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不久前的文章(精选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不久前的文章1: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文/埖朝、仴タ
不久前闲逛时自路边捡到两截被丢弃的花枝,看到上面满是待开的花苞,心微动,就顺手将其浸到了瓶中,事后便忘了。今日却惊见瓶中花枝上缀满了鲜花,一簇簇盛开着,颜色是不染尘色的白,星星绿叶点缀其中,煞是好看,盎然的生机使得整间屋子里满是春的气息,冰冷的心也变得满满的,暖暖的……
这就是所谓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吧,我只不过是随手将其浸在水中,续了它几日命而已,而它却用生命绽放出最美的花,送我一个春天。我不知是谁出于何意折下并丢弃了这花枝,也许只是单纯的“随手”而已,但是却给了我莫大的惊喜和感动,同样我我的“随手”令我收获了整个春天的赠礼。看着那恣意盛开的小花,娇小而柔嫩,谁能想象他们的生命力正在流逝,即使不断的滴入营养液也是徒劳。
屋子里弥漫着淡淡的幽香,由于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花儿尽显疲态,眼睁睁的看着生命力在流逝,很快她们将不再有姣好的容颜,不再有温润的血液,甚至于不再有生的气息,但它们依然执着的傲立于枝头,那种不屈令人震撼不已,看着它,连日来的那些阴霾情绪也一扫而空。小心翼翼的靠近,敬畏,生怕亵渎了这不屈的灵魂。
那洁白的小花,灿烂的绽放于室内,伴着幽幽的清香,时刻萦绕于心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漫漫人生路上,我们也许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与磨难,任何时候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无论前路多么坎坷,总会通向远方。
关于不久前的文章2:爱好做饭
文/颜士洲
不久前,朋友相聚时,在席上谈起做饭这件事情来,他对作家汪曾祺把“爱好做饭”当成个人特长写进自传里这一“严重”事件,反复惊叹、惊羡了多次。这番惊叹与惊羡,很容易让一些心气很高、仍在奋斗或是仍需要奋斗的人们,产生一点小小的误解。
我不敢标榜自己在什么时候认真奋斗过,今后恐怕也很难再因为什么需要去认真奋斗了。我是做自由撰稿的,也算得上是个闲人,我以为做一个闲人的基本好处之一,便是比较容易倾听人家的意思和不太容易误解人家的意思。
我以为做饭,尤其是做好一顿饭,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做饭同作诗,在某种层面上没有也不应该有什么区别。做饭同样需要心智和才华,同样需要耐心和毅力,同样需要形象思维,同样需要全身心地调动与投放生命的感觉、触觉、味觉、视觉,同样需要跳跃的灵感、举重若轻的巧思……需要佛性法眼,需要平常心。尤其是在满街男女又被满街欲望折腾得心跳过速、血压升高、四肢无处安放的大气候下,一个大老爷们儿,能够消消停停地替老婆孩子做一顿饭,甚至是需要一些勇气与刚强的,平心静气的勇气与刚强。如果生活中多一些平心静气,甚至多一些闲适与消停,周围便会少一些咋咋呼呼、神经兮兮、大言欺世。
很随缘地结识过一些已婚的知识女性。她们心中大都存有19世纪式的古典情结,大都在心中完好无损地保存着一个“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她们普遍抱怨:丈夫过去善说爱笑现在三缄其口了,过去诗意浪漫现在锅碗瓢盆了。果真如此,岂不善哉!你想啊,多少年夫妻做下来,丈夫能够置政坛狂飙、商界浪潮、情海惊梦等等时代背景于不顾,仍然能够安心于小安乐窝里的鸡零狗碎,这本身不就是一种爱的呵护、爱的抚摩和爱的精彩表达么?你不也就因此拥有了一份日子的充盈的湿润么?望着丈夫居室里细碎平凡的劳作身影,你的生命深处会没有一些微微的疼痛般的感激么?
关于不久前的文章3:母亲的眼泪
文/聂伟
不久前,我参加了“我的家风我的家”征文比赛,引发了我对母亲的回忆。
母亲那一代人,兄弟姊妹多,母亲排行老大,有5个弟弟妹妹,所以,很早她就是家中的劳力。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到休息日,母亲便挤出时间回娘家干活。当然,母亲也很顾家,从娘家回来后,她就紧接着去洗我们的衣服,我们睡觉时,她还在忙。
不幸的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外婆突然中风,从此卧床不起,时时需要照顾,家中虽紧张但还算平静的日子一下被打乱了。外公在单位上班很忙,常常加班,所以照顾外婆的担子就压在子女们身上,母亲排行老大,理应多担当些。
有一年冬天放学后,我发烧了,于是托邻居给母亲打电话让她从外婆家回来。母亲带我看完病后,就守在我身边,时不时换掉我额头上的湿毛巾,尽管我还是冷,但有母亲在身边,我心中暖暖的。
我希望母亲就这样守着我,可是我知道今天该是母亲轮班照顾外婆的日子。眼看着天色暗下来,母亲有些坐卧不安,她一会儿看看表一会儿看看我,我猜得出,离母亲去外婆家接班的时间很近了。母亲轻轻抚摸着我的额头,问我感觉怎样。服过药后,我已不再发冷,但为留住母亲,我故意装出难受的样子,母亲更加坐不住,看得出,她左右为难。
终于,母亲按捺不住,提出要去外婆家,我很伤心,感觉母亲并不重视我,便哭起来,母亲脸紧张地发红,好一会儿,她走到我床边,答应今晚留下来照顾我,我心中窃喜,赶紧把头缩进被窝中,生怕母亲看出我心中的小九九,从被缝中,我看到母亲眼圈红红的,眼中噙着泪水,在微弱的灯光下闪着。
第二天醒来时,母亲没有在我身边,为此,我大哭一场,不停地说她是骗子,而且好久都躲着母亲,不愿跟她说话。一段时间后,看到母亲劳累的样子,我的心软下来,渐渐原谅了她。
很多年后,我娶妻生子;再往后,母亲老了,我也成了别人眼中的孝子;后来,母亲去世了,很多事我渐渐淡忘,但母亲那红红的眼圈和那眼中的泪花,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我要把这些事讲给晚辈们听,把母亲勤劳孝顺的家风传承下去。
关于不久前的文章4:如此远程教育,要得
文/轻风流水程维
不久前,原工作单位来了通知,动员退休人员参加远程教育。老有所为,也是好事,愉快注册。这种学习很宽松,自选课程,在电脑或手机上看看就是了。我选学《中国音乐名家名曲》。其实,音乐基础知识我皮毛都没有,听起课来自然是生吞活剥,半懂不懂;多半是甜甜美美、如痴如醉地过把瘾: 聂耳和《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和《黄河大合唱》,贺渌汀和《牧童短笛》,王莘和《歌唱祖国》,刘炽和《我的祖国》、《祖国颂》,李焕之和《春节序曲》,何占豪、陈钢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田光和《北京颂歌》,生茂、晨耕、唐珂、遇秋和《长征组歌》,吴祖强、杜鸣心和《红色娘子军》,吕其明和《红旗颂》,郑秋枫和《我爱你,中国》……名家如雷贯耳,名曲百听不厌。
优美的乐曲,能够驱遣我们的想象,激荡我们的情怀。
听着钢琴曲《牧童短笛》,我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夕阳西下,牧童放牧、吹笛、玩耍、回家。乐曲以清新流畅、轻松欢快的旋律,领着我们走进江南水乡,去感受那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
听着歌曲《我爱你,中国》,我们就仿佛化身百灵鸟凌空俯瞰大地:春苗秋果、森林山川,田园庄稼……眼前满是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
听着李焕之的管弦乐《春节序曲》,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融入锣鼓喧天扭秧歌,欢天喜地过大年的热闹场景之中。那明快粗犷、火热跳荡的合奏主旋律,是人们内心深处抑制不住的喜悦激动之情的尽情宣泄;那节奏舒缓、悠扬动听的陕北民间唢呐曲,则传递着节日里人们的相互问候和祝福,也抒发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音乐和文章是相通的。同文章一样,音乐也是语言。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是一部以越剧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了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的经典作品。在乐曲的开头部分,那段长笛模仿鸟鸣的旋律,展示出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随后,故事主人公出场“亮相”:梁山伯英俊儒雅,祝英台风华绝代。
轻盈柔和的小提琴与浑厚圆润的大提琴的音调“对答”,表达了他们的相亲相爱。再接下来是明朗欢快、活泼跳荡的乐队合奏,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的愉快生活和不断加深的纯洁情谊——故事的爱情主题。
随着剧情的推进,那严峻阴森的铜管音调,让我们听出了封建势力的凶暴残酷;那小提琴的凄厉独奏,使我们听到了英台抗婚的满腹怨愤。那大小提琴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对答”,则道尽梁祝楼台相会时百感交集、难舍难分的绝望之情。而后乐曲采用了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并化用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表现手法,把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的血泪控诉渲染得淋漓尽致。进而锣钹齐鸣——祝英台纵身投坟,乐曲合奏达到最高潮。之后,我们又随着一段轻盈飘逸的弦乐而进入神话般的仙境,在独奏的小提琴声中意会: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这部经典作品的作者何占豪与陈钢当年在创作这部作品时,还只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作品成于1958年冬,翌年向国庆十周年献礼时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这次远程教育学习让我了解到,陈钢除了这部作品之外,还有一部作品集《红色小提琴》,里面全是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小提琴独奏曲,其中有《金色的炉台》、《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
《金色的炉台》由歌曲《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改编而来。这首歌取材于毛主席视察钢厂时与钢铁工人亲切交谈的场景,表现了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炼钢工人与伟大领袖心心相印的动人情景,抒发了中国工人阶级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的豪情壮志。当年一经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施鸿鄂演唱,迅即传遍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这首歌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之后,依然旋律优美,激动人心,荡气回肠。今日重温那饱含深情、火热奔放的音乐,仍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火红纯真年代。这支曲、这首歌,感动了整整两代人,温暖了整整两代人。
《苗岭的早晨》原是一首享誉海内外的笛子独奏曲;陈钢由黔东南苗族飞歌音调取材,将其改成了一首短小精悍音域宽广、质朴优美高亢委婉的小提琴曲。乐曲以热烈明快的曲调,描绘了苗族山寨的秀丽景色,展现了热情奔放的苗家舞蹈,表现了苗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取材于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和笛子独奏曲《帕米尔的春天》,具有浓郁的新疆塔吉克族民间音乐的旋律风味。
我一直觉得,一首歌好听不好听,能不能传唱开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曲谱得怎么样。能历经几十年的洗练而经久不息的,一定是优美的。
我不禁又联想到那些非常亲切、尤为动听的舞蹈乐曲:《鱼水情》、、《雪里送炭》、《阿妹上大学》、《草原女民兵》……年少岁月,在街头的广播喇叭里,在自己的半导体收音机中,天天都听得到。如此之类耳熟能详的歌曲,多了去了:早先有《马儿啊,你慢些走》、《祖国一片新面貌》、《远方的书信乘风来》,后来有《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大地飞歌》、《好日子》、《爱我中华》……无一不是具有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格的经典之作。而那些既富有地方特色,而又融进了戏曲元素的歌曲,则格外动听,更有魅力:歌曲《看见你们格外亲》、《老房东查铺》
——明显的《二人台》基调,还有河北民间说唱的成分;电视剧《四世同堂》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京韵大鼓的味儿,电视剧《大宅门》的整个背景音乐及主题歌《大宅门》,还有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演唱的歌曲《故乡是北京》,全是京剧特色。 前些年,已故青年歌唱家姚贝娜演唱过一首歌曲,叫《又忆江南》——那真是古典诗词风格和苏杭地域特色完美结合的美妙绝伦之作:古典诗词一般的歌词,江南小曲、越剧和北方戏曲唱腔混搭的曲调,将流行唱法、民族唱法与戏曲唱腔糅为一体的独特演唱风格,使得这首歌曲既具有古典的江南风韵,又不乏时代性特征。它的曲作者是著名词曲作家付林——他也是久唱不衰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的词作者。
我还特别爱听著名作曲家郑秋枫谱写的歌曲——音调明亮高亢,旋律起伏跌宕。他尤其擅用衬词“啊”来抒情,以到达歌曲的最高潮。他的谱曲,曲调起伏迂回,节奏自由悠长,结尾呼应开头,以动人心魄的激情把歌曲主题抒发得淋漓尽致。音域辽阔宽广,情感深厚真诚,结构完整丰富, 就是郑秋枫谱曲的特点。从《颂歌献给毛主席》、《毛主席关怀山里人》到电影《海外赤子》里的包括《我爱你,中国》在内的四首热烈奔放、动人心弦的插曲,无一不是如此。这部电影那旋律优美、舒展辽远的背景音乐,也都是郑秋枫谱的曲。因此《海外赤子》实际上也就成了一部音乐故事片。这部影片就是拿到今天来看,也依然魅力不减。
此番远程教育,我还从著名指挥家卞祖善先生的授课中学得了一个知识点: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曲,并不是音乐家写的,而是科学家写的——李四光,《行路难》。
聆听名曲见识名家,饱了耳福开了眼界。
如此远程教育,温故而知新,自取其乐,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