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汤圆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汤圆的文章(精选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汤圆的文章1:汤圆里的浓情

文/吴嘉

年的味道来不及细细品尝,走门串户的热闹还正醇酣,元宵佳节又如期而至了。下班路过闹市,穿行在琳琅满目的美食和谜灯里,浏览现在品种齐全的汤圆及馅料,协裹在喜气洋洋的人群里,顿觉浓浓的节日氛围扑面而来,不禁回忆起儿时简单却温馨的元宵佳节。

儿时的日子很清贫,每年元宵节,母亲都亲手做汤圆。市面上的汤圆有红糖、芝麻、桂圆花生等馅,但我家只有实心汤圆。元宵节前几天,母亲提前把家里仅有的糯谷碾脱谷壳。元宵节前夕,拿一半糯米加三分之一粳米一起倒在大盆用水浸泡。母亲说糯米黏性强,加了粳米中和,做出来的汤圆软硬适中成形又好吃。第二天早上,母亲把泡了一夜的米倒在竹箕里沥水。

沥干水后,母亲开始臼米。她便把一部分米倒入石臼,用两头均匀,中间插着一根厚实握柄的“木锤”用力砸,直至成粉末。人工砸粉耗时费力,母亲要花一个上午才能全部完成。那天,看臼米好像很好玩,忍不住上去试试,结果不到十分钟,便全身酸软,手臂又酸又麻。糯米成粉后,母亲又忙着熬米糊。一木勺水,几把糯米粉,洒上适量食盐,用筷子在加热后的锅里快速搅拌,几分钟米糊就熬好了。把米糊加入糯米粉后就可以揉粉了。母亲揉粉团的姿势很好看,我们像小狗一样围在母亲身边围观。母亲像魔术师一般,仿佛一转眼就把雪白松散的糯米粉揉捏成筋道绵软的粉团,接着用刀把粉团切成一截截小长条,又把粉条抓成一小坨一小坨,扔在团箕里。母亲一声令下,我们五个小孩欢笑着抢着搓汤圆了。粉团很小很小,刚够我们的手

心握。嬉闹中,汤圆成形了。

元宵一过,就面临开学。家中五个小孩开学的学费,对于贫穷的家庭是笔不小的开支。那时在农村,大多数人家不会让女儿上学,因为女儿终究要嫁出去做别人家的人,只让男孩上学。母亲小时候吃过没文化的苦和亏,她决不允许让三个女儿步她的后尘。因此不论家境如何贫困穷苦,母亲咬紧牙关也要供我们三个女儿两个儿子上学。为了孩子,母亲每天起早摸黑,省吃俭用想要让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即便在万家团圆欢乐的元宵节,被贫穷束缚的母亲也不输阵势,带领孩子们自己动手做汤圆。只不过,我家的是实心汤圆。为了增加口感,汤圆出锅后,母亲会在每人的小碗里加一小勺白砂糖。当肚子早就咕咕直响、馋得口水直流的我们接过那一碗香气扑鼻的汤圆,一起就站在灶台边,像喉咙里长了牙齿般“呼噜呼噜”,一会儿工夫就吃了个底朝天。看看碗底还有一些没溶化的白糖,又都伸出舌头把碗底仔细地舔了个干净。母亲见了,总会笑着把她碗里的汤圆分拔到我们五姐妹碗里,自己喝汤。

后来,我们五个长大了,外出工作,也出息了,陪在父母身边过元宵吃汤圆的日子少了。每逢元宵节,市面上五花八门的汤圆馅料,看着赏心悦目,味道也不错,可吃在嘴里,总觉得不如儿时母亲做的实心汤圆味美。或许,那小小汤圆里浓浓的母爱早已镌刻进我们的味蕾,成为内心深处最踏实的甜。

关于汤圆的文章2:三个肉汤圆

文/刘亚华

父母外出打工后,他被送到姑妈家里寄养,那时候,他才九岁。

姑妈家有两个孩子,一个比他大两岁,一个比他小两岁,都是调皮捣蛋的男孩。三个孩子一起疯玩的时候,好得跟穿了一条裤子,可是,一旦有什么利益分配,那必定争得你死我活。这时候的表哥表弟,定是排斥他的,哪怕姑妈总是庇护他,小小的他心里也藏满了委屈。

那年元宵节的早上,他起床后,发现姑妈在做汤圆。那时候物质匮乏,白米饭都吃不饱,汤圆或饺子就是最美味的食物了。他看见姑妈将糯米粉揉成小圆球,放锅里煮,馋得直流口水。

锅里的汤圆并不多,但都白白胖胖的,漂浮在水面上,像一个个白色的灯塔。姑妈拿了三个饭碗一字儿排开,又在碗底洒了一层红糖,每个碗里舀一点清汤,然后将汤圆分发在碗里。表哥嫌自己碗里的汤圆少,哭丧着脸,姑妈便从另一个碗里扒拉出来几个,表弟也嫌汤圆少了,姑妈哄着他,又将另外那个碗里扒拉几个出来。那个该给他的碗,就只剩下一碗清汤了。

到底不是亲生的!他心一沉,突然觉得非常委屈,心里难受极了,泪花在眼眶里打转。

可姑妈擦了擦手,轻松地对他说:“没事,还有三个大汤圆,我再煮一次吧。”姑妈将盆子里的汤圆倒进锅里,汤圆立刻就沉在了锅底,好半天,才慢慢地浮出水面。这三个汤圆真大呀,像三个大雪球在锅里翻腾。

姑妈将三个汤圆盛进碗里,一下子就占满了一个大瓷碗。姑妈端给他,给他使了个脸色,示意他端到另一边吃。

肚子咕咕叫,他端着碗,倚着门框吃了起来。咬一口,一点也不甜。再咬一口,咬到了里面的馅。是香喷喷的肉馅呢。他惊讶极了,表哥他们吃的可是甜汤圆,里面没有任何馅料,只加了一点红糖调味。他抬起头望着姑妈,姑妈朝他努努嘴,示意他快点吃。他这才明白姑妈的用心,赶紧狼吞虎咽地将三个肉汤圆塞进了肚子里。

多年后他参加工作,发的第一份工资全部寄给了姑妈,女朋友很是不解,跟他吵架,他把三个肉汤圆的故事讲给她听,他说着说着,憋了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肆无忌惮地涌了出来。

关于汤圆的文章3:爱不释手

文/laofu

推着汤圆去公园。返途经过报亭,买一份刚出的《婴儿画报》,递给坐在小车上的汤圆。汤圆安静地抱着“报”(她这样称呼它),并没有欢呼雀跃的举动,但开始诠释“爱不释手”。

回到家爷爷给脱大衣,汤圆书不离手,不肯放下,硬往下拿她就啊啊叫。爷爷只好先脱一个袖子,让她换手拿书,再脱另一个袖子。该洗手了,仍然是老问题,我哄着汤圆把书放在旁边的洗衣机上,洗完手立刻拿起来。吃饭了,她举着书太影响进食,爷爷奶奶一起出主意,把书立在椅子背前,靠椅子背坐着后背可以贴着书,它跑不了的。还好吃过饭后汤圆把书的事忘了,饺饺呀、蛋蛋呀的吸引力占了上风。午睡后按计划要去儿童乐园玩儿,临出门不知怎么汤圆又拿起了书。在儿童乐园里,汤圆挺显眼的,不管做什么活动,滑梯呀,攀沿呀,蹦床呀,手里都举着本书,好说歹说都不行。哪有来儿童乐园玩儿还总拿着书的,最后我烦了,说走吧,别玩儿了,回去看书吧。

汤圆当然还是挺喜欢看书的,不过她并不是只对书爱不释手。我把橡皮泥捏成小饺子,她也是把它们攥在手里走到哪儿拿到哪。偶尔把它们在桌子上摆成一排端详一会儿,离开时再拿起来,当宝贝似的,生怕别人偷走了。这时候你要是故意拿走一个,她会大叫着去掰你的手,要抢回来。

爷爷买的酸奶送一个贴画,汤圆也是喜欢得不行,捏在手里看来看去的,特别是“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贴画,更是连揭画都舍不得。

小女孩儿的特点真是有意思。

关于汤圆的文章4:石磨汤圆

文/廖华玲

年近尾声,元宵压轴,汤圆飘香。

那一个个软糯香甜、晶莹剔透的汤圆,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元宵往事。

记得儿时,每逢元宵,母亲都会推石磨做汤圆。母亲先把糯米洗净,放在水桶里泡胀,然后按水、米适当的比例,一勺一勺地“喂”进磨眼。石磨得慢慢悠悠地推,磨出的米浆晒出的粉子才细腻滑润。推汤圆粉是很磨人脾性的,少年怎知推磨的滋味,只觉得新奇好玩。我帮着母亲推磨,手臂不停地做机械运动,推着推着,那隆隆作响的低沉石磨声便让人昏昏欲睡。稍一急躁,石磨缝里便流淌出了粗糙的米浆。母亲赶忙用勺子将它重新喂进磨眼,一边接过手缓缓地推着,一边念诵着:“勤碓懒磨……”

磨好的糯米浆用布口袋装起来,捆好,吊在屋梁的挂钩上,这就叫吊浆汤圆粉。滤掉一些水分后,汤圆粉就可以和成团状。母亲包上些红糖、豆沙、芝麻,在手心里搓成圆团放进锅里煮。白白胖胖的汤圆一入沸水就高兴得欢天喜地,尽情地嬉戏玩耍,浮浮沉沉,煞是惹人爱。

母亲拿着勺子,不紧不慢地拨动着汤圆,锅中袅袅升腾起的蒸气裹挟着缕缕诱人食欲的清香,撩拨得我直咽口水。煮熟后,盛到碗里,大小均匀的汤圆漂浮在清澈的汤面上,圆如珠,白如玉,那种诱惑真是无法形容!迫不及待地咬上一个后,烫得我咽不得,吐不得,哭不得,笑不得,而糯米的黏劲更为这滚烫推波助澜。我只好用嘴呼呼地吹,等到汤圆稍微凉一点,再用筷子轻轻一夹,圆圆的汤圆便一分为二,中间的馅悄然流出,飘溢着一股浓浓的香味。夹半个汤圆放进嘴里轻轻一咬,顿时满嘴流香,那软绵绵、滑溜溜、糯滋滋的口感,香喷喷、甜丝丝的味道让我笑眯了眼。我高兴地边吃边唱:“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要吃汤圆快来买呀,吃了汤圆好团圆呀……”惹得母亲笑弯了腰。

如今,超市里有各种口味的速冻汤圆,也有袋装汤圆粉,做起来都十分方便。平日常吃,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细细思量,是那种推石磨做汤圆,全家齐动手,亲情融融的元宵氛围。

为此,年年元宵节,我们总要回家,和母亲一起推石磨、做汤圆。那香甜在口、温暖于心的汤圆,饱含着浓浓的亲情。母亲的汤圆,母爱的滋味,只有嘴知道,也只有心知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