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岁末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岁末的散文(精选10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岁末的散文1:家是年的方向

文/翟杰

光阴流转,岁末将至,当年的气息丝丝缕缕逼近眼前,心就有了方向。

过年,就是和家人一起,洗去一年的泪珠及汗水,细数一年的收获与喜悦,祈福来年的顺利和安康;过年,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与告别,也是对现在的品味与思考,还是对未来的憧憬与祈盼。对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家是一个魂牵梦萦的地方,是一个随时随地停靠的港湾,是一盏照亮心灵的明灯,它是那样的令人倍感温馨与舒适。没有谁比只身在外的游子更能体会“回家过年”这个词语的分量与温暖。

回家过年,是一次亲情的回归,是一次人性的回眸,是一座生命的里程碑。不在乎路途有多遥远、多坎坷,心向往之的是在这温馨和睦的节日里,回到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那种氛围之中;回家过年,是对故乡的一次朝拜,对生命的一种瞻仰。衡量一个人是否彻底的离开故土,很多时候以是否回家过年为界定。回家过年,是一种心灵的归依。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有亲情的地方,才是故乡。家和故乡,总能让人幸福回味,让人心生暖意。回家过年,是一道清香浓郁的风景,是感情上的一次充电。哪怕只是呆上一天两天,再出发之时,心也不再虚空。新一年的奋斗,又有了无穷的动力;回家过年,其实是在用脚步完成一次心灵的抚慰与涤荡。找到了年的方向,心便有所安放。

我们要回家,因为那里有亲人倚门望归;我们要回家,因为朋友天各一方,只有在春节方能把酒言欢;我们要回家,因为那里满是我们的童年记忆,那田间小道和门前溪流,是我们真正的心灵港湾。擦去额头上的汗水,抹去脸上的辛酸,脱掉沾满灰尘的衣装,用甜蜜把空空的心房填满。然后朝着家的方向,出发!回家的列车,让窗外的景色瞬息万变,而家却永远定格在心田。飘飞的小雪,凛冽的寒风,连绵起伏的群山,熟悉的乡音,是那样让人永无停歇地想念。想念那红彤彤的对联、雄赳赳的鸡鸣、啪啪响的鞭炮,想念那过年的轻松与欢乐。此时,眼前仿佛已经看见父母兴奋的笑脸,鼻间似乎已经飘来年糕的芳香。当踏上归途,才发现满身的疲惫早已被心底里升腾起的幸福感完全占据。于是,眼睛亮了,嘴角翘了;于是,回忆在发酵,憧憬在蔓延,热血在涌动,只恨飞驰的列车速度太慢,太慢……

过年最大的主题是团圆。父母脸颊上的泪滴已化成了节日的礼花,晶莹地绽放在你我的心田。那一声声唠叨与嗔怪的背后,是深深的舔犊之情。那一刻,沐浴着家人的呵护,一年的压力突然释放,心底里涌起的是无边的温暖。甩开烦恼,换上新衣,点燃鞭炮,贴上春联,一种美好的心绪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弥漫。

家是年的方向。一条叫做“春节”的纽带,把远隔万水千山的家人紧紧相连。它连着长长的思念,还有那永远也剪不断的情牵。

关于岁末的散文2:岁末,雪伴钟声

文/谈笑在指尖

清晨一场雪花飘然而下,轻轻地,静静地,落在睫毛,落在眉梢,落在古寺院内,落在萧瑟的枝头,也落在了我的心中。这场初遇的雪景,将大地变得一片的洁白,干净,胸中那一抹青涩的情思也溢满了心湖。

漫步于古寺院内,那黄墙黑瓦,朱漆大门,仿佛存积了无数的沧桑,显得异常的深沉和庄重,我的心中也感受到从未有过的那种宁静和远空。寺院内风声习习、铃声叮当、梵音袅绕,使人觉得井然有序的寺庙更加的肃穆、庄严而凝重。驻足,凝望四周,万物一片沉寂,只有那悠悠钟磬之声在回响,此地完全沉浸在“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的时空中。

“当――”,“当,当――”。纷纷扬扬的落雪拌着阵阵的钟声,在屋顶上,在树梢间,在竹丛里,荡开,散去;龙雕翅角下的山野,恍如一刹那亮了一下,而后又恢复了铁一般的凝重,四周完全沉浸在一种古朴的静,庄严的静,四大皆空的静中。铁杵一下一下撞击着那铸满篆文的大钟,我的心也在一下一下的颤动。

钟声如雨,洒落到了铺开的时光宣纸上,仿佛在书写着尘世间的过往,圈点着世间的喜怒哀乐痛,宏亮的钟声同时也像在启示着前世、今生和未来的人生之路。几百年来,这钟声“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岁末,听着这“当当”作响的钟声,使人觉得,此时听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声音,而是一种将人唤醒的警示之声,能在万籁俱寂中给人以心灵上的指明,能在喧嚣的尘世中让人进入到一种淡泊的心境中。

岁末之时,人间烟火如常,时光清浅,胸中情怀依旧。四季的更迭里,有多少人,多少事,渐行渐远渐无书;有多少愁,多少忧,被岁月清洗,变得浅而淡,淡到无影无踪;又有多少曲终人散的故事,都被付于似水流年中。

我伫立在悲天悯人的古刹,在宏大透彻的钟声中,默想着曾经的失意;怀念着曾经的欢笑;回味着以往的伤忧。咀嚼尘事的细碎,掬一把烟火的真实,品一段人间的情味,懂得了不再把一切紧紧的握在手中,学会了放下,放下不该牵绊的牵绊;学会了不再执着,丢弃不该执着的执着。知道了在失意中寻找机遇,在忧伤中寻找快乐;在怀念中懂得珍惜;在寂寞中探寻幸福。怀着一颗顺应时节的心,留住一抹融融的温暖,将那一往深情,倾于眉宇间,诉于光阴中。

拥冬,听雪,静听岁末的钟声,沉淀那喧嚣的浮华,过滤掉俗世的浅薄,尽享自然的纯净,相拥寒冬的厚重。“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寺庙里的晨钟在叙说:“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寺庙钟声伴随着古寺的和尚们,不懈修行,当勤精进。

我是俗人,佛家门外之人,却有着自己的心事,喜欢天方夜谭,喜欢丰富的七情六欲,但我却深知,生活在凡尘,事态众生,五彩缤纷,纵使千般惆怅,叹息亦无需过重,人间三千事,理应淡然一笑中。只要守住那份淡雅之心,在岁月的慈悲里,把一切看淡,尽力造就一种居闹市而心静、处清贫而自若的心境,一切的是是非非就不会放在心中,唯此,每一天的生活就会过得安然、快乐和幸福。

关于岁末的散文3:岁末随想

文/黄惜弟

不知不觉,转眼已到岁末;时光如斯,就像岁月更替;在喜迎新年到来的这一刻,总让人回首许多往事,心胸油然激荡澎湃。

岁月是季节的一条长河,人生在流淌不息中走过四季。少亦少,人将老,雕刻年轮,斑驳往事,岁值末瞬,五味陈杂,最容易让人重新拾起旧忆,快乐的心境如何也平静不下来。儿时曾经历的岁末,当时“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情,只能尘封在风花雪月中,虽远且近。

那时的岁末,我拥有满屋的亲人,都是在祖母做着花样年糕与豆包馒头中焦急地等待新年的,也是我唯一快乐的期愿。村里的孩子们提前穿着新做的棉布花袄,胸前挂个线织的小布袋,里面放着一个熟鸡蛋,虽有些眼馋,却总也舍不得吃,要留作和别家的孩子比鸡蛋大小,过着天真无邪的每一天。

那时岁末交节,冬天很冷,屋外刮着大风,也会下雪,屋里没有现在很普及的空调,一盆炉火烧得旺旺的,照得满屋彤红,温暖舒逸。家中的一盆大火,留不住贪玩的孩子们,每天总是闲不住,尽管双手冻得发红,鼻上挂着清涕,也不觉天冷,跑东家串西家,找来成群伙伴,一起到村头堆雪人。

新年的气息总是属于兴奋的孩子们,天使般的快乐着,大人们忙着家什农活,根本没时间照管。淘气的我们,盼着学校快点放假,等到新年还可以有压岁钱,我好几次夜晚做梦,都是高兴得笑出声来。

岁月不老人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曾经的岁月已去,今天的岁末仍如以前,心情却已两样。物已事往,今非昔比,我大学毕业后,离开偏僻的山村,有了工作,安起新家,每天生活在无忧无虑的都市,习惯了满街花花绿绿的风景,但此时仍会想起儿时的山村老家。

老家的昔日却已不再。发压岁钱的爷爷走了,做一手好菜与好看的花式年糕的祖母也离开人世,他们似乎一下子把新年的乐趣全部带走。时下唯一能做的是帮衬父母忙碌一番,住在山村高楼的新家,却再也没有以往孩子们穿红披绿的疯跑与喊叫声,再也没了过去大雪的岁末与孩子们堆雪人的欢乐。

如今的岁末,不再属于我在村外疯跑的时光,让我无限感念,眼前的身边已不能聚首的亲人。韶华已逝,正如我不再写那种童年的日记。现在,我的记事本变得很干净,通常只用几句简单的话,把每天平淡的日子打发。

年年岁岁人相异,却上岁末回首心间时,过去的心情已远,现如今的我,仍然平静地过着日子,仍然会翻开一本亲人的相册,遥想当年的岁末风景。

关于岁末的散文4:岁末絮语

文/杜秀丽

书房里的灯光委婉温馨。窗外冷风轻叩着窗户,有清寒微微漫进。我的眼帘在凝满墨香的文字里碾转,默默地守候着一个心的希望、心的归期。

新年将至,新的开始,新的生活,新的考验也随之而来。我,孤单前行,真的很不坚强。悲与喜,都是我心中的一种情愫,月圆月缺,花开花榭,聚散分离,都会让我黯然神伤……都说岁月无情,因为它总是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带走许多你并不想失去的东西。所有的生命都一样,总是有了诞生就意味着消亡,有了存在就标志着毁灭。没有一朵花可以永远盛开,没有一棵草可以永远繁茂,没有一片霞光可以永不涣散。我们还要不断走下去,忘了开始,未知结局,走着一条千万人重复的看不到尽头的路,一路走来,用迷茫的眼神打量着每一个十字路口,尽管生活带给我们无尽的忧伤,但我们也还要虔诚的感谢时光寂寞着静静流淌,把许多记忆稀释成淡淡的回想。

曾经许多清晰的记忆,曾经许多簇新的照片,抵不过岁月之手的添加、删除、重叠和翻阅,早已在不经意间渐渐遗忘、模糊和陈旧,这些模糊和陈旧也渐渐形成了往事积累在脑海里。岁月在无情的带走了许多你不愿意舍弃的人和事,同时也给你保留了许多让你去思念和回忆的往事,那些值得你留恋的,点缀了你的生活,那些值得你心动的,丰富了你的人生。许多真挚的友情,许多美丽的邂逅,许多难忘的事物深藏心里,哪怕时过境迁,依然会散发出隽永的光,让人怀念至今。因此,当我们打开尘封的往事,拧开记忆的闸门,我们不必为终将逝去的光阴而自怜,也不必为容颜的改变而自怨。那些酸涩而美好的回忆,那些泛黄的照片,那些成长中的眼泪和微笑只是人生经历中的一幅素描,生命的全部才是一组完美的画册,我们只有不断的添色加彩,才能造就完整的人生。

生命是无声的,心却是流动的。在独处的分秒里触摸心路,触摸喧嚣中淡忘的那些美丽。走出了坎坷泥泞,才蓦然醒悟,追求生活的圆满是人生的良好愿望,漫漫人生,失缺和倾斜永远存在。其实长期以来一直怨恨着自己这样几乎常常在悲春伤秋的心境,觉得来到这个世界,真的不应该是来感受这些的。或者,不应该让肌肤的层层纹理都被寂寞伤感时时常驻,眼底眉梢,更不该写满深深的悲哀与愁怨。所以这段时间以来,不再和文字为伴,怕的是笔端流淌出来无尽的伤感和缠绵。然,转念再想,这些又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财富。“喜怒哀乐不盈于心,荣辱不忧乎方寸”。拥有的是最珍贵的,今天的才最现实的,值得关注的是脚下正在走的路!

岁末了,又一个四季轮回开始了,春天就要来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生命中的每一次取舍都必须面对。让昨天的烦恼化成清风,把今天的感动凝成笑容。但愿岁月的无情仅仅只是在我们的容颜上留下足迹,不要让无情的岁月冲淡了我们心灵上曾经美好的痕迹。看时光流落,但求岁月静好。让我们继续以最美丽的姿态拥抱新的黎明。心存感念,默默欢喜,微笑前行……

关于岁末的散文5:年关近,糍粑香

文/陈文明

在家乡,每逢年终岁末,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就是吃糍粑。鞭炮声声之中,伴随糍粑飘香,未及唇齿,早已被诱人的味道馋得直流口水,着实令人想念。

到了年关,父母便忙开了。为了过好一个安逸舒适的年,需要筹备诸多东西,糍粑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打糍粑的头天,母亲先把优选的糯米泡上,翌日便可泡得恰到好处。米粒已然变得白白胖胖,鼓鼓囊囊,像那圆满晶莹的珍珠,白皙圆润,甚是可人。

糯米当然不是泡好就打,在此之前还有一道重要程序——蒸米,即将其蒸到九分熟。蒸得太生太熟,出来的糍粑都不地道,味道不纯。这个任务一般落在母亲身上,她把泡好的糯米倒进筲箕沥干水分,而后将糯米倒入甑子蒸到九成熟。接着就是打糍粑,这属于力气活,轮到男人们出场了。

捶打的过程颇有讲究,也有意思。有两个选择,可以选择地面的石槽,或者选择石碓。但由于石碓深埋地下,不宜观赏,且操作繁琐,还有一定危险性,所以大多会选择前者。可以是一个人狂欢,也可以两人配合。

但见母亲把蒸好的糯米迅速倒入石槽,父亲抡起一根两头粗壮中间细小的木杵,往石槽中捶打起来。母亲站在一旁,紧张注视着石槽里饱受千锤百炼的米粒,在父亲休整间隙,她会用勺子把糯米翻动搅匀,或把粘在石槽边沿的摇摇欲坠的米块向内收缀,或舀起一块糯米团观其黏度。有时哥哥看得有趣,弄来一根木杵,二人你一锤我一棒,气氛变得热闹起来。当然,打糍粑是个技术活,讲究稳准快,缺一不可。若掌握不好,可能打在地上、石槽上,更有甚者配合不够默契,直接打在别人身上。约一袋烟工夫,糯米变得粘连而柔韧,经母亲验收合格,父亲和哥哥才算圆满完成任务。

糍粑出槽前,母亲先在一张簸箕里撒一层玉米粉或黄豆粉。这是异曲同工,效果一样,都是为了让糍粑收汗,防止它粘在簸箕上,但出来的样子却大相径庭——一白一黄。一切准备就绪,糍粑往上面一掀,我们就一窝蜂簇拥在簸箕旁。从整体上揪下一块,揉捏成团,轻轻按扁,一个热乎乎、胖嘟嘟、宛若小飞碟一般的糍粑宣告诞生。

糍粑吃法很多,可煎可炸可煮亦可烤,味道也因吃法而异。家里来客,糍粑也是款待客人的佳品,只是用的多是油炸。柔软的小糍粑在油里翻翻滚滚,出锅俨然变了模样,油光闪亮,金黄圆鼓。客人取上一块,蘸上猪油炒制的香料,急不可待咬上一口,咯吱一声,外皮干脆破裂,露出其中白嫩的米肉,好不诱人,直教唾液直流。我们倒也沾光,跟着吃上几块,那味道记忆犹新,外脆里嫩,咀嚼起来软而不烂,滑而不腻。加之蘸料的香味,一时之间,多种美妙滋味溢满口腔,萦绕舌尖。过了许久,齿颊留香,余味无穷。如果是自己吃,就不这么讲究了,放在火炉上烤软,甚至烤糊,蘸上白糖,或者什么都不蘸,也能大快朵颐吃上一顿。

时近年关,家乡的人们想必已正着手准备着各种年货,包括糍粑。于是,我便愈加怀念家乡,怀念家乡糍粑飘香的那些日子!

关于岁末的散文6:再爱土地

文/若帆

甲午岁末,与几位好友利用周末驱车到梅城郊外的梅江区白水村,白水村山环水抱,四周高山拥簇,层峦叠嶂,自然天成一个小盆地,一条小溪绕村而过,这条小溪是清凉山水库的水源头。进入村庄,出乎意料的是人烟稀少,煞是荒凉。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村民,村民告诉我们,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千多人的行政村,如今只剩下十多个人常住,昔日热闹的小乡村变得寂静无声,村里原来丰产的土地全都撂荒,眼前是杂草丛生,野花飞舞,有的已经生长出人头高的树苗,我耳闻目睹,感慨良多,物是人非,心中顿生一种难以言状的伤感,甚至有点悲凉。

曾几何时,人们把土地当作神一样来顶礼膜拜,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就昭示着人由土而生。皇天后土,在人类的进化史中,我们的祖先,凭着他们的胆识和智慧,由聚居山林,以禽兽为邻,到聚众走向平原,与土地为亲,与土地唇齿相依,不离不弃,在接受土地、痴爱土地、扞卫土地、传承土地中声声不息,世代绵延,与土地萌发了血浓于水的爱意,结下了鱼水之情,也正是为了这种相亲相爱、鱼水之情,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不少劳动者为了土地的归属而进行了连绵不断的悲壮斗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围绕着土地这根敏感的话题来撬动人们的神经,为土地而战,为土地而生。曾几何时,“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人们幸福人生的追求。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神州大地,农民包产到户了,土地终于下放了,这就好像束缚在农民头上的紧箍咒一下子解除了,土地真正回到农民手里,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记得那时我读初中二年级,我家七口人,一共分得四亩多地,全家都非常高兴,谋划着如何耕种,如何多打粮食。父母和奶奶天天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在田头地尾忙碌,我们兄妹在农忙时也全力帮忙,一年忙到头,早、晚两造收获了八千多斤稻谷。在我们村里,简直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都丰产丰收,最穷的都不会饿肚子了。

从全国的范围看,短短十多年时间,广大劳动人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搬掉了落后和穷困这两座大山,解决了中国的头等“温饱问题”,如此神速的变化,这主要得益于土地的改革,主要得益于中国人对土地虔诚执着的热爱,对土地的渴望和依恋。

但是,遗憾的是,渐渐地,人们对土地的爱意在变淡,感情在变淡,依恋在变淡,慢慢地变得不屑一顾,甚至慢慢有了恨意,再后来就开始了背弃和逃离,弃土地而去,毅然决然,头都不回。那种弃土地而去的决绝,不是亲眼见到,真的很难相信。对于我这个在农村长大的人,这个变化,简直相当于永恒真理也悄然变了。

这种悄然变化的起点在哪里,说也说不清楚。用当兵的方法逃离土地?还是通过读书考大学“脱谷壳”进城离开土地?抑或通过进城打工洗脚上田背弃土地?很难一言以蔽之。

像恋人一样,心中不爱了,就分手。实在无法分手的,便常常唉声叹气埋怨自己命苦,天生种地的命,“死田螺不会过坵”,在中国已没有多少人真心实意、心甘情愿耕种土地了。

2007年下半年,我在广东省委党校中青班学习时,在《岭南学刊》发表了毕业论文《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在撰写这篇论文时,对人们背弃和逃离土地造成大量土地丢荒弃荒的原因进行过细致深入的调研,归结起来主要有几点:

一是种地苦。由于包产到户,导致土地分散、零碎、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种地回报少。人们耕作土地野外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暑去寒来,风里来雨里去很辛苦,旱涝不保靠天吃饭。

二是种地穷。往往存在有收成没收入、增产不增收等现象,往往出现谁家种粮谁家穷的情况。在一些村庄全村最穷的,往往都是种地的,单纯种地的人家,没有一户日子好过,土地与贫穷几乎成了同义词。

三是种地乏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迅速地变大、变高、变美很精彩,而农村没有田园牧歌很无聊,听不到音乐享受不到艺术很乏味,看不到都市的热闹很寂寞,喝不到咖啡、香槟很无奈。

四是种地低等。土里刨食地位低,常常被人瞧不起,常常被人嘲讽取笑。只有没出息的人,只有天生“泥腿子”,才会一辈子守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

由是,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愿意种地,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爱土地了,越来越多的农民悄悄地离开了土地,导致大量土地闲置,年复一年,只见田园荒芜,到处荒草萋萋。曾经被农民视为生命、看作“命根子”的土地,曾经为它争吵、为它械斗、甚至为它流血的土地,而今却被农民无情地抛弃了。

假日,我经常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乡下老家,看到左邻右舍都丢下土地进城打工了,而年过七旬的父母仍然在自家的土地上忙碌流汗,不禁问父亲:“我们兄妹都出来了,您们也不愁吃不愁穿了,为什么老是就放不下几亩地呢?”父亲却振振有词:“我跟***在土地上劳作了一辈子,靠这土地刨食,靠这土地供你们兄妹上学,对土地有感情了,土地就像我们的衣食父母,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了土地,就会有粮食,有了粮食,我们就安全,我们什么时候都不怕”。

是呀!父母只是中国普普通通的老一辈农民,他看得比我还远,想得比我还透,他的话折射出中国老一辈农民对土地质朴而深厚的感情,同时,也使我感受到父亲的睿智。不管有多少理由,也不论是什么理由、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抛弃土地,我们都应该珍惜土地,爱护土地。

因为,土地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根。它生长了庄稼,养育了我们,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向我们提供生命之粮,解决了我们的温饱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土地了,就有可能活不下去;如果我们不爱土地了,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不会为自己“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而继续骄傲下去了,粮食安全更无从谈起。

也因为,土地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它埋葬了我们先人的骨骸,安放了我们先人的灵魂,留存了我们太多的情和爱,蕴含着太深的我们与土地的哲理,阐释了太多的我们与土地的大道理,我们的生命在土地中滋生,我们的生命又在土地中轮回。

还因为,土地孕育了我们的希骥。它是我们心灵的慰藉,它是我们生命的依傍。俗话说: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有了土地,心里就踏实;只要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就会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收获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人类跨越千年进入了今天崭新的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我们的国家在经历了百年的磨难与艰难的跋涉之后,已经走向了复兴之路,开始了共圆中国梦。但是,再爱土地,仍然是我们必须面临和共同关心的事关全局的话题,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大课题。

科学家早就说过,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只有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才适合植物生长和人类的生存,它的价值和我们的生命可以划等号。时至今日,即使我们每一个人都从头做起,用十倍百倍的爱来呵护养育我们的这块土地,也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土地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永远是我们至高无上的神。

今天,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如果把农业放在末位,如果不再爱土地,如果农村的面貌没有彻底改变,我们的现代化将不会最终实现,中国经济也很难振翅高飞或是飞得不会太远,中国梦将很难梦想成真!

关于岁末的散文7:乙未岁末十本书

文/雷雨

朋友让我提供一份乙未年的书单。诸事繁杂,实在有点无精打采,但还是硬着头皮,提供一个年度书单,凑个热闹,贻笑大方了。

1.《天鹅绒监狱》

千万不要望文生义,以为这是关于监狱的一本书,就如同我们看到《爱丁堡监狱》,就会想到司各特笔下的苏格兰;说到拉雷多监狱就会想到墨西哥一样。似乎是陈独秀说过,推动社会文明的地方,不在实验室,就在监狱。又有什么大人物仿佛说过:没有住过监狱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我们看王学泰先生的《监狱琐记》,也是很容易想起清代文字狱之中多少文人罹难的人伦惨剧。这本书是今年已经70岁的一位匈牙利作家哈拉兹蒂的作品,他是一位犹太人,自己的母亲莫名其妙地被人杀死,他虽然出生于耶路撒冷,却多年生活在匈牙利。他以反讽的笔调,探讨艺术自由与禁忌的关系,提出了审查美学的概念。从他充满着智慧光芒的文字中,我们知道艺术与国家、自由、审查、经济等之间的纠缠关系,他甚至戏仿着御用风格而嬉笑怒骂。这实在是一本很值得仔细品味的书,该书的导读则是景凯旋先生的《高墙内的作家独白》,翻译此书的人有一篇译后记,也可算作该书的跋,都是颇可一读的好文字。该书还有一篇前言,是哈拉兹蒂的朋友乔治;康拉德所写,文字虽然是写于1986年,但这篇《反抗的男爵》,还是不要轻轻错过为好。

2.《历史学的境界》

高华先生去世已经四年了,这本书是他在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第二本书。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位严肃的历史学家,他读书的不拘一格与兼收并蓄。高华读龙应台,也读王鼎钧与齐邦媛,他给自己的学生开各种各样的书单,但在高华的字里行间,你能强烈地感受到他滚烫的入世情怀与审慎的理性思辨彼此交织并行不悖。

3.《当图书成为武器》

围绕着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的出版,居然还有着如此惊心动魄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作者是意大利人,也是《日瓦戈医生》得以出版的种种事件的严肃的研究者。他们以生动而详实的笔触,向世人展示出一个伟大的灵魂在当年的苏联有着怎样的遭遇,帕斯捷尔纳克的情感历程,所遭受的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摧残与折磨,一一行诸笔端。诚如一位“审读者”所言:不出版这样的书,我们将犯下反文化的罪行。

4.《南华录》

我并没有读完这本厚重得如同砖头一样的书,但我在阅读某些篇章的过程中,还是感受到了作者超常的驾驭文字的能力,还有他耐心解读文献的深沉功夫。他写周亮工的小妾,他写周亮工仕清之后的种种遭际,当然更有他大彻大悟之后醉心艺术的孜孜以求,都很是令人感慨。这许多事情,都发生在曾经被六朝烟水所氤氲的古城南京。此书出版后,好评如潮,但不知有多少人认真读过。

5.《绍兴十二年》

夏坚勇先生继《湮灭的辉煌》、《旷世风华》之后,多年沉寂,终于在2015年推出了自己的长篇大散文《绍兴十二年》。夏坚勇瞩目这样的在多人看来的一个偏安王朝,截取绍兴十二年来展开自己的梳理解读,不仅仅是做足了文献准备,也不仅仅是要去做什么翻案文章,他以犀利健康的价值取向丰瞻华美的流丽文字来解剖这段历史中的人情世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在是难得一见的上等文本。

6.《八道湾十一号》

如今“红学”很繁盛,“鲁学”也很热闹,而关于周家兄弟的研究,约略也可算作鲁学的一大要津吧。在“周家三兄弟”、“周家后院”、“鲁迅地图”的花枝乱颤之中,黄乔生的《八道湾十一号》似乎给人以低调平实不事张扬之感,他并没有宣称自己是所谓的“周作人专家”,但却有着多年来关于鲁学研究的心得体会。作者围绕八道湾十一号娓娓道来抽丝剥茧,把这个屡经风雨的承载着浓厚人文价值的曾经的北京四合院凸现出来,供人遐思。

7.《日本帝国衰亡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国的着名作家、历史学家约翰;托兰四卷本的《日本帝国衰亡史》引人注目。约翰;托兰有着极为旺盛的精力和解读浩瀚文献的能力,他以极为宏阔的视野来审视日本自1936年到1945年的9年历史,资料宏富,描绘生动。作者今年已经是过百岁的老人了,他的妻子是日本人。

8.《匠人》

时风使然,缺什么就想什么。许多人开始缅怀在当下已经极为稀缺的工匠精神。理查德;桑内特在他的《匠人》一书中追溯自古希腊至现代的历史,以音乐家、建筑师、作家等不同职业为例,他甚至从古罗马的制砖工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匠,从巴黎的印刷社到伦敦的工厂,无不一一涉猎,讨论匠人与艺术家、制造者与使用者、技巧与表达、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在高度肯定匠人在人类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同时,也认为“几乎所有人都能变成优秀的匠人”。

9.《活着有多久》

伴随着巴黎世界气候大会的终于达成协议,许多人似乎松了一口气,但雾霾还是说来就来,更有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闻,已经在麻木着人们的神经。这似乎也在提醒人们:健康是一种脆弱的状态,无法预知。但也有人说,时间会把人的皮肤揉皱,但却把车轮胎的皮肤磨平。更有哲人说,死亡就是离开土地的同时扎进土地。所有活着度过的时间,从长远看都是致命的。疾病是死亡的前哨战,死亡是那么的具有强制性,简直就像是一道手续。有人也豪迈地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而马克;吐温则说,床是世界上最最危险的地方,有80%以上的人都是死在床上的。不啰嗦了,看看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的两位研究者的这本书,大概会让我们对生死更多几分清醒与理智吧?也许还有悲凉。

10.《悲伤与理智》

这是布罗茨基的散文集,已经有多人推荐,也的确是好,闲言少赘。

关于岁末的散文8:倚在岁末转角处,把流年里美好珍藏

文/谈笑在指尖

时间悄悄的划过脸庞,在脸颊上留下了丝丝皱纹,不经意间,一年又将过去,镌刻着年轮回转时的沧桑;看见时间轻轻的从发梢边溜过,带走了昔日的乌黑光亮,两鬓的白发渲染着岁月逝去的方向;时间悄悄地从双腿间掠过,消磨了往日的坚韧铿锵,蹒跚的脚步不知不觉走过了几十年的雨雪风霜。那青春年少时的欢笑、那中年时光的坚毅与刚强,那一路上所遇到的坎坎坷坷,那平淡日子中洋溢的笑容,都值得我们留恋,值得我们去回想。

光阴,像清风细流,轻点着岁月的容颜,时间,似一支画笔,把人的一生细细描绘,记录着一个人的曾经过往。它书写着人的繁华锦绣,叙说着人的平淡素然,有相逢时的欢喜,有离别时的伤痛;时光,更像是一首悠扬婉转的歌曲,那些真实的故事,那些动人的片段,那些美好的时光,都被放进了记忆的小窗里,镶嵌在人生的扉页上,被深深的收藏。

时光的茶盏里斟满着滚滚红尘,坐在岁月的中央,时常会去翻阅一下记忆的书简,有时会笑意盈心,嘴角轻轻上扬,看到那些沧桑与忧伤,内心不时会翻涌出一股悲凉,眼底禁不住也会泛起晶莹的泪光。在人生的故事里,一头书写着生活中的奇缘,一头又直指着前行的方向。曾经的一段段过往,总让人久久的怀想,无论是当年的迷茫,还是血气方刚,那些陈年旧事,如同一朵不会凋谢的花朵,散发着诱人的芳香,永久地值得回味和珍藏。

立于季节的深处,隔着山长水阔遥望,心中念及那远走的风情,感叹如此匆匆而走的时光。倚在岁末的转角,拨动岁月中的心弦,品一脉静意悠悠绵长。一缕心曲,在内心深处萦绕,一段心路,在岁月深处彷徨,只想将那似水流年搁浅;只想静静地书写那段暖暖的时光;只想让某一个瞬间定格;只想在今后的日子里与阳光相伴,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一路风尘,书写着过往,一些思绪,零零散散,飘落在时光,那些颠沛流离的思想早已远走他乡,一场雾里看花的虚无。曾以为的最美,早已变了模样。斟一杯现世的清酒,把盏话一番人生这部长书,在人生的路途上,我既不是远影孤帆,也不是遗世独独,一路走来,左手紧握着的是一杯人间烟火,右手拿捏着的是一杯春秋炎凉。人,在流年里歌着唱;情,在流年里发了芽,那些美好的故事,忧伤的传说,都在流年里随风倘佯。

静铺一纸西风的素笺,将生命里最美的姿态绘就下来,流年虽带走了容颜,却不曾将零散的回忆一起遗忘。纵是,以往花魂消散已成殇,我依然喜欢用那珍藏着的那份暖,抚慰着心中的那份思念,因为,那都是岁月的留香,值得我们深深珍藏。

关于岁末的散文9:新年随想

文/施向军

沐浴着2011年的曙光,在岁末的钟声中走来,用一腔激情推开新年的窗户,让绿色的希望踏上新的征程,让一种祥和传递着爱的温馨,让国门卫士坚守把关的神圣职责。

聆听着2011年的脚步,在万物伊始的春天中走来,用美妙的旋律演绎一串串七彩的音符,让报春的燕子唱响甜美的交响,让一种呢喃盘旋在期盼与向往之间。

走进新年,所有的日子都在和谐中更加鲜艳,所有的超越都在酝酿中诠释了全新的活力,所有的色彩都在闪烁中充满了生命的顽强,让国门卫士履行服务的庄严使命。

走进新年,新年是一幅幅欢快的油画,每一笔的涂抹都充满一种温暖的气息。

走进新年,新年是一行行押韵的诗句,每一句灵感的迸发都饱含一种殷切的心愿。

走进新年,新年是一首首缠绵的歌谣,每一段的吟唱都凝聚着一种给力的精神。

走进新年,新年是一篇篇精彩的故事,每一次的讲述都在谛听领悟到一种思想的升华。

披着节日的盛装,我们在永恒的时间中祈祷,我们在灵魂的净化中促膝谈心,我们在国门一线把快乐保存,把痛苦删除。

举目凝望远方,内心总有一种祝福油然而生,那是生生不息的情感,那是撩拨情怀的牵挂,那是青春的千般情结。

挥手昨天,我们的梦幻不再遥远。总有一种过去的拼搏,让我们无怨无悔,总有一种汗水的流淌,在海纳百川的胸怀中延续。

把握今天,我们的思绪豪情万丈。总有一种未来的展望,让我们如饥似渴,总有一种渴盼的绽放,飘动在感恩生命的坦荡路途。

关于岁末的散文10:流年,碎语

文/花自飘零

又到了岁末年终,雪花纷飞的时节,蓦然回首,惊觉这一年以匆匆的姿态即将走到了尽头,没有惋惜亦无留恋,没有展望亦无期待,心的一隅残留的,仅仅是可怕的麻木、麻木、麻木…,常常在想,生命莫非就是反复轮回的灰色的庸常?

索然无味的日子里,偶尔也会找寻一处心灵的栖息之地,上博客里走一走,看到朋友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或追昔,或抚今,或回味,或憧憬,自己却没有想提笔抓住旧时光一丁点尾巴的冲动,思想的停滞与心灵的倦怠总是与影随行,挥之不去。于是,浑浑噩噩的虚度成了日日的反复…

或许,是忙碌的生活让身心没有了休憩的时光,长久的疲惫与厌倦交织着,灵魂仿似被上了枷锁;又或许,是早已过了成日怀揣着梦想,仰望着未来的年纪,品尝了生活的艰辛,经历了曲折的路程,少了些许的天真与单纯,多了点务实的无奈与沉稳。对于轮回里的春秋早已看惯,对于年岁的轮转也早已谙熟,赶上岁末,旧年将尽,新年复至,内心深处对年节之事尤为惧怕,虽有短暂的假期,却疲于应付太多的奔波与应酬,让本就疲惫不堪的心愈演愈甚,潜意识觉着,与其有年节一事,还不如没有来的轻松、随意,若特别的日子都能简单的过,多好!年年岁岁如是,新意何在?

恍惚中,尚记得那少不更事的年纪,对身边的一切都那么新奇,太阳每天都是出奇的明媚,生活日日都是刚出炉的新鲜,连走路都会哼着小曲,还有那美丽的青春时节,闪烁着梦幻色彩的年龄,朝气勃发的神采,不知疲倦、忧愁为何物的乐观旺盛的生命力…

而今,这当初最简单的感觉,不知何时已成了一种奢侈,是在纷扰的世俗中沉淀了,还是在物欲横流的年代迷失了,取而代之的,只是麻木迟钝地应接着一成不变的岁月的蹉跎反复,人事的沧桑变幻,年成的交替,站在过去的时光里,却寻不着自己的影子,立在未来的桥头上,却丝毫没有一丝走进风景喜悦心情。

记得有人说,无念则念消,又或许,是自己想的太多,从而招揽了过多的索累,生命终会回归平淡无奇的寻常,如四季有春暖花开的繁荣,就有万物凋零的萧瑟。人生之秋,应是天高云淡之辽阔清新,应是叶落随风之淡然宁静。

红尘缠绕,终会归寂,妖娆盛开,安静绽放。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