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散文

请欣赏老伴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老伴散文1:秀儿

文/黎凡

老伴刚去世不久,老王头向儿女宣布要再娶,对方竟然是自己堂弟的遗孀秀儿。

一家人瞬间炸开了锅。

大儿子说,现在是新时代了,如果你真想找个老伴,我也不好反对,但为啥非要娶秀儿婶?她是你弟媳,你也不怕人笑话。

二儿子说,爹,你们啥时有这想法的?不是我说你,都六十几岁的人了,有吃有穿有住,儿女个个也孝顺,还想着这档子事干啥。

小女儿说,爹,你中了秀儿婶的圈套,她心里的小九九我可清楚得很。在妈瘫痪的这几年,她时常过来帮忙照顾咱妈,给报酬也不要,目的就是想取得我们的好感,时机到了好贴上咱们家。哼,一辈子无儿无女的人,心机倒挺重!

老王头眯着眼,狠狠地吸了两口烟,把烟屁股往地上一丢,起身拂袖而去。

半月过后,老王头不辞而别,携秀儿回到农村久无人住的老房子。

老王头说,秀儿,有个问题闷在心里几十年,现在可以问问你了,当初你本来可以挑个好人家,为啥偏偏要嫁给我跛脚的堂弟?

秀儿说,我没想那么多。

老王头急了,怎么会没想那么多呢?你看你这辈子过的啥样!

秀儿说,那时,我千里迢迢好不容易找来,但你却娶了妻。我,我只是想每天能瞅见你……

老伴散文2:甜蜜瞬间

文/刘东霞

一天,我和老伴上街购物,坐公交车回家。车上人不多。我习惯地面向车窗外观市容,想寻找一些诗意。挨着坐的老伴忽然轻轻碰了我一下,示意我看对面。

对面坐的是一位老先生和一位老太太,估计都在七十岁上下。老先生棉袄外套了一件旧制服,身材较高,国字脸,剑眉,可以想象他年轻时一定英俊帅气;老太太气质也很好,衣着可体,身材适中,娃娃脸,一笑俩酒窝,风韵犹存,一看到她,我就想起早年电影中刘晓庆扮演的小花的形象。

尽管两边座位空着,他两个还是紧紧地靠在一起。老先生端然正坐,目不斜视,面带微笑,洋溢着甜蜜。他好像觉察到对面有人看着,明显地有点不好意思。老太太不管,旁若无人似的,紧紧靠住老先生,偶尔还往老先生肩上歪一下头。仰脸看一眼老先生,笑容灿烂,神情更甜蜜,热恋中的情人一般。

毕竟是公共场合,我觉得老太太亲热得有点过分,不好意思看她,只瞥了一眼,又把目光扭向车窗外,装作看别处,其实注意力还在他们身上,用眼角瞅。

过了一会,听那老太太柔声细气地说:“咱上午吃炝锅面条行不?”

“行。”老先生笑笑。

“那,你不是不喜欢喝啊?”

“我不饿,喝点汤就行。”

“那你多少要喝点,得迁就我点哎。要不,我也喝不下去了。”老太太撒娇似地看了看老先生,“只喝一碗稀点的,行不?”

“行。”老先生轻轻点了点头。

老太太没再说什么,头靠着老先生的肩,轻轻合上了眼,脸笑成一朵花!

老伴散文3:和儿孙抢微信红包

文/罗冬蕊

老伴去世多年,我习惯一个人生活,平常日子就那么几个同龄人一起运动、闲聊,生活圈子单调、狭窄。那日,小儿子心血来潮,居然建了个家庭微信群,将我拉了进去,并且手把手教我操作,没想这一玩我就上了瘾。

一进入微信,顿时眼前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年逾古稀,我竟和儿孙们一样,迷上了微信红包。微信红包,与现实中的利是不一样。它没有功利,只有娱乐,老少咸宜,且设有上限,金额随机。只要是红包,拆者皆有份,囊中羞涩不要紧,手头阔绰无所谓,多发与少发,迟发与早发,没人会理会。随着我加的微信群越来越多,我不仅抢红包,也积极地发红包,一个红包抛出去,哪怕金额只有几角、几分,只那么几秒钟时间,就被抢个精光。特别是家庭微信群里,看儿孙们那股子拼劲,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农村里老奶奶喂鸡:一把米抛出去,随即引来一大堆疯狂的觅食客,其速度之快,动作之麻利,令人眼界大开。

儿女正值壮年,常年奔波在四方,即使到了节假日,仍然难得一聚。偶尔打个电话来,也是简单几句问候便了事。如今有了微信,如果我想起哪位自己所爱的人或爱自己的人,打开手机,进入那个熟悉的微信圈里,无论天涯海角,一切犹在眼前。一声“奶奶又发红包啦”,伴着一个个熟悉而欢快表情,儿孙绕膝的感觉便有了,一个个都童心犹在,更有一种别样的温暖。儿女们都有孝心,我退休后的日子,偶尔说给他们一些钱,他们总以这样那样的理由加以拒绝。如今我把钱塞在微信里,效果就是不一样。在家庭微信群里,长辈给儿孙派福利,儿孙给长辈尽孝心,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繁文缛节。大家可以忽略年龄、容貌、性别等代沟,取而代之的是本色和常情,让一切显得轻松自然,图的无非两个字:“开心。”

微信红包,虽然乐趣颇多,但也有弊端。小孙子刚上初中,从早到晚嚷着要微信红包,而且数额不能低。得手之后,不是把钱它花在零食上,就是每天和同学们在群里发来发去,影响了学习,还加深了近视。

元旦跨年夜时,当着众儿孙们的面,我以小孙子为范本,给大家上了一堂教育课:“你们玩微信红包,我不反对。但不能过分,特别是某些人,一天到晚泡在上面,红包没收到几个,时间全浪费了。要知道除了微信红包,你们还有工作、学习,节假日还有跨年演唱会、联欢晚会,还有年夜饭。抢微信红包,只是生活里一个很小的方面,就像平日里讲个笑话一样。”

于是那天晚上,家庭微信群里便出现了一堆趣怪的表情符号,外加一句:“谢谢奶奶的话!这是今年春节您给我们最好的红包。”

老伴散文4:老伴的幸福

文/施子文

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话可真说到我老伴了。

老伴一向体弱多病,1985年下岗后,自找乐趣,一下子买回20多只小鸡,从此,小鸡就是她的宝贝。喂食喂水讲时间次数,嫩菜叶切成小条,太阳不能晒多了,还要我去挖蚯蚓。我说:“你这哪里是养小鸡,简直是养宠物”。

小鸡长得很快,一只只毛绒绒的像小狮子一样人见人爱。依据特点,老伴给它们配上了恰如其分的外号,漂亮的称“猫头鹰”,贪吃的叫“好吃婆”,不听话的是“调皮鬼”。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家,还没进门就听见“你出去,你到底出不出去?”以为有人吵架,原来是“调皮鬼”死活想赖在屋里,一会儿跑到墙角,一会儿躲在柜子下面,老伴拿棍子赶,我帮忙才赶出去。

产蛋季节很有趣,每天两个鸡窝没空着,“张三”没起来,“李四”在旁边等着,“王二麻子”等不及,干脆挤在窝边,叫哇,啄哇。有的下完蛋就跳下来,不声张。有的生怕主人不知道,“咯,咯,咯大咯”叫个不停。大公鸡不知是捧场还是讨好,昂起头扯着嗓子接应。一时间热闹非凡,大有震耳欲聋之势。傍晚,老伴把蛋捡在瓢里让我看,“今天有6个”。望着她那喜悦的样子,我心里很舒畅。便继续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谷,糠,菜叶子,一样样的往家里搬。

1994年6月,女儿当妈妈了,老伴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我故意问她:“你是去黄州引外孙,还是在家里养“宠物”?她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我的方案是两全齐美”,到女儿那里招呼一段时间,你在家帮我把鸡喂好”。一个“帮”字感动了我,就同意了她的方案。

外孙半岁时,她娘俩决定放在家里,我坚决反对,“孩子太小不能断奶”。老伴说“吃牛奶是一样的”。2:1,我输了。这样,老伴无忧无虑地实施她的“两全其美方案”。一天到晚,忙前忙后,忙里忙外。喂饱了外孙再喂鸡,鸡安静了,哼着“黄鸡公,尾巴拖,三岁伢,会唱歌”摇篮曲,哄外孙睡觉。外孙哭闹时就唤鸡陪着玩。望着老伴很累的样子,我没有袖手旁观,主动当好配角。

外孙三岁多,要回黄州上幼儿园,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老伴却早早的情绪低落。走的那天,我送上车转来,她在家嚎啕大哭,我不解的说,“老伴啊,老伴,你么这苕,这几年还冇磨够,你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她边哭边说:“你晓得么事,我吃再大再多苦心甘情愿,“两全其美”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听她这么一说,我恍然大悟,原来我苕。是我没读懂老伴。

我想,在日常生活中,幸福并不是神秘的名词,也不是深奥的理论,幸福就在身边,就在每时每刻,得到别人的关爱固然幸福,那么为幸福去辛辛苦苦更幸福。

老伴散文5:给老伴打冒名电话

文/李生海

女儿2002年大学毕业后,很长时间没有找到工作,为此我们两口子没少费心,往往还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发生争执。这不,2003年大年初一早上一起床,两人又因为女儿的去向问题发生口角。因为单位安排我大年初一值班,我们不欢而散,我急急忙忙去了单位雁塔区委党校。这次吵得比以往规格要高许多,依着老伴的脾气,肯定要好几天不理我。可是这大年节的,老不讲话也不行。所以,我一坐下来就一边摆弄手里的照相机,一边思考着如何去平息这场争论可能引起的冷战。这时办公室李主任也拿着相机来了,直接把我摄入他的镜头,之后扬长而去。李主任一来一下子激发了我的灵感,我终于想出来一个绝妙的高招儿——给老伴打个冒名电话。

我老伴在新疆有很多同学,其中一位张姓同学更是她的铁杆朋友。我们回西安后,她们隔三差五通过电话等各种方式联系。老伴不但与其同学关系不一般,而且与其家里人的关系也极其融洽,双方每次通话都要详细询问老人的情况,还时不时地与对方父母直接通电话向其问好。老伴自从1987年随我来西安后,一个人常常感到孤独,这时候要是能接到一个远方的电话,听一声热情的问候,那心里该有多舒坦呀,一定会转怒为喜。我决定模仿其同学父亲张叔叔的口气打一个电话给她。

我在新疆工作了近17年,虽然说不了新疆的维吾尔族语言,但是会模仿几句生长在新疆的汉族人说的新疆普通话,并且曾经与大叔和大婶有过接触,了解一些老人说话的特点。于是我打电话到家里。庆幸我家电话没有来电显示,老伴一接电话,我便用新疆口音自报家门,说我是你张叔叔,你同学这两天不在家,临走时交代过,要我春节时给你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我和你阿姨都挺好的,你们怎么样?一听是新疆的电话,又是同学父亲的,老伴非常激动,连声说着感谢话,并一再说“给叔叔拜年,给阿姨拜年”。我不断地在脑子里搜寻恰当的词汇,尽量学得像一些,生怕一句话说不好露出破绽。这样近十分钟的通话中,她硬是没有听出来真伪。通话结束以后,我紧张得出了一身汗,坐在那儿边擦汗边大笑不止。

那天下班回家后,老伴的情绪看上去还不错,又是叮咛我吃饭,又是叫我洗澡换衣服,好像早上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我只敢暗自发笑,却不敢说出冒名打电话的真相。大约过了正月十五,我才一五一十地把真相说了出来。此时的老伴早已不生气了,嘴里只是不住地说:“你这家伙真坏,你咋学得那么像呢,我一点都没听出来。”

老伴散文6:老伴摘椒记

文/颜忠学

老伴爱摘椒,一到摘椒季,就盘算着给人摘椒能挣多少钱。今年花椒才刚搭色,她就给自己纳了两双布鞋,买了些常用药,准备大干一场。

老伴是和村里几个老姐妹结伴去给别人家摘椒的。一年摘个五六十天,能挣好几千元。摘椒三年加起来,六十多岁的老伴就挣下一万六,可真不少。

老伴摘椒不挑拣,不管稀的繁的都给人家摘到底。不像有的人光挑繁的摘,把稀的给主家留下。周围的人知道老伴这脾性,都争着叫哩。往往这家没摘完那家就续上了,摘椒的几十天,除过天气打搅,基本上是一天不耽搁。老伴说,摘椒是熬时间哩,要熬住,才能挣下钱。前两年先给邻村一刘姓摘椒,老伴约了3名妇女。这家有三坡椒,主家先叫摘那好椒,一斤两块钱。每人一天都能摘五六十斤,快手还有过七十的。摘了三四天,就去第二坡。这第二坡是水平带,边畔的不好摘,有人就只把平处的摘了,剩下边畔够不着的就撂下不摘了。老伴看不过眼,用钩子钩住,一树树给别人把底子拾了。摘了几天,就有人说她明个有事哩,后天有门户哩,不来了,到后边就只剩下老伴一个人了。我听说是这情况,就想叫她也停了,她死活不肯,说应承下人家的,停了怎么能对得起人呢?给这家快摘完时,主家的妹子来了,说她的椒红了,繁的太,叫老伴去给她家摘。老伴就去了,这椒不但颗粒大,结的繁,而且椒树稀,地平缓,很好摘。头一天老伴就摘了一百来斤,摘了三四天,天天都过百。开头约的那几个人听了,也都想去。老伴就给主家说了,主家说不要那些人,让她一个人多摘几天,多挣些。老伴在这家共摘了十天,挣了两千来块钱。后来每年椒红了,她都会叫老伴帮忙摘椒。

老伴给后村山娃家摘椒,早去晚回,要走三四里上坡路,人家说叫他兄弟用车接送,老伴不让,天天早上把我叫起来,让我用摩托把她送到坡上。下午天擦黑,还要我帮着把摘下的椒背下坡,装到三轮车上,也不吃人家的晚饭,和我一同回家。我也习惯了,一到时间就准时送接她。这家也是老伴的主顾,这几年都要叫老伴。椒摘毕,人家媳妇就把工钱送到我家里。

摘椒季大家都忙破天,老伴早上四五点就起床,洗漱毕了就出发摘椒,下工都七八点了,一天只能睡六七个小时,苦重。我怕六十几的人撑不住,让她悠着点。可她说,习惯啦,也不觉得太累。中午的饭,有的是在家里做好,送到地里。有的是早起炒好菜,带到地里。吃饭时三块大石头支起锅,拾些树枝柴火,下几把机器面,倒上带来的菜,就是一锅汤面,不够再吃块馍。老伴说反正她嘴乐活,吃啥都成,吃饱为原则。吃毕饭,铺上袋子,在椒树底躺一会,展展腰,睡一会起来继续摘。

今年又是个丰收年,摘椒前一两月就有好几户人叫老伴给帮忙寻人哩,有的主家,还没出7月就开摘啦,怕迟了寻不下人,老伴约了五六个人就去了。这一开始,一家接一家就停不住了。老伴开心地说,今年椒好,工钱也高,叫她多摘些时日,不但挣了钱,也给主家把忙帮啦,是好事。

老伴散文7:巷口的老人

文/刘兵

据说十几年前,他老伴得急病去世,接着又因家庭琐事跟儿子媳妇狠狠地吵了一架,一气之下,老人简单地收拾了几件衣物,独自跑到城里谋生。

他还就看中了巷口的那块“风水宝地”。搜寻废弃的编织布和木条,临时一搭,就成了栖身的“窝”。然后积攒四处弄来的砖块,攒钱买来油毛毡,搭建了一间狭长的棚户房。老人挺有心眼,把“门”开在临街口,写上修鞋、擦鞋、打气的牌子,以维持基本生计。房后摆了个煤炉子,弄碗清汤面,有时熬点稀饭就着咸菜当一顿。步行百十米到菜场旁边上公共厕所。

有了稳定的住处,慢慢地,我们发现老人把自己也当成本地居民,很有“主人翁”意识。生意闲暇,他注意观察进进出出的人,谁叫什么、住哪栋、家里几口人、上没上班等摸得八九不离十。对于神色慌张背着鼓鼓囊囊大包的陌生面孔,或莫名地搬了大件物品,老人定上前问个仔细。由于他的警觉,两次拦截了小偷,叫来了片警。这些壮举传开后,大家对他产生了好感,等于无形中多了个“门卫”呀!街道里虽然无法给他办低保,但逢大节破例发点慰问金,拆违中帮他说好话,打马虎眼,默认他能住这儿。

对于这些照顾,老人把更多的心思回馈在社区里。他本来手就巧,又琢磨着学会了修下水道、小家电等。谁家临时有事,只要在巷口一喊,老人背起工具包就跟着去。弄好后,工钱随便给,多点少点无所谓。有些慷慨些的居民,除了正常的报酬,还顺手送些食品饮料,过期的课本和辅导资料,老人托人捎回去给孙女。逢哪户买新房后搬家,他更是闻风而至,忙前忙后,招呼上车,打扫房间和走道。末了,就“讨”不要的破旧家具、电扇、电饭煲等修补修补低价倒给租住在这里的打工者,既为自己创收,也避免了乱扔大件生活废弃品。实际上,他在间接地为创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区出力。

前几天,我路过巷口。因为是“老街坊”,老人热情拉我谈家常。我朝他屋里瞥了一眼,所有的摆设都是捡来的,里面坐着一个戴眼镜看书的小姑娘。

老人兴奋地跟我说,那是孙女,考上了这里的大学,周末来看他。他早已跟儿子和好了,打算陪着孙女上完大学找到工作,最好能帮孙女在城里找个好人家。现在,农村老人也有指望了,能办医保,还有生活补贴。他希望再过个三五年,能回老家找个老伴,颐养天年。

老伴散文8:老伴的拿手好菜

文/张学斌

春节,我和老伴去上海儿子家过年。儿子说,他和儿媳两家共有13人,春节准备聚一下,吃一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老伴便自告奋勇在家里烹制她的拿手菜。

腊月二十九,老伴一大早就开始张罗,准备了炸藕夹、腊肉蒸咸鱼、青椒炒卤牛肉片、油炸肉圆、蘑菇炖土鸡、红萝卜烧羊肉、莲藕排骨汤、清蒸武昌鱼等18道菜。

老伴将藕洗净,先切成二分厚的圆片,将拌好的肉泥塞到两片藕中间,沾上淀粉放到油锅里炸。炸时火候是关键,不能炸得太焦,焦了带苦味,也不要炸太嫩了,嫩了不脆不香,吃起来口感不好。

腊肉蒸咸鱼,上海人一般不会腌制。而老伴腌制的咸鱼不咸不淡,颜色也耐看。做这道菜也简单:先切几片肥腊肉,放在切成方块状的咸鱼上面,然后放到饭锅里蒸半个小时就成了。

青椒炒卤牛肉片的制作要繁琐一点:先将牛肉洗净切成大块状,放到自制卤水罐里,卤到八成熟捞出来冷却后,切成小薄片,再将青椒片放油锅里炒一下,下牛肉片混合炒半分钟,一盘香喷喷的青椒炒卤牛肉片就出锅了。

年三十夜,两家人围坐在长方桌上,热热闹闹,品尝老伴炒的湖北菜,个个赞不绝口:“亲家母的厨艺不错呀,炒的菜真好吃!特别是藕夹、咸鱼、青椒炒卤牛肉片这三道菜,太好吃了!”老伴听了乐滋滋的,我心里也漾起一阵阵愉悦的涟漪。

老伴这个人闲不住,平时特别喜欢看中央一套的“天天饮食”节目,做饭炒菜也讲究,营养搭配,荤素结合,不搞大杂烩。

说实话,老伴平时在家随便炒几个小菜也是很可口的。有时亲戚们来做客,我说在外面订一桌,亲戚们总是说,老伴烧的饭菜不比餐馆差,而且又便宜又好吃。

每当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的美好记忆,都是由老伴的拿手好菜开始。

老伴散文9:带皮冬瓜

文/姜剑鹏

晚上,老伴让我炒一盘带皮冬瓜。她说好久没吃,挺想的。

其实,我比她更想。因为这道家常菜承载着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小时候的每个暑假,我们都是在“双抢”中度过。五月前栽下的早稻,收获季正是暑假中的七月上中旬,晚稻栽种又必须抢在八月之前,“双抢”就是这么来的。

父亲是学校的教导主任,不会做农活,母亲就安排他在家里做饭。准确地说,他做饭也是够呛的,要么把饭烧糊了,要么还是生的。当时是柴草把子烧土灶,一个人既要烧火又要炒菜,跑上跑下。焖饭尤其需要经验,火候的把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掌握的。母亲总是这样批评父亲:那么难的书都能教好,煮个饭怎么就这么难呢?父亲搓着双手讪笑着。但父亲做的一道“带皮冬瓜”家常菜,却是我印象中的珍馐佳肴。

这道菜十分简单:将冬瓜洗净,不刨皮,切成薄片;将青红辣椒切成丝;油锅烧热加入辣椒煸炒,稍后加入冬瓜片翻炒,加盐,呛水再翻炒,直至全熟。

我们从远处的稻田里热气腾腾地回到浓阴覆盖的小院,小院的竹床上已经摆满了饭菜和碗筷。就着大钵的带皮冬瓜,吃着生糊烂熟的米饭,我们兄弟五个开心地讨论着字的间架或者文章的布局或者律诗的平仄,其乐融融。父亲坐在一旁,乐呵呵地摇着一把大蒲扇。

带皮冬瓜没有一点肉,甚至没有一点猪油,没有鸡精、生抽,但它却是我有父亲呵护的岁月里最美的记忆。

老伴散文10:习惯

文/萧尊凡

“吃饭了,吃饭了!”老伴习惯性地呼唤。“还要五分钟看(写)完这一点就来。”这习惯式的回答总会招来老伴习惯性的不满和埋怨:“老习惯,吃饭也要一催再催!”

拿起筷子,端起碗,我就检讨:“对不起,成了习惯就难改了。让你久等了——不过,我笑着说,我的习惯,跟你总是“依了我”很有关系。”举个例子,教书时我利用暑假给数学成绩差的四个学生补代数课,你不但不反对,还主动请缨负责招待中餐,以便下午继续补。我边复习,边教,后来补出了成效,家长送来谢礼,我不在家,你谢绝礼品,处理得很恰当呀!退了休,我按老习惯给村里的孩子补语文或作文,我没要过一分钱。在村民老年学校讲课几年了,也没要过钱。村领导不理解,我老老实实地说,我读书时,从初中到中师,享受党和人民的助学金,现在为村里的父老乡亲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这是应该的。每次说及此事,你老人家总是满意地笑成了一朵大菊花。

我们家有个堂老弟,烟瘾重,半夜也要起来吸烟,不小心烟蒂引发了火灾,一座好屋就毁在他的一只烟蒂中……

所以,我常说:好习惯受益一辈子,坏习惯受害一辈子,有些人的坏习惯,害了他一辈子还没觉察到了呢!这就太可怜了!

粗心往往失败,细心事事成功。这都是个习惯问题。

老伴散文11:快乐理财老来闲

文/章晶

我和老伴的退休金加起来才3500多块,并不算富裕。怎样使这笔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经过不断的探索,我们最终确定了“明确主题,保证储蓄,适当倾斜,重点突出”的持家方略。所谓明确主题,就是明确钱与快乐的关系。钱固然是个好东西,但绝不能让它束缚住我们的手脚,挣钱就是用来使自己快乐的,如果整天费尽心思去算计怎样节省每一块钱,那生活岂不是太枯燥可怕了吗?有了这一思想,怎样解决工资分配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每月领到工资后,我们先将其分成两大部分。首先是固定不变的800元储蓄款,雷打不动。其余的就是根据不同需要分成五笔大小不等的款项:一是家庭日常生活开支;二是给双方父母买东西的孝敬钱;老伴爱美容,特别是有了孙女后,给这两个款项也要单独开列;剩下的就用来应付突发性事件和人情消费。这样的分类,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的时候,只需“照单拿药”就行了。如果有盈余,经“民主协商”,或转入储蓄,或转入其它款项。

在不少人眼里,每年外出旅游一次,似乎太奢侈了些,但我和老伴却不这么认为。一年一度的旅行在我家里是雷打不动的。每年准备到哪里去,先要收集该旅游景点的有关资料,“不打无准备之仗”,出去一次就要有一次的收获。

读书也是人生一大乐趣,退休后,我在书店书摊千挑万拣,寻一本合口味的书便如获至宝。

孙女每月的儿童杂志,也是必支的款项。我们每人都有各自爱读的书。闲暇灯下各自人手一册,倒也有无尽乐趣。书赐给我们知识和智慧,丰富了日复一日单调的生活。

小日子的小算盘再紧巴,退休前当过会计的老伴总能很灵光地拨弄灵活,在算计中过有情调的生活,真的蛮有滋味的!

老伴散文12:太极健身怡晚年

文/钟竹意

我和老伴退休后都发福了,健康体检显示,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高……

一天清晨,我俩散步归来,发现离小区不远处的一块空地上,有一帮老年人在学太极拳,我俩便驻足观望。年过古稀的老教练可真是个热心人,他健步走近我俩温和地说:你们也一起学练太极拳吧,练太极对身体有许多好处。他边说边运用自如地比划着。望着这位古稀老人一招一式柔韧地比划,照实令人羡慕。老伴听后便拽着我走上了“运动场”。

说练就练,我是个急性子,但初学那慢慢悠悠的一招一式,感觉很是别扭。老伴怎么比划也不像那么回事,集体练时老伴还“偷工减料”不认真学,谁知被教练发现了,他来到老伴跟前手把手地教,一边教,一边给老伴讲练太极拳的好处,并告诉老伴他以前身体也很胖,并且经常腰腿疼,自从练了太极拳后体重降了好多,腰腿也不疼了,这让老伴半信半疑。因为眼前的教练身材适中,精神矍铄,腰腿活动自如,太极拳打得十分柔韧到位。老教练这么诚恳热情,碍于面子,老伴不由得跟他一招一式地学起来。老伴比我聪明好学,大约一个周,他就掌握了24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回到家他又成了我的师傅,我俩在客厅对着大镜子比划来比划去,他对我要求很严,每个动作都要求我必须做到位。

坚持练习半年之后,我们又学习了42式、64式。现在不少初学者还拜老伴和我为师傅呢。更重要的是,老伴腰腿变得十分灵活,活动筋骨好像哪儿也不疼了。前不久我们去医院检查了身体,老伴和我的血压、血脂都明显地下降了。我们尝到了练太极的甜头!

老伴散文13:我为老伴来做饭

文/无敌丁老头

我和老伴结婚快四十年了。四十年以来,差不多都是老伴给我做饭。

老伴做饭在众多家妇中而言,可以说做饭手艺算得上一流的水平。尤其是老伴的炸油泡、蒸卤面、包菜角和大肉包子的手艺,我是佩服得无话可说,前后左右邻居说起来也是口口称道。只要我说一声想吃啥啦,老伴马上就给我去做。这么多年,我也一直没有吃够老伴做得饭菜。

可是,近年以来,特别是到了入冬以后不中了,吃不上老伴给我做得那些可口喷香的饭菜了。因为,老伴的一双手患上了风湿病,骨关节增大。前些年,虽说手骨关节大,但是还不疼,如今不行了,开始疼痛了。天气一冷,一点凉风不能见,见了,疼得更为厉害,更不要说用凉水去洗手、淘菜、和面做饭了。因此,我不得不赶着鸭子上架,为老伴来做饭。

说起来做饭这事儿,我也并不是一窍不通,因为想当年自己在外地工作的时候,也曾经起过几年小灶,只不过好几十年不做了,功夫丢了。如今,我为老伴来做饭,尤其是盐味掌握不住,经常菜味不是甜就是咸。由于我平常吃饭的盐味比较重,所以,饭菜往往做咸的时候比较多。

老伴吃饭的盐味比较淡。因此,在做饭的时候,我会尽量注意,少放一些盐。可是,有时候一点把握不住,我还是把饭菜做咸了。我对老伴说了以后,她总是那句话:“咸了没事儿,自己不能做饭,一日三餐能够吃上饭就知足了!”一年多来,对于我做的咸饭咸菜,老伴从来不说其它的,连一句唠叨话都没有说过。但是,话又说回来,老伴给我做饭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如果饭菜甜咸苦辣,有一点不合自己的口味,就大发脾气,唠叨满腹,甚至把饭碗一撩,不吃走人!想一想自己行为,看一看老伴风格,我感到非常的惭愧,让我达心眼里对老伴发出由衷地感动和敬佩。

老伴不爱在集市上买蔬菜。她说蔬菜上打农药,吃了对身体不好。于是,我就在家的小院里和平房上,每年都种植了许多盆黄瓜、豆角、丝瓜、梅豆、辣椒、蒜苗、木耳菜、荆芥和香菜等。黄瓜、豆角、丝瓜特别能结,下来以后根本吃不完,下汤青菜一年四季基本上不用去外边购买。每到做饭的时候,老伴想吃什么无公害蔬菜,我随时就去摘下来给老伴做,天天都是吃新鲜的蔬菜,老伴非常喜欢吃。

俺家做饭多少年就形成了一个规律。每周基本上要安排一顿水饺,一至二顿米饭,其余是面条,因为我们这里有吃面条的习惯。炒菜也是如此。不论做什么菜,一般都是四个盘,要么两荤两素,或者一荤三素,但必须有个凉菜。两个孩子不在家,这么些菜足够我们老两口吃的了。以前老伴做饭是这样,现在,我给老伴做饭仍然没有破坏这个规矩。

老伴没有饮酒的爱好。可是,我爱好中午和晚上喝点酒。我们家有三棵葡萄树,每年能结一、二百斤葡萄果,吃不了,就酿成了葡萄酒。每到吃饭的时候,我都给老伴斟上半杯辣酒或一两葡萄酒,她说喝这些就行了,喝得浑身直发热。

老伴是个医生。她知道风湿性关节炎不好治,除了吃药治疗以外,她每天坚持用手不停地搓揉关节,很有耐心和毅力,已经锻炼好几年了,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过去,老伴的手指骨关节增大,握拳都握不住,现在,她锻炼得骨关节明显小了,能握住手了。

老伴搓揉治疗手骨质增生很有信心,持之以恒。有时候,我看到她是那样的锲而不舍,跟她开玩笑地说,你就不用锻炼了,手以后要是真的不能动了,不能做饭了,饭我来保证给你做!

老伴听了,“噗嗤”一声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甜!

老伴散文14:粽香幽幽

文/王友明

早晨,我和老伴来到菜市场,满眼都是粽叶和粽子。淡绿色的粽叶,一沓挨一沓,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造型各异的粽子,一筐挨一筐,香味淡淡的、幽幽的,沁人心脾……

看着淡绿的粽叶,闻着扑鼻的粽香,我便不由地想到了母亲。一想到母亲,充满心窝的除了久违的温馨之外,就是隐隐的疼痛和无尽的思念。因为,十三年前,母亲故去的日子正是端午节。按照乡俗,端午节的当天,我们便让母亲入土为安了。送别的时刻,我特意在母亲的坟头,放了几个粽子。那淡淡的、幽幽的粽香,不仅飘溢在母亲的身旁,而且永远飘溢在我的心里。

打那时起,母亲、端午、粽叶、粽子这几个词句,便牢牢地镌刻在了我的心扉。老伴同样也没有忘记,每每端午节前,都要买粽叶、包粽子,并供奉在母亲的遗像前,感念母亲,永怀慈恩。

记得小时候,尽管我家的生活境况很差,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是,每到端午节,母亲总要想方设法包点粽子,让我们兄弟三个解解馋。那时候,两个弟弟还小,只知道自己享受美食,却从来没有注意过母亲是不是舍得吃上一个她亲手包的粽子。稍大一点的我,见母亲不吃,就说啥也不肯吃。母亲含着眼泪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快吃吧,我做的时候就已经吃过了。”信以为真的我,才笑眯眯地几口便将一个大粽子吞了下去。吞咽下这人间温暖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在母亲的枝头,再艰难的岁月也能流光溢彩。后来,我长大当了兵,家里的生活条件依然比较差,可只要是端午节前后回家探亲,母亲就会想方设法地包粽子给我吃。我真的不能想象,在那艰难的岁月,母亲是用了怎样的法力变出那些香喷喷的粽子的!

又是一个端午节,又闻到了粽子香,又想到了母亲,我难过得心都快碎了,早已是泪眼婆裟。我知道,今生今世再也吃不到母亲包的粽子、再也享受不到母亲的关爱了。不过,每年的端午节,老伴会包粽子,我照样可以吃到粽子。可吃粽子的时候,不管是大肉粽、蛋黄粽,还是蜜枣粽、豆沙粽,我总感觉缺少了一点味道,增添了一点感伤。对国家来说,端午节已经成为一个弘扬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的载体。对我来说,却是一个每逢端午想母亲的感伤时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