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奇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传奇的文章(精选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传奇的文章1:三匠传奇

文/李浅予

乡村,夜晚,铁匠铺。明月当空,照在铁匠铺旁的桃树上。在飘落的桃花中,一个青年正抡着锤子,敲打着通红的铁块。和着丁丁当当的敲击声,青年随口吟道:“天上清高月,知无好色心。夭桃今献媚,流盼情何深!”

青年名叫张仲炀,他出身贫寒,靠打铁维生。张铁匠爱作诗,他常常一边制作镰刀、锄头,一边吟诵自己的诗作,经过这诗意的粹炼,这些农具仿佛都变得有了诗意,并将诗意的种子播进了肥沃的土地里。

张仲炀成了远近闻名的铁匠诗人,小镇上的一位读书人听说他的故事后,来到铁匠铺,对他说:“年轻人,你若想诗有长进,必须投到高人门下,王湘绮先生今之大儒,你求教于他吧!”

王湘绮即湖湘学术巨匠王闿运,当时正主持昭潭书院。张铁匠熄灭炉火,立即启程。这时,天空飘起了雪花。张铁匠戴上斗笠,穿着破旧的衣服,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步行三十里,来到昭潭书院。

林冲雪夜上梁山,不幸遇上了王伦,张铁匠显然比林冲幸运。自入王门后,张仲炀整天跟着老师吟诗填词,诗艺日进。后来,他留学日本,归国后曾任教于明德、麓山诸校,后来做到了大学的教务长。

和张铁匠一样传奇的还有铜匠曾昭吉。曾昭吉靠为人修锁钉箱维生,他的工作具有流动性,机会自然比久居乡野的张铁匠要多。王闿运见他“性颖慧,理想绝高”,便主动将其招入门下。

曾昭吉是个做官的料,后来官至正五品。在那个时代,他无疑实现了一个读书人的“理想”。不过,他还有个让一般读书人无法理解的“绝高”理想:科学研究。

1904年,曾昭吉干了件在当时的人看来非常荒唐的事:制造空运大气球!试验了几次,气球都掉到水里去了,一时成为笑谈,虽然后来他终于制造出了热气球,并乘着气球上了天,但差点为此送了命。

除了是中国第一个制造热气球的人,在中国科技史上,曾昭吉还创造了好几个“第一”:第一个将电力引入湖南,第一个在湖南安装电灯,第一个发明辫子机,第一个仿造“外国的第一利器”升级版来复枪。

“王门三匠”中的最后一位是木匠。木匠喜欢画画,和铁匠张仲炀是朋友,经张仲炀介绍,拿着自己的习作去见王闿运。王闿运对木匠的作品大为赞赏。当时,许多人都想成为王闿运门生。张仲炀屡次劝木匠拜到王闿运门下,可木匠怕别人说他标榜,所以迟迟没有答应。

这个木匠的骨气让王闿运非常佩服,他常常对人说:“我手下有铜匠曾昭吉,铁匠张仲炀,还有一个木匠也是好学的,却始终不肯做我的门生。”这话传到了木匠的耳朵里,于是他赶紧来到王闿运那里,正式拜入王门。

这个木匠就是齐白石。1928年,64岁的齐白石做了北平艺术学院的教授,他感慨地说:“木匠当上了大学教授,跟19年以前铁匠张仲炀当上了湖南高等学堂的教务长一样,都算是我们手艺人出身的一种佳话了。”

关于传奇的文章2:又见一帘幽梦

凤凰传奇的一句“漫漫长夜一路奔放,岁月曾流过。”气势宏伟,充满震撼力,豪情万丈,歌声嘹亮,这是凤凰传奇的唱歌特色。

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然后慢慢地老去,人这一生多么卑微,我们热爱的世界已经不再是那个空气清新,让人赞叹的世界了。

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太严重,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应该多为您考虑,我们以后不能再这么自私了。只要人类此刻觉悟,还为时不晚。

让自然界开满芬芳四溢的花朵,让它们争奇斗艳,那种姹紫嫣红的美态,每一个人都喜欢。自然界原本是环境优美,毫无杂质,热情豪迈,冰清玉洁,高贵典雅。

自然界是美丽的,我们人类活在这个世界上也应当心灵美。

【唱首情歌,点燃热情】

昨晚上我在阳台上仰望夜空,昏暗的夜空,只因有了家乡附近的霓虹灯与街灯而变得明亮起来,四月的夜空,静悄悄的,万籁俱静,诉说着夜空的伤感与孤独,因为只有轻如薄纱的月光与几颗稀稀疏疏的星星陪伴,我能读懂夜空的孤寂。

就在我也处于孤独的时候,东边的夜空中出现了一颗流星,它从南边的夜空飘到东边的夜空,我看得很认真,这种稍纵即逝的美,让人浮想联翩,我偷偷的许了一个愿,希望我是一个万般幸运的人,流星能让我的愿望实现。

流星出现的时候,天空中亮堂堂的,把周边的天空都点亮了。让我想到了“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谁为我披一件梦的衣裳,”的歌词,这句歌词有点夸张带着一种诗意的美。

我许完愿,脑海中就浮现出一首情歌《流星雨》“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让你的泪落在我肩膀,要你相信我的爱只肯为你勇敢,你会看见幸福的所在。”

虽然只有一颗流星,但就让我自私一点让它下一场流星雨吧,不过心中伤感之情涌上眉梢久久不能平静。

因为我心中许的愿望,就是最近几年我能收获一段甜甜蜜蜜、和和美美的爱情,我曾在高中时期有过一段爱恋,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带着浓浓的情愫,让我回味无穷。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子汉该找女朋友了,也是老大不小的啦。

为啥我内心十分伤感与惆怅,因为我看到流星飞逝过程中没有爱人在我的身旁,没有一起去看“流星雨”,所以我对于爱情的渴望愈演愈烈。

梦中的她是一个玉体迎风、优雅闲适的女孩子。我把你一笔一画的描绘。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披在两只玉肩上,两只眼眸黑溜溜的,大大的有点像贾静雯,她的长发飘飘有点像范冰冰,眼睫毛长长的,黑黑的,十分诱人,有点像张韶涵,一只鼻子小巧玲珑,有点像杨幂,一张嘴巴不大不小,上嘴唇与小嘴唇涂抹着胭脂,有点像陈怡蓉,两只耳朵同样玲珑剔透有点像蔡依林。

美梦中的她是那么的完美,拥有众多美女的玉树临风的气质,冰清玉洁的柔情。这只是存在于梦境中,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绝世佳人根本就不存在。

我母亲曾说过“你找女朋友长相上不一定要‘盈盈惺惺、月眉星眼、玉软花柔'.只要心地善良,性格适合最重要。”

我外表不算是一个仪表堂堂、英姿飒爽、英气逼人的男孩。但我性格直爽,豪情万丈,大义凛然,待人诚恳,真诚交友,我的朋友圈子很广,只因我身上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忠义之光。

当然我对于女孩子的要求的最高境界是:在外貌上要“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铛;药栏花榭生妙龄,倾国倾城、貌美如花,性格温文尔雅,谈吐不凡,言谈举止高贵典雅,身材窈窕,淑女依旧,一颗心要真诚,对我要柔情似水,同时要尊老爱幼。”

我知道要找到这样的女孩子难如登天,所以我放低了我对女孩子的要求,我内心的标准是:长相看得顺眼、性格阳光、心灵美。

我喜欢另一半遇到不开心的时候向我撒娇嘟嘴,然后我背着她,漫步在阳台上,一起遥指天际,赏花赏月赏星点。

曾在高中时期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我俩一见钟情,心心相印,情不自禁。她身高1.65,一头长发随风飘荡,在我俩交流的过程中我总能闻到她身上一股浓浓的发香,她用的洗发露是夏士莲。

我俩时常手挽着手,她小巧玲珑的小手,暖乎乎的,肤色白皙水嫩,摸住她的手心中似乎燃烧着一股烈焰,她喜欢哭,每当她哭鼻子的时候,她就会投入我的环抱里,我用十足幽默的话哄她开心。我两手摸着她的两半边脸蛋,看着她泪流满面又破涕为笑的样子,让我捧腹大笑,每当我笑出声的时候,她就会打我的小屁屁,这种充满无限暧昧的场景常常让我遐思。

梦中总有她的笑靥,梦中我们相拥在一起,我紧紧的拥抱着她,闻到她的发香就会勾起我对她的种种幻想。

很遗憾高中毕业之后我们各奔东西,来不及说我爱你,就踏上了各自的旅途。不过去年我有了她的消息,我知道她读书的时候,作文很好,她的文采飞扬,文笔优美,思想缜密,刻画人物的手段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她如今在起点中文网发展,大学里她读的是中文系,她签约了起点,并且已有两部作品。我俩都热爱文学。

无独有偶我在起点看女生言情小说,小说很好看,看到这部小说的书友群我就加了进去,没想到群主竟然是我爱的她。

忘不了她的玉瓒螺髻、颜炜含荣的容颜。自从高中毕业分别后,去年我终于找到了她的轨迹。

我的文采、成就比起她,算是不在一个档次上,她说会拉我一把,让我上起点写小说,她会跟编辑联系好,让我很快签约,她与起点玄幻、武侠、修真、悬疑类的编辑很熟悉,而我曾在别的网站写过玄幻类小说。

我们现在每天视频聊天,我依然见到了当时的那个“艳美绝伦、雍容华贵”粉嘟嘟的脸蛋,说话时撅着小嘴,她的声色嘤然有声,笑起来两个浅浅的小酒窝仍然那么迷人。

我会找一个恰当的时刻向她表白!希望昨晚流星飞过我许下的愿望能够实现,爱她就算等上几年我也愿意并会无怨无悔的等下去,哪怕是等到“一千年以后”!

关于传奇的文章3:阳光传奇,快乐相依

文/梦海晴空

题记:撷一抹蓝色的阳光,点亮生日的烛光,约上快乐,书写阳光传奇。相遇烟雨,快乐无比,值此生日之际,祝你幸福!

时光老人的脚步匆匆,记忆长廊的足迹串串,紧追那一抹蓝色的阳光快乐的脚步,在特别的日子里许下真诚的生日祝福,愿我的朋友满载四面八方的祝福,为自己的生日增添一层亮丽的颜色。

阳光似火,温暖朵朵。看着好友不断更新的空间日志,那一篇篇热情洋溢的生日祝福提醒着自己,好友生日将至。记忆中的某个画面突然苏醒了,还记得去年生日之际,为了不让自己过上一个孤单寂寞的生日,冒昧地请求阳光为自己写篇生日贺文。突然的请求并没有遇到想象中的拒绝,相反的,阳光二话不说地马上答应了。没有多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素昧平生的我,会对他提出这个请求。

聪明绝顶的他,在几次接触后,便清楚地摸清了我接近他的理由,也毫无保留地对我提出的问题细心作答。这让我对他的好感瞬间上升了不少。

认识阳光,纯属意外。无意在朋友的朋友的博客里看到阳光为她精心写就的生日贺诗,不多不少,刚好十首。无巧不成书,不久后,便与阳光相遇于烟雨,继而看到他为那位幸运的女子写的生日贺文。看着情深意重的文字,看着十全十美的心意,我对朋友取笑道:“你怎么比得上他的痴情,你凭什么去破坏人家的感情?”做为一个女人,我为那位幸福的女子而欣慰:“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事实证明,有的女人也是喜新厌旧的。看着被人捧在手中疼爱却不懂得珍惜的女子,重新投入另一个人的怀抱,我真不知道是该为她庆幸,还是该为她感到悲哀。正因为这段算不得上故事的故事,我与阳光有幸结缘,相遇于烟雨,继而相识于红尘,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无论阳光在别的女人面前是如何的出色,如何的帅气,在我眼中,他就像熟识多年的好友一样,不分性别,不分年纪。若要算年纪,他当我的弟弟是绰绰有余,虽然看上去,他比我高出许多,但我为自己为多出一个弟弟来而感到骄傲,不管他如何抗议,我始终坚持他是我的弟弟。基于这种情结,我是希望他过得快乐的,能够遇上自己的真爱,幸福地度过余生。

阳光似火,温暖朵朵。这是阳光给我带来的最初体验。每次相逢,总能得到他亲切的问候,每次遇挫,总能得到他理解的安慰,每次过节,总能得到他意外的祝福。这种情谊很真,真得仿佛触手可及,这种情谊很纯,纯得好像江里的水。与阳光相识,就像与温暖相遇,感受到的总是满满的温馨与快乐,这种感觉真的很美好。

阳光若水,在烟雨留下一段情事。那散发着玫瑰香气的文字,那融合着雪花晶莹的爱情,那渗透着蜜糖气息的故事,总是令人为之陶醉,不禁驻足。

柔情似水的阳光,多情敦厚的阳光。不曾刻意去追逐阳光的脚步,却总在阳光出现的角落,默默地关注。作为朋友的他,对待自己的朋友热情大方,对待每一个相遇的朋友真诚有加。对于这样真性情的男子,我想没有人会拒绝他的友好相待。远远地,望着阳光身边出现的一个个女子,好奇的目光再次盯紧他,到底他是一个怎样的男子?

其实如果细细观察,可以发现阳光笔下的女子多种多样。他有时会语重心长地劝慰迷恋自己的年轻女子要专心学习,不要因为爱情而影响工作;他有时会真情实意地为好友的女儿送上浓浓的生日祝福;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爱情的无悔追求。那一段若水般清纯的爱情故事,像雪花一样透亮,不问身边的风花雪月,不管红尘的黑白是非,令人忍不住想要为他送上美丽的祝福,让阳光若水能够在烟雨的情海里独醉。

阳光若水,看着他一点一滴地折叠自己的情丝,只为一个女子停下漂泊的脚步,四处为她奔波,陪着她到处玩山玩水,与她分担解忧,真的为他的情深意重而感动,也为那位幸福的女人而感动。

常常自问,如何才能让手上的爱情永远保持新鲜,如何才能让心中的他永远保持眷恋?事实证明,爱情不是一个人的单选题,而是两个人同时进行的双项选择,如果只靠我一个人的努力,是无法让爱情之花永远鲜艳的,如果他真的爱我,就不该让我老是追着他跑,或许,我该坐在原地等待他追过来。就像阳光疼爱他的知己一样,哪怕千山万水也会勇敢地跋涉过去。

阳光若水,烟雨共醉。真诚的祝福挂在阳光上,千丝万缕地照给你,我的朋友,愿你永浴爱河,幸福欢乐!

阳光一抹蓝,烟雨一幕蓝。红尘相遇,快乐几许。

看阳光在烟雨红尘飘落,洒下缕缕温暖,辐射红尘千万家。小小的他,多才的他,痴情的他,千丝万缕的阳光为他渡上了一层平易近人的颜色。烟雨为他披上了一件温暖贴心的外衣,留住他到处流浪的足迹。

烟雨纷飞,文友同醉。是谁在迷蒙的文字田园里轻吟紫陌红尘中的种种情事?是谁在绰约的诗路花雨中长弹若水情海里的片片真心?只要用真情去播洒阳光,就能收获到温暖四射的祝福。默默地站在阳光背后,静静地看着他露出满足的笑容,这就是做为朋友最快乐的事情。

从阳光若水的故事里走出,无端地感动。有情人能成眷属,那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看来阳光的选择是明智的,理想的,正确的。做为旁观者,看着浪漫满屋的一对有情人,心中只有无尽的祝福及羡慕。

掬一把阳光,放进真诚的祝福,点缀在生日的烛台,让浓浓的快乐陪伴你度过难忘的生日。相约烟雨,快乐阳光,愿你今后的日子都充满阳光,充满欢笑!

〔10月17日是阳光小张生日,谨以此文献给他,祝福他生日快乐,幸福满衣!〕

关于传奇的文章4:祖母的 传奇人生

文/胡本先

1911年闹辛亥革命,关中地区动荡不安,各种社会矛盾四起。西安东郊豁口村村民与外乡人结怨,导致民间暴力冲突,对方一帮人马手持刀斧棍棒,气势汹汹从东边开过来,扬言要杀光全村人。未等来人进村,村民们便携儿带女往西边方向仓惶逃跑。

一孙姓人家儿媳妇刚生下一女婴,公婆见她抱着孩子跑不快,跑到一口枯井旁时,公公说:“顾大人要紧,把娃扔了。”婆婆顺势从媳妇怀里夺过孩子,媳妇当即晕倒。就在公公要把孩子往枯井里扔的时候,襁褓里的女婴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声,像是在强烈抗议大人们的冷酷无情。公公举起的手顿时缓缓放下,婆婆明白了他的心思说:“这娃哭声这么大,兴许有出息,那就抱走吧。”媳妇一听不扔孩子了,立马起身抱过孩子,拼命地往西边跑。荒乱时期度日如年,恐惧加上营养不良,媳妇体弱染病,没有奶水,不久就病逝了。女婴无奈送给了西逃途中经过的一户人家。

那户人家仅有一个儿子,视女婴如同己出,十分疼爱。女婴长到七八岁,按习俗要缠足。养母白天用布条把她的双足裹得严严实实,到了晚上,她嫌疼,养母就给她取掉裹脚布。养父知道了大骂:“不缠脚以后咋给人(出嫁)?”养母并不理会,到了晚上,还是给她解开裹脚布。女孩长到十多岁的时候,养父母相继去世,家里实在待不成了,把她送给了香湖湾西村一户比较殷实的人家做了童养媳。女孩这时候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头发乌黑,皮肤白净,高鼻梁、大眼睛,聪明伶俐,加上双足并未受裹足之苦,走路、干活十分轻快麻利,深受婆家人喜爱。几年后,正式成了胡家的儿媳妇。娘家本姓孙,结发后随了婆家的姓,叫胡孙氏。她,就是我的祖母。

曾祖父清朝时期,在当地是个有头有脸的人,勤俭持家,我家宅院里外都用砖石铺成,正对院门的照壁雕龙画凤,比起村里其他人家的土墙土地阔气多了。我爷在西安东关开花生油坊,为人诚信,童叟无欺,生意十分兴隆,家里日子称得上小康。能嫁到我家,我奶自然满意,一心一意地为这个家操劳。

生下我爸好多年,我奶没有再生孩子,抱养了一个女婴,就是我的大姑。也许因为有同样的经历,我奶对我大姑格外疼爱,关怀备至,胜于亲生。以后又生下二叔,二姑,三姑,人丁兴旺,其乐融融。这样惬意的日子一直持续到解放后。

关于传奇的文章5:一个偶然的传奇

文/芳草子

三十年前的1984年,一位古稀老人在新华书店的书海里邂逅了一本中山古国出土文字资料,怦然心动,从此开始了对这种文字的研究与创拓,不舍昼夜,那是一个故事的发端,纯属偶然。1991年,儿子在父亲没用完的宣纸里发现了夹藏其中的一幅完成了的马氏中山篆《千字文》遗作,感慨万千,开始了一场家族事业的郑重接交,那是那个偶然故事的继续。2015年,一部《马氏中山篆字源考辨》继《马氏中山篆作品集》和《马氏中山篆书谱》之后面世,此时也已迈入古稀的儿子为那个演绎了十倍于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画了一个圈,这便是那个偶然故事的收尾。

如果没有上世纪70年代农民兄弟耕作中的一锄,如果没有那位老学人紧随其后的书店邂逅,如果没有不知情的母亲对那卷宣纸的无意传递,如果没有马氏中山篆初出茅庐接踵而来的一系列幸遇,一种沉睡于地下2280余年的古老文字,势必不会派生出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书法用字书谱,和一部有案可稽的学术考辨;不会让今天的我们面对一种锈迹斑斑的古老文字,跨越时空,与书法先贤进行一场会心畅意绵长深入的学问探讨;不会演绎出一个两代学人愚公移山的故事。

马氏中山篆从孕育,到诞生,到自成一体,一连串可遇而不可求的偶然如影随形,适时适地有条不紊地次第迸出,又缺一不可,您能说它不是个传奇吗?

已业行世的《作品集》和《书谱》里曾经详述了这种书法用字的前世今生,以及它的命名原委,今天,只说这套丛书第三部-----《考辨》的生成。

诚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做儿子的和父亲一样,身上都天生一种行不逾矩甚至近乎迂腐的秉性与执拗 。而这位儿子, “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却能自接过父亲未竟事业之日起,一路艰辛一路侥幸,一路舍弃一路收获,一直走到现在而小有所得,若非有幸运之神频频垂顾,谈何容易!熟识的同仁对他多有“好命”之说,想来此言不虚。

“好命”表现在哪里呢?于上苍,如有神助;于人间,则是诸多灵犀相通的伯乐们实实在在的伸手。

天上的事我们搞不明白,而人间却复杂的多。

可马氏中山篆实在是太幸运了,在它初出茅庐渐为人知的过程中,遇到了人世间的一种大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多与创作者素昧平生,有的甚至至今尚无缘谋面,却出于促进传统文化创新的自觉与责任感,对这种突然显现,尚未被社会普遍认可的新生事物,一旦认准,即有动于衷,恐恐然惟惧其“解箨新篁不自持”,继而置一己之得失于不顾,或仗义执言扬其名于媒体,助其力于业内;或力排众议决策于高层,表态于坊间:郑欣淼、赵景之、阎纲、柯文辉、张颔、阎庆生、文占绅…… 于今之世,能若是,难能可贵,足以为贤达!

正是他们这种弥足珍贵的勇于担当,让创作者在感念的同时,心生一份深深的不安和歉意。如普罗米修斯手中不灭的火种,让征人始终激情燃烧;如一种沉重的负债,使拓荒者不敢中途有半点懈怠。如果说马氏中山篆研究的坚持发轫于一个儿子对父亲的至爱与追思,那么《马氏中山篆字源考辨》,则完全是在上述“输不起”的心境下起步和完成的。

“输不起”,成了一种使命。

特别是在扑面而来的厚爱中,着名文学理论家、作家阎纲先生的一句肯定,让事中人如醍醐灌顶,惊心动魄,隐隐然从它的背面窥到了一种“被输”的危机——“只要你推翻不了它,它就会引来世界的眼球。”

不用说,“引来世界的眼球”仅仅是一位长者的美好祝愿,可望而不可及,尽管马氏中山篆已经有幸在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上小荷初露。真正让人提起来放不下寝食难安的是“推翻”二字,而这种推翻,甚至可以是对其生成基础的一句轻声质疑。

任何一项科研首创都必须经过专业权威的求证与认可。可遗憾的是,较之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宏图大业,马氏中山篆这项纯个人的,自拟课题的文化探索,题目实在太小太小,小到可有可无,“求证”起来却太过繁琐、耗时、费力,难免不让权威专门家对它望而却步。

而“求证”,注定是马氏中山篆的生命线。

遥想当初先生碍于任务过重而年事渐高,深恐象父亲那样搁置事业于半途,提前依次出版了《作品集》和《书谱》。如今天佑假年,回过头去打开已经被束之高阁的五部陈年手稿,整理编纂,解析篆体的族群密码,以1加1等于2,便捷直观一目了然的逻辑推理“自证”,为读者呈献一部使疑之者释,习之者便,爱之者安的《马氏中山篆字源考辨》,势在必行。

自证,难免有不足为人信的嫌疑,但先生说:日本学者做学术论文,其选题虽鸿篇大论者少,具体细微者多,然推理谨严,论据充分,条分缕析,一丝不苟,建立在翔实资料考辩基础上的结论,往往令人信服,也不乏探得骊珠者。我虽不是古文字学术权威,但身为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知道学问应该怎么做,以日本同行的精神,用三十年时间,成就马氏中山篆研究这篇 “博士论文”,或可胜任。

实际上一经动手便引起呼应。当先生不断把梳理出的考辨作品一篇篇上传网络后,回响便接踵而来,赞许之词虽不须一提,却可以真切感受到读者朋友的渴求与此举的不可或缺,且不说中间还生发了一些未曾谋面却真诚温暖的问答互动,颇似一次历时一年的远程教学,一路陪伴,一路相长,生动活泼。这种把着读者脉搏的有的放矢,同样让创作者获益良多。

促进这部书完成的还有时常在眼前闪现的,章永义、黄军虎、艾文礼、李卫东、赵熊、石萍、赵雯、吕辉、李树森、续文利、王钦仁、朱自奋、彭明榜、蔡劲松、李钊平、杨柳、赵银芳、李俊、李宗嗣、杨庆化、邓高峰、施泉、蒋海东、李可芹、陈帧等一张张诚挚热情的面容,以及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领域为马氏中山篆忙碌的每一个身影;还有为马氏中山篆联合举办书展的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收藏《作品集》和《书谱》的国家图书馆,以及光临书展的垂览者们挥洒在《留言簿》上的滚烫话语;还有《新华文摘》《中国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艺术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青年文摘》《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开封日报》《教师报》《美术报》《三秦书画》,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书画艺术网、中国报道网、中国广播网、凤凰网、光明网,河北卫视台、南通电视台等媒体及媒体人支持。

“偏师借重黄公略”。有人说,马氏中山篆是马氏父子两代人的心血之作,此言确乎不差,但是,离开了上述感人至深的厚赐,马氏中山篆这套丛书也许会止步于其《作品集》,也许会止步于其《书谱》,至少不会再产生这部《考辨》。所以,在此马氏中山篆三部丛书即将封笔之际,涌动在我们内心的,依旧是不尽的敬畏与感恩:对上苍,对人类文明史,对传统文化遗产,对所有热心于马氏中山篆的人和单位,深深地。

在结束这篇小文的时候,一曲《布列瑟农》若隐若现萦绕于耳,不禁愀然,那旷远、缠绵、怅然若失的旋律对已往的不舍与无奈,是那样的动人心弦。三十年弹指一挥,多少如昨往事,俯仰之间物是人非皆为陈迹,更遑论其中承载了太过沉重太过复杂的情感:马氏父子原本都惯于书斋之宁静,闲云之舒卷,只因与中山铭文的一个偶然改变了他们生命的轨迹,身不由己,由兴趣,到责任,到执着,以至与之生死相依。“云无心以出岫“,天意使然,知之罪之,不敢辞责。

谨以此曲献给您,马氏中山篆的奠基者,那位开始这个传奇故事的老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