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文章

请欣赏朱自清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朱自清文章1:朱自清的冬天

文/吴娜

我对朱自清的最初印象,始于儿时的语文课本。他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其所诉所写均贴近生活、清新自然,毫无华丽娇娆之态。其返璞归真的语言、词风,恰似“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滋润了万千读众的心田。

重拾朱自清的散文,是在我工作了十几载之后。人到中年,心境也渐渐沉稳下来。浮世中,那些贵气的、流光溢彩的东西已不能再打动我,反而是那些低调的、不张扬的人或物,渐渐相拥而来,刻骨铭心。在北风凛冽的冬天,我踏雪出发,信步去赏朱自清的《冬天》美景,竟有一份温情缱绻在心底……

“一间老了的房子,点着昏暗的‘洋灯’。”朱自清的儿时是清贫的,以至成年后“一说起冬天”,他就会想起豆腐,想起儿时“家中那一‘小洋锅’白水豆腐”。在茫茫雪野的冬夜,当呼啸的寒风席卷着整个大地时,老屋里那乌黑的炉子上就会煮上一小锅白水豆腐。父子四人常常围坐在一起,就着氤氲的热气,吃着热腾腾的豆腐。任凭屋外呼啸的北风吹打着窗棂,老屋里却滚动着如春般的暖流。这父与子、兄与弟其乐融融的平常家景,温暖了儿时朱自清的心灵。他丝毫没有感到生活的贫苦与严冬的寒冷,反而在记忆里,勾出了一份甜美的憧憬。“他们这并不是在吃饭,只是在玩”,而且是他们三兄弟都喜欢的,常常“一上桌就会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一年冬夜,已在文坛初露头角的朱自清与友人泛舟西湖。一弯明月、几缕清风、山影朦胧、星火点点。“S君口占两句诗,‘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君子之交、趣味相投,高山流水般的知音彼此间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他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安宁静谧的冬夜,悠远流长的友情,在朱自清的心里,仿佛“醒了一场梦”,偶尔回忆起来,“那晚的月光,还像照在身上”,极其温暖。

成家后的朱自清曾携妻带子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季。那里是个空寂的山城峡谷,没有城市的喧嚣,“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他们就住在山脚下,松风鸟影、天地空空、一片寂寥,好似“老在过着冬天”。而朱自清却自感“家中老是在过春天”,透过临街的“大方窗”,他时常会看到,妻儿三人都面带天真微笑地等着他归来。这暖人的笑靥如沐春风,在他的记忆里定格,醒目清晰,终成画卷。

在寒冷的冬季,与朱自清邂逅,内心竟慢慢涌升起一股暖流,一股有关亲情、友情与爱情的人间温暖穿越凡尘,激荡全身,描绘春之图腾美景……

朱自清文章2:春天

文/谢永帅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无疑令人神往的,他用词细腻,思路清晰,感觉身临其境,非常沁人心脾。

春天的到来,喻示着冬天的离去,今年在杭州,没有看到雪的来临,往年有雪,去西湖看看,肯定是一幅白色皑皑的样子,虽不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但柳树、苏堤、断桥、雷峰塔上裹着层层白雪与泛着鳞鳞波光的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美丽的南国风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果说不到长城非好汉,那如果没到杭州西湖来一趟,你的人生会遗憾。如果单单看景,西湖也会一览无余,毕竟再大再美,也有限。而西湖不但美,而更有文化的承载,这更令人向往,这里有新白娘子与许仙的忠贞爱情故事,有济颠和尚降妖除魔乐于助人的故事,也有大文豪苏东坡的文墨足迹和为官故事。

四季的西湖风景,都会不同,不论是夏日的、秋天的,还是冬天的西湖,都会让人流连忘返,每去一次,都会感觉不一样,而春天的西湖,那会更美丽,经过寒冬的洗理,万物复苏、草长莺飞,莺歌燕舞。西湖湖水清澈见底,鱼儿欢快的畅游,当游人扔下零食,一群鱼儿蜂拥而上迅速争抢,生活在西湖的鱼儿恐怕是天底下最幸福的鱼儿了。西湖岸边,人们也在春天祥和的气氛中欢快歌唱着和舞蹈着,有独唱和独舞的,有三三俩俩的,有大和唱和群舞的。人们尽情的放开喉咙高声歌唱,而舞者们更是迈着欢快地舞步尽情展示妖娆的舞姿和嫚妙的身材,好像置身于瑶池仙境。生活在西湖的人无疑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而春天的西湖无疑是跑者最好的选择,一圈下来一个马拉松,一路风景,惠风和畅,阳光温暖,心情放松。每次去西湖总能看到老外跑步的影子,老外真的是非常聪明,也很会选地方。来杭州几年时光,总想去西湖跑跑,领略下跑中西湖景色,可总是不成行。据说西湖一圈跑下来就是一朵玫瑰花,跑者称之玫瑰跑,看来挺浪漫的。

春天是燕子捕食归巢的时候,人们经过一年的辛苦工作,也得回故乡回老家看,迎着春的喜庆和欢乐,又是一年的开始

朱自清文章3:有一种爱不用说

文/何庆良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句“你怎么不说话了”,让我真切感受到父亲的真情和深沉的爱。

春节前,父亲从老家赶到市里看我,用蛇皮袋装了很多东西:有新弹的棉被,老家的特产米粉、香肠、干笋,还有几十斤新鲜猪肉。这些东西我这里并不缺,可是父亲辛苦从老家搬过来,意义就不一样了。如果我说,空手来就行了,不用带什么东西,向来寡言的父亲就会手足无措,更会莫名生气。于是,我装做很需要的样子,一一把它们收好放好,父亲乐呵呵地笑了。

晚饭时,我跟父亲扯东扯西地说个不停,父亲却是同一个“造型”——静默地、机械地夹菜、扒饭、咀嚼、吞咽,一句话也没说。腊月里,没有什么庄稼活,我下决心要留父亲多住几天。接下来的日子,父亲依旧是静默的,我想,父亲大概也不会听我说话吧,于是。我的话也开始渐渐少了。

第三天,我甚至变得和父亲一样:机械地、静默地夹菜、扒饭、咀嚼、吞咽,不说话。但我常用队列行进时标齐的余光偷偷地看父亲。父亲的动作缓了下来,没停,眉头有时会皱起来,表情有点疑惑、不安,嘴唇张了几下,却没有一个字从唇边滑落。等到饭快要吃完时,父亲的嘴唇努力张了几下,终于挤出一句话:“你怎么不说话了?”

我保持沉默。父亲有些着急,眉锁得更紧了:“我嘴笨,不会说。但我都用心在听,可你,怎么不肯多说话了呢?”我呆住了:我的父亲啊!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不善言辞的父亲一句“你怎么不说话了”,像一杯白开水,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是醇香的甘露,包含着如山般的父爱。我站起来,走过去给了父亲一个紧紧的拥抱。

第五天,执拗的父亲坚持要回老家去。可是,这短短的几天,尤其是那句“你怎么不说话了”,让我真切地领悟到父亲的真情:有一种爱,一直深藏在心底。

朱自清文章4:背影

文/周一诺

最近读完朱自清的《背影》,我的眼底也有一些挥之不去的背影。

每天清晨,闹钟一响,隔着窗帘,外面的天空还是灰蒙蒙的,我便揉揉惺忪的眼睛,准备起床了。当我刚踏出卧室的门,一阵在我听来熟悉而又动听的交响乐便从厨房传来了。我蹑手蹑脚地走向厨房。在昏暗的厨房里,妈妈只开了一盏油烟机上的灯。此时,我看到了妈妈准备早餐时那忙碌的背影。只见妈妈左手拿锅,右手持铲,像极了一位大厨师。她时不时地铲起菜,先尝一尝;时不时地撩开她额前的秀发;时不时地端着自己大功告成的杰作欣赏着,然后再拿出手机拍上一张照。我正想走进厨房喝口水,却又不忍心去打扰她,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那最熟悉的背影渗透着浓浓的母爱,在我心头永远挥不去……

中午,我准备去老师办公室拿作业本,当我走到门口时,看到老师们的桌上都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试卷、作业本、练习册,还有那一个个忙碌的背影。此时,教我们班数学的盛老师正埋头批改着刚刚考完的试卷,只听见响亮的翻页声和着她不时的自言自语。我轻轻地来到她的身旁,捧起一沓作业本就匆匆离开了。我又回头望了望老师的背影,阳光洒在她的背上,她依旧在一堆厚厚的作业本中忙碌着,老师的爱不正像那无私的阳光吗?

如果说小鸟的歌声让人悦耳,松树的挺拔让人赞叹,那么老师和妈妈的背影在我心里是最高大的,她们为我辛勤的无私付出会让我如小树般茁壮成长。

朱自清文章5:我的父亲

文/幸福的足迹

初中时就学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后来,听过阎维文的《父亲》,再到现在筷子兄弟的《父亲》,慢慢地我长大了,不经意间发现,父亲的头上居然也开始出现了白发,眼角也多出了些许皱纹。因为,父亲是无私的、伟大的。多年以来,我一直想写写自己的父亲,但举笔维艰,酝酿多次,终未如愿,我一直认为没有完全诠释父爱的能力。

父亲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他言语不多,但他的行动教我做人要诚实、勤勉,让我懂得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有所收获,只有诚实信用才能做到坦然面对。

父亲是一个忙碌的人,为了撑起整个儿家,为了使母亲与我能过上好日子,他每天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因为在他眼里,我们就是他所有的希望和温馨的港湾。

人们常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也有人说,父亲是家中的精神支柱,是全家的避风港。在我看来,父亲是冷峻的石头,无论我做的怎样优秀,他的回答只有——沉默。

父亲是一个平庸的人。小时上过几天学,文化不高,我曾见过他床铺下面厚厚的抄着字帖的练习本,虽然笔迹如小学生一样,但字迹公正、页面整洁。后来他就去了陶瓷厂上班。再到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母亲。我的父亲是善良的。一个冬天,天上还飘着鹅毛大雪,有一乞丐来敲我家的门,父亲开门,见是一个乞丐,乞丐的样子像是冻得受不了了!父亲看后,忙让母亲去屋里拿个馒头,父亲把馒头递给了乞丐,乞丐感激的点点头。父亲给乞丐钱也经常给一元或是五元,他说:乞丐可怜,我们应该施舍一点给他们。母亲说,就因为你爸善良,我那个时候跟了他。

很小的时候,我对父亲的模样很模糊,是个不爱说话,很严肃的人,因为他在陶瓷厂上班,每天早出晚归。生下我的第二年,母亲又生下双胞胎妹妹,家里开支全靠父亲一个人,我对父亲印象最深的,便是他那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父亲就像一盏灯,当黑暗来临时,当我无助时,当我失败时,他总是给我以温暖的光。

小学时,我很爱玩的,经常攒钱买红白游戏机卡,在我们那片,我是孩子王,小伙伴围成一圈在我家玩游戏,母亲也拿我没有办法。后来要升初中了,父亲回家摸摸电视机后面的散热窗,如果发热就拿着杨柳条狠狠地抽打我,就像在抽打一头不听话的犟牛,直到树条都打折完才罢休。母亲常在旁边护着我,那时我心里非常地恨他,恨他打人太狠且不带任何言语。后来有一次,父亲打完我,我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勇气,背着书包就跑了出去,全家人都出来找我。我也没有跑远,就是要让他们着急。晚上了,我自己回了家。自那以后,父亲就不再打我了。初二那年,不小心右腿骨折了,在家休息半年,我多上了一个初三,我心里很不服气。父亲可能在上学上不理想,不愿意情景再现,说只要我愿意上,就一直供我。

转眼到了高中,由于教育水平不同,我的名次在班里属于中游。上不去,也下不来,让我很是头疼。高二暑假,我一个人在高三复习班上课。他带了一起开车的伙计在学校南边的一个小菜馆里看看我。他要了一大盘瘦肉还有几个小炒,几瓶啤酒我倒忘了,他给伙计斟满酒后对我说:“你都高中了,学着喝一些吧。”那是我第一次喝酒,一杯啤酒下肚,胸中似一团火一样,耳目发热,有些飘飘然了。他的伙计夸我,说有一个比他还高还有出息的小子,父亲一直乐的合不拢嘴地张罗劝酒。那晚,是我见父亲喝的最开心的也是最高兴的一次。

果然我不负所望,考上了一所比较理想的大学。大学期间我们交流的更少了,每次都是打电话给母亲。再到后来,我毕业了,他开始担心起我的工作。经人介绍,终于来到现在单位。现在我又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听说医院有期房,我把消息告诉了父亲。我因为工作忙,那天回家,也没有时间与他在一起聊聊。那天一早就回单位了,很晚才回来,妈说:“你爸去要账去了,一天都没回来,我不会打电话,你问问你爸在哪”。顿时心里泛起一阵心酸,也就从那个时候,母亲学会了按我们姊妹的电话,还有父亲的电话。首付款10万元终于凑齐了,第二天我陪着父亲,拿着用纸包了好几层沉甸甸的现金,存到了银行账户里。回来的路上,眼泪不争气的流了出来。

现在,有时周末回家,他总会停下手中的活,坐下来与我聊聊。有时,我发着牢骚,他就抽着烟,听我谈工作、生活和对象,他总是静静地听着,我就会感到很舒畅很轻松。他平时话很少,喝了些酒后也会与我谈起他那些往年旧事,谈及他现在的愁绪与快慰。父亲给我讲最多的就是为人要本份,不要与人计较,多学多干是最有好处的。我知他最后悔的是没有上过学,最值得骄傲的是比与他同岁的乡亲们要幸福。男人之间有一种奇异的忧伤,我从父亲身上看到了我未来的影子。

我不知道父亲对我的感情,我只知道所有的父亲都是这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们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我们男人共同的悲哀。再说,父亲与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爱的回忆。

在我的心目中,父亲虽不是什么有名人物,可他却是我心中最伟大的人,我愿一生一世都是您的儿子,我爱我的父亲。如今,我的父亲已经51岁了,他依然很快乐地工作着,因为他有一个期侍,就是儿子结婚、生子。我想,这个期待应该不会太久,愿我的父亲健康快乐。

朱自清文章6:另一种“背影”

文/陈吉林

我又读了一遍朱自清的代表作《背影》。朱自清写这篇散文距今已有90余年了。但很多时候,父辈的“背影”透露出来的都是对孩子浓浓的爱。

前不久,我来到了以美丽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的西双版纳旅游。这天,风和日丽,天气格外晴朗,各个景点人流如织,穿着各种颜色各式服装的游客们把景点打扮得更加漂亮,像一幅幅流动的画。我逛了“野象谷”景点后,又来到了有着“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之称的原始森林公园。

下午3点过,我一边游玩一边选择着最佳角度的景点拍照,在离我大约有1000多米远的一个缓坡上,一个模模糊糊的背影伫立在那里,但我并没有在意那模模糊糊的背影在干什么。半个多小时后,当我接近那个背影时,一瞧,让我有点小惊奇的,原来是一位不到40岁的男子躬着腰,一位约10来岁,十分漂亮的小女孩把爸爸的背当成桌子,把一张纸铺在爸爸的背上画画。我十分感动,为了不打扰他们,我在旁边的树荫下休息。

快4点,女儿高兴地对爸爸说:“画完了,写完了,谢谢爸爸”!年轻的爸爸慢慢直起身子后给自个捶捶腰:“你可给你老爸累坏了”。女儿调皮的说:“爸爸辛苦了,我亲你一个”。爸爸慢慢蹲下,女儿“啵”的一声在父亲的脸上亲了一口。好一幅温馨的画面!

“你好!”我走上前去对父亲说,“你女儿好乖好漂亮。”“哪里哪里,过奖了。”女儿高兴而又礼貌的对我说:“谢谢伯伯夸奖。”我了解到这对父女来自成都,由于夫人请不到假,他便利用自己和女儿的寒假到西双版纳游玩。女儿小时候喜欢涂鸦和写作,他们就把女儿送到了书画培训班和写作培训班学习画画和写作。这次出来想轻轻松松的游玩,也就没有带画板什么的,没想到女儿看见森林公园这么美的景色,突然来了画画的兴致,父亲只好在随身背的双肩包里找出一张包装纸和一支笔。没有桌子,父亲就躬着腰让自己的背当画板。这一躬就是将近一个小时。女儿不但在父亲的背上画了画而且还写了好几百字的游记。等女儿画画和写作完毕,父亲的腰就快直不起来了。

朱自清文章7:月夜蝉声

文/舒宝璋

1927年7月,朱自清在清华园写下了名篇《荷塘月色》,其中有句云:“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世纪30年代初,有位姓陈的读者写信给他,认为“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向周围的同事询问,大多数同事同意这位读者的说法。朱自清写信请教昆虫学家刘崇乐。几天后,刘拿出一段抄文,对朱说:“好不容易找到这一段!”这段抄文说:在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但在一个月夜,他却清楚地听到它们在叫。朱自清恐怕那段抄文是个例外,便在复读者信中表示:以后散文集再版,将删去“月夜蝉声”的句子。

此后一两年,朱自清常常于夜间出外,在树间聆听。不久,他竟然两次在月夜听到了蝉的叫声。

抗战初期,那位陈姓读者在正中书局出版的《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引用了朱自清的复信,还征引了一首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谓历代注家对尾联多有不疑。

朱自清鉴于昆虫学家的抄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王安石诗句中的遭遇,在散文集再版时,终于没有将“月夜蝉声”的语句删除。他认为认识事物有一个繁复的过程,而成见有时对人的束缚也极为强大。

“月夜蝉声”一语之一波三折,闪耀着一种步步走在大地上、紧扣事实以求真实的大家本色。此事的经过,朱自清1948年在《关于“月夜蝉声”》一文中,有总结性的论述。为月夜蝉声,他琢磨了20年。

朱自清文章8:不一样的匆匆

文/谢永帅

早上拜读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段时间由于经常写写,也经常读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小时候在语文课也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所以记忆非常深刻,感觉先生非常有才气。

日子过得匆匆,该来的总会来,该去的总会去,我们不必执着于成败得失,不必执念于点点滴滴,也不固执于一时荣辱之间。就好比朱自清先生走了,但他的文章和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我们不要总是计较于患得患失,这样会活得太累。

日子像流水,有时匆匆流逝,有时缓缓流淌,从我们身边流过,从山川缝隙间流过,从小溪花草间流过;日子又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而又是真实存在,随着你的心情变化而变化,心情好时日子会过得很快乐,心情不好时日子会过得很糟糕。日子又像一阵风,四处飘荡,有时夹杂着树叶的清香,花儿的芬芳,有时夹杂着咆啸怒吼,有时又清风拂面,涔人心脾。很多时候我们得去适应日子,感谢日子、理解日子。因为日子不可能会满足某个人的需求,它不是神仙,但它比神仙更伟大。

在我们匆匆的脚步中,我们告别了昨天,迎来了明天;告别了过去,迎接着未来;昨天和过去已随着记忆匆匆离去,曾经喜悦、伤心、快乐、痛楚也随时光匆匆流逝,流年岁月,岁月流年。我们不可能把时光定住,只能定住它的照片与影像,而不能定住它离去的事实,人是是要长大的。

最后在邓小姐的任时光匆匆流走,我只在乎你,心甘情愿感染你的气息,人生几何能够得到知己,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的歌词中,愿每个人在以后的日子都能得偿所愿。

朱自清文章9:踏青

文/校园作家

喜欢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喜欢朱自清先生的《春》,喜欢刘墉老师的《人就这么一辈子》,喜欢冰心前辈的《纸船》,今天,我也想为自己写本书,一本出自本能的励志之书,不需要去做太多的准备,也真好!还是坚持写了,完全都是我自己的话,是我自己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快乐,也想和大家做朋友!

我的生活圈里很单一,简简单单,基本上没什么让我垂头丧气的,或许是心态太好,也或许是自己太傻!

前言:

说实话,刚进入这个社会,我认为人就要成熟,要有心思。才会让人看得见你。不会忽视你,现在不一样了。其实,有时候单单纯纯才会让人觉得舒坦,觉得这个世界好简单。

是不是太多愁还是善感,怎么还是会潸然泪下,可能一切都是上天安排,不管我现在有多坚强,可是回到家中,发觉父亲还是不在我老家,突然会自言自语,对父亲的切切思念,从我脑海里无法抹去,若不是今天的我,已经可以自己工作挣钱,怎么能够自己买车票回老家,看看我的故乡,看看我的家人,看看父老乡亲,他(她)们都还好,在老家,大多数都是我一人,时间久了,自然形成习惯。进进出出一个人觉得随心所欲,有点孤单但是我很感恩,母亲虽然年迈66了,可是好多次我回家都不能与她碰面,可是就算是我一个人回家,走进院子里,一股鸦雀无声的空气扑面而来,觉察到家里空荡荡的,还是忍不住,双眼早已被泪水蒙住,我喜欢哭,喜欢流泪,喜欢洒脱,哭出来会好一点。

后来若是我再回老家,想与母亲见面的话,就会抽过节的时候。 每当我想起在外打工挣钱的母亲,比我还要苦还要坚强,我会一下子精神振作起来,会突然欣欣然地鼓励自己,向着佼佼者的目标奋斗,或许是经历了一些挫折吧,也或许是天生具有的一种本能吧,听说白羊座的人属领导型人物,天不怕地不怕,而且一旦下定决心,不到黄河心不死,排除万难的要达到目的。

说的还真是略有几分道理,让我不得不抓住机会,施展领导的风范,那就是凡事只要比别人多多努力,就会成为佼佼者!

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好,可我一直放不下的还是我的故乡之友,想每一年回老家看看,听听,写写,画画,这春天般的田野,忘眼一看绿油油的,于是我也跟着带着春天般的笑脸,蹦蹦跳跳地歌唱着《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其实在这次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独自一人踏上回家的末班车,最让我不得不说的是我的四姐,因为父亲早在八年前因患染“急性白血病“晚期导致无法治疗全愈,就这样转身从人世间离开了匆匆的八年之久,在这八年的时光里,想说的太多太多!

在我们家里可能这样的年龄相差,也是万分之一的概率!我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我哥排行老二,反正我目前是44岁的时候生的我,我最小的姐姐比我大两岁,而我最大的姐姐比我大23岁,除了我最小的四姐,目前我在家里已经做了“姨奶“就是我外甥的孩子,按辈分称我为“姨奶”他们都比我大两三岁以上。可是我们这个家里,最想提的还是我最小的四姐,我目前生她的时候,自己身体不太好,得了一种目前我没有去打听的病,就是我四姐出生的时候,脑袋上有一个大的水包,几乎和脑袋差不多,后来医生告诉我母亲,说我四姐不是哑巴就是傻子,最好不要养,于是替我母亲做主,就这样把我四姐丢进了垃圾桶里!

后来过了多久我不知道,我母亲不能下床走,父亲来给目前送饭,那个年代也就是87年的时候,村委书记因为我们家小孩是超生,所以就会罚钱啊!可是我父亲听母亲说,医生把我四姐丢进垃圾桶里了,我父亲听到这样的诧异消息,立刻,马上,起身,去找那个垃圾桶,还好在医院,清洁工大妈去吃饭了,要不然我四姐就真的不能和我在一起了,从小到大!父亲救了我四姐,我很感激!因为我长大了!

现在的四姐,她的脑神经反应总是有一点迟顿,可是她不会说谎,有什么说什么,就是比我还要简单,无忧无虑,不会太多愁也不会太善感!四姐也是父亲最疼的小女儿,因为她比我乖,比我听话,不会反驳!可是我们对她的好,真的很清楚!

记得父亲闭眼的那一幕,最后还在为我四姐的婚姻而操心,因为我四姐毕竟和我们正常人不一样,我很清楚自己现在在写什么。很奇怪,我父亲不能放下我四姐,我四姐不能回老家,要么她的头会很痛,吃药也没有用,这也是多次的困扰才发觉得,在我们家里她会头痛,可是在我大姐家里或是我哥家里以及邻居家里都是好好的!

刚开始我们不知道,还带我姐经常去医院拿止痛药吃,到医院就好了,时间久了才发现的。这一次原本我独自一个人从合肥来到县城里,先是到我哥家里待了一个钟头,决定回老家拿一些自己要穿的衣服行李,可是我一个人回家会怕,想让四姐和我一起,她没有答应,在我转身决定去车站的时候,先是一个人大概走了20米远吧,她哭着追上来了,“妹妹,我不能和你回去,我会头痛,你不要怕,我知道你胆小,可是那是咱爸呀,你不要让自己怕……”

“你不要哭啊,我没有怪你,我不怕我不怕,只是回家拿点要穿的衣服,现在才两点多,我晚上还会赶晚班车回县城的,你就在咱哥店里等着我,知道吗?”

听了我的这些话,四姐还是决定送我一起到车站,我没有答应,因为不需要,她一个人回来的话我也不放心,还是把她劝回去了,当她转身走的那一幕,我的泪水蜂拥而来!

虽然我老家出身在乡下,早已爱上乡下的我,当然也会常常在外打工的时间里,会多次来老家踏青,一刻钟过去了,我来到车站,没有等多久就出发了,一路上感觉欣欣然的向往!

今天真好!到乡下走走,才能真正感觉到,这才是春天!看那挺拔的一排排的枫叶,柏树,松树,柳树,还有路边的花花小草,不像是城市里看到的,没有夏天的气息!完全是自己生长出来了,并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去培植它们,也能生长的很旺,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会让自己在车里坐不住,哼哼几句乡间小曲也是趣味无穷,看看熟悉的路线,还有一站就要下车了,我准备好戴上耳麦听着那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又拿出自己的相机,想沐浴在夕阳西下的田野里定格,让相机来给自己做个粉红色的回忆,是我又一次踏青的留念!

朱自清文章10:回望2020

文/云水禅心

朱自清先生有一篇散文《匆匆》,文中开篇这样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转眼,又是一年,时间迈入2020年的岁末,即将迎接2021年的到来。

2020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过得极不寻常,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安宁的生活,更危及到每一个人宝贵的生命。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之下,祖国和人民勇敢的和疫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医护人员们更是冒着被病毒传播的危险奔赴抗疫第一线,投入到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如今,疫情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由衷的为我们英雄的祖国、英雄的人民而骄傲。

今年国家经历了巨大的考验,同时我家的生活也经历了一些小的波折。初夏时妈妈的健康出现了小恙,到附近医院就诊后,检查出有一些问题,随之我们的心又悬了起来,生怕再有什么事情。同时大夫建议妈妈应到市里更大的医院再去进一步检查,但妈妈从心力体力上都不允许她再去奔波了。这时候我感到妈妈的内心非常无助,她甚至说自己不再去检查身体了,爱怎么样就随它去吧。话虽然如此,可生病了又怎能不去治疗?无奈之下,我们也只好再一次求助于我的大哥,从内心来讲,妈妈真的不想再为家中的事情给大哥添麻烦了。而大哥得知后又一次帮助了我们,还在电话中安慰爸妈不要着急,我无法形容这种不能言说的感动,只能是再一次的记在心中了。

很快在大哥的安排下,妈妈住进医院。在入院几天后妈妈先做了一个小手术,之后我们焦急等待报告的结果。庆幸的是妈妈这次有惊无险,报告显示为良性,全家终于长长松了一口气,心情为之好转,感觉命运又和我们这个家开了一次玩笑,而妈妈也在住院十天后顺利出院。这次入院,除了麻烦大哥,爸妈并未惊动告知其他家人。妈妈总和我说:‘各家都有自己的生活和事情,不能为了咱们的事情影响到大家的生活,只要是自己可以办到的,尽量不要麻烦他们’。是啊!有些事情就应该自己去面对、承受,这也许就是命运赋予的考验。就像祖国和人民,今年在经历疫情时所体现出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即使在命运的道路上跌倒,也要重新站起,跨步向前,我的家庭何尝不是如此。

谈及命运变化无常,又让我想到今年春天离去的老婶,记得那晚姑姑打来电话说老婶走了,消息传来,我们感到十分突然,也十分惋惜。虽然知道老婶的身体不是特别好,但春节妈妈还和老婶通了电话,怎么也不曾想到老婶会走的如此匆忙。回忆前几年爸爸生病住院,老婶每天都到医院送饭,时至今日妈妈还总经常叨念。也正是由于有家人们的这份帮助,妈妈才能够安心在家照顾我。如今老婶去世,刚过花甲之年,本应好好安享晚年,想不到就这么去了,叹生命何等脆弱、何其短暂。看来命运的走向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此又想到今年突降的疫情,在这个世界上无数人被肆虐的病毒夺去了生命,使我们对生命二字的意义有了更深层的体味。人们总会在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却终究逃不过上天规划的人生啊!

对于全家目前的状态,妈妈常说感恩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虽说现在老了,但已非常知足。我想这就是一家人对现今生活的一份幸福感和满足感。文章开始我提到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我们感慨时光匆匆、岁月匆匆,而人生的脚步又何尝不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呢?经历过才懂得生活之美好,要珍惜每一天的好日子,认真对待人生,倍加热爱生命。

新年的脚步正在临近,一个崭新明媚的春天又将开始。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祈愿祖国昌盛,早日驱散乌云,扫尽疫情的阴霾。愿家人平安康宁,一切顺遂。张开双臂,迎接2021。

朱自清文章11:在背影里驻足

文/孟庆果

当年读朱自清的《背影》,“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苍老的躯体爬过铁路的样子,至今想起来都令我心里酸酸的,眼睛涩涩的,悲凉而又无奈。

后来读龙应台的《目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年轻挺拔的背影,离开得那么义无反顾,也带走下一个孤寂失落的牵挂,在风中摇曳,一低头,已是泪流满面。

“见客入来,袜戋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易安笔下的背影,娇羞,惶遽,有种莫名的期待。

我们对形形色色的背影,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倾注了太多的关怀与同情。一不留神,背影越拉越长,故事越走越远,反倒把自己给弄丢了。

有些背影,是孤单的,如同冬日里山脚下的老树,独饮风霜。有些背影,是温暖的,如同春日里水边的杨柳,依依不舍。

自然界里背影,是静止的,一旦映入眼帘,就成了一幅画,唯美,清晰。心坎里的背影,是深沉的,一旦印在心底,就成了一首诗,幽远,深邃。

某年某月某一天,某人某事某道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摇摇晃晃的,蹦蹦跳跳的,轻轻快快的,规规矩矩的,踉踉跄跄的,蹒蹒跚跚的……每一个背影,都能牵拽出一部或温馨或悲苦的剧情。

时光如一把流沙,总有些记忆,即使苍白了青春,衰老了容颜,仍旧泛着淡淡的馨香。它们晃动在时光之上,挥之不去。那些深藏于心底的背影,经年不衰。

我们说过的话,走过的路,都将成为贴在身上,不同于别人的一方标签,一颦一笑,一个转身,一不留神就成为别人眼中的背影,想时真切,看时朦胧,没有古人,不见来者。

习惯了在寂静的夜里,怀念一个人,怀念一段故事,怀念一个背影。那一段随风而逝的缘份,在薄凉的时光里,化作一缕轻风,一蓑烟雨,想要抓住,却已远去,只留下一颗玻璃心在微风里沉醉。

我在街角驻足,只为瞥见那熟悉的背影。在无数擦肩而过以后,不论是悲是喜,是闹是静,总能使心丰盈起来,成为永恒。犹如看一朵花开,观一枝柳绿,读一卷好书,会一个心仪的人。而欢喜,常常隐在骨子里,不厚此薄彼,温润轻柔。时光的眼眸,因相遇而停驻。

于一个晴明的月夜,梳理思绪点点,在所有可能遇见的背影里,造一座安放心灵的宫殿,春赏百花,夏沐喜雨,秋望浩月,冬享瑞雪,留四季风光,任时光轮回,不必追问今夕是何年。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拥有看风景的心情,哪怕是一棵树,一片云,一幅画,一只飞鸟,擦肩而过的一个人,都能成为你眼中的风景,带给你或多或少的思恋。

我愿站成你想见的样子,在你想我的时候。

朱自清文章12:难忘那一年夏天

文/姜波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道出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如今我已经接近不惑之年,对此也有了类似的感受,自己青春的脚步也即将匆匆而过,渐行渐远,我伸出双手想拦住她,却也仅仅只是抓了她滑溜溜的尾巴,嘶的一声,她从我的双手挣脱跑了。

看着她那快要消失于地平线的背影,虽有几分的留恋,但更多的是无奈。我知道,不管我舍不舍得,现在就要与青春作一次诀别了。回忆与她相伴的日子,留下了许多刻骨铭心的往事。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一年的夏天,刚刚步入青春,十六岁的年龄,应该是如梦如幻的花季。我对未来充满了无尽的想象和憧憬,多么渴望拥有一片蓝天,自己能够身生翅膀,展翅在天空中飞翔,却没有想到迎来的却是乌云密布,狂风暴雨,让我在风雨中折断翅膀受了伤,痛苦而彷徨。在青春的起跑线上,我重重地摔了一跤,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至今记忆犹新。

那一年夏天的下午,如火的七月,残阳如血,几只麻雀在屋檐下鸣叫,叽叽喳喳的让人烦闷,宁静的村庄像往常一样飘起袅袅的炊烟。然而在我普通的农家里,没有飘出炊烟,却传出了悲痛而低沉的啜泣声,那是父亲躺在里屋的床上在流泪,我知道家里发生大事了,肯定是不幸的事,从此我的平静生活就要被打破了。

早上与父亲一起去县城医院检查的母亲没回家,我只看到了父亲瑟缩而单薄的身影,母亲病了需住院治疗,父亲只能独自一人回家安排一下。年仅五岁的小妹哭了,只记得她那双纯净明亮的大眼睛里噙满了泪水,啪啦啪啦掉个不停,浸湿了红色的碎花短褂,露出暗红一片,因为她在家无人照料被迫要送到姑姥姥家。小妹依依不舍地扯着父亲的衣角,乞求着父亲,仿佛自己要被这个家所抛弃一样,父亲也偷偷地抹着眼泪,叹了口气,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安慰她说:“放心吧,孩子!等***妈的身体好了一定接你回家!”然后又含着泪对我说,“儿啊,你已经长大了,你要坚强啊!自己在家里要学会照顾好自己!”我看着父亲干瘦而苍老的脸,在夕阳的余晖映射下,凝重而沧桑,我的眼泪也忍不住得流下来了,哭着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暑假,一个多月的时间,日日夜夜,与我相伴的只有孤独,还有冷清的家。虽然后来,姥爷来家与我作伴,可是这位忠厚老实的老人,表情木讷,不善言谈,一天到晚不肯多说一句话,别说我们之间有什么交流了,所以我的内心基本上还是孤独的。我常常思念母亲,担心她的身体,几次都想去医院去看望她,可是我又特别害怕进入医院,特别是医生的白大褂,再加上病床上的白被子,那是一种刺眼的白,是一种让我恐惧的白,所以我最怕看到母亲躺在白色的病床上,这会让我产生更多不详的念想,就一直没敢去看望母亲。

最难熬的是黑夜了,有时夜半会梦到母亲回家,熟悉的身影,温暖的笑容,为我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我感到一阵的欣喜,是母亲回来了?!恍恍惚惚之中,我喊了一声“妈妈!”,多么想扑入她的怀抱中,可是醒来,眼前一片黑暗,宁静的夏夜,只听到帐外蚊子嗡嗡的声响,还有风吹窗前的破塑料布发出的簌簌声。我再难入睡了,眼角流下来几滴苦涩的泪水,只好拿起身边的被单蒙上头,无助地躺在黑夜的怀抱里,被它紧紧地围裹着,不停地梳理内心的伤痛,抚平了又挣开,挣开了又抚平,只等到窗外露出一丝微弱的晨曦,迎来下一个黎明。

夏季的乡村,雨水勤,庄稼抓住机会疯狂地生长,锄草,施肥,打药等等,所以庄稼人是闲不住的。每天,我不愿意自己待在家里,也无心读书学习,只有下地干活,除草施肥,拼命地劳动,不让自己闲下来,通过身体的疲劳换来夜晚应有的睡眠,驱赶黑夜里无尽的孤独与思念。

夏日骄阳似火,气温有时高达三十七八度,记得一次,我在北坡洼地干活,用杆子翻地瓜秧子。由于雨水充足,地瓜秧子像吃了激素一样发疯地生长,有的竟有两米多长,它们匍匐在泥土地上,相互交错,缠绕,拥抱在一起,把土地盖了个密不透风,无奈杆子使不上劲了,我只好弯腰用手来翻,汗水刷刷地滴个不停,胸口感到一阵一阵的憋闷。突然,我的眼前一片黑暗晕倒在地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被一阵凉风吹醒,原来是天空乌云密布,就要下雨了!我赶紧爬起来,顾不得身上的泥土,跳进南边的小河里,在河水里挣扎翻腾,顿时,我的眼泪又止不住地流下来。

不久,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我赶快爬上河岸,双手紧攥成锤头,举在胸前,抬起头仰面朝天,任凭雨水浇灌着,用尽全身的力气对着天空大喊:“我要振作!我要争气!我不认命!”发疯了一般不住地在狂吼!把内心的积压的痛苦和抑郁都抛向了天空,随着雨水流向了大地。不一会儿,雨停了,风住了,太阳重新露了出来,我双腿无力地瘫坐在地头,注视着雨后的大地,空气清新凉爽,田野碧绿青翠,庄稼喝足了雨水,也平静地享受着雨后的清凉,只听到青蛙在田地里“哇哇”的鸣叫,一切都恢复了平静,我的内心随之平静了下来。等到太阳落山,夜色朦胧,月亮升起,我才扛起翻地瓜秧的杆子,伴着青蛙的歌声,一个人才慢慢地走回家去。

从此以后,我的内心就多了一份力量,不知道是不是那场风雨给予的,让我又重新张开了受伤的翅膀,直面狂风暴雨,勇敢地飞翔。后来的日子,我曾经骑自行车从大坡上摔下来手掌受伤,曾经割草割破两个手指血流不止,曾经因做饭手忙脚乱被油烧伤了脸庞……我咬着牙忍着痛,不让眼泪再轻易流下来,我相信这一切终将会过去。

假期结束,开学了,我已是初三的学生了,我找出来整个假期都没有翻动的书包,打了打上面的灰尘,里面的课本发出了一股呛人的霉味,可这是我青春的行囊,我必须要好好地背起来,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父母,才能无愧于自己的青春。虽然母亲仍然没有回家,还住在医院里,不过,父亲倒是回来过,他不放心我一个人,并高兴地告诉我,母亲的手术很成功,身体恢复的也很好,小妹也快回家了。我看着父亲黑瘦的脸庞,眉宇间的阴云渐渐地舒展开了,我安慰他说:“放心吧,爸爸!我在家里一切都很顺利!”

一年后,我顺利地考入了城里的高中,母亲的身体也恢复了健康。难忘那一年夏天,那是我青春远航的第一场风雨,却给予了我航行的力量,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间。虽然现在,我的青春已经渐行渐远,但是,“青春不就是用来回忆的”吗?

朱自清文章13:怒放的生命

文/耿艳菊

像朱自清先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一样,我惊诧起眼前这一树紫色的木槿花。那一朵一朵硕大的紫,密密地从木槿树的各个方向,每一枝桠的缝隙里升腾。木槿树的青枝绿叶,木槿树本身低调地隐去了,仿若迟暮的佳人把风头让贤给了二八的花旦,怒放去吧。立在眼前的就成了一团怒放的窈窕的紫!

每天散步,我总会路过这株木槿树,从来没有这么震惊过,以往我只觉得它和路边的任何植物没什么区别。有时候它闯到眼前了,就看一两眼,更多的时候是把它忽略了。它的存在,没有走到我的心上。

或许,雨后初晴,或许它真的到了怒放的季节。仿佛谁在倾尽全力唱着汪峰的《怒放的生命》,突然地到了你的耳边,你为这生命的呼喊而撼动,抬起头,就遇上了这木槿的怒放:呀,真绚烂!

清晨的园子,草木上露珠晶莹,叶片欲见碧青。路遇一阿姨蹲在草丛里掐野菜,那野菜我认识,叶片像蚂蚁的肚子,在故乡叫蚂蚁菜。阿姨的旁边,放着一个大塑料袋,里面尽是掐来的蚂蚁菜。

我说:掐那么多蚂蚁菜啊!

她笑了,答:“回去晒干了,炒菜吃。”然后,她又说:“野菜到夏季是真正怒放了,我们小时候是靠这些野菜长大的。”她眼中流溢着深情爱惜,声音宏亮,仿佛是野菜的知己。

在夏季,小的时候我们在故乡也常吃野菜,是一种长在田间地头的影影菜,妈妈从田间干活回来,会顺便掐一些,拌着面上锅蒸或着开水绰一下凉拌,都很好吃。后来到北京,人们都叫它野苋菜。

“有野苋菜吗?”我问阿姨。

她站起来,让我往西看,指向葱茏的短墙边,说:“你去瞅瞅,都在那边怒放呢!”

是的,它们在怒放!没有任何词汇会比怒放更恰当地形容那一片野苋菜蒸蒸日上的生命力了。青乌的叶片大而饱满,挤挤挨挨,层层叠叠,像一片青色的花海,却比花还要浓烈。

从那一刻,我知道,众生平等的意义,无所谓生命的贵贱,哪怕你是从遥远的乡下走出来的一棵野菜,也可以怒放成花的绚烂。

看到鸟在草丛里蹦蹦哒哒,而林子里听不到鸟鸣,只有蝉声。那是一场沸腾的,热烈的,盛大的,倾尽全力的演奏。一生只有一次生命的怒放。

我们在林中寻找一种叫“爬猴”的小动物,在夜晚,在黑黑的时空里,它们蜕变为高树上的蝉。

蝉声喧腾,我们最终没找到一只“爬猴”,倒并不沮丧。回来的路上,我们一直聊着有关蝉的话题。

从一只幼虫开始,蝉要在寂寞的泥土中待上很多年,短则三五年,长至十几年。其实,在地下的光阴,它们叫“爬猴”,只有来到了地上,蜕变了,才称之为蝉。那一刻,从长长的光阴里才真正等来了生命的怒放。飞到高树上,鸣唱不休。

蝉的怒放的生命却非常短,只有60至70天。在黑暗里等了十几年,只为这几十天的生命的灿烂。值得吗?

当然值得。

这是作为一只幼虫从地下到地上,到高树上,再老去的最大意义。若没有这样的蜕变和怒放,那深深的黑暗该如何走到头?

朱自清文章14:作家笔下的荷花

文/夏雪

朱自清先生对荷花情有独钟,在他脍炙人口的名篇《荷塘月色》里,他把荷花比作“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他还这样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朱自清先生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清新、柔美的境界,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情思飞扬。

汪曾祺笔下的荷花是童年的记忆,从出生到长大,故乡高邮的荷花一直伴随着他的青春年华。汪曾祺在《荷花》里写道:“我们家每年要种两缸荷花,种荷花的藕不是吃的藕,要瘦得多,节间也长,颜色黄褐,叫做‘藕秧子’。在缸底铺一层马粪,厚约半尺,把藕秧子盘在马粪上,倒进多半缸河泥,晒几天,到河泥坼裂,有缝,倒两担水,将平缸沿。过个把星期,就有小荷叶嘴冒出来。过几天荷叶长大了,冒出花骨朵了。荷花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很多很多花蕊。清香清香的。”短短几百多字的篇幅,却描写了荷花的“一生”。

老舍先生不仅爱荷花,还品尝了荷花做的美食。上世纪三十年代,老舍住在济南时,曾在友人家吃过炸荷花,为此专门写了一篇短文《吃莲花的》,记下他在济南的这一段趣事:“友人约游大明湖,‘去买点莲花来!’他说。‘何必去买,我的两盆还不可观?’我有点不痛快,心里说:‘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当友人把老舍种在盆里的白莲摘下来,“把这用好香油炸炸。外边的老瓣不要,炸里边那嫩的。”老舍先生是天旋地转,说不出话来。要干什么?“吃!美极了!”这道菜外酥内软,甜美异常,荷花的清香味,尤其怡人。

季羡林先生喜爱荷花,他笔下的荷花生机蓬勃,超然脱俗,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他86岁写就的《清塘荷韵》意味隽永、宁静悠远:“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淤泥中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面对这幅宁静、柔和的画面,如同品尝陈年佳酿,芳香四溢,回味无穷。

余光中先生心中的荷花,是美、爱、神的综合象征。他曾在《莲恋莲》中,发挥了诗人、美学家的才智,尽情地写道:“塞尚的苹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热的,我的莲既冷且热。宛在水中央,莲在清凉的琉璃中,擎一枝炽烈的红焰,不远不近,若即若离,宛在梦中央。”此外,余光中先生还写了观荷入静的体验:“立在荷塘草岸,凝神相望,眸动念转。一瞬间,踏我履者是莲。拔田田之间,亭亭临风的是我。岸上和水中,不复可分,我似乎超越了物我的界限,更超越了时空。”此刻,余光中先生感知到了荷花的灵魂。

朱自清文章15:我想看荷花

文/陈华

自从读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也深深的迷恋上了荷花。记得之前去武汉也是冲着东湖那十里荷花,只可惜时间没凑对,到的时候荷花节刚过,荷花和莲子全摘采了,只剩下“接天莲叶无穷碧”,却不见“映日荷花别样红”。

究竟田田莲叶下的映日荷花有多美呢?我在心中幻想过无数次。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娇艳欲滴、含情脉脉?如纯净的天使如初生的精灵如热恋的少女如蜜月的新娘?我无法想象,越想就越觉得她应该是美得一发不可收拾,美得“只应天上有,人间哪能几回闻”,于是我越来越迫不及待的希望能一睹她的芳容。

偶尔一次课间,有人告诉我在江门幼师的生物园里种了一些荷花,还算可以欣赏。这个迟来的消息让我喜出望外!看着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我便顾不得许多,三步并两步的赶了过去。

透过树缝,果然隐隐约约的看到了一些大片大片的绿色的叶子,没错,是荷花!我心中暗暗惊喜!我加快了速度,一阵小跑,一拐弯,呀,一片荷花便映入了眼帘。

这是一块不算很大的莲花池,大约七百平方米,不过布置得挺舒适,弯曲的小石桥,雅致的小亭阁,再添上一副特有意境的对联,诗意似乎就这样潜移默化在了你的头脑里。桥下的荷叶长得异样的绿,仔细看,在左边树荫下的叶子绿得深沉,绿得鲜亮;右边在阳光下的叶子却绿得比翡翠晶莹,比玉石通透。田田的莲叶一叶接一叶,一眼望去,确实有点“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意境。只是似乎缺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是花,我努力的寻求着花的芳迹。哦,这边,那边,稀稀疏疏开着那么好几朵。饱满的花蕾含苞欲放粉嫩粉嫩的,盛开了的花则干干净净的在一旁站立着,像一位谦谦君子,像一个脱尘超俗的仙子。

荷花总算是见着了,也体验到了荷花的美丽,只是心中仍有一些失落,似乎跟心中的《荷塘月色》不是同一个频道,或许是因为它的面积不够大,或许是现实中的荷花经过大师的提升,上升到了美学的层次吧。

“我想看荷花”,其实比“我看到荷花”更来得美好,我如此想着,加快了速度赶回教室听课去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