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中国的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中国的散文1:清明祭英烈

文/沈小颖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时节,桃花初绽、杨柳泛青、莺飞草长、清新明朗。这天,我们手执小白花,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举着鲜红的队旗,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来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对各位英雄默衰悼念,老师庄严肃穆地给我们讲述了革命先烈们的故事,让我们排着队去给自己心目中的那位英雄献花,我在给刘平楷烈士献花的同时,心里不禁想到:他们也曾是父母的好儿子,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过幸福快乐的童年,但为了革命,为了民族独立,为了更多人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他们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损躯。是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英雄的赞歌!

今天,我们缅怀英烈,也让我们铭记历史,从我阅读过的书籍中,我知道了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支架,将敌人的碉堡炸毁,壮烈牺牲的董存瑞,年仅19岁。我还知道了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当战友们找到他时,他的身躯仍压在敌人射击孔上的黄继光,牺牲时年仅21岁。还有为掩护战友,趴在草丛里一动不动,直至火蛇将自己烧成灰烬的邱少云……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没有留下姓名,他们或许长眠于我们不知名的青山脚下,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底!

回到家,妈妈还给我讲了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也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我们纪念他们的同时,也感恩他们——所有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而牺牲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功勋,我们从未忘记!

关于中国的散文2:理想的城市

文/[哈萨克斯坦]爱达

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感兴趣的话,那西安应该适合你。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前是十三个朝代的首都,现在城市里还保存着古代风格的建筑、文物等。听说位于西安市区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在中国是第二大博物馆,位于骊山脚下的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许多外国人来西安的原因就是想看一看兵马俑。通过了解,我知道了兵马俑是给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做的,那个皇帝去世以后,人们就把这些兵马俑埋在皇帝跟前,希望它们可以保护皇帝的安全。有趣的是,这些兵马俑每个都不一样:脸形,表情,发型,衣服等。我觉得西安这个地方越了解、越研究越有意思。最近几年在西安开始大规模修地铁。据说修地铁的过程中挖出来大量的跟历史有关的物品。

西安市周边有山有水,有很多好玩的让你难忘的地方。比如说,有五岳里最高也最险的华山。每年有很多大学生去爬华山,一般晚上去爬,早上赶到山顶看日出。这种活动的刺激性很强,对身体也是一次锻炼。如果因健康原因你不能爬那么高的山的话,西安附近有比较安全、比较小的翠华山、骊山。那儿的风景也很美,空气也新鲜,骊山华清池还有能治疗疾病的温泉。西安的大雁塔广场据说是全亚洲最大的喷泉。每天晚上许多人围着看喷泉表演。喷泉表演结束后,男女老少会随着乐曲跳舞。西安的回民街也有自己的魅力,那是西安的小吃街,有绿豆糕、灌汤包、牛羊肉泡馍等等。这些西安的特色美食,我觉得都很好吃,如果你来西安,一定要去逛一逛、尝一尝。

如果你想来中国学习汉语的话,西安就是你比较好的选择,西安人一般都会说普通话,发音和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差不多。而且西安有各种各样专业的大学。你应该听说过陕西师范大学,是中国不错的大学之一,我就是在陕西师范大学上学。我觉得自己的中文进步得非常快。我以为对一个留学生来说,比较重要的是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要是跟北京、上海等城市来比的话,西安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比较便宜。在西安上大学会让你经济方面轻松一些。

总之,西安的优点很多,是一个理想的城市,我十分喜欢。

关于中国的散文3:我的中国梦

文/殷凡琪

如果我的梦想被风雨淋湿,你是否愿意扶我一把?如果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你是否愿意把善良当做路牌?如果你是国家的未来,你是否珍惜这一切?

从小我就有一个梦想:好好地学习,考上理想的初中、期盼的高中、渴望的大学。

如果我是一名小学老师,我会把“知识的种子”传递下去,让一颗“种子”变成两颗“种子”,让两颗“种子”变成三颗“种子”……直到全世界的孩子都有“种子”。“种子”会在他们的手里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也想过当一名专业的国家运动员。每当我看到一个个运动员手上拿着金光闪闪的奖牌,我就想,这是他们用努力换来的荣誉,用汗水换来的成就,这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天上掉馅饼的事。我也想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五星红旗的高高升起,让世界上的每个人知道中国的强大。

自己有自己的梦想,团队有团队的梦想,群体有群体的梦想,这就形成了永不熄灭的“中国梦”。有句话说得好:“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我们每个人都抱着自己的梦想奔跑吧!将梦想传给全世界!

关于中国的散文4:话说三教九流

文/rongfangchen

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三教九流之说,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三教九流之说属于腐朽的封建思想,已经被根除了,没有这种提法,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人平等,没有三教九流的等级之分,只有对每个人的尊重和给每个人的尊严,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理念,也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错误地把解放思想理解为追求绝对自由,追求金钱的同时也在追求腐朽的等级观念,把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淡化了,弱化了,一些人甚至把追求金钱与追求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无法无天,违法乱纪,为所欲为,根本不把法律制度和道德文明规范放在眼里,在他们的眼里,人就应该分为三教九流,在金钱面前根本没有人的尊严可讲。更有甚者,一些人根本听不进去文明道德的法制观念的教育,自愿充当二流角色,我们讲原则讲道德讲文明讲法制的人就开导他们,要当一个顶天立地的一流的华夏子孙,不要再当腐朽黑暗的二流角色,但是一些人就是顽固不化,始终要充当腐朽黑暗的二流角色,我们只好说,你们要违法乱纪、要无法无天、要为所欲为,在触犯法律条款时,我们就要严格按照法律办事,执法严格才能体现出我们国家的国威和国家的尊严。不然,我们国家的尊严就会被你们这些腐朽黑暗的二流角色所践踏,我们国家的威严也会黯淡无光。

一些人在青少年时代没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在进入社会之后又不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技能技术,成天就是蒙混过关、偷盗抢劫、欺上瞒下、只手遮天,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拉关系、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给别人树立各种矛盾,这些人是自愿充当二流角色的人。而真正有文化涵养的人、有道德情操的人、有法制观念的人,是真正用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来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人。但是现在的社会很可笑,真正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人却被那些二流角色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所欺压,那些小人总是在背后乱嚼舌根,一贯胡说八道,给真正的人带来莫名其妙的麻烦和矛盾,常常就是小人得志猖狂的很,把真正做事的人排挤得靠边站,还乱给正人君子造谣诽谤,真是岂有此理?通常情况下,这些二流的混账东西胆大包天,常常违法乱纪,不是贪腐官吏就是杀人犯,这些人在他们的三寸烂舌的谎言中还被他们的同类所赏识,不是提拔官就是金钱交易。

现在的社会,难道就要让这些二流角色把正义正气搞垮了吗?中国人民绝不会答应。我们都要当一个真正的一流的华夏子孙,不能再让二流角色扰乱社会秩序了,也不能再让二流角色把改革开放的成果败坏了。请大家好好想一想,你们要当为国为民的一流的华夏子孙还是要当腐朽堕落的二流子?自己斟酌吧!

现在的社会中,人人是建国初期的人人平等的局面吗?那种三教九流的等级观念还应不应该继续存在?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特别是现代的社会,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三教九流的等级之分。那种自愿要当腐朽堕落的二流角色的人,是他们人生中的不堪。真正的有文化涵养有道德情操有法制观念的人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也是一流的华夏子孙。

2017年10月8日于下寺镇家中

关于中国的散文5:留白

文/陈志宏

留白,传统中国画的艺术技巧,以疏淡着墨见长,用空白营造空灵,空茫辽阔,意境悠远。今天要说的留白,与此逸趣大相径庭,只存字面义,本真得很。

喜欢看冯小刚的电影,爱影及人,哪怕他长相对不起观众,还是喜欢他这个人。最近一次在电视上见到他是江阴的百花奖颁奖盛典上,他脸上的白癜风,星星点点,竟也呈燎原之势。我就纳闷了,凭冯导的财力,看医生应该不会成问题呀,怎么会任其壮大、吓人呢?

没想到,类似我一样存疑,或者担心的,不在少数。很多“冯粉”都劝他去治疗,甚至还有人免费献出祖传秘方。一片好心,一份情,甚是感人。冯小刚特地在他微博上回应:“这病(白癜风)在下就惠存了。不是不识好歹,皆因诸事顺遂,仅此小小报应添堵,远比身患重疾要了小命强。这是平衡。也让厌恶我的人有的放矢出口恶气。”句句实在话,掷地有声。

冯氏留白,是在求缺。

依照冯小刚的说法,他的留白是功成名就后,在谋求一种心理平衡。其实不然,他是在消解十全十美,在美玉里找寻瑕疵。唯美之人,注定有一颗残缺的心。求缺之人,都能进入人生的完美之境。

谁都会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是,轮到自己,总巴不得好处占全,美事揽齐,功名利禄样样不少,权财酒色一样不缺。贪字当头,扫罗天下的好,归为己有。岂不知,贪心培育不出幸福感。倒是求缺,能提神振气养快乐。

求缺,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幸福。幸福感,从求缺肇始。

与缺点同行,便是和快乐作伴,跟幸福为伍,岁月静好,天地安稳,内心安妥。这是冯小刚的留白,带给我的人生感悟。

关于中国的散文6:邹阿婆的茶叶蛋

文/商子雍

在中国大陆最新一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收有茶鸡蛋一词,释文为:“用茶叶、五香、酱油等加水煮熟的鸡蛋。也叫茶叶蛋。”由此可知,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茶鸡蛋的存在是何等普遍。尤其是释文的最后几个字:(茶鸡蛋)“也叫茶叶蛋”,更是充分显示了编撰者的水平。要知道,“用茶叶、五香、酱油等加水煮熟的鸡蛋”这么一种小食品,尽管广泛存在于海峡两岸老百姓的生活中,但大陆主要以茶鸡蛋相呼,台湾则全部以茶叶蛋相呼,所以,“也叫茶叶蛋”这么几个字,就是关系到“统、独”大事体的重要内容了,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啊!

这一回台湾观光,忽然听导游说起茶叶蛋,是前往日月潭的途中。导游告诉大家,在日月潭,可以买到全台湾最好吃的茶叶蛋,等到那儿以后,他请客,每位贵宾都可以享用一颗。茶鸡蛋谁没有吃过呢?但“全台湾最好吃的茶叶蛋”,一车游客、包括10年前曾经来过日月潭的我,却统统不曾见识。于是,在下来的行程中,让我们急切期待的,除过日月潭的美景,就还有那里的茶叶蛋了。

售卖茶叶蛋的小木亭,位于日月潭玄光寺码头的台阶旁边,是游客的必经之地。店主是80多岁的邹金盆阿婆。从十八九岁开始,邹金盆就在日月潭售卖茶叶蛋,由于选料精良、制作一丝不苟,在当地口碑一直不错。邹金盆最初售卖的茶叶蛋,应该叫做靓妹茶叶蛋,再往后则是西施茶叶蛋。不过,在这样两个时间段里,邹金盆却并不曾名满台湾。她和她的茶叶蛋名声骤起,是在2008年以后,其时,邹金盆已经垂垂老矣,她的茶叶蛋也顺理成章地被叫做阿婆茶叶蛋。

选料精良、制作一丝不苟的阿婆茶叶蛋,和每天成千上万的大陆游客,于2008年以后,在日月潭玄光寺码头的台阶旁边不期而遇,邹金盆标价10元新台币一颗的茶叶蛋,销量一下子就达到了每天几千颗。每天几万、每年几百万新台币的GDP,这样的业绩,半个多世纪以前,当少女邹金盆第一次出摊儿售卖茶叶蛋时,怕是根本不敢奢望的吧!天道酬勤,天道酬诚,上苍非常合情合理地眷顾了这位既“勤”又“诚”的老人。

眷顾邹阿婆的又岂止上苍!日月潭的管理机构,专门为邹阿婆建造了木亭,使她成为风景区里唯一一个有铺面、有执照的茶叶蛋售卖商(当然也就同时成为了景区的一个亮点);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也慕名而至,吃过以后连声夸好,还在竞选时,把这个故事作为自己实行对大陆开放的政绩实例加以宣扬。至于大陆这边,不但络绎不绝的游客持续热情追捧,而且连CCTV也闻讯前来采访。于是,邹阿婆在赚得钞票的同时,也成为拉近两岸同胞感情的有效媒介,谁能说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只是来自大人物呢?

在日月潭,在玄光寺码头台阶的旁边,我把导游馈赠的那颗阿婆茶叶蛋吃掉以后,意犹未尽,又买了几颗享用。蛋香、茶香、菇香缠绵在一起的这种美味,不但让我朵颐大快,而且令人身心俱泰。导游小廖颇有几分神秘地告诉我:“您知道邹阿婆的茶叶蛋为什么这么好吃吗?里面放有阿里山的灵芝啊!”前一天,在阿里山,这位廖导曾几次巧妙地动员我们购买灵芝。这一番“揭秘”,也许是为了让花了不少新台币的我,会感到自己昨天的付出是一次明智的选择吧!

有趣!

关于中国的散文7:中国梦,我们的梦

文/田昊霜

在我看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就是“中国梦”。那我们的梦该是什么样的梦?

我们曾有睿智的孔子,也曾有善辩的张仪;我们曾有潇洒的李白,也曾有爱国的屈原;我们曾有正直的魏征,也曾有不屈的司马迁。他们都在祖国的历史上熠熠生辉,为历史所铭记,为我们所铭记——我们的前人,实现了他们的梦!

中国古老沧桑的城墙承载着历史,却敌不过外来侵略者先进的枪炮。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祖国你已经伤痕累累!这时候,一群人成长起来了,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践行马克思主义,他们共同希望祖国强大。是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祖国,你因这群人而重生!他们坚贞不屈向着理想的方向不断前进,不断努力。

李大钊说得多好:马克思主义的红花已经遍布中华……倒了我李大钊,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李大钊站起来!这不正是中国共产党的真实写照吗?监狱非人的折磨不曾让江姐放弃对梦想的坚守,残酷的现实不曾浇灭鲁迅对于祖国的希望,艰苦的环境不曾让毛泽东、朱德停下追逐梦想的脚步。逐梦使一个崭新中国站起来了!亿万中华儿女流下热泪,奔走相告。如此盛事,怎不振奋人心!

回想我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搏会,我的心情就无法平静。汶川地震数万人家破人亡,幸存的人却落下残疾,一方有给八方支援。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各行各业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震惊了,这是中国人的力量!短短两年,汶川就恢复了安宁与繁荣,这是我们努力的成果。有梦的民族是永恒的,无梦的民族其生命是短暂的。

我们要让自己长大以后有足够的能量使中国更加美丽,我们必须记住过去,立足现在,憧憬未来。现在,就要为以后作准备,让自己在道德的土壤里扎根。我们期待着,当我们梦想之花绽放,祖国这个花园将会变得多么的美丽,让我们向着中国梦前行!

关于中国的散文8:中国年,春节红

文/张金刚

红色,是春节永恒经典的主色,似乎也只有这独具意韵的中国红,才搭配这风情独具的中国年。漫步大街小巷、城市乡村,每个角落、每户家庭,那耀眼喜庆、彰示希望的红色,如应时萌生的可爱精灵,一时间弥满了大江南北,浸润了华人之心。

火红的灯笼,一个个、一串串,挑上了屋檐,悬在了半空,滚圆、方棱、八角……形态各异、造型奇特,用鲜明的中国符号、唯一的暖红色调,映照着塞北山乡、江南水城,映照着人们不约而同的欢笑脸庞。鲜红的春联,一条条、一副副,用饱蘸浓情的笔墨,挥毫写出美好的新春祈愿;用对仗工整的词句,恣意彰显着恒远的华夏文化;贴在门框,顶天、立地、暖人,红火开启了崭新的希望之门。

朱红的窗花,在那淳朴的乡间炕头诞生,从那灵巧的农妇之手剪出,剪个猛虎啸川,剪个牡丹吐艳,剪个丰收锣鼓,灿烂的心花便随着那纸屑纷飞而火红绽放;红红的窗花一时间扮美了赭黄单调的农家小院,顿显温馨而敞亮。

红色唐装,是过年的主打。男女老少皆爱以红色装扮,用一种复古格调,洋溢出过年的喜庆。老人着红,风韵犹存;青年着红,活虎生龙;女人着红,靓丽动人;男人着红,伟岸裹风。一袭红装,或娇艳、或绰约、或青春、或灵动,皆应景地透露出新年的欢乐祥和。

红色装饰,是过年的必需。打扫一新的房间用温暖的红色精心装点,在这个寒冷依旧的季节,营造一隅爱意的天堂。红色的插花,可人鲜嫩;红色的床铺,温馨舒适;红色的福字,暖心深情;红色的灯光,宁静安祥。一家人,或聚餐、或言欢、或嬉闹、或安眠,皆在这满屋的红色中享受着美满与和谐。

暄腾腾的馒头揭锅了,母亲找来红纸,浸在酒盅里,用筷子蘸了,挨个用心地点在馒头正顶。雪白的馒头顶着红红的圆点,挨挨挤挤地排在那里,煞是可爱,寓意鸿运当头。热乎乎的年糕端上桌,厚实黏软,喷香诱人;金黄的年糕密密点缀着颗颗大枣,色彩明快,寓意锦上添花。

离乡的游子,再一次怀揣浸满汗水的钞票,将浓浓的乡情、满心的思念全部打包,踏上了回乡的列车;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几多辗转,都会赶在年前,欢喜地扑进家乡、父母的怀抱,与家人团聚,过个红红火火的团圆年。热恋的新人,大抵会选在春节前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火红的喜字、火红的嫁衣、火红的闺房,红火的婚礼、红火的喜宴、红火的祝福,皆在此刻一起聚拢,萦绕着甜蜜的小两口,开始迈入红红火火的小日子。

中国年,款款而来。春节红,华丽登场。难以割舍的红色情缘,再次搅动了茫茫华夏大地,激荡着浓浓爱国深情。一切美好的祝愿、所有美好的梦想,皆会乘着这喜庆吉祥的红色,在崭新的一年,如愿以偿,红火点亮。

关于中国的散文9:我的中国梦

文/二月

曾经有许多梦想萦绕在我心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渐渐地被演绎了出来。

小时候,为了家庭生计每天必须跟随父母到田里干农活,直到太阳正值中午或是太阳下去了星星上来时,才顶着满头大汗回家。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我有了一个最童真的梦想——希望家里日后能丰衣足食,过上好一点的日子。我从妈妈口中得知,有个叫袁隆平的伟大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超级水稻,解决了我们国人的温饱问题。我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向袁隆平那样,让穷人都过上好日子。

上小学时,在老师的引导下,我进入了浩瀚的知识海洋,开始在里面遨游。这时,我开始意识到没有知识是很难发展的,于是我梦想着能获得更多的知识。然后成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把我所有的知识都传给我的学生,他们也会这样一直的传下去。这样,时代就可以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发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里的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在这之前,我们村庄里的通讯都是靠吼的,要找个人呢就得老远的喊一下。现在有了电话就方便多了,再也不用边跑边喊人,只要一个电话过去,想要就可以实现千里传音了。这是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于是我梦想着“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日子早日到来。

初中阶段,我开始接触更宽广的知识面了。当我翻开历史书,看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时,我气愤填膺,梦想着能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战斗中去;看到中国在列强的挤压下节节败退时,我满腔怒火,梦想着中国能日益壮大,不受凌辱;看到革命先烈为了和平洒满鲜血时,我满腔热血,梦想着长大了定要报效祖国,不负革命先烈所望。当我打开物理书,看到神奇的科技之光时,我激情澎湃,梦想着有朝一日定会高度发达……

时值高二的我,回溯曾经的梦想。我清楚地认识到,我的梦想之所以能渐渐地被演绎出来,全是因为国家在一天天的强大,科技、经济在快速的发展,人们也渐渐过上幸福的日子。但是,有一些偏远的山区,温饱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科学的光芒依然没能渗透进去。于是,我梦想着全民不必再为衣食的问题而担忧,科学之光贯穿每家每户。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愿望,同时希望自己能够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尽一份绵薄之力。

现在,我看到了,中国冲出了亚洲,冲出了地球,飞向宇宙,一步一步的向前迈进。

关于中国的散文10:冬至,中国人的感恩节

文/郭利

进入冬天后,人们就开始以迫不及待的心情盼望冬至。

天气日渐寒冷,每天上班下班,行走在夜色星辰下、雪色苍茫间,总是在默默计算着距离冬至还有多少天。走过一个日落日出,心中就多了一份期待欢喜。因为有了这份热切的守望,寒冷的冬天也才因此不再那么寂寞难度。

冬至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是中国式的感恩节。

冬至本是节气,是岁月的坐标,是时间的分割线。到了冬至,那沉重的黑暗就到了尽头。从此,白昼开始一天天变亮变长,尽管依旧缓慢,却让人充满了希望。同时,那酷寒随着冬至的到来走到了最后的日子。虽然冬至后面还有小寒大寒,甚至也还会有更寒冷的日子,可那已是强弩之末,“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已经阻止不了人们热切的心情,遮不住那隐隐若现的春的气息了。

冬至也是一个盛大缤纷的节日。在历史的书页间,冬至是皇家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在汉唐节日繁盛时,冬至与寒食和春节一起有七天的长假。到了明清,节假日被大幅度删减,一年只剩下了三个假日,便是春节、冬至和皇帝本人的生日。在民间的约定俗成中,冬至与过年一样,都是要吃饺子的。在物质清贫的时代,饺子就是寻常百姓的盛宴,是对生活的最美好的向往。如此可见,冬至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隆重啊。

冬至更是一个满怀感恩的日子,它有着无比悠远的历史和意义。二十四个节气中,冬至是最先被制定出来的。那时候,还是纷攘繁复的春秋时代。从此,冬至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成为漫长冬日里的灿烂风景。历代皇帝在冬至这天都有隆重的祭祀活动,带领百官叩拜天地祖先,感谢他们的护佑,期待来年继续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普通百姓也要在这一天祭拜祖先、父母和老师,感谢他们的养育教导。似乎也可以说,冬至是中国人的感恩节。只是,我们的冬至,它兼有记录岁月流转,承担节日使命的任务。因此,它的文化意蕴与丰富内涵远比单纯的感恩更加深广博大。

满怀感恩之心走向冬至,也就走向了光明与美好,幸福与明媚。

关于中国的散文11:舍得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中国人的舍得,是有道理的,有时侯失去了,未必是真的失去了,总会得到一些东西,举个例子吧,当你失去了至亲,可是在亲友的帮助下,不仅得到了挚爱,还多一双父母。舍得是有道理的,只有舍去了,才会得到更好的,人生是没有完美的,总会有缺憾的,而老天爷是公平的,在失去的同时,就有得到更多的东西。

当人生出现了变故,或者出现了选择了,必定要舍去一些东西,就像鱼和熊掌一样,总要舍去一个,才会得到完美。所以人不能太贪心,说不定表面上得到了很多,反而却失去了更多。

古人说的有理,有舍必有得,不可能让你两全其美。像一段感情,一味的索取,即使在包容,也会失去平衡。人没有完美可言,事情也没有完美之事。有时放弃不一定是坏事,说不定放弃了,会有更好的在等你。因为人生无常,遇到的人有人会陪你一辈子,有人只是一个过客,所以总会有舍和得。

有时得到了到最后未必是你的,而失去了不一定是真的失去了。人和人之间的分分合合,悲欢离合,总有一个不散的宴席。就像一个人的名和利,不可能让你十全十美,有了名不一定有利,有利了不一定有名了。而失去了,只是一时的,而得到了,也不是永远的。所以有人说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是没有办法的。

舍得,就是一个平衡,老天爷不可能让你拥有一切,总会有一些东西在失去后,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事情。人们总是在追逐名和利,在在平凡的人生也会有波折。这一生要经历什么,谁也不知道。情商高的人,懂的舍与得,不会去计较太多,他们的心很大,失去了未必可怕,就是得到了不是你想要的 。

人生的路很长,这一生总有得到和失去,所以要珍惜眼前人,如果不小心真的失去了,那就真的失去了,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没有什么后悔药的。老天爷都是算好的,不会让你拥有太多的,也不会让你失去你本该有的。

漫漫人生路,总会让你学会很多,就在失和得之间,就算失去了爱情,还有亲情和友情。失去了事业可能还有家庭。老天爷有时是公平的,不会让你一生失去遗憾的!

就让舍得,学会更多的人生的真谛吧!

关于中国的散文12:中国扬子鳄村之行

文/承宇

国庆长假,大家免不了要去外面旅游。而我们家也不例外,这个国庆长假,我们就去了中国扬子鳄村。

一进门,一座小桥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赶紧走上前去看,哇!一条扬子鳄赫然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众所周知,扬子鳄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栖息地只有长江-黄浦江河段了,可是在这儿这么容易就见到了一条,也太惊人了!我赶紧用相机记录下了这珍贵的一幕。据导游阿姨介绍,前面还有更多的扬子鳄,于是我一路小跑赶在了大部队前面。果然,在我拐弯时不经意间又看到了五条扬子鳄正悠然自得地趴在桥下乘凉呢。突然,不知谁喊了一句:“扬子鳄在吃小鸭子!”我的目光立刻循声而去,果然看到了扬子鳄捕食小鸭子的情景,只见有四条扬子鳄向小鸭子发起凶猛进攻,而小鸭子临危不乱,从容地躲过了所有的攻击,但是正当小鸭子准备逃走时,一条扬子鳄突然从水下冒出来,“啊呜”一口就吞掉了小鸭子,哎!可怜的小鸭子就这样葬身鳄腹了。

如果说一期工程中的扬子鳄是“高富胖”的话,那么二期工程中的扬子鳄就是“小穷瘦”了。导游阿姨告诉我,扬子鳄终究是要放归大自然的,为了让它们脱离人工养殖方式,尽快地适应大自然,扬子鳄村的工作人员模拟了大自然中的生态环境,给扬子鳄们量身制定了一套“生存”宝典。原来如此啊,我恍然大悟。这次旅途,不仅让我知道了有关扬子鳄的许多知识,还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关于中国的散文13:行走在韩城

文/刘冠琦

《行走在韩城》

向中国苦难的文人司马迁致意!

作者:刘冠琦

我一直以为行走在韩城,是为了寻访司马迁,找寻那个撑起中国文人的肩膀。古往今来,历史的着作,如一脉文字的群山,步入其间难免让人会感到迷茫。叉口太多,有时稍稍走错了路,便主见全无,随波逐流。从来没有主观上的错误,常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不断丰富着的细节让观者难免信以为真。就在无数的叉口中,有一道坦途。这里的历史,最接近真实本身,像无路可进时开出的一扇门,虽然又窄又矮,但毕竟让来者有了可行之处。

没有《史记》,后来的史书,要面对的是一片无人走过的旷野。

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史诗,都是由神话出发,然后跌跌撞撞以众口相传的方式延续。一边不断丰富,一边又在遗忘。那一时期的壁画,勉强将历史变成了图案,却也逃不掉被历史风尘漫漶的命运。

司马迁站了出来,用文字来拯救史诗。他要把帝王将相、贵族豪强、夷狄刺客完全还原,把被统治者泼了的泥污小心地用清水洗濯,用铿锵有力的客观陈述代替奉承者的颂歌。这部书的完成,本就已极为艰难浩繁,又因为司马迁苦难的命运,变得神圣。

唯有苦难,能以最神圣的形式传递精神,中华民族从来就是大苦大悲的民族。苦难与屈辱并生,司马迁是第一个为了历史,走上祭坛的文人。

我不知道,司马迁在宫刑后,怎样心灰意冷。他想起了故乡韩城,那里的月光,大概不会像长安这样残淡。同时期,希罗多德完成了巨着《历史》,希腊的天空格外明澈。记得中世纪,一位诗人说:城市的空气让人感到自由。而中国,太寂默。司马迁只能透过天牢狭窄的窗子,打探着外界。司马迁记得,他二十岁离开故乡远行,就没想过会卷进一场政治风暴中。

西汉时的韩城,规模只是一个渡口,名叫夏阳渡。金代城市中心向西转移,形成了脚踩三秦边缘,俯看黄河的局势。在陕西的诸多城市中韵味独特,至今也没有被繁华入侵,如同《史记》般自然,朴素得不用过多修饰。从城市古迹保护程度上讲,它不逊色于斐声中外的周庄。如果西安的扬名,凭借的是其历史厚重,那么韩城有朝一日的扬名,必然是依靠其文采飞扬。“史圣故里”的名号,让整座城市熠熠生辉,它更像一个无形的力量让文脉流传,韩城人有句俗语“过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一群又一群文人,在这里聚集,渐渐形成了一股文气,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符号。这种符号比书山文海本身有力得多,更能打动人心,也是这座城市的底气。几千年后的来者,作为过客的角色,又该怎样感受一座城的内蕴。

在中国,文人这个特殊的群落,神经向来非常敏锐。士可杀,不可辱,而司马迁受了文人最不堪忍受的奇耻大辱,活下去在别人看来就是耻辱。自古就有“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司马迁不是谏官,却因上谏遭此大难。司马迁失落吗?比失落更苦恼的是,普天之下无人理解。不会有人管你志向多高,目光多远,世俗的标准竟成了文人价值的标准,文人能做的就是:迎合或避开世俗。至于挑战世俗,几乎是不可能,世俗就是茫茫人心。

八月仲夏的一个黄昏,我爬上西安的明城墙,耳畔隐约传来环城公园里,老百姓唱的秦腔。在嘈杂的车声中,我还是能分辨出,哪首是《三滴血》,哪首是《花亭相会》。这座历史上经历了太多战乱的城市,除了这慷慨悲凉的秦腔,又剩下了什么呢?十三朝的兴替,十三朝血的浩劫。

司马迁真诚的情愫,为了帝王,为了历史暗角里埋没的失败者,更为了华夏大地上绵延的文明。他的笔像火炬般,为了后来者,庄严地在遂洞中进行摸索,自己在痛苦中沉淀了一种宁静。

故乡不远。但司马迁回不去。他受刑后,对任安说:“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墓也。”为了后来者听到祖先最本真的声音,司马迁被放逐在世俗的风雨中,生命在长安永远痛苦着。

我在《史记》的扉页上,用毛笔写下了两个字“等待”。我记得在一位老书法家的中堂,见到他写的一幅字,上面用隶书工工整整写的竟是“媚骨有好运,正直讨人嫌”。长者面情凝重,目光盯着我久久不语。

八月,我为了司马迁, 走出长安,奔向黄河岸边的韩城。

就在那个年代,大地上的传说,英雄在黯淡中半醒着的命运,遍地的烟华。等待着那个文人的脚步。

司马迁微弱的火,点亮了永恒的灯塔。

客寓韩城,夜里无星无月。推开窗,可以远眺韩城的老街,此时正值店铺打烊,街上只有零星的人,脸上大概也是匆匆忙忙的神色。人散后,一条街靠如豆的灯火,显出幽深的轮廓。记得一本书上,曾这样描述韩城:老城内,随处可见金、元、明、清古迹,城中文庙及城外大禹祠及党家村保存完整,司马祠更为天下所闻。韩城虽古朴,却不衰败。文气浸染的古城,寻访时会有种情不自禁的亲切感。

沏了一壶茶,坐在窗边默想。

刚才来时,天上已有零星的小雨。怕明天有大雨阻行。可是既然来了,风雨又怕什么。

在脑海中司马迁的形象,近于屈原、左丘,他们人生的轨迹也近乎相同。那么伴随他们的,绝不会是风和日丽。司马迁曾言:古者富贵而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这句话中,说的不是自己,但司马迁对圣贤是有所向往的。在中国,文化史里站成巨大标点的文人,几乎都是一生在风雨里前行的流浪者。

流浪,注定无家。李白诗文中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他们飘泊,因此比一般的文人,走得更远。

他们被正统的高墙隔绝于外界,有时甚至排斥在中国文人的最边缘。却在落魄中,往往比高墙内的人想得更多,更有时间自成方圆。他们的文字,竟渐渐成了文化史上最动听的圣音。

漫步在韩城的老街上,对面是一片漆黑静寂的烈士墓,更远处元代的金塔直插云霄。当地人夜里很少来这里,已在更前方开辟出了各种现代的娱乐项目。我穿过人满为患的热闹舞池,走过了静寂的烈士墓,最终在这里找到了我期望很久的安静。当地人说,静,静得怪吓人。夜里驻足老街,常会听到从旷远处传来的踱步声。

圣贤寂默。寂默圣贤。寂默,只剩下一群文质彬彬的灵魂。

行走在韩城静寂无人的老街,眼前恍惚闪过孤伤文人跌跌撞撞的身影。我问这座城,那是司马迁吗?为什么匆匆而过,不敢稍作停留。那是,那也不是。一旦成为文人,又步入朝堂,事事岂能顺心遂愿。要么消磨个性,被公文案牍所淹没,成了洪波中微不足道的一点波光,要么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想想西汉景帝年间在长安闹市腰斩的晁错,唐朝时上书《谏迎佛骨表》被贬潮州的韩愈,再到明代被灭十族的方孝儒。所谓亲友兄弟,一纸诏书,便可将文人一生经营的脉落瞬间击破。司马迁在狱中时,同宗亲戚已将姓氏改为“冯”或“同”姓,绛州司马氏已成了一个遥远的记忆。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是陈子昂在得意,更不是自夸。

文人的悲凉力透纸背,不比荆柯和高渐离的燕赵悲歌逊色,不知不觉间已泪湿青衫。

悲剧,只能毁灭美,但无法毁灭人性。

王权,消磨人性,将人性消磨得连自己都无法察觉。

第二天清晨,走向司马祠。

整个祠墓沿梁山而建,俯望逶逶迤迤的黄河。在中国为纪念文人而建的宏大场所,除了孔庙外,便当属司马祠。从晋至清,一代一代的人不断增添石碑、庙宇、牌坊,就没有停歇过。山下用巨石铺成的道路,名叫司马古道。从对面中原来的学子和客商,登了渡口,便马不停蹄地赶向长安,到这里大概没有闲情雅志来凭吊一番。毕竟滚滚红尘就在前方,仕途不敢耽搁。

唐以后,长安再没有作过都城。九州学子的马车,转向开封、北京,这条古道成了名符其实的商道。商人无暇来这里,这里一直就很寂默。长安,向来人声嘈杂,这里只有黄河汹涌的浪花。

司马迁二十岁时从这里急切地赶向长安,年轻得意的书生不会关注这里。何曾想过数百年后,这里竟成了自己的祠墓。而且工程如此宏大,构造如此精细。

司马迁出狱后,把所有的精力用于《史记》的编写。没人知道他死于何时,葬于何地。来时,一位老者说,刚才你过的那个村子,村口的荒地据说是司马迁真正的墓地。司马迁在哪里落脚呢?不是长安,也不会是韩城。我想起年老的托尔斯泰,在生命将终结时走向火车站,他并不清楚自己要去哪里。没有人过问,也没有人关注,生命的不安定和消逝感,是真正让文人恐惧的因素。

先生祠前,立有石碑,上书: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多少大臣在这里下轿,放下马鞭,恭恭敬敬地从漫长的石阶走向祠堂。途中碑刻,自晋朝至今日,有不少大家的手笔,宋以前的字迹已不能辨别,只有石碑本身依旧傲然挺立,向世人证明着,中国文人的魂魄,曾经在这里有过盛大的集合。

《史记》真正写了八年左右,完成于公元前九十三年。多数学者推测,他大概在着作完成的六年后去世。这期间,他在哪里,他在干什么,没有人清楚。他的散文,不仅代表西汉的最高水平,也代表了中国散文的最高水平。

但这个文化形象的构建,实在是太艰难了!

后来的文人们,或许已找到了捷径,他们可以比较容易地跻身于文化史,用生命作文传道的只有先生了。

死也有多种,用生命换一部着作的完成,许多人以为是不值得的。这不是贬低后者,那种老道圆滑的为人,而是文人的生命在王权时代,太脆弱了。

已至正午,头顶却是阴云密布。整座山上,望不见游人。站在祠堂里,面前先生的塑像,为宋人所造,最接近先生原貌。先生面露微笑,神情泰然。这里的碑廊,记着每次重修祠墓的经过,内容大致是,某年某月某人为修司马祠捐银多少,这些名字放在一起,很是壮观。绕过祠墓,为先生墓冢,为元朝皇帝下诏所建。蒙古人的铁骑在横扫欧亚后,在这里却很是文雅,这点先生也不吃惊。

客观的记述,来自写实本身。没有了偏见,没有了狭隘,在理性战胜感性后。天光大亮,水落石出。历史浮出水面,自成大观。

从先生的墓中,拨地而出一棵古树伴随先生,年代不详,却已成参天之势。

抬头看看,风雨就要来了。几位游客在山门下车,照了几张照片,却怕高怕有风雨,又匆匆走了。我们是过客,来了又去了。来也好去也好,这座祠墓就在山尖耸立着,固执地要向未来昭示些什么。

风雨要来就来吧。无所谓在何时在何地,在哪个年代,真正为文的人不会在乎,更不顾忌。

离开司马祠,又去了党家村。看了古朴的民居,这又是一个几百年完成的工程,在中国个人或是民间延续一项大工程,难度可想而知。记得村口,有一个焚纸炉,上有“敬惜字张”的大字。祠堂墙上有家训,“文革”时有过破坏,但字迹犹存,没有磨灭。这个小小的村子,出过不少进士,有的还在外做了大官,他们的夫人被封为诰命夫人,村里有朝廷所赐的牌坊,将她们的名字有幸保存,其余的就要去远处的祖坟,寻找她们存在过的印迹。

站在村子里,视线中魁星楼显得分外得高。高贵的文脉,哪怕狼狈,却还是以小心翼翼的姿态前行,不会在风雨里轻易消逝。

只是我怕。我们的文人都选择了捷径,旷野要永远荒芜下去。

我怕。我们的颂歌中,没有一丝异音。我怕。我们没有一部自己真正的家史,我们的后代无法将我们与西方人区分。我怕,我们的文人将为文当成了谋生的手段。

行走在韩城,为了寻觅那个受过苦难的文人,为了感悟一部沉重的巨着,为了倾听祖先原始的声音。

有许多问题,我还要问先生。先生如那尊塑像,对我笑而不答。

夜里老街上常有脚步声,来自远方,来自旷野,来自无人之处。

梁山司马祠,这个曾经凝聚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地方,还寄存着一块中国文人的骨头。也许在浮华猖獗的当下,它还要继续沉寂下去,但终归还是有像我这样慕名而来的访客。但是,就在明天,我们这个民族,或许不能为某个文人,再筑起一座这样的山了。

刘冠琦简介:中共。中国青作会会员,北京大学青年作家班学员。现任陕西青年作家学会秘书长。陕西省青作协委员。

关于中国的散文14:中国古人也呵呵

文/贤军

前些年,流行语“呵呵”很受网友热捧。其实,“呵呵”并非现在网友的发明,我国古人早就“呵呵”了。

“呵呵”最早见于《晋书·石季龙载记》。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宣妒忌弟弟石韬得宠,派遣刺客杀了石韬。临葬前,石宣“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既然是“大笑而去”,“呵呵”当然就是笑声了。

唐人也“呵呵”。《全唐诗》中“呵呵”一词多次出现。如: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五十六》:“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韦庄《天仙子》:“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笑人生能几何。”还有韦庄的《菩萨蛮》:“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等等。

到了宋代,“呵呵”一词已经非常流行了。欧阳修在《与王几道一通》中写道:“某顿首白几道先辈足下:段氏家人至,蒙示书及诗,并子聪、圣俞书与诗。后于东山处,又见诗。何其勤而周也。圣俞得诗大喜,自谓党助渐炽,又得一豪者,然微有饥态。几道未尝为此诗,落意便尔清远,自古善吟者益精益穷,何不戒也。呵呵。”

苏东坡将“呵呵”用到了极致。《与鲜于子骏》有这样一句:“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与文与可》亦有一句:“不尔,不惟到处乱画,题云与可笔,亦当执所惠绝句过状索二百五十疋也。呵呵。”再如《与陈季常》同样有这样的句子:“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

苏东坡出生于公元1037年,欧阳修写《与王几道一通》一文在景佑元年,即公元1034年,看来,苏东坡三岁时,欧阳修就呵呵了。呵呵!

关于中国的散文15:中国第一铁下巴

文/马淇淇

相信每个小朋友都喜欢看电视,我也不例外。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既让人激动又让人兴奋的节目——“吉尼斯中国之夜”。

这个节目在中央一套播出,每次都有许多达人奋力地创造吉尼斯之最,都想打破吉尼斯纪录。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女大力士,其中一个能一口气托起五六个成年人呢!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大力士还是人们喜爱的“白衣天使”。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个小品——《我要上春晚》,我很喜欢里面那个送菜的小伙,能用自己的肉下巴顶起一辆自行车!他就是孙朝阳。这次,他也上了“吉尼斯中国之夜”节目。只见他又用下巴顶起了133个透明的高脚玻璃杯,每个杯子里还倒满了红酒,在灯光下显得特别醉人。“这可是货真价实的酒杯呀,万一砸了,怎么得了!”正当人们为他担心时,孙朝阳稳稳当当地顶着所有的酒杯,轻松地张开手臂持续了几分钟,好像是在感谢所有为他担心、给他关爱的人。在场的观众个个发出惊呼,我坐在电视机前,也紧张地站了起来,一颗心“扑通扑通”都快要跳出嗓子眼了。然而,孙朝阳一点也不紧张,慢慢地将133个酒杯放了下来,还微笑着把那些红酒端给观众喝,全场立刻欢腾起来。

就这样,孙朝阳获得了吉尼斯之最,被称为“中国第一铁下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