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文章

请欣赏清明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清明文章1:绿了柳,却剪断了青春

文/滴水草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人,行断魂。少小离家,老大方回,残垣枯冢,已成千古恨。春风点绿柳,亦皱一方水,应是踏青日,却又独惆怅。念旧时嬉戏,童年无虑,叹今朝岁月催人,怎奈何。不知是谁,把点点绿末画在窗外的枯枝上,一天,又一天,一处,又一处,叶长点绿消。古井犹存,水中倒影却只剩细柳攀枝,再不见当年,当初,当时。浅草幽径,独自徘徊踟蹰,不知何处去,心中早已了然若空。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但见当年景,不见当时人。春风似剪,绿了此时柳,却剪断了青春。

有一种快乐,叫无忧无虑,有一种时光,叫飞扬青春,有一种怀念,叫撕心裂肺。也许世界上真的有轮回,起点是纯洁如童话的开始,终点却往往只剩下伤痕累累的躯壳,然而,又有谁能看得到终点,又能记得住起点?人生路漫漫,有坦途亦有坎坷,有鲜花亦有荆棘,无论走了多远,也不要忘记当初为了什么而出发。走在青春里,看到的是清新的快乐,漫天飞扬的理想,还有追逐彩虹的激情。站在青春外,有拼搏后的欣慰,也有失败后的叹息,也许,有的人忍不住回头看了看,然后无奈地摇摇头,只恨当时。时光如流水,总无情,不知埋葬了谁的青春,葬送了谁的梦想?记否,那些年,一起奋斗过的人,一起经历过的风雨彩虹。而如今,奋斗依然,但不再是你我,彩虹依旧,但不再会欣赏。当梦想照进现实,有高兴,有激动,但总会伴随着奇妙的眼泪,哪怕只有一滴。

被剪断了的青春,随风而逝,绿柳依旧如当年,摇曳飘姿,只是少了一份激昂,多了一份稳重。不想长大,却又在长大着,人总是在不想与必须间挣扎、成长。少小离家,带走浮夸,老大方回,携来岁月。但,不管怎样,还是请你千万记得,如果有一天,你的青春被时光剪断,要知道,它还在远方看着你,就在远方,不来也不去……

清明文章2:清明,女儿写给在天堂爸爸的一封信

清明节将至,碑前一缕青烟把父亲从悠远的天际接来。我随父亲飘进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的时间隧道——

爸你走了有一个多星期了,我伤了的心依然在思念中回忆,伤感的泪水在眼眶里不停的往下淌。爸爸,你在天堂还好吗?瘦了没有、感觉冷不、痛痛的折磨还能感受到吗?慈爱的爸爸,你要是活着该有多好啊,一个完整的家因为缺了你的存在,显得那么冷、那么静,留下的只有回忆和思念。

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抱我的男人是爸爸。

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听见我哭看见我笑的男人是爸爸。

这个世界上第一个让我相信他说的承诺都会做到人是爸爸。

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不管我错对美丑都觉得我是最好最优秀的男人也是爸爸。

爸爸和我说,宝贝,老爸支持你,不管什么时候,你有老爸在呢。

爸爸和我说,宝贝,你要没钱老爸给你,老爸养你一辈子都没问题。

爸爸和我说,宝贝,你不在我身边的日子,我看电视剧觉得里面的小姑娘好像你,老爸真没出息,眼圈都红了。

爸爸和我说,宝贝,如果你以后有了小孩,要是个女孩我就帮你带,我每天牵她的小手送她去幼儿园,给她买雪糕,让她穿漂亮的裙子,周末带她去郊游……就好象再养一个小宝贝。似乎是上帝有意安排,成家后我果然生了一个小千斤,爸爸象是得了宝,恨不能为她上天摘星星摘月亮。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是爸爸,宠我爱我有时还要被我无心的伤害,却总是承诺给我最好的,并且真的给我最好的。

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也许就是因为上辈子没能给女儿那么多,所以这一生才会加倍还,把能给她的,她想要的,都给她。无论是呵护,疼爱,还是宠溺。

爸爸,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和我说话了?就连我见你最后一面时也没听到你对我说上一句话!你呆在泥土里一言不发,一直都在倾听吗?也是的,你在世时,对我要求严格,但从不多说什么,一切顺其自然。而我也没有让你操过心,学习、工作一切比较顺利。如今,你躺地下,只管听。我在墓前深深的鞠躬,低下头,默默的对你畅所欲言地诉说。这里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四周一片寂寥,只听得滴滴白酒渗入泥土的窃窃私语和大地的心跳,燃烧的纸钱化作一缕缕青烟,你的音容笑貌瞬间而来,历历在目,清晰如昨,一如往昔。

爸爸是深沉的,藏而不露,从不宣之于口。因此,目光就是父爱最动情的流露。即使是不经意的一瞥,细细咀嚼,也能体味到那些蕴含于心灵深处的深沉爱意。我常想,普天下的父亲有千千万,但他们的目光只有一种,那是用全部的爱和牺牲淬炼而成的。父亲留给我的精神财富,足够我受用一生。

爸生病的那些时日,你一定是把自己吓坏了,象个小孩子一样,听着医生的话,配合着治疗。你这是割舍不下儿女子孙的亲情,不愿给我们过早地留下悲伤痛苦。可是病痛的折磨,你一定是无法忍受了吧。

你再坚持一下多好,我能为你分担一些多好,你能多和我说上几句话多好,回想起来真是后悔。是女儿没有照顾好你,是女儿没有为你分担,是女儿无能无法治疗你的病痛,是女儿的错。爸,你回来吧。你怎么舍得妈一个人痛苦,你怎么舍得不交待一句就这样无声的离开。慈爱的爸啊!

我多想你牵着我手送我上学,多想你在下雨时背着我,趴在你温暖宽厚的背上。多想你再给我打电话叫我一声女儿。多想你再给我机会护理你一次。

爸,你走的太快了,女儿看不见你,有多着急你知道吗?怎么就阴阳两分离了呢。不会的,你不会不理我的,是吗?在你走的那天,女儿的泪水,湿了眼,湿了衣,湿了床,也一定湿了你的脸旁。我感觉到你一定是知道的,只是你太累了,为我们辛苦了一辈子太累了。

爸,你在天堂不会痛苦,不会再操心了,你一定要开心啊,你一路走好。我和你约好梦中相见,好吗?我有说不完的话要告诉您。……爱您的女儿!

清明文章3:难忘清明雨

文/谢泓

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浸透在脚下每一寸土地里,镌刻在节气的风云雨雪阴晴华表上。二十四节气,清明最难忘。

清明荡秋千,清明观桃李,清明赏油菜花,最令人感动的还是那清明时节雨纷纷。仿佛千年早有约定,清明节,十有八九春雨会适时降临。这不,清明前一天,还是一片艳阳天,气温骤升,一下子进入夏天一般炎热;清明日,老天竟愠色骤起,不见了昨日那一脸温馨、满面春风,凌厉寒意从天而降。

清明雨,似离人泪,泪洒江天。这雨,专为奠祭勤劳一生的老先人而来。这雨,从中国历史纪元夏商周起步,穿越数千年历史隧道,经历说不尽的历史变迁,就一直下到今天,下得历史长河也水涨浪掀,牛马不见。

一向干旱的土地、平常无形的种子,经清明雨水滋润,颇像男女结合就会生出孩子一般生命神奇。妙趣横生的土壤里,潜伏着勃勃生机。这生机,便跃跃欲试,不时探出不寻常的脑袋,带来生命的另一缕强光。

傍晚,丝丝春雨中,撑一把雨伞,信情散步,强烈的路灯光下,忽有发现:小街两旁,一向干渴难耐的桂花树,欣逢上苍这般承露恩泽,竟一下子丰满起来,恨不得将那绰绰恩赐的玉液琼浆,痛饮至一醉方休。似乎瞬间时光,那桂树梢头,竟如三维动漫一般,神奇万状,徐徐冒出青葱般新芽儿。仰望那嫩闪闪的四季桂花新芽,心境早已坠落于桂花的淡淡清香氛围中。新芽儿在风里,在雨里,在翘望中尽情散发着芬芳。想那月宫中桂花,莫非也如此这般神采奕奕?

业已身怀喜孕的毛杏、桃子、樱桃之属,率先承恩邀宠。就那么在雨水中沐浴渴饮,欲将一生的情爱交给清明雨,任清明雨热情拥抱,任清明雨轻轻抚摸,与清明雨一起承欢于爱河里。

野草一衰一荣,又是一季新声音,迎来又一个清明节;“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纵横阡陌、崎岖蜿蜒山路上,留下一串串清新脚印,犹如猩红印泥一般夺目,记录着祭扫的日子,刻录着流年的又一个清明,记述着一场清明雨的温情话题。

两千年前,祭祖的清明节,自己的祖先是何等模样?二百年前,清明节祭扫的人们与自己又是怎样的关系?好奇的后人,只能发挥无穷的想像力去揣测;从留下的诗歌词赋中去旁征博引,从口口相传的方言俚语里去追溯,去领悟那曾经的清新雨丝简约之美。

悠悠遐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只因有了劳作的无比美好,才有了劳动创造的丰硕成果;才有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无比潜力;才有了为五谷丰登、而纵情放歌的洋洋诗歌清音,才有了清明节的代代弘扬;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造精神,没有革新鼎故的勇气与毅力,必然缺少强势后劲,最终会被时代淘汰。

一场清明雨,预示着春季行将落下帷幕,夏天,在向新的生活频频招手。可不是么,再过半月时光,谷雨后,二十四节气又会开启夏季新征程。四季轮回,日月复始,生命永恒。人世间一切美好,在四季风云雨雪阴晴的链条上,轮番滚动播放。

耳际响彻滴滴嗒嗒的春雨声。与清明雨幽会,与清明雨释然交谈,也就多出一份幸福与从容。走出唐诗宋诗元曲明清小说的清明日子,依然感受到清明雨丝的烂漫真情,若余音绕梁,不绝于耳;不用为赋新词强说愁,依然能领略到清明的别样节气雄风。

也许,清明本就是远古传说中瑞兽化身?他勃起,他兴奋,才会在喧嚣声中又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大地上才有了绿的从容,青的耀眼,闪光灯下、充满勃勃生机的生命!清明雨的雄性本能,让大地受孕,让生命快活,让大地获得新生的最需要物质—雄性刺激素。

清明雨在吝啬的下着,毕竟春雨贵如油;春天频道,正在急速转台;不用甚久等待,看到的仍将是季节滚动播放器上的清晰字幕。招手谢幕的自然是那清明雨里所隐含的一往深情。

清明文章4:清明之美

文/谢汝平

清明时节,倘遇难得的晴天,不妨呼朋唤友出去走走,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清新和明朗,让心情也跟着轻松豁达。清明之美在于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清新的空气和怡人的暖风让每个人都有脱胎换骨的全新感受。每一株小草都精神百倍,每一朵鲜花都笑靥撩人,每一棵树木都威武雄壮,处于同一蓝天下的人们,有什么理由不振作起来?我们尽情呼吸,把工作的疲惫和生活的压力轻松卸去;我们自由奔跑,让身体保持健康协调;我们大声歌唱,让美好心情在清明时节弥漫开去,直达以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清明时节,假如淫雨霏霏连日不开,也不必懊恼,不要让心情跟着阴郁。清明之美在于纷纷细雨,在于细腻缠绵的淡淡忧伤。撑一把纸伞,去雨线连绵的池塘,往日平静的水面,在雨丝迫击下,溅起亮亮的水花,不知在鱼虾眼中,这一溅而灭却又接连不断的水花,是否为最美丽的景致。可以去缤纷的花园,那艳丽的花瓣,在雨水冲刷下显得更加水灵洁净,仿佛刚刚出浴的仙子。有花瓣被雨打落,可能引起你的伤感,但只有花儿落尽,才能长出果实,这是植物们成长的代价,也是它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应该高兴才是。我们在雨里慢走,地下的泥泞湿濡了鞋,却冷却不了我们的内心,望一眼烟雨笼罩的田野,分明多了几分韵致,让你从现实走进神话,从忧伤进入欣喜。

清明时节,假如回乡上坟祭奠祖先,请准备好心情,在崇敬中自如,在感伤里淡然。清明之美在于情感,在于对先人的无尽缅怀。我们身体里流的是祖先的血脉,我们说着字正腔圆的中国话,写的是棱角分明的方块字,那是几千年的情感积淀,那是一脉相承的民族属性,那是波澜壮阔永不枯竭的思想长河。我们是懂得感恩的民族,在清明节缅怀祖先,为的是不忘历史,为的是警醒后人。我们素衣淡妆,用焚烧纸钱表达心情,用盛开的鲜花表达愿望,我们在清明节寻求与先人们心灵相通的机会,让那些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烈士们能触及到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清明时节,可以度个悠闲的假期,随意去乡野、去村落,欣赏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清明的习俗。清明之美在于文化,在于匠心独具的美食,在于祭奠祖先的虔诚,在于放飞风筝的惬意。早晨或傍晚,可以静坐窗前,读几首清明的诗词,体会古人对清明的思考;我们也可以在庭院踱步,细细思虑清明给生活所带来的改变。

清明是传统的节日,也是永远年轻的节日,清明需要传承,需要开拓,需要反思,更需要去守护。

清明文章5:清明话柳

文/张永生

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在我国古代,柳树一直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植物,人们在它身上寄寓了太多特别的含义。这在大量的古诗词中,得到了尤为集中的体现。诗经《小雅·采薇》中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借柳表达了年华流走韶光不再的人生感慨;“西浦唱骊歌,霸桥折杨柳”,流露出的则是主客分别依依不舍的挽留之情。

清明插柳作为一个习俗,自古以来深入千家万户,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芳菲四月,正是柳枝抽条的时节,因此,一般在祭奠祖墓以后举行踏青活动时,不论男女老幼,都会把折来的嫩柳枝扎成圆圈或帽子戴在头上。而在古代,人们认为清明是一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而在佛教中,观世音又以柳枝蘸水普度众生,受此影响,人们把柳视为吉祥之物,所以就在清明时节纷纷插柳、戴柳以避邪。

除此之外,因“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离别时喜欢折柳相送,除了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还寓意亲朋远在他乡能如离枝的柳条般很快生根发芽,“折柳赠别”还蕴含着“春光常在”的美好祝愿。古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文学家权德舆有“新知折柳赠”之句,明代郭登有“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之诗。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就连听到《折杨柳》之曲时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是最好的明证。

如今不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人们还是习惯于在清明这天,心怀一份虔诚和希望,折一枝柳插在房檐下,祈盼亲人朋友吉祥如意,生活如柳枝一样生机勃发。此情此景,总会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外婆家居住的时光。

“春林本自奇,杨柳最相宜”。柳,是大自然的馈赠,是春天美景中最好的点缀,它具有谦虚纯朴的美德,以及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柳的风情,值得我们怀想和体味。

清明文章6:清明,青团

文/面朝大海

清明团子,也叫青团,是江南地区常见的小吃,一般在清明节前后食用。清明吃青团的习俗由来已久,据《琐碎录》记载:蜀人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稿》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

那日,在古镇老街闲逛,闻到一股食物的香味,看到街边一家店刚蒸出一笼青团。冒着腾腾热气的青团,油墨如玉,清香扑鼻,一个个圆圆的,乖巧的样子,像频频朝我招手,点头。我一下子就走不动道了,站在店门外痴痴地瞧着。

“你胃不好。”朋友善意地提醒。我执拗地摇头,因为我似乎已感受到了青团里面欢快流动着的豆沙馅儿,它挑逗着我的味蕾,让我馋涎欲滴。

“要一个,老板。”终于,我还是把垫着芦叶的青团捧在了手里。其实,我并不是要吃,我要的只是回忆的味道,一个小小的青团,一口咬下去,就可以牵连起童年所有的温暖。那一段幸福的时光,足够让我回味一生。

春生繁华,秋荣零悴,青团香里,岁月很快过去。

暖暖的青团握在手里,是家乡的那一轮明月,是亲人的真诚祝愿。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每到清明节前,家里都要做青团。这时左邻右舍的都会来帮忙,于是,屋子里总能传出阵阵笑声,显得特别温暖。奶奶总是反复叮嘱我,要把手洗干净。允许我参与制作的部分,就只有把馅料放入面糊,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覆盖起来,这过程像安抚一个不听话的婴孩。我慢慢地温存地搓揉,待一个个青团塑造成型,任务也就完成了。

最后的工序是蒸,蒸的火候一定要掌握好。所以这活奶奶总是亲力亲为。如果一不小心蒸过头,青团就不是圆锥或是桃子了,而是可怜兮兮地趴下,像饼了。做青团的面糊是艾草与糯米糅合而成的,有股青草的香味,再配上豆沙或者莲蓉,味道香甜中带着清淡的口感,甜而不腻,游刃有余。还未出笼,远远就能闻到浓郁香甜的气息,这是幸福的味道。

现今快节奏的生活让我很久没有动手做青团了,也再无法体会到守在蒸笼边焦急地等待看自己包的青团出笼的感觉。那个过程悠长,又缓慢,但却是满满的幸福和自豪。这种感觉伴我一路成长,原来,青团不仅仅是一种食物,他更像是一位知己、朋友,他从未远离,他一直在我心里。

清明文章7:清明祭扫各纷然

文/谢泓

清明祭扫各纷然

又是一个清明节。

清明祭扫日,随家族父老弟兄、宗室晚辈们去祭扫。半生光阴,仿佛就是在这祭扫的一刹那间,别我而去。早已没了儿时的感动与欢天喜地。面对松柏常青却静寂冷森的坟头,追溯自己的前世今生。

一座座黄土堆里,长眠着一张张子孙们完全陌生的面孔,但却是十分敬畏的祖先;安息着与我今生今世血浓水的祖辈、父辈和远去的亲人,他们的音容笑貌只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才会又一次浮现在我面前。

如同千家万户孝子贤孙一样的工作,我点燃数支香火,一沓火纸和纸钱,寄托无限追思。那花花绿绿纸钱,在火苗里跳跃着腾空而起,变成灰烬在空中任意飞舞。老先人也许正兴高采烈驾着祥云而来,盘旋在我们的头顶,享受着子孙们的虔诚叩头,顶礼膜拜,抑或数着那一沓沓崭新的票子,又在做着精打细算,安排着另一个世界里百姓日子的天天开销吧?

他们看到子嗣们如此熙熙攘攘,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定会惬意非常。终究他们的血脉就这样一代传承了下来。我们的血管里涓涓流淌着的是他们的基因和代代传承血液。由于条件所限,年代久远,我们根本不可能熟识他们的尊荣面孔,更没有为他们歌功颂德的文字留传于世,因为他们终究太平常了,平常得如同这坟头上的野草一般默默无闻。我们只能凭借祖辈父辈口口相传,缅怀英灵。我们在不停的燃放鞭炮,不停的叩头,不停的点燃火纸,不停的上香。从一个坟头走向另一个坟头,慰问他们。

山坡地里、平地里,当年都曾经是他们的家园,后来农业学大寨了,考虑到子孙后代香火不断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便回到了那个乡谚称做“骨实匣子”,小而简陋的盒子里随便就“安身立命”了。虽然有点儿委屈,平民百姓嘛,平生所受委屈不难想像,早已司空见惯。他们随遇而安,因为他们不再是昔日的家长。“家长”一职,早已让位于他们的子孙后代。他们坐享其成子孙们的香火,终究“香火不断”啊!他们不会再作任何形式上的发言表态。

任子孙为他们一次次“搬家迁徙”,如同当年山西大槐树底下的元代大移民那样。他们没有行李,没有家产,没有金满箱银满箱的丰厚遗产,更没有使子孙代代承袭的骄人爵位。只有那一点少得可怜的“骨实”,佐证着他们的物质形骸最后形式。也许再要不了太久时间,那仅存的数根“骨实”,就要化入泥土,如同一朵小花,一片叶子一样,来自于大自然,最终又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去……

宋人高翥的几首清明诗,最能反映祭扫活动的本质。《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不能不说这是最超脱的气度。古人那朴素的唯物思想,也就跃然于眼前,仿佛一份清明节的解说词,即清新又自然,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惊世骇俗。

高翥的另两首清明诗《清明日约宋正甫黄行之兄弟为东湖之集》“自在嬉游遍四方,不曾孤负独春光”。《清明日招社友》“生前富贵谁能必,身后声名我不知。且趁酴釄对醽醁,共来相与一伸眉。”说尽了人生最简单的道理,对于身后的一切尽付笑谈中,一杯酒,一嬉游,清明情!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从容,那么的禅味空灵。

其实人生本该如此,只是后来人越发自我,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真实—权力地位金钱美色车子票子房子。物质充塞了眼眶,也壅塞了头脑,自然失却了本源的那个物质自我,而沦为物质的奴隶……

那一座座坟头上洁白的纸绺儿,迎风抖搂,说明他的子孙们来过。说明后继有人,香火不断。尽管他们的名字叫芸芸众生,却给祖先一个籍慰的报告:这个社会尚在安宁运转,称做太平盛世。

清明文章8:想念母亲

文/王垚

清明,一个追思的日子。尽管我至今都不相信,我那慈祥善良的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五年了,可桌上的茶碗,床角的针线,还有窗台的海棠,无一不在告诉我,母亲真的离开了。

真的离开了吗?那灯下依稀,含着笑望着我们姐弟四人的不就是我深爱的母亲吗?一如儿时的从前,母亲说,我们听……

母亲一生不爱求人,事事都靠自己的努力。从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到家里盖房子置办家具,不管有多大困难,都不愿意向别人张嘴。母亲勤劳,是出了名的心灵手巧,过去我们全家每个人身上穿的衣服,脚上穿的鞋子,都是母亲亲手做的。记得小的时候,我们生活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西乌旗的一个苏木,那个时候还叫“兵团”,那里是牧区,秋天到了,家家户户都要剪羊毛,到了冬天,母亲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把羊毛用“线拐子”打成毛线,再用毛线织成毛衣、毛裤、毛袜子。母亲还特别会用各种丝线钩织刺绣,制作各种小饰物,床单,电视,餐桌,窗帘———家里的一应事物都被母亲打理的漂漂亮亮,生机盎然。在我的印象里,母亲做衣服可不只是简单地做,那可是花了心思的,现在我身边还珍藏着母亲为我做的皮马夹、皮夹克,在那个年代,那可是时装啊!

母亲善良,可有时候母亲的善良,在当初年少的我看来是那么的让人无法理解。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父亲起床扫雪,打开院门,一个包裹放在我家门口,父亲抱起一看,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母亲听到婴儿的啼哭声,赶到门前,二话没说,把孩子抱回家中,烧水洗澡、换尿布、喂牛奶,硬是把这个小家伙收留在家中。本来我家姐弟四人尚小,父母收入又低,还要给这个捡来的婴儿买牛奶、奶粉吃,原本拮据的生活变得更加捉襟见肘。邻里都劝母亲尽快丢弃算了,或是送给民政部门,省去自己的麻烦。可母亲坚持自己抚养,说就算送也一定给孩子找个好人家。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小东西白白胖胖的,咯咯的笑声时常荡在院子里。半年后,有一对北京知青夫妇,把小家伙带走了,孩子走了以后,母亲非常难过,我知道,她心底一直在惦记着这个孩子,就在母亲生病后去北京看病,老人家还一直念叨,应该成家了吧,肯定很有出息。

母亲常说:“你心里装着谁,谁心里也会装着你。”生活中,不论是自家亲戚,还是左邻右舍,母亲都是实心实意地相处。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照顾好自己的家人已然不易,更别说顾念每个亲朋好友了。现在想想,都不知道母亲是怎样的摆布家里家外,让每个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能感受到她的关爱和温暖。直到现在,亲人相聚,邻舍闲谈,大伙总会不自觉地谈起和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什么“我现在用的这个枕套还是你母亲亲手绣的呢”,“这个鞋样当年是你母亲给我的,虽然现在用不着了,可我一直留着。”还有“这条毛裤我穿了快20年了,你母亲手巧,过去教我织过不少东西。”听着他们东一句西一句的说着,我仿佛又看到了母亲,温暖的神情,慈祥的笑容……母亲的好,大家至今记在心里,母亲诚恳待人积下的福分,为我们换来了周遭的呵护和友爱。

母亲,我深爱的母亲!您虽离开了我们,可您的爱无处不在。您说过,“生活要靠自己,少给别人添麻烦。”我们记住了;您还说过,“生活中你是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么对待你。”我们记住了……

母亲,我深爱的母亲!您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还给了我们一个健康积极的未来,您的勤劳,您的善良,您的仁义,已融进我们的血液,浸入我们骨髓,没有什么财富比这些更珍贵。

母亲,我们想您了!

清明文章9:清明话感恩

文/白睿田

小时候喜欢看戏,当一个新人物登场的时候,我总是忙不迭地问大人: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年岁渐长,童年无数小戏给我留下欢乐记忆。芸芸众生,好戏连台,好人终有好报!母亲时常对我说,一辈子要做好人做好事,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成为我人生的信条,指引我不断向前。

又是一年清明节,又到一年感恩季,清明,源源不断地教我做人,因为清明乃清洁、清廉、清净,清白;清明乃明事、明礼、明法,明白!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风拂面涤心,自有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清明乃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的传承。可以说,一个人受到良好家风家教的熏陶,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我常常被革命烈士冷少农家书感染,他年仅32岁就被敌人杀害。他在给母亲信中写道:“您教我孝老爱亲,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地去为他们努力。”1947年,毛泽东在给儿子毛岸英的信中写道:“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者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徐特立教育子女:“我希望你们每一日每一时都不要只为自己着想,上半晚想自己的困难,下半晚一定要想群众的困难,以及政府的困难,机关负责人的困难。”家风的传衍有赖于家训家规的传承发扬,在当今时代有其独特价值和现实意义。革命先辈爱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严守纪律、勤奋节俭,光照后人,也让我们的精神家园更加丰沛。这些优良家风,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德行善举,触动着社风民风的同频共振。所以,家风是一家人言行举止的精华和积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一代一代的家风是社风民风的晴雨表,凝聚为家国情怀的脉流和情感道德的教化。

梨花风起正清明,杨柳依依故人亲,最是一年感恩季,一齐弹泪心相印。作为一个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清明是人人遥寄哀思、涤荡心灵、传承家风、弘扬家风的最好时机,愿我们在这样的日子里清风拂面,感恩好人,一起追梦!

清明文章10:清明感怀

文/贾卫红

清明,一个节气。一个祭悼亲人、扫墓踏青的传统节日。古人曾云;“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百草萌动。雨丝飘悠,天气阴晦,心境暗淡欲断魂,洒泪相思,愁肠百结。

记得小时候,在故乡崎岖的小路上,路上或扶老携幼,或三三两两,或踽踽独行,“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我端着祭器,妹妹依附在奶奶身旁,相搀相扶地去父亲墓地……

一抔净土,两行热泪,三炷祭香。奶奶向父亲哭诉着艰辛与思念,不谙世事的我和妹妹跪在墓前,听着奶奶的哭声,想着父亲的英容,泪水伴着雨水流在脸上,淌在心里。

乍暖还寒的风,淅淅沥沥的雨,悲悲切切的情!那风,吹干的泪;那雨,淋湿的情;那情,在祭奠中瞬间无限的膨胀着,那酸楚的感觉只有以泪代言……

也许是父亲过世得太早,近些年来清明祭扫似乎少了一些悲情。既无“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红紫杜鹃”,也无“日落狐狸眠塚上,夜归儿女笑灯前”的情景。

人生,过眼烟云,何须长吁短叹;人生,百年一瞬,要紧的是珍惜当今。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人生苦短,岁月冗长”,切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清明文章11:烟雨清明

文/冯哲琪

烟雨朦朦,青草离离,何事最伤情?清明雨中行。“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曾记否?清明对于年少的我是一片绿意,一抹春光,是那花影芳菲,雨意纷纷……可直到亲人逝去,夏花凋落,我才真切地体会到生死离别的苦痛。那童年的幻想如同美丽的气球,破了,不再会恢复原样……

烟雾蒙青山,薄雨湿衣衫,烟朦朦,雨纷纷,香火之烟,行人之泪,哀思悠悠,君问何事可哀?烟雨清明。

少年不识愁滋味

往年的清明,爷爷都会带我们去扫墓,幼时不懂,只知那里住着没见过几面的老爷爷,所以只记得那淅淅沥沥的小雨,泥泞不堪的小路,以及那被截断的玉米杆和远处雾蒙蒙的青山。爷爷和爸爸在前面走着,我拉着妹妹的手,躲过一段段的玉米杆,走过一条条小路,终于到了老爷爷的坟头,捧一抷坟土,燃三根陈香,祭五样供品,洒一壶好酒,爷爷说那是老爷爷最爱喝的酒……

现在的清明不似往年,本以为不见那“憔悴坟头土”,就不会再睹物思亲人。可古人尚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又岂能遗忘?绵绵思念,带着阵阵凉意涌上心头。又有什么比清明独自走在雨中更伤情呢?母亲在电话那头关切地问候,我却只记得一句:鬼不走旱路,所以清明和七月十五都要下雨。一念头在心中忽闪:鬼不走旱路,那爷爷是否就在我身边陪着我呢?时过境迁,今时最懂“欲断魂”。清明独自雨中行,可怜春半不归家,路人何止欲断魂。亲人的音容笑貌早已刻在心头,虽不是时时忆起,可总会有那样的时刻,独自一人时,蹲在一个僻静的角落,思念突然冲破记忆,泪水喷涌而出。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爷爷的手很巧,总喜欢修修补补。

爷爷的脾气很怪 ,是一个倔强的小老头。

爷爷的字写的很好看,每年的春联都是爷爷写的。

爷爷喜欢喝点小酒,就一碟小菜,看着我和妹妹,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爷爷有一头不用染的黑发,总有人说爷爷长的年轻,年轻到,我以为爷爷不会走……

爷爷喜欢骗人,明明前一晚上还在嘱咐我要好好学习,说他的病一定会好……爷爷走了,没有人再教我写字,没有人再用筷子点一滴白酒辣我,书柜坏了也不会再有人帮我修……子欲养而亲不待,只有失去后才知道后悔。只有亲人故去,才体会到“欲断魂”,才知道什么叫“不思量,自难忘”……

还有那如玻璃般易碎的年轻生命啊,生如夏花之烂漫,死如秋叶之静美,你的离去是我们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往事如风,犹言在耳。下辈子我们还做亲人好不好?让我来照顾你。愿你的新生不再受病痛的折磨,不再有烦恼的干扰,愿你喜乐安康。

仿佛又走到了那条乡间小道,爸爸在前面走着,我在后面跟着,玉米杆不再阻挡前行的道路,那一条条小路也变得越来越短,又到了爷爷的坟头,捧一抷坟土,燃三根陈香,祭五样供品,洒一壶好酒,我知道,那是爷爷最爱喝的酒……

清明文章12:又见你,清明雨上

清明雨雾点点,依惜摇曳着悲伤过往,残破的墓碑遮掩了你一世的神伤。初绽的百合,频频摇晃在微风里,挽幛逝,清风语。你的坟头又多了青枝白草,不如往昔,一把魅离的红伞映着昏黄纠缠迷漫的阴鸷落在你的坟头,浓烈的依稀生出几分煞气,与这悲离的场景格格不入,宛如当年你逝去的凄绝与豪奢的朱门死生难共。

烟雨弥漫的山野,泥泞难行的小路,扶老携幼,一二孤影,跚跚独行,扫墓人的身影犹现,抬头望去,墓地黯然见,而那猩红的伞映衬出你墓碑的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山坡尽头,老者拔尽乱草,摆上几杯冷酒,烧伤一把纸钱,呢喃些许难以听懂的私语,死者已长逝,存者永悲怀;林间小径,妇人梨花带雨话凄凉,折菊寄怀,芦苇飘荡,焚香烧纸换人返;关外村野,壮士携家跪落坟前,湿衣泪满,悲鸣四起,杨柳轻颤,纸钱燃,烟火笼,呜咽泣叹遮碑眼。你的坟头依旧孤影单薄,古桥西颂花残月,那红伞缘谁落下,水流叮咚,悠悠江水沉西岸。

奈何桥边,忘川湖畔,彼岸花开的妖冶,曼陀沙华惹魂恋,散漫的纸钱惹的你流连忘返。清水青衣青石板,你留念那年的芍药芭蕉,你眷恋挥毫只为伊人的阡陌,你不舍满堂哀泣的泪眼,你悲叹人世的意外多舛。

骷髅常想看,孤魂野鬼食纸钱,牛头马面闻香炭,碧落黄泉人相叹,天地一线魂已断,只是那一抹猩红终难怨。

荒烟蔓草萋萋然,灯火阑珊处绝然,东瓶西镜重头放,又是清明雨上时,离索萧瑟,杂草生得正意浓,青烟笑弄戏春风,那抹红越发刺眼,你是否忆起那年的红袖添香,清河幽咽,落暮黯然,烟尽头,清明雨上。

清明文章13:想起哭墙

文/蒋近朱

今年清明,九州同悲。

短短数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病毒来势汹汹肆虐武汉,继而波及全国全球。多少鲜活的生命,被无情掠去顷刻化作一缕青烟,多少和美的家庭,转眼阴阳两隔破碎不全。诸多白衣天使,于危难之中坚守岗位不幸感染。

许多人在李文亮医生微博下留言倾诉,且把那里当成哭墙。

想起三年前在耶路撒冷,目睹以色列人面对哭墙的一幕,深有感触。

以色列之行,哭墙是我心中首选的必到之处,正如我在德国时,非要去看一眼柏林墙一样。哭墙又名西墙,宏伟的西墙原是位于圣殿山上犹太圣殿的遗留外墙,是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1981年哭墙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犹太人认为哭墙是当年圣殿留下的唯一遗迹,因而是犹太教最神圣的祈祷地方,是2000年流离失所的犹太民族之精神家园。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故称“哭墙”(WailingWall)。

那天我们先经过一个宽阔的广场,然后男女分开从不同的入口进去,男女两区有墙隔开。入口处有一长排石砌书柜,玻璃门内上下几层摆放着《圣经》供来客取用。哭墙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看起来与一堵巨大的石墙无异。哭墙前面放了些白色椅子,但除了年老体弱者,少有人坐。众人均面墙站立,手捧《圣经》者有之,以手抚墙者有之,头脸靠墙者亦有之……每个人脸上都庄重肃穆,或轻声读经祈祷,或流泪哭泣倾诉,一般都很小声,互不干扰,各人沉浸于自己的世界,神情专注目不斜视。在一片肃穆的气氛中,突然传来一阵哭声,只见一中年妇女,在离墙几米处放声大哭,边哭边说,悲情难抑。她在哭诉些什么,我完全听不懂,她呼天抢地的悲嚎,似乎也未引起众人过多注意,大家依旧专情于自己与上帝的对话。哭墙,或许真是最好的倾诉之地,无论是轻声祷告无语饮泣,还是泪雨滂沱大放悲声,都可敞开心门一泻千里尽情挥洒旁若无人。

近日看到网上消息:耶路撒冷时间2月16日下午,大批民众涌向哭墙,在多名拉比带领下为中国祈祷,祈祷新冠病毒的蔓延能早日结束。照片和视频显示,在斑驳的哭墙墙面上,有用希伯来文和中文投影的文字“犹太人民为中国的平安和战胜困难而祷告”。这个世界,文明虽不同,人心总相通。

有人说:“无数的个人悲伤,郁结成块,或许会成一个难解的题。不如,开辟一个空间,让大家同哭一场吧。”春天来了,许多人却永远留在了冬天。清明到了,何处是哭墙,有形的或无形的。

清明文章14:清明弄柳

文/霍岩峰

以前,清明除了祭祀扫墓之外,弄柳算得上最重要的活动。

柳有“鬼怖木”之称。清明弄柳更多的意味是祭祀和祈福。人们会门插柳枝,头戴柳帽,手执柳条,吹柳笛,品柳茶,祈求柳的庇护。

记得儿时,爷爷是弄柳的好手。每至清明,父亲都会早早从溪边折回成捆的柳枝,捡出最好的枝条,插遍家里所有的门楣。母亲也会采摘下油绿发亮的柳叶,蒸晒之后制成清香的柳茶。此时,最忙碌的人要数年迈的爷爷:他拄着长长的拐杖,挪动着细小的步子,用父母丢弃的柳枝编成柳帽,戴在我的头上。他用光滑的柳枝做成柳笛,用长满绿叶的柳枝做成柳球,还会编柳篮和柳筐。

爷爷做出的柳笛长短粗细各不相同,那细而短的柳笛如同商店里的小喇叭一样响亮;做出的柳篮和柳筐有大有小,大的成为父母劳作的工具,小的则成了我的玩具。至于柳球,不是真的球,像个小灯笼一样提在手里,是爷爷专门做来让我在玩伴中展示弄柳技艺的。更为神奇的是,爷爷把粗大的柳枝抹上泥巴,随手插在河边溪旁,初夏过后便能成为一行新柳。祭祀归来,家人们都沉浸在对先辈的思念和悲伤之中,我却早已忘却父亲的叮嘱,吹着柳笛跑到爷爷身边去了,在弄柳的快乐里吹散一家人的哀伤……

那天,一个老妇人推着满满一车柳枝,在街头叫卖。她头戴柳帽,口吹柳笛,衣衫褴褛地举着大把嫩绿的柳枝向行人出售,成为清明里一道独特的景象。她看到我和五岁的儿子赶忙招呼道:“这位爸爸,快买一份柳枝吧,家家户户都需要的。”我没有理会老妇人的话,儿子却一动不动站着。我抱起儿子要强行离开,没想到儿子竟然号啕大哭。老妇人赶忙走上前,冲着儿子吹起柳笛。她还把嘴里的柳笛放到儿子嘴里,把头上的柳帽戴到儿子头上,儿子顿时止住哭泣高兴地跳了起来。老妇人很喜欢地冲儿子的脸蛋捏了一下,说道:“瞧哇,你家的娃娃真讨人喜欢,柳笛和柳帽送给娃娃玩,保佑娃娃平安,不要钱!”

我正要表示谢意,老妇人却带着些许羞赧地自责:“看我把你家娃娃的脸蛋给弄脏了……”她边推车边低声自语:“唉,现在清明谁还去弄柳呀,柳笛和柳帽连乡下娃娃也都不玩啦,城里连个插柳枝的方也没有。”片刻间,老妇人孤单的背影消失在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街道尽头。

看着儿子开心的脸上还残留着老妇人捏过后留下的柳叶的绿色,我恍若回到了儿时的清明,爷爷在弄柳,而我,在爷爷的怀抱。

站在城市繁荣的街头,有微雨打湿了我的眼眶。

清明文章15:又是一个清明节

文/周凤娥

每年的清明我都会与丈夫回乡下祭祖扫墓,那里是生我养我的故乡,那里有对我恩重如山却已故的亲人。

不知去了多少回,每每想起总是悲悲切切酸酸楚楚的感觉挥之不去,思念的泪水也止不住流了下来。

踏上故乡的路,脚下青青的小草,田野绿绿的麦苗,田边黄黄的油菜花。一股青涩滋味清香扑鼻而来,眼前浮现已故亲人微笑着迎接我们回家的情景。

不知去了多少回,每每回家总是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的印象抹之不去,深深的恩情永远铭记在了心里。

老家门前小河边依旧是一排柳树,摘上一支新鲜的柳枝,系上一串飘坟纸,来到先祖的坟前。不知何年先辈的坟头长出了一棵朴树,历经百年风霜,已长成二人合抱粗的参天大树。老年人都说这是先祖积德,我深信不疑。我的祖先、奶奶、大伯、阿爹都长眠在这棵朴树下。捧起坟前的土,堆在亲人坟头,跪在亲人的身边,深深地叩头拜下,泪水沾湿了脸庞,思绪又回到了从前。

过去的时光难忘怀,奶奶的身形犹在眼前。头戴自缝的二片帽,穿一身中式斜扣衫,零丁的三寸金莲,小脚丁呀丁的好像没站稳似的。捡着门前路边丢弃的锈铁钉、碎玻璃、树枝……怕赤脚的路人扎坏了脚底。

奶奶有一颗菩萨般的心肠。我3岁、弟弟一岁那年我们失去了母亲。从此,奶奶就是我的亲娘,她常常在我耳边说:“帮助别人就是给自己积德,以后的路也好走。”记得我上大学的那年,临走时奶奶给了我一包缝针和一团自制的棉线,语重心长地说:“苦日子不怕,再苦也别忘行善积德,这针是给自己和给别人缝扣子用的,这线叫万里长,不能吝啬。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铺路。”朴实的语言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让我受益终身。

父亲魁伟的身材,好像有着使不完的劲。千斤重担一肩挑,又当爹又当妈地把我俩拉扯长大。我和弟弟都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家境一贫如洗。孩子饿得夜里又哭又叫,为了不让孩子挨饿。父亲把捡来的青稞麦,半夜用手搓去皮放陶罐里煮熟了喂我和弟弟。长身体时,割一块肥肉就着大米蒸熟了酿成米酒,算是最好的营养品了。阿爹常唠叨的一句话:“有命爬山无命入海,有出息念书就是砸锅卖铁也让你们念。”

现今,我也年过半百。一生从医,悬壶济世是我一辈子的信念。奶奶、父亲没给我金山银山,但是给了我一辈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财富和为人道理。

又是一个清明节,我怀着感恩的心祭奠我已故的亲人。你们的灵魂在我这里得到了升华,你们的美德在我身上得到了延伸。

清明文章16:清明思亲

文/程劲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清明临近,春雨总是如丝如缕、如泣如诉,虽然到目前为止的天气还算不错,但我的心已然被一种绵密的忧愁和思绪驱使,时刻盼着快点飞回故乡。在那里,有一片程氏宗亲世代耕种的田野,在那里,长眠着我挚爱的亲人——祖母、母亲和结发妻子。

祖母程马氏,名字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祖母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这一点从外表即能看出,尽管整日操持农活家务,但她1.65米的个子始终笔直挺拔,直至去世都没有任何弯腰驼背的迹象。祖母一生有两个孩子:我父亲、我叔叔。在叔叔尚未出生的时候,祖父即因战乱客死他乡。但祖母并没有怨天尤人,她终生未再嫁,凭一己之力抚养幼子,不仅让兄弟俩衣食无虞,还让父亲念完了中专。这在那个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

母亲一生隐忍付出。父亲因工作常年在外,生活让母亲承受了那个时代一般妇女无法承受的辛劳:高温酷暑中,她仍在农田里挥汗如雨为庄稼除草,以期获得好的收成;别人闲暇时可以聚在一起聊聊天,她却忙着养鸡养鹅……她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供养我和弟弟顺利读完大学。由于过度操劳,母亲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导致她在63岁时就离开了我们。她的离世,使我真切地体会到:母亲就是儿女人生的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孩子人生的航程。

结发妻子是我的大学同学。她性情温和,从没有发过脾气,更没有见她说过粗话;她品行厚道,从未有过占别人便宜的想法;她善良孝顺,总是利用闲暇时间为父母和晚辈们织毛衣;她为人热情,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从来都是倾力出手帮助,没有丝毫的犹豫。当时她病得突然,原以为凭借当今先进的医疗技术、她自身的坚强和我悉心的照顾,她一定会好起来的,但最终,在与病魔苦苦抗争近半年后,她永远离开了我。

亲人的离去,每一次都是彻骨的痛、无奈的悔、无尽的思念,但痛心、悔恨、领悟,对于逝者没有任何意义。生与死之间的界限,断开了我们彼此之间的空间物理联系,但是却没有切断因为血缘而连接的亲情。那些曾经在一起的过去,是逝去的亲人留给我们的厚礼;我们立足的的当下,是他们再也见不到、无法与我们同行的跋涉,可是,我是那么地不舍,不舍他们离开。

我爱的你们,还好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