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教育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教育的文章1:对孩子教育一点体会
文/矗海远眺
对孩子教育一点体会
矗海远眺
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谈谈心。掌握孩子的最新动态。先要对孩子有感情,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在家长心目中的位置,知道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关心爱护她,这一点很重要。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一长,孩子自然会感到不好好学习,这件事情还真不行。让孩子自己感到不好好学习有种对不住家长的心态。
给孩子个“账本”。我说的账本是给孩子用来记录好词好句,名人名言,以及优秀篇幅的本子。我们都知道一粒种子,如果攥在手里,不给于它充足的阳光和生长的环境,它就只是一粒种子,不会有希望和生长,因为它的空间受到了局限。对孩子亦如此。因为知识没有过期,把一些书籍上优秀的东西摘录下来,回头看一看,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受益。因为和孩子一块学习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鼓励孩子的勇气,多要求她在课堂上勇敢的举手回答问题,锻炼孩子的自信心。刚开始时,孩子大都是没有胆量回答老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因为害怕回答错了,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此时,要正确引导孩子,树立自信心:回答错了没关系,那是因为咱还没有学好,如果都回答对了,都会了,那咱就当老师了。
学疏才浅,请大家多指教。
关于教育的文章2:父母若管不住自己,很多教育都是无用的
文/枫子
经常听到身边不少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就那么难管呢?
上到十几岁的青春期少年,下到只有3岁的小人儿,家长管得越多,孩子越反抗;家长管得越紧,孩子越叛逆。
不禁让人困惑,到底是哪出了问题呢?也许答案是:要管好孩子,家长首先要管好自己。
看到这样一张图:地铁上,妈妈看书,孩子在一旁也拿起一本书看;另一个妈妈在玩手机,孩子也凑过去盯着手机看。
在教育的路上,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照单全收。然后从他们的视角,将真相粗暴地展现在父母面前。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大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很可能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父母的眼睛只盯在了孩子身上,对自己的错误却毫无察觉。
劲都往孩子身上使,只顾大刀阔斧地砍掉孩子的毛病,只管孩子,不管自己。这样“双标”教育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越管越头疼,孩子越来越叛逆。
所以,一个家庭最该被教育的,是父母。父母管不好自己,所有的教育都是无用功。
有人曾说:“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教育的关键在于父母,父母做好了,孩子自然也不会差。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标杆”。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要先行。
父母管不好自己的情绪,孩子遇事也控制不住自己,只会复制父母发怒的样子。
父母遇事时只有先控制好自己的脾气,才能看见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引导孩子感知、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此,孩子才能在父母的理解和接纳中学会共情。
父母“管好自己”,比管孩子100次都有效。
父母只有先管好自己想玩游戏的冲动,管好自己想玩手机的欲望,孩子才能在父母严于律己的熏陶下习得自律。
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有哪些习惯影响了你一生?
一位网友回答:
“十几年来,我的爸爸坚持每天6点半起床,看书充电。而我的妈妈,只要有空闲,也会拿起书本认真阅读。每天晚饭后,父母总是相约在楼下空地打打球,或是跑跑步,回家后总是乐此不疲地交流运动的好处。多年以后,我才惊觉这些是父母‘刻意为之’的教育。曾经的我,早上起不来,一看书就发困,一运动就犯懒,可当我看到父母都还在坚持,就突然觉得早起也没有那么痛苦了,读书好像也没有那么难,运动也成了每天的习惯。”
一位教育家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者,培养孩子很难,但父母自身不放弃,孩子便会在跟随父母的脚步中成长。
教诲是条漫长的路,唯有榜样是条捷径。
有位校长说:“与其每天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试图掌控孩子成长的每一秒钟,做父母的不如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很多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便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很多,孩子却不买账。这是因为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很难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孩子也因此缺乏向上的动力。
孩子最有可能的成长方式,就是复制现在的父母。
教育,就是先自教,而后教人;先自管,而后管子。只有我们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引导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
关于教育的文章3:教育的全部秘诀是真爱
文/李洁
当阅读完吴邵萍老师的先进事迹后,我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吴邵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1983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音乐、语言、科学、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年级组长、副园长、园长。27年来,她始终立足于幼儿教育的第一线,刻苦钻研,勤学苦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倾注在幼儿身上,把所有的情洒在幼教事业上,先后获得“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教育生涯中吴老师取得如此多的成绩,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羡慕和向往的,然而收获的背后却是辛勤的付出。
吴老师所带的班上有个叫小雯的孩子,说话不清,各项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儿童,园领导都认为小雯“无可救药”了,但吴老师没有灰心,总是耐心细致地辅导她,和家长密切联系,采取一致的教育计划,终于,三年后,小雯也达到了同龄幼儿的水平。
吴老师的先进事迹向我们证明了:教育的全部秘诀是真爱。这句话的含义有多深远,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去体味。
记得我刚接手现在的班级是在他们三年级的时候,这是一个不错的班级,整体荣誉感很强,也很团结,但有一些特别的学生是需要重视和关心的。班里有一个男孩,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父亲一直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来管教他,以致他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经常不完成作业,即使做了也是字迹潦草错误百出。久而久之,他的成绩常常是班中最后几名。
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来说,关心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经常找他谈心,关心他的生活,及时解决他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在英语考试中得了88分,这对他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对我则是很大的安慰。
扪心自问,也许我无法完全达到吴老师那种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学生的境界,但我会用爱灌溉每个孩子稚嫩的心灵,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
关于教育的文章4:灵魂的依靠
文/大耳
当年梁启超教育儿子梁思成,在美国不要只是研读乏味的建筑学,至少要选择一两样娱乐的学问,音乐、文学或美术都可以,让生活多一点乐趣。这一点是所有父母都应该学习的。
今天的父母都过于实际,凡对赚钱没有帮助,就不想浪费金钱和时间。然而,他们没有想过,生活里如果有了音乐、文学或美术,人就有了丰富的滋养,从而拥有鲜活的生命状态,未来的日子才有吸引力,人也会因此充满活力。这叫“趣味主义”的人生,生命因而充实和美好。
一个工作狂,徒然只懂赚钱,经济上稳当强大,生活却少了丰富的内容,无论他多么富有,那是物质上的强势,心灵的空虚将令他的灵魂无所依靠。
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浪费那么多时间在阅读和音乐?我没有告诉他我怕无聊,只是跟他微笑。有些事情,他不会明白,比如灵魂的依靠。
关于教育的文章5:女德教育之闲说
文/山人
近日,某明星送女儿参加社会机构的女德教育培训一事,成了网上热点。本人孤陋寡闻,要不是热得有点厉害,还不知道这件事已经发生了一年多。借假期闲暇之时,也来说几句。
社会一般的运行规律,大概是在天下大乱纷争剧烈的时候,冷兵器时代靠臂力,在工业发达之后的所谓科技文明时代靠的是先进武器、强大的军力、核威慑力,一句话就是靠暴力取胜。但在纷争停止之后,与民休养生息,主要是靠制度来维系社会运行发展,所以有法治和德治相结、德法相伴等等管理社会的说法。
德者,顺道也。道者,天地万物之规律也。也即天地万物皆须顺道,因而万物皆有德。人为万物之灵,当然应该顺道而有德。君子好德。自古以来,儒家尤其强调修德。人有男女之分,君子肯定也有男、女之别,不能说君子是男性的专利,那样就有歧视女性的嫌疑了。女君子也可好德,似无不妥吧?女德之说,应不算立异。
讲德,肯定应该既讲女德,又讲男德。只强调女德,而忽视男德,这是男尊女卑的旧封建糟泊思想。特别是强调把什么“男为大、女为小”作为女德,要求女性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作为婚姻的四项基本原则,这些肯定是披着国学外衣,贩卖违背时代潮流的旧思想。“男为天,女为地”,本义是阴阳学说在男女美学上的一种比喻,“男为天”形容男性阳刚之美,“女为地”形容女性阴柔之美。若据此要求“女性永远在社会最底层”“要不追求上进”,则是地地道道的曲解,是典型的伪国学。
有一种观点认为,女性应担当道德建设的重任。其依据是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上的男人女人,都是母亲生的,也主要是母亲教育的,“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好例证。一个好母亲,可以养出好儿子、好女儿,所谓“娶一个好女人家族旺三代”、“一个民族的较量就是母亲的较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种观点认为,女人们常说世上的好男人太少,女人应负主要责任,因为这些男人是女人生的,也主要是女人教育出来的。也有常抱怨好女人不多的男人,他们也常把责任归到了女人身上,所以民间有“娶妻当看丈母娘”之说。只不过这种观点也说得有些偏激,生养男人女人的女人,虽对所生者的人生幸福包括婚姻幸福起着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父亲在教育子女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德育,无论是女德教育,还是男德教育,都是全社会的事,若依靠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就抓起来了,是不现实的。社会培训机构占有的教育资源实在只是沧海一粟,更何况其中鱼龙混杂,大多都为牟利而来。为什么诸如女德教育之类的国学教育培训机构,生意格外火爆呢?显然是当下社会有强烈的需求。面对这样的现状,有能力为此助上一臂之力者,当思之。
关于教育的文章6:言传身教,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文/简童
当孩子问“为什么小孩要学习,大人就可以啥也不学?”时,作为家长会如何回答呢?
很多家长平常教育孩子都是:焦虑在心里,唠叨在嘴上,行动上无力,氛围上无感。
但想让孩子自律,不能只焦虑,更不应停留在嘴上。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一档节目中一位正上初三的女孩,在舞台上要求妈妈不要再干预她的学习。
妈妈习惯在手机上搜索各种学习方法,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该怎么学”上,甚至在学校旁租了房子陪读。
但是所有的一切并没有让她的学习成绩提高,反而给了她巨大的压力,让她不能专心学习。
女孩吐槽妈妈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学习进度、知识接受能力,忘记了她的性格和自身情况,就盲目地将各种学习方法套在自己身上。
当她想跟妈妈倾诉考试不好的原因时,妈妈不仅没有倾听,反而板起脸来训斥她。报补习班时,表面上争取她的意见,实际上不管她同意不同意都会报名。
不可否认,像女孩妈妈这样的父母,在生活中有很多。
孩子回到家,妈妈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生词背了吗?老师批过分数了吗?最高分几分呀?最低分几分呀?你的同桌几分呀,你几分呀?
相比这些,也许最该问的,是孩子手冷不冷,今天开不开心。
有时,家长的焦虑非但驱动不了孩子,反而成了孩子沉重的负担。也是孩子小时候很乖,长大后难管的根本原因。
前不久,一位博士生导师吐槽教育焦虑的问题,冲上了热搜。这位导师无奈地说:自己带过70个研究生却教不好女儿。
原本他以为凭借自己的学历和见识,应该比一般人更懂得教育孩子。但是上初中的女儿根本不买他的账,不接受他的指导,处处与他作对。
几个回合下来,他只能放松对女儿的管理,从原本的辅导学习到最后只负责做饭和陪伴。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女儿反倒愿意打开心扉与父亲多说几句话,愿意听从父亲的教诲。
有了这样的经验之后,这位导师说:“高学历的父母往往喜欢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套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待值也高,可父母越这样就越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句台词说:“其实,我们不是希望孩子有个好前程,而是我们自己希望有个好前程的孩子。”
换句话说,父母焦虑的是自己:自己的方法没有被印证,自己孩子的表现不在自己预期范围。
孩子感受不到被尊重、被看见、被听见,才会用叛逆、调皮代替自律,回应父母不尊重自己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经验也许撑不起孩子的未来,将焦点转换到孩子自身的需求,才能让孩子有更大成长的空间。
有位作家说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滋养。我原本以为自己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后才发现,成全的,原来是我自己。”
改变孩子,从审视自己开始。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当孩子被父母的行为深深影响过,他们更容易沉下心来关注自己。从心底里生出力量,才会有勇气、有方法、百折不挠为自己的未来奋力一搏。
关于教育的文章7:老师,谢谢您
文/张晓琴
教育淘气的孩子总有让家长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我那上中学的儿子读书没让我操什么心,可是写字真令人头疼,苦口婆心地提醒过他好多回,要加强练字,不然会吃亏的,他却当成耳旁风。
得,吃亏随后就到。
一次放学回来,他挠耳朵从书包里掏出一张数学试卷让我签字。卷子上试题全对却不是满分,我问他怎么回事,他模仿数学老师的神情和语气说:“邹同学很聪明,逻辑思维能力很强,我很欣赏他,但是书写太不规范了,我只能痛下杀手,扣掉他全部卷面分,请同学们引以为戒。”
呵呵!本来该树立的正面典型,因为书写问题成了反面教材,邹同学自成一派的字体在班上出了名。
又过了一个星期,他面带喜色地回来。问他有什么开心事,他说物理测试得了班上唯一的满分,物理老师宣布成绩并着力表扬他时,有几个同学不服气,提醒老师要看看卷面的书写。老师说:“他的书写确实不那么好,但写得比较认真,碰巧老师我都看得懂,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给他满分。”
这两次经历,让邹同学开始注重练字。每回看他一丝不苟地坐在桌前写写画画,我内心充满了对老师们深深的谢意。恍惚中,也想起自己的老师来。
读初中的时候,我数学成绩很一般。一次晚自习进行数学考试,我考得不太理想。同桌是个学霸,她因粗心错了一题而未得到满分,趴在桌上小声啜泣。我受她感染,鼻子也酸酸的。
老师走到我们身边,关切地问:“怎么啦?”得知原因后,她微笑而不失怜爱地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把错题订正了,分析总结,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
那晚,同桌陪着我把错题一一订正。同学们都走了,整个校园只剩下我们这个教室和隔壁的办公室有灯,老师在用自己的方式陪伴着我们。
过了大约一刻钟,老师来到教室,催促我们赶紧回家。她扯亮楼道的每一盏灯,再一次嘱咐我们不必在意一时失利,一再叮咛我们路上注意安全。
走出校门那一刻,回头看见她仍在灯火阑珊处,朝我们挥手,大声喊:“往大路走!”
读高中时,她和我的学霸同桌一起来校园看我,送给我一个本子,说是奖励;读大学时,她给我写信,鼓励我学习之余多参加社团活动,要享受大学时光……
我和儿子都是幸运的,在求学的路上遇到了好老师。他们亦师亦友,温暖着我们的人生旅途一程又一程。
关于教育的文章8:关于中国教育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一年一度的高考和中考又要来临了,中国的应试教育一年年地在改革。教书育人是中国一直以来在努力的事。
从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经过改朝换代,封建社会让科考制度,只有读书才可以走向仕途,所以读书人只有在金榜提名时。可惜的是,那是女生是不能上学的,因为古人认为女人无才便是德。但是在现实的社会中也有不少美貌与智慧并众的才女。
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后,到了民国时期,新的思想不但涌入中国人的心中。从此之后,女生也可以上学了。虽然这是个战乱的年代,但是只要有可能,能上学的都可以享受教育。所以那个年代也出了不少的人才,甚至还有出国留学的。
到了解放以后,更是把教育放在第一。因为当时的环境有限,所以当时学历不会太高。
可怕的是四人帮的文化大革命,把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都毁了。
直到四人帮被粉碎,高考又开始了。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更是重视起了教育。
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了,高考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像。所以90年代能出个大学生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了。
应试教育有利有弊。因为分数把学生分成了学霸和学渣。
记的小的时候提倡素质教育。可是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呢?我认为一个是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可是思想素质才是关键。
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是重中之重。现代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不光需要的是技能方面的,也需要其他方面的。
所谓的高考和中考只不过是人生的转折点,并不能代表一生的成就。
不过我还要说的是,心理素质也是社会上需要的。如果一旦心理素质不好,怎么去面对繁重的社会压力呢?
可是现在的心理学并不是太受重视,听说心理老师也是如同虚设。
马上又要高考了,高考之后就是中考。
中国的教育要不断地改革,考试不是唯一决定人才的方法。
教书育人,教的不是书,而且教人。教人怎么去做事和做人,这才是教书的关键。
不知道为什么国外的东西总是那么吸引。看来中国人是不是要在某一方面好好的反省了!
关于的中国的教育我就说到这个吧!
关于教育的文章9:细节,让教育更美丽
文/缪丹
家长会结束时天色已暗,我正准备回家,没料到来了小王同学的家长,她笑着大声道谢:“老师,我儿子这学期的学习有进步,多亏了您!他就是爱听您的话!上次他回家说您在他上课讲闲话时,没有批评他,而是走到他身边,一边讲课,一边用手抚摩他的头,暗示他认真听课……希望您今后多讲讲他,您一句顶我十句呢……”“是吗?要真是这样就好了!我会多关注他的,请放心。”我微笑着应承道。
在回家的路上,我暗自思忖小王妈妈说的话:小王这个调皮鬼,竟然还明白我上课时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的意义,可见调皮的孩子也有一颗善于思考和发现的心呢。
常言道:“大爱无言。”在我看来,小爱也无言,同样令人感动。爱,往往存在于细节之中,因为细节,最容易感染人。我们对学生的爱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似简单的小事,只要我们换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认真对待教育过程中每个细节的处理,那么我们的工作是否会做得更完美些呢?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因为它的自在性、自然性和真实性,而透析出我们老师自觉的教育思考、教育智慧和教育观念。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它,深入地挖掘它,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微处用精神,就可以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更好地丰润学生的灵魂,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于教育的文章10:我的老师
文/朱诺语
说起对自己教育有深远影响的人,除了自己的父母,另一位就是老师了。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老师,有的严厉,有的温柔,有的风趣幽默,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总是关爱着我们。
我们的英语老师刘老师便是这样一位有爱心的好老师,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头乌黑的时尚卷发,中等身材,笑起来的时候有可爱的小酒窝。她上课活泼生动,一会儿带我们做游戏,一会儿教我们唱好听的英文歌。我们都非常喜欢上她的课,大家争先恐后地要回答问题。
她不仅课上得好,而且很温柔,像个大姐姐一样关心着我们。有一次下课的时候,闵洪斌打了他的同桌何静,何静哭了。后来刘老师知道了这件事情,问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她语重心长地告诉闵洪斌,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友爱,相互帮助,不能打架。男生长大了是男子汉,不应该欺负女生。闵洪斌听了老师的教育,惭愧地低下头,承认了错误。
这就是我们的刘老师,她是一位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好老师。我们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到自豪。
关于教育的文章11:讲故事 也是一种励志教育
文/钟芳
近来,在与儿子的聊天中,得知他长大后想去北京发展。我知道这毕竟是他的理想,能不能实现,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外,环境以及机遇也很重要,但首要的是要适时的多鼓励他,同时,也要及时指出他的不足。
正好前几天儿子刚结束小考,虽然考得不错,但也暴露出他不细心的缺点。如果这些小毛病、小缺点不及时克服的话,养成了粗枝大叶,做事马虎的习惯,久之就会影响孩子成绩的进一步提高。而如果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难得有一个好的成绩,要想到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去发展,恐怕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于是,借着晚饭后与儿子一起散步的机会,我决定及时地“敲打”一下他。我给他讲的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二十多年前,班上有个姓尹的同学,成绩一直不错,在老师和家长们的心目中,他就是读北大清华的料,连他自己也一直这么认为。他有个习惯,喜欢把一些公式和概念抄成小纸条,随身放在口袋里,一有空闲,就拿出来温习。靠着这种吃苦的精神,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高考那天,他却感冒了,在考场上打了几个喷嚏后,他去掏口袋里的卫生纸,准备擦一下口鼻。结果卫生纸没掏出来,不知怎么把他前几天温习的小纸条给掏出来了,这一幕正好被走到身边的监考老师看见了。监考老师不由分说,当场以考场舞弊为由,宣布他成绩为零。正是由于他忽略了细节,没有养成好的做事习惯,才导致他功亏一篑,令人扼腕。
故事讲完了,我问儿子:“尹同学因为做事不精细,结果不仅连北京没去成,那年高考也名落孙山,这个教训深不深刻?”儿子点了点头。我进一步启发道:“对比一下你自己,还有哪些地方也跟尹同学一样,被你忽略了呢?”儿子想了想:“平常做作业时,不喜欢用草稿纸,而是直接写在作业本上,等到发觉题目做错了时,又去拿橡皮擦,经常弄得作业本白一块黑一块的。”我说:“再想想,平常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被你忽略的细小问题?”儿子于是又逐一对照自己生活上的陋习,给我一一作答。比如搞完了房间里的卫生,就以为万事大吉,抹布随手一扔就不管了……儿子如数家珍地指出了自己的不足,末了,他高兴地告诉我说:“妈妈,我知道了,做事不细心、马虎的习惯,不好,我一定改,你就看我的行动吧。”
想不到我的一番旁敲侧击,让儿子幡然醒悟,我也很高兴。此后,儿子果然没有食言。现在,他学习和生活上都很注重细节,最主要的是已充分认识到了好习惯能成就好未来的重要性。我想,这对于他将来的成长,一定会有所裨益。
看来,教育好孩子不一定非要用什么高深的知识,能把简单的道理蕴藏在具体的事例中,加以浅白的分析,让他们自我发现、自我发省、自我提高,就能很好地达到教育和鼓励的作用。
关于教育的文章12:怎样看待“听话教育”
文/周岭
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作为家长、老师,总把“听话”挂在嘴上,常用“听话”的标准来评价孩子,却不知这种“听话教育”存在多少利弊。
首先,“听话”教育使孩子缺乏个性、惟命是从。“听话”从表面上看是强调子女对家长的态度,实质上是要求子女养成“顺从”的性格。在家里要听从父母长辈的话,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像这样要求子女事事都听别人的,按照别人的意志行事,不主张子女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遇事不进行独立思考,总是惟命是从,像这样的人一旦离开家庭、父母,怎么能够立足于社会呢?
老师怎么讲,孩子就怎么接受,从来没有自己的思考,更不用说去怀疑了。“听话”教育让他们从小就认为老师的话就是真理,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没有创造性。“听话”教育也使孩子循规蹈矩,不敢在师长面前刨根问底,容易形成一种刻板性的内向性格,思维的广泛性、灵活性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要用“听话”来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当然也不是鼓励孩子“反”字当头,我们应该在孩子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适当的指点,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点拨。
关于教育的文章13:善待自己 宽容他人
文/建德楠树林
其实中国的教育往往会让学生从小养成虚荣心,不利于后天成长。我记得那会读书时候,同学之间比的都是成绩,谁谁考第一名,谁被老师表扬,谁又拿了奖学金,谁当班长了……我们总是觉得在别人关注下成长才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如果某某同学孤单经常孤单一人在捣鼓什么艺术、绘画、书法等爱好,但是成绩很一般,总是会显得有些不合群。因为那时候大家喜欢和成绩又好、人又开朗的同学在一起。
长期以往,学生时代就开始爱面子,容易接受表扬,不愿听到批评。所以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其虚荣心也会越重,也更好面子。而成绩差一点的同学,已经不在乎面子了,因为经常被老师批评,所以也就无所谓虚荣心了。
毕业之后,由于学生时期养成的一些性格、气质往往影响了之后的发展。说句实在话,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非常多,大家专注的是事业,说白一点便是“钱”。谁还在乎你以前在学校里面的成绩,大家更多的是与你这个人打交道。所以有虚荣心、自我感觉很良好的人往往会受打击,而且会被看不起。因为没读书有点成就的人会说读书无用论,没读书也没成就的人会说读了书也不是和我一样打工!这个时候,如果再加上亲人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以及自己虚荣心作怪,那么真的是要彻底奔溃,找不到方向了。
那么读书真的没有用吗?或者我们自己该怎么挽救应试教育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其实笔者自己也是深受其害的,因为那时候读书不能算是最好,属于中上水平,但是虚荣心是有的,受到老师表扬会不自觉的骄傲起来。另外走上社会,也是遇到了之前该遇到的情况,当时心态很不好,调整不好,整个人比较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后来也是自己慢慢悟吧,然后才开始明白当中的一些道理!
生命本是平等的,也许有人会说,某某的父亲是领导,我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我们能平等吗?如果用金钱、权利去理解平等,那么就错了,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我们生命的平等,从出生到死亡是平等的,谁也逃脱不了出生和死亡。也许我们生命的旅程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每个人能看到的风景也是不一样的,这不一样中又体现了平等。你要记住,谁也无法取代你去理解你自己的生命!
我们每一个人要有一种平等沟通的能力,千万不要有奴性!所谓的奴性在封建社会时期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二,要做到平等沟通,这其实是需要时间去历练的。平等沟通,并不是要去装大爷,或者是装孙子,而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客观、公正、真诚的交流。当然对待长者该有的尊重也要在里面。
这些所有一切其实都是归结于“善待自己 宽容他人”。因为你只有善待了自己,你才能去做更好的自己,而不迷失方向,不让自己的心受伤,抛下所谓的面子,因为平等,所以无所谓面子,有的只有真诚、坦然和淡定!你只有宽容他人,才能去结交更多的朋友,平等沟通,互相学习,帮助,成长,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有了更好的自己,你可以吸引更多人来成为朋友……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你的心胸有多大,你才能做多大的事。大海有容纳无数江、河、溪水的气度,最终才能汇聚成无边无际的大海。我们人也一样!切记:善待自己,宽容他人。
关于教育的文章14:教师风采在台下
文/疏秀
自古以来,教育在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者独一无二的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教育,就没有人类的文明;没有教育,就没有高科技的今天;没有教育,就没有物质极大繁荣、精神极大丰富的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教育也同样经历了萌芽、创立到发展的阶段,每个时期都有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政治文明、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制度。教育本质是教书育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培养,先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培育高素质人的人才。
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实施最重要的的主体之一,教师从一开始就被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事业也是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当今社会,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教育体制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现代教育观逐渐形成。但是,教育目的的根本性没有变,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事业必须为无产阶级政党服务,教育必须与本阶段的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假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学生要充分认识自己、力求全面发展,努力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社会公民,要热爱社会主义事业,要拥护社会主义祖国,同是要具备,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具备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必须优先发展的事业。只有科学的教育,才会培养出科学的人才,只有科学有用的人才,才能发展社会、推动国家进步。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口多、底子雹发展极不平衡的社会问题仍然存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现阶段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是下一个五年规划的经济战略目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科学的论断,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人,而且大部分集中于我们青年。科教能兴邦,人才能强国。任何阶段,都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努力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积极社会氛围。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当今教育制度为国家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科技骨干人员、各行各业专家学者,同时也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培育了现代型管理人才。总体来说,教育是成功的、是科学有效的。但是,改革开放步伐不协调、不均衡,各地区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差异、多元化,也造成了教育发展的很多棘手问题。基础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初级、最重要的教育,儿童期、青春期是人生中成长最快的两个时期,身体外形、机体内能发生深刻变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基础教育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这种教育制度,是否能为社会培养真正有用人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西部地区很多乡村小学、初中出现了生源不足、教师短缺现象,于是大规模撤点并校制度开始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二十年前制定的基础教育学生就近入学的政策,难以保障。又出现了择校热、择班热,甚至职中热、职高热,教育双轨制开始凸显。
二十世纪末,国家实行高校扩招制度,近年来,全国各大职院、师院、大学高等教育机构规模逐年扩张,招录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多。因此,高校毕业生总人数逐年增多也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今年,全国据统计高校毕业生人数总量达到699万人,人数众多、求职越难,因此这个六月毫不夸张的被誉为“最难就业季”.就业程度、失业水平是社会的一把尺子,在这样一个市场化高度发展的国度,就业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民族问题、国家问题。政府也很重视这个问题,今年五月份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即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这也是解决日益凸显的就业问题的一项有效对策。一个国家和地区,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只有四个,就业充分、物价稳定、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中不任何一项出现了不协调、不均衡,也就意味着社会即将或是已经出现了不协调和不均衡。
教育问题不止这些,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还会出现新问题。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学区房高价卖出、权力寻租等等。问题出现后,我们既不能望而却步,也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坐视不管。要迅速的寻找到最全面、最有效、最科学、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教师流动制度、房价调控制度、打击权利寻租不法行为等制度,都已经出台,对社会稳定和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国之根本、大国方略、大政方针。为政之人明治国,为教之人懂教学。为政最可耻的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教最可怕的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因为前者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后者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耽搁和扭曲。当代教育,就应该用当代的教育观、教育方针、教育思想去引导当代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教育是情感教育,是爱的教育,无爱的教育就是无源之水,不成教育。世界格局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的社会新潮流,深刻影响着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制度演化,教育观念也随之变化。新时期的老师,不是一支粉笔、一杯热茶、一本教科书;新时期的学生,也不再是一间教室、一个座位、一个笔记本。原始社会时,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所有的教育都是生活教育,宗教和仪式成为主要的形式。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改革,同时也是生活教育的回归。当我们踏出校门走向社会的那一天,才会明白,在学校无论我们多么认真,都才读懂其中的几个章节。于是我们说,社会才是真正的学
关于教育的文章15:灯下黑
文/李运果
局里安排了一项学习教育活动,要求我们这些基层学校要认真抓好落实。
根据局里的安排,这项活动共分三个阶段。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宣传发动和培训学习后,我们顺利进入了第二阶段的查摆问题和民主评议。按照局里的要求,在这一阶段,各学校要召开学习教育体会交流会,全体教师都要参加,都要发言,都要对照先进找出差距,届时,局里还要派人到会督促和指导。
那天上午,校长给局里打电话,说我们准备明天下午召开体会交流会,请局里派人到会指导。不一会儿,局办公室的王主任给我们回话说:明天下午人事科的赵副科长来参加,中午你们用车把他接过去。
第二天上午,我们着手准备开会的事。下午快两点时,李副校长开车把赵副科长接到了我们学校。大家客气几句,在校长室喝了杯茶,然后起身去会议室。
老师们早都等在了那里。会议由主抓这项工作的王副校长主持,赵副科长和我们校长坐在主席台中间。先是欢迎赵副科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的会议,然后是老师们逐个发言,大家结合自身实际和前段学习情况,谈认识,谈不足,摆问题,找差距,每个人的发言时间被限定在5分钟以内。
大约听了两名老师的发言,赵副科长就开始低头玩手机。不一会儿,有人打电话,赵副科长又探下头小声去接。20多名老师的发言用了约一个半小时,这一个半小时,赵副科长接、打了十多次电话,手机始终没有离手,还不停地低头摆弄。我在边上隐约听见,好像是什么人要货,先付给5万块钱什么的,估计赵副科长是在做什么生意。
老师们的发言结束了,校长简单做了个总结,又请赵副科长讲话。赵副科长客气了两句,放下手机,说了几句冠冕堂皇的套话,老师们礼节性地鼓了几下掌,交流会便告结束。
赵副科长急着要走,李副校长又驱车送他回城里。送走领导,我们又去会议室收拾东西。一位年长些的老师不高兴地跟我抱怨说:“这是什么领导,一点儿也不讲礼貌!老师们发言,他却在那里打电话玩手机,连对人最起码的尊重都不懂,还车接车送请他来指导呢。局里要下面学习整顿,依我看,机关的这些科长、主任们应该先学习,先整顿,先治治这‘灯下黑’!”
几句话说得我无言以对,这位老师说得太对了,打铁还需自身硬,抓纪律抓作风,应该从领导抓起,从机关抓起,先把这“灯下黑”去除掉,上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带出好队伍,抓出真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