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端午节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1:艾草香

文/游刚

似乎只有到了端午节,人们才想起艾,想起乡下这种特殊的草。对于我,艾自小就深入我的生活,并伴随着我整个童年。

在乡下,艾草遍地,是一种最为普通而常见的草。每到艾草绿满坡,正是农家最忙的时候。小时候,在乡下,作为农家小孩的我们,最先学会的事,就是割猪草。新耕的田地里,有吐绿的小麦,不允许小孩去踩;人家房前屋后的菜地里,有新绿的菜叶,更不能去沾;也只有那漫山遍野的艾草,能让小孩们肆意地割回去做猪草。每每放学之后,小伙伴们就背着小背篓,拿着小镰刀,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去割艾。小伙伴们争先恐后,一边吵闹着,一边比谁割的艾多,比谁割的艾最好,不一会儿就割满了小背篓。直到太阳偏西,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乡村院落里升起袅袅炊烟,小伙伴们背着整整一篓艾草,高高兴兴地回家去。

到了五月,艾草们一丛丛长高了,似乎要和小伙伴们比高矮。牛呀羊呀,钻进艾丛就不见踪影,我们这些小孩钻进艾丛躲猫猫,疯玩不止。艾草在风中摇呀摇,舒展着碧绿的腰身,艾还会开出一朵朵洁白的小花,有着阵阵特殊的清香。我们会把这些小花摘下来,戴在小伙伴的头上。还会用艾草细长的茎,砌成一幢幢漂亮的小屋,用艾草的叶做家家。

长高了的艾草再也不能做猪草了,但我们依然要割回去,用来铺牛羊圈。牛羊们躺在艾草堆里,那些讨厌的蚊虫就会逃得远远的,那些艾草,一定带给了我家牛羊儿们最美的梦。

艾的汁儿是苦的,老人们喜欢叫艾为苦艾,并且还常把艾比作乡下人的命运,说命苦着哩。老人们在这样说的时候,眼里却流溢着满满的爱意,全是对艾草的赞许和认同。在乡下,人们是离不开艾的,艾是割不完的草,艾更是生活中不可缺的药。在农家,一年四季都存放着艾。这些艾草被割下来,宝贝似的藏在晒楼上。遇到家里有人受了风寒咳嗽,或是身上长了疮生了疹,就把艾草熬了喝水,或者熬了洗澡,不久病就治好了。

直到后来,才知道端午节藏艾,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翻阅资料,自汉晋以来,端午节家家必插艾以应节景,相信它有辟邪免疫的神效。而艾草对于我,就像我乡下的长辈或儿时伙伴,我买回艾,挂在墙角,不仅仅是为了祭奠屈原和遥祝平安,更是为了闻闻那久违的艾草香。那弥久益香的味儿,像一壶老酒,足以慰藉漂泊的心灵,疗养坎坷的伤痛。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2:端午时节艾蒿香

文/史红

在端午节这一天,各地人们多有在家门口悬挂艾蒿的习俗。

端午时节悬挂艾蒿,最早见载于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按:宗则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外,揽而取之,用灸有验。《师旷占》曰:“岁多病则艾先生。”

艾:又叫白艾、家艾、艾蒿、五月艾,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中医以艾入药,性温,味苦,功能是暖子宫,祛寒湿。将艾拧成绳晒干,点燃后可以驱蚊蝇。显然,端午节悬挂艾蒿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农历的五月初五,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人易染病,悬艾蒿于门前,可以借助它挥发的气味,驱除邪气,消除病毒。

在我的家乡,还流传着艾蒿能救人的说法:在端午节前一天太阳落山的时候,如果家里刚好有人生病,就把艾草提前采回家,放置在家门后。夜半,风从门缝中吹进来,带着艾草的香味,拂过熟睡着的病人的面部、全身,令人意念香酣。

这时,病人会梦到有一仙人走来,轻轻地把病体的伤疾,一点点地剔出来。等到天露曙色的时候,仙人离去。病人从卧床上起身,走到门后,拿了艾草,来到村边的山脚下,找到那眼汩汩冒泡的泉水,俯下身去,把艾草泡一泡,然后掬起泉水,冲脸,一掬一掬再一掬,三掬水过后,仰望苍天,深深鞠揖。

这样做了之后,用不了几天,病人就会痊愈。

唐宋之际,端午悬艾与黄巢起义发生了联系。据说,在黄巢攻打河南邓州之时,为了不误伤穷苦百姓,就暗中传话给他们,让其在门上插上当时随处可采集到的艾蒿。大家于是纷纷照办。第二天,正是五月端午,义军攻下邓州,杀了贪官,开仓分粮,万民拥戴。

“庭院艾草荷包满,端午粽味又飘香。”儿时,因为有了艾草,有了粽子和雄黄酒,这端午节才过得生趣盎然。岁月荏苒,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已经很少再用艾草做菜、治病了,但是每到端午,艾草依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现在,城市居民也多有买把艾草插在门口者,他们不为驱蚊,也不为辟邪,只是喜欢那苦苦的清香,能使人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体味到乡村泥土的气息。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3:悠悠端午情

文/邹小芳

端午节到了,凉爽的夏风里流动着艾叶的清香,狗尾草般轻轻地撩拨着我儿时的美好记忆。

天刚蒙蒙亮,母亲把我从被窝拽出来,我揉着睡意朦胧的眼睛,忽而记起今天是端午节,立即清醒和振奋起来,匆忙穿了衣服,跟着哥哥去割艾蒿、摘馍叶。当母亲的叮嘱声从身后追来时,我们早已飞出了家门。

山里湿气重,太阳还躲在山后面,到处湿漉漉的,有几分凉意。我们背着挎篮,手拿镰刀,趟着草间的露水,沿着曲曲弯弯的羊肠小道,爬上了家门前的一座小山坡,来到了一片长满杂草的开阔地。扒开密集丛生的杂草,就能瞧见我们要找的艾蒿,直直的茎秆,足足冒过了我们的个头,婴儿小手一般的叶子,嫩生生逼人的眼,叶子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轻轻一碰,就震落到草丛中找不见了,艾叶散发出的气味,不似玫瑰那么馥郁浓香,也不同雏菊那么淡香悠远,它是一种大山特有的,混合着泥土和青草的香味,它使人感到舒畅,惬意,是大自然的芬芳气息。我们张开小嘴,凑近去,深深地呼吸,像痛饮甘露似的感到清爽、陶醉。嗅够了,哥哥右手挥镰,左手紧握一把艾蒿秆,咔嚓一声,就倒地一片,我拾了往挎篮里装,宁静的乡村早晨在镰刀的歌唱声中生动起来。完成了割艾蒿的任务,我们就钻进树林子摘馍叶,馍叶树都不高。很好攀爬,哥哥像敏捷的猴子,噌——噌——就跃上树了,我也不甘示弱,但还是费了好大功夫才在哥哥的帮助下爬上去,我们骑在树杈上,躲进馒头似的馍叶间,只露出半个小脑袋,背起了儿歌:“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我们摘一片馍叶吸在嘴上,鼓起腮帮子一吹,就发出鸟鸣般的声音。也许我的力气不足,总疑心没有哥哥吹得好听,就会缠着哥哥给我吹。天籁之音从树叶间飘出来,在阳光中舞蹈,与清风唱合。玩饿了,我们寻着馒头即将出笼的香味,沿着山道回家。

俯瞰山下的村庄,炊烟袅袅升起,与山岚的雾霭相融,化为一层淡淡的白色的沙幕,轻轻地罩在山村上空,飘荡着,鼓动着。空气中弥漫着山花和艾叶的清香,土坎上的麦子,青中泛黄。成片的包谷苗苗拱出地皮,也赶在早上凑一份热闹。河沟的水,蜿蜒曲折,闪着亮亮的光,哗哗的流淌。我们一路飞奔,任满载收获的挎篮在背上疯癫,任草间露水湿透衣裤。

回到家,母亲用花色的小布头包上一撮五香粉,再用五色的丝线串起来,就是一个精致的手链,这是我跟哥哥的奖励。换了干净的衣服,洗了手,就戴在手腕上,心里美滋滋的。父亲将我们割回的艾蒿插门头上,还滴答滴答的滴水,听大人说,端午的艾蒿一定要带露水的才好呢!母亲将我们摘回的馍叶铺在笼底,放上用面捏出的小鸟呀,小鱼呀,小猪呀,最奇妙的是还有一条盘坐着的蛇,头高高的扬起,逼真得有些吓人。每种动物都用黑芝麻镶了眼睛,用红颜料涂了嘴巴,栩栩如生。盖了笼盖,搭在锅上,我们就往灶洞里使劲地添柴,火苗呼呼的燃着,不一会,馍香就萦绕在鼻尖,不断地诱惑着我们的味觉。

开饭前,母亲总会先让我们每人呡一小口雄黄酒,再给太阳穴、耳朵里抹一些,大人说抹了雄黄酒,一夏天蚊虫都不会叮咬,所以我们总是很乐意接受这个麻烦程序。尽管不知用眼睛偷偷地扫了多少遍那冒着热气腾腾的馒头了。抹完雄黄酒,就开饭了,我和哥哥各自挑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馒头,美滋滋的吃开了。不记得桌子上有多少道菜,好像也不吃粽子,也许那年月缺米吧,总觉得母亲蒸的动物馒头最好吃。

现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儿时的美味却失去了,这就好比馒头,都是用面蒸出的,记忆中的甜香滋味为何与现在有如此落差,难道是失去了滋味?也许它蕴含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当时吃下去的一份感动,一份熨贴吧!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又是一年端午至,行走在洛南小城的街道上,眼前的高楼,车流,人流,拥挤而喧闹,令人目眩!看见乡下人用架子车装了艾蒿来城里卖,不带露水的,叶子可怜巴巴地蜷缩着,闻不到儿时那熟悉的、亲切的,带着大自然的清香味;老太太用支架挂起各种颜色,各种样式的荷包,琳琅满目,但我总觉得都没有小时母亲做的手链好看;小城的上空漂浮着各种小吃的香味,但无限诱人的感觉却越来越少了。

悠悠端午情,滴滴似水恩,在儿时无忧无虑的日子里,天是蓝的,风是暖的,花是笑的,食物是甜的,所有的一切都像镀上了一层金,那是藏在梦深处一个最美的地方,无论多么朦胧,我都清楚的知道,这是我的故乡。离家越久,这种感情愈深,因为在这份悠悠的端午情怀中,深藏着我对童年的记忆。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4:端午节里吃槲包

文/张亚玲

朋友送给我一种食物,长方形,两个缠在一块,用深褐色树叶包裹。我不知何物。朋友说,这是槲(hú)包,是他家乡卢氏的特产,相当于我们这里的粽子。

看我疑惑的表情,朋友解释,槲包是用槲叶包上黍米等食材煮成的粽子。卢氏县流传着一首民谣:“麦儿熟,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雄黄酒烈艾叶香,香草袋子挂脖上;花花祃(mà)兜盖肚皮,家家槲包香又香。”槲包是卢氏人世代相传的节日食物,具有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之意。每年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洗槲叶,包槲包,煮槲包。香喷喷的槲包,延续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风情。

槲包极具地域特色,只有嵩县、卢氏、鲁山、栾川、西峡等少数县的山上才长这种槲叶。朋友说,在卢氏,也只有处于西南长江流域的七个乡镇有槲叶,他的老家也包括在内。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前,他经常和家人一块儿上山摘槲叶。新鲜的槲叶上有绒毛,需要放锅里煮一下,去掉生涩气,然后晾干,用时在水里泡软即可。槲叶有一种很独特的清香,蒸馍时,采几片槲叶衬在笼屉上,蒸出的馍有一种清幽的香味。

槲叶用得最广泛的,还是包粽子,这与地理条件有关。卢氏属深山区,不适宜种植水稻,只有黍子、谷子或高粱等,芦叶很少,当地人就地取材,上山采槲叶,将黍米等谷物包到槲叶里,包成长方形,两个相对缠在一块儿。所有的槲包包好后,放到锅里煮熟,就成了独具特色的槲包粽子。

我拿起一对槲包,解开,再捏起一个,小心翼翼地揭开一片槲叶,三片叶子里包着的是黍米,黏黏的,红豆把米也染红了。我轻轻咬上一口,慢慢咀嚼,淡淡的米香混合着槲叶的清香,在唇齿间萦绕。

朋友说,现在槲包馅的品种很多,黍米,小米,大米,佐料有枣、花生、豌豆,甚至还有肉馅。这些槲包被冷冻后,作为卢氏特产销往全国各地。更难得的是,槲叶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特别是它含有的槲叶素,更是一种天然的防腐剂,还有一定的防老化和抗癌作用。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地域不同,但人民用智慧创造了不同的“粽子文化”。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5:打粽叶

文/吴琼

端午节就要到了,用粽叶包裹着糯米、甜枣或者咸肉的粽子,吃起来实在是一种享受。可老妈嫌市场买的粽叶容易破碎又不新鲜,想要原生态的,这原生态的粽叶哪里弄呢?——当然自己亲自去打喽!

原以为打粽叶应该是件挺容易的事儿,也就没考虑这其中会有多少麻烦,只顾忙着戴上手套,穿上皮靴,满心欢喜地跟着老妈去打粽叶。

我们来到一片芦苇丛,太阳还舍不得离开,低低地挂在西边的天幕,洒下一抹红霞。微风轻拂,芦苇扭动起纤细的身躯,在落日余晖中摇曳。不知从哪儿飞来了几只不知名的鸟儿,停在芦苇丛上,尽情地追逐嬉戏,忽而腾起,忽而轻落,那景象是那么的生动。“丫头,你在看什么呢?”妈妈的声音把我惊醒了,我回过神来。老妈早已开工了,只见她正飞快地打着粽叶,像江南采茶姑娘那般灵巧,没一会儿的工夫就采了一大把,又随地捡了根稻草,娴熟地将这摞粽叶捆了起来。

我看得心里怪痒痒的,也想灵巧一回,便迫不及待地开工了。我随意挑选了一片粽叶,抓住中部向上拔,以为可以轻松拔下,谁知它却像一只顽皮的猴子抱着芦秆死活不下来,我只好使出力量拼命拔,那样子估计挺难看的。妈妈看见了赶忙跑过来说:“你这傻丫头!要不是戴了手套,这么拔还不弄伤了手。你要一手抓紧芦苇秆子,一手捏住粽叶底部,向下一折,粽叶就轻轻松松采下来了!还有啊,这么窄小的叶子,你要我包‘迷你粽’不成?”我吐了吐舌头,心里感叹道:原来生活中也有这么多知识啊!

老妈嫌外圈的粽叶不够好,走进里面去找好粽叶。我望着那其实并不见得很深的潭水,心想:这水里说不准有蛇什么的,要是被咬了怎么办?还是别下去了,太恐怖了……

夕阳终于送走了最后一抹,暮色渐渐浓起来,我们满载着粽叶回了家……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6:记忆中的粽香

文/李拓

端午节快到了,街道上仿佛比平常热闹了些,街上随处可见卖香囊的小摊儿,菜市场两侧的摊子一字摆开,艾叶、胡叶、马莲草、糯米、小米、赤豆等的生意也红火起来,人们都欢喜地挑选着。

记得小时候,在端午节前夕,母亲也会提前准备一些端午节所需的东西,不等到端午节当天就早早地忙活起来,将包粽子的胡叶和马莲草清洗干净后下锅煮,母亲一边忙活着,一边对我说着选叶子的技巧,既要面积大,还要煮不烂,我在一旁懵懂的点头。没一会儿叶子就煮好了,母亲将叶子从锅里捞了上来,放在筛子里沥水,等水稍微沥干了便开始包粽子了。我在一旁好奇地看着,只见母亲将几片叶子一片一片娴熟地铺在掌心,铺好之后,抓一把提前泡好的糯米和赤豆,再放一到两颗大枣,然后将叶子四周向中间包裹起来,用马莲草将粽子缠绕然后打个结,这样一个成品便算是完成了,母亲心灵手巧,不一会儿一大盆粽子便包好了,接着就是要下锅煮了,母亲将粽子一一排好放入锅里倒好水,加好柴火便又要忙其了。

只见母亲将艾叶稳稳地插在门头两侧以及家里所有的窗台两侧,艾叶的清香随着微风的飘动,淡淡的香味儿直沁人的心脾,不一会就整间屋子里便都是艾叶的味道了,做完这些,母亲拿来一个小盅子,倒入雄黄,用手蘸着涂抹在了我的耳口、鼻口,说雄黄能驱赶虫蛇,抹了雄黄就不怕虫子咬了。语毕,又从一旁的线篓里拿来了五颜六色的丝线,各取一缕搓成一股彩绳,戴在了我的手腕和脚腕上,边戴边说:“这彩绳呀也是为避虫蛇的,也寓意着平安吉祥。”我认真地听母亲说着,看着手腕和脚腕上的彩绳甚是喜欢。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戴香囊,母亲自然是不会少了我的,戴完了彩绳,母亲取出早就准备好的香囊挂在我的脖子上,看着既香又漂亮的香囊,我冲着母亲甜甜地一笑。

等忙完这些后,粽子也差不多该出锅了,揭开锅就闻见了浓浓的粽香,母亲将煮好的粽子从锅里捞了出来,看着我期盼的眼神,剥了一个放在盘中撒了些砂糖递给我,我喜滋滋地接过尝了一口,瞬间一股清甜弥漫在口中,软糯顺滑,香甜可口,真是回味无穷。

小孩子总是容易满足的,小时候常盼望着过节,喜欢那欢乐的节日氛围,也喜欢那节日的仪式感。长大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节日的味道也都淡了,但于我来说那清甜的粽香却是淡不了的,因为那粽香里包裹着母亲的味道和爱。如今,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身体也大不如前了,能尝到那满口粽香的机会也是越来越少了,只有记忆中的清甜依旧存在。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7:最忆儿时粽味香

文/罗文博

每当端午节到临之际,儿时啖粽的情景总是情不自禁的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每年端午节的前几天,家人就忙开了。早晨,从集市上买来粽箬叶。洗净,去头尾,放铝锅内沸水煮烹十分钟左右捞起。此时箬叶满屋溢香,那种特有的箬香沁人心脾。用箬叶包好的粽子大火煮沸,改中火焖上三个时辰,即可食用。去箬叶,渗透箬香的粽子令人大快朵颐。不知是哪位美食高手居然发明出箬叶包糯米这样绝配的人间美食。

吃粽子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印象。现在人们吃粽子不一定要等到端午那天,而在三、四十年前,因为生活条件差,过节的吃食是严格按照节令的,只有端午节才有粽子吃。所以这一年一度的粽子美食,让我们期待、享受和回味。如今每到粽子飘香的时节,就不由得想起彼时的种种细节,回忆中有欢乐和温馨,也有对远去的亲人的深深怀念。

小时候的我和大多数的小伙伴是一样的,吃罢年夜饭闹过元宵后,便掰着指头数着日子,心里盘算着再过多少天该过端午节了,又该有好吃的了!一天一天的数日子,可这端午节总是慢慢腾腾地一天又一天的还是那么遥远。于是,便急不可待地问母亲:“这端午节咋还不来啊?”母亲会说:“真是小孩巴过年,老头巴种田啊!”母亲就告诉我:“麦子熟了端午节也就来了,你就不要掰着指头数了。

端午节这天,节日的氛围更是浓郁。每家门户两侧都挂上了菖蒲、艾叶,据说有驱瘴灭虫之功效。家人们吃着粽子,喝着雄黄酒,小孩们胸坠香囊,额头点”黄“,讲究一点的,则用雄黄写上”王“子,以驱魔辟邪,保佑孩子一生平安。

小时候吃的粽子都是母亲亲手做的。制作粽子的过程是很繁杂的,而母亲又是一个凡事认真、讲究的人,每一道工序都精心细致,不肯有半点将就马虎。粽箬一定要是新鲜的,买来的箬子清洗干净,剪去叶嘴,浸在清水中备用。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糯米不可多得,几斤糯米是母亲精打细算存留下来的。母亲小心翼翼的抱出盛放糯米的尖嘴坛子,把米倒在竹扁上,仔细挑拣出里面的杂物。然后,一遍遍的淘洗,再浸泡、沥干,饱满的米粒珠玉般洁白圆润,看着就让人十分喜欢。扎粽子最好用稻草,有天然之韵,草木清香。

母亲是包粽子的能手,什么枕头粽、三角粽、斧头粽、小脚粽和猪蹄粽等等,统统都难不倒她,再窄的粽箬也能拼起来用。只见她麻利的把两三片箬子卷成想要的形状,把米填进去,用箬子的另一半裹盖好,嘴里咬着稻草的一头,另一头将粽子捆得紧紧实实,这样煮起来就不会散,吃起来有咬劲。小脚粽因形似旧时妇女的小脚而得名,包小脚粽不用捆扎,全靠粽叶穿插,将一只粽子包裹周全,还必须保证不破不散,这是很见功力的。

粽子的形状生动多样,内容也不单一。母亲总是想方设法做出不同口味的粽子,除了常见的白米粽子,还有红豆粽、红枣粽、豆瓣粽等等。我最喜欢红豆粽,红的豆子夹在白米中,加上粽叶的翠绿,光颜色的搭配就令人垂涎。豆瓣粽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口感就会比较差,但是母亲做的豆瓣粽很好吃。新鲜的蚕豆剥去皮壳,与糯米拌匀,再放一点盐以增加黏性,煮熟后有浓郁的豆香,蘸糖吃别有风味。

粽子热吃冷食均可,放学回家饥肠辘辘,取一只粽子,剥去粽叶,签在筷子上,咬一大口,软糯润畅,齿颊留香。粽子还有一种奢侈的吃法,用细麻线把粽子割成片,不用刀切是因为粽子太黏容易粘在刀上。把粽子片用油炒,出锅时撒上白糖,又香又甜,好吃得不得了。

有一年,吃过端午节粽子不久,母亲又包了一回粽子。那是我初中考前夕,母亲不是一个讲迷信的人,但是还是专门为我精心的包了十几个粽子,”粽“音同”中“,寓意考试一举中的,是母亲对我的美好祝愿。果然,我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一举考上了理想的初中。当时六甲中心小学六(西)班五十个同学考上六甲初中只有七人,近八个小学生考上只有一人。母亲对子女的爱,如高山大河般深厚,又像春风暖阳一样细腻,无微不至。

再也吃不到母亲亲手包的粽子了,如今外面卖的粽子包装华丽,可是粽子的味道却不复当年。怀念儿时的粽子香,因为那里面有母爱的味道。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8:端午节情思

文/张翅翔天

又是一年端午节,我站在过山中心小学教师宿舍楼里眺望远处的田野时,到处是一片夏收农忙的景象。几处早收的田块里,已栽满新秧了,同环抱村庄的树影一起,涂抹成一幅淡淡的农村田园风景画,我的身体里一时也沉静下来,思绪飘飞到儿时的记忆里。

童年的时候,这样的季节,在我的家乡,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村庄里、河堤上、堰塘边,树草都拥来满目肥厚的绿色,同远山一起,勾勒出村庄的轮廓。田野中,待收的麦子,成熟得羞下了头,宛然一位即将出嫁的新娘,只等心仪的人来掀起她头盖,顽皮的风儿却等不及了,提早来撩开真容,她们便含情脉脉闪眼滚动起一道道长睫麦芒的金光,欢跃向前,惹人满眼的欢悦和怜爱。不久之后,麦子收尽,勤恳的农民就魔法般很快地变换出遍布的秧苗嫩绿了,漠漠水田的上方时而还翔来几只闲逛的鹭鸟,播下声声悠啼;村舍中,四处溢满着童趣,红黄的蜻蜓穿梭飞来禾场的上空,追跑得伙伴措手不及,彩蝶停歇在墙角的草丛里,蹑足静守起几处好奇的孩子们;菜地里,各色蔬菜滋滋竟长,红苋绿蕹伸展出手掌似的叶片,紫茄青椒藏掖着叶底下不断膨胀的果实,黄瓜藤攀爬到高端,金银花缠绕篱墙,绽出满鼻馥郁的幽香…,无处不是令人欣喜的田园景象。

最欣喜的还是我们孩子。陶醉在这无限美景中的孩子们早掐指算好,一日后,端午节就要到了,那时自然就有很多口腹的享受,甜软的糯米粽子,喷香的新麦馒头,醇浓的米酒,泛光的油条…然而我那时最难忘却是随母亲到自家竹园里采摘新鲜的粽叶来包粽子,母亲便给我重复讲述她所知道的这端午节来历:屈子和他的行吟泽畔,昏聩的楚君,以及奸佞的小人等等,我却不能理解这么美好的世界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险恶的事情,于是小心眼里又生发出许多悲天怀古的忧思。

在屋旁的蒿草地里拔起青艾时,我看到欢快的鸟儿叽喳蹦跳在高枝,碎碎散散的阳光从葱茏的树叶里筛下来,林下幻出缕缕七彩的光丝,这世界是多么的美好啊,千古里的忠臣为什么要悲凄地赴死呢,为什么有那么多只有用艾叶才能插门避趋的鬼魅呢,那该是多么不可理解啊,我惘然了,许多个黄昏,我就一个人仰着小脸呆看天空,疑惑这世界的纷繁复杂,在吃着端午节殷殷母亲做的蛋汤油条时,在慈爱奶奶无微不至的呵护当中,在兄弟互勉的温暖里,在父爱如山的关爱下,我终于深信这绚丽世界没有理由也不应该不美好。

在这个充满欢乐的端午节,忆起幼稚童年的端午节,寄托了太多美好的愿望,将是我一生回味不尽的根源。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9:端午节的“五大功能”

文/汪金友

自从2006年5月国务院确定端午节为法定假日后,端午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厚。时间还差半个月,商家就忙着推出各式各样的粽子,火车站就忙着增加列车和售票窗口。无论南方北方城里乡下,都有很多人打起行包准备出发,或探亲,或访友,或展演,或旅游。

其实,端午节只有五月初五这一天,即便加上双休日,也就三天时间。在近处,尚能看点景色。走远了,就只剩赶路。但就是在这数以亿计的匆匆人流中,却蕴含着巨大的文机和商机。需要我们开动脑筋,积极开发端午节的各种功能。

其一是文化传承功能。端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又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端午不仅起源悠久,而且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髓。通过这个节日,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记住屈原,记住伍子胥,记住曹娥,记住秋瑾,记住那些独特的民俗和美好的传说,记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其二是经济发展的功能。端午节前几天,家人就开始张罗包粽子,买芦叶、泡糯米、煮大枣。一锅香喷喷的粽子捞出来,东家送几个,西家送几个。“黏吗?”“黏!”“甜吗?”“甜!”“香吗?”“香!”端午粽飘香,九州共品尝;屈原若有知,当羡今人强。我在想,一个端午节,中国人会吃掉多少粽子?为了给亲人送粽子和跟亲人一起吃粽子,又会有多少人要乘飞机、赶火车和坐汽车?端午节不仅拉动了消费,而且促进了经济信息的交流。

其三是丰富生活功能。人活着,既要创造生活,又要享受生活。而且创造生活的目的,就是改善和享受生活。劳动是我们需要,工作是我们需要,奉献是我们需要,幸福和快乐,更是我们需要。而统一的节日和假期,则是放松身心和寻找快乐的最佳时机。利用端午节,爬一次名山,游一次郊野,划一次龙舟,会一次亲朋,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共飘香,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而且能够陶冶情操。

其四是弘扬爱国主义的功能。端午节的主题,就是爱国。人们之所以怀念和纪念屈原,也在于他的爱国。虽然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但屈原的爱国之心不渝。他在流放途中,仍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是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抱石投汨罗江而去。无论什么时代,爱国都是一种高尚的情操。爱国者,人皆敬之。

其五是扶正压邪的功能。端午节的很多风俗,都与驱邪有关。在我们家乡,就流传着这样的谚语:“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为此每到端午这一天,大人小孩耳朵上都要戴一片艾叶。还有的地方,以菖蒲和黄酒驱邪。如今虽然浩然正气和美好道德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但歪风邪气依然存在,有时甚至会非常严重。而端午节的复兴,最终体现的也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为人民群众造福。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是唐代诗人文秀在《端午》诗中对屈原的感叹。但我觉得,屈原并没有白死。人们对他的怀念,不仅已经形成一种传统风俗。而且过节的规模和功能,也“更上一层楼”。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10:场角的那棵苦楝树

文/鹅湖之子

端午节那天,吃好饭闲坐闲话之间,母亲说到我小时候的事情,说起小时候往事,就不免想起了老家场角的那棵苦楝树……

苦楝树在乡下是不起眼的,不是什么好树种,好像不值得种的。场角的那棵苦楝树,可能是鸟儿落下的种子,父亲是爱种树的,又在场角,不大妨碍,所以她存在了。到底什么时候有了,已无从考证了,只知从懂事起,她已在茁壮成长了……

哦,场角的那棵苦楝树,平凡,只静静地坐落在一个平凡人家门前的场地上。

一掬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没有人为你施肥和浇灌。要么待到下雨,才能滋润一下,抑或常看到狗们,遛欢到你的傍边,张抬一腿是尿尿,蹲了俩腿就一砣屎,为你施一下肥。

春天,你长出了卵形或椭圆形小叶,先端渐尖,钝尖锯齿,深浅不一,说不上茂盛,但能遮挡一方太阳。过了一段时间,有开出淡紫色小花,发出淡淡香味,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时,燕子和麻雀时而来停留生活,我喜欢看鸟们在树上幸福的生活,唧唧咋咋,好像带来了欢歌笑语,为你带来了活力。

盛夏,“蛮蝉”和“养死它”在那棵苦楝树上一阵一阵恼人地叫唤,“洋牛嘎嘎”在树枝上来回爬上爬下,在引诱着我们小伙伴呢。我们会想着法儿逮到它们,来供我们玩耍。但也有不巧的事儿,爬上爬下,毛毛虫或蚂蚁会爬进衣服里,痒痒的。最可怕的是会被有保护色,躲在树叶底下的“扁茎刺毛”嗤到,痛痒无比,我还会撑淋巴呢!但过几天又乐此不疲了……

夏天的时候,我们还能享受你一方阴凉呢。上午,我就坐在她的树荫下做回作业。中午,可以搬一把竹交椅,坐在树荫下乘凉,一阵风吹过后,树叶“沙沙”作响,不知不觉可打盹一会。傍晚,父亲照例先用井水冲洗一下场地,然后一家子围在小台子开始吃夜饭。西面邻居“金弟”阿爹身影还未到,声音就先到,伴随他那句经典“面-我中意个”,缓缓来到树下,我们就招呼他坐下,讲讲吃吃,直到吃完他那碗中意个面,还是恋恋不舍。晚饭后就坐在长台上一边纳凉,一边听父亲讲讲故事和“野话”,间或隔壁邻居会不由自主过来,或站或坐……

深秋到了。秋风是树的“剃须刀”,一夜风过,楝树成了光头。留下的是楝树球形果实,黄色,宿存枝头,经冬不落。有一年听说供销社收购楝树果,可做药,我们兄弟几个就采摘下来去买,价格实在可怜,来年也就作罢了。

到了冬天,大家好像不大关注那棵苦楝树了,伴随她的是寒冷的北风,猎猎作响。

噢,场角的那棵苦楝树,你还是我小时候锻炼身体的好伙伴,除了大冬天,基本上每天要在你身上爬上爬下,因为你刚好是一个“丫“字型造型,并且低低的,容易上下,“丫”的一头顶端又有不少小树叉,爬上去刚好坐在里头,拨开树叶缝隙,居高临下,可以眺望远处风景。还有经常顺着“丫”的一端,用手臂来回吊上吊下,暗褐色树皮被爬得光滑锃亮。

但我也对你无辜惩罚过,有时被父母兄弟埋怨责骂,受了委屈之后,为了发泄着心里的怨气,内向的我就对你拳打脚踢,而你会默默地承受我的任性。

岁月悠悠,星移斗转。告别了天真烂漫的童年,开始进入中学生活。哦,我长大了,伴我成长的那棵苦楝树也在慢慢长大了。中学里学业相对紧张了,就不能经常去留意陪伴我长大的那棵苦楝树,但偶尔还要借你的身躯锻炼一下身体。

时光流去,人面是改。随着光阴变瞬,离开了家乡,走向社会,世事发生千变万化。

家乡场角的那棵苦楝树慢慢长大长高了,原先她的西侧是生产队的仓库,没人居住,无大碍。后来分田到户后,仓库有人卖下了,就有碍人家了,先是与父亲商量,锯掉了“丫”的一侧。后来人家翻建新屋,又有嘴舌,父亲索性连根锯掉了。后来“服”了一年多后,我刚好要结婚了,父亲就用她做了四仙台的框架,相当硬涨,清漆一漆,纹路尽显,终究做出了最后的贡献,我用了整整8年。后来到了苏州后才替换了现成餐桌,把她留在出租屋,现在甚是挂念,但不会丢弃的,永远留作纪念。

这便是家乡一棵相伴我成长的那棵场角的苦楝树,在我心中摇曳了二十几年之久。只是她寂寞地活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因为自己不艳压群芳而长嘘短叹,不因为自己不高大粗壮而一蹶不振;与日月星辰朝夕相处,与春夏秋冬热情相拥;尽赏花开花落,笑看人间百态。

成长是一首诗,咏叹着时光的幸福回忆;成长是一支歌,跌宕着岁月的欢乐感伤;成长是一幅画,渲染出生命的七彩真谛…

又是一个思念怀旧的午后,站在阳台,想起了小时候的往事,想起了场角的那颗苦楝树!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11:又是一年端午节,又到粽子飘香时

文/张照准(临商银行)

今年的端午节适逢周一,与周六周天连在一起又是三天假期,端午节一早,天还没大亮,我的手机就响了,母亲打来电话,让我们回家过端午节。说已包好了粽子正煮着等我们回家吃,母亲每年都包很多粽子,让我们回家大快朵颐,临走再每家带上一包。为此她得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忙活,买上各种食材,买上糯米、香米、黑米等好几种米。然后开始制作各种馅料,有猪肉馅、红枣馅、蜜钱馅、果仁馅、豆沙馅等好几种馅料。

粽叶是提前从老家买的,是大山里采的一种香树叶,大小比人的手掌大点,圆形的,从树上采下来晒干,用时再用温水泡透,有一种浓浓的醇香,有比荷叶、苇叶包的粽子有更加香浓的味道,吃过之后满口留下一股茶香味,母亲一直用这种香叶包粽子,来到城市20多年了,这个习惯一直未改变,城里是买不到这种香叶的。

以前每年在端午节来临前,母亲都要回百公里外的老家买回一些香叶,近年来,母亲年龄大了,加上我们不放心,我们不让母亲再如此奔波。加上现在村上也通上公交车了,于是就让家乡的叔买了,让公交车给捎来,我们上车站去取。

母亲的手艺很高,包的粽子香甜可口,味道好极了,我们都爱吃。可是,眼看母亲一年比一年老了,体力已大不如以前,曾多次劝过母亲不要再辛辛苦苦受这份累,现如今超市里的粽子啥样的都有,想吃去超市买些吃不就行了,可母亲说,超市里的粽子哪有自己包的好吃?

去年为表孝心,我就偷偷花二百多“银子”从超市里买回个大礼盒,煮了来吃其味一般,味如嚼蜡,根本不是正经味,大人、孩子都不愿吃,最后,还免不了母亲受累,还百花二百块钱,落得母亲好一顿埋怨。今年再也不敢擅自行动。

等我们回到家,母亲子煮已将粽熟了。正好可以尝个鲜。拿起一个醇香扑鼻而来,不用吃就勾起极大的食欲,轻轻剥去粽叶,红白相间的光滑的粽肉呈现眼前,甜软的糯米,再加上饱满的红豆,真是清香四溢;轻咬一口,满嘴芬芳,味道极好。

儿子早就等不及了,摊开来用勺子插下一块,放进嘴里,又迅速的吐出来伸着舌头,妻子说:“真有料,就不会等凉一下再吃!”母亲忙问:“烫着没?”儿子直摇头,很快几个粽子下肚,还要吃,母亲拦住了,“不能再吃了,粽子虽然好吃,但难消化吃多了会涨肚子”。

儿子恋恋不舍的放下了手里的粽子,母亲接着说:“都给你准备好了”,然后提出一个袋子,里面是满满一袋粽子,儿子一看抱住母亲就亲,满嘴的米浆抹了母亲一脸,母亲假装生气,“去——嘴也不擦弄的我满脸米渣,”脸上却是一脸的笑纹。

晚上回到自己的家,妻子说:“明天早餐就吃粽子吧“,我说好呀!多好的早餐啊!一年之中,能有几次这样的早餐?”“粽叶清香裹糯米,红豆其中惹相思”。吃着粽子,就想起母亲日益显老的面容,这已不仅仅是一枚粽子,这里面包着的是无尽的母爱,它映照着的是母亲一颗疼爱儿女的心,让你吃着香香的粽子,便别有一番甜甜的滋味涌上心头,不觉间泪已模糊了双眼。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12:端午节

文/陈嘉维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天早上,我和奶奶去割菖蒲和艾叶。一路上,我问奶奶:“今天为什么要插菖蒲和艾叶呢?”奶奶说:“今天是端午节,为了避邪,菖蒲似剑,艾叶驱虫蛇,妖魔鬼怪看后,便不敢来捣乱。插上菖蒲和艾叶之后,妖魔鬼怪虫蛇等就不敢到家里来了”。“哦,原来如此!”采完菖蒲和艾叶回家后,我赶紧插上,生怕那妖魔鬼怪之类的到家里来。

吃过午饭,我们便去附近的巴河看赛龙舟了。来到比赛地,选手们早就准备好了,个个信心十足,人人要得冠军的神情。比赛就要开始了,选手们个个击掌呐喊。忽然,一声枪响,龙舟头上鼓声立即响起,鼓声响彻云霄,回荡在赛场的每个角落。五条龙舟就像五条离弦的箭一样,观众们的呐喊声、沉闷的鼓声、桨拍打水的声音融为一体,选手们个个斗志昂扬。不一会,三条龙舟就被另两条龙舟甩在后面了。冲在前面的两条龙舟旗鼓相当,一前一后你追我赶,一会儿他在前,一会儿我在前,眼看就要到终点了,两条龙舟上的选手都爆发出了最后的拼劲,结果其中一条龙舟只以三秒之优势夺得了冠军,其他的四条龙舟的选手又像打了败仗的战士,垂头丧气。

回到家中,准备端午节最重要的一件事——包粽子。拿出采来的粽叶、买来的肉,糯米、红豆、绿豆等材料,我把每种东西都弄一份包进粽叶里。嘴角浮起一丝冷笑,因为这个粽子里我还给了点醋、辣椒等佐料,我用邪恶的眼光看了看堂弟,又露出得意的笑容。粽子熟后,我把粽子送给堂弟吃,见到吃的,堂弟立刻眼放金花,狠狠咬了一大口,“呸呸呸……”,五味俱全的粽子让堂弟直伸舌头,那样子让大家捧腹大笑……

端午节,这个美好的节日,让我们一家人又团聚在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传统节日代代传承下去,让大家享受着这美好的生活!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13:端午,回家吗?

文/刘琳琳

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因为五一回家了,而且这次端午假期有四天,所以我和几个舍友打算结伴同行出去玩一圈。前两天给妈妈打电话:“妈妈,端午我要不要回家呀?”妈妈说:“你还打算回家呀?!我感觉你刚走呀!”我心里还在想这是不大想让我回去呗,就说:“妈妈,那我端午和舍友她们出去玩了。”妈妈问去哪,我说打算去山西大同,然后我就感觉她把电话给了我爸爸,爸爸说:“你回家吧,别跑那么远,多不安全,端午回家,给你包粽子了!”当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好想回家。

以前一直觉得爸爸其实很严肃的,无论在哪方面都管教得我很严格,他很少对我说柔软的话,小的时候最怕的就是他。可是,当我来到离家好远坐火车也要6个小时的城市上大学时,他比妈妈还要唠叨我。

跟以前相比,他现在会用温柔的方式越来越表现出对我的关心,现在我能理解那份情感了: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他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他岁月长留。

其实你还能有多少的时间陪陪你的爸爸妈妈呢?不如就是现在这个节日———端午节。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包粽子,一起聊天……

端午节,我回家,你呢?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14:端午节里苋菜红

文/隆如

在端午节多彩的色调里,除了碧绿的菖蒲、艾草,以及江南人家宝宝穿戴的红肚兜、绣花帽以外,还有一种颜色是我所深爱的,那就是苋菜红。假如说粽子是端午节的最佳男主角,那么这鲜嫩红艳的苋菜,一定是他绝佳的搭档了。端午节里当之无愧的最佳女主角非苋菜莫属,比之芭蕉和海棠,这粽子和苋菜可以算得上端午节里的怡红快绿了。

苋菜,缤纷五月里走来的红粉佳人,袅袅娜娜舞着,咿咿呀呀唱着,轻染胭脂,淡罩嫣红,活脱脱一个芳华绝代的当家花旦。这就是苋菜,五月里最生动、最鲜活的色彩。

苋菜是端午节的时令鲜蔬,是五月人家餐桌上一道色香味俱佳的清炒。老人说:“端午节吃苋菜最当时,过了这个时间苋菜就会有老的感觉,涩的味道。”难道还有这样的说法?难道苋菜就是因了端午而生?我不必去怀疑这老话的真假,情愿相信这个古老的说法,情愿相信苋菜就好比一个真情的女子,守着千年的誓约,执着地和这个季节相恋,一朝相逢后,芳华尽褪去,老得那么憔悴,老得那么怅然,又那么有风骨。

趁着清早的时光,来到菜园中那一畦苋菜面前,看她们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拂去沾湿红裳的露珠,一根根轻轻地掐下来,很快就装了满满一小筐。在中午的饭桌上,一盏白净的瓷盘里,那是苋菜呀,溢满了红汁的苋菜,胃口一下子被吊得老高老高。喜欢用苋菜汁泡饭,白白的米饭,淋上浓浓的汤汁,胭脂般的苋菜汁把每一粒米都染成嫣红,红得那么喜庆,红得如此动情。细细地嚼,缓缓地咽,满嘴都是苋菜香,满心都是苋菜红。每次吃饭时,只要有苋菜,我们一定会抢先把苋菜红汁泡进饭碗里,无奈“僧多汁少”,常常为之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到底还是玩笑的成分居多,其实大家都在体会这种生活中的小欢喜,小自在,不过由此也足见苋菜受欢迎的程度绝非泛泛了。

苋菜红,是红到骨子里的。鲜艳明媚也就那么几天,之后便是无声寂寥,但,从生到老到枯总是那么红,那么艳,却又那么脱俗,仿佛那红就是眉心的一块胎记,是怎么也擦不去、抹不掉的。这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绽放光芒只在一瞬,刹那便又恢复平静安宁,那种内敛的、沉寂的美真正惊世而骇俗。遗世独立的姿态,风日洒然的衣着,激烈峻险的文字,对生活和爱情的冰冷与火热,多么像一棵红苋菜呀,就这么热烈却又平常地伫立在无边的翠绿丛中,绽着独特的光。

在街市上遇到卖菜的阿婆,那篾篮里装的正是红苋菜,整整齐齐,细细密密地扎成一小捆一小捆的,像极了束束盛开在初夏的花朵。“卖苋菜啦,新鲜的苋菜了!五月五吃苋菜啦!”熟悉的叫卖声,慈爱的老人,水灵灵的红苋菜,旧的竹篮筐,定格成一幅无比安静的画面,在喧闹的街口独自安静,独自芳菲。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