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的文章

请欣赏第一的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第一的文章1:新年第一赞

文/周芳

阳阳正准备去教室,手机响了,打开一看,吓一跳,怎么是自己的号码,再仔细一瞧,与自己的号码只差一位数。接通后,那边传来一连串急促且命令的话语,原来对方在手机上充了三百元话费,最后发现号码输入错了,充在了阳阳的手机上。他催促阳阳立即返还话费。

阳阳感觉可笑,耐着性子解释道:“我并没有收到三百元话费的短信通知,如果确有短信来,我会还你的。”那边不答应,话语火爆,脏话连篇。阳阳也火了,但仍是强压着怒火,说道:“我是一名学生,我马上要上课了,我没空理你。再说了,现在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我收到你误存的话费,我凭什么给你三百元!”说完,他就挂了电话。为了避免对方的骚扰,阳阳将对方号码拉入黑名单中。

孩子心宽,事后就忘了这事。第二天,“嘀、嘀、嘀”地传来三声手机提示音,阳阳一看,是三百元话费到账通知。这怎么办?想到昨天那人一嘴的脏话,阳阳心中就来气。但气归气,他还是从黑名单中找出那人的号码,打过去,说:“你好,你的话费到账短信刚刚收到,我马上用微信给你转过去。但是,我只还299元,扣你一元的话费是让你记着,当你自己有过失时,你更多的应该是反省,而不是怪罪别人;当你请求别人办事时,态度必须诚恳,而不是命令;最后,请你相信,这世上还是好人多!”

对方估计有些发懵,半天才低声地说道:“谢谢,谢谢,昨天是我不对……”

阳阳是我的儿子,元旦放假一回家就告诉了我这件“大事”。在他的描述中,我开始的心是悬着的,担心他遇上的是坏人,担心坏人对他不依不挠。听到最后欢喜的结果,我笑着对儿子说:“你这一元钱扣得相当绝妙,当初有没有想到就扣他三百元,让他长长记性,谁让他那样的态度!”儿子惊讶地说:“如果按你这样想,那他以后对这个社会岂不更仇视?自己有过失,不但不去反省,反以为是别人欠他的。你没觉得,我这样做可能改变了他?”

我愣住了,孩子的想法和方式让我惊讶又欣慰。这新年的第一赞,非他莫属!

第一的文章2:老家的小书屋

文/深夜秋雨

这次回老家,我第一件事是打开久违的小书屋,我放下手中的包,整理了被小孩子弄乱的书籍,清扫了一地灰尘,搞完卫生,便坐往老书桌前的椅子上一坐,伸了个懒腰,一下子就觉得心静了许多,很喜欢享受这一时刻。

我的书屋很简陋:墙是三面砖一面泥,木瓦房顶,十来平米;一张木板床,一套老旧桌椅,书架是我用几块木板钉成的;墙壁上是两幅发黄了的风景画,一幅是春意盎然湖面水波涟漪春景画,一幅是寂静山林、黄叶满地的秋景画;书架上基上是小学到大学和课本,还有几本名人传记、几本文学书、一些报刊杂志,还有的就是一抽屉书信和上初中以来的一些日记本,就这么简单,书类不多,却丰富了我的整个世界。小书屋对我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她伴我成长,伴我寒窗苦读,见证我艰苦求学历程,是我构画理想的工作室。后来又成了我步入社会彷徨的心灵悉放空间,工作劳累之余的休闲室,甚至还成了我的婚房。我对这小书屋有一种不可割舍的感情,所以老家建了新房后,我极力要求把它保留下来。

每逢假期,帮父母亲干完家农活后,我常放弃与同伴外出玩耍的时光,独自钻进小书屋,有事没事地把屋里打扫和整理一翻,然后打开录音机里喜欢的音乐,坐在书桌前看书和抄抄写,累了摆弄一些小电器,除此外,就是和一两个志同道合的“闺中密友”在谈女人谈人生谈理想,畅所欲言,这里是我的小天地大世界。

在小书屋里,我真切感受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当春回大地,窗外融融的日光里,几棵果树开始吐蕊,菜花也灿烂的开了,小鸟儿在枝头欢叫,调皮的猫儿和陶气和小狗在菜地里嬉戏打闹,万物都尽情的淋浴在春的气息里;春雨潇潇袭来,透过迷迷蒙蒙的雨丝,近处是地里忙忙碌碌耕作的人们,远处是氤氲雾气笼罩的群山。夏日里,夜幕降临,山村归于宁静,窗外满是虫子曲曲的叫声;忽如一阵大风吹来,闪电鸣,耀眼的电光透过层层瓦片射到屋里,接着雨点敲打瓦片和芭蕉叶子噼噼啪啪的响起。一阵秋风吹来,片片黄叶撒满屋顶,几片挤过瓦的缝隙间掉到书桌上,我把它珍藏在日记本里;清朗的夜空里,窗外的山那头,是皎洁的一轮弯月,月光洒落一地银白,透进小屋子是一种淡淡的哀伤。冬季里,屋后漫山遍野是枯黄,枫树上还挂着几片染红深透的枫叶,还有几棵常绿叶的杂树,成了冬季风景线里的最好点缀;夜深人静,寒风袭来,我躺在床上,用自制的温馨的小床头灯下看书,看着午夜梦回窗外,片片往事涌上心头,人间冷暖,酸甜苦辣,人生起伏,大起大落,恍若一梦。人生即如此,有了一年四季的变化,才有生命的多姿多彩。

这些年来,小书屋成了我身心的栖息地,心灵受伤的治愈地,思想的净化地,梦想的编织地。

而今,我又重回到小屋的怀抱,而又情不自禁地憧憬着未来。梦是那么远却那么甜!

第一的文章3:拜年

文/张雅

在我们苏北老家,过年的第一件事是忙年,这第二件事就是拜年。拜年是件神圣而又严肃的事情,绝不可轻视和亵渎,一个晚辈,每年要给许多亲人们磕头,两手作揖,双膝下跪,首先女婿要给岳父岳母,侄子要给姑姑姑父,外甥要给舅舅和妗子,外孙要给姥姥、姥爷,还有一些干亲和师徒之间更要借此机会增进亲密往来,表达自己的一片赤诚。

亲不亲,磕头表真心,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唯有拜年这膝下是柔软的,看到平实刚烈倔强的汉子为拜年屈身下跪,怎不叫人为之动容?

俗话说亲戚亲戚,越走越亲。大过年的,每家都备足了酒菜,荤菜早已在过油时过好,素菜也一样样的备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等客人登门拜访。只见客人面朝正北,口喊拜年,啪的一声磕头跪地,主人赶忙拉起,坐在凳子上拉家常,叙往事,平日各忙各的,难得来一回外乡,便有无尽的新鲜和激动。一眨眼工夫,酒菜摆上了饭桌,凉菜、炒菜、炖菜样样齐全,别具风味,让人感到年的富足和丰盛,酒足饭饱后,方驾车离去。

过年要过团圆年,喜热闹、忌冷清,表现出人们生活的幸福和兴旺。那些走亲拜年的场面总是让人难忘,记得年少时爱串门看一些热闹,那时物资匮乏,人们拜年时大都是四斤糕点,我们的地方特产,有三刀、炒唐、桃酥、角蜜,每每想起这些内心深处仍觉温润和香甜,是当时最引人嘴馋的东西。当时的规矩拿来的东西是不能全收下的,二斤糕点要回去一半,叫做“有来有回”。如果是小孩子,还会得到最低两元的压岁钱,小孩子得吃得喝,还得了压岁钱,真是乐不可支,亲戚只图见到亲人,一番热闹,没有失去忙年的意义。关于“有来有回”,那个回的规矩不知何时已经取消,真心拿来的东西怎好意思再拿回去,于是推推攘攘、拉拉扯扯,有时东西撕扯得撒落满地,吓坏了幼小的孩子,非常难堪,这项规矩便在不知不觉中废除。

常有同辈爱聚在一起拜年,一是场面热烈,二是招待方便。我曾见过一次最壮观的场面,那年我十二岁,跟父亲去城北的娜庄看望舅爷,着实感慨一番。舅爷是我们沛县武林中西洋掌派的掌门人,徒子徒孙不计其数,磕头的几十个从院子里排到院子外,舅爷坐在堂屋当门,睿智的目光,捋着胡须,真有大师的气派,让我大开眼界,无比震撼。

关于拜年,唐代诗人苏泂的一首《拜年人》上就有描述:“来车马去拜纷纷,岁岁年年不惮烦……”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表达美好祝愿和感情的一种方式,是团结、兴旺、和谐的象征,虽然繁琐但不可或缺。

第一的文章4:下呼吐的中午

文/莫独

进到村子,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没人。

正午,这是吃午饭的时间,一个村子却寂无人影,这样的现象,叫人有些怪异。

没有见到一个人。汽车冲入村庄的轰鸣,引来的是大大小小一群狗一阵阵的吠叫声,以及热烈而昏黄的午阳。

公路还好,虽然很窄小,但居然是水泥路。

公路到村庄里好像就到头了。

不大的村落,藏得好深。转头顾盼,仿佛这就是世界的边缘。

我们的第一必须是,找到一个村里的人。但村里的的确确是空寂的,一座座房子,任凭群狗狂吠,无声无息地坐在烈阳里,没有任何动静。

人都去了哪里?是下地,还是赶街,抑或进山找水?我们无从得到答案。

我们在村子里随意地走动着。没有人,我们只能自己直观地去感受村里的旱灾情况。

没有一家的门是上锁的。门都虚掩着,轻轻一推就开了。我们进去看了一家,黑乎乎的室内,零乱地堆放着一些家什,的确没有看到多少值钱的东西。但有一台普通的电视机,和一辆摩托车。电视机比较陈旧,摩托车还算半新。

除了生活劳动两用的牛车,在这里,摩托车无疑是年轻人时尚的交通工具。这说明,村庄与外界的联系,实际上也是很紧密很快捷的。

大大小小黄黄绿绿的数十颗南瓜,你倚我靠东零西落地散放在一个人家并不平整的门口,这不要担心那些放野的猪吗?四下看看,还真没见到一头游荡的猪。

这是一个普通的苗族寨子。有人说,苗族是一个游动民族,很难长期在一个地方定居,所以,他们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也不爱惜,往往把树砍得一干二净,村庄周围就十分荒凉。

但在下呼吐,我们见到的景色却完全不是听说的那么回事。村子四周不高的山地上全部是树林,小小的村庄被树木严密地抱在怀里。

有林子护着,又是三月,气息应该是湿润的。但事实上不是。吸进喉咙的空气,显得很干燥。

林子里的鸟鸣声起起落落,从鸟声里听听,鸟还不少哩。鸟声也响亮、清脆,听不出被干旱困扰的沙哑。这些生灵,这里也许不是它们的家,可能只是高兴了大家前来小聚唱唱歌跳跳舞的一个好去处。

当灾难来临,也许,最无助的,还是人。

林子的浓荫下,一个不小的池塘不知什么时候就干透了,池底的泥土龟裂着,张开着无数的网似的口。这应该是村子里说明干旱最显着的一个符号。

当中有陪同的人说,蒙自最缺水的是西北勒,西北勒最缺水的是下呼吐。有树有林,问怎么会这样?据说这里的地质属于喀斯特地貌,地里储不了水,山里根本没有任何水源,只能靠老天的恩赐。

一个村庄,被人这样单独放在树林里,它会不会感到孤独?

呼出的口气,热热的,仿佛随便点一颗火柴就能点燃。

我知道,村庄肯定是感觉到了干渴,只是它不说。

这是一个林中的村庄,如果不受干旱无水的侵害,这会是一个多么静谧的村落。

这是一个靠雨水吃饭的山村。就是说,用头年雨季集得的水,做下年的日常生活用水。

雨水要储存在水窖里。所以,每家的房前都修了一座地下水窖。每家的屋檐下,都用竹子或铁皮做着渡槽,以便雨水天,让屋顶的雨水汇集起来,引到地下水窖里。

我也生长在山村,小时候虽然没有自来水,但村子边上的水井里,一年四季都淌着清洌的泉水,比自来水来的水还清亮。我无法想象,这里一家人一年的生活用水,就是一滩储存在地窖里的一年前的雨水!

我们检查了几户人家的水窖,存水都很少了,几乎接近了底部。即便只是煮煮饭菜,这点水也是坚持不了几天了的。据说,已有部分人家,已经没有了水,靠向邻家和亲友家借水解决一日两餐的必用水。

没水!这是一个多么沉重多么不可思议的话题。再强大的生命,都会在这个词语面前倒下的。

暗红的土壤,原本就是热烈的、暖色的,被枯阳照耀下,显得越发火烈、戳眼,令人感觉更加枯热。

一群人在村子里上上下下到处走动,搅起了一阵阵的灰尘,也搅起了一阵阵连绵的狗叫声。有几只狗还一直冷漠地跟着,虎视眈眈。

除了干,下呼吐村给我的另一个印象是:狗多。

除了城市里比人还金贵的宠物狗,狗进狗出的村庄,即便是偏远的山区,今天也越来越少了。

这些山狗还是职责的,从我们进村到离村的时间内,吠叫声就一直没中断过,有好几次,几只狗联合起来,对我们展开围攻。在它们的心目中,这是一群可恶的不明身份的陌生人。它们不但反感我们突然打破了村庄一贯的宁静,它们更反感我们擅自在村子里胡乱走动,在这样一个没有一个村人在家的正午。它们向我们表达了极度的不友好。它们的叫声简单明了,就是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滚”字。

在屋旁的几棵树下,卧着几条牛,木然地啃嚼着一捆干得不能再干的包谷秆。午阳烈烈地照到它们身上,它们动都懒得一动,不知是真的耐得住干渴,还是对干旱早已麻木?抑或是拴着鼻子的那股缰绳,叫它们动弹不得?

我突然想到,有狗有牛,村庄的样子就有了,村庄的心里也就安稳踏实暖和了。难怪地里找不到一滴水,年年遭受干旱的威胁,这里的人们也不想搬走。如果水源丰沞,这里的日子真的会过得很安逸幸福的。

我又突然想到,一个农耕的山野小村落,正午村里空无一人也是没什么稀奇的。农人的这个时间,应该属于山上,属于地,属于庄稼。所谓的午餐,多半也只会在田间地头解决的。我们扑空,只能怪自己不懂民情。

离开村庄前,再次从枯塘边走过。干塘边的沙堆上,一只红公鸡带着两只母鸡在专心地弄沙子。不知这是御旱还是防暑,它们紧挨着窝进沙中,把沙子抖得满身是。那一步比一步紧逼的旱情,不知是否给它们的爱情带来了威胁?

第一的文章5:我的老师

文/张妍

“第一个把桃花比作美女的是天才,第二个把桃花比作美女的是庸才,第三个把桃花比作美女的是蠢材。”说这话的人是我小学五年级班主任——沈行亮老师。

我对文字的感觉,源于沈老师的启蒙。那时候,我们都不会写作文,也没有阅读过多少课外读物。每到上作文课,便是同学们最头痛的时候,我似乎例外。

沈老师从一开始教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就不允许凭空捏造,其实,即使允许,也没有谁能捏造出五百字来。他教我们不仅要用眼睛观察事物,还要用稚嫩的心感知、感受万物。教我们如何写景、写人。学写景的时候,沈老师就让我们写最熟悉的场景——校园的花坛,要求每个人都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写出个人的真实感受。

“那个梅花形的花坛里种着一圈碧绿的冬青树,那些整齐的冬青树像哨兵一样守候着美丽的一串红,那个叫一串红的花朵,花蕊里藏着一滴香甜的蜜。花坛中央,是一颗挺拔俊美的青松……”毫无疑问,我的作文成了范文,沈老师表扬我的理由是因为大多同学用眼睛看花坛,而我不仅闻到了一串红的清香,触摸到了它的娇嫩,还尝到它的甜……现在想起来,如果没有老师教我们如何看待万物,我心中的眼睛也许至今还是盲的;如若不是老师教我们不仅要看到万物,还要感受他们,我又怎么知道原来一串红花蕊藏着甜蜜?万物皆有生命与灵气?

“写文章没有技巧,文章是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思想的,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主题思想,就不要无病呻吟。”教我们如何写人的时候,沈老师如是说,后来读到《文心雕龙-原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的时候,想起原来在我们十岁的时候,他就给我们灌输了朴素而深刻的文之道!是,只有写作者有了思想,语言才得以跟着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才能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我没有忘记沈老师的话,至今,不刻意作文。

沈老师教我们写作文的同时就教我们如何修改作文,他说文字要真还要精,无用的话,多一个字都要删去。他将我们分成几个小组,选一个作文相对写得好点的同学为组长,大家互相交换阅读,小组讨论,组长执笔,大家共同修改!最后选出几篇大家公认的优秀作文,在校园广播播出,这样,我又得到了练习播音的机会。很快,我们班大多数人喜欢上了写作文,大家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被播出!

老师说朗读的初级合格水平是随便拿起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就要有感情的,抑扬顿挫的、一个不误的读出来。记得那时候早自习书声琅琅。朗诵真的是可以训练的,记得没多长时间便见初效。

沈老师尊重每个学生,善于挖掘我们每个孩不同的潜质,并循循善诱将其尽量发挥,给了我们最初的自信。

当如今大多数人们的语言匮乏到只剩下简单的“高大上”的时候,当人们词穷得已经无法有用语言表达自己,只会说“难受,想哭”的时候;当这样的笑话风靡网络的时候;当人们说我好多年不再读书,读报的时候……都是我内心最感激老师的时候,感激沈老师让我养成了阅读习惯,感激老师让我知道了文字的醇厚,透过文字发现了自己的存在,以此,安顿自己。

第一的文章6:时间管理的第一要诀

文/方遒

吴淡如先生的大作《别排在长队后面》,开头叙述一位朋友跟在别人后面排长队买“甜甜圈”,花了两个多小时,得到的却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哭笑不得。接着有感而发:不要随大流“蹉跎了年轻的时光”;要珍惜青春,牢记“时间管理的第一要诀在于,先做最重要的事”!

不要“蹉跎了年轻的时光”,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记得,一位英雄的墓志铭上写道: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字里行间便闪耀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众所周知,“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而“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之类又香又脆的安慰话,毕竟挽回不了蹉跎岁月的损失。

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时间,不至于“蹉跎了年轻的时光”呢?最好是趁着年轻“先做最重要的事”。或问,什么是“最重要的事”呢?如果力求具体,恐怕没有唯一的答案。因为所谓“最重要的事”,是因人而异的。各人有各人的不同条件,自然会选择、确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这种选择和确定依赖于“自知之明”和自主意识。因为,自己明白自己乐意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应该”二字是兼顾“小我”与“大我”的),懂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而不会“盲目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去大把大把地挥霍光阴,去品尝那味同嚼蜡的“甜甜圈”或者别的什么“鸡肋”。

国人似乎天生就有从众、趋同的秉性、习惯,或者说,天生就有这种集体无意识。所以,排长队争购“甜甜圈”之类的风景经久不衰。你想珍惜时间,有所作为,就还得有点“自律”的能力,管住自己的心,聚精会神地去干自己“最重要的事”。时间长了,这“自律”就会慢慢形成一种“心无旁骛”的定力,你会像保护工程款那样保护应该用于“最重要的事”的分分秒秒;不管乱哄哄的争购“甜甜圈”之类的队伍排得多长,人气多旺,你根本不会朝那边瞥一眼。

也许有人会问,“先做最重要的事”不是活得太功利、太劳累了吗?不对。“先做最重要的事”是优先做好“最重要的事”,这是创造人生辉煌、避免“蹉跎了年轻的时光”的重要攻略,但它并不绝对排斥对其他相对“次要”的事情的时间支出。“志士嗟日短,愁人知夜长。我则异其趣,一闲对百忙。”善于忙里偷闲,也是善于“先做最重要的事”的一种智慧,此之谓“劳逸结合”。

第一的文章7:秋季第一记

早就忘记了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感觉了:在风中吹着,异常的寒冷,而心里却是异常的凄凉!离记忆中吹风的日子,还是3年前的那个冬季吧……

是我的任性,是我的心境导致我每日的无法过日子,感觉是那么的压抑,于是常常一个人出去狠狠地吹着凉风,然后一直发烧着好几天,没有人会在意的,至少连我自己也不会去在意的……

今天又是如此,本来就是很累很累,想找个人好好的靠一下,狠狠地玩下下,但是每一次就是这样无意,哪里弄疼了你,然后表现出来的冷漠让我无法接受,总是感觉自己像一个小丑似的跟着你,好傻!我以为我是爱你的,却为什么每次在你的身边就是这么的压抑呢?为什么呢?我害怕我因为什么不知道的小事情弄得你不开心了,我害怕我自己说错了什么话让你不开心,我害怕你走着走着就离我好远!我害怕,我不敢在你的身边说些什么话,不敢在你的身边随意的做点什么事情,我害怕。

这样的日子真的好难过,好难过啊!

转眼间,就要离开了,我不知道离开了我们都将要何处何从呢?

我想好好做好我的今天,为什么那么难呢?

越来越感觉到彼此的疏远了,越来越沉默了,该怎么改变呢?

我问你的,你还记得么?

如果我们一个星期没有见面你会对我说什么呀?

如果我们一个月没有见面你会对我说什么呀?

如果我们半年没有见面你会对我说什么呀?

……你是沉默的!

我不喜欢!很是不喜欢你在我面前的沉默

……

你知道我为什么会说这些么?

是因为我们彼此的沉默让我无法呼吸了!我不要这样的日子!

如果到了真正选择的一天,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离开了,即使心会痛,即使会难过!习惯了就好了!我努力尝试着我们可以在一起,却一次又一次的让我远离了原来的道路了!人生,我的人生,是这么的悲哀,我该做什么来改变呢?我要怎么做!

是我不够爱你吧!或者一开始我根本就不爱你!也许我跟本就没有爱过任何一个人,我好悲哀呢!感觉自己好讽刺!秋风刺骨的疼痛,没什么!还不及你给我的伤害和疼痛。

第一的文章8:游佛子岭水库

文/李子博

“一般一般,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每当说起佛子岭水库时,爸爸的脸上充满着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因为,那里是爸爸出生和成长的地方,那里有我慈祥的爷爷奶奶。前段时间,趁着回老家的空隙,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游览了这座气势磅礴的“新中国第一坝”.

蓝天如洗,水清如镜,我们的车顺着蜿蜒伸展的山路,拐过一座桥,便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神奇的佛子岭大坝刹那间呈现在我眼前。红似火、黄如金,那些芬芳的花儿竞相绽放,扑面而来的清香,把我们迎进了佛子岭水库大门,随着发电机声在耳边轰鸣,大坝越来越近了,大坝那高大的身躯和逼人的气势让人心生敬畏。妈妈不由得惊叹:当年那样艰苦的条件,大坝是怎样建成的啊?爸爸像个导游一样的介绍:“ 1952年,为根治淮河水患,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的指示,而这座建国之初由我国自行设计,高达百米、长约五百一十米的拱形大坝就于当年动工了,1954年11月建成后,毛主席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红色大字就镌刻在坝体上,而大门上”佛子岭水库“那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正是郭沫若先生所提。”

沿着几乎是垂直的台阶,我们气喘吁吁地登上了约有30多层楼高的水库大坝坝顶,原来,这座雄伟的大坝就建在两座山之间,如同横空出世的利剑,把奔腾的淠河水拦腰折断。我们来这里时,正是蓄水期。于是,大坝内外,形成了落差高达几十米的水面,曾经汹涌的水变的温顺而听话了,水流汇聚,在大坝的呵护下,形成了绵延几十公里的狭长湖面。爷爷带头,我们漫步在宽达一米八的坝顶上,依在护栏上放眼望去,只见宽阔的水面碧波如镜,绵延不绝像玉一样带伸向远方,水中的小船悠然自得地前进着,把游客欢歌笑语留在那山水之间。水的两岸,大山披上了绿绿的衣裳,葱翠欲滴,白云缓缓地绕着山尖,徘徊着不愿远去。水映着山、山衬着水,水天相映,山水相依,亲密无间,像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神奇的传说。

站在这高高的大坝上,我转过身来,俯瞰大坝外侧,只见坝底马路上行驶的轿车就像火柴盒一样的大小,大坝底部,水声隆隆,倾泻而下的水流形成了宽阔的河面,水烟升腾,快乐地奔向远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酒香扑鼻的迎驾工业园,飞龙画凤,依山而建;白墙灰瓦的民居掩映在参天的树丛中,整洁而有序;不知名的鸟儿,叽叽喳喳地飞过,好像在告诉我们,欢迎你来到国家4A佛子岭风景区。时间过得真快,带着依依的不舍,就要离开大坝了,上山容易下山难,顺着大坝的另一侧拾级而下,地势比来的时候更陡更险了,而我,早已沉浸在这如诗如画的神奇感觉,忘了旅途的累。

佛子岭水库的美,美在她的山,这里的山真翠啊,翠的让人心仪。满山的松涛起伏、竹海荡漾,密密麻麻挤在一起,争先恐后的张扬出它们沁人心脾的绿色,那些挂满鲜花的藤蔓,从山边垂落到水面,散落出花瓣,水波荡漾,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佛子岭水库的美,美在她的水,这里的水真清啊,清得惹人怜爱。在那些水浅的地方,可以清晰的看到水底的水草、沙石、快乐的小鱼。佛子岭水库的美,美在她的静, 这里的静,静的让人不忍大声喧哗。壮丽的佛子岭水库,就这样静静的躺在大山的温暖怀抱里,带给了库区上下游的人们太多的安谧、和谐。一瞬间,我终于理解来这里的路上,看到那块写着“珍惜水、保护山”的巨大宣传牌的意思了--原来,这里的山水已深深融入了当地人们的心灵。

(作者:李子博 合肥润安公学六年级学生 此文有李双敏的指导)

第一的文章9:保持年轻的8个好习惯

文/渡兰君

第一,早睡早起。

喝再多的养生茶,了解再多的养生知识,都抵不上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睡个好觉,早睡早起,是自然给予人的滋养,也是一个人对抗苦恼的秘方。一个人有充足且有效的睡眠时间,身体才会健康,才能有精神享受生活。

第二,保持运动。

拥有自己喜爱且能坚持的一项运动,比如散步、爬山、跳舞等等,不仅能保持健康的体魄,还能让人心情愉快。想想有些人凸出的小腹和松软的赘肉,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这么体现出来了。运动,让你富有活力。

第三,经常微笑。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生活不会因为一句怒吼而变好,却会因为一个微笑变得格外美丽。许多人身体上的病,往往都是因为情绪打了败仗。日常保持平和的情绪,尤为重要。经常微笑,有益于身心健康。

第四,多交益友。

生活中,好朋友总能带给我们欢声笑语,就像生命中的一缕阳光,温暖着心灵。与朋友分享愉悦,能让快乐加倍;与朋友倾诉痛苦,能使忧愁减半。与朋友彼此支持,共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能使人越活越年轻。

第五,定期清理东西。

想要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过简单清爽的生活,就需要定期清理用不上的物品。人生同样需要删繁就简。多余的物品会给人徒增烦恼,多余的社交亦是如此,学会断舍离,心情也会跟着清爽起来。

第六,有一颗童心。

童心无关年龄大小,而是象征着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戴着灰色的眼镜看世界,生活总是索然无味、死气沉沉;若能拥有一颗童心,即使闭上眼睛,也能想象出一片烂漫春光。回归纯真,对世界保持热爱和好奇,怎能不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第七,懂得放下。

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容器,烦恼装得多了,快乐就变少了;欲望装得多了,满足就变少了。学会做减法,该放下时要放下,忘却一些不愉快的事,远离一些不值得的人。心无重担,自然年轻,学会释怀,才能迎来新的幸福!

第八,热爱生活。

人变老,不是从第一道皱纹、第一根白发开始,而是从心态变老那一刻开始。青春是一种心境,热爱生活,享受人生,便永远不会有老去的一天。每天都比昨天活得更精彩一点,人自然就快乐得多,有趣得多,有活力得多。

愿大家都能身体健康,心态年轻,尽情享受美丽人生。

第一的文章10:亲情

文/和春月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亲人是我们最亲的人,也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从小到大,“孝”“爱”“礼”“强”这四个字一直伴我成长。

小时候,在奶奶的歌谣里牙牙学语,女娲、大禹的故事索绕耳畔;在爷爷的臂弯下蹒跚学步,冬子、雷锋的脚印引我向前;在妈妈的温柔细腻中学做家务,能干的小孩是我成长的动力;在爸爸深沉而又严格的教育下学会自强,穆桂英、花木兰的雄心壮志令我钦佩。

亲人们不仅在生活中影响着我,而且也让我明白了他们的良苦用心。

妈妈让我心灵的细流汇集成江河般的主流,唱响一曲关爱生命、团结奋进的华章。她让我明白: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为人须当孝父母,孝顺父母如敬天。

奶奶的话如叮咚的山泉,拨动我心底那根宁静、纯朴与欢乐的琴弦,给我以生命的感动与欢悦。她教会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爸爸的话像惊涛拍岸的金沙水,敲打我稚嫩的心灵,要不畏艰险,克服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让我明白,自强者容易坚持,正如弱者容易软弱的道理。

爷爷那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度感染了我,让我学会了广纳和宽容。他让我领悟,谦虚是最高的美德,也是一切美德之母。

人生起起伏伏,一生当中没有多少个“下一次。”所以我敞开心扉地说:“谢谢你们——我挚爱的亲人们。我是你们生命的延续,你们生活的动力。因为有你们,我明白了责任的含义;因为有你们,我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

第一的文章11:简记今天

第一件事,早上走的太匆忙,结果工卡没带,随之而来的一天的不方便,早饭请同事捎一点,午饭又要求助别人,最不方便的还是在办公室里不能随意走动了,没有了卡,出去就不好进来了。

这一天,你在认真的自习,我在努力的工作,晚上你告诉我,开题报告写好了,嗯,恭喜恭喜,迈出了第一步。我不能闲下来,一闲下来的时候就爱乱想,尽管我也知道那是乱想。工作忙的时候,会暂时麻痹一下。还是很想你。

我的工作也在进步中,一天天的学习,现在跟老外发个邮件也不用像最开始的时候斟酌半天了。不错,我们都努力,今年你一定要过司考,我会尽我所能来协助你。为你排除后顾之忧。

我要去锻炼了 今天因为没带卡的缘故已经吃的很少了 所以要练出成效

那么 晚安 好梦

第一的文章12:山东第一树

文/丁明烨

每邀朋友来梁山游玩,除观光当地古迹外,往往还要陪他们游览毗邻的腊山和东平湖,一起品尝东平湖的全鱼宴。

腊山,在梁山以北三十多公里处,原属梁山县,八十年代划归泰安市东平县,是4A级国家森林公园,素有“小岱峰”之称,它西傍波涛汹涌的黄河,东依烟波浩淼的东平湖,

72座山峰各具特色,更有古戏楼、祥龙观、云梯、药王庙、老虎洞、玉皇殿、碧霞祠、龙王口、瞰湖亭等众多景点,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秀美别致。

在通往祥龙观的山道前,一棵形容佝偻的小树,被围墙圈了起来,旁边竟赫然立着“山东第一树”的石碑,让许多游览者不禁愕然。驻足观察,这棵树高不过三米,粗不过二十公分,树干歪歪斜斜,树皮疙疙瘩瘩,并没有什么奇异之处。据导游介绍,这棵树名叫黑枸叶,属大戟科雀儿舌头属,是多年生草本或灌木植物,但由于独特的原因,现今它已经长成一株独立的乔木,并且已有五百年的树龄,俨然周边其他树木的老祖母了。所以,当地人便惯以它“山东第一树”的美誉,并作为一个独特的景观向世人展示。

听朋友讲,山东省莒县浮莱山上的定林寺中,生有一棵树龄在4000年以上的古银杏树,虬枝参天,枝繁叶茂,荫蔽数亩,高达26.3米,围粗15.7米,需8个成人手拉手方可搂过来,被当地人称为“天下银杏第一树”。作为一棵树,被冠以“第一”,要么是最高的,要么是最粗的,抑或是年龄最老的,这株黑枸叶即便与本省的银杏树相比,也不可枉称“山东第一”。

虚衔毕竟是被人强加的,自己未必真心领受,无论是否名副其实,也不应该妄加指责。不可否认,这棵树有过不凡的经历,有着不屈的意志,或许上苍被它这五百年生生不息追求独立,追求向上的精神所感动,终于让它由鱼变龙,由草变树,让它以一颗树的姿态葳蕤生长,挺拔向上。

站在这棵树旁,我陷入沉思,它生活的幸福吗?在大树的家族里,它既没有伟岸的身躯值得骄傲,也没有绚丽的花朵可以炫耀,更没有甜美的果实引以自豪,至于它的卑微的出身可能更不愿意提及。在比肩耸立的树林里,它俨然一个丑陋的侏儒,孤独地站在那里,形单影只,自惭形秽,简直就是一种悲哀的表达。

如果让我选择,我绝不会攀缘树的亲族,更不会贪恋“第一”的虚名,甘愿做一株枯荣随风的小草,悠然自得地生活在山野田间,不争高下,不求闻达,静静地体味生命的快乐!

第一的文章13:守望家园

文/苏建斌

我把生命中第一声带血的啼哭给了母亲。为了我能够站立起来,她躺着,与大地平行,让行走在天地间的气象穿越我的里程。我带着母亲腹中与怀里的温暖靠近人世,我是母亲的胎记,母亲是我远行的灯火。

那个被我称为父亲的男人,在完成了我生命必须的程序之后,隐身于凡俗的尘世终生像一只蚂蚁。他活得简单而劳顿,就像我身体的存放处,经受着日晒风吹。

父亲就是背影,我看到他日渐消损的身躯,离我越来越远直至融入黄昏。母亲则是我日日面对的镜子,她的目光让我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感觉到无尽的缠绵与灼热。

父亲是山,母亲是水,他们是我今生今世走不出的家园。

在与母体告别的那一瞬间,我便拥有了更加广阔的世界。而我,却成了父母心中所有的山河。他们把领地上的收成,年复一年地交给我,我是他们不劳而获的帝王。他们耕耘的身姿越来越接近大地,在我回望的眸子中,我看到的他们,比黄花瘦、比炊烟轻,比一声接一声的子归还要凄切。我已经分不清哪些乡音是他们的嘱托,哪些草木能够在春风中永远年轻。

不老的是那姓氏分明的门楣,闭着眼睛也能够找回的街巷,一想起来就心口发热的地方,我们都把它唤做故乡。

故乡就是一株树、一堆土丘,我就是被风吹起的一片叶子,一粒沙砾。

到处都是我的家园。

在阳光的正面与反面,我领略了尘世所有的悲欢与苦乐,那些不息的河流在某些时段不断地改变着流向,就像风中的鸟儿,坚持不过是徒劳的抵抗。在浩大的夜色来临时,所有的光明都显得无比微弱。就像我的命运、家乡的命运,都是雨中的草,风中的尘。

因此,从内心唤起的始终是宏伟的情感,就像一滴水要寻找海洋的强大,一粒尘要寻找高山的巍峨。

我们把这巨大的背景叫做国。

更加巨大的国是母亲用血脉交给我的世界。

我的疆域无边,海不过是水,山不过是石,父母是我的,故乡是我的,国是我的,世界也是我的。

能够照耀我的不是太阳。

透过岁月的云烟,我的生命在从古至今的命题里呼吸。我的思想无处不在,我的精神无比壮硕。引领我的是凡俗中的真善美,照耀我的是那一颗颗不懈求索的星辰。

守望我的家园,我的灵魂永远燃烧。

第一的文章14:母亲节,致母亲

文/王华松

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是给远在乡下的母亲打了个电话。因为工作上的事情走不开,所以不能回老家一趟。接到电话后的母亲很高兴,她说她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母亲节不母亲节,她只知道她儿子这大半辈子以来都很辛苦,也很争气,“我在老家很好,你爸也很好,我们在看电视,你把自己身体养好、工作搞好就是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挂了电话之后,索性关了车里的音乐。在这趟去往办事目的地的途中,我觉得,安静比什么音乐都好。因为除了开车,还能留出些许精力,快速回忆40多年的一路走来。

的确,母亲说的是实话。除了母子连心,她知道我这大半辈子都“很辛苦”之外,我实在想不出在20多年以来,她到底从我身上希望得到什么。以前还老是说希望我时不时回老家看看,到现在她都主动“劝”我,没急事就莫经常回去,“油钱都要几十块,没必要跑来跑去。”

母亲的这种改变,其实我又何尝不明白?她最真实的目的,就是让我少花钱,一分当成两分花。毕竟这些年来,在我的身上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要是这些事情换作别个,怕是早就蔫火了!”母亲时常在和村子里的那些“铁杆儿”聊天时这样说,心里眼里都是满满的骄傲。

其实,回想一路走来的这40多年,确实算得上是坡坡坎坎,无一段坦途。工作、家庭、事业……所有的事都从零开始,甚至有的还要从十或八九又倒回到零。更让人难以招架的是,在这一大堆“转换求生”过程中,唯一的支撑人,便是我自己。以至于后来,过年给母亲办点过年盘缠都要“惨遭拒绝”:我和你老汉(父亲)没能力,帮不上你,你那么多地方要用钱,我们知道,你就留着吧,我们能生活就行。

突然发现,好像这么多年来,我与母亲都是在以这样的方式和状态相处。家庭中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事业上的艰难刚过险阻又来,工作中的得失皆有喜忧掺半,总是在自己哪怕钢筋铁骨都在被磨损的情况下,又一直在让母亲心存无限的牵挂。我甚至突然觉得,我这辈子是来给母亲添乱的,让她年近七旬,也没能安心下来吃过一顿舒心的饭、睡过一晚安心的觉。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有母亲的故事,谁都有对母亲的眷恋,也有对母亲的报答。但那些来自不同家庭的母子之情和感人瞬间,却不能以一个标准模板来让所有人感知和体会。我在年幼时,母亲一直在用她瘦小的肩膀帮父亲扛起那个家;我成年之时,母亲却又用她那颗本就劳累不堪的心,一直陪伴着我一次又一次走过人生的低谷。

几十年了,很多事情或人是物非,或物是人非,或人非物亦非,但母亲在我心中的那力量,却一直未曾改变。以致于在我挣脱贫困、努力求职、艰难创业那些不堪回首的苦难中,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坚强和毅力,且不断的升华,并在母爱的不断燃烧之中行进于人生的黑暗,并最终在光明之时成为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石,永远闪烁着灿烂的生命之光。也正因为如此,我在无数次面临人生的绝境时,总是会不加思索,选择勇往直前。

很显然,母亲在我心中的地位与形象,在这个世界没有第三个人能够体会,看似可有可无实则缺之不可的母子之间那份情愫,同样也没有办法用文字来描述和表达。我真的希望自己能够早点脱离霉运,方方面面“梳出一个光光头”,让母亲早日能够安下心来,安享晚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