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文章

请欣赏英雄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英雄的文章1:我的英雄爷爷

文/赵锦凌

爷爷今年83岁,身材矮小,瘦小精干,花白的头发,一口洁白的假牙,一张写满苍桑岁月的脸……走在人群中,你一定认不出我爷爷是谁,因为他是一位很普通的八旬老人。但是在他身上发生了许多不平凡的事。

爷爷最爱逛的地方就是秀山,因为秀山上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每年清明,就是爷爷悲喜交加的时候,他总会满怀深情地对我说:“娃啊,你们太好过了,你看看,满桌的酒肉,香喷喷的饭菜吃也吃不完,你知道吗?这些都是无数革命先烈英勇拼搏,用他们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哟。由于有了他们,你们才能够安心地读书,幸福地生活。”每当听到这些,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述的那些经历。

爷爷年少时,正值泸西解放前夕,热血澎湃的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边纵游击队,随后被编入边纵游击队大队长朱家壁的队伍,并成了朱家壁的警卫员。跟随着游击队在泸西参加过旧城起义、围攻舞街铺、龙甸战役等十多次战役。爷爷因为生性胆小和身材矮小,所以被安排在饮事班,负责游击队伙食,每当战役打响的时候,爷爷都被吓得瑟瑟发抖。可是有一天,爷爷却在枪林弹中勇敢地救出了一位战友。

那是在龙甸战役中,爷爷给部队送饭,突然之间遭遇黄团的猛烈袭击,爷爷立马抱头蹲下,躲在一个大石头旁,游击队的战士被黄团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东躲西藏,游击队员在黄团的火力压制下无力还手,情况十分危急,一个战友牺牲了,大队长立即发出了撤退的命令。可是就在撤的一瞬间,离爷爷五米远的地方,一个战友倒在了血泊之中,可他还在顽强的向前爬去,原来他的腿上和肩上都负了伤,鲜血直流,如果爷爷再不去救他,他就有可能流血牺牲或被黄团俘虏。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瘦小的爷爷突然站起来,子弹像千万支毒箭一样射向爷爷,爷爷的手臂中弹了,爷爷没有放弃,冒着枪林弹雨,匍匐着爬到这个战士身旁,用尽全身的力气,猛力背起这个战友,一口气跑了五六里地,把战友送到了安全的地方。

战友得救了,爷爷这时才发觉自己的手上和腿上都受了伤,血流不止。事后,战友们个个向爷爷竖起大拇指,表扬爷爷说:“真想不到,你竟如此勇敢!是我们游击队的英雄。”爷爷只是笑了笑,其实爷爷当时不知哪来的勇气,只知道救人要紧,哪里想到竟稀里糊涂的立了这一功。就这样,爷爷由炊事班调到了警卫班,并配备了手枪,从此以后,每次作战,爷爷都冲锋在前,英勇杀敌,成了游击队里的“杀敌英雄”。可是不幸的是,在元谋作战期间,爷爷生病了,再也无法打仗了,爷爷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游击队回家养病。由于腿上负了伤,现在的爷爷走路时还是一颠一跛的,成了终身残疾。爷爷从来不后悔,因为爷爷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每每提起这些事,爷爷都很自豪,总是大声地说:“娃哟,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小家才能富裕,感谢党和政府啊,每月还给我生活补助三百多元呢,比起那些死去的战友,我幸运多了,这腿换了一条命,值啊!值啊!”

这就是我的爷爷,一个普通的八旬老人,我心中的英雄!我的路标!为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点亮了我的人生之路。

英雄的文章2:戏剧年华,英雄交响

文/野老长歌

农历十月末,冬小麦播种完毕,青黄的麦苗挑着露水闲散的生长。太阳从河岸升起,照在垄上,香喷喷暖烘烘的有阳春的味道。

这时侯邻近的虞城,夏邑,商丘戏班子眺望芒砀,跑龙套似的紧锣密鼓了。先在四关城门和大隅口贴满告示:马金风一行携弟子将于某月日登陆人民剧场。当年的海报还没有剧照头像之类的花里胡哨,只是红红绿绿的漂光纸而已。这已经不得了拉。县城沸沸扬扬,偏远的鸡屁股小村也波涛四溢。

“乖乖,去年那旦角不赖,会货害死多少男人,祖奶奶啊!”

前三天的票抢购一空,都被县城的名门捷足先登。钓鱼的事几无可能,各类逃票的戏迷是那个年代的胎记。

我刚记事,跟父亲到县城看大戏(凭生只一回)。幕徐徐开,花木兰戎装登场:“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细听我花木利细说根源……”凭空一嗓子,如春江放簰,观众们身子前探,脖子挺直,似吊起的鸭。碎步颠连,袍袖婆娑,接着就打斗,红缨枪乱窜成金蛇狂舞。凶险万分,我紧张地头魂都没了。忽一人饮箭而死。死则死焉,我的票一排三号,近舞台几步之遥。光荣了的士兵正呼哧忽哧喘大气,小腹起起伏伏。可能是翻了太多筋斗云吧。

我感觉上当了,只盯著布景看。山峦叠翠,河涛冲奔,几骑人马按辔徐行。如此而已。戏散场,深夜才回到家,我一路就睡在父亲和叔叔们的背上。

人人痴迷戏曲,在这个戏剧年华。平剧《小二黑结婚》,《刘巧儿》。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曲剧《诸葛亮吊孝》,《收姜维》。花鼓戏《打铜锣》,《补锅》。粤剧《梁祝》《雷锋塔》。予剧更是繁花照眼《秦香莲》,《穆桂英挂帅》,《刘墉下南京》。至于千年一剧《朝阳沟》,祖国的戏剧文化臻于高峰。

最终让我沉迷戏剧的还是八个样板戏。“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月照征途风送爽,穿过了山和水沉睡的村庄……”

浓妍的台词,高华的舞姿,悠渺的唱腔。我象一只跪在母羊肚皮下的小羊,含住奶头,吮吸精华。

公社,大队都成立文艺宣传队,嬉笑怒骂,人民情怀。举手投足,英雄写照。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是那个伟大时代的总导演。翻天覆地就是那个共和国的历史剧

有个典型的故事可以注脚。村里光棍丁更生,这一天牵着他的羊看剧组排练《白毛女》。饰演民兵的演员没来,救戏当紧,抓丁更生顶替。就两句台词,绕场一周,打一排枪,完事。光棍把羊拴在窗棂上,他的草鞋(芦苇缨编制,内填麦节,冬天穿上暖和,俗称笼蓊)放在窗台上。演出既久,羊儿饿极,竟不加思索将笼蓊吃掉。一时传为佳话,有诗为证:从城西到城东,城东有个丁更生,喂的绵羊啃笼蓊。哪知这丁更生因祸得福,表演滑稽幽默,动作夸张得离谱,两句台词给他唱成了慢板。惹得哈哈大笑,后来丁更生参加宣传队,成了台柱子,还娶了白毛女。这已是后话,史家自有记录。

台上演革命戏,台下学英雄人。孩子们争相给五包户担水劈柴扫院子。手艺人街头修锁理发不要钱。冬天兴修水利,河底已结薄冰。铁姑娘高歌一曲“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唏哩哗拉跳到水里,工程进度飞快。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个人人为公的戏剧年华,英雄交响啊。

更让人难忘,每年要举办文艺汇演,犹推自编自演的节目。大队间先选,胜者到县里,在胜者到地区到省城,最后进京汇报演出。县文化馆组织文学青年学习戏剧理论,还真出了不少人才。谢玉纯,尹洪波,曹风珍,王朝纲。泥腿子都成了剧作家,创作不少剧目被省集结出版。当时的我,尚在中学,无力涉足戏剧。戏剧者,人物,故事,唱词,舞美,音乐于一炉,难于上青天,我只能为那个时代写几首打油诗。

几十年养成的戏剧敬仰,时不时回望戏剧舞台。忽然发现,一切还是半个世纪前的老样子。还是那些剧目,新编的戏剧一个没有。吴祖光,曹禺先生,封存在历史的尘埃里。

东北有句俗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那是白山黑水的骨血之情。更为广袤的祖国大地,你的戏剧文化不可以落幕啊。

英雄的文章3:女儿不想当英雄

文/刘继荣

女儿的同学都叫她“23号”:她所在的班总共有50个人,每每考试,女儿都排第23名,久而久之,她便有了这个雅号。

老公发愁地说,一碰到公司活动或者同学聚会,别人都对自家的“小超人”赞不绝口,他却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优异,而且特长多多,唯有我家的“23号”没有一个值得炫耀的地方。

一次,亲友聚会,众人的话题渐渐转向各家的儿女。趁着酒兴,大人要孩子们说说将来准备做什么。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们毫不怯场,连那个4岁半的小女孩儿也说将来要做央视主持人。12岁的女儿正为身边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剥虾、盛汤揩嘴,忙得不亦乐乎。人们忽然想起,只剩她没说了。在众人的催促下,她认真地回答:“长大了,我想当幼儿园老师。”众人礼貌地表示赞许。

其实,我们也动过很多脑筋。为提高女儿的学习成绩,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各样的资料。女儿也蛮懂事,像一只疲惫的小鸟,从一个班赶到另一个班上课,拼命做习题。可到底是孩子,身体先扛不住了,得了重感冒。在病床上打着点滴,她还坚持写作业,最后引发肺炎。病好后,孩子的脸小了一圈,可期末考试她仍然排在让我们哭笑不得的第23名。

我和老公悄无声息地放弃了揠苗助长的行为,恢复了她正常的作息时间。

这次考试过后,我接到女儿班主任的电话,他说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不过,他说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诉我。在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除了女儿,全班同学竟然都写的是女儿的名字,理由很多: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班主任感叹道: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值得称道啊!

我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成英雄了。女儿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说:“老师曾讲过一句话: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那一刻,我被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儿打动了。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又何妨?

英雄的文章4:金村英雄

文/程建权

当灾难降临,只要能最大可能地保护公共利益,挺身而出的义士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在金村,金七当得起这个称号。

明嘉靖年间,朝廷的禁海令将中华版图固定在陆地上,一些东瀛浪人勾结成暴力集团,抢占沿海岛屿,袭击陆上居民,掠夺官民财产。这些集团成员被称为“倭寇”,抗倭名将戚继光记载:“倭寇使五尺长刀,善腾跃,我军长兵不捷,短兵不接……身皆两段。”难怪“倭寇”可以一路烧杀抢掠,杀到中国内陆安徽腹地。试想,刀光闪处,鲜血喷洒,尸横遍野,无辜百姓避之不及谁与争锋?这时,站出来挡在屠刀前的就是金七。

与金七作战的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用时下的话说是特种兵,倭寇们的兵器用低碳钢作材料,一把刀的制作周期需要半年,多的甚至3到5年,所以打出的刀坚固锋利,而非明军粗制滥造的铁匠手艺可以匹敌。再说倭寇的双手刀术,包括抽刀术、大辟刀术、转刀术、腾跃刀术,完全是战场上总结出来的,威力奇大,动作剧烈,每刀发动,必须一刀致命。与穷凶极恶的职业杀人机器比较起来,金七一定是业余的,因为金村自古以来就是崇尚耕读传家的江南富庶之地,金七和他的乡党最多也就是乡勇、民兵。但倭寇入侵,朝廷不能安民,民众只有自保。在站着死还是被抢掠蹂躏的选择中,金村一定经过了权衡,金七无疑是主战派,他和他领导的民团也大约经过简单的初级训练。

英雄金七首先是智慧的。朝廷扛枪吃粮的国防军尚不能阻挡倭寇兵锋,自己的民团也绝对不具有与之正面抗衡的实力,凭一村之力消灭倭寇不可能,那么吓跑甚至驱散来犯之敌是否可行呢?智慧的金七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用心理战拒敌。刀头舔血的倭寇,毁灭活生生的生命或许眼睛都不眨一下,但是来自神灵的诅咒和报复,或许会使之胆寒。金七一定熟读诗书,抑或粗通兵法。于是,当元宵节夜晚倭寇来犯时,金七命众民团兄弟正面防守御敌,自己率三勇士乔装打扮,身穿彩衣,面涂朱黑,装神弄鬼,使倭寇误以为天神显灵,无心恋战,急忙遁去。

英雄金七一定还是勇武的。面对杀人如麻的倭寇,没有几手硬功夫哪敢突入虎狼之阵,所以和金七一同杀入敌阵的好汉一定是金村最精壮、最勇敢、最急公好义的义士。

倭寇之所以猖獗经年,肯定是朝廷的政策出了问题,禁海的后果至今还影响着中国的版图。富庶如金村这样的江南膏腴之地,早就被倭寇垂涎!于是在四月初八,那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大股倭寇再次来犯,金七依然摆出上次阵法迎敌,只可惜金七对兵法并非专业,没能参透“兵者,诡道也”的精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古训也没能掌握。元宵节的成功只是侥幸,战争终究是实力的比拼,倭寇识破乔装的金七们,四勇士最后倒在倭寇的五尺长刀之下。

金七是当得起英雄的名号的。朝廷下旨立庙封祭,金七谥号“安乐王”,乔装杀入敌阵的三勇士封为“三相公”,被金村的乡亲们祭祀了几百年。锣鼓铿锵、乐舞曼妙,击鼓七通,鸣金七响,这不是两军阵前杀伐的进退,是后人对先贤的祭拜,每年的四月初八,金七和三勇士血洒家园的日子,一定是金村后人对英雄的告慰。

在我心里,金七是英雄。是保卫家园的勇士。

英雄的文章5:英雄未末路 快意好行书

晚报一篇文章让我注目细读--《钢笔英雄 低价卖身》,还有一篇《修笔老人 孤独守望》。

英雄金笔产自上海,一度曾经是民族品牌的骄傲,1984年邓小平用其签署了香港回归的《联合公报》,现在却是“英雄末路”,股权的49%被转让了,爱笔的人说起来有些伤感。键盘的敲击、书写的冷落让曾经如影随形的钢笔日渐式微。

笔是书写的工具,中国自古使用毛笔。我小时候上学用的是铅笔,三年级后使用水笔,最便宜的是沾水笔,上学总是要带着一瓶钢笔水,不小心碰洒了就会洒得满身满书包。几毛钱一只的钢笔花花绿绿,但好看但不经使。再后来有了圆珠笔,省去了墨水带来的麻烦。

那时谁要是有一只好钢笔也是一件十分得意的事。金星钢笔是北京出的,再有就是英雄、金龙、华孚、永生,还有关勒铭、博士等。当然最好的是美国的派克金笔了,那是一般人家不敢问津的。那时还兴在笔杆上刻字,刻上名字或留念一类的几个小字,再用颜色一抹就永不褪色了。

写一手好字是那个时代的要求,谁的字写得好很是体面,同学羡慕、老师喜欢。字像镜子一样反映着个人的性格心态,男同学常常笔走龙蛇,挥挥洒洒,女同学涓涓溪水,秀雅整洁。那时学生、干部、知识分子除了穿着外,还有一个标志,就是在上衣兜里要“别”着,或者叫“挎”着钢笔。有人还“挎着”两支,那是很被别人看重。不知道这人的学问有多大,来头有多大。单元楼楼下住着一对老夫妻,老头瘦高瘦高的,一身中山服,上衣兜里总是别着一只或者两只钢笔,熟人和他开玩笑叫他“大教授”.他们说,想当年就因为老头身配钢笔,年轻漂亮的老太太才嫁给了他。其实老人家只有小学学历,钢笔就是他文化情结的折射。青年男女交朋友送钢笔也是那时的时尚。我上班时老师傅经常调侃一位工友,当年他的女友就送他一只黑杆的“大金星”做为信物。后来两人吹了,这个师傅就写信把钢笔寄了回去,从此落了个外号“金星钢笔”.

我的第一只钢笔是父亲在四川带来的,浅蓝色是笔杆,被我好好炫耀了一番。后来同学不小心将笔尖戳弯了,我就追到他家让他赔我。

现在都在键盘上敲字了,还有几个有兴趣提笔写字呢?有时看到大学生一个个时尚靓丽,但字歪歪扭扭就很饥渴、很惭愧啊!于是要求自己每周必须抄写诗词练字。先是用圆珠笔,签字笔,但找不到书写的感觉,一直惦记着要把钢笔字重新拾起来。前些天翻箱倒柜找出了珍藏的钢笔,又去商店买来钢笔水,真的开始认认真真的写钢笔字了。这心态是不是有些“复古”?

那个修笔的老人我见过,在北京东单,还和他聊过天。他对各类钢笔了如指掌,说起来如数家珍,这可能是北京唯一一位修笔的老人了。原来前门大街路东也有一家修钢笔的,路过时时常进去看看,看那位老人在纸上划来划去,将一只只弃之可惜的笔修成可心的爱物,很是敬佩。

楼下的商场有金笔专柜,经常去浏览。大金星未进柜台,英雄金笔琳琅满目,便宜的几十元,贵得几百几千,那多半是给送礼准备的。营业员知道我不买,但爱听我聊钢笔的故事。

英雄未末路,快意好行书。一定要买一只英雄、一只大金星留着。在手里把玩,在笔筒里斜靠,装饰书桌,浸润心情。那是一种情结,看着高兴、用着舒服。

英雄的文章6:我心目中的英雄

文/俞骏晨

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曲波所着的《林海雪原》吧。这部长篇小说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往事,书中内容惊险刺激,环环相扣,令人百看不厌。这个故事发生在1946年的冬天,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邵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杨子荣提出大胆的设想:打进威虎山内部,探得敌情,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歼灭山上的匪帮。杨子荣顺利进入了威虎山的匪帮,取得匪帮头领座山雕的信任。在座山雕六十大寿的“百鸡宴”上,通过里应外合,小分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杨子荣是聪明的。一开始座山雕并不信任这个突然出现的“胡彪”(杨子荣化装),故意导演了一场与来袭共军激战的假战斗,被聪明的杨子荣识破了——这些人只是大喊大叫,枪都打到天上去了。他抓住机会,不仅打死了几个土匪,而且还取得了座山雕的信任,被封为“老九”。读到这里,我不禁为杨子荣暗暗叫好。

杨子荣是勇敢的。面对小炉匠的突然出现,杨子荣没有惊慌,他抓住小炉匠不敢说出自己被俘经过的弱点,与他展开了一番口舌之战,一连串的追问,使小炉匠乱了阵脚。座山雕开始怀疑小炉匠了,终于按捺不住开枪处决了小炉匠。读到这里,我感到惊险,我能体会到当时的情况有多危险,稍有差错,杨子荣就会有生命的危险。可就是在这么紧要的关头,杨子荣却仍能这样冷静,随机应变,这不得不让我佩服。

故事中最让人回味的是故事的结尾。这个聪明机智的杨子荣布置了巧妙的“百鸡宴”,把座山雕哄得迷迷糊糊的,什么都听他的。“百鸡宴”上所有的匪徒都喝得烂醉如泥,东倒西歪。小分队及时赶到,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这个难缠的匪帮给消灭了,让人看了大快人心。

好个机智勇敢的杨子荣!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也许这本书最后会被世人渐渐淡忘甚至是丢弃,但书中人物的精神品质,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英雄的文章7:英雄冠云树

文/河南岩石青松

我对巍峨峻秀的冠云山早已仰慕已久。一个雨后初晴的夏日,清新的空气中飘逸着野花和青草淡淡的清香。蓝天下,云朵悠闲,风吹麦浪,绿油油的,一望无际延展到天边。

进山了,幸福的喜悦洋溢在我们每个人的脸庞。路边的芳草和灌木丛的叶片上,晶莹的露珠,在早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随处可见,熟透了的桑葚,紫里透红;红玛瑙似的山樱桃,挂满了枝头。我和几个文友们驱车,惬意地奔驰在250省道上,登芙蓉,过透山,不必说校场坪“穆桂英校场演兵”那优美的传说,也不必说“新店不新,美山不美,大村不大,黑山不黑”沿途村庄那旖旎的乡野风光。下了十面坡,沿着清水河畔,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峰峦叠翠的冠云山脚下。

据听说冠云山不仅风景醉人,而且生长着许多参天大树,久负盛名。当我的几个文友们,一路上都在忙着在欣赏冠云山那迷人的风景,我却迷恋于山上一棵棵奇特的树。当我每看见一颗很有韵味的参天大树,总是驻足仰望,触摸拥抱,留恋忘返。就在入山口,我们就遇见一棵古树,曾树碑名曰“千年榔榆”。这棵树长在一块古石碾盘上,树冠高达十多米,树根周长十二米米,需六人合抱。有个五个主要树杈,之上又有两个分树杈,共七个主枝干,盘旋如龙,古朴遒劲,枝繁叶茂,被当地人们称为“七子环抱”,又称“大王树”。

沿着山谷的羊肠小径,攀登而上。原始的天然温带天然混交树林,郁郁葱葱,浓荫匝地,擎天遮日。脚踩着林间厚厚的枯枝落叶,脚底下发出“沙沙”有节奏的声响 。潺潺溪流绿草掩映,古树枯藤环抱缠绕,芳草葱茏,野花烂漫,鸟雀喧鸣,令人心旷神怡。

在半山腰上,我发现一片漆树林,棵棵挺拔林立,树杆笔直,很少有旁枝斜出。在路边,看见许多勤劳淳朴的山里人,头戴草帽,腰系着用白色尼龙袋子做的围裙,双手带着胶质手套,正在用刀子采漆树的白色漆水。听说这漆水是天然的木器油漆原料,每公斤要卖到二百多元呢。采漆人对我讲,每年五月份采漆,一般不会影响漆树生长。难怪乎我们发现,有许多漆树的主干有新的刀痕。在这天然的混交树林中,我们还发现有许多山核桃树,伟岸休憩,枝条油绿,那些隐藏绿叶之中绿色的山核桃,宛如未成熟的绿色山杏那么大,正在孕育着果实。听当地人讲,到了秋季核桃收获的季节,有许多山核桃,品相精美,是做文玩核桃的上等材料,经过加工打磨,成为把玩收藏的佳品,价格不菲哩。

中午时分,我们终于到达冠云山主峰,极目远眺,密密层层的橡树林绵延数百里,苍翠如海。我们漫步于橡树密林中,浓荫蔽日,林间清幽,野花遍地。有许多古橡树,饱经沧桑,古朴典雅,虬枝苍干,直冲云霄,颇具神韵。有的古藤缠绕,盘根错节;有的怀中抱柏,形态万千。趁着初夏,橡树的嫩叶像刚舒展开的绿色手掌,碧绿的发亮,让人怦然心动,如绿色巨伞,如绿色飞瀑。一只只可爱的小松鼠,望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冒然闯入它们宁静的领地,在橡树枝桠间跳来荡去,不停地张望着我们。是呀,橡树的根,深扎在土里,橡树的叶,相融在云里,它用那铜枝铁杆,坚毅地抵抗着阳光的泼洒和风霜雪雨的袭击,我想,这就是橡树的风格。就在我们眼前,这一棵古橡树,仿佛站成一部传奇故事,站成一首经典古诗,或者站成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当我站在冠云山的古橡树下,不禁想到,冠云山的树,也是英雄的树。遥想当年,卢灵洛工委,曾在冠云山的这一棵棵大树下,召开了着名的“黑山会议”,指挥着卢灵洛三县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冠云山周边地区,红军吃野果,饮泉水,发动群众,打击敌人,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比冠云山还要巍峨的深情厚谊。

是呀,英雄的冠云山,英雄的冠云树,将深深地铭刻在我永恒的记忆中。

英雄的文章8:你是英雄

文/韩淑荣

有人说,你是英雄。

当瘟疫降临,你断发出征,勇敢逆行,以生命守护生命,以大爱拯救众生。

你瞒过父母,主动请缨。请战书上,郑重地签上你的姓名,那红红的手印,印证着你坚定的信心和你对使命的忠诚。

带着对亲人的牵挂,带着对恋人来不及的吻别,你就匆匆踏上抗疫征程。

我知道,从你选择护士职业的那一刻起,你就选择了无私,选择了无畏,选择了奉献,更选择了担当。

你无私大爱,睿智谦恭,一个个濒临绝望的患者,在你的鼓励声中,重新振作精神,与瘟神抗争。

护目镜下,一双泛青的熊猫眼;密不透气的橡胶手套中,泡得褶皱的双手已经走形;厚厚的防护服下,内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纸尿裤也已经无力再继续承重。

但在你的心里,只要能挽救患者的生命,这些都不足挂齿,这些都是小事一桩。

为了节约防护用品,为了省下穿脱防护服的时间,你合衣而卧,冰凉的地板上你睡出了最美的天使睡姿。

当你摘下口罩,那一道道深深的勒痕,让人心疼,可你却笑称,这是“天使的印记”。

你24小时的守护,不曾懈怠半分钟,吃喝拉撒睡,抢救、护理、疏导、感控……你全方位掌管,时刻把南丁格尔精神践行。

每天,你为危重患者无数次的翻身、扣背,虽然已经汗流浃背,但你却从不偷懒、拈轻。

每一次吸痰、采样,“痰花”喷溅,危机四伏,对于这些,你总是从容面对、毫无怨声,因为你知道,这是生命通道,必须“打通”!

即便你无力回天,也一定让逝者走的安祥。你扶闭他的双眼,拢合他的双唇,让他有尊严地西行。

我知道,请战书上,你是最小的娃,同事不舍,领导心疼。可你却执意要出征,执拗不过,只能含泪放行。

是啊,幼小的雏鹰也需要丰满羽翼,搏击苍穹。

母亲去世,你不能看上最后一眼,只能向着家的方向跪拜,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同在武汉一城,救病人的夫身染疫病,作为护士长的妻,你却在另一家医院为更多的病人拼命。瘟神无情地夺走爱人的生命,你却没能看上一眼尸袋中爱人的面孔,只能追赶着拉着尸体的黑车,嚎哭送行,这嚎哭,撕裂了江城的天空;这嚎哭,让人瞬间泪崩……

经历非典战役的母亲,主动鼓励女儿出征,她要让女儿学会坚强,懂得承重,女儿回应,现在的我就是您当年的缩影。

你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你曾和家人承诺,等战胜疫情,我一定回家,和你们一起吃团圆饭,一起去赏花、踏青。然而,战场上的你,就像疯一样的拼命,哪还记得回家团聚、沐浴春风!

你失信于家人,长眠在疫中……

我知道,你这是太累了,需要休息、补充……

你是摧不垮的中国力量,你是压不弯的民族脊梁。

有人说,你是英雄,是的,你无愧此名!

英雄的文章9:山里·山外

文/林琼

英雄和菩萨都是好人

我看到奶奶,她静静地站在千秋寨顶上,喃喃地说些什么,我没听清,甚至于她的神情,我同样没看清。张口喊声:“奶奶!”忽觉奶奶去世已三年,惊醒,一阵凉意从头麻到脚。千秋寨,阁楼,故事,生死,这些词从枕头上滚了下来,伴着我睁眼至天明。

我于千秋寨的熟悉,正如我熟悉的奶奶。父母生下弟弟后,我就跟着奶奶住在阁楼。奶奶说,她喜欢阁楼,阁楼干净,冬暖夏凉又透气。我也喜欢阁楼,因为阁楼里有奶奶,更因为奶奶的肚子里藏着一肚子的故事。有三娘教子,有岳母刺字、有薛平贵、有薛丁山,有杨再兴、江忠源、刘坤一……

奶奶的故事像一口深邃的井,源源不断,取之不尽,让我常常沉在里面出不来。好早,我就把自己洗刷干净,躺在床上等奶奶。奶奶讲故事,跟现在央视的某个讲坛很像,故事讲一段落后,她就长叹一声,然后进行总结,最后,我就在总结声中酣然入睡。

每月的初一十五,奶奶必去一个地方——千秋寨。从家到千秋寨有八九里山路,步行一个半小时。寨子建有百余年,古朴庄重,香火茂盛。奶奶在团蒲上跪下,嘴里念叨保佑一家大小身体健康,六畜平安,不变的一句就是,保佑竹子狗样牛样,学习好,有出息,考上大学,走出这片山。

我一直很疑惑,奶奶说杨再兴是一个英雄,可奶奶又说杨再兴是菩萨,到底英雄和菩萨有多大的区别,我到现在都没想明白。问奶奶,奶奶答:英雄和菩萨没有区别呀,他们都是好人!

一盏茶的工夫

奶奶一直希望我能走出这片山,有幸福的生活,有稳定的工作。每次回娘家,我都不敢告诉她。我现在工作的地方,就在湘西南边陲,一座叫崀山的山里面。

如果和奶奶讲崀山,她的第一反应不是崀山有多美,而是山上现在还有好汉吗?历史上,除了文人骚客,崀山人对家门前这一片浪漫的山水并没有过多地留意,这里多的是揭竿而起的山民、锄暴安良的绿林豪杰。如数家珍般,搬出他们的名字:杨再兴、江忠源、刘长佑、刘坤一、石达开、雷再浩、李沅发……

不管是敢抛头颅洒热血的农民义军,还是齐心协力的楚勇,说到底都是喝一条江水的汉子们,却为着他们心中所向往的生活而战,谁对谁错,历史的评论亦不一致。晚清时期,对崀山人来说,山中留下的苦难记忆太多太深,而这一切都源于山那边出了个洪秀全,而山这边出了个江忠源。从崀山招募出去的楚勇以及义军在各个战场上都死伤严重,几年下来,在崀山的各个村落,常常是村村在招魂,家家在化纸,处处是一片悲伤的气氛。

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苦难,所以理解不了。这些苦难对于我来说只是一种赖以生根的文化。

也许,崀山这个御赐之地是注定无法安静存在的,就像新宁这座意为“新之宁也”的小城,无法带来安宁一样。好在,扶夷江的水一直这样流,崀山的山一直是这样青,而我们崀山的人则世世代代山人互养,入骨入髓。或许正因为如此,才让陈国达教授完善其“丹霞地貌”学说,并称之为“丹霞之魂,国之瑰宝”,才能让着名诗人——艾青,发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赛桂林”的叹咏吧!

奶奶希望我走出大山,可我却习惯了小城。在小城,有一幢挂着红灯笼、依着扶夷江的小木楼。周末无事,我常和三两好友去那品茗聊天。

一盏茶喝完,菜便上了。目光越过江面,只见远方的山若隐若现,此时,星星点点,往事,或快或慢地浮上来,一波一波的。其实,人生浮浮沉沉生生死死,也就一盏茶的工夫,所有的一切最终都随江水而去。

奶奶希望我走出山外,但我仍在山里。奶奶故事中的那些人物也走出了山外,最后又都回到了山里。刘坤一落叶归根、江忠源魂归故里、杨再兴有阴宅千秋寨……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最终却回到出发的地方,出山是历史,回来是宿命,这样的宿命,我们都逃过,但谁都逃不出……

英雄的文章10:侍从眼中无英雄

英雄,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无论是在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还是在平头百姓的街谈巷议中,英雄总是叙述的焦点和仰望的中心。在一般人看来,英雄是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是智勇双全,有情有义的;是战无不胜,功勋卓着的;还是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心不跳的……不过在英雄的侍从们看来,众人仰慕的英雄却都算不得什么,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科尔言需夫人说的“侍从眼中无英雄”这句话,其出处由来也早,16世纪法国学者蒙田就曾言:“人为其侍从所敬者,鲜矣。”后来美国学者爱默生更进一层,甚至认为在“奴仆”的心目中,“每个英雄终成厌物”。这些话初听起来似显偏颇,但细细思来,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不妨以几个事例证明之。

大圣人孔子时以博学知礼闻名于乡里,但他的邻居却有点看不起他,时以“东家丘”讥之。汉武帝雄才大略,但在做过中书令,相当于汉武帝高级侍从的司马迁看来,汉武帝反而缺点多多,接近于昏暴之君了,这在《史记》的许多篇章中都有体现。拿破仑因其军事天才而被举世公认为英雄,但有两个人却不这么看,反而常给他难堪,那就是他的太太和他的老朋友。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我们想知道的是,不可一世的英雄们,为何在侍从眼中变了样,成了爱默生所说的“厌物”?

我想大概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英雄虽然有非常杰出的才能,但他们也是人不是神,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短处,再加上英雄又对侍从们不设防,这些缺点就更容易暴露出来,甚至还会被有意无意地放大或发展到极端。二是,侍从的信息来源渠道有限,对英雄的了解往往不够全面,他们一般看不到英雄从容指挥千军万马,悄然胜敌于千里之外的场面;也理解不了英雄的高超智慧与丰富内心世界,更多时候只是接触到英雄生活中平凡、平庸的一面。基于这两点,英雄在侍从眼中自然光彩不再了。

实际上,真正的英雄,当如罗曼·罗兰所说:“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压倒罢了。”末了,忽然想到市场上不断涌现的名人回忆录之类的书籍,这些书大多是作家所写,倒不如看看其中收录的名人身边人的说法更来得真实。

英雄的文章11:抗倭英雄钱泮

文/丁怡恬

张家港是一座植根于古老土地上的城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名人贤士灿若星辰。钱泮就是一位在港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抗倭英雄。

当年,张家港是倭寇从海上登陆的最重要的码头之一。倭寇烧杀抢掠,无恶不做,百姓与官府都对他们恨之入骨。为了保家卫国,打击倭寇,一场抗倭战斗终于在让塘打响了!

那一天,天阴沉沉的,弥漫着层层黑雾,河边的柳树没有一点生机,芦苇丛里也是一片寂静。但是,就在这一片沉寂之中,一队人马朝河边冲了过来,这就是钱泮率领的一支抗倭精兵。钱泮曾中过进士,任过刑部主事、员外郎中等,在倭寇不断侵扰我国沿海地区之后,满怀报国之心、爱民之情的他,便组织村中青壮年日夜操练武艺,自发开展起抗倭的活动。现在他们就是来追歼一批入侵的倭寇的,可就在他们行进到让塘时,前面的芦苇丛里突然窜出了几十条黑影,这些人就是那些狡猾的倭寇!

一场激战就这样展开了!刀光剑影中,钱泮率领部下精兵大显神威,将倭寇杀得落花流水,纷纷溃逃。谁知就在钱泮率部乘胜追击的时候,一个隐藏在芦苇丛中的倭寇猛然窜出,趁钱泮转身之际,冷不防地在钱泮的背后连砍三刀,钱泮的战袍顿时就被鲜血染红了。可钱泮依然怒目圆睁,提着宝剑冲向三个得意洋洋的倭寇,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他们一一杀死。临死前,钱泮的口中还在高喊:“血溅让塘,精忠报国,扞卫民族的尊严!”

钱泮跟倭寇殊死搏斗的壮举,以及他临死前誓死报国的豪语,使他的部下倍受激励和鼓舞,大家团结一心,全力拼杀,最后终于把来犯倭寇全部歼灭,不仅保卫了家乡的安宁,而且也大长了国人的士气。

钱泮,这位忠勇爱国,以鲜血扞卫民族尊严的抗倭英雄,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有400多年了,但他伟岸的形象和崇高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张家港人不断奋进!

英雄的文章12:那支英雄牌钢笔

文/李庆林

小时候家住平房,有宽敞的院落,也有温暖难忘的邻居。上小学五年级时,我家旁边搬来了一个“上海阿姨”。是啊,她有白皙的面孔,齐齐的黑发以及干练的举止。母亲对我说她从上海来的,解放前从事地下工作,是个老革命。她丈夫解放前也是地下党,曾被捕,被折磨得下身瘫痪。“上海阿姨”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他们是一对恩爱的革命夫妻。他们没有子女,夫妻相濡以沫。

我曾在一个夏日中午风风火火闯进阿姨家的大院,我奉母亲之命给阿姨家端来绿豆汤。瘫痪的叔叔正在房间里午睡,“上海阿姨”静静坐在院子一角埋头写着什么。她见我端来绿豆汤,赶紧抬起头说:“李家小毛头真懂事,谢谢***妈!”我紧盯着阿姨手里的一支黑色钢笔,好奇问道:“阿姨,你在写字?”阿姨立即回应我:“是啊,我在给我的妈妈写信,你要叫她外婆的。”我调皮地凑过去看,阿姨说:“看吧,你都五年级了,这些字应该都认识的。”阿姨的钢笔字跟她人一样清秀端庄,我看入神了,并不由自主说:“阿姨的字真好看!”接着,阿姨将那支钢笔递给我,说:“你在这张信纸上写几个字给阿姨看看。”我接过那支笔,分量很重,我一笔一画写出“伟大领袖毛主席”几个字,阿姨笑了,夸奖道:“真不错!这钢笔好用吗?”我连连点头,阿姨又将笔套戴在这支钢笔上,递给我,说:“阿姨看你很喜欢,送给你吧!”我没敢接,缩着手说:“阿姨,我不能要,你还要给外婆写信的。”阿姨又笑了,说:“拿着吧,阿姨还有好几支呢。”我郑重接过这支钢笔,上面有清晰的金色“英雄”两字。

在我上初二那年,瘫痪的叔叔去世了,阿姨孤身一人要回上海去。我和母亲去送行,阿姨给了我她在上海的地址,说:“记得给阿姨写信,好好学习。”我哭了……以后的日子里我一直用这支“英雄”钢笔给阿姨写信,我对这支笔爱如珍宝……

后来长大了,我远赴大连上大学时,也不忘带着这支“英雄”钢笔。再后来,大学毕业时,我有机会去了一次上海看望她——她的确老了,用颤抖的双手抚摸我的头发,在我们共处的剩余时间里,她总是怔怔地发呆。

我还是保持给阿姨写信的习惯,阿姨的回信越来越少。有一年冬天,我收到阿姨一封信,信里说,她觉得她的时日已不多,问我是否已有女朋友,要是有了,她祝福我们……没承想,这是阿姨的绝笔,她在那年年末与世长辞。至此后,我便将这支“英雄”钢笔放进一只小匣子里,没再用它写过字。我时常拿出来专注地凝望这支钢笔,似乎能看到那个干练的上海阿姨温和的眼神以及美丽的容颜……

英雄的文章13:那轮明月

文/杨坤

古来英雄刀光剑影,一路腥风血雨面不改色,却都愿停留在皎洁的明月下。为什么?刀光剑影后,谁不愿在一个安全、宁静的地方稍作停歇呢?

每当看到明月时,我都会想:月宫是什么样?月亮上的嫦娥究竟长什么样?可无人能答,它只是个神话传说。拂去嫦娥的婀娜、桂影的婆娑,我们不禁发问,什么才是那轮明月的真面目?

明月的和谐、宁静、婉约、朦胧、淡泊……所有的这些特质,不仅仅是审美,更是人的心灵映像。世间纷扰万物,充盈耳目,嘈杂喧嚣,但只有茫茫静夜中的皎皎明月可以直指人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让多少人在中秋之夜萌发对亲人的思念;“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让多少人萌发寂寞孤独之感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使多少人萌发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明月照出了一丝喜欢,也照出了种种困顿。“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是月亮真的含愁带恨吗?风花雪月,本不是有情人生的点缀,也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它们是穿越年光时不可或缺的情愫。一个人真想与明月交谈,明月就会不离不弃。

世间的纷扰,生死困顿寂寥。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这满世界的花好月圆,我愿随你停下,酌一壶清酒,共赏这皎洁的明月。但只是小憩不是驻足,因为我们成长的路上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时不我待,那轮明月应该在我的心上,照彻心扉。

英雄的文章14:在英雄献身的地方

文/吴树民

1969年冬,我和一位叫董卫光的同学,作为大学生文艺创作组成员,为采访一位英雄的事迹,乘华山北麓5251部队华阴农场三分场一辆军用“解放”卡车赴宝鸡磻溪。

那时路况很差,下午两点从华阴启程,我俩爬上车厢,紧裹旧军大衣,靠着车帮,冒着隆冬凛冽的寒风,摇摇晃晃,直到深夜一点多,才被一位排长引到英雄在磻溪住过的营部。一路奔波,我俩早已饥肠辘辘,排长带我们到炊事班,打开房门,没有一点可以进口果腹的食物。排长又带我们到营部门口一家小供销社门前,我们打门叫窗,喊醒值班的售货员,他拉亮电灯,打开门扇。我俩争着问:“有面包吗?”答:“没有。”“有糕点吗?”“没有。”“有饼干吗?”“没有。”我俩转而问:“有啥可以充饥的吗?”“没有。”“真没有?”“真没有。不信可以进来看看!”我俩进去,朝货架上下一看,确实稀稀拉拉。然而,绝望之时,忽然发现一个货盒里有半盒水果糖,就说:“那就卖给我俩一点水果糖吧!”售货员答:“按规定,每人每次只可买一角钱的。”我俩饿得实在不行了,就将情况告诉售货员,他看我俩穿着有领章帽徽的旧军装,沉吟了一下,问:“你俩得要多少?”“买一斤吧!”售货员强调:“下不为例!”

我俩捧着水果糖回到营部,弄了两缸子凉水,向口里塞一颗水果糖,嘎嘣嘎嘣咬了起来,间或,喝一口凉水。就这样,嘎嘣嘎嘣,一斤水果糖、两缸子凉水,进了我俩肚子。

这夜,我俩睡在营部,睡在英雄王恒德睡过的土炕上……

次日晨,早饭后,军政治部主任就在我俩夜宿的营部里,详细地向我俩介绍了王恒德营长献身的事迹。接着,组织座谈会,采访王恒德营长生前的表现;到王营长训练的磻溪生产大队民兵连,了解王营长救人牺牲的经过;和被救的民兵交谈,弄清其投弹失手的原因:王恒德营长奉命对磻溪大队民兵连进行训练,进入实弹投掷时,有个民兵心慌紧张,竟将拉了弦、冒着烟的手榴弹失手掉在了身后。身后,站着一排十余个民兵,惊慌之下,又无处躲避。身前,也蹲着一排十余个民兵,若捡起手榴弹朝前投掷,就可能伤及已惊恐万状的他们,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营长大喊一声“躲开”,朝丝丝冒烟的手榴弹扑了上去,将手榴弹紧紧地压在身下,随着惊天震的一声闷响,身前身后的民兵们毫发无损,王营长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民兵们在泪雨中掩埋了亲人王营长,然而,巨大的悲痛却让他们整日神思恍惚……

我俩在采访中,一面记录英雄事迹,一面宣扬英雄精神,得到了军政治部主任的关注。有天晚上,他来到我俩暂住的营部,开门见山,问我俩愿不愿留在部队?如果愿意,可安排我俩在军政治部宣传部门工作。事出意外,我俩对视了一眼,异口同声地说:“谢谢领导的美意!让我俩想一想,再答复你。”

夜里,我俩商量来商量去,觉得二人都是家中独子,父母年迈,妻弱子幼,负担太大,留在部队只能给部队添麻烦。特别是我,父母均是农民,要靠我赡养……第二天,只好婉言向主任谢绝。主任没说什么,但能从他的眼中,看到深深的遗憾和失望。我俩也为此多日不安,因为我俩最后失去了当兵的机会。

回到华山北麓农场,我俩夜以继日地创作,终于和大家一起创作出一台有模有样的宣传英雄王恒德的节目,演出后广获赞誉……

令我终生抱憾的是:我在北京卫戍区工作过一年多,出入证盖着军队大印,不算军龄;在部队农场锻炼了一年多,我们文艺宣传队穿着的旧军装上缀有领章帽徽,还是不算军龄!

英雄的文章15:一场英雄童话

文/不要杀龙

古代汉语课上学习了《冯谖客孟尝君》,很喜欢孟尝君,而不怎么喜欢冯谖。彼时正迷恋战国四君子,觉得孟尝君真是活脱脱的君子一个;冯谖无理取闹,他也不生气,反而给他上乘待遇;山穷水尽之时也依旧有识人慧眼,以“车五十乘,金五百斤”,去无条件地信任他的下属。

初见冯谖的时候,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就是这么一个无用的冯谖,孟尝君也“笑而受之,曰‘诺’。”这一笑使得古书中所有的人像都黯然失色;孟尝君粲然一笑,有些宠溺也有些宽宏——且由着你去吧!怪人我见得多了,这里并不少你一碗饭。这一笑是孟尝君最令人倾心的瞬间;无条件的接纳,无条件的包容,就算你现在看起来一无是处普普通通,我也将视你为我三千门客的一员。

我也想要成为这样的孟尝君,纳三千食客于门下,有饭同吃,有福同享,让所有的人都不必担心生计,都有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就算是三教九流之士、鸡鸣狗盗之徒,在我这里,也都能一视同仁。孟尝君能力强、人格也高尚,这样的人是社会需要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儿的人,最最有用的人。孟尝君不会武功,但也无疑是个英雄。

反观冯谖,就没什么人格魅力了。要鱼要车不说,最后还把人家的债券烧了,孟尝君养这么多人也需要用钱,结果你倒好,打着“市义”的名号就把钱扔进火坑里。要不是最后为恩人重回人生巅峰出了些力气,冯谖的一生实在是没有任何高光时刻。这样一个无用的人能被孟尝君留下来,实在是他的福分——世界不需要无用的人。冯谖无用,冯谖无能,这样的人最后竟然成了“英雄”,是命运造化,而非自我成就。我看不大起他。

后来我离开家乡,向世界打开我的触角,在数不清的场合里多次重读《冯谖客孟尝君》,在文言文练习题中、在电视节目里、在作文素材的夹缝。我甚至听了许秋汉的《长铗》,在“十年寒窗付东流,壮志未酬回故乡”的歌声里面,在一个最容易自我怀疑的年纪,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冯谖和孟尝君。我也终于意识到了;我是很难成为孟尝君的,很少有人能够成为孟尝君。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冯谖,我是冯谖一号,你是冯谖二号,而命运在我们生命中扮演的角色,甚至远比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孟尝君要重要。我们全部都迷茫、全部都碌碌无为,在命运的馅饼砸在头上之前,你我全都没有任何脱离平庸泥淖的机会。

“客何好?”“客无好也。”

“客何能?”“客无能也。”

我不知道冯谖在前来寄食之初究竟知不知道自己的本事,那句“客无能也无好”到底是一种拧巴、一种叛逆还是一种对孟尝君的考验;还是他其实根本就不清楚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拥有怎样的本事,他只是在人生的每一步路上,都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寄食孟尝君门下是自己的选择,要鱼要车、毁券市义是自己的选择,替孟尝君游说惠王、“狡兔三窟”也是自己的选择。也许冯谖本身并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不然也不会一有车子就洋洋得意地回乡炫耀;但也许一切表象只是他的伪装,他只是在等待,等待一个时机,等待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抓住机会横空出世破茧成蝶,从此整段历史都在回荡着他的故事。冯谖确信自己能够等到那一天吗?冯谖究竟相不相信自己?那一场精彩的反转、缜密的谋划,究竟是早有准备,还是幸运加上一点点智慧的集合?

我想跨越千年去看望冯谖,问问他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哪怕他自顾自地弹剑而歌或是翻白眼给我,我都要亲眼看到他的眼睛。我要知道这个人的眼睛里究竟有没有相信未来的光彩,有没有倏忽而至的灵气或转瞬即逝的狡黠;我要知道我们究竟是不是一类人,或者说,在等待这件事情上,我们是不是同样的。

我又在等待什么呢?我究竟知不知道什么东西就要来临了。

冯谖算不算的上英雄,我无法评价,但史家都说他是,那他就是吧。冯谖的一生恍若一场波澜壮阔的童话,好莱坞式的套路属于绝境逢生、勇气为王,而中国古代的套路属于意会、选择与不明其妙的试炼。冯谖和孟尝君的故事之所以能够被传唱甚久,或许就是因为这种就算碌碌无为也会得到知遇之恩、最终也终将会绽放人生亮色的情节,戳中了每一个平凡之人的心。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英雄的文章16:问英雄

你的铠甲就安静的守候在那

用玫瑰血把它的狂傲拭亮

冷兵器时代的狂热和骁勇

却闪烁如情人的歌声和眼波

携着细雨款款 迤逦前行

气吞万象也不在话下

竟把江山千古在胸中燃点

坐看城池披靡 美人如画

转回身 英雄落暮 谁与你执手

夕阳西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