那带着父亲体温与汗味的十元钱时,手颤抖得更加厉害。我努力表现得自信一些,结果越是要表现得自信,手就越发地颤抖,像深秋里的树叶一样,以至连我的身体也抖起来。我是遁逃似的离开了那双眼睛。虽然我知道那双眼睛是善良的仁慈的宽厚的,但我内心无法排除对这双眼睛的恐惧……我再也输不起了。
我一步一步走向学校,内心的恐惧正在加剧。经过村庙的时候,我不由得走来走去,跪在了那泥像之前,我想没有人比我更加虔诚,没有人比我叩的头更响。
第一年的七月,好容易挨到了“开牌”的日子,父亲递给我十元钱对我说如果中了,就打十元钱的酒回来,没有中,别糟蹋钱。父亲的话总是这样的直接。可因为仅仅差了两分我没有给父亲打上酒,我带着家人渴望花掉的十元钱回来了。父亲没有责备我,然而他越是不责备我,我内心的痛苦就越沉重。到了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父亲对我说再去念吧,差两分一年咋都弄够了,我那时候在生产队哪一年不比别人多挣个三五百工分?我无法对父亲讲学习和劳动的不同,我只有努力学习。
第二年七月的“开牌”,我又输了十二分。当我再次把钱放在父亲当面的时候,父亲火了,他对着我吼道:狗日的鼻涕淌到眼窝里——倒来了,你给我回来打牛后半截去,老子没有钱供你享福。是的,在家乡那样焦苦的地方,谁不认为读书就是享受呢?我想对父亲说如果读书真正可以叫做享受的话,那么我宁愿受苦。可是我说不出那样的话来。父亲一辈子好强,他是多么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面,来打点种田以外的事啊。要批房地基,他跑了多少趟,没有批下来,可是有人偏偏一批就是两处。这对于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打击是沉重的,这让他充分认识到了种田人的可悲与无奈,人家无非就是有一个在县里开车的儿子。然而我们弟兄硬是一个个不争气,大哥二哥相继种了田,希望便寄托在我的身上,可我偏偏如此不出息。我期待着新学期的开学,可是又怕这个日子的到来。然而日子并不因为我内心矛盾而就推迟。开学了,父亲说再读!父亲依然没有多余的话。可那每个字都像石头一样,把地能砸出个坑来。他亲自送我到四十余里以外的乡里上学。父亲走在我的前面,拉着驴,驮着我的铺盖,他的步履显得有些疲劳,甚至是麻木,那已经驼了的背越发弓得厉害,仿佛背负的东西越来越多了,非要这样将背弓起来似的。他已经是年过花甲之人,应该是歇缓享福的年龄了。
看着父亲的背影,我忽然失去了赌的欲望,我为什么要继续赌下去呢?怎样不是活一辈子呢?我的朋友、我的同学不都输了个精光回来了么?我鼓足勇气说:“爹,算了,我不念了。”父亲回过头来看看我,他的目光里不再有那种凝重,反而凶恶起来,仿佛被激怒的老虎,一甩手,鞭子狠狠地抽在我的脸上。之后便默默无言,继续走自己的路了。我的脸火辣辣地疼痛,可是我心里却踏实了,我想至少父亲对我发怒了。
第三年的七月,不争气的我又输了,我捏着那十元钱在一个山梁上坐了许久,最后我一狠心走进了供销社,打了十元钱的酒。当我看着那晶莹的液体带着醇烈的芳香汩汩地流进瓶子,我的眼泪却来了。我顺着小路往回走,二十二岁的身体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沉重与疲惫。在与村子相对的山梁上,我远远地就看见父亲像一只老鹰,蹴在大门口,他手里长长的烟锅不停地喷出烟来,像一列钻出隧道的火车。父亲站了起来,他伸了一个非常舒展的懒腰,身体像蜷缩了一个春天的花朵尽情地舒展开来,两只长长的胳膊伸了伸,还上下起伏了几下,那是一种飞翔的姿势呀!父亲真像一只要飞起来的老鹰。我想我手中的酒瓶在夕阳的余晖里一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光芒一定照亮了父亲的眼睛,父亲一定闻到了代表着喜庆与快乐的酒香。
在父亲的注视下走完一段上坡下坡的路,我感到浑身的不自在,两条腿仿佛给什么绊着一般,不足一里路,我却走了十几分钟,走出一身大汗来。刚刚走到大门口,父亲就对着院子喊:“红红,快把凉水给你哥哥端出来。端上两大碗!”
我再也忍不住郁结的悲伤,一放声就哭了出来,两腿再也支撑不住,扑通一声坐在地上。我说我没考上!
父亲一扬手里的长烟锅,打在那两瓶酒上,酒瓶碎得十分彻底,酒像月光一样洒了一地,醇烈的酒香弥漫开来。
妹妹正端着水出来,由于惊吓,碗掉在地上碎了。
父亲一转身走向山顶。夕阳将父亲的身影扯得很长。我默默地跟在父亲的身后,我想父亲会转过身来给我一烟锅,两烟锅……甚至更多,我渴望这样。然而,父亲没有。到了山顶,父亲又装了一锅烟,吸了一锅又一锅,最后父亲说做官中状元都是出在祖坟里,咱坟里没埋下。
我对父亲说:“爹,你再给我一年时间!”
父亲抬起头看看没说什么,他只是抽着烟凝望着天空。
开学了,父亲再次拉着毛驴驮着铺盖送我上学,一路上我们没有说一句话,可是我却听到了更多的语言无法表达的话语。父亲走在我的前面,他的背驼得愈发厉害了,让我想起门台上那棵旱了多年的弯脖榆树来。我的泪一直流到了学校。
后来,我终于用那十元钱打回酒来了,那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散酒,用黑缸盛着,有一斤的勺子,有半斤的勺子。因此买那种酒叫打。可是即使再廉价它也是酒啊。它代表着喜庆与欢乐,它就是节日。除非过年婚娶能喝到酒外,再是很难喝到酒的。用家乡人的话说酒是有闲钱的人喝的。家乡人没有闲钱。家乡人的钱比家乡人还忙。
父亲醉了,把我也弄得醉意朦胧。他拉着我的手直叫我兄弟。这让我想起他拉着我家的那头老牛叫兄弟的情景。我想我不是个好儿子,我让他跟着我受了四年的折磨,如果我第一年就考上,我的父亲或许不会醉成这个样子,更不会喊我兄弟的。
父亲要为我举办村子里最丰盛的宴席,我说算了,这几年把家里拖累的。可父亲说这是啥事,这事能轻易让过去?这是咱祖祖辈辈最大的节日,砸锅卖铁也得过大了。
从考上大学到毕业,我一直奔波于尘世之中,往来于凡俗之间,忙着娶妻生子,忙着房子、儿子、票子以及多彩的人情礼仪,几乎挤不出什么闲钱来买名贵的酒。后来我终于挤出点闲钱来买了上好的酒,送回乡下。可是父亲听说这酒一瓶就四百多元时说酒没有贵贱,只有心情有贵贱。我点点头,父亲没有文化,更不是哲人,可是他说出的话常常让我要思考许久许久……
那瓶酒至今还放在家里的枣木老柜中,因为父亲自己喝觉得没意思,拿出来招待人却又觉得太奢侈。
关于节日的文章3:春联
文/李云门
春节与别的节日有许多不同,其中之一就是要贴春联。
当然也有不贴的,那是因为家里有老人去世,子女按照规矩戴孝三年,三年中不能穿红挂绿,也不贴春联。所以,正月里穿过大街,能一眼看出哪一家正在戴孝。正是这一点,使得家家户户都忘不了贴春联。因为一家人活得好好的,不愿让人误以为家里死了人。
据说,春联的流行始自明朝。明朝以前,有挂桃符的记载,过年时要“新桃换旧符”,但春联即使有人贴,也没成为普遍习俗。朱元璋得了天下,过年时就想好好庆祝一番。我猜想,他大概还有另一层用意:想看看天下的百姓是否真的听从他的号令,是否真的热爱他的大明帝国。为此,他下令让各家各户都在门上张贴红色对联,上面写上庆贺的词语。试想,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刚刚从改朝换代的血泊里胆战心惊地走过来,谁敢不以此表示归顺呢?因此,旨令一下,人们就自觉地贴;几年之后,春联就普遍流行,而且很快成为习俗,成为文化。所谓传统,其实多是这样形成的。
在我的故乡,春联有几种不同的形式:门口正上方的门额上,贴正方菱形的“福”字。窗户上方,影壁的正中,也贴这种“福”字。“福”字下面横的门框上贴的是“横批”。门的竖框上贴“框对”。门扇上贴“门对”。“门对”一般是四个字或五个字,因为字数太多了,字就不够大,不好看。“框对”一般是七个字或更多;“横批”一般是四个字。在门的上框,还要贴过门钱,那是用软纸剪成的,有漂亮的图案,微风一吹,随风飘动,平添几分生气。
至于春联的内容,20世纪5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概都能记得那些比较经典的旧春联,比如:“向阳门第春常在,和睦人家喜气多”“天增五谷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梅开五福,竹兆三多”等等。历代诗词中那些名句,内容喜庆的,也常被写成对联。
沿大街一路走去,看各家各户的对联,可以看到主人的文化品位,还可以获得许多信息。如果大门上贴的是“积善之家庆有余”之类,主人一般善良敦厚。如果大门上贴的是“东壁图书府,西厢翰墨林”,主人即使不是书香门第,也一定向往书香。如果贴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主人自然是非要出人头地不可的。不过,温柔敦厚之家,一般不允许子弟如此张扬。所以,那样的句子只能写在日记里,而不能贴到大门上。
关于节日的文章4:春天的节日
文/尚书华
古往今来,人们习惯把“春节”视为人类自己的节日。辞旧迎新,庆祝一年的开元初始。
我们过“春节”是具有仪式感的。奔乡回家,拜宗祭祖,燃放鞭炮,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拜年、耍狮、舞龙、扭秧歌……很多少数民族同样把“春节”过得正式而隆重,既不失本民族特色,又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召示春天的到来。
对“春节”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动植物们似乎没有感觉到与常日的不同。牛、马、羊在圈棚里悠闲安然地嚼着干草;鸡、鸭、鹅一如既往地在村街上徜徉;只有通晓人性的狗,忠诚地保镖般跟着主人一趟趟买年货、挂灯笼、贴春联——跑前窜后,兴奋不已。村头那棵沧桑的老榆树,像长者一样静静地俯视着穿着新衣的孩子们三五成群地逐家拜年。尽管所有的牲畜、树木们并不知道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天的节日,可从主人比以往给它们多添加的草料以及孩子们比平日更多的欢颜悦色中,它们隐隐体验到一种异样的气氛,只是不知晓这种气氛叫做“春节”。
春节,天气依然很冷,可人们心头的热望抵御驱散了些许寒意。春,从人们的心窝涌出,荡漾在每一张渴望温暖的脸上。
一年四季,这个时候是最具活力的。这种活力绝不单单来自人类社会,而是整个大自然的倾情呈现。从高天厚土,到江河湖泊;从广袤田野,到浩瀚森林;从南方到北方,从村寨到城市,到处都涌动着生命律动的春潮。
人类用独有的智慧将一年划分成季节和节气,并设定了诸多节日,用以将日子过得更具条理、更有节奏、更多色彩。动植物虽说不具有这样的智慧,可本能使然,让它们敏感于季节和节气,对春天的气息更是有一种别样的灵动表达。
“春节”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动物、植物包括世间所有的生命都拥有春天,“春天的节日”亦属于它们。
那些至今仍有幸生活在原始旷野中的动物们,春天的阳光和雨水给了它们太多旺盛的精力。它们在辽阔的山野中自由奔跑,相互角逐,让旺兴的种群更加旺兴,让强大的基因更加强大。也许这就是它们欢度春天节日的方式。
那些高大到可参天的树木,弱小如苔藓类植物,无一不感念春天。春天对它们而言,既是节日,亦是生日。在北方,所有的草木经过一夏一秋荣枯后,寒冷的严冬对它们充满了生命考验。它们渴望春天早早到来,意在让春风春雨检验一下生命的荣枯。于是,春天的节日,是盛大的礼赞,没理由不用一抹动人的新绿去充盈枝头的萌蘖,为春天的到来唱一曲由衷的赞歌。
正月初一之后,无论南方北方,风,被称为春风;雨,被称为春雨;雷,被称为春雷;雪,被称为春雪。还有春水、春泥、春苗……人们把世间许多景物都冠上一个春字,这些景物自然就成了春天节日的主人。
中国人习惯把“春节”称为过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为年间,长达半月,喜庆绵长。
在这春天的节日里,人们用一年中最美好的祈盼虔诚点亮自家门前的灯笼。人与人之间仿佛少了些许陌生,好心情释放出带着笑容的问候,走在街上相互打着招呼,“过年好!”的祝福声不绝于耳,暖情弥漫,街巷温馨。
在凌空炸响的鞭炮和孩子们阵阵的欢声笑语之中,农家院里,那头喂养了一冬的黄牛,膘肥体壮,结实的肌肉似乎忆起了春播犁铧蹚开泥土时的那份畅快,湿气氤氲的土地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
伴着秧歌队渐渐远去的铿锵锣鼓,侧耳倾听,远处隐约传来声声鸟鸣。那是报春鸟儿在风中欢快鸣叫。在这谐美的叫声中,雪在一点点融化,大地在慢慢舒缓解冻,冬眠中的一切生命都在悄然复苏。
春天的节日,属于人类,更属于自然。属于山川、树木、鸟兽、花草、鱼虫——世间万物。
春节,一个人与自然共享的节日。
关于节日的文章5:母亲的节日
文/李文媛
元宵夜,我开车载着母亲去看烟花,一条街转到另一条街,又从市区转到矿区,母亲高兴得像个孩子,头高高扬起,双眼紧盯夜空,嘴里不时发出“哦”或“啊呀”的惊叹。烟花看过了,彩灯也瞧过了,夜深了,该回家了,母亲靠在汽车座椅上,微微闭着眼,打着盹。我说,妈,我们回家吧?母亲怔了一下,自言自语地叹,唉,这年过得好快啊!
我知道母亲在叹息什么,是的,年过完了,一家人就得各奔东西各自忙碌去了,能整整齐齐聚集在母亲周围的时刻,无非是这节日,而生活,不可能每天都是节日。
今年是父亲辞世的第二年。怕母亲因节日而更添伤悲,同时,也为了能够更好地陪伴母亲,大家一致决定放下一切,全家春节一起去海南度假,这是父亲在世时的提议,父亲不在了,就由母亲来享受这天伦之乐吧。
母亲带了父亲的照片,我们就像面对着父亲一样,每天陪母亲打扑克,吃饭,喝酒,逗乐。母亲身体真是不错,53度的白酒,一口下去,辣得眼泪都快忍不住了,可母亲连眉头都不皱一下,还一个劲儿地将我们的军,说连这点儿酒都喝不了,哪里像个年轻人!母亲75岁,我们都已经人到中年,母亲眼里,大概我们仍是孩子。为了装得像个母亲眼里的年轻人,我们一帮中年儿女竭力附和她老人家,一杯接一杯地喝,然后,像小时候那样,挤在母亲的周围酣睡。母亲的身体仍是记忆中的那般温暖和柔软,母亲的眼神仍是旧日之时的那种慈祥和安然。躺在母亲身边,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可以撒娇,任性,躲在被窝里吃饼干……
“息心忘念无贪求,只看朝霞与晚霞”。日子真是舒适、慵懒而无牵无挂,用女儿的话说,就是“过着猪一样的美好生活”,尽管是过节,是度假,但心里总觉忐忑又惶恐,大把的时间从杯盏、从扑克牌、从欢声笑语之间从容走过,我是在虚掷时光吗?可是,再看母亲,那样安详,安逸,是那种幸福的老人家模样,于是,又释然。如果不是出来过年,做子女的我们又有几个能够终日如此厮守、陪伴着容颜老去、一生操劳的母亲呢?小时候,贪玩的我们只有在吃饭时间才会意犹未尽拖拖拉拉地回到母亲等候多时的那张饭桌上;长大了,饭桌旁依然是母亲在守候,而我们却有种种理由不再天天回来与母亲一起吃节日的,或平常的一餐饭,我们的身边,是同样难得陪伴父母的同伴和朋友。
烟花次第燃放起来了,我们拥着母亲,在海口的高楼之上,在广阔的、无法看到尽头的夜之中,我们像母亲一样,仰起头,看那些腾空而起的烟花,那些旷世独美无法言说的烟花,在火烛的诱惑下,不管不顾,挣脱地面,跃上天空,展现她们瞬间的繁华与璀璨,然后寂灭,散落,回归大地。落红一片。多么像我们的人生,无论如何茁壮、叛逆、耀目、铺张,峥嵘岁月下,也终究是要回去,回到母亲的身旁,回到大地的怀抱。
于是,我默默许下心愿,虽然每一天不可能都是节日,而我们尽可以把每一天都当做是节日。在节日里,要让母亲开心,快乐,感受幸福!
犹记得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春节,哥哥姐姐们的压岁钱都轻易拿到了手,我迫不及待地上前,父亲却笑着要求,给我们磕个头,加倍给。那个时候,除了特别的、地主似的家庭,谁都没有零花钱,积攒了一年的许多想法全指望这点压岁钱来实现呢。可我不知哪里来的反抗意识,金钱面前,毫不动摇,转身就走,连原来那点也不肯再拿了。父母一生之中,居然没有享受过我们一次恭恭敬敬的叩拜!
一轮烟花完美收场,早春的风尚在与那一团团蓝色的氤氲纠缠,我们一字排开,一家一家轮流跪倒在母亲脚下,磕从未磕过的、长长的响头……
身后,那张小小的照片,父亲,在笑!
关于节日的文章6:守望春的节日
文/高穹
当走亲访友的民风民俗还在为节日里的繁文缛节增光添色时,关于春的信息已渐次在松动的疆土上籽粒般广播,进而劲草般蔓延和拓展。
春天真的来了,谁都能感知得到。似乎一夜之间风向骤变,掀起一股南来的风,在空气里蹿动出丝丝暖煦潮润的气息来。尽管雾霭总在醒来的清晨里与万物缱绻暧昧,晦明交融撕扯不开,但丝毫阻挡不了阳光随时出行的热情。
今晨,一觉醒来,望向窗外,近在遐迩的群峦依然被缠绵的雾霾层层包裹着,但依稀可辨一抹淡黄的晨曦正努力冲破那层浓重。忽然就以物喜,似乎正如自己此时也卸下了一身负累般而感觉一身清爽,心里自然很清晰那种释然的境遇源自何因以及它要延展何方。
当今晨女儿和她的朋友也从我这儿走出,如同最后一缕人烟从纷纷扰扰,熙熙攘攘中离析出来般,我心里长舒一口气,不由感叹道:春节这道关口终于过去了。是否意味着一切的关于年的繁琐杂事都尘埃落定了?随之而来我也能感知到自己的所需所要了呢?
这个午后,我终于可以从循规蹈矩的传统缛节中走出,又重新找回自己。那一刻已被节日俗化的我早已抛开难免其俗的纠结。昨日沸腾的亲朋之情和交错的觥筹之光都随着今晨的第一缕晨曦梦般地隐退。我此时轻触键盘,页面上便层层叠叠起那些熟悉而亲切的字符来。这才是我真正需要的。
忽然外面响起一阵爆竹声,我正飞扬的思绪顿时像碎屑般惊落了一地,来不及拾掇,却见页面上倔强地闪动着一串春的絮语。或许春天一直就住在我心里,才不由我文生春意。
其实被世人繁复而功利化了的春的节日本可以像这样删繁就简,毫无负重毫无牵绊地蹲踞在每个人心中。像我们远行在外的儿女和年迈安康的父母,只需随时随处对他们心揣守望,就会感触到类似春的节日里那爆竹般的生命气息的存在。
关于节日的文章7:清明的意境
文/汪金友
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作为节气,令人陶醉;作为节日,让人哀思。无论你身在何处,心在何方,只要一想到清明,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幅或美妙或向往的景象。
有人说,清明是一幅画。明末清初的江南女诗人介石,曾这样描写清明:“桃花雨过菜花香,隔岸垂杨绿粉墙。斜日小楼栖燕子,清明风景好思量。”这首诗里,有红色的桃花、黄色的菜花、绿色的杨柳,白色的粉墙,还有栖楼的燕子,思量的美景,真的令人向往。
时至清明,天清气爽。百树争绿,百花齐放。杨树、柳树、榆树、槐树,谁也不甘落后;迎春、连翘、海棠、玉兰,还有菜花、杏花、桃花、樱花等,也都争奇斗艳,遍地飘香。
有人说,清明是一场雨。对此感受最深的,当属唐代诗人杜牧。他的清明诗,写的全是雨中的情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出门在外,阴雨连绵,又没带雨伞,浑身浇透,冷得打战。所以顾不得赏花看景,只急着找个地方避雨喝酒暖身。我猜想,这个“行人”不是别人,可能就是杜牧自己。要不然,没有这样深刻的体会。
但无论地里的麦苗还是路边的小草,都渴望这样的春雨。只有把水喝足,才能茁壮成长。对于干旱地区的农民,更是一场春雨一地金,下雨等于“下钞票”。
有人说,清明是一行泪。很多人都记得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座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家在情在人不在,思亲想亲不见亲。清明节最让儿女怀念的,便是墓中的亲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当我们有能力尽孝也想到要尽孝的时候,那些应该孝敬的亲人,却躺在了“里头”。只能用一束鲜花、一杯好酒、一行热泪,来表达和弥补。
有人说,清明是一段愁。宋代诗人黄庭坚慨叹:“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南宋诗人高翥惆怅:“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还有明代诗人高启,也在《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中感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他们的态度,都有点感伤,有点哀愁。的确,人生苦短。尤其是到了百年之后,无论社会贤达还是村野愚夫,都可能“满眼蓬蒿共一丘”。但我还是相信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时所说的那句话:“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人说,清明是一首歌。宋代诗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专门描写过杭州市民清明春游的盛况:“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还有程颢,也在《郊行即事》中说:“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半城游子,都教春醉倒。
山清水秀风光好,正是追花踏青时。出城,才能看到郊外的景色;出城,才能领略自然的风光。走吧,还等什么呀?三天小长假,邀上几亲友,找一处最想去的地方,选一道最想看的风景。迈开双脚,踏上青山;张开双臂,拥抱绿树。闻一闻麦苗的味道,嗅一嗅百花的芳香,打开心门,放飞梦想,你会听到,春天的旋律,正在耳畔回响。
关于节日的文章8:妈妈的节日
文/文子客
母亲节到了,心里寻思着给远在家乡的老妈怎么表达一下感恩。但细想,自己太了解自己的妈妈了。在她的意识里,全年所有的节日都是她自己的,是属于她的。
是的,全年的节日都是母亲的。
每逢过节,无论大小,母亲总是很高兴的。每年从大年初一的春节开始,母亲总是最先准备着、迎来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一年又一年的节日。在母亲的日历里,全年的节日当然还包括全家老小等所有人的生日。
节日都是母亲的。在每一次节日时,家里过节的安排,吃喝的美食都是母亲精心准备的。每次过节,母亲总是最忙的。节日的风刚吹来,母亲就把家门打开,桌椅板凳摆开,杯盘餐具准备好全心全意的迎接了。父亲也总是忙碌的,每天都是在为家庭生计的事情忙碌奔波着。节日的到来,对于他倒是漫不经心的。节日很少引起父亲的注意,父亲也很少顾及节日的感受。节日,在母亲的转介下才在父亲的心里留下了“节庆”的印象。而我们,或忙碌,或闲暇,我们始终是节日的客人。节日的日子里,我们要做的是吃喝玩乐和尽情的放松。而节日是母亲的客人。节日的日子里,母亲要招待好节日。
带着大快朵颐后的满足感,节日走了,我们也走了,母亲也又过了一个节。
平常的日子里遇上的节日是母亲的,是自己的贵客。遇上她自己的,她反而变得不那么好客,冷落了这个节日不少。每次孩子们张罗着给母亲过生日,母亲总是百般推诿,不愿意对这个节日伸开欢迎的双手。母亲总是说:“现在还年轻着呢,生日又不是啥大事儿,过啥过,今年就不过了吧!”遇上家人们的坚持,母亲总是说:“只要你们好好的,每次回家咱都是过节呢!”
而遇上家里其他人的生日,母亲心记得比谁都亲,脸上看着比谁都高兴,对节日热情好客的态度比谁都热情。我们怕母亲太累,不想让她太操劳这些小事。每逢此时,母亲总会郑重其事的说:“生日这么大的事情,一年才过一次了!这可是个大日子,赞的好好过!想吃什么我都给你们做!”对待家人们的生日,母亲把所有的人喜悦都收集到了自己心里,融化了,洋溢在脸上。每次恨不得把满汉全席都摆出来的母亲,在每个节日里总是看得多,干的多,忙碌的也多。当一天的忙碌结束了,我们也风卷残云的吃完了,母亲就着饭菜随便给自己也过了个节。
曾几何时,母亲节开始流传进入了中国。这是一个真正属于母亲自己的节日,母亲是节日的贵客,这个不管是洋节日,还是土传统,这个节日都应该是由我们经营、准备和主办的。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母亲很少关注过母亲节是何时何日,更没了解过她的由来。节日到来时,远在异乡的我们打电话给她,虽还没表达什么深情的感恩,但母亲格外开心。电话那头依然是母亲慈祥的声音:“只要你们好好的,每次回家咱都是过节呢!”
母亲节是个日子,从这天开始,不仅仅是这一天,好好给母亲过个节。
关于节日的文章9:妈妈,节日快乐!
母亲节快乐,妈妈!
妈妈,谢谢您一直操劳,女儿我至今未陪伴在您的身边,请原谅!
妈妈,我送您一束康乃馨,愿您健康,开心!
妈妈,我知道我一直让您放心不下,我会在远方好好的,我会自己照顾自己!
妈妈,不管小时候惹您生气,还是乖乖的,您都包容我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女儿!
妈妈,我多想尝尝您做的饭菜,多想陪您看电视,多想带您走遍大江南北,恕女儿力不从心!
妈妈,我以后会幸福的,您会支持女儿的!
妈妈,女儿爱您!
关于节日的文章10:节日里,做个幸福的小女人
“三八”节还没到,同事就酝酿着如何消费:与同学喝茶的、与朋友逛街的、在家补个懒觉的……我本没什么计划,就想着彻底放松一下,哪怕是在商场里饱饱眼福也可以。
为了争得半天假,一上班我就忙着做报表、到罐区脱水,参加了半拉子班长会,又要补充完善2月份的生产分析以备下午领导开会,忙完这些已是中午了。老同学昝姐一大早就约我下午一起逛街,无奈他们单位要迎检,为了不让老姐太失望,我索性留下来陪她吃午饭,我们聊家务、聊孩子、聊往事,两笼饺子、一盘炒土豆粉我俩吃的津津有味。
告别了昝姐,我赶回了总部,约小妹一起逛街,“过节了,咱们喊上老妈吧,让老妈也出来热闹热闹。”“俺不去了,去了又花钱。”老妈就怕小妹乱花钱。我接过电话邀请老妈来做监督员。我前天刚拿到优秀通讯员的提货卡,原想着给老妈拿双平底鞋,恰巧店里刚刚进来一批货,老板拿出一双孚德单鞋让老妈试穿,软皮、软面、平底,老妈穿上刚合适;眼看提货卡还有剩余,小妹让我再为自己找一双,短靴已经买了两双,深口鞋的鞋跟又太高,选了好长时间选定了一双平底、镶钻的彩鞋,款式新颖,上胶舒适,就它了,等我一起付款时,小妹硬是把超支的钱掏了出来,得,我打着孝顺的旗号又宰了小妹一回。
离开华龙,我们母女三人又逛了百姓生活广场,小妹看我满脸的“皱皮(皮肤干燥)”又给我介绍梦妆花颜凝时致护面霜,我一看标价289元,伸了伸舌头就转身往回走,“姐,一年就一个三八节,只要适合你我买单……”小妹说着就让售货员打包了。一个下午,我和老妈满载而归,只是苦了小妹出力又破财。
回来时路过美容店,耳边萦绕着化妆品售货员的话“姐,春天要多补水,适当做些面部护理……”想想真是好久没去做美容了,折身转回到美容店。面护+眼护,一个流程下来整整用去了两个半小时,我也趁机迷糊了一小觉。回到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老公与儿子还在等我吃饭,餐桌上摆好了鱼香带鱼、腊肉蒜苗、炒米饭、凉拌藕,外加一碗浓浓的黑米粥,我享受着家的温暖、亲人的呵护。
键盘在手指间飞舞,文字在键盘间跳跃,回味一天的点点滴滴,幸福涌上心间,亲情、友情、爱情,“三八”节,我成了幸福的小女人。
关于节日的文章11:期待节日
文/吴浩
过年是个提笔忘字的时间段,无话可说又千言万语。就好像每天路过的早点铺,买了那么长久,要我具体形容下卖早餐的大嫂还是会很难,这就是所谓的越熟悉越陌生吧,或者说,因为太过自然而忽略。
没事干无聊地翻着旧报纸,看到刘震云的专访,关于《一句话抵一万句》,主题大概是关于孤独的定义之类。小说我买了很久没看,专访倒是看得很仔细,关于一句抵一万句的解释我倒深有同感。总的来说,就是有些孤独无法表达,如果坚持要说,那大多流于泛泛。一边漠不关心,一边寂寞难耐,这大概就是我或者这城市里很多人的生存状态。
所以,期待节日。
还是觉得少时过年的意味最是浓墨重彩,那时候因为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反之稍微有点事就显得非常重要,常常是十二月刚到就开始数着日子过,等过了正月十五还意犹未尽。有东西期待总是好的,无论是烟花爆竹还是饺子甚至是那时候就不大爱看的春晚。
一年一年这么过,春节就像女朋友过成了老婆,爱情过成了亲情,新鲜过成了依赖。慢慢长大,有了原来没有的所谓自由,有了更多所谓重要的事,遗忘和淡漠的也自然更多,不过很庆幸,对于节日的情结,还存于周身的细胞里。那种在烟花四溅爆竹噼啪的夜幕下,闻着饺子香,踩着沙沙作响的雪面走向这城市灯火通明某一处的感觉,挺踏实。人们需要抱团,需要期待,需要觥筹交错,需要安全感。不过这又何尝不是若干年前节日诞生的真正原因呢。
这么说起来,还是和擦肩而过的每个匆匆面庞一样,期待敲响钟声的欢呼,期待哈着气点着爆竹的瞬间……
关于节日的文章12:端午节的颜色
文/李梅
总觉得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颜色。红红的对联、爆竹,跳动的烛光,映着一张张喜悦的脸——红色,是春节的颜色。万物萌发,山坡、湖畔、田野新绿铺陈,人们纷纷走到户外踏青——绿色,是清明的颜色。那端午节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
记忆里的端午节不仅散发着粽子的清香,还散发着成熟的麦香。所以,每当麦子变黄时,我就知道端午节到了。
你看那大片的麦田,一望无际,前几天还都绿着,几阵南风吹过,麦子就变黄了,速度几乎肉眼可见。这种黄不像油菜花的黄,油菜花的黄鲜亮耀眼,有一种少女的活泼与明艳;麦子的黄比油菜花的黄更敦厚更宽广,它们用这种黄包围了村庄,连空气都被染成了温暖的黄色。
中秋节吃石榴,端午节离不开杏。每年阴历五月初,杏子变黄了,它们躲在那密密匝匝的树叶间,黄黄的圆脸泛着微微的红。熟透了的杏子会自动离开母体,坐在树下吃饭,有时会感到头被一个东西轻柔地敲了一下,伸手准能摸到一颗黄澄澄的杏子。自然成熟的杏子糯甜可口,自是掉光了牙的太奶的专属。小时候总是问太奶,牙齿怎么都掉光了,她也总是慈祥地笑着回答:“吃没熟的酸杏酸掉的呀。”怕和太奶一样掉光了牙齿,从不敢吃未熟的杏子,也正因此,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等它们成熟。果树是自家的,鸡鸭鹅也是家养的,端午节这天,我们有邻里互换禽蛋品尝的风俗。你家端来一碗鸡蛋,他家回赠一瓢鸭蛋,礼尚往来中,母亲总会多赠还一碗黄澄澄的杏。
汪曾祺在《端午节的鸭蛋》中这样写家乡高邮的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就冒了出来。”我家的鸭蛋也有如此的特性,剥开一层淡青的壳,再剥去一层青白色的蛋白,一颗圆圆的像杏一样的蛋黄就出来了,像早上刚爬上树梢的太阳,又像十五高悬在空中的月亮,掰开来,一股黄油渗出,散发着让人不可抗拒的香。
端午还有一种黄让我难忘,那就是雄黄。进入五月就进入了夏天,各种毒虫的活动日渐猖獗起来。怕孩子受到它们的侵害,母亲总是提前买回一包雄黄,在端午节这天用水调成黄色的液体,一一涂抹在我们的耳后、肚脐、手腕、脚脖处,据说抹了雄黄后,蚊蝇绕着飞,蜈蚣、蛇蝎、蟾蜍绕着走。端午节一大早,在村里总能遇到一个个身上黄成一片一片的孩子,拿着鸭蛋到处闲逛。
“杏儿黄,艾叶香,麦子黄遍南山岗。”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采来艾草,挂在房檐,既辟邪,又可驱蚊虫。雄黄总有被洗掉的时候,爱子心切的母亲就用艾叶缝制香囊挂在孩子脖子和手腕上。缝制香囊的布,母亲偏爱黄色的绸缎,将布剪成圆形碎片,做成合围的小兜,将艾叶填进去再缝合,下坠流苏,一只精巧的艾叶香囊就做好了。缀在手脖上,像挂着一个个行走的黄杏。
一想到端午节,就觉得那麦田,那黄杏,那裹着黄油的青皮鸭蛋,那晃来晃去的香囊,幻化成一片柔柔的黄,氤氲在我身旁,心中就充满了无穷的温暖和前进的希望。
关于节日的文章13:明月一轮寄乡愁
文/阎建滨
在中国的节日谱系中,中秋节形成的比较晚,但却在中国人的心中位置最重。除了春节,中国人最喜欢的节日要算中秋佳节了。
为何中国人喜欢中秋节?我认为首先是一轮明月勾起了中国人的无限乡愁。中秋节源于华夏先民的月亮崇拜。祭月的传统实际上形成在周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应该说,周朝祭月并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个天子的祭祀礼仪。《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也就是说,天子祭日的时候要在早上,祭月的时候要在夜晚。在古代,天子祭月的时候常常发生遗憾的事,那就是天子祭月的时间选的是秋分,并不是选在月圆的“望”日。
因为我国的农历是以月亮绕着地球转的周期而制定的,当人们把农历初一定为“朔”时,“望”则要视月球的运转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月圆出现在十五,所以初一的月亮十五圆。应该指出,一年中每个月都有十五,月亮圆的机会很多,上元节就是农历第一个月圆之夜, 所以称元宵节。可奇怪的是,中国人最喜欢的月圆之夜却是农历的八月十五,认为这一天的月亮是最圆的。也许是因为秋高气爽,一轮明月照神州,月亮出奇地美丽,于是,中秋成为了中国人的月圆节。
当然,并不一定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的,也经常发生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甚至十七圆的现象。这从天文上很好解释,导致满月来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月球绕地球的公转速度并非恒定,而是受几百种因素干扰。所以月球绕地球的速度有时快、有时慢,从“朔”到“望”,或从“望”到“朔”,所经历的平均周期是29.53天,但最长与最短周期相差13个小时。如果“望”以前的脚步慢,则从“朔”到“望”可能要走16-17天,所以会出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或十七圆”。
应该说,月圆成了中秋节团圆主题的一个鲜明的自然符号和文化符号。中国人传统文化中有圆的思想,比如易经太极阴阳图都是圆的,团圆是中国人过年过节最重要的精神表达,春节是庆祝团圆的,清明是另一种含义的团圆,中秋更是契合了中国人的精神原点——月圆人团圆的吉祥寓意。在世界上,也许只有中国人见到一轮明月,心中会油然生出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代诗人的这些佳句,像挖心一样触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也许外国人看月还是月,但中国人看月不是月,看到的是心中的故乡。
月亮在中秋成为中国人的精神魂魄,表达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一轮明月下,是家庭的悲欢离合,也是国家的山河变故,家与国的交集成为每一位华夏儿女的精神呐喊。中秋将月亮的形象定格成家国的形象,永远雕刻成一轮巨象。
相对于一轮明月,小小的月饼也寄寓着中国人的情怀。作为中秋节不可替代的节日食品和节日礼品,月饼成为了中秋节的主角,千百年来扮演着中国人中秋团圆桌上最美的分享物。月饼究竟是哪个朝代产生的,有不同的说法。有说唐朝产生的,因为有胡饼,传说是杨贵妃给月饼起的名。也有说是宋代产生的,因为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怡。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衣。”(《月饼》)也有说是明代产生的,与朱元璋起义有关。尽管说法不一,时代相距甚远,但都说明月饼的发明对中国人意义非凡。中国人的礼仪最早与饮食文化有关,民以食为天,食以礼为先。在遥远的古代,最好的饮食首先是祭祀天地祖先的,而不是满足人口欲的。因此,月饼的出现首先也是祭祀月神的需要,即礼敬月神的献供。在这一点上,月饼似乎一直都尽职尽责。
当然,月饼除了祭月,更重要的功能是成为分享中秋的美食。月亮是圆的,月饼也是圆的,于是共享一轮明月,共品团圆的月饼,就成为中国人中秋节的最佳配置。很难想象没有月饼的中秋节是怎样的?久而久之,月饼有了更大的象征意义,品月饼就是品心中的月亮。月饼如今成为了中秋节的礼品,送月饼是家人的节日问候,也是朋友间节日礼仪的情感传达。
花好月圆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表达,也是中秋佳节的生动写照。秋夜,朗朗天际、月亮皎皎、桂树飘香,有情人花前月下私语,那是怎样的浪漫和幸福。
作为中国第二大节,中秋节在气韵上与中国人的精神魂魄相通,而且节日习俗也丰富多彩。在美食上,秋风至,蟹脚肥,中秋节吃大闸蟹成为一道新风尚;在娱乐上,“偷菜”“舞火龙”“烧中秋”,都非常好玩,厦门的中秋“博饼”更是十分盛行;在非遗文创上,老北京的“兔儿爷”神态逼真,深得孩子们的喜爱。今天的中秋,应该更有趣一些、更生动一些、更接近时尚一些 ,这样对中国人的未来会更有吸引力和文化魅力!
关于节日的文章14:我们的节日
文/蒋虹
小时候,以为2000年是一个遥不及可的梦,可转眼,2012龙年已经到来。
曾经旖旎的梦想已经不再,曾经澎湃的激情已经消退,步入中年的我,有的,只是平淡——平淡的日子,平淡的生活。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我在心里许下龙年的心愿:
我愿我的家人健康、平安、幸福。平日里大家各忙各的,相互间有的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但不管走到哪里,也不管在做什么,心中最牵挂的,却始终是自己的家人。老公每天早出晚归,开车奔波几十里上下班,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可他却还常常赶回家,给离家只有几分钟车程的我做饭,看他平时任我天南海北地乱跑,听他怕我冬天手冷、一次次关照我把碗放进水池由他来洗的叮嘱,心里真是非常感动,没有爱的誓言,没有浪漫故事,有的只是这平实真切的关爱。新的一年里,只愿他能少花些在电脑上杀怪(玩游戏)的时间,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因为我们说好了,退休后要一起跋山涉水,畅游世界。女儿是个孝顺、善良、品德优秀的孩子,出门在外,记得时时短信问候,给长辈买礼物,每年我生日,自己早忘了,她却总是记在心里,想尽办法给我制造惊喜。亲亲的宝贝,在新年来临之际,妈妈最想对你说的是,不管你今后将面对怎样的未来,妈妈都希望你能始终面带微笑,一如小时候的你,眼睛清纯如蓝天,笑声清脆似风铃,永远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此生,我何其有幸,生活在一群爱我的人中间,每天被爱和幸福包围。妈妈喷香的饭菜,是割舍不断的依恋,爸爸无尽的关怀,是永远不变的牵挂;公公亲手种的白菜、青菜和菠菜,让我倍感温暖,婆婆精心捎来的杮子、枇杷和香瓜,让我尝尽甜蜜;哥哥弟弟的关心,叔伯妯娌的问候,也是我滋生幸福的源泉。大家庭自有大家庭的喜怒哀乐,难得也会遇到不开心的事,可时隔不久,大家就会冰释前嫌,重归于好,亲情,把大家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在新的一年里,我真心地希望大家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确实,有了朋友的关怀,人生路走得更踏实,更温暖。有些难言的话语,朋友面前可以诉说,有些难办的事情,朋友定会全力相助。在过去的岁月里,我曾和义工群的朋友们一起走进社区,为敬老院的老人们带去欢笑;我曾和摄影群的朋友们一起畅游各地,用相机点燃满天的朝霞;我曾和作协群的朋友们一起走进乡镇,用文字书写乡镇的过去、今天和明天;我曾和羽毛球群的朋友们一起,奔跑、跳跃,用汗水收获健康,用球拍扬起欢笑。在新年来临之际,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祝我的朋友全都身体健康、笑口常开,能够一如既往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工作是生活的立足之本,企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所以,我衷心地祝愿我们的企业能够兴旺发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够稳步向前。而这些,全都离不开企业所有员工的努力,因此,作为企业的一员,我也告诫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勤奋刻苦,虚心好学,不折不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决不给企业抹黑。
就我个人而言,龙年的心愿,是升级我的相机,再买上一到二个镜头。然后,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到各地走走,尽情徜徉在青山绿水间,用色彩,唤醒自己日益麻木的神经,用快门,定格一个个令人心动的画面。
最后,我要把“健康、平安、幸福”送给天下所有人,这是我,一个普通老百姓龙年对大家的祝愿。在我看来,平淡的日子,平淡的生活,如果能与健康、平安、幸福相伴,那就真的已经生活在天堂。
此刻,我的这个心愿越发强烈。儿子,只有你健康平安了,我的日子才能温暖如春。
关于节日的文章15:快乐的节日
文/亚礼志
年一度的国庆节到了,我和妈妈一起去奶奶家玩。奶奶家门前有一条小河,小河的旁边有一排排茂盛的大树,叶子绿油油的,河水清澈见底。
园子里有奶奶种的各种的花,我走到花园去,看到花儿向我点头。最让我喜欢的是奶奶家后面的池塘,池塘里有许多的鱼儿,我拿着鱼食去喂它们。我先倒了一些在池塘里,鱼儿们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地啄食,可爱极了。
我又去外面和邻居的小朋友们玩耍。我们一会儿玩捉迷藏,一会儿玩跳绳,再一会儿玩跳皮筋,可有趣了。过了一会儿,妈妈叫我回家吃饭了。一桌好吃的菜,有酸辣土豆丝、红烧茄子、牛肉、排骨等等。吃饱饭之后,我又去瞧瞧鱼儿,只见鱼儿三五成群地挤了过来。我又喂了一些鱼食给鱼儿,它们还是争先恐后地抢着啄食。
妈妈催着我回家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奶奶家,离开了池塘。
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国庆节。
关于节日的文章16:我们的节日
文/张维民
龙年悠悠的钟声,随着新的祈望,回响在龙的国度。龙是华夏儿女的图腾,龙腾虎跃、龙狮欢舞、龙凤呈祥、龙马精神,人们对龙年寄予太多的情感和心愿。点亮阿拉丁神灯,我期望光景里,多一份传统文化“图腾”的回归、守望。
一个人呱呱坠地时,父母就留下了图腾,这就是生肖。生肖是龙子龙孙,独有的人生图腾。龙年,属龙的自然多了份自豪,多了份新的向往,总想龙行虎步,更有成就。是的,龙是国人共有的图腾,这一年的心愿,也许赋予太多的、更深的内涵。作为一名龙的子孙,对龙图腾肃然起敬。我本属蛇,雅称小龙,这条小龙曾穿行于乡间、农田、老宅,对乡土有着特殊的深情。
于是,久住城镇“鸽笼”的我,曾无数次回到故乡,想起赤足走过的田埂,曾经倾注汗水、风霜的乡野,想起与泥巴打交道的日子,不免捧一把泥土的芬芳,掬一手故土的甘霖,心中荡漾原生态的缕缕乡思,化作心中永远的深情。故土的水淡而清新,故土的菜绿而新鲜,故土的米糯而甘甜。乡土永远是每个人心中的图腾。
故乡金村有条走马塘,经过故土腹地,成片的乡土让给了大河,那是太湖连接长江的新龙脉,是惠泽太湖儿女、还太湖碧水蓝天的丰碑。在乡亲心中,这条大河,似乎成了新的“图腾”。于是,乡亲举家离开了先祖熟地,融入新的生活圈,拥抱新的未来。龙年来临之际,我再次踏上故土,大河似长龙,在阳光下闪着万千碎银般的鳞光,如龙的身影在轻轻摇曳,大桥、河闸如彩虹飞架,给乡土带来新的气象。
今天,面对拔地而起的高层“花园”,面对阳台上舒展的绿意,昔日田野上走来的村民,对农耕生涯、风土人情,心中升腾起岁月新的“图腾”,不免对农耕生涯、风土人情,恋上隽永、怀旧的心境。于是,有的利用假日,有意到乡间走走,挑些乡间土菜,有的渴望有份劳作,抑或是新生活的雅兴与补充。
可喜的是,文化的春意带着姹紫嫣红,正款步走来,演绎着婀娜多姿的春曲。新的朝霞里,一群群昔日的泥腿子,穿上多彩的唐装,挥洒新生活的舞姿。太多的原生态农民,淡出了农耕生涯,融入多彩的城市节律。小区里邻里文化、会所文化,也在陌生的心土上,长出农耕文化新的“图腾”。传统文化也带着泥土的芬芳、农耕文化的气息,如春燕翩然而归。故乡金村那个传统的庙会文化,就如一坛老酒浓香四溢,似乎成了乡民心中归来的图腾。
传统文化正如广袤的乡土,那么厚重、宽广。龙年,我没有太多奢望,总渴望每个人心灵深处,也如乡土、乡情一样朴实、厚道,如乡河、老井一样清澈、纯洁。渴望文化的春天里,传统的文化带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带着农耕文化留下的遗产,走向心灵的原野、社会的舞台。让走向城市化的市民,依然充满泥土的深情、邻里的挚爱、图腾的元素。期望离开故土,走入安置新区的乡亲,每一个日子更加美满、幸福、安康。总想哼一首古老而又清新的河阳山歌,总想到乡土的原野,去放飞心灵的图腾。总盼岁月变得经典、富有图腾的灵魂。
龙的图腾喷薄万道霞光,金色的原野上,小草含情,百花吐艳,燕呢鸟鸣。让龙的图腾,引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期盼新的岁月,充满恬淡和谐的乡土之情,让传统文化回归、融入到城乡一体的好日子。这就是我龙年最大的祈愿。
龙年最大的心愿就是:期待家人、朋友、我可爱的学生们都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