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孩子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孩子的文章1:采蕨,采蕨
文/阿辉
春天如同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前一天还是阴雨缠绵,今天却是艳阳高照。“人间四月天”,春光明媚,春风和煦,正是踏青赏春的好时候。
母亲闲来无事,换了一件外套,穿上解放鞋,找来一个蛇皮袋子,对我说:“天气这么好,我们去采蕨芽吧!”“好呀!”我也正有外出活动筋骨之意,于是满口答应了。还顺便拉上一边正在看电视的侄子,让他打打下手,给我们拿拿衣服、背背蕨菜什么的。
我们家住在城边,离采蕨的山头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一行三人穿过城市逼仄的小巷,走上了一条通往乡间的水泥路。偶尔与一树粉红的桃花或是洁白的梨花相遇,那高高低低的油菜花在田野大肆挥霍春光,将满地的金色谱写成乡村最美丽最耀眼最抒情的歌,引得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几只小黄狗正在花间穿梭,追逐着飞舞的蝴蝶,还不时传来几声欢快的欢叫。远处未开耕的田野萌着诗意的绿,大片浅紫色的“燕舌花”点缀其间,将田野写满柔媚。几头牛一边悠闲地啃着青草,一边漫不经心地欣赏春的姹紫嫣红。山上的树披上春装,那嫩的黄、深的绿,将树林勾勒得层次分明,而河边的柳正悄然无声地吐出新绿,那一头浅绿的秀发随风飘飞,充满诗的灵动和飘逸。
走上一条弯曲泥泞的小路,跨过一座简易小桥,伴着小河的一路轻声歌唱,我们来到了一处美丽的村庄。路边植古樟,山下挖池塘,塘边搭小台作钓鱼之用,山上栽桃李等果树。我们顺着一条窄小的山道上山采蕨时,这些果树的花开得正欢。而山道边、荆棘丛里、低矮的灌木下,一根根鲜嫩欲翠的蕨芽破土而出,在晨风中将生命站成一种安详的姿态,不经意地点缀在乡野山间,或地头路边。它们如淘气的小娃娃,有的在握拳练功,有的在舒展筋骨,有的则在举目眺望,姿态各异,情趣盎然,让我见了满心欢喜,不一会儿,手中就握满了一把柔嫩新鲜的蕨芽。
一边采摘,一边思绪飞扬,不禁想起了生命的顽强。蕨芽的小身子那么柔嫩,要钻过厚厚的土层,有的还是坚硬的石子土,在春天站成一种美丽的风景,实属不易。许是一场春雨,听到了生命召唤的蕨芽迫不及待就破土而出。刚钻出地面的蕨芽幼小而坚挺,顶部蜷曲地向内弯抱着,就像一个婴孩握着的粉嘟嘟的拳头。这些蕨芽非常娇嫩,几乎就断了,毫不费力。刚采的蕨芽,浑身裹着一层细细薄薄的茸毛,拿在手中的感觉非常柔软。
“今天可是来对了,这两天刚下过雨,蕨芽也长得快,虽说黑蕨不多,但白蕨不少,总算是有所收获!”母亲一脸微笑地说。
是呀,这蕨菜可是好东西呢,天然、环保。和其他的城里人一样,我对蕨芽也是情有独钟。我知道母亲说的黑蕨和白蕨就是书上所说的牛蕨和羊蕨。据我所知,蕨芽是凤尾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蕨的嫩叶,多生于潮湿的背阳山地上,是一种适应性强的植物。蕨芽分绿蕨和紫蕨两种,通常把紫蕨称为牛蕨。把绿蕨叫做羊蕨。牛蕨紫黑,茎壮肉厚,多生长在土质肥沃的地头,肥胖的身子大的有手指粗,小的也有筷子般粗细,长可盈尺,通身柔嫩,水灵灵的十分招人爱。而羊蕨翠绿,茎细肉薄,多生长在土壤贫瘠之地,因得不到足够的养分而显得“面黄肌瘦”,也难怪母亲不甚喜欢。
采蕨,采蕨。我们一边说笑,一边在茶树旁、荆棘丛里搜寻蕨芽的身影,而那些蕨芽好像有意要和我们捉迷藏,将自己隐藏得很深,总是在我们苦苦寻找后才露出它们可爱的身影。其实,采摘的过程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有时要爬坡,有时要钻荆棘,不是无意中滑倒,就是被荆棘丛偶尔挂一下,这让采蕨变得紧张而刺激。没办法,谁让我们贪吃。为那柔嫩爽滑的口福,辛苦一点又算得上什么?
见到山间水库的大堤上有一大片枯死的蕨藤,我想下面一定少不了蕨芽。就让小侄子找来一棵树枝,将枯蕨藤一一翻开,果然,蕨根现出原形,露出毛茸茸的脸和身子。这些蕨芽就像在开家庭会议,一个个如同在聆听族长发言似的,那认真劲没得说。这么一大片的蕨芽真是可爱,让人有几分不忍下手,但没法子,谁让自己嘴馋呢!不出半天,一个蛇皮袋子很快就给装满了。背着新采摘的蕨芽,一路沐浴温柔的春光,闻着清新的花香,哼着欢快的曲子,我们满载而归。
到家后,母亲将蕨芽清理了一遍,将它放在沸水中烫一烫,然后再放入冷水中反复漂洗,直到没有了淡淡的苦味后,方才放在锅里伴肉小炒。于是,餐桌上就有了一盘新鲜可口的蕨芽,吃起来酥酥的、柔柔的、滑滑的、爽爽的、甜甜的,一股久违的清香在口中萦绕,仿佛春天的味道全浓缩在这蕨芽中了!
孩子的文章2:战友相聚
文/王凤山
战友孩子结婚,战友们应邀相聚一堂。弹指一挥间,二十几年的悠悠岁月,使我们这些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苍老了许多。有的战友乍一看,彼此不敢相认,经过自我介绍才能勾起当年的记忆,接着就是一阵欢喜、一阵拥抱、一种久违的亲切,你抓着我的手,我牵着他的手,我们互相让座。那种战友情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真挚,我们这些因国家的特殊需要结下的战友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战友们都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当年彼此战斗过的第二乡,回忆彼此工作的点点滴滴,我们开始谈起在部队一起生活、一起训练、一起参加军事演习、一起参加集体活动的情景,有的开始开起了玩笑,不一会儿又听到了久违的外号和昵称,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一起工作和生活的美好时光,大家谈天说地,互相开着玩笑,真的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我们曾经在通信专业训练场上争先恐后,你追我赶谁都不认输;在全副武装十公里的越野路上,我们互相帮助唯恐战友掉队;在歌咏比赛上,我们深情地唱着军歌嘹亮;在内蒙古朱日和的军事演习中,我们有一块压缩饼干,有一口水互相让着吃让着喝的战友情;就像军歌里唱的那样,“那份情却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终生难忘。我们虽然没有卓越的功勋,也没有成为彪炳千古的英雄豪杰,但在这座大熔炉炼就了我们,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军人价值、什么叫无怨无悔、什么叫奉献、什么叫忠诚。
时过境迁,人到中年。我们这批兵在地方,没有走上尽放异彩的领导岗位,也没有财运亨通的企业老板,大多数战友在企业下岗后或者在广阔的天地修理地球。我们没有感叹社会的不公,为了生计,从头再来,在不同的岗位默默无闻耕耘。我们从不认同我们是弱势群体,因为军旅生活锻炼了我们的身体,锤炼了我们的意志,我们恰似劲松般坚韧不拔,我们有的是力气、有的是拼劲,我们靠着勤恳和诚实,有能力养活幸福美满的家庭,这也是我们彼此期盼和祝福的。
没有不散的宴席,没有不散的相聚,短短几个小时畅怀共饮,使我们无话不说,真的希望时间停留在这美好一刻,真的希望下次相聚不要太远。有一战友引用了我们《通信兵之歌》的一句歌词慷慨激昂说,“银线连接雄狮百万”就改为“银线连接亲爱的战友”吧!
岁月交替、年轮转换,我们的战友情、同志爱,希望永不间断,曾经火热的军营凝结了我们深厚的友情。
孩子的文章3:那位母亲和孩子
文/枕溪入眠
今天去做了一次家教,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做家教,见识到了一对平凡、特殊又很典型的初三母子。
这位母亲,根据他儿子的年龄,她应该大概四十岁,可是看上去像50岁的大妈,头发粘在了头皮上,好像三天没洗的样子,零零星星的白了;脸上皮肤并不好,也不差,但是明显没有光泽,也不像是曾经哪怕用过任何一点护肤品的样子;眼睛很小,眼神着急且没有精神;身上穿的是很旧勉强合身的运动裤——应该是好几年前买的,上身穿一件针织衫,布料也很旧,乳房处下垂,应该没穿文胸。这个女人满口天津话,满口“你倒是快点写!”语气并不严厉,可是十分着急满满的恨铁不成钢、想帮而不得法的着急。
再说这个孩子,刚开始家教的老板给我打电话时一直说这个孩子有点特殊,说过遍数之多,让我以为这是一个智商低下的青少年,实际上,在辅导他的前二十分钟,我的疑虑还是没打消——他是不是智障?刚刚走进教室,那孩子也没跟我打招呼,也没有自我介绍,刚刚教他的前二十分钟,他的妈妈让他翻译课文,我在旁边看着。他不连贯的话语,一直抖不停的腿,眼神从不看我一直看书本,这些统统让我实在是很疑惑。后来慢慢地我发现他的英语、语文基础还不错,说话也慢慢地熟练连贯,我才十分的确定他不是智障少年。
整整四个半小时——或者更多,我走的时候他们还在继续——这个孩子一分钟的休息也没有,只不过停下来两次***妈给他捶背,每次都不超过20秒。语文学了两个小时又接着英语两个半小时。很明显,从孩子的言语来看,他十分不满而且无奈与母亲的安排——先写什么后些什么,必须要写什么,只是逆来顺受。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子汉,完全被母亲操纵。
这个家庭应该十分不富裕——从他母亲的衣着和他的文具来看,这个孩子必定是这个家庭的 独生子——从对他的重视程度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时间来推断,这个孩子一定是这个家庭的唯一希望——我不这么认为但是想必家长一定这么认为,所以就一定要让孩子一刻不停的被填进去各种知识,一定要让孩子一刻不停的学习,一定要做孩子24小时的全职保姆书童厨师司机。也许已这样的家长眼界,只有学习好才是唯一出路,口才好不是,体育还不是,有特长不是(除非能加分),职业技术学校不是。即使孩子坐了四个半小时坐的肌肉萎缩身体变差只要自己给孩子揉揉捏捏,只要孩子大脑没问题就要填鸭,只要成绩好。这个孩子刚刚初三,我难以想象高中紧张的三年对于孩子和家长双方是怎样的折磨。
这个孩子内驱力明显不足,他的全部马达发动大部分是靠母亲的外驱力——根据理论,这是不能持久的也是不够强大的。
其实我有什么资格评说这件事呢,五十步笑百度罢了。我的母亲不像她的母亲那样着急,但是视野也很窄,没办法,我们农村孩子没有别的出路,还好妈妈一直认为身体第一,我多么感激她。而我上初三时内驱力十分强大,但是强大到略有病态,也是一直学不肯休息,死学,没什么明确的理想只知道死学,这点我并不以为傲,所以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全中国有多少这样的家长,有多少这样的孩子,我能理解有些悲剧为何发生……
孩子的文章4:高原上的初恋
他是个来自甘肃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被寄养在西藏的亲戚家里。
她的家就在西藏一个小小的县城里。
初中时,他来到她所就读的中学,从此,他们俩就认识了,并成了好同学、好朋友。从他吃饭、穿衣的情况,她可以看出他的寄养家庭也并不富裕。每天,她会让奶奶多准备一份中饭,她带到学校和他一起吃,初中三年从不间断。他打心里感激她,但也只是单纯的感激,因为女孩成绩很好,他的成绩却很差,家庭情况也不好,自然也没有任何其他想法。而女孩却是看他朴实、单纯、善良,心里一直默默喜欢他。
中考结束,她考上了市里的第一中学,这是当地最好的高中之一。而他却名落孙山,连县里一高的分数线也没够着。当时,县一高为了让她答应到县里读书,开出了免学费的条件。她当时犹豫了,如果他在那里,或许她会答应。过了一段时间,县一高又请人到她家里,表示如果她愿意回到县一高就读,除了免学费,还可以带一名亲戚或朋友家的孩子来免费读书。她看到了希望,请求学校领导允许让他也到这里上学。后来,她的愿望真的实现了。两个人终于又能在一个学校里学习了。
可好景不长,他中途却莫名被亲生父母接回甘肃老家了。那一年,他们两个读高二。有好几个星期,她的情绪都很低落。当时走得很急,他只留下了他的QQ昵称,没有号码,此外,还有甘肃老家山村里唯一的电话号码——村口小卖部的联系方式。从此,两个人天各一方。
一年后,女孩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北京XX大学,离开雪域高原,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一年来,她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他。她常常尝试打他留下的那个号码,由于对方口音太重,她在电话中的交流总是不顺利。每次打过去,那边只说一句话,就不再继续说了。但她没有放弃,一有时间,还是会坚持打这个号码,慢慢地,她有点听懂小卖部老板的口音了。对方那一句话是“你稍等,我去给你叫人”。之后没有继续说话,就是去找她要找的那个人了。而她前几次都是等了几分钟,没有听到回复就挂掉了。不过,这一次,她决定等。可能路途遥远,叫村里一个人来接电话也不是容易的。她等了好久,还是没有人来接,她也只能无奈地挂断。除了打电话,她还试图找他留下的QQ昵称的号码。可是,她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那个昵称竟然有数百人重名。可能,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觉得不知所措,她却锲而不舍地把所有叫这个昵称的人都加为好友,一个个聊天询问。但还是没有结果。
转眼就要毕业了,大家都在忙碌论文与工作的事,她还是在焦急地寻找着他。有一天,宿舍的电话响了,室友告诉她有人找。当时,她很平静了走了过去,却在接到电话后泣不成声。那边传来的竟是既陌生又熟悉的声音和名字,她找了他将近5年,终于等到了他的电话。而他却告诉她,就在一个月前,他结婚了。但他说,在他的心目中,她一直都是最美丽、最善良的好女孩,他也从来不曾忘记过她。当年他离开时,也没有留下女孩的任何联系方式,而后来的QQ昵称竟然是女孩的名字。男孩被接走后,高中二年级就失学了,在一个汽车修理店打工,后来娶了修理店老板的女儿。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那么好的一个优秀的女孩会爱上她,会一直在找他。男孩近期也是无意中打听到女孩的父母,才找到了女孩宿舍的电话号码。但一切都晚了,两个人再也无法走到一起了。
故事到这里,我只想说,如果有爱,就一定要大声说出来,并珍惜彼此的这份感情,一辈子都在一起。否则,两个人越走越远,一份美好的爱情就只能留下遗憾。
孩子的文章5:泪光中的母亲和祖母(四)
文/马畏安
孩子怎样称呼父母,各地区都不相同。北方大都称父亲为“爹”,浠水农村只称祖父为“爹”,称父母则另有规矩。男性在自家(或同族)兄弟中排行第一者,其子女一定称他为“伯”,称母亲为“妈”;排行第二、三的,其子女称他为“爷”,称母亲为“娘”,我父亲排行第四,我们兄弟姐妹称父亲为“父”,称母亲为“大儿”(必须带儿化)。我们从小到大,对父母一直这样称呼。
我上初中后的一天,母亲忽然喊我的乳名,问我:“什么时候我看见你和同学在一起,你会向他们介绍,就说:这是我的母亲吧?”
我当时一愣,觉得母亲问得蹊跷,只是看了她一眼,没说话。
算起来六十多年过去了,今天我才仿佛解开这个结:母亲分明是鄙弃“大儿”这个称呼,希望我为她正名:她是母亲;并且让我的同学也都知道。
我当时竟毫无察觉,毫不理解,多么迟钝和痴呆啊!
如果要探求事情的究竟,这得说到我的父亲。
我父亲是在农村教私塾的先生,年复一年地给学生讲四书、五经,在农村算是大知识分子了。父亲还能写漂亮的毛笔字,方圆几里以内的庙宇神龛前黑地金字的大匾,诸如“慈航普渡”、“有求必应”等等,都是出自他的手笔。本村和邻村家家堂屋正中墙上贴的“天地君亲师位”(俗称“天地菩萨”),多数也是他写的。这样,我家也就不时有客人来访,父亲同他们闲坐聊天,中外古今,天空海阔,无所不谈。
母亲肯定是一次又一次从父亲和客人的交谈中,听到一些故事和典故,比如“孟母择邻”中的孟母,“曾参杀人”中的曾母,等等。母亲知道了“大儿”同“母亲”意思一样,只是在感觉上,一个听起来是那么轻飘飘,像瘪谷壳子,用簸箕一簸,随风扬出去的就是它。另一个则像是饱满的稻粒,下到水田里能发芽长叶,成了秧苗后会扬花,结出稻子。一个土得掉渣,一个正规文雅,上得了台面。明礼的人,读书的人,有头有脸的人,外面的人(浠水农村,习惯把本地农村以外的一切地方都称作“外面”),连同古代的圣人贤人,都叫“母亲”。这情形一次再次发生,就在母亲的心里酝酿着波澜:曾参的母亲织布,她也织布,而且还生育了三男二女,可没人认可她是母亲,这是凭什么?为什么?——我也是母亲!我就是母亲!母亲还会想到,我们兄弟姐妹中,只我一人上学念书,“母亲”二字,只能出自我之口而不会出自他们之口。所以,母亲才那样问我。
对于母亲的设问,我原本理解为:这是母亲灵魂的觉醒,是对乡村社会传统习俗的反叛,是对作为母亲的尊严和价值的追求,也是对平等、文明生活的渴望。
如果仅仅是一种精神的提纯,这样的理解应该是对的。可是,当我联系母亲实际的生活状况考量,就觉得有些扞格。母亲对乡村某些传统观念,还是信守不渝的。比如,以乡村旧观念看来,女性是晦气和肮脏的,女人的下身不能高过男人的头部,女人在梯子上或者楼上,男人就不能从下面走过,万一不小心从下面走过去了,就要赶紧伸开手掌在头顶上拂了又拂,像掸灰尘一样,拂掉晦气。只要母亲一上梯子或上楼,就大声喊:“我在上面,你们莫过来!”还有一种俗习,家家晒衣服的竹竿,都是一头高一头低,高的一头有两米高,低的一头约四五十公分。男人的衣服晒在高的一头。我家的晒衣竿,总是父亲的衣服在最高处,依次是我们几兄弟的,母亲的衣服在最低的一头;她贴身用的都是破旧的布条,那是怎么洗都洗不净的“脏东西”,有时就摊在灌木丛上晒,不配晒在竹竿上。从来都是如此。
还有,就算我们兄弟姐妹都叫她“母亲”,她每天干的事情——洗衣、做饭、舂米、磨面,一样也少不了,不可能从繁重的劳动中获得解放。她并非为了得到实惠,她也得不到任何实惠。相反,她被认可为“母亲”以后,会不会当作“最高奖赏”,因而更加残酷压榨自己生命的汁液,奉献给我,奉献给我的全家?
说了归齐,母亲希望人们认可她为“母亲”,只不过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和安慰,一种精神上的胜利罢了。
可是我,她唯一的上学念书的儿子,连这点精神上的安慰都没有给她,却回报她一双冷眼!
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感到愧悔、伤痛和悲哀。
我要写下我的愧悔、伤痛和悲哀,为母亲,为自己,也为我的后代。
一切都过去了!永远是太晚了!事到如今,即使我跪在母亲坟前呼唤母亲,无论出声也罢,不出声也罢,呼唤十遍也罢,百遍也罢,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孩子的文章6:秋天的孩子
文/祝宝玉
前些日子,教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孩子们很喜欢。还有一个孩子专程捡来一些梧桐叶,挑出自认为好看的送给我。我很感动,便把它们分夹在几本书里,当作书签。其中一枚就夹在语文书里,每次上课,都会遇见一颗闪闪的童心,它提醒着我,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它还提醒着我,当放低自己的身段,把自己也变成一个孩子。
有孩子问我,人家都说你是大作家,我怎么没读过你写的作文呢?这个问题真让我不好回答。想了想,才答道,回头我们比试比试吧,看谁的作文写得好。这个在我看来似是而非的答案却让他心花怒放,他和我平等了,虽然我是老师,是“大作家”,但在他眼里我没有高高在上,他心里肯定下了决心,要把我比下去。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已经输了,输给了童心。
我常跟孩子们说,四季中我最喜欢秋天。他们不同意,有的说喜欢春天,有的说喜欢冬天,有的说喜欢夏天。问理由,也能说出一二三四来,原因无非是玩得高兴吃得开心之类的。我并没有勉强他们,谁都有喜欢别的季节的权利,无须强迫。在我看来,秋天是宁静的,清凉的,可孩子们怎么能静着不动呢,他们要玩,要闹,要热热烈烈,要风风火火,所以他们完全有理由不喜欢秋天。他们总是不能消停,个个生龙活虎的,朝气蓬勃的。其实在他们的世界里,季节的变化无非是春天开花,夏天炎热,秋天叶落,冬天下雪,至于季节的深意,他们尚无暇顾及。
问七岁的儿子,喜欢秋天吗,他倒说喜欢。再问为什么,他说秋天到了,可以每天和爸爸一起出去散步。这个理由让我意外。是的,我喜欢带着儿子在傍晚散步,沿着村道,到田间地头。此间,草木凋零,空气凉静,田畴草丛里有各色的虫子在叫。儿子喜欢扒拨乱草去找虫,我并没有阻止他,任他去寻。他常惊叫一声,喊逮到了逮到了,忙不迭地拿给我看,有时是一只蟋蟀,有时是一只蚂蚱,拎在手里,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从小就应该与大自然多接触,真切地感受风霜雨露,感受草木之变,这些大自然的真谛会让他们变得更淳朴更良善。相比之下,住在城市钢筋水泥房里的孩子会少了很多乐趣,我觉得很可惜。
秋天,感觉和儿子在一块的时间反而多了,散步半小时却好似一小时般漫长。我知道这只是错觉,秋野空间的扩大,给人以时间拉长的视差,这种对光影的误解,让我恍如又回到童年。那时,我还是黄口小儿,跟在割草的母亲身后,走在这条土路上,母亲穿的衣服,说的话,挥动镰刀的样子,都明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天是那么高,树是那么远,往昔与现实产生时空的交叉,我走在这条路上,是往前走,也是往后走。往前走,跋涉人生的前程,儿子是我的引路人;往后走,涉过岁月的宽河,母亲是我的摆渡人。
惟有爱,能护持我们抵达幸福。爱孩子,爱读书,爱写作,爱秋天,爱乡野……用孩子明澈的眼睛看待周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它们的可爱之处。跟在他们活蹦乱跳的身影之后,路上不寂寞,不孤独,时有欢歌笑语,时有雷句萌言,伴我人生的长途。
愿我们都是秋天的孩子。
孩子的文章7:孩子,该回家了…
文/梵神
漂泊在异乡的孩子们,快回家吧!忘了吗?那最值得我们留恋的的地方,你孤独吗?你无助吗?回来吧!回来感受亲人的眼神的热情…让我们做‘回’孩子…
孩子的文章8:送给孩子一把泥土
文/曹君仁
女儿今年十一岁,从喜爱花草开始到种植农作物已有五年时间。虽是花盆种养,只有一把土壤,却滋养和培育了幼小的心灵,丰富了课堂内外知识,认识了自然界的许多奥妙和美好。
培养情趣。我喜欢花草,女儿从小便围在花盆边看花开花落,问这问那。我心里突然一动,给孩子养一盆花,培养她的情趣。现在的孩子,接触很多的新事物,生活也十分丰富,但却远离万物生长的泥土,不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说干便干,我们上午一起买来含羞草的种子。看着包装袋上的说明文字,先给她讲含羞草名字的来历。接着,把种子泡在水里,为了是让种子在下种前喝饱水,便于苏醒和发芽。下午,再把种子种在了弄好土的花盆里。每天,女儿都要看看花盆,盼着它长出来的同时,向花盆里喷洒点水。终于,一个星期以后,种子破土而出,长出了细小的嫩芽和叶片。女儿高兴极了,又开始观察它每天的生长情况,细心呵护。一天天过去了,含羞草的叶子越长越多,越长越快。我们把它移植在几个花盆里。用手指轻轻一戳,枝干上的叶片便慢慢合拢,它害羞了。傍晚来临时,含羞草的叶片会自然收起,早上又自然展开。真是有意思极了。女儿非常开心,把其中一盆拿到学校,让同学一块分享她的成就,美化自己的教室。
复活课文。二年级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文中提到苍耳,苍耳是什么?虽然我知道苍耳是田野里一种很普通的植物,但讲起来女儿却听得云里雾里。为了不留遗憾,我出差时从田边地头采来苍耳种子,回家后教给女儿种植,等到苍耳从发芽到长大,女儿不但认识了这种植物,也在脑海里复活了课文。
纸上得来总觉浅。从这件事我意识到孩子需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而书本、电脑、电视获取的多是一种概念上的东西,一种图像似的东西。于是我有意识地采集一些种苗,和女儿一块种。到现在,我们已种植了韭菜、花生、辣椒、大姜小蒜,还有茄子、桔子、向日葵、小西红柿,甚至连胡萝卜从育种到种植、收获整个过程,我们都进行了一遍。农科方面的知识真是太丰富了!
学习嫁接。除种植二十多种农作物,我还教给女儿学习“嫁接”,这可是一项技术活儿。我有一株桔树,每年都结几个桔子。我知道,包括我们平时吃的桔子,种子种下后也会发芽长大,却结不出果实,必须实行嫁接技术。我们头年育了一些桔苗,到了第二年夏天,便教女儿学习植物嫁接。我们选定桔树上的枝条,要和桔苗差不多组细,打量好后,分别刮一个1-2厘米的口子,去皮刮掉枝骨的三分之一,然后对齐刮开的口子,一个人捏住,一个人用宽塑料绳紧紧地把它们捆绑在一起,再缠绕得密实些,防止进风进水,影响愈合。四十多天后,我们剪断桔树上的连接枝条,枝条已和桔苗长在了一起,这样桔苗经过嫁接后,再长一年就可结出果实了。我告诉女儿,这叫枝接,植物改良的办法还有芽接,就是春天把一株树枝上的芽片取下,嫁接在另一株树上,道理是一样的。为什么要进行嫁接呢?其实,我们现在吃的谷物等粮食,原来都是野生的,是人类从几千年前就开始移到田里种植,经过一代代的改良,就进化成了现代的模样。有些木本植物,改良太慢,嫁接是一种简单的进化改良办法,包括我们现在吃的苹果梨,就是把苹果树枝嫁接在梨树枝上,结出的果实,模样像苹果,吃一口却是梨的味道。我们今冬又开始培育银杏,银杏春天直接种下是不发芽的,必须经过一冬的“休眠”状态,这也是一门植物知识。自己在家种植毕竟是有限的,假期带女儿外出,除了游山玩水,看到树木和农作物,我都把它们介绍给女儿。
几年下来,女儿增长了很多知识,明白了很多道理。这些,是在课本上所学不来的。我只是想,让女儿在接触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明白人类自己的生活,和赖以生存的土地万物。不要长大了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开,什么是树上结的土里长的都不知道。那不是社会的进步。女儿也很开心,写了不少观察日记,有的还在报纸上发表出来了呢。
孩子的文章9:给孩子一点自尊
文/黄亚敏
上学期,我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接触,我发现有一个叫小晨的孩子非常懒惰,作业总是拖拉,每天晚上都要被老师留下来补作业,老师一不注意,她就跟别人讲话,讲得眉飞色舞,看见老师就装模作样地趴在课桌上写作业,半天也写不完,我多次找她父母谈话沟通,了解到她父母因为工作繁忙疏忽了对她的教育,以致她养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习惯成自然,等她的父母意识到,想要帮她改正已经是很难改了,她的父母叹气说,打了无数次,每次打过之后过了两三天就又“旧病复发”,他们心灰意懒,准备放弃她了。我发现她的父亲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把她骂得狗血淋头,而她却面不改色,无动于衷。
面对这种情况,该怎样着手改正她的不良习惯呢?我仔细分析,觉得应该树立孩子的自尊心。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自尊自信的人能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征服挫折与失败,在挫折与失败中获取成功。而丧失自尊的人,遇到困难,往往自暴自弃、自轻自贱。缺乏自信的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行了,从而放弃了努力奋斗。于是,我首先从她的父母着手,改变他们的教育观,批评指出了他们这种不尊重孩子的做法给孩子带来的危害,要求他们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在公开场合给孩子一点自尊,对孩子的缺点委婉地提出具体的要求。我也找她进行了诚恳的谈话,也许是我的真挚打动了她,也许是她本身有向上的愿望,总之,这学期开始,我的语文作业她从没有拖拉过,她开始很积极很热心地为班级做事,我及时给予了表扬,同时进一步对她提出要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看到她一点一点地进步,我坚信,给孩子一点自尊,“顽石”终也会有点头的一天。
孩子的文章10:“摔响窝”
文/薛铁所
小时候,农村孩子没有什么好玩的,农村到处都是泥土和水,玩泥巴是一项经济实惠又方便的游戏。“摔响窝”就是我们小时候常常玩的一种游戏。
比赛时,找一块平地,中间放一块大的青石板,周围小朋友各自找一块青石板和泥用。泥是自己找的红胶泥土,它细腻,有很好的黏性,容易塑形而不容易破裂。用水和成泥,反复摔打,使其更有韧性。取拳头大小的胶泥块,做成圆窝状,窝深约3厘米至4厘米,周边较厚,底部较薄,我们叫“响窝”。
首轮比赛时,从年龄最小的小朋友开始,拿自己做的“响窝”窝口朝下,向中间大的青石板上用力摔下,由于摔下时空气在窝内剧烈冲击,使窝底部较薄的泥片爆裂飞向空中,并发出很大的响声。谁的“响窝”底部裂口最大,声音最响,谁就最好。
一轮过后,根据大青石板上每个人的“响窝”裂口大小,按成绩从好到坏排出次序。
以后,按新的次序进行比赛。每次比赛淘汰最后一名,直至得出冠军。
冠军得到的是由上一届的冠军用红胶泥做的一个小奖杯,而他必须向大家介绍他在什么地方挖的红胶泥,及如何和泥做“响窝”的经验。
一场比赛下来,每个小朋友虽然都是满身、满脸泥水点子,回家以后会被父母斥责,但是这种竞赛的热情,会使他们兴奋好几天。
孩子的文章11:孩子考了低分以后
文/佟雨航
女儿放学回到家,一脸的闷闷不乐。我问她:“怎么啦?和同学闹别扭了?”女儿没有答话,慢吞吞地从书包里掏出一张数学试卷递给我。我打开试卷一看,脸色不禁一沉:65分!我简直无法相信,这分数也太低了吧!自女儿上学以来,还从来没有考过如此低的分数。
也许看到我脸上的变化,女儿的眼泪一下就出来了:“妈妈,你狠狠地骂我吧!我让你失望了!”我知道自己在女儿面前失态了,于是深吸了一口气,又恢复到往日慈母的形象。我温柔地把女儿拉进怀里,打趣地说:“难道在你眼里,妈妈就是一个‘暴君’吗?”
女儿被我的话逗笑了,她仰着小脸说:“妈妈,我考了低分,你怎么不批评我啊?”我说:“难道妈妈批评了你,低分就能变成高分吗?关键是我们要从这次考试中吸取到什么,领悟到什么?”我问女儿:“这次考试考了低分,你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吗?”女儿脱口而答:“我做题太马虎了,很多题都会做,答案却算错了!”我低头看了看卷子,果然,有多道应用题列式、步骤都正确,但得数却是错的,老师只判了半对,丢失了不少分数。
我继续问:“还有其他的原因吗?”女儿想了一下,红着脸说:“我最近有点骄傲了!所以……”女儿一说,我也想起来了,前段时间女儿参加学校的数学竞赛得了全校第一名,自那以后女儿就有些飘飘然忘乎所以了,不止一次对我说她数学打遍全校无敌手。我当时就告诫她要谦虚不要骄傲,可惜女儿全当了耳旁风。这不,“骄傲使人落后”那句老话很快就在她身上应验了。女儿接着说:“妈妈,我以后保证再也不马虎大意了,也不骄傲自大了。”
看到女儿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趁热打铁地鼓励她说:“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好,其实这也是对你心理承受能力的一次检验。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次考砸了不要紧,还有下次,只要端正学习态度,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给妈妈一份惊喜!”那次谈话以后,女儿果然慢慢改掉了马虎大意的毛病,期末考试,女儿数学和语文都考了满分。
其实,孩子考了低分,没什么大不了,家长也不要大惊小怪的。家长不要一味地批评打击,要与孩子平等沟通和引导,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正确对待考试分数,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孩子的文章12:桥
文/董国宾
大梁山里的孩子眼里只有山,自从祖辈们在这山旮旯里扎了根,村村落落便裹在了山的臂弯里。在山的环绕里,山里人家的炊烟飘着汗水的咸涩,总也绕不出那皱皱褶褶的大梁山。
大梁山里的孩子只认识山,粗糙的石头房,弯弯绕绕时而凸起时而凹陷的山间小道,还有那简陋得只有课桌和黑板的学校,便是孩子们单一的生活轨道。贪玩的孩子放学晚归了,大人们便放声呼唤自己的孩子,那呼唤在山窝窝里打着转儿,一声连一声响成一片,那响声在山里响了很久。
飞就是这山里的孩子,飞的父亲,父亲的父亲,还有故去的先辈们,都本分地固守在山脚下,就像那打转儿的声音,围着大梁山绕来绕去。飞原来的名字叫根,父亲希望把大山的血脉延续下去,可飞看着太阳从树梢上探出头来,又很快躲到了大山的后面,常常想,太阳的家在山的那边吗?那边有多大?有多远?外面的世界到底是啥样?飞的思想开始有了燃烧的欲望。上学了,有种说不出的萌动,这种萌动或许就是一种勃发,所以飞不想再叫根,于是就从字典里找来了飞这个自认为响亮的名字。
在一篇作文中飞说,他长大要当一个桥梁专家,为家乡设计一座最美的桥,让村头那道山与山之间的急流险壑变为坦途。有了这座桥,村里人就很容易走出大山。飞要走出大山,还要让村里人都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
桥就是翅膀,是山里人的翅膀。有了桥,山里人就能像雄鹰那样在蔚蓝的天空飞翔。桥就是音孔,通过音孔,横笛竖箫才能飞出美妙的音乐。桥成了飞永久的记忆,是飞最美的梦想,但对飞来说,桥又是月亮,天上的,水中的,只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飞脑海里毕竟有了闪烁的灵光。很快,飞知道了中国有个赵州桥,南京、武汉有长江大桥,知道了茅以升,还知道了重庆、武汉的桥最多,各式各样的,什么样的都有。飞满脑子里都是桥,桥占据了飞的思维空间,一个多彩的梦想在飞的心里迅速膨胀。
不久,飞的妈妈多了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是低年级的学生。可飞的妈妈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她永远地失去了飞。飞在那山与山之间的急流险壑中用生命挽救了三个落水的孩子,飞却没有从险壑中爬上来。那天,天没下雨,但山村里却下了一场大雨,山里人的眼泪哭干了。
后来,山里果然有了桥,这座桥出现在飞舍命救人的地方,架在了那山与山之间的急流险壑之上。这座桥是山外的一个商人援建的,商人说,他在这山里发现了最珍贵的东西,他想圆山里人一个梦,不仅要让山里人走出去,还要让外面的人走进来。
这座桥起名为飞梁桥,它是山里最美的风景,更是人们寄托思念的驿站。
孩子的文章13:好好打扮孩子
文/崔朋利
早上起床,丫丫说:“妈妈,我今天要穿裙子。”对于她一如既往的爱臭美,我习以为常也尽量支持,只是今天准备爬山,穿个裙子不是添乱吗?好在小妞儿也没有过多地纠缠。小外套配牛仔裤外搭一双潮鞋,那也是很fashion的哦!
晚上临睡前看了一篇文章,主题是“好好打扮孩子有多重要”。作者的答案是“因为好看的人挣钱多啊!”我家娃还小,她将来挣钱能力如何眼下我还操心不着,不过这几年妈当下来,我对作者的观点却是深以为然的。她说:“如果你的孩子能够早早学会基本的审美知识,并从整体的仪态、穿着、发型、妆容和风格方面,做得得体、优雅又不失风格,那么无论是他人印象,还是孩子的自信和思维提升,也理应产生不小的比较效应。”
我家娃几个月大的时候,我推着她在小区里遛弯儿,小区里的一个老太太看到推车里粉雕玉琢似的小人儿后直夸得我不好意思。请注意,她不但夸了娃,还重点地夸了我。她对在没有老人照应生活的情况下我一个人能把娃打理得如此干净、清爽,感到相当吃惊,继而赞不绝口。带娃这事,除了娃爹下班后能搭把手,基本上是我一个人。饶是如此,但凡抛头露面的场合,诸如在小区里散个步啦,遛个弯了啥的,大人孩子却也从来没有蓬头垢面过,总是保持着人净衣白,整洁妥帖。所以,老太太的夸奖,我心里还是很受用的。
由于时不时地总有人夸她漂亮,夸得多了,娃自我感觉相当良好呢!这也间接地促成了从发型到穿衣打扮,在追求让自己变得更美的道路上,乐此不疲。作为妈妈,听到别人夸自家闺女,一点窃喜之外,心里十分清楚,自家娃并没有多漂亮,只不过是我这个当妈的穷讲究,从头发到衣服再到鞋子,以把孩子捯饬得干净利索、整洁清爽为目标,总是力求款式相搭,颜色相配。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个个伶俐可爱,再被父母稍微用点心思收拾一下,随便哪个小孩儿拎出来,可不都是漂漂亮亮吗?
说起来,我妈才是那个特别讲究的人,但凡出门,她一定会把自己收拾得妥妥当当,绝对不会随便裹件衣服、踩双鞋子就满世界转悠。十几二十几岁的时候我正青春年少,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甚至很不屑于我妈这种作风——不就是出个门吗,搞那么麻烦干吗,累不累呀!经年流转,一晃三十几年的光阴就过去了,年龄渐长,对于一些事情的认知也有了颠覆性的改变,也终于明白——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多么痛的领悟啊!
再小的孩子,都喜欢妈妈把自己收拾得漂漂亮亮、清清爽爽的,和大人一样,打扮得好看会让孩子觉得体面,也更自信,同时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可谓既欢乐了自己,又愉悦了他人——这样的双赢,多好啊!
一直有网友批评李湘总给王诗龄穿大牌,对此李湘回应说:“很多人说我特别喜欢给我的孩子打扮,那怎么办呢,我就这么一个女儿,我希望她长大后看到小时候的照片,都是最美好的回忆。”这个回答我喜欢,因为它真实,李湘直白地道出了一个母亲的殷殷舐犊之情:我不遗余力地打扮我的孩子,是因为我爱她,我想给她最好的,我希望她快乐,这就是我的初衷。不是说都要去效仿李湘一掷千金为孩子购置大牌行头,但我们爱孩子的心是一样的,再质朴的生活,也可以尽我们所能,把孩子打扮得美美的、靓靓的,至少是干干净净的,养眼的小孩,每一个人都喜欢,包括孩子本身,都喜欢这样的自己,不是吗?
孩子的文章14:泥土一样质朴的童年
文/耿艳菊
孩子的玩具溢出来,从小箱换中箱,又换到大箱,依然觉得碍手碍脚。不过两年多的时间,家里的玩具已经遍布角角落落,到处横行。
昨日妹妹又寄过来一遥控汽车,孩子高兴得蹈之舞之,一心扑在上面玩,饭亦不好好吃,其它的玩具早被打入冷宫。孩子的爸爸看得羡慕,说,你看你,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全都有,多幸福。你老爸当初多可怜,只有一个泥捏的小狗狗和一把木头削成的剑,玩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光。
我在一旁突然觉得难过,不知道幸福和可怜该如何定义。孩子在汽车上的热情不过是一时,新鲜劲过后,也就抛之脑后了。孩子爸爸口里的“可怜”,我却反而觉得是一种幸福。那泥狗狗和木剑,他始终宝贝着,因为稀少,就显得特别珍贵。它们也实实在在甜蜜着他的回忆。
依旧清晰地记得恋爱时,他神秘地带我去家里看珍藏了多年的宝贝,东西虽很普通,我却很感动。泥狗狗和木剑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来说,就像现在小孩子手上的玩具车一样司空见惯。但他对旧物很珍视,把它们锁在中学时代的课桌里。也许从那时,我就坚定了心。对旧物念念不忘的人,想必不会差到哪里去。
而拥有如此之多玩具的孩子,我真的不敢确定,若干年后,他记住的有几个?
我的父亲看到现在孩子的物质丰富,常常觉得委屈了我们。他总是说,你们小时候没吃过零嘴,也没给你们买过玩具,盼了一年才能穿上新衣服。
我们兄妹却从来不认为那是委屈。贫乏给我们的却是好习惯,是另一种无形的财富。即便长大了,我们仍然没有吃零食的喜好。没有玩具,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伙伴。——— 拖着馍屑的小蚂蚁,院子里的柿子树,田间的花草,花生地里的蚂蚱……带给我们无限乐趣。即使河边的黄泥巴,挖过来一团,可以捏成各种小动物;在地上随便画几道,就可以玩跳格子;林子里捡来树枝,折成数小段,也可以下棋;秋收过后的红薯茎,扯过来,可作跳绳。生活是彩色的,随处可玩,永远也玩不够。
我曾有过几天幼儿园老师的经历。孩子们很聪明,对动画片里的米奇、朵拉、图图、大头儿子的形象都很熟悉,甚至有的孩子还崇拜起明星。有的时候说话老成持重,有的时候让人啼笑皆非,有的时候让人很汗颜。过量的讯息,让孩子们早熟。可带他们去公园,面对自然,他们却显得慌乱,有的孩子知道哪个明星最火却不认识蒲公英。我想给他们讲讲我小时候的乐事,欲言又止,我想他们也许会像听天书一样难懂。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哲学上的辩证法也早就让我们用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可我总禁不住要遗憾,为孩子们失去的简简单单的快乐。那泥土一样质朴的童年,那纯净如珠玉的时光,令我们多么怀念。
孩子的文章15:童年的风车
文/闫涛
每当看到有孩子玩风车的时候,我的双脚便再也迈不动了。于是我会停下奔走的脚步静静地凝望,那些陈年往事便一件一件地浮上了我的心头。
小时候,我最喜欢玩儿的玩具就是风车了。因为它可以随风旋转,在旋转中让我感受到了童年的美丽。
我的第一个风车是父亲给我做的。只因我考试得了满分,父亲为了奖励我。起初看着它其貌不扬的样子我还不太喜欢,可是当父亲将风车迎着风高举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它可以旋转,而且旋转起来还非常美丽,就像是一幅优美的画卷,一直镶嵌在我童年的相册里。
此后我就爱上了做风车。其实风车做起来很容易,只要找来一张四方的彩纸,然后用剪刀剪出几个口,再将剪开的部分捏到一起,并且固定在一个木棍上,一个会随风旋转的风车就诞生了。
小时候,可供孩子玩儿的物件并不多,于是这个风车就成了我们最好的“玩伴”。下课的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会拿着自己的风车迎着风跑,一路上洒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那是一种多无忧无虑的快乐与幸福。可是,时间的脚步并不老迈,一直不停歇。转眼间,童年就在我们的玩乐中渐渐地消失了踪迹,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怀念。
如今,很少再能看到孩子玩风车,虽然有些失落,可是每当想起童年的那些记忆,我的心中还是会生出很多欢喜。
童年的风车一直在我的记忆深处旋转,它永远都不会停止,因为它是我的最爱,转出了我成长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