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习俗的文章(精选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习俗的文章1:家乡拜年习俗
文/树根
拜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习俗,是人们相互表达新年祝福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可以浓厚孝道、增进友谊,而且可以化解矛盾、消除积怨。
拜年虽然是全民族的一种良好习惯,却因地域不同,各地的习俗也不尽相同。且说说我们家乡的拜年习俗。
传统意义的拜年,应该是“春节拜年”,一般是从正月初一开始,二月二结束。正月初一这一天,先是给家人拜年,然后再给邻里拜年。正月初二,开始走亲串友,分别到岳父母家、姥姥家、舅舅家、姑姑家、姨妈家、盟兄弟家、老表亲家拜年,到岳父母家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初二、初四或初六这三天,如果是新婚的小两口,一般是初四到岳父母家“拜新年”。
拜年的方式方法很讲究。能当面拜年的,一般不会采用电话、短信、写信等方式进行。在给长辈拜年时,通常不在室外,要请受拜的长辈回到堂屋端坐在“佛前桌子”(又叫八仙桌,是供奉佛像和祖宗牌位的桌子)旁;拜年者不对着人,而是对着佛像或牌位方向,先作揖(女的用点头代替作揖),再迈动左腿、跪下右腿、收回左腿随即跪下磕头,然后右腿站立后再左腿站立,起身作揖问好;这期间,受拜的长辈需拱手接礼,在拜年者问好后,也要送上祝福的话,或送上“红包”。给平辈人拜年,可以随时随地,只要拱手问候就行了。
拜年的场景很是好看。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家人们便早早起床,换上新添置的衣裳,齐刷刷地集中到老人的堂屋,大家搬来凳子放在“佛前桌子”旁,让老人坐下,再拿来几个蒲团摆在“佛前桌子”前,按照辈份依次站在蒲团前给老人拜年,长辈拜了晚辈拜,男的拜了女的拜,问候声连成一片,老人们会源源不断地把“押岁钱”分给年幼的儿孙或刚过门的儿媳孙媳,热闹极了。吃完饺子,邻里之间拜年就开始了,大家成群结队拥入家中给长辈拜年,这时候老人们会合不拢嘴,直劝大家不要磕头、新事新办,大家不顾这些,只要有人领头,便会屋里屋外齐刷刷跪倒一片,当然也有个别捣蛋的人会站在队伍最后看热闹。初四这一天,新姑爷都会拎着礼物到岳父母家拜年,这时看热闹的同族会围上不少人来,一边逗新姑爷行礼拜年,又一边干扰人家磕头,让姑爷一遍又一遍的喊爹喊妈,折腾的新姑爷大汗淋漓,心疼女婿的岳父母一边给女婿手里塞红包、一边去解围。给岳父母把年拜完,同族的长辈也会热情地邀新姑爷上门坐客,送上祝福的红包。
每逢过年,我们在外工作的游子们都会急匆匆地赶回老家,给辛苦一年的长辈们作上一个揖、磕上一个头、拜上一个年。
关于习俗的文章2:老家习俗“ 换茶”
文/郑菊芳
亻表
俵换茶,是我老家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
在我老家方言里,这个习俗叫做“biao huan cha”。我考究该用怎样的汉字来表述,翻阅字典,找到“俵”字,读音与我老家一样,意思是把东西分给别人。而“换茶”,在江西和湖南的有些地方,是指糕点、点心。于是,老家这个习俗可以用汉字表述为:“俵换茶”。
做生日酒席,男女有别。如果是女人过“大生日”,娘家兄弟姊妹除了准备猪肉、面条、鸡蛋之类这些,还要送一担“换茶”。这一担“换茶”里,有糖果、饼干、干红薯皮、粑糍(一种用粳米和糯米参和起来做的糍粑,再切成片,晒干以后,用白色的细沙炒爆或者用菜油煎爆)、荡皮(粳米荡成面块,晒干剪成棱形,也是用白色的细沙炒爆或者用菜油煎爆)、爆米花等等。
生日酒席开餐之前,先是围桌吃“换茶”。众人边吃边聊天。如果那些粑糍和荡皮,吃起来既蓬松、清脆,又咸甜适当,花样好看,就会获得众人的称赞:“好手法,好手艺!”这是对主家或者娘家妇女贤惠能干的肯定。因为做粑糍和荡皮,都是妇女们用手工制作,佐料的调配,花色的配搭,厚薄的分寸,都有讲究的。
“换茶”吃得差不多了,酒席正式开餐。吃酒席的时候,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程序。男女分开坐。因为妇女吃酒席的时候,会自带一个大碗。她们会自动推荐一个年长的为席长,厨房里的“走动”(专门负责端菜到桌上的人)每送来一个菜,席长挨碗平均分菜,妇女们就只吃自己碗里的菜。
酒席散去之后,办酒席的人家就开始“打发”,也就是在送贺礼的篮子里,都装进一些“换茶”,决不能让吃酒席的人空篮子回去。农村里,礼尚往来,任何时候都绝不“空篮”,这是最基本的礼数。
打发“换茶”也是向村里人炫耀富裕、大气的最好时机。家境好且又大方的,“换茶”的样式就更丰富多样。后来,分田到户以后,农村经济活络起来,“换茶”的样式,换成饮食店的包子,或者是糍粑,也有买橘子、苹果的。而如今,都是特制的寿面加两瓶饮料。
那时候,小孩子最盼望亲戚家和村里人办酒席了。每每吃完酒席回来,母亲都会带来一碗“贺菜”,也称“杂贺菜”,因为酒席上的“八大碗”或者“十道菜”,每一道菜都会有,掺杂在一起。
吃“贺菜”是我们儿时最美味的菜。那时候,母亲去吃酒席,分明是去给自家孩子讨来一碗美味的“贺菜”。作母亲的,吃酒席分得来的“贺菜”谁舍得吃啊?家里几张小嘴在等着美味呢。所以母亲们一般都是倒点菜汤,和着米饭吃完酒席,带回家的“贺菜”和“换茶”就是孩儿们最奢侈的美食。
中国母亲的贤淑与仁慈,在吃酒席上就可见一斑。
如果是女人的“大生日”办酒席,我们小孩又多有一份“换茶”吃。
主家待客人回去以后,开始挨家挨户“俵换茶”。“俵换茶”的队伍,都是清一色的女子,有的是自家亲戚,有的是邻居帮忙。每个女子提着一个篮子,篮子里分别装有各种“换茶”,一前一后,提着篮子,走在乡间小路上,银铃般的笑声也随之在乡间荡漾,整个村子里洋溢着一份喜气、祥和的气息。
这些女子,遇到熟人,清凌凌地唤一声:“来,吃换茶!”不容许你推辞,已经从篮子里抓一些“换茶”放到你的手里;遇到小孩,就会塞一些“换茶”到小孩的口袋里,小孩半推半就地推辞,其则暗自兴奋着呢。“俵换茶”的队伍,由“换茶”的多少而定,样数多的,队伍就庞大。每走到一户,领头人吆喝着:“吃换茶,吃换茶呢!”主人笑盈盈地拿出一个笸箩,伸手等待她们一一俵来。“俵换茶”的人,很有次序地从提着的篮子里,拿出事先商议好的数量,依次放到笸箩里,接“换茶”的人,边接边邀请:“来,来,到屋里喝杯开水再走吧!”“以后来喝开水,今天要俵完呢。”领头俵换茶的一边说着,一边带着队伍轻盈地向另一家走去。小孩们,一半出于好奇,一半出于嘴馋,也跟着俵换茶的队伍走东家窜西家。
还有几种情况下也是要“俵换茶”的。
新媳妇头一年回娘家和干妈家,娘家和干妈家是要有“打发礼”的,也就是待女子回婆家的时候,娘家人和干妈家要送“换茶”,然后,女子回到婆家,挨家挨户“俵换茶”。
女人生了小孩,在“满月”和“周岁”的时候,娘家人和干妈都要送贺礼,这份贺礼,除了小孩的衣帽鞋子之类以后,也要送“换茶”,然后,又是挨家挨户“俵换茶”。
还有老人许久没有回娘家了,如果被娘家接去“回娘家”的话,回来的时候,也有“换茶”带来,于是,又要去“俵换茶”。这是很讲究礼数的娘家,也是显示娘家人的富裕。
总之,女人第一次走亲戚,都会有“换茶”打发礼的,回来以后都要“俵换茶”。
儿时,温饱都成问题,家里平时更不要说吃“换茶”了,只有过年的时候,家里的“换茶”才会让小孩吃饱吃够。因此,每每遇到村里有女人过生日办酒席的,或者是新媳妇回娘家的,或者是孩子“满月”和周岁,我们就知道,又会有“换茶”吃了。
“俵换茶”这种乡俗,今天回忆起来,感觉是如此之美。这种美,是美在日日月月的人之常情之中,美在相邻之间的共享之中。
“俵换茶”这种分食的习俗,追溯其根源,应该是祖先的“有福同享”的精神内核之一;而母亲们吃酒席带回家的那份“贺菜”,彰显了在贫瘠年代里作为母亲的仁慈与伟大。我们常说,母亲是伟大的,并不是母亲做出了一份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平凡生活里时常传递一份人性的光芒和温暖。这光芒,可以照耀孩子的一生,这温暖,可以融化冰冷的坚冰。仁慈的母亲,是我们人类最好的老师。
如今,“俵换茶”的乡俗再也难见,“贺菜”,也失去当年的味道。但是,那份淳朴的乡情,那份仁慈的母爱,回忆起来,还是那么美,那么美啊!
关于习俗的文章3:故乡的秋千
文/家乡的蟋蟀草
家乡习俗,每逢春天清明之际,都要打秋千,故有三月三打秋千一说(阳历清明前后)。
童年时基本没有什么玩具,但家里竟然还有一架秋千,一看就知道是老物件,秋千座年深月久已经磨得非常光滑了。春天时,父母会找两株小树,将秋千系在户外的小树上,然后我们就在秋千上荡啊荡的,很是惬意。但为了安全,一般父母亲都系的比较矮,不能荡太高。
秋千是自古以来青年妇女们喜爱的游戏,闺阁女孩平日不能随处游玩,清明寒食之际,三五成群,结索搭架,打打秋千的确是一大享受。古诗词中描写女孩荡秋千的句子比比皆是。像: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村里的年青人精力旺盛,蛮力无处发泄,普通的秋千根本不能让他们过瘾。于是就有好事者,在村里选取一块平整的沙地,竖上两根又粗又高的木梁,在两根木梁的顶部搭上横梁,然后用两根粗壮的绳子将秋千系在横梁之上。小时候感觉那秋千好高好高啊,比房顶还高呢。秋千结好之后,一到生产队收工,村里的青年男女便簇拥在秋千架下。小伙子们为了在姑娘前显摆,一个比一个荡得高,有时两个小伙子一起面对面站在上面,你蹬我踹,那秋千架竟能高过横梁,惹来女孩子一阵又一阵的惊呼。女孩们打秋千则别有一番景象,她们叽叽嘎嘎,笑语喧嚷,一个人在上面打,总要有好多人在下面推送,秋千荡高了,秋千架上的女孩高声叫停,下面推送的却不依不饶,仍然向上推送,一边推还一边喊,看到某某村喽,看到某某村喽!当时不解,后来才知,原来那女孩正被说亲到某村呢,只要有了准婆家的女孩荡秋千,都免不了被如此揶揄一番。
那秋千对于儿童来说,未免太高了,一般小孩子是不能单独玩的,只能由大人带着玩。跟我家关系近的一位年轻媳妇看到我渴望打秋千,就让我坐在秋千架的木板上,她站在上面双手扶住绳索 ,前后用力,一会秋千就荡高了,秋千下落时的失重感和耳边呼呼的风声,让我感觉既紧张害怕又刺激有趣,真是一种难以述说的滋味,总算让我过足了一把秋千瘾。
自从秋千架第一次竖起来之后,以后年年的寒食节,小伙子们就张罗起来,自然给乡村的青年男女们带来无限的乐趣。可是不知那一年起又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好事的小伙子们没有竖起秋千架,这秋千架一停就再也没有被重新搭起来过。于是这热闹的秋千就慢慢变成了我心中的一个回忆。
关于习俗的文章4:谷雨的由来和习俗
文/王文莉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民间素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说法。
“谷雨”的由来。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此时也是栽瓜点豆、移苗播种的最佳时节。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之后雨量增多,浮萍逐渐生长,布谷鸟也开始提醒人们尽早播种,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祭仓颉的习俗。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据《淮南子》记载,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当天下了一场谷子雨。仓颉死后,人们把他安葬在他的家乡——白水县史官镇北,墓门刻了一副对联:“雨粟当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桥陵。”每年的谷雨,“仓颉庙会”都会在陕西白水县如期举行。
“吃春”的习俗。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人们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香椿一般分为紫椿芽、绿椿芽,尤以紫椿芽最佳。鲜椿芽中含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和大量的维生素C,其叶、芽、根、皮和果实均可入药,具有健胃理气,止泻润肤等多种功效。
赏牡丹的习俗。“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谷雨时节赏牡丹已绵延千年。清顾禄《清嘉录》曰:“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都会在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观赏游玩。
喝谷雨茶的习俗。福建的茶农们说,真正的谷雨茶就是谷雨这天采的鲜茶叶制成的茶叶,而且要上午采的。谷雨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香气宜人。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祭海的习俗。谷雨节也叫做渔民出海捕鱼的“壮行节”。在我国北方沿海一带,渔民们过谷雨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海祭时刻一到,渔民便抬着供品到海神庙、娘娘庙前摆供祭祀,有的则将供品抬至海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面海祭祀,场面十分隆重,这一习俗在今天胶东荣成一带仍然流行。
关于习俗的文章5:斗蛋大赛
文/陆艺文
民间有端午斗蛋的习俗。
为了迎接端午,星期三这天,我们班提前举行了一场斗蛋大赛。因为我没有带蛋,所以有一点儿遗憾。不过,同学们比拼的场面特别激烈,让我看得很过瘾。
比赛开始了,雷佳宇拿出了他的“鹅将军”向缪洪科发起了挑战,只见他用手轻轻往前一推,缪洪科的蛋就被KO了。“第一轮比赛雷佳宇胜!”我高兴地说。
第一轮胜出者,纷纷开始寻找新的对手。丁老师一声令下,第二轮比赛紧接着又开始了。我看见雷佳宇准备和陆辰恺一决高下。这时,陆辰恺表现出了背水一战的表情,他叫道:“哈!来吧!”雷佳宇的“鹅将军”把“头”一顶,陆辰恺的蛋被顶到了桌脚上,瞬间也被秒杀了。
经过四轮的比赛,冠军巅峰之战终于打响了。只见雷佳宇再一次把他的“鹅将军”派上阵来。钱楷雯呢,也派出了她最信任的“鸭大将”。
教室里呼声越来越高,他们两个的火药味也越来越浓了。看得出钱楷雯在犹豫,好像在想:是直接冲过去攻击呢还是防守为好?忽然,钱楷雯偷袭了雷佳宇,一招“旋转风波”向雷佳宇的蛋撞去,雷佳宇的警惕性高,钱楷雯的“鸭大将”没有占到便宜。紧接着,雷佳宇发起了进攻,“鹅将军”向“鸭大将”弹去,“鸭大将”一个转身,“鹅将军”没得逞;他猛地又扑过去,这下扑着了“鸭大将”的屁股,只听“啪”一声,钱楷雯的“鸭大将”碎了。
全场响起了欢呼声,这次的冠军,实至名归属于雷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