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散文

请欣赏追求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追求散文1:大师童年的追求

文/艾兴君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六一儿童节来了,幸福快乐,健康成长,是所有人童年时的追求。就连那些大师级的人物,也有着与我们一样的童年。他们也光屁股、嘬指头、玩泥巴,也有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文学大师鲁迅,幼时一次听说某地唱戏,便兴冲冲催促家人带他去看,结果父亲要求他背诵完功课才许出门。鲁迅照办了,但去看戏便变得索然无味,对书本也产生了反感。许广平说,鲁迅个性很强,如果一件事情遇到了阻碍,给予他的印象,便比别人深刻得多。还有一次,同学将漂亮的信笺分赠他人,小伙伴都高兴地收下,惟有鲁迅拒绝不收。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这信笺是那位同学偷来的。鲁迅读书时,如果弟弟们在一旁看,鲁迅不许他们伸手摸书,因为生怕他们弄脏了书页。

国学大师钱穆,幼时记忆力极佳,每篇文字大约读过三遍就能背诵。他最爱看《三国演义》,9岁时便能背诵。钱父的一位朋友听说后,便当即考他“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节,钱穆居然一字不落地当众背了出来,众人惊为神童。钱穆也沾沾自喜。第二日,他随父亲出门,经过一座桥时,父亲指着桥问他:“你认识‘桥’字吗?”钱穆答识。父亲问:“去木用马字旁,是什么字?”答:“是‘骄’。”父亲接着说:“骄字何义,知道吗?”钱穆点头道:“知。”到这时钱穆才知道父亲的真意,脸一下子红了。父亲的教诲,钱穆从此一直铭记在心,读书时绝对不能有骄傲的情绪。

史学大师傅斯年,自幼聪颖,过目不忘。他读书极为用功,遇到不懂的字、词便记下来,随时向师长请教,有时找不到纸,便写在手上、胳膊乃至大腿、肚皮上。夏天一到,弄得浑身是墨迹。他在同窗中年纪最小,但比他大的同学都向他请教。同学中有写不出来作文的,便时常请他捉刀,酬谢是一个烧饼。傅常常写完自己的作业后,还能为同学写出几篇完全不同的文章来,但先生却知道肯定是傅代写,便开玩笑地对他说:“傅老大(傅斯年排行老大),你这次有没有换两个烧饼吃啊?”傅听罢窘迫不堪。

文学大师沈从文,儿时个子小,人很精瘦,非常机灵,滑稽有趣,常常逗得寨中老少捧腹大笑。沈从文爱逃学,常将书篮藏到土地庙里,然后在城里城外闲逛。逃学被发现后,沈从文总会被大哥责打,有时还要罚跪。跪着的时候,沈便想着外面的世界,“按照天气寒暖,想到河中鳜鱼被钓起离水以后拔刺的情形,想到天上飞满风筝的情形,想到空中歌呼的黄鹂,想到树木上累累的果实”。想着这些,他就忘了被处罚的痛苦,忘了时间,被叫起来之后,他也不觉得委屈。他说,他应该感谢这种处罚,给了他一个练习想象的机会。

哲学大师冯友兰,幼时在武昌,一次家中的厨师带他们出去玩,被一个洋人养的狗咬伤了。厨师带着冯去找洋人,洋人拿出几毛钱,他们拒绝接受。冯友兰说:“我们并不是为了这几毛钱,只是警告你,你的狗不能乱咬人。”回家后,冯友兰告诉父亲此事,父亲听罢对冯大加赞赏。

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是欢、是喜、是悲、是哀,我们都应该从中有所收获。童年时的大师也是那么地调皮、可爱,他们聪明、机智、勤思好问、善于观察。童年是成年、老年的雏形,我们在日后将会不断看到,这正是大师之为大师的“独门武功”。重温大师的童年,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悟与启迪。

追求散文2:爱的画面

文/何庆良

人活世上,总在追求着爱,总是奢望着爱,每天都在演绎着爱,每一个故事,爱是真正的主人翁。现实生活中,总有许多爱的画面令人感动……

有一天,闲来无事,漫步于赤壁公园,看到一个老人坐在路边的石凳上,晒着太阳,头发、胡须全是白的,旁边坐着他的老伴。老大爷把一条腿放在老太太的腿上,老太太戴着老花镜,手里握把小剪刀,佝偻着腰,低头帮他在剪脚趾甲。剪完后,还帮他打平,看得出来,在她眼里,这可能不是在修趾甲,而是雕琢一件艺术品,在慢慢地打磨它。

还有一次,我陪外地来的战友去逛遗爱湖,看到两个老人。前面走的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爷子,个子比较高,身板很挺拔,带着帽子,能看到帽沿边上有些白头发,左手拎了个方便袋,里面装的是零食和矿泉水,右手牵着他的老伴。老太太个子比较矮,也是满头银发,右脚好像还有点残疾。他们两个人就慢慢的那么走着,不时还在说着什么。看到这,我真后悔自己当时没有带相机,要不,一定拍下那难忘的、他们相亲相爱的画面。此时,我才真正感觉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正含义。

当容颜老去,不再年轻,身体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还能那么相亲相爱,两个人手牵着手,相濡以沫,散步在大街小巷,该是多么的可贵。尽管这些对他们来说,也许已经习以为常,认为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

看到这一幅幅相守相随的画面,都是爱的画面。爱情,是个令人向往美好的字眼,自古以来有很多人去为之追求和疯狂。“山盟海誓,海枯石烂”,多少醉人的诗句,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固定和更贴切的概念能诠释出她的全部内涵。人们也许羡慕,当换上崭新的衣裳和自己心爱的人手挽着手、肩并肩散步、一起看电影、一起品味着丰盛的晚餐,也许只有送了玫瑰和巧克力才是代表心里有对方,才是爱自己的。殊不知,真正的爱情是细水长流,贯穿在生活中的不经意间。

当朋友见面由过去的“你吃了吗”改为“你离了吗”的今天,我想真正的爱情就是当你无论是高兴还是痛苦的时候,始终有一个人愿意和你分享承担,用她或他那宽厚的双肩为你或他挡风遮雨,使自己的另一半免受人世间一切灾难和不幸的伤害;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也无论是丑陋和美丽,都会永远的不离不弃,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追求散文3:读书随笔

文/李勇剑

现在的人们追求成功,甚至由成功衍生出了一门学科,名曰成功学。然而,成功是什么?成功的标准又是什么?

人们很在乎成功,但每个人对于成功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飞黄腾达就是成功,有的人认为家财万贯才是成功,也有许多人认为,成功就是个人成就足以被社会所公认。

《现代汉语词典》将“成功”定义为:获得预期的结果。但是,许多人追求成功,往往片面地追求事业或名利上的成功,反之,因为求之不得而因此深陷苦闷之中。这种行为不过是舍本求末罢了。我以为,把一件自己喜欢做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心血的事业做得日臻完美,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和满足,不也是成功么?

对于自己并不喜欢却高薪的工作,人们往往选择了妥协;对于那些令人厌恶却与自己无损的人或事,人们却选择了沉默。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那种狭义片面的成功,许多人为了换取眼前的物质利益和预期的成功,不惜放弃道德修养,追名逐利,不择手段,往往身陷囹圄,只落得身败名裂,这种选择是多么的悲哀!

每个人都存在着内在生命。什么是内在生命?那是一种超越肉体生命的精神生命,即使肉体上有缺陷,但却有着完整的精神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没有资格去嘲笑那些肉体上有缺陷的人。人的生命是多么脆弱啊!一场寒潮,一阵风雨,火山、地震,甚至于几个小小的病菌就能够折去一个人的生命。我们如此脆弱地存在于世间,命运就好像是上帝在掷骰子,一局下来总有人幸运有人不幸。然而上帝终究是公平的,一个人或许肉体虚弱然而内心强大。史铁生不是么?瞎子阿炳不是么?

相对来讲,我们这些“健全人”也往往有缺憾。比如,在体育竞技场上,我们往往跑得不如别人快,跳得不如别人高。角力比不过,智力也不一定比别人强。相对而言,我们竟也可以算得上是个“残疾”了。

内在生命存在的意义便是消除肉体上的不平等。用周国平先生的说法:“它被恰当地称作灵魂。”活得越简单,你的灵魂就离你越近。反之,则越远。我们应该追求的是简单的生活,复杂的思考,并以思考作为简单生活的动力源泉。当你活得简单时,真正放弃了复杂的生活方式时,内在生命才会向你开启,你才能够完成存世一生的基本意义:为自己而活着。

少年时背的那些诗句,张口便能诵出,那些城、那些楼、那些寺、那些关,在我的心头自行搭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岳阳楼,一千个寒山寺,一千个嘉峪关。

关隘楼阁间,建起了一个诗的帝国,这也同样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官吏声名显赫时,在官而不在文。而当他们作为文人时,名声却又在文而不在官了。中国文学史上名留千古之人,绝大部分都逃不出这个怪圈。借用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一直有一个命题无法解答:究竟是失意造就了优秀的文人,还是文人的性质造成了他们必定失意?我想,两者都是必然的。文人自然有自己的高风傲骨,而这往往正是文人失意的理由。

我一直认为文人是有魔力的。他们不经意写出一篇文章或是心血来潮偶然吟诵一首绝句,不过一处场景,一处说不上有多么宏伟的名胜,便能成为千万人魂牵梦萦的家园。

现在中国的旅游景点,大多与那些文人骚客有着莫大联系。东坡先生笔下的赤壁现在反倒比真的赤壁更加着名。古代信息交流不如今天这么发达,于是文人每到一处不免总要题诗一首,或是作词一篇,传于后人。等到后代中有人感同身受,再作一文以示同感。这也就造就了现在名山大川总有文人诗赋,关隘楼阁到处有诗文渲染。

追求散文4:牙,瘦多了

文/曹梦昕

姐姐为了追求线条,也加入到减肥的行列中。

晃呼啦圈,跳集体舞……但是因为她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回到家嘴巴里一直有东西占着,并且革命传统保持得一丝不苟——“宁可撑死人,也不占着盆”,所以根本就不见有丝毫的瘦。

每每碰到人又喜欢问:“看看,我是不是瘦点儿了?是不是呀?说实话!”

一天,在大街上恰遇姐姐,没有别的话,老问题又萦绕耳边,我掀开头盔,看看她腰部凸显的“救生圈”,再瞧瞧她那期盼的眼神,不忍心让她失望,就说:“是,是瘦了!你的牙瘦多了!”

追求散文5:追求

文/杨少校

早春的晚风仍有些寒冽。路边的香樟树在风中沙沙作响,似乎在努力萌发伸展。丰润小区的宿舍窗灯均已熄灭,夜深人静,有一栋房屋窗户还闪着一盏明亮的灯。窗前坐着一位穿着朴素,身体清瘦年过古稀的白发老人,在写字台上伏案书写。他就是农科院的老院长钱仁研究员。

窗灯将黑夜映衬得又浓又深。如果不是乍起的阵风,树叶的飘落声,猫头鹰低沉的嘶鸣,打忧了老院长的思路,在耕耘过的田野里扩展他的想象,在寂静的夜里撰写论文又要熬到天亮。

学无止境,求索思考,勤于笔耕是钱仁同志的一贯思想工作作风。忠诚农业科技事业,乐于奉献,他的思想总是盛满光泽。深刻渴求从阳光中一切绿色事物及书本知识中获取能量,化为人生进取中有为的动力。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学术成就,把智慧种植在希望的田野上。使他疲惫,又使他永不满足的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总是激励他锐意进取,在坚实的大地上载负前行,为服务“三农”再立新功!

这位优秀的农业科技管理家,对农业科研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执着地退休不退业。似乎是“整日乾乾苦乐行,三农事业贯全程;古今博览书千卷,导向传经献后人。”

钱仁同志于1998年退休后,总是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学者的思维,敏锐洞察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难点、重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探研。撰写论著、论文,参与或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退休以后编著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与管理研究》一书,受到农业部原部长何康教授、湖南省原副省长、政协副主席卓康宁为主任委员,以及全国75位知名专家、教授评审委员们的高度评价说:“观点正确而有新意,是一项学术性、实用性、指导性强的优秀成果,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以及农民的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

在此基础上,他又马不停蹄地对研究及其成果进一步加以系统、逻辑、提炼、完善。主持和筹划撰写完成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概论》专著。于2001年9月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庞道沐副省长作序说:“这部专著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科学地阐明了农协一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一些基本问题,颇具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可以作为农协人员的培训教材,也是农村工作者、科研工作者的参考资料。相信它的出版,必将推动我国农协一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担任省老科协常务理事,省、院老教授协会副理事长,会长等多个学术职务。根据老科协群团组织特点,以一颗滚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将老专家们凝聚在老教授协会的旗帜下

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始终将学术研讨,建言献策,科技成果开发,技术咨询,服务“三农”列为协会工作重点。

先后在协会层面上成功地举办了9次学术研讨会。征集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编纂了6部《研讨会论文集》。同时将学术研讨与建言献策相结合,综合研讨中的意见和建议,以院老教授协会名义,写成建议书,上呈省、院领导。向省政府提交建言献策建议3件。其中《关于加强我省无公害植保科研工作的建议》,得到省委戚和平副书记的批示。省党政领导对他于2011年在寄语“三问”活动中上呈的《关于加强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再建议》高度重视,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同志作了批示,並委托省委农村工作部刘部长向钱仁同志致意和感谢!

他的勤奋刻苦,执着创新,老有所为大家有目共睹。矢志不移实现人生之愿,现在他又在编纂一部科管著作《求索与实践》共130万字。校稿待出版。

钱仁同志退休后曾多次应邀到娄底、湘阴、益阳资阳区、桃源、张家界、沅江等县市讲学,受到热烈欢迎。他出色的工作表现得到省老科协和农科院党委的肯定。湖南农科院老科协分会2002年、2004年被省老科协评为先进集体,2005年老科协分会被农科院党委评为先进协会组织。

人生宝贵,贵在奉献。钱仁同志对农业科技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他那佝偻的身影,在湖南山山水水的大背景下来来去去,执着如这片土地上深沉的灵魂。从他的学术论文中,人们可品读出他生命深层里流露出一种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他的思想、他的人格魅力就象一棵树、一根藤,成了湖南版图上一道分不开的风景。一年两年,春色依旧。

2012年5月18日

追求散文6:选择追求

文/左手

每当我看见城市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一脸的微笑,一脸的匆忙,一脸的凝重,象候鸟般为生活栖息飞落;每当我看见人头攒动的车站,背着行礼的农民工和旅人,一脸的期盼,一脸的渴望,一脸的饱经风霜,为了生活辗转着希望和归宿;每当我看见端坐在门前树荫下的老人,一脸的安详,一脸的沧桑,一脸的牵挂,他们没有选择生活别处的能力了,但他们的心儿早就飞到生活在外出儿女的身旁。

这是一个变化的世界,一个开放的世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经的故土难离,都随着日新月异的生活方式所打破,成为沧海桑田的过去。人们在一次次生活的变更和一次次选择它处的流动中,收获着生活的殷实和富足,收获着人生理想和无奈,收获着甜酸苦辣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尽管有时我们会泪流满面,痛不欲生,但我们还是会擦干眼泪,继续流浪,去寻找生活更深次的美好。

我的童年生活在一个小村子,那里有潺潺的碧水和纯朴的人们,在清苦的童年时光,吃不饱肚子,放着红薯屁的我,从来就没有梦想过走出那个小村,我梦想着象父辈一样,快点长大,接一个娴慧的女人,门当户对地,陪我耕田种地,在鸡鸭成群的小院,安详地过着日子。但那种梦想,被我所读的书所打破,当我由小学至初中,再到高中,接触的东西越多,那种渴望生活在别处的愿望越强烈,别处是美好的,想对于故乡,想对于我们曾经的一个个现在。

于是,我象所有的人一样,去追逐着生活在别处的美好,当我由故乡跨入城市,我会为城市的美好而想到乡村时的那点梦想多么的渺小,别处生活的美好,需要你的生存能力,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于是发奋的读书和工作,那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和基础,在一次次选择自己生活质量提高、自己生活美好的同时,我们也为社会所接纳,为社会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这种贡献是潜移默化的,是和自己的命运紧紧相联的,它没有口号,只有扎扎实实的行动。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的生活在别处,那是一个个期望值的提高,我们努力的干好现在的工作,却把目光不知不觉的投放到更远的地方,投放到下一个目标,让你为之奋斗不懈。有时,我们会觉得很累很累,心累,体累,甚至在夜晚轻松的时刻,听着入心的音乐,潸然泪下。我不知道那些为了生活的美好,辗转生活在别处一个个城市的农民工,高级白领的打工者,就是那些有一个稳定工作单位的人们(他们也想在一个单位内换成好的工作环境),他们想些什么,但他们肯定若我一样,在人生的快乐和艰辛中,选择着一个个别处生活的美好。

生活在别处,其实别处也并不一定是美好的,甚至比现下的生活更残酷,但追逐着理想,永远在路上的我们,会觉得这一辈子,活得很充实。

追求散文7:敢于追求不平凡的人生

文/蔡文海

《简爱》是着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之作。它讲述的是一位灰姑娘的奋斗史。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简爱的姑娘。简爱自幼父母双亡,投靠冷酷的舅母,舅母把她送到慈善学校。后来,简爱来到桑菲尔德府做家庭教师,认识了主人罗切斯特,两人相爱了。就在结婚那天,简爱才知道罗切斯特的妻子还活着,但是个疯子。简爱知道自己不可能拥有平等的婚姻,就离开了。后来由于太想念罗切斯特,就又回到了他身边。

简爱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没有平等可言。而简爱,一个平凡的女子,却成了追求平等的第一人。正是她不甘平凡,勇于追求理想生活的举动造就了她不平凡的一生。虽然饱经磨难,但她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她的生活却过得非常充实。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从表面看,我们过得充实、美满。其实呢?优越的生活条件使我们安于现状,没有追求,甚至习惯了得过且过,庸庸碌碌。

让我们以简爱为榜样,追求不平凡的人生吧!

追求散文8:幸福在哪里

文/胡月强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人们憧憬幸福,人们渴望拥有幸福。如果有人问幸福的标准是什么,恐怕无人能回答上来,其实幸福是不能用尺子来衡量的,未有固定的模式,只能用心去感悟和领会。

生活中的人各自有不同的活法,幸福观亦就不同。一些贪官,作报告夸夸其谈,满口的廉洁清政,私下却是买官卖官权钱交易,这种人虽然活着,言称幸福,其实心灵是肮脏的、空虚的,孰不知他每天提心吊胆,惟恐东窗事发,不是吃出了病,就是吓出了病,能说幸福吗?再有一些人利欲熏心,为了那死不带走的脏钱儿,挖空心思,不惜损人利己,坑害人民,坑害国家,到头来锒铛入狱,妻离子散,难道能说幸福吗?还有那些所谓的有钱人,让几个破钱拱得难受,又包二奶,又养情人,胡作非为,家庭暴乱不断,闹得沸沸扬扬,幸福何在?有钱不一定幸福,金山银山买不来一生清闲,真正的幸福不能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

怎样才能觅到幸福、留住幸福?其实幸福就在你身边,你每天就生活在幸福之中,关键看你怎样去把握、去感悟。知足常乐自感幸福才是幸福的人。俗言,人心不足蛇吞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我们身边幸福的情景并不鲜见:夕阳下互相搀扶的两位老人;花丛旁小夫妻手牵撒娇的爱子;那些关爱失学儿童、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倡导者、实践者;那些默默无闻、乐善好施的人们等,都堪称世上最幸福的人。

前年的一场大病,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什么名利、仕途统统见鬼去吧!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快乐地活着就是幸福。但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狭隘的说是为妻儿、父母,高尚的说是为社会、事业。追求幸福本无可非议,是人类的天性,但那些所谓“幸福”的人,不惜亵渎人格和透支生命来获得,幸福又安在?总之,自感幸福又创造幸福的人,堪称幸福的人。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伴有风霜雪雨,电闪雷鸣,也不可能十全十美,磕磕绊绊,上坡下坡,在所难免,幸福不是上天赐予的,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而是自己内心的感悟和认可。幸福在哪里?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拿得起,放得下”,天天有一个好心情,真诚善待生活、珍惜生命、创造幸福,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追求散文9:人生在于追求

文/陈明远

今天,我和妈妈共读了绘本《失落的一角》。它是由着名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写的,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故事讲了一个缺了一角的圆,它感觉自己不够完美,就决定寻找丢失的一角。它在寻找的路上,经历了太阳的暴晒,大雨的洗礼,冰雪的僵冻……

因为缺了一角,它不能滚得太快。但是这样它可以停下来跟小虫说说话,或者闻闻花香,跟站在它头上的蝴蝶玩耍……在艰辛的旅途里,它经历了很多好玩的事情。

就这样它不停地滚,越过海洋,穿过沼泽,跨过高山,也找到了很多失落的一角,可是有些太小了,有些又太大了,有些太尖了,有些又太钝了……后来它终于找到刚刚好的一角,合适极了!它很高兴,因为再不缺少什么,因此滚得很快,快得停不下来。可是,它不能跟小虫说话了,也不能闻花香了,快得蝴蝶也不能在它身上落脚了……后来它累了,就把那一角轻轻放了下来。

这是一个绘本故事,是我们很快就能读完的一本书,也是值得我们花很多时间去咀嚼的一本好书。打动我的不是图画,但越看越觉得这个圆可爱、丰满,仿佛那不再是一个圆,而是一段真实的人生。

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都在寻找自己失落的一角。小时候,我一直不敢面对自己的缺点,慢慢长大,才知道有些事情必须去面对,于是,学会了一点点正视,正视每一个或喜或悲的日子。

人生在于追求,在有缺陷的现状和完美理想之间去努力,在追求的过程中感受苦与乐,也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才是追求的意义!

追求散文10:一生追求,只为圆梦

文/葛婉智

历史是一部厚书,再怎么博大精深也始终要翻过去;历史是一个故事,有多少精彩在这个世界里徘徊,我们拦不住历史的涌流,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有着非常淡的记忆。然而,余秋雨的遥远的绝响始终在人们心里震撼着。

在那样的时代,有多少文人名士在时光中消逝。没有谁为谁的远去而叹息,就这样,历史的脚步停留在了人们的旧梦中。

是余秋雨写下了这部被人们遗忘已久的旧梦,在梦醒时分,凭着一份对中国文化历史的责任感,又凭着满腔热血诉说了魏晋时期的文化名人,被历史所遮掩千百年来的痛苦。其诉出的是一份叹息,道出的是一种惋惜,发出的是一种惊叹,文章中的最后一句:“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说出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无可奈何啊!

才华横溢的嵇康生命“乐章”非常出众。他的人生主张,使他完全不理会各种调教礼法。对他来说,能够从内心深处干扰他的是朋友。为了逃避官场,把友情看得深重的他毅然与好友山涛绝交,听起来的确有些不可思议,但那封绝交信足可以表明他内心的无奈。

错过的已经错过,失去的终会失去,假如那时嵇康走进官场,结局是否会同历史一样,悄然远去呢?

“遥远的绝响”已随着历史远去,那盏尘世的灯是否会随着他的远去而被点亮,启迪着人们对那些古老的精神财富多在乎一些?

我想说的只有一句话:“情愿一生追求,只为可以圆梦。”

追求散文11:爱情

文/俊夜隼

—我们所追求的爱

当我们全心全意的爱上了一个人并和对方在一起时,我们的内心会是什么感受?幸福、甜蜜、好像拥有了全世界?如果说在我们全心全意浇灌着这份爱时,可有一天发现他背叛了你,而他还是像以前一样,你会怎么做?是满腔仇恨愤然离去,还是泪流满面默默告别,又或者说,在爱与恨之间纠缠,不住的恶心对方呢。

在这个世上,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去爱别人,同样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使自己感到还活在这个世界上。与此同时,我们学会了感谢,感谢家人,感谢朋友,感谢每个与我们擦肩而过的路人。感谢他们让自己觉得还活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来到过这个世界。正因为有了爱,我们才得以区别于其它物种,我们才可以千万年的生存下去。

世界上不可能有性格绝对相似的两个人,每个人的性格和对事物理解的态度不同,故造就了我们对于爱和感谢的方式不同。很久以来,我们对于爱的理解有着各自的见解,但都知道自己的见解不是爱的真正含义,所以我们一直都在用着自己的方式去追寻着幻想中的爱,这就像是买彩票中500万一样,概率是有的,但几乎为0。我们一直在追寻着完美的爱,可是我们所能追求到的爱,永远都不会完美,而我们却一直为之在努力。

相爱中的人总是想要知道自己在对方心中位置,或是自己的重要程度,但自己却不是对方,不可能透彻的知道对方的心思,于是我们就想方设法的获取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而采取的手段在他人看来是非君子所为,譬如跟踪。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彼此的了解加深,就更加的渴望了解未知的部分。如果说有一天,我们无意间看到了自己的爱人在与另外一名异性在一起,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和反应,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偷偷地跟着。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的跟着,我们跟着是想要看到什么样的结果,是自己的不信任还是故意要折磨自己,但这就是我们的心理。可是,当我们了解到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至少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我们会比以前更加爱对方吗?如果是那又是出于什么原因,或许更多的是内疚之情吧。

生命一直在延续,这也是生命的本质和真谛,而得以延续生命的条件是爱,从爱情开始。

世上就是有这么神奇的东西,可以把男人和女人聚拢在一起,为了这个东西人们一直在寻找,有些人找到了,觉得一辈子很短,有些人却怎么也找不到觉得一辈子怎么也到不了头,还有一些人却找到了别人的,结果自然是满身伤痕。但人们一直在为之努力,那个神奇的东西便是爱情。或许在我们晚年思索人生的时候,在想,这个所谓的爱情我们真的找到了吗?

在我看来,所谓的爱情就是男女彼此间的第一次相见时的感觉,如果对方在第一次见到自己时没有任何感觉,这时想要“俘获”对方想必最好的办法就是感动,可这样对方和自己在一起仅仅是因为被一时的感动,这一点对方不会有所意识,幸福感也只是短暂的,“真正”的爱情我想就是在看见对方第一眼时便已深深爱上对方,这就像是掷两枚骰子,要使其点数相同,便是爱情。然而有很多的爱并非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他们依然非常相爱,原因就在他们开始尝试去爱对方开始,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讲的清楚了。

追求散文12:西藏 西藏

文/邢小俊

西藏的民居绝没有刻意追求的精致和坚固,就那么随意、随性、暂时性地摆在高原白云之间。

墙由粗糙的土坯夯成,一块块土坯像泡软的脆弱的酵母片,垒砌得不高,一步可以跨越,墙在这里没有防御和禁锢的功能,只是一种随意的模糊的标志而已。草原牦牛的粪被均匀地摔贴在墙上晒太阳,晒干后铲下来作为漫漫冬天的燃料。

西藏的山大多由细碎的石头组成,随着雨水的浸泡和自身的不断坍实,变得越来越平实。就像人的一生,宛若一条淙淙溪水,出山时清凉且易激动,哗哗啦啦,不可一世,一旦汇入江河,泡沫四起,泥沙俱下,便身不由己地沉默平实下来。在水气长久的氤氲润泽下,这山便有了颜色,绿色会变浓。

山是大气之山,肆意纵横地摆开肢体,耸入云端,吸纳水气凝成冰雪,化为冰水从大山裂开的沟壑中,汩汩流到雅鲁藏布江,越走越有气势。几乎所有的大河都发源于高原,它们全部的生命与激情,都来自于高耸的雪峰,那是河流的丰乳和母亲。河水从一座山脉诞生后,就宿命般地走向远方,除非变成一个湖泊,否则它永远不会固定在一个点上,它们在高原在群山之间蜿蜒,完成一次漫长而目标不明确的旅程,充满悬念和未知。等待它的是一次次猝不及防的拐弯,陡峭的悬岩,是河流无法改变和预测的宿命,河流的曲折蜿蜒是无数次被改变的结果。它们在寂寥的寒夜里低回,在干渴的戈壁滩上沉吟,逐渐变得浑浊,失去最初的宁静,奔向大海……

观察一条河流的起源,让我们学会尊重任何一种看上去很渺小的事物,哪怕一个小小的水滴,谁知道它不是在孕育一条着名的大江?它最初可能是雪莲花花瓣上落下的一滴水,作为胚胎落在大地上。所有物种在这里都是很艰难地生长,长势节俭谨慎。

一个干瘪的老人坐在草地上的一堆石头上,穿着很厚,身上却裹着一层寒气,她冷漠地坐在石头上,向自己的岁月走去,扎什伦布寺的僧侣说她能活到149岁,这女人就这样固执地向着这个目标活去了。人一生的两头是相似的,比如小孩和老人。她总是一声不吭地坐在石头上,看着她衰弱的牦牛在散漫地吃草,看着年迈的狗无聊地走动,她也许在想心事,想她曾经拥有的秘密和故事,也许什么都不想。

年轻的女人脸上都有严重的晒斑,眼睛却有神,纯净、羞涩、多情。人这一生,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绝对是有定数的。她们也许过了喧嚣和招惹目光的岁月,如今是如此的快乐和安静,她们快乐地做着所有的事情,心安理得。

男人们围坐在一起博弈,身边都放着一塑料壶自酿的酒,博弈中,会时不时地扭开壶盖喝上一口。酒都是自家酿的,度数高低全无定数,喝得醺醺然欣欣然,踉跄着跟着牛群,扑倒在草地上睡眠,这种睡眠会散发出香气,花草的香气。有的是苜蓿,有的是虫草,有的是雪莲花……人像一捆会喘息的包裹放置在那里,香气就从那最深处慢慢地渗出来,散发着清芬。人在睡着的时候大脑需要这些草木的抚慰,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吸取了土壤的思想,通过它们可以让一个人的神经与土地的神经链接,也许大地才是一粒真正的安神药品。也就是说,这个睡眠中的人只被能量守恒和万有引力两个定律所掌控,快乐来自身体,古老而根本……

天上的云地上的水都在动,像一幅简洁而寓意深刻的画面:高原上的流水静默地流动,碧蓝天空上云影在走动,在绿的、黄的山上投下巨大的阴影,也在慢慢静谧地移动,星转斗移。它们似乎在暗示天地的大秘密,如这流水一样,万物都在一一呈现又一一流逝,汇成浩瀚渺远的“过去”。

高原上的狗不会说话,但它什么都明白……

追求散文13:追求比昨天成功的自已

文/兰草ygl

在人生奋斗的历程中,我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一个人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首先超越每个昨天的自己,才能超越别人,这就是执着。

我活得虽不灿烂,却很平实。追求比昨天成功的自己,这是我事业、生活激情永不枯竭的源泉。一次次大大小小的经历从心头走过,有得意,也有失意;有成功,也有失败。有些事虽说事后想起来微不足道的可笑,但置身其中却花费了不少代价,走出误区,便成熟了不少。

谦 卑

第一次拎着满心的希望离开插队两年多撤下辛勤汗水的那片土地,回到养育自己的城市,想起来该是20多年前的光景了。虽说这仅仅是人生历程的一瞬间,到底还是不见了当初那个清纯天真扎着两只羊小辨的女孩儿。

当我得知经过一段不太长时间的试用考验,决定让我留在那个部门工作时,第一次感觉到人生的欢愉和畅快。但这暂短的温馨的回味很快就被难言的苦涩冲淡了。事后听说领导们在讨论我和其他几位知青谁走谁留时意见不尽一致,对我的能力是认可的,但感到我这个人弱点也很明显就是不善谦卑。

我当时有点委屈。实事求是地说,在我的潜意识里,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至里名言是我人生的座右铭,无论是对长辈还是对同龄人,我都力求坦诚相待,但我与生俱来不善掩饰、不善迎合的性格,让我真实得有些清高和直平。

我想既然谦卑多用于晚辈对长辈,那么在与同事特别是与领导的交往中,表现得过于谦卑是不是有失于正常呢?

人们常说,世界上最难破译的是语言,最难读懂的是人的面孔。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人生,充满着虚假、诱惑和陷阱。由于形形色色的利益驱使,有的人表现出过于谦卑,整天压抑着自己的好恶而在意别人的脸色,投其所好,领导想什么就干什么,领导爱好什么就跟着学什么,靠低眉顺眼的谦卑过日子,我不知道有一天灵魂会不会崩溃?

如果说谦卑是一种经过修饰改造的性格,给人的还仅仅是一种压抑个性心里健康夹着尾巴做人不舒服的感觉,那么伪装的虚假的谦卑却会伤害别人。

一次去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家,只见他满脸谦卑,点头哈腰,小心翼翼,让你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好像眼前的人不是昔日的朋友,而是你的仆人,感到很累也很乏味,不得不连忙告辞。

我知道,一个人的变化显示着时光对人生的雕刻,随着世界和生命不依人们意志地向前漂移,应该经常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方法进行梳理和调适,有所扬弃和提炼,使之与时代同步、与年龄适宜,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反过来,一个人要想发挥自己最杰出的优点,或许就要保持自己深刻的缺点,这缺点往往是其才能、品格扎根的土壤。

人生于世,为使身心修养达到意想不到的境界,最好的办法是在自省中超越谦卑,这是解除烦恼、矫正心灵、升华行为、完善自我的良药。我想,无论人际关系如何复杂,坦荡、正直做人的本质不能改变。

每当我想起这段独特的经历,总有一种自慰的感觉潜生心底。如果我当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和品质,或许不可能有今天这种为人处事高远和淡泊的心境,因谦卑导致人格消沉、颓废、沦丧的事例不是太多了吗?

孤 独

那年,我先后用了近一年的时间,通过我不大熟悉或是间接熟悉的人像做广告似地推销自己,说白了,无非是想在这座城市重重叠叠的行政机构中,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

因为当时我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很在意来之不易在机关当干部这个铁饭碗。结果可想而如,哪个部门愿意接收一个为完婚而异地调动的女孩呢?

或许经历了太多的失望,当我拿到那张迟来的调令时,曾经急切渴望的心却怎么也激动不起来。

一想到要离开养育自己的城市,离开亲朋好友的呵护,到陌生的世界去闯荡,心便悬在半空似的没有着落。直到拎着背包走进这座城市,眼泪还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往下落。

这座城市给我的感觉很清新、整洁、明丽,有一种说不出来又无法忘却的特殊的文化韵味儿。可当我在若大的城市里,找不出几张熟悉而亲切的面孔时,似乎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做孤独,以至实实足足好长一段时间心里一片茫然苦闷,不得不把沉淀在心里要说的话积攒起来,向孩提时代的朋友倾述。

那时她刚刚做了母亲,一大堆突如其来的家务活儿让她不知所措。每每见到我,她总是推掉一切,坐在我的对面,认真地听我滔滔不绝地叙述。

我知道这些话题对于她并不重要性,但她善解人意地理解我在孤寂时对她的那份依赖和信任,懂得这是比友情更为珍贵的人间真诚。于是,她便用一颗明天会更好的心祝福我,每一年都要有一份宁静的收获。

夜晚半个月亮从天边爬上来,朦胧的月色中,我觉得自己再不是戈壁滩上一棵流泪的胡杨,我的心己与这座城市的脉搏一起跳动。

事后想来,那时自认为品尝了孤独,实际上只不过是人地生疏心理、生理一时不适而已。好比是山峰中的一层雾,一旦日出风吹,就会雾散峰现。

说起来孤独是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心绪反映,人生在世,谁人不曾孤独过?

孤独是一种颇具禅味的境界,可以感受许多平日里绝对感受不到的东西。秦始皇始于孤独也死于孤独,他是带着一种对权利的狂热和奴役天下民众的欲望扫平天下的,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孤独。一些大学者乐当现代隐士,以学术深奥与世无争自慰自乐,这是寻常人无缘得到高尚的孤独。老年人当人生疲惫奋斗的步履一旦停下来,便有一种远离喧嚣寂寞无耐的孤独。

孤独不是与生俱有,每个人的心态不同,承受力不同,孤独的内涵也各有不同。后来我做了母亲,孤独的感受便一日淡似一日,整日忙不完的索碎,连孤独的时间也没有了。

尽管孤独是一道心的篱笆,阻挡了别人,也阻碍了自己,但有时我还真希望再次孤独,或许仅仅出于对流逝的青春的渴望吧!细想在这若大的城市立足确实够孤独了,千万不要自寻烦恼,让自己更孤独。

浮 躁

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时刻被喧闹的市声、蠕动的车辆、迷离的灯光、夺目的时装、流行的歌曲所包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急促的生活节奏,使人成了一部不停转动的机器。

整日受这浮躁的氛围所感染,就连性格内向喜欢宁静的我,有时也不愿老老实实地呆在家中,忙里偷闲去喧泄自己,放松自己。匆匆忙忙、浮浮躁躁过后,似乎觉得活得很有滋味儿,很有情趣,但冷静下来细细思索,投人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或许得到了心理上的某种平衡和回报,但精神上却失去了许多难得的拥有。

随着时光的推移,我发现一切注重实利的浮躁正悄悄地毁灭着人类美好的东西,麻木着人的感觉,改变着人的价值观,让人失去了沉甸甸的充实感。

面对有些事是而非的时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放弃,放弃就是超脱,超脱是种很轻松的感觉。

当一切重归宁静,宁静地学习、宁静的工作的时候,忽然发觉自己很富有。似乎生活中每一个回忆都蕴含着温馨的梦,每一份沉思都伴着美丽的憧憬,这样想来便常有许许多多的心里话从心底悄悄地流淌出来。

熟悉我的或是不熟悉我的朋友、同事,透过这些稚嫩的质朴的文字接受了我,认同了我的情感、我的思考。这种以宁静的心境和真诚的方式去写作、去阅读的独特联系,让我感受了一种默默的理解和关怀。

应该说,品味生活、善待生活是一种享受。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需要理解、交流和沟通,当人世渲泄的诱惑和内心宁静、平和激烈冲突的时候,我希望一次次提炼自己,迫使自己深刻。

浮躁是一种潜化演变的过程,也是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过程。宁静得疲惫了,渴望获得别人的语言、神情、交往,渴望在别人那里证实自己。浮躁得厌烦了,又希望重新回到宁静,补充自己在热闹中失去的灵感和充实,渴望自己证实自己。在磕磕绊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的社会,浮躁是个很敏感的字眼儿,让人有一种无所适从的空虚感。看来只有保持平静淡泊的心,才能一心一意赶自己的路。

追求散文14:定制冬天

文/谢观荣

这是一个尊崇时尚又追求个性的时代,我们不仅要生活得舒服,更想生活得漂亮。假如可能的话,你想定制一个什么样的专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冬天?

首先,得有一些彩色的雪花。一直很喜欢下雪,喜欢那漫天飞舞如同花瓣般美丽的精灵,喜欢那银妆素裹天地浑元的世界,也喜欢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纯净洁白。但是,一直都是白色的雪,难免会觉得单调,如果能下一些彩色的雪,世界也会变得丰富多彩。我们不会太为难雪花,色彩的选择不用太繁杂,能够切合心情就行。兴奋的时候下红色的雪,开心的时候下橙色的雪,开朗的时候下黄色的雪,平静的时候下蓝色的雪,阴郁的时候下绿色的雪,难过的时候下紫色的雪。当然,即使悲伤哀痛时,也别下黑色的雪,因为悲伤总会过去,我不想大地变得黯然失色。

我想定制的冬天,对于寒风也是有些要求的。不管是人类还是飞禽走兽,不管是冬歇的麦苗还是瘦骨嶙峋的树木,大家都吃够了寒风的苦。所以希望寒风能够随我所欲,需要大的时候就大些,想它小时就小些,让它停止就停止。这样听话的寒风,想想都觉得可爱。

我想定制的冬天,希望太阳能够勤劳些,它每天出工的时间太短。我们不需要它像夏天一样炎热,也不用像春天一样温暖,但多值一两个小时班,总可以吧!即使太阳要休息,也要安排好接班的月亮和星星,千万别出工不出力,淡淡的光线像电力不足,冷冷的神情仿佛还未睡醒,这些坏习惯会带坏我们的孩子的。

我所定制的冬天,对人类自身也有一定的要求。不管男人还是女人,不管老人还是孩子,我们在最寒冷的冬季,都要乐观些。世界无非是寒冷了一些,但不能让它冷酷;季节无非是疲惫了在休整,我们不能让它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事,都要坚守自己的那份对未来的期待。寒冷过后就是温暖,冬天过去就是春天,希望的种子已在心里萌芽,不日一定会生机勃勃枝繁叶茂。

每一年,我都会在心里定制属于自己的冬天,只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在漫漫冬季里轻松些,快乐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