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的文章

请欣赏出差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出差的文章1:那一刻,我明白了父爱

文/王诗雨

出差一周的父亲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家。我终于可以向这位“高材生”请教我的数学难题了。可奇怪的是,一连几天很难看到他的身影。每次工作了一天的他,回到家洗完澡就匆匆忙忙走进了卧室,也不再过问我的学习了。

看到父亲对我的学习这么不关心,我心里十分不满,认为他看我成绩不咋的,让我“破罐子破摔”得了。我便对他打起“冷战”,一连几天都没有跟他说一句话。纵然他工作再累,也不能对我的学习不闻不问啊!刹那间,各种乱七八糟的想法涌上了我的大脑……

今天,好不容易作业做得比较快,复习了一会儿就准备洗洗睡了。突然间,我发现父亲房间的门关着,但房里面传出了“咿咿呀呀”的电视机声音。我便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想看看父亲这几天反常的表现有什么猫腻?

我偷偷得靠近门,把耳朵贴在门上听。好啊!他在看电视!我又悄悄旋动了门把手,把门开了一条小缝,把头探入房内,想看看他到底在干什么?

我看见父亲坐在床头,背靠着墙,一手捧着一本厚厚的医学书,一手拿着一支铅笔。看他的样子,时而沉思,时而拿笔在书上画些什么,看样子怪认真的,电视上放的是医学教学光盘。

哦,原来父亲是在学习啊!父亲的职业是医生,经常要参加这考试那考试的。如果不临时突击一下,怕考不出来吧?

看到这一幕,我突然明白了。原来,他把门关上是怕电视的声音影响到我学习。所以,他故意调低了电视的音量。

我心头一热,眼睛湿润了:他一边要支撑这个家,又要考试,已经够累的,还多出一个不听话的我。再看父亲,还是这么认真在听课,以至于没有发现我的存在。电视机的亮光映照在父亲的脸上,照出父亲脸上的道道皱纹,照出了他两鬓的白发,照出了他憔悴的容颜……我轻轻地关上了门。心想:一扇门能有多厚啊,它永远无法隔阂我与父亲的感情,门里面透出的是父亲的一份爱!

想到这里,我又重新回到了书桌前……

出差的文章2:戏说“土特产”

文/胡学军

前几天,一个到外地出差的朋友,给我带了一份当地的土特产。外包装的确漂亮,显得很有档次。我就叫老婆赶紧炒着尝尝鲜。没想到,打开包装的土特产,一点不精神,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我强忍着咽了一点点,儿子没动一筷子。这个运行了八百公里的土特产,竟然成了我们心目中的垃圾食品。

老实说,我对土特产不看好,所以还是有心理准备的。我以前出去旅游或者出差什么的,都有带土特产的习惯,可很多东西,并不适合我们。我们普通老百姓出去旅游,大多是跟团的,一般地导们都鼓励我们购买当地的土特产。另一方面,因为各地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性不一样,就像我一样,西藏的牦牛肉、陕西的馍馍、上海的甜食、重庆的麻辣、辽宁(山东)的海产品等,我都不喜欢。所以无形中,对土特产的印象也大打折扣了。

以上所说的是物质上的土特产。我想,能不能在精神上有各地的“土特产”呢?只要仔细观察,应该还是有的。比如,我到福建、浙江、广东一带,发现那里的人特别能吃苦,创业的劲头很足;再比如,在陕西西安,我发现他们做生意说实价,不说水价,比较诚信。当然,我相信各地还有很多精神上的“土特产”的。

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上的土特产,我们不能放弃。精神上的“土特产”,我们更要开发、研发!

出差的文章3:花椒,如此多娇

文/李军

出差成都,虽然是摄氏三四度气温,可阴寒湿凉还是让我们冷到骨头里。于是去吃火锅。红彤彤的辣椒一串串的花椒在油锅里沸腾翻滚。吃一口,鲜香麻辣直冲脑门,口腔里忽然一片温暖,热火感便充盈全身,暖了胃暖了心。外面湿冷到骨头的感觉顿时消失无踪,终于知道成都人爱吃花椒辣椒的原因了。

于是想起跟花椒的往事。孩子爷爷去世后大半年,乡下院子便无人居住,杂草丛生。我利用周末去除草,很快就是一堆小山。其他都很顺利,就是一带刺灌木,叶子是对生卵形,叶缘有细裂齿,主杆虽只有手臂粗,可是根系发达,无法根除,无奈下喊来老公,老公也没能挖掉深深扎入地下的根,又喊来他邻居发小忙乎了半天,才把这棵奇怪灌木的主杆和底下的长茎挖掉。

出于好奇,我把这棵灌木叶子发到植物群,群友们炸了窝,一致认为挖掉的是棵花椒树,我当时有过花椒的怀疑,可是江南怎么会有花椒树?当我揉碎叶子并看见树梢头几颗小小的果实,只能喃喃自语,原来真是花椒?那里老公的发小一听着急,脸色都快变了,说不会吧,老爷子在世,听说谁送过他一棵花椒苗,然后种下了,不会才把你家老爷子生前种的花椒给挖了?我心里一哆嗦,只能色厉内荏说,这花椒树可是你俩挖的!不是我动手的啊,爷爷你晚上找不到花椒树就找他俩吧!

花椒叶的形象从此在我心里烙下久久深深的印记。

生活里,花椒是芸香科的落叶灌木,是火锅里沸腾的麻辣主角,是我们俗世柴米油盐里最常见的调料。

在远古的时代,花椒是很神奇的植物。两千五百多年的郊外荒野,爱情像枝头的花椒果一样火红热烈,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对着心爱的姑娘说:视尔如荍,贻我握椒。亲爱的姑娘你像锦葵一样粉面如花,请把手里的花椒就送给我吧!什么?花椒?对,不是玫瑰巧克力,是花椒,在《诗经》里,花椒是年轻男女爱情的信物。

远古时花椒成活率很低,物以稀为贵,除了花椒酿酒,还有新用途,跟香草一样,用来祭祀祖先与神灵。所以屈原在《楚辞》中敬事天神,就是“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花椒因为稀罕,甚至比那些香草地位还要高。

古代宫斗剧看多了,都知道后宫住的地方叫“椒房”“椒殿”或 “椒宫”,据说因为花椒性温,对于宫寒不孕有疗效,而且花椒多籽,讨个口彩,暗喻多子多福。有一年处暑时节去太行山区,山里正是花椒成熟的时候,漫山遍野的花椒果实映红了山间,到处都是浓浓的花椒味,连公交车、厕所、宾馆都是富有冲击力的椒味,忽然就同情起古代后宫的皇后嫔妃们,为了养个娃,天天住这么重口味的地方,也真是拼啊!

花椒走上餐桌估计全是偶然,让舌尖带了酥麻感觉的花椒,甚至还有点毒性,不过花椒成功从小资小众转型到大众普通,据说最早记载花椒食谱的是《齐民要术》有一道“花椒脯腊”,大概类似我们今天的烧烤?后来花椒走进厨房,与辣椒完美搭档,成为享誉全球的麻辣“双娇”组合,从情意绵绵的爱情信物成了厨房最重头的调味品。

混沌的远古,花椒从《诗经》年轻男女的吟唱里走来,那时候,你爱他,柔夷轻扬,送他一把花椒,便美丽了整个时光;今天,花椒从沸腾的通红火锅里漂浮上来,那些山盟海誓那些缱绻深情,来来来,再扔一把花椒,让你们的爱情跟浓郁的麻辣鲜香一样,跟你们额头冒出的滋滋汗珠一样,热烈浓情,也一样美丽我们现代的时光。

出差的文章4:等待

文/杭高泽

上次爸爸出差前,答应给我买辆玩具汽车,等呀等,听说爸爸昨晚要回来,我等得困了也没等到。

今天早上,我刚起床就去找爸爸,爸爸还在睡觉。我轻轻拉拉他的手,他醒了,我着急地问:“爸爸,上次你答应我的车什么时候给我?”爸爸半闭着眼睛说:“等我起来就给你,现在让爸爸再睡一会吧。”我听了很高兴,就自己去玩了。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爸爸房间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我知道爸爸起床了,心里一下激动起来,我终于可以拿到我的车了。爸爸走出了房间,来到我身边,慢吞吞地说:“等我吃好早饭再给你吧。”我只好又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终于等到爸爸吃完饭,坐到了沙发上,我一下就蹭到爸爸身边,问爸爸要车。妈妈在一边笑着对我说:“其实呀,车早就准备好了,就看你能不能找到。”我听了,可乐了!爸爸会把车藏哪儿呢?仔细看一看客厅,没有,应该是书房、大卧室这两个地方。我急忙跑到书房,快速地扫了一眼,没有;又奔向爸爸房间,一到门口,就发现一个大大的盒子躺在电视柜上。我一把抱起盒子,来到客厅沙发上,爸爸妈妈看了都笑起来。

哈哈,经过耐心的等待我终于得到了我向往已久的飘移四驱车!

出差的文章5:品味平淡 品味深夜

男友出差很久了。我独守着一份宁静。

我喜欢这样单身又被捆绑的感觉。可以自由放纵下,再抽身回到平静的生活中。

喜欢深夜噼里啪啦的敲击着键盘,从指间流露出一段独白。

“没有结婚,就说明别人有机会了!”

我笑而不答。

这个社会确实这样,危险处处,诱惑处处。

他是我认识几年的网上人。巧合的是我们住得很近,手机号码就后几位不一样,名字也只差一个字。

经常,他会看见我,他就会告诉我再哪里在哪里有看见我。

我总怀疑被跟踪。

尽管很多巧合。我们依然不能再一起。

因为我坚守一份平淡的感情。不想我再次成为故事中的人。

故事多了,反倒不能自拔,沉迷于情节。

也有可能,他不够坏。

夜半,总能想起N年前发生的事情。

夜沉,也总能忆起不好不坏的人。

若能倚靠在窗边,喝下几杯红酒,吸掉一支烟,看着弥漫的夜空,也释然。

出差的文章6:暗香浮动月黄昏

文/行销走天涯

元旦后出差,清晨推门而出,忽闻阵阵幽香,定睛一看,才知道院中的梅花又开了,心中一阵欣喜,疾步上前,深深的嗅了几口,空气清冽,花香淡淡,顿时,觉得天地宁静,生活美好。

此后数日,辗转各地,心随梅动,自然而然的拍下了很多赏梅的瞬间。

在沪上,延松驻足车前,有梅花一树,奋斗的脚步中,梅花格外芬芳。虽然毛老太爷说: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但是该争的时候还是要争的,延松你要加油哦!

在苏州,一路疾行,饥肠辘辘,四处寻找吃饭之处,一抬头,却偶遇贝大师的祖居,视线穿过园门,墙角腊梅正开的金灿辉煌,精神为之一振。萨松说: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想此刻改成“细嗅梅花”,也恰当。

在阳羡,探访一位兄长,他曾在我们失意之时施以援助之手,情深意重,等待之时,院中闲走,与梅花不期而遇,随手而拍,两树梅花、加营帅哥相得益彰。

……

就这样一路走着,一路拍着,心在那里,路就在那里,而在路的两旁不经意间就有几树梅花。

青春年少时,喜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的励志诗句,现在人到中年,反而觉得,这些诗句多了一些杀气,似乎硬生生的要从生活中劈出一条路,其实生活更多是融入,曲行守中,无我故有我,不在故无处不在。所以相对于史可法归葬梅花山这样的轰轰烈烈而言,师雄老兄罗浮遇梅花仙,更符合平凡男人的想象,至于梅妻鹤子的林和清,一句“疏影横斜水深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写尽了梅花的纯净和妖娆。

世间事,世间物都是阴阳相对于一体。

昭君香魂归故里,化作幽独梅花,传说虽美丽动人,但是忧伤终究是多了一点。

孟浩然踏雪寻梅,洒脱之极,但是过刚必折,一生坎坷。

姜夔老兄以一首咏梅词抱得美人归,给人以无边的遐想。而悲催的陆游大哥,丢了唐婉小表妹以后,一首《钗头凤》,写尽了情思的凄苦不说,还以一首《卜算子。咏梅》道尽了尘世间的无奈和沧桑,更是勾起无数男人的心伤。

去年五月过龙城,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兄长正处于人生低谷,诗歌俱佳的他突然来了情致,一首首唐诗宋词随口而出,声音低缓,语调苍凉,待说到“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时,已经情难自禁,就差潸然泪下了。

嗨!梅花的故事到底有多少种?而人生又到底有多少种活法?

在路上,我和每个人握手相见,转眼又挥手道别。

每个人的生命都独一无二又充满未知。

当滚滚红尘中,一朵梅花翩翩然落下,所有的幽怨惆怅、荡气回肠都凝结为微信中波澜不惊的文字。

但愿打开的时候,是光荣和梦想。合上的时候,是岁月如初,一切安好。

出差的文章7:浇水施爱

文/李志胜

出差一周归来,我发现院外种植的玫瑰,竞相含着花蕾,在清风中向我作“欢迎”状。于是,我丢下手中的提包,俯身朝近旁的一棵玫瑰嗅去。

“别心急了,明早上说不定就会有一朵花,晃花你的眼睛!”

我扭头看看妻子微笑的脸。真的,是花香!一股淡淡的、不同于花店里的香气弥漫开来,在我的心底迅疾荡起一片愉悦的涟漪。

“昨晚这一棵就开了一朵小黄花,圆蓬蓬的,很漂亮。今天早上一起来,却不知被谁掐走了,真让人郁闷。”妻子指着邻近小铁门的一棵玫瑰,轻轻地说。

“谁掐走谁欣赏,反正咱这里多着呢。”我望着阳光下舒展身姿的玫瑰丛,一种温馨、满足的感觉盈溢心头。我一边宽慰妻子,一边走进小院,顺手抄起皮管子,就去给我多日未曾亲近的“植物兄弟”浇水。

此刻,叶是绿的,花是香的。清凉凉的水流,伴随着阳光,直朝那一棵棵期待的玫瑰“奔去”。

停了好大一会儿,我正想关了水管,进屋休息,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跑了过来。“叔叔、叔叔,我来帮你浇一会水,行吗?”

起初我以为小女孩像我早年那样,见有水玩就“走不动路”。待两人聊了一会儿,我才从她的话中“套”出,原来是她奶奶“顺走”了昨晚盛开的那朵黄玫瑰。

“我奶奶她刚从老家来,今早上她出去溜达,回来就送我一朵玫瑰花,说是从楼下掐的。她当时挺高兴的,还不让我说……”

“那你喜欢不?”我看着小姑娘的脸,故意逗她说。

“喜欢!”小姑娘爽快答道。“可我们幼儿园老师讲过,不让小朋友随便掐大街上的花儿,说那都是不文明的行为。”

我不想让孩子长时间尴尬,遂岔开话题道:“这不是大街上,没事。咱以后把它当成咱自己家的,等你什么时候想来看了,你就尽管来。”

小女孩的神情像阳光一样又舒展开来。“我来帮你浇水,就是想让玫瑰开更多的花儿,谁掐也掐不完,大家都可以欣赏到。”说着,她直起身子,拽起皮管子就向着远处的一棵玫瑰喷去。

明丽的阳光下,玫瑰与我的思绪一同生长。满眼的花蕾,有时何尝不是一颗颗童心呢?如何浇水、剪枝、施爱,那是需要选择时机和剔除私心杂念的。花蕾沿着花朵的指向,欣然走向美好的未来。我们悉心呵护花蕾,其实正是呵护一颗颗纯真的心。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时下,我们的日子像花朵一样绽放,假若我们能再多保留一份仁爱、友善和单纯,那晴朗的天空下岂不就少了些自私与残忍、生活中就多了些美丽和芬芳?

浇水施爱,不仅对植物,对人的心灵也同样重要。

出差的文章8:过自己的生活

文/华仔

蜜友出差,入住之星级酒店名不符实,远不及一家名不经传的宾馆舒适温馨,友慨叹:人生不要为虚名所累,实在、适宜、平凡、真实、温馨的生活是最好的生活!

那些外在浮华堆砌起来的物事看起来的确很美,犹如海市蜃楼,空中楼阁,美则美矣,好与不好,值与不值,只有自己作出判断了。有些风景,闻说很美,看来很美,经历了才明了。

有些物事,笼罩了炫丽的光彩,涂抹了厚重的脂粉,披挂了层层的锦衣丽裳,施展了楚楚的神态,当色彩剥落,画皮退却,便只余苍白空洞丑陋。

风光时花团锦簇,莺儿燕儿济济一堂,杯筹交错,热闹散尽时只余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江南烟雨,塞外雪飘,晨钟暮鼓,寥寥几笔,随便写意,没有一丝浓墨重彩,简单,干净,纯良,真挚,经春水浸润,秋风吹拂,时光微凉,洗尽铅华,依然清绝明净。

煮一壶清茶,酌半盏淡酒,看云飞云伏,听风起风落,守一帘幽梦,漫步红尘烟火中,进行一生爱的修行,过自己的生活。

出差的文章9:耐旱的仙人掌

文/高晨曦

一天,妈妈出差回来了。带回了一个很漂亮的盒子,说是送给我的一份礼物。我急忙的把它打开了,我一看,原来是一盆仙人掌呀!我赶忙去抱它,结果我的手被它的刺扎了一下,疼得我一蹦就跳了起来。接着我又小心翼翼的又把它抱了起来,放在阳台上。妈妈说这个仙人掌以后就由你来负责看护了好不好?我爽快的就答应了,再看它一眼身披一件绿色的外衣,外衣上长满了刺,样子呢很像一个手掌,怪不得它的名字叫仙人掌。

我制定了一份养仙人掌的成长计划:早上起床要给它浇水,中午让它晒晒太阳,下午给他松松土。发现有枯枝就修剪一下。还有每个月给它换换土。这样我觉得它就会长的很快的,过不了多久它的身躯都会成为很庞大的型状啊!

我每天都会按照我制定的计划来做,可是浇了两天水后,晚上我发现它长的有点倾斜了。我心想“是不是我没有照顾好它?让它生气了?那也不能啊!我没有出一点出岔呀”。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就请来了妈妈,问她:“这是什么情况呢?”

妈妈说:“仙人掌一般生活在沙漠地区。它不需要浇太多的水。是你浇的水太多了。它一月只用浇一次水。接下来,就可以几个月不浇水。记住,下个月再给它浇水吧!水浇多了,它喝醉了,就会站不住了,现在土都是软的,它不倾斜才怪呢?”

“原来它是非常耐旱的植物。”我惊讶的说。后来,我明白了,不光是植物,人生也一样,只有风雨中,不放弃,不抛弃心中的信念,就能克服种种困难。就像仙人掌努力的扎根,把水分保存起来,才不会死亡。

我们要学习仙人掌这种顽强不屈的抗旱精神。

出差的文章10:已婚妇女,且善良且邪恶

先生出差回来,带回一大包的各种国外的特色小吃,而且是来自很多个国家的。我只是打开包装袋瞅了几眼,先生便呵斥到:“那是给女儿买的,你这个大馋嘴,又想干啥”?听他此言,我将那一大包的零食愤愤的扔在了沙发上,过而不久,又主动的将包装好的东西收拾起来,放在书房那一大堆要国庆节带回家的东西上面,生怕忘记了。

每次要放长假的时候,先生都会问:“你买的这一大堆东西,又怎么能带的回去,就是一大货车,我想你也是能塞满的”。

此话真的不假,我要考虑的人太多了,从女儿到我的父母,还有公公婆婆,大姑姐、大姑姐家的孩子,还是先生的亲朋好友,我的那些小亲戚,甚至连母亲的邻居张太太都电话请我带一些东西。

先生说:每次你杂七杂八的买,无非就是要一个心理满足,看这从大城市回来的,你给人家礼物,人家自然会说你的好,你的虚荣心也就满足了。

先生说的没错,最开始的时候,我确实是这样,可是后来渐渐的也就成了习惯。

可是,哪个在城市辛苦工作的人,不是希望回家后能给家人更幸福的生活呢,我愿意给父母公婆买东西,愿意给他们花钱,愿意在女儿身上花钱,偶尔勉强的同意在先生的一些我都没见过面的亲戚身上花钱,也只不过是为了别人过的更好一些的同时得到某些心理的满足罢了。

我喜欢听别人说我好,也喜欢家人带着吹捧式的说我和先生能干,其实我们都非常清楚我们只不过是拿青春和时间在这个城市苟且生活罢了,实在没什么好羡慕的。

这应该是一种心理的补足。

先生说我好久没给他做面膜,然后又引发对我这个妇女的申讨,从不顾家庭,不带孩子到如何如何一大堆,在极度气愤的前提下,我有开始对先生说:“这次国庆回老家你家的那些亲戚跟我们借的钱,必须都要回来”,先生说我邪恶。

去***的,我就是邪恶了,怎么了?

一个已婚妇女,在城市没日没夜的为生活打拼,背后是一个庞大的需要支撑的大家庭,我邪恶一下,又如何了?

当然,这只是气话,大部分的时候,我还是中规中矩的生活,踏踏实实的做人,就连跟菜市场的小商贩都要勾心斗角的讨价还价。

我自觉我是善良的,在我无数个细胞里面,应该有着善良的有机引子,可是在某些时候,我又是邪恶的。

我曾经甚至至今我都会觉得先生的家庭是一个负担,但是我从未有要放弃这个负担的念头,我邪恶,在邪恶中又带着善良,这大概是很多的家庭妇女的共有的心声吧。

很久为写生活,实在是没有时间,怠慢了很多朋友,收到很多人的留言和纸条,还有人惦记,挺好。

张太太委托我买的酵母我还没有买,将自己的QQ签名改成:“记得给张太太买酵母”,就是怕忙起来忘了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而张太太要的酵母是过年蒸馒头用的,蒸馒头对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是老传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大事。

而我,自然马虎不得。

这就是我的生活。

出差的文章11:我们的理想是什么

文/闫岩

那次从外地出差回来还没坐稳,张老师便打来电话,问我四点有没有时间?我回答有,马上过去,你准备一下吧。于是脸都没顾上洗一下,便马不停蹄往她的学校赶。

张老师是我做学生节目时认识的初中语文老师,相识以后,她从网上多多少少了解了我一些成长历程,几次邀请我去给她的学生讲励志。盛情难却,我答应了她。但我告诉她,我只会乱写,不会讲课。她说你不用讲作文,你的成长经历就是最好的课题。

路上,张老师打来电话问我,你打算讲什么主题?我想了想,说就讲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吧。

当我走进张老师的班里,首先看到的就是黑板上学生们已经写好的几个字: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对于没有讲稿也没有腹稿的我来说,面对我一无所知的学校,几十双期待的眼神,我真有些慌神。

为了先了解她的学校,我先提问了同学们几个问题。

我问:你们当中父母是公务员的请举手。

一个没有。

我又问:父母是做生意的请举手?

有三个举手。

我再问:父母是普通工人的请举手。

还是三个。

我接着问:父母是打工的请举手。

一个也没有。

我想再问一句:那你们的父母都是干什么的呀?

但是,我没有问出来。因为不用再问就可以断定,这些学生,没有官二代也没有富二代,是最平常老百姓家的孩子。因此也可以推断,这所学校是很普通的一所中学。

即使最普通的学校,即使最平常的孩子,也足已让我羡慕不已。我与学生们讲起关于我的故事。

我的家乡在一个群山环绕的穷山沟,家乡山不清水也不秀,全村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候,我家只有几间石头房,那还是母亲嫁过来后盖起来的,以前我的爷爷和爸爸都住在土窑里。在我上初二前,我没穿过一件新衣服,都是亲戚家的姐姐们穿剩下的。父亲当村干部,成天不着家也不赚钱,早起晚归,每天醉着回家。母亲为了供我和两个哥哥上学,卖起了豆腐。母亲晚上把豆子泡好,天还不亮就起来磨豆子,等我们起床,豆腐早已做好,母亲已经背着柳筐到街上去卖了。而锅里还会热着给我们准备好的早饭。就这样,母亲把大哥供到了大学,给二哥娶了媳妇。而我,却因为实在不忍心看着越来越驼背的母亲继续为我卖命,而放弃了考大学。

那年我十八岁,酷爱写作,并且写了几篇小文章在当地报纸副刊上得以发表,心便开始长出嫩嫩的翅膀,想飞出这压抑的大山。终于有一天,我忐忑地给父母写下了一纸字条,拿着手里仅有的100元钱离家踏上了寻找梦想的路途。其实,那时的梦想极其简单,只要能逃离大山,能在一所城市驻留,生存下去就算到达终点。

那时,我并不知道邢台是怎么的一个城市,来邢台完全是因为我曾经在这里的一本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叫作《母亲》的文章。唯一能和我扯上点边的便是编辑我这篇文章的老师。可是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我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找他。

离家出走的第一个晚上,秋风扫着落叶,我走在陌生城市的大街上,没有半点逃离大山的欣喜,只有满腹的恐惧。无论走到哪儿,手都踹在兜里紧紧地攥着仅剩的几十块钱,生怕一松手钱就会飞。但我心里却有一个信念:闫岩,你不能回头,你要是不能混出个人样来,死都不能回去。

那一晚,当我走累了,坐在某个大街的某个台阶上抱着行李包,头趴在行李包上,就那样迷糊到了天亮。第二天,我找到了一家中介所,想找一份工作,只要能吃能住什么工作都可以。于是我交了二十块钱中介费,找了一个撒广告的活儿干,干了一天才赚了五块钱。到了晚上才感觉这活儿不能干,钱少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我还是无住所。中介所的小姐姐看我可怜,免费让我留宿在她的宿舍一夜。

次日,我扮出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式,找到了那位编辑老师。编辑老师知道我的情况,联系他的同学为我找了一份可以住宿的工作:床单厂验单工。那是一个一天要工作十二小时的工作,工资每月三百多块,我已经很知足,起码我不会再浪迹街头,不会再挨饿受冻。

业余时间,我会去旧书摊买来一些报刊杂志,还会写一些小文章小故事,胡乱投出去,竟然不时地得以发表。后来,发表的越来越多,并且应《小小说选刊》的邀请参加了多次笔会,竟然得了一个“小小说作家”的虚名,这对我是一种多么大的鞭策与鼓励啊!

后来,开始写一些字数较多的故事,最多的是投武汉的《古今故事报》,没想到竟得到了一位女编辑的赏识,几乎每月都能发表一篇4000多字整版的故事,能得到近600元的稿费。这对于我来说,是多么大的一笔收入啊!我的心开始“狂野”,为了能安稳写作,我辞职在这个城市租了一间小房子做起了自由撰稿人。

后来的日子并不是太顺利,毕竟文化较低的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太高,完成的不理想,一个月一千多块的收入仅仅能维持生活。

再后来,许多朋友劝我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做个保证,业余写东西。我渐渐明白,对于我这种没有多少文化的“伪文人”来说,不能把文字当成唯一。于是我把自己所发表的小文章做了一个剪贴本,拿着它到处找工作。

最可笑的是,当我找到现在所在的单位时,老板问我是什么学历,我竟连大专和本科都难以分清,可是老板却因为我的小文章留下了我。这是我人生中一个全新的起点,我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我喜欢的工作,写企业新闻稿,编内刊。

十多年来,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从没有放下写作。我想即使当不了大作家,也不会因此而舍下自己的爱好和追求。路还长,我还有许多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出过几本小集子,便让外人看来有了一些成就。其实对于自己,仍然是普通人,只是有着比普通人更多的勤奋和梦想。学无止境,坚持不懈,梦想不断,永不停步,这便是我的理想和追求。

同学们听完我的故事,开始沉默不语,只有一个小男生举手问我:老师,老师,你现在是不是觉得上帝给你关上这扇门就会给你打开那扇窗这句话很有道理?

其实,这位小男生已经很明白,这句话很有道理,他只是想让我肯定一下而已。

我回答,当然有道理。比如我,上帝给我关上了富有这扇门,却给我打开了勤奋这扇窗,让我孜孜不倦地学习下去。

这个小男生又接着问:老师,老师,你现在有房有车有工作了,你还有理想吗?

我回答:有,我的理想永不止步,只有有理想有信念的人,上帝才不会小瞧他,才会给她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不管我们的家庭现在有多普通,不管将来的路有多坎坷,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去走,路,就一定会有出口。

出差的文章12:荆芥里的乡愁

文/付小方

一位南方的朋友到河南出差,吃了我们这儿的特色面食:饸饹面,问我,“面里有一种配菜,小叶,绿色,微辛,吃着非常清新,它是什么啊?”我笑了,“那是荆芥。”他很惊喜的样子,说,“我喜欢。”

谁不喜欢呢?我们这儿的人都爱它。黄瓜拌荆芥,浇上油蒜汁,再点上些芥末,清新、爽口,是夏季里最受欢迎的一道凉菜。还有饸饹凉面,配菜中荆芥必不可少,它甚至是点晴之笔,有了它,整盘面的味道才能真正飞扬起来。有极爱荆芥者,干脆凉拌一整盘荆芥,什么也不搭,一顿饕餮。也有最初不喜欢荆芥的,觉得它有点儿苦,吃它总有些战战兢兢的。但试着吃了几次后,他就眉头舒展了,就开怀了,然后越吃越爱,对它上了瘾。荆芥有这个魅力。

荆芥在春天撒种,在菜园一角,或者家门前的旮旯地儿,随意撒下一些,不用怎么照料,过不了多久,就蓬蓬一片。荆芥绿得不浓不淡,正好,叶子可爱娇俏,舒展的样子就如一朵美丽的花。茎笔直。它总是一副欣喜、向上的模样,人见了不觉精神一振,耳目一新。荆芥长老了,会开出淡紫色的花,也观之宜人。

在村里,每到夏天,几乎家家都有一片荆芥。到了晌午,女人们从地里归来,会顺手掐一些荆芥,到了家后,待下好面条,过了冷水,将荆芥在水笼头下冲洗几下,往面条里一洒,放盐、生抽、香油、芝麻油等调料,再拍一根黄瓜搭配,拌好,搅匀,然后一大碗一大碗地捞出来,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荆芥的味道历久弥新,每年吃它,都感到新鲜,也有一种欣喜在里头。然而,它又是古老的,荆芥是何时被发现的,我不得而知,反正听我们这儿的老人说,他们的祖祖辈辈就一直食荆芥,到了夏季,如果不吃荆芥,他们就会觉得少了些什么。

荆芥成了一种味蕾上的乡愁,而这种乡愁一如荆芥坚韧、繁盛的生命力,那根扎在岁月的深处,一直都在。待荆芥葳蕤,为我们铺开了归乡的路,由它的美味引领我们回家。

出差的文章13:幸福非车子

文/刘新昌

去上海出差,姐姐托我去外甥家看看。

外甥和外甥媳妇都很要强,在上海工作才五六年,结婚的时候,就千方百计地在上海郊区买了套80平方米的房子。年轻的小两口工资不高,前年又生了小宝宝,既要养孩子,还要还房贷,日子肯定艰难。姐担心两口子要强,怕苦了孙子,就让我去看看他们的日子过得怎样,实在不行的话,家里准备给他们一点援助。

外甥买的房子靠近青浦,从他单位到他家得乘两个小时左右的公交车。路上,我建议他们买一辆便宜一点的小车,这样省去许多转车劳顿的辛苦,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用来工作。外甥听了不置可否,只是淡淡地说了句:“现在还没有买车的实力。”

到家后,外甥媳妇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小宝宝在客厅自娱自乐。从整体环境来看,外甥媳妇应该是个能干的女人,家里打扫的干净整洁,小宝宝也打扮的时尚靓丽,房间虽小,但空间利用却很得当。在他家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幅非常醒目的十字绣,是外甥媳妇亲自绣的,一朵鲜艳的玫瑰花旁竖排着五个字:幸福一辈子,那个“一”很特别,用白色的丝线绣的,簇拥在黄色的字体中,不注意还真看不清。

那晚,外甥媳妇做了一桌丰盛的佳肴,我和外甥对饮,不知不觉我又说到买车的事。我对外甥说:“别人是朝九晚五,你这是起早贪黑啊,还是买辆便宜点的车吧,这样上班你就不会这么辛苦,实在没钱的话,就向你爸妈借点!”

外甥却感激地说:“爸妈也不容易,我们上学时花了不少钱,现在工作了,不能再伸手向他们要钱了。再说我们现在很好啊,我已从基层调到公司总部了,工资也涨了一些,小肖(我外甥媳妇)虽然工资不高,但还算稳定,等再过两年,把房贷还完了,我们会考虑买车的事!”

听完外甥的话,我由衷地替姐姐感到高兴,她不用担心这小两口了,因为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有理想、能吃苦的新一代形象。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那晚不知不觉就喝高了,第二天起床,外甥他们早就出去工作去了,客厅的茶几上留下了早餐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请舅舅转告我爸妈,谢谢他们的关心,我们现在还年轻,辛苦点无妨,我们会努力工作,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吃完早餐准备离开时,猛然又看到挂客厅的那幅十字绣,眼睛一花,竟然看成了“幸福非车子”,我会心一笑,好聪明的外甥媳妇啊!

出差的文章14:游医风行

文/卢鼎

来到南昌市出差已有些许时日,“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寄居在楼盘林立、立交盘旋的现代大都市,总有一种陌生恐惧的感觉。穿行于车水马龙、行人如织的街道。突然一块巨型广告牌映入眼帘,只见上面画着一副巨幅人像,这个人怎么看怎么像好朋友李世坤——我们从小一起长大,他化成灰我也认得。但那上面分明写着:美国研究“SHASER”病毒专家,留美五年的海归派,在《南昌晚报》有专版介绍。我记下联系电话,仍百思不得其解,这是我失去联系又牵肠挂肚的朋友吗?

李世坤起初供职粮站,国家粮食放开后他下岗失业。不久,他干起了建筑,从未学过建筑知识的他还当起了包头,可谓无师自通或自学成才。这人绝顶聪明,俩孩子后来又分别上了清华、北大,这些足以证明他的智商。他包了几栋办公楼和宿舍楼,赚了几十万。随后,头脑活跃的他,又马上投资150万购买了朝珠海跑的卧铺客车,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没几个月该车行至衡阳路段,从高架桥上跌入深渊,死伤多达30人,乘客飞来横祸,梦中命赴黄泉,他坐上永远的被告席,踏上遥远的赔付路。

恶梦一觉回到解放前,落下沉重的经济和思想包袱,上有老下有小,俩孩子读高中正急需钱。有回我请他吃饭,等了几个小时,他才从很远走来,竟然连搭公汽的一块钱都没有,又很要面子。他不能与这牛皮官司打下去,耗不起。世坤找了个当地皮肤性病名医,跟他瞟学了几天,就人间蒸发了。

莫非眼前就是改姓换名脱胎换骨的他?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经不住细想便拨通了他的电话,他听出是我惊喜不已。他乡遇故知,我们相约在某酒楼见面,一叙别后衷肠。一番推杯换盏,我了解到:他出门举目无亲,入地无门,只能套别人医师证做游医,开始什么都不懂,连开处方都只能事先把抄的东西藏在腿上,从眼镜上方斜瞟。酒过三巡,我不解的问:“游医也可做到年薪上百万,还这么大的名气?”他不以为然地说:“我可能是混得最好的游医,为老板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和他们是一条船上的蚂蚱,他们会尽力包装和炒作我。”我不可思议,那不是视人命为草芥、当儿戏吗?他曾“治疗”过的病人,那些当点小官得了性病的,要治得他把楼房都卖掉;那些农民工实在可怜,也要割破口袋走人。“他们就不到正规医院去?”我有些疑惑。“医院更加昂贵且手续复杂,病人不得已才找我,我们这类医院行骗为主,看钱开处方,不诈干不会善罢甘休,我师父来了反而搞不好被炒了。”

“不过,也有当教师的出来做游医,她能说会道加之风韵犹存,遇到老板也卖卖自己,赚的钱这辈子都够用了。”我知道他指的是我一同事,她丈夫当校长利用关系请病假工资全拿,出门做游医没少赚大钱。“你就不担心出事?”我忧心忡忡地问。“有医院和老板顶着。”“要是事出大了,顶不住了呢?良心上也不安啊!”“其实我也担心,枪打出头鸟,常做恶梦,被患者要还钱。”“不如和我一起回去算了,用积累办点正事”。过后他真的办了离职手续回家,重抄旧业搞起房产开发。

没过多久,我去吃他女儿出嫁的喜酒,他陪嫁了一辆豪华宝马和100万存款……

出差的文章15:荆芥里的乡愁

文/付小方

一位南方的朋友到河南出差,吃了我们这儿的特色面食:饸饹面,问我,“面里有一种配菜,小叶,绿色,微辛,吃着非常清新,它是什么啊?”我笑了,“那是荆芥。”他很惊喜的样子,说,“我喜欢。”

谁不喜欢呢?我们这儿的人都爱它。黄瓜拌荆芥,浇上油蒜汁,再点上些芥末,清新、爽口,是夏季里最受欢迎的一道凉菜。还有饸饹凉面,配菜中荆芥必不可少,它甚至是点晴之笔,有了它,整盘面的味道才能真正飞扬起来。有极爱荆芥者,干脆凉拌一整盘荆芥,什么也不搭,一顿饕餮。也有最初不喜欢荆芥的,觉得它有点儿苦,吃它总有些战战兢兢的。但试着吃了几次后,他就眉头舒展了,就开怀了,然后越吃越爱,对它上了瘾。荆芥有这个魅力。

荆芥在春天撒种,在菜园一角,或者家门前的旮旯地儿,随意撒下一些,不用怎么照料,过不了多久,就蓬蓬一片。荆芥绿得不浓不淡,正好,叶子可爱娇俏,舒展的样子就如一朵美丽的花。茎笔直。它总是一副欣喜、向上的模样,人见了不觉精神一振,耳目一新。荆芥长老了,会开出淡紫色的花,也观之宜人。

在村里,每到夏天,几乎家家都有一片荆芥。到了晌午,女人们从地里归来,会顺手掐一些荆芥,到了家后,待下好面条,过了冷水,将荆芥在水笼头下冲洗几下,往面条里一洒,放盐、生抽、香油、芝麻油等调料,再拍一根黄瓜搭配,拌好,搅匀,然后一大碗一大碗地捞出来,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荆芥的味道历久弥新,每年吃它,都感到新鲜,也有一种欣喜在里头。然而,它又是古老的,荆芥是何时被发现的,我不得而知,反正听我们这儿的老人说,他们的祖祖辈辈就一直食荆芥,到了夏季,如果不吃荆芥,他们就会觉得少了些什么。

荆芥成了一种味蕾上的乡愁,而这种乡愁一如荆芥坚韧、繁盛的生命力,那根扎在岁月的深处,一直都在。待荆芥葳蕤,为我们铺开了归乡的路,由它的美味引领我们回家。

出差的文章16:麻木的地铁站

文/一元兄

出差,又来到了这里,拥挤不堪的东京地铁站。

记忆中,时光流转,这二十多年来,这里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交织在这狭窄通道的人流,就像是台老旧的织布机,不停地来回穿梭着,噪杂得不行。

路过售货小店时,习惯性的拿了份报纸《朝日新闻》,又拿了本漫画杂志,从裤兜里掏出几枚硬币,放进小框里,只见售货员微微地弯弯腰、连声道谢,我点了点头,转身又匆匆地钻进了人潮人海的拥挤中,到要去的站台,本来不长的直线距离,却要人为的让我绕了不少道。

是啊,人生也许就是这样,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在一浪又一浪人群的拥挤中,还要不停地绕着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