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文章

请欣赏长辈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长辈文章1:残缺之美与惜物之心

文/林颐

听长辈们讲,从前跌碎的瓷碗、漏口的汤盆,他们都会小心收起,等着挑担的匠人经过门前,叫住了,修修补补、涂涂抹抹,还能用。

这门修补技艺,我们叫“锔活”。日本也有类似手艺,使用朱合漆直接粘补,加上金粉,叫“金缮”。金缮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室町时代(1336年),在起初,从茶道世界发端,用于修复价值较高的物品,比如珍贵的茶碗、花器或一些古董艺术品。不过,近年来,金缮修复越来越多地进入日用品领域,并且成为了一种生活理念。

《金缮:惜物之心》,讲述的就是日常世界的金缮故事。器物的欣赏,制造者的心得,使用者的分享,采访者的感慨,人与物的相亲,人与人的交流……作者小泽典代通过系列访谈与写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发掘美好而有趣的题材。附录金缮的简易教程。

修复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如果你看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一定会明白其中的感受。虽然不会那么繁复,道理是一样的。金缮乃至古文物的修复,不仅是技术活,而且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娴熟的手法和无限的耐心。器物的缺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怎样利用自己的所知所能恢复它们的原貌,赋予生机活力而且不能偏离突兀,达至浑然天成的意境呢?每一次修补,都是一次考验,也是一场修行。

我很爱这个场景:三浦产的白萝卜放在颜色相近的白色碗里,汤是浅金色的,浮着几条萝卜丝,咦,金缮在哪里?仔细看,顺着碗边爬下两条金线。难以发觉,因为早就融为一体,就是物的一个部分,生活的一个部分了。没有人会认为用破的碗碟招待客人是失礼的,一餐一饭一饮一啄,配着金缮的器物有着格外的风情,与主人的周到心意、客人的默契相通,十分合称。这就是日本工艺“用之美”的要旨,就是民艺大师柳宗悦所强调的健康之美,闲散之美,在“用”里去体会“美”。

金缮的美,更在于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这些修复后的器具,带着斑驳的伤痕,盘曲冰裂,虬结错杂,不循常规,不羁自由。支离破碎的粉引茶碗,每一道金纹,顺着伤口的断面延淌,是人力无从刻意设计的自如的线条。盘口边沿的补缺,打破了器物原来的固化,再加入的部分化作了“龙睛”,有些仿佛偶然飞至的小虫,甚而有动感。面对它们,完好的原物会显得平庸,没有经历一番寒彻骨,哪来可堪再回味。有弥补的机会,有新的好的开始,这样的象征或许也能给我们一些安慰。生活固然无常,残缺未必绝望。

日常器具是为了使用而制造出来的,因大量生产而廉价,不像文物那么珍贵。现在物质已经不再稀缺,随手抛弃的物品越来越多,何必“修复”这样麻烦?花费金钱,而且很可能比原物价格还高,值得吗?我想,值不值得,因人而异。也许某物有特别的纪念意义,也许单纯就是因为心爱。容易得到的东西,就不怎么珍惜。不要经常那么快消,追求一些坚固,获得一些传承,当后代在拿起某件器物之时,会说道,这是我妈妈、姥姥、爷爷以前用过的呢!为这样的骄傲,欣然而微笑。

长辈文章2:鉴江情结

文/张锡庆

很小很小的时候,从长辈的闲聊中,我知道茂名市(当时是县级市,隶属湛江地区)周围有一条大河叫“鉴江”,江河上有一道拦河坝叫“河坝头”。那时候,我对鉴江最直观的认识就是门前不远处从原野中穿过的那一条人工开挖的小水渠——我们习惯叫它“工业河”——因为它是引工业运河河水过来的。长辈们都说“这就是鉴江河河水。”

其实小水渠的主要作用就是灌溉农田,应该叫农业渠而不是叫“工业河”——更何况,河与渠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只是,老一辈人这样叫习惯了,我们也跟着这样叫。那时候,因为大哥在大队供销社工作,加上我家就在大队部附近,几乎所有下乡的工作组都吃住在我家。工作组的男同志每天工作之余,总会带我到小水渠洗澡。后来,下乡的男知青,也选择在小水渠洗澡;再后来,我们村里的男性,不分年长年幼,几乎全聚在小水渠洗澡——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富裕起来的家家户户相继建起自来水冲凉房才结束。

小水渠渠水清澈,触碰之处,常有鱼虾跃出水面。我和沿渠村民一样,常到渠边垂钓或者用其它工具捕捉鱼虾。几十年过去了,除了渠床被硬底化渠沿砌起坚固墙壁村民不再在这里洗澡之外,小水渠一直默默无闻地灌溉着周边农田,还为附近淡水鱼养殖专业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鉴江,在茂名市农业、养殖业方面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小水渠的源头就是工业运河。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茂名市主要工业用水和市区居民全部饮用水,全靠这条运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工业运河是茂名市的生命之河。而这条工业运河就是从鉴江截流引水过来的。如今,虽然市区居民都用上了附近比工业运河水水质好的水库水作为饮用水,但是工业运河沿线几个乡村民众饮用水的水厂,依然使用工业运河的水源,更何况工业运河对茂名市热电厂、炼油厂等工业用水的影响仍然举足轻重。鉴江,在茂名市工业和人畜饮用水方面的贡献,功不可没。

鉴江是茂名市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域面积9464平方公里,是广东省第三大水系。古时以其水清如镜而得名。鉴江发源于茂名信宜里五大山,流经信宜、高州、化州、吴川等县市汇入南海,全长231公里。真正认识鉴江,还是读初中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跟村里一长辈到化州南盛赶集,趁机参观了南盛墟旁边鉴江河段的拦河坝(当地人叫“河坝头”)。拦河坝雄伟壮观,发大水时,几百米外就能听到洪水挤击闸口的声音;就是平时,河水穿越闸口时的碰撞声十几米外也不绝于耳。拦河坝的主要作用就是将鉴江河水拦腰截住,让河水改道流进茂名市工业运河,用于茂名市的工、农业建设和解决市区人口饮用水等问题。

参加工作之后,我曾经带过几批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到拦河坝参观,还到上游几公里外的那谢岭爬山,让孩子们俯瞰由北往南蜿蜒曲折的鉴江河以及河沿格子般的农田、盒子般的房屋、蚂蚁般的行人,亲历大自然的秀美。

长辈文章3:幸福的秘诀

文/张曼娟

过了三十岁之后,长辈们总是对我语重心长地教诲着:“一个女人再有成就,也比不上终身幸福的可贵,所以,还是要……”在各种媒体上接受访问,总不免被问道:“你结婚了吗?”我说没有。“有准备要结婚的对象了吗?”我说没有。“一定有很多人追求吧?”我仍诚实地回答,没有。

访问者此时便自然流露出一种“了解”的遗憾神情,叹息道:“唉……这样啊?”每当这个时刻,我都会有一种冲动,想要恳切地给予建议:不要,请不要同情我,为什么不问问我对现在的生活是否满意?为什么不问问我是否感觉幸福呢?

所谓的幸福,不在于我们拥有的东西,而是一种身心状态。曾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个亿万富翁,他什么都不缺乏,只缺乏快乐。有一天他路过城外,看见一个住在破屋里的老鞋匠,衣衫褴褛,每天就靠着补鞋勉强糊口为生,却日日哼唱着欢乐的歌。富翁想向他购买快乐的秘诀,于是送给他一大笔钱。从此以后,再听不见老鞋匠的歌声了,他食不安、寝难眠,随时担心有人偷窃或抢劫,又烦恼着如何运用这笔钱。最后,他将钱全数退还富翁,并且将自己发现的快乐秘诀告诉富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什么也不必担心,就会很快乐。”幸福,也就是一种不必担忧的状态。

一个忙碌的职业妇女,加班一个礼拜之后的星期天,睡到中午才起床,蓬着头发穿着睡衣,胡乱煮一碗泡面,忽然觉得幸福。“穿着睡衣吃泡面”就是一种幸福吗?当然不是。而是在昏天暗地的混乱之后,可以松弛怠懒地把节奏放慢,这样的状态让她舒适。一个年近四十的男人向来注重穿着仪容,好不容易有了一个新生儿,他将儿子抱在怀里,与朋友聊天,忽然儿子的尿像喷泉一样,淋了他一身,连头脸也不能幸免。朋友们替他尴尬,他却搂紧儿子又亲又笑,得意得一塌糊涂。“婴儿撒尿在脸上”,就是一种幸福吗?当然不是。而是中年得子的男人,在多年盼望之后的满足与珍爱。

人们都说,小时候有家庭很幸福,但,我们听过许多孩童暗夜的哭声,我们发现那些童年时来自家庭的创伤,对于性格与命运有着多么负面的影响。人们常说,成年以后顺利走入婚姻是一种幸福,但,我们看见婚后因为双方不能协调、反目成仇的夫妻,他们的痛苦宛如置身炼狱。人们又说,老来有儿女承欢膝下是一种圆满的幸福,可是,我们都看过或听过父母亲把养老金、退休金全掏空了,也无法弥补儿女的亏空,心力交瘁而又一无所有。

并不是家庭,而是温暖的家庭;并不是婚姻,而是美满的婚姻;并不是儿女,而是体贴的儿女;这些才是幸福的要素。温暖、美满、体贴,都是一种身心状态,是看不见的,只能够感觉。偏偏,人们铆足了劲儿追求的,往往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误以为那些就是幸福。

所谓的幸福,有时候不仅是一种身心状态,还关乎你的想法。前两个月到深圳去办签名会,上了当地收听率相当高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也是一位女性,我们分享了许多女性的心情,然后,谈到了单身的问题,主持人问我:“现在虽然拥有很多,可是,如果一直没结婚,没有孩子,将来也不能像你的父母一样,分享你的喜悦,会不会觉得遗憾呢?”这个问题从来没想过,我思考了片刻,很诚实地回答:“或许是有些遗憾吧。可是,谁的生命里没有一丝遗憾呢?我们不可能拥有全部的幸福。”懂得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幸福,而又能释怀于那些不属于我们的幸福,便是获得幸福的秘诀。

长辈文章4:神秘风景

文/陈惜拾

长辈中有一个传说,他们传说奶奶年轻时是很貌美的。

长辈中还有一个传说,奶奶是富农的女儿,吃细米长大,会写毛笔字。

儿孙们就偷偷潜入奶奶的房间翻照片,没有传说中美丽的女子,倒看到叔叔伯伯爸爸姑姑儿时的照片,于是你羞我,我推你,嘻嘻哈哈,回去的时候,看着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傻乎乎地笑。

传说也终究也只能是传说。

而奶奶也真如传说中美丽的女子,不苟言笑。她穿着白净的碎花布衣,不愿抱脏兮兮的我。我仰着头看挂在墙上的照片,奶奶梳着顺滑的银发,恬静地笑。

奶奶便只能成为记忆中神秘的风景。梦中年轻时的奶奶竟穿着美丽的旗袍,淡雅地微笑,自然看不清她的容貌。从梦中醒来,疑惑年轻时的奶奶是否着妆。

若为美女,着妆不着妆都一样。

但我最终会走进奶奶的风景。若距离是零,风景便不再是原来的风景。

我在一个深夜离家出走。静谧的村庄,只有明月高悬上空。还是寒冷的冬天,我拖着拖鞋在月牙儿般的小路上发出踢踏踢踏的响声。暗夜里没有一个人,只有冷风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我停在一处路灯下,任眼泪打湿自己的脸庞。

不远处传来大人的喊声,那么急切。我想逃,却不知该逃去哪。除了家,没有地方再可以收留我。黑影里传来脚步声,很短,却很急促。昏黄的晕光下,却显现出奶奶的瘦弱的身影,她停下,一脸忧伤地望着我,朝我招手。我的眼泪便夺眶而出。

永远无法忘怀的那个美丽的夜晚,我的奶奶,竟如此懂得我的悲伤。

我随奶奶回到了家——那时我才发现,奶奶的老屋竟也有家的温馨。她把爸爸妈妈赶走了。我躺在奶奶的身旁,她突然笑着说:“奶奶盖电热毯,可别热着了。”

再也没有传说,再也没有美丽的风景,她不过是我的奶奶。

当奶奶成为一个人的风景,我懂了,奶奶却已老去。

我的奶奶永远是我记忆中一个人的风景。

长辈文章5:尽孝当在长辈健在时

文/叶炳昌

龙年春节,我携家返乡探亲。眼看在世界客都梅县仙湖仙家村辛劳操心了半辈子的父母双亲日益斑白了的双鬓,在军营里服役了27个春秋的我,不禁心生感慨——对长辈思念之情,与其在他们“归仙”之后,莫若在他们健在之时。

于是,我立马作出惊人之壮举:丢下繁重的案头工作,在家乡陪老爸老妈生活一段时间再说!

母亲比老爸年长一岁。老爸属狗,老妈属鸡,用我们家乡的话来说:“妻大一,黄金堆屋脊”,也怪,我们全家虽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本人为买一套军队的“经济适用住房”,甚至欠着公款十余万元,但是总体而言,大家兄弟姐妹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如此一来,无论是省城的我们,还是县城的弟妹,大家都希望爸妈能经常光顾小住。偏偏欠福的是,俺爸妈缺点浪漫和悠闲,总难得双飞比翼。老爸住了老三家,在老二家的老妈总不习惯,一会儿总要赶去老三家;而这时的老五、老四和老六,也不时发出邀请去住的信号。兄嫂常年居住乡下,“洗碗也有相恰时”,对老爸老妈偶有“微词”。但母亲豁然大度,总能坦然。

母亲常年务农。于是乎,我看着她那因年轻时超负荷挑担子导致的微驼之背,心情便出奇地难受。业已八旬的母亲,童年出奇地坎坷。被作为童养媳就卖过四次之多。这些童年的殊苦,老人至今说起仍然痛苦非常。或许殊苦的生活养成的信仰习俗,老人信佛,供奉观音,而且非常虔诚。她那痴迷的境界,为世俗不解,以为她是“病态”。知母莫若子,母亲的许多仙话佛语,命硬为兵的我似乎悟性甚好。七九年那场战争,我在代理排长,事后我听家人说,她竟然有个把月不吃不喝,只用清水或粥汤度日——妈妈操心着我……

父亲是个退休多年的中学教师,用我们村里人现在的话来说,是个“中国式的狼爸”;母亲则暗称他是“恶霸鬼”。慈母酷读书,在我大哥出生之后进过几年“扫盲班”。在我们兄妹和周围邻居的眼里,这对貌视文化水平悬殊的夫妻,出奇地恩爱。这也是我们为人子女的洪福。母亲至今津津乐道的,是她当年“扫盲”的辉煌成绩:“我是当年的班长哦!三门课都考100分,老师非要我当。其实,我想多读点书,不太愿意,尤其不喜欢唱歌,就想多认点字。”

现在,我陪老妈晨运,总能碰到他当年“扫盲班”的同学,于是她老人家又不免来一番吹嘘:“某某读书老打瞌睡,我每科总得满分,老师如何如何,某某怎样怎样……”看妈那神情,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学生年代,神情宛如孩子。如今,母亲的精神奇好,中午从来不休息,清晨也起得早,完成每日她那烧香拜佛的“功课”之外,便是读报认字,写写画画。她那口袋里,圆珠笔和纸是常备的。

不觉间,在粤东梅州仙家村陪老爸老妈已一个多月了。我决定,一直陪到清明前后,因为老妈身体时好时坏。通过这段日子的沉思,我似乎省悟了一个十分简单明了的道理:

与其在老人归仙之后痛哭流涕,不如在长辈健在之时嘘寒问暖;与其在老人归仙之后刻意纪念,莫若在长辈健在之时端汤送水。用我老妈睿智而实在的话来说就是:

“阿炳,我希望我活着的时候,你能多陪我一分钟;也不愿在我骑鹤时你为我守候几天几夜。

“我宁愿我活着的时候,你能陪我多说些话,尤其是贴心鼓励的话;也不想在我走后,你在诀别时送葬前朗读那委婉哀悼的诗篇;

“我很想在我活着的时候,能经常看到你期待一生相守的目光;却不想在我百年归仙的时候,看到你痛苦追悔的目光……”

阿妈所言极是。我当努力践行。

长辈文章6:梦中见到一位长辈

文/空谷花明

是一位伯母。

伯母去世很早,我对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好像全家人都不喜欢她,祖父、祖母都嫌弃她,母亲每次提起她,都很生气。据说,她确实做了一件错事,连累了全家。

真是好奇特,梦见她和母亲一起收割麦子,两个人相处得很不错。我老远看见她们,说是要送点给她们吃,却是没有,不知道怎么的,身旁突然出现一棵果树,树上有成熟的果子。果子熟透了,软软的,香气扑鼻。我伸手摘了几个,给大家送去。母亲很高兴,接过去吃了,伯母却躲在母亲的身后,嘻嘻哈哈笑着,没有接。

伯母的娘家,非常贫穷。本以为嫁到李家,可以享福,没想到山河变易,家财散尽,她一点福都没捞着享,倒是和大家吃了一辈子的苦。伯母生了四个孩子,老大、老二皆亡故,老四是一个千金,和我同岁,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因照顾不周,突然去世。这件事对伯母打击极大,没多久也病逝了。

这个梦给我极大地宽慰,原来伯母也很和善啊!

长辈文章7:吃辣子面的长辈

文/雪潇

甘肃省秦安县,有一样辣你舌尖的面,名字火辣,就叫辣子面。

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隔几天就会到新马路吊桥那儿的王家肉铺子里去吃一顿辣子面。王家肉铺子的辣子面生意红火,人满为患,那些进城赶集的乡下人,先要一个大黑碗,空的,把自己带来的干粮掰碎了,填个半碗,然后才去盛面。面就是普通的机器面,煮好了,漂起来,一筷子捞到碗里,再浇一勺肉汤,再挖一勺红红的油泼辣子——辣子面,辣子面,这一勺油泼辣子,其实正是味之所在。当然,还要撒一小撮蒜苗,绿绿地,漂在碗里,漂在汤面上,青山绿水般好看。

所以,隔几天到王家肉铺子里去吃碗肉,我们两袖清风的刘老师虽然做不到,但是,隔几天,到王家肉铺子里去吃顿辣子面,却是刘老师的最爱。

隔着一条马路,我们远远看见:吃辣子面的时候,刘老师会把袖子挽起来——像是要和人打架,但他操起的却是一双筷子,他的筷法极为娴熟:筷子往碗里一插,手腕一抖,再一挑,那面就被他从碗里挑出了一尺多高,然后刘老师把头一歪,拿眼看住了、看准了,就一口吞去,然后就是一阵猛吸,吸,吸,吸……可能有些噎,于是他就扭头喝了一口旁边的面汤,然后重振旗鼓,继续大快朵颐。

我们因此对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大大地减少了尊敬!

在当时我们只有小学三年级的幼稚逻辑中,一个像刘老师这样追求口福的人是不值得尊敬的!一个当老师的人,天天教育着我们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但是,他自己却如此嘴馋,馋得隔三岔五就要去吃辣子面,而且吃相是那么投入、那样沉醉、那样入迷,这怎么能让我们这些在陋巷的穷小子对他肃然起敬呢?

我们理想中的老师,应该和我们吃一样的饭、受一样的苦!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奇怪心理。

那是一个麦子黄了的夏天,正在院子里磨镰刀的父亲突然停下了。他慢慢地站起来,扶着他的腰,像是下了什么很大的决心,也像是突然顿悟了,他对我说:“去,箱子里有钱。把饭罐儿提上,去你王爸的肉铺子,提两碗辣子面来!”

父亲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真是太突然了,突然得我连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父亲让我去王家肉铺提辣子面,这显然是一种奢侈的“下馆子”的行为,难道我无比尊敬的、艰苦奋斗的父亲居然也会嘴馋么?难道我母亲做的饭,他竟然会觉得吃不下去么?他今天让我去提辣子面,明天会不会让我去提那香喷喷的熟肉呢?

于是,我的回答,竟然是对父亲严厉的质问:“为啥?”

“不为啥!想吃了——你不想吃吗?”我想到了那肉汤,咂了一下口水说:“想是想,就是……”

“去吧去吧,吃饱了下午还要上山割麦哩!”

我去厨房取饭罐儿的时候发现母亲坐在灶头前一声不吭。看见我进来,她就把饭罐儿用抹布里里外外擦了一遍,光光亮亮地递给我。看见我好像还不能理解,她就努力地一笑,说:“要割麦呢,太辛苦了,你们吃好些!”

什么“你们——吃好些”?听母亲的口气,难道她自己就不吃吗?

于是我生平头一回登上了王家肉铺子的高高台阶。虽然我不是买熟肉去的,虽然我仅仅是去提辣子面的,但这足以让我感到骄傲,同时,也足以让我感到堕落!看着王家胖大伯将一把一把的机器面扔进了沸水滚滚的大锅里,看着它们在热气腾腾的锅里旋转,看着那一双胖手大筷子把它们捞进了饭罐,看着喷喷香的肉汤被大铁勺浇进了黑色的瓦罐儿,看着油泼辣子落入罐中又迅速漂起,看着那汤面一下子红色弥漫,像一片红云散开,再看着一大把蒜苗芫荽撒入其中,红绸子上绣了鲜绿的叶子……我几入云里雾中,如临天堂仙境,如在幻觉梦乡,直到王家胖伯用他的油手将我醍醐灌顶——他摸了一把我的头说:“好了,给,提好!听说你念书还能成!”

我小心翼翼地接过来,像接过一件昂贵的艺术品,像接过了一个脆弱的梦。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下那台阶的,我只记得那表扬了我的人还在说:“提好了,路上不要漾出去了。回去向你爸问好!”

他的这最后一句话让我十分纳闷:“我爸爸又不是你们这儿的常客,难道你们认识我爸爸?”我于是回头朝王家肉铺子又看了一眼,我的眼里似乎清晰地闪现出我们刘老师的影子,也似乎闪现出我父亲的影子。他们两个却是互相认识的。刘老师捶着我的胸脯教育我的时候,总是要说这半句话:“要不是看在你爸的面子上……”他的意思是:“要不是看在你爸的面子上,我才不捶你呢!我捶你我就是吃饱了没事干!”所以我从小就知道:一个老师,如果撒手不捶哪个学生了,这个学生就有了大麻烦!

现在,我的父亲,我的刘老师,他们两个都已作古多年。愿他们两个能够隔三岔五,在天堂的桌子上,一边说着话,一边吃辣子面!也愿他们说话的时候,能够顺便说起人间的我!

长辈文章8:浮山井仔

文/张南山

村里有一个长辈说过,他年轻时,有一次和两个族弟挑芒果去浮山圩卖,却卖不出去,本来靠卖芒果后吃饱午饭再返回,泡汤了。他们向一户人家讨了一个咸萝卜,掐成三截,每人一截,走到井仔边,和着井水吃。居然精神大振,浑身是劲。硬生生把百斤重的芒果挑回,往返行程一百里。他还说浮山井仔井水清凉如冰,清甜如蜜,生津解渴,提神醒脑,更是饱了肚皮。于是,我从小就产生了要去浮山井仔看个究竟的想法,不仅要一饱眼福,还要一饱“口”福。

几十年一闪而过,突然,机会来了!有一天,杨女士邀请:“张先生,若下次回故乡,务必来家喝茶。”我颇感兴趣地问:“你家离井仔多远?”杨女士回答:“井仔就在家旁。”

我的心里就免提有多高兴了,用浮山井仔泡出来的茶水,一定色香味俱全。我很想马上就回去,下午就回,我不坐公车,自己开女式摩托车回去,一路上风景如画,优哉游哉!虽然日已偏西,阳光照在脸上、手臂上,还是热辣辣的感觉。四十分钟后,驶入浮山圩,支路几十米远处,我看到了她。中等身材,头发后梳,一把马尾,椭圆形的秀丽面容,挂满笑容。

茶过三巡,我便告辞,因为我下午除了观赏井仔,还要争分夺秒去拍摄汤溪日落。临出门,我特地向杨女士要了一个塑料瓶子,告诉她:“我要去井仔装水。”

杨女士送我一个可以装十斤水的塑料瓶,我接过手,深感不好意思,我是不是太贪心了?看她的表情,她似乎说:欢迎你天天来装水。

在杨女士的手尾尖处,三四米宽水泥路左下侧,有三四个少女围着的地方,便是浮山井仔。路上一辆三轮车装了几百斤水,刚刚启动要走。我大吃一惊,原来一次性可以装这么多水,井仔如此慷慨大方,我也就不难为情了。

我提着瓶子走到井仔边,对一个穿白色T恤粉红色短裤的少女说:“小妹妹,能不能把瓢借我用一下?”

她没有回答,却直接把青色塑料瓢递给我,看着我如何装水。我接过手,心情舒畅,蹲下来,从井仔内舀了七次水,才把瓶子装满。水是任取不恼,这本身就充满故事。我把瓢还给她,并且谢谢她,她倒不好意思地涨红了脸。

这是一个内圆外方的六角形石井,直径五十公分左右,井沿一尺以上,井水和井面相差也只尺把深。我认为,井壁应该有排水暗涵,才能保证井水不溢也未曾销蚀,固定于一个高度,而在某一地方,应该是水如泉涌,滔滔不绝。井栏深至少女膝盖,两尺来宽,外井护栏也是六角形,宽两米足,比井台低半尺以上,都是灰色大理石铺面,清洁,美观,耐用。当然,浮山井仔水不含富有的矿物质,没有巴马水的长寿光环,然而,在珍惜青山绿水的当下,有了这么一处自然的取之不竭、清凉甘甜、不入俗套的泉水,就已经是天地豪情了。我把水放好,拿出相机,对这个美妙的井仔进行拍照。两个少女马上转过身去,不是她们无礼貌转一个背后过来,而是她们不愿张扬其清纯的美丽。

没有浮山人的时候,就有浮山井仔;没有浮山圩的时候,就有浮山井仔;我为千万年来,浮山井仔水的流逝,深为惋惜。东官村后有一条河,大石头冒出水面,鹅卵石堆满河滩,还有顽强的水草,河水清澈见底,潺潺东流,原有曲尺木桥,与世无争,宛如桃花源里,加上金黄色的夕阳,美丽得桥上的行人不慎就掉落水里,却乐得一身清凉。我认为,浮山井仔的泉水一定来自这河的源头,这河的神韵之中。

面对妙哉的井仔,我认真地拍了好几个镜头,才心满意足、感激不尽地离开,且一步三回头。

长辈文章9:吃辣子面的长辈

文/雪潇

甘肃省秦安县,有一样辣你舌尖的面,名字火辣,就叫辣子面。

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隔几天就会到新马路吊桥那儿的王家肉铺子里去吃一顿辣子面。王家肉铺子的辣子面生意红火,人满为患,那些进城赶集的乡下人,先要一个大黑碗,空的,把自己带来的干粮掰碎了,填个半碗,然后才去盛面。面就是普通的机器面,煮好了,漂起来,一筷子捞到碗里,再浇一勺肉汤,再挖一勺红红的油泼辣子——辣子面,辣子面,这一勺油泼辣子,其实正是味之所在。当然,还要撒一小撮蒜苗,绿绿地,漂在碗里,漂在汤面上,青山绿水般好看。

所以,隔几天到王家肉铺子里去吃碗肉,我们两袖清风的刘老师虽然做不到,但是,隔几天,到王家肉铺子里去吃顿辣子面,却是刘老师的最爱。

隔着一条马路,我们远远看见:吃辣子面的时候,刘老师会把袖子挽起来——像是要和人打架,但他操起的却是一双筷子,他的筷法极为娴熟:筷子往碗里一插,手腕一抖,再一挑,那面就被他从碗里挑出了一尺多高,然后刘老师把头一歪,拿眼看住了、看准了,就一口吞去,然后就是一阵猛吸,吸,吸,吸……可能有些噎,于是他就扭头喝了一口旁边的面汤,然后重振旗鼓,继续大快朵颐。

我们因此对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大大地减少了尊敬!

在当时我们只有小学三年级的幼稚逻辑中,一个像刘老师这样追求口福的人是不值得尊敬的!一个当老师的人,天天教育着我们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但是,他自己却如此嘴馋,馋得隔三岔五就要去吃辣子面,而且吃相是那么投入、那样沉醉、那样入迷,这怎么能让我们这些在陋巷的穷小子对他肃然起敬呢?

我们理想中的老师,应该和我们吃一样的饭、受一样的苦!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奇怪心理。

那是一个麦子黄了的夏天,正在院子里磨镰刀的父亲突然停下了。他慢慢地站起来,扶着他的腰,像是下了什么很大的决心,也像是突然顿悟了,他对我说:“去,箱子里有钱。把饭罐儿提上,去你王爸的王家肉铺子,提两碗辣子面来!”

父亲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真是太突然了,突然得我连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父亲让我去王家肉铺提辣子面,这显然是一种奢侈的“下馆子”的行为,难道让我无比尊敬的、艰苦奋斗的父亲居然也会嘴馋么?难道我母亲做的饭,他竟然会觉得吃不下去么?他今天让我去提辣子面,明天会不会让我去提那香喷喷的熟肉呢?

于是,我的回答,竟然是对父亲严厉的质问:“为啥?”

“不为啥!想吃了——你不想吃吗?”我想到了那肉汤,咂了一下口水说:“想是想,就是……”

“去吧去吧,吃饱了下午还要上山割麦哩!”

我去厨房取饭罐儿的时候发现母亲坐在灶头前一声不吭。看见我进来,她就把饭罐儿用抹布里里外外擦了一遍,光光亮亮地递给我。看见我好像还不能理解,她就努力地一笑,说:“要割麦呢,太辛苦了,你们吃好些!”

什么“你们——吃好些”?难道她就不吃吗?

于是我生平头一回登上了王家肉铺子的高高台阶。虽然我不是买熟肉去的,虽然我仅仅是去提辣子面的,但这足以让我感到骄傲,同时,也足以让我感到堕落!看着王家胖大伯将一把一把的机器面扔进了沸水滚滚的大锅里,看着它们在热气腾腾的锅里旋转,看着那一双胖手大筷子把它们捞进了饭罐,看着喷喷香的肉汤被大铁勺浇进了黑色的瓦罐儿,看着油泼辣子落入罐中又迅速漂起,看着那汤面一下子红色弥漫,像一片红云散开,再看着一大把蒜苗芫荽撒入其中,红绸子上绣了鲜绿的叶子……我几入云里雾中,如临天堂仙境,如在幻觉梦乡,直到王家胖伯用他的油手将我醍醐灌顶——他摸了一把我的头说:“好了,给,提好!听说你念书还能成!”

我小心翼翼地接过来,像接过一件昂贵的艺术品,像接过了一个脆弱的梦。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下那台阶的,我只记得那表扬了我的人还在说:“提好了,路上不要漾出去了。回去向你爸问好!”

他的这最后一句话让我十分纳闷:“我爸爸又不是你们这儿的常客,难道你们认识我爸爸?”我于是回头朝王家肉铺子又看了一眼,我的眼里似乎清晰地闪现出我们刘老师的影子,也似乎闪现出我父亲的影子。他们两个却是互相认识的。刘老师捶着我的胸脯教育我的时候,总是要说这半句话:“要不是看在你爸的面子上……”他的意思是:“要不是看在你爸的面子上,我才不捶你呢!我捶你我就是吃饱了没事干!”所以我从小就知道:一个老师,如果撒手不捶哪个学生了,这个学生就有了大麻烦!

现在,我的父亲,我的刘老师,他们两个都已作古多年。愿他们两个能够隔三岔五,在天堂的桌子上,一边说着话,一边吃辣子面!愿他们说话的时候能够顺便说起人间的我!

长辈文章10:秋游牛山

文/李永明

小时候,有长辈经常指着北面最高的山峰对我们说:“看着,那座最高的山,就叫牛山”。

长大后,听到很多与牛山有关的传说,什么金牛的传说、望京石的传说、黄巢练兵场等,便认为,牛山是一座传说之山、神秘之山。从那时起,就对牛山心生向往。

牛山村,在巍巍的牛山脚下,被群山包围。路程虽然不远,车却不可以开快,因为弯道多,且急。在牛山村的村口,通过宣传标语得知,汉滨区倾力打造的“秦巴水街”原来就在牛山村的脚下,秋日里的水街,别具一番风情。

我们不由地审视起“秦巴水街”来:“街”以涧为界,涧或深或浅,或宽或窄。涧里,全是石头,跟江河里的石头相似,只是江河里的石头日益减少,有的甚至于已很难见到。但这里的石头,透过上面厚厚的落叶和青苔,能够看出它的原始。这里的石头,或大或小,或方或圆,或横放或侧卧,或者隐藏水里,或者浮出水面,不一而足。涧里的流水,明显发源于牛山,因为没有污染的缘故,这里的水绝对干净、清亮。涧里的水流受石头的阻隔,有的成为“潭”,有的成为“溪”。虽然都为潭,但潭跟潭的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深度也不一样;虽然都为溪,但溪跟溪的宽度不同,水的流速也不同。总体看来,是溪水潺潺,潭潭相连,水流淙淙。由于溪水和潭的富于变化,游客就看得入迷,啧啧感叹大自然对牛山村的情有独钟。

“街”巷的两边,或者是柿子树,或者是桂花树,或者是几根水竹。柿子树,野生的居多,俗名叫“火罐柿子”,密密麻麻小火把似的柿子,看起来非常耀眼;桂花树已经开花,有的开的是黄花,有的是白花。花繁密清香,是那种用语言无法描述的香。面对这样的香,游客能做的,就是悄悄地做深呼吸。

向“街”的两岸抬头望去:两面的山上,无论是哪块梯田,或者是哪块坡地,除了密密匝匝的其他树外,就是茶树。面对这里的好水,面对山顶上飘浮的一缕缕白云,都会觉得这里的茶叶是茶中的上品。

到了牛山村,就必须去参观山顶的牛山庙。山顶视野无限开阔。向南望去,山头的房子古色古香,其中一座青砖砌就、宏大坚固的四合院建筑,占据了大半个山头!停车场上已经有几十辆汽车,再停二三十辆汽车也没问题。想起这里就是当年黄巢练兵的场地时。

来到这里,侧耳细听,没有一丝杂音,偶尔传来的鸟鸣声,把这里衬托得更加寂静。站在这里,视野格外开阔,心情格外舒畅。不经意间拂过的阵阵秋风,是那么清爽,那么惬意!

长辈文章11:人生就是画一个圆

文/王国梁

去看望一位长辈,与他聊了很多。他这辈子走过了很多地方,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也经历过起起落落,在外漂泊多年,历经辗转,如今回到老家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颇有些感慨地说:“人这一辈子,就是在用自己的脚步画一个圆。”

他的话,我能够领会。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离开,去外面的世界纵横驰骋,兜兜转转一圈后,归来,回到原点。回头看看自己的足迹,正好是画了一个圆。

青年时代,我们总是瞪大好奇的眼睛,张望着外面的世界。我们总以为,世界如此精彩,不用脚步去丈量一番,就是辜负了生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追梦的脚步也越来越慢了。那些实现的、未实现的所谓梦想,在我们心中的分量不再那么重了。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人生的旅途再丰富,我们终究要结束漂泊,生活终究要尘埃落定。走过了太多的路,看过了太多的风景,忽然有一天,我们幡然醒悟,其实我们出发的地方才是离心最近的地方。人都有根深蒂固的恋家情结,我们的出发之地,类似于精神襁褓,有最初的温情记忆,也保留着我们最本真最质朴的喜好,所以我们还会循着它的味道走回来。回到原点,心就安定了。

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回归。我想,这应该是我们人生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我们只能是井底之蛙,守着井口的一片天却以为看到了全世界。世界那么丰富而神奇,真的应该走出去闯荡一番。只有走过了万水千山,双脚才会与心灵相通,才会朝着属于自己的方向走下去。原来,我们用自己的脚步画满一个圆,才会明白生命的真谛:见过了万千风景,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即使失败,我们也不后悔。因为我们尝试过,经历过,看了想看的,做了想做的,几番起伏,终于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长辈文章12:游鬼——长辈眼中的海鱼兄

文/苏伟

昨日深夜,当我正在灯下埋头读书的时候,头顶上方的电话铃声响了,不知为什么,夜深人静时的电话铃声总会让人瞬间心跳加快,脸颊发烫,无论报喜,还是报丧,全都一个样。

我“嚯”的一下翻起身,抓起电话,直呼:“喂,你是哪位?快讲,快讲!”“我把你个碎怂(老家方言,指窝囊废等),我是强宝大(老家方言,相当于爸爸或爹),你爸爸,你听不出我是谁了?”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微弱、有点发颤,一听便知对方是上了年纪且掉了大牙,说话时“噗啦——噗啦——”吸风又吐风的老汉。“噢——是爸爸(老家管叔叔叫爸爸)啊!你这么晚了怎么还没睡觉,想必有什么急事要告知吧?”我一手叉腰,一手拿着电话大声说道。“没事我找你怂干啥?我看你叫书念的越飞越高了,你什么时候才能入乡随俗啊?!”听着二驴叔的慨叹,我不禁做了一个鬼脸,偷偷地笑了起来,心想:这老土渣子,总爱拿乡土风俗当棍,敲打“外乡人”, 若听他的,这书不就白念了!为了应付,我还是将话题折转了回来,问道:“爸爸,有啥要紧事吗?我着急听。”

“你海鱼哥完了(老家方言,相当于死了),昨晚从天水拉回来的,才五十岁就死了!按我们的风俗,死在外地的人不能进村,只能将尸首停在村外。这大冷天的,老牛北风叫个不停,直吹的那土像王八(乌龟)壳,一脚踩上去,半个脚都是凉的!海鱼这娃命不好,没死在自家炕上,死在外地,你看吧,那干巴尸首从老远拉来,只能停在村头的土窑中,晚上要人守灵,可一庄没几个人的,老婆子和碎娃娃(老家方言,指小孩)能守灵吗?从来没这事,只能我们这些老汉们去干,全加一起也就十一个人!”

“悲惨!悲哀!悲伤!”

“娃娃!别说那‘洋话’,我听不懂!对什么人,要说什么话。你不晓得,我们十一个老汉聚在一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个个白头,全是娃的爷爷,山庄上那黑娃腰都快弓到膝盖上了,翻年就当太爷了!白头老汉为晚辈在荒野守灵,那风‘呼——哞——’地直刮一夜,没个停的,简直像五六十年代林子中的狼哭,听了让人浑身发麻,头皮起疙瘩。不过,再冷再怕也得守,你有啥办法?摊上这事了,又在这年头,那些少年们决心都大,争抢着往外跑,总觉跑出去就能大发,可他们没想到的是:人死了还要归乡入土,躺到仙人脚下也安全,总不会被人挖掉丢了当游鬼吧!这不,一个个都回来了,年轻人死后靠谁?靠老的守护!老的瘫了靠谁?谁也靠不住!这世道乱了,乱了!唉——”

“爸爸!你们真是太不容易,听你讲,我心像刀割一般痛!”

“你看你这怂说的,跟我们的现实能一样吗?你怂真是生在福中不知农人苦!你好好想想你爷和你婆,他们就是这么过的,那年代活着也是太难了!没你爷和你婆的操劳,没你大和***的工作,能有你怂的今天?我们这些老的不是不容易,而是可怜啊!面对晚辈的不幸和死亡,我们不会说文绉绉的话,但心里日日夜夜像点着一盏灯,走到哪亮到哪,即使到死也灭不了!不是吗?娃娃,你们都好好想想,看我说的是不是事实。

我扯远了,不说那些,还是说海鱼吧。他的儿女都不小了,究竟多大,我没细问。我只见那儿长的像长枪杆,女子也是肩宽腰圆的大姑娘,我就弄不懂这些娃娃为何这么懒,这么胆小,这么没力气,又这么好脸皮(面子),好穿衣打扮,好说县鬼儿(城里不务实、不厚道之人)的话!除了嘴上‘吧嗒——吧嗒’会说外,正事上样样指不住!在这寒冬的夜里,风一吹,他们就发抖,肚子一饿,就问有无开水泡面,嫌窑脏便是坐不下,躺不倒,净站着,站久了还叫唤腰腿发麻。我们拿木头棒子一点火,火光就亮起来,我们便忙着烤馍吃,一有香味,流浪狗和黄鼠狼全都来了,火光中跃动大小不一的黑影,难以分清哪是狗,哪是黄鼠狼,只听得‘嗷嗷——咕咕——哼哼’一阵叫。有胆大的竟猫腰夹尾,伸着鼻子张着鼻口,往火堆里钻,我顺手抓起一个大土块,朝那畜牲砸了过去,土块正好砸到屁股上,只见那畜牲蹦跳了一下,尾巴一甩,喷出一股烟雾来,那个臭简直无法形容!我这才知它是‘黄仙’, 赶快取出香来,朝火里一塞,点燃后插在土中,随后连磕三头。海鱼的娃不懂,怯生生地问我:‘三爷,你这是干嘛?’我当时就训了他们一顿,我说:‘你大是个游鬼,还没入土,是很容易上人身的,也可能附在‘黄仙’身上在村里闹人,能不烧香磕头吗?’海鱼的娃娃一听,不知咋的脸色‘刷’一下惨白,‘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哇哇’ 地哭了起来,女儿直喊‘大大——大大啊——我可怜的大大!’看到这一幕,你苍宝爸叹了口气,对着他们说:‘这娃娃才算活清醒了,这才像死了人的样!’娃娃们一哭,那火也像受了感动,经风一吹,‘噼噼啪啪’烧了起来,火星飞贼,狗群也喧闹起来,那叫声真的像孤儿,让人一时弄不清它们是饿得叫,还是冷得哭!”

“唉!如今的苏家峡竟是这般荒凉和凄惨啊!”

“娃娃!你那话如换我来说,就叫真个恓惶!现在这庄里从西到东不过四十人,大多房院都上了锁,院墙上草长的老长,院里的雪积的老厚,只见老鼠的脚印,不见人的背影。能走的男男女女全走了,凡剩下的多为白头老汉和还没长成人的碎娃娃。也有少数三四十岁的女人在家,那是因为她们有病或脑瓜子不灵,在外不好使才留下的。这些女人也懒得要命,怕累怕脏的,既不养猪,又不养鸡,一天就做几顿饭,几乎不出门。男人要定期往来汇钱,晚汇几天都不行,一个个都很狠,把男人当牛使,当儿训,嘿——那男人呢?他们还真的就认女人好!这都是什么事啊?愿咋咋去,反正我们这些老汉们是无法理解的!面对这等丢人现脸的事,我们又不好说,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那回事。如果有老不清醒的,嘴里闲不住就去嘟囔,这下可完了,儿子遭殃了,叫女人既哭又闹又骂,整得像个灰土球,大气不敢出一口。

海鱼前几年走时,我曾好话劝过,他就是不听,总觉得到外打工比种地强。他跑到天水给人家干木匠活,一心想在天水安家,供给娃娃上学。他本有哮喘病,一直在吃药,从未见大的好转,带病给人干活,为了娃娃顾不上自个,没有其它出息,只能豁出命去。几年下来,他是挣了点钱,但他们的花销太大,既要供孩子,又要租房子,还要看病吃药,哪够?到头来,钱用光了,病也没治好,两耽误,才落了个这般结局!天水烧死人、埋人都要钱,而且那地方哪能让人安心,买个‘馍头’大点的坟墓,将骨灰往里憋屈地一搁,看了都让人觉得心里透凉!海鱼在外面容不下时,只能归乡,就是归来也是游鬼,躺在故土下,惦记天水那个破家,还要来回折腾啊,他能放心下女人和娃娃吗?!

娃娃!你海鱼哥这一完,那病身子女人和懒怂娃娃咋办啊?他们能回来务农?他们真能变成城里人?我看难啊!娃娃!爸爸给你说这话的意思是:苏家峡虽穷,但别忘了根!再穷的黄土也埋人!我们的老仙人都埋在这里,一辈一辈往下传,我们一辈只剩三兄弟了,你们这辈亲堂十七个兄弟中,已走一个。我们这辈人死光后,看你们一辈咋弄,我们就管不着了!娃娃!你是庄里人人皆知的大写家,别烦我唠叨,老汉的破嘴不一定全讲胡话,你好好想想,看是不是这道理!”

与二驴叔通完话,我陷入久久的沉思:是什么力量让故乡农村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在我辈与长辈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隔膜,以至于这般难以沟通?读书人自以为或深反思的那个故乡与活在现实的这个故乡为何如此不同?二驴叔朴素的讲述中一定就无什么真理可言?读书人对血脉之根的认识,就一定高于坚守土地且勤劳又实干的农民?

想着,想着,夜的寒气包围了我,我浑身发冷,颇感无助,于是,将灯熄灭,透过窗外白灿灿的月光,我仿佛看到了月夜下贫瘠的故乡山脉,以及那团在荒野外充分燃烧的柴火和纷纷飘洒的飞灰……

这是多么可怕的乡愁!

长辈文章13:梦的追逐

文/常欣萍

从小就听身边的长辈说:长大后要上学,将来当老师,也可能是受亲戚的影响,从小就有一个梦就是考大学,当老师。时光匆匆,我已经长大了,也考上了大学,也开始了实习,站在三尺讲台上是实现着自己的梦,完成着自已的愿望。虽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我真正地追逐这个梦想的时候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可是在自已的坚持与努力奋斗下也实现了,到达了成功的彼岸。

当看见这些可爱的学生的时候,就觉得校园之所以这么美好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有他们天真的笑声充满校园,有他们激情澎拜的青春活力校园,校园才可以这么迷人。朗朗的读书声,清脆的声音,也不断地鼓舞着老师们,让老师们在工作中也是幸福快乐的,虽然会累,可是因为有学生也会变得很欣慰。

在课间和学生们诉说自己当年的上学经历,感觉历历在目,仿佛昨日一般,记忆犹新,跟他们说着这些回忆是心里是那么的快乐,学生们也很感兴趣地听你说着,感觉就像和老同学老朋友回忆一样,同时也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去实现他们的梦想。

青春奋斗不止,梦想的脚步也不止。每天讲课时就是在实现着自已的梦,感觉是那么幸福,传授自已的知识给他们觉得那么地有意义,有价值。作为一名老师是件多么快乐与幸福的事情。因为满足所以快乐,看到学生好好地在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就足够了,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学生好。

梦的路上有亲人的陪伴有朋友的陪伴有老师的陪伴有学生的陪伴,这么多人都在自已也不会感觉到孤独,因为心中有梦,所以更加的坚定支持着自已,所以更加坚持不解的向前走,不断地在梦的路上奔跑,路途的风景也是那么的迷人。

在顶岗实习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了作为老师的幸福,也越来越喜欢上了老师这个职位,也越来越喜欢学生们,也越来越喜欢课堂,也越开越享受这里的实习生活。

长辈文章14:吃辣子面的长辈

文/雪潇

甘肃省秦安县,有一样辣你舌尖的面,名字火辣,就叫辣子面。

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隔几天就会到新马路吊桥那儿的王家肉铺子里去吃一顿辣子面。王家肉铺子的辣子面生意红火,人满为患,那些进城赶集的乡下人,先要一个大黑碗,空的,把自己带来的干粮掰碎了,填个半碗,然后才去盛面。面就是普通的机器面,煮好了,漂起来,一筷子捞到碗里,再浇一勺肉汤,再挖一勺红红的油泼辣子——辣子面,辣子面,这一勺油泼辣子,其实正是味之所在。当然,还要撒一小撮蒜苗,绿绿地,漂在碗里,漂在汤面上,青山绿水般好看。

所以,隔几天到王家肉铺子里去吃碗肉,我们两袖清风的刘老师虽然做不到,但是,隔几天,到王家肉铺子里去吃顿辣子面,却是刘老师的最爱。

隔着一条马路,我们远远看见:吃辣子面的时候,刘老师会把袖子挽起来——像是要和人打架,但他操起的却是一双筷子,他的筷法极为娴熟:筷子往碗里一插,手腕一抖,再一挑,那面就被他从碗里挑出了一尺多高,然后刘老师把头一歪,拿眼看住了、看准了,就一口吞去,然后就是一阵猛吸,吸,吸,吸……可能有些噎,于是他就扭头喝了一口旁边的面汤,然后重振旗鼓,继续大快朵颐。

我们因此对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大大地减少了尊敬!

在当时我们只有小学三年级的幼稚逻辑中,一个像刘老师这样追求口福的人是不值得尊敬的!一个当老师的人,天天教育着我们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但是,他自己却如此嘴馋,馋得隔三岔五就要去吃辣子面,而且吃相是那么投入、那样沉醉、那样入迷,这怎么能让我们这些在陋巷的穷小子对他肃然起敬呢?

我们理想中的老师,应该和我们吃一样的饭、受一样的苦!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奇怪心理。

那是一个麦子黄了的夏天,正在院子里磨镰刀的父亲突然停下了。他慢慢地站起来,扶着他的腰,像是下了什么很大的决心,也像是突然顿悟了,他对我说:“去,箱子里有钱。把饭罐儿提上,去你王爸的肉铺子,提两碗辣子面来!”

父亲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真是太突然了,突然得我连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父亲让我去王家肉铺提辣子面,这显然是一种奢侈的“下馆子”的行为,难道我无比尊敬的、艰苦奋斗的父亲居然也会嘴馋么?难道我母亲做的饭,他竟然会觉得吃不下去么?他今天让我去提辣子面,明天会不会让我去提那香喷喷的熟肉呢?

于是,我的回答,竟然是对父亲严厉的质问:“为啥?”

“不为啥!想吃了——你不想吃吗?”我想到了那肉汤,咂了一下口水说:“想是想,就是……”

“去吧去吧,吃饱了下午还要上山割麦哩!”

我去厨房取饭罐儿的时候发现母亲坐在灶头前一声不吭。看见我进来,她就把饭罐儿用抹布里里外外擦了一遍,光光亮亮地递给我。看见我好像还不能理解,她就努力地一笑,说:“要割麦呢,太辛苦了,你们吃好些!”

什么“你们——吃好些”?听母亲的口气,难道她自己就不吃吗?

于是我生平头一回登上了王家肉铺子的高高台阶。虽然我不是买熟肉去的,虽然我仅仅是去提辣子面的,但这足以让我感到骄傲,同时,也足以让我感到堕落!看着王家胖大伯将一把一把的机器面扔进了沸水滚滚的大锅里,看着它们在热气腾腾的锅里旋转,看着那一双胖手大筷子把它们捞进了饭罐,看着喷喷香的肉汤被大铁勺浇进了黑色的瓦罐儿,看着油泼辣子落入罐中又迅速漂起,看着那汤面一下子红色弥漫,像一片红云散开,再看着一大把蒜苗芫荽撒入其中,红绸子上绣了鲜绿的叶子……我几入云里雾中,如临天堂仙境,如在幻觉梦乡,直到王家胖伯用他的油手将我醍醐灌顶——他摸了一把我的头说:“好了,给,提好!听说你念书还能成!”

我小心翼翼地接过来,像接过一件昂贵的艺术品,像接过了一个脆弱的梦。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下那台阶的,我只记得那表扬了我的人还在说:“提好了,路上不要漾出去了。回去向你爸问好!”

他的这最后一句话让我十分纳闷:“我爸爸又不是你们这儿的常客,难道你们认识我爸爸?”我于是回头朝王家肉铺子又看了一眼,我的眼里似乎清晰地闪现出我们刘老师的影子,也似乎闪现出我父亲的影子。他们两个却是互相认识的。刘老师捶着我的胸脯教育我的时候,总是要说这半句话:“要不是看在你爸的面子上……”他的意思是:“要不是看在你爸的面子上,我才不捶你呢!我捶你我就是吃饱了没事干!”所以我从小就知道:一个老师,如果撒手不捶哪个学生了,这个学生就有了大麻烦!

现在,我的父亲,我的刘老师,他们两个都已作古多年。愿他们两个能够隔三岔五,在天堂的桌子上,一边说着话,一边吃辣子面!也愿他们说话的时候,能够顺便说起人间的我!

长辈文章15:神秘风景

文/陈惜拾

长辈中有一个传说,他们传说奶奶年轻时是很貌美的。

长辈中还有一个传说,奶奶是富农的女儿,吃细米长大,会写毛笔字。

儿孙们就偷偷潜入奶奶的房间翻照片,没有传说中美丽的女子,倒看到叔叔伯伯爸爸姑姑儿时的照片,于是你羞我,我推你,嘻嘻哈哈,回去的时候,看着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傻乎乎地笑。

传说也终究也只能是传说。

而奶奶也真如传说中美丽的女子,不苟言笑。她穿着白净的碎花布衣,不愿抱脏兮兮的我。我仰着头看挂在墙上的照片,奶奶梳着顺滑的银发,恬静地笑。

奶奶便只能成为记忆中神秘的风景。梦中年轻时的奶奶竟穿着美丽的旗袍,淡雅地微笑,自然看不清她的容貌。从梦中醒来,疑惑年轻时的奶奶是否着妆。

若为美女,着妆不着妆都一样。

但我最终会走进奶奶的风景。若距离是零,风景便不再是原来的风景。

我在一个深夜离家出走。静谧的村庄,只有明月高悬上空。还是寒冷的冬天,我拖着拖鞋在月牙儿般的小路上发出踢踏踢踏的响声。暗夜里没有一个人,只有冷风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我停在一处路灯下,任眼泪打湿自己的脸庞。

不远处传来大人的喊声,那么急切。我想逃,却不知该逃去哪。除了家,没有地方再可以收留我。黑影里传来脚步声,很短,却很急促。昏黄的晕光下,却显现出奶奶的瘦弱的身影,她停下,一脸忧伤地望着我,朝我招手。我的眼泪便夺眶而出。

永远无法忘怀的那个美丽的夜晚,我的奶奶,竟如此懂得我的悲伤。

我随奶奶回到了家——那时我才发现,奶奶的老屋竟也有家的温馨。她把爸爸妈妈赶走了。我躺在奶奶的身旁,她突然笑着说:“奶奶盖电热毯,可别热着了。”

再也没有传说,再也没有美丽的风景,她不过是我的奶奶。

当奶奶成为一个人的风景,我懂了,奶奶却已老去。

我的奶奶永远是我记忆中一个人的风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