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文章

请欣赏二十四节气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二十四节气文章1:那份柔弱

文/落清

过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天已没了那份暴怒的脾气,一切都归于平静,搅不起任何波澜。

清 晨,一天之内最美好的时段。在不知名的鸟叫声中醒来,习惯性的推开门后,略有些伤感。

昨夜,风刮了一宿。今日梧桐叶便落了一地,古人说“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更何况此叶落了不止一片。俯下身,捡起一片放于眼际,叶身已是黄色居多,我从这片叶中看出了所诠释的沧桑与死亡。生命由这片叶子开始,但最后又折回了原点。灿烂了一夏,是时候隐退了,知足常乐。随手将其丟于空中,它有它的自由。它的选择。有应该去的地方,我一局外人怎阻止的了。

正午时分,秋之蝉藏匿在大树的某个角落,耗尽精力声嘶力竭地叫着,固执的守着自己为数不多的年华。实话说,蝉是值得同情。怜爱的。在不见光日的地表下沉睡了三到四个年头,终于有一日可以见到光明了,因此多了些紧张和狂躁,对于一个陌生的世界,它以独有的方式来适应,便是聒噪的声音。那怕生命只有一天,也要坚持守候,不曾放弃。

回到现实中看看自己,梧桐叶。蝉。对于自己来说柔弱不堪。有生之年比它们任何一个都多,有独立的思想。有比它们高出几万倍的智商,可有能怎样。没有梧桐叶的潇洒自由。没有蝉的坚持,任时光如斯,却不知挽留。随着岁月的波涛逐走,最后只能被其冲淡。

人是强者,梧桐叶。蝉。是最柔弱的,可谁知最后唯独是那份柔弱占了上风。

二十四节气文章2:春的遐想

文/陈绍平

立春了,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这就预示着万紫千红的春天来了,大地即将告别寒冬,走进又一个丽春。

此时,暖洋洋的阳光倾泻在大地上,世间万物又将生机勃勃。与冬季凝重厚实不同,春天是轻盈的,是舒畅的,是欢快的;她有太多的新奇等你惊叹,她有曼妙的身姿引你遐想,一如古老的石拱桥般久远,又是江南水乡似的甜蜜,夜夜进入梦里来。

于是,走进淅淅沥沥的春雨,品味“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情趣,感悟“春雨贵如油”的珍奇,在阵阵飘飞的雨丝里,千百遍吟颂“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真谛。

走进灿烂的桃红,走进鲜嫩的柳绿;

走进南归的燕呢,走进早醒的布谷;

走进淙淙的山泉,走进欢快的小溪;

走进菜花的金黄,走进幽兰的馨香;

走进肥沃的田野,走进耕耘的土地。当春耕的第一声吆喝声响起,铮亮的犁铧,翻转起一轮轮美妙的弧线,不时,粗犷的山歌传来,悠长,缠绵,高远,真真切切地,渲染出父辈对于丰收的渴望。

走进春天,走进草长莺飞的季节,走进春风暖暖的怀抱;

走进春天的问候春天的风景;

走进春天的祝福春天的希望。

乘着早晨第一缕曙光,我们——走进春天!

二十四节气文章3:二十四节气之大寒

文/大荒小路

大寒,华夏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四个节气,也是农历年冬季的第六个节气,时间当在公历年下年的元月下旬初。

大寒,顾名思义,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间段降临,天寒地冻,北风呼啸,寒潮和冷空气交替南侵;与七月的全国普遍高温相反,整个华夏此际正处于低温徘徊的极值。

大寒,炎黄农历年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农历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华夏各地有关大寒的民谚,可谓比比皆是,比如“大寒不寒,人畜不安”、“大寒白,定丰年”等等之类,告预着节气特征与农耕的血脉相连。

大寒之际,整个东北的农家都在猫冬呢,高纬度的苦寒地区,零下三、四十度的常态使得祖祖辈辈的悠闲传统不断发扬光大,热乎乎的炕上,男人们喝酒、抽烟、侃大山,女人们串门、闲聊、嗑瓜子,成了很多文学作品表现的场景。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成冰的时分,哪怕是秋季翻地没完成此际也只能一声哀叹和满是无奈了。

大寒之际,整个关外的牧民们都在基地,窝在毡房中等待寒冬脚步的离去。牛马羊群都在圈里拦着,牧羊犬在游荡和开心地扑咬厮打;白酒、奶茶、手把肉,男人们在尽情地享受生活,高谈阔论中满是得意和炫耀;女人们不仅要伺候全家老小,还要照料牲口的喂料,满怀期待地期盼着残冬初春的峻寒料峭中的产仔产羔高峰的来临。

大寒之际,整个南方的农家,依然在不停地忙碌着。小麦和油菜地的垄沟深开排水,大田蔬菜的冬季管理和追肥,果树的修枝、整形和病虫害的防治,竹园的翻地和砍伐挖除根兜,茶树的修剪和有机粪肥入土,艳阳下的人们,以辛劳来拥簇春节近临的喜悦。

大寒,元阳梯田上,春耕的劳作呼喊着丰收的希冀,水牛在奋力拉犁推动着映着蓝天白云的水波;无数的长枪短炮对准着,摄影家和发烧友的镜头下,那农耕的诗情画意总是永恒的题材。

大寒之际的北大荒,在我们屯垦戍边的年代,年轻的兵团战士可没有猫冬的福分,军垦系统真是人手奇缺啊。烧窑和伐木,是这个时间我们男工们最重要的任务,务必将一年的木料储备齐全;白天的伐木,森林中的烤馒头午餐,不时地捡拾到蘑菇和木耳的兴奋;夜间,用拖拉机的大爬犁装运原木,人躺在上面,穿得像个熊瞎子似的,或打盹或欣赏童话般的夜雾凇。砖坯的装窑和红砖的出窑,需要全连战士的上阵,开春后的基建盖房总是连队改观生活的主基调。

没有一刻的松懈和休闲,农耕的赶季节的要求,让我们都体味到了农时的珍惜和金贵。一股悠悠的期待,开始弥漫在知青们的心田,探亲假开始审批了,回家过年,那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奢望。

(写于2014年12月16日)

二十四节气文章4:白露

文/葛继红

我以为,二十四节气中,最富有诗意的当数白露。明天之后,我们就将迎来白露节气。

白露,光听这名字,就让人无端地欢喜。它有着雪花的洁白,有着雨珠的清澈,但比雪花多了几份透亮,比雨珠多了几份灵异。它孤绝傲世,晶莹脱俗,真是应了《诗经·蒹葭》中梦幻般的意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失落,像极了秋天给人的感觉:俊朗飘逸,天高云淡,却让人莫名的伤感。

到了白露,真正的秋天就来到了。古人将白露划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意思是说白露时节,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其他鸟类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的时节。大自然中的精灵们,似乎比人类更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令的变化,它们开始为度过一个漫长寒冷的冬季提早忙碌着。

白露,就像依傍在竹篱边的那一丛菊,开在盛夏与秋冬之交,把夏天与秋天彻底分开。早晨走在去学校的路上,有丝丝凉意迎面袭来,让人心情舒畅、神思澄澈。经过一片草地时,细细嫩嫩的草叶上,一颗颗明亮的小露珠映着第一缕霞光,在颤颤地滚动,似颗颗莹亮的小珍珠。

这个时节,天空苍茫寥廓,阳光依然炽烈。草还在绿着,路旁的紫薇木槿还在艳着。一派山河庄严,日月安稳的气象。一切的物和事,都有小小的富足和丰盈。

最富饶丰盈的要数田野了。路边的芝麻,排兵布阵似的,裹一身饱满的梭子,站在秋风里,站在秋阳下,在等待不久后的收获。芝麻杆的上端,依然顶着一朵朵洁白的花,衬着下面的绿叶子,有几分淡雅和素净。

田里的稻谷,正是一生中最美的时候。即将收割的稻穗,绿中泛黄,黄中透绿,饱满充实,散发着成熟的清香。一穗穗稻谷承载的,是村民一年的希望和期盼。

玉米杆上,有肥肥大大的玉米棒子。有的已经泛黄,有的还青绿着。玉米叶子也青绿着,挨挨挤挤地站成一大片,让人想到北方的原野,曾藏有千军万马的青纱帐。

日日走过的荷塘,不见了荷花袅娜绰约的风姿,只留下一个个硕大的莲蓬。一片片青葱的荷叶,平铺在水面上,像一块块绿色的手帕。它们在等待着一场诗意的雨。

走过一片杨树林,白的鸟,黑的鸟,花的鸟,在树林间翩飞嬉戏,“叽叽喳喳”的叫声,是生命的欢歌。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影子。树木花草,经过大暑小暑的炙烤后,都已经恢复了安然与宁静,只等来年再度葱绿。

白露,这个富有诗意的节气,自然也引发了诗人浓浓的诗性。“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的这首《玉阶怨》,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主人公痴痴的怨情和淡淡的伤感却浸透在每一句诗中。这一段怨情经过白露的渲染,更能让人感到漫天愁思正飘然而至。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杜甫的这首《白露》,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另一幅美丽画面:白露栖息在枝头,那个流连于秋色中看鱼儿嬉戏的人,听到鸟儿归巢的叫声,方觉天色已晚。他恋恋不舍地打马而归,心里仍惦记着那些藏在深林中的幽径。也罢,今日方且回去,来日仍要循着白露的影子,去访这一川秋色。

以前对节气没什么概念,任凭它们在岁月里一轮一轮飞驰而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关注一个又一个时间节点。相比年、月、日这些略显单薄的段落,节气更像一个个引领者,时时提醒我,光阴易逝,好好珍惜,莫负了这天地日月。

二十四节气文章5:雷鸣惊蛰

文/郭增吉

在二十四节气中,惊蛰的名字很特别,它不像小暑、大暑、小雪、大雪、雨水那样赤裸,也不像春分、秋分、清明、芒种、白露那样柔美。它的字面含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极具穿透力,震撼力,让人有一种发憷而颤栗的感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那些越冬的小动物钻到泥土里,称为“蛰”。它们虽然在地底下、在洞穴中冬眠,不饮不食很省事,但时间太久了也会瘦瘪饿死。古人对气象的认知很独特,他们认为“惊蛰”时天气转暖,雷神以打雷的方式,来惊醒蛰居的小东西们,让它们睁开惺忪的睡眼,出来活动筋骨,觅食进补,这正是上天的好生之德,怜悯之情。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正是《封神榜》一书中描述的大英雄雷震子的模样,但雷震子肉身成圣,并没有被姜子牙封神。不管谁是雷神,人们也不去深究,只是想象着惊蛰这天,雷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天鼓,发出惊天动地的雷声,以惊醒尘世万物:醒醒吧,该出来奋斗了。

作家苇岸对中国的节气有过非常精辟的总结,他说了一句颇为幽默而经典的话:“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

是的,春天醒了,也是在冬眠了许久之后醒来的。她的苏醒,带来了她江山的稳固,也带来了万千个沉睡的精灵的觉醒,这些精灵都是她的臣民。

说到惊蛰,说到雷声,我想到了《三国演义》里张飞在长坂桥头的厉声大喝,声如巨雷。还想到了《水浒传》里景阳岗上的老虎,怒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岗也动。人喝声,虎吼声,尚且如雷,何况天上真正的雷鸣呢?轰隆轰隆,谁能不感到恐惧和敬畏?其实,除了雷声,还有许多声音,如牛鞭声、敲门声、闹铃声、柳笛声、布谷鸟的鸣叫声,过去公堂上的惊堂木声,还有凌晨大人呼唤孩子的起床声,虽然微弱,却无不具有警醒和鞭策的作用。

韦应物在《观田家》一诗中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中国地方大,温差大,但到了惊蛰节气,大部分地区都进入春耕季节。公公婆婆们背着锄头在田间侍弄着心爱的土地。年轻媳妇们在苗圃里挖坑栽种花草树木。中青年男人和一些健壮的姑娘们聚在一起,正商议着到何处去打工挣钱。不用天公发威,他们也会自觉地行动,人活着不易,需要时刻为生存而奔波。这是一个神圣的时候,一个行动的时候,一个有所作为的时候。中国有句古话叫顺天应时,意思就是适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人和物类,概莫能外。你看,就连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也在村边的健身器材上弯腰圈腿,锻炼身体。河滩的开阔地带,小孩子们还没有开学,正欢呼跳跃着放风筝呢。

麦苗开始返青,荒草发出了新芽,白杨树上结满了等待飞舞的毛茸茸的花絮,翠绿的柳芽刚刚冒出米粒似的小尖尖。几头黄牛拴在山坡下的大石块上,悠闲地啃噬着残留的荒草。花翎鸡在开始松软的土壤里两爪交替着刨食,一大群灰色、白色或灰白相间的鸽子排列在几条并列平行的五线谱似的电线上,以蔚蓝的天空为壁纸,谱写出一行行人们读不懂的音符。

“吹面不寒杨柳风”,已经是九九艳阳天了。

二十四节气文章6:二十四节气霜降

文/蓝色闪光陈炜

霜降,天气渐冷、初霜出现,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霜降,或许是试图让人的心绪匍匐上一层清霜,曾经是金甲点点,昨天是枫叶流丹,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霜降,或许是试图让人的心绪匍匐上一层清霜。玉露冷冷,大地铺满了金黄色的树叶。家乡的秋霜,时时诱惑我,时时让我回忆曾经在这个时候发生的事情。回忆昨天的同时,更让我感受今天的真实。季节的变化,让我时时留意身边的变化。霜降,我留意着周围景致变化,也留意着生活中一些事宜的变化。

日子总是在不知不觉间就流逝了,看不见,摸不着。每天看着外面的世界,嘈嘈杂杂的喧嚣着;风起了,吹落一片片的叶子,知道秋来了。世界依旧的热闹着,天气依旧的热着。没有感觉,秋的影子还是一片的模糊,好像受夏天的影响还未缓过劲来;跟着寒露来了,哪里见到白露的晶莹剔透了呢,还是没有感觉,再等等吧。桂花还在散发着迷人的香,在这霜降的日子里,飘荡在校园的角角落落,也飘荡在我心里。走在路上都是桂花的香气,淡淡的幽香。每天都是这样的走着,想着事情,但不曾想到日子过得飞速,赶不上它的脚步了。送来的微微清香的桂花,好像在提醒着我这日子,过了一天又一天了。桂花一季都开放了两次啊,香了两次,好像它觉得自己第一次来时有点早,大家都没有太过在意;索性再来一次吧,这次一定开的再烂漫些,让人记得我再次的来过了。也许这样人们就能记住桂花的香气了吧,也许这样才把它这一季的辉煌绽放个够了吧!谁知道呢?谁知道桂花的心思呢?我只是在闻着一阵阵的桂花幽香时,感觉到自己在一步步的向前走着,而那些过去的时光,总是再也找不见一个影子。若果有影子的话,也都是些残破的记忆了。一点一点的记忆,把那些日子串了起来,不敢拿出来看的。我还有勇气去看那些过去的日子吗?渐渐的把我带到更远处,离那所谓的青春更遥远了;如果我还可以有青春,也都被这点点滴滴的日子在花香里给淹没埋葬了。

今天是霜降,似乎比昨天更冷了,天空似乎更是阴阴的,漫步于山野当中,抬起头来,层层叠叠的山林,显出不同层次的色彩。经过风霜后的林木,是那样的庄重、深沉和含蓄,甚至每一片树叶,都变得成熟而优雅。“霜叶红于二月花”,那种红,直往心里去,像火一样。林间的小道上,也铺满了落叶,使得每一声脚步,都像在与大地窃窃私语。这一刻,你会觉得你与自然真正地融于一体了。一季秋水荡漾,一季秋意缱绻,凋零的叶随着凉凉的秋风划过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在空中旋转起舞挥泪永别,这是一场并不轰轰烈烈的诀别。当叶子知道自己将要离开的日子,用那绚丽的色彩回报树,回报树对它一生的呵护,秋天被叶渲染的越来越浓烈,极目远眺,远山近坡,鲜红、猩红、粉红,色彩艳丽,层次分明,似红霞缭绕,情趣盎然,风吹叶动,有如烈火熊熊,橙黄,醉人的红,仰望着片片的金色的黄,红的红红火火,黄的轰轰烈烈,叶子挥洒这生命最后的热烈奏响生命最后的乐章,演化着一个灿烂缤纷的秋色世界。最后依依地飘向大地,亲吻大地母亲,回到到母亲的怀抱。

在这悲凉的秋天里,叶子回忆它们曾经嫩绿的年轻过、曾经浓绿的美丽过,曾经枯黄的搀扶着,走过春秋冬夏,经历严寒酷暑。在这叶飘零的秋季,删繁从简,香暖人间。酝酿一份执念温一盏香茗,在明月夜与你共斟;铺一张素笺,在柔光倾满香屋时与你共缱。丹桂飘香,吹落了时光的荏苒,盈满眸的风景,碎了一地的忆,而后在飘红横飞时独舞,执着的守候,牵制着每一根炙热的藤,斟一杯千年的醇。浸染在浓厚的季节里,绘描一幅天地合一装帧收藏,心音妙曼着光阴里的情绪,文字在顿感顿悟中惊慌失措,凌乱的音符,平仄着流年的光影。如若,清风不起,我还会叶脉连理,独守执着,悄然枝头,始终如一,如若,时光老去,容颜迟暮,我还会如昨一样延绵柔情几许,温存那份情真意切。今夜,风低吟着缕缕情思,召唤着灵犀的方向,我仿佛触摸到了那颗火热的心在微微颤抖,只等天边的那缕幽香,飘逸着温馨弥漫在心房,荡漾在梦乡。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只愿匆匆流年中,一身傲骨不惧各种诱惑,历经风雨历练不改执着信念,不怕流言恶语的伤害,铸就灵魂,用岁月写就厚重。如果生活是一条单行道,请引领着我;如果生活是一条双行道,请牵我一起走;如果生活是汪洋大海,请将我拥入怀抱,给予我无穷的力量和温暖。

二十四节气文章7:谷雨下雨

文/魏益君

一年里的二十四节气,父亲唯独对“谷雨”钟爱有加,这种对一个节气的贪恋,或许应该追溯到许多年以前。

记不清是哪一年了,也许是在我懵懂记事的时候,有一年,秋旱、冬旱加上开春的持续无雨,池塘干涸,土地板结。俗话说,“年好过,春难熬”,收获的仅有的一点粮食,许多人家刚过年就断炊了,人们期盼一场春雨的心情是那么的如饥似渴。然而,春分过了,不见有雨,“清明到了,依然干旱。人们都说,这样的年景,不可能春种了。眼瞅着旱情持续加剧,而许多人家又断粮挨饿,生产队无奈,便将留用的种子分到了各家各户。

分粮了,我们全家人都高兴不已,可父亲回家就把那点少的可怜的粮食挂上房梁,说,种子不能吃,还有一个节气没到呢。父亲说着,便下地找寻野菜去了。

那些天里,别人家的炊烟里飘出了粮食的诱人的香气,我们家却顿顿野菜汤,吃得小脸干黄。看我们馋得不行,母亲说,他爹啊,你看这天旱的,要不咱也做顿粮食吃吧。

父亲望望院子里那棵杨树上的布谷鸟,说,你听,布谷鸟叫了,再有两天就是谷雨节气了。母亲听着,不再说啥。

或许老天垂怜,谷雨这天,一场春雨真的不疾不徐地飘起来。那天,父亲醉了般,傻呵呵地一头钻进雨雾里,仰脸笑着。笑够了,扛起犁子就走向自家的田地。

雨水饱满了焦渴的田野,浸润了人们的心田。在谷雨崭新的气象里,父亲放下挂在房梁上的种子,一边挑拣,一边自语,谷雨下雨,我们家有救了,庄稼人有希望了。

在谷雨浇灌的最好墒情里,父亲带着种子走向田地,虔诚地种下了希望。在我们家开始插秧点种的时候,许多人家因为没有了种子,地块却依然闲置。俗话说,“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随后的几场细雨,让我们家的地块里,种子破土,青苗发芽。父亲醉心于土地,精心侍弄,那年的庄稼有了喜人的收成。当我们吃上香喷喷的米饭时,有些人家的地块却依然荒芜,在外讨饭。

从那以后,每年谷雨时节,父亲就特别兴奋,乐呵呵劳作在田间,撒谷插秧,种瓜点豆,像过年一样地舒心。父亲总说,一年里,只有谷雨这个节气才最给庄稼人鼓气,给庄稼人希望。

所以,多少年里,父亲对于谷雨的贪恋,对于土地的亲近,是那么的痴迷眷念,醉心不已。尽管父亲现在已年过八旬,每年到了谷雨,依然种瓜点豆于房前屋后,成了一种下意识的行动。

二十四节气文章8:夏至,夏逝

文/花无痕水无迹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

——百度百科

昨天晚上我在感慨天空的亮度时,家里人告诉我白昼已经在日渐缩短了,我才反应过来原来夏至已经过去这么久了。从今往后,我就不得不面对更长时间的黑暗和日渐降低的温度。尽管在这样的天气里说这种话会让人感觉有点不着边际,但事实确实是这样。再过一两个月我就要在夜幕笼罩下吃晚饭,在凛冽的寒风中将外衣的拉链拉高一点,再拉高一点。

其实在我小的时候,我是喜欢冬天的,因为喜欢那种在天寒地冻之中将自己牢牢包裹在厚厚的衣服之中的感觉,或者说,喜欢在寒冷的衬托下获得温暖的感觉,正如人饥饿时会觉得饭香,口渴时会觉得水甜,疲累时会觉得睡觉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越是寒冷的环境下越会觉得温暖的感觉是那么的不同,从身到心。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雪中送炭”,却未曾听到过“炎日来风”,即使自己想想的话,也能理解,在寒冷的冬天有人给你送上一杯热腾腾的的咖啡和在炎炎夏日有人给你送上一杯清凉的雪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就我个人来说,前一种更胜。

可是,幸福和烦恼总是形影不离。冬天的严寒让人生出对温暖的向往,就像从潘多拉魔盒中获得的希望,有希望,就会有失望。当梦寐以求的温暖得不到满足,随之而来的便是自内而外的严寒。于是每年的这个时候,我就会诗兴大发,爱上身边的一切。枯黄的小草,茕立的老树,漫天飞舞的雪花,还有裹在厚厚棉衣里的男男女女。这是一种痛苦,与没心没肺的幸福相对。

就这样,不知不觉,原本厌恶的夏天开始在我的世界里占下不一样的地位。原先的时候,我讨厌它的热,讨厌它带来的蚊虫,讨厌它带来的喧闹浮躁,可后来却恰恰是这些喧闹浮躁使我从自己复杂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它以它自己的力量强制我感受身边的外物,而不是再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如果说舒适安静的环境会让我乱想的话,那这种炎热浮躁就恰好为我带来些许的正常生活,不再为各种复杂的情感所困扰,有的只是激情和能量。

当这夏天又一次要逝去之时,我便开始害怕,害怕迎来新一轮的情感折磨;又有一些期盼,期盼新的创作源泉。这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不知所措。

二十四节气文章9:闲话夏至

文/胡胜盼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节气,一般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就是源自夏至节。据《恪遵宪度抄本》中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另外,夏至还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古人十分重视夏至节,《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要举行祭神活动,祈求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夏至后不久,就开始进入“三伏天”,天气炎热,容易食欲不振,身体消瘦,民间谓之“苦夏”,故自古有歇夏的习惯。在我国古代,夏至基本都是法定假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要放假一天,唐代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云:“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一句“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诗人不仅描出了一幅农忙辛劳耕作图,更是写出了自己“心念百姓”的一片拳拳之心。

宋代《文昌杂录》: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史》礼志记载:“夏至之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驱热,香囊可驱蚊抑臭。

夏至是一年“四时”之一,标志盛夏的来临,因此如何有效避暑也成了考验古今人们智慧的一件事。据记载,我国早在周代就已有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设备,(近代在曾侯乙墓出土冰鉴,其以冰柜的形式一直沿用到近代)冬季贮冰,夏季食用。而商业繁华的宋代在炎炎夏日中,会有人当街列凳售冰饮,这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冷饮和冰棒。明清时有了刨冰,而且清廷在立夏这一天,还会赏赐文武大臣冰块,以作避暑。

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日养生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中医理论认为: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阳气在这一天强盛到极点,阴气自这一天开始滋长。养生就要顺着自然界的性子来,一方面保护阳气,不要让它过旺而引发上火,一方面也要滋阴调息,养护心脏。在起居调养方面,宜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晚睡早起。

二十四节气文章10:立冬诗话

文/聂难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为确定依据,在每年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秋收冬藏,从立冬开始,时令进入冬天。立冬,曾引发了古代诗人们的无限感慨和诗情,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佳篇。

“诗仙”李白对季节的变迁总是如此敏感,他的《立冬》诗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立冬”之夜,笔墨结冻,也懒得写诗了,寒炉中温起一壶美酒,边取暖边饮酒驱寒,醉眼蒙眬中,竟将月光当作了满地雪花。细读之,浪漫之情跃于笔端,尤其是最后两句,想象奇丽大胆。从诗句,我们也可以感知到古代的立冬日气温要比我们现在低得多,但更使人感到一个云游诗人的思乡之情。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这是南宋着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立冬》诗。开头两句用夸张的比喻来写诗人的生活处境:简陋的屋子小得只能容下膝盖,墙低矮得只有肩那么高。“授衣月”在古代指该准备御寒衣服的九月,意即“立冬之时”。寒冬来临之季,炉炭得寸积,“布被棉”还得“铢称”,可见处境之艰难。寸积铢累意为点点滴滴地积累,寸和铢都是古代最小的计量单位。读到此,心酸之情油然而生。但最后两句,却忽然来了个大转弯,陆游并没有感到丝毫的苦闷,而是欣然地接受。从这首诗中依然能看出诗人饱经生活苦难后的宽广胸怀。陆游很爱国,爱国自然体恤民情,深知民间疾苦,此亦可从诗中略知一二。

立冬日正处于秋末,所以黄花落叶之景犹在,故而诗人多有提及。元朝陆文圭《立冬》写道:“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黄花带露,红叶飘飞,村歌互答,闲情高卧,实在是一番妙不可言的景象。而明人王稚登的《立冬》诗,则意味深重:“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诗人笔下的立冬可见些许禅意。秋去冬来,树叶落尽,立冬这晚已比昨宵冷多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因冷更盼家的温暖,却唯有禅月相伴,触景生情,望月怀远,其情切切,读来颇有感叹人生的意味。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这是元代文学家、书法家仇远的《立冬》。仇远是陶渊明一样厌倦于官场的黑暗,而寄情于山水的典型中国士大夫文人。这首立冬诗是诗人五十八岁罢官后,游玩山水中所作。诗人登至山顶盘腿而歇,只见奇峰浩荡,而初冬的细雨早已打湿了毯子。后两句指这个冬天来得早,腿上穿的粗布还未添上温暖的棉絮。“布褐”在古代指粗布褐衣,与襦衣同为贫贱庶人所服者为褐衣。襦衣长至膝,褐衣也差不多。由此可见诗人罢官后的庶民生活是多么的窘困,读来不免让人感到一股初冬的寒意。

立冬时节,品读这些千姿百态、千愁万绪的“立冬”诗,感受穿越时光的“立冬”,分明感到有一股寒意从字里行间向我袭来。

二十四节气文章11:二十四节气之谷雨

文/大荒小路

谷雨,二十四节气中第六个节气,其时间在公历年的四月中旬末。

谷雨,也是农历天文学意义上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炎黄先祖很是神明,每一节气为十五日,每五天为一候,一个节气分三候;而每一候,则都有显着的物象的记载,比如谷雨的“第一候萍始生”,也就是池塘和水田中可见浮萍开始生长发育。

谷雨,意蕴着五谷生长希冀雨水的意思,可谓是切中要义。真是天随人愿,此际的雨水还果真是明显偏多起来,滋润着大地,尤其经常是多有夜雨;此种的昼晴夜雨的气象特征,既保证了墒情,又有利于积温,尤其有益于大田农作物的生长。巴山夜雨便是个中典例,天府之国的四川,地处西南而地理气候特征却如同江南。

谷雨之际,雨后春笋的词汇更让人感慨良多,自南而北的那些春笋产区,自然生长的春笋成了应时佳肴,引发了食客们的不绝赞许。

谷雨养肝,是越来越多的注重养生族群的人们多推崇的,鳝鱼、草菇、枸杞、鱼鳔等等,都是应时的食补佳品。

谷雨之际,我国的热带地区及邻近区域的台湾、海南、广东、广西和云南的冬小麦,喜获开镰,这是最早的新年新粮的丰收;与牡丹花的赏花胜景相媲美的是,整个华中产棉区的棉花种植热潮的此起彼伏,棉农总是更看重此“花”之美;江西的山地,农人在抢插红薯,以期早日藤蔓的铺陈满垄,希冀能抵御未来的盛夏酷热和保墒抗旱而致高产;甘肃的河西走廊,干旱地区在农膜覆盖的种植模式下,节水和增温的双向效应,使得“绿洲”农业的外延得以有效拓展。

谷雨之际,气温加快了升温的步伐,寒潮不再,大田作物便有了日长夜大的架势,让人兴致勃勃地期盼着。

谷雨,也是北大荒农耕的大忙季节,春小麦的播种完毕后,不喘气地便是大豆和玉米;在我们屯垦戍边的岁月里,实行的是机械播大豆,人工播玉米,男女老少齐上阵。最苦的便是人工播玉米,四人一组,打头的刨坑,其次的抓粪,第三的扔籽,末了的覆土,还要以脚踩实;刨坑最累,那几千米长的垄要四个来回,经常累得腰都伸不直;抓粪最脏,猪马牛羊加人粪什么都有,就为了玉米的高产,白种下地可是要追究政治责任的呢。

自然,谷雨后春播的告捷,庆祝的会餐也是很有档次的,杀猪杀鸡那可是家常便饭了;再加上豆浆、油条或是油炸饼,可劲儿地,管饱,那是希望的欢颜和盛宴。

谷雨,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节气,给农历的春天画上美满的句号。

二十四节气文章12:暖心冬至

文/林金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在民间,流传着“冬至大如年”之说,因此,在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杀鸡杀鸭,宰猪宰羊来庆贺。然而,每年的这个节日,我总会想起那些暖人心扉的点滴。

儿时,因家庭穷困,每年的冬至节,邻里上下正在热火朝天地筹备着过节,有的杀鸡,有的杀鸭,有的吃鱼,有的置办一些水果糖果等之类的零食给孩子们吃。而我们家,依然是粗茶淡饭,冷锅冷灶。每当这时,我就会倍感落寞。于是,我总会跑到邻居家,看他们过冬至,也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像他们一样,过一个丰富多彩,热热闹闹的冬至。邻居的人真好,他们知道我家情况,看见我来到他们家,他们总会很客气地让我入席,和他们一同进餐。年幼的我也不害羞,照吃无误。母亲知道后,虽被她念叨几句,可邻居们总会向着我:“孩子还小,你们家又穷,来吃一两顿也没什么的,关键是孩子开心就好啊!”后来,每年的冬至,邻居们都会叫我去和他们一起进餐。吃着邻居们做的美味菜肴,我感觉,那时的冬至过得很美味。

上高中后,我远离家乡,来到市里念书。同一宿舍的五个舍友都是家在市区,离学校很近。这一年冬至,是我远离父母,远离家乡过的第一个冬至节。舍友们个个都拿着自家做的美食来学校:饺子、粽子、白切鸡……唯独我冷冷清清,吃着学校食堂的粗茶淡饭。舍友们看见了,问道:“你怎么不回家拿东西来吃呀?”我摇摇头,眼里满含泪水:“家远!”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即使我回去也拿不出个像样的食物来学校呀!没想到的是,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之后不约而同地你夹一个饺子,我分一点粽子,他匀一些白切鸡到我的碗里……瞬间,我的饭碗满满当当的,看着碗里各种各样的食物,闻着那阵阵香味,我的泪一下涌出了眼眶。

大学毕业后,我在城里有了一份工作。在工作中,我认识了好朋友小越,他为人憨厚老实。有一年冬至,他从家里拿来一袋饺子送给我:“兄弟,今天是节日,这是我亲手做的饺子,尽管卖相不好,但出门在外,多个朋友多条路,今个儿就多吃几个饺子吧,它能给你带来好运。”接过他的饺子那一刻,我心里暖暖的。

时光荏苒,不知过了多少个冬至,然而,冬至里,那些暖人心扉的点滴却依然鲜活在我记忆深处!

二十四节气文章13:少时的春天

文/高应平

依照二十四节气算来,春已过去了一半多的时日。往前的日子,跨过“春分”,再越过“清明”和“谷雨”,便进入了夏日。都说春天一来,大地解冻,万物复苏。然而,在这异域他乡,真要看见百花盛开的景象,看来还得待到春末夏初的时节呢。先前,惊蜇前后,阳光与寒潮总像拉锯似的,你来我往。刚暖和不了几天,一阵寒风寒雨来,温暖便萎缩好几天。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以前的情形来。家乡的时令,似乎要早一些。这个时候,早已是个骚动不安的季节了。头上的天空,变得变得异常的高朗、宽阔和明净,仿佛被清洗过一般。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下来,让人感觉温暖而明亮。迎面来的风,软软的,也带着柔和的暖意。几场急不可耐的响雨,落下过后,小城外那条精瘦的小河,便立刻肥胖起来。满满的小河泛起涟漪,兴奋的向着天那边翻涌而去。鸭和鹅们,欢天喜地的挤在河里,一边翘起尖尖的屁股,把头插入水里觅食,一边“呷呷”的唱个不停。这情景里,我们年少时的小伙伴,也都集中在河边的草地上,一面仰头张嘴追逐着天上摇摇摆摆的风筝,一面卖弄地反复诵读苏轼的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声音一大,惊吵到水里的鸭鹅,它们纷纷从水底抽出头来,“呷呷呷”的呼应着,很快朝着深处游去。

春天一来,跟着,家乡的山峦、大地,也纷纷脱下了旧装,换上嫩绿、鲜亮的新装。蛰伏已久各种花朵,也爬满了枝头。蓄满了水的田畴里,一天到晚都闪现着农人们忙碌的身影。……少时春天的那些日子,就这样常常让我们乐不思蜀。

二十四节气文章14:闲话冬至

文/张小丽

前段时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认可,可喜可贺。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一个,时间在每年阳历12月21日至23日间。

冬至更是自古以来最为重要的节气之一,皇家有“祭天大典”,民间也有各种“消寒”活动。

俗语说,冬至到,吃水饺。冬至是数九寒天的开始,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据说张仲景曾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时正赶上隆冬季节,他在白河边看到很多流浪者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由于天寒,耳朵都被冻烂了。医圣心里很难过,回家潜心研制出一个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一起煮熟,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再用原汤煮熟。张仲景让徒弟们在南阳东关搭棚舍药,治病救人,开张那天正是冬至日,因而形成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南方冬至日盛行吃汤圆,取团圆之意。山东滕州等地则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驱寒。这里也有一个传说:汉高祖刘邦冬至这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异常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其实无论是水饺还是汤,都有用羊肉祛寒养生的功效。

记得上大学时,冬至当天校园里会贴出“冬至一定要吃水饺,不然会冻耳朵”的温馨标语,颇有趣味。各系自行发起包饺子活动,师生齐参与,买面粉、肉、大葱,剁馅、擀皮,人人有份,热闹非凡,仿佛有了家的温暖。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包出的饺子形色各异,吃到嘴里自然别有一番风味。至今想起,那样的冬至节真是令人回味无穷,成为记忆长河里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

现今冬至吃饺子已成寻常,在严寒的冬日,这一习俗给人们带来丝丝缕缕温暖的记忆。又是一年冬至到,让我们来一碗热腾腾的水饺驱驱寒气吧!

二十四节气文章15:小寒的风度

文/王琪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寒冷的节气,是一个水冻草枯寒气逼人的日子。然而被誉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却在冰天雪地的严冬里肆意挥洒自己的青春,抒写着小寒的风度。

寒山的一株劲松,雪枝怒展,白甲披身,诠释着小寒卓然离俗的情怀;庭前的几茎翠竹,英姿飒爽,晏然自处,讲述着小寒冰清玉洁的品质;墙角的数点梅影,香脸半开,玉人浴出,闪烁着小寒迎霜傲雪的风骨。“岁寒三友”在冰雪琼白的琉璃世界中,在霜裏雪披的无垠旷野里,如一幅不变的风景,在古人的诗韵间流淌,在今人的追寻里回转,在二十四节气里挺拔,在小寒的冰雪里妩媚。

小寒大寒,冷成一团。小寒节气,时值三九,正是一年最寒冷的日子。《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冬至加十五日,斗指癸则寒。”阳历则从每年的1月5日或6日开始。古人还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而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智慧的先人基于对大自然长时间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著名的“二十四番花信风”说。即从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的一百二十天时间,五天为一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所开的花),共二十四候二十四种花信。花信风是指应花信而来的风。小寒节气有三种花信,第一花信是梅花,第二花信是山茶,第三花信是水仙,这三种花在小寒节气相继开放。当二十四番花信风吹完,人间早已是艳阳高照、姹紫嫣红的繁花景致了。然而,这繁花的景致却来自于最寒冷、最冷酷的小寒时节,真是“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吐清香”了。

“岁寒三友”是小寒节气中至美的风景、传奇的故事和报春的信使。它们装点了小寒的岁月,也感动过世人的心怀。它们让荒凉有了生机,也让孤独有了希望,千百年来流经诗里、步入画中,在婉转的琴弦上跳跃,在曼妙的舞姿里翩跹,尽现祥瑞景致,展露时代风流。青松、翠竹、梅花虽各有其性,却都有凌寒不凋的高洁。松品端衷心,竹品正人节,梅品知清韵,风雪中那一株挺拔的劲松、那几茎翠绿的修竹、那几枝鲜艳的寒梅,在凄风苦寒的逆境中不露畏难之意,在苦闷悲凉的生活中不诉消沉之音。

松、竹、梅永远是人们思齐的尺度、景仰的坐标。只有经过了人生的小雪与大雪、小寒与大寒,那人生便变得真而又真。岁寒中,唯有那一剪松骨、半阙竹韵、数点梅影长歌盛世太平,抒写岁时风流。

二十四节气文章16:“小满”幽香

文/魏益君

“小满”在二十四节气中,虽然没有“立春、立夏、立秋”那么响亮,但是,“小满”与我,却有着别样的情思和幽香的记忆。

幼时的记忆中,每年春夏之交,是农村最难熬的日子。那时家家人口都多,到了青黄不接的五月,几乎家家断顿。记得有一年大旱,春节刚过,不少人家就开始断炊了,我们家也不例外,天天吃野菜,仅有的一点粮食还要尽着最小的弟弟妹妹吃。

好容易盼过“立夏”,到了“小满”,地里的麦穗就开始灌浆了。麦芒稍黄时,许多人家就迫不及待开镰收割了,然后脱粒上碾轧成粉熬粥。看着邻家用新麦熬出的香喷喷的米粥,我就眼馋得不行,就央求父亲也收割了吃断顿饱饭。父亲摸着我的头说:“娃,忍忍吧,麦穗还在灌浆呢,这时候收割可惜了。”

我实在受不了邻家麦香的诱惑,晚上和弟弟擎着镰刀到地头割了一捆麦子,回家用火烤了吃。这事被父亲知道后,暴跳如雷,一边用鞋底子打我的屁股,一边呵斥:“让你嘴馋,糟蹋粮食!”

“小满”过后的四五天,别人家地里的麦子几乎都收割完了,只有我们家的麦子还那么倔强地站在地里。母亲说:“他爹,看孩子们馋的,要不咱也割了吧,让孩子们吃顿饱饭。”

父亲依然强硬地说:“你懂什么,我晚点收割就是让孩子们以后吃上饱饭哩!”

当地里的麦子就剩下我们家的时候,父亲就日夜守在田间,并“哧拉、哧拉”地使劲磨那几把镰刀。看着父亲磨镰刀的样子,我们就跟着心情激动。

终于有一天,父亲兴奋地说:“今天可以开镰收割了!”

我们一家来到地头,父亲蹲下身,揽过一怀麦穗,用麦芒扎着自己的脸颊,动情地说:“这才是成熟了的麦穗啊!”那表情,是对土地的感恩和对丰收的喜悦。

“开镰!”在父亲的一声大呵中,我们一家兴奋地忙碌起来。

那一晚,我们家也吃上了新麦做的米粥。父亲刚吃第一口,就自言自语起来:“老话说的一点不假啊:小满十八天,青麦也成面!”

的确,后来的事实果真验证了父亲的做法,别人家的麦子晒干后都瘪了,而我们家的麦子晒干后都颗粒饱满。没过几月,不少人家就又开始断炊了,而我们家磨出的面粉一直接济到秋天收获。这让我对父亲刮目相看,也对父亲由衷地敬佩。

后来父亲对我说:“农民就要尊重节令,还要相信农谚,不然怎么会有‘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满不满,芒种开镰’的谚语。”

正是因为那一年,让我深深记住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并对这个节气依依眷念,也对父亲熟稔的农事所深深折服。

每年,我祈盼“小满”,祈盼聆听父亲打磨镰刀的声响,祈盼嗅闻新麦的清香和农家炊烟的味道,一种浓浓的情思便随着“小满”节气弥漫开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