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冬月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冬月文章1:执念天涯,善变咫尺
文/素手纤云
冬月,残月伤怀,冷冬伤情!
日历越翻越薄,薄得只剩下几页纸片。岁月就这样逝去,浅浅淡淡的,似流水潺潺而过,不经意间,记忆中一些以为是永恒的东西也不复存在,曾经因用力而使我疼痛的人和事都了然无痕,好似从未在生命里出现过一样!
回忆再回忆,想不清楚到底是时光让我淡了记忆,还是在记忆中刻意去忘记时光?曾经对你那份刻骨铭心的伤再想起不过是蚊虫叮咛,由最初奇痒到抓破的血痕以至大片的红肿。日子久了,红肿消褪,血痕轻浅,一切如初,只是想不通那时节的生命里那份执念究竟是谁应了谁的劫?当初谁又是谁的谁?
红尘中见过太多的痴男怨女,相爱之初都以为是生生世世的事情,大都和你我一样以为这样那样的深情是前世三生石上命定刻下的纠缠,拼尽全身的力气轰轰烈烈地相爱,却不知相爱也应该一如时光,静静悄悄地随着年轮的增长而镶嵌进彼此的生命,而不是耗尽当时生命去拥有烟花、流星般的短短一瞬,所以结局总是人还未老去,爱情却已死去,再相见时即使隔桌相望也会恍若陌路!
别离后的日子,耳边偶尔会听到关于你的消息,总会想起某些逝去的情景:那成片的细细碎碎的蔷薇林、赤足踩过深深浅浅的沙滩或是那一首一同吟唱过的老歌,当然,回忆总会给我带来短暂的惆怅!那种惆怅也会一直让我这样想:如果爱下去,将又会是一种怎样的结局?
雪,总是飘过一季又一季,告诉我过去了一年又一年,在这些年中,偶尔和你擦肩而过的那一刻,总是回头一次又一次,有过迟疑有过留恋,曾担心分离让我在逐渐老去时忆不起你的容颜和你的声音,更害怕仅有的记忆会消匿在时光里,那彼此熟悉的昵称,那彼此找寻的眼神和彼此留恋的小习惯也会被推向未知的未来!无从找寻!
就这样,冷冬之际的凌晨与夜晚,耳边却再也不愿听到关于你的一点一滴,也许是封锁也许是隔绝也许是逃避,只是因为绝望从此再也不愿相信爱情!
耳边的软语似乎还在呢喃,发丝边的缠绕似乎依然缠绵,十指间的相扣似乎还留有温度,而我,却不知该在何处寻你?
以为是永远的永远,却只是留下满怀伤悲,生命中最不能承受的你,却应了那一句:“长不过执念、短不过善变”,只为这一句,当初天涯的你近如咫尺,而今咫尺的你却远在天涯……
冬月文章2:雪中滋味
文/东篱
冬月祁寒,雨雪霏霏,一天一地的洁白玉白莹白棉花白羊肚白,哪儿也不想去,懒洋洋的只想早早歇着,捧本书,拥衾,喝茶。不想读了,便睡,睡饱了,赏雪,发呆。在我,谓之“猫冬”。
江山一笼统,山川皆遁形,四野无声,万籁俱寂,一个人真如一只小兽,透过窗户观赏这白皑皑的世界,眼中心底无欲无求,灵魂恰如雪花般纯净。这时候冬眠的松鼠和刺猬睡得正香,不需冬眠的野兔与田鼠倚在洞口,用了雪洗过般清亮的眼神,如我一般打量这个宁静美丽的童话世界吧?
最初的新奇与兴奋是肯定的。雪来了,六角飞花,轻盈起落,翩然飘洒,一片两片三四片,飞入梅花总不见。飞上半日,绿竹成琼枝,枯木又绽蕊,常青的敷上厚粉,清瘦的变得丰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切仿佛重焕生机,添了妖娆。雪光中的车与船都成了大面包,屋舍楼宇皆化作玉砌的宫殿。行人若撑了鲜亮花折伞,最好着暖色服装,那怕围一条艳丽长围巾,红妆映白雪,最是抢眼好看。要不大观园里,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中,姑娘小姐们爱着一身大红猩猩毡羽毛缎斗篷呢,那该是书上最美丽浪漫的记忆了。
雪中的花木也美。蜡梅自不必说,无论罄口梅素心梅虎蹄梅金钟梅,一经大雪,香也香得纯粹,黄也黄得鲜艳,更见风骨与韵致。难怪诗人说,有梅无雪不精神。雪下的天竺果,一颗颗一簇簇,还有片片不凋的绿叶,映了凛凛的白,红得极是鲜美养眼。蜡梅枝与天竺果一同折回家,插瓶,作案头清供,室内顿时就有了生气,红的黄的绿的,一股子馨香,面对这清供饱蘸浓墨,写几副大红春联,喜滋滋地贴上门楣,过年的气氛全出来了。
斯时,雪未停,腹已饥,索性踏了“咯吱”作响的积雪,到屋后竹林里挖冬笋去。雪过竹枝,连翩瑟瑟,声韵悠悠,忽听折竹一声,抖落新雪成雾,惊得枝上停歇的鸟儿叽喳几句,展翅向更深处飞去。止步毛竹下,低头用脚扫开一片雪,选那土块稍稍隆起处,一锹下去,就是一只牛角似的冬笋,真像裹了雪被做梦的乖宝宝。回家,剥壳,切了,檐下割两块腊肉,文火慢炖,炖得室内一片浓香。喝汤,吃肉,“喀嚓喀嚓”嚼笋,声动十里,鲜美非常,望一望窗外扯絮似的飞雪,感觉真美。
雪中的青菜味更美,家乡话叫“腊月的青菜赛羊肉”,甜滋滋的美着呢。有种黑塌菜颜色墨绿,最是皮实,不怕寒冻,一层霜雪一层甘。挑几棵出来,抖落一身积雪,睁开眉眼如一朵朵硕大的玫瑰花,碧绿生青的,精神得很。南宋范成大曾有诗赞道: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这塌地菘就是黑塌菜。菘,音从松,即谓之有松柏不畏严寒的气节。冬雪时候,黑塌菜烧牛肉,多放辣椒,艳红、墨绿、牛肉片片深褐,堆上白米饭,视觉就馋人,“呼噜呼噜”大口扒饭自是难免。不管下不下雪,腊月的黑塌菜是我的最爱。
当然真正的菘即大白菜也是雪天里的常客,本地产黄牙白个头小些,乳白菜梗,淡黄叶片,明玉一般,一层层裹成椭球形,水汪汪的很漂亮。掰开,剁细,烧汤,劈两块水豆腐,扔几只小巧慈姑或洁白鱼丸,清清白白的烧一锅汤。蘸一个辣酱碟子,直吃得鼻尖冒汗,腹中寒气一下驱得精光,极是暖老温贫。
记得在老家,讲究的人家会有个菜窖,萝卜土豆白菜红薯挤挤挨挨存进去,如一群小伙伴玩捉迷藏。白雪飘飘的日子,它们躲在地下,那样温暖,怕是激动得要奔出来,看看外面的雪,急着闹着想去打雪仗滚雪球撒欢嬉闹的吧?雪中的萝卜真甜,烧肉烧鱼烧豆腐烧芋头怎么烧都可以,真是个“百搭”。还有紫褐的荸荠,开水里煮出来,边闲聊边剥食,望一望门前飞雪,说几段乡野轶事,在庄稼人是多好的消闲……
有时想想,城里的雪真是憋气和委屈,下得局促又小心,眼看着在大街小巷里、高楼林立间游成一条条白龙或银蛇,但脚步踩过,车轮碾过,店家一盆脏水泼过,马上就是一片污浊泥淖,甚是不堪。还是乡下的雪来得酣畅,快意淋漓,广袤原野,无边河山,无遮无拦,铺天盖地,下吧,下它个地暗天昏,下它个肆无忌惮,下它个燕山雪花大如席。一场狂野大雪悄无声息地就覆盖了黑,吃掉了黑,白将黑完全包裹在一条温柔的雪被子里了——怎能不喜爱天底下这份难得的白啊,一场雪就让人世间变成为一个无言的神迹。
大雪封门的日子,除了偶尔几声鸡鸣犬吠,乡下是宁静得听不到多少声息的。大家都聚在雪屋里,围了炉火闲话家常琐细,品评世道人情,村夫打牌饮酒,农妇缝衣做鞋,日子懒散而坦然,就等着过年了。檐下有黄玉米、红辣椒艳艳地悬着,灶间有炊烟袅袅升起,当家的坐在锅塘边,边烧火边给孩子讲一段雪中故事,锅塘里掏一只烤红薯,孩子边暖手边咀嚼,间或插两句嘴,一晌便过去了。
雪落无声,门前长桥上留下两行蹄印,如梅花也像藤蔓。桥那端是株高大的古槐,一树枯干的枝柯让雪塑成白珊瑚,树上还有鹊窝。半个月亮升起,雪光中犹有朦胧月色,一如东山魁夷的油画《冬花》,笼着淡淡的伤感,安谧而明净。
暮色四合。是个白夜。
夜深了,世界睡了,雪还醒着。
微茫的雪世界中,也还亮着几盏橘色的灯。是贫门学子在用功吧,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
对面的屋顶已成硕大无朋的玉版纸,正好书写华美诗章,描画锦绣前程。
冬月文章3:冬月往事忆深深
文/宜苏子
冬月里,乡下苦寒,冰天雪地像封闭了的世界,但封闭不住孩子们躁动的内心——那些儿时的冬月往事恍若在眼前。
巷道的路,结了冰,湿滑湿滑的。大人走起来蹑手蹑脚,我们全然不顾,一路借势滑行,哧溜一声跌倒下去,接地的却是厚厚臃肿的棉裤,没有一点疼,就先自顾笑了。在那冷冽寂寞的空气里,笑声脆生生,有金属的质感。
房檐下结了一排长长的冰锥,我们叠罗汉去摘下几个。握在手里,冰冰的。在伙伴之间,挥舞着叫嚣着,模仿一场冷兵器时代的短兵相接。冰锥在碰撞中,咔嚓咔嚓断作几节冰棒,晶石般的透明。嘴格外馋了,把冰棒放在舌尖上,咂几下,冷得直龇牙。
“卖冰糖葫芦嘞!”巷子里,中年汉子的吆喝声韵味悠长,带来诱惑的气息。他跨一辆28型自行车,前面缚一支草靶子,上面插满冰糖葫芦,一串串红艳艳的,在黑白宁静的冬日,尤为逼人眼眸。糖稀的甜腻微漾在清冽的空气里。于是大伙儿围了上去,两角钱买一串。我们贼精,一点都不愿吃亏,要挑一串最大的。酸酸甜甜的味道,弥漫在了整个童年的味觉里。
冬月,乡下的母亲,似乎一直围着她的锅台转。母亲的粥,带着家乡的味道,永远是最好的。冬日漫长,人也闲散,正适合熬粥。譬如苞米糁子粥,需要工夫。细小的火苗奔突,舔舐着厚锅底。锅内咕嘟咕嘟不紧不慢地翻涌着,银鱼吐泡般的活泼。苞米糁子粥黏糊糊的,清香,软糯,不碜牙。熬小米粥时,母亲会丢一把红豆、豇豆、花生米,把桐木锅盖掩实,火也要压一压,慢慢闷煮。这样熬出来的粥,色好,稠浓,颇有嚼头。
冬月里,出门谋生的父亲回了家,吃过母亲做的饭,父亲便会把他粗糙的大手伸向鼓鼓囊囊的包裹,这个动作让我怦然心动。片刻之间,出现一兜山核桃,或者是一袋甜的点心。父亲塞给我,脸上带着温润的笑。
父亲的生意好赖,决定着即将到来的新年的好坏。他从棉袄夹层里掏出一沓钞票,分给祖父一些,剩下的交由母亲保管。倘若这时,我能分到几张十元大钞票,自然分外高兴。隐隐觉得,父亲忍饥挨饿的一冬,终于没白忙活。
抬头望天,有雪花飘落。一年中最隆重的年节,大抵就快要到来了。
冬月文章4:冬月盈盈,恋君念君
文/飞雪云儿
昨晚睡得很晚,当我关上台灯时,才发现清光盈身,一轮圆月悬挂于夜空之中;那一刻,突然有了静坐赏月,与它“相看两不厌”的冲动。
爱月是我的本性。小时候在乡下,门前有几棵枣树,一棵冬青树。冬夜里,枣树枝干枯如剑,密如蛛网,而冬青树则枝繁叶茂。每逢夜晚,总有些鸟儿躲在冬青树的枝叶中,当明月当空,万籁俱静时,还能听到鸟儿在树叶里悉悉索索的声音。也许冬夜太冷,它们聚在一块,犹难御寒,相互挤靠取暖吧。
此时的窗外,没有故乡的冬青树,只有干枯的核桃树,鸟儿是见不到的。远处尚有些许灯光闪烁,他们也会像我一样,傻傻地与月共语吗?应该不会,这个世界上,与我一样,对月有最特殊感悟、执着眷恋的,只有君了。
君不止一次跟我说,小时候,生长在南国水乡,每到月圆之夜,就情不自禁,呆坐门前。看月,恋月;长大后,更是爱月,念月。我们相聚时,也是见月不返,依依不舍。一次晚饭后,君说陪妈妈出外散步,抬头忽然看到天空圆月,心中陡然充满相思,急切想见我;那时的感受,终身难忘。
月是大自然的魂魄,更是我们的心灵偶像。见月如见君,恋君如恋月。在这寒冷的冬夜,有明月相伴,有相思萦心,寒意早已离我远去了。
冬月文章5:期待下一个千年的轮转
文/唐风
冬月,寒风萧萧。似乎一切都变成了触不动的寒。
思绪停留在凛冽的夜晚。风,一遍遍吟唱着忧伤的旋律,忧郁而又凄婉。拾起指上的文字,浅浅地画上几笔。滑落的,竟是绵绵的哀愁、深深的思念。
是谁,在今生最美丽的一瞬间,打开了我封锁着的思念?眺望窗外,在这寒冷的夜晚,那月,竟是如此的圆。
今生与你相遇,灿烂了我一生的风景。对于我,已胜过千年。我把前生的思念集结成句,把今生的等待汇结成集,只盼望你能在那用心泪凝结成的文字中,读懂一颗期盼的心。
亲爱,让我为你写一些不成文的语言。字句间,藏着你一世的风华、我今生的眷恋。
亲爱,让我为你画一幅淡淡的素描。笔划里,隐着你温暖可爱的笑脸。
亲爱,让我为你诵一阕《那天那月那年》。愿得一人心,定不负此人此情、此生难得的爱恋。
错过,于千百年之前。却于千百年之后,在尘世中又见你的容颜。
你在如画的江南挥毫泼墨,才情如诗。与你此生相遇,是我们宿命的缘。
亲爱,你是如何遇见我的,在我最美丽的时候?
是不是前世你我不停地在佛前许愿,求佛让我们今生结一段感天动地的情缘?
所以,你打马而来,不停不歇,一路行走在陌上花开的小径;我随风而舞,越过万水千山。霎时,前世冰冷的记忆被你温暖的眼神融化。在这寒冷的冬夜,顿觉暖风拂过,蝴蝶翩翩,恍若人间四月天。
很多无眠的夜晚,独自坐在电脑前,纵然键盘把指间磨的发热,却怎么也传不过去我要给你的温暖。
这是一段未了的尘缘,天涯咫尺,沧海桑田。亲爱,我不在乎距离的遥远,期待下一个千年的轮转。
冬月文章6:感谢您的爱
文/苟永菊
1992年冬月,女儿言出生了,满月后的第二天先回到一个叫棉花嘴的老屋看望她的外祖祖。言穿着我手工编织的红毛衣,脸蛋粉粉的,懒懒地眯着小眼睛,她并不知道,外祖祖看她的眼神,满眼都是看***妈菊儿小时候一样的深切。
可是,一个月后,外婆终没熬过那漫长的数九腊月,大舅那一筐炭火也无法温暖她冰凉的身子,静静的走了。外婆的棺木已备了多年,我从街上一路赶往那个熟悉的院子,冬日坑坑洼洼的路面结上许多冰凌,一踩上去发出清脆的撕裂声,我的心一紧再紧。外婆静静的躺在堂屋的木板上,面容安详,身穿着妈妈缝制的蓝布寿衣,只是看见那双熟悉的小脚,曾经也在这样无数个寒冬的童年里带给我温暖的双足让我潸然泪下。那一句,感谢您的爱,都还未来得及说出口。
外婆出生在民国,***妈是县城里读过诗书的女子,还有一个好听又文艺的名字:冷子云。小时不懂得名字的意喻,大了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同乡村小草一样的朴素与简然,但我更爱如外婆诗意一样的名字及温厚的一生。
棉花嘴是典型的川东竹林式院落,周围并无迤逦的大山,附近的小坡跟棋子似的布局,院子生得一个模样儿,让初到的陌生人如迷局般分不清。一大片冬水田从棉花嘴延伸至冷家坝子,水田像姑娘们的身子样,长度往往是宽度的好几倍,单薄又瘦长。初看那田里的水明晃晃的,以为有多深,试探的人小心翼翼的扔一块石头,结果却是泥水溅身,吃了亏的人忍不住骂上几句才消气,水田就这样平白被人冤枉着。其实水田并不稀奇,川东地区处处皆是,处婆早就看习惯了。处婆说人的性情可以变,偏偏水田还是那水田,天天在眼皮子底下,变不了啥样儿。
儿时的童年充满无限的意趣,夏天的夜晚繁星点点,晒坝是儿时的乐园,纳凉是乡村静寂而温馨的版画。父亲工作在外地,两个哥哥正上小学,家里所有重担落在妈妈一个人的肩上,为了多赶一些工分,我于是成了外婆的小棉袄。我是一个淘气的小屁孩,和院子的小伙伴玩累了,天一黑,那些大孩子总是鬼呀鬼的来吓我,外婆摇着一把蒲扇,穿着薄薄的长衫子早已躺在竹席上乘凉,吓得我直往外婆怀里钻。“菊儿,别怕,来我怀里,我给你讲故事,那些鬼神也是怕活人的”,梁山伯祝英台、熊外婆的故事、三字经这些都是我百听不厌的。外婆的蒲扇驱走了讨厌的蚊虫,乡村的星夜是童年在外婆故事里成长的温存记忆。只是,我不好意思对您说:感谢您的爱。
亲戚们会经常来看望外婆也会留下很多饼干糖果糕点类,她会悄悄的塞给我一些,因零食太少,表姐们又多,外婆对我是偏爱的。大舅的院子里栽了十几棵红橘树,秋冬至,橘子也红了,大舅特意为外婆留下一部分,不会让表姐们抢着吃完。因妈妈晚上还在赶工,我自然是随外婆睡的时候多,我喜欢和外婆睡一头,离体温越近越是暖和。外婆吃橘子时自然会掰一半给我,那种甜是到了心底,一瓣一瓣的细嚼慢咽。
因母亲就嫁在了同一个生产队里,后来外公把地皮分了一块给我们家建房,因此我家和外婆就隔一个阳沟。屋后的竹林分不清楚是哪家,这笼的竹叶飘向那边的瓦背上,那笼的竹叶飘向这边的瓦背上,竹叶才不管这些呢,一个劲的直往上拨节长粗。外婆家的晚餐极其简单,那种简单是当时物质匮乏所致。妈妈赶工回家很晚,有时外婆就叫我在她家里吃,大舅表姐表哥们大大小小一家子七八口人,单单吃面条都得煮一大锅,没什么油荤,半瓷碗面里蔬菜居多,有一点儿味精,另外就是一小勺子豆瓣酱,却让我觉得那个面香得很,汤都喝得干干净净的。随着物质的逐渐丰富,逢年过节,家里每年要杀年猪。妈妈在外婆的指导下清洗小肠,切肉,拌料,然后找来麻线,一节一节的绑在小肠上并扎上小孔排气。外婆把手艺传递给了母亲,母亲把手艺又传给我,外婆的爱便留存在我幼年的味觉里,在每年吃着喷香的腊肠记忆里。
兄妹三人数我幼年小病多,常常深更半夜发烧,烧得满嘴胡言乱语。妈妈急,外婆急,黑灯瞎火的,村上诊所又远,这时候外婆最有主意,吩咐妈妈去把泡菜坛子里的陈酸萝卜抓一些,并切成块,她用手掌捏着萝卜块在我额头上背心上脚板心上来回推,以迅速散热来达到降温的目的。我的病痛在外婆妈妈细心的照料里很快恢复了精气神。可是,我还是来不及对您说:外婆,感谢您的爱。
棉花嘴的水田是变不了的,被外婆说中了。而外婆正一年一年的老去,外婆的皮肤干得像门前的拐枣树皮,只是,树丫子一年一年的长青,而外婆的白发越来越多,外婆说:“菊儿,别数了,白发添寿。”外婆的身体一年也不如一年,四季头顶上包着一块白布帕子,她很爱干净,十天半月要洗一次澡,要搓背,还要修剪脚指甲,这些活儿都是妈妈去帮着完成,我知道,这是妈妈对外婆的爱。
而我对外婆的爱呢,我想为外婆驱赶蚊虫,为外婆买好多零食,为外婆暖脚,把外婆接到家里好好的住上一段时间,可是,这些都做不到,外婆安详的离开了。她就像门前的那棵老树,皈依尘土,以后也会像水田一样不变了,会安详静谧的守候着故乡。只是,我却常常会想起她,对着故土的方向默默地念叨:外婆,感谢您的爱!
冬月文章7:冬月。冬语
文/风吹馨兰
一
在寒与暖的交替中,人会走向暮年。这期间我们总会收获草籽和风,收获一畦一畦的冬青和麦芽,应该还有疼痛与执念的纠葛。有颓废和懈怠在眉宇徘徊。生于凡尘,这不过是必经的所有,所以,无需叹息,你只记得来过就好。记得你曾为它们动过心。记得老去的光阴里,你曾倾其所有,只为一次回眸。
二
每一朵花都是岑寂的,热烈与宁静只是一种表述,到最后,都会殊途同归。可我依旧欣赏它的不动声色,欣赏它安于败落的自如。她是柔弱的,也是果敢的。即便筋骨碎裂,也会留下一缕香,给途径的月色,和月色下独行的我。
三
无数次,我拿着跌落在幻影中的笔,不知所措。黑暗中没有光,我像一条盲目的鱼,睁着眼睛,却找不到救赎。那七秒记忆早已干枯。无声无息是我本来的面目。而随后的搁浅,是在我全面溃败之前,能给自己的最好的葬礼。
四
每个人,最初遇见这个世界,都是清澈的,只是经历过众多的纷纭后,没有谁还能踏雪而歌,剔透的行于世间。因为众生的贪欲,于是,有了尔虞我诈,有了谎言欺凌,可我,依旧相信光明,相信再苦仄的人生都有它的微芒,只是,得自己从囹圄中站立,并长成铁骨铮铮的样子。
五。
我曾忽略你,去千里之外找寻月色。奈何明月照沟渠,生生冷了良辰。也曾遗落你,去万水千山走遍。山水依傍霞光,却是一笔不能勾勒。时光消瘦,笛声隐隐,心事藏于深冬。这千般妩媚到底动了谁的底色?这万缕心思又会柔了谁的侠骨?寥寥苍穹之下,城池断壁残垣,而体内钟摆怯怯如昨。
冬月文章8:母亲的春节
文/曹茂海
冬月一过,便是腊月。母亲常说两句话,一句话是“那个老哥走了六年了”。“那个老哥”指的是我父亲,父亲是六年前的那个腊月二十九走的。另一句话是“再过×天就过年了”,每隔两三天,母亲就说这话。对于春节,母亲有如国人盼奥运会倒计时那般迫切。
望过年,是我辈小时候最甜蜜的记忆。王安石有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热闹吧,宋朝热闹,当代也热闹。我幼时的除夕,还没有春晚,父亲在堂屋中间放一个秋日就晾干的树兜,生起火,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吃苕果,嚼蚕豆,尝雪果,喝川芎茶,一直呆到零点,放一个万子头(鞭炮),然后睡觉。除夕夜,母亲年前给我添制的新衣,我是要穿着睡觉的。
现在,我年过半百,对于过节似乎很淡薄,因为日子过得周正,感觉天天在过年。年逾古稀的母亲仍然望过年,而且那种感觉与日俱增。父亲是六十八岁过世的。母亲说,我比你父亲多活了四岁,今后的日子不多了。
父亲过世后,母亲患耳疾,听觉迟钝。然而,我的感觉反而特别好,因为老人耳背,反而增寿。还有,母亲现在仍然种地种菜,过八十,奔九十,我有十成把握。
母亲望过年,是在望团圆。中国的春节应该是团圆节、亲人节。二弟修文一家三口在广东中山,我次子了然一家三口在深圳,过年了,都该回家。母亲要求很简单,能看上他们一眼。
去年,次子了然一家三口没回家过春节,母亲说,大过年的,人多,买不上票,来年再回也好。当时,我想到唐朝有个诗人叫唐来鹄的一首诗《除夜》:“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这唐来鹄应该是个硬汉子,春节回不了家,相思一夜,愁到晓鸡,又将憔悴……我不知道春节远在深圳的儿子,除夕之夜会是个什么样子。
年前,了然回过大冶。因为春节不能回家,他要提前把一家人请到大冶某酒店吃一顿团圆饭。那顿饭,我没有参加。正如大家所说,接了媳妇,好比嫁了个儿子,这了然,忘了老头子,奶奶总该记着吧。
今年,了然一家三口回来了。长子一木有车,我让他回老家接奶奶。我开车去了大冶北站。在站口抽了三去烟,儿子了然、儿媳玉姣、孙女紫云都回来了。
大年三十,一家人回老家柳林吃团圆饭。长子一家三口,次子一家三口,三弟一家三口,伯父家我四兄弟,加上母亲、我和妻子,围了一大桌。先是大家给两孙女发红包,母亲把儿女们给她发的红包发给了曾孙女。曾孙女毕竟不是在老家养大的,在她们的心中,红包似乎比太婆更重要,长孙女纤云读小学一年级晓得说声“谢谢”,小孙女紫云才三岁,只是朝太婆看了一眼。
我在孙女这个年龄,过年是没有享用红包的。除夕,母亲给我们兄妹分蚕豆和苕果,好年成还可以分到十多颗花生。记得有一年,同年爷给我一角押岁钱,同年爷一走,这一角钱便装进入了母亲的口袋。
吃团圆饭自然要喝酒。咱家有喝酒的传统,祖父喝酒,伯父和父亲喝酒,叔伯几兄弟喝酒,两个儿子也学着喝酒。祖父、伯你和父亲相继过世,父亲的照片挂在墙上,我心中不免有几分伤感。于是,我提议先给过世的长辈们敬一杯,大家一同站了起来。这时,母亲夺过三弟尚文的酒杯,说他酒量小,要他换喝啤酒。
喝酒的男人,各有各的可爱:每每喝酒每每不醉的男人,最能高瞻远瞩,凡事运筹帷幄;微昏薄醉,醉眼蒙胧的男人,冷眼旁观,世界看得更清楚,不醉不休;酩酊大醉的男人,有着难得糊涂的洒脱与超然。我呢,这三种男人都不像,可用一两的酒杯给每个喝酒的男人敬了一杯酒,包括我的儿子。
二弟修文一家三口初一下午五点半坐高铁到大冶北站。我们通了电话,说好了在县城我家吃晚饭,母亲也在等着。我们等,等到七点钟他们未到。母亲多次催打电话,关机。我便给弟媳打,弟媳说,回她家了,明天回老家看母亲。
母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眼睛直直的。我生气了:我们可以等,可以饿,母亲不能。长孙媳妇几次把汤碗端到她面前,她都说“再等一下”,我知道母亲一直在等。
父亲过世后,我成了一家之长,对于二弟的行为当然恼火。我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打电话,便给弟媳发信息:母亲在家等你们一下午,到现在还不吃饭。回过来的信息是:明天回家看母亲。
明天是大年初二,按地方习俗,这一天只允许给头一年过世的长辈拜年……于是,我回信息:明天,老家柳林不欢迎你。
很晚的晚餐,我们父子三人喝了一瓶酒……平日,母亲胃口好,比我还能吃,但这个晚上,母亲在我们的逼迫下只喝了一碗汤。
这个老二,只听老婆的,母亲说。
当代社会,听老婆的应该是部分优秀男人的美德,包括老二修文。男女双方都有长辈,先去哪里无可厚非。改变路线总该打个电话吧,何况事先有约,更何况还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母亲在等——老二和弟媳都是教师,这个道理该懂。
这个晚餐,我们父子三人喝了白酒喝黄酒。这黄酒是小儿媳玉姣从老家十堰房县带回来的。回老家柳林之前,了然一家三口回了房县,也带回来黄酒。黄酒先煮热,凉一会儿,然后倒入酒杯。这黄酒味纯,爽口,舒心,房县人说,能喝五两白酒的人千杯不醉。我才不再相信这千杯不醉的夸辞,因为我第一次去房县,喝的是这亲家母酿的黄酒,也被亲家母给灌醉了。
这晚饭喝酒近两小时,酒间,修文一家三口回了。于是,再添酒杯、碗筷,再热菜,再炒菜。突然间,沉默一下午的母亲有说有笑了。母亲特那想那个已经上了大学三年级的孙子一丁,一丁长高了,白胖了,肯定长学问了,母亲对着一丁说个不停。
在讲台站了三十七年,我以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这般情形:小学紧跟母亲,中学崇拜父亲,上大学了坚信自己。一丁生在广东,长在广东,家乡观念自然淡薄,何谈乡愁,而且浓浓乡愁是无法培养的。再说,一丁上大学了,还是母亲跟屁虫,我以为他还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席间,我对一丁说:你姓曹,不姓周。母亲说,是的,是的。一丁当时并没有听懂了我这话的意思,却触动了他反感的神经……事后,我很后悔,觉得这话说得太牵强,太武断,太片面。但我真的希望,一丁春节期间能跟他父亲屁股后面,去我和修文舅舅、姑父、妹妹家中串串门,因为每次春节回家,他时常蜗居在外婆家,我们家的亲戚没有人知道他。
我曾读过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极力吹捧“吾心安处是吾乡”的人生哲学。对此,我不敢苟同,故乡本是故乡,是父母、祖父母、曾祖父生活的过的地方,那里有他们的老屋和坟墓。站在老屋前,或是站在坟墓前,子孙后代应该想起先辈们的一些往事,应该传承祖辈们的美德和家训,应该记住乡愁而后昂首挺胸地走出故乡……
曾做过童养媳的母亲老了,春节给过她忧伤,更给她带来快乐。母亲在,家在,我很骄傲我还在做母亲的儿子。这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母亲老了,我希望我的儿孙辈能够尊敬她,并给她幸福和快乐,包括我。母亲如同一根扁担,这根扁担挑出了幸福的三代人,若干年后,当母亲成为墓碑的时候,所有的晚辈流出的眼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冬月文章9:温暖冬日的一米阳光
文/行云
时值冬月,温度低迷,风使劲的刮着,卷起地上的尘土和落叶。人们穿着厚厚的防寒服,戴上口罩,仍觉得寒意逼人。太阳不知流落在何方,天空阴沉沉的,更加剧了寒冷。
因为冷,超市里的顾客也特别少。我在超市值班,到了中午算账时少了一百二十元钱对不住帐。我将收费记录仔细的核对一遍后,发现是给一位顾客少算了一件牛奶。哎,这要是十元八元也就算了,一百多块呢,这不赔大发了吗?我不由得为自己的粗心大意而深深自责。
还真巧了,中午回去吃饭时,忽然发现那位顾客的车子居然停在邻居家门前,那位顾客就在邻居的院子里。她是一位中年女士,穿着一件黑袄,下面配了条黑裙子,显得温文尔雅。我心里先是一阵窃喜,但立刻又被矛盾所占据:我该不该进去讨回少收的钱?何况是我自己少收了钱,要是人家不承认了呢?……
这时,邻居看见我站在门外,就给我打招呼。我趁机走进院子里,跟大家寒暄过后,我硬着头皮走到那位顾客的面前,笑着对她说:“不好意思,想给您说个事儿。”这时大伙都惊异地望着我。“上午您在我超市里买了两件牛奶,我只收了您一件的钱,少收了您一百二十块钱。”说完,我用忐忑的眼光望着她。只见那位女士莞尔一笑,轻轻地说:“哦,是吗?我也没发现这个事,你过来……”她一边说着,一边走过来拥着我的肩膀向堂屋走去。她从沙发上的包里取出一百二十块钱给我,我只收了她100元钱,把二十元递给她:“这零头不要了,你拿着。”她不依,硬塞在我的手里,依然温柔可亲地说:“这怎么行!你们做生意也不容易啊!”我坚持不要,可又被她硬塞进了衣兜。
我向那位女士一再表示感谢,她却不以为然。她的笑容那样温暖,举手投足间透出的大气与优雅,像一位姐姐,又像是我的母亲。
我拿着那一百二十块钱离开邻居家,心中涌起无限感慨。女士的宽容瞬间消融了我心间的顾虑,一切都是那样自然、和谐。在当今社会里,我们常常听到人们指责人情的淡薄,抱怨世态的炎凉,我想,那些只是个别现象,其实真诚和善良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平凡的感动就在身边。
抬起头,一米阳光正穿透云层撒向大地,将寒冷的冬季温暖。
冬月文章10:细品冬月别有味儿
文/秦延安
一进入冬季,日子冷了又冷,白天短了再短。从西伯利亚千里迢迢而来的西北风,日益狂劲,不仅让虫儿早早钻进泥土开始冬眠,就连野草也已经将身子缩进了大地,只留下光秃秃的树木驻守在天地间。褪去的是怯弱,坚守的是刚强,虽然有些羸弱,但大地总有自己的筋骨。在这最冷的寒冬腊月里,尤以农历十一月的冬月最有味儿。
冬月里,没有绿色装饰的城市显得更加生硬,没有花朵装扮的公园显得更加寂寞,就连街上的车辆也变得稀疏起来。而行人变得臃肿,即使是最怕胖的女人,也不得不穿上大棉袄,戴上口罩,系上围巾。穿着厚厚羽绒服的孩子们,倒是不怕冷,虽然家长让他们戴上手套和口罩,可过不了多久,他们便会摘下来……街头的小贩也少了许多,只有卖烤红薯和炒板栗的依然坚守着,那红薯香混合着板栗味儿,在寒风中尽情氤氲着。城里的冬月就是这样,看似单调乏味,其实多姿多彩。
乡村里的冬月充满了人间烟火味。虽然高山沉默,河流无语,田野空旷,但村庄里充斥着鸡零狗碎,炊烟袅袅。门前屋后的各种树木,虽然枯瘦,但并不寂寞。成群的麻雀飞上飞下,檐前屋后地跳跃,惹得无所事事的狗儿,突然就蹿了上去。随着扑啦啦的声响,刚才还在地上偷吃鸡食的麻雀,已经闪到了空中的电线上。东张西望的麻雀有些洋洋得意,一无所获的狗儿虽有些失落,但很快便被门口的响动吸引了注意力,不免狂吠起来。推门而进的邻人吓了一跳,一动都不敢动地站在门口。闻讯而出的主人大声呵斥着。见是主家的熟人,狗儿知趣地一边歇息去了。掀开门上挂的棉被帘子,客人被让进了屋,一股暖融融的气息迎面扑来,让一身的寒意瞬间消散。在燃烧正旺的炉火上,壶水吱吱地响着,大家围坐在炉前烤火。冬月是闲冬,邻里走动比较频繁。一壶热茶,两支香烟,几句寒暄,便将忙于生计的村人紧紧地拴在一起。
冬月的寒风偶尔裹挟着金色的阳光,让人们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完全沉浸在金光之中。只不过这光有些太短暂,太阳一落下去,便天寒地冻,在丝丝寒气中,感受到冬天的味道。
冬月里,虽然寒冷剥夺了大地绚丽的色彩,但在清冷中给天地以萧瑟的另一种韵味儿。这就是冬月,有寒冷也有阳光,有灰色也有温情。被照耀过的,已经懂得光;被温暖过的,已经懂得温暖。
冬月文章11:南方北方
文/李夏
冬月的一个早晨,我背起行囊,揣好车票,赶往火车站——我要回家。
曾经有人问我,家在哪里?我回答他,说来话长。
我的祖籍在苏北,新中国成立之初,父亲南下合肥工作,与母亲在此成亲,在此生育了我们兄弟姊妹四人。如按出生地算,我的家应在合肥。
然而,上世纪六十年代,父母奉调到淮北工作。按照一位诗人的话:“父母居住的地方就是家。”我的家在淮北。
春节将近,火车站候车厅里十分热闹,人们拎着大包小袋,或坐或站在候车,他们忙碌但无疲惫之色,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家。
终于踏上了列车的车厢,这是一列绿皮车,是我从少年时代每逢假日便乘坐的那种。难怪,一进车门就有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
线路也是那条老线路:合肥-淮北。但窗外的风景已然不同,多了楼房建筑,多了一些现代的气息。
车厢里流动着温暖的喜兴的气息。
座位上满满的,人们坐得挤挤挨挨。有人站在过道上,一位农民工坐在一只反扣的油漆桶上,他正和同伴开心地谈起家里建起的新房。
一对小夫妻坐在座位上,女的怀中抱着襁褓,襁褓中的婴儿是头一回上爷爷奶奶家吧。
一位大学生旁若无人,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书。
广播里传来一阵悦耳的歌声:“秋野的金黄和秋风的萧肃,奏响冬日的苦短和冬夜的漫长,人们像蜜蜂看着花开花落,又像一匹马拉着命运的缰,从这个村口走向那座城市,踏着季节的四色轮从南方到北方……”
哦,这是白雪在唱《南方北方》。那歌词、那旋律,击中了人心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我要回家,从南方到北方,从东部到西部……
瞧啊,循着冬日的脚步,这个被称作“地球上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人群大迁徙”,已经拉开了序幕。
白雪的歌声还在继续:“啊,从南方到北方,大雁飞来又飞往,离家的日子长又长,思乡心茫茫,生活就像村头挥舞的黄手帕,诱惑你朝前走又回头望……”
啊,回乡的人们,祝你好运,祝你在村头的老树上,看见幸福的黄手帕。
冬月文章12:农历冬月瑞雪来
文/寇玺
农历十一月是冬月,又称辜月、仲冬、中冬、畅月等,这时候,天寒地冻,还没开始为过年作准备,是农民最为清闲的日子,可以串门聊天,祈盼瑞雪带来一个丰年。
从入冬起一直到这个月,是不是觉得白天越来越短了?《吕氏春秋》说冬至是“日行远道”,就是太阳离我们最远的意思。根据现代天文学的测定,冬至日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出现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因此又称“日短至”。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冬至过后,就要入九了,地里没啥农活要忙,忙的都是家里事儿。大人教孩子唱着数九歌,全家一起包饺子、聊心事,温馨地度过。在洛阳,数九歌这么唱:“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冻河开,八九燕子来;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除了唱歌,冬月里,吃也是要紧事儿。
在北方,冬至那天流行吃饺子,河南至今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而且这俗语的由来,和咱河南人有关。相传,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名医张仲景。张仲景是南阳人,他著的《伤寒杂病论》,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有一年入冬后,张仲景看乡亲们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生了冻疮,便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施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还送上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好了。后人便学着“娇耳”的样子,在冬至包饺子吃。洛阳老城人吃饺子时要把汤喝完,说是“吃饺子喝汤,胜似开药方”,我想也和这个典故有关系。
冬月里,还有这个农历年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小寒。小寒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这时候的洛阳,已经是一派严冬景象,我国大部分地区最冷的时候,就在小寒和大寒期间。
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徙的,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徙;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喜鹊,喜鹊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雉始鸲”中“鸲”为鸣叫的意思,雉鸡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而鸣叫。
天气冷,小寒的节俗多与运动或食物有关。俗话说“大寒小寒,冻成冰团”,很多地方会用当地流行的体育锻炼方式来度过小寒节气,如跳绳、踢毽子、“斗鸡”等。今年这场期盼已久的大雪,也给人们提供了素材——打雪仗、堆雪人,在游乐中,气温再低也能暖和起来!
冬月文章13:腌腊鱼
文/徐晟
一进冬月,市场上卖草鱼、灌香肠的生意就开始火爆起来。此时气温降低,蚊蝇不生,正是腌腊鱼的最佳时机。
以前在农村,到了冬月,塘里的水浅了,村民们就用抽水机将邻近的一口塘里的水抽到另一口塘里,捉完鱼后再将水转回来。那时只要捉鱼,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去看热闹。抽水机用柴油机带动,只要听到“突突突”的响声,我们就知道那口塘里要捉鱼了。早早站到堰堤上,看塘里的水慢慢变浅,最后只剩塘底一圈儿,一些鱼不安地从水中跳起又落下,溅起朵朵水花,搅得人心里痒。
队长安排人下水捉鱼,堰堤上看热闹的按捺不住兴奋,大声叫喊,指点哪里有鱼,恨不得跳下水去捉。但捉鱼是队长统一安排的,捉到的鱼每家按人平分。
队长让捉鱼的人收工。一群等在堤上的半大小子,鸭子似的扑向塘里。虽然水冷刺骨,但捡漏捉到的鱼归自己,尽管只是些小鱼小虾,他们也乐在其中,一个个像泥猴在水中摸来摸去。
队里分的,自己捉的,冬天不缺鱼吃。鲶鱼、胖头、鲫鱼煮新鲜的吃;小鱼小虾用鸡蛋面粉调糊,油炸了吃;草鱼、大白刁用盐腌起来晾干,制成腊鱼。草鱼从背上剖开洗净用竹签撑着,大白刁用铁丝穿成一串一串的。天气晴朗的日子,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挂着一条条、一串串腊鱼,飘荡着浓浓的年味,摇曳成记忆里一道温暖的风景!
腌腊鱼是件又脏又累的活。数九寒冬,滴水成冰。杀鱼,打鳞,抠鳃,去内脏,清洗,抹盐,一盆鱼腌下来,腰酸背痛,满手腥味,几天都洗不干净。难怪现在很多人怕麻烦,腊鱼直接到超市去买。或者干脆不办年货,客人来了,到餐馆里一坐,麻将打起来,待客娱乐两不误。
妻本打算今年不办年货,看到女儿写的空间说说又改变了主意。女儿吉大毕业到上海工作,“南甜北咸”,刚习惯盐味重的东北菜,又要吃甜得腻人的上海菜,女儿自然“想念武汉周黑鸭,想念安陆白花菜,想念妈妈的腌腊鱼!”
女儿在身边的时候,妻每年都腌几条草鱼。从腊月到正月,腌腊鱼的韧劲和特有的香味,让女儿百吃不厌。
上个周末,妻买回两条十多斤的草鱼,又在家里忙碌起来。妻将草鱼从背部切开,取出五脏六腑,剁掉鱼头,去鳞,清洗,沥干水,将炒好的盐和花椒抹在鱼身上。肉厚的地方多抹点,肉薄的地方和鱼皮上抹少一些。妻双手冻得通红,像一节节香肠,看着让人心疼。我过去帮忙,妻不让我动手,怕我弄不好。
抹了盐的草鱼放进盆里,一个星期后出卤,晾在阳台上能晒到太阳的地方。望着渐渐风干颜色变暗的腌草鱼,妻脸上漾开了笑容,仿佛嗅到了干煎腊鱼块的香味,看到了女儿津津有味吃着腊鱼块的馋样儿!
冬月文章14:乡村冬月
文/陈树庆
乡村的冬月寒冷而萧索,但亦是温馨而美丽的。乡村的冬月自有乡村独有的景致和韵味。若耐住性子,行走在乡村的冬月里,一幅幅佳意美图,自会呈现在我们眼前。
乡村的冬月是娴静的,收割过的田野上呈现出少有的单调﹑荒凉和萧瑟,没有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没有了夏天的郁郁葱葱,没有了秋天的硕果累累,像一位刚生育的母亲,疲倦了,在进行短暂的歇息,缄默地思考着来年的奉献。
乡村的冬月是闲适的,忙碌了一年的庄户人,开始了难得的休憩与放松,为来年的耕作养精蓄锐。只有光秃秃的树木耸立着,风扫过树梢,呜呜作响,把田野、道路吹得干干净净。向来勤快的庄户人,半早上了还在热烘烘的土炕上躺着,直到日头爬上了窗棂,各家各户的屋顶上才升起飘摇不定的袅袅炊烟,在北风的吹拂中,瞬间消失在天际。吃过简单的早饭,庄户人披上臃肿的棉袄,走出家门,阳光淡淡地挂在天上,寻个避风向阳的角落,背靠墙根坐下来,享受一年中最惬意的农家平凡恬淡的清闲日子。
濯濯的田野,裸裸的村庄,只有深而长的静寂。在无声无息中大雪悄然飘落,将整个村庄搂在自己的怀里,对田野进行最纯洁的洗礼。茫茫的银白晶莹刺眼,让人感受到了尘世间少有的纯净与洁白。村落里三三两两的人走了出来,包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张脸,呵一口气,搓一搓手,脸上的皱纹溢出不易察觉的欣喜,沿着乡村崎岖的小路,在完整无损的雪里“噗嚓噗嚓”踩过。走到自家的麦地,蹲下身,抓一把雪在手上掂掂,在唇边嗅嗅,又抖落下去,自言道:“好大的雪。”站起身极目远望,远处的村落,树木、麦田、道路覆盖在白雪之下,面对这场大雪,庄户人心里盛满踏实和惬意,他们没有更多的话语,他们的话语,深藏在积雪下的土壤里,伏冬的麦苗在雪里长满发芽的梦。一场大雪,兆示一个丰收的年景。一场大雪下来,银装素裹,冬天就更静寂了。
雪铺盖大地,成为这个季节不可或缺的主角。孩童们身穿棉衣,头戴棉帽,摘冰锥、堆雪人、打雪仗,在雪地里奔跑嬉闹,在冰河里滑冰,在雪的世界里尽情玩耍,咯咯咯的笑闹声回荡在村落上空。炉膛旁,乡亲们利用这闲散时光串门聊天绕炉而坐,那熊熊燃烧的炉膛中间吊着滋滋冒着热气的水壶,炭火边烤着硕大的红薯。他们有一句没一句地拉家常,说逸闻趣事,间或望望随风扑门而入的雪花出神,他们想身边的事,当然想得最多的还是雪如何漫飘乡村。玉树琼浆为乡村大地描摹幻想,流火的尖椒点缀在雪影檐下,把庄户人的日子打点得红红火火,雪点亮了庄户人的心,温暖了乡村大地。
薄明的清晨,栩栩如生的冰窗花,自窗棂中一幅幅展卷而出。将自己的全貌尽情地展现,没有人为的雕凿,没有刻意的修饰,没有五彩的装扮,却是如此的圣洁美丽,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呈现在我们眼前。仿佛一位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画家,用寒风和低温当作画笔和刻刀,每日每夜挥洒自如地创作,在庄户人的窗子上留下自己的杰作,为的是让庄户人在寒冷的季节里,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眼就能够欣赏到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
如今乡村的冬月似乎已没有了这种氛围,人们为了生计前途四处奔忙。更没有时间和精力聚集一堂,静静地品味冬月独有的景致和韵味。只有在夜晚来临时,乡村的静谧与温馨悄悄地叩响远离了乡村的游子,久久地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