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兰花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兰花文章1:办公室的兰花
文/唐士莉
几年前,跟一帮旅友去安徽登山,当地导游带我们爬一处人烟稀少的山。这样的山难爬,途中不时有石块沿着弯沟滚落下山,让我们心惊胆战。快到山顶时,看到在沿途朝阳的一侧有一片松林,松林下的大石缝处有一丛丛兰花草,细长青绿的叶子当中开着淡黄色的花,很远就闻到幽幽的香味。
兰花生长的地方土地并不肥沃,甚至有些贫瘠,都是在石头缝下,太阳难以照射到,只有松树上落下的松叶厚厚的一层陪伴它们,山上的风呼啸着,吹着兰草和花儿舞动,展示着生命的旺盛和倔强的品性。
有段时间,工作很不顺心,来自外地的我在镇江又没有什么朋友,每天郁郁寡欢,不愿意出门交友,封闭自己。认识一位老哥,喜欢养兰花,他是镇江市兰花协会会员,有一群兰友。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常看到他发的家里阳台上摆满兰花草的图片,郁郁葱葱,充满了勃勃生机。
我跟老哥讲了我的烦恼。一次,老哥约我去花鸟市场,他在那儿一个花棚里给一对经营花卉的夫妻做养兰花顾问。他送我一盆已养好的兰花,花盆很大,也很雅,咖啡色盆面刻着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盆里种的是剑兰,宽厚的叶子,剑鞘似的向上伸展。
我把它摆在办公室里,能时时看到绿色的叶子,心情也会放松。并不需要怎么打理它,只是隔段时间浇浇冰。按照老哥教我的方式,不能过勤地浇,每次浇水要拿个尺子插入土中,往下如果有一寸长土是干的,就开始浇水,且一次浇透。我在网上买了养花的鸡粪洒进去,和泥土搅拌混合。不到一年,淡黄色中夹杂着紫色的花骨朵一株一株地串出来,在绿叶丛中优雅地翘着,发出淡雅的馨香,办公楼走廊都能闻到,吸引同事进来观赏,看着同事灿烂的笑容,我的心融化了。
因为这盆兰花,我与同事的关系柔和了很多,交流也多了起来,心境开阔很多。养花磨炼了我的性情,人的心慢慢地沉静下来,归于平淡。做人也如兰草般,不与人相争,不媚俗,坚强地生长。等到适当的时机开出美丽的花儿,花不够大,不够艳,却独具一格,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
兰花文章2:乡间味道·兰花落苏
文/稼穑
时下流行食素,盛夏更宜吃得清淡。但要清而有鲜、淡而有味,那一定要当地当季的好食材了。吃货们,松江“兰花落苏”(茄子)鲜香脆嫩、爽口下饭,就是当前最时令的美味。这可是当年松江府的贡品呢!据说慈禧太后就十分喜欢这一口酱落苏。
江南人称茄子为“落苏”。据传,战国时期吴王阖闾有一天看到妃子的孩子帽上的两个流苏,很像要落下来的茄子,于是“落苏”随口而出,从此将茄子叫“落苏”,且将农历十月三十定为“落苏节”。
“兰花落苏”作为松江府的特产,因有兰花清香而得名,种植历史已有六百多年,元朝有记载在松江北门外菜花泾一带种植为正宗,民间还流传着父女俩种落苏的感人故事。《华亭续志》也有记载,“菏泽浜落苏,有柴白两种为贵,味甘肉嫩胜于客种,取其小而摘之,经活水而入甜酱内,逐为菜品胜味。”
当地人也把“兰花落苏”叫“兰花小茄”,因其形如传统的本地茄子,但个小如指,有的饱满如母指,有的细长如无名指,前者肉厚质肥,后者皮薄细嫩,前者酱之,后者鲜食更佳。当地民间把鲜食落苏叫“捏落苏”,清晨在露水中采摘,用竹牙签在落苏身上刺上小孔,放盐及少量明矾,用手反复捏之(搓揉),再冷藏个把时辰,即可食之。鲜食加工简单,原味十足,清香爽口,软而不酥,十分过饭(下饭),是夏令桌上佳品。酱落苏其味更丰富,但制作很吃功夫,一般要先制作好酱(用面粉加蚕豆瓣制成饼,放在麦秸秆内发酵,利用黄梅高温高湿发酵,出梅后放水拌料,再在太阳下暴晒),将腌制好的小落苏放入酱缸内,在太阳底下直晒,太阳越烈,则落苏越入味,当然前提是要有好酱。入酱的落苏经三到五天日晒,可从酱里拿起来直接食之,也可晒干久藏。酱得好的落苏,油光发亮,内冒咸蛋黄般黄油,肥甘鲜香,回味无穷,可做菜肴,也可当零食,平民百姓常吃,文人雅士爱吃,难怪慈禧太后也喜好这一口。
兰花落苏一般在四月移植,五月可摘,食至立秋,不施化肥、不用农药也可长的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捏落苏是夏季当地家家户户简单的美味,但酱落苏讲究佐料、天气、经验,能酱好不易,尤其是现在好酱、好落苏、好经验所有无几,笔者深有体会。好食材是成就美味的关键。要做好的酱落苏,好的落苏品种是极为重要的。什么是好品种?就是在这块土地上千百年来传流的、经过长期进化的、具有抗病性强、抗逆性好、适应强、品质优的特点,与人共有这方水土。所谓人灵地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旦远离就会水土不服就是这个道理。但这些年外来物种纷沓而来,乡土品种流离失所,不少长者乡贤因感觉不到这种乡间米道而颇有怨言,也触发了他们牵挂着的乡愁。
人生天地之中,与天时地理相应,故不同的季节,饮食相应食材。每种食材都有属于它生长的地方、时节,要尝到乡野新鲜,就要遵循自然节奏。当地、当季、应时而食,既是简单健康的饮食,又是一种自然有效的养生方式。
如今,松江农技中心在浦南经过七八年的广泛搜集,已有五十多个乡土品种作为资源被保护。“兰花落苏”等一批名特优乡土品种经过精心培养、提纯复壮,将面向家乡父老乡亲。
民以食为天,食以乡土宜。应时而食,乡间米道。
兰花文章3:父亲的兰花之魂
文/王大可
这些天来,父亲的往事画面林林总总,不断在我脑海里出现;我试着捋出了一些头绪,尽管有些泛黄,但还十分清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个宣传工作会议在南部的一个县城召开,我正赶上出席。父母就居住在这座素有川南门户之称的小城,这对于安家在外、数年不能与父母见面的我也算难得。
当时正值年末岁首的隆冬季节,整天风携雨滴,寒气逼人。在招待所报到、用餐后,已是华灯初上,我踏上了那条儿时就熟悉的湿漉漉的青石铺就的路。母亲在一阵敲门声后,惊诧地把我迎进了家门。那时电信进入寻常百姓家还是一种奢望,父母自然不会想到我会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进入屋子,顿时卸下一身寒气,感到温暖无比——其实屋内并没有生火炉,只是盈满了桔黄色的灯光。
向父母一番问候并说明此行原委后,我便打量着刚才一进门就看见的置放于厅堂中央的盆栽花卉,有米兰、君子兰、海棠、扶桑和兰花等。其中的兰花大约近30盆,苗叶蓬勃,郁郁葱葱。
父亲好养花草,是我早年记忆中的一部分。多年前,我家与二十几户人家共住在一个庭院里,那是具有南方建筑风格、院中有园的青瓦庭院。我家和几个近邻的门前就是一个硕大的天井,天井一侧有一养鱼的矩形石缸,中央有青石搭成的台子,上面有先前的院主遗留下的几个盛有泥土的花钵。那时人们的生活非常艰苦,也不像今天有花市,花钵长年累月总是闲着。后来,不知父亲从哪里弄来一些我不知名的花草种在其间。年复一年的,父亲就伺候着它们,同时也享受给他带来的那份乐趣。许多年后,我还记得其中的一个品种叫玉簪花:夏季抽出一枚花箭,上面花蕾无数,次第绽放,形色如百合花。玉簪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冬季苗枯,春季胚芽破土;如此生生不息,令仅有一世之人感慨不已!
我问父亲为何不把这些花草置放于阳台,他说:“屋外寒风凛冽,并下着水雪,这些花草的生长是有温度条件的,经受不住祁寒,尤其是那些兰花,低于零下2摄氏度,就可能冻坏。”
我接着问父亲:“这些兰花都有哪些品种?”他告之:“有春兰、春剑和建兰。”父亲知道我是不懂兰花的,尽管我的提问似乎显得很内行,所以他旋即又补充道,“这是大的分类。但这些兰花都不是类中上品,只是叶片、形姿很好。”父亲说着,又去拿出这些兰花的“开品”照片,给我讲解不同品种其花箭、萼片、花冠和唇瓣的迥异。我这才知道这些兰花伴随他已经有些时日了,在他的精心养护下已收获了几个花期。
父亲兴致渐浓,又让我去看那些盆栽兰花的叶片。在他的讲解和我的触及中,我大致了解了春兰与春剑叶片的差异,即春剑的叶片无论是长阔还是叶缘锯齿的深度都胜过春兰,而且背面三条叶脉的凸起更加显着,手感也粗厚些。至于建兰的叶片,接近土壤的下段稍窄,中段阔厚,末端就应该是尖而不锐了。父亲说:“兰花的叶片藏有许多学问,光是叶的形姿就分很多类型。”
那天晚上,父亲还概述了兰花品种鉴别的方法:看叶形;看花苞;看开品。并说这“三看”是历代鉴兰大家的经验总结和奉行的原则,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融合体。
两年后,家里发生变故,为分父母之忧,我的小家迁居到父母所在的小城。
不久父母也更换了住处,父亲还因此有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花园。在之后的十几年里,种养花草,尤其是养兰,依然是父亲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先前一样,父亲依旧常去花市,每每见到心仪的兰花,总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加上多年繁殖的部分,父亲的兰花一度达百盆之上,在花园、阳台,甚至走廊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姿。而每年春季花期一过,父亲都会给一些春兰、春剑翻盆换土,并注明日期;到了秋季;也会给一些建兰换土。父亲说,每两年给兰花翻盆换土十分必要,这有利于健根、壮苗、开花。
父亲养兰花多年,却没拥有过名兰,哪怕仅一株。是的,在许多年里,父亲每月仅有三百多元的退休金收入,他没有这个经济能力。但他养着在别人看来不值钱的普通兰花,不正说明父亲养兰不带有功利性,而是对兰花出于骨子里的挚爱吗?。其实,兰花中所谓的上品、极品无非就是因其花色之素净,或花的某些构成部分奇特而已,而普通兰花由叶及株及丛所露出的气势、四射的绿光,绝不亚于甚至盖过了它们。古人说: “观花一时,赏叶终年。”从这个意义上说,种养普通兰花的父亲同样收获颇丰,那就是别人不曾享受过的乐趣。
然而鼠年伊始,一向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父亲,突然以迅跑的方式向生命终点奔去。父亲自知大限不久将至,便把一部分兰花赠给了好友;而余下的兰花盆数正好与父亲82岁享年之数吻合。这并非刻意为之。兰花是灵性之物。那些陪伴父亲二十多年、往昔形姿或飘逸俊秀,或刚健挺拔,或风姿绰约的兰花,它们随着父亲躯体的衰萎而衰萎,并最终紧随父亲的脚步而去。
已是夜阑更深,我终于忆起父亲喜爱的那首刘灏的《兰花》诗。我默默地吟着:“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而此时,远处隐约飘来古筝演奏的名曲《高山流水》……
兰花文章4:兰花情
文/阿安
司老师送我个雅号为“花心”。不要想多了,是因为我痴情于花花草草。每次下班时间充余的话,我都会去花鸟市场,看看我喜欢的花苞,闻闻我钟爱的花蕊,仿佛一天的疲劳一下子抛到九霄云外。卖花的老太太看到我,那一句从不变更问候的话,“下班了啊?”每次要是少了这一种默契,反觉不适。让我情有独钟的是那白兰花。
第一次养花是在巢湖读书。燕子喜欢街上有卖5毛一支的白兰花。它洁白如玉,恬淡素雅,香气清幽,沁人心脾,让人陶醉。在花市上,我挑了盆白兰花送到她宿舍。燕子每次给它浇水,一遇到阳光,就雷打不动地搬到窗户底下,让它享受阳光的滋润。它不负众望,疯快地生长,满眼绿油油的。花开时节,香气郁郁葱葱,满寝室都是浓浓的香味。只管读书养花,那是人生中多么幸福的时光啊!
暑假人去楼空,我们担心它没人浇水。幸好室长在学校勤工俭学,热情仗义的他主动替我负责浇水。新学期兰花依旧美丽,燕子却毕业了,很快回明光上班,而我还在上学。也好,兰花就做个念想吧。有一天,我放学回寝室,中文系一学弟找到我,说明光有个女孩电话来要你寝室电话号码。电话拨通,让我激动的,还是那个熟悉甜美的声音,还是那只可爱的燕子。燕子突然惦记那盆兰花。我趁着一个周末,花了半天的时间,坐上迢迢的大巴,把花送到明光。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来明光,更没想到我的后半生就扎根于此。
一向不养花的燕子对这盆花照顾有加,每次太阳好的时候,娇小的她都很吃力地搬出来,晚上再搬回家。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手欠,没事摘了一颗花苞。燕子气哭起来,竟要找学生算账。幸好学生态度诚恳承认错误,在我的劝慰下,她好久才平息了怒气。由于第一次养花经验不足,后来它蔫巴病死了,我们难过好一阵子。
后来燕子成了我的老婆,我们一直两地分着。我陆陆续续养了好多盆兰花,不知道什么原因。兰花不是干死,就是冻死,要么就是肥追多了……但我始终没有放弃。有时候骑着自行车,来回奔波一、二十公里去花市,拎着大盆兰花,引得路人频频回头。
三年前,我告别了工作十五年的故乡无为,调回了明光。我发誓这回一定再好好养回兰花,我要把它视为“镇宅之宝”。兰花依旧灿烂,枝繁叶茂。每次暇余时分,我都要精心伺候它,视之为生命。一向积极进取的老婆嗔怪说,人家男人对车感兴趣,你对花感兴趣,你真是佛系啊!有一天雨夜,树枝上竟然蜷伏着一只毛茸茸的小鸟,睡得那么静谧,那么安详。我悄悄撤去,怕惊醒了这只鸟。半夜时分,我又爬起来下楼看看,院子的小鸟依旧还在,我方安心睡觉去了。单调的小院有了兰花,才有了灵气。我常常在同事面前自诩这是我的后花园,一次司老师去欣赏,大为感慨便送我个雅号。
悠然笑看人情昧,自在清芬天地宽。人到中年,便看淡了一切:人如兰,兰亦如人。
兰花文章5:童年的新华南
文/黄鹤馨
马兰花、马兰花,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少女时代,伴着这首跳绳的儿歌,我和我的同学们在新华南度过了人生最珍贵的青春时光。那时候,课外娱乐活动不多,女孩子一般在操场或者找一个空旷地方跳绳,我记得跳绳有许多跳法,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地自创各种跳法,比如个人跳、个人单脚跳、两人跳、三人跳、十字波浪跳、短绳跳以及集体轮流跳、跳交错绳等。我们一边跳,一边唱着这首令人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儿歌,总是跳得两颊绯红,跳得笑声铃铃。新华南,骑楼下,我在这里留下了永远挥之不去的、人生最烂漫最美好的回忆——少女的岁月。
小学的时候,我家住在新华南一片叫“马房村”的居民区里,马房是一个古老的名称,源自这个地方在300多年前是明代军队的屯马场所。爱玩的我常常数着这古巷道地板上一块一块的、历经过百年风雨的青石板,常常到马房那间粉条作坊的窗口去偷看人家蒸粉条。看作坊里那热气蒸腾的景象,看围着石磨不停的推着转圈的女人,看她们拿着大铁水瓢熟练地从大桶里舀米浆……一直看到她们做出白白的粉条来。海口人历来喜欢吃粉条,那时候,我家来了客人或者过节,母亲都要让我拿着粮票或者米去那儿换粉条。
那时的新华南已经有了图书馆,那是一栋德式建筑,很气派。围墙里是一座高大的三层楼,高高的,有长长的圆型柱廊。大门很宽,解放牌卡车可顺利进出。院子很宽大,可以并排停放好几辆大卡车,院内的环境也很优美,大门左边有一棵枝叶繁茂的枇杷树,右边是丛生的老黄竹,此外还有造型雅致的奇石假山,有长满了太阳花、韭菜花和黄色、白色小野花的绿茵草地。整体建筑给人一种端庄、厚实、疏朗和文雅的感觉。
我记得很清楚,图书馆的台阶上面是两个绿化做得很好的宽大阳台,阳台上生机勃勃,种了许多花草。我常常与同学们在这里玩耍,我最爱捉弄阳台上的含羞草,先是用手触遍所有张开的叶子,看它们“害羞”地合了起来,然后又等待它们将叶子慢慢地张开,再恶作剧地猝然撩拨它们一下,反复地享受着大自然的奇妙和乐趣。
少女时期的我爱玩,可爱好读书是我从小到大、至今犹存的习惯, 读书几乎是我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现在我的车里,包里,床头,案头都是书籍,我绝对崇信“开卷有益”这一箴言。我与书籍的感情是深厚的,每当我随意翻开一本书籍的时候,墨香就会沁入我的心扉,使我进入另外一个新的世界和知识天地。少女时期的我不懂的字太多,父亲便教我怎样用拼音查《新华字典》,所以《新华字典》也是我的启蒙老师之一。 那个年代能找到的书不多,虽然书的价格比现在便宜得多,几分钱到几毛钱一本的书很多,随便节省一点零花钱,就能买到一本甚至几本书。实在没有钱买书的时候,我就去新华南图书馆去看书,书籍对少女时期的我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因为书籍能满足我强烈的好奇心。不管是家里的还是图书馆里的书籍,我见着什么就读什么,而像《十万个为什么》《海底世界》《昆虫记》《趣味数学》等等这类科普读物是我的最爱,这些书籍使我终身受益。
除了新华南这个图书馆之外,那时海口市还有一个位于解放路文化宫内的“职工图书馆”。我们这种年龄的少女没有借书证,工作人员不给进,但我可以到这个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去看杂志!那里有陪伴我度过少女岁月的《少年文艺》《民间文学》《儿童文学》《人民画报》等杂志。现在我还保留有一些少女时期的书籍,几乎每本书都带有一段甜蜜的记忆,都有一个美好的小故事。
今年4月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我又一次来到新华南,拜访了一直居住在旧图书馆的吴氏宗祠后人。在这座铭记着我少女岁月许多痕迹的楼前,我感慨万千。依稀可见的骑楼二层阳台在午后的阳光下唤醒了我许多回忆,仍然保留着西洋风格的廊柱和廊柱上雕饰的痕迹如旧,印刻着历史沧桑而斑驳泛黄的墙壁更显原来的朴素和庄重。我张开双臂呼吸这里的气息,儿时的欢声笑语和在这里跳绳时的儿歌又在耳边回荡。对我来说,这是世界上最美、最奇妙、最动听、最使我刻骨铭心的声音,那是一种天生的烂漫,一种幸福,一种只属于我们少女所独有的幸福。
新华南老图书馆是一幅历史的画卷,是绘在我记忆中的浓墨重彩。这座建于1920年的地上3层、地下一层的具有欧洲风格的建筑,已经有百年历史,它是那个年代海口独一无二的建筑,比后来号称“海口第一楼”的“五层楼”还早15年。它是海口的记忆,是海口人的记忆。俄罗斯大文豪果戈里曾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还在诉说”。是的,随着时间的变迁,昔日新华南的形象已经牢牢地铭记在我的脑子里、我的骨髓里,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抹去的符号。
新华南伴随着我度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骑楼的游戏、图书馆的连环画册、马房的粉条作坊、玲珑井以及三角池的荷花浮萍,还有那儿时的玩伴……夜深了,我一个字一个字把往事的回忆敲击在键盘上,逝去的时光不再回来,但永远永远留在心间的,是我在新华南的岁月。
兰花文章6:那些年,你是个爱哭的孩子
兰花一片一片的铺满整个小水沟,与田野紧紧相连,于是田野和兰花,成了我们唯一天地。
槐树上槐花开满了整个春天,春风和花香构成了整个美丽的世界,而你哭的却梨花带雨,曾怀疑你是蚌珠仙草托世,红楼梦中那位柔弱的女子,事实中你确是如此。那时我的英雄从未如此强烈,我要保护你,我亲爱的朋友。时光随着春天的渐去,还有花瓣的散落,你却日渐消瘦,每次总是躲在麦田间那铺满兰花的水沟边偷偷的哭,很很的伤心。我变着法儿希望你能微笑,笑的像春天的花那样灿烂,但你却始终笑不起来。
时光匆匆流过,田野黄了,花早已谢了,就连叶子也变的毫无生机。你哭的更加伤心,然后把所剩无几的花瓣埋了,你说,那是你的心,一颗很不坚强的心,从此它会沉归沉土归土。
我知道你是一个单亲女孩,而且很敏感,这正是我不问你爱哭的原因。因为我知道,如果哪一天你终于承受不住了,你一定会告诉我的,而在此之前你肯定会绝口不提。
时间离期末越来越近,午休时间你又一次的消失,这个世界除了天和地,只有我知道你在哪里。这是我最后陪你哭的一次,你肩膀抽搐着,像一只受伤的小鸟,你说:我也许是最后一次来这了,我爸爸要给我娶后妈了,所以我不能上学了,爸爸说让我该去打工挣钱照顾家里了,你一定要常来这里看看,记得想我。
曾经她给我说她的亲生母亲生下她就消失了,她见过***妈的照片,是一个很美丽的女子,她恨她,所以把照片剪的粉碎,现在想想,才觉得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母亲那个年代,盛行买卖媳妇儿,然后母亲被卖来卖去,父亲和母亲根本毫无感情,只有母亲对社会无限的恨。母亲离开是为了解脱,应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她从小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孤单缺乏母爱,所以筑就了她这郁郁寡欢的性格。这的确是见你的最后一次,第二天早上,你的床铺就变的空空的。
时光走过了四年,四年间我到处寻找你的消息,一无所获。有人说:谁也不知道你去了哪里,包括你的家人,你已经消失了两年,生死未卜。
不管你变成什么样子,不管你生或死,你都是那个纯真的年代我最亲爱的人,望你一切安好。
兰花文章7:割马兰
文/陈宇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
丝丝春雨,唤醒了大地。奶奶对我说:“宇宇,我们割马兰去吧,过了清明,马兰就老了,不好吃。”
“割马兰?”从小,就听比我大的孩子传唱关于马兰花的歌谣和故事,美丽的传说让我对“马兰”这种植物充满了感情。
我爽快地答应了奶奶,挎着篮子和镰刀,和奶奶割马兰去了。
小河边,田埂上,已经长了许多嫩绿嫩绿的马兰。起初,我不认识它们。看着奶奶娴熟地割着,好不羡慕。奶奶告诉我,马兰叶子边缘有粗锯齿。有了这个根据,我也割了不少马兰。
书上说,马兰的叶子有清火、明目的功效。怪不得奶奶每年都会割马兰,和花生末炒熟了给我们吃,香香爽爽脆脆的味道,总令我回味无穷。
“奶奶,你见过马兰花吗?”我念念不忘那神奇的马兰花。奶奶笑着说:“没见过呀!因为马兰好吃,价格高,一些生活窘迫的人早早就割马兰卖钱。所以马兰总是等不到开花就被割掉了……”我不禁有点失落,可怜的马兰,等不到开花就被当成了美餐。
不过又想,马兰这么多,怎么割得完?总会有幸运的,能开出花朵。于是我在网上查了许多关于马兰花的资料,终于有了新发现。原来,马兰花很常见,完全不是奶奶所说的那样,它开的花是淡紫色的,镶嵌着金黄色的花蕊,形状跟菊花差不多。原来,那不起眼的小野花就是马兰花,我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现在,我也明白了歌谣的含义:只有勤劳的人才能得到幸福。我想,只要处处留心寻找真理就能取得成功。
小小的马兰给了我那么多启示,同学们,趁着春风,沐浴着春雨,让我们一起去割马兰……
兰花文章8:呐一悸,东临繁星念兰花
文/嗳东
雨,还在下着,淅淅沥沥的。
这场雨来的一点也不突然,天空压抑几天的阴沉终于得到释放。像极了冬天雨的性格,恍惚间,对自己无奈的笑笑,现在可不就是秋末冬初了吗?好快,昨天还是单衣,今天就穿了外套。
窗外,没有风,却也凉的使人打一个冷颤,不是气温太低,而是忽然间的冷让人防不胜防,冷到心里,冷到心底。压抑的心情夹杂在冷冷的空气中,伤感和失落油然而生。当心底发酸,眼角泛潮,才明白心中的压抑是因为想念,只是冷空气的到来催化了最后的倔强。
打开窗户,让冷空气放肆的占据着房间里的每个角落,电脑旁的茶杯里的热气更加汹涌。在窗户边站了好久回到电脑边坐下,还未收回的心看到桌上的热气愣住了,这是情侣杯的其中一个,杯子上的图案简洁却也浪漫,两条鱼在接吻,好奇的是每条鱼的头上都有一把小雨伞,杯壁上写着“打伞的鱼 依然 始终 永远”。笑了笑,心也随着热气温暖起来。不知道,当我这边的杯子热气澎湃时,你是否也在抱着杯子暖手,这算不算心有灵犀,当我想你的时候,你是否也在想着我。
手机的铃声把我从失神中拉了回来,打开一看是条短信“天越来越冷了,多穿点衣服”,来不及多想,本能的回复了“小傻瓜,你也是,记得多穿点,亲爱的不许你生病,要不听话,小心家法伺候”,看着发来的短信,嘴角不自觉的上扬,抱着手机,忽然间释然了,手机24小时开机,等的不就是这么一个关心么。不知道手机的另一端是不是也在嘴角上扬,是不是也在淡淡的笑。
看着你走之后留下的一切,缓缓的扒在桌子上,用力闭眼,不让那一股暖流落下,也许,这就是睹物思人吧……
是谁染指了思念?是谁淡薄了流年?是谁在风中街口想念连连?是谁在寒冷中牵挂不断?又是谁在深夜眼泪泛滥?想念你的感觉就像是苦咖啡,苦涩甜蜜滋味,你可曾了解,谁在念着你的名,夜里哀叹思念,谁的梦牵着谁的心,谁知晓我的情,天空之上的浮云,像是你的笑容,让我醉,让我痴,让我着了魔,让我沉醉在其中,飞蛾扑火般失控,想见你,想听你的声音,想感受你的温度,想你在我怀里偎依,想告诉你我很想你,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很想你,就这样,每一分,每一秒,念着你,你爱或者不爱我,我都为你守候,如果哪天你要走,请别忘记我,要记得我的笑容,在回忆的天空。如果,水遗忘了我,流失了落在水里的回忆,请一定要记得水里有我曾经的倒影。如果,风遗忘了我,吹散了飞在风里的落叶,请一定要记得风中有我曾经的细语。如果,你遗忘了我,淡忘了掺杂苦甜的过往,也请你不要忘记,那个曾经给你微笑的人。待,风停了,叶落了,你我各自回到原点。从此,各奔天涯。
只希望,各奔天涯那一天永远不要到来,永远永远……
石化的誓言,不变的海枯石烂,承诺的永远,等待着,相守百年……
呐一悸,东临繁星念兰花,呢喃中,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兰花文章9:兰花
文/樵夫
花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兰花。
兰花不显山不漏水,像是一株小草,就那么静静地生长着。兰花的香总是幽幽的,淡淡的,高雅却不张扬,永远带着一股泥土般春天的味道。居室里,倘有一盆开着的兰花,便会平添不少的情趣,甚至屋里的人也会显得高贵起来。古人说“雅室兰香”,说得真好。
兰花的品种很多,分布也广,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四十多年前,我曾在河南信阳、安徽合肥的山里见过兰花。前几年,在武夷山也看见过。那些花虽是野生,味儿却芬芳。《孔子家语,在厄》中说:“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讲的虽然是修道立德,却也道出了“秋至满山皆秀色,春来无处不花香”的至理。
兰花属南方花卉,品种虽多,但不好莳弄,尤其在北方,不是养不活,就是养活了不开花。八十年代初,有一年春天,我在陶然亭公园门口看见有卖兰花的,每一株都带着花苞,摊主说那花叫碧玉兰,是刚从云南山里挖来的,按当时的币值,每株十块钱,价格着实不菲了,(顶我半月工资了)但我还是买了两株。拿回家后,按照摊主教的方法,先用马掌做了底肥,再把花栽在掺了腐殖土的花盆里,然后拍实,然后浇水……不几天,那花果然活了,飒飒地挺立着,摇曳的叶姿娇柔得像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十分惹人怜爱。那是我第一次莳弄兰花,自然是格外用心,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大约一周左右,那花谢了,我看见从它的根部冒出了两株新芽,啊——“兰丛新放露芽红”,我心里那叫一个高兴!从此几乎每天都要看看那两株新芽的动静,一直到来年春上,眼看着两株新芽已出落成了细长的绿叶,可那该开的花却愣是没有如期到来。我问喜欢养花的同事,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再等等,再等等……又过了大半年,那花好像睡着了一样,不管我怎样伺候,一点儿动静都没有,到最后,像是得了绝症的病人,先是叶子失绿,接着就枯萎了。从那以后,我很长时间不再莳养兰花,觉得那花过于娇嫩,实在不好伺候。
好像是前年秋天,我和几个朋友去游武夷山,在那儿盘桓了几天之后,主人建议我们去趟大安源,说大安源的景色几无任何人工痕迹,全是天然雕饰而成。于是驱车五个多小时去了大安源,走进景区不远,即闻潺潺水声,绕过几株葱郁的佳木,忽见一爿水潭,清可见底。再往里走,又见一瀑布飞流直下,站在离瀑布不远的地方,顿时感到了一股氤氲的水汽迎面扑来,偶一低头,浅壑边上竟婷婷伫立着几株兰花,真是“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啊,当地人指着那花告诉我,他们这儿的山里就出兰花,所以差不多家家也都养兰花。我问他们好养吗?他们说,从山上挖几株拿回去往花盆里随便一栽,就活。好养。说的我心里一阵阵犯痒,真想挖一棵带回北京,结果他们又告诉我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花也是一样哎。
去年春节之前,我到玉泉营花卉市场,打算买几盆花装点一下居室,走着走着,还是卖兰花的地方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站在那儿看了又看,闻了又闻,欣赏了大半日,但最终还是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因为那花已经昂贵得不是我这样的普通工薪阶层能够买得起的了……
兰花文章10:别给自己找麻烦
文/杨雅丹青
老和尚的一盆兰花十分可爱,却因暴雨而被打翻,老和尚却不觉得可惜:“我们养兰花是为了嗔怒的吗?”老和尚淡然处之的态度,不仅表现出自己豁达的情怀,也让小和尚明白:不要被尘世的得失纷争所烦扰,不要为失去的东西而流连,不要为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失去自我,往事就让它随风去吧……
尘世凡间,我们追逐着梦想与希望。但有人却为了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失去自我,甚至丢失灵魂。美国小伙为了买“苹果”而卖肾;杨丽娟一家为实现女儿的追星梦而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花季少女为了名牌包包而出卖身体……这些虚荣贪欲的现实就这样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禁思考,我应该追求什么?为了所谓的面子,造成了对自己对家庭,甚至对社会的极大消极影响,我们该反思,该醒悟,为了暂时的物欲满足,给自己添麻烦,给自己找不痛快,值得吗?
大千世界,纵有太多不公平太多残酷,但我们依然努力向上地生活下去。可却有人为了尘世的纷争而烦扰,并危害社会、伤及无辜群众。我们看到:陈姓某男子因与女朋友吵架,为了宣泄而在大街上向路人痛下杀手,砍死、砍伤多人;某男子因为求职不顺,把罪恶的魔掌伸向祖国的花朵;马加爵因同学关系不合而杀死自己朝夕相处的室友。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科技爆炸式进步的今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那就是对人对事的友爱和宽容,以及冷静思考人生的意义。既然来到世间,就应该大家都好好享受精彩的生活,虽然被纷繁复杂的东西所打扰,但别再纠结,别再拉扯,别再为难自己,过眼云烟的东西终将会随风而去。想想老和尚的豁达与淡然,别给自己添麻烦,过好人生中的每一天吧!
兰花文章11:兰花
文/江峻
今夜无聊,想写点什么,古人托物传情言志,我心苦闷,可找谁抒发?
忽然想起院里的兰花,从什么地方移栽过来的,忘了。只记得读书时在花下葬过一只喜欢的翠鸟,从此便不舍得放弃了。婚后,从母亲处搬来,又换了花盆,只不记得时时浇水施肥,算是天养吧,竟也不死。按季依旧开花,箭镞式的向上,一支、两支、三支,粉红色的,煞是好看。
下得楼来,兰花孤寂在院角,兰叶无力低垂,花盆已长满苔藓。我来问问:“兰花啊!兰花啊!你是否可替我传情言志?”
皓月当空、冷风习习,兰花不语,我亦怅然。
平日里对你少关照,你缺水需肥时我不记得,你生病长草时我懒得去管。只有花开一刹那,我才抬眼望一望,真的对不起。你不理我,合情合理,我来问你,惭愧羞人。
转身欲走,却传来幽怨之声:“本不该回你,奈何你来问我,叹你心中还有一丝我。”
“我来问你,当初你移我来时,可是慕我兰花之盛名,还是羡我兰花之香丽。哎!当初你待我如侍新人,换盆移院,除虫除草,浇水施肥,遮阳挡雨。我感动不已,认定此生花开花谢只有为君。”
“岁月匆匆,你日渐冷漠,见你忙进忙出,为生活奔波,我怜你日晒雨淋,担心你早出晚归。光阴老去,你却已经忘记有一盆兰花的存在。”
“我缺水少肥体弱多病,杂草丛生容颜不再。可季来毅然花开,为的是求你回眸一见。如今小兰花都已亭亭玉立,你在何方?”
“现在你移情别恋,无处托物言志,却来问我,叫我怎生答你?劝君莫再向前走,劝君歧路早回头,花开花谢再不为君,春去秋来此身由我!”
冷月凝空,天籁传音:兰花固然优雅,难敌百花香艳,有情化蝶双飞,无情白头分手。
兰花文章12:失根的兰花
我叫兰,他们都戏称我为“兰花”.用他们的话来说,兰花背后的蜂蜂蝶蝶足够从深圳湾排到罗湖桥的对岸去了。可是没有人知道,我只是朵失根的兰花,我的生命早就枯萎了,在他离开的时候。
他是我的上司,有太太有儿子,可是我爱他,不可收拾地爱他,我拿自己没有办法。除了他,我已经不懂爱别人了。说来只是个老土得不能再老土的故事:朝夕相对,日久生情,一个刚自象牙塔出来的小姑娘爱上了事业有成的男上司。
可是他走了,我夜夜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想他的一言一笑,甚至抱着他用过的文件夹,我想我已经有些变态了,我的情感没有终点,我的爱没有出路。很久以来,我已经不再用寂寞这个用滥了的字眼。可是这种感觉分明浸透了我的全身,从见他的那刻起,我就跌入了这个深渊。
我一直偷偷地爱他,全心全意地躲在一角偷偷地爱他。可是他走了,甚至来不及知道我爱他,甚至没等到我撤退自己的爱,那场该死的车祸永远地带走他了,我的爱,再也再也无法撤退了。
送他的那天,是我心里永远的最痛。所有安慰的话、所有的同情的手都伸向了她--他的好太太。她强忍痛楚,却不时失声痛哭,我躲在一边,心如刀割,不哭亦不语,这样的时刻,只有她才有呼天抢地的权利。
曾有的甜蜜温馨不属于我,连悲痛也不属于我。我只是一朵失根的兰花。我看着他挂在屋子中央的微笑,听着自己的心碎成一片片。
他走了,我的春天也走了,我的日子不知是怎么过来的,每个晚上,一些断片的、不成型的梦境在困着我,我呼喊我痛哭,可是没有用,我拥有的只是一个从来也没有真实过的梦,日复一日,夜复一夜,没有人知道我的爱没有来得及撤退。
清明的时候,等大家都走了,我来到他的墓前,轻轻地放上一枝兰花,旁边是他的妻送的百合。我才发现我甚至不知道他喜欢的什么花,我举起了酒杯,终于泪落如倾。
同样是一份爱情呀。
我将失根的兰花栽在了他的墓前。
我再也没有春天了,我知道。
兰花文章13:天下谁人不爱兰
文/雨兰
说起兰花来,那可真是天下谁人不爱兰。
兰花向来有花中君子之美誉。兰花以气清、香幽、沉静内蕴、气质高洁清雅等深受历代文人画士的青睐,纷纷赞之誉之,爱之养之,歌之咏之,画之写之,关于兰花的诗词书画,也应该是难以车载斗量的吧。
因为爱兰的兰性高洁,人们把好诗佳文美誉为“兰章”,将诚挚的友谊比喻为“兰交”,视良友知己为“兰客”。
孔子老师钟情于兰,他说:“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把兰花与君子相提并论,据说周游列国时,还曾驻而止车援琴鼓之,作《猗兰操》:“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时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亲爱的屈子视兰为知己,他才情横溢的诗章里对兰的爱意溢于言表:“予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以是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生,初不殊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樧则远矣。”
诗仙李白钟爱兰花,写诗歌咏:“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这是山谷的《书幽梦亭记》一文中的话。我喜欢山谷,喜欢山谷的为人,山谷对兰的赞誉,我视作是山谷人格精神的写照。
扬州八怪之一的板桥先生一生以兰和竹作为自己绘画的对象,在他的笔下,兰是葳蕤生姿的,是朝气蓬勃的,是神采飞扬的,是充盈着喜悦的,是在天地间俯仰有致的。他写兰咏兰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境界高妙,“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试问东风何处吹?吹入湘波一江绿。”
张学良的《咏兰》也写得高妙:“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芳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人们爱兰的精神兰的品格,因此,兰也成了士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兰花寥寥几笔,看起来好画,但要画好,画出兰花的风姿与神韵,画出兰花的烂漫风骨,也不容易。对于兰草和竹子,古人不大说画兰画竹,好说写兰写竹,强调和展示的是画家的书法功底。像墨兰、墨竹,是线条的舞动与飞扬,体现的是画家深厚的书法功力。一位画家,他的笔力、笔势有了,在宣纸上写出的线条才能圆润浑厚,才能笔笔生姿,耐人品味,如果不懂得书法的笔法,没有一定的书法功底,画兰画竹都不会有好的笔墨效果。笔墨不入纸,虚浮于表,徒具其形,笔墨韵味表现不出来,仅仅是画得像一棵兰而已。
据说当年江兆申向溥心畲请教绘事,溥老师却只教江弟子作诗写字,如是者数次。江弟子对此惑然不解,忍不住叩之于溥。溥老师答曰:“多写自然能画。”溥先生强调的是书法外的功夫和修养很重要。溥心畲老师可谓是用意良苦也。我这么理解他的用意:诗书者,所以涵养胸次。胸次既廓,技巧又有何难?娴熟便能生巧。这是其一。其二者,书画同源,书法的根底扎实了,掌控毛笔的能力有了,笔力有了,线条笔势出来了,再学画画,笔墨入纸,线条沉静厚实,丰美多姿,笔墨韵味也就能有所表现。
说来可笑,早年的时候,我也曾画过一段时间的兰竹,因为自觉笔力不深,后来就放弃了。等有了多年的书法功底之后,回过头来再写兰写竹,遗貌写神也好,形神俱肖也好,那种感觉就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水到渠成,对笔墨的理解和把握自己也有了深刻的体会,在用墨的浓淡干湿等方面,在用笔的正侧顺逆、使转等方面,感觉也都娴熟自如。
我当然也喜欢兰,因为自己名字里有个兰字,这喜爱里自然又多了一份隐秘的感受。我喜欢兰的“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因此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寸心斋”,并恳请我敬爱的李一先生题写了斋名。我喜欢兰的“并石疏花瘦,临风细叶长”,更喜欢兰的“无人作妍媛,春风发微笑”。
历代画家,画兰者众多。我喜欢郑所南笔下的兰,郑所南,他的兰“秋凤兰蕙化为茅,南国欺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是志士的兰,是饱含怀家怀国的愁绪的兰;我喜欢八大山人的兰,八大山人的兰是苍凉、老劲的兰;我喜欢郑板桥的兰,郑板桥的兰也正如他自己的题画诗中所写的:“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是文士的兰,是生机勃发野逸气十足的兰;我喜欢齐白石笔下的兰,是葱郁丰美,流溢着乡野气息的兰。
看似那么寥寥几笔,兰草的画法却大有讲究。一位画画的朋友说他画兰的经验,画兰草,笔要洗净,笔尖、笔肚都略含水分,尔后仅以一面蘸墨,然后用蘸墨面写兰草。我觉得有趣,便照他说的方法画过几次,笔墨效果果然不错。
我也有意收存了不少书画家朋友画的兰。有着名画家画的,也有名不见经传的书画爱好者画的,我喜欢那一幅幅兰,那兰姿、兰韵、兰香、兰谊,在画里,也在画外。
我喜欢兰,也更喜欢用自己手中的笔去表现兰,去写兰的摇曳可爱的姿,兰的飘逸潇洒的美,兰的长叶舒展的态。我写幽谷中的兰,写与石为伴的兰,写俯仰生姿的兰,写风中的兰,写雨中的兰。“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明?薛网咏兰)爱兰、养兰、画兰,与兰为友,与兰为伴。兰在心中,也在纸上。兰是我,我也是兰。
兰花文章14:美如西兰花
文/青丝
入了冬,朔风一起,腊味的香气开始在城市巷陌间飘散开来。串挂在绳子上晾晒的腊味,仍然保留了农业时代的特色,重咸、肥腻,如果炒食,就少不了蔬菜辅佐。西兰花与腊肉是最能展现市民生活美学的绝配,犹如搭台唱戏,有着一种互为映照的默契。腊肉演的是老生,以脂香油润为主导,西兰花演的是青衣,以清新嫩脆为唱词。彼此珠联璧合,实现了绝妙的角色互补。
西兰花是少有能够应付煎、炸、烤、炒、凉拌、做汤、煮粥,且可甜可咸的蔬菜。这种多面特质,也为它赢得了一个“蔬菜皇冠”的称号。每次看到西兰花,我总会联想到古罗马士兵头戴的帽盔,球冠向上蓬起,有一种英气勃发的张扬意味。而且西兰花的原产地确实是在古罗马,是典型的地中海植物,被引入中国不过百来年时间,大规模种植更是近几十年的事。大概是名字里有个“西”字的缘故,过去西餐厅,最喜欢用西兰花做配菜。如把浇了卤汁的意大利面条盛在碟子中央,旁边铺一圈焯熟的西兰花,或者黑椒牛扒用几片西兰花作为点缀,就能显得更具情调、更有档次,让人吃得洋气十足。
从本性上说,西兰花是颇有些嫌贫爱富的,如果素食,其魅力不免要打个折扣。像焯熟了用蒜蓉凉拌,或者加上蘑菇、红萝卜之类的杂蔬一起素炒,西兰花虽然也不算有辱使命,但也不会太出彩。只有与鱿鱼、虾仁、鸡肉这些“土豪”,乃至海参、鲍鱼之类的“暴发户”为伴,才会成为西兰花托付情思的香巢。
这种调和原理,一如很多蔬菜用动物脂油烹炒,味道会更好一样,西兰花也必须裹染肉食的醇厚浓香,同时奉献出自己的清新韧滑,才能组合出甘鲜、弹牙的美妙滋味。所以,用腊肉炒西兰花,是搭配效果最为显着的味觉体验。腊肉泌出的多余油脂和咸香,染到西兰花上,令青翠的花蕾散发出明亮而美艳的光辉,不仅降低了自身的咸度和油腻,由此温软香润、味道得宜,也令对方少了一份青涩,多了一份鲜甜。这种互补又互为烘托的关系,就像有土豪需要美女在身边撑面子,也有美女需要土豪的财力来为己装扮,彰显气质。双方心照不宣的隐秘交换。
我曾认识几个在英国留学的学生,每天放学都是回到住处自己做饭。出门在外,凡事皆须从简,他们常买两颗西兰花,一颗切片佐以虾仁烹炒,浇在热米饭上做盖饭,一颗打成蔬菜泥,做奶油浓汤。不到半小时,一顿集合了中西吃法的简餐即大功告成。不论身在何方,也不论是家常小菜,抑或精致美食,有了西兰花的襄助,总能展现出一份妥帖而亲和的温情,露出生活的美好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