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的文章

请欣赏开车的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开车的文章1:美丽的西塘

文/朱妩隽

今天下午,爸爸开车带着我们去“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在导游叔叔的带领下,我们进了园区。一进门,就看见小桥流水,弯曲的小河清清见底,一群群鱼儿在水里游动,一座座各种各样的小桥横跨在小河上,好看极了。

我们订的房间是“富春客栈”,推开窗户就是热闹的街和静静的小河。我们参观了西塘有名的酒文化博物馆,里面有陶瓷做的酒壶,有的很古老,有的很名贵,还有的形状很特别。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只“凤头壶”。那只酒壶,盖子就是一只凤凰的头,栩栩如生,那眼睛好像能转动一样,它尖尖的小嘴里居然还能看到红红的舌头,古代的工匠真是充满了智慧啊!

接着,我们又去了钮扣博物馆,在这里,我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钮扣:有玉石做的,有牛角做的,还有琥珀做的……它们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我都看着不想走了,要是用它们来装饰我们的衣服,一定会更加美丽的。

白天的西塘特别热闹,走在街上人贴着人,大家都随着人流向前涌动着,偶尔挤进小店看看自己喜欢的东西,和老板讨价还价。

月光下的西塘又是一番景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清风徐来,河水荡漾。河岸两边的一只只红灯笼倒映在清澈的小河里,再加上闪烁的霓虹灯,被一条条小船划成一道道五彩斑斓的波光,把人们的心都融化在这月色灯光里了。

早上的西塘是宁静的,只听见窗户上雨滴敲打玻璃的声音,推开窗户向街上望去,还是有人兴致勃勃地撑着伞在游玩。雨越下越大,落在屋檐上、小河里,好像在演奏一支西塘的歌曲。

在这热闹的雨中,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美丽的西塘。再见,西塘,我还会再来的。

开车的文章2:犁田

文/杨超

偶逢周末或节假日,开车回老家看看旧居。故乡的老屋早已断瓦残垣,墙上长出的草迎风飘舞,不知是欢迎我们归来,还是我们对老家的疏远表示惋惜和反感。是的,故乡的土屋已经面目全非,墙角的耙梳和铧口已经蓬头垢面,那用来犁田的铧口虽然瓦砾堆积,但是它依然高扬着头,述说曾经在水田里摸爬滚打的艰辛和秋天谷穗的辉煌。

我看着锈迹斑斑、木料渐腐却依然坚守老屋的铧口,心中有一份酸楚,有一种亵渎它的罪过。时光定格在我15岁那年,其他同学在争分夺秒忙于备战中考,而我却恍兮糊兮地逃学。父亲看见不争气的我,恨铁不成钢。多少次毫不留情地用“黄荆棍”抽打到我的身上,然而屡试屡败。父亲摇了摇头:“这娃儿看来要成才很难,先教教犁田、耙田、做庄稼算了。”

父亲给我上的第一堂课:犁田。清明前后,庄稼人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春耕了。雨水一来,田间的一切都变得鲜活起来,变得生机盎然。父亲干裂的嘴唇尝到了雨水的甘甜,嘴角挂满了笑容,黝黑的脸也胀得通红通红的,像喝了陈年老酒一样。在那个雨天,父亲头戴斗笠,肩披蓑衣,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劳作。

父亲没有放过偷懒的我,让我戴着斗笠,牵着牛跟随他参加劳动。来到田里,父亲一边引水到田里,一边将田的四周用耙梳筑牢实,以防漏水。我撒开脚丫在田里跑得欢,牛儿在田中间欢快地吃着草,我暗想:“坡上还好耍,比读书轻松多了。”父亲犁田累了,歇息一会,拿出叶子烟抽着,牛儿也累了,张着大嘴巴粗犷地啃着绿草。我感觉这犁田很简单,也想去试试。

父亲同意了,我握好铧口的把子,煞有介事地学着犁田,但是铧口尖只挂了一点干田的泥巴,就像给干田挠痒痒。父亲说:“娃儿!像你这样犁田,这块田一天都犁不完。”顿时,我的蛮劲来了,把铧口提正,用枝条做成的鞭子狠狠地抽打着牛儿,耕牛一疼,扬起头,鼓起眼,四只脚踩住干田奋力一蹬,铧口尖直往干田里边钻,瞬间,只听“咔嚓”一声巨响,铧口的木料断裂。我扔下铧口就跑,斗笠掉到田里,牛儿喘着粗气,恨恨地看着我。父亲在田里叹了叹气,最终没有狠揍我一顿,而是让我牵着牛,他肩扛损坏的铧口回家。在路上,父亲一言不发,我任凭雨水打湿我的全身,那狼狈样至今记忆犹新。

回到家,父亲拿出工具,开始修理断裂的铧口,我站在父亲的旁边一动也不动,比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批评还胆怯。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做任何事情,并不是你想象那么简单,种田也需要知识,需要动脑筋才行,没有艰苦的劳动,换不回谷满仓。你是选择跟我一起务农呢?还是继续好好读书。”父亲这次的话语并不多,对我却是很大的震动,我心中荒芜的田已经被父亲好好犁过。清明节过后,我背着书包上学去了,青少年时期,我们的“田”就在校园,需要用心去“犁”。

儿时的犁田经历已离我远去,但这一辈子,都不可能淡忘乡村生活受到的实景教育。没有下过地、种过田的人,就没有“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的感悟;没有辛勤的耕耘,也就没有丰硕的收获。

开车的文章3:老屋

文/郝红霞

母亲执意让我开车去看儿时的老屋,如若步行,以母亲蹒跚的脚步计算,大约得花半天的光阴。母亲老了,算日子的方式总是以半天衡量。父亲也坚持要去,母亲盈盈地笑着埋怨了几言,大约是想阻止,我深知母亲生怕父亲触景生情心酸不已,再忆往事种种。父亲执着的很,母亲拗不过父亲,父亲显然激动不已,手持镰刀的手开始微微颤抖,父亲说四五年不曾回老屋了,院子里肯定杂草丛生了。

一路上,父母不说一句话,我有十二年不回老屋了,是怕还是念,是伤还是怨,是躲避还是难舍,皆是无法言表的情感。母亲紧紧握着老屋门上的钥匙,父亲一脸期待的光芒。车停在了公路边,父母一前一后地走近老屋,旧时熟悉的巷口,年轻的邻居已成灰发老者,安然静坐门口长板石条上,父亲大声地向他招呼,那老者竟然木然地盯视父亲,摇头不语,毋庸置疑,不认得旧事与旧人了。这样的情形与想象,貌似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不识曾经,不明往昔,安静今日以慰藉自我。

母亲唠叨了一句:几年不见,怎么会老成这样了?父亲悠悠地叹息着。老屋突兀地矗立在我眼前,墙壁塌陷,荒草飘忽在横断的残垣上,独自迎风凄美着,牵牛花肆意妄为地绽放着,缠绕在小院的梧桐树上。几颗南瓜茎叶蔓延了一地,遍地生长着指头粗的小榆树。父亲用镰刀割开杂草,母亲踩几脚下去,踏出一条路。儿时,扣麻雀时藏身的小屋早已房顶全无,破旧的四壁的轮廓依稀还在。神情慌惚中浮现出少时,雪天,支一草筐,撒几粒麦粒,企图扣住那些贪婪的鸟儿,鸟儿四散飞向树枝,雪花簌簌飞落,太阳通红,少年心很美,岁月静好,一大把一大把的光阴行走中,扬起了数不尽的快乐与幻想,幻想某天会像城里孩子一样,满口袋尽是奶糖,得意地剥一块放入口中,引来一群羡慕的目光,幻想有天不再穿姐姐的旧衣裳,有一件属于自己的新衣,趾高气扬地奔走在大街上,这种感觉,你懂,你又不懂,可是我懂。

父亲慢慢地打开锁,轻轻推开褪色的木门,缓缓地迈进老屋。我的泪如泉涌,生我养我的老屋就在这里,不忍心再看,不忍心不看,门上经年的门神贴画痕迹依然如故,墙上斑驳的对联残片还在风中飞动着苍老的故事。说不尽的儿时旧事,屋檐下悬挂着铁丝挂勾,晃晃悠悠,母亲总是把白面馒头放在篮子中,然后,高高地挂起,生怕饿坏了的孩子们偷吃,到吃饭时方能尝尝馒头的香味,一周内吃一次馒头算是幸福感十足了,父亲的身躯高大如山,肩扛着一布袋小麦走在通向粮站的山路上,父亲的脚步咚咚坚定有力,我紧跟着父亲的影子走着,幻想某天变成父亲的大梁,为父亲撑起一片天。

我不停地拍照,为老屋,为父亲,为母亲,父亲早就备了手电筒,独自在屋内慢慢地转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照亮了父亲经年坐的圈椅,仿佛看见父亲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做作业,小心翼翼地挑亮灯花。灯光映出了母亲日日夜夜摇动的纺车,仿佛看到了母亲纺好了粗布,给我们五个女孩做一模一样的衣服。母亲忙着拔掉院中杂草,我不敢走进老屋,怕回忆之痛,怕油灯昏暗,怕母亲独自抚摸老照片叹息连连,怕母亲说想念北京亲人,怕母亲说当年穷到没钱买一张回北京的车票,怕母亲说白发苍苍时才见到被人冒认的亲人。怕忆当年大姐考上隆尧师范被人顶替,父亲奔走告状,告赢了,中国式善良的父亲不忍心牵连那些营私舞弊的人,含泪签字自愿放弃,父亲一夜黑发添白发无数。怕忆父亲当年忍受恶人欺负,偷偷地掉泪。怕忆茫茫雪夜中,父亲袭一身雪花,冻僵的双手推燕山自行车从獐么做小生意回家,父亲的膝盖上泥泞不堪,不知路上摔倒过多少次,迎面带着满面的笑,不好意思地说:今天倒霉,路滑摔倒了,六个孩子们的学费总算能够筹齐了!而今方知父亲每日要蹒跚行走二百多里山路!

如果云知道,如果老屋知道,那扇朝西开的小窗承载了我的少年之忆,那座老屋记载了父母的步履艰难以及乐观执着。往事虽游走了许多年,光阴拂袖而去,剥离了父母的青春容颜,只留苍老与坦然自若,那样,其实挺好,老屋知道这里的每一个孩子的故事,眼泪,挣扎,努力,卑微中倔强地昂起头。

开车的文章4:荒凉雨爱

雨夜,独自从老家开车回来,心境陆离,一切都似远似近。

近来的家庭聚会,我常常盛了素菜,悄悄躲到里屋一个人吃,因为我不敢,不敢坐上桌,爷爷在世时,总是先在人群里费力的寻我,要我坐下,才肯端起酒杯,那时真幸福啊,人来人往,人生鼎沸,我坐在爷爷身旁,喝他酒杯里的花雕,就着他的筷子吃我爱的菜,和他快乐的共吃一碗布丁,何等的娇宠,何等的得意,因为受到爷爷奶奶宠爱,我在大家族里一直享有特权,别说叔叔婶婶姑姑几个弟弟,就是爸爸也要让我三分,近年,更因为我赢得爷爷奶奶唯一的信任,唯一可以做得来他们的主,家里家外更是我一人独占,谁都惹我不起,叔叔甚至叫我做阎王爷。我独霸爷爷奶奶的爱,凌驾于各个长辈之上,自我,骄纵,任性而为。

今年,四个月之间,我骤然失去了爷爷奶奶的爱,虽然,还有更爱我,视我为生命的老爸,还有我为这个家拼尽全力而赢得的尊重,还有更重的担子,还有深知我伤痛的所有的亲人,可,我知道,失去了爷爷奶奶的庇护,一切都不同了,爸爸更爱我,可他也更希望我实现他心底的期许,希望我改变,有所成就更撑起门户。以前,无论我做什么,爷爷奶奶都会爱我,他们无所顾忌,从未犹豫,可现在,在爸爸面前,他对我是有要求的,也是有条件的。

曾为了爷爷奶奶无条件的爱拼尽全力回应,可如今,那种荒凉里又凉透的疏离让我缱绻不前,爱,为什么也让我们不识,扪心自问,我十几年帮爸爸照顾家里,孝顺爷爷奶奶,从未有丝毫私心杂念,可为何,爱有着这么多变异与种类,我很累,也很怕,跪着爬着抬起责任,还是被要求改变,雨夜泪流,我看不清方向,谁有能帮我。

也只有再展开微笑,即使是爸爸并不爱的婉约派微笑,做自己,做自己做得到的事,也好,守口如瓶,专心致志,无愧于心,就很好了。

开车的文章5:落在尘土里的坚强

文/尤培坚

有一天,我开车经过一条年少求学时,为抄近路常常行走的小道,三十年过去了,这条小道没啥变化,依然满是黄土,只是当年郁郁葱葱的树木已经逐渐枯萎,我突然心生一种荒凉。不远处,有一台巨型的吊车正在运转,据说这里将建成江滨公园,十几幢高楼大厦将拔地而起。

车到小道拐弯处,我便看到了那条翻滚着黄浪的闽江。江边,几幢老旧的即将废弃的瓦屋倚靠在一起,一条满是铁锈的斑驳的渡船在江水的翻滚中上下左右地摆动着。

看着在河水中摇曳的渡船,我的思绪不禁飞到了三十年前的八十年代。那年,我刚考上重点中学。那个年代,我是村里唯一一个考进重点中学的人。父亲很高兴,开学前一天,就带着我去学校报到。于是,扛着一袋大米,提着一罐咸菜,我背着书包,跟在父亲后面,向学校的方向走去。那时,我们家没有自行车,更没有摩托车,就连三轮车,我们也不敢坐,因为,我们家没什么钱。为了省钱,我们早早就出发了。走过街道,我们就拐进了这条满是灰尘的小道。因为是土路,路上的拖拉机、牛羊等比较多,所以,这条路经常尘土飞扬。我们顺着长长的小道,走了半个多小时,就来到了渡口。渡船上有很多人要过河去福州城。在拥挤的渡船上,我看着江中的河水翻滚着黄浪,再看看背着行李的父亲期待的眼神,我心中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努力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坐了半小时的渡船,我们上了岸。上岸之后,依然要走半个多小时的土路,我们才能到达学校。土路上,依然有尘土飞扬,一个使劲按着喇叭的三轮车司机在使劲的喊:

“哎,大叔,你们坐车吗?两个人才五毛钱,坐吗?”父亲看了我一眼,我装作没听见,扛着大米大步向前走去。“孩子,要不我们坐车去学校吧?”父亲赶上来,小声地问我。五毛钱太贵了,不坐了,我们可以走呀!”我摇摇头,因为我知道,父亲为了给我凑齐这一周两块五的生活费,卖掉了一只还没有完全长大的番鸭。“哎……”在父亲一声长长的叹息声中,我们继续向前走去。

到了学校,我说,“爹,学校到了,我知道怎么安顿自己,你就先回去吧。”父亲点点头,又顺手塞给我一张五毛钱的角票,就转过身子,向渡口的方向走去。我望着父亲离去的身影,在阳光下,那些土路上的尘土变得密集而灿烂起来,而父亲的身影却变得更加地单薄和脆弱了。我鼻子一酸,两眼一热,赶紧调转身子,进了宿舍。

开学后,我铆足了劲学习。

那时候,我们自己用铝合金饭盒淘米,在学校的大食堂炖饭。学校有卖菜的窗口,我每天只敢在中午和晚上的时候买两毛钱的菜吃,早上就吃咸菜。到了周五,就省下了五毛钱,这样每周两块五的生活费,我就可以省五毛钱用来坐渡船回家了。

于是,每周来来回回的两趟路程,我就是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行走。我背着行李,大步走在土路上,有时,和一两个同学一起走,彼此交谈着学校和家里的趣事;但更多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独自行走,一边走,一边看着路边抽穗的稻谷,听着田里的蛙声,想着自己的未来,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方向,觉得更有意思。虽然,路上依然尘土飞扬,但我的脚步始终坚定。

那时候,我从父母的嘴里知道了生活的艰难,也知道自己能走出家乡进入重点中学的不易。我用行走在路上的思考,决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功夫不负有心人,期中期末考试,我常常能获得奖学金。奖学金是用印有学校校名的信封包着的,班主任念到我的名字,我就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走上讲台,接过老师的信封,装着不在意的样子,放进了抽屉里。下课了,我找到一个无人的角落,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取出里面的奖学金,端详着这一张两张的钞票,不禁乐开了花。

周末,把剩下的钱和写有我名字的奖学金名单装进信封,我一路疾走回家。路上,依然有尘土飞扬,但那些尘土似乎是美好和快乐的。父亲接过奖学金信封和名单,满脸笑意地说:“不错,我们的孩子有奔头啦!”初三的时候,学校的老师和领导找到我,建议我继续报考本校的高中,说我一定能考上大学。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报考了包分配工作的中专学校,早早地步入了社会。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为了工作,为了生活努力奋斗的时候,当我为了给家人购置一处安身的住所时,我才感受到了日子的艰难。于是,我就借着四起的蛙声,埋下头来,默默地躬耕文稿。有时候,我虽然觉得生活艰难,但一想起那个艰难的年代,那个没有电脑没有自行车的年代,对比我现在拥有的车子、房子和自己的电脑,这些艰难,都已经微不足道了。

我知道,那些尘土飞扬的岁月,磨砺了我的坚强和毅力。如今,在我安放着鲜花的书桌上,那些飞扬的尘土,似乎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一朵朵盛开的小花。但我知道,这些我生命中的小花,并不是轻易地绽放,而是经过了岁月的砥砺和社会的磨练,它,才有了生机,于是,它终于盛开,泌出了岁月的清香。

开车的文章6:老婆在,不开车

文/余平

这几年不知不觉私家车开始泛滥了,老婆今年考了驾照,也加入了有车族的队伍。

有了车后,老婆就很少走路了,她开车送女儿去上学,开车去看望父母,就是买个菜她都要开车去。我工作忙,在学车上落后老婆一大截,至今也没有拿到驾照。

虽说有事时老婆可以当我的专职驾驶员,我也省了不少心,可看着周围的朋友都有自己的车开,聚会时经常交流驾驶经验,谈开车的趣事,时不时还约着一起自驾游,我瞅着眼馋。再说,不会开车也受制于人,有时候我想去钓个鱼、打打球,想让老婆送一程,老婆一句“懒得动”,我只能灰溜溜去坐公交车了。

当我跟老婆提出要学开车时,老婆却斩钉截铁地说:“你学什么车?你上下班有单位的通勤车接送,平时出门走不了多远就有公交车站,再说还有我当你的司机,非要自己学车开也不嫌累?”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我不甘心,还是向老婆不断陈述我学车的理由。老婆脸色一变说:“我看你说的理由都是歪理,你是想学会了开车方便在外面泡妞吧!”老婆的话说到这份上,我只好打消了学车的念头。

前些天一上班就听说同事阿华周末晚上开车出了事故,头部受了重伤,肋骨也断了几根,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我的心禁不住揪了起来。我和阿华平时关系不错,性格相近,常常在一起喝酒,一个生龙活虎的人谁能料到有此劫难?下了班我去看望母亲,顺便跟母亲说起了这事,母亲叹了一口气说:“真是世事无常啊!看来你媳妇不让你学车是对的。”

“她不就是怕我学会了开车方便在外面找女人吗?”我赌气说。

“你这傻孩子,这是你媳妇为了不让你学车,故意将你一军才编出的理由。”母亲笑着说,“她觉得你性格急,反应又慢,并且还喜欢喝酒,这些都是开车的大忌,她其实是担心你开车出事故呀!”

听了这话,我心中涌起一阵暖流,别看老婆平时大大咧咧,其实她心细着呢!

开车的文章7:停车

文/古鉴

会开车的人,就一定会停车?未必。

那天到机关大院里去参加一个会议,车到会议楼前,按照我习惯,是准备倒入停车位的。但这时大院保安跑过来,大声喊我停车,并要求将车子直接开进车位。我笑着对保安说,规范的停车应该是车头朝外的。但保安坚持让我按照车尾朝外停车,还说这是有关部门的规定。我瞄了一眼停着的车,果然全部是车头朝里的。

我对这个规定十分惊讶,在安全意识越来越强烈的今天,有关部门怎么还会有让车头朝里停车的规定?

说起来,车子朝什么方向停,我刚会开车的时候也不清楚,一来学驾驶的时候没有学停车规则,二来对于停车也比较随性,怎么好停怎么停,想怎么停就怎么停,从没把停车时汽车的车头方向看得特别重要。

好几年前的一天,我到一家外企参观,看到企业停车场内的汽车停得井然有序,尤其是车头,所有车子的车头都是朝着撤离的方向停的。陪我参观的协理见我对停车之事有兴趣,便欣然介绍起来。他说公司这样停车,是参照国际通用的停车规范。为了应对突发事件,便于汽车迅速、有序地撤离,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就是汽车倒入停车位时车头朝外。他特别介绍,美国过去停车场的车头是朝内的,现在也朝外了。协理的介绍令我大为惊讶,原来停车时的车头朝什么方向,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它既是秩序的要求,更是安全的要求。如今,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追求目标,所以,便有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停车规则。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进步。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每每停车时,我都会有意识地根据撤离的要求停车。

还有一次,与几位朋友驱车去南京的江宁游玩,中途到路边的一家饭店吃饭。饭店没有专门停车场,车辆只能停在饭店前的马路上。就在朋友停车的当口,有人在车边用手不停地比划着。是饭店的工作人员,他热情地要求我朋友将车头朝马路上的车辆行驶方向停车,不然交警会作为违章停车处罚的。这也是我第一次遇到,我很惊讶江宁交警已经这样严格规范道路上的停车了。我们驻足观看,所见道路两旁的车辆都是按照道路上车辆行驶方向停靠的,整齐划一,看不到一辆车是逆向停靠的。这道风景,足以体现这座城市在交通管理方面的智慧与效果!

其实规范停车关系到的不仅是管理问题,更关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有一次,防空演习在我所居住的小区进行。培养市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很必要。那天,我对有关人员说:小区停车需要规范,不然的话,一旦发生紧急状态,车辆疏散就会受阻。我说这话是有依据的。现在小区私家车越来越多,一到晚上,小区大大小小的路上停满了车,混乱无序,以至于早晨驾车上班族常常因此受阻,更不敢说若突发情况,人员怎么撤离车辆怎么疏散!

良好的习惯既是一个人素养的表现,也是社会管理维持秩序的重要保证。开车人学会规范停车,绝非小事一桩。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关键的时候就会没有方向,就会惊慌失措。许多突然事件发生后,造成骇人的严重后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平时没有良好习惯所致。

开车的文章8:北京的一天

文/紫玲珑

元月5日,我们开车前往北京。路上开了六个半小时,三人轮换着开,由于比较兴奋,并没有感到非常累。下午1点出发,赶到北京时已是七八点钟。北京真得好大,从外围到市中心,四环,三环……夜色之下,整个城市笼罩在瑟瑟寒风中,五颜六色的灯火争先恐后地眨着眼睛,不一会就连成一片灯的海洋,那由无数车灯射出的流星般的金丝银线,在灯海中穿梭。如果没有导航仪的指引,恐怕我们真得找不到北了。北京的立交桥太多太杂,在上面绕来绕去,不停地掉头转弯,不是本地人真得无法适应其道路。

跟着导航仪我们到了预定酒店,远远望去,看来是个不错的酒店。在夜色与灯火的交映之下,保利大厦非常雄伟高大,门口的火树银花象是在迎接我们的到来。没想到,帮我们预订居然是二号楼,可比真正的大酒店差了许多,可能跟街面上的快捷酒店差不多,连个电梯都没有。房间很小,好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退了房,前往天坛公园。驱车到达天坛公园后,门票并不贵,30元/位。我们买票进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苍天古树,那合两个人都拥抱不过来的古柏遮天蔽日。公园内,晨练的人们众多,有练太极的,有打太极球的,有跳舞的,有踢毽子的,有唱歌的,五花八门。这些跟我们郑州的晨练没有什么两样,只有一种我没有见过,是在长长的走廊上,人们分成无数堆,每四五人一堆,在一起站着打牌,打牌九。天气特别寒冷,在北京的早晨,温度只有零下七八度,可人们站在那儿打牌好象一点儿也不觉得寒冷。而我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嘴里哈着白雾,搓着手,捂着鼻子。真是差别好大!

天坛是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主要有祈年殿,圆丘,皇穹宇,它们建在南北中轴线上。祈年殿殿内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撑。殿内描龙画凤及玺彩画。最令人惊奇的是回音壁。看着普普通通的墙壁,真是看不出任何希奇之处。我们各站在了两东西配殿的后面,对着墙讲话,声音居然真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说话的声音回音悠长,就好象是面对面说话,或是在打电话,通过电话线在聊天。

天坛公园东门就有一个地铁口,由于导航仪坏了,我们寸步难行,我们把车放在停车场,乘坐地铁到北京开发区。北京的公共交通真是发达,区区两块钱就可以把你送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哪象郑州交通这么差劲!等公交半天不来一辆。我们转了三趟车,只花了两块钱,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北京的开发区。中午吃了花溪牛肉粉,味道不错。修好后,我们又坐地铁回到原来的位置。下午我们前往北京郊区大兴。

我的朋友比较喜欢古琴,这次去大兴主要是为了买琴。真得理解不了,一张古琴好几万,令人惊异万分。古筝古琴同属弦乐,但朋友说古筝比较张扬,音色清丽激昂,而古琴更古朴内敛。看中的琴动辄三万五万,还有更夸张的居然要价二十五万,感觉真是艺术无价呀!最便宜的古琴也要5000元人民币。国内做古琴最好的恐怕王鹏算得上了,而我们到达的地方就是王鹏的君乐坊。在这里我们看到了2008年奥运会上弹的那张古琴,说是不卖。在那间宽大的房间里,有一位老先生在一面很大的透明玻璃前弹起了古琴,外面是结了冰的假山流水,冰挂层层叠叠的,犹如仙镜。弹着古琴时还唱起了古曲,里面有歌词感觉很是有些天下舍我其谁的豪迈气概。攀谈、学习、品茶,挑选,我们就在这种优雅的气氛之下呆了整整一下午,席间王鹏老师还亲自弹奏了几曲名曲。最后千挑万选之下,以三万元价格成交。一种抱着美人归的喜悦之情一直笼罩在我朋友的心里。

开车的文章9:最有效的通行证

文/冯海鹏

经常开车到一个停车场,每次看管停车场的老头儿都絮絮叨叨,满肚子的怨言,总弄得我心里非常恼火。

昨天,朋友小李搭乘我的顺风车,还没到停车场,我就给小李发起了老头儿的牢骚,把老头儿种种不讲人情的事儿都告诉了小李。我说完了,一边的小李不回答,只是呵呵地笑。小李是个极文静的人,干啥事儿都温文尔雅的,不急不躁,我怕我说的他不信,灵机一动,说:“你还别不信,这样,今天你去停车,保证让你见识到,这老头儿会从你这个鸡蛋里挑出些骨头来!”

小李又呵呵一笑,点点头:“好吧,我试试!”

于是,我和小李换了位置,他驾车,我坐副驾驶。

说话间就到了停车场门口。小李放慢了车速,徐徐地滑行到杆儿前,停下车,从车窗里探出头,笑呵呵地轻声说:“大爷,正忙呢,停个车,麻烦起个杆儿!”老头儿正低头看报纸,抬眼一看,竟然笑眯眯地走过来说:“好勒,来得巧,有位置呢,前面拐弯第三个,你进,我给你指挥倒车!”一边说一边嘿嘿笑。小李点点头,老头儿忙不颠儿地起杆儿,热心地在太阳底下指挥车子顺利进了狭小的车位。

下了车,小李说:“谢谢啊,大爷,天太热,多喝点水啊!”

老头儿一听,竟然拍拍小李的肩膀,咧嘴笑着说:“不缺水,你瞅我那茶瓶,能装半桶水,嘿嘿,你赶紧忙去吧!”

看着他们热乎的劲儿,我的心里五味杂陈不是滋味,有疑惑,有出乎意料,也有尴尬。老头儿一直目送我俩离开。我看着小李,尴尬地说:“老头儿肯定是你亲戚!”

小李摇摇头:“哪里是亲戚!都不认识!”

虽然和小李这么开着玩笑,但我在心里想了许多。小李和我不同,他开车轻轻,说话轻轻,动作轻轻,这“轻轻”,是善良,是对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小李说话带笑,话里是关心,还透着亲切,透着人与人的和谐。

我忽然就明白了我的那些恼火,不是老头儿给的,是自己设下一个圈套,最后套住了自己。因为,我以前不明白,善良和尊重是最有效的通行证。

开车的文章10:听雪

文/连忠照

几天前,朋友开车送我回老家。车开到邻县,公路两旁的山岭上开始出现了薄薄的积雪,车离家乡越近,那雪便越厚。等到家乡县城附近,公路两旁的山岭已经是白花花的一片。那洁白的雪,与黛黑色的山脉互相映衬,便成了一幅绝好的山水画,引得这些难得见到雪花的朋友们来了兴致,纷纷拿出相机和手机拍摄。他们那种惊喜的神情,让我不禁莞尔一笑。

其实童年的时候,家乡的雪比现在要大多了。那时,我最喜欢的,就是听雪。

大雪往往是伴随着强劲的大风而来的。风先是轻轻地吹动着树木枯黑的树枝,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到最后,便像一列长长的火车呼啸而过,随着风声,天色便慢慢地暗淡下来,到了黄昏的时候,满天已经都是灰色的云,那云越沉越低,灰色中透出一点昏黄的红,人们就知道要下雪了,赶忙把堆在场院里的柴禾搬到灶房和屋檐下,然后把土炕烧得热乎乎的,一家人关门闭户,上炕躺下了。

躺下了,却并不能立刻睡去。因为屋外的风,似乎已经爬上人家的屋顶,它呼啸着,拍打着,吹得土屋开始抖抖索索,让孩子担心不已,可大人却已经安然地打起了呼噜。他们对这个场景已经习以为常,他们知道这只是大雪到来的序曲。

下半夜,风是停了,屋外是安静的,然后,有了轻轻的细碎的声音,仿佛万千羽毛,像千树万树梨花一样缓缓开放,然后飘飘降落,轻轻地托住孩子恍惚的梦……

天亮了,屋内的墙壁白得都能映出人的影子。然后,是父亲打开屋门,惊讶地叫一声,从屋檐下抱回一捆带着雪花的柴禾,塞到炕洞里点燃,孩子已经由母亲穿上在被窝里暖热的棉衣棉裤,准备去上学了。他打开屋门,看见的,是厚厚的高达一尺的积雪。那雪,洁白,晶莹,蓬蓬松松的,像是吹一口气就能飘散一样。而夜里的大风,已经不知踪影,只有天上还轻轻地、缓缓地飘落鹅毛一样的雪花。

孩子试探着,伸处一只脚踩住积雪,立刻出现一个深深的脚窝,再走几步,大雪带走了鞋底的泥沙,以后的脚印,便是一串串洁白的连环,把一家家的房屋串联起来,串成一条长长的街道。后来,粘在脚底的雪越来越厚,走一步,脚下便发出咯吧咯吧清脆的声音,那是天然的伴奏。伴着脚下的声音,雪花一片片落到孩子们的帽子、衣领、肩膀甚至眉毛上。孩子们竖起冻得生硬的耳朵,倾听着雪落的声音,那是只有孩子才能听见的一种天籁之音,它美妙、干净,看不见一点颜色,它轻飘飘地从天上降落下来,落到孩子的心里,那是一个洁白的、掉落到孩子的梦境里的童话。

梦醒了,我已经长大了,呆在城市里,可是我从心里多么盼望,能够回到童年,站在故乡的雪中。那雪,它们覆盖着天,覆盖着地,覆盖着村庄里的一切。走在雪原上,一眼看见的,是无垠的白,村庄的屋顶、麦秸垛是圆圆的白,树木、篱笆是玉雕一样晶莹的白。田野是平坦的,平坦到你分不出那里是天那里是地。而那种完美,恍然间已经在时光里破碎……

开车的文章11:奋斗·幸福

文/晨曦

“他不热吗?”6月初夏,我下班开车途中,路口等红灯,忽瞥见车右前方一骑摩托车男子,着淡绿色棉大衣,从他后背看,透过大衣外层能分辨出内里疙疙瘩瘩的棉絮,棉花已打结,依稀能看到有的地方很单薄,只有薄薄的里外两层布,显然是清洗过无数次。再看摩托车后座用绳子捆绑着高到他颈部的行李,座位最下面是两个宽大的行李箱,箱子上还有床棉被,看到这样的一幕,心里莫名升起一丝疑惑。

绿灯亮起,车子在前进,我的脑子也在不停思索,为何夏天还穿棉大衣?难道他生病发烧了?再说生病为何不休养还要出来奔波?带着行李箱和棉被,是去外地打工吗?如果是远距离外地打工,怎会骑摩托车呢?应该坐大巴车呀……我胡思乱想着,又到了下一个红灯路口,这名男子也在等,在我车的右侧,略微靠后些,透过车窗我刚好能看到他的面容,他恰好头转向我这边,吸引他的是左侧一栋在建的高层居民楼,他头往上仰,嘴里在嘟囔着什么,他约四十出头,脸部黝黑发亮,棱角分明,难掩帅气,那浓黑的眉毛下一双炯炯有神深邃明亮的眼睛,紧盯着楼房的一个部位,而后嘴角上扬,他笑了,小小的酒窝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真可爱!只见他乐呵呵地掏出手机:“老婆,我路过咱新家,刚数了数,20层盖好了……”,王向前,我老家的同学,是他,没错。我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个阳光少年的模样。因为一个同学被欺负,他曾仗义挺身相助。上初三那年,成绩优异的他正在备考梦寐已久的中专,可偏偏老天不成人之美,中考的前一个月,他的父亲出了车祸,离开了人世,一家子的顶梁柱倒下了,母亲没有工作,还有一个上初一的弟弟和一个上小学的妹妹。作为长子,他毅然承担起照顾家的重任。再后来听说他娶妻生子了,妻子漂亮能干,无怨无悔和他共同撑起了一片天,老天爷还是眷顾他的。家里有了贤内助,他便能了无牵挂出去打拼。

透过车窗,从他的精神面貌能判断出他的生活应该还是不错的,他买的房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房价好像还挺高;只是衣着上穿的有些寒酸,现在可以判断他穿的那件褪了色破旧的棉大衣不是用来身体发烧取暖的,而是用来挡风的,棉大衣徒有虚表,已经失去了御寒的功能,丢掉又可惜,这内外两层布却可以遮风,不是因为贫穷买不起新的,而是多年质朴节俭的习惯吧。

凝望这个男人和这辆旧式摩托车,我不知道他去向何方,但他的那张“坚韧”的脸庞却刻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曾经多少人为他当时的辍学而感到惋惜。但他从退学的那天起,就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儿,义无反顾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一个个目标,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给自己和家人带去温暖和幸福,他用他的方式诠释了生活的意义。其实生活不是我们期望的一帆风顺,总有不如意的时候,不要悲观,不要气馁,想着明天的太阳依旧会冉冉升起,怀着“一定会好起来”的信念坚强走下去,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去拥抱生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善待身边的人,待到事情有了好的转机或者胜利的那一刻,就会觉得那些经历过的“不好”真的没什么大不了。

坚守初心,努力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开车的文章12:孤独

文/廖天元

开车去九皇山看辛夷花,途中内急,在一片桃花林中停下,正四下打望,见一老人走来。老人说:“小伙子,是不是想上厕所?去我家里。”

老人家两层小楼,打扫得挺干净。门前一片桃花开得热烈喜庆,三四垄麦苗,四五厢草莓,正绿油油喜滋滋地生长。看得出老人还在辛勤地劳作。我问他:“老人家,儿女们呢?”

老人神情有些低落,说:“都在外面,过年时才回来。”老人很健谈,他讲他的儿子,又讲他的孙女,兴奋处,指着草莓说:“这些草莓就是等着他们回来吃的呢。”

即将告别的时候,老人进屋拿出几个橘子要我带上,我很意外,想婉拒,但一瞬间看到老人眼里透射出的期盼,赶紧双手接过来。

一种忧伤的情绪莫名就在心头弥漫。没来由地,我想起同样被我“丢在”老家的父亲和母亲……

我逃也似的开车,把车载音乐放得很大。心里很酸涩,我想起老人那双眼神,想起那个叫孤独的词语。

有一次去省城没赶上动车,只买到k997的列车票。坐下来,就遇见那个可爱的小伙。

他穿着黑色的列车员制服,胖乎乎的脸,挂着笑,一双小眼眯成一条缝。一上车,就听见他在和一个乘客说笑,完全无厘头的。

开始以为他和乘客相熟。一会发现,车上发生的任何一个细小之事,都会被他夸张的放大!

小伙子一边打扫清洁,一边絮絮叨叨:

“今天才怪,第四个上厕所不冲水的……”

“工作这么多年,还头一次发现坐车不买票的,铁路局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拿个那个本本有啥用……”

说完,又朝他的同事喊:一二三四五六七……

有乘客显然不耐烦,朝他瞅,但他视而不见。

我问他:“兄弟,多大?干了多少年?”

他笑眯眯的马上问我:“28呢。怎的,你想干这个?八年了,这工作可好了呢。”

我摇头。问他,“哈尔滨离这多远?一上班就多久呢?”

他愣了一下,突然哈哈大笑。

“我们是齐齐哈尔的,哈尔滨和我们没什么联系。”

有些尴尬。下车,同行的朋友很感叹:“看似一个话唠,其实是一个孤独的孩子!”

是的,孤独。

如果不是孤独,不是孤独上升了一定层次,我相信那个老人会对陌生人有一定的戒备!那个小伙也不会无聊至极!

有时自己也感到孤独。但绝对不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相反,一个人的时候读书、听讲座,内心反倒很充实。

往往是在无能为力,或在思念一个人的时候,孤独的感觉如影随形,蚀人骨髓。

蒋勋老师说,每个人都会有情欲孤独、语言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的时候,关键是,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

你我,或许选择沉默。但更多的人,还是渴望倾诉。不管年龄大小,一如那个路边的空巢老人和年轻的列车员。

很久很久以前,看过那部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电视剧,内容忘得一干二净,现在想起这标题就有些瘆得慌。假如,我们都不和陌生人说话,那么,这个世上,该有多少人更孤独?!

原来的确未曾领悟。当看到一些大城市开展“给陌生人送拥抱”等活动,都认为那是年轻人无聊的举动。没想到,背后,应该是对冰冷周遭的人际关系,多么温情的回应和反击啊!

是的,亲,你我终究会走向孤独。那么,在我们能给别人温暖的时候,请不要吝惜我们的爱与宽容,给陌生的他们,送上春天般的温暖!

开车的文章13:一夜之间默读成风

文/蕙质兰心

昨天开车到了90公里之外的一个实验小学,去听课培训。几堂课听下来后,我又陷入了无尽的迷茫之中。

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是无法去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是最近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种现象还是让我有一丝丝的不适应。那就是琅琅的读书声正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默读。

为什么要默读呢?因为便于思考。可以说现在的语文课堂正刮起一股思维训练的风潮。

爱迪生说:“如果你年轻时没有学会思考,那就永远学不会思考。”苏格拉底也这样说过:“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所以思考对于人的成长来讲很重要。同样语文课上,如果学生不会思考,语文素养就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不会得到提高。因此在语文课上,进行思维训练这是一定要做的事情。但是语文的方向不应该只有一个思维训练的中心,然后大家一窝蜂地往这个方向冲过去。于是课堂就变成了,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默读段落,圈画出关键字词;默读课文,抓住关键字词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一夜之间默读成风。

默读思考是学生安静的内在活动,不可视。所以学生是否在默读?默读的时候是否在思考?教师很难把握。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有的学生确实存在装腔作势的默读思考,这些学生因为没有好好的默读思考,在交流的时候,都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他的思维有效性很差。同时,现在的课堂教学因为大量使用默读,课堂的气氛也比较沉闷,缺少了一份生气。

“默读便于思考、朗读便于记忆。”每一种读法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课堂中的琅琅书声是需要的,这已经是几代语文人都证明的道理,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现思维训练是重要的,在语文要素落实的同时,加大了思维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研究中的重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要根据年段、根据学情,根据文体特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明明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是培养语感、渲染情感的好载体,结果也去默读思考了。大家一窝蜂地朝着一个方向挤,过度的思维训练同样也会出现问题。其实人的思维发展本身也是有规律的。比如低年级孩子,这个年段的孩子是以直观形象为主,这个时候,就应该让学生有声的朗读,如果我们让他们默读几段,进行思考,这是有违思维发展的规律的。当然为了培养思维能力,我们可以适当来教他们怎么默读,渗透一点简单的思维意识,这是可以的。中年级的学生思维开始发展起来,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是就是论事、点对点的。你让他们透过文字去分析什么;联系各个部分,发现什么,同样也是不可取得。高年级的思维又进行了发展,学生开始走向抽象思维,因此可以有一定的联系,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是必须的,但小学生的思维还是有限的。我们也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的思维程度来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教师想当然的挖深难度。毕竟城市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在同一级别的思维能力上还有一定差异。小学生的思维高度和初中的思维高度也不一样,高年段的孩子依然是小学生,毕竟五六年级的孩子还会积极的举手来呼应老师,而到了初中就很少有学生通过举手来呼应老师了。学生真正从直观形象的思维进入抽象思维的模式,还是要到初中开始,那时候,你让他活跃,他也不活跃了,因为他有了自己的思想。所以在小学阶段,更多的是要进行思维意识的训练,不要过分拔高学生思维训练的难度。

小学语文是学生在学校学习语文的基础,因此还是不要太单一为好。

开车的文章14:到外婆家拜年

文/檀笑

正月初二,爸爸开车带我们到外婆家拜年。我可兴奋了,因为我呀,最喜欢去外婆家了。

到了外婆家门口,车刚停稳,我就迫不及待地拉开车门跳下来,嘴里甜甜地喊着“外公新年好”、“外婆新年好”,不用说,亲爱的外公外婆早就把我和妹妹的大红包准备好了,只等我们喜鹊似的叽叽喳喳登门。爸爸打开后备箱,搬出成箱的白酒、纯奶、糕点和水果,拿进外公外婆的房间。

趁大人们开心叙谈,我和妹妹相互挤眉弄眼比比划划,彼此心领神会,于是妹妹找妈妈,我找爸爸,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摸出他们的手机玩。爸妈顾着说话,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只是好景不长,好像才玩了一会儿,外婆张罗着去烧饭,妈妈去帮忙,爸爸陪外公继续说话,但是爸妈同时想到了要回他们的手机。哼,机不离手。

没得玩了,又不想看电视,那就出去玩吧!妹妹在门前晒场上溜旱冰,我则骑自行车兜圈子,太阳暖洋洋的,我们玩得热火朝天,很快就想脱棉袄了。

不过棉袄没脱成,因为开饭了——满大桌子美味佳肴令我眼花缭乱,馋涎欲滴,可惜我是“饿眼睛”,肚子不争气,恨死我的肚子装得太少了。

对于我和妹妹来说,下午的活动主要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吃吃吃,果盘里吃的多了去,就算我再挑三拣四,总也能找到我的最爱。

晚上就住在外婆家。啊,外婆家的床好温暖好舒服,不一会儿我就进入沉沉的梦乡。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