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养生的文章(精选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养生的文章1:养生三伏天
文/杨崇演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唐人张守节亦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太阳——太阳就跟不要钱似的把热量传递给你,不要都不行,非要给你,死皮赖脸地给你。风呢?偶尔几缕凉爽的,吝啬得像葛朗台。
三伏天最好的养生,是不上班?苏东坡老人家说得好“五更待漏靴满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什么都不如三伏天在空调房里睡觉。这大概是懒人的想法,而勤劳的人则有勤劳的招法。我们小区有一对夫妻是小区环卫工,从早到晚都要清扫几次。就是早上这一次,也要扫到十点以后。一次,我们打了个照面,我问:“热吗?”他说:“说不热是假的,但我们热了,你们就凉了,这就是我们的快乐!”多好的回答呀!
三伏天是一年内最热的季节,水果是最佳的消暑品了。从杏到桃、从桃到果,再从果到葡萄、到西瓜,只要市场上有卖的我就买个不停,一日三餐就靠它了。虽然三伏天酷热难熬,却瓜果飘香,也算是“美事一桩”,既解决了嘴馋问题又能在吃水果中解暑,这就是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出了一道难题给你,却又给了你一个解决办法,让人们在炎夏中感受到了它的美丽。
《水浒传》里不是说了吗,“在凉亭上水阁中,浸着浮瓜沉李,调冰雪藉避暑”,只要不是忙着劫生辰纲,最好慢慢悠悠地吃点冰镇西瓜,等到天黑再出门。呵呵,颇有点侠义肝胆了。
三伏晒书恐怕是我的专利了,不,也算是附庸风雅——“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这不是古代文人晒书的闲情逸致吗?每逢黄梅雨季后,因为纸张的特性,易被鼠啮虫啃,易发黄长霉,所以定要拿出来在日头下晒上一晒。知道“袒腹晒书”这个成语吗?说的是东晋名士郝隆袒腹仰卧在太阳底下,别人问他,他回答说,我晒腹中的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书页可能发霉,文字却是永远鲜活。三伏晒书,让阳光沏进书香、清凉一夏,生活也定会“晒”出自信来!晒书,成了我每年的“必修课”。
晒书可消夏,读书更可觅凉夏。宋代的杨万里,喜欢在月夜的庭院中闲步纳凉,并写下了广为传诵的《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杨万里“开窗小立”,是在为自己觅一处静心之地。无独有偶,宋代苏舜钦的《夏意》也这样写道:“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小院深深,曲径通幽,榴花怒放,竹席清凉……实乃一惬意的纳凉之地。
入伏,大叶芭蕉葱绿如翠,在阳光下叶片闪烁出光亮。一想起雨打芭蕉的美好意境,入伏后的热度似乎就降低了些。把芭蕉种植在屋前屋后、小院一角,为的是一份养眼绿意。李渔写过:“坐其下者,男女皆入画,且能使台榭轩窗尽染碧色。”大片的碧绿,驱赶了一些入伏的暑气。
进入三伏,有很多小动物的声音,此起彼伏。蝉鸣,蛙声,鸟语,虫儿清唱,夏之歌,不绝于耳,演绎出一段生命的乐章。记得小时候,越是三伏天,天真烂漫的小伙伴越不在意,总是活蹦乱跳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我们喜欢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蚂蚁、蚯蚓,此外还有河沟里的青蛙、泥鳅和鱼儿。邻家男孩阿钢弟专门疯跑到野外去逮蜻蜓,邻家小妹阿莲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着落在那上边……
双休日回家,经常听父亲唠叨——早年三伏天里,乡村间往往从水井里挑回冰凉冰冷的凉水,一大瓢凉水下肚,图的就是解渴、消暑、舒服啊。而现在没有水井了,改用自来水了。
当三伏遇上双抢,恐怕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了。“双抢”,即指农村夏天抢收庄稼抢种庄稼。“伏”,福也。只有经过了三伏天的酷热,才能有收获。正如一首歌所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接下来的日子将越来越热,一些地方即将启动“烤肉模式”。真武者练筋骨,真修行者练心。令心不受气候条件的扰动,才是真境界。“心静自然凉”,尽量平静自己的心,保持着积极平和的心态,便可安心度夏。
在此,只愿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凉爽一夏,觅一心清净对抗这炎炎热浪。
养生的文章2:漫谈运动养生
文/尹祖泽
“三高”缠身,去了多家医院看,吃了不少药,疗效不理想,体乏力弱,精神消沉,思想纠结。有一天,去拜访一位老医生,想听听他的意见。老医生看了我的几份医院的检验报告单和平时服的药,以及听了我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后,也不开药给我,只是给了我几条医嘱:1.药要按时服,控制为主,不盲目相信虚假广告;2.营养要跟上,不抽烟少喝酒,按时睡觉、起床,加強运动;3.思想要开朗,情绪要稳定,不要消沉。老医生着重讲了运动的重要性,希望我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制定一套科学的持之以恒的运动计划,并实行之。
听了老医生的忠告,我一改长时间看电视懒得活动的毛病,开始了早上起来慢跑,饭后散步,平时做家务,有时去背水,爬山锻炼脚力;闲暇时阅读写作,让一天过得有规律有趣味心情舒畅。经过几年持之以恒的活动,我的“三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身体好转,心情好,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周围环境进行了美化,住房条件有了改善,小车进入家庭后出行更便利了……生活越来越舒适。可是生活好了却容易滋生惰性。有的人开始享受生活却懒得活动,出入坐车,少了走路的锻炼,缺了体力劳动消耗,加之饮食丰富多彩,导致营养过剩,年纪轻轻的就开始“发福”,挺个“啤酒肚”。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药剂”就是开展全民健身健美运动,使之天天向上,健康强壮!
中年人在工作之余做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比如做广播体操、跳舞,打乒乓球羽毛球、爬山等轻便的运动。在运动中既能激发情绪的活跃有益于身心健康,也可释放郁闷,调节紧张的工作带来的思想压力,何乐而不为呢?
人到老年,激烈的运动已经不能适应逐渐“走下坡路”的身体了。年纪大了,体质下降,各种生理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脏器功能、消化系统也不那么“年轻”了。偶染风寒,毛病四出。因此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病症外,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比如散步、做广播操、娱乐活动等。现在公园里老人做活动的很多,参与其中活动四肢,放下包袱,忘记病痛。闲暇时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看书或写字或画画或上老年大学……寻找一块发挥余热,陶冶精神,激活情绪的文化平台,快快活活颐养天年。
养生的文章3:健身养生不矛盾
文/张学斌
我曾在《新民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长寿在于不动吗》,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60多岁的张工程师,老爱犯糊涂。有位70多岁的邻居大爷跟他讲,退休后一定要多动动,如果一天到晚看电视看报纸睡觉,人就会没精神。张工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于是跟着大爷去公园跳舞,打羽毛球,觉得挺适应。有一天,张工看到电视里正播放养生节目,专家说:不用锻炼,也不用减肥,只要每天喝两杯红茶,保你身体健康。张工觉得既然养生专家这么说,总不会错,后来就不到公园锻炼,改作每天在家泡两壶红茶,坚持喝了一段时间,感觉不错,只是晚上睡不着。
又有一天,电视里播放记者在采访马拉松比赛,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说:我81岁了,坚持跑到了终点,我胜利了。张工琢磨着:跑步肯定有好处。于是他开始跑步,半年下来,便觉得力不从心。就在这时,张工又在报刊上看到一则消息:健身,代表一种蓬勃向上的文化。一个国家有无朝气,看看有多少人健身就知道了。不服输的张工不顾膝盖疼痛,坚持锻炼。
但是,张工的膝盖越来越疼痛,跑步时间越来越少,后来实在承受不了,便到医院看医生。医生说:你的膝盖磨损很严重,不宜跑步锻炼。张工这才不再坚持。过不了几天,他碰到一位好友告诉他说: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不动!长寿在于不动?这话很新鲜,是谁想出来的?朋友分析说,乌龟动不动?鳄鱼动不动?都不动,它们都很长命。你再看看,苍蝇动不动?蚊子动不动?一天到晚飞呀飞,短命了啊!张工对朋友说:他在书上看到,说惜命的最好方式不是养生,而是折磨自己,要把自己的生命淋漓尽致地燃烧掉。
朋友打断他的话:周梦蝶说,世界老时,我最后老;世界小时,我最后小。“生命在于静止”!60岁之前靠动养,60岁之后靠静养!张工听后,将信将疑。这位张工没有自己的主见,最后落得无所适从,左右两难。
其实,健身与养生并不矛盾,关键要看自身状况如何。宜锻炼则锻炼,宜轻则轻,宜重则重,量体而行。锻炼的方式有很多,在家里也可以锻炼:清晨起来,打开窗户,先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然后伸伸腰,抬抬腿,做做广播操,再看看电视,上上网,阅读书报,做点小家务,偶尔动动笔,只要利于健身就行。总之,锻炼要因人而异,不能强求,遇事顺其自然,生活要自娱,切不能任性。
奉劝老人们记住:锻炼,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定,莫做墙上草,要做高山松。
养生的文章4:养生
文/李晓
这些年来,健身运动成为城市的一大风景。步行、跑步、登山、游泳、打球、跳舞……这些运动方式,都是现代人对健康生命的追求。
健康的生命,得注意日常养生。不过而今养生的专家层出不穷,他们的说法有时前后不一,着实有些让人犯晕。比如我爸,血糖高,这个一向性格倔强的老头子,只有在医生面前表现得顺从,他严格遵照医嘱,不吃含高糖分食物。我爸似乎有些偏激,而今他连水果也不吃了,因为水果含糖分。我有次提着刚上市的枇杷去看他,我爸当场发火:“你明明知道我不吃水果,你这是来害我的命啊!”我对爸说,养生专家说了,糖尿病人就是要适当吃一些水果,说是可以补充身体里的血红蛋白维持身体正常运转。我把刊登这个养生专家说法的报纸拿给我爸看了,爸叹息一声,我又该听谁的啊。
像我爸这样,时常被养生专家们的千叮万嘱牵着鼻子走却又犯糊涂的可真不少。想起那年,老家出了一个“神医”,我认识的一个女人,慕名而去挂了一个高达5000元的号,最后给她开出的处方是:回家多喝绿豆汤,多吃洋芋红薯这些粗纤维食品。”“神医”开出的处方似乎也没有不对的啊,但问题是他放大了这些食品的功能,因为他说靠吃这些还可以治疗肿瘤等毛病。“神医”还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房是厨房,最好的治疗是食疗。这“忽悠”得好像也没错。问题又到底出在哪儿呢?
诸如此类的养生大师们,把我楼下这样的女人培养成绝对的粉丝,粉丝们靠养生大师的只言片语去养生,就差一点没去炼长生不老的仙丹了。现在的人生活好了,不差钱了,就差健康。养生大师们的话也常常打架,相互矛盾冲突。比如,一个养生专家说,生病了,喝水好,多喝水可以软化肠道,有利于人体排毒。可另一个养生专家说,喝水容易使排泄器官温度降低,反而容易引起便秘。一个养生专家说,吃生肉可以减肥,吃面条米饭寿命短。可我认识的一个长寿之人,每天早晨吃一碗素面,活到了90多岁。另一个养生专家说,醋泡黑豆可以强肾,看五官就知道哪里有病。更玄乎了。
还真把人越搞越糊涂。一个随时在琢磨养生之道的朋友跑来问我,到底该信哪一个养生专家的话呢?他说,一个养生专家认为,保持足够的睡眠,可以长寿。另一个人说,睡眠多了不好,人要少睡觉,说人在睡眠时器官更容易衰老。朋友已经买了上百本养生方面的书籍,但正是这些说法前言不搭后语混乱不堪的书籍,让他晕了头。我告诉他,我信一个养生专家说的话,最常用的养生方法就是四句话: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不生气,多运动。
朋友大悟,拍拍大腿叫了起来,说,这就对了啊,我怎么就没有做到呢。我说,其实你没有做到的是养心,只有安静养心了,才是最好的养生。
我乡下的堂叔,今年87岁了,每天吆喝着一头牛或者几只羊上山,牛和羊在山坡上吃草,他就倒在山坡草丛里睡觉,或者拿出一个小酒瓶仰头喝几口,顺便吃几颗炒胡豆。堂叔高兴时,就哼唱几句唱了几十年的山歌。山歌在山风里飘,堂叔在山风里觉得这日子其实已经很安逸了。我回乡时,喜欢陪堂叔在山坡上躺下望天,或者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有一次,堂叔对我说,侄儿啊,只要人活着,你又有什么想不通的呢?我从来不去胡想,病大多是想出来的,我不想,病也没有来找我。我的堂叔,在那个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看起来有些沉寂的村庄,那么优雅那么通泰地活着,原来他最好的养生之道,就是心静得以养生。我认识的几个长寿老人,一问他们的长寿之道,大多是,遇到人生再艰难的事,都是自己挖一条沟疏通淤积的“毒素”,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现代人,活在处处竞争中,活在重重压力下,所以,我觉得,最好的养生方式,就是养心。心,是人体的泉水,汩汩地流啊流,山高水长,天蓝地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