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文章

请欣赏小巷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小巷文章1:我梦中的那条小巷

文/詹文秀

那条小巷,这个城市的街上有么?或许别的什么地方有吗?连续几晚我都做相同的梦,而总会在凌晨3点左右从梦中惊醒。再也睡不着。头脑中总是想着那条小巷,要是我的时间能停留在那条小巷中,永远不要醒来,该多好…

可有那样一条小巷吗?白天时,我从上街走到下街,寻找每一个角落,可依然没有找到。如果真的没有,为什么我每天都会梦见自己在那条小巷中行走?难道是在暗示我……吗?

那条小巷,总是在我的梦中出现,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我只有睡着了,在梦中和它真正成了莫逆,我才有机会看见它,接触到它优娴贞静的风度。那条小巷,不是山里的小路,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也不是03河清晨时街上吃早餐来来往往的人群,拥挤得喘不过气。也不像团风的街道,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风沙。那条小巷,隔绝了这里的纷繁,却又不是03河的风味,它又深又长,我总是梦见我独自一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走老半天才走完。它又那么曲折,站在小巷中,我望着前面,好象已经堵塞了,可是当我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

一个人站在那里,周围的一切都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我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我自己的足音。我只是模糊地记得: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那条小巷的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都是一片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还有几枝骄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好像在向我招手。

我独自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突然一只狗出现在我面前,我顿时止步,害怕地看着它,但它没有对我狺狺地狂吠,却摇摆着尾巴。我的心才平静下来。也许是我已经觉得自己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所以每晚都会做那一个梦,那一条小巷。只是一种寄托把我带入那条小巷中,使我消除身心的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每一次睡觉前,我总会感到莫名的情绪烦躁,心境郁闷,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脑中也总是想象着几天以来梦中的那条小巷,想着想着,突然睡着了。发现自己的又站在那条小巷中,我静静地往前走,一瞬间,我变得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

那条小巷总是在凌晨二点左右在我的梦中陡然消失了。在那一时刻,我躺在床上,看着窗外若隐若现的灯光,我默想:我有喜欢的人吗?我不禁一笑,当然有。我不希望跟他逛什么黄商,不希望去什么风云。我只渴望他能出现在我的梦中,那条小巷中,然后和他到深巷中静静地散散步。在那里,我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周围没有学校中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有的只是我们俩,周围寂静的一切…

我感觉到梦中的那条小巷,是我走在人海汹汹之中的一到避风塘,给我带来安全感。是尘世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人间所谓的天堂,任我随意徘徊倘佯。走在那条小巷中,真的让我感到无比的悠闲。每一次梦见自己站在那条小巷中,总有一种和平的静穆之感,而不是阴森与肃杀。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了我的一切,笼罩了我的一切,使我忘记了一切的一切。恬静优美,别有天地。是人间还是天堂?

我亲爱的朋友们,我想对你们说: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团风菜市场去。爱轻嘴薄舍,争是论非的,请到03河服装店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KTV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请帮我一起寻找我梦中那条小巷…一天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转眼间又快到了晚上。透过窗户,我看着外面耀眼的灯光,心里沉默了许久…想:今晚我还会梦见那条小巷吗…?想不通?最近几天,那条小巷又出现在我的梦中。可是,它到底在哪里勒?或者说,又有谁知道、有这样的一条小巷呢?

而这座城市有吗?

小巷文章2:小巷的记忆

文/张宏宇

在记忆里,小巷充满着平凡的快乐,给我的童年留下滚烫的记忆。家乡的小巷很窄,两边是高高低低、错错落落的楼房和平房,挤出中间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延伸着我的记忆,家乡的小巷很长,铺一路的碎石或石板,那里有过我童年时代的嬉笑,有过我少年时代的初恋,有过我离别它时的留恋。

小巷里总是寂静地,给人一股轻悠、舒适的感觉,在巷中,你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夏日里偶尔还有昨日的雨水顺着屋檐而下的嘀嗒声。在细雨飘洒的小巷里漫步,我会不由自主找回尘封的记忆,心绪又沉浸到悠远的往昔,促人陷入深沉的思考。小巷从岁月的深处走来,岁月凝固在了巷里的每一块青砖乌瓦上,看看那些长满苔藓的老墙,溢出我童年欢歌笑语,时光从小巷飞速地流过,像风一样,无法阻止它行走的脚步。一页页的画面在身旁一闪而过,让我每每品读后,在记忆中描述着那份美丽。

记忆中的小巷是一篇最古雅恬静的散文,它总能使小镇人想到远古时候的纤纤少女,悠远的小巷总是躲在僻静的闺房里,不轻意露面,含蓄却有着悠闲贞静的气质。小巷也时常带着热闹融洽的风味,每逢月夜满天,小巷是人们纳凉的天地,摆满了许多小凳、藤椅,年老的、年少的,坐着躺着享受这如水的月色和凉风的恩惠,家长里短,旧闻逸事,小巷里孕育着很多动听的话题。一巷子里的人围成一个大圈,海阔天空的闲侃,侃得不着边际,侃得让人尽兴。当然最热闹的还是当街茶馆酒肆,坐在里面的乡人品着不太上档次的大众茶,慢慢坐喝着低中档的酒,悠然自得,别有情趣。

现在的家乡,已今非昔比,小巷之处也已被矗立起的高楼所替代,已难寻旧时的痕迹,然而我对它的那份依恋是无法消除的,不仅是因为巷中有我难忘的过去,更因为它的宁静,温馨和人情味。小巷现如今贴上了时代的商标,铭刻着一种气魄,一种追求,一种创新,但她那浓浓的深情还活在我的梦里。

小巷文章3:姑苏寄情

文/中州青峰

窄窄的小巷,青青的石板路,黛瓦粉墙之下,偶尔会伸出一个水龙头,有人借着低矮的水池,甩着半截白嫩的胳臂,像邻家少妇一般,哗哗地在洗衣服。

这是我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到苏州时看到的街景。那一年,等我匆匆浏览了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还有留园之后,一个美丽、闲适的苏州已经印在心里了。

后来还有多少次,我与苏州擦肩而过。

去年十月,我又一次去读拙政园,眼前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想照张相还得费劲地等个空挡。想来,当初建造园林的时候,万万没有如此预案,好一个热闹的苏州。

我静下心来梳理,比如苏绣,那是一针一线绣成的,要想了解、认识一座城市,也要像抽丝剥茧一样,层层展开,喜欢苏州,一定还会有机缘的。

果然与苏州有缘,今年元旦过后不久,我再一次来到了这座秀美的城市。按季节已是隆冬,三九天竟不算太冷,又是一个“暖冬”。

苏州的腊梅开得正好,人在小街上走着,不时会飘来一缕冷香,回头寻觅,偶尔可见一树嫩黄,除了极盛的梅朵,还能找到含苞待放的山茶……这次拜访苏州,准备仔细看看她的展览馆,比如,博物馆、园艺馆等等,从人文的角度讲,这才是一个城市的深处。

据说,苏州博物馆是设计大师贝聿铭的“关山”之作,远看,就像一片“民居”,或许是一处园林,全然没有博物馆“高大上”的感觉。就这样,我带着一种探究的心情走进了这座艺术的殿堂。大厅,首先引人瞩目的是一挂“水幕墙”,灰石似乎有些淡淡的绿意,几条切割线把石壁分隔,暗藏了姑苏“坡顶”的造型。其实那就是水槽,流水从高处泻下,一路跌跌撞撞,厅堂里便有了哗哗啦啦叮叮咚咚的水响。

博物馆的氛围往往是凝重的,这里一改常态,只见那涓涓细流从高墙下来,挤挤挨挨地融进了前面的水池里,也许是设计师有意,周边装了通透的玻璃,于是一湾碧青里不仅有了水草、睡莲,还映出了变化中的天光水色……

楼梯是一条一条的石板,质地细密光洁,两端留了微微凸起的边角,真像屋脊两端的翘头,看来,创意者真的处处留意。踏着这样的石板走来,恍惚穿过了一段久远的时光。

抬头望去,走廊的天顶排列了暗红的木条,典型的姑苏“坡顶”建筑元素,下火车的当口,就已经留意了车站装饰的许多特色,见识了苏州对传统的喜爱,没有这些,就没有历史苏州、人文苏州、园林苏州、美丽的苏州。

水流去哪了?四下里寻觅,我发现了一扇窗,外面好像有粼粼波光。找到窗前,更见它的奇特之处。从上到下,玻璃是落地的,但隔了一层乳白的纱,薄纱的经纬略显粗疏,不是十分细密的那种,我揣摩着,这丝丝缕缕里一定加入了麻的成分,使它表现得平直而挺括。环顾四周,其它玻璃都是通透明亮的,只有这个窗子致别,何故如此设陈?

忽然,好像出现了幻觉:透过纱布,我看到了一幅水墨画,画里有弯曲逶迤的小桥,桥下水清色碧,碧水里一群锦鲤,红的、黄的、白底花斑的……那画里的鱼还会游动?抬眼,见对岸是高低错落的粉墙黛瓦,墙体的轮廓都用墨线钩了,分明就是中国画的线描。房屋左侧砌着一堵白墙,墙下,大大小小的石子参差,松松散散地铺成了一个斜坡,十数“片石”起起伏伏,化作了苍茫辽远的群山……

目光回到屋里,见窗下置一长方软凳,有一位老人背对着我,久久地坐在那里,痴痴地望着窗外,似乎化作了一个深灰的剪影。

大师真的让人折服,普普通通的玻璃,加了一截窗纱,成了点睛之笔,神来之笔,室外,曲桥流水房屋粉墙石坡假山经过细疏的过滤,似透非透,似清非清,似真似幻,勾勒渲染出一幅水墨画卷,教人醉了,使人呆了,不弃不舍,不忍离去。

朦胧美。我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呢?

在展馆里徜徉,不时会有意外的惊喜,一窗,恍惚有竹、有石;一门,散落几把椅子,忽见一簇古藤缠绕。打听了,说是文徵明手植。我坐下来揣摩,这藤条儿刚种上的时候,细细弱弱,等它抽枝发芽,逶迤而上,姿态婆娑的时候,文徵明也好,唐伯虎也罢,这“吴中四才子”的书里、画里,一定会留下它的身影。不信,找找试试。

一队孩子走来,看样子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个个天真可爱。陈列柜里,出土的陶罐、玉雕、青铜、丝绸织品……引得他们睁大了眼睛,兴奋之余,免不了略带压抑的喧哗,队伍前后的老师不时地提醒他们,小声、低语……等到了我面前,轻轻问一个孩子,他说是幼儿园大班的,今年五岁了,老师带着来参观,可高兴了。说着,挥挥小手,随着队伍朝室外走去。

走向了那幅山水相连粉墙黛瓦诗情画意的图画里……

小巷文章4:小巷的记忆

文/王昆

熟悉我的人都说我是个怀旧的人,生活中确实也是如此,思绪常常穿越时空,飞到从前,停留在故乡老屋前的小巷之中。

家乡的老宅子是由三间堂屋、两间厢房和院墙构成。那时生产队在安排宅基地的时候虽然不上讲究,但还是有点小规矩的,一条脊(一排房屋)有五六家的,有七八家的,既可以连屋搭山建房,也可以隔开。每条脊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在农村那叫出场,或者叫自留地,作为建猪舍、菜园和堆草垛之用。

我家的那条脊的后面偏偏有个池塘,猪舍、菜园、草垛全都建在房后,和前面那条脊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巷子。因为在生产队那是唯一,所以小巷特别的抢眼。

小巷朴素,朴素到谈不上什么风格,只是因建房而自然形成,没有古香古色的地砖和石板,没有白墙黛瓦的衬托,没有城市巷道的优雅,更没有江南水巷的清新明丽和徽派建筑的雄浑,它偏居乡村一隅,土墙草屋,土里土气,一个“土”字便是对小巷最好的概括。

小巷3米多宽,被两排树衬托着,从一头向另一头望去会有不同的感觉,向东,目光所及处,视线似乎被一堵墙挡住,走到近前才明白那是坝堤,是围绕在故乡的雪枫堤,立于堤上,视野突然开阔起来,千里长淮便展现于眼前。向西,有小河、有稻田、有飞鸟、有白云,远处近处的景物一一为你呈现。

春夏时节,小草会不知不觉第立在墙上随风摇曳,挂在墙上的葫芦和丝瓜,为小巷披上绿色的盛装,花儿成了小巷的点缀,有黄的,有白的,还有从院子里探出来的粉的,红的,夏季赋予小巷最美的姿态。我喜欢在雨中的小巷中慢行,雨滴会透过枝叶慢慢地打落在我的身上,若光着脚走在被雨水沁润过的小巷会有清凉的感觉,把脚放在水窝里,丝丝凉意便会涌进你的体内,顿感通体的爽快。

白天,小巷是安静的,到了晚上小巷变得热闹起来,有的聊天,有的串门,有的讲故事,而我们小孩子则从小巷的这一头窜到小巷的那一头,从这一家窜到哪一家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来,玩个没够,每次都是在大人的呵斥中进入梦乡的,夏天的夜晚基本上是在小巷中度过的。

秋天,小巷随着树叶的飘落而变得明亮起来,因为没有枝叶的遮挡,阳光会洒满小巷,步入小巷就不会感到秋风的凉意。秋天对农家人来说是个收获的季节,而对小巷也不例外,农家人收获的是鱼儿肥,猪儿壮、谷物堆满仓,小巷收获的则是农家人丰收后的喜悦和生活的安逸。

冬天的小巷显得有点凄凉,除了挂在枝头的一两只鸟巢,唯独给小巷带来生机的就是雪了。我会被小巷的雪吸引着,一场大雪会把小巷填的满满的,把小巷映的亮亮的, 有时前一场雪还没完全化净,后一场雪就接踵而至,在小巷深处留下几次雪痕。小巷虽然狭窄,可小巷的雪却胸怀大度,不偏袒任何一个人,会把你的脚印,甚至是你的人生轨迹收藏在它的记忆里。

小巷有时也会变成雨巷,也会有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小女孩从雨巷走过,那个女孩叫小珍。

小珍和我是一个生产队的,她父亲当兵转业后留在了省城工作,她母亲带着她和她的一个姐姐两个哥哥生活在乡下。和小珍一样,我的父亲也是一位工作人员,在那个相对贫穷的年代里,家里有个吃皇粮的是令人羡慕的,别的不说,买财米油盐的零花钱要比人家略为容易一点。

小珍的父亲很疼爱她,每次从省城回来都会给小珍带好吃的好玩的和我一起分享,不过我最感兴趣的是小珍的爸爸给她买的那些小人书,小珍看过了会主动给我看,像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的故事都是从小人书上知道的。不过我也没亏待过小珍,父亲从单位带回来的白面粉,那时叫洋面,母亲做成又白又香的馒头,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小珍,在那个山芋稀饭保平安的年代里,能够偶尔吃上洋面馒头也是令人羡慕的。

小珍性格内向,在学校常被调皮鬼欺负,每每我都会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几个孩子一起欺负小珍,向小珍借小人书看,遭到小珍的拒绝后,就来硬的,见此情景,我毫不犹豫地冲了过去和他们理论,却遭到了他们的围攻,虽然小人书保护了下来,却在我的手上留下了一个永久的伤痕,至今依稀可见。

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那一年是小珍最痛苦的一年,她的母亲患癌症不幸离开了人世,孤独的小珍显得无助,因为她的两个哥哥已经成了家,姐姐也出了嫁。听说小珍要跟她的父亲去省城,我也有点失落感,就跑去问小珍:“你愿意去省城吗”小珍说:“我不想去,省城不好玩,没熟人。”小珍还是留了下来,可好景不长,因为性格有点倔强的小珍和她的两个嫂嫂合不来,最终还是跟她父亲到了省城,从那以后再也没有遇见过。小珍离开了我,离开了我们一起玩耍过的那个小巷,离开了我们共同就读的新化小学。

小巷留下我许多童年的记忆,有快乐的,有痛楚的,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小珍,因为乡亲们总把我和小珍之间童真的友谊当成了青梅竹马。

小巷文章5:枇杷鎏金

文/王珉

夏日黄昏的小巷中,晃悠悠地出现小贩挑着枇杷贩卖的身影,忍不住叫住他,买些解馋。水果摊上也陆续摆满了一筐筐码得整整齐齐,黄黄胖胖的果子形状丰满,浅橘色的果皮上覆着一层茸茸细毛,发出诱人光泽,散发甜蜜气息。最近我在餐厅吃过一次枇杷,用勺刮过更易剥皮,也可直接用手剥食,只是吃时满手汁液,黏糊糊的,果核在嘴中骨碌碌打转,不知不觉把我带到遥远童年。

孩提时,我住在外公的闽南红砖大厝,院内种着许多植物和一棵枇杷树。枇杷树不高,叶子却极茂盛。春天一到,枇杷树上便开满了毛茸茸的小白花。几场风雨过后,小白花就成了青青的枇杷果。青翠叶子犹如深绿色的玉琵琶,风吹雨打,恰似纤纤玉手抚动琴弦。每到夏季,枇杷由青变黄渐渐地成熟了,那一串串蛋黄色龙眼大小的果实隐藏在墨绿色宽大的叶片里,缀满了整棵树梢,好在枇杷树枝粗干壮,盘根发达,才不至于像桃李树般地扭着柔细的腰肢,一副百般妖娆的样子。我和表亲们在院子里玩耍嬉闹,经常站在枇杷树下,仰头望着那青色的小枇杷,盼望着果实成熟,尝尝绵甜的味道。

渐渐地,果子长大了,泛黄了,惹得那些半大的孩子握着竹竿提着竹篮围了过来。外公不介意,他只怕孩子白白糟蹋了果实。每次,他只是站在远远的地方喊:“果子还没熟透,别摘。”枇杷外貌一般,吃起来也麻烦,须耐着性情剥去外面的薄皮,若是果核大,所获就不多。但我喜欢它那种不张扬、不粉饰,朴实无华的样子。其实,枇杷的保健功效、营养丰富还是很多的,枇杷叶就是一味中药,可以润肺止咳,清胃热呕逆。另外,把枇杷剥皮,加水和冰糖炖,还是滋阴养肺、止咳化痰的一剂良药。

外婆常把摘下的枇杷分给邻居,没分完的洗净剥皮去核放瓶,加凉开水和白糖密封起来,三日后开封就可尝到酸甜的枇杷罐头。她还常拿枇杷叶当药,孩子不小心感冒咳嗽,她会摘几片用刷子刷一遍,再用清水洗干净,放进锅里,加水烧开让他服用效果奇佳。枇杷成熟时,表哥爬树边摘果子,边往嘴里送,低下头对着树下的我叫:“要不要吃,好甜!”看着他滑稽又迅速地爬上树顶,犹如猴子一般俊俏的身姿。

闲来无事,我读到车前子写的《罗汉寺》:“要捏住枇杷梗,顺势一拗,手不能碰果实,否则翌日枇杷就会起褐点、腐烂,卖枇杷的常为顾客光摸不买动气。”枇杷总是诱人的,《金瓶梅》中黄四家送了四盒礼,平安儿掇进了,与西门庆瞧,一盒鲜乌菱,一盒鲜荸荠,四尾冰湃的大鲥鱼,一盒枇杷果……那些清鲜隽美的果子,明珠暗投,让人忍不住买些解馋。枇杷洗净盛盘,看书时抬头看一眼,温润晶莹,重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读到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心中不由得泛起物是人非的伤感,眼前恍惚看到归有光,立枇杷树下,“沉思往事立残阳”,每年枇杷黄时,我总是一遍一遍重温童年摘枇杷的旧时光,那些小伙伴们追逐打闹的日子。

世人皆爱火法镀金的鎏金精美器物,而枇杷“鎏金”更胜于此,金灿灿,黄澄澄,晶莹透亮,仿佛一捏,就要滴出水来。闽南的乡土枇杷,个大皮薄,剥开果皮品尝,黄色的果汁溢满唇齿,香甜的味道沁人心脾,果肉厚嫩,汁多味美,那一场活色生香的枇杷盛宴,至今依然叫人怀念!

小巷文章6:小巷深深

文/董宁

长长的发辫飘举在空中,缓缓垂落,然后嵌在一座小城,于是就有记忆中的小巷了。

外婆家住在那座小城,我童年的时光在那里度过。从小生活在那条深深的巷子里,对小巷的记忆便是对小城的记忆了。在童年的印象里,小巷像妈妈甩来甩去的辫子一样美。

那是江南的一座小城,城不大,但清隽明媚,如一弯月湿淋淋地从水里捞出来,清亮亮地挂在眼前。若小城是一幅静美的图画,小巷便是画面中灿然的花朵。若小城是一篇恬适的散文,小巷便是散文里最为恰当的措辞了。

小巷探头欲出,可总是不肯走出来,像一个妩媚的女子,羞羞答答在自家门口张望一下,又马上躲进深闺。小巷深幽,雅静,在小城住久了,和小巷混熟了,才能触摸到小巷悠闲的风度。

从繁华的大街走进小巷,像从现实走进了历史,思想也从激流泻入缓滩,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过往的回味,古香古幽的感觉,一下子就会涌上来。

小巷幽深,欲穿越它,须有一定的耐心。慢慢踱入小巷,走得两腿发酸,眼看前面已经到头了,一转弯,仍是巷陌深深。小巷弯弯曲曲,绕来绕去,让人感到它的幽婉,更感到丰富的内涵。看惯了长街的直白,就到来这里体验一下小巷深处的美妙吧。

长长的小巷宁静安详,常常是悄悄的,寂寂的。向里面走去,往往你的踱步是小巷惟一的流动,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听到自己的足音。你环顾小巷的静谧,连一粒尘埃也不放过。小巷打量着你的新鲜,连一个眼神都看得真切,于是一种微妙的呼应和心与心的交流便漫洒开来。

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上面的一串串藤萝像古朴的屏风,斑驳的苔痕更增添了小巷的凝重与深沉。青砖黛瓦的缝隙间,蒿草轻轻抖动。坚实的青石板,给小巷铺上了一层厚重。门窗上的格子花,在岁月的长廊里给人一种经久的回味。微风轻吟,几枝怒放的花朵从墙头摇曳红艳,又是那样的生动和灵秀。

深入小巷,会体味到一种独特的闲达。如果你过度劳累,就来小巷走一趟。如果心情烦躁不安,小巷又会让你神清气爽,心境怡然。小巷不是什么名胜,却有着特有的美妙和魅力。

小巷,那个江南小城的小巷,滤去了都市的浮华和喧嚣,花朵一般绽放在我的情感世界里,时不时生出一份深深的怀恋和眷念,于是对小巷的回忆便水一样漫上来。在外婆的呵护中,在小巷的视野里,我的童年编织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小巷便在这画面里开着花,闪着光。

小巷文章7:青石小巷,邂逅几丛菊花

文/拂袖飘香

高耸老旧的风火墙之间,青青的石板小路,在眼前静静地流淌,婉转幽深曲径流觞。庭院虚掩,宅子门上布满密密麻麻的锈钉,剥落的朱漆处褐色斑驳。

目光,在这满目的青灰里寻觅,想着旧年曾经明灿绚烂的时光。当喧嚣褪尽,繁华散落,古城总有一些会留下来吧,留下来,掩隐在烟雨静深处的青砖、朱门、黛瓦之间,掩隐在风火墙脚下那绿茸茸的青苔之上。在这样风烟俱净的时光里行走,纤尘不染,连呼吸和说话的声音也该是澄净如水的。

就在这清新而适意里,我在高家大院虚掩的庭院前,邂逅了几丛盆栽的菊花。

菊花卷起金黄、浅紫的流苏,团团簇簇,满眼满眼地盛开在一眼可及的砖栏上。那金黄的明艳,浅紫的典雅,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耀眼。我久久地伫立在菊花前,凝视着她的芳泽,轻嗅着她的清芬,任时光悠悠地流逝。

一种声音从几千年前徐徐飘来,萦绕在我的耳际,舒缓而伤怀:“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恍惚间,我依稀看到李清照在凄冷的黄昏里把酒东篱,她轻薄的衣袖在西风里飞舞,空气中,弥漫着她对远方丈夫真挚深沉的思念,菊,在西风里以舞蹈者的姿势尽情的随风飘摇,诠释着无尽的落寞与哀愁。

晋代陶渊明爱菊如痴如醉,他在诗中吟诵:“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在“秋菊有佳色”的环境里,他怡然自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此,菊花被人们称之为“花中隐士”,而陶公则被后人冠之为“菊花之神”.

着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他亦是爱菊的。在他的战袍上,一朵硕大的菊花,在冬日的阳光里怒放。他为菊花鸣不公:“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声音凄绝悲愤,振聋发聩。

蝴蝶恋花花恋碟,蝶花本是梁祝家,但寒风折断了蝴蝶的双翅,她怎么也飞不到菊花的身旁。想必,大凡爱菊之人,都是蝴蝶羽化而来,守护在菊花身边的吧。

林薇因是个幸福的女人,金岳霖至死都深爱着她成为千古佳话。爱,就是你人身如落叶枯萎,油灯燃尽,情,却在灵魂深处从未衰老,永不褪色。

不知道我前生是否一只自由飞翔的蝴蝶,今生投身为人立在菊花的身边。然,我知道,此生,我再也飞不出你的海。我永远蛰伏在我们初始的原地,守着一段悠长的岁月,伴着花枝轻曳的时刻,让曾经的美好搁浅在梦里,成为心里永恒的眷恋。

我似乎在青石小巷的深处,寻觅到了点什么,目光悠远地望向远方,可又怎么也穿不透这古迹斑斓的城墙。花开花落,多少京华烟云人事飘零,惟有古城依旧遗世独立,独话沧桑,依旧是那风雨中从容淡定的模样……

此,我的爱就在这满目的青灰里,层层缕缕的盛开我的芳菲,柔柔软软地铺满静幽的庭院。

我在这里,就在这里,不去追问,你去了哪里?

小巷文章8:小巷深深

文/何伟良

眼前的这份安谧,包括那次偶遇,但愿在文字的空洞中,将他们留存于记忆的风景,或描绘一些亲切的脸庞,或画一朵丁香……

漫步小巷,喜欢脚步声回荡在小巷的感觉;喜欢它在雨天里,飘洒一巷雨水;也喜欢张阿姨的包子味纯而甜腻,散发甜甜的香……

这些年,城市的小巷,在鳞次栉比的高楼竞相比试高低的喧嚣中,渐渐消逝。

自然的进程,不单指生命的物种,才会遵循更替的规律。包括这些穿越百年沧桑的小巷,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已悄然淡出曾经辉煌的舞台;即便是留下的那么几处,顶多是两端串接豪华街道,给人抄近的便捷;或是被遗忘在城市的某些角落,模糊城市的棱角。

刚来小城,这些小巷曾经显赫一时,如今它在城市的价值,可以说是可有可无。

脚下的这条小巷,也注定会突然在某日,不再承载我的脚步,早晚而已。

小巷的面孔推陈出新,仅有的几家小店,大抵是经营些边缘化的传统手工业,店主的更换,比老墙头上杂草轮回还要快,惟有张阿姨的包子,久久散发幽香,萦绕整个巷子。走进她的店内,尽管简陋,但很整洁,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桌面擦得异常干净,原始的木纹清晰可见。张阿姨很安静,空闲时,就像她冰箱上的那盘水仙。她细声细气操一口普通话,以至于感觉顾客的声音大得惊人。或许她年轻时,原本就是个如丁香般的女子吧。

我是张阿姨的老顾客,她的手艺很不错,除了包子外,还有水饺、炒面,生意却有些冷清。但我却喜欢这里安静、干净,包括随和的张阿姨,感觉就像在自己的家里那么随便,久了我便了解这个江浙女子。听张阿姨说,她爱人去年患了肾炎,儿子又考上大学,唯一的经济来源就靠这个小店,生意又不好,但也只有这么苦苦支撑。她说这是人的命运,有喜也有悲,但更多的是苦。多么坚强的女人啊!

张阿姨的店旁,是家理发店。店内,一张锈迹斑斑的转椅,像是生了根,沉重地立在满是水迹的水泥地上,墙上的一处,叠挂着几十个报废的热得快,斑驳残存的水垢,如农家里风干的蒜头。师傅是个60多岁一头银发的老者,神情木讷。整个店容,那份厚重的沧桑与幽静的古巷,倒也匹配。店里生意也很冷清,偶见有退休模样的老者斜躺着,任师傅“呲呲”修着腮须,我感觉如刮在自己脸上,有一丝挠痒痒后的舒坦。

小巷逼仄、曲折,唯一开阔的地方,是一处带院子较大的建筑,青灰色墙头,泛现几处崭新的修补痕迹,宛若粘贴的膏药,很不协调,但仍难掩几许霸气,那雄壮的瓦垛、做工精致的房檐,让人联想房子历史的主人,不是宦海门第也应该是大户人家。不过现在已变成了居委会。

忆起那次去居委会办事,刚进屋,迎面款款走来一个女子,三十左右,手捏着文件,面带恬静的笑意,她看了我一眼,当目光习惯性相撞时,竟然双方停滞了有那么几秒。那似曾相识的眼神,双方都有会意的理解,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顷刻又回归原来……后来听说她就是居委会主任。但是,我宁愿隔着院子的距离,享受这份寂寞的美好,也不会用莫名的鲁莽,惊扰了她的清纯和淑静。那瞬间美好的悸动,就让它成为记忆。

我的足音,还会在小巷残存的时光里迂回。

历经几场秋雨的缠绵,小城喧嚣如故,小巷安然依旧。清晨,随着磨剪子的老人长长的吆喝声消失在小巷深处,哗啦啦的开门声就在巷口回荡,张阿姨的包子依旧散发幽香,一切就如逝前的那份安详。惟有青砖上雨打的湿痕,赋于人些许苍凉的遐想。

不知道小巷何时会从我的视线中抹去,当眼前一切都不存在时,我会给自己怎样的解释?是仅用文字就可以安抚内心的怅惘吗?而真到消逝的那一天,这幅平凡图景,寄往何处才是安然?那张阿姨甜腻的包子,又将香飘哪里?不知道。眼前的这份安谧,包括那次偶遇,但愿在文字的空洞中,将他们留存于记忆的风景,或描绘一些亲切的脸庞,或画一朵丁香……

小巷文章9:细雨小巷,一伞浓情伴梦长

文/水港湾

打开心中季节,风花依旧,在远处窈窕着。打起诗的伞,在江南的雨中,低唱吟浅,那一片欲言还休,葱葱郁郁着季往,滴翠的叶子,飘摇在心。流水为筝,微澜如弦,半是湛蓝,半是紫,如梦似幻,一世守望……情怀如昨,历历目,晨曦微阳,千丝韵暖动。

那一笺嵌字的深情拨开江南弥散的烟雨,带着一颗飘雨的心守在时光的渡口。长亭古曲,青衫翻弦,汲一壶之清幽,听二泉之映月。独拥一缕荷香,浅枕凄媚幽幽心曲,守望指尖落处飞花舞。古琴低弹五十柱,柱柱思语如梦。

青莲素衣,婉转涩墨羞笔,从前世锋转成袅袅心曲,飘成今世烟雨,只为与你相惜。等待的枝叶黄了又绿,痴心几许,希翼的心花开了又落,深待何期。千千心结弦出七彩瑰丽,点点滴滴着墨伴风雨。情系一抹紫色的忧郁,我知道那就是你,晕开莲花落款的结局,才有如此。百转婉柔的涟漪,凝眸穿就,一线灵犀,沉醉,痴迷。

静静的倚窗,思绪凝成窗花。雅致澄晶,莹润素净,不敢触抹,怕化成眼泪,点点滴落,模糊了你的身影。情思如雪,徘徊飘旋。拽一丝微笑的明媚,拂去淡淡的阴霾,轻抚清明的心弦。袅袅的余音飘满含春的小巷,绿了枝巅,润了窗檐。古风幽香,心怀荡漾。月下拂清风,细碎的流影轻扣心扉,软软的,掌心留下一颗颗晶莹,叶脉下叮咚着湖水,那些温软细语,在夜幕的褶皱里,回应漫延……

墨香凝韵,翻开一纸温柔,深浅如梦,浸融依游。一弯清池,鱼戏悠悠,漫游心缘情水,锦涟如绸。青石沉壁,雕琢岁月步履,一缕暗香惬意,浅酌慢饮四月清幽。如画美景,悬窗静候,随风,似梦中游。一语牵心,灵犀念,舟行碧波流芳远,心波澜。梦里絮絮传心语,书香脉脉又醉春。

浮在岁月的河上静看风起云涌,烟雨迷蒙,一袭霓裳轻飘,渲染满眼的念,从眉梢一直流淌心底。一叠浅暖,两袖相依。情深深,意绵绵,江南漫雨烟,一撑心伞,梦里舟行。船载一盏香,醉美几多人。

沉默着微风的轻拂,把沉睡的绿,细细唤醒,心涂的枝桠上泛着经年的忆,梦里是谁的低语,梦外是谁的笔墨,涂满江南的绿意。袅袅清香,娇红满溢东风倚。玉人舟济,双荡柔波里。黛黛青山,涌皱千层细。歌烟旎,染江扬媚,平卷花前醉。吻泪雨成花,开在微澜处。

一川烟絮绕青翼,梦扣帘帏,可知春愁娇无力。春风纤指弹飞花,情重天涯尤咫尺。素笺倾心描日月,清雨绕指寄忧思。烟雨湖畔,断桥栏杆,遥望云天,撑一把记忆的伞。目眺远方,片片飞花梦激扬,牵柔肠,自难忘。梦思连连,欲理还乱,却凭添几许哀愁。如何守望,才不成伤,我守在春的城,周围是思的海,念的洋。

一缕茶香袅袅浸透过那扇久违的心窗,缭绕成清风般的盈盈心蔓,拂去周围魅惑的光影,在一层烟雨的迷蒙中,翻涌起淡淡的绿,一个最初的忆,悄悄延漫心底……

花开藕长,情牵思莲,一荷两植,一心会有几用。一念三思,一日会有几穷。

暗香水中央,投进心窗的那屡月光才是真正的月光,能照亮无边的念想,一丝冰凉,如风舞琴弦,和着浅吟低唱,拥婉着流年的时光,脉脉守望。

吹开云烟,古琴铮铮,幽婉哀怨。绕在指尖的绪,怀在心中的念。循着淡若轻痕的书香,拾起那一片风香日暖的情结。细雨小巷,一伞浓情伴梦长。

小巷文章10:寻找一条小巷

文/梦蝶_

当你以一段影像的形式走入我的眼里时,我的心狂跳不已,你的身影对于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而又陌生,那么的亲近却又遥远,我知道,你我之间一定发生过什么故事,你我,一定有一段我们彼此皆已淡忘的情怀。那一刻,我决定找寻你,决定走入你的腹地,厘清你我的宿缘。

于是,我来了!

跨入青岩古镇的城门,扑面而来的是熟识的气息,街道上那已被踩得镜面一样,光洁得可以反射出日光和人影的每一块青石板,街边林立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商铺,都有似曾相识之感,甚至,那些挂着职业笑容的脸庞也都是那么的亲切。

我的心告诉我:我真的与这里有缘!这一世,抑或前世。

走上城楼,曾经的战火飞烟嘶杀呐喊早已远去,随风荡舞的旌旗也早已没了保家卫国时的雄魄。唯有组成这城墙的一砖一瓦,和几门已被岁月打磨得油光锃亮的炮台,还散发着旧时的气息。立于城楼之上,放眼外望是宁静的田园农家的生活景象,转身向城内流盼,则是一幅活脱脱地《清明上河图》的截画:喧闹繁华、商旅交错,一派欣欣向荣的商贸场面。

一墙之隔,两重景象!

我穷目远眺希望能看到你的身影,可高高的教堂挡住了我的视线,密密实实的墨瓦屋顶遮住了你柔美的身姿。在这里,我虽然看不到你,但却分明能感受到你的存在,是那么的亲切,那么清晰。

天色渐近黄昏,大爱的夕阳边恋恋不舍地向西山退去,边撒金般地抖落自己的余辉,整个古镇被落日的金光笼罩着,热闹中透着和谐与幸福。鸟儿们这时才知道了疲惫,叽叽喳喳地邀约着同伴共赴山林;三五成群的游人拎着大包小包的商品,心满意足地陆续离去;做生意的原住居民们接连收了自己的铺面后,各自去享受忙碌一天后的丰盛晚餐;顽皮的狗儿猫儿们也收了性住了声,撒着欢儿地刨着四蹄,向主人家奔去。周遭越来越静,也被愈发浓郁的夜渐渐围浸,街巷两边人家的灯火发出昏黄的光芒,朦朦地罩着古老的小镇。

古镇的夜静悄悄的,全没了白日的喧哗,阡陌纵横的街巷行人稀少,只有主街上还有三两个意犹未尽的游人,流连在尚未打烊的商铺之中,偶尔,也能看到几个嘻笑打闹的孩子,和坐在家门口闲聊天的邻里,可小镇终归还是宁静的。

我喜欢这样的古镇,这是脱了繁华外衣后的古镇,也是真实质朴的古镇!它与任何一处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一样,都遵循着“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我的小巷也应该是沾满人间气息的,一定也有着繁华背后的质朴而又感人的故事,我很想体验一下独自寻找你的过程。

于是,当次日的天边才刚刚翻出鱼肚白之时,驿馆的大门就被我推开了:我要去会你--我心中的小巷。

古镇还在沉睡之中,四周静悄悄的,街上几无行人,只有早起的鸟儿在枝头上叽叽啾啾地呼朋唤友,偶尔也能看到几只甩着尾巴溜哒闲逛的土狗,远处,时不时的还会传来几声鸡鸣。除了这些声响,我能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呼吸声和脚步声。

清晨的风柔柔的,微微凉,恰到好处,清新的空气,把因早起带来的困意全都驱散了,人都精神了几分。街两边的铺面紧闭着,门前高高伸出来的挑帘,和挂在门前红灯笼下的流苏,在风中无声地飘荡着,小镇一片寂静!

走在这样的街上,不由得摒住呼吸,放轻放慢脚步,生怕吵醒了沉睡中的古镇。白日里川流不息、望不到前方的街巷,在这清晨时分却是阔大和一目了然了,每一条偏巷都不受旁物的阻隔,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深入进去。可我惦着我那小巷,我要先找到它,读读它的故事。

宁静的古镇上空回荡的只有我的脚步声,一扇扇古香古色的店面门脸,一一从我的身边掠过,一个个偏街岔巷也不停地出现在视线里,可认真审视后却一一否定了,我的小巷,你在哪儿呢?也许,从街两边的店名中,能找回些许有关你我的记忆吧!“金玉良缘”多么美好的词儿,可它属于我吗?它之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爱情呢?能够让石头也说话的“石语轩”,又能告诉我古镇的哪些奇闻旧事呢?也许,只有“女人故事”里才有属于我的内容,其中,一定关联着我的前世今生。

思着想着念着,似乎,也在回忆着,不自觉地,心,突然澎湃起来,急忙放眼四望,我知道,你就在我的附近了!否则,我的心怎么会跳得这么快,你我,本就是有缘的!

果然,一个不起眼的“背街”标示牌静静的被钉在一个不打眼的店面的侧墙面之上,默默地指示着自己的方向。走到巷口向里望,几级阶梯档住了大半的视线,不能看全你的真容。于是,拾级而上,不经意间打量了一眼左边不高的小屋上的牌匾,顿时,恍若走进了时光隧道--“时光印染”,多有寓意的四个字!又恰恰出现在这条小巷口,小巷里难道真的印染着与有关我的什么故事?

我惴惴地踏进向往已久的小巷,抚着围墙上的青苔和石缝里冒出的杂草,思绪如潮。这里,没有江南雨巷的忧怨,却有着一样细腻的情怀,和琐碎纷杂的故事,沾满人间烟火!想像着豆蔻年华的少女在围墙内快乐地荡着秋千,飞出墙外的欢声笑语,是否也曾迷醉过打此经过的少年儿郎?小巷里的人家平时互不干扰,各过着各的小日子,滋润而又寻常,逢着节日之时,才会彼此走动,上门串户,女人们聚在一起家长里短,男人们则杯酒小酌,议论着时事和营生,邻里们小巷里相逢时,想必会拱手作揖或道个万福后寒喧一番吧?不知青年男女巷中擦肩时,会不会羞涩地低下头避开对方的视线,却又双双都在心里荡起阵阵涟漪呢?……时光流年,同样的故事不停地上演着,有几桩一定是属于我的吧!

走完不足百米的小巷回看之时,发现前世的我同今生的我一样,也若有所思地抚着青苔密布的围墙,默默行进在小巷里,脚下的青石板随着小巷延伸而去,游龙般的蜿蜒在高高的围墙之中。

时光是个无情的词,总把青春的容貌和美好的情感带入到岁月里,并伴随着流年悄悄而逝。我与我的小巷在下一个轮回里,又会以怎样的方式相会呢?我的小巷会不会还像今生这样,我不来它就不会老去呢?也许,我还会如今生一样,不远万里的再来寻找前世记忆中的这条小巷吧!

小巷文章11:小巷深深

文/郑景川

我越发觉得,一个人的心境多由所经所历潜移默化而成,心路通达何处,心境就呈放何样的风景。

这条吸引我的小巷,不只因了简朴之美,更多缘于似曾相识和自己个性里的怀旧。

大概少有谁会留意这条不惹眼的小巷吧,且别说喜欢,痴醉了。住巷子的人,盼着平改,拿可观的补偿,入高楼;外人,甚至不会平视这红砖白瓦的居所和进出巷子的人们。

邂逅小巷,就为红墙上边橙黄的光晕色彩着魔。小巷幽深的静谧,如一册墨香深含的简装书,内蕴丰实深邃,不可顷刻通读,了然,只如瓢虫般,在小巷瑰丽的黄昏封页上轻巧驻足,爬行。

我是个偏喜思维逆向的人,却也不轻信无缘的爱恨情愁。我的初恋,就是在这样的小巷里发芽,然后生长葳蕤的叶片。还依稀记得,第一次蜷曲指节轻轻敲响她家院门时,思绪的纷乱,内心的慌乱。她轻启门扉的那一刻,欣喜,局促,清晰如昨。那扇轻开的院门,从此打开了我的初恋和幸福宝匣。那是一条铺满阳光的小巷,一条飘着午饭菜肴香的小巷,一条颠簸着浅笑低语摇摆着甜蜜单车的小巷……

后来,我才懂得,原来爱能够在时空里扩延,爱一个人,会爱及她的家人,她的习惯,她的故事,她的温柔,她的倔强,还有从她牙牙学语就送她迎她的小巷。这爱的根须在我们的时间空间里,深扎了22年。我知道,我的思想不死,便不会萎枯。

眼前,这条克隆了故乡景致风格的小巷,冥冥中,定是造化的馈赠,对我而言,恍若天街下凡。让心沉下,落定,如小巷石凳边的一粒石子,承受着微茫的星光,让往昔时光在思想的内里发酵。小巷深深,比故乡小巷纤细,在她的故事里,消得憔悴,呈放着美丽辉光,就像她在我记忆深处呈绽的青春一样隽永。死而不亡者,寿。凋零是花朵的宿命,我明白,花容只是写在春天的一个符号,而我们平常平凡的红尘恋情已深潜厚土,会在每个春天把大地点绿。

橘黄的街灯,一盏又一盏,轻抚内心。脚步一次次被小巷的细节钉住,小巷的甜梦,在藤萝的叶蔓上颤悠。晚风轻柔,不忍惊扰这灵性的铜色塑雕。一只黑白花猫兀自行走,没一丝声响,似不曾来过。温和的大妈微笑而过,是去巷口等下班晚归的女儿呢?还是为晚饭去买花椒盐油?爱上了小巷的结构,小巷的红砖白瓦,小巷人家,和窗口飘出的锅碗瓢盆交响曲。爱上了小巷上方的墨蓝天空,月亮边的繁星,还有情思飘移的白云。

小巷深深,墙垣内的绿叶悄然深成墨色,风的波纹律动,如聆听,如倾诉。一个人走着,恍若有她并肩,那如水的光阴,擦肩,缓缓而过。我想,就这样走着,走着,在一个阳光飞瀑的早晨,为一句轻唤停下来,门扉轻启,倾出她春花灿烂的笑脸。

小巷文章12:小巷的外衣

文/朱文杰

三四月,一个多雨的时节,湿润而闲适的环境里,最容易滋生的东西恐怕就是青苔了。

落的雨多了,青苔便会无声无息地在水里、雾气里滋长。早或迟,淡或浓,一夜之间它们就可以爬满角角落落。青苔似一个江南女子,温婉而又羞涩地长在潮湿的角落里。也许你走过去了,并不会注意到它,因为它似乎并不起眼,那么的渺小。

想到青苔,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小巷,青苔是应该长在烟雨小巷里的。其实并不能够确切地去描述这样的画面,只是觉得江南的小巷就应该和青苔扯上那么一丁点的关系,就如同不经意地去绘一幅画,而画中必须有些搭配,可以丰富我们的眼眸。

平日里,我最喜欢到小巷去走走。春日的午后,阳光很好,但小巷里却是很少有阳光顾及的,走在里面有一股沁骨的凉意。这样的小巷最适宜长青苔了,班驳的墙壁,灰白的瓦楞,光滑的石头……绿绿的,色泽很深,有着丝绸一般光滑的质感,手一触及,一股凉意便依约而来。你总可以感觉到有水气在青苔上行走,浸润了心肺,于是心便也成了一片青苔,安静,雅致。

在江南,倘若你静静走过一条小巷,那小巷或许是悠长而又寂寥的,青石板铺成的小径让你恍惚间跌落到了时光的边缘。这时候,你也许可以看到一些青灰、残旧的墙上爬满了一些绿绿的却湿润的东西,这就是青苔,长得很细小,非常的密集,毛茸茸的样子似乎并不起眼,但是却很顽强。一个角落、一些水气就足够它们生长了,它们静静地长着,毫不张扬。

青苔,给小巷披上了一件绝美的外衣。

有的时候,喜欢坐在安静的小巷石板边上,细细地品读这些青苔的模样,我想象着这些幼小的生命,是怎样在江南的烟雨水巷,在寂静的角落里成长。也许在如此安静的背后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忧伤和快乐吧?曾经在某一本书上读到过这样一句话:看到墙上长满了的青苔,是如此的淡定却又是多么的沧桑啊!想来就觉得有些伤感,在青苔滋长的时光里,似乎经历了太多的轮回和忧伤,虽然它是如此的不动声色。

细细想来,人如果做一片青苔也好。附在瓦楞上、墙壁上、青石板上,细细密密、无声无息地绵延。烟雨和阳光从身体上触摸,等待着时光在轮回里穿梭而过,安静地生活着,并不喧闹。也许生命里永远也体会不到什么叫奢华,一如青苔生长的小巷,但又有何憾呢?

小巷文章13:小巷人家

文/郭华丽

若非特殊的事情,下午下班我都会从这独门独户,又挤挤挨挨的居家小巷走过。

舍近求远走这儿,只为这不足两百米的巷子符合我对居家过日子的期许。静简、热闹,平和、家常,既是群居又是独自。随着巷道蜿蜒的围墙一侧六七十公分高的砖混花圃里四季都有盛开的花儿,牵牛花、菊花、夹竹桃、兰草花……挨着花圃有只往高了长的香橼树、柚子树、还有两棵在春日里波光潋滟的樱桃树,再就是五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了。有猫在围墙插着玻璃碎片的顶端无声地行走;老眼昏花或是机灵温顺的说不出品种的狗,安然卧在门外的垫子上,或是追着你身前身后的嗅;有幼儿咿咿呀呀的软语,有三五个或是七八个老婆婆、老爷爷坐在树下迎着凉风,抑或晒着太阳聊家常。

这样的情景一如我小时候乡村人情的风貌。农闲之际,左邻右舍三三两两地聚在谁家的院场里,纳着鞋底、抽着旱烟、聊着家常,夏日里循着清风、寒冬里追着太阳。这些在地里劳作一生的庄稼人他们的幸福是多么简单啊!

四月的巷道,因为樱桃的成熟,多了孩子们的生机。每天下班,我总能看见站在树下、爬在树上的孩子。看见从树下路过的我,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双手捧着樱桃叫我:“阿姨,你吃,比糖还好吃。”我拈起一颗已经被攥出水的樱桃,放进嘴里。“真的比糖还好吃!”看着高兴的小女孩儿,我似乎看见了儿时的我。

盛夏的阳光,越过屋脊、越过围墙、越过树木,斜斜地照出巷道明明暗暗的阴凉。在这样的时节,巷道里家家的门窗都敞开着。这家蒸馍了、这家正在醋溜大白菜呢、这家一定是在炖腊肉呢……这家的孩子学钢琴呢、这家的孩子葫芦丝吹的不错、这个孩子应该是哪道数学题又做错了……走进夏日的小巷,我常常会恍然以为我会从此走向地老天荒。

九月的巷道,因为桂花的盛放,总会有别样的热烈。整个九月我都在桂花似奶油似蜂蜜的浸润肺腑的馨香里慢慢地走过。也会在晴好的某一天里,在一棵桂花树下站住,抬起头深深地呼吸。有道是“闻香识女人”,因为桂花清香的熏染,我是否有了一个女人别样的香气?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妇人,看见站在桂花树下的我说:“多闻些花儿的香好,能把人身上一些不好的味道赶跑的。”老人家的话让我莞尔,许是老人家闻到了我身上欲念的污浊之气?

一日下班,看见三个七十多岁的老妇人坐在桂花树下闲聊,微风吹过,似糯米粒儿的桂花纷纷飘落,飘洒在几位老人花白的头发里,单薄的肩膀上。我在不远处静静地站住,我被这几位老人在阳光下、在微风里的美惊艳,内心充满了感动。在那一刻,我看见了岁月赋予人的不仅是衰老、羸弱,它亦一同附赠于人岁月深处的别样美丽。

是一个初冬,在深绿的夹竹桃树下,一位年过六十的男子正在给一个头发雪白、满脸皱纹的老太太梳头,从头顶到脖颈,一下一下。藤椅里的老太太闭着双眼,似乎睡着了。“若得其情,哀矜勿喜”。太阳薄薄的余晖斜照在这两个人的身上,这是我遇见的最美的时光了。

一年四季,我都会一日日行走在这个小巷子里,生长在这条巷子的花草树木也都会在这儿等待属于它们的季节,这个小巷子里的人亦会一年年在这里度过属于他们的日子,那些机警、慧黠的猫,灵性、忠诚的狗也都会在自己的生命里各安其份。一定会消失些什么,但总有一些什么会被长久地记住,就如这巷子里的人、物,在某一刻给予我的温暖、感动。

小巷文章14:小巷

文/闫妍

窗外是一条小巷,确切地说它就是一条东西走向、长余千米宽不逾5米的小路。小巷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只是听人们说,自从有了西郊八大厂,便有了这条小巷。它的存在,为贪走近路的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捷。

“小巷从无客到门,草堂炉火尚微湿。”用这两句古诗形容它,也许不十分贴切却很相近。在这里,从未见过达官贵人,也未驶过豪华坐骑。来来往往匆匆而过的,多是接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或是起早摸黑为生计而奔波的小商贩,偶有老者拄着拐杖踯躅而行。

小巷的北边偏西,是一溜长长的围墙。墙里有一所学校,毗邻一座幼儿园。温暖而明亮的阳光、煦煦的和风,传递出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或孩子们稚嫩的欢歌笑语。沿小巷东行不远,有一扇朝南的小门。门内是一座不大宽敞却很整洁的小院,栽种着葡萄。青蔓滴翠的棚架下,常坐着一位少妇,有时编织毛衣,有时手持书卷,在那里凝神细读。沉沉夕阳里,霏霏细雨中,小院会流淌出悦耳的钢琴声,时而抑扬顿挫,时而轻柔舒缓。想不到,在这小街陋巷竟居住着如此高雅之人。

小巷的南面是一个居住小区。看得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并不富足。然而却让你觉得他们活得充实,过得从容。年节假日、婚丧嫁娶,件件事情都办得到位,样样礼数无从遗漏。在平凡岁月里,解读着知足常乐、乐在其中的寓意,诠释着淡泊而真实的人生。

立冬了。下雪了。按咱们老百姓的惯例,该贮存大白菜了。于是就有大爷大妈,摸黑起个大早,冒着凛冽的寒风,站在大路口等候。见有进城卖菜的菜农,就连车带人统统截进小区大院。几声吆喝:白菜大葱!大葱白菜!左邻右舍纷纷出来争相购买,都夸大爷大妈古道热肠,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几位老人为邻舍做了点事,心里甜滋滋的。

小巷西头依南墙根长有一棵大槐树,硕大的树冠为小巷投下一片绿阴。最美好的日子莫过于仲春时节,枝枝杈杈却萌发出鸡爪搬的小嫩芽。不经意一看,这小嫩芽变成了小枝叶,影影绰绰掩映着一嘟噜一串串的小花蕾。一场小雨飘过,小花蕾撩开轻柔的绿纱,在枝头风姿绰约倾情绽放。微风吹起,清香弥漫。

那一年,不知为什么,也不知是谁,把大槐树连根砍断拉走了,望着窗外灰蒙蒙光秃秃的一片,我怅然若失。

又过了几年,我忽然发现在围墙里大槐树的根部又滋生出一棵小槐树。小槐树秉承了树妈妈的姿容,秀丽挺拔。依然是青翠的枝叶,依然是素雅的白花,依然是幽幽的清香。仿佛一位婀娜的少女,撑开一柄盈盈的绿伞,将身儿探出墙外。我感激大自然的恩赐,更赞叹生命力的顽强。

再走过小巷,请放缓你急促的脚步,细细去品读它的质朴,去体味它的温馨。

小巷文章15:小巷人家

文/刘刚

城市道路太多,常常让我迷乱。要不是有路牌提示,会感觉每条道都是一样的。因此,常想起老屋前面的那条石板路,简简单单一条,乡亲们叫它刘家巷子。

巷子两边是密不透风的老屋,全是刘姓人家,约有二十来户。巷子深邃,尽头便是我家。孩子上学,大人务农,这条巷子是唯一出路。别看一条巷子住着那么多人,却很和谐,在我记忆里从来没有听到邻里之间有过争吵,即使小夫妻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关上门吵架,左邻右舍都会前去敲门劝阻,很快就灭火降温了。

乡村人的淳朴就像巷子里的芭蕉树,不会在乎晴天里跌落到叶片上的微尘有多少,一番细雨洒过,又会变得嫩绿清新。骨子里彰显着如芭蕉叶清晰可见的脉纹,实实在在,直来直去。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就连吃饭时间都没人躲在自家屋里,全都端着碗坐在巷子里,一边吃一边聊着桑麻之事。巷子里最闹腾的时候就数黄昏,孩子们放学回来在巷子里打闹嬉戏,大人们从庄稼地回来呼鸭唤鸡。

当日落西山,夜幕缝合上最后一道明亮的口子,各家各户的灯光从窗户里偷溜出来,给小巷铺上一张朦胧的面纱,映射出另一番神秘的美。看惯了白昼巷景,却不曾想到夜晚的小巷也是这般迷人。最早发现小巷的醉人夜色,是我读高中的第一个夜晚。那天父亲骑自行车来镇上接我,还没近村就天黑了,我坐在后座上支起手电筒照亮前方的路,父亲蹬着脚踏借着微弱的手电光艰难前行,直到拐进巷子,道路才明朗起来。两排住户的灯光照亮了整个小巷,不用手电筒也能把每块石板看得一清二楚。抵达巷子最深处,就到了家门口,我再回望走得最平坦的那条巷路,竟是那般幽亮,那般温馨。

时光不老,可村民会老,小巷也会跟着变老。每年回家探望父母,二老都会不经意地告诉我,谁家的谁西去了,我在记忆里搜寻,总能回想出西去的那位老人的慈祥面容,心中不免咯噔一下,多么希望“天若有情人不老”啊!

前不久,再回老家,小巷石板上几乎长满了青苔,尽管绿意盎然,但却凹凸不平,像极了一颗颗老人斑。没有孩童嬉戏,没有鸡鸣犬吠,屋顶飘着炊烟的几户家里也只有留守的老人。走到巷子尽头,父母已经收拾好行李,见到我第一句话就说:“儿啊,咱们家搬走后,这巷子就更冷清了!”听得出,父母有些舍不得,父母有些伤离别。其实,何止父母,还有我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