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散文

请欣赏品味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品味散文1:品味胡杨

文/笑傲苍穹

昨夜西风突至,地区公安机关乒乓球赛开幕式被迫搁浅,数日来膨胀之激情亦如吹逝之彩旗。近午时,迎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走基层”栏目组。到古尔图去!戈壁、大漠,还有那心仪的胡杨,或许到大自然中能够渲泄心中的郁闷。

下午四时,我们一行顶着渐渐无力的西风驶上312国道。虽然车窗外广袤无垠的戈壁很难寻到秋的韵味,但还是让人胸襟大开,一棵棵泛着金黄叶子的胡杨也在飘向身后的戈壁滩上漫长。

胡杨,又名胡桐,学名三叶杨。幼时,叶子尖细,如柳叶;稍长,叶面变宽,像普通的杨树叶;成年后,叶子长出边棱,枫叶一般。有的胡杨甚至一身三叶,上面的张扬如枫,中间的宽展是杨,下面的细长似柳。它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留下的最古老树种,与银杏同样珍贵,有“活化石”之称。与一般杨树不同的是,它能适应荒漠中多变的恶劣气候,不仅耐寒、耐旱,而且耐盐碱、抗风沙,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有人赞美胡杨为“沙漠的脊梁”,维吾尔族人更称之为“英雄树”。

荒漠茫茫墨绿生,傲然挺立挽黄龙。餐沙饮露不知苦,铁骨柔情贯长虹。翻遍古今文献,搜尽百度网络,道不尽胡杨战天斗地、坚韧顽强、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唱不尽胡杨励精图治、无私奉献、忠贞不渝的高尚品格,这也是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的一种人生追求。无怪余秋雨曾赞美它说:“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我对胡杨的原始印象就这样在文人默客的笔下定格。

驱车八十多公里至古尔图,在派出所稍憩简谈后,我们便径直奔向了那片古老的胡杨林,首先去拜会“胡杨王”。沿着一条伸向林中新铺的碎石路,跃野车兴奋至极、浑身痉挛。当我们收回刘姥姥般环顾不够的眼神,琢磨这种触电式理疗还能享受多久时,车子向右一拐便停了。落脚一块浆平的土地,踏上如履开春变软的浮冰。显然我们是雨后第一个到的,如此风过不见尘扬。“胡杨王”果有一种王者的风范,高仰的头、金黄色的叶凛然不侵,干裂的皮、横断的干再现了生命的沧桑。据说大漠中的胡杨树生长缓慢,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这成人环抱不及的林中之王该是“几千岁”呢?我想就是生活在这里一辈子的人恐怕也难说清楚。

拍照中,我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胡杨王”冠径所及处仅其褪下的“旧衣”,别无它物,在其周围数十米内,更是无一子孙。难道这仅是王者的霸道?但在随后的林中穿行中,很快就让我否认这一观点。胡杨林不似东北的松林漫山遍野独一树种,常常是几株、几十株挽手相依,而周围簇拥他们的有红柳、梭梭、沙棘、白楋等多种灌木。特别是那一丛丛、一团团柔柔的红柳,虽然与胡杨本是两种不同的生态,但在仰视胡杨的精神中,渐渐地与胡杨成为红颜知己。为抗击肆虐的狂沙,她们甚至冲到阵地的最前方,忍饥挨渴、决不退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许是亿万年的风沙洗礼,胡杨参悟了“和为贵”这一儒家精髓,它们和谐共生、和木成林,组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形成抗击风沙的坚强堡垒。

我们第二个驻足地胡杨林与沙漠的交汇处。一座几十米高的沙丘已然逼至早已干涸的古尔图河谷这片原始胡杨林,沙丘被扑向胡杨林的西风和沿河谷而下的北风切割如崖似壁,俨然一只蹲在羊群附近的猛虎,随时都可能发动弱肉强食般的攻击。不仅让人窦生疑问:都说千百年来这片胡杨林抑住了南下的沙魔,可眼前形势相对弱小的胡杨还能够坚持多久?同行的向导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惑,招手说到沙丘上看看。松软的沙子一踩便没过脚踝,只好脱下鞋袜,沿着沙丘一侧蛇形而上。赤足踩在松软的沙子上,浑身爽爽的。向导说,夏季正午这里的沙子可达五、六十度,来此做“沙浴足疗”可治疗脚气。攀援中,我注意到我们的脚印并不孤独,一丛丛、一簇簇挂满蒺藜的沙棘草,虽然显得那么稀疏、那么渺小,但却勇敢地向沙丘攀去。

站在沙丘上,眼前豁然开朗,脚下的古尔图河谷尽收眼底,簇簇胡杨、莽莽大漠,一直漫向远处的天山。在胡杨林与沙漠的交汇处,已看不到泾渭分明的两军对垒阵势,一丛丛梭梭、红柳,还有沙棘草,早已攀沙而上,繁星点点、黑绿成仗,伸向大漠深处,我想这大概是胡杨林派出迎接客人的使团吧。胡杨林一侧,一群羊儿正悠闲的散步,不远处隐隐约约有屋檐透过树稍。雪峰如银、胡杨似金、大漠和亲,谁持神笔?远处的天山发出朗朗的笑声:好一派天地交融的和谐画卷,马良在世也枉然。

返回途中,一直在林中穿行,眼中的胡杨不停地疯长,粗矮的干渐渐高耸,树冠也逐渐膨大。到了村庄已是黄昏,农家的田园里零星散落的几株胡杨更是让我不敢认了,高干挺拔、枝叶婆娑、树冠如仓。同样是胡杨,为何差距这么大呢?道理很简单,胡杨本属乔木,喜光、喜土壤湿润,高干阔冠是它的本来面目。生长在农家菜园里的胡杨有了丰足的肥水,自然就会茁壮成长。特别是当地的蒙古人,很多是土尔扈特部落的后裔,对其更是精心呵护、关爱有加,因为胡杨林曾是东归英雄们的栖息地。

公元1771年初,迁栖至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生活了一个半世纪的蒙古土尔扈特部落,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欺压,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重返故土。一路上,他们不畏沙皇军队的围追堵截、突来的瘟疫与浩瀚无边荒沙的重重险阻,终于在当年五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到达了祖国西陲伊犁河畔,实现了举世闻名的东归壮举。据清宫档案《满文录副奏折》记载,“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土尔扈特人举部回归的壮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各地纷纷捐献物品。清政府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等接济,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并将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水草丰美之地划给土尔扈特人作牧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接受康熙皇帝的赐封后,东归英雄们投入了莽莽的胡杨林海。两百多年来,他们与美丽的胡杨融为一体,在胡杨林中繁衍生息,在胡杨林中恢复了自尊。他们也越来越爱胡杨,因为在他们眼中,胡杨像一个永无抱怨的母亲。

回到乌苏新区,华灯盛放、人疏车稀,但各个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仍不绝于耳,有央企、国企,还有各地的投资商。此情此景,我的心不觉再次波动起来:金戈待枕不觉眠,春雷炸响伴梦酣。

品味散文2:品味冬天

文/袁诚

这段时间气温下降得很快。大风早已把树木吹成光杆,万物活动趋向休止。寒冷中,静下心慢慢品味这个季节,便多了份宽广,多了份辽阔……

在冬天的日子里,不能不想起流逝的往昔,不能不忆起那些难以忘怀的青春懵懂和纯真画面。冬天是一个怀恋过去与畅想未来的季节。冬的意境中,想起那融融的炉火、温暖的阳光和飘舞的雪花。

有句话叫做“大雪封门”,小时候真是那样的。一夜北风紧,大朵大朵的雪花伴着朔风漫天飞扬,村庄静得出奇。第二天早上一开门,积雪漫过门槛,自己便被大人限制在屋里不让出去。屋子是那种厚厚土坯垒的草房,屋里有一盘大大的火炕,炕的前方是土坯垒起来的火炉,炉子的烟经过土炕的炕洞转一遭才从烟囱里排出去,所以坐在炕上热乎乎地极为舒适。将黑黑的炭块投进火炉里发出滋滋啦啦的响声,不多时便燃烧成了红红的炭火,冒着淡蓝色的火苗。我忍不住想屋檐下的冰棱子会不会因此被烟筒里冒出的白烟熏化。炉口上蹲着一只铝壶,发出生生地响声。静谧中听着火炉上水壶的吟唱,从低低浅浅到悠扬婉转,一路从从容容地唱下来,直到水花翻滚,白色的水蒸气袅袅腾腾。那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看炉子,因为可以一边看书,一边烤地瓜、花生。大人们把一锅黏糊糊香喷喷的地瓜汤熬好了,“睡”在炉子底下的地瓜也差不多熟了,吹吹上面的灰,轻轻剥开皮,一股诱人的香飘散开来,就是烤糊了依然香气弥漫……对于我来说,冬天水壶的吟唱就是温暖的炉火,伴着这种声音走来,才叫冬天。

冬日暖阳不吝啬于谁,温暖着每个可能温暖到的地方。同时它也是那么的短暂,抓住了,它就在心里飘散;错过了,它就消失在无声无息中。油然想起童年的往事。那时教室里没有取暖炉,凛冽的寒风吹起来,我可怜的小手小脚就开始冻得像胡萝卜一样红肿起来,整个冬天钻心的痒。每天晚上,母亲都用采来茄子秸,泡着滚烫的水给我洗。冬天的早晨或课间,我们这些穿着翻花破棉袄的小学生,紧贴了向阳教室的外墙角落,嘻嘻哈哈,边挤边喊:挤油油,压扁扁,老鼠窟窿晒暖暖……得意和快乐驱赶走了严寒与贫穷,洋溢在红彤彤的脸庞上。简单宁静平安的生活,仿佛只要一点点阳光就可以温暖地过日子,幸福是如此的简单。

冬雪飘舞,普盖万物。那坚韧的、跳荡着的、钢铁般的、充满生命力的苍茫之色,于天地之间穿行而过,深深地、有力地闯进人们的视野,款款地、多情地走进人们的心扉,美丽而坚定不移。小时候下雪的日子多也久,常常在地上积厚厚的一层。我们还用小手握出一个个雪球,趁人不注意冷不丁塞到伙伴的脖子里,于是雪仗就开始了……

冬天的味道在于一份肃穆,一份晶莹、一份清淡、一份安祥……当初雪落下的时候,默然无语地凝望那一片片轻柔的白色,使人不禁想起描写冬之温暖的小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冬天独有的温暖和味道吧!

品味散文3:品味海鲜的三种意境

文/游水方

有朋自内地来,是被我常说的湛江海鲜的诱惑而来的。我以海鲜招待,朋友高兴得不亦乐乎。

朋友那天下午到湛江,晚上我带他去市区一间颇有特色的海鲜餐馆吃饭。我点了新鲜杂鱼煲,盐焗天然虾,水煮重壳蟹,鲜蚝煲韭菜,鲍鱼炖鸡汤,再加上一个青菜。我对朋友说,湛江海域宽广,海鲜品种多,质优,鲜美,2010年首个被命名为中国海鲜美食之都。我是湛江人也无法说得清湛江海鲜的品种,更无法吃遍湛江的海鲜。我点这几样海鲜是有特色的,湛江海鲜以鱼唱主角,几样鱼杂着煲味道更佳;虾被誉为海八珍之一,用盐焗口感更好;蟹被誉为水产三珍之一,湛江蟹尤为着名;蚝有“海洋牛奶”之美誉,湛江蚝肉质鲜嫩肥美;鲍鱼是海鲜中的上品,湛江鲍鱼炖汤味道尤美。我的导言,为朋友品尝海鲜作了铺垫。海鲜一一端上来了,我一一夹在朋友的碗上。朋友一面品尝,一面点评,赞不绝口,说肉质鲜,味道美,口感好,名不虚传。我笑着说,其实今天吃的海鲜还算不上最鲜美的。朋友疑惑地说,哪里才吃到最鲜美的?我说,在大海边,明天带你去品尝。

第二天上午,我驱车带他到南三岛东面的南三听涛旅游区。我停好车,和他穿过一片林带,便到了大海边。他看到水天一色、波翻浪涌的大海,忘情地高喊。此时已是十点多钟了,海边停着一些船,沙滩上围着一圈圈的人,是渔民打鱼归来了,正在卖鱼。我挤进去买了一袋鱼、虾、花蟹,便提着到海边的食店去加工。当海鲜煲端上来打开盖的时候,一股浓郁的香气伴着烟雾升腾。朋友一面吃,一面说,真是味道绝佳,比昨晚的更美。我说,这里的海鲜刚离海水,活鲜鲜的,我们还面对大海,听着海浪吟唱,这样品着海鲜,自然更有韵味。朋友说,这是品尝海鲜的极至了。我笑着说,还不是。朋友疑惑不解地望着我。

我说,品尝自己流过汗水捕获的海鲜,才是极至。我出生在海边,十多岁便跟着大人去采海了,虽然流汗,但看到自己收获的果实,多高兴啊。钓章鱼时,看着章鱼徐徐爬出洞口,便很兴奋。拉小罾网,看到鱼虾在网上蹦跳,就很快乐。抓住张着大钳的螃蟹,就很自豪。第一次跟大伯棹船出海打鱼,我感叹海巅簸得厉害。大伯说,是我们摇荡了大海。这话我一辈子都记住。采海回来时,吃着带有自己汗味的海鲜,便感到特别香,因为收获的喜悦已融进去了,他人体会不到。朋友惋惜地说,我无法品味到这样的海鲜了。我说,明天带你去拉网。朋友说,太好了。

晚上,我们住在旅游区的伊甸园里。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到了海边,只见海天相接处散漫着一些霞光。不多久,一个红球在霞光中徐徐冒了出来,顿时红彤彤一片。朋友说,太壮观了。沙滩上,渔民们在推船出海,一艘艘渔船在破浪前行。约莫一个多小时,撒网的渔船回来了,岸上的渔民便开始拉大网。我向渔民要了两个拉网的套子,与朋友一起加入了拉大网的行列。过了一个多小时,渔网拉拢了,那些鱼虾在网中左冲右突。朋友很高兴,举起手机拍了照。不多久,网中的鱼虾被搬到沙滩上铺开的塑料布上。我们买了一些,渔民也分给我们不少。在小食店里品尝这些海鲜,朋友慢慢咀嚼着,感叹着说,我品到了海鲜极至的味道。

朋友走了,我送给他几袋海鲜制品,好让他家里人也品尝品尝。朋友说,非亲历无以真正品到湛江海鲜风味,下次带家人来。

品味散文4:永恒之城的品味

文/兰草ygl

罗马有“永恒之城”的美誉,是一座历史悠久、充满诗情画意和艺术气息的城市,曾经让人类的历史文明走向了最辉煌的巅峰。在古罗马的文明中,凯撒、庞培和克拦苏到安东尼、雷必达和屋大维这些杰出的让罗马曾经颠覆了大半地球的政治家,前赴后继,建立了尽人皆知的罗马帝国。而那些在政治夹缝中创造了古罗马永恒建筑的艺术家们,让浓缩了古罗马文明,历经岁月的侵蚀和无数次战火的硝烟,代表着王者风范和英雄业绩的伟大青史留名的建筑却顽强地保存下来,达到了传世令人震撼的境界。

走进罗马就像进入一座巨型的露天博物院,到处是完美的名胜古迹和古建筑的残垣断壁:有供人放松身心的冷热水公共浴场、作为法律和政治活动的广场、可赛战车的椭圆形竞技场、几经兴哀的斗兽场、戏剧演出的剧院,以及形形色色的水道、城墙、石碑,更有引人注目的教堂、壁垒森严的古城堡、金壁辉煌的博物院、精美绝伦的大理石雕塑、形态各异的喷泉。

罗马诸多保存完好、至今熠熠生辉令人注目的古建筑,很多是与我国引以为骄傲的古建筑的年代比肩,借助希腊建筑的形式和风格,透过令人肃然起敬的沉稳、优雅、雄伟的建筑来彰显大帝国的身份、权力。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罗马人十分重视历史建筑所承载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对历史文化倍加珍重和呵护。

这些年,罗马的城市发展很快,但这陈旧的甚至破败的古建筑,却被小心翼翼地保留下来。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存城市的记忆,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这种保留是原有样式和颜色的绝对的保留,不仅是宫殿、教堂等建筑艺术珍品,还有住宅、作坊等普通人生活的一般历史建筑,也就是说,要从保留单体的文物建筑开始,到保留成片的历史街区,再发展到保留完整的古城,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保存罗马城市的古都风貌。我想如果把罗马比喻一棵耸立挺拔枝繁叶茂的世界文化大树,那么巍然挺拔庄重厚实是它的躯干,轻盈摇曳浪漫喧哗是它的枝叶。我想,这就是罗马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品位,不同的深厚底蕴。

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发端于一个城市,以一个城市命名,而且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强大富庶百年之久,这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这次欧洲之旅,由于时间较紧,有些心向往之的城市,仅仅停留两、三个小时,让我们尝到了快速的滋味。而我们对罗马独有情钟,挤出了一整天的时间。可天空不作美,雨不停地下着,加上大巴车没有通行证不许在市中心行驶,给旅途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倒也添了一丝独特的情趣。

吃过早饭大巴车送我们一段路程,就开始了乘公共汽车、坐地铁外加步行走马观花式的漫游。走在罗马的街头,满目是历史悠久的古迹,有的柱倒础现,有的顶埸墙立,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古罗马斗兽场。

可容纳55000名观众至今2000多年的斗兽场,与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并称为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斗兽场外观呈椭圆形,可见4层座位的残迹,曾经是让猛兽与猛兽、猛兽与人、人与人相斗,献演人类最残酷的自相杀戮,以供皇帝和贵族取乐的场所。那个后来成为奴隶起义不朽的英雄斯巴达克斯就是在这里死里逃生。这座斗兽场当年韦斯帕诺皇帝为了纪念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而开工兴建,先后动用了4万埃及和犹太人俘虏和100万立方米大理石及300吨铁,历时8年的时间。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石,都溅满了奴隶的汗水甚至鲜血。文艺复兴时期,斗兽场许多大理石被拆走以建宫殿、教堂和堡垒,外观出现残缺,看上去仍不失巍然。

斗兽场无声胜有声地透过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往事,述说着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给人一种悲壮之情,一种残破之美,一种壮观之气势,一种沧桑之感受。此时我想,可不可以用霸业已去,豪气犹存来形容比喻呢?

在罗马街头,伴着这些残垣断壁的古建筑,不断映入眼帘的是大大小小的广场。罗马的广场多得难以胜数。威尼斯广场是最大的有象征意义的广场。西北的威尼斯大厦,是着名的文艺复兴式宫殿建筑。当年墨索里尼掌权时,法西斯总部设在这里,墨索里尼经常在此阳台上发表煽动性的演说。广场上艾玛埃莱二世骑马雕像和无名烈士墓,被称为“祖国祭坛”,象征着祖国独立和统一。每年意大利国庆节期间,都要在这里举行纪念仪式,总统亲自主持向无名英雄献花。各国首脑来意大利访问,通常也要到祭坛献花圈致意。

威尼斯广场东北角有一条很高档豪华的商业街,里面的服饰很有档次,或许是价钱昂贵,或许是雨天的阻隔,商店里的游人稀稀落落,但服务很讲究,门口的服务员接过你湿淋淋的雨伞,递给你一个塑料雨伞套,或是在门口放着一个盛雨伞的塑料筒。

还有那教堂以外的一座座壁垒森严的古堡,阴冷、潮湿、幽深、灰暗,在以烛光火把照明的年代。古堡是古时战争制造残忍和恐怖、孕育阴谋的化身,打击来犯者,据守保护自己,是古城堡越建越多越建越高大坚固的最直接原因。火药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硝烟散尽人们才发现,貌视巍然雄踞俯视的古城堡不堪一击,幸存的大都成了废墟。跨台伯河有一座漂亮大桥,桥对岸那座下方上圆,天使像高耸的建筑称圣天使古堡。它曾是古罗马很有才华的哈德良皇帝的陵墓,中世纪罗马受到外来者入侵,圣天使古堡便成了教皇的避难场所,后来,这座古堡又成了国家监狱,再后来变成了今日对外开放的古堡博物馆。古堡前面临水,其它三面绿树掩映,微雨中,圣天使城堡尽显残破之美,宏伟壮观。我在河对岸远远地打量着古堡,没有进入堡内,不想破坏心中最初的印象,也不想细听被人们过分渲染的故事,只是拍个照片留作纪念。在罗马我又看过一些城堡,给我感觉都没有这么强烈。

罗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喷泉和雕塑。喷泉随处可见,大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老宝贝尔尼尼建造于西班牙广场的巴洛克式破船喷泉,是纪念16世纪末台伯河泛滥时,一艘被击破的小船被冲到此处,喷泉从破船两侧破洞涌出,寓意当年灾难的情景。

位于三条交叉口的特莱维喷泉在众多的喷泉中应当说最有名气。传说古代曾有一位少女将这里的水源告诉一群想来此寻水解渴的罗马士兵,故也称为“少女喷泉”。喷泉以波里公爵的楼房为依托,中央是被骏马拉着奔驰的海神像,两旁是象征富饶与安乐的女神。我们乐滔滔站在喷泉前,虔诚地转过身去,背向喷泉往水池中投一枚枚硬币,希冀今生有幸重返罗马。看着满城无数喷泉在阳光下如同彩练般飞舞令人赏心悦目的情景,我突发奇想,假如有一天,罗马所有的喷泉突然断流,罗马诱人的光彩和魅力是不是也会嘎然而止呢?

天空中的雨不大不小一个劲儿地下着,我们头顶雨伞,身上和脚下还是被雨水打得湿漉漉的,仍兴致勃勃地走着看着。罗马的广场多、教堂多、古堡多、喷泉多,雕像更是比比皆是,犹如繁星。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个贫血的城市,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罗马古老的深邃的文化品位,溶铸于整个民族的性格之中,他们尊重自己的民族历史,珍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倡导一种成熟而厚重的大文化意识,将历史、传统、文化、艺术视作生活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并且执着地要刻意在历史与创新之间寻找某些联结点,这无疑是罗马之行给我的珍贵启示。

品味散文5:古诗中品味

文/钟芳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诗人孟郊《游子吟》)。芳菲五月天,手捧一杯清茶,徜徉在隽永的唐诗宋词里,读到这些描写母亲、赞颂母爱的华章,感受母亲的伟大和母爱的光辉。从这些传诵千古的诗句中,不仅可以重温浓浓慈母之爱,也能触摸到那一颗颗激昂跳跃的赤子情怀。

唐代诗人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安史之乱后,诗人回到家乡,已物是人非,家园寥落。触景伤怀,杜甫悲愤地将忧国忧民之心与思母之情相融合,互相生发,写成感人肺腑的诗作,读来言词悲切,凄苦哀绝,足以让人慷慨动容。“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子别母,欲别牵衣意何苦。母有众儿俱母怜,儿无别母儿谁乳。”这首宋代诗人蒲寿宬的《子别母呈所翁陈先生》,把母子依依惜别舍不得的情景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没有母亲的孩儿又有谁去疼爱抚育他们呢?而唐代诗人孟浩然的《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里却这样写道:“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正是在慈母膝前撒娇、享受天伦之乐的青春年少大好时节,却推举为孝廉只能离开母亲,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沉的爱,只有向着故乡的方向张望以寄托自己滚烫的孝子之心。

舆恭的一首《思母》更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在诗里他写道:“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在这里,黄梅时节,家中粮断,白发老娘倚门翘首,盼儿归来;诗人自己却是出家人,身无长物,只好典当袈裟,籴米回家,奉养老母。全诗朴素真实、句句含情,直抒胸臆,表现了母亲和儿子间的深笃之情,千百年来不知拨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令人悲从中来,情不自禁地怦然心动。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感情。唐朝诗人李商隐的《送母回乡》:“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以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爱母之情。李白的《豫章行》:“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王安石的《十五》:“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韩愈的《谁氏子》:“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杜甫的《遣兴》:“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鲍溶的《将归旧山留别孟郊》:“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蚕桑能几许,衣服常着新。诗中都真切地写出了母子间殷殷的骨肉之情,歌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母爱是天下最真挚的情感,母亲不但养育了我们的生命,也对我们的人生道路发生深远的影响。身为子女的我们,从中领略多少,感受多深,思念多强烈,报答多殷切,凝结了人性中的高贵的精神和品质。所以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语出肺腑,真挚感人,流传千古。母爱永恒!

品味散文6:春光慢

文/任随平

春光慢。

品味一段慢的春光,亦需要慢的心境。

午后,浓郁的阳光穿过杨树遒劲的枝干流泻下来,粘附在窗棂上,几只鸟雀兀自在高处的枝干上啁啾,我斜倚在临窗角落的藤椅里,藤木茶桌上置放的香茗茶杯里茶香氤氲,袅袅娜娜地飘散着,像丝丝缕缕的念想,向着故园所在的方向荡漾开去。

此刻,故乡的春光应是醉人的。

村口的桃花必是开了。散散漫漫的,像娘绣在我肚兜上的粉荷包,此一朵,彼一朵,顾盼生情。桃花树下,必有我的乡亲们拢在一起,闲聊着,土地刚刚醒过来,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承受种子萌芽的冲动,他们自然闲着,闲着也就是闲着,倒不如三五个聚拢一起,说一些春种秋收的话。对于桃花树下的女人们来说,她们对生活的热情总是比桃花更加灿烂,新换了的服饰,新绣的鞋垫,刚嫁出去的闺女都是她们常新的话题,相互说笑着,拉扯着,似乎那笑声早就藏匿在桃花馥郁的香气里,只是开口的瞬间桃花替她们说出来罢了。至于孩子们的快乐更是绚烂如花,藏隐在一树树桃花背后,默不作声地做着弹球的游戏,他们对幸福的定义永远都是天气晴好,而能心无所思地身处阔大的场院里,这就是童年,我们生生牵念着的童年。

村口向外,便是阡陌纵横的村野,一页页田畴,像一部部大书,安静地躺在大地的胸脯上,等待着一场细雨润泽心怀,而后,在耕牛慢节奏的响声里被耕耘成一行行平平仄仄的诗,每一行诗,都蕴藏着一个温热的梦,每一个梦里,都裹挟着一颗向上的籽粒。田畴之远,是远山,远山之上,是地脉涌动着拱出土地的草芽,鲜鲜嫩嫩的,在春光里肆意地悠闲着。慵懒的牛群,择一处平地,斜睨着眼眸,安静地躺着,反刍着昨夜的梦里,是谁的殷勤打断了它的梦呓,和梦呓里那一处水草丰茂的水洼地。而羊群永远都不会安分下来,刚刚还本分地吃食着草芽,猛然间,其中的一只箭矢般向远处的崖畔奔去,其他的羊群则在短暂的回味之后,集体跟随着,奔向了崖畔。这个时候,牧羊的长者,总是手捋着胡子抿嘴而笑,并不扬起手中的牧鞭,他知道羊就像跟在身后的童孙,总是天性顽皮。这些时候,谁不会会心地笑呢?这自然的灵物,大地上跃动的音符,正是它们,连接起了人类的思考与自然的无畏。

暮晚时分,若有一场雨洋洋洒洒地飘起来,村庄就像一位蒙纱的少女了,羞羞赧赧地,偎依在群山合围中。青青瓦舍,袅娜炊烟,缀饰其间的昏黄的灯光,母亲的呼唤,悠悠中归圈的牛羊,一切按着时光的针脚,皈依在各自温暖的巢穴里,包括那些背负了雨水斜斜擦过屋檐而去的鸟雀,晚归中,也不忘剪一幅速写的画,贴上夜色的帷幕……

慢的时光,总是孕育出浓郁的春色,葳蕤的春色里,总是生长出悠悠的念想——故园的春光慢。

品味散文7:以另一种心情品味生活

文/冬晨雪雨

平淡而娴雅的心境,总是让我在疲惫之后,以另一种心情去细细地品味生活。欣赏自己洒脱而不羁的模样,然后,将世间的一切纷扰、情绪和沉迷,在袅袅点燃的香烟中一一挥散。就这样,蕴含在生活琐事中的一切烦恼,以及对生活中那些细腻的情感,便在所有的细节里,被呈现的清丽逸人,与众不同。恬适而执着的用一种另样的心态,在快乐中感悟人生。

我是那种闲散庸懒的人,所有的爱好都在斗屋这小小的方寸间。喜欢看着妻子浴后披着长发的那种娇容,也喜欢听女儿用奶声奶气的嗓音,唱那首英文歌曲《昨日重现》;喜欢听妻子为生活而感慨的唠唠叨叨,也喜欢女儿不厌其烦的问这问那。有时也会拈起笔来写上一段人生的感慨,或者一家人聚在一起闲云野鹤般的东拉西扯;读书、写字,煮茶、操琴,在茶余饭后,看看电视,偶尔,也会打开收音机听段电台播放的“今夜你好吗?”,一边欣赏主持人用富有磁性的声音,读那些写的很好、很有味道的小文,一边看着妻子、女儿在屋里忙来忙去的身影。

我也是那种感情挚真、多愁善感的人,生活中所有的爱恋都蜇伏在心灵深处。会时常想起初恋时与妻子手挽手,叙述着说不完的情话的情景,也还会为第一场电影妻子细心地给剥瓜子的那种关爱而时时感动;会时常想起临出差妻子备这、备那,生怕你在外受到冷落的那种细腻,也还会为妻子一个温柔的眼神和一丝昵嗔的撒娇,而感到自己是一棵高挺的大树。会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而感到激动不已,也会为生命中的每一个平淡的故事而泪流不止;会经常携着妻子的手去雨中散步,让思绪和情感融入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中,也会静静地坐在家人身旁看秋去冬来、花开花落,从生命的轮回中为自己能深爱着,而感到不枉自己的平凡一生。

喜欢一个人在都市的繁杂中,寻找一方静土,坐在那里静静地看天,让那种空灵和隐隐传来的大自然的梵唱,充溢你整个心灵;或者是在夏季的雨天,戴着小斗笠,踩着古老的青石板,任那牵丝的长脚雨,淅淅沥沥,洗拂你思维的每一个触觉,在雨意中,去感怀那洞箫牧歌、春花秋月;去感怀那酒香四溢的杏花村、和云翳迷朦、青烟缭绕的山野、村舍……

喜欢一个人,沏一杯浓茶,把思路溶入云天海地的飘渺中,昼夜不停地在书屋里,编排着自己的故事,让所有的眼泪被那些美丽的文字逼出。或者是在秋天的季节里,穿一身布衣,沿着原野、田陌,任丰硕的喜悦,把你所有的情绪感染;在乡情中,去领略那渔舟唱晚、星光满天的清逸;去领略那暮烟袅袅的农肆中,乡亲们憨厚纯朴的热情。

喜欢那些恒久的东西,执着地守在那里,等待着每一次轮回后的重逢。看烟花红尘、凡间俗事,默默的挚守那一份不懈的情感,然后,在心中种植了一万个春天,期盼着你姗姗的到来。那个时候,春天便是我心中萌发出的浓浓相思,是于千百万人之中每一次有缘的相逢,是执子之手、相约偕老的真情,也是那香远四溢、真爱如心的永生之恋。那种长久、那种永恒、那种平凡、那种让人不舍得细腻,便会让你自生命的嬗变中,感悟到它的丰富多彩,会让你在生活的平淡中,感怀到人生履历的所有内涵。

日子就这样在这些温馨的片段里,一点、一点地被锁定、凝固,然后浓缩成深深的爱恋,藏在心底,藏在生活中的每一处。平淡而安详、和谐而坦然,宠辱不惊地去品味着生活,犹如去品味一杯暖暖的咖啡,自醇苦中透出丝丝香甜。那种蕴含在舌尖的香滑和韵律,便随着你浓浓的情感一起迸散,在迷朦中欣赏自己。还有谁能如此品味生活和享受人生呢?

品味散文8:流年未央

文/冰心无尘

品味流年,散落一地的碎片。

无意宣染伤痛,亦无意笔秀幸福。只想细数年轮,闲斟心曲。

那些冲动与执着,绚烂与阴霾;那些困惑与惆怅,憧憬与梦想早已填满心境,湿润了心田。

以风的洒脱、云的飘摇写意流年,时风幽闲。揽一缕禅意入境,寻千行足迹成意。吟几度岁月静好,弦一曲云水禅心。饮多少流年感悟,醉一场韶华闲情。让生命的美好驰骋于梦,让岁月的期许葱茏于景。回归灵魂的质朴,任红尘纷扰,任宁静空明。

听风数雨,流年千秋;心语无声,光阴如梭。邀岁月于平仄之间,一妍素墨,千润拙诗。把流年贯穿于古今,半卷红笺,两行清词。入禅心于唐诗宋词之际,出尘意自杜曲流水经年。品味山川与星月的静美,感受疏风与细雨的缠绵。

透过一帘烟雨,观一场虚无,那时花开的唯美,早已随着铅华的落尽,淡了妆容。回眸满院竹风,幸随缘淡泊。今夜月朗的独好,何妨雾里看花的闲情,醉色朦胧。

山一程,水一程,谁成了谁的景象?笑一场,哭一场,谁成了谁的过往?谁为谁流连,谁为谁情殇?谁又为谁顿足,谁又为谁留芳

一盏香茗,一缕光阴;一席原野,一枕心香。

一生一世,岁月不寐;一字一句,流年未央!

品味散文9:品味秋天

文/徐学平

在我的心目中,秋是四季之中最有韵味的季节。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聆听着二十四节气的歌谣,秋天就那样悄悄地随着一阵微风细雨,飘落在雨滴晶莹的彩色世界里了。秋空中特有的澄蓝,那么清新、那么深邃,大地一片金黄,朵朵白云在无尽的苍穹中自由地翱翔,一切都使人眼前为之一亮,视野顿时也开阔起来了,让人真正感受到了秋高气爽的韵味。我喜欢秋的温婉,也喜欢秋的静美,天空明澈而高远,阳光柔和而明媚,宛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画,令人心驰神往。

秋天的风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飞舞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黄昏。秋渐深了,当你踽踽地踏着满地的枯叶,忽而又有一片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头飞落下来时,便自然而然地感到一分秋意了。秋风吹过树叶发出簌簌声响,似大自然发出的神秘语言,透入我的心灵深处,枝头的黄叶以一种奇妙的方式颤动着、旋转着,悠悠地飘落下来,好像在向人们倾诉着什么。只要绿过,那便足够了!正是因为秋,才赋予了落叶生命的内涵。

秋天的雨清脆、灵动、随和,宛若一阙宋词,多情而柔媚,雨丝飘落,地表有一层微凉在缓缓地升腾,散发出清新的气息。秋雨,缠缠绵绵,斜飞在瓦片上,交融在河水中,洒落在我的心田里,浓厚了秋的寒意,浸润着我的思绪,那感觉竟然如此神秘。田野像一面巨大的鼓,欢快地接受着雨点的敲打,跳溅着无数细碎的水花。雨后的空气里弥漫着撩人的谷香、果香、花香,哪怕只是轻轻地吮吸一口,也会令人心醉神迷。

秋天的夜一如舒伯特的小夜曲,轻柔、悠长而凄美,总能给人以一种无限的沉思和遐想。听,那油蛉、蛐蛐、金铃子嘤嘤唧唧的鸣叫声如银铃迎风,如星星散落,忽远忽近,高音婉转,低音切切。看,那一轮挂在半空的明月发出柔和、皎洁的光,星空是如此明亮,它们似闪烁着的明眸在注视着我。仰望夜空,窗外,有风悄然吹过,隐约还带着点点桂花的幽香,让这静谧安详的秋夜又多了一份韵致。

秋天虽没有春日的明媚娇艳,也没有夏日的热烈奔放,然而秋天既接受了春的绚烂与夏的繁荣,也接受了春的任性和夏的张扬,成就了它独有的纯熟和练达。古往今来,秋天令多少离人游子销魂断肠,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在作品中咏叹过秋的悲切。“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这是一份对季节的感悟,也是一种心灵的顿悟。生命中有多少个秋,还没来得及一一品味,就已飘零成了往事,走过喧嚣,在红尘中醒来,只愿做一个淡泊而宁静的自己。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让人总觉得看不够、品不透。秋色如禅,空明、静谧,纤尘不染,少了春花的妖娆,拭去夏云的浮躁,只有枝头累累的果实,昭示着成熟生命的深沉与豁达,赋予人智慧与达观的人生态度。季节到了秋天,有如人生走过了青春的华美,经过了岁月的沉淀,生活,只剩下一粥一饭的平淡,和风风雨雨的陪伴。

品味散文10:鱼羊成鲜

文/方华

羊年至,品味与羊有关的美食自是时髦。其中羊与鱼同烹,鲜味异常,而鲜字也正是由鱼羊二字构成,于是,古今以来,许多人都望文生义,凭想象,认为这就是汉字“鲜”字的由来。

这种不足为训的臆断,不是没由头的。

我们知道,中国有四大食神,分别是彭祖、伊尹、易牙和詹王,他们被中国烹饪业供奉为四大祖师爷。其中的彭祖,有史书记述他活了约八百岁。他的长寿,据说是因为他识食,“好和滋味”。彭祖在美食方面的传说,最有名的当是“羊方藏鱼”。

据《大彭烹事录》记载,彭祖的小儿子夕丁很喜欢捕鱼,彭祖恐其溺水坚决不允。一天,夕丁偷偷捕到一条鱼,央求他的母亲烹制,刚好他母亲正在炖羊肉,怕彭祖发现,便顺手将鱼塞了进去。彭祖回家,闻羊肉有异香,品之奇鲜,于是问其缘由,其妻只得如实相告。彭祖未及责罚夕丁,便依法烹制,果然鲜美。据说,自此便有了“鲜”字,也有了“羊方藏鱼”这道名菜。

徐州古称彭城,因尧帝封彭祖为大彭国主之故。羊方藏鱼这道菜自然便成了徐州传统名菜。据说它的取材十分讲究,冬春季用阉过的牦羊配鳜鱼,夏秋季则用羯羊配鲫鱼。

其实,鲜字中的“鱼”表示鲜的本义与鱼有关;“羊”意为驯顺,指古代贵族家的厨师们像羊群中的每只羊专心吃草那样各司其职,驯顺劳作。“鱼”和“羊”合在一起表示:厨师群队熟练而顺畅地准备鱼宴。所以,“鲜”的真正本义,即“生鱼片的美味”。你看,鲜字的理解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不过,鱼羊合烹之美味是公认的。现代饮食科学也证实,鱼羊同吃是一种合理的食物配伍。因为鱼肉性寒,羊肉性温,寒温搭配,取其中和,益于滋补。从味觉上讲,鱼味腥,羊味膻。鱼羊配做,鱼借羊之膻而除其腥,羊借鱼之腥而除其膻,两厢结合,除弊得利,烹饪出一个滋味异常的“鲜”。

鱼羊合烹的“鲜”菜有三大品牌,一个就是徐州羊方藏鱼,一个是京菜中的潘鱼,还有一个是徽菜中的鱼咬羊。

潘鱼据说是晚清官员潘祖荫创制。潘祖荫也是文字学家,他发明这一名菜,据说就是从研究文字学上悟出来的。他认为“鲜”字在《说文解字》中从“鱼”从“羊”,可见鱼和羊这两种食物味道最好,如果做在一起,应该是世界上最鲜之味。于是就用羊肉汤炖鲤鱼,烹制成鲜美的“潘鱼”。

鱼羊合烹的美味,最有名的当是徽州的“鱼咬羊”。

“鱼咬羊”也有一个传说。据传,清代某年,徽州府有个农民带着几只羊乘渡船过练江,由于舱小拥挤,一不小心就把一只羊挤进了河里,羊不会游泳,在河水中挣扎了一会便被淹死。羊的沉水,引来了许多鱼,蜂拥啄食羊肉。恰巧,有位渔民驾渔船从此经过,见有许多的鱼在水面乱窜,便撒网捕捞。渔民收网回家后,觉得今天捕的鱼似乎特别肥厚,用刀剖开一条鱼的肚子,见里面装满了羊肉。好奇的渔民将鱼洗净,连同腹内的碎羊肉一道烧煮。烧好后一尝,不但鱼酥肉烂,不腥不膻,且汤味鲜美,味道特别。消息传出,有美食者也如法尝试烧制,果然风味不凡。久之,这道名为“鱼咬羊”的佳肴便成了徽菜中的一道名品。

“鱼咬羊”和“羊方藏鱼”不同的是,一个是羊包鱼,一个是鱼包羊,而“潘鱼”则是用羊汤煮鱼。不过,它们都是“鱼”“羊”相加,奔一个“鲜”字而去。

品味散文11:品味榆钱儿岁月

文/张景云

春天姗姗而来,该开的花悄悄开了,该绿的草悄悄绿了,不经意间,村头的那棵老榆树又绿韵满天,还没长出绿叶,就已经满满地嵌着榆树钱儿了。

每年榆钱儿挂满树时,我都会去树下站站,看看,尝尝,今年依然如此。

日朗风清,信步来到老榆树下,树上满满地缀着嘟嘟噜噜的榆树钱儿,榆树钱儿中间鼓鼓的一个籽,边缘薄薄的散成圆,好似古代的铜钱。榆树钱儿嫩嫩的,绿绿的,密密匝匝挤在一起,一簇簇,一球球,拥挤得看不到一丝缝隙。看着榆树钱儿,就有些垂涎,顺手撸下来一把,放到嘴里,甜甜的浓汁还是原来的味道,榆树钱儿闻着不香,但很甜。嘴里咀嚼着榆树钱儿的味道,也咀嚼着春天的味道,更咀嚼着童年的味道……

儿时,总喜欢攀爬老榆树,每到榆树钱儿挂满枝头时,就迫不及待地上树撸榆树钱儿吃,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吃,我们爬到树上,撸一把放到嘴里,多余的就掉下来随风飘飘悠悠散落到地上,榆钱儿多得数不过来,不在乎飘撒那么多。在树上吃饱了,便挑枝密的折几枝回家吃,有时也会让母亲做榆钱儿疙瘩汤或者蒸榆钱儿馍吃。

说起榆钱儿馍,我还是喜欢吃奶奶做的。十岁那年在山东老家与奶奶生活,奶奶家屋后也有这样一棵老榆树,那是奶奶家的,那里的树都是私有,谁家的就是谁家的。春天榆钱儿盈树时,奶奶带着我到榆树下撸榆钱儿,奶奶找来凳子站上去,用盆子接住撸下来的榆钱儿,不一会就满满一盆,然后带着我回家蒸榆钱儿馍。

奶奶把榆钱儿洗干净,拌好调料,掺混在面里,然后放锅里蒸。我一边帮奶奶烧火,一边迫不及待地等着馍蒸好出锅。锅沿一冒白气,一股榆钱儿的清香便伴着面香飘飘缈缈弥散开来,总是最先钻入我鼻孔里,让我忍不住咽口水。耐心等待馍馍蒸好后,奶奶就掀开锅盖,给我捡出一个。掀锅的那一刻,满锅的发面馍上镶嵌着绿莹莹的仿佛星星的榆树钱儿,很是好看。

奶奶一边捡馍,一边又开始絮絮叨叨讲起了她的故事。奶奶说:“别小看了这榆钱儿馍,它救过我的命。”每次提起,奶奶都有些激动,这个故事,我听了很多遍,但每次听,都像刚刚听过一样,不乏味。

挨饿那年,奶奶全家逃荒,不知饿了多久,晕在了一个村子的路边,幸好遇到好心人,救了奶奶,并给了奶奶一个玉米面的榆钱儿馍。就是那个榆钱儿馍,让奶奶挺过来了,于是,奶奶一直记着那个榆钱儿馍和给她榆钱儿馍的人。

每到榆钱儿满枝丫时,奶奶都会做榆钱儿馍,那是奶奶心中永远挥不去的最美的吃食。听着奶奶的故事,吃着榆钱儿馍,有种别样的感觉涌上心头。奶奶还说,能吃上榆钱儿是多幸福的事啊,以前挨饿时只能吃榆树叶和榆树皮,哪来的榆钱儿吃啊!奶奶不光对榆树钱儿有感情,也包括那棵老榆树。没事时,奶奶就搬个小板凳坐榆树下纳鞋底儿做布鞋,等秋天榆树叶飘落时,奶奶又起早去扫那些落叶,拿回来烧火,每天清晨都去,直到树上落下最后一片叶子。

后来回到东北,也偶尔吃过榆钱儿馍。但更多的是玩耍,是吃新鲜的榆钱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也少吃了,以至于现在不吃了,但还是喜欢偶尔到树上撸一把新鲜的放在嘴里吃。吃榆钱儿,或许不只是要吃它的甘甜,去品尝它的味道,更多的是品尝春天的味道和童年的时光,还有榆钱儿里有关奶奶的故事……

品味散文12:品味青啤

文/如月

青岛一直是我向往的海滨城市,不仅仅是因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美丽的崂山,更有那闻名遐迩的青岛啤酒。有人这样形容青岛:“一个漂浮在泡沫之上的城市,一种是大海的泡沫,另外一种则是啤酒的泡沫。”可见青岛啤酒的魅力和影响有多么巨大。

此次海边之旅青岛行,正赶上下大雨,所以崂山没去成,只匆匆游览了栈桥、五四广场。因为下大雨,许多景点无法正常游览,导旅临时决定带我们去青岛啤酒博物馆,品尝正宗的青啤。

走进青啤博物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啤酒瓶雕塑,瓶口不断流出啤酒,周围有一组酒怀,只见杯中啤酒翻滚。入馆纪念票上的广告语也很吸引人:给我一小时,还您一百年!仿佛在诱惑着我们快去品味青啤,品味酒文化。

和别的景点不同,这次导游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小袋子,里面装有收听器,带上耳机就能很清楚地听到讲解员的解说。青岛啤酒厂创办于1903年,至今已逾百年,始作俑者是英国人和德国人。厂房是具有典型德国建筑特色的红屋子,古老、高大、壮观。我们走进一个个早已成为文物的车间,了解啤酒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看到了各种时期不同包装的青啤,那么多的啤酒,真的让我们大开眼界。

在青啤酒吧,我们每人分得一杯正宗没兑水的青啤原浆,还有一小包被称为啤酒伴侣的小豆。我小心翼翼地抿上一小口青啤,立即被它的香醇美味吸引住了——这是啤酒吗?简直是世界上最可口最好喝的饮料啊!吃上几粒伴侣小豆,喝一口青啤,我们都有些陶醉了!酒吧旁边的“醉酒小屋”,吸引了众多游客。走进小屋,屋里路面都是倾斜的,我们摇摇晃晃,怎么站也站不稳,如同真的醉酒一般,那样子十分有趣。这样的时刻,真是让人回味,让人难忘!让人想真正醉一回!

一楼大厅其实是个巨大的酒吧,在这里,游客可以品酒购物、看表演。酒吧里啤酒是论扎卖的,每扎35元钱,都是刚生产出来的鲜啤,比起楼上的青啤原浆,味道就差多了,但绝对好喝。从不喝啤酒的我,一时兴起,不知道喝了多少杯,只觉得脸色绯红,浓郁的酒香让我完全沉醉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啤酒之于青岛,是血液,更是灵魂;啤酒之于女人,是激情,更是梦想。品味青啤,追寻那一抹馥郁的啤酒花香,真想一路歌吟,一醉方休。

品味散文13:品味丽江古城的美

文/沁香一瓣

记得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国内好多地方还没有旅游业。一次,听一位参加三线建设探亲回家的工人谈云南的大理和丽江,他把大理古城和丽江讲得美不胜收,听得心里发馋,从那时候开始,我的心中就有了想去走走的愿望。

后来翻阅《地理手册》知道,丽江位于中国云南西北部,处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衔接地段的在南宋时建成的一座古城,那里的周围有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还有虎跳峡等著名景点。丽江县内大多是少数民族居住,以纳西族为主,兼有白族、彝族、僳僳族、普米族等。

旅游业开始后的那个初秋,我和几位文友便结伴自费出发,选择了多年向往的大理和丽江。先是来到大理游览,后来又从大理古城乘车出发,一路奔驰来到丽江古城,真正领悟到了千年丽江古城的美丽风景。原以为丽江一定是像大理古城一样,有高高的坚固的城墙和门楼,然没想到的是,当我们一行坐车来到丽江古城时,透过玻璃窗口,只见前面的山地河畔,都是一片黑墨色的古屋顶,在车窗前移动,没有看到古城墙的影子,导游告诉我们:丽江是高原上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

兴致勃勃走进丽江的古城,只见古城内的街道上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石,石上的花纹图案自然雅致,就像是走在诗意般的画面上。道的两旁有几棵参天的老香樟树,还有老柳树,除此之外的树叶子细小的,叫不出名字,但看上去很幽雅。老树像是在迎客,面对面挽着枝条搭成一道道弧形的洞门。

徜徉在古城中,皮鞋敲击的石板路,传来一阵轻音乐般的回声,觉得浑身有了一种特别的舒畅感。路的两旁边是一排排墨色瓦檐的土木结构的房屋,还有脚下小河的潺潺流水,似急似缓地向前。河不宽,二丈不到,河边有古老的似榕树般的大树,有柳枝垂在水面,随风划出一道道波纹,仿佛在诉说着这个高原古城古老的故事。

导游告诉我们:丽江历史悠久,被誉为是上帝遗落在人间的一处仙境。最早曾是闻名的“茶马古道”,今天古城的四方街,就是见证和记录了那段悠长的历史。自古以来,西南茶区的各族人民,通过古老的人背马驮等形式,克服气候、地理等诸多困难,把香味喷鼻的茶叶和各种物资运送到有着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加强了内地与西部各族人民的沟通与往来。自古以来,它是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交通驿道,也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精品线路,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丽江就是在这样的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丽江的每天都是美丽的、色彩斑斓的、精彩的、和谐的、细腻的、大气的。

晨光初露的清晨,我开始品赏丽江的美。站在古城宾馆最高处的阳台上远眺,晨风微微拂面,清凉凉的空气陪在我的胸膛一起吐故纳新,润了舒适的肺,吸满高原的氧吧。抬头望去,只见后侧的玉龙雪山在淡淡的雾气中似近似远,似乎是在朦胧中伸展着黛蓝的山体,它像一位顶天立地的壮汉,对着丽江古城,忽如情郎对着靓女。山顶上涂满了层层的银雪,在清晨的薄雾中忽明忽暗,不停地闪着寒光。

下楼,步行五分钟,隔着一河碧水和古木苍翠的林木望去,玉龙雪山在阳光旭日映衬下,显得气势磅礴,挺拔秀美,皎洁晶莹,活脱脱像一条银色玉龙飞舞在丽江这片土地的上空。河畔有水鸟掠过,似鹤似雁?它们有的飞腾,有的下落,把古城旁的园湖抹上了快乐和灵气……

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清晨的路上,从附近的古屋传来轻轻的乐声,几个娇羞多情的纳西姑娘,还有一些纳西老人,开始在河畔的树丛边的路上悠闲地踱步,他们有的身穿浅蓝和青蓝色衣服,像是四川和贵州的山民,有的好像是有事情,进进出出都背着背篓,也许是常看的地方不添风景,她们对眼前风景和身后一些的目光似乎是视而不见。听几个过路人介绍:纳西族是有祖传这个风俗,这里下地耕耘、播种种植全靠女子,由于地少,男子们就只攻琴棋书画和乐唱。也许是这个原因,勤俭的女子己经一早开始下地,她们的背篓筐子走出去是空的,背回来的里面盛满了苞米和丝所,还有鲜嫩的蔬菜,给古老的小路增添了一道风景。

和丽江开始近距离接触。触摸丽江古城的树、路、溪水、古街和所有的风景点,从早晨开始,我似乎就是沉浸在一片充满古韵的画里。清晨,阳光下的丽江民居,被镶满了色彩,屋顶上有轻纱般的薄雾缭绕,在微风中轻盈地旋转着,变幻着,鸟儿在树丛里鸣唱,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在古桥流水边休闲,一辆标志丽江古风的水车,在缓缓运转着,溅起了洁白的水花。阳光照耀着生命的年轮,聆听、感悟、凝视,忽然有了和谐、柔情、依恋的感觉,这就是丽江的早晨。

脚边的路口是溪流,是由玉龙雪山的冰雪水化了汇聚而成的,它一进入丽江古城就终年流淌不息,被誉为丽江古城里的幸运河和幸福河,那些清澈见底的河水,吸引着我的目光,牵动着我的脚步。河畔有野花盛开,散发幽幽清香。

是的,丽江的早晨是安静的,沿街的店铺大门还没开。随着太阳从古城的缝隙里升起,透红了那条曲径通幽的路。行人才逐渐多了起来,街上的店门陆续开了,商店里有琳琅满目的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一些旅客正在商店挑选便宜的东西,每个人的脸上充满着微笑,仿佛自己已经融入了这座小城。

走进街巷,寻找丽江最讨人喜欢的地方。一条清亮亮的小溪在哗哗流淌。花岗玉石般的小石桥,还有高耸的老树下的石凳,花木葱茏的纳西族四合院,还有撑开遮阳的小茶室和丽江的早餐店,这些地方己经人群扎堆。随意买几个纳西族人烤的新鲜苞米,得意坐在树荫下品尝,静下心来享受这份阳光和幽雅的美好时光,真是像当了一会神仙。

午后,从纳西族家庭餐馆走出,嘴角边还挂着米酒香,土特产的鲜美还在牙齿边回味,美了美了。光洁的石板路上,有淳朴的纳西少女穿着端庄而素雅的皂衣,她们三五成群地背着大竹筐在路上走来走去。还有一些是扎着彩色腰带的白族姑娘,她们的头上扎着亮丽的头巾,蓝的、红的、白的,两端结在鬓角的附近,形成漂亮的猫耳朵。据旁人告诉我:白族妇女很讲究戴“顶巾”。她们的顶巾种类繁多,黑布包头、白布包头、大包头、桃花头巾、绕包头、绕羊肚子手巾、经挑花头帕等;白族妇女的头巾还包含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少女时,白族姑娘头上都是用一块一尺见方的蓝布包着,叫作“网手巾”,然后把蓝布巾的四角收于脑后,很象一个鸽子尾巴,所以俗称为“鸽子尾”。姑娘结婚后就不再戴这样的“网手巾”,而采用别的包头巾和相应的包头形式,如用纱帕包头等。到中老年,妇女还有用蜡染的布头巾扎头,如高髻黑布头巾等,把自己打扮得老气一点。她们按不同年龄的打扮。如果你喜欢和她们一起照相,只要迎上去,客气有礼貌的唤一声谢谢,她们就会丢下一份害羞,很客气地微笑着走到你的身边,在“咔嚓”声中留下美好的靓照。偶尔,还可见三三两两曳长裙、云鬓高启的摩梭女走来,和你微微一笑算是和远方的客人打了招呼。丽江的摩梭女时行祖宗走婚的习俗吗?就连导游一下子也说不清楚。想来在她们居住的村落,会有这样的习俗。丽江,在这样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下,触景生情,诗意顿生。

傍晚,丽江的夕阳是不能不看的,夕阳西下,登上旅馆高处的阳台,放眼望去,一种独特的壮观美景立刻会进入视野。看夕阳晚景似乎比早晨观日出更美。那些此起彼伏的古屋,散落在古城的四周,青黛的瓦面,檐连着檐,随着地势的高低而起伏,晚霞就像红纱慢慢地伸延开来,阳光似在不断地变换色彩,四周成了红纱缦瓦的世界。似乎不是在观城,而是在一个海岛观夕阳下的大海!那红色从深变淡,从淡变紫,这一道风景真是神秘莫测。

夕阳隐去,余晖,又把丽江点缀成一座祥和的天地之城。石板路变得忽明忽暗的。行走的人群,在路上拖着一条长长的影子。路面闪烁着淡紫色的光晕,就像是看西方画家的立体油画。忽然,阳光消失了,街巷昏暗。一会儿就全黑了,人影晃动,像是墨色的鱼在慢慢移动,远处传来天籁般的歌声,那是白族姑娘们在唱一曲金花,丽江的夜在歌声中迎来。

丽江的夜也是美的。也许是最受游客欢迎的,天一黑,街灯和商店的灯逐一渐渐亮起来。走出旅馆,不自觉地走到情人街、酒吧街。在这里,光怪陆离的霓虹灯闪耀,映照在酒吧旁边的溪水上,水声汩汩流淌,带着丽江的歌声朝前方而去。露天酒吧上空,回荡着萨克斯和吉他乐声,几个洋人小伙和一些肚子高挺的大款,在俄罗斯金发女郎的招待下,坐在那些遮阳伞的下面,在闪烁的灯光下显得有点浪漫之感。

丽江伴着音乐缓缓入夜。玉龙雪山的雪水缓缓淌在我们的脚下,一尘不染地流进古城。水流纵横交错地慢流在每条街道的旁边。有了这些清凉的水,古城的夜就显得活起来啦。走进古城,哪条街的脚边都溢淌着清清的流水,畅快的心情便更加舒畅起来。我没去过意大利的威尼斯,但深信威尼斯的水城也许就是这种水绕人的感觉吧?所以丽江就是我国高原上的威尼斯。

丽江人都说到了丽江,你要去探一探夜夜笙歌、热闹非凡的酒吧,去河边的酒吧喝茶品酒,去和认识不认识的人对歌,否则就不算到过丽江。晚间的丽江铺展出的一幅绮丽的风情画卷。丽江的大街小巷,不管是年迈的老者,还是风流的后生,举目可见他们坐在遮风挡雨的伞下,手捧茶叶,端详茶具,茶香清心,品茗论道,忘情欣赏那些色味俱佳的茶艺术品,或探讨丽江各民族的饮茶历史,或致力于茶马古道文化产业的资源的开发利用,他们自得其乐,心旷神怡!

在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大水车旁有一块大屏幕,播放着一些地方民族特色的歌曲,如《纳西净地》、《彩云之南》、《云南印象》等。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这是丽江夜最热闹的地方。在四方街以西的酒吧一条街里,可以找寻到那种文化古镇的“殊荣”,丽江古城的酒吧不仅仅是属于年轻人的空间,它也是老年人和女子们释放自己,融入其中,忘掉尘世间纷扰,在音乐声中品味幸福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享受远离城市厌倦了的喧嚣,顺着水流,随意寻找一处临水的僻静之处坐定。在柳荫下,柔风中,曼缈的灯光里,凝望清清的流水,饮着心怡的啤酒,点几盆土菜,谈天说地。抑或轻啜一杯清茶,独自莫名地诗兴大发,尽情享受那份大都市里所未有的闲静。如果想找一份幸运,那好,就可以在潺潺流水的岸边,折一只小船,或者买一个莲花灯船,然后许一个愿,让纸船带着你的心愿,点上腊烛或者灯盏,一起飘向遥远的地方。如果喜欢热闹,你就可以汇入南来北往的人流,在斑斓的街灯里漫步。此情此景此境,多少美妙的时光不知不觉地在你的潜意识里流动。

有人说:到丽江不进古城边的吧泡泡,很难说真正领略了丽江的风情。“泡吧”在丽江是一种文化的活动,它几乎是古城生活不可或缺的一段悠长时光,这里有酒吧、歌吧、艺术吧等等。在这里,你可以忘记自我,忘记尘世的喧嚣与烦恼,忘记世俗的纷争与得失;在这里,你还可以找寻自我,触摸到心底最柔软的欢喜,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在这里,你可以走进美食家开的夜餐馆,走进艺术家开的画室和雕塑馆、走进藏着风景和婚纱的摄影室,只要你是一个真正的寻梦者,你就会找寻着快乐和想有的兴趣。

路边一家咖啡吧不远处,有一个二十出头的模样,低着头默默弹着吉他的女孩,她就是俄罗斯姑娘,长得十分美丽,她披着一肩柔顺的黄头发,会在客栈门前的石刻吟唱起来。就在她抬头间,我看到了她那张脸。美丽得让男人们喘不过气来。我曾经在以前的文中写过:在丽江,你遇到谁,都算是偶遇,都是缘分,只要在丽江,就有可能邂逅一个终生难忘的故事。认识纳西的一位弹唱老艺术家,我被她深情弹唱的那首《我如此爱你》曲调所征服,伴随着扣人心弦的歌声,我似乎是走进了纳西族的花园人家,在他们的家园里观赏花草树木,还有堆着的瓜果苞米……小街的饰品店很有佛教韵味。店面不大,摆放非常有讲究,物品按照色彩搭配进行分类摆放,每一类饰品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缘分深浅不在于买多买少,买饰品的钱,请放在木箱内。”我被店主这样独特的经营的方式深深吸引,拿起一件件小玩意,也投入了三元钱。

这里也和大理的洋人街一样,是一个寻梦的地方。传说这里就是天然的情人和恋人相叙的地方,在这里有个约会是上帝的安排,据传是两情相悦,会是终身相伴,白头偕老。所以这里成为了各路恋人和情人寻找天荒地老的快乐天地。相传台湾有个小伙子,对象找了几十个都没成功,有一次,他带着女朋友来到丽江的“一米阳光”的酒吧,通过一个晚上谈心交流,后来回去就成功地踏上了红地毯。所以这里成为了传情交友的一个好地方。在这里,有汉族小伙冲破世俗观念和纳西姑娘深情表白的,有洋小伙和纳西族姑娘弹唱品茶的,也有白族姑娘带着网络文友到这里会面谈情定缘的,也有同游的恋者一起吸纳人生美丽梦想的……总之,这里是电流正负极的感应好地方,是情感世界的缘源地……

看到这一切,听到一切,我忽然想:原来爱一个人不仅有缘,也要有一个地方帮助搭桥的。一米阳光和深情的酒吧,就是把南北相距的千里文友的心地,这是一块神奇的地方!

夜深深,星星眨着悄皮的眼睛。望一眼古城,仿佛又回到了幽雅的梦里,那梦是欢乐的,是瑰丽的玫瑰花和蔷薇组合的色彩。古城的夜充满了一种青春般的气息,我在这样的夜找到了一份高原古城的灵动,这灵动就是不夜的神奇的丽江。是的,丽江是美丽的,她不仅是高原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爱的一块神圣地方,让我们走进她,品味和追寻大自然带来的幸福和美丽!

品味散文14:品味成功

文/盛建芳

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所以,作为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

尊重每一个学生,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活力,学生也能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品味散文15:品味冬天

文/张辉祥

以心情应对四季,春天是春心荡漾,夏日有点心烦意躁,秋季则在收获中静心思索,那么冬天又该心安何处?把心藏在冬天里,融融暖意,很温心,很温馨。

其实,品味冬季,就是感受一种自然之藏:蛰藏冬眠,敛藏养生,收藏心情。“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冬季的来临,意味着应该养精蓄锐,休养生息,规避寒冷。

立冬以后,渐次拉开了晨雾、薄霜、风寒的帷幕。我喜欢让空气从窗外透进屋子,很清新。窗外,河水虽寒,但更明澈;晨风虽冷,却更清爽;严寒里,绿色消褪;朝阳下,阳光温和……所有的风情都多了几许坚强与韧性,大自然正在冬日里孕育着新生的轮回。

寒风横扫着空旷的田野,摇曳着那些枯黄的残枝,冷清静谧。“闲冬”可不闲,农民们不敢掉以轻心,他们开始给麦田浇灌冬水,雪白的化肥飞撒在小麦苗上。嫩绿的麦苗像口渴了的孩子,急促地大口大口地喝着,又似乎在贮藏着足够的力量,准备明年结出黄灿灿的麦穗。

中医学认为:“冬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我很喜欢这一解说,喜欢在沉静之后去感受心野的旷阔。人生的欲望与烦恼已经太多,我不愿意再把自己放进那些虚幻的岁月中蹉跎。我渴望追寻一种寂静、一种新生、一种沉思之后的超然与顿悟。我渴望严寒,因为,只有在经历了寒霜的考验与磨砺之后,生命才能从一片苍茫萧瑟中复苏,才能够获得厚重勃发的力量,那是一种深沉激越的美丽。

冬天来了,朝与冷相伴,夜与寒相依,每个心灵都想要寻找一处温暖的所在。这个时候,我在静静地倾听大地的耳语,沉醉地回味生命的历程。有时我想,若是人生可以像草木蛰虫一样,沉寂一季的时光,是为了再度新生,那我们就可以毫无遗憾地把生命冬藏,让岁月的年轮刻在我们的心上。然而,人生虽长,生命却只有一季,一旦衰老沧桑,便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荣光。

境由心生,心凉,所以天冷。收藏一份心情,攒足一点干劲,把心藏在冬天里,暖暖的,等待那春意绽放的季节。

品味散文16:品味西子湖

文/笑看风云--其冀

客居杭州已久,西湖几乎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我一直没有写一些关于她的东西,未尝不是件憾事,个中原因在于,怕在没有透彻地了解她之前,用很多带第一人称色彩的词汇去描述,从而失于客观。现在想起来,当初这种忧虑未免幼稚,古来圣贤皆感性,吟诗作赋皆情之所至,有感而发,估计还真没有恐失于客观而瞻前顾后的,于是决定还是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写出来。

公元2003年3月,我第一次见到西湖,当时一个鲜明的想法投射于头脑中:“她没有想象中的美。”当我把这个想法和一起去的好友分享时,他也点头附和。看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所言非虚,人们的期望值总是要高于现实的。

要说这湾水,大,比不过洞庭,小,比不过什刹海;要说这桥,历史,比不过赵州桥,工艺,比不过卢沟桥,数量,比不过扬州二十四桥;再说这湖畔的山,雄伟,比不过五岳,峻秀,比不过峨嵋;园林呢,匠心,比不过苏州园林,规模,比不过颐和园……如此种种。而西湖何以得其名?这个疑问闪现出来,不时困惑着我的内心。04年的时候我从北京来到了杭州工作,有了充裕的时间寻找答案。

在清风扑面,烟雨朦胧的时节我来到了她的身旁。近处绿柳依依,芳草萋萋;远处山色迷蒙,浮云掩映。颜色本来还鲜明,可是总有氤氲的水汽飘散于天地之间,迷离了远山近水,迷离了亭台阁榭,迷离了仙境与现实的界限。在我的眼里,这简直是一幅空灵生动的水墨画。

在晴空一碧,风云倦偃的时节我来到了她的身旁。眼前的景致毋需形容,前人已经有了最好的句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与美景已经贴切的无以复加了。苍翠的水杉,红艳的荷花,澄蓝的天空……造物主好像打翻了颜料瓶,把万物浸染的那么鲜明而强烈,从而形成了一幅简洁明快的天然水彩画。

在寒蝉凄切,桂雨簌簌的时节,我来到了他的身旁。这是杭州最迷人的季节,如果把景物比作菜肴,它仅仅颜色深了些,但味道却大不相同了。清爽的秋风,轻轻的把桂花的香气四处吹散,湖水那秀色可餐的绿是多么的沁人心脾。建筑在落叶和辉光的映衬中散发着历史的气息。各种肤色的游人更是给湖山注入了一股活力,人与自然是那么的和谐。整体上看,好像是一幅古典浪漫的油画。

在人声寂寥,满目萧索的时节,我来到了她的身旁。此时的江南是多愁善感的,湖水漫无目的地皱起波纹,天空会偶尔发发情绪下起冷冰冰的雨点,“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这两句是最好的写照,但这两句后面紧跟的是“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不错,这时是不能久久地看雨的,否则它会落到你的心里。风景和心情总是相通的。在视野中,这个季节通常天是昏的,云是暗的,山是黑的,水是白的,树是灰的……各种元素紧凑地交织在空间里,勾勒出江南肃杀的一面,这种景象虽然和雄浑厚重辽远苍凉的塞北比起来要温柔的多,但对习惯了“杏花烟雨”的人们仍然是一种视觉冲击,总体印象:一幅浑然天成的木刻版画。

西湖时而婉约内向,怯生生地躲在一隅,以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注视着整个世界;时而又热情大方,以妖娆曼妙的舞姿炫耀着她的仪态万方和倾国倾城;时而又会伤感悲愁,像美人蹙娥眉那样惹人怜惜令人心伤……在他的身旁,你可以静坐,也可以漫步,可以荡舟,也可以畅游,可以登临远眺,也可以引吭高歌……任何一种方式,只要你用心去品味观赏,把自己融合于风景之中,便能找到中国山水的精华所在。

于是我开始长思,拿钱钟书来说,古文造诣不比辜鸿铭,西文流畅不比徐志摩,思想深刻不比鲁迅……但他聚百家之众长,学贯中西,通今博古,可笑傲文学界上百年;再说董其昌,论楷书不如颜真卿,论行书不如王羲之,论草书不如张旭……但他篆隶楷行草俱工,融合古法并独辟蹊径,终成一派宗师,上至国君下至黎民都争相效法,蔚然成观。时至今日仍被书法界谓为先师。西子湖亦是如此,她聚集了中国山水中的各种元素于一身,加以变化揉合之后化于无形,就像今天常说的“无缝整合”,可谓是“小小湖山,气象万千”。因故得以出类于风景之林,拔萃于山水之间也。

作为一个北方长大的人,平时见到江南任何一处青山秀水都会心旷神怡,惊叹不已,更何况是集万千秀美于一身的西子湖呢?“诗情画意”一词在此情境中已经拓展了其外延,不是单纯地形容景致了,还说明人的感官神经被外界刺激之后,产生了作诗作画的冲动。但有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是,前人已经写出了让后人无法企及的诗。才高八斗的李白曾到黄鹤楼,面对也只能空发浩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之诗在上头。”确实,无法一舒胸臆着实憋闷和无奈。但话说回来,风月无边,不赏不快,花开堪折直须折,率性而为之,才能各得其所,乘兴而归,也算不辜负好韶光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