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中秋节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1:爱上衡阳恋上家

文/殷君发

今年中秋节,应邀到老朋友何向华家做客。他是前两年从广东打工回衡创业的,在市内开了一家物流公司。我犹豫着该不该去,毕竟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我一个外人,去了会不会合适?何向华在电话里说:“兄弟,来吧,很多年没在一起聚聚了,你我平时都忙,今天这个节日,我们一起小聚。”

盛情难却,只得赴宴。现代人,很少邀请朋友去家里聚了,除非是很好的朋友。与家人吃完晚饭,就匆匆往何向华家赶去。

他家住在一个高档住宅小区。之前,这是一片不打粮专长草的荒山,到了晚上,一片黢黑,一片凄凉,胆小的人根本不敢路过。如今,从我家到他家,一条笔直的大道,灯光绚烂。很快,我就到他家小区门口,按了门铃,他下楼,满面笑容来接我。

茶已泡好,是功夫红茶,茶香满屋氤氲。何向华说:“兄弟,以前难得一见,以后,要多见。见多了,才不会生疏。”

我笑着说:“你现在是老板,一天到晚忙得很,哪有时间和我见面聊天喝茶?”

何向华说:“兄弟,你知道,当初我在广东打工,一年到头难得回几次家,两地分居久了,总觉得家就很生疏了。多亏了你,做了不少的工作,从中调和,我才得以保存这个完整的家!”

我说:“俗话说,成家才能立业。没有家,你赚再多的钱,也会穷得只剩下钱。”

何向华说:“你这话说对了。当初,让我下定决心回来的,是你那次陪我到市里看房子。那一次,我看到衡阳的变化这么大,对我的触动也很大。”

我笑着说:“我没骗你吧。你看,现在衡阳市的规划这么好,外环线、衡州大道、西二环,道路越来越宽,出行越来越方便。”

何向华说:“兄弟,你说的只是衡阳市变化的一部分。我们开物流公司的,天天在外边跑,每天看着衡阳市的变化,心里说不出多舒畅。”

我说:“你以前对衡阳市没什么好印象,现在能变得这么快,一定有什么触动。”

何向华说:“以前,我确实不愿意说自己是衡阳人。那年,我到上海出差,自我介绍说我是衡阳人,人家满不在乎地说,哦,是农村来的。”

依稀记得他跟我说过这件事。他那时很是激动,说,一定要离开衡阳,到外地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妻子是衡阳人,父母亲人也都在衡阳,不愿意跟他去外地漂泊,两人在痛苦中纠结了几年。

我说:“你看我们衡阳,南有白沙洲工业园,北有松木经开区,东有大学城,西有高新区,现在,滨江新区和来雁新城又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这都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城市的精准定位,得益于科学、前瞻的城市规划!”

何向华品了一口茶,感慨道:“是啊,一座城市,如果没有精确的定位,没有科学的规划,就是一堆钢筋水泥堆砌的没有感情的建筑群。”何向华说完,起身站到窗前,说:“我回来这两年感受很深,现在公园免费开放了,新增了南湖公园、虎形山公园,酃湖湿地公园也正在兴建,我经常在周末带上家人去公园坐坐。”

我说:“如果你当初不回来,你会不会后悔?”

何向华怔了一下,尴尬地说:“兄弟,别说那些让我不开心的往事。我现在是爱上衡阳恋上家。”

夜深了,我和他挥手道别。在回家的路上,我反复琢磨何向华的话:爱上衡阳恋上家。是啊,这应该是每一个衡阳市民的心声。正是因为有了规划人员的辛勤付出,有了每一个城市管理者、建设者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城市才会变得更美、更和谐、更宜居!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2:杀鸭子

文/常书侦

在我们家乡,中秋节还有杀鸭子的习俗。民间有谚道:“七月初七杀公鸡,八月十五杀鸭子。”而八月十五杀鸭子是和磨百刀的民俗同出一源。

传说,元朝末年,统治者为了防止汉人起义,规定每十户汉人供养一名“鞑子”,对汉人进行监视和控制,老百姓称其为“家鞑子”。“家鞑子”横行霸道,好东西得尽着他吃、尽着他用,可稍有不顺心,“家鞑子”开口就骂,动手就打。平时两个关系不错的人在一起说个悄悄话,如果被“家鞑子”看见了,诬赖你想谋反,弄得连小命都丢了。老百姓告状无门,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着……自从八月十五杀鞑子后,老百姓可算出了口恶气。许多地方为了纪念此举,每逢中秋节便以杀鸭子(因为鸭子音似鞑子)来寓意“杀鞑子”,相延成俗。至今,有些地方的百姓在中秋节杀鸭子时,仍风趣地说是“杀鞑子”。

小时候,农家的日子不宽余,平日都是省吃俭用。即使过年过节也要精打细算,舍不得大吃大喝。唯独八月十五杀鸭子,家家户户都很畅快,说杀就杀。因而,在中秋节农家的饭桌上,不但有香喷喷的月饼,还有美味的盐水煮鸭子。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3:中秋

文/张孟扬

今年的中秋节,我们全家人聚在小院里,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中秋节。

夜幕降临,只见爸爸在院子里的石桌上点上了蜡烛,同时关上了所有的照明灯,然后一家人围着温暖的烛光,坐在石椅上看夜景,吃月饼,拉家常。我吃着美味的月饼,眼睛一眨的瞬间,似乎看见石桌上的蜡烛,闪闪烁烁,像许许多多的小星星,在调皮地朝着我眨眼睛。

夜色渐渐深了,月亮慢慢地升上中天,只见她身着白色的丝带,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她那银盘似的脸颊,透过云层,留下优美的笑容。脚边的草丛中,似乎有小虫子在吱吱喳喳,吟唱着月亮的优美歌曲,水池里哗哗的流水声成了和谐的伴奏。

美丽的月亮还是那么明丽,那么洁白。吃着月饼,看着月亮,我仿佛品尝出了月亮的味道,妈妈说那是一种关于安静和等待的味道,就像嫦娥一样。

我不知道是不是盯着月亮太久了,还是月亮姐姐害羞了,总之月亮姐姐隐身了。我们听完了爷爷的故事,顿时百无聊赖地张望着天空。这时,哥哥提议猜灯谜,我们大家都齐声赞成。于是,哥哥把早已准备的一本灯谜的书拿了出来,借着烛光大声地念了起来:“红娘子,上高楼,心里痛,眼泪流。(打一生活用品)弟弟刚听完,就嘟起小嘴不满地说:“这么难!”看着大家都垂头丧气的样子,哥哥又给了我们一个提示:“这个生活用品就在我们旁边!”突然,我脑子里灵光闪现,脱口而出“蜡烛”。哥哥朝我高兴地点了点头……

猜灯谜一直持续了很久很久,大家的热情一直有增无减。

这时,石桌上的蜡烛灭了,中秋夜快过去了。但中秋节这天的快乐却永远地映在我的脑海里。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4:再逢禅韵

文/微心如澜

今年的国庆和中秋节重逢,很是难得,所以这个节日比往年更加喜庆和热闹,我也趁此长假回家和家人团聚,休息两天之后,自称业余驴友的我就想出去转一转。本来每逢十一长假期间正是北方秋收秋种的农忙时节,因为土地流转,我就成了脱产的农民,也可享受工薪族的假期,因此就有机会到处走走。

早就听说为了开发旅游事业,庆都山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以庆都山为依托,以唐尧文化为纽带,建成了唐尧古镇,儿童乐园,尧母湖等景观,打造了集游览,住宿,娱乐为一体的唐尧文化园。我们望都和唐县毗邻,骑单车也只需一两个小时的路程,近水楼台,所以我不止一次的去那里游览。

庆都山位于河北唐县东北八公里的北高昌村西北,由于尧母庆都所居得名,唐尧幼年随母在此生活,为唐尧故居地。东汉章帝封尧母为“灵台大母”,又因尧母庆都死后,虽葬于今望都旧城处,但其灵魂仍在庆都山,故名灵源山,俗称黑龙山,黑龙头。此山孤山独居,海拔只有二百多米,但钟灵毓秀,林木葱茏,山溪环绕。又因尧母庆都的美丽传说,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故而闻名遐迩,游客络绎不绝。

骑行在北方的原野,青纱帐已成熟收获,秋阳下展现出的是一幅幅田园画卷,那些忙碌的人们和田间耕作的农机构成移动的画图,我就行进在这丰收的画图中,分享人们收获的喜悦和播种的快乐,心情格外地舒畅,轻车熟路,很快就到达庆都山脚下。

来到山前不禁惊讶于眼前新奇壮观的场景,原先的山路,陈旧的山门都消失殆尽,山脚下低缓的山地被开凿,铲平。重新修建的山门,古色古香,十分壮美。穿过山门拾级而上是殿前广场,广场上游人如织,喧嚷,欢笑,使群山沸腾。广场中央是高出的多边形平台,用汉白玉的雕栏围成一座别致的舞台,一些大人和孩子在上面尽情地玩耍嬉戏,横亘广场东西是玉带河,河水澄碧清澈,锦鲤游弋,人们流连驻足,临水慕游鱼,几座玲珑的玉带桥跨卧小河,桥上不时有人依栏留影。从桥上穿过便是二十四节气的图文柱石,矗立广场两侧,为广场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

前面就是雄伟的尧帝庙,即唐尧文化博物馆,巍峨壮阔,气势磅礴,大殿是仿唐代建筑,木质榫卯结构,四周是挺拔的廊柱高高擎起庑殿式的重檐顶,檐下是苍劲的“唐风尧德”古朴的巨大匾额。殿内是高大的尧帝塑像,四周墙壁是上古传说故事的彩绘,塑像和壁画前尽是观摩和朝拜的人群。殿前有东西配殿,构成完整的庙宇建制。

大殿后是八卦亭,亭两侧是人们休息的长廊,休息片刻,就该上山了。如果你有足够的体力,可以直接登上山顶,体力不济,每攀一段路就有休息的平台供人们小憩。山顶有小广场,可以从山前攀登而上,也可乘游览车从后山缓坡直接进入。广场上人头窜动,游客的嬉闹,小贩的叫卖,显得格外热闹。广场上的唐尧塑像,彪悍,魁梧,威严耸立,俯视众生。

山后的半山腰传来缕缕佛音,那是诵经的声音,委婉柔缓地在山中飘荡。苍松翠柏间红墙碧瓦的寺庙掩映其中,这便是著名的灵源寺了。据《大清一统志》载:山半有灵源寺,山上有井,可以窥晓月。“灵源晓月”为唐县古八景之一。灵源寺原为圣母祠,建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后改为寿圣祠,是唐代武则天为追念尧母庆都养育圣祖唐尧功德而修建,现存武后供养的巨型佛经碑五通。可不知为什么大殿的匾额是观音殿,殿内供奉的并非尧母,年代久远,大概无从考证。

夕阳穿过松柏浓密的枝丫,给庄严的庙宇镀上一层辉煌,使金色的屋脊更加肃穆,沉静,翘动的飞檐更加灵动,鲜活。使飘动着烟火的香炉,铭刻史料的碑石更加神秘。几只鸽子从容地在斗拱和古朴的雕栏画栋间灵活的跳跃,翻飞,“咕咕”地叫着,衬托着寺院的幽静。

几位土黄色僧衣,绛色袈裟的僧侣,在香客和游人间有序的穿行,准备着例行的法事,一阵忙碌之后,庙内佛像前,众僧侣庄严肃立,双手合十,口中诵念,主持敲动檀板和木鱼,清脆悦耳,和唱着舒缓的乐音。

门外一帘之隔,几位善男信女,静立合掌,口中轻吟,一脸虔诚。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夹杂在人群中,学着大人的样子,见我举起相机拍照,便怯怯地望着我,满脸羞涩。

山前是熙攘的人流,穿行的车辆,叫卖的小贩,诱人的风景。山后是肃穆的庙宇,袅娜的香火,飘渺的禅音,僧众信徒的虔诚,好像有一道看不见的藩篱把山前山后隔成两个世界,一边是浮世繁华,功名利禄,一边是遁世修行,修身明志。

太阳就要躲进西山,唤来几分暮色,给群山和翠柏浅施一层青黛,让它们更加沉稳而庄重,倦鸟归林,人寻归途,寺庙袅娜的吟诵渐行渐远,耳畔送进几声清脆的铃声,那是飞檐上的风铃在风中摇曳,震颤,发出悦耳的声响,推开烦乱的心扉,象一涓清泉流入干涸的心田,慢慢地侵入,润泽。又像是荡在平静心湖中的涟漪,一圈一圈的漾开,细微而清晰。又有几声钟鸣洪亮,浑厚,缭绕山谷,余音悠长深远,跌入俗世,消失在飘起雾霭的山中。

又想起几年前的冬天,我来到庆都山,那时还未开发,水光山色,自然天成,游人不多,不似现在的喧闹。一样的夕照,一样的禅音,一样飘动的风铃声。灵源寺也是香烟缭绕,也有燃起香烛的香客虔诚的膜拜。庙内一袭灰布棉袍的年迈的老尼,守在门旁动作迟缓地整理着香烛,一只黄狗很安静的趴着,伴在老尼身边,眯着眼睛,好似也进去了佛的世界。这次到来没能见到那位老尼,见到的一只狗也不是从前那一只,偌大年纪的老尼,现在可安好?不知为什么每有琐事牵绊,每逢烦乱和苦痛侵袭,总会想起那幅安静祥和的画面,总会想起佛音中彳亍在山间沉寂下来的心境,周身顿觉清爽,一切释然。

我不信佛,也不信奉所谓因果,可我崇尚佛家的慈悲为怀,敬畏寻求善念的佛心。我喜欢修身参禅的意境,喜欢缠绵悱恻的袅袅佛音,喜欢庙宇飞檐上“叮当”作响的风铃,喜欢回荡在山谷中警示俗世人心的钟鸣,喜欢人生修行中禅韵的博大和空灵。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5:迷人的乡村

文/郭译天

中秋节那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乡下老太太家玩。

刚下车,我就看见了一只白色的小狗。它眯着眼,四肢趴在地上,好像在睡觉。我走到它身边,它马上站了起来,也不叫,却伸出舌头舔了舔我的裤脚。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我从车上拿了些小饼干,扔了一片在地上,小狗用舌头舔了舔,然后一卷,就把它放进嘴里吃掉了。我忍不住又喂了几个,它都很快吃完了。看着它贪吃的样子,我觉得好可爱。老太太告诉我,它的名字叫小毛,因为之前老太太家有一只狗叫毛毛,养了九年,后来年龄大了,就死了。现在养的这只小狗之所以叫小毛,我想可能是因为大家都还很怀念原先的那只狗。

“儿子,快来!”我听见妈妈在喊我,就来到了老太太家后面的菜园子里。啊!只见绳子上爬满了丝瓜藤,黄色的丝瓜花开了一朵又一朵。有几条丝瓜也挂在了绳上。风一吹,一荡一荡的。架子上开满了紫色的扁豆花,一个个小扁豆像弯月亮躲在叶子中。绿色的芋头叶子像一顶顶伞敞开着。这儿的景色可真美啊!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6:中秋节

文/樊煜杰

据说中秋节这一天吃月饼和赏月,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幸福美满。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不但要吃月饼和杂七杂八的东西,而且还要供月亮。说到供月亮,可是中秋节中的头等大事。首先,要把桌子摆到堂屋门前,而且要对准月亮,这样才能顺风顺雨。不供月亮之前不能吃月饼,还要用升子装满玉米,在里面插上月供香,点上油灯,再插上十五根香,把香全部点燃。接下来,供上月饼、毛豆、板栗等,以表示对月亮的尊敬。之后,全家人便可吃月饼了。

这时,家家户户都关掉灯,围坐桌旁过中秋节。

人们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在月光映衬下,花草树木仿佛披上了银纱,分外妖娆,全家人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奶奶说道:“快来吃月饼,可好吃了呢!”我们一听,馋得直流口水,二话不说便迫不及待地冲了过去,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吃完月饼后,我们便拉起了家常。直到半夜,香点灭了,人们才安心入睡。中秋节就这样结束了,但我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却难以平复。

家乡的中秋节真热闹呀!我爱中秋的月亮,爱那美味可口的月饼,更爱那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7:母亲、石榴和我

文/王乃飞

中秋节放假,我和妻子回了趟老家。刚到家里,母亲就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各种好吃的边聊边让我们吃,可没聊几句,母亲就急急跑到里屋,又拎出个大方便袋来,对我说:“差点就忘了还有个好东西没拿出来呢?”

袋子里装着的竟然是一个个大石榴,每个都红得可爱,有的都裂开了口子,都能看到里面那红红的石榴籽,像极了裂嘴而笑的老太太。

母亲说:“知道你好吃石榴,你丰收叔家结了一树,你玉柱婶子家那一树也结的不少,我就跟他们要了些。”

看到这些石榴,我的嘴里就生出了些酸意。小时候,我最喜欢吃的就是这石榴了,可这几年,妻子有胃病,酸东西不能吃,家里就基本见不到酸东西,我也跟着就不喜欢吃酸东西了。

母亲拿出一个大石榴来,给妻子,妻子却皱着眉头直摇头。母亲还认为她是不好意思,非要让她吃。妻子接过石榴只剥了一颗塞在嘴里,就酸得放下了。

母亲的脸上有些尴尬,我就顺势拿过妻子放下的石榴,剥了几颗塞在嘴里,也酸了我一下子,可嘴里却说:“这石榴真好吃!”

看着母亲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小时候的情景:

我跟小朋友们打架哭了,怎么哄都不行。母亲就抱着我说:“我给你要个石榴吧?”于是母亲就抱着我来到玉柱婶子家,对玉柱婶子说:“俺孩子哭了,想要个石榴呢。”

玉柱婶子就说:“这么大孩子了,还哭,丢,丢,丢!”说归说,还是一转身就从石榴树上给我摘了大石榴。

石榴在我手上,我笑了,脸上却还有泪水。其实,刚才我就是跟玉柱婶子家的孩子打的架。

小时候,村里有好几家有石榴树,都给我解过馋的。过一段时间,我馋得慌了,就缠着母亲,母亲被我缠得干不了活,就抱着我到有石榴树的人家一家家去给我要石榴。我喜欢吃石榴,就是那些年给母亲造成的印象。

我吃了一个石榴,拿纸巾擦擦嘴,很享受地说:“这石榴真好吃呀。”

母亲便又给我拿出了一个,说:“吃吧,都是给你的。”可我实在不能吃了,再吃我的牙就全倒了。

在家里陪母亲吃过晌饭,又跟母亲说了半天的话,母亲便催促说:“时间不早了,你们还得赶回去呢,早点走吧。”

都钻进车里了,母亲却又从家里风风火火地跑出来,手里拎着那一大方便袋的石榴。

母亲说:“你忘了拿你最爱吃的石榴了。”

我看着石榴,有些为难,但还是下车接了过来。

回去的路上,妻子对我说:“母亲也真是的,你又不是小孩子了,爱吃什么不会买吗,这些石榴,你可怎么吃呀!”

我动情地说:“这是母亲的一片心意,怎么能不接受呢?因为在母亲的记忆里,我永远是她爱吃石榴的孩子……”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8:泰国的中秋节

文/程中学

泰国也有中秋节,也是八月十五这一天。泰国是佛教之邦,与中国的佛教文化有相通之处。中泰友好近邻,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盟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习俗略有不同,多样的形式一并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泰国人把中秋节唤做“祈月节”。同中国人一样,为了庆祝这个节日,国民也会在这一天“疯狂购物”。泰国首都曼谷在中秋前夕就会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人们纷纷到这里选购月饼、水果,准备与家人共度中秋佳节。由于地域与文化的不同,泰国人在这一天必吃柚子——象征团团圆圆,还有榴莲味的月饼。

泰国的月饼也很讲究。泰国是一个华裔颇多的国家,尤其在首都曼谷,超过一半的人都有华人血统,因此,月饼也是节日食品,但泰国有榴莲馅的月饼,这在中国是很少见的。泰国的月饼制成较贵的礼盒,包装精美,上面的画大多近似于中国工笔仕女或近代上海的月份牌风格,富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色彩。

泰国的八月十五之夜,各家各户都要用甘蔗扎成拱门,男女老少都要参拜月亮。中秋桌上供奉着中国民间传说的“八洞神仙”。个个栩栩如生,向祈祷者传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桌上还摆满了寿桃、月饼之类的美食。据泰国传说,中秋祈月,八仙会带着寿桃到月宫给观音祝寿,菩萨神仙们就会“降福生灵”。这与中国人祭拜月神的习俗相似,国度不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都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中国人在中秋节讲究幸福团圆,共同赏月。泰国的中秋节是举国狂欢的一天。他们或坐游船赏月,或是参加“月满派对”。苏梅帕岸岛的哈林海滩每到十五,月亮又圆又亮,很多欧洲游客慕名而来赏月,人气渐旺,最后成了每月农历十五左右的电音狂欢舞会之“月满派对”。它与西班牙的伊比萨岛派对、印度的果阿海滩派对,并称世界三大户外RAVE狂欢舞会。

中秋节,中泰两国景有不同,庆祝的方式也有所不一,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一样!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9:明月千里寄相思

文/于菊花

中秋节快到了,超市里的月饼琳琅满目。看到月饼,自然而然会想到家乡,想起久未见面的姐妹,想起过世已久的父母。

在家乡,中秋节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因为过中秋出门在外的亲人都可能回来过节,所以也格外重视。或许在人们的心中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因为亲人团聚、合家欢乐,那份甜蜜和圆满才是我们心里所真正期待的。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口味,形形色色的包装,随着节日气氛的一天天临近,只要一出门就能看到月饼的广告满天飞,价格也高得惊人。去年中秋,老公单位分的一盒月饼,富丽堂皇的包装,699元的标价,看得我直眼晕。拿起来轻飘飘的,打开看只是六块还没掌心大的小点心,吃一口,除了香香甜甜,跟其它月饼也没多大差别,真不知道它哪里值那么高的价格。

在我们老家,月饼都是自己在家做的,整个制作过程复杂又隆重,提前好几天就得准备。把醒发过的面团切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小剂子,再擀成薄薄的饼,抹上清油,撒上各种彩色的香料,一层层摞起来,基本都做九层,可能是九九归真的意思,再包一个大大的皮,做好后醒上半天,放到大灶上的笼屉里蒸两个小时,还没揭开笼屉,那浓浓的香味就飘满了院子。

农家的节日气氛一向热烈,除了要做够自己家吃的,城里有亲戚还会多做几个,送给亲戚朋友品尝。这只是一种正常的节日往来,跟现在社会上流行的送礼风尚不沾边。

民间祭拜月亮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一轮明月从天边缓缓升起,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摆上大大的月饼,各种时令瓜果,点燃蜡烛,焚香祷告。祈求老天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祝愿人间合家团圆,幸福平安。拜完了月亮,全家围坐在院子里,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瓜果,其乐融融,幸福甜美。只要条件允许,出门在外的亲人都会在中秋之夜赶回来,与家人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回不来的亲人,家人也会为他留一份月饼,一份水酒,表示他人虽不在,但心在这里。相信身在他乡的游子,也会对着明月思念着家乡和亲人。

一转眼,离开家乡也有好些年,养育我长大的父母,已相继离开了人世,唯有那两张难以忘怀的慈祥面容,永远镌刻在心底。妈妈当年做的美味月饼,也停留在遥远的记忆深处。

又是一年秋来到,又是一轮明月圆,我热爱的故乡,一直是游子心中忘不了的牵绊;我血脉相连的姐妹,是我心中扯不断的挂牵。待到家乡月饼飘香时,我也会返回家乡,和你们一起共赏明月,共享团圆。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10:今夜我将敬月

文/杨全富

临近中秋节,那一轮月亮就更加的明亮,更加的浑圆。当一袭黑色的幕布在天边渐渐拉伸开来时,夜就悄然间降临在这座我栖居的小城里。站在阳台上,看着渐渐失去光泽的天空,我怅然若失,然而这伤感还没有酝酿太久,月儿这个精灵已经从山边努力的探出了头,在云朵之中若隐若现。不一会儿,月儿就冲破了大山的笼裹,悬挂在湛蓝的天空里,那清冷的月光霎时间洒满大地,给这个无边的宇内增添了一丝生气,一些活力。看着眼前柔柔的月光和黑魆魆的大山,忽然间,时光仿佛倒流,儿时中秋敬月的场景一下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小时候,由于受地质条件的制约,老家的人们并不富裕,吃的都是自己地里出产的玉米等粗粮,在天旱的日子里就连这粗粮都会断顿,只好饱一顿饥一顿的,那时候,生产队组织电影队到村寨中播放电影,从黑布勾边的白色屏幕里我们看到了雪白的大米,这让我们这些小孩垂涎欲滴,吃一顿大米饭就成为我小时候的最初梦想。7岁那年的春节,父亲凭关系买来了几斤大米,那一年的除夕夜终于吃到了用大米熬成的粥,那香喷喷的味儿至今令我回味无穷。那时候母亲每天都要到地里去劳作,虽然我们年龄还很小,但是也要力所能及的帮助大人们干活,喂猪放羊干家务是我们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清晨忙完家务之后,我们几个邻里的孩子都要相邀一起将家里的牛羊赶到几里外的草坪里去,那里霎时成了欢腾的乐园,我们在林间小径上飞奔,手里拿着折断的树枝,学着电影里的人物互相击打,有人不小心被打着了,这时是绝对不能哭的,不然会被同龄人们耻笑。回到家里,带着新增的伤痕,大人们也从不过问,就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们懵懂的成长着。

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节,因为可以吃到平时从不敢奢望的食物,在节日这天,大人们忙碌起来,我们几个小孩也在这时守住了狂野的心,静静地聆听从厨房里传来的锅碗瓢盆碰撞时发出的声响,当母亲喊吃饭时,我们一下欢呼雀跃起来,快步向家里跑去,在桌子边占领最佳的位置。每一年过中秋节的时候,母亲早早的起床,从房梁上取下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将肉皮烧软后开始烹煮,父亲挽着袖口,剁肉、择菜、熬油,一刻不息的在锅台边忙碌,我们几个小孩则聚集在土灶前烧火,中午时分,我们围坐在桌子边大块吃肉,喂饱那早已渴求油分的肠胃。吃过饭后,我们就盼望着夜幕快点降临,因为那才是中秋节的高潮部分。每年的中秋这天,夜晚仿佛来得特别的迟,我们差不多是在焦急的等待之中度过。当暮色在我们的期待下笼盖住山巅时,天空中的云朵已经在山背后还没露脸的月光照射下发出淡黄色的光辉,这时,父亲已将一张桌子放到了房屋的最高处,桌子上摆放满了自产的水果与诱人的糕点,在桌子的两边点上了省吃俭用后买来的两只白色蜡烛,烛光在风中轻轻的摇曳,照亮了桌上的食物,反射出一道奇异的光芒,格外的诱人。此时我和弟弟们已经早早的跪在桌子边,等待那一轮明月的升起。在一段难捱的苦等后,月亮才慢吞吞的从山边升起,月光斜斜的照射在大地上,原本热闹的乡村一下仿佛进入了梦乡。在清幽的月光照耀下,充满了祥和与宁静。远处的山峰也显露出其粗犷的身影,像兽的脊背连绵不绝的向前奔去。我们虔诚的磕着头,在心底用本民族嘉绒语反复的默默祈祷“自拉桑桑,呢样得思一锵,自拉桑桑,得西额桑也即……”大意就是:“月亮光光,让我与你一样美丽;月亮光光,让我每天都快乐;月亮光光,让我家乡繁荣昌盛……”其实那时候,我们几个小孩的眼光一直扫射着桌面上的食物,心里一直默默的数着桌上月饼的个数,计算着等会儿能分到多少个,祈祷的语言只是为完成任务敷衍塞责而已。月亮已升得很高,敬月仪式终于在我们的“虔诚”下完成,父亲又爬上楼顶将桌上的食物端回家中,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桌上敬完月之后的各种糖果,满屋只剩下我们吃糖果时发出的声响,满脸堆着幸福的笑容,更显得其乐融融,家人们尽情的享受着这天伦之乐,夜已深深,我们带着满嘴的余香回到床上,走进甜蜜的梦乡之中。

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足了,一盒盒包装精致、馅儿多味美的月饼却再也已不能吃出原来中秋之夜的美味,再也不能勾起我的食欲,只是象征性的吃上几口,我想这也许就是家乡人所说的“惯坏了”的结果吧。不过,我想今夜,我要延续父亲的敬月仪式,与家人一起等候月亮的升起,再念念故乡人的喃喃祷告。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11:中秋节

文/薛睿颖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爷爷家,爷爷奶奶很热情地欢迎了我们。叔叔和姑姑两家人也一起来了,大家在一起共度佳节。为迎接大家,爷爷奶奶做了很丰盛的饭菜。大家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品尝着丰盛的团圆饭,大人们少不了喝酒,我们小孩便以饮料代替酒,互相祝福,浓浓的亲情在饭桌上互相传递,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

吃月饼也是中秋节的一大习俗。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发动农民起义时,用月饼作为秘密传递通知的手段,约定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起义,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人们以中秋节吃月饼来纪念起义军的胜利。现在,月饼已演变成合家团聚的象征。于是,吃过晚饭后,我们每人手里拿一块月饼,到楼下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月到中秋分外明”,是的,今晚的月亮特别明亮。一轮圆月像一个银色的玉盘高高地挂在天空中,皎洁的月光,像水似地泻向大地,照亮了整个院子。天空中云很淡,风很轻,月光很美,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12:老外们的中秋节

文/程贤钧

中秋节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世界上有不少国家也过中秋节。这些国家将中国的中秋节文化和本国的传统文化糅合在一起,使他们的节日放射出别样的光彩。

韩国称中秋节为“秋夕节”。过节时,全国放假三天。由于秋夕的习俗要回乡祭祖扫墓,秋夕也就成了家族团聚最好的日子。

日本人称中秋节为“月圆节”,而且,这样的节日有两个。除了农历八月十五日外,九月十三日也是。节日这天,成群结队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抬着神龛到庙里去进香。日本的“月圆节”也特别突出“团圆”这个永远不变的主题。

泰国人把中秋节称为“祈月节”。八月十五这天夜里,各家各户,男女老少都要参拜月亮。人们在大方桌前端坐祈祷,互相祝福。在泰国人心目中,中秋祈月会给全家带来福寿和好运。

越南人农历八月十五也过中秋节。中秋夜,越南的小孩子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为何要提鲤鱼灯?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一条鲤鱼成精后到处害人,包公为救民就用纸扎了鲤鱼灯以镇这条害人的鲤鱼。另外,提鲤鱼灯游玩,还预示小孩长大后能“跳龙门”呢!

另外,老挝称中秋节为“月福节”;坦桑尼亚则将中秋节称为“月圆节”;而伊朗人将中秋节称为“麦赫尔干节”……由此可见,世界上不单单是中国人重视过中秋节,事实上,老外的“中秋节”也很精彩啊。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13:难忘的中秋节

文/海仔

老妈打电话说今年中秋回来过节吧,全家有好几年没团聚过了,再说家里添了个小宝贝,你当舅父的能不高兴?我在电话里回话“行啊!”

小宝贝是大妹的儿子。前些日回了趟家,见到小宝贝,头发乌亮乌亮的,有说像妹夫,有说像大妹。他俩听到都是乐呵呵的,老爸老妈也甚是开心……因此,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想起那个难忘的中秋节。

三十多年前的中秋节,是个异乎寻常的节日,丝毫不逊色于红红火火的春节,于我的原由是我的好吃好玩。现在回想起来,旧年对所过节日的情感几乎都建立在吃和玩的基础上。常跟老爸老妈去海康乡下大伯家送礼。大人走在前面提着篮子,里面放着月饼、酒、水果之类的礼物,有时还有活的公鸡,大多是我抱在怀里,力气渐长时便拎着,有时单手,累了便换双手,公鸡扑腾腾的一点不安分。礼物大伯总是会收一半回一半,从来不忘给我拿些只有节日里才会岀现的食物。中秋加餐是自然的,乡镇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平日里少见荤腥,能见着不常见的鸡鱼肉蛋烹饪的菜肴满满一桌,似乎将要漫出桌外,望得口水顿生,咂嘴缩脖。终于盼到开席,大人们端着辣白酒或凉凉的啤酒,相互敬着,谈笑风生。小孩们则是闷声大嚼,双手不停,嘴脸满是油水。

那时的月饼也是稀罕的美食,只有在中秋节里才能吃到。记忆中的老月饼是豆沙或者肥肉作馅,偶尔会有五仁莲蓉躺卧其中。老月饼外形圆圆的,用红腊纸包成一筒筒的,每筒顶端贴着红纸片儿,轻轻一揭,只见剥落的碎皮渣脆脆的,不忍丢弃,集于掌中,倾入口内。我每每分到一块,爱惜着,小口咬了又咬,待吃完后,故意去奶奶身边玩,自然会再得一块,带着爱意浅浅地咬着吃。吃了月饼,还有白籺和甜薯糖水。这是老妈和大伯姆的重头戏。那些年每年都会做,常常把糯米粉发好,移至方桌上分块,将花生仁、椰肉丝、白肉丁炒熟磕碎搅拌在赤砂糖里做馅,然后大人围成一桌用菠萝叶两面挟包成圆饼状,一排排搁入热锅蒸煮,个把小时后即成美味。全程我都紧紧望着,就等新出锅的香喷喷的白籺端上桌,便去抢拿第一块。

中秋这一天到了晚上,我们男孩子要做的事是放火把。火把的做法多种多样,常规的是到乡下黄麻地拔了些新鲜黄麻,去芯留皮,再去找来麦秸杆仔细绑住,留有一段足够长的黄麻皮即可。也可用细铁丝拧住破布棉絮,蘸上柴油或煤油,这便是更高级的火把。我们在空荡荡的乡道村场上举着火把叫着比着笑着,恍若生番。这时,圆圆的月亮高高在上,有时风儿吹过,凉凉地绕过脖颈,一些引而不发的事物,蜷在四周沉默不语了。火把烧完了,还有事可做,趁着夜色跑去附近的果田瓜地,摘果摸瓜。记得去过一片花生地,随意拽了一棵花生秧,抖了抖泥土,摘了花生,在裤子上擦擦,吹了吹便送入嘴里,然后将光秆仍旧埋在原处。这就叫“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多少,是不会叫骂的,大家图个喜庆。不过,三十多年过去,这些习俗如今已经不再存在啦。

近年来,因为忙于工作因为感情,中秋节大多都是在外面草草而过,慢慢地便少了过节的兴致。有时想想,还是旧时光美好,亲人们能够聚在一起过节。不过,今年无论如何也要回家过个中秋节,了却老妈的心愿,毕竟老爸老妈已老了,我们要珍惜每年不多的团圆时光……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14:今夜我将敬月

文/杨全富

临近中秋节,那一轮月亮就更加的明亮,更加的浑圆。当一袭黑色的幕布在天边渐渐拉伸开来时,夜就悄然间降临在这座我栖居的小城里。站在阳台上,看着渐渐失去光泽的天空,我怅然若失,然而这伤感还没有酝酿太久,月儿这个精灵已经从山边努力的探出了头,在云朵之中若隐若现。不一会儿,月儿就冲破了大山的笼裹,悬挂在湛蓝的天空里,那清冷的月光霎时间洒满大地,给这个无边的宇内增添了一丝生气,一些活力。看着眼前柔柔的月光和黑魆魆的大山,忽然间,时光仿佛倒流,儿时中秋敬月的场景一下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小时候,由于受地质条件的制约,老家的人们并不富裕,吃的都是自己地里出产的玉米等粗粮,在天旱的日子里就连这粗粮都会断顿,只好饱一顿饥一顿的,那时候,生产队组织电影队到村寨中播放电影,从黑布勾边的白色屏幕里我们看到了雪白的大米,这让我们这些小孩垂涎欲滴,吃一顿大米饭就成为我小时候的最初梦想。7岁那年的春节,父亲凭关系买来了几斤大米,那一年的除夕夜终于吃到了用大米熬成的粥,那香喷喷的味儿至今令我回味无穷。那时候母亲每天都要到地里去劳作,虽然我们年龄还很小,但是也要力所能及的帮助大人们干活,喂猪放羊干家务是我们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清晨忙完家务之后,我们几个邻里的孩子都要相邀一起将家里的牛羊赶到几里外的草坪里去,那里霎时成了欢腾的乐园,我们在林间小径上飞奔,手里拿着折断的树枝,学着电影里的人物互相击打,有人不小心被打着了,这时是绝对不能哭的,不然会被同龄人们耻笑。回到家里,带着新增的伤痕,大人们也从不过问,就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们懵懂的成长着。

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节,因为可以吃到平时从不敢奢望的食物,在节日这天,大人们忙碌起来,我们几个小孩也在这时守住了狂野的心,静静地聆听从厨房里传来的锅碗瓢盆碰撞时发出的声响,当母亲喊吃饭时,我们一下欢呼雀跃起来,快步向家里跑去,在桌子边占领最佳的位置。每一年过中秋节的时候,母亲早早的起床,从房梁上取下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将肉皮烧软后开始烹煮,父亲挽着袖口,剁肉、择菜、熬油,一刻不息的在锅台边忙碌,我们几个小孩则聚集在土灶前烧火,中午时分,我们围坐在桌子边大块吃肉,喂饱那早已渴求油分的肠胃。吃过饭后,我们就盼望着夜幕快点降临,因为那才是中秋节的高潮部分。每年的中秋这天,夜晚仿佛来得特别的迟,我们差不多是在焦急的等待之中度过。当暮色在我们的期待下笼盖住山巅时,天空中的云朵已经在山背后还没露脸的月光照射下发出淡黄色的光辉,这时,父亲已将一张桌子放到了房屋的最高处,桌子上摆放满了自产的水果与诱人的糕点,在桌子的两边点上了省吃俭用后买来的两只白色蜡烛,烛光在风中轻轻的摇曳,照亮了桌上的食物,反射出一道奇异的光芒,格外的诱人。此时我和弟弟们已经早早的跪在桌子边,等待那一轮明月的升起。在一段难捱的苦等后,月亮才慢吞吞的从山边升起,月光斜斜的照射在大地上,原本热闹的乡村一下仿佛进入了梦乡。在清幽的月光照耀下,充满了祥和与宁静。远处的山峰也显露出其粗犷的身影,像兽的脊背连绵不绝的向前奔去。我们虔诚的磕着头,在心底用本民族嘉绒语反复的默默祈祷“自拉桑桑,呢样得思一锵,自拉桑桑,得西额桑也即……”大意就是:“月亮光光,让我与你一样美丽;月亮光光,让我每天都快乐;月亮光光,让我家乡繁荣昌盛……”其实那时候,我们几个小孩的眼光一直扫射着桌面上的食物,心里一直默默的数着桌上月饼的个数,计算着等会儿能分到多少个,祈祷的语言只是为完成任务敷衍塞责而已。月亮已升得很高,敬月仪式终于在我们的“虔诚”下完成,父亲又爬上楼顶将桌上的食物端回家中,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桌上敬完月之后的各种糖果,满屋只剩下我们吃糖果时发出的声响,满脸堆着幸福的笑容,更显得其乐融融,家人们尽情的享受着这天伦之乐,夜已深深,我们带着满嘴的余香回到床上,走进甜蜜的梦乡之中。

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足了,一盒盒包装精致、馅儿多味美的月饼却再也已不能吃出原来中秋之夜的美味,再也不能勾起我的食欲,只是象征性的吃上几口,我想这也许就是家乡人所说的“惯坏了“的结果吧。不过,我想今夜,我要延续父亲的敬月仪式,与家人一起等候月亮的升起,再念念故乡人的喃喃祷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