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文章

请欣赏中秋节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中秋节文章1:鱼捂子里的中秋

文/孙玉秀

每逢中秋节,见到满大街的瓜果梨桃和月饼时,总会忆起我的姥姥,满眼都是酸楚的泪花。

儿时的记忆里,姥姥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她从来不吃河鱼,却喜欢用鱼捂子去江边捂鱼。这种鱼捂子很独特,不是柳条编制的,而是从供销社买来的,椭圆的形状,上端是罐头瓶一样的瓶口,底座是旋进去的窝口,也是投放鱼食,诱惑小鱼进来的通道。

姥姥每天都要擓一个很大的柳条筐,装上五六个鱼捂子,挪着小脚去江边,我便成了拿鱼食的小跟班。鱼食是姥姥自己配制的,她将炒熟的豆子碾成细面,再拌上大酱,便散出一种独特的香味。我肚子饿的时候,闻到那股香味,无端地想,鱼能吃的,我也能吃,如果能让我尝几口,不知该有多香甜!

即便是中秋节那天,太阳斜挂在半空时,姥姥同样坚持去江边捂鱼。她先下水去检查一遍,看事先砌好的石头墙是否坚固,回来将鱼食放进玻璃瓶里,再用稻草编的瓶塞堵住瓶口。最后小心翼翼端着它下水,放到石头墙下水流平稳之处,才算大功告成,接下来便是一场耐心地等待。

回想当年陪姥姥捂鱼的场面时,总觉着自己写字绣花的耐心,一定是那时磨练出来的。坐在岸上,不急不躁,可仰望蓝天白云,可在岸上嬉戏,唯独不能下水惊动那些小鱼。

太阳快要落山时,鱼篓里是满满的收获。回家后倒进水盆里,一条条挤干净,再放到外面晾干,以后便成为我们兄妹几个饭盒里的美味了。

等月亮稳稳升起时,整个世界都是乳白色的,朦胧在一片水汽里,分不清村庄和江水的界限,唯有那一轮圆月,提醒那时的我,这是一个特别的节日。

姥姥从炕琴柜里郑重拿出两块月饼和几个苹果,从中间均匀切开,分到我们兄妹几个手里。我迫不及待地吃一口月饼,在舌下打几个滚也不舍得咽下,那种香甜是浸润到骨子里的。

等姥姥在院子里放了小板凳,开始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时,我已消灭掉那半块月饼了。她的故事我几乎能倒背如流,而且说只要端一盆洗脸水,放进去一把梳子,再放到葡萄架下,便可偷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我半信半疑,便瞪大眼睛问姥姥:“这是真的吗?”

姥姥笑着回答:“是真的,不信你端一盆水,去葡萄架下试一试。”我见她的态度十分坚决,想万一果真听见牛郎织女说话,那该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啊!于是这个念头立刻被打消了,直到如今我也没去验证。

姥姥的故事讲完了,我的苹果也吃没了,便缠着她说:“炕琴柜里还有几块月饼,都给分了吧!”

母亲一旁责怪说:“小孩子不懂事,月饼和苹果都是卖鱼干换来的,咋也不能一下子全吃了。”母亲的话说完,我才恍然大悟,难怪姥姥总喜欢去江边捂鱼,原来是为了给我们换月饼和苹果吃!

姥姥去江边捂鱼的习惯,坚持了十多年,直到我们兄妹几个先后毕业了,她的腿脚也开始不利索了,才不再去江边。

我毕业那年中秋节,用自己的工资给姥姥买了两袋月饼和几斤苹果,没想到她却舍不得吃,依然锁到柜子里存放着,直到那天,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看见她一块手帕里裹着的,是一个始终没舍得吃的苹果!

二十多年了,每逢中秋佳节,万家团圆时,我都会想到鱼捂子,想到那香甜的半块月饼和半个苹果,想到我最敬爱的姥姥!

中秋节文章2:中秋节

文/云中燕DS

关于中秋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春秋战国时期,帝王每年都要在八月十五祭月,以求风调雨顺,国泰平安。因为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中点,所以叫中秋。到了唐代中秋成为国家的法定节日,宋朝开始盛行一直到现在。由于宋朝战乱较多,经常妻离子散,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经商和务工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在古代的交通状况下,要回家团圆只能是奢望,就是汽车横行、高速纵横的现在,你想中秋回家,很可能是十五出发,看到了老家十六的月亮,在堵车路上你还顺便把送给老妈的月饼当点心吃了,或许还能在高速路上打一场网球。所以中秋逐渐演变成了期盼团圆的节日,大概中秋的圆月能给人一种团团圆圆的联想和安慰。月饼成为中秋的食品,基本跟朱元璋有关,因为他经常在中秋赏赐月饼给臣民,在皇帝老子的带动下,为讨个彩头粘点皇气,民间纷纷效仿相互送月饼,成为一个习俗。经过2000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中秋赏月吃月饼的风俗习惯。

小时候碰到中秋还是比较开心,有肉吃有月饼吃。天气好的晚上,父母会在院子里摆个桌子,放上水果月饼,然后大家一起说说乐乐。奶奶每年都会唠叨起我的5个小爷爷,那个是什么时候出去的,哪个是什么没了音信的,哪个是什么知道没了的。原来我爷爷时候是地主,兄弟6个,5个外出闯荡,有的经商有的当兵有的公职,但都没有也没回来,也不知道结果怎么样,有生之年能再见到几个小叔子是奶奶心里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期盼,从小中秋在我脑子里就是思念人的节日。

时过境迁,早已没了那种在院子里赏月的奢望,湖州的月亮总是半遮面半笼纱的,躲在灰蒙蒙的云层之后。我很想跟邻居几户人家,一起在小区的空地上,放几个桌子,几杯清茶,几个月饼,然后一群人在圆月下海阔天空。当我敲了半天的门之后,才忽然想起,邻居回乡下跟家人团圆去了。

我只好一个人在阳台上,仰望星空,思绪随着圆月移动,一颗本已很平静的心又开始骚动。往年奶奶中秋节追忆几个小叔子,如今,我已在中秋的月下追忆奶奶,奶奶、老爸、外婆这些曾经跟我最为熟悉的面孔,忽而在眼前,忽而又很遥远。清风拂过脸庞,我闭上眼睛,深深的吸一口,仿佛闻到了他们的气息。走了这么多年了,我已经逐渐忘记了他们陪我一起走过的日子,但每到中秋我还是会情不自禁的感觉他们就在我身边。我双手合十,对着圆月,心里诚愿他们在彼岸一切安好。

离开阳台,转身回客厅,思绪回到现实。老婆孩子在边看电视边吃月饼。现在的中秋节已经变成了月饼节,节日越来越变味了。快速的节奏,浮躁的人心,功利的思想,贪婪的欲望,已经把中国传统文化这么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内涵,全还给了祖宗,就留下了一个吃。清明吃团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而且把吃月饼的内涵发挥的淋漓尽致,5元钱的月饼用50元的包装,还有纯金月饼要4万多,***的这哪是月饼,这分明就是糖衣炮弹,不知道又有谁会中奖。今年风云突变,纯金月饼没了,连家常月饼也不发了,害的中秋吃月饼要自己买几个了。

就不能根据现在的社会发展,结合节日搞一些更有内涵和传统的内容啊,中秋可以围绕赏月、祭月、拜月来做些文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想到这句诗,我就有想去钓鱼岛上赏月的冲动。我们急着回老家见家人,为什么不让钓鱼岛这个孤悬太平洋的亲人不早点回家跟父母团圆呢。中秋要团圆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祖国的山山水水,更重要的是要团圆所有龙的传人的那颗振兴中华的心。

哎,不理这些,还是打开电脑,找几个朋友网友聊聊。QQ上马上跳出一大批网友同学的中秋祝福。很多人曾经有说不完的话,曾经一起下海捉鳖上天揽月,现在已经很少联系了,偶尔打个招呼。今夜月明人望尽,不知秋思在谁家?风传漏报天将晓,惆怅婵娟又隔年。又到中秋,那些远去的网友和同学的祝福,又让我想起很多往事,想起那年那时的那个你,“风在飘”你现在过的怎么样?“绝情妖刀”你还在玩九天仙梦吗?“冷艳冰”还在浪迹天涯吗?不知道我在望月静思的时候,他们是否跟我一样,遥望圆月思绪飘落在远方。

中秋节,唯望人间芸芸众生岁岁平安,唯望天上明月年年光华永驻。

中秋节文章3:快乐的中秋节

文/苏亚然

夜,静极了,玉盘似的满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向大地。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

每逢中秋的夜晚,小区里的小朋友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院子里分享美味,快乐地满地跑。我们也不例外,提着灯笼和蜡烛往天台跑去。天台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小朋友快乐的脸上,显得十分可爱。我们坐在板凳上,欣赏着美丽的月光,品尝着美味的月饼,十分开心。这时,一位小女孩走了过来,坐在板凳上,记录着这快乐的时刻。温柔的月光照在小女孩那恬静的脸上,显得十分美丽。正当我们高兴的时候,微风吹来,把蜡烛吹灭了。们只好重新点燃蜡烛。

夜色渐渐暗了下来,人们的笑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繁星在天空中顽皮地眨着眼,月亮睁大眼睛,和蔼地望着绿茵茵的草丛,极像一只擦亮的银盘。啊,众星捧月的景色多美啊,多像妈妈在和孩子们讲故事,孩子在听得入了神。

月亮渐渐升高,她身穿白色的纱衣,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她那银盘似的脸,透过树梢,留下温和的笑容。中秋的夜色多美啊,在我的童年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秋节文章4:清风明月永相伴

文/郑能新

中秋节,是我们整个休假活动期间最有亮点最有意义的一天。早餐的时候,山庄管理人刘小双就告诉我们,过节了,一定要让大家乐呵乐呵!果真如此,这一天不光菜品特别丰盛,还摆上了许多水果月饼,所有人兴致一下子都调动起来了。

上午,陈洪岭先生父女俩首开先河写字作画,所有人都前往捧场,就连小狗虎子也不拉下。虎子是一只刚刚断完奶的毛茸茸的小尤物,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四川作家曾鸣到兴隆县城返回时,虎子就亦步亦趋地在后面跟着,一直跟到了山庄。虎子的到来,给花果山带来了无限乐趣,不论男女老少,都把爱心倾注在它的身上。当然,虎子的名字也是作家们临时取的,不过,这名字立马得到了它的认可。这可不是我瞎说,你只要一看虎子在满院子的呼唤声中欢天喜地跑来跑去,就知道它已经非常喜欢这个名字了。

也许是多天来相对宁静的生活让虎子更有安全感吧,今天的热闹让它觉得有些反常。或许,它已经感知到我们这些天南地北的人们在热闹过后会弃它而去,整整一个上午,虎子都是无精打采的样子。我们一个个的看着心酸,只好轮流抱它抚摸它,还有几个到处联系当地人收养。最终,还是虎子的临时主人曾鸣为它找到了下家,我们的心情才有了好转。

虎子是幸运的,不仅有了归宿,在女作家简墨的书法作品题款上还写上了它的大名,它与我们这些作家一样定格在了这张具有纪念意义的墨宝上,成为这次活动的永恒记忆。

中午的贪杯,让我付出了整整一下午的宝贵时间。晚上,成路曾鸣又作鼓动,并为我斟了满满一杯,还好,越喝兴致越浓,或许是陈洪岭先生的表演把我们的情绪推到了极致吧。这个山东德州来的老先生真是多才多艺风趣幽默,不仅书画了得,曲艺表演也是炉火纯青。老先生的山东快书简直让我们目瞪口呆,那一连串的贯口和无数个绕口令就像伶牙俐齿的小孩一口气倾泻下来,脸不红气不喘中气足,一屋子的人都说开了眼界。

酒足饭饱,尝完月饼,从餐厅出来,已是明月高挂。清风,带着燕山特有的凛冽气息迎面而来,我忍不住打了个冷颤。这一下,让我感觉到了北国与南方的迥然不同,在我的故乡黄州,中秋月夜,也是明月清风相伴,但却感觉不到明显的寒意。于是,忽然思念故乡,尤其是想起远方的亲人,竟有一丝伤感涌上心头,他们,今夜是否和我一样快乐?

坐在有些冰凉的石凳上,仰望那轮圆月,东坡先生的诗句蓦然出现在我的脑海:“此生此月不长好,明年今夜何处看”。是的,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应该可以放下一些,不再四处奔波了。

不断有朋友发来短信,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祝贺“人月两圆”,感动就是从那一刻溢满心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一瞬间,我就作出决定,提前结束休假,明天,就返回那“清风明月永相伴”的故乡。

中秋节文章5:父母的期盼

文/张亚玲

长假第四天是中秋节,我心想等到中秋这天再回娘家吧。第三天晚上,我觉得应该给父母打个电话,免得他们惦记。

电话刚拨过去,父亲就接住了。我告诉他明天我们要回去,他嘿嘿笑着答应了,我问他们吃饭没,他说吃过了。简短的交流后,挂了电话,我很奇怪,感觉父亲好像在等着电话似的。

中秋节回家,父母边接过我们带的东西,边埋怨我们乱花钱。我们说这次放假,专门等到八月十五才回来。母亲说:“你爹还说呢,怎么都没有信儿,他总是盼着你们来,我还说不让他问,我想让他告诉你们别买东西,又怕你们以为我们提醒你们回来呢!”

我心里一动,难怪我给父亲打电话时,他只笑不说话,他原来也很“纠结”呢。父亲笑着,脸上的一道道皱纹挤在了一起,好像一道道涟漪。他眼前是已人到中年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是满屋乱跑的孙女、孙子、外孙。孩子们争着说他们的话题,叽叽喳喳闹个不休;大人们谈着自己的话题,家长里短,庄稼农活。屋里很热闹。

母亲说父亲盼着我们来,她又何尝不是呢?从我们进屋开始,她就不停地问大家想吃啥,然后不停地端出石榴、柿子、苹果,摆满了一桌子,我们就不停地吃了这个吃那个,还没吃饭就已经饱了。

饭是他们早已准备好的,蒸了一大锅肉。父母还忙着炒菜,说要让我们吃好。父亲掌勺,母亲打下手。我和妹妹、弟媳去帮忙,母亲说父亲不讲理,爱和她吵。父亲反驳说,是母亲太霸道。我们听着都笑了,劝劝架,评评理,说吵吵好,吵吵热闹,就你们两个人太冷清了。父母也笑了。

吃饭了,两张桌子摆满了大盘小盘,小孩一桌,大人一桌,吃着说着笑着闹着,屋里很热闹。

看着父母的笑脸,我的心里酸酸的。父母老了,老了就渴望儿孙绕膝,享受天伦,这份闹腾是他们最喜欢看的场面,这种团聚是他们最大的期盼!

中秋节文章6:与苏轼一起过中秋

文/艾兴君

中秋节如何过?只是吃月饼、看月亮吗?那你完全落伍了,现在流行像古人一样过中秋,吃月饼、赏月、观潮、燃灯、吟诗、寄相思,就连偷瓜偷菜都是习俗。穿越回去,与苏轼一起过中秋,看看宋人是如何过中秋的。

中秋节真正开始盛行是在宋代,这跟北宋政府在东京举行的科举考试有关。宋代的科举考试三年一次,恰好也是在八月举行。于是,佳节和桂冠结合在一起,就把应试高中者称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就进行隆重庆贺。《宋史·太宗纪》中说:“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从此,中秋节开始作为正式的节日,最先在东京盛行,接着风靡全国。

宋代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水果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中少见。夜市人马杂沓,即使是住在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馔,准备欢度中秋。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篇序言就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如此看来,苏轼这首词肯定是他玩了一个晚上才有的成果了。

宋代中秋节是通宵欢庆的,这一天人们不会因为天色已晚而熄灯入眠。《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每逢这天,北宋都城开封的许多显贵和豪门,在自家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清雅,至晓不绝。普通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月光照着开封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妇女们拜过月亮之后,拿着小刀郑重地切月饼……

宋代的月饼制作更加精致。苏轼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那时制作的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不过宋人过中秋,月饼并不是必需品,很多人家都不会刻意准备月饼作为当晚的佐餐之物。比起月饼来,饮酒倒是更为普遍。因为在当时条件下,制作月饼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大难事。一来制作月饼的工序较为复杂,一般人家难以做到。二来月饼所需材料不是每家每户都能置办齐全的。酒水就不一样了,村镇、街坊大都有酒肆,而且,中秋时节正是新酒上市的时期。中秋之夜,富人酌酒高歌,穷人也置衣买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除了拜月、赏月、宴饮外,宋代还有各种民俗活动。如江浙地区的观潮、摸秋求子等习俗。中秋之时,月圆之夜,正是钱塘江大潮涌动之时,当地就有了弄潮习俗。苏轼曾写过一首《中秋夜看潮》,描写了观潮人数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在中秋节当夜,女子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瓜和豆子,放到床上伴睡一夜,第二天煮熟吃掉,据说就可以怀孕。这就是江浙地区当时颇为流行的“摸秋求子”习俗。

中秋夜放水灯也是宋代百姓欢庆中秋的习俗之一。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此夕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中秋放水灯在宋代人眼里主要目的是为了迎接潮神生日的到来,其意或是以此取媚于潮神,请求潮神不要给人们带来灾难。而从《梦粱录》等书记载来看,这种习俗不仅在沿江、沿海地区有,就是在内陆地区也都存在。

由此看来,大宋花样繁多的中秋过法,的确让人神往。而赏月、品月饼、吃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足见其影响之深、之远。

中秋节文章7:中秋

文/张孟扬

今年的中秋节,我们全家人聚在小院里,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中秋节。

夜幕降临,只见爸爸在院子里的石桌上点上了蜡烛,同时关上了所有的照明灯,然后一家人围着温暖的烛光,坐在石椅上看夜景,吃月饼,拉家常。我吃着美味的月饼,眼睛一眨的瞬间,似乎看见石桌上的蜡烛,闪闪烁烁,像许许多多的小星星,在调皮地朝着我眨眼睛。

夜色渐渐深了,月亮慢慢地升上中天,只见她身着白色的丝带,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她那银盘似的脸颊,透过云层,留下优美的笑容。脚边的草丛中,似乎有小虫子在吱吱喳喳,吟唱着月亮的优美歌曲,水池里哗哗的流水声成了和谐的伴奏。

美丽的月亮还是那么明丽,那么洁白。吃着月饼,看着月亮,我仿佛品尝出了月亮的味道,妈妈说那是一种关于安静和等待的味道,就像嫦娥一样。

我不知道是不是盯着月亮太久了,还是月亮姐姐害羞了,总之月亮姐姐隐身了。我们听完了爷爷的故事,顿时百无聊赖地张望着天空。这时,哥哥提议猜灯谜,我们大家都齐声赞成。于是,哥哥把早已准备的一本灯谜的书拿了出来,借着烛光大声地念了起来:“红娘子,上高楼,心里痛,眼泪流。(打一生活用品)弟弟刚听完,就嘟起小嘴不满地说:“这么难!”看着大家都垂头丧气的样子,哥哥又给了我们一个提示:“这个生活用品就在我们旁边!”突然,我脑子里灵光闪现,脱口而出“蜡烛”。哥哥朝我高兴地点了点头……

猜灯谜一直持续了很久很久,大家的热情一直有增无减。

这时,石桌上的蜡烛灭了,中秋夜快过去了。但中秋节这天的快乐却永远地映在我的脑海里。

中秋节文章8:特殊礼物

文/吴剑

想在中秋节里多挣些钱,在外打工的小媛已有很多年没有回过家乡陪母亲。不过,每到中秋到来之前,她都要寄些月饼等礼物给母亲,表示对母亲的惦记。

“妈,我已好多年没有陪你过中秋了,这次我特意为你准备了一份大礼物。”小媛打电话告诉母亲,卖着关子。

“大礼物什么的就算了。”母亲认真地说,“只要你人过得好,就是我最好的礼物。”

“妈,你放心,这礼物你很快就会收到的。”

小媛每一次寄礼物,都会提早几天,以便让母亲在中秋之前收到,那天已是中秋,母亲还没有收到礼物,心一急,给小媛打了电话:“小媛,不知怎么回事,我到现在都还没有收到你寄来的东西 。”

“妈,耐心等等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你下午肯定会收到。”

“嗯,嗯。” 母亲只得耐心等待。

“喂,你是小媛的母亲吗,这里有份礼物,请你老人家来签收。”不久,母亲接到电话。

“诶,我就是,谢谢!”

母亲急不可耐地跑出门,一个年轻人满面春风地迎过来说:“老人家,你的礼物在车里,请你自己去取吧。

母亲走近轿车,顿时惊呆了:“你这鬼丫头,什么时候学会了捉弄人?”

“妈!”小媛笑对着母亲说,“你今天收到的礼物不轻吧?除了我,还有一个未来的女婿!”

中秋节文章9:在月亮下面许个愿

文/乐启颜

中秋节到了,母亲打电话问我回不回去过节,我只犹豫了一下,母亲的失望就顺着电话线传了过来,心里一酸,连忙应承,好的,我一定回去。

我能感觉到母亲的失落。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但是我们家的中秋节,一年比一年人少。先是姐姐嫁到了千里之外,然后是我,结婚后离父母虽然不很远,但一个在城里,一个在乡下,我的时间也总花在这样那样的事情上,所以一般只在电话里祝父母中秋节快乐。好在那时候还有弟弟两口儿陪在父母身边。但是今年,弟弟和弟媳去了沿海打工,家里只剩下了父亲和母亲两人。老人心里的孤独可想而知,对我回去过节寄予了莫大的期望,我再也不忍心让他们失望了。

放下电话,不由得思绪万千,想起了儿时的中秋节,我们家里总是欢声一片。母亲早早地就把圆桌搬到了院子里,摆上水果和月饼。我和弟弟嘴馋,总是趁母亲不注意,抓起一个月饼就跑。母亲笑着骂我们,作势来追,却并不真的追赶。

月亮冉冉地升起来,天地之间一片清辉。我们吃着月饼,喝着茶,听父亲和母亲絮絮叨叨地说一些家常。我们老家的习俗,在中秋这天,对着月亮许愿是很灵的。那时我们姐弟三个都很虔诚,总是对着圆圆的月亮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愿望,想要一只英雄牌的钢笔,想要一双红色的皮鞋,想要一幅羽毛球拍子,而我们的愿望也总是会陆陆续续地得到满足。这让我们愈发相信中秋节时在月亮下面许愿很灵验,于是年年都乐此不疲。看到我们在月亮下面许愿,父亲和母亲总是笑望着我们,那笑里,带着纵容和宠爱。父亲和母亲也是要许愿的,只是他们的愿望看在孩子眼里索然无味。愿一家人都健康,愿我们学习进步,到了嫁娶的年龄,又愿我们姻缘美满。那时我们总爱在边上不以为然地撇嘴,觉得父母老套,现在年岁渐长,自己也做了母亲,才领会到了父母那无私的爱。父母年年许下愿望,每一个愿望里都是我们,而我们,许下的愿望里却只有自己,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什么。我们,竟然没有为父母许下一个愿望。

小弟发来了短信,嘱咐我一定回家代他陪父母过节,姐姐也打来了电话,提醒我父母最喜欢冰糖馅的月饼。好像在突然之间,我们姐弟三个都长大了,懂得了体谅父母,回报亲恩。而我还肩负着一个重任,那就是在中秋的满月之下,代表我们姐弟三个许下一个共同的愿望:愿我们的父亲母亲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月亮下面许下关于父母的愿望,我想,这个愿望如此美好,所以一定会实现的。

中秋节文章10:幸福中秋节,友情花飘香

文/文心雨

金秋送爽,菊花飘香,秋天的美是友情花开的灯盏。又是花好月圆时,秋风到处传唱秋菊的不同凡响,我,用一颗诗心来丈量。

--题记

日子就在我面前不停的奔跑,天空越来越高远,身体显得格外渺小,站在窗前看那一轮中秋圆月,想象一朵菊花撑起的品格。一身风骨,临霜而不凋谢;世态炎凉,清秋中恪守真诚;君子之交淡如水,面月相对,心有灵犀一点通。

中秋之夜,月光清清柔柔流泻着,酝酿已久的那篇"回忆录"还未完成;一阵悦耳的电话铃声响起,老朋友琴兴致勃勃地说:"人民公园办菊展,你准备一下,穿暖和,明早我来接你去欣赏美景!"一缕幸福的风儿拂过我的脸颊,微笑如花。

夜半更深,有梦悄悄爬进,命运在轮回中错落,眼前是一条流水的河,过去,现在,很多镜头在倒影中静止难返。那里有我的亲情、友情、爱情;岁月的暖,馨香的梦,还有华年盛开的美……一朵浪花泛起,转身一切成空。艰难的日子,低头,抬头,早已被世俗人情甩在身后。凋零中悄无声息地虚度光阴;逆境中努力修炼着卑微的生命!

窗外观天,就用矫情的诗文感怀一次人生的得与失吧。曾经,命运的大门紧闭,灵魂在骨头里坠下三千尺,泪水凝在空中,眼睛站上浪尖,常常在潭水里想着南方的暖。生活很现实,身边的人匆匆来,匆匆去,让失去的美好在生命的流变中看到了一道道淡然流动的风景。如果生命没有受伤,又怎么会体悟这沿途经过的各种景致呢!

人生,山一程水一程,碾转间万千风景过。高山流水中,还能陪在我身边的亲人、朋友就像潺潺流淌的清泉,云山雾水间开放着那份包容,点点滴滴感动着我的心坎。多年来,他(她)们对我的关怀发自内心,真诚的在乎笑脸如初。我感慨着亲情与友情的温度,思考着生命的霜色与岁月,一朵情谊的花能从春绽放到秋,把浓浓心香送到我面前,这是幽幽花蕊善、美、纯的底色,多么诚澈可贵的亲和情,又怎么能不让我感激万千呢!

在远去的年华里,在那条梦中的河流,我和老朋友琴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鲜活在彼此的记忆。年华如飞,从春到秋一路前行,一路相伴,那份真情厚谊始终如一,理解我、帮助我、鼓励我勇敢地走过风霜泣雨的日子。现在,生活安然,天空明媚,琴又用她瘦瘦的肩膀背起友情,送我一片又一片含氧的大自然,一瓣荷香,一朵秋菊,一段超越血缘的情;上善若水,人间自有真情在,纵是生命老去,情谊的花朵将芳香到永恒。

满园秋菊尽开蕊,馨香芬芳圆了我的梦,友情的力量完美而厚重,人生有一知己足矣。感谢一路上有友相伴,幸福、感动,笔尖上蘸满真诚:"幸福中秋节,友情花飘香,人生轮回缘一场,心心相印,愿友谊地久天长,好人一生都圆满!"

中秋节文章11:石榴熟了

文/王乃飞

中秋节,我回了趟老家,母亲已经准备了各种好吃的,聊不了几句,她突然又转身回到里屋,拎出个大方便袋来,对我说:“光知道说话了,还有个好东西没拿出来呢。”

袋子里装着一个个大石榴,红得可爱,有的都裂开了口子,像极了咧嘴而笑的老太太。

母亲说:“你不是好吃石榴吗,这下吃吧。今年产石榴,你丰收叔家结了一树,你玉柱婶子家结的也不少。他们知道你好吃这个,早早地就送来了。”

看到这些石榴,我才想起,石榴熟了。

吃着石榴,我就回忆起:

我小的时候,跟小朋友们打架哭了,母亲就抱着我说:“我给你要个石榴行了吧?”

一说这个,我就不哭了。

娘就抱着我到了玉柱婶子家,在院子里喊一声,等玉柱婶子出来,娘又说:“俺孩子哭了,想要个石榴呢。”

玉柱婶子就说:“这么大孩子了,还哭,丢,丢,丢!”说归说,她一转身就从石榴树上给我摘了大石榴,用手轻轻一扭就摘下来了。

石榴在我手上,我笑着,脸上却还有泪水。其实,刚才我就是跟玉柱婶子家的孩子打的架。

我记得,村里有好几棵石榴树,都给我解过馋的。过一段时间,我馋得慌了,就缠着娘,叫她给我要个石榴。娘被我缠得干不了活,抱着我到一家有石榴树的人家,说:“俺孩子又馋了,叫你奶奶给你摘个石榴。”

那个奶奶就用手指点着我的额头,说:“这么大了,还这么馋嘴呀。”两个人一边笑着,那石榴就到了我手里。

我还到丰收叔家偷过石榴,丰收叔的墙头矮,根本就挡不住人。过周末,我们几个孩子溜进他家里,偷他十几个石榴,用衣服兜着,到柴草堆里一顿大吃。有时候被石榴酸得牙倒了,晚上都吃不了饭。

那一次,我们又去偷丰收叔家的石榴,却没想到他家里有人。正摘着见到有人,就连滚带爬的从矮矮的墙头上翻下来,撒开脚就跑。

可我却崴着了脚,丰收叔从家里追出来,眼看就追上我了,吓得我不轻。可丰收到我跟前,却说:“孩子,你没事吧。”

我不知说什么好了。

可丰收叔却又给我拿了些石榴来,说:“那些石榴都没熟好,这是些熟了的,以后可别上墙了,要是跌着多不好呀。”

一到秋天,石榴树上结了满满的一树石榴,把枝头压得低低的。一个个石榴红得可爱。而那些石榴,谁都没拿着到集市上卖的,基本上都送了亲戚和邻居们,其中就有当初偷他石榴的那些孩子。

后来,我长大了,不偷石榴了。我在外面上学,到周末回家,母亲经常就会拿出几个石榴来,说,这是谁家送的。再一次回家,母亲还能拿出石榴来,却又是另一家了。而那些送我石榴的婶子大娘,我小时候不是偷过他们的石榴,就和他们的孩子打过架。

虽然我家里没种石榴树,可每一年的石榴熟了的季节,我都能吃到很多石榴,直到把我的牙酸倒。都这么些年了,那些邻居们还想着我,知道我小时候爱吃石榴。

石榴熟了,这一个个石榴,承载着我儿时的回忆,也记录着我们邻里关系的和谐。

中秋节文章12:中秋节

文/武东英

吃过晚饭,天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一家六口坐在阳台上又说又笑。忽然,爷爷大声地说:“月亮升起来了!”我抬头向爷爷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正东边一片明亮,一个又大又圆的明月慢慢地从天那边升起来了。我问爷爷:“爷爷,今晚的月亮怎么又大又圆呢?”爷爷说:“好孙子,今天是中秋节,是我们全家团圆的日子,月儿当然那么大那么圆啦!”接着,爷爷给我们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听着听着,我望着圆月发呆了。这时,爸爸抬来切好的大月饼。还有花生、栗子、苹果、桔子……爸爸把月饼分给我们。我们一家人吃着又香又甜的大月饼和水果。

梦里,我坐在月亮上和嫦娥姐姐说笑呢!

中秋节文章13:中秋节

文/薛睿颖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爷爷家,爷爷奶奶很热情地欢迎了我们。叔叔和姑姑两家人也一起来了,大家在一起共度佳节。为迎接大家,爷爷奶奶做了很丰盛的饭菜。大家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品尝着丰盛的团圆饭,大人们少不了喝酒,我们小孩便以饮料代替酒,互相祝福,浓浓的亲情在饭桌上互相传递,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

吃月饼也是中秋节的一大习俗。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发动农民起义时,用月饼作为秘密传递通知的手段,约定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起义,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人们以中秋节吃月饼来纪念起义军的胜利。现在,月饼已演变成合家团聚的象征。于是,吃过晚饭后,我们每人手里拿一块月饼,到楼下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月到中秋分外明”,是的,今晚的月亮特别明亮。一轮圆月像一个银色的玉盘高高地挂在天空中,皎洁的月光,像水似地泻向大地,照亮了整个院子。天空中云很淡,风很轻,月光很美,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中秋节文章14:中秋节

文/樊煜杰

据说中秋节这一天吃月饼和赏月,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幸福美满。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不但要吃月饼和杂七杂八的东西,而且还要供月亮。说到供月亮,可是中秋节中的头等大事。首先,要把桌子摆到堂屋门前,而且要对准月亮,这样才能顺风顺雨。不供月亮之前不能吃月饼,还要用升子装满玉米,在里面插上月供香,点上油灯,再插上十五根香,把香全部点燃。接下来,供上月饼、毛豆、板栗等,以表示对月亮的尊敬。之后,全家人便可吃月饼了。

这时,家家户户都关掉灯,围坐桌旁过中秋节。

人们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在月光映衬下,花草树木仿佛披上了银纱,分外妖娆,全家人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奶奶说道:“快来吃月饼,可好吃了呢!”我们一听,馋得直流口水,二话不说便迫不及待地冲了过去,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吃完月饼后,我们便拉起了家常。直到半夜,香点灭了,人们才安心入睡。中秋节就这样结束了,但我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却难以平复。

家乡的中秋节真热闹呀!我爱中秋的月亮,爱那美味可口的月饼,更爱那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

中秋节文章15:思念

文/魏怀谷

中秋节越来越近了。七年前,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我的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留给我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思念……

我们村是亦渔亦农的滨海村庄,大多数家庭除了要结网打鱼,还有干不完的农活。村里的大人绝不清闲,但小孩无忧无虑,结伴放牛就是其中最美妙的时光。

将牛赶到草坡后,把牛绳一丢,便是玩耍的广阔天地。春天撷野花摘野果,夏天采莲蓬捉鱼虾,秋天斗蟋蟀放纸鸢,冬天烧薯窑煨田鼠。一年四季玩法层出不穷,常玩常新。

然而,这些于我却是可望而不可及,只有羡慕的份,因为妈妈坚决反对我们家养牛!

当时,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牛。大部分农事,特别是犁田耙地靠的就是牛,一头牛干活,三个成年劳动力都赶不上;更重要的是牛还是丈量一般人家财富的标尺,连女青年找对象都要看男方家里有没有牛,有多少头牛。难道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一向不傻的妈妈算不清这笔账,弄不明这个理吗?

妈妈只读过一年半年私塾,识字不多,用她的话说就是斗大的字认识不到一箩筐。但这些都不影响她尊重知识,尊重文化人。在她心中,读书永远是第一位的!

为把我们兄妹往读书路上引,她常常带我们到二十里外的县城,让我们感受县城的文化,让冲出小渔村的美好愿景在我们心里扎根。一旦发现我们虚度光阴荒废学业,她就会恨铁不成钢,唠叨不停。

要是条件允许的话,妈妈肯定会效仿孟母三迁。你说,她会让我们去放牛吗?

我们兄妹终将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没有像村里那些放牛的孩子玩野了心,又赶上恢复招生考试的好时光,大哥以全公社第一名的成绩被县一中高中录取,次年我又以同样优秀的成绩考取了该校初中。我们家双喜临门,成了四乡八邻的一段佳话,妈妈自然高兴。

那时,国家已对统购统销渐渐放开,父亲捕获的鱼虾可以自由买卖了;我们家又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样一来,家里的活越来越多,一下又少了我和大哥的帮忙,妈妈肩上的担子自然更重了,从早到晚,手不停脚不歇地忙着洗衣、煮饭,除草、施肥,织网、卖鱼……即便是这样,妈妈还是不嫌辛苦,隔三差五地到县城来看我们,带着令同学们羡慕的香喷喷的鱼虾,有时还会夹带一些诸如煎堆水籺之类令人垂涎的东西。

妈妈生活朴素,省吃俭用,自己所穿的衣服大多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她常说,衣服新旧无所谓,干净就好。但,自从我和大哥到县城读书后,她又常说,人靠衣装马靠鞍。怕我们穿得寒酸,让城里的同学笑话,总想方设法为我们做新衣裳。其实,那时大家都穷,在同学们当中,我的衣服算是比较多的,也是比较好的。记得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结束的一天,我们十多位同学在晚修课间到数学科黄老师宿舍,抢先查看分数。正当我们蜂拥在黄老师面前时,突然,黄老师指着穿着崭新、宽大、有点不大合身衣服的我,怜爱地说,真像个“姑爷”。此后,“姑爷”这个雅号便替代了我的名字,在我们班里叫开了。直到现在,有的同学还会这样叫我,每当此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起妈妈来。

我到县城工作后,妈妈也随我住到了县城。名义上是我照顾她,实际上是她放心不下我,要帮我。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妈妈就是我们家里的定海神针!有她在,小孩有个头疼脑热什么的,我和妻子再不用过于惊慌,手足无措;家里的大事小事也变得井井有条了。

客厅的电视节目正在播放歌曲《懂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我不禁问自己,我真的懂妈妈吗?

在中秋节到来的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母亲,我只有扯下缕缕月光,化作绵绵的思念……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