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散文

请欣赏少年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少年散文1:孝心少年

文/施锦涛

最近,电视播放了最美孝心少年的颁奖典礼,我认真地看完了整个过程,当我听了第二个少年的故事时,我泪流满面,被他们的孝老、敬老的行为,自强不息、阳光向上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要继承先人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古时候,大舜孝动天地,董永卖身葬父,王祥为母卧寒冰,还有神话宝莲灯中沉香劈山求母的故事,都足以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古人尚能如此的至孝,而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更应该与孝同行,学会感恩。

零零后的我们没有受过累,受过苦,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好日子,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与人沟通,变得自大、自私。遇到挫折时,只会逃避,没有勇气与责任担当……电视上的少年,他们遭遇了生活的重创,没有父母的照料,没有可口的饭菜,没有舒服的床睡觉,没有漂亮的衣服穿,但他们没有悲欢,脸上依旧带着微笑,为父母分担着生活的艰辛,用他们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他们是这个世界上的一根草,却是家里的一片天。我被这一幕幕场景感动了,这些少年的身上不仅体现了孝老敬老的品德,更可贵的是他们遇到困难、灾难时能勇往直前,自强不息。他们是最可爱的孩子,是我们成长的榜样。我们要像他们学习,多孝敬父母和老人,那怕是捶捶腰,洗洗脚,帮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只有这样才会让家庭美满,让社会美好,让国家富强。

少年散文2:少年愁

文/张佳怡

宋代词人辛弃疾曾说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可是,错误而又陈旧的思想观念成了我爸爸教育我的主旨:“你们小孩子上学哪有我们大人工作辛苦啊,所以你们更要刻苦了嘛!”

谁说我们不辛苦,谁说少年不知愁滋味。

房间,堆满了作业,妈妈还像侦察员一样时不时进来探探,只有看到我发疯似的朗读英语或语文,才肯蹑手蹑脚地离去。我经常对着天空发呆,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洁白柔软的白云,在广阔无际的天空飘荡……如今,我与那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有何分别?

“现在做作业是为了将来少吃苦,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才有好的出路,现在……”我听腻了这样的说辞,虽然我能体会母亲那种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情,可是我只是未成年的“凤”啊!哪经得起这样折腾?每天,做不完的作业,五点起床,深夜十点睡觉,源源不断的考试……这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啊!

我真的好想化成一只蝴蝶,站在花蕊里跳舞,和小伙伴们奔向广阔的天地,一起笑,一起玩,没有负担,没有忧愁。

可是我明白,我们是未来的希望,需要非常努力地学习。漫漫旅途中,我们有烦恼,有忧愁,但更多的是喜悦与欢乐。我告诉自己,成长中会有许多不如意,但只要努力,将来会收获更多。

少年散文3:如何防止少年人的鲁莽行为

文/普旭

读了2月19日联合晚报发表的一则新闻“少年危坐屋顶边缘”,报道兀兰出现三名玩命少年,除了爬上多层停车场屋顶聊天,其中一人还双脚悬空,危坐屋顶边缘。据说多层停车场至少六层楼高,万一意外,跌落下来,重则会粉身碎骨,一命呜呼,轻则手脚折断,终身残废。令人看了报道,不禁毛骨悚然,为他们捏了一把冷汗。

记得不久前,就有一个女学生,为了不甘向同学示弱,踨身飞跃过学校走廊围墙,结果一个踏空坠落地面,就此结束一生。年轻人不明事态的严重,加上血气方刚,精力旺盛,无所发泄,往往会想出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行动,万一意外发生,不但毁了自己,更令家长痛哭流泪,苦不堪言。以上的少年,或许就是一个例子,虽然经过居民的警告,有惊无险的离开,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不会重土再来,故态复萌呢?故而如何防止这种害人害己的鲁莽行为,却是我们所应关注的。

首先,社会志愿团体应该协助寻找这几位少年的下落,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然后与他们的家长加以教育性的辅导,告知他们事情的严重性。倘若少年仍在求学,那么学校也应该加入辅导。甚至让他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反面教育题材,让他们亲口告诉同学们这种错误的举动所带来的危险和后果。如此,不但能够时刻反省自己的错误,也能够提醒其他同学勿犯同样的错误,一举两得。

坦白说,这些少年虽有叛逆的行为,但是他们肯定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最低限度,身体健康,身手敏捷,体力充沛。不然的话,那有如此的胆识及身手爬上屋顶悬空而坐呢?如果学校能提供地方给他们有发挥的机会,如参加或领导课外活动,越野跑步,露营涉水,爬山攀岩运动等,让他们尽量发泄多余的精力和体力,加以谆谆善导,相信能够改变他们的性格思想。

如果少年已经离开学校了,终日无所事事,故而时常想做一些偏激的事。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请求当局早日徵召入伍所训,按照他们的喜爱,分配到所需的部门,让他们有机会充分表现自己的特长及发泄精力的职务。授以他们更积极的角色,特别关照他们的行为与表现。假以时日,经过纪律的训练,肯定能让他们改头换面,变成一个有纪律的囯人。过去这些例子,比比皆是。

总之,前车可鉴,我们不希望意外事件再次发生,也不一定要用惩罚来防止少年人的一时无知和冲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大家努力协调,对症下药,找到正确的方法,才能防止少年人的鲁莽行为。

少年散文4:感悟真善美

文/高圆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立国之本在法律,兴国之本在教育,强国之本在少年。而少年的教育需要真实,没有任何的虚假。学校一直教育我们追求“真善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对真善美的含义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现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真”是指要真诚待人,做真实的自己,不吹嘘、不浮夸。

大家都听说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和张飞、关羽到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来帮助他打天下,恰巧诸葛亮这天不在,刘备只好失望地回去了。不久,刘备再一次去请诸葛亮,可是诸葛亮外出云游去了。过了一些日子,刘备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到达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见此情景不敢惊动,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刘备待人真诚,心中有志,便答应刘备辅助他建立蜀汉。刘备的三顾茅庐,使他完成了大业,让后人看到了他真诚待人的一面。

如果我们用真心来对待你身边的人,我相信他们也会用真心来待你的,这样一来,人世间就不会互相猜疑,互相欺骗。

善就是善良。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说的是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善良就是让我们要有善心,做利于他人及社会的事,不计报酬、名利,我认为善良是做人不可缺少的美德。

善良是对他人的关爱和祝福,是来自心灵深处真诚的怜惜与同情。坐看庭前花开花落,黛玉葬花,是善心让她怜花;所以这是她的善心所在。李丛飞用爱心感动了中国,这是他的善心所在。每一份善良都会使人为之感动。

美就是心灵美。

我认为“美”它不是外在条件的美,不是外表的华丽美艳,而在于内心,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伊丽莎白曾经说过:“玫瑰是美的……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一张洁白的纸,什么也没有,画家却能画出美丽的少女,一个简单的乐器,聪明的音乐家也会把它演绎成不朽的篇章。

美丽是可以创造的,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只要你有一颗真善美的心,不拘小节、无私奉献,便可以创造美丽。

少年散文5:心灵的滋养

文/吕颖

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而我,如今经历了十二年的时光,心中积淀了难以挥去的过往忧愁。母亲的话语却是在我耳旁时刻地萦绕着,委婉又饱含阵阵激励。

回溯过往,过往之事仿佛云烟,飘飘散散;又如沙漏,伴随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渐渐地却也淡忘了……可,心中却依然会有几件小事牵挂在心头,难以忘却。那时,我还太小,某一次出去游玩。最挚爱的娃娃由于自己的疏忽不慎弄丢了,就嚎啕大哭,哭着嚷着,用尽自己儿童的无知与幼稚,要求母亲找回来。我以为,这个娃娃失去了,会是莫大的悲伤。凭着孩子般的冲动劲儿,奋起一跳,跳出母亲温暖的怀抱。不顾及母亲的呼唤,跑回原路,试图寻找回我的娃娃。母亲已是急的不得了,只好以最快的速度迅疾地追上了我,在我耳旁轻声道:"哭泣是浪费体力,叹气是浪费时间。孩子,记住这个道理吧。赢回自己的时间和体力,换回那瞬的失去,兴许能得到下一刻的收获。"我似懂非懂似的,点了点头,却又觉得这句话极其模糊,但,给了母亲一个肯定的微笑。

渐渐长大了些,升入了小学。当一大堆作业向我袭来,试图掠夺我的玩耍自由权,心情倍感无奈与烦躁;当犯了错误受到批评,心里后悔自己所做的错事又开始自卑作怪,心情莫名忧郁;当考试的成绩坠入了低谷,受到了老师家长同学的异样眼光时,心情落寞的想自暴自弃。母亲总会露出一个和蔼的微笑,说:"孩子,还记得那个道理吗?哭泣是浪费体力,叹气是浪费时间。去赢得会自己的时间和体力换回那瞬的失去、不满、失败,取得下一刻的收获、喜悦、成功吧1母亲的这句话,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启迪,带给我坚定的意志与勇气,给了我永不言败的信念。

升入了初中后,母亲的话语便深深地牢记在我的心间。母亲的话语,宛如一缕春风,每当吹拂过我的心田,总能带来丝丝温暖,获取一份不同的信念。那次,又临逢一次考试。是继小学毕业后,初中的第一次大型考试。考试之时,我迷茫的眼神找不到归宿。尤其在那炎炎夏日。夏日的午热,引发了无限的烦躁。窗外的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的声音却依然那样的俏丽着,重复着经久不变的老歌。远处传来的声音别样喧嚣,嘈嘈杂杂,隐隐约约。就在此刻,我想起了母亲的话语,我想到了不论怎样,毕竟结果未公布,就不必再灰心丧气,要把握住现在,争取能挽回一些。正是母亲的话语,让我脱离了烦恼。

如今,再想到那些话。可谓感悟甚多。一方面,让我脱离烦躁,有积极乐观、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另一方面,不屈不挠、有坚定意志,终将攀登上成功的山峰。

十二年的光阴……生命一次一次轮回,刻下了十二个年轮。现在,母亲的座右铭已经转变为了我的座右铭。母亲的座右铭是我一生的财富,将给我带来受不进的好处。

少年散文6:跑步少年

文/阿成

在学校念书的时候,经常莫名其妙地跑步。

学校在郊区,是住宿学校,只有星期六下午才能回家,星期日晚上返校。从家里到学校,首先要坐市内的公共汽车,正常行驶需要半个小时左右(那是个不堵车的年代),然后再等郊区车。这时已经有些同学等在那儿了。由于是交通学校,乘车不用花钱,凭学生证即可。坐上郊区车,要在仁和屯站下车,这一路要行驶二十分钟左右。可到现在我也回忆不起来,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我开始跑步的,而且是跑得很远。

和我一起跑步的还有两个来自乡下的同学。我同样记不起来是怎样把他们召集起来一起跑步的。我记得第一次跑步是在冬季,室外温度至少在零下二十摄氏度以下。郊区这一带就更冷了,大约在零下二十四五摄氏度的样子。我们三个人都穿着球衣、球裤和球鞋,戴着手套。从学校出发,开始往市内跑,三个人排成一个纵队。很快,球衣、手套和胸部、口罩,着满白色冷霜,连眼睫毛和露出的头发也全是白色的了。我们就这种样子不紧不慢地往市里跑。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城市,人没有这么多,车也很少,但我们能明显地感到,无论是车上的人,还是地上的行人,包括赶马车的老板,都向我们投以惊讶或羡慕的眼神。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眼神鼓励和滋润下精神抖擞地一直往前跑。尽管事先并没有设计从哪儿转回来,但是只要跑进了市区,就不由自主地按照回家的路线一直跑下去了。

进了城,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有的人站在那里议论我们。我们三个人仍旧排成一队,一直往前跑。一直跑到返校乘车的地方,再转回来,再一直往回跑,中间没有歇过一次。天开始下小雪了,我们在雪下继续跑。为什么这样跑呢?如果说这是为了锻炼身体,似乎还不足以说服我自己。既没有固定的目标,也没有预想的目的,近似于冲动又并非冲动,我想,这大约就是青春的力量吧。

是啊,没有目标的跑步是青春的缩影。到今天我还在怀念那些跑步的日子,特别是在严寒中跑步的滋味。

而今,我曾坐车重走过一次当年跑步的路线,发现这条路竟是那么远,到了汽车的终点站,还要转乘出租车才能到达,即便如此,人已经很疲劳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青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而唯其远,青春才显得愈发珍贵。

少年散文7:人无再少年

文/徐清怡

每读一次《城南旧事》,就仿佛逢遇江南的杏花雨,北方的离雁群,惆怅一分、叹息几声。文字无形间有种吸人的魔力,引领我来到了二三十年代的北京胡同,看见了一排又一排的骆驼和欢快的像只小麻雀的英子,嘴里噙着笑。四季变换,驼铃声越来越远,骆驼队也不见,可爱的童年,也离去了。只能在时光里,小心地拾掇,怅惘地回味。

《城南旧事》就从英子梦醒的一个清晨开始了。那时候北京的城南,春寒料峭,秃枝上永远蹲着几只小鸟。我也顺着英子的回忆开始读起了《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五个深埋脑海的记忆,裹挟尘味,带着孩童的天真烂漫和懵懂的思考缓缓铺开。书里的每个人,每个故事,无论真实与否。透过英子的眼睛去看这些,没有属于那个年代的动荡,只有胡同里的平淡和“小小一隅,已是天地”的满足,如同春雨洗空山,云雾薄绕,一切都蒙上一层美好纯粹的面纱。童年呀———像是从岁月那儿偷吃到的一颗糖,不经意间,甜味涌进舌尖、窜入心扉。我想,英子的童年,好似吹奏着一声又一声的笛音。轻快、低旋、顿然,静谧地怀念悠长的时光和远方之人。张爱玲说:“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缓,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这些情感,纯真而朴素,没有矫揉做作,一点一滴溢出心窝,再热烈的骄阳也无可比拟。

林海音女士在后记中写道:“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注意到,每个故事的结束,那些人都离我而去了。”目送远去,不舍的离绪涌上心头,但什么也无力改变。我们每天都在离别———与自己、与伙伴、与父母、与某棵树上的新叶———这种不可抵抗的力量,叫做“成长”。英子的小学毕业典礼上,骊歌悠扬,轻语别离:“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而英子的眼泪簌簌地落,拿着烫红的毕业证书,她心里想: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成人,可我们又是多么怕呀!英子的又爱又怕,何尝不是我们的缩影?小时候,向星星许愿“让我快长大吧。”到后来,向时光感慨“想我当年”。于英子而言,被迫成长的代价是沉重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叶子黄了,花儿落了,雀鸟飞走了,童年再不会来了。脸庞褪去了稚气,手心磨出了厚茧,学会独挡洪水猛兽。成长啊,是找寻另一片天地,鲜花与荆棘交错,一路向前,无法后退的旅途罢了。

再回首,黄昏下胡同里的吆喝不见了,熟悉的人一个一个不见了,城南的繁华也荒废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他们,去哪了呢?心底有个声音似乎在回答:你长大了,他们就不见了呀。

城南有旧事,草木隐人深。恍惚大悟后,是浓浓的思念。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童年的珍贵,又何止是消失的驼铃呢?

少年散文8:少年赋

文/小不点儿

夕阳西下,余光弥留,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寂寞窗前,愁思过晚,云海升月,明似银盘。明月窥人,抱影无眠。五十余载,衣钵相传。翩翩儿男,楚楚少女,靓男倩女,已步暮年。蓦然回首,昔日少年,今已耄耋。旧游似梦,芳华如水,柔肠千缕,牵风带露,友情难泯。作赋一首,以飨挚友。

昔,风华少年,荆楚大地,投笔从戎,别亲朋好友,离同学师长,赴西南边陲,彩云之南,承父辈之业,三线建设,固国力之基,挑工程大樑,建功立勋。

顽皮少年,少男少女,懵懵懂懂,嬉嬉闹闹,师徒结对,三年学徒,驾线攀高,俯瞰大地,仰望云天,万家灯火,太空星座,交相辉映。信号闪烁,电话畅通。斧凿锯刨,叮当作响,木模门窗,质量精良。技能比赛,你追我赶。机床隆隆,工艺精湛,修配繁忙,设备安全。泥沙拌桨,瓦刀飞舞,肩扛手提,高楼耸立。漆刷挥舞,描绘彩虹。钢筋绑扎,基柱屹立。汽车检修,精益求精。白衣少女,打针换药,救死扶伤。师道尊严,传道授业。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戎装从军,保家卫国。抗击越寇,战场英豪,彪炳史册。汽车驾驶,风光无限。机关文秘,笔走长龙。大学深造,担当重任。步入警营,雄姿威颜,一方平安。

昔,研究山上,王家营地,南北五十,东西百余,青砖房舍,红砖楼房,平房四幢。米轨穿越,交通闭塞。弹丸之地,热闹非凡,父辈基地,少年乐园,乡亲邻里,互帮互敬,其乐融融。你家帮我,我家帮你。你家称兄,我家道弟。袅袅炊烟,你家烹菜,我家飘香。你家养鸡,我家喂猪。你家驱鹅,我家赶鸭。你家开荒,我家种地。喜逢佳节,你家杀猪,我家宰鹅。我家坐坐,你家拜拜。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欢欢乐乐。你家女儿,我家儿郎,相互爱慕,喜结良缘,结婚生子,一脉相传。你家妯娌,我家连襟,丝丝连连,一体大家,人丁兴旺,狗吠鸡鸣,红红火火。子弟学校,书声朗朗,幼儿园里,儿歌荡漾,欣欣向荣,形如村落,扬眉吐气,格外自豪。周边居民,好不羡慕。机关驻地。露天影视,奔走相告,不偎寒冬,携火观望。篮球赛场,龙腾虎跃,英姿搏发。银球乒乓,挥汗淋漓。你拉我去,互不相让。

事逢机缘,各奔东西,嫁夫随军,远走他乡。事业变迁,太行山麓,秦岭大地,大同煤海,燃烧青春,古城太原,去了新朋。临汾老酒,醉倒客人。武汉三镇,故里重归。当年挚友,四面八方,五湖四海。

斗转星移,岁月蹉跎,回眸往事,激情燃烧之岁月,恰同学少年日,吾辈无有辜负邵华。

2020年10月20日星期二

少年散文9:勇做环保好少年

文/宋伯涵

我是湖北省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五(3)班的一位小男孩,个子不高,特别爱笑,小小的眼睛,红红的脸蛋,鼻子上架着一副小眼镜,人人夸我朴实又可爱,更赞我是环保好少年。

从小到现在,我从不随便乱扔垃圾,从不用一次性筷子,从不乱贴乱画。2014年3月15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大手拉小手,文明街头走”社会实践活动,跟随老师、家长和同学们一起在街头去除小广告、清扫垃圾,看到马路两旁到处都是烟头、果皮、纸屑和食物残渣,路旁的小树上、电线杆上、卷闸门上和花坛边侧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广告,甚至树枝上还挂着各色各样的塑料袋,迎风摇曳,向着过往的行人不停招手,我边清理,边沉思,这还是我们热爱着的家园吗?我们的家园,明明是一张美丽的图画呀,什么时候被人们涂抹得这样脏乱。怎么办呢?

活动的第二天,我给武穴市郝胜勇市长写了一封信,把自己在“大手拉小手,文明街头走”活动中的所见、所做和所想,告诉了市长伯伯,并请求市长伯伯号召全市人民开展一次卫生大扫除活动,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很快就得到了郝市长的回复,回信中,市长伯伯称赞我是一个热爱家乡的“环保好少年”,并把他的建议转交给市文明办和团市委,要求他们在此次活动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文明创建活动,爱护环境,共同建设武穴文明好家园!

同时,我大胆地向老师提出建立环保小组建议,获得了老师的支持后,我开始利用校园广播、板报等方式倡导大家加入环保小组,不久,很多同学报名参加,小组成员分区负责,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下课后,自觉到校园内捡拾垃圾,每个周末下午四点到街道、市场、居民区附近捡拾垃圾,并且按照书上讲的分类方法,对捡拾的垃圾进行分类存放。

看着干净的街道、整洁的校园,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开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只要大家都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那么天空一定会更蓝,树木一定会更绿,草地一定会更青,地球一定会更漂亮。

少年散文10:时光逆流,少年不复

文/旋子

1月11日,最孤单的几个数字拼在一起,是寒假开始的第一天。每次有写东西的冲动我都会提前很多天开始构思文章的主题和题目,夜不能寐。我觉得自己是个良心作者,但着实墨水不够,日志内容如果与题目不符,请多担待。

不知不觉就到了三九天,对于东北来说正是体会真正冬天的好时节,人们呼出的一团团白色哈气迎接最冷天气的到来,也快要目睹冬天的离开。莫名地觉得其实这个冬天并没有多冷,还没体会到冬至,就快初春了。

(1)老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二十几岁的我们凑在一起不再更多地讨论明星八卦,而是为未来担忧,或感叹岁月流逝。虽然额头上还没有岁月留下的皱纹痕迹,却不小心把皱纹留在了本该年轻的心里。坐车去迅驰的路上会经过师大附中,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的鲜肉鲜花们三五成群地嬉笑打闹,在我眼里都自动变成慢镜头,慢慢地没有了焦距,变成一场无法重演的青春电影。那些日子,是我从离开就开始怀念的,一直到如今大三的我,快要目睹下一批孩子进入大学的我。

宿舍里每天叫我们起床的歌听起来很吵,每天在听不清歌词的歌声里去洗漱的时候我都在想,也许是自己老了,再也接受不了这种吵闹的音乐文化。初高中的时候总是爱听一些很非主流节奏飞快的歌,爸爸妈妈自然是非常排斥且完全不能接受的,现在我终于理解了他们,原来那时听歌从来都不曾用心感受。音乐软件里的歌单总是在更新,可是留在我私人歌单里的歌却从未跟上过时代的步伐,偶尔遇到“一听钟情”的歌,会下载之后反反复复地听,每一句歌词都会细细品味。好像从大一开始就没怎么听过新歌,只有在播节目之前才会去找一些新的英文歌,然而也并不是我喜欢的抒情类型,大多数都是符合节目内容的轻摇滚。听歌最多的时间是在回家的客车上,身边坐着来自同一个小城里的人们聊着小城故事,虽然有些吵,不过还算安心。安心的时候才能好好地听一听歌声里的故事。

冬天的道路很滑,客车总是开的很慢。窗外的景色并不迷人,一片白茫茫的雪,和凋谢已久的枯树树林,低矮的房子连成一片,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出缕缕炊烟。画面仿似是静止的,炊烟的细微变幻成了这景致里的唯一生命。这时耳机里响起的总是符合这景色的音乐,可能是很经典的英文歌,也可能是邓丽君的歌。抒情的老歌更能让我安心,让我沉淀心境。

说到老歌,对于每个人来说可能都有不一样的定义。我喜欢的老歌并不是停留在哪一个经典年代,而是停留在我年少记忆里的歌。即使爸爸妈妈到现在还是不能接受杰伦,可还是改变不了他的歌陪伴我成长的事实。其实他的唱功的确不是很好,可对于我来说,他是一个时代的开始,好像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到现在我还记得当年努力背青花瓷的歌词的自己,和大街上到处播放着稻香时甜蜜的空气。

我仔细想着为什么不能够接受新的流行歌曲,大概就是因为记忆里那些古老的东西才更有力量,更能沉淀在岁月里吧。二十几岁的人们就像考古者,小心寻找着古老的痕迹,又害怕它们的消逝。

跟不上潮流未必是坏事,总是停留在过去也未必是好事。世界上总有解不开的悖论,总有这样的人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我安慰自己,这才是成长。

(2)记录者

我的第一本日记的第一篇是在2000年夏天写的,没有具体日期,甚至没有年份,我是根据当时自己六岁推算出是在2000年。我很幸运出生在一个中国式传统教育的家庭里,爸爸在我四岁的时候开始教我识字,家里有一块很小很简陋的黑板和一个小木棍,爸爸每天拿着小木棍指着黑板上的字一个一个教我读,我很认真地坐在小板凳上跟读,六岁的时候我已经认识4000多个字,可以流利地读少儿杂志了。这些回忆是刚刚采访爸爸的时候得知的,我并没有吹牛,哈哈。不过虽然可以读书,写字对于一个小肢运动不太发达的我就不是很容易了。六岁那年爸爸开始训练我写日记的技能,错别字数不胜数,甚至没有标点符号,还可以看到很多爸爸在上面修改的痕迹。可即使是流水账,读起来还是会让我笑出声。每一篇的开头几乎都是“我今天特别开心”,我无法再回忆起当时到底有多开心,只会觉得羡慕那时的自己,无忧无虑,快乐从来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是每天的必备品。

从这一本日记里能发现我的点滴进步,从没有时间概念到有准确的日期标注,从没有标点符号到正确的标点符号应用,从单纯的流水账到偶尔有一两句自己的感想。我开始慢慢从那些零碎的文字里找寻到最初的回忆。那里写着我在学前班交的第一个朋友的名字,写着我玩游戏受伤后妈妈给我买了一袋爆米花的情景,写着我家养的第一只兔子有多调皮,写着运动会跑了第一得到了什么奖品。我只记得那时的我还梳着蘑菇头,又黑又瘦,跑起来像一阵风,也总是摔跟头,膝盖上布满了伤疤。

那个小女孩儿离开了我很多年,她很丑,很笨,可我还是很想她。

以后的很多年里,我还是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所有的日记本加在一起,大概能绕地球五圈。我发现我是个奇怪的人,日记里记录的事情都是开心的,偶尔有不开心,那么日记里就只有一句话,“今天有不开心的事情发生。”当然无论我多努力回想,记忆也不会具体到某一天发生了什么让我不开心的事,我很感谢自己,把快乐保留下来,烦恼都丢给了时间处理。

上了大学之后,我仍然带了两个写日记的本子,偶尔也会动笔,但较之于以前,写字的数量相差甚远。我想可能是因为网络科技发展迅速的缘故吧,打字成为了一种更加便利的方式,使本来就慵懒的我更加慵懒。写字频率变少的结果无疑就是发说说朋友圈的频率增加。我的空间朋友圈里事无巨细,只要有时间就会编辑一段文字配一个喜欢的图上传。因此也受到了很多鄙视,觉得这就是文艺青年的矫情。没错,我就是矫情的生活记录者。我不怕受到抨击,我就是喜欢记录生活,并不是为了让别人看,而是为了保存下来,以后坐在摇椅里慢慢摇的时候有回忆可看。我会看到在某一年的某一天,有人陪我看了一部好看的电影,或享受了一顿美味的晚餐。在这漫漫旅途中陪伴过我的人们,我都会用另一种方式把你记住,把你留在我美好的记忆空间里。

当然除了记录者之外,我还是一个观察者。我喜欢观察别人,可以算作是一个怪癖吧。坐在火车站的候车大厅,看着拎着行李箱来来往往的人们,我会观察他们表情,是回家的喜悦,是旅途的疲惫,还是生活的沧桑。我知道最后一定不会有什么观察的结果,可想象的过程就很让我满足。

这次回家的火车上,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位老奶奶,带着她的孙女和孙子。女孩儿看起来大概11、2岁,脸上有两坨像是被冻伤的高原红,穿着很旧的红色羽绒服,很脏的黑色棉鞋。她的弟弟还不太会说话,脸上也有着两坨高原红,依然穿着很破旧的衣服,看起来应该是姐姐小时候穿过的。男孩儿很淘气,总是一会儿在地上爬,一会儿又要求姐姐抱着他,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又要上厕所。女孩儿的脸上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成熟和疲惫。每当她趴在桌子上快要睡着的时候都必然会被弟弟吵醒,而她从来不发火,揉揉眼睛把弟弟抱起来放在腿上,任由弟弟掐她的脸或玩她的头发。我身边的老奶奶静静地看着他们,不知道她有没有睡着。女孩儿经历过什么我不得而知,她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下我也不会了解,可是莫名地,就有一种心疼和心酸。希望无论家境如何,他们都能快乐平安地长大吧。

(3)单身·老伴儿

单身,永垂不朽的热议话题,被提问几率最高的特殊群体。大概当你到了一定年龄就会经常被问到有没有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的这一现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列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我一直以为老年人的古旧思想是排斥年轻人恋爱的,可是我错了,每次回家姥姥都会刨根问底拦不住,并且在得知我依然贵族之后语重心长苦口婆心九九八十一种劝说我早日脱单立地成佛。大三是个摇摇摆摆的时期,所以姥姥的担心也许不无道理。

我从不排斥别人在我面前谈论恋爱的种种,秀恩爱也罢抱怨也罢,我都是个很好的倾听者。知心姐姐做了好多年,不知不觉也就上了年纪,也到了被人催的阶段。其实我并不着急,也没有担忧,从来不会因为没有男朋友而抱怨或追求什么,因为我相信命运。我不相信一见钟情,也不可能相信爱情的基础会是一场浪漫的邂逅。虽然我不知道它现在在哪里,但我知道它会在合适的时机,带着合适的人出现。过了年少轻狂,对爱情的期盼也就没那么浓烈。过去的就已经过去,时间长了,人都是会变的。现在更多的是对自己未来的期许,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大三是大学生活的里程碑,我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积攒能量,才能做最好的自己,也遇到最好的他。

所以那些亲爱的期待着我早日脱单的人们,感谢你们的关心,也请你们放心,该来的总会来,是我的也迟早会是我的。

说起爱情这个话题,我更喜欢老一辈的相处模式。我的爸爸妈妈非常响应国家的号召,彻底贯彻实施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策略,相处不到三个月,约会五次,牵手一次,然后就结了婚,一晃就是二十几年。这种先结婚后恋爱的模式显然不是二十一世纪所提倡的,可就是这种亲情远大于爱情的相处,构成了婚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也许你会说时代不同观念不同,婚姻在历史的长河里慢慢演变成了儿戏,所以我才会羡慕,羡慕当你老了,身边的那个人还是那个人,你总是嫌弃他老嫌弃他变嫌弃他记性不好,可就是离不开彼此的陪伴。我的爸爸妈妈的年纪比我同龄人的父母年纪要大一些,不过在我心里他们还没有那么老,可是妈妈总是喜欢称呼爸爸“老伴儿”,让我哭笑不得。听她这么叫爸爸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心酸,但也感受到一种温暖,我应该庆幸他们一直相偎相依,即使有拌嘴吵闹,还是把日子过得简单而幸福,多好。

希望所有守望幸福的人都能找到那个陪你把独自孤单变成温暖的那个人,那个当你老了还依然守护着你的,老伴儿。

(4)曾少年

最近看了一部影评非常好的电影,唐人街探案。特别喜欢那个十八岁的少年侦探的扮演者,刘昊然。在看北爱的时候就很喜欢他阳光的笑,好听的声音,和少年应该有的干净气质。早已过了狂热追星的年纪,现在看到喜欢的演员,更多的是欣赏,还有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已经失去的东西,比如,年少时光。

说来说去还是在感叹时间。有人问过我你怎么这么喜欢感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人老了就有更多的话要说吧。书柜里满满的书,是我的年少时光;相册里傻傻的笑,是我的年少时光;盒子里闺蜜的信,是我的年少时光。我留得住字迹,却留不住年少的心,留不住年少的模样。

可我已学会接受,学会不再害怕时间的变迁,我更加相信一切都有命运的安排。

时光逆流,少年不复。送给曾年少的你我。

少年散文11:那一个又一个一见如故

文/丁肃清

少年时代曾玩过打水漂,用一块碎瓦片,或小石头,平直地抛向水面,拍击成一个连一个的圈圈涟漪,弹跳着向前迅跑。人到了年长或年迈,似乎倒少了这样的闲情逸致,不时淡泊一下、孤独一下,曾经跌宕起伏的情绪,淡泊孤独成了平湖秋月。

但总会有一种激动,突然又钻出了水面跳跃了起来。

老兄,今天礼拜天,你要是有时间,就来我家里一叙如何?这是我微信里蹦出来的一条信息,给我信息的是一位不曾谋面的微友,微信里曾有过交流,依据以往他发微信圈里的帖子,我判断他是一个有深度的人。之前,那是他正在外出的火车上,微信告诉我,他刚刚网购了一本书,还发给我一张那本书的封面图片,这是我出版不久的小说集《名字像糖一样》。我为之感动,文人就这样,你读他的书,还买他的书,他就把你看作知己。闲来无事,那一天,我就约了两个朋友,一起到他那个县里去看望这位老弟。

他正在家门口等我们。下车,握手,彼此问候。我说:“我们是一见如故。”他说:“早些年大学毕业,我差一点就分配到你所在的学校。”我说:“要是那样,你早就该成了中文教授了。”人和人之间是有气场的,相互吸引或者是排斥,显然,我和他是前者。

一壶清茶,半桌好书,满屋子书趣和书话。一开头彼此就是无话不谈,话语像泉眼一样突突冒着。说工作,他说,不想干了,准备辞职了。我不问其因。说人生磨砺,他说,磨砺早有过,二十年前就曾磨砺过,夏日下午三四点钟阳光,那温度是可想而知,火车站前的地板上,就那样躺下呼呼地睡着了。我还是不问其因。彼此说什么都不要问其因,凡是故事,都有着理由,也留个悬念,人生故事本来就像是小说。说到小说,他说,他刚刚读完《耶路撒冷》,我说,我刚刚读完《北京折叠》……情境、语境,这样的交流可谓掏心掏肺、云卷云舒一般。我说你们这个县城,是我的出生地,为何?当初刚解放不久,我姥爷在这里当过副书记,那可是老八路、老共产党。没料到他却说,他爷爷解放前是国民党。尴尬?顷刻间便合二为一了。我说,共产党、国民党,那个时候都打过小日本,也都尊重孙中山先生。彼此谈话中的共同点比比皆是,顺手拈来,包括对命运的看法。至此,我和他结为了朋友,从一见如故开始,相信也定会不忘初心。这就是感觉,感觉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如果要究根寻底,就用毕飞宇说过的一句话吧:文学是心与心的宇宙飞船。以文学的视觉解读社会、解读人生和人性,应该是最不会走形的,因为文学是最老实、最坦诚的一门学科。

一杯茶是安静的,一杯咖啡是安静的,安静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孤独,孤独是人生的咖啡伴侣,书也是。书孤独,殊不知其页码里藏满了千军万马、风光旖旎、潮起潮落。我相识的这位朋友藏书多,读书也多多,滋长出来的思考也多多。孔子不是说了吗?性相近,习相远。我们的谈话交流,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彼此性相近,习也相近。都是爱书的人,人以群分、习性相同,所以一见如故就不是偶然了。

从朋友那儿回来后,我又回忆了这般类似一见如故的过往。早两年朋友托朋友,为我买一张火车票,由此和那位车站办公室主任坐到了一起。没料到他听到我的名字,一下子就拉近了感觉,他告诉我二十年前他就读我的文章,把我的文章做剪报,还一一说出我那些文章的题目,如数家珍一般。像这样的邂逅,也归纳为一见如故吧。类似这样的人和事,之前我遇到过很多,曾经谋面的、未曾谋面的,都在文字里熟悉了、亲近了、欣赏了。一旦提起,就如同开启了一瓶陈年的老窖。

我是这么想的,写文章是一种自我表达,其表达更需要有人的倾听,愿意听的,听得懂的,那就是朋友或知音了。欣赏和被欣赏,前者才是真正的智者,那些在新华书店静静翻阅书的人,才是书真正的主人。书没了读者,书就孤独了。人没了欣赏者,人就孤独了、失落了。灯下黑,墙内开花墙外香,好像一个延续了千百年被扭曲了的逻辑,所以才产出了写《楚辞》《天问》《九歌》最后投汨罗江的屈原,才有了离开魏国去帮秦孝公变法强国的商鞅。

文学是不当吃、不当穿的,文章稿费始终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但就是有一群人,又一群人,一群一群的人,前赴后继地喜欢着文学。这之中必定有一种魔法,让那么多人走火入魔,且不可救药。像曹雪芹、像吴承恩,他们在写书的时候是没有稿费的,没有稿费也就那么投入执着地写了,他们写的时候肯定也没有想到,几百年后,他们的书,他们的名字,还依然鲜活地被人们青睐和厚爱。

很多年前,我去了一趟郑州,那是参加一次小说笔会。去之前我在本地报纸上发了一篇文章,是准备送给那次笔会的东家的。此人,杨晓敏,着名作家、出版家,《百花园》《小小说选刊》主编,他曾编发过我很多的小说稿。当时也是只闻其名不见其面的,原本认为他是个女士,但是有一晚,他把电话打到了我家里,我这才知道他是个爷们儿。他说本期刊物选了我一组五篇小说,嘱咐我写一篇创作谈寄去。就这样,算是神交的我们,只是一条大河相隔,我河北,他河南,不曾相识,终于有了开笔会相识的机会。

开会的那天晚上,他到我的房间去看我,当时我和《飞天》的张存学同住一室,杨晓敏进来,眼睛在我们俩脸上扫描,说就是来看看我。我就拿出了那张报纸对他说“我给你带来了一件礼物。”他说:“你还给我带什么礼物?”我把报纸交给他的时候,他开心地笑了。我那篇文章的题目:《我就是看着杨晓敏顺眼》,题目拗口,却是顺心。我看他顺眼,就是从他的文字里看到的,从他的人品里看到的。尽管这又是一次一见如故,却让我得到了一位可共事一生的朋友。

一个又一个的一见如故,分明就是一个个人生的驿站。此种现象可归类到社会学属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简而言之,用黑格尔的话说吧,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少年散文12:篮球少年

文/姚诚哲

我最喜欢的要数打篮球了。

我小时候,就很喜欢篮球,但是我却从来不敢去尝试,因为我一直怕篮球会砸到我。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场篮球比赛,球员们身上那种努力拼搏的精神使我有了动力。此后,我回家只要有时间,就一定会去打篮球,即使只有五分钟我也愿意去打,我的技术逐渐长进,再也不怕球打到我了。

一次上完课外班,我刚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来到球场,与伙伴们一起打篮球比赛。一开始我们队一直落后,大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而且主力队员都受伤了,全队的压力都落在我一个人身上。我的心里像揣了一只小兔子一样,七上八下。正当我为了追分全力拼搏时,“呀!”伴着一声惨叫,我摔倒在了地上。我的手被球擦伤了,像被刀切了一样,疼得都麻了,我攥着手指头,脑海里不停地回荡着职业运动员手臂、大腿都绑着纱布却仍然在场上拼搏的画面,心想:我这点儿小伤不算什么!我既然享受了篮球给我带来的快乐,同样也要承受篮球带来的伤痛!我要像运动员一样奋勇向前!于是我顽强地爬起来,继续和队友打配合,“姚诚哲,接着!”我顺利接到队友传给我的球,纵身一跃,远投三分,球进了!最后我们队以一分之差险胜了比赛!队友们全都向我扑来,拥抱、击掌,我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少年散文13:我的中国梦

文/黄青青

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中国的少年,我们是祖国的希望,中国梦就是我的梦!

当首都北京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东方迎来希望的曙光,在庄严的国歌中,中国少年茁壮成长,中国梦在路上!若是学生就专心读书,为梦想而奋斗;若是教师就不断传播知识,将毕生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若是园丁就辛勤培育花草树木,为祖国贡献一片新绿;若是医生就救死扶伤,为祖国的医疗事业作贡献……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百年的耻辱,千年的辉煌,霍去病抗击匈奴,发出匈奴未灭,何以安家的感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陈胜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为祖国的梦而无私奉献,甚至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少年,我们的努力与中国的命运,中国的繁荣昌盛息息相关。我们为何读书?为的是有朝一日,无论是在经济、文化、教育还是医疗,都能够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将自己的知识技能用在实现中国梦上。

现代中国梦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人民共富裕,奔小康。为了中国梦,作为中学生,我们也需要努力读书。

追梦,我在路上!中国梦是国梦,我的梦是家梦,只有富的家才有强的国!

少年散文14:琴声缠绵,梦回少年

文/芳草怡人

傍晚返家,刚走到小区门口,就传来笛子清脆悦耳的吹奏声,缠缠绵绵,委婉动听,是经典名曲《梁祝》。这是我最喜欢的乐曲了,学生时代闲来无事经常喜欢在寝室里吹口琴。此时,绕梁的笛声如梦似幻,如朗月高悬,满目清新的感觉了然于心,思绪一下子拉回到大学时光……

记得那年中秋,同学们刚返校不久,这天傍晚,大家一起来到了包河公园。只见包河岸边,晓风轻拂,月朗星稀,绿波荡漾,垂柳绕堤。已经有不少在肥高校的学生在堤岸边燃起了一堆堆的篝火。火光闪烁,照亮着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笑脸。在这样一个万家团圆的夜晚,同学们以这样的方式聚集在一起,或唱歌跳舞,或促膝谈心,或听音乐,或演绎心曲,排遣思乡之苦。

那天我们同学十几个人,有的带了录音机,有的带了手风琴、笛子、吉他等乐器,有的带了家乡的土特产。大家边吃边唱,边唱边跳。一时间,河岸两边,舞曲声、唱歌声、器乐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不一会儿,河岸两边的同学打起了擂台,岸南边的表演完了,起哄北岸的同学表演,两边互动,真是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啊。

我们一群教院的在南岸,我那天用口琴吹了一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刚吹完,北岸的男同学就开始起哄,“哪位敢把南岸美女的口琴借过来用,就算是亲了美女一次”。不一会儿,一个很帅的小伙子腼腆的走了过来,支支吾吾的要借口琴来吹。说实话,口琴这东西不比别的乐器能随便借,还回来就不能再吹了,得消毒。就在我犹豫间,身边同学一看这小伙窘在哪里下不来台,一把夺过去递给了那个小伙。小伙子兴奋的跑回去,不一会儿,北岸响起了口琴吹奏声,是《梁祝》,说实话,小伙子比我吹得好,细腻、缠绵、委婉。如泣如诉,如丝如缕,丝丝缕缕扣人心弦,精彩的演绎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学们的心。此时,除了口琴声,没有一点儿吵杂,大家都沉湎于小伙子缠绵悱恻的《梁祝》里,或喜,或悲。忽而细语呢喃,忽而泪雨滂沱,忽而幽怨凄婉,千回百转,肠断天涯……一种想家的情绪悄悄滋生、蔓延,迅速弥漫到包河两岸,也包围了我的整个身心。沉浸在如此缠绵的音乐里面,身边好多同学已禁不住泪流满面,因为那时候上大学大都家境贫困,有的出来好几年没钱返家,这时候,想父母,想兄弟姐妹,还有的想自己的恋人。人们的思绪,随着琴声而跌宕起伏,而心潮翻涌,而梦回家园。我想,小伙子吹的如此动情,一定也是倾注了全部的情感,也一定是流着思乡的泪水在演绎这曲似恋曲,似思乡曲的弦音吧?

情深深几许,几多相思泪?一生中听过很多场美妙动听的音乐会,也听过很多名家演绎这首名曲,大都没有什么深刻的记忆。可是,每当月明中秋之夜,或漫步垂柳绕堤之时,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包河岸边那一堆堆的篝火,那一张张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笑脸,那一群群多才多艺的学子,那一首倾注深情的《梁祝》,那晚的情景常常萦绕在我的梦里,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

还记得那张腼腆少年羞涩的脸庞,还记得还口琴时小伙子的自豪与欣喜。同学们说,你敢不敢再吹,如果吹了,就等于吻了人家了。大家都看着我,虽然那时候单纯、羞涩,但是还是毫不犹豫的吹了一曲《军港之夜》,那边的起哄声、叫好声瞬间淹没了忧郁,化作了欢欣。能够扫除大家的阴霾,让同学们走出想家的低谷,我的心里还是异常的惬意和开心。

一直到现在,那首《梁祝》依然是萦绕在我灵魂深处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她时时回荡在我的梦里,伴我走过艰难岁月,那是我一生也走不出去的天籁之音。

多想再回到从前,那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多想在包河岸边,再燃一堆篝火,听君一曲销魂的《梁祝》,梦回从前。

哦,那月夜,那琴声,那篝火,那少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