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散文

请欣赏劳动的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劳动的散文1:劳动的滋味

文/曹雪柏

时隔多年,那双白网鞋我仍记忆犹新,它使我尝到了劳动的滋味。

在那个“三转一响”的年代,我们这些学生娃最时髦的穿着就是白衬衣、蓝裤子,还有白网鞋。前两样我都有,白衬衣是别人送的,洗得发白,蓝裤子是用大人的改版的。

然而,我做梦都期盼着有一双白网鞋,再穿着洁白的衬衣,湛蓝的裤子,高高兴兴地去上学,潇洒极了,这是一个懵懂少年的梦!

小镇上的合作社柜台里,那双白网鞋明码标价2元5角,这我是看过的。父母日益佝偻的身影,我张不开口。别说2元5角,就是5角,也是全家一个月的生活费。再说父母为了我上学,也是吃尽了苦头。

夏天一天天临近,那双白网鞋时常在我脑海中晃悠。那天放学,镇上的药材店黑板上写着——大量收购蒲公英,每公斤5分钱。我眼前豁然开朗,随之产生了攒钱的念头,我要用我的劳动换取那双白网鞋。

以后的日子里,每天放学,我顾不上吃饭,背起竹篓,拿起铲子,就奔向村后的山岗,田埂地头,崖边路旁,我仔细地找寻着,常常是摸黑回家。每剜到一簇蒲公英,我都感觉那双白网鞋距离我又近了一步。一次,为了剜崖边的一簇蒲公英,我差点掉下去。村后的那片坟地,氤氲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阴森,人很少去,但遍地一簇一簇的蒲公英吸引着我。夜幕降临,农人回家,牛羊入圈,我是硬着头皮,做贼似地窜入那片墓地……

不几日,院子的晒场上已晒满了一大片绿油油的蒲公英,再晒几个日头干了就可卖钱了,我仿佛已看到那双白网鞋,穿在了我的脚上。可我已被晒得黝黑,满手的血泡,但心里是甜的。

天道酬勤,我终于凭着自己的劳动攒够了那2元5角钱。当我攥着一大把毛票站在高于我的柜台前时,捧回我人生的第一双属于我的那双白网鞋时,我内心酸酸的。我小心地穿着那双白网鞋走在上学的路上,潇洒极了……

岁月不堪回首,我已快步入不惑之年了,总喜欢怀旧。当然白网鞋、蓝裤子、白衬衣已成为过去。又是一个夏天来临,当我看着满街学生穿着款式新颖、质量上乘的夏装时,思绪随风飘扬,我又想起了当年那双白网鞋,它使我尝到了劳动的滋味,使我明白了——世间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劳动的散文2:体验劳动的快乐

文/陈梦琳

在青少年实践基地的日子里,我们十分快乐。其中,第一天的挖红薯活动最令我记忆深刻。

我们拿着小锹,拎着桶,来到田地中。老师一声令下,我们开始了活动。我们先找到藤,在离它20厘米处下锹,将一半泥土挖掉。当红薯露出一大半时,我们放下小锹,用手抓出红薯,用力地把它扳开来。就这样,我们的第一个劳动成果出来了。

我们越挖越起劲,女生没有一个顾及自己的形象,只管使劲挖。男生更是疯狂,休息也顾不上了,尽管天气很冷,可他们却是大汗淋漓。渐渐地,我们掌握了技巧,越挖越快,不一会儿,就挖出了“巨无霸”。大家都兴奋极了,没一个喊累的。

可能是因为大家从小都在城市里长大,根本就没有下过地,所以都觉得挖红薯分外新奇有趣,直到老师扯着嗓子喊停,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了宿舍。

这次的基地之行,让我们明白饭来张口的生活并不快乐,快乐在于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当你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你会感到无比快乐!

劳动的散文3:品读劳动无限美

文/王文咏

当我们走在宽敞整洁的马路上,我们不会忘记,是那些为街衢梳妆的环卫工人,让城市拥有了一张清爽的脸庞;当我们看到那些栉次鳞比的高楼大厦,我们不会忘记,是那些一砖一瓦堆砌房屋的建筑工人,让天下寒士拥有了遮风挡雨的家园;当我们满腹经纶、谈天说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是那些含辛茹苦培育我们老师,让我们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是的,他们都是朴实的劳动者,他们,让我们读懂了生活的美轮美奂,让我们品尝了生活的原汁原味。

前些日子,我去采访一位在农村土地上耕耘了一辈子的全国劳模,从青丝到白发,他把一生奉献给了这片深爱的土地,无怨无悔,矢志不渝。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老一辈的农民对劳动的爱——刻骨铭心的爱。我零距离地接触和感受到了劳模的光辉形象和感人事迹,给我的思想和心灵带来了震撼和升华。我的父母也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一年四季躬耕劳作,辛勤耕耘,他们辛劳的身影始终在我的脑海中回旋,在我的心田里激荡,他们勤劳的品质也传递给了我,让我每天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地奋战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

我对每一个劳动者都有着深深的敬意。劳动是上帝恩赐给人类的一种智慧和快乐,能给每个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带来美好的未来。劳动是光荣的,是神奇的,劳动可以去除思想的灰尘,洗刷灵魂的污垢,使人变得崇高和伟大。

让我们为激情的五月喝彩,为普天下的劳动者讴歌!

劳动的散文4:课余劳动收获多

文/胡承磊

去年秋天,呈贡的四户人家把我们村南边的二百多亩良田租去种麒麟西瓜。西瓜的种植,也给村中的许多剩余劳动力带来了收入,我的妈妈就是其中一个。

今年初夏的一个周末,我早早起床背上背篓,和妈妈去帮助西瓜老板摘西瓜。由于妈妈经常到瓜田帮忙种瓜,和这家的老板娘已经挺熟,所以我能进到大棚里近距离观看可爱的大西瓜,我感到非常有趣。

大人们摘下的成熟的西瓜一个个差不多都有脸盆大,浑圆、碧绿、透着一股甜味儿。我馋得都快流口水了,真想扑上去先抱住一个咬上几口,但想到自己的责任,就跟着妈妈背西瓜去了。休息时,我看到大西瓜旁摘下的那些碗口大小将被扔掉的西瓜,十分心疼,于是我就问老板娘:“阿姨,这么多的西瓜扔了不可惜吗?应该用不了几天,摘下来可都是钱啊!”老板娘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笑了笑说:“瓜留多了长不大,还都卖不着好价钱。一棵留一个瓜就行了。”“瓜小一点儿就卖不到好价钱,没听错吧?”我吐了吐舌头,表示似懂非懂。

快十一点了,可西瓜还没有摘完。我看到几位来批发西瓜的客户对老板的报价不满意,还是老板娘有准备,只见她眉飞色舞地告诉客户,今年的头水瓜品质非常好——瓜甜、个大、皮薄,每个都在十公斤左右,价也特好,全销到北京去了。现在这些全是第二水瓜,但生长期都在六十天以上,全熟了,随便捡,包熟。老板娘还接着说:“今天瓜少,估计不超过八吨。要是够一大车就直接卖到外地去,价格每公斤最少能在四元以上。”“瓜多价格高还好卖?这可能吗?”我又听糊涂了。

回到家,我一直在想着西瓜地里老板娘所说的两个问题。可问爸爸、妈妈也解释不清楚,于是全家人一块儿动手查资料,终于弄明白了问题。

1、不让人随便进入西瓜田一是怕人们随便翻动瓜拉动藤造成死瓜;二是怕会有病菌带入造成感染,出现死瓜;

2、瓜多达到一定数量,可以联系的买主就更多,销售的范围就可以扩大,选择余地也更大,销售的价格自然好一些;

3、一棵瓜只留一个瓜,这样的瓜养分足,个大,含糖高。表面看瓜的个数少了,但斤头不会少。最重要的还在于可以早熟,缩短生长周期,达到提前上市,得到较好价位,获得较高的回报。

课余劳动让我有了许许多多的收获,我真的好快乐!

劳动的散文5:劳动的喜悦

文/李雨萱

“五一”劳动节,我总想着帮妈妈干点什么。我绞尽脑汁地想:这个活一定要体现出我聪明能干,当然,还得我能干才行。想了半天,我决定了,我要帮妈妈洗衣服!

说干就干,我把自己的脏衣服全部找来,再拿了个大盆子,装了大半盆水,当我把衣服全部塞水里的时候,里面的水太多,居然全部流出来了,看着卫生间的地板上湿漉漉一片,我忍不住叹了一口气:唉,真是出师不利啊!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在衣服上洒了点洗衣粉,然后双手抓住衣服的两边,开始轻轻地搓了起来,搓了一会,发现领子上还是脏脏的。“难道是我力度不够?”我心中疑惑着,于是手里加大了力度,用力搓起来,可是那该死的领子像有意和我作对一样,还是不干净。也不知是热的还是急的,我的脸上都出汗了,衣服还没有洗干净,怎么办呀?我突然想起妈妈好像说过,泡过的衣服更容易洗干净。于是我冷静下来,让衣服在肥皂水里泡了十分钟,当我再去用力搓洗的时候,果然,脏的地方洗干净啦!

最后,我心里美滋滋地把衣服用清水洗干净,然后把衣服晾了起来。

这次洗衣服虽然把我累坏了,可是我却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与众不同的喜悦!

劳动的散文6:劳动光荣

文/李敏

种子只有放进土里才会生长,梦想只有努力才会实现,汗水与努力结合才会成功。所以说要想生存,要想吃饭,那就得干活。

农村的孩子不像城里的孩子,他们生活在远离土地的地方,而农村的孩子每天都要干活。我们已经懂事了,有义务和责任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个周末是“五一”,我决定实践“劳动最光荣”——去帮父母点玉米。一路上,春风徐来,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头顶上的太阳在伸着懒腰,小鸟也在附和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经过一路的颠簸,终于到了地里。

分工很明确:我点玉米,爸爸施肥,妈妈在撒化肥。太阳从早上的微弱光芒变成现在的光芒万丈,汗珠顺着额头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滴落下来,后背是如此难受,喉咙像着了火一样,很干。全身无力,已经没有刚开始的干劲了,既然已经干了,就把它干完。我一咬牙,又重新提着桶出发了,虽然很累,很热,很饿,但是一想到父母也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觉得自己也该努力了。

天渐渐黑了,农活也干完了,望着面前一片属于自己的“成果”,我笑了。

回家的时侯,望着快要落下的夕阳,我终于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

劳动的散文7:知青的劳动

文/东山峰人

知青的劳动描写

不知在什么时候,家里的凉台上突然飘进了几片泛黄的落叶,它悄然而至,竟不带一丝声响。我思量着;它一定是在空中盘旋飞舞很久后,好像是要告诉我一个秘密而有意钻进了我的窗户。落叶静静地卷缩在凉台上,脚步带动着风起,浮现出如针织般的茎脉,但叶面上的抹抹橘黄却是风雨拂过留下的烙印。而且还瑟瑟地还原了一个色调,一种氛围,不经意中就渲染了季节的轮回。

此时此刻,皮肤也明显的感觉到了昼夜的温差,那种老年常见的心悸失眠有种被苏醒的感觉。夏天的闷热与躁气慢慢被‘一场秋雨一场寒’而彻底清驱干净,秋凉将伴随着暑气的逃遁将成为我现在生活的主流。

口诵心维,人生,过去了的许多事情,其实不必非得追求一个答案,你回头看,那些事,就是答案。以前,我常常以为,记忆是最容易模糊的东西,在时间的流逝里,它会一件件地淡去。而知青的那种日子枯燥翻转,早已经慢慢淡化,刻骨铭心的事,只有那么几个回眸,但知青在东山峰艰辛劳动的事,便是牢不可破地粘在了记忆里。

站在时间的节点,我开始留恋,又开始伤感,那几年占据了大脑的浑浊、迷乱以及空洞似乎一扫而光,不珍惜的即将消散,但终究还是悲叹我人生的平凡。

记得知青一次聚会上,节目尾声,主持人要求大家各说了最后一句话,表达的却是同一种意思;“我只希望时间能再给我一次青春,让我重活一次!”听到此话,我喉咙哽咽,眼眶里泪水夺眶而出。

我这个人,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又因反思与回忆的激烈碰撞。所以,天生就具有同情社会底层和反对极权的思想基因。特别是经历过知青的苦难历程后,显然激活了我的思辩意识。所以,就更具有真实冷峻的笔触和诙谐讽刺的语言来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了。其所见所闻具有与当今非虚构写实的个人风格,其思维方式和见解与大家的意见也许不一定相左,究其原因,都是当年那刀刻斧凿般苦难岁月的印记所决定的。这正如叔本华所说:幸福是虚且短暂的,只有痛苦才是真实、长久的。

那个年代,由于家庭出生的问题,加之父母都带有旧社会过来的痕迹,即使双双都受过高等教育,终究都成为那个时代‘阶级斗争’的祭奠品。父亲曾因此被打成“地主、臭老九”而关在单位养猪棚已有七年之久。为此,我的整个少年和青年时代都是在极端压抑甚至扭曲的政治状态中度过的,一度真实地感到,我不能和别人在政治上平等,入团、入党、参军、读书都会受到歧视和打压,所以,很多时候心里只能卑微、仰慕的活着,所以,初中毕业后‘上山下乡’成了我唯一的选项。

这种尴尬的选择,为《知青的劳动描写》埋下了伏笔。

我是1972年3月随长沙市十四中学集体下放到石门县东山峰农场二分场三队当了一名知青。

说起知青,其实是精神项着灵魂上的流浪,也是那个社会的浮躁留给自己的尾款。每天经历的一切,虽在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却要被十六岁的年纪买单,也是知青劳动的开始。

曾记得,我们下放的那个地方,其贫困的程度彻底超出你平常的想象,从一件小事便可窥见一斑。

一次大雪封山的时候,全队放假,已是午饭时,从钟岭公社方向走过一个背着背篓的壮硕汉子,从他卸下背篓的动作和喉咙发出的吃力声中,背篓中货物至少不下一百几十斤。此刻,大家惊异的发现,他的双脚竟然裸露而未穿袜子,仅仅只踏着一双用棕树纤维做成的草鞋踩着尺把深的厚雪,咯吱咯吱的来到知青茅草屋旁休息。

这时,知青带队干部问他‘为什么,你不穿套鞋’?他憨厚地笑答,‘哪有什么套鞋,我们这里连胶鞋都少有人穿,干体力活就更舍不得穿了’。说完从怀里掏出一块用布包裹着的东西,揭开蓝色底子的印花布,露出桐油树叶包着的食物,一看,竭黄色粑粑坨中参合有玉米粉和一些米糠粉合成的块状形粑粑坨。此种食物立即在头脑里快速的飞转,这不就是我们读书时品尝过的‘忆苦餐’吗?真想不到,居然这就是他带的主食,也是他今天的中餐。他掰开一小块放到嘴唇边,用舌头添了下,然后嘴巴反复的颌动着,看样子就知道那是难以吞咽的食物。这时,有人从食堂端来两钵饭和一些菜给他,此刻,他连忙用石门口音说‘这那么要的、这那么要的’?两行泪水也自然从他眼角边流了出来。此情此景,我心里也哽咽的说不出话,瞬息便颠覆了我的‘三观’,让我没有想到,这里居然还有啼饥号寒,温饱都难保证的场景,这一切让我非常震撼!仿佛也把我自己打回到贫困、落后、蛮荒的原型。

知青下放的地方,目光所及,除山岚重叠,蜿蜒盘旋外,竟没有一寸像样的公路和房屋,知青点的房子都是用茅草和树棍搭成的,比现在农民工的窝棚还不如,并且四处透光漏雨。如遇雨雾天,周围的任何路面踩下去,鞋底粘连的泥巴绝对会使你身体突然增高几厘米,一瞬间同学们的身材都变得伟岸、高挑了。知青宿舍的四周,除了山还是山,你看不到任何简单的基本生活设施,唯有身子骨所用的气力在能量转换链条里化作农场的一切基本设施建设。

如果要评价知青当时的身份是什么?只能说是头顶着‘知识青年’的光环仅次于当地的刨锄农民。当手握锄头腰束葛藤,斜挎毛镰刀修补地球时,几乎就是一个活脱立体沾满了泥土气息的乡村农民雕像。

我,扛起任何的劳动工具,每一样都带有原始打磨的痕迹,窄窄的掘锄、弯弯地茅镰刀、像梭镖一样挑茅草和柴火的钎担、最原始避雨穿的蓑衣和带的寮叶斗笠,常常用山上的野生葛藤束着腰身,即使在日常的生活中,许多山民和农村职工的家里所用的炊具都是顺便在火塘上用竹筒挂着的锅、瓮器皿取火做饭,那种蛮荒、原始的氛围至今仍历历在目。

所以,在行文里,渐藏渐深,记下了一笔笔风吹雨浇的疲惫眼神,知青的脚步也被云雾也一次次确认过,在落叶和冬雪堆积很厚很深时,我踩过的青春,还有或深或浅的劳动痕迹,以及那耳熟能详出工的‘哨声’。

那一声,翻阅了我心里的春夏秋冬,却叫我泪语纷纷。因为,我们不是‘快活的劳动者’,都是为生存而劳动,为挣工分而劳动,为改造世界观而劳动,为灵魂救赎而劳动。

甲子之年后,知青经常相聚在一起,最喜欢谈论青葱岁月所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别人也许听了矫情,认为难以想象。甚至以为讯息等于眼界。其原因是他们的生活、社会阅历极为有限,也没有碰到他们父辈相似的境遇,喜欢迷失在讯息之中。如果由我们亲身说出来或者让他们亲自目睹,情况就大不一样,事件的真实度就更为贴切了。

其实,知青们回忆过去曾经拥有过的时光,无论是好是坏,幸福或者痛苦,你拥有过它,又失去了它。把过去的种种拼起来就是你的生命,谁不为自己逝去的生命而感到唏嘘呢。从这一方面来说,这才是知青的人性啊!越是接近生命的终点,人性越是浓烈到极致,而极致就是回归本真。所以,很有必要再叙说起知青干农活的具体过程,倘若你有机会,并且愿意耗时费力,你仍可听听我‘对知青劳动的描写’。

苦难印记中的那半块钢制犁片挂在食堂的悬梁上,仿佛又在耳际边‘铛、铛’的敲响,那是出工的钟声,声音在山谷中久久回荡,当传回知青小屋时又显得特别刺耳,它如同一道催命符,催促着躲在情绪后面十六岁的影子。

出工就该尽力抵达‘茅草坡’的工作现场,其实,就连到达都不容易,因为那都是崎岖曲折的山路,甚至无任何平坦的路径,有时还得靠你自己用刀砍出一条路来。这里,不分年龄,不分男女、不分强弱,任何抱怨是多余的不受欢迎。

记得,上山的第二天,我们第一次劳动就是下山背米,当时,山上所有的生活用品和用具都必须靠肩挑背驮。而我们居住的知青点海拔是一千四百多米,从队上出发到山下省道公路的拖拉机货箱上背米,垂直高度至少超过了故乡岳麓山的海拔300.8米高度的两倍,至今想起来仍不可思议。‘下山关节炎,上山气管炎’,当地职工尚能挑起几十百多斤,而我们却只能用书包背起几斤或十几斤,而且气揣不息、大汗淋漓。这一刻,如同初中课本《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感觉。忽然间,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

劳动的第二课便是开荒。你得使用山区特有的锄头,锄头呈窄型,一尺见长,适宜山区岩石地貌和荒坡杂草、厥根地形。如果,一锄下去碰到石头,锄头杷子就会震一下,手上虎口猛然被弹痛,久而久之,血泡就在手掌中如春笋般冒出,血泡破灭后,血水变成一股液体流出来有种钻心的疼痛。开荒碰到石头尚且可以避开,如果碰到茅草兜和厥根坨,那你就中了‘六合彩’,这种东西虽没有石头硬,但它任性十足,而且还连片成坨,一锄挖下去,锄头就蹦了回来,锄头挖在上面就好像是碰到了弹簧,使劲挖几下也只破点草皮,费工耗力。

那时实行的劳动报酬制度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者不得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一项劳动分配原则本身没有错,问题是;知青刚从城市下放农村,而且只有十六岁,不管从心智还是身体都尚还发育不全,一切要与农场职工一样拼工分,的确有些强人所难。

当时,各队对‘工分制’的规定;需每天做满劳动定额为‘十份工’。一切须靠工分多少来决定你的生活质量。挖一分荒地、背300斤柴火、挑满一立方岩石,仅仅才十分工啊!十六七岁的体力竟要与残酷的大自然斗,与自己的饥饿、情绪、恐惧斗,还要与农场职工和当地农民抢工分。

争‘工分’能吃饱饭,这是当时最高的奋斗目标,也是知青生理最基本的要求。

而在其他的出工时间段,同样也好不的那里去,清晨,打突击修公路、砌知青和职工居住的岩石房,你得背或者挑上几十、百把斤的岩石在非常崎岖的坡道上行走。特别是有些炸的很不规则的岩石锐角背在肩膀上如同镶嵌在肉缝中一样难受疼痛,那种负重而行时发出的哼呤声,就像俄国画家列宾笔下的《伏尔加河上纤夫》:十一个饱经风霜,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的劳动者,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的拉着纤绳,步履沉重地如同背负着命运的十字架向前行进。如果是用簸箕挑在肩膀上那起码有一百多斤,那个时候,明知自己多么脆弱,为图一种政治表现,却还狠心放着十六岁的身体独自跌撞,干着年龄极不相称的劳动强度。现在的年轻人想都不敢想,然而,他们的父辈却尝试并经历了。这也许就是有人所说的‘备尝艰难’的经历吧?

栉风沐雨的日子是知青生活的常态。赶上进山背柴,很可能会与当下进山旅游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那不是你想象中潺潺溪流,山清水秀,曲径通幽的乐趣,而是我当时最畏惧的事情。

砍300百斤柴火背回队部过称,才能拿十分工,这不是在平地上做事,也不是肚子饱有油水后的状态能撑过一上午,更不是走在正规的小道上背现成的木棍,一切全靠你自己想办法。

浓密的森林里几乎是死一般的寂静,静得出奇,静得我心里有种恐怖。眼前是岩石陡峭、坡道弯弯、沿路荆棘丛生,甚至还会使你摸不清方向感。我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在深山老林一处,踹着粗气努力的挥刀砍着树枝和碗口粗的树棍,体力耗尽,望着天空透进的一丝阳光,肚子早已是饥肠辘辘。早上半斤米的碳水化合物不知道什么时候溜得无影无踪,空囊如亦的肠胃变得空荡荡,口里时时冒出一股清水,额头上渗出一股冷汗,头脑中顿时有一种晕眩感。

善于幻想的头脑总是想起;假如早上能吃上一碗猪油拌炒饭就不至于让肚皮贴着脊梁,肠胃咕咕乱叫了,饥饿,就是我生命中被遗忘的悲伤。

饥也罢、累也罢,柴火肯定是要背回队上的。因为,‘十工分’的诱惑不得不让我豁出去了,我咬紧牙关,把葛藤条捆在腰上,插好砍刀,硬着一口气背上百十斤这捆柴在森林里穿行。那种劳动作业绝不像读书时看到的法国画家朱尔•布雷东笔下的《拾麦穗的女人》。画中浮现的那种;世外桃源,光鲜的人物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构成一幅和谐、宁静的图画。而我背柴的劳动却真有点像地狱,或者说像我想象的地狱。清静、潮湿、闷热、孤独、混乱、污浊的汗气味,还有最要命的,转身都转不了的狭窄地段,碰到无路的地方只能用膝盖和大腿顶着跪着爬行。除了哼呤声和无法穿透阳光的雾气,只有偶尔抬头望一望蓝色的天空来舒展内心的惊恐和背脊上柴火的压抑。

不知你脚踏在山峰哪一块土地上,头顶着哪一片蓝天?勉强笑笑,强迫自己不去想明天或后天劳动的事,但我明白,青春的精彩已成为烙痕,深深地,深深地烙在心田。

我又来到了茅草坡上,那是晴朗的天气,满坡逼眼的金黄色茅草随风飘荡。一坡一坡的茅草是当地极好的生活、生产用料。山上,住房也好、开荒也好,施肥也好,都需要用茅草做基础。砍一亩茅草是十分工,于是,砍茅草又成了我一个劳动对象。

我头顶着刚出来的太阳,弯着腰,用左手搂住一绺绺茅草,用右手握住茅镰刀拼命往自己脚面前作砍缩动作。燥热、汗水、茅草的花絮参合在一起堵塞着喉咙使人有种窒息的感觉。望着身后一束一束大片茅草倒地,然后用葛藤条捆成一垛一垛,捆的体积有手扶拖拉机货箱那么大,背在肩背上如同背一座山式的压得我连连直踹着气,然后再搬运到烧‘火土灰’的地方。

(注)烧‘火土灰’的程序;在地上挖几排沟便于通风,长数米,宽一两米。先放上厚厚的一叠茅草做引火,然后再放上树兜杂棍和晒干的草皮,最后铺上一层一层厚土,尾莫再点燃火,几天后肥性极高的‘火土灰’便大功告成了。我虽不懂得‘火土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但绿油油的甜菜苗、油菜秧、土豆苗、烟叶、玉米等因施其而茂盛的样子顿让我有种‘金篦刮目’心生笃意的佩服之感。

山上的晨雾在微风的吹动下滚来滚去,极像冰山雪峰,有种飘然欲仙的感觉。我虽看不到太远,是雾常常档住了我的视线。雾是山区的常客。‘小雨小干,雾天大干’这是当时队上出工的口头禅,岂不知,雾兴云涌的天气是非常的潮湿,它不亚于蒙蒙细雨的天气。时间稍久,眉毛上会挂满一滴滴水珠,头发如刚刚洗过,衣裤都会潮湿,全身都有种湿淋淋的模样。当你收工回家,知青的宿舍里绝对没有热水和火烤,冰冷冷知青宿舍将冷落你一颗火热的心,相互瞧见的是鼻孔挂着鼻涕和雾水,一副狼狈至极。

那个时候,我最羡慕的是能调到农场的场部,特别仰慕穿着三个口袋衣服的人,左上衣口袋中还插着一支金星钢笔的干部们。

记得一次从山对面观音尖背上很重的课桌,揣着粗气,停歇在场部时,我从一排木屋的窗户中瞧见,他们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一杯冒着热气的绿茶,看着一张报纸的生活状态时,我心理别提有多难受。

冬天来临,我去场部背米时,那种白雪皑皑的天气里,我又瞧见木房中,有几双腿夹在一盆碳火中间,反复搓弄着双手,抿一口热茶,然后谈笑风生的场景,让我心理是五味杂陈。那是温度斜射下的一种距离,这种差距陡然会涌出心里的一种不甘,在这恶劣的天气里,十六岁的年纪却干着如此繁重的体力活,而眼前‘穿三个口袋衣服的人’却是如此的舒坦,一种毁灭的兹味悄悄地蔓延在心底。

转而一瞧,都是十六七岁的年龄,喜欢带军帽、穿军裤的拥挤在山峰上。超体力强度的劳动,你才会意识到知青是多么杰出的人。由于实物缺乏、生活极端贫瘠、造成营养不良,他们大多身材矮小,头发枯黄发直,甚至有的还发育不全,但几乎个个有副绝佳体型:手起老茧、结实而灵活的腰,小而凸的臀部,任性十足的心态,哪里看都没有一点儿赘肉,绝对是如今‘健身房’锻炼所不能比拟的。

或许,每个知青队上的情况都莫过如此。我流窜过隔壁几个知青队上,所以才会对各队的劳动过程有更多了解。主要是因为仅仅从一个知青点到另一个知青点就很不容易,很难再注意到别的。从某方面说甚至令人沮丧,或者说至少不像你预想的那样。你溜进任何一个队,及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干活情况都八九不离十。仿佛日子突然慢下来,只有望着山下公路的客车才有给你回家的错觉。

山区的冬天来的特别早。进入十月山上就可以烤火了,甚至可以烤到来年阳历的四、五月份。出人意料的是,还要数寒风呼啸的冬天出工。我扛着锄头、铁锹、簸箕去修公路,垒大寨田。外面的雪,一直飘着,让人不寒而栗。大家都不愿意出工,不愿被那寒冷的气息包围,就连云彩也不见踪迹,让这天显得更苍茫寂寞了。

出工的哨声还是吹响了,那是队部支书吹的,它如同无声的鞭子突然猛抽在我身上,逼得我拿起长筒套鞋穿进去,哎呀一声,套鞋里面的冰疙瘩还未融化,那刺骨的钻心的疼痛是难已用语言表达的。现在的人们不会明白那种感觉,除非他在山区或是在北方亲身经历过那种气候。我粗略地想象,用身体的热量把套鞋里的冰鞋垫底融化后,到第二天紧接着又被冻成冰疙瘩,而且,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如凤凰般涅,起死回生,又痛不欲生。现在想起来心理猛然还会有一阵抽搐的痉挛。

那个时候,有人把农场里划分了几个层次,只不过这个划分很委婉,不会拿到台面上更不会在谁身上明目张胆地贴标签。人分三拨,第一是高干子弟、官宦人家,享受社会特权,少吃苦或不吃苦,第二是掌有物资权利、握有人脉关系、有实权的,他们镀金式的来,然后又镀金式的走,第三拨就是平民家庭。我们这拨知青,除了加倍努力,夹起尾巴做人,能不能成,剩下都得交给天命。

或许,知青是最能够代表体力劳动者之一,不仅因为其工作性质如此骇人的糟糕,更因为它是那个年代至关重要的必要,现在却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此远,如此隐形,隐形得叫人能够忘记,如同忘记血管里的血。

记得72年底山上修水库的事,暂且不说知青居住和劳动的场景。光讲每天知青的伙食标准,一日三餐,天天是一锅清澈辣椒盐水汤,无任何‘有效物资’,上面仅仅飘零点油水,从水库动工到收官知青伙食从未改变。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当今的农民工,知青生活的见证者与现在农民工所干的活一样,甚至比现在农民工还‘有过之而不极’。

回忆起曾经的知青生活,一时间你会觉察到,不同的人生活世界是多么不同。在上山下乡的世界里,知青慢慢清楚了‘三大差别的概念;熟悉了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巨大差距。这种在私有制社会中表现为对立关系的痕迹依然环绕在我们身边,并且还有原始状态下固化的影响。

回首往事,日子中竟全是斑驳陆离的光影,记忆的屏障中,曾经心跳的声音已渐渐远去。突而,知青回城后又遇到了糟糕,拼命工作,省吃俭用,结婚生子,不惑之年却又碰到改革开放,下岗的绳索紧紧勒住我的咽喉让我如同惊弓之鸟,前几十年的事已经让我筋疲力尽,如今还因为人生路上有些上坡,身子骨也大不以前,总感觉每一节脊椎上都有的永久的伤疤。当贫穷到了一定程度,基本上大多就没有能力去思考教养、出路和眼界。当生存成为唯一的奢侈品时,这个世界所有的繁华似乎都只是摆设。

现在,一些混得比较好或稍许有些名气的人不会怀疑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和所谓的地位。但不知他们是否意识到,至少在开车或走路时看到农民工的劳动和扫马路的环卫工人的辛苦?是否了解几十年前只因为知青们豁出了一条命,改革开放才能如此进行?让如今所有人相对而言还算富足的生活,都实实在在是底层苦工换来的,他们不成年的体魄,黧黑的皮肤,用双臂和心酸换来了今天。

事实上中国“知青劳动的模式”是个未完成时,尚没体现出更多精神层面的内涵。回城后,又与目前以改制、下岗、失业为转换形式,失去了基本生活的保障,与生活最底层的农民工同日而语了。从这个意义上看,知青的确失去的太多,而得到却又太少太少。然而,据我了解,他们大多数人中并不认为过去的‘知青劳动’做错了什么,尽管他们输的一踏糊涂,但他们坚持认自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天能做对。

曾经的知识青年其历史定位十分模糊,现在,有些人却无知无觉,但不论怎样,现在的社会几乎把知青都给忘了。唯独知青曾还是记得自己,记得曾经的劳动,记得他们经历了共和国最艰苦的阶段,记得为改革开放做出来巨大贡献,究其一生还是波澜壮阔。

知青作家蒋巍说:“只有我们的青春——中国知青一代的青春,在人类全部进化史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空前绝后的。”余秋雨说:“在没有战争和灾荒的情况下,老三届可以说是20世纪有文化的年轻人中遭受最多磨难和折腾的群体之一。

命运对于人生的意义正是它的不确定性,这种力量超越了人本身的控制力。所以,既取决于个人对于命运的态度,更取决于个人对人生的立场。在“命运”面前,我或许并不是一个先知的“智者”,但我还是有些准备,要用自己风华之年的生命证明自己坚守的不屈的精神,担得起不折不扣的无畏勇者。

上述之说是否已经被人们忽略,我不知道?只是每当我想到山区,想到知青的劳动,毫无疑问,还是呛得有些窒息。知青每一次步伐都是负重而行。历史在他们身上鞭打出深深的伤口。

翻开记忆的相薄,拭去些许的灰尘。其实,季节的转换无关人心,但你换一个角度看人性,却是互踩互害的世界,与地狱无异;如果,互帮互助,则随处都是天堂。因为自己是知青,也淋过社会的风雨,所以愿意去为别人撑一把伞,因为自己受过伤,所以愿意去守护别人的脆弱。还好,兜兜转转,我终于混到退休之日,此刻,才如释重负。

秋天,渐行渐美的来临,季节的身段也日渐丰盈,一树桂花香遍了我的心扉。此刻,文字依然在吐露我时光的密语。夜晚静悄悄的,我舒展四肢,再次一个人安静地伫立于窗前,拾起飘进窗户的落叶,闭目细嗅清风送来沁人肺腑的凝香。良久,抬头望那满夜的忽闪忽闪的星光。

夜已经很深沉了,外面的光线渐渐暗淡。我突然想起萨特有句话说得挺好;老年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不断被剥夺的过程。因为,人生很漫长,总不能一锤定音。

知青的往事也随着我们的苍老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是知青的那些往昔的劳动踹气声,依稀还在耳畔环绕;还有那些内心的叹息,那些熟悉又繁忙的劳动场景,一遍遍在脑海回放:纵有千般感慨万种情愫,也只能莞尔一笑,我站起身来与往事告辞,昨日恍惚如梦,随一缕缕时光的暗香,在风中残留。

朋友请你记住:‘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2020.9.28草于家

劳动的散文8:劳动中的快乐

文/金伟

劳动,这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

我们的长辈,他们一直都是劳动者,他们都在用劳动维持这个家。为了让我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起早贪黑,用他们的劳动带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那天,我也想要亲身体验一下劳动的苦与累。恰好今天是劳动节,现在就让我带着你们进入我的劳动时间吧!那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乘着汽车回老家。在途中,我一直幻想等会将要面临的事情……终于,两个小时之后,我到了老家。我决定回家后要做的事情是割草和拔草,我要先从简单的事情做起。

老家的小苗圃里,密密麻麻的小草需要我去拔。这拔草还挺难,要挑着缝隙,然后小心翼翼地拔出来,可千万不能摇动到那小树苗。等拔完那一大块的三分之一时,我的手就开始酸疼起来了,情不自禁想站起来甩甩手、蹬蹬脚。但是只要你肯拔,并专心地拔,还是可以拔完的。当你把草拔完后,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要坐在沙发上,休息一会儿,根本不想再做什么事。

拔完草后,我又想起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等着我去完成——割草。

我拿起镰刀,拖着疲惫的身体往田的那一边缓缓走去。过了许久,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草割完。割完后,我累得半死,一到家我就精疲力尽了。

哎!现在想起来还是挺开心的。一句话就是:“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前两天,我又回老家了,去苗圃里看了一下。哇!小树苗长高了许多,而且小树苗上还长出了许多小嫩叶和新芽,小树充满了勃勃生机,在我脑海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这是我当年用汗水勾画出的美,使人许久地沉浸在这其中,让人难以忘怀。

劳动的散文9:劳动的幸福

文/魏泽先

如今的农人,幸福多了。大地的庄稼收割以后,一个电话,就会“突突突”开来拖拉机灭茬,并且打出第二年播种的田垄。等到开春播种的日子,用播种的机器一种就完了。有的人家,再喷洒一遍灭草剂,完活儿,就等着收获了。

可我家有一块地,叫山坡地,面积不到半亩,拿农村的话说,就是一巴掌大。它在山上,山高,上不去车,自然就不能用拖拉机灭茬了。想扔了,不去耕种,任它荒芜。但是,农人对土地是有感情的,舍不得。所以,每年我都要重复原始的耕种方式,用犁杖播种,用锄头除草松土,用肩扛收获。

于是,我带着装满热茶水的保温杯,拿着镐头下地了。

刚到地里,看着一地的茬子有点打怵,每一镐刨下去都很费劲儿。累,渐渐开始冒汗。汗水湿透了衣裳,腰酸背疼,我停下来,直起腰身,拄着镐在山上撒目。我突然看见远处的一片坟地,那坟地里埋着几个我熟悉的人。

那几个人活着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他们都睡在了泥土之下,再也不用劳动了,也不能劳动了。而我们还在劳动的人,是还能劳动,我突然觉得,劳动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

于是,思绪的野马撒开了四蹄,在我思维的空间里任意驰骋。作为一个农人来说,首先,能劳动,还可以劳动,说明你身体好啊。能劳动,还有个好身体,健康就是一种幸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梦中,一声最早的鸡啼让你醒来,睁开眼睛。不用起炕,翻一个身,在窗外照进来的微光中想想一天的事情,想想田地该咋样了。青蒿子露头了吗?野鸡们来地里了吗?能想这些,说明你还健康啊,健康是不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

能劳动,证明你有价值。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了价值就没有了意义。就拿眼下来说,我刨的每一棵茬子原来都是一棵庄稼的根啊,每一棵庄稼都是结粮食的啊。人吃的粮食,就是生命的源泉。我的哥们儿,一位诗人说:“民以食为天,天是我种出来的。”我下田劳动,播种五谷,我该骄傲。作为农人,我用勤劳和汗水耕种出来的五谷可以养育人类。

我突然又有了一个想法:劳动,也是一个人最大的慈善。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只有劳动才能耕耘出果实,只有耕耘出果实,你才能施与别人。

好好想一想,所有的劳动都是在“给”,给自己,更是在给大众。没有劳动,哪有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的东西?

你看一看我们周遭的一切,哪一件不都是因为别人和自己的劳动奉献出来的呢?没有劳动,哪有赖以生存的口粮?没有劳动,哪有衣裳?没有劳动,哪有房屋,哪有代步的车辆……

因为我们的劳动,才有了这个欣欣向荣的世界,因为我们辛勤地劳动,世界才得以存在,发展,进步,方便。

这一切,可能你没意识到,想想,其实,你的一点点的劳动都是在贡献。贡献,就是施舍。施舍,就是最大的慈善。

有多少人想劳动,但是已经没有了劳动的能力。想流汗,想劳累,可是已经没了这样的机会。

珍惜生命给你劳动的机会,劳动的汗水是畅快的,劳动的苦累是幸福的。

于是,我浑身是劲儿,忘记了汗水,忘记了劳累,因为,我悟到了一个真理:劳动是件最幸福的事!

劳动的散文10:特殊的“收获”

文/孙宇昊

收获是什么?是劳动取得的硕果?是取得好成绩的快乐?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有很多。然而今天,我却得到了一个特殊的“收获”。

每次走进校园,总能看见一棵矗立在花园中心的橘树,上面长满了金灿灿的小果子。有人说它是金橘,有人说它是一般的小果子,还有的人说它是普通的橘子!百般的猜测,最后断定,它就是橘树,看到它总是让人垂涎欲滴,每次心都痒痒的。

今天广播里突然通知每班派一人去领橘子,一听到这个好消息,同学们都沸腾了。怪不得,我也发现那棵橘树怎么少了几分姿色呢!老师先将一个个黄灿灿的橘子发到各人的手里,眼看盒子里的橘子一个个少了,一个比一个小了,最后面的同学愁眉苦脸,好像怕分不到橘子似的,坐在前面的同学,眉开眼笑,好像迫不及待地想把橘子往嘴里塞。只听见老师一声:“可以吃了!”同学们便立刻动手剥皮,有的同学可能剥得太急了,青黄色的汁水溅到眼睛里,有一点酸,又有一点痛。但是为了吃橘子,啥事都不管了!

瞧,那是谁?姜文博!他狼吞虎咽般地把整个橘子往嘴里送,竟然连咬都没咬就咽了下去,嘴上还留下了几滴黄色的橘汁。我在想,他是不是等一会儿要像猪八戒一样问张老师再要一个“人参果”呢?

陆以涵到底是我们班的高雅人士。只见她一片一片地,小心翼翼地吃着,真像一位高高在上的公主。

我虽然没有陆以涵吃得那么高雅,但至少也没有姜文博吃得那么夸张!

开始,我以为这小橘子多少是有一点儿酸的,因为它的外表不是全黄,而是稍稍有点呈青色,所以不敢吃,但看大家吃得这么开心,还是挺着胆子吃了一点。味道却出乎我的意料,很甜很清爽。如今想来,真想多吃几个呢!

是啊,只有劳动才有收获,虽然这一次品尝的是一个橘子,但是却让我们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

劳动的散文11:劳动,是五月的美妙旋律

文/钟芳

鲜花是五月绽放的表情,劳动是五月谱写的音符。五月一日是劳动者的节日。伟大科学家高尔基说过一句话:“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对劳动给予了至高的赞美,凸显了劳动充盈着收获的幸福与喜悦。“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动一词,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已出现,像那首着名的《伐檀》篇,一开头就讲“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是一首描绘伐檀木的工人劳作的情景并表达对当时统治者不满的民歌。唐代诗人王建在《酬于汝锡晓雪见寄》诗中讲“劳动更裁新样绮,红灯一夜剪刀寒。”辞书里解释劳动为:人或动物用肢体和大脑创造成果和进行思维的一种活动。当你亲身体验了劳动,并把劳动作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才会深切地理解劳动的巨大价值和真正涵义。

劳动酿造生活,劳动创造财富。唐人李绅《悯农》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们明白是劳动者,用一滴滴的汗水,用那粗壮而勤劳的双手,换来我们的衣食住行,托起我们的多彩生活。明代冯梦龙的诗:“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则告诉人们所有的富贵荣华,无不是从艰苦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劳动进化人类,劳动改变世界。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劳动创造一切成就,劳动推动文明进步。人类要生存,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强盛,个人要发展,都是通过诚实劳动和点滴积累完成的。如不热爱劳动,任何蓝图都不过是纸上谈兵;不努力工作,一切梦想都只是一枕黄粱。鲁迅先生说得好:“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劳动最伟大,劳模最光荣。新中国成立初期涌现出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掏粪工人时传祥等,他们忘我工作、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然而,随着时代不同,劳动价值观悄然发生变化。现今中国,处处洋溢着劳动创造的热情,时时收获着劳动带来的快乐。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奥运工程、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重大项目,无不是靠亿万人民的辛勤劳动。创新成果层出不穷,高技能人才茁壮成长,技术工人登上国家科技奖最高领奖台,充分展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崭新时代风采。

生机勃勃的时代催人奋进,宏伟绚丽的远景鼓舞人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次在谈灵感时说道:“要等待灵感的垂青,就先得不停地学习,实践和劳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挥洒的汗水多,谁付出的心血多,谁采撷的果实就越甜美。袁隆平正是在一次次科学实验的积累中,在实践基础上的劳作中,最终取得成功,创造了人类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劳动是一首激昂奋进的歌,深情地演绎着铿锵有力的美妙旋律,让我们学会劳动,热爱劳动,用智慧和汗水托起美丽的中国梦,共同描绘我们伟大祖国的壮美画卷。

劳动的散文12:用劳动愉悦自己

文/赵自力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劳动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劳动是个宝,人生不可少。”我和姐姐从记事起就开始帮父母干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和家务活,是我们成长课堂的一门必修课。父母用他们辛勤的劳动,既养育了我们,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劳动的榜样。

记得那时家里每年都要养几头肥猪,父母到田地里忙农活时,喂猪的野菜就要靠我和姐姐去摘了。我们常常是中午放学一回家,拿起竹篮就跑向田野,去扯嫩草、挖野菜,去采摘猪喜欢吃的树叶。我和姐姐抬着一大竹篮猪草回家,看着猪儿埋头贪吃、边吃边哼哼欢叫的样子,我们开心不已。那种幸福,就是劳动后的甜蜜感觉。

读初中时,我在校住宿,每年要交给学校几百斤柴禾。父亲常常带着我去砍柴,天蒙蒙亮,我们便起床上山。我学着父亲的模样,弯着腰把那些茅草割倒,整齐地摆在地上。有时累了,直起腰想歇歇,看到父亲将身体弯成一张弓,一直在不断地割,我又默默地继续劳动。当父亲架着牛车把我们砍足的柴送到学校时,是我最宽慰和自豪的时候,因为那是我和父亲共同劳动的成果。

参加工作后,我对工作一直充满敬畏,不断付出艰辛的劳动,去收获人生的喜悦。工作上的努力,为我赢得了广阔的天地,更为重要的是,我享受到了劳动过程的愉悦。我欣赏一种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快乐地工作着,那些劳动的姿势,在我心里永远是最美的。

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我喜欢劳动,并且享受着劳动带来的快乐。我一直相信,一个热爱劳动的人,是愉悦的,是幸福的。

劳动的散文13:古诗中对劳动的赞美

文/谭萍

五月一日是劳动者的节日,在这个火红的日子里,漫卷诗书,于诗词中寻找劳动者们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影子,别有一番情致。

唐代诗人李绅可谓把劳动者的勤苦写到了极致,他的那首《悯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诗生动刻画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汗珠洒在灼热土地上的情景。明代冯梦龙有诗云:“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告诉人们所有的富贵荣华,无不是从艰苦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除此之外,无论是刘禹锡的“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还是郑遨的“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都在告诫我们,要懂得尊重劳动人民,并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

生命因劳动而美丽,美丽因勤劳而精彩。宋代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如此描述农民通宵打稻的情景:“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写出了农民收获的欢乐和劳动的愉快。而他在自己的另一首同题诗里有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又把那种男耘田,女织麻,孩童也学种瓜等几幅饶有意趣的农家生产小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李白一生写诗无数,流传下来的就有近千首。他有一首题为《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的诗:“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透过短短二十个字,我们不难感受冶炼工人的辛苦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五月,是麦收的农忙时节。熟透的小麦张开着麦芒,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一吹,沙拉拉作响。白居易在他那首着名的《观刈麦》中这样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描写了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的情景。而勤劳的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想着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农活。

春夏耕耘,秋冬收藏;昏晨力作,夜以继日。劳动,是人类永远的主题,美好的生活需要双手来创造。在古代,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节日庆祝劳动节,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人们对劳动以及生活的热爱之情。而今,我们从那千年的古韵里,依然能够读出勤劳质朴的人们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劳动的散文14:劳动最有滋味

文/高泽轩

假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饱览祖国壮丽山河、静心读书,畅游知识的海洋、蹲守电视剧前,观看喜欢的电视节目。但最有意义的要数假期返校挖树坑的那一天。

暑假,正是炎热的夏天,又是雨水甚多的季节,便是植树的最好时机。我们学校虽然百分之七十的绿色覆盖面,但还有一部分荒芜。因此暑假中的一天,四、五、六年级的返校挖一天树塘。

吃过早饭,我兴高采烈的扛起十字镐,手提垃圾铲,叫上伙伴向学校奔去。到达目的地,同学们还没有到齐,我们就去大树底下乘凉。过了一会儿,班主任来了,洪钟似的声音在校园回荡,“同学们,集合,听我安排任务。第一:注意安全,大家要分开一点,不要撮在一起,走动时,用锄头时看清瞧准。第二:每人不少于两个坑。动手吧!”

顿时,同学们像热锅的蚂蚁撒在草坪的各个角落,给绿色的草坪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有的同学脱去外衣,甩开膀子,大干起来。只见锄头上下挥舞,这里叮当当,那里哐啷啷。这里哎呀,那里哎哟。我也不甘示弱,心想:“才两个坑,老师您以小瞧我们了吧!我几分钟就搞定。”我左手在后,右手朝前捂住锄把,高高举起,用尽吃奶的力气往下压,恨不得一下把坑挖出来。可没想到锄头落地,“当”的一声巨响,火花四溅,手像触电似的又酸又麻,难受及了,差点丢掉了锄把。我气急了,照样又挖了一下,结果更惨。我像泄气的篮球,再没有勇气挖下去了。老师走过来说:“笨蛋,下面有石头,不能硬来,要轻轻的挖去草坪,找到石缝,先把石头撬起来,再挖。”我按老师的方法挖出了第一个坑。这时已经是汗流浃背,精疲力竭、口干舌燥了。手无力再抬起锄头,就想一头栽进一个冰凉的池塘,降降温,吃上一口冰凉的水。

这一天,时间过得真慢,真是度日如年。终于熬到四点半,放学了,大家高兴地一边大叫,一边乱跳。回家的路上,我边走边想:“爸爸、妈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田间劳动,是多么的辛苦啊!从此应该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同时通过就今天的劳动,使我懂得一个道理:“遇到强者,不能硬拼,只能智取。”

劳动的散文15:劳动是快乐的源泉

文/疏泽民

世上最美的表情,是劳动者那张热汗淋淋的笑脸。

美的表情,来源于愉悦的内心体验:吃着自己辛勤栽种的小菜,总觉得比菜市场买的更有滋味;穿着自己编织的内衣,总觉得比一身名牌更温暖贴心;花着自己流汗打拼挣来的票子,总比伸手啃老要心安理得……因为,我们付出了劳动,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当我们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时,自然会感到心安和快乐。

劳动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一个人如果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不在劳动中体现自我价值,那么,他将会与社会脱节,无法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他人提供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就能在劳动中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快乐和富有。

劳动是开启智慧的钥匙,是增进健康的良药,是培养快乐的源泉。开动机器的蓝领,田间劳作的农民,路口执勤的交警,以及脚手架上的民工,农贸市场的商贩,搬运货物的人力车夫,清扫垃圾的“城市美容师”……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付出自己的辛勤劳动,都能从劳动中获得快乐。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一个不劳而获的人,自然无法体验到这种乐趣。

作家罗兰说:“世间一切美味佳肴,都没有劳动结出的果实更甜美。”因为有了自己的付出,我们会觉得格外甜美,也格外珍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份付出一份回报,一份辛劳一份甘甜。劳动是生命的动力,是快乐的源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