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章

请欣赏长江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长江文章1:蒌蒿满地芦芽短

文/江初昕

濒临长江的湖滩上盛产一种野菜,叫蒌蒿。初春冰雪消融,几场春雨过后,湖区的草滩上便冒出了嫩嫩的蒌蒿来。初春的蒌蒿才从泥土里长出尺把长的小苗儿,嫩绿地在春风间摇晃着细细的枝干儿,此时采摘下来做菜吃,极是适口,是南方人喜爱的一道时令野菜。以前,流行一句“长江边上的草,南京城里的宝”,那时的当地人还不知道长江边上这种野菜的珍贵,被掮客贩运到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去,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俗话说:“二月芦,三月蒿,四月五月当柴烧”。说的就是我们当地湖区野生蒌蒿了。苏东坡老人家几百年前就说过了:“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大诗人将蒌蒿与河豚相比美,足见蒌蒿是何等的美味了。生在水乡高邮的美食家汪曾祺也说道:“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做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这些美食家对湖滩生长的这种蒌蒿野菜可谓是情有独钟。

赶上天气好的日子,呼朋唤友三五成群来到草滩上开展户外运动,顺手又可以采摘草地上的蒌蒿。湖水澄净,风和日丽,茵草青青,蓝天上白云悠悠,远处的湖面上,成群的野鸭大雁在游弋戏水,一派江南好春光。这时,手持竹篮或塑料袋,在草地上找这种蒌蒿的野菜。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走进一看,湖滩上的草丛中稀稀拉拉长出几根蒌蒿来。草地上,刚刚长出的野生蒌蒿好像刚刚睡醒一般,一幅睡眼惺忪的样子。叶子刚刚萌发出几片嫩绿的小叶片,黄嫩中泛着青绿色,根茎粗短褐红色,一根尺把长的芦蒿长在杂草丛中,俯下身子掐断,一股清香味便弥漫在指尖上。湖滩上采摘蒌蒿的人多了起来,一群群的,弓着背,俯身身子在湖滩的草地上寻觅。不时能听到一阵惊呼声,就知道有人觅到了一大片蒌蒿。湖滩上,也有人放起了风筝,转起了空竹,一派闲适恬淡之景象。

蒌蒿采回家后,掐去根部老的部分,摘掉梢上嫩嫩的叶子。弯曲、略显红褐色的禾杆躺在菜篓子里,不时散发着浓郁的芳香。洗净,切好。用刀割下一块腊肉,切成肉片,黑乎乎的腊肉露出鲜亮透红,透着一丝烟熏的肉香。把锅烧热,放油,搁葱、姜、蒜、辣椒干,下锅煸炒;再入腊肉旺火爆炒,等腊肉炒出油脂,呈现至透明状,香味出来,再入蒌蒿翻炒,须臾,浇上黄酒,盖上窝盖焖上,少许时间揭开,腊肉金黄,蒌蒿嫩绿。翠绿蒌蒿配上暗红腊肉加之火红的辣椒,看着就眼馋了。腊肉的醇香与蒌蒿的清香形成层次鲜明而丰富的香气阵容,提升和激发了香气的活力,使香气不再规矩规范,而是澎湃激昂、豪气回荡。入口后满口香意弥漫,经久回味。难怪这里有这样一句话“蒌蒿炒腊肉,神仙也来凑”。看来,神仙见了这道美味,也会驻足停留,垂涎三尺!

蒌蒿以其独特的清香,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追捧。蒌蒿不仅美味,还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许多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缓解心血管疾病均有较好的食疗作用,是一种典型的保健蔬菜。如今,长江边上的蒌蒿成了家乡的特产,要是初春时节来作客,好客的当地人会把一盘腊肉炒蒌蒿端上桌来,让客人味蕾里留存旖旎水乡特有的美味,也时刻记住这里秀美的湖光山色。

长江文章2:中华情

文/浮生半日凉

滚滚长江,滔滔黄河,千百年来沉淀岀中华的品格,千百年来浸润出中华的情愫,千百年来,奔流不息,铸就了中华魂!

于是,在塞北逡裂的土地上,在华北广袤的原野上,在江南旖旎的水乡上,歌声响起,琴声响起,笛声响起,便交织出唯美的乐谱,便编织出了五千年的中华梦,便浅吟出了五千年的中华情!

之后便是沉寂,酣睡。当拂晓临近,当黎明临近,当旭日临近,随着一声清脆的鸡鸣,短暂的寂静终于被打碎,于是中华的四野开始长鸣,压抑了千年的神话开始谱写。于是中华的大地震颤了,滚滚的长江开始怒吼了,滔滔的黄河开始咆哮了!中华,惊醒了!

苍穹大漠,朔风征蓬,瀚海阑干,断壁残垣,塞北啊,血染的风采!

这里曾经有过金戈铁马,曾经有过吹角连营;这里曾经流有思人泪,曾经淌下征人血。这里,萧瑟了多少慌冢,沉寂了多少孤魂;这里,倾吐了多少哀怨,哭诉了多少忧伤。风飞沙,吹断了多少西部杨柳,黯淡了多少刀光剑影,割断了多少爱恨情愁,掩埋了多少苦楚辛酸。呼啸过了,呜咽过了,落日的昏黄就此凝固住了,喷薄的晚霞也染出了天边的凄美。大漠开始了哭泣。寒风猎猎,黄沙漫漫,压抑了千年的愁绪开始汹涌,呜咽起来,便昏了天,便暗了地,便吞噬了一切,只留下了你,千年孤独。

塞北啊,塞北。你究竟拥有怎样的胸怀,容纳了这一切,在这古老沧桑的戈壁滩上,一待就是几千年。在这连绵不断的沙丘上,在这亘古不变的荒漠里,我突然读懂了你。洒泪千行,只为了你,塞北!

( 梦回江南)江南,小桥人家,莺语呢喃,淙淙流水,叮咚清泉。

纵横阡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稻香;青板小巷,爬满了惹人怜惜的青苔;清明雾雨,氤氲出旖旎的朦胧意境。喜欢你西子湖畔飘起的依依杨柳,喜欢你断桥边荡起的层层涟漪,喜欢你烟雾缭绕的峡谷传出的幽幽笛音,喜欢你忧郁多才的文人骚客的浅吟低唱;喜欢你的山间小涧,喜欢你的清流激湍,喜欢你的草长莺飞,喜欢你的烟雨迷蒙,喜欢你,江南!

江南啊,江南。是你,把西湖的梦惊醒了;是你,把扬州的烟花弄碎了;是你,把钱塘的浪潮掀翻了;是你把洞庭的银镜跌破了。

江南啊,你穿着这一身烟雨,妩媚了近千年!

(我的故乡)华北,中华的魂!

你,铺了沃野千里,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你,诵了诗词歌赋,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源头;你,指点了江山;你,熔铸了华夏魂!

白骨横于野,千里无鸡鸣。多少军人为了你,马革裹尸还?贺兰山阙,戎马一生。多少志士为了你,视死乎如归?

唱响了一曲离歌,镌刻了满腹经纶,谱写了高山流水,奏响了中华忠魂!华北,你载了五千年的血和泪,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巍然长存!

塞北的情,江南的梦,华北的魂,沉淀了五千年,铸就了中华的魂!

长江文章3:我的长江我的梦

文/鲍友明

说起长江,我就特别激动,特别自豪。我是大别山人,自小就没有见过长江。可是,13岁那年,因家里困难,我辍学应招到鄂城造船厂当了一名电焊工人。从此,我天天在长江边上班,在长江里游泳,喝着长江水长大。18岁那年,我被组织选调到江对面的黄冈军分区后勤部军械所当了一名军工。仍然在长江边上班,在长江里游泳,喝着长江水成长。不同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我对长江的感情与日俱增,越来越深厚。其间,我还两次参加了黄鄂两地联合组织的横渡长江活动。36岁那年,因父母年事已高,我怀揣报答父母和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依依惜别曾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回到大别山老家。长江,成了我心中永远放不下的情结。

前些天,应友人邀约,我再次来到黄鄂两地,来到日思夜想的长江边。只见江堤已重新加宽加高,并用花岗岩石砌坡和护岸,大理石平台一直延伸到长江的尽头。由于长江两岸注重环保,浑浊的江水已渐变清澈,江边已整治一新,成了旅游景点。如今,岸边绿树成荫,花草飘香,虫鸣鸟欢,游人如织;江中渔帆点点,波浪滚滚,冬泳爱好者挥臂斩浪,垂钓者排坐江边。望着眼前的景象,我对友人说,谢谢你们把长江建设得这么美丽富饶。友人说,这里也有你们前辈的青春和汗水。我开心地笑了,那笑声发自心底、发自肺腑。

信步来到观音阁公园,我更为眼前的景致所陶醉。望着屹立于江水中的观音阁,我的思绪不觉回到40多年前。当年,这里是一个轮渡码头,每逢过年过节,或家中有大事,我都要在这里花上一毛五分钱,坐轮船到对岸的黄州长途汽车站搭车回山区老家。尔后,又坐船从黄州到这里,再沿着江边杂草丛生的小道,回到厂里。记得文革期间的一年,因武斗,轮渡停航,我们只好花高价坐渔民的小渔船过江。过江时,江面上时不时传来枪声,有一发子弹还从我们坐的渔船上方飞过。那枪声,那子弹的嗖嗖声,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心惊胆颤。如今好了!这里到处洋溢着欢歌笑语,到处飘香溢彩,到处一片祥和幸福的景象。

我真想永远停留在这里,永远与长江为伴,与江水相依。然而,我又得走了,又得离开这个刚刚见到又不得不分手的地方,回到大别山我的家中,回到那个让我牵挂的小城。

别了,长江!别了,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长江文章4:绚烂之花绽放在长江之滨

文/刘心悦

8月10日,天空下起了小雨,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张家港海事局。海事局作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部门,担负着行使辖区水上安全监督、防止船舶污染、口岸开放监管和行政执法等任务。在海事局一位阿姨的介绍下,我们很快就了解了海事局工作的神圣职责,近距离看到他们的工作之后,更感受到了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首先,我们上了11楼。在那里,我们从一个大屏幕上观看了宣传片,播放完后,我们才惊讶地发现,这个屏幕竟是一块透明的圆弧形玻璃!紧接着,我们看到了海事局的荣誉墙。一大片墙贴满了荣誉证书:全国文明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单位……我突然意识到,这光鲜的背后,一张一张的荣誉证书不都是海事局的叔叔阿姨们用辛苦工作换来的?

回味着刚才的荣誉墙,我们又来到了水手工艺绳结展示墙。墙上林林总总一共有20多种系法,“草花结”、“链式缩短结”、“系缆活结”……把我看得眼花缭乱。干嘛要发明这么多种系法呢?它们有何用处?这时,一位海事局的叔叔解答了我的疑惑。他说:“在海上,用到绳结的地方很多,但是光靠一种系法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各种需要系的物品不同,我们的系法也不同,因此就发明出了这么多系法。”学打绳结使我们对航海生活有了更多的亲身体验,也增加了知识的积累,更认识到了航海员叔叔的辛苦。

最后,我们来到了海事局指挥中心。在那里我们看到,工作人员的工作是很枯燥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得双眼紧盯着监控屏幕,丝毫都懈怠不得。我光是想想就觉得很无聊了,但他们为了保护水上安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这样的工作,这是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啊!

潮平海岸阔,日涌大江流。有了这么一大群敢于争先、无私奉献的弄潮儿,张家港海事局这朵长江之滨的美丽鲜花,将会越开越绚烂!

长江文章5:家乡的味道

文/邹娟娟

我的家乡是长江岸上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那里有种植桂花树的习俗。每到中秋前后,桂花树宽大的绿叶间便绽放出或黄或白的小花。枝头上簇拥的朵朵小花比米粒还小,却散发出芬芳的香气,沁入肺腑。

这些年,我总是想念这个味道。这种香味,跟月饼的滋味,跟与家人团聚时的欢笑,从童年时代起,就镂刻在我的记忆里了,那是久违的儿时的味道,是梦中的味道。

犹记得,每每这个季节,我和邻居家的姐姐相约在桂花树下晨读。秋日的清晨,露珠已经有些重了,我披着小外套,在馥郁的花香中读课文背单词,时常忘了时间。回家前总不忘从树上摘几枝花,养到我的书桌前,让芳香陪伴我整个秋季……

外出求学、工作、成家生子,回家的次数一年比一年少了,家旁小花园里种了二十多年的桂花树不知何时被拔,就连一片枯叶也不见了踪迹。忘了离家的日子有多久,久到我都已经忘记有多久没闻过记忆里的味道了。

当年一起折桂花枝的姐姐妹妹们,都已经成了母亲。忆起我们儿时的荒唐事:七个姐妹睡一张床,半夜起来去操场跑步,被住隔壁的数学老师发现,第二天集体被罚站;四个女生聚在一起打麻将,怕邻居听见,将毛毯铺在桌上,打到半夜饿了,用高压锅煮稀饭……这些回忆如同桂花香味一样浓郁,萦绕着我们的整个少年时期。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花开花落间,是一段又一段让人有所期待且充满敬畏的生命旅程。心淡淡,情暖暖,岁月流逝,回忆长存……

长江文章6:家乡的长江

文/刘南彤

水是流动的精灵。我喜欢涓涓细流的小溪,喜欢飞泻而下的瀑布,喜欢奔腾不息的大海。但我家住长江边,更爱家乡的长江。

清晨,漫步在江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江风吹过,岸边垂柳随风飘舞,树上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一支欢快的乐曲。一边走,一边看,你会发现这时的江面是那么风平浪静,像是一面明亮的镜子。江边的草丛里,会看见一个像莲藕的音响,放着优美的音乐!给人们带来一份舒适。

正午,太阳高照,江水泛着银灿灿的微波。江面上传来“嘟嘟”的声音,原来是一艘大船向我们驶来,船的后面拖着一条线,从粗到细,像是剪刀把江面剪开了一个口子。有的人在岸上拣起石头,奋力向水面扔去,水花四溅,一圈一圈的波纹好看极了!

傍晚,在江边走着,看对岸灯火璀璨,江上波光粼粼,似乎步入了仙境!在岸边有许多小摊点,摊点上有沙滩椅、各种茶叶、冰水……大妈们在江边跳舞,孩子们骑着自行车、穿着溜冰鞋自由自在地在岸上玩耍、嬉戏,为人们增添了许多欢乐。江水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开心地笑了!

家乡的长江,静静地流淌,如少女般婉转……

长江文章7:金村,长江之畔的诗意家园

文/陈利生

一直都惦记着苏南的金村,在这个四月天终于成行。

刚踏上金村的土地,我的心就随着这灵秀静谧、典雅古朴的苏州文化古村而莫名激动。激动之后,马上归于平静。人—静,心自然空灵。

春天,嫩绿的色彩在村坊间恣意蔓延,一种清新的气息涨满视线,塞满鼻息,沁入灵魂深处。远处的“金村苑”牌坊,静静地兀立着。那些关于金村的往事、古村的气息,穿越时空隧道,倏然而至。

金村,1500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这里,晋代兴村、明代兴业、清代兴街。据载,到了明末清初,金村商号林立,商贾云集,富饶丰裕,俨然成了江浙一处繁华之地。

长江哺育了金村,也演绎了不少人间传奇。在这块土地上,流传最久的恐怕是“金七抗倭”的故事了吧。嘉庆年间,江浙两省沿海屡遭倭寇侵扰。金七率领乡人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百姓为纪念这位抗倭英雄,将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定为金村庙会。

吴风吹拂几千年,长江浸润几千年,再坚硬的种子都会发芽。金村,真不愧是滋养读书人种子的沃土。“二十余井井井流甘,一百余家家家识字”,即是金村崇尚诗书耕读的写照。自明清至今,涌现出8名进士、13名举人、100余名太学生和秀才、9名黄埔军校生和20多名海内外正教授级人才。

小村是渐行渐远了,但她深厚的人文底子,却依然从那一个个名字里传达出来——医德盛名的金兰升、善古文辞的金鹤冲、金石学家赵古泥、虞社社长金鹤翔、文学大家钱谦益……无一不是响当当的人物。

一册册泛黄的家书,一页页尘封的历史,一行行隽永的文字……道不尽这风月柔情,览不遍这前朝旧梦。金村人就这样沉迷于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因为文化,这里诗书不断,弦歌不辍;因为文化,这里蝶舞莺飞,满眼春光。

穿过幽幽深巷,便踏进了古色古香的“园茂里”,这里曾是早期党革命活动的所在。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个疲倦而又高大的身影,如点点星光在黑夜中闪烁。他们坚信,长夜过后,终将会迎来黎明的曙光。

这不,屋前那一口古井,井壁上长满了墨绿的苍苔,井栏尽是吊绳勒槽,斑斑驳驳,该经历多少岁月的风雨。面对古井,很自然地让人想起南湖的红船。

这边,是烟雨沧桑的古民居,青砖、黑瓦、白墙,倒映在水中,犹如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小桥流水,纤嫩的柳丝,扭成万般思绪,轻风摇曳,任流水泛起的涟漪。漫步在这样一个古村落中,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这不,那暗泾烟柳,永昌晚枫,见证了金村园起伏的历史。古树们静静地站立成一种姿势,也许只有它们,能读懂这座村庄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

那边,是一排排漂亮现代的新民居,掩映在红花绿树之中。这样的风景“倏”地一下进入视线,让人眼前一亮。过了小河,原来有这等美丽的风景在等着我们。

古老而又年轻的金村,显得安静祥和。

匆匆的我们,不免生出几分羡慕。文友说,看了金村,就有想住下来的冲动。我相信,这不是矫情。我确信,大伙也与我一样,早已醉倒在金村风姿绰约的小巷里,迷失在金村这本厚重的古书里。

诗意,是人们自古以来就追求的意境。中国传统美学之中,诗意从来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我想,不管你闲居陋巷还是身处纷繁,只要你的心灵是自由的,那么你就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拥有一片纯净的天空。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也许这就是我们心中的梦境。

回眸,再望一眼春风里的金村,绿意葱茏,阳光轻泻。在这个美好的人间四月天,我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如一阵轻盈的风,带着淡淡的诗意,带着淡淡的乡愁,一闪成过往。

长江边的金村,我远道而来,只为看你一眼。

长江文章8:云台三看

文/钟敏

位于镇江城西、长江之滨的古老的云台山,它灵秀而又险峻,山上、山下,山前、山后,有史、有文,有景、有典,自古以来,就是登高望远、观山赏景的好去处。

“云台三看”,历来就是善游者慧眼识云台的成功之旅,因为“三看”道出了云台山的三大看点,看的是云台山的三大亮点。

一看云台山上那朵美丽的“云”。

镇江的云台山以“云”名冠古今。远古时因山上遍长泽蒜,是称蒜山。后因与金山相邻相望,称为银山、银台山。后来,人们登上银台山仰望天空,自有一种“天高云淡”之意境,于是银台山便改称为“云台山”延续至今。

云台山的美,美在它拥有天然美妙的山体,在山峦起伏之中,隐藏着多处平坦地,这种独特的山体地形,不但可作宴游、可供卜居,而且可陈兵、可潜藏,是一座兵家必选之山、文人向往之山。史载,东晋末,孙恩率十数万水军袭击京口,与北府大将军刘裕的战场就在云台山下。

登上云台山,日可观云、夜可赏月,古人誉之“云台”。当今的云台山又绽放出一朵祥瑞的“云”、五彩的“云”,这朵云就是高耸在云台山顶的云台阁。它古朴端庄,已经成为镇江的一个新地标。夜色下,亮丽的灯光把云台阁打扮成一朵多彩的云,它与西津渡景区内的大红灯笼、万家灯火交相辉映令人陶醉。

二看云台山腰间那条璀璨的“腰带”。

这条“腰带”,就是镶嵌在云台山山腰上的那条古栈道和古街道。

云台山山腰间的璀璨“腰带”,是历史打造出来的奇珍异品。三国时,吴王孙权来到京口,他在巡视云台山时,惊喜地发现,此山是观景览胜之胜境,更是难得的军事要地,为使素以水军称雄的东吴雄踞京口,当即决定:在云台山之北麓至玉山段开凿栈道,这条穿越云台山北面的险峻峭壁开凿而成的山崖栈道,凹凸崎岖,直通大江水域,成为历史上一条非常奇特的军事通道和战略要道。史载,六朝时期的三百多年中,在这条古栈道上,曾经留下了无数次“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的剑影刀光和惨烈悲壮。

云台山腰间的古栈道,是历史的,也是传奇的。它不光是栈道,后又华丽转身为街道。先是东吴藏军,操练水兵用的军事栈道,后又随着西津渡的兴起,栈道逐渐成为以渡兴市、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街道。如今已经成为镇江旅游的一大亮点。

三看云台山的“洞中藏古寺”。

在我国“深山藏古寺”,已为世人所熟知,云台山却不然,山间有洞,洞中藏寺,把古寺深藏在洞中,名叫观音洞。它是在云台山半山间的一处天然岩洞开凿而成的一座“洞天佛地”。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公元1858年)重建。三层佛屋巧借云台山的一段山体石壁,梁柱巧架在岩壁之上。这座洞中千年古刹,就是挂在云台山石壁上的一座“悬空寺”,神奇而又壮观。

更令人赞叹的是,云台山的洞中藏古寺,洞中供奉的观世音佛像,是一尊“倒坐的观音”。别的地方供奉的观音皆是坐北朝南,唯独镇江观音洞中供奉的观世音是坐南朝北,倒坐是为了朝向北面的那条滚滚东流的长江,保佑江上舟楫和渡人的安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佛洞之中的观世音,古往今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崇。因此,镇江云台山中的观音洞,古人称赞它为“普陀岩”“小普陀”和“北普陀”。

三看云台,在观山赏景中,读史寻文,在漫步游览中,就会感受到,这是一座值得慢慢品味的历史文化名山。

长江文章9:罩鱼

文/王富强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河、渠、塘较多,水的韵律低吟浅唱时断时续沁浸在生活中。有水的地方就有鱼,提起捕鱼,种种不可思议的捕鱼细节令人神往。

罩鱼就是其中之一。罩鱼的工具是罩,由筷头般粗细的实心竹插花编织而成,四周再用细竹篾一圈圈围起来。罩高约90公分,底部直径约1米,顶端留有一个圆圆的口。人们在挑选罩的时候,常常把罩平放在地上,双手按压罩的顶端,看看罩是否结实和稳固。

我们那里的鱼罩适合在浅水塘或已退水的河滩捕鱼。平时人们把它刷上桐油,晾挂在屋内的梁上。逢天旱湖水变浅,人们便把罩拿下来。一个人下水罩鱼,人单影只,往往白费力气,罩鱼需人多势众。因此,到了罩鱼的季节,只要路上有一人光着赤脚,腰间挎个鱼篓,肩上扛着鱼罩,乐颠颠地往湖边走去,人们就仿佛听到集结的号令,争先恐后取下鱼罩跑出家门。下水前,有的人将上衣扎进腰里卷起裤脚,有的人索性就穿条短裤,还有的人赤条条就往水里钻。

牵头的由村里最活跃也最有说服力的人担任,他会不停地指挥大家变换队形,并列式、雁飞式、包围式,几十盘罩围在一起水花四溅。人们吆喝着,有时还扯着嗓门大喊大叫,仿佛要把沉睡在水下的鱼儿故意惊醒。只要鱼儿游动,入罩的概率就会增大。每一位罩鱼的人都精神亢奋,粗壮的手臂挥动鱼罩,油亮的身子上溅满了水珠,积蓄在肢体的力量全部释放出来。他们哗地将罩提起,唰的一声将罩砍下,时而左,时而右,即便瓦砾、蚌壳划破了脚底板,也丝毫没有感觉。在忘我的境界中,粗犷与力量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罩鱼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付出的不仅仅是力气,还要有经验和技巧。人们将罩砍下,罩内有没有鱼,全凭感觉。一罩下去,罩被触动,说明罩到鱼了。经验丰富的人并不是立即俯身去摸,而是先用力按住罩圈。若感到罩被冲撞得很重,知道罩到了大鱼,防止无路可逃时鱼会极力窜出罩外,会叫同伴把罩架起,按在自己罩上,这是加罩。特别是罩住了大的黑鱼、鲢鱼,它们在水中活动非常猖獗,想一下子逮住它很不容易。此时,用手伸进去抓住鱼的两腮,先和它周旋一番,等到鱼儿精疲力竭时,它就乖乖地束手就擒了,这叫溜鱼。

翻开历史的书卷,用罩捕鱼由来已久。唐朝诗人温庭筠曾写过一首《罩鱼歌》:“朝罩罩城南,暮罩罩城西。两浆鸣幽幽,莲子相高低。持罩入深水,金鳞大如手……”现在读起这些描写罩鱼的诗歌,回忆当年罩鱼的情景,真是相映成趣。

传承是一种责任,当现代文明进程取代古老的传统作业后,罩鱼这种笨拙的方式像一道休止符,让曾经陪伴我们多年的生产劳作嘎然而止,成为留在记忆中的风景或写在书面上的文字,供人们茶余饭后来消遣而已。我之所以还徜徉过去的时光,是因为我还眷恋昔日那种简单的快乐。

长江文章10:寻梦西湖 凝望长江

文/北镇有木

北城琉璃月,苏堤柳岸,烟雨中是否看清许仙走过的断桥?静水中是否浣过西子的轻纱?她说,冠玉伫立江边,我却早已忘记。

南城柳絮雨,三峡星河,碧茫间是否还留得下谪仙乘过的孤帆?江尽处义山看到沉下的那颗晓星是否还在?他说,伊人在水一方,我竟未去留恋。

她轻掩面纱,仍遮不住肤如凝脂。她双目如墨玉,低眉间,温柔了岁月,蒸发了喧哗。她长发及腰,泻下了几世繁华。就连拂起她面纱的风,都舍不得离开,轻轻陪在她身旁。

他玉冠束发,面如淡玉,儒雅却不文弱,眉宇间甚至还奔放出一江不羁。他腰间佩玉,身姿挺拔,神武却不狂放,眼中甚至淌出一湖柔情。就连闯入他视野的星辰都不曾走过,默默追随在他身后。

她常问湖畔柳树,柔情至深是什么?是林深见鹿?还是海蓝见鲸?柳树摇头。是你,你早已把所有柔情煮成了茶。

他常问江边巨石,远方更远是什么?是西北偏北?还是东南更南?巨石摆手。是你,你早已把不及的远方焚成了香。

她喜吟清词丽句,逸远,不近烟火人家。婉约愁情在微启朱唇时发出柔软的光亮,飘零在未央的长夜中。

他好诵雄词佳句,奔放,直逼火树银花。雄奇瑰丽在微闭黑瞳时散出咄咄的气息,散落在萧瑟的秋风里。

她听闻,远方有男子,影有高山,雄才奔放,不羁旅途中,从未有人作陪。她轻笑,却也好奇,于是记住了有这样一个喜爱远方的男子。

他听闻,远方有女子,目含流水,丽句婉约,冷清闺中,从来独处取乐。他微笑,却也纳闷,于是记住了有这样一个满目柔情的女子。

她想有一个他一样的知己。

他也想有一个她一样的知己。

西湖,宛如蛾眉,相逢在山水间,原本淡然的心,却被吹起层层桃花浪,即便只是偶然,也会爱上一朵牡丹的欢颜,一剪流光的浪漫。

长江,惊才风逸,邂逅于骇浪中,原本寂寥的心,却被漫过阵阵桂花香,即便只是无意,也会聆听一指瑶琴的旋律,一味岁月的沉香。

思想如注,注如月,月如年。

潮涌起伏,伏如海,海如音。

游子曾说西湖,我只是你千万过客之一,而你却带给我千万种留恋。今生,也愿做一个心性淡薄的雅士,锦时清简,情系山水,心若空明。

游子曾说长江,我只是你千万青丝之一,而你却带给我千万种思绪。今世,也愿做一缕荡漾熏风的炊烟,苍老阑干,情牵烟波,梦归清寒。

思,乡愁如注。悔,暗香无路。

西湖说,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长江说,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西湖说,我的泪,打湿了你的衣襟,你的容颜,若诗若水,君为之倾倒。

长江说,你的泪,浸透了我的初心,你的回眸,如梦如幻,卿为之驻留。

西湖说,你是我生命的一抹幽蓝,是忧郁,是凄美,是迷离。

长江说,你是我生命的一叶轻舟,亦飘零,亦相伴,亦执念。

西湖说,你我相隔沧山泱水。

长江说,我守你到白驹停蹄。

长江文章11:打量长江

文/石子

长江颂

唐古拉山千年的雪峰,阳光普照,冰消雪融。那晶莹的一滴,滴落在冰川的罅隙里,便孕育了你旺盛的生命。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在一个彩霞映山的晨曦中,一个纤尘不染的婴儿,一个晶莹剔透的生命,呱呱坠地。

还在那厚厚的冰层之下,你就开始了对茫茫东海的憧憬;还在那温馨的母腹之中,你便做起了蔚蓝色的大海之梦。

你一出世,便显示了非凡的灵性。

你的哭声,清脆无比,在山林间回响;你的笑声,惊心动魄,在沟谷里轰鸣。

刚刚蹒跚学步,你就急着在千沟万壑中寻找走出悬崖峭壁的蹊径。

你去山谷采摘野花,你去松林聆听鸟鸣。

漫漫旅途中,你且歌且吟。

你跨下虎跳峡,虎步虎虎生风;你跃上玉龙雪山,挽起茫茫烟云。

金沙江飞溅的浪花,让你茁壮成长;雅砻江排天的巨浪,让你气宇轩昂。

岷江、嘉陵江、乌江滚滚的激流,成就你的大智大勇,成就你的龙腾虎跃。

你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直抵夔门。

伴随着川江之上雄浑的号子,你一路高歌,歌声划破长空。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的猿声,啼不驻你匆匆的脚步。崆岭鬼门关,你没有丝毫畏惧。

你抛却巫山神女的儿女情长,毅然决然继续远行。

就这样,你一鼓作气,走出了雪山,穿越了高原,闯过了丘陵。

你徜徉在荆江蜿蜒起伏的九曲路上,欣赏着蓝天的飞鹰,沐浴着徐徐的清风。

洞庭湖畔,白鸥点点,你袒露出胸襟的博大。

南京桥下,千帆竞发,倾注你万丈豪情。

黄浦江口,你送走了千千万万五洲四海的好友宾朋。

崇明岛畔,你欢呼着,跳跃着,完成了你奔向东海壮阔的旅程。

你敞开胸怀,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倾入大海。

长江呵,你的灵魂,可是那大海之上的浪花朵朵?

巨龙呵,你的秉性,可是那不屈不挠的波涛汹涌!

你从唐古拉山的故乡走来,历尽了千辛万苦,义无反顾,走过万里迢迢的行程。

你的最大心愿,是滋润古老的华夏那一片片丰饶的土地。

你的最大志向,是以不屈的信念,完成你伟大的憧憬,为大海增添一份蔚蓝。

站在长江大桥之上

任思绪悬挂在长江之上,踏着坚实的步子,迎着浩浩的江风,望着林立的楼群,听着山城的喧嚣,我的血液汹涌澎湃,我的灵魂颤抖不已,我渐渐与大桥融为一体。我不愿是一只飞鸟,与大桥擦身而过,不留下一丝痕迹;我不愿是一阵涛声,只在大桥下喃喃低语。我愿是大桥的一段栏杆,我愿是大桥的一个桥墩,我愿生长成山城的一条脉管,抑或一根神经,将南北两岸连接成血肉之躯。

伫立在大桥之上,让感情的潮水卷起浪花,洗涤我的肺腑;让长江之水举成长鞭,抽打我怠倦的心;让圣洁的感觉如我血脉的轰鸣,由低沉逐渐高昂。让我与大桥头的春夏秋冬的雕塑一起,站成永恒。

长江边的鹅卵石

我从哪里来,被滚滚长江带到西彭郊外这回水沱里?

我又将去哪里?清癯的江水打着漩涡从身边姗姗而过,不作答。

我躺在柔软的沙滩上,与冬眠的螃蟹为伍,做跌宕扑腾的梦。

我与众多的伙伴一道,用相互的体温抵挡冬天的寒气。

我那些在江水里摸爬滚打的伙伴哪里去了?是去了更远的三峡,还是去了归宿之地大海?抑或迷恋虎跳峡浪涛,滞留在那里?

我是谁?我的衣衫哪里去了?我的清亮方正的容颜哪里去了?我被谁打磨成了现在的模样?谁把我粗粝的皮肤修理得油光水滑,让我成了油头粉面的奶油小生?

谁能认出我?如果元鼍把我驮回故乡,生我养我的父母也会把我当成客人了。

我迷失了家乡,迷失了亲人,迷失了天真的童年。

我的故乡在哪里?那朵等我的映山红是否还盛开着。

长江文章12:梦中水世界

文/蔡睿

双山岛是长江中的一座小岛。在前往双山岛游玩的船上,我躺在船舱里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从梦中醒来,突然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

这是一个水的世界。温暖的水环抱着我,深吸一口气,无色透明的水从我的嘴巴里吸进,又从鼻子里涌出,我尝到了淡淡的甜味。我欣喜地发现,在水中自己就如同鱼儿一样能够自由地呼吸、惬意地畅游,周围是同样嬉戏的人群。远处,照样是花红柳绿,植物们没有因为生存在水世界而枯萎,好似水就和地球世界的氧气一样。在这个纯净的水世界里,我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与新认识的伙伴们玩耍嬉戏,与带鳍的小动物们和谐相处,一切是多么惬意自然……

一阵汽笛的鸣叫声突地钻入了我的耳朵,我下意识地睁开了眼睛。原来,刚刚是做了一场梦!

我快步走到船舷上,不甘心地想找回梦中水世界。可是,一股子水腥气扑鼻而来,哪有梦中的甜美?我看到了什么呢?江水浑浊不堪,江面不时漂浮着垃圾。来来往往的船只在水面驶过,浪花里不时地翻滚着油渍。看着这一切,我不由得皱起了眉头。爸爸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他对我说起了一句顺口溜:上世纪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人畜受害。原来长江从前真的是人们的天堂水世界。大人们在长江中游泳,孩子们在江边嬉戏,水草随水波飘荡。可是有一天,那船尾的螺旋桨打破了这和谐的美,人一天天的多了,船也一天天的多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进了长江,鱼儿们一条条死在螺旋桨无情的击打下。

面对着污浊不堪的江水,面对着比黄河还黄的长江,我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深深地痛惜。如果人类再不珍惜水资源,那么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只有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好环境并珍惜每一滴水,生命之源才会继续流淌下去。

长江文章13:喝上长江水

文/王敬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长江之水,悠悠东流。悠悠相思,别恨离愁。李之仪在写这首《卜算子》的时候,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地处冀南腹地的人们如今也能“共饮长江水”。清澈的汉江水顺着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从河南安阳穿越漳河进入河北境内。一渠清水送邢襄,我们喝上长江水啦!

在此之前,我们喝的是600米深的地下水,水碱多、水质差、口感硬。相比之下,经过处理后的长江水,口感软,水质优,水锈也没有了。喝上地表水,我们也就变成了“城市人”。以此置换出超采的地下水,涵养水源,使农业灌溉和地下水生态间接受益。一渠活水,两道绿篱,几座景观桥,使不靠山、不临水的平原小城平添几分灵动的诗意!

岁月荏苒。每一个生活细节的变化,都映射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在农村也喝上了自来水、长江水。讲究点的,还喝上了桶装水、直饮水。可是我们这些“奔五”的人,在生命的前三十年,吃水都是一个“问题”。种种过往历历在目。

担水。用扁担挑着两个水桶,走几里路,去村南老井担水。先用井绳把水桶系好,往十几米深的井里一扔,然后一抖井绳,灌满水桶,使劲往上提,边提边盘井绳。两桶水挑上肩,压得膀子生疼。歇几口气,才能到家。往大水缸里一倒,还不到五分之一。挑满一缸水,往往需要一晌的工夫,把人累得够呛。

驮水。在自行车后座,绑上两只塑料桶,去邻村找正在浇地的深机井驮水。骑着车子,载着一百多斤水,左摇右晃,颠簸在坎坷不平的乡间小路上,是一种抹不去的记忆。

拉水。用农用排子车,装上特制的水箱或大水桶,去地里找深井水。拉回家后,放水自然是放个锅满盆满。深机井不常开,拉一次水可能要吃十天半月。因此,许多家庭都在自家院子里挖水窖蓄水。

压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在自家院子里打小井。所谓的井就是几十米长很细的管子,用类似杠杆的设备将水压上来,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这种农家“自备井”已成历史。现在,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要打几百米深才能打到饮用水。

自装水管。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吧,单位邻近的村子有了自来水。经过和村民协商,我们自己挖沟、铺管道、装水管,把自来水安到了屋内。总算可以足不出户,吃到自来水了。

这些年,每次回老家,眼见村里的房子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越来越宽敞。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水泥公路也村村通了。牛耕时代成为了过去,小轿车已经进入农村家庭。可是儿时清澈的池塘、潺潺的小河不见了,清水环绕、绿草如茵的美景也不见了。整个华北严重缺水,地表存不住水,哪里还有池塘、小河、清水环绕?

现在好了,清澈的长江水有效地改善了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但是,节约用水依然至关重要。水是生命之源。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惜!

长江文章14:未名河

文/成仁明

跨越长江两岸,黄河水喂养的胃,现今正流淌着一条河流,没有名字的河水,欢畅的的河流。

现今我依畏着这样-条河流,倾诉相依,没有头绪,说不出是今生或后世的缘,现今正泛着无数的光,粼粼波光,旦古不变地流淌。

你记不记得曾经丢掉多少欢乐,现今已成为无数株水草,摇曳在时光的深处,等待着我们怀旧,一-捡拾,然后编织花环,送给亲朋挚友,然后把梦--植下,等待一场及时雨,生长得让我们心怀喜悦。

在时光的河床里,我们捡拾这些鹅卵般的石头,这些细细的沙子,沉默着并不代表没有故事,唱一支山歌,听听那山水的畅音,混浊的泪流满面?哭泣的嘶哑留给谁听?

记不清为何要写这么-条河流,我是不是专为风景而来,而又专为风景歌吟?

跋涉中披荆斩棘,汗流浃背,一条河流正成为源头的传说,在断章处别有意境。

大山纵横交错,水流弯弯曲曲,年年岁岁,故事中的韵味更因这方山水,在寻味处多了一些声音的婉转,才变得多情有味。

我们横跨千山,却最终属于长江的支系,在我们的内心源泉,化作无数甘露,汩汩流淌。成为不可缺少的意境。

成氏的族谱就是一部迁徙史,从北到南,从南至强展辗反侧,泪水的深处藏着渴盼,一些美好的词语成为经年的期盼,那些遍布的足迹足以写成一部厚重的章节,每一页都承载着太多的精彩。

一定是未名河让我们满怀期翼,一定是未名河水让我们放声歌唱,一定有过这样的情节,它让我们在伤痛中也学习舞蹈。未名河啊未名河,流了上千年的河水,现今依然清澈,我们一直依畏着它,说不出来有多么舒心。

长江文章15:长江的响声

文/何新

家住长江边,每天到江边走走,似乎成为生活的必修课。三峡大坝蓄水之后,冬去春来,潮涨潮落,成为库区一大景观。家乡处于平湖中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上天赐予,也是人间造化。

我最盼望丰水的季节,秋来江水绿如蓝。行走滨江路上,蓝蓝的江水散发出清新的味道,让人驻足,流连。我喜欢这样的日子,有意无意地在江边溜达,不为别的,就想深深地呼吸江面的空气,经过滤化过没有一点尘滓,大快朵颐,无与伦比。

清晨,薄薄的轻雾荡漾水面,远看长江飘渺如海,无边无垠;近看平静似潭,很像朱自清笔下的《绿》,宛然一块温润的玉,那么软,那么嫩。除了绿的色彩,长江没有声响,恬然,安好,静静地平躺在两山之间,像一条绿色的丝带,由西向东,围系着莽莽群山。

我常常遐思,长江是有声的,虽然没有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一样的乐章,却有《长江之歌》的壮美。我们溯着她的歌声逆流而上,寻觅长江的源头,从泉水叮咚到汹涌澎湃中作一次旅行,听听长江发自肺腑的歌唱。

在唐古拉山山脉的各拉丹冬雪峰,是长江的发源地,那涓涓的细流,洁白无瑕悠闲自如地像一缕云雾飘然而来,没有奔突,充满善意。天蓝水蓝,山清水秀。这时的长江不叫江不叫河,亿万年来不过是仙鹤濯足的溪流,她的浅吟低唱温柔可人,像交响乐中的序曲款款而来,由低到高,过渡自然而然。

随着山脉的起伏,长江扬波作和,时而舒缓,时而激昂,时而平静,时而跳跃。曲调由悠扬婉转变得激越,乐章由舒缓轻盈转而急促高昂,交相辉映成气壮山河的长江大合唱,——“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歌声伴着江涛,顺流而下,豪情万丈,一泻千里!

我没有到过虎跳峡,长江第一漂的尧孟书,书写了漂游长江的壮举。长江在这里并不温顺,汹涌、咆哮、肆无忌惮,震耳欲聋地谱写着自己的交响曲,气势不亚于黄河中流的壶口瀑布。长江是有声的,但多数地段听不到她的声响,即使洪峰的时候,不侧耳倾听,很难发现她在奔腾怒吼。

在成长的岁月里,只要是夏季,我特别喜欢到长江边听她的歌唱,《长江之歌》的大气磅礴,地动山摇。每到涨水的时节,河床加宽,江水浑浊,顺江而下的漂浮物,在激流险滩里打着漩。故乡那悬立江边的“水牌”,箭头不断向上调整着水位的高度,船行其间,长江并不平静,那一首首响彻云霄的川江号子,在长江三峡的壮美、幽深和大气中,如苍鹰盘桓,亘古数千年!

长江是有声的,也是无声的。今天,如果我们从三峡大坝起航,不叫逆流而上,而是在一个水平面里旅行,直达重庆的万吨级巨轮,可以在这个举世无双的平湖里徜徉。蓝天,白云,绿水,水天一色,天蓝云淡。山清清,水茫茫,山连着水,水连着山,分不清水,分不清山。长江在流淌吗?听不到她的响声,她在自己的胸中放缓脚步,慢慢谱曲,轻轻吟唱,吟唱一首舒缓、美丽独立而又奇特的长江之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