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中秋的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中秋的散文1:中秋散记

文/简陈明

(一)

前年中秋前的一天, 我开车把姐接到湛江一起过中秋节。

从老家农村到湛江,足有200多公里。姐是一直抱着一袋鸡蛋坐在我的车上来的,200多公里她一直不肯放下,尽管我开的小汽车很平稳,但她还是担心鸡蛋会不小心被撞破。在她的意念里,给她弟的鸡蛋,一个都不能破。

这些鸡蛋她一个也舍不得吃,她是攒了半个多月攒下来的。她她知道我中秋节前要回老家一趟,她天天数着日子盼着我回来。

我姐在农村种地,家里的番薯、玉米什么东西收获,她首先想到挑最好的给我尝尝,那次她给我送的花生,我发现没有一粒花生是小颗粒的,粒粒都是她亲手挑的饱满的大粒花生。

我姐家里有一片石榴园,每年石榴成熟,她都盼着我回去吃石榴。我没空回去,她就坐车200多公里拿到湛江来给我吃。她用两个袋子装着石榴,一大袋是我的,一小袋是她女儿的。我打开袋子想拿多一点给她女儿,当我打开两个袋子时,我惊呆了,我的那袋石榴又大又好,而她女儿那袋石榴又小又差……

(二)

中秋之夜,一轮圆月挂在空中,我们和姐在我家里开吃一盒月饼。

那次吃月饼,我的感觉与往年不一样,也许这种感觉来自于我姐。这些年,我忙在外面,跟姐吃饭的时间少了,更谈不上一起吃月饼。我一边吃一边问姐:“月饼好吃吗?”

姐吃着月饼说:“很甜,很好吃。”也许姐也是吃出跟我同一样的感觉,也许姐弟在一起,吃什么都好吃,吃什么都香。

小时候,农村吃的大多数是筒装的月饼,但能吃上月饼也算是一件奢侈的事。有一年,我姐到城里看望嫁到城里的一个姐妹,那个姐妹给姐两筒月饼,尽管她家里的人口多,但姐还是心里惦记着我,把她的那份送给了我……

不说别人不知道,我的命是姐捡回来的。我出生那年,母亲患病,我出生几个月就被迫断了奶,我的身体也就一天比一天坏了下去。我不但瘦得皮包骨头,满头还长起了无名的小疮。

有一天,我躺在床上半天没有动弹,家人以为我没有生的希望了,便痛心地将我放在村后的小山沟。但我姐依然不死心,她跑到村后的小山沟去看,看到我又动了起来,躺在地上眼睛一眨一眨的。姐把我抱回家里,她每天用药罐子给我熬稀粥,一口一口地喂我,我终于活了下来。

(三)

姐生活在农村,很少出远门,她去最远的地方算是湛江。虽然姐去的地方不远,但在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听姐说过一个很远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丹东市。这个地方后来我在地理课本里才知道它远在我国东北的辽宁省。

那年,我患了阑尾炎。为了给我治病,我姐四处寻医问药。不知道姐从哪里得到消息,听说丹东制药厂有药能治我的病。她写信到丹东制药厂买药,她怕药厂对书写不好的信件不理睬,我发现她写给制药厂信封上的字迹工工整整。

后来,她听说部队到我们镇里体检新兵,她就想方设法让我给体检新兵的医生看病。那天我们刚走到村外的一个山坡,突然风雨交加,姐把雨伞全给了我遮风挡雨,而她却淋湿在风雨中。姐通过同学在来镇里工作的父亲找到给新兵体检的刘医生,刘医生只开了几剂中药就把我的阑尾炎治好了,我至今还能背出刘医生开给我的处方。

(四)

中秋,人们更多的是跟思念连在一起,跟家乡连在一起,跟家人连在一起。每年中秋节这个时候,是我最想念家乡的时候,也是我最想念我姐的时候。

我姐是一个非常懂得感恩的人,她记念着曾经帮助过我们家的人。跟姐在一起,她常跟我提起小时候帮助过我们家的人:美英姐、爱荣嫂、贵伯、广雅兄……这些都是她常跟我提及的名字,她常把这些人的名字和一段跟我们家的一段故事连在一起,说谁谁谁什么时候帮助过我们什么事。

姐常跟我说:“人要懂得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年,我在工作中认识了一些朋友,姐也知道我认识一些人能帮一些忙,姐常常打电话叫我帮帮家乡的人做点事:乡亲到湛江看病医院没床位住院,她叫我去医院找医生;乡亲有什么事我能帮上忙的,她叮嘱我要尽力帮忙。

在姐的影响下,我对家乡、家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家乡搞新农村建设,我抽空回家发动乡亲修水泥路建文化广场;乡亲患病没钱治病,或者乡亲的小孩考上大学没钱上学,我帮他写报道争取社会捐助……

(五)

中秋过后,姐就要着回老家。我知道,姐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湛江那几天,她老是惦念着地里的那片黑豆,惦记着手头上的一些农活。

这么多年,我在外读书工作,姐最牵挂的是我的健康平安。有时候,我跟她通电话,她只要听到我咳一声,她就问长问短,然后叫我平时要注意饮食起居,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体。

在我姐眼里,我永远是长不大的弟弟,她在牵挂着我。最放在姐心上的,算是我工作上的平安。姐喜欢看中央1台,喜欢看新闻,喜欢看“今日说法”。中秋过后,我送姐回老家,一路上,她给我说“今日说法”中的案例,一个接着一个。我知道姐是用这些案例来教育我,警示我,让我引以为戒,在工作中不犯错。

平安是福!姐说,做人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工作要认认真真工作,做事不要昧着良心做事,自己不应该得到的不能要,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最心安的。

姐是一个勤劳的人,在我的记忆中,我回老家见姐的第一面,常常是在那片石榴园的田地里;我离开老家,跟姐道别,也常常是在那片石榴园的田地里。姐说,要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改善生活。

那天我是下午四点钟把姐送到她家的,她坐这么远路程的车,该是很累了,但没想到,我一开车离开,她就下地收获那片黑豆去了,姐还说她准备在田地里种一些瓜菜送上来给我们吃。她说:“自己种出来的东西吃是最香的。”

姐这句话意味深长,让我回味无穷……

关于中秋的散文2:依然一个人走

文/山涧果子

中秋夜,心缱绻,只做月下一朵莲,不去想是非恩怨,还是一个人的中秋,早已习惯了这份落寞。对于生活我不想给予太多的否定,经历过少年时父母早走,亲情的失落,陷入婚姻围城的爱情低谷,又回到了我一个人的生活。天空依旧云卷云舒,日子还是那样波澜不惊。

不觉又迎来了国庆节,本想借着小长假出去散散心,却发现,除了上班,自己已经有两三年时间没有走出这个屋子,这个假期,始终还是没能走出去。呆在这个狭小也广袤的空间,用文字与世界连线·接轨,尽情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的天地也因此而广阔,并没有感觉到特别的不适应,内心亦不会因此而颓废,恍然间,独处已成为自己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

或许伤感难以掩饰,又或许生活本就压抑的太久,总是有一些忧郁的气息会扑面而来,轻轻流淌在字里行间,虽然我一直试图自我突破,努力想要放下小资情调,去捕捉一些人间大爱片段,但却还是有一些距离。

看来人生有时也只能顺其自然,也许,注定悲情也是一种风格,我想,也就无须再去改变。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为赚取同情的眼泪,刻意去制造一些悲情,结果总是适得其反,显得那么虚假·做作,反而并不会感动别人,是一样的道理。或许,未经任何雕琢和打磨,不加华丽的辞藻修饰,那种纯天然的忧郁,也是生活赋予我的一种伤感之美吧!前方还会有风雨,我没有理由拒绝,只能风雨无阻。

没有风花雪月,没有蜜语甜言,生活赋予了我孤单,我只能随遇而安,梦想依然坦荡,落泪时亦没有人看得见,不必担心情感会泛滥。依然是一个人走,再回首,还在追梦的路上征战······

关于中秋的散文3:中秋之月,亦心之月

文/一蓑松雨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前日,网友给蓑翁寄来贺卡,正好就是这首苏东坡的《中秋月》,很美的画面配以清凌凌的音乐,甚是喜欢。不过,湖湘的八月十五,还没有清寒的意味。吟诵这样美妙的韵句,不然而然,心胸间有了一种悠远的惆怅,就像是清亮的溪水中,旋动的一片枯黄的树叶。其颤动,犹如不胜寒凉的晚秋的荷。

于我,东坡所云“明月明年”,似乎还隔着一段很遥远的距离。我甚至怀疑,我能否走这样长的路程?

还算幸运,只要等待一个时辰,看得到月的。天空用比较肃穆的灰蓝色,等待月的冉升。

夜籁的声音,贴着夜的濛迷,借着夜的阴掩,续续不断响了起来。虽是有了不少凉意,但,却非抽泣那种。何尝不说,夜乃丝丝的呢?其亦如虫子之练声,反反复复,添了诸多的韵律。蓑翁口里,心里,保持着一致,不发出丁点干扰。虫子为什么要发出如此声音,自然有虫子的道理。夜的寂静,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的合唱,才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融。至于,人该如何打发自身的孤独,落寞,虫子不会关心的,我莫知虫之嘶,虫亦不懂我之哑,然各得其所宜。

如是,户外以一种别于常规的,无以触摸到边际的空廓,等待着可能的“发生”。无论什么意义上的暗影,虚形,都不成为隔阂的。未来的,眼前的,过去的,均以心之序次,连联。

时至九时,蒙蒙之中,银的光,被远处水的涟波,漩散而开。随之,一种耳朵听不到的声音,柔柔地抵达心灵,唤醒心内睡着的情思。一些沾着玉露一般的清润,唤醒了那一枚枚酣睡的、被梦一样的青纱掩着的字。

一切开始变得茫远,正因为茫远,才感受很近的酥痒,撩了肤表,一种清逸直往深心。飞升的萤火,它的闪耀,不再囿于一片青叶的范畴。甚至可以感受萤火的光,成为文章里的字,抑或虚词,把无关的美的散碎,联缀起来,很婉约的诉说年少时的梦。

似乎,每一年的中秋,更多是用一种感觉的方式,而非物化的方式度过的。如果没有小孩子,吵要月饼吃,那么,这中秋晃了过去,也不会自觉。

一点也不错,吃月饼,过中秋;过中秋,吃月饼,这是诸如蓑翁这一辈人孩提时最富诱惑的事情。记得,那时候,一个小孩子很难吃到整块月饼的。一块月饼,总会分成几份。尤其是兄弟姐妹多的人家,能够尝尝月饼的味,已经很不错了。

距山冲二三华里,有一小食品作坊,作坊没有其他工人,也就夫妻俩,姓王,约莫五十多岁,没有儿女。每年只要过了农历七月半,就开始做月饼了。他家的月饼馅选料无非自家的鸭蛋,自家地里的花生芝麻等等。没有不喜欢的,我甚至会跑二三里,爬到作坊后山那棵高高的酸子树,透过酸子树的叶隙,可以看到王家作坊的内院,这样不光看得到一些制作月饼的工序,最重要的是可以闻到月饼特有的香味。

现在吃月饼,一个人可以整块整块吃,似乎味道失去了那种淳美。

祭月,拜月,这样的活动,无了踪影。蓑翁更愿意诸如祭月拜月活动中,月色装饰的女子,于银辉柔泽点缀,而发散的馨香。这馨香不是化学的,那效果不是工厂车间可以炮制。

山野,住家的越来越少,本来很人伦的日子,失去了更多传统的内容。无论怎样,月色,特别是这中秋的月色,是一种黏合剂,其可以修复人伦的缺失。此时此刻,人又可能于最纯粹的一个表情,那怕就是一声浅浅的问候,一抹淡淡的微笑,得到幸福之满足。蓑翁,从不愿把一个日子装饰得很特别,让其它的日子更黯然,这不是哲者的思考。然而,变迁的时代,变去了原有的精髓,丢弃了人与人之间最实质的最自然的联络方式。

如是,蓑翁对于中秋,还有着传统躯壳的日子,心存一种古朴情怀。我踱出茅庐,脑子里幻灯一般放映一张又一张熟悉的脸,我反复回想一些有意义的细节,那怕就是自己琐碎中的尴尬,并非都是烙印似的事情。

好的心情,更需要自身的酝酿。一丝云的无重,它是无垠之湛蓝里的舒悦,也若美文中的句子,总能提升人内心的慕望。

去年的中秋,好像月色没有,不过,桂花的香,还是很清雅的,隔三里五里,都闻得到。其实,蓑翁把它当做了月色的芬芳。在如此境界,自天涯而来的,相似的心跳,总可以书写一段挺美的恋爱的。

月到中秋格外圆,其实是心里的效应。不同的中秋,于时序总有不同的意蕴,除了忽略年齿老了一岁,感受没有绝然的相似。

焚一炷香,时光于幽曼的月的气息里,响应了古远的情怀。很多的夜晚,特别是这中秋的夜,月的效果是医疗的,可以诊治最内髓的伤殇,可以化去心胸的痞块的。月下的祷告,总可以收获一段时间的沉静。

月亮冉冉而升,精致的一盘,其实,她是天空中的明眸,肃穆,静寂,不会被那些微弱的声息损害。我看到了,一张渍泪的脸,一团荷的脸,写了纯纯的胸臆,把一种凝思,曝于月的窥看。

对于人文之峰峦,其脉络所绵延的人类朴素情感,总会在自然的力量下,呈现。悠远中的行走,风景的叠现,在一个一个的驿站里,所悬之灯火的徽记,能够读出更多更多的永恒。

无需清晰,轮廓似的物象,剪影似的物象,给予的想象,可以没有边际。

蓑翁只可以停下自己的行走,却停不了自己的思绪。夜已经很深很深,蓑翁倚靠者窗,月色,匀在蓑翁薄薄的衣衫,匀在蓑翁脸上的沟壑,这种无意的填充,胜于文字的效果。

一丝青藤依了窗台蔓了上来,柔亮,柔凉,晶微微的,是不是月的凝脂呢?颤颤的,绝非由于蓑翁的心动,那应该是月说话的韵吧,和着夜的平仄!

关于中秋的散文4:又见月圆

文/樊从华

又见中秋,又见月圆。

天意昭昭,你为中秋而生,本应于人间尽享月圆之乐,却在月缺之日,魂归天乡,与月同聚。

——题记

独倚紫藤架下,我默默地咏叹,咏叹花开花落,咏叹生离死别。我轻轻地吟唱,吟唱月缺月圆,吟唱悲欢离合。

今夜,我所有的思念,都在天上的月亮。

月亮之上,你旋起了你的红裙,一旋是朵花,再旋是首诗,三旋,定格成我永远的痛念。

月光清凉,倾泻而下,我站在无眠的窗下,翩跹于心底翻涌的过往。我的双眼,在湿漉漉的枝头,搁浅。

我看见,你轻抚瑶琴,一曲高山流水,我颤抖的手,竟握不住一句给你的祝福,握不住你瞳眸里的万般柔情。

那远远的一片清莲,一瓣一瓣,优雅地绽开;苦涩的馨香,与月光一起,成为你终生的背景。

今夜,你就在我的梦里,独倚阑珊,双手捧着满是泪水的月光,轻吟那首“一曲金风玉露,弹断多少琴弦”,其声哽咽,其情哀婉。我不敢,不敢轻易挪足,怕踩痛自己透明的心伤。

满地的月光,在深情的凝望里碎裂,渐渐走出了我的双眼。

从此,我以心听月,听你,也听诗。

关于中秋的散文5:遥忆童年中秋夜

文/向远军

到中年常怀旧,月到中秋思愈浓。那些过往的记忆,常常穿越岁月的烟尘,激荡在心里。

童年犹如一幅明丽的风景画,童年中秋夜恰似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夜幕尚未合上,便见一轮金玉盘似的明月挂在东天,碧空如洗,唯有明月金光弥漫,给村庄田野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金纱。整个乡村溢满温馨祥和的气息。

吃过晚饭,父母便搬出一把木靠椅,摆在门口,毕恭毕敬地用托盘盛着几个大月饼放到椅子上,然后点上一炉香,燃放一挂鞭炮,并郑重地拜了又拜,嘴里念念有词,依稀听得“保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之类。

母亲说,月亮是神,所以要敬香;月亮神在中秋夜要下凡,所以供着月饼等她来享用,谁家月饼被月亮神吃了,一定会交好运;吃了供了月亮的月饼,可以不得病。我听得入神,心中便对月亮神产生了敬意,心想,月亮神一定像奶奶一样慈祥和善吧。

而当母亲说,中秋夜不可以对着月亮撒尿,否则,月亮神会生气,半夜会潜到房里来割耳朵时,我又吓得不轻,再怎么内急,也非得躲进厕所方便不可,绝不敢贸然犯忌。以后每次看到小朋友耳朵上涂着紫药水,我必定猜想,那是不听父母话对着月亮神拉尿的结果。

最难忘的是和同村伙伴一起夜玩。月亮升得老高,把整个村子都照得通亮。有人大声呼唤“天啵,地啵,有人出来玩的么”,于是,村里的小孩陆陆续续应声出来。大家玩着各种游戏,捉迷藏,打仗,丢草把等,寂静的村子,被我们的欢笑笼罩。累了,大家又围坐在一块,唱起了属于我们的歌谣。快乐童音在村子里飘荡,村子醉了;歌声飞到天上,月亮笑了。

后来,有人建议偷月饼吃。这最合众意,大家纷纷响应。于是,村子里一下子寂静了,只有窸窸窣窣的急促的脚步声,很神秘的样子。很快,那些供在门外没被收进去的月饼便被我们消灭一空。真的,偷来的月饼味更美。大家一起躲到偏僻处,尽情地享受着这无上的美味,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第二天,听着大人们议论着“月饼被月亮神吃光了”和彼此互相恭喜的话,我们便偷着乐,甭提有多自豪——我们竟成月亮神了!后来才明白,大人其实对我们偷吃月饼的事心知肚明,只是不计较而已——啊,乡亲们就是这样淳朴善良!

一晃三十年了,童年的那些伙伴也天南地北地谋生活,有的多年不回。又到中秋月圆时,不免生出“同来赏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的感慨!

关于中秋的散文6:我的中秋夜

文/Ellen

中秋邀老公的弟弟妹妹们聚餐,为此忙碌了一个上午。为了能够早点出去赏月,下午早早准备好简单的月饼、水果晚餐,又早早吃了晚饭,月亮却躲在云层后,迟迟不肯露面。

儿子和小朋友们约好去太湖边兜风赏月,兴致很高,每隔10分钟就要通一次电话,提醒出发时间。那态势,必定是风雨无阻!我原答应同行,可是眼见着云遮月亮,便改变了主意,不去凑小家伙的热闹,正好偷得一刻闲,于是儿子单独随小朋友家长前往。我简单做了些家务,和老公去运河边走走。

或许是不愿辜负万千赏月人的期待,月亮渐渐穿过云层,开始忽明忽暗地露出美丽身影。继而云雾散去,晴空万里。高高升起的月亮挂在纯净的秋夜天空,皎洁的月光与河畔的灯火交相辉映。漫步运河畔,月亮随移动的脚步变幻着不同的姿态。

岸边杨柳随轻风摇曳,如仙子挥舞着衣袖翩翩起舞,月亮在枝头温柔守候。远处隐约传来悦耳的古筝声,抚琴人是否正念起"月上柳梢头"?不远的前方是一排古老的樟树,透过两棵高大樟树的罅隙,浓密的树叶托出一轮晶莹剔透的圆盘,这圆盘此刻又似镶嵌在碧绿翡翠上的明珠!而远处形形色色的建筑上,近处的运河大桥上,霓虹灯正闪烁。月光融进了不同的色彩,在这斑斓的世界,呈现出摩登的倩影。月亮是宜古宜今的美人,或冷艳如霜,或温柔似水,总是超脱在世俗之外,却又从未与人间烟火远离。

今晚月光如此美好,小儿在太湖边见到的必定是另一番美丽的景致吧,正和老公如此念叨着,儿已兴奋归来。一定给我望远镜再看圆月,唯恐妈妈错过这美景。

在阳台上,我们再一次举头望月,相互交流着因赏月而激动的心情,同时吟诵起关于月亮的古诗: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夜深了,我打开电脑,把拍下的月亮照片分享到网络。但愿此时此刻,远在他乡和故乡的亲友们,面对如此满月都有赏月的心情,让这圆月常驻心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关于中秋的散文7:今逢中秋倍思亲

文/舒瑶

前几天,台风“山竹”肆虐着,整个宿舍的六个女孩子胆子都不够大,乖乖地待在宿舍里,听着窗外呼啸的大风,大家的心情反而显得格外沉静。

在台风到来之前,父母的电话早就到了。在和以往一样的絮叨中,这一次,我没有觉得不耐烦,反而觉得电话是如此的及时和温暖。

父母都问及了今年的中秋节是否回家,我压抑着内心的冲动,沉默了一会儿回答说不回了。因为,短短的三天假期,两天都将奔波在路上,甚至还需要父母送我去贵阳坐车。

对于中秋节,以前没有太深的印象和感觉。只觉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节日而已。面对即将到来的佳节,兴趣被父母的电话勾动了起来。

从农历来看,八月十五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时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中秋当天,人们都尽可能与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浓浓的亲情都将聚洒在这样一个团圆美好的日子里。

今年的中秋,对于我来说也会与以往不同,今年是我上大学后独自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身在他乡更是无比地思念父母。佳节越近,思念越浓。

以往的中秋节,父母陪伴在身边,一家三口在一起嬉笑打闹。中秋来临,幸福感难以言喻。妈妈会事先询问并购买好平常我所喜欢吃的食材,三个人围聚在厨房,我和爸爸会吵闹着推脱清洗食材,但最终往往是一起清洗。妈妈则忙碌着做菜,偶尔笑吟吟地看着我们父女俩打闹。这期间,你一言我一语,欢声笑语让小小的屋子里充满了温馨。晚餐过后,一家人会习惯性地去离家不远的游方谷公园散步、看风景。

都说中秋的两大美事除了吃月饼就是赏月了。山城凯里,天空湛蓝,明月尤其美。中秋之时,月亮更圆,月光如水,煞是好看。在静静流淌着的清水江边放眼望去,从远处的山峰上升起来的圆月韵味十足。柔柔的月光,穿过摇曳的树枝,铺洒在公园里蜿蜒的青石小径上,忽明忽暗,随着轻风摇曳。细细一瞧,你会发现它的光线柔和、明亮且清晰。月光,用她温柔洁白的素手轻抚着大地,在淡淡的桂香弥漫下,整个公园萦绕着一种缥缈梦幻的美,我们往往会流连驻足,总是很晚才回家。

今年的中秋,身边没有了父母絮叨的关怀,也无法感受小城凯里的热闹氛围。一个人的中秋,难免会有些落寞。父母在身边时,总觉得此日与往常无异,只有当孤身一人,面对空荡荡的宿舍时,才深刻地察觉这该是一个多么喜庆欢腾的节日。在外省上学,离家千里,距离限制了回家团聚的想法。这时,本省的同学在商量着回家事宜,吵闹着如何订票。忽然觉得,室友们的嬉闹声在此刻尤为扰人心烦。室友们的欢笑声越来越大,而我心中的孤寂也越发浓了起来,多么刺耳的笑声啊!位于城郊的校园里,空荡安静,只有零星来往的路人,淡淡的乡愁和浓浓的思念一齐涌上心头,鼻头忍不住一阵酸涩。再美的月色也挡不住思念,再明亮的月光也透着冷色。这座偌大的城市,来来往往的高铁动车送走了无数在外求学的游子,却是留住了我的孤独。当然,我也渐渐认识到,从来大学读书的那一天起,我和父母的聚散,也将成为常态。

中秋明月当空挂,万家灯火寄相思。只身他乡的我,遥望远方,心中默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关于中秋的散文8:中秋夜我愿与钓鱼岛共醉

文/谢泓

经历了多少日日夜夜,历经几多阴晴圆缺,亲历了几多大海怒潮,见证了多少次狂风巨浪,经受住几多强台风摧逼,我与时光同步到今宵。

过去时光,何须做一一回味!那苦涩的118年前月夜,那令人伤心不已的一段往事,好一个“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甲午海战的炮声,至今依然震荡在广袤海洋里。从此后,钓鱼岛便与故国天各一方。犹如牛郎织女一般,年年中秋,只能银河迢迢暗渡!

遥望那近在眼前,却远若天涯的祖国,钓鱼岛,118个中秋夜,你是多么的苦闷与孤寂!有谁曾与你共赏一轮中秋圆月?共唱一曲中华魂歌?你孤零零,信守在祖国的海洋里,是多么的执着,多么的坚忍,多么的意志刚强!

任海风轻轻吹,任海浪猛烈击打,任海潮不断挑衅,你总是那么的坚若磐石!常存抱柱信的钓鱼岛,你永远也不会沉沦!弱国无外交,弱国无话语权,弱国回天乏术!就这样耐心的等待,就这样年年中秋,年年翘首以待!118个中秋!多么令人伤心的一个个中秋节!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人比黄花瘦!今夜,远处的扶桑岛国,一个海龟的丑陋魔影,在蠢蠢欲动。在那儿继续做着妄想独吞钓鱼岛的黄梁美梦!蚍蜉撼树谈何易,螳臂当车不自量!试看今日之中华,到处旌旗招展,四海一片响应声:钓鱼岛是中国的!中国人任人宰割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中国的海监船,中国的捕鱼船、正在你的周围护航作业;中国的气象台,正在天天天气预报着你的气候变化情况……

中秋夜,一壶美酒,一曲中华魂,一块中国心月饼,我愿你—钓鱼岛共同分享!

今夜,一壶美酒,我愿与钓鱼岛共醉。

关于中秋的散文9:山里中秋

文/王忠范

每每中秋节来临,就想起那年在山里山把头徐大哥家过中秋节的情景,那样有滋有味。徐大哥的家在北国老爷岭群峰的一个皱折之中,那是只有三、四十户人家的老村。村前和村后山林悠悠,山溪潺潺,风光自然美丽。

中秋节这天一大早,徐大哥就带领子孙去扫墓,迎着刚刚升起的太阳。他说中秋节山里人要祭祖尽孝。坟头压纸,墓前供奉两盒月饼一瓶白酒,默默跪拜。不烧纸,也不点香,因为已进入防火期野外是不准动火的。回来时,徐大哥领着大家到林子中摘野果、采木耳、捡蘑菇、寻找猴头蘑……忙忙火火,追追赶赶。此刻放眼望去,坡上谷间的林子里都有人影闪动,飞扬着欢声笑语。徐大哥告诉我,中秋节也是山里的丰收节,人们这天都来采山收秋,图个快乐吉祥。他念叨:中秋来收秋,山货满筐篓;今年大丰收,明年好年头。

傍晚,大家围坐在一起做圆糕,这圆糕是一家人一个都不能少的团圆饭的主食。从面盆里捧出发好的面放到面板上,揉搓得柔滑柔润,揪出一个个大小一样的面团分给每个人。先做圆肚,里面包满白糖拌得豆馅,然后在上面搓个圆帽,再捏一圈的圆沿,这就做好了。放进锅里,架上干柴用硬火烧,很快就蒸熟了。这象征团圆的圆糕个个圆圆鼓鼓,白白胖胖,甜甜香香,大人小孩吃出满脸的笑容。

夜幕降临,月亮升起。这大山里的月亮特别大特别圆特别亮,离人很近仿佛就挂在山尖上。山坡前、林子间、房子上、院子里,都泻满了洁净的月色,如雪似霜像纱若云,如此妩媚多姿,那样缠绵绝妙。跟随徐大哥走来走去,望月赏月,好像浮动在身上月光沙沙有声,那种享受大山里中秋节的月亮的感觉简直神了。开始敬月拜月了,圆圆的八仙桌放在院子中间,上面摆着表示六六大顺的六块月饼、切成莲花状的西瓜、红红的野果子、紫紫的山葡萄。挂起圆圆的灯笼,徐大哥带领一家人拜月亮,唱起大山里中秋圆字歌:月亮圆,中秋圆;月饼圆,西瓜圆;家家圆,人人圆;情圆圆,事圆圆;日子圆,梦更圆;圆圆圆,圆圆圆……

随着祝福的歌声,人们围成圆圈跳月亮,手腕左右舞动,脚步旋转向前,都是兴高采烈的样子。这时候,村里有的青年男女悄悄走出家门,徐大哥说那是相约老神树相会十五的月亮。

关于中秋的散文10:中秋记忆

文/谢老师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个重要节日即将来临之际,每个身处异乡的人,都会思念远方和故乡的亲人、朋友。有些人可能已在回乡的途中,有些人可能回不去却思绪已飘回去,这正是一种叫思念故乡的节日情节。

每当中秋在老家,能与年迈的父母,兄弟们呆上一会儿,聊个天吃个饭,都会有莫大的安慰,年少时不知父母养儿女的艰辛,他们那个年代正是国家最贫穷的时候,百业待兴、物质匮乏、生产力低下的时候。那时也鼓励多生光荣的口号,所以每户人家都多儿女,从四万万,一下子翻了上来,人口一下子勇夺世界桂冠,人均经济自然在世界上排在世界后面了,但父辈都十分勤劳,从不计辛苦,大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美德,也可能是一种责任、一种寄托、一种传承。

从小我们生活在江南一小村庄,可能我们村是以沙地和垟地居多,所以取名叫沙垟,但确实村庄挨着飞云江,沙地上种出了的甘蔗绝对香甜可口,还有瓯柑和白银豆也富有盛名,都成了当地名土特产,现在很多在异国他乡的华侨在节日在平常都会带些出去,细细品味家乡的味道,在这个隆重的中秋之际更加想念这种味道。

小时候,怎么过中秋已依稀记不清了,可能会烧几个菜,晚上一家子吃了,再分个月饼,然后对着圆圆的月亮,对着嫦娥姐姐和月兔许个愿,再去细细的品味,感觉特别的好吃。不像现在月饼的包装很豪华很漂亮,可吃起来却没有小时候那种味道了。可能是现在人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吃多了口味变了缘故吧!

可能每个人的中秋过得都不一样,但每个人中秋的思乡情节都会一样,心中都会故乡的云,故乡的土、故乡的树、故乡的水、故乡的山、故乡的人和事。

最后以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来祝愿各位朋友中秋快乐,合家幸福!

关于中秋的散文11:乡下的月光

文/李本明

中秋还没到,明月已经开始悬挂在大家的嘴边,关于月的各种各样的话题多了起来。我不禁也想起家乡那一缕缕月光来了。

那年月,乡村的夜晚如果没有月光,四周黑黢黢的,伸手看不见五指,就算是星天,繁星点点,也是少了生气和韵味的。

儿时,我的乡村,傍靠着一条宽宽的河流。那时候,每个乡村都很贫穷,都是一些低矮的瓦房,除了瓦房,就是绿树了,树的种类还不少,各种各样的树木都有,苦楝树、榕树、木麻黄树等等。所以每逢月夜,我那空旷而低矮的村庄,无遮无掩的,圆圆的月光,便像流水般,肆无忌惮地溢满了乡村朴素而恬美的胸脯。

特别是夏夜,一轮圆圆的皎月,从老远的西边慢慢地升起来了。像一盏灯笼悬挂在天上,把整个村庄都照亮了!一朵白云轻纱般飘了过来,贴着月的脸蛋儿,一晃而过。此时,苍穹仿佛比往日空旷了许多,宁静而恬美。

月光尽情铺洒在古老的村口,隐隐约约的,看到二三个人迈着疲倦的脚步,荷锄带月归,也有牧童摇摇晃晃的,驮着一路月光惬意而归,看到听到更多的是哐啷的打水声音,一行行矫健的步履,挑着满满的月光,走进自家的门槛……

渐渐地,忙碌了一整天,我的乡村在这时候开始安静下来了,很安然的样子,躺在月光的襁褓里,像婴儿一样酣睡着。屋檐下,一扇扇窗户翻开着,打开了美丽的夏夜。煤油灯的光焰在窗前扑闪扑闪着,与月光交集一起,把乡村的夜晚照得很亮很透!这样的场景,现在依旧在我的心里演绎着,很美!

我常常经过杂草旁,仿佛看到躲在草丛的百虫,吸着柔美的月光,唧唧呀呀欢叫着;我跑到榕树下,仿佛听见窝巢酣睡的鸟儿,枕着软绵绵的月光,发出哼哼的鼾声;我来到池塘边,仿佛瞅见青蛙啃着溶溶月光,呱呱呱嚷着不停;我又回到自家屋檐下,我仿佛看到如水的月光,从廊檐缓缓流下……

这时候,月光从树梢、从叶缝如白雪般悄悄滑落,堆满地面,父辈们三五个人一堆,抬来凳子在不同树下围坐着,几乎是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动作,像接棒一样接过水烟筒,低俯着头颅,用嘴唇捂住烟筒口,一口一口吸着,那吸水的声音还滚滚发响呢。

那场景可真是难忘呵,他们用脚板踩着月光,用大葵扇挥洒着月光,用淳厚的嘴巴嗑着月光,你一句我一句,拉着家常,聊着乡情,谈着收成……不时从月色中飘出爽朗的笑声。

此时,月亮渐渐地升得老高了,远远望去,皓月当空,月色融融,满地清辉,感觉月亮远在天涯,又近在咫尺。瞧,屋顶如雪,铺满了一层层月光。陋巷如水,流淌着一泓泓月光……

不知不觉中,我披着一身月光,躺在父亲的怀里睡着了。梦见一只两只三只莹火虫,有高有低的排着队,提着红红的小灯笼,拍着翅膀,游进了月光河,游进了我的梦境……

关于中秋的散文12:月饼模子

文/郭文乾

在我的家乡,每逢中秋,各家各户不但要打月饼,还要制作精美的月饼模子。习俗虽老,但模子的内容却是常换常新,如果谁家月饼的花样新鲜漂亮,就会获得四邻八舍的啧啧称赞。

那年中秋,我刚满15岁。家人请来制模师傅制作新模子,制模子的材料是一块质地上好的木头,制模师傅先在木头上挖一个与月饼大小相仿的圆洞,然后就开始了精雕细刻。小小的模子里可谓别有洞天,飘逸的云,秀美的塔,还有“美味月饼”四个精致的美术字。我看着看着,禁不住手心发痒,打起了小算盘,要是能做一个独一无二的月饼模子,打出来的月饼才有纪念意义,那多好啊!

我找来一块木头,用铅笔画好一个圆,经过一番构思,我的创作开始了。木头很坚硬,铅笔刀也很不给力,其间数次划伤了我的手指,疼痛难忍,但一想到那出炉的月饼上描绘着我的创意,我便咬咬牙坚持做下去。最后,月饼模子做好了,我欣慰地拿着它细细欣赏,多美的图画啊!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还有三个隶体的小字……

母亲烤月饼的时候,我一直守在炉前帮忙,趁母亲转身的空儿,我拿起一块月饼,悄悄掏出模子按了上去,哦,月饼上清晰地印着我精心制作的图案,我匆匆将月饼放好,推入烤炉里,满心欢喜地往灶膛里加了一把干柴。那跳跃的火星亮闪闪的,一如我期待的心情。

月饼做好了,热腾腾地放满簸箩。我在众多月饼里寻找属于我的那个月饼。终于,我发现了它!顾不上烫,我悄悄把月饼收好,只等到明天上学的时候送给她。

她是我的同学,有着百灵鸟一样的嗓音和花朵般的笑脸。我很喜欢她。第二天上学的时候,我装作去问她问题,把油纸包好的月饼塞给了她,然后快步离去。透过教室的窗户,我看到了她惊喜而羞涩的笑容。多少年后回忆起那个中秋节,月光多美,她的笑就有多美……

后来,我考上了县里的高中,她去外地念中专,一开始我们还有书信来往,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少。当我考上大学远赴南方求学的时候,依稀得知她在邻县参加了工作。再后来,我们各自成家,彻底没有了联络。二十多年过去了,又逢一个中秋节,我带着一家人回老家过节,正赶上家人在请师傅做月饼模子,这个古老的习俗一直在延续着,而我,也依旧怀念着那青涩纯洁的青春岁月……

关于中秋的散文13:中秋情系中秋月

文/刘慧敏

每年都有十二次的月圆,可,人的一生又能看到多少次这样的月圆时?但,我们唯有对中秋的月却情有独钟,也是这中秋月牵动着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那轮洗净铅华的明月,以一种静美年年月月用不变的情怀向人间挥洒着那份充满着浪漫诗意的理性光泽,以独特的静谧抚摸着大地的每一寸肌肤。

这轮明月,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厚重与历史的悠远,浸染着多少离愁,多少相思,年年如是,岁岁依旧。就是中秋这轮明月成了人们,尤其是文人墨客与月每年一次的天上人间独特的沟通,也成了人对月每年一次心灵的解读。亦成为了国人对心灵情感尽情释怀的一个日子。

天庭那轮明月在国人心中有一种怅寥与神秘,在诗意的中国文化中,月圆选择了这个气清天高的季节悬挂在故乡的上空,让注重情感的国人更多了一份寄托,也更多了一份情感寄托的情结,这种情结就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在一起,而那轮中秋时节的明月,便是用亘古不变充满新意的情结,让我们多了些写实又浪漫的寓意。

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商隐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孟浩然的“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等等名句,还有那些唯美抑或忧伤关于月亮的传说,以及唐诗宋词的缠绵,中秋之际读月赏月,总会让你读出纸墨铅华中的伤感和心酸,一页页一行行一句句的离愁哀怨或感慨万千;亦会让你赏到那份花好月圆爱语呢喃。月圆花好,这种情结是属于国人独特的审美情结,而那轮明月里的想像,古人早就赋予了它一份无与伦比的境界。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轻轻掬一捧皎洁的月华入怀,你会感到一份凝重,会感到它的通透与清灵,它亦是一个无比绝妙的载体,让我们无限的寄托与遐思。不要说寂寥素娥,清冷玉蟾的故事,也不要提“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的悲凉,在“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光景里,就那一句“今夜明月入尽眼,不知秋思落谁家”凄凄切切的哀叹,却显现了从古至今那份“每逢佳节倍思亲”里的所有内涵。

诸多身在异乡的游子来说,从小生长的那个村子便是故乡,每到中秋月圆之时怎能不思念儿时在故乡围着老人边听故事边赏月的情景,怎么能不思念与发小月下仿古的那份童趣,又怎能不思念全家人坐在院中杏树下抬头望月的那份闲情呢!记得年少时和闺蜜在小村后田间地埂漫步于月辉下的那份美好,一起坐在地头背诵有关月亮的诗词,一起讲述那些有关嫦娥玉兔的动人传说,那些如画如诗的过往岂能用一句“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诠释得了呢!每逢中秋即读月,却读不尽那份思念,读不尽天上人间的那份哀愁!一份思念,万分哀愁,可是因了那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唯美浪漫而生么?还是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份浓重的情亲而来呢?我亦问月,月却无声。不管月能否回答,但这份思念以及那份哀愁里都注定有一个又一个的幸福温馨的原因,要不然,人们怎会对这中秋年年如此的期盼、想念,这高挂与夜空冷冷的圆月又怎么让人如此地思念和赞美,从古至今,年年如是。

应该说,人世间的每一种思念与哀愁都是令人羡慕的一种幸福。就像诗人说的,故乡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如今,当我再一次解读中秋月朗,叩问自己愁是什么?思又是什么的时候,应该说心中有了一份沉甸甸的思念,心,便不会老去;就如中秋有了那轮洁月,中秋便永不会老去!一代又一代延续,让那份亲情年年岁岁在月辉的淘洗中永远新鲜,让每一个游子在秋高气爽的夜晚感受一轮圆月传递出的那份思念之情;无论你是在异乡或异国都会感受到故乡这轮明月传递出的那份团圆的氛围,让心中的那份思念永远清晰,让那份真诚的情感永远激荡在每一个游子的血脉里。

我们几千年的亲情就如这年年月月的明月不会老,民族气节不会老;这轮圆月高挂在每一个国人的心中,跨越几千年的时空。每逢中秋读月,月色清静而通幽,一份情怀在风中播撒。这样的夜晚,吟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那份思念在圆月的清辉里传递。

关于中秋的散文14:中秋芋头香

文/天一尘

在我们江南,过中秋时一定要吃两样东西,一是月饼,一是芋头。又是一年中秋时,这几天街上到处都是买芋头的人。

我们买回的芋头,一般有三种吃法。一是中秋节吃的,一定要做成甜的;二是做菜吃,做成咸的;三是直接煮或蒸着吃,什么调味都不加,原滋原味。

中秋节的芋头挑选起来是有讲究的,一般都是选圆而小的,这样煮起来方便,吃起来也方便,更主要的是取中秋团圆之意。

菜市场上到处都有卖芋头的,有的已经去了皮,有的没有去皮。去了皮的那种,买回来清洗一下,便可下锅煮了。没有去皮的,买回来要自己处理。去皮前要带上胶质手套,不然手碰到芋头会痒好久。去皮的方法很简单,把买来的芋头装入蛇皮袋,然后轻轻地摔几下,用力不宜过大,否则芋头就被摔碎了。感觉差不多以后,打开查看一下,再略作处理,然后倒入清水中洗净,入锅,放上食用碱,把水煮沸。接着要看看芋头颜色是否变红,若觉得不够红,可以再添一点食用碱,这样色泽鲜红,看起来很诱人。煮熟之后,放入白糖,撒上一些桂花,便可出锅了。红润的芋头带着桂花的清香,让人垂涎欲滴,吃起来更是香甜可口,回味悠长。

芋头还可以和排骨一起做成排骨芋头汤。先把排骨焯一下,然后温火煮,煮到七八成熟时,再放入芋头。芋头可以切片,也可以整个放入,所以芋头宜小不宜大。盖锅再煮上一会儿,然后放入少许的白砂糖,食盐,鸡精,便可关火起锅。排骨嫩滑味美,芋头香润爽口,软而不化,再喝上一勺汤,更是唇齿留香,色味俱佳。

有的人喜欢做红烧排骨芋头,但是我不太喜欢,我感觉红烧之后,就吃不到芋头的原味了。

还有一种最简便的吃法,就是买回来之后,洗干净,也不用去皮,直接放入锅中,加上冷水煮沸,再稍微焖一下,就可以食用了。隔水蒸也可以。这样做出来的芋头可当零食吃,喝下午茶时也可以当点心食用,这是最原汁原味的吃法。剥了皮,咬上一口,肉质细腻,甘甜爽滑。

芋头的药用价值很高,可以补气益肾,还可以治疗胃痛、痢疾、慢性肾炎等疾病。芋头中含有蛋白质、钙、磷、铁、钾、镁、钠、胡萝卜素、烟酸、维C、B族维生素、皂角甙等,营养价值也很高。除此之外,芋头还有护齿的作用。可以说,芋头浑身都是宝,难怪江南人都喜欢食用呢。

中秋团圆之夜,月圆,饼圆,芋圆,人圆,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饮酒赏月,共度良宵,便是人间最完美的团圆。

关于中秋的散文15:月有阴晴圆缺

文/宋宗祧

中秋节前,一位朋友写了一篇文章,让我检查一下,我指出了唯一的一处需要商榷的地方,即“月有阴阳圆缺”。我说,苏轼的原话是月有“阴晴”圆缺,不是“阴阳”,朋友愕然。随后会心一笑,颔首认可。

我为什么能发现这个问题呢?那是有故事的。算来已经二十多年了。

1989年9月29日,我读到了28日《人民日报》侯滁生的一篇文章:《月有阴阳圆缺》。文章写得很优美,也很有人情味,我很爱读,但校对得不好,有错别字。例如“人世的沧桑变故”,把“沧”误成了“苍”;又如“泉水淙淙”,把“淙淙”弄成了“匆匆”。要说“匆匆”也能说过去,但似欠准确。还有这个标题,更是似是而非;如果说它错了,人家可以说,我不是用的苏轼的原话,“月有阴阳圆缺”也可以勉强说过去;如果说它不错,总觉得像癞蛤蟆爬到了脚面上一样不舒服。但不管如何,这是句传诵了上千年的经典名句,对它的使用不能随便。所以,不能说有关编辑、校对的工作是严谨的。

我是一个做过编辑并且还在做编辑工作的人,虽然曾经想过给报社反映一下,但也知道,《人民日报》是大家云集的地方,水平绝对没有问题,这不过是一时疏漏,类似情况谁都难以避免。不过话又说回来,在一篇区区千字的文章中,就有几处地方不够严谨,而且还是发表在中国第一大报上,如果抛开别的方面不说,单就这种现象而论的话,可见汉字的大田已经显露出荒芜的征兆。

2013年8月2日20时30分,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暑期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以“拯救汉字危机”为己任的节目在录制中发现,许多成年人汉字书写所呈现的低能,同样出人意料,让导演组咋舌。比如“癞蛤蟆”,只有30%的成年人在听写大会上写对了这3个字。再如“间歇”,听写错误率竟高达40%。这表明,汉字危机已经有一段时日了。我虽举出了多年前《人民日报》的一个例子,但客观地说,《人民日报》还是比较好的,许多报刊杂志错别字满天飞,简直不忍卒读,有的已经到了一塌糊涂的地步。

还是那句话,“月有阴晴圆缺”。平静地想一想,汉字的命运其实也和人一样,发生一些曲折迂回是正常的。好在今年中秋节前,央视适时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想随着八月十五的到来,汉字的圆满美好前程也会随之而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