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正月的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正月的散文1:正月,又到同学相聚时
文/白梅
腊月廿四小年的晚上,初中同学微信群里非常热闹,有好几个同学已在迫不及待地询问春节里哪天聚会了。看来,大家都很期待这一年一次的同学相聚。
我上学时间不多,因此同学也不算多,但有几位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一直交往至今。平时各忙各的,一年难得见一两次面,只有到了正月时,才能相聚一回,这已经形成了老习惯。
记得初中刚毕业时,我们一群玩得比较好的同学相约每年正月初七去母校给班主任袁老师拜年,慢慢地,这个日子就成了同学聚会之日。可惜好景不长,9年后,班主任因病去世了。我记得那是2000年的冬季,很冷。那年春节,我们没有聚会。后来,我们商定,把每年的聚会地点定在学智和永玲夫妇家。这小两口非常勤劳,早就在城区买了房子,而且都是我们初中的同班同学,大家还笑我是他们的媒人呢!于是,10多年来,每年正月初七前到学智永玲家聚会,成了我们的惯例。
10多次的聚会中,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去年正月初六的那次。那天来的同学比往年多了几位,有一个同学小凤,我初中毕业之后就一直没有见过她了。20多年没见过面的老同学再次相见,自然格外开心,尤其是那个远在新疆工作、好几年没回家过年的艳萍,更是带给我们不小的惊喜。艳萍是我小学和初中的同学,我们从小是一块长大的。后来,我考上中专当了老师,她却因为读定点分配的大专,毕业后去了新疆。尽管工资比较高,而且与她同在新疆工作的丈夫也是郴州人,但她还是非常想回到家乡来工作,可惜调动不了。“我刚在郴州买了房子,准备退了休就常住郴州,”艳萍说,“到时我们老同学就可以经常见面聚会了。”
“谁让你在郴州买啊?怎么不到东江买呢?不然我们不是可以成邻居了?”秀华故作不满地说。秀华初中时可是我们的校花呢,高中毕业后南下深圳打工,至今已经做到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外漂泊,想回家乡来,又找不到好项目,只好年年回年年走啰。”秀华说,她在东江买了房子,等以后老了就回来。
与秀华的经历大同小异的是巧丽。她一直在东莞打工,最近两年把家安在了东江,把丈夫和两个女儿留在家里,自己又独自去东莞上班了。“因为我不喜欢做家务事,我更喜欢上班,我老公比我有耐心,所以还是让他当家庭主男吧。”巧丽笑着解释。巧丽是我初中的同桌,成绩在班上一直比较好,毕业后在东莞的一家大型企业打工,从普通打工仔干到了如今的管理人员。她的工作能力很强,可惜一回到家就坐着不动,身材越来越胖,同学们每次见面都要她减肥,可她根本下不了这个决心,吃了饭就窝在沙发上不想动。
年复一年的同学聚会,我还发现一个变化,就是来聚会的女同学比男同学多了。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五六个甚至更多的女人聚在一起,可以想像,这是多么热闹的一场大戏!今年的同学聚会更是如此,因为我们聚在一起都不打牌,大家无非就是家长里短地聊天,询问各自的近况和变化,尽管显得那么琐碎,却充满了温馨,一天的时间感觉过得太快了!
将来等我们老了,如果都还能在一起聊聊天、聚聚餐,岂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我们期待着下一年的同学聚会,再下一年……
正月的散文2:冰走石盖岭
文/林夕
龙年岁首正月初三下午三时,稍冷的小北风,登上山梁后渐觉寒意不浅。老公携着我,紧跟着一路撒着欢儿的小女。脚踩线团滚落似的毛毛道,任由黄草拂着脚面吻着甜软的黑土地,毛毛道上尽是散落的黑色羊豆豆,它们是牧羊人风干的陈年往事。发白的乌拉草东倒西歪,扯出一道曲线,它可是山兔子下山觅食时趟出的一条条小道,折断的草根上明显还有它们啃咬过的痕迹。
奔上东去的矮山梁,下岭即是冀界石盖岭。
探望一位老人,或更好是对一份心情的释放,两种心境都有,让我们的脚步变得更轻缓,心情更欢快、舒爽。小女在前面蹦高儿,老公手中拎着两份礼品盒,走着走着,就往山冈上吼上一嗓子,我则跟在他的屁股后面,拽着他的衣服往前蹭。发狂的老公也会使趣,走着走着,他就将手中物交与前面蹦高的小女,忽然蹲在我身前,背个傻女人走上一段。喘粗气,跨大步,哼着跑调的曲儿,哈哈,北行下岭即出关,不穿石林非好汉。
穿过松软的田埂,踏上短山冈,向北岭下面俯瞰,嗬,好一个墨色的绿岛盆地!山势呈阶梯形,挨着矮山梁,是随便栖身的几簇刺槐,早已脱去满身绿叶和白花,就剩下杂七竖八的枝桠。半山腰是长势茂密的松林,松针四季长青,山风虽小,但松涛阵阵,却听得真切。最底下的是九曲回肠道旁婉转直起的白杨,在那稀疏的白杨树下,多了几分冬日的萧条,少了几分夏日的妖娆,在傍晚夕阳的映照下,心中会不自觉地生出对孩提时代的种种遐想。如果,如果人像植物那样独处该有多好,静观万物变化而不发一声,就像长在山谷里的刺槐不为名利纷争而烦恼,独守时光的轨道。我们从未见过它们刚出生时什么样,老时又是什么样,自生自灭,任风雨相加。因为它们深深知道,活着就该简单一些。所以我想,人若回归自然应该是一种最好的境界。
下面的“海拔”好深,我想最低也得有三四千米,望一眼真的好晕。脚下是一个斜置的长约五米的椭圆形岩石,像一个乌龟盖似的侧卧在那儿。而且岩面溜光,脚板不好抓住根基,坡度足有八十度!这时小女故作害怕状,捂着眼睛,猫着腰,双手扶着秃岩,不肯前行寸步。我也觉得两小腿没劲,软绵绵的,未免有些心悸。老公看出我和女儿心中的端倪,赶紧大踏步前来援助,他一手揽着女儿的腰,一手牵着我的手,就这样我们一步一蹭,像蜗牛一样挪过了石盖岭。
才过石盖岭,小女便像兔子似的撒着欢,不一会儿就快到了 那几户山里人家。低矮的屋檐下,袅袅炊烟正从片片红瓦上的烟囱里升腾着,飘来一阵阵山里人家小米饭的香味,还伴着烀野兔的浓香。就要到老公的大姑家了,我们抑制不住兴奋。“你们快走,马上就要到了!”老公对我们好一顿吆喝,小女却说:“老爸,我们走山路还是走水路,不,还是走冰路吧。”老公见我一脸疑惑,就用手向岭底西北角一指,得意洋洋地说:“都没有女儿聪明,你看!这是啥?”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原来眼前的杨树林里是一片白花花的冰场,而且冰结得非常厚,冰面逞亮,已经有几个小孩在上面滑冰了。它是由上面山涧里流出的泉水冻结而成的,而且坡势较缓,正好形成一个天然冰道,直通姑家门前。
好创意!我和冰场上的小孩借了一块纸板,坐上去,闻着山里人家飘出的米味肉香,顺冰飞奔直下,哇噻,爽极了,果然少走了不少山路!我那淘气的小女如脱缰的野马,在亮晶晶的冰面上撒着欢儿,打着滚,直冲下去,欢快的叫声落满山谷。我们三人的身影一高一矮,错落有致,夕阳的余晖为我们冻得发红的脸涂上一片金黄。
落座老公姑家的热炕头上,看见的是一张慈祥老人的脸,目光里满是亲切,言语间满是亲情的火热,客套的寒喧不必言多,老人的双手不停地忙活。颗颗饱满的山产栗子,大粒皮薄的葵花籽,山里人就像这颗颗饱满的干果一样厚重,不吃都不行,非看着我们剥了皮,吃进了口中,她的脸才笑成一朵菊花。一双如枯树枝的老手紧紧攥住小女的小手就是不肯松开,“老喽,几年不见了,一眨眼都这么大了,人不老才怪呢。”
老人家的话 让我思量细忖,人都是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变老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衰老的过程,其实世间一切生命物种也都在悄悄变化。 十年迁徙两手空茫,只换来了两鬓白霜,剩下的就是悟出其中的理儿,也许这就叫作生命:顺应天命,生生不息。
正月的散文3:温暖跨年
文/孙雁群
正月初二,我在西津渡口。
和对面草木葳蕤断壁残垣的瓜洲古渡比起来,西津渡口房舍俨然,灯笼高挂,很有些飞阁流丹的繁华气象。
印象最深的还是“一眼千年”:秦沙汉土,明砖清石,久远的历史沧桑就这样挤挤挨挨地浓缩于咫尺之间,让人生出许多感慨。
但最能够浓缩历史的还是博物馆。一颗龙珠,赠送给在龙年跨入镇江博物馆生肖属龙的参观者,听起来像一个故事。所以拿到这颗造型精美的陶瓷龙珠的时候,我感到特别的温暖。我喜滋滋地和朋友一起领取一片龙鳞,写上如意平安的字样,牢牢地贴在那幅巨大的龙画屏风之上:这是一条满带着祝福和吉祥的腾起的巨龙!
2011年,完成了散文集《水井之上》。2012年,龙年,我的本命年,一切又将从零开始。
我一直很惭愧学兄彭万荣先生对我的谬赞:行者,学者,作者。作为行者,我走之不远;作为学者,我专之不深;作为作者,我写之不多。但反过来想想还是特别感谢他对我的期许。何况当今社会甚是宽容,一位只读《知音》之类“人文杂志”的女同学,都可以自称“前无古人”,心里也就释然多了。至于“苏州作家”,是出版社的要求,何况我居苏州,偶尔也在家里写作,似乎离题不远。
我长期呆在校园。这个小社会和外面比相对单纯,所以很多时候我只是生活的一个旁观者。虽然我喜欢读书,但阅读的内容现在已经走向通俗化和职业化。通俗是因为需要放松,高考的压力让我和我的同事们时时像一根绷紧的弦;职业是因为饭碗第一,大考小考期中考期末考分数最有评判价值。我记得在《现代教育报》曾经写过一篇论文,以为教师是一个必须读书的职业,而我对学生也常常是声色俱厉,反复强调且时时检查,但显然我自己做得很不够——可见教师是一个待人甚严而律己甚宽的职业。
前日在灶间忙碌,偶尔听到电视里的几句话,等我跑出来一看,广告已经放过了,但那几句广告词我一下就记住了:“人的一生,年轻时要浓烈,因为有所求;中年时要淡定,因为有所思,老年时要厚重,因为有所悟。”(可能有出入),现在的广告语不惊人死不休,能够让人记住的有很多,但这一句却特别让我触动。我有所思但还不能有所悟,年龄限制是其一,智识水平达不到是其二。我记得刘项之争,我一直是项羽的忠实拥趸,他快意恩仇重情重义,他胸怀磊落性情坦荡。这个学书不成学剑不成要学万人敌却又不肯竟学的莽撞少年,他年轻他气盛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好恶,他不低头不折服也不肯听人之言,他是一把宝剑,锋芒毕露也伤人伤己;他是一道流星,光华闪耀却也转瞬即逝。
但前些时日的沛县之行却让我改变了许多看法,毕竟,作为最后的胜者,刘邦自有他的长处:纳百川者心胸自广,是项羽所不及;处低处者眼光向上,是项羽所不能。而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坚持和团结,恰恰是刘邦所有项羽所无。
今年看春晚,特别喜欢它的关于回家的温馨话题。虽然,现代社会的家庭成员活动半径加大,家庭团聚要费更多周折。比方说我,自己在张家港拼杀高考第一线,儿子在武汉求学,父母远在湖北的西部,年纪大身体不好——春节不能回家探望二老心中一直愧疚不已。我只希望2012年,父母身体健康,我和我的朋友们工作顺利,我的学生(包括我的儿子)学业进步。
当车子启动的时候,车窗外的婆婆湿了眼角。那一刻,我恍然发现自己就像个贼一样,“偷”走了鱼肉馄饨棉鞋、青菜白菜大蒜、糖果牛奶食油……最要紧的是,还“偷”走了婆婆视若生命的儿子,让她的爱无处释放。
正月的散文4:奈何又是离别日
文/郑宝磊
癸巳年正月十九,往日里清澈的天空,仿佛也被今日无际无边的黑云所吞噬,暗暗的,更显几分清冷,窗外飞雪漫天,放眼望去,目之所及,白雪皑皑,也分不清苍穹,也分不清大地,但闻啸啸寒风,如战马长嘶,如寒冰千尺,如此眼前之景,也不知壮阔了多少往昔的岁月,掩埋了多少冰封的情谊,流水已逝,飞雪未曾止,染白了记忆千尺,奈何又是离别日。
在外面久了,缘聚也从容,缘散亦平淡,本不应该有太多的离愁别绪,可这次竟是如此的牵挂,如此的担忧于我走之后,担忧于你赤诚的忧郁,难忘我的学生!
刚见你时,你16岁,1米8几的高个子,低头不语, 满脸的稚嫩,稍抬起头瞟了下眼前的大哥哥,静静的露出了一个微笑,却更显出几分无奈,几分勉强,不过很美很纯,阳光般的。了解情况之后,才意识到,多少孤独的岁月,尘埃了你的活泼善良,相聚即缘,我顿生怜悯,忘不了你那充满渴望与无助的眼神,知道你对我有一份期待,那我就给你一个承诺,你托付我于前程,我又岂能不兑现。
被相信是一种幸福,谢谢你的信任和尊重。东北的正月,天很冷,而室内的温度又很高,每当我要换掉外衣时,你总是默默地接过我的外衣,安静的走到衣挂前,虽然只是简单的一挂,但那虔诚而又认真的神情,是如此的具有感染力,每一份善意,就宛如一缕春风,破冰融雪,生气盎然,让我为之慨叹,为之动容!
自小哥哥什么都比你强,无论学业,还是别人的口碑。而父母又忙于生意,很少回家,就更谈不上交流,关怀了。当父母为他那一张张奖状而喝彩骄傲的时候,你只能暗暗的躲起来,躲到角落里。随后便听爸爸的一声大喊:“好好向你哥学学!”只此一声,别无他话,听起来好似鞭策,却更多了几分责备,几分冷漠。你并没有因哥哥的出众而心生嫉妒,反而对他更加的崇拜,尊敬。在心中,你是为拥有这样一位出色的哥哥而自豪的,可换来的却是哥哥的拳脚相加。一阵痛哭,可又哭给谁听!这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人,是听不见弱者的哭声的,即便是听见了,那也只会是噪声。而这所有的苦痛,心酸,都施于这懵懂的孩子身上。也想为你曾经灰色的岁月喊一声不公,道一句不幸!也想为你的坚强谱曲!也想为你的纯善颂歌!也想为你的真切喝彩!也想为你的感恩酩酊。
我离家那天你去车站送我,泪流满面,抽噎着说了句“老师,我舍不得你”。我狠下心来,转身离开,头也不回,可我的心好像在颤抖,一双眼睛,恨不得跳了出去,只为能多看他一眼。火车隆隆,我踏上了离家的旅途,山海关后,发了条信息,送给他,也送给我自己: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
人生何处不青山。
郑亮,难忘你我之间的师生情,兄弟情!流水已逝,飞雪未曾止,染白了记忆千尺,奈何又是离别日。
正月的散文5:雪夜
文/编剧赵嫣
记得那是1984年的正月,我带着表哥家的12岁的侄子去看望远嫁沈阳的表姐,走时给表姐拍了电报,告诉了我们到达的时间。
从老家到烟台需要住一夜,第二天乘船到大连,再从大连坐火车去沈阳的兴隆镇,这样在路上折腾到第三天晚上九点才到了新民县兴隆镇。那天很冷,东北的冬天寒风呼呼地刮着,天空飘着大雪寒气逼人。小站的灯光昏暗,我和侄子提着行李走出了小站,黑漆漆的夜里没几个行人,我转了一圈没找到表姐,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就要下半夜了。我问了车站的工作人员离表姐家的韩家村有多远,那个上了年纪的大叔说差不多七公里。不过他告诫我说:外面天又黑还下着雪,你们两个最好在镇上住下来,明天再去亲戚家。我问哪里有住的地方,大叔告诉我走出去往左拐不远就到了。
我和侄子提着行李往前走着,看到了亮着灯光的小旅馆进去一问,旅馆的人告诉我一晚上一间屋子五块钱,我想买双鞋才四元,住一宿五元也太贵了,我问侄子累不累,要不然我们连夜去姑姑家行吗?省下的钱给你买双袜子。侄子也是个听话的孩子,听我这样说他就点头同意了。
我们根据旅馆人指的路往表姐家里赶。风越来越大,雪花落在身上越来越厚,我们踩着厚厚的积雪一步步往前走着,漆黑的夜色在雪的映衬下泛着亮光,走着走着感觉不对劲了,黄山遍野的看不到有住户的村庄。
我突然害怕起来,走的时候听老人讲,东北的山里有老虎出没,这要是老虎半夜出来找食吃可咋办。我看着身边的侄子已经累得气喘嘘嘘,他站在那里不想动了。
我拿过侄子手里的包裹,拽着他往前走,侄子又饿又累又怕,他小声地哭起来。我也害怕,可是我还要装着无所谓的样子。
“你哭什么?要是招来老虎可咋办?”
“姑,我走不动了,我的鞋磨得的脚出血了。”
我只好哄着他:“好,姑背着你。”大半夜的我不想让侄子哭。
我背起了侄子,胳膊上挎着行李费力地往前走,眼前茫茫一片的白雪荒无人烟,真希望能看到个村庄可以问一下路。
在荒山野外走了半天的时间还不见个村庄,我实在累的不行停下来坐在雪地休息会,这时突然听到身后有人过来的声音,我赶忙拉着侄子站起来等着来人走近。那人走到我们的身边跳下车,我借着雪光看到是一位大伯,他穿着长长的棉大氅,我忙问道:大伯,去大韩家村怎么走?
大伯看我们两个小孩,又是外地口音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告诉大伯我们是山东来大韩家村表姐家串门的,走时拍了电报让表姐去车站接我们,不知为什么我们到了站没看到表姐。
大伯告诉我:你们俩走错路了,这边离韩家村越走越远了?
我一听有点绝望了,带着哭腔问道:那去大韩家村应该怎么走?
大伯想了想说:算了,这么晚了雪这么大,你们到我家住一宿吧?
我看着身边哭哭咧咧的小侄子,再看看狂风呼哨的大雪天只好点头同意。路上我悄声对侄子说:晚上我们不能睡着了,万一他是坏人,我们也好逃跑。
侄子点着头问我:姑,我先睡还是你先睡。
我告诉他,你先睡,等我困了就叫醒你。我睡会你值班。
侄子也有点害怕,他一个劲地点头问我:要是我们逃跑的时候找不到带的东西怎么办?
我想了想说:如果危险,东西就不要了,逃命要紧。
我们俩一路小声嘀咕跟着大伯到了他家,家里只有大伯的爱人一个人。大妈看着我和侄子问道:这是哪来的亲戚?
大伯和老伴开玩笑:路上捡的远道亲戚,快给他们做点饭吃吧。
大妈是个麻利的人,一会的功夫就做好了香喷喷的热汤面。
我和侄子也顾不上客气,端起碗呼噜噜地吃起来。一边吃大伯一边问我们亲戚的名字。
我告诉他:俺姐叫薛红梅,姐夫叫蔡国声。
大妈看我们吃完叫我们上炕暖和她把我们俩安排再炕头热乎的地方。东北人的大炕能睡六七个人。
大妈帮我们铺好褥子叫我们早点休息,我们按照路上商量好的,让侄子先睡。一路颠簸了三天实在是累了,我躺在暖呼呼的被窝里也实在撑住了,不知不觉睡着了。
等我醒来的时候,大妈已经做好了早点,她把热米粥和馒头端在小炕桌上,招呼我和侄子吃早餐。我说等一会大伯一起吃,大妈说:你们先吃吧,一会你们还要赶路。
还没等我们俩吃完,姐夫赶着马车过来了。原来大伯天还未亮就去大韩家村我表姐家了。
正月的散文6:正月二十三的传说
文/张跃刚
在豫西地区,关于正月二十三有这样的一个传说。当年老子骑着青牛来到弘农函谷关(现在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镇),由于关令的盛情邀请,老子便停下来,在函谷关太初宫着述他的旷世之作《老子》。是年正月,豫西地区发生了瘟疫,恰好老子的青牛这时吐出了一块牛黄,老子就将牛黄练成丹药用葫芦装了,到民间发放,遏制了瘟疫的蔓延,解救了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老子的功德,每年到了正月二十三日,豫西地区家家户户的老百姓就用黄纸剪成金牛和葫芦贴在大门上以辟邪。至今在在民间还留有民谣:正月二十三,老君来散丹,门上贴金牛,四季保平安。
正月的散文7:扛“和合被”
文/张兆书扬
今天是正月初六,是阿姨新婚大喜之日,我要执行一个重要任务——扛“和合被”。妈妈告诉我,扛“和合被”是我们这儿的民间嫁娶习俗,需要一对“金童玉女”来扛,表示祝愿新人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的意思。
“和合被”一条大红,一条碧绿。红的像一片彩霞,绿的像一块翡翠。两条被子松松软软,用两根红绸带捆在一起,上面横着一根大秤(“称心如意”之意)。正中挂着一个“发禄袋”(“代代发禄”之意),“发禄袋”上还用五彩丝线绣上了“百年好合,永结同心”的真诚祝福。我和妹妹扛着“和合被”,随着花车来到阿姨的新房,只见这儿张灯结彩,好不热闹,门上一个大大的“喜”字使这里更显得喜气洋洋。
来到门口,我们停下脚步,一个婆婆笑眯眯地迎上来,大概是新郎的妈妈。她伸手就来抬秤,我赶紧大声说道:“祝新郎新娘永结同心!”她一听,马上掏出两个红包,分给我们。我又喊道:“祝新郎新娘早生贵子,涨——”婆婆乐得哈哈直笑:“好!好!这孩子还挺会说的!”又拿出两个红包递了上来。“祝新郎新娘白头偕老,涨——”我趁热打铁。第三个红包很快又到手了,哈哈,妈妈交待的“涨三涨”任务顺利完成。我把手中的被子递给她们,躲到一旁数红包去了!
扛“和合被”真是一件好差事,不仅给新人送上了祝福,还让我发了一笔小财呢!
正月的散文8:雨游小龙潭
文/戴益民
甲午正月,烟雨蒙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小城武穴,有公园名曰龙潭,因古龙潭而得名。此地系江洪冲注而成,俗传藏龙潜蛟,寓意龙潭虎穴,吉祥之地也,遂引游之。
既入龙潭,但见碧水环绕、绿树婆娑,楼台亭榭、古朴典雅。有栈桥蜿蜒潭心,更有双龙戏水,此景入镜,别具一格。乃作闲庭信步状,兀自作秀,兀自欣赏。
过曲桥,登小岛,穿藤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其时也,游人稀少,雨雾弥漫,天地浑然。那金龙,那茶轩,那城堡,那风车,约隐约现,似有还无,仿佛被大师点化一般,呈现出魔幻的意味。雨中龙潭,亦真亦幻,如诗如画,令人恍若置身梦境。
武穴前身为广济,取“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其境内有十景,曰:横岗耸翠,白石堆瑶,灵山浮度,梅浦清流,龙湫夜雨,东冲积雪,凤港波涛,灵泉古洞,武湖明月,积布渔矶。佛语云:世间万物,尽皆随缘。广济十景,美则美矣,然时人何时领略焉?今雨游龙潭,以一媲十,毫不逊色,何哉?其必曰:唯心中有风景,则处处皆风景矣!
正月的散文9:正月的中国红
文/孙凤山
有人说正月是从腊月里忙出来的,是从年里团圆出来的;有人说正月是腊梅绽开的馨香时光,是锣鼓敲出的欢乐新春。我说正月是新年弥漫中国红的开场白,是幸福和春风一起撞我满怀的忙里偷闲的温暖,是举着中国红走南闯北的大写的笑意,是中国红尽情染就的新愿景、新日子、新气象。
在正月,说出来的红不是中国红,动起来的红才是中国红。中国红深植在腊月的响动和喜悦里,有一枚粗壮的根叫除夕。这个响动和喜悦是粮仓的高,是过年的忙,是腊梅的萌,是丸子的香,是烟花的弧,是团圆的甜,是晚会的乐,当然还有大雪的白、寒风的刺骨。最先,一盏大红的灯笼挂出了回家过年的路,一张薄薄的车票装满了肥硕的思念,一个红气球放飞着孩子们的梦,一节红头绳扎起了姑娘长高的俊俏,一挂红红的鞭炮炸响了鲜明的年景,一对开门纳喜的红春联厮守着千家万户的安康,一幅倒贴的“福”字向正月张开天高地厚的胸怀……腊月就这么以南腔北调的动词汇集中国农历的底线,就这么以车来人往的谓语担当起辞旧迎新的坐标,就这么以中国红的名义迎来吉庆的正月。于是,春节大踏步掀开盖头:红春联调动着汉字里最修辞的寓意,红灯笼照耀着最圆满的祝福,红梅花绽开着最鲜艳的意志,红气球放飞着最调皮的星星……正月就这么大刀阔斧地爱着,把遍地的中国红散养在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真万确里,一浪高过一浪的中国红悸动着正月的心,把计划、吉庆、起步、欢乐染就得春色无边。
在正月,说出来的甜不是中国红挤出的甜,流淌出来甜的才是中国红染就的甜。如果我们深爱中国红,我们就会把自己投进正月,把根扎在春节,与除夕紧紧相连,然后,通过中国红的一双双慧眼去看故乡,去看中国,去看世界。我们能够融入中国红,能够酿造中国红的甜,是因为我们能在正月里看到我们自己的梦想,在我们身上也看到了中国红的源远流长和漂染的春。这种缘于腊月的红,长于正月的红,放手后成为风景,成为大好河山,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源于中国红的心,开局中方显一个民族的大气,坚持中方显新春的真诚。我们都懂了,我们便接近甜自内心的禅意、红色铸就的辉煌;我们都投入了,我们便拥有正月的起步、新春的经过、秋天的收获。每一颗大树的成长,都要接受阳光,也包容风雨;每一抹中国红铺开的甜,都要接受血肉和灵魂的打磨,也包容疲倦和失意。在正月,雪和严寒都转身走了,就由中国红迎接龙抬头的二月二吧。正月的特产是喜悦和吉庆,就让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塞北江南甜甜的中国红,把一个盛世中国,装点上世界的眉梢。
正月的散文10:悠扬的乡村味道
文/木子秋实
正月里,难得给心灵一隅自在的天空,老公驾车陪着我去乡村重拾乡村的记忆。立春了,季节一改凛冽的坏脾气,温柔的春日隔着车窗抚慰着我的脸。我打开了全景天窗,便见头顶上的蓝天清澈无垠,几朵白白的云彩撵着我们的车子,我的心也随之飞翔。车子在快速行驶,随着缕缕春风飘进了阵阵大粪的味道。那味道,从前的我会不经意捂上鼻子,屏住呼吸生怕那味道钻进了体内。可如今,不知怎么,突然感觉这味道却是久违了,是那么亲切、那么纯粹、那么清新。不知道这比闻着汽车尾气好上千倍!那味道竟让我的心温热,好像有千百只兔子在鼓噪,我知道这味道意味着行程不远了。
车子戛然而止,到了要去的村庄。可哪里还有熟悉的小桥流水人家,哪里还有熟悉的村庄和袅袅的炊烟,哪里还有乡人在阳光下,揣着棉袄袖筒,蹲在墙根儿安然地打盹儿,哪里还有咩咩叫的羊群,哪里还有满街筒子嘻戏的柴狗们,哪里还有我熟悉的小河,哪里还有要找寻的女同学——孤独的牧羊女孩儿张仁惠,哪里还有我的梁老师和她的女儿苏乃健……只有一个废弃了的粪池,依旧在那里散发着纯粹的味道。
眼前一片荒凉,村落的遗迹尚在。只见一条正在兴修的公路有了土路的雏形,野蛮地横亘在村庄的中央,又无情地把一堤同生的两颗百年的杨树,活生生地给拆开遥遥相望了。孤零零的两颗杨树上,有两个大大的喜鹊窝,栖息着成群的喜鹊,有的攀附在枝头,发出喳喳的欢叫声,有的盘旋在半空中,飞过来又飞过去,喳喳叫着缠绵着心中春的喜悦。可它们哪里知道,这里不久就会喧嚣,就会车流、人流涌动,它们还会这么悠闲自在地飞翔、嬉戏吗?一抹淡淡的忧伤爬上心头,我的眼前模糊了,嘴里咀嚼着一股咸咸的味道。喜鹊们,你们知道乡人们都去哪里了吗?
一
年少时,三年的乡村给我的记忆,更多的是苦难、不堪回首。可随着岁月的流逝,才知道平淡的日子,不会给生命留下印痕,而恰恰是那些苦难,却给人刻骨铭心,给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正如母亲所说,你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乡下长大的母亲深知乡下意味着什么,而9岁的我,一个城市长大的女孩子,却是怀揣着梦想飞到了乡下。
村里有一条清清的小河,我和小伙伴们很快熟悉了。她们都很喜欢我,喜欢我的羊角辫上飘逸着的蝴蝶结,喜欢我和她们说城市里发生的,对她们如童话般的故事。我们边走边扑向那都喜欢的小河,河水里有青虾游动,有麦穗鱼在吐着泡泡儿,看到我们,那些淘气的鱼儿会故意摆动着尾巴,挑战似得游来游去炫耀着自己的泳姿。小伙伴们哪经得住顽皮鱼儿的戏弄。一个个噗通噗通跳进河里,河面上一时间飞溅起清澈的浪花,炫目地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也不含糊噗通跳了进去,可进水那一瞬间后悔了,我是旱鸭子不会游泳啊!咕咚咕咚!一下子灌了个水饱,我急得赶紧双手双脚乱刨着,伙伴们见我的样子明白了三分,张仁惠不由分说,抓住了我露出水面的羊角辫子,紧跟着抱住了我扶了起来。我站起来扑的一声吐出了水,稳定一下才发现,那河水也就齐腰深。这次经历让我对水有了惧怕的记忆,这时伙伴们围拢过来,嘘寒问暖地安慰我。我这才发现我和她们的确不同,她们在大自然里自由自在,而我是温室里弱不禁风的苗苗。
这次小河的意外,让我和张仁惠拉近了距离,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张仁惠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有一副天生的好声音,特有磁性的声音。她很早死了母亲,姐姐出嫁了和父亲一起生活。因为没了母亲,父亲很疼她,可是,毕竟父亲的心思不如母亲细腻,她常常和我叙说心中的不快和女孩子特有的莫名伤感。她也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孩子,她让父亲给她买了几只羊来放,那时我放了学就和她一起放羊。
当时我不太明白,她为什么放羊,可是后来我懂了。正是那些羊群,那些吃着青草,那些奔跑着、嬉戏着羊何尝不是她的伙伴,咩咩叫的羊在和她低语,羊才不会让她孤独。
坐在田野上,羊群自在地吃着青草,我们也躺在松软的土地上,呼吸着来自田野泥土的芳香,聊着天南海北不着边际的话题,聊到开心处会发出咯咯的笑声,那笑声在空旷的田野里回响着。我想,那时的她一定不会寂寞了,因为她的脸上漩漪着开心的笑容。
我是个任性的女孩子,突发奇想的跟父亲要一只羊,也和张仁惠一起去放羊。父亲真就应了我,果然买来一只很壮的羊。我高兴极了,走近羊跟前,拍拍羊的头,牵起羊脖子上的绳子就走,可是,谁知那只羊犯了倔脾气,说什么也不跟我走,使劲蹬着腿往后撤劲。正在愁眉不展,张仁惠进了院子,她见我和那只羊在较劲,乐得前仰后合的。我生气地说:“你还笑啊!气死我了,它怎么就不跟我走呢?”她说:“秋实,你该先喂喂它,先培养感情不是吗?”经她一说,我笑了。可不是吗?还真是那么回事儿。于是我松开了羊,把它拴在一棵树上,然后从前院二奶家里拿来羊草喂它,还别说,那羊果然温顺了许多,再也不是和我较劲的“斗士”了。不过“斗士”秉性难改,总作弄我——蹩脚的“牧羊女”,到处乱跑,我只好满地里追赶它,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父亲听我睡梦里还在呻吟,怕我累坏羊被父亲卖掉了。
正是那个牧羊的、孤独的女孩子,曾经为我挡了恶狗的袭击。那是放学回家,我们去请假的同学家交代老师留的作业。谁知,院子刚打开,一条狗疯狂地向我扑来,我吓得扭头就跑,那恶狗却越发来劲地追我。我听后边有恶狗扑人的撕咬声,回头一看,是张仁惠跑在狗的前方挡住了追我的路。恶狗哪能客气扑到她身上,狠狠的咬了一口,她的小腿霎时流出了殷红的血水。同学家的大人这才跑出来,使劲打着那狗,那狗惨叫着跑远了。大人们七手八脚把她抬到炕上,用酒精给她消毒,给她抹了消炎的外用药。当时我哭着问她:还疼吗?她笑着说:“不疼了,看你没出息的,还哭了!没事儿的!你不是乡下人,你受不住的……”
如今我还在想:这个牧羊的女孩子怎么有那勇气,去为我阻挡恶狗的袭击?
二
梁老师是乡村学校的班主任老师之一,这位老师给我年少的记忆是坎坷的、坚强的生命信息。梁老师的丈夫也是一个教师,因为出身的原因,被划成了右派。一家人未能幸免被轰到乡下。丈夫为自己给家人带来的灾难负疚,在一个小树林里悬挂着去了那个世界。梁老师没有哭泣,没有抱怨,从此拉扯着三个孩子坚强的活着。老师待学生视如己出,乡人们很欣慰孩子们碰上了贵人——梁老师。老师感动着纯扑的乡人,他们不会歧视她们母女,用自己的方式帮助着她们。所以老师的院子里,常常有乡人放的老玉米、红薯什么的农产品,因为如果送给她是不会接受的,所以,只能用这种办法接济老师。
她的小女儿苏乃健是我的同桌,也许是同为城市长大的女孩子,我们一见如故,有许多共同的语言。因为她家就住在学校校工宿舍,所以我经常课余去她家里玩儿。
梁老师听乃健说起我家的事情,摸着我的头眼睛含着泪说:“孩子!没想到你也是受牵连来这里的。孩子,苦了你了!”那时的我,已经深深体会了老师所说的苦了。
一个举目无亲的家庭,既没有劳力,也没有土地的外乡人。那份漂泊之苦,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有体会。那三年里,因为家里没有土地,所以分到的大多是玉米等粗粮,面粉很少了。为了让工作的父亲吃好,我和母亲只有吃窝窝等粗粮了。一个城市长大的女孩子,一下子一年四季,吃着玉米面窝窝头,那粗糙有点苦头儿的吃食。一次,我再难下咽粗糙的玉米面窝窝头,和母亲闹着要吃馒头,因为在城里馒头是能吃到的。母亲只能流着泪说:“丫头!咱家细粮少,要给你爸吃好才能养活我们呢!”听着母亲的话,我只能含泪下咽那窝窝头了。
所以直到后来,我有很长时间不会吃窝窝头,我想是拒绝咀嚼无助、苦涩的味道吧。
也许是共同的人生境遇,我和老师、苏乃健有着难以说清的依恋。
梁老师有一副菩萨心肠,如母亲般呵护关爱学生。记得是个冰天雪地的冬天,一天我上着课,突然身体一阵发冷,好像是发了高烧。苏乃健见我发黄的脸色,瑟瑟的打着冷战,赶紧和老师请假,领着我去了她家。刚刚结束了课程了的老师,正在家里准备做午饭了,听说我病了赶紧拿了体温表,让我躺在温暖的炕上,给我轻轻盖上被子,苏乃健给我倒了白开水,然后给我念着课本。不一会儿,老师挑门帘进来,手里端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她把面放在桌上,过来扶我起来:“秋实!起来!趁热把面吃了,吃了药就好了!”烧得朦胧的我,产生了幻觉误以为老师是母亲,母亲的鸡蛋面最好吃了,可是那时的孩子,只有生病才能吃到。所以竟说了句:“妈!我最爱吃鸡蛋面了!”老师听了我的话,竟然拥着我哭了,大概是我的话也触痛了乃健,她也在暗自抹着泪水。
岁月给我们苦难的同时,也给我们许多生命坚强的信息。如果不是那段经历,也许日后面对人生的不顺,也不会淡定坦然面对。
三
在乡村的那些日子里,我这个文静的城市女孩子,赢得了许多男孩子的好感,可见我心高气傲的样子,一个个退却千里了。可就有一个青涩的少年,一直默默地呵护着我,给了我温情的记忆。
记得有一天,那个男孩子知道我喜欢吃红薯,早早等在半路上,见我走到跟前,怯生生地拿出烤熟的红薯,那香气扑鼻的味道,让同学们垂涎欲滴。他说:“秋,秋实,给你烤熟的红薯,很好吃,你,你吃吧!”说完放到我手里,扭头跑远了。同学们望着他跑走的背影,淘气的男孩子在后边喊着:“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哈哈!”我和仁惠、小梅冲他们使着鬼脸,大声呵斥着他们,他们无趣地离开了。我把热红薯分成三份给了仁惠、小梅。我们姐妹之间似乎有种默契,不会因此影响我们无邪的心情。
有一天,我因为给班里办黑板报,放学时天色已经很晚。仁惠和小梅因为给家里做饭,要早早回家就没等我放学。我一个人走在乡间的路上,偶尔听到远处狗狗的叫声,心里着实有些害怕,一路小跑排解恐惧心理。就听身后有人喊我:“秋实!你,你慢点跑,路黑别摔倒了!”我听着这熟悉的声音,又是他,那个男生。我停下来,他走近我喘着粗气抱怨:“嗨!你跑得还挺快的!摔倒怎么办啊?傻丫头!”我不服气的小声嘀咕:“谁傻呀?你才傻呢!”他听了也不生气,笑呵呵地说:“是呢,男生都这么说我呢!”经他这么一说,我们笑得前仰后合的。那笑声,在我们天真无邪的天空中回荡着,那笑声在乡村上空悠扬着如一首古老的歌谣。
以后的日子,那男生常常在没有女同学的时候,他便跟随着我上学、呵护着我。有一次,我好奇地问他:“唉!你干嘛这么做?”他调皮地说:“这还用问呢?喜欢你呗!嘻嘻……”我听了这话心里紧张呢,沉静一下赶紧说:“别,别,我不会留在这里的……”谁知他说:“喜欢你这个城里妹妹还不行?”他的话倒让我尴尬了,他的心里就是把我当妹妹,就喜欢听我给他讲外边他不知道的世界。
三年后,我和家人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村落。这个给了我们苦难,给了我们许多温情的村落。
记得那天一大早,仁惠和小梅、梁老师、乃健带着同学们来送我。老师紧紧和我相拥,给我最后一次母亲般的温暖。那个男生走到我跟前,手里拿着一个篮子,里边有很多精心挑选的红薯,他依旧腼腆地递给我:“秋实!带上吧!吃着红薯会想起我们!”我含着泪点点头,扭头上了汽车,那一刻,我觉得不再是温室里的苗苗了。
车子慢慢开动了,我挥手和同学告别,一个景象让人眼泪簌簌落下:仁惠、小梅赶着羊群在后边跟着,那些羊咩咩地叫着,听起来就像和我诉说着离愁别绪,悠扬着心语……
……
可如今,我循着村庄的味道,回来看我曾经的村庄,曾经给我苦难的村庄,曾经给我许多温情的村庄,给了我人生的财富——经历、让我成长,让我铭记于心的村庄。可那一次次在梦里的村庄,却永远的消失了,唯有那淳朴的味道还悠扬着……
正月的散文11:淘气的弟弟
文/王翊可
去年正月,我们家添了一名新成员,妈妈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我有弟弟了。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弟弟已经一岁多,他长得越来越惹人喜爱了,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又大又有神,小鼻子下那张胖嘟嘟的小嘴非常贪吃,只要被他盯上的食物没有能逃出他的嘴巴。最近,他开始会走路了,走起来一摇一摆的,就像一只胖胖的小企鹅,好玩极了。
弟弟很淘气,整天爬上爬下,有时妈妈害怕危险不让他往高处爬,可他就是不听,把他抱下来,他眼一眯,
嘴一张,哇哇大哭起来。在床上他想尿尿时,看到旁边有床被子,便一屁股坐上去尿了起来,弄得妈妈哭笑不得。他还经常
拿着我的课外书玩,看完上边的图画,然后就一页一页撕了起来,好好的一本书一转眼便被他撕得不成样子。有时,他还会把装满积木的盒子扔在地上,积木散落一地,搞得屋子里一片狼藉……
那天,我不小心摔了一跤,胳膊上蹭破了皮,还流了血。当时,我吓坏了,眼泪夺眶而出,弟弟关切地看着我,拉着我的手,好像在对我说:“姐姐,别哭!”看着他的模样,我竟然觉得伤口没那么疼了。有弟弟,真好!
这就是我的弟弟,一个可爱的捣蛋鬼,一个让我们家充满欢乐笑声的小精灵。
正月的散文12:烟花漫天忆流年
文/史运玲
又是正月十六,又是烟花满天。
工作的短暂间隙,独倚窗口。有烟花,在明净的夜空,璀璨绽放,又迅即归于沉寂。淡淡的怅惘感,浮上心头。呵呵,离你我同桌共读、相识、相恋的青葱岁月,有二十个年头了吧?
那时的你,是个多才多艺、骄傲自信的翩翩少年,我也是个杨柳扶风、内敛深沉的忧郁女孩。
高三那年刚过罢春节,你去报考音乐学院,邀我同行。本不想去的,但怕轻易的拒绝,会影响你大考前的心境,踌躇再三,还是决定陪你去。
记得回话给你时,你欣喜若狂,我淡淡微笑。我知道,那是你鼓足勇气,在最后一次试探我的态度。
同学三年,在我和你若即若离的相处里,在我忽冷忽热的阴晴不定里,你一直搞不懂我究竟把你当普通朋友,还是恋爱朋友。我的前行,无疑是对你的认可,是消除你心病的良药。
报考完毕,本来下午即可到家的,却因春运紧张之故,夜晚19点了,我们还在车站苦苦等候着车的到来。
彼时恰好是正月十六,到处烟花璀璨。急于归家的我却心急如焚,根本无心欣赏周围的良辰美景。看着我急得快落泪的样,你好不尴尬,就独自一人去附近徘徊,直到望见车驶来,才喊我快上车。
夜依旧,人依旧,月依旧,烟花依旧,而当年那两情相悦、彼此欣赏、彼此扶持、彼此关怀、彼此温暖的两个人,却早已成了陌路,劳燕分飞!
而今想来,凄怆何极!“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今夕,高悬天宇的,依然是当年温暖着我们情愫的那轮圆月,人,却不是当年的人了;情,更不是当年的情了。岁月的流转中,情已沧桑,人已沧桑,事也沧桑,以及更多的物是人非。你不必说:“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也不必说:“你永远是我心目中最爱的女孩”,我却只有一句话,那句最初相识时我劝你的话,“过去就让它过去吧!”同样,让它成为我们结束时的话:“过去,就让它过去吧!”
遥对明月,还是什么都不说。举清茶一杯,与明月对饮,共祝:“不管而今现在,只祝当年那份拥有!情也曾是真的,心也曾经是真的!”
正月的散文13:热闹的元宵节
文/张小艳
小时候,每年的正月初二到元宵节我都是在姥姥家度过的。那些年,村里热热闹闹的元宵节活动,让我饱尝了快乐的滋味。
灯笼是元宵节的重要观赏物。元宵节前几天,村里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会高高挂起两个大灯笼,各个大街小巷也挂两排长长的灯笼。灯笼的形状千姿百态,有按照属相和其他动物制作的龙、兔、狮子、老虎灯笼等;有模仿水果、蔬菜、花卉形状设计的西瓜、桃、辣椒、白菜、绣球灯笼等;有根据几何图形做成的圆形、扇形、八角形灯笼等。元宵节前后几天的晚上,村里的每条街上都热闹非凡。每条街道上的灯笼在灯光的衬托下都发出色彩斑斓的光芒,把整个村庄装扮得如美丽的宫殿。男女老少都兴高采烈地观赏街上的灯笼,整个村庄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每到元宵节前一天,姥姥都要做好多种纸花,蒸十几个花馍,炸一大盘元宵,用来当供品,祈祷全家老小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顺顺利利。
纸花是模仿牡丹、玫瑰、绣球等花的形状用五色皱纹纸加工出来的。姥姥特别心灵手巧,做出的纸花看上去活灵活现,和真花一样逼真。
做花馍时,姥姥先用适量碱面把发酵好的面团揉好,然后把面团分成几等份,搓成长短均匀的长条状,再把这些长面条来回盘、折、挤、捏,做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花馍,最后在每个花馍的花瓣里嵌上大红枣。待开锅后,把做好的花馍轻轻摆到笼屉里,用旺火蒸半小时,一个个造型奇特的花馍就蒸好了。
炸元宵时,姥姥先往锅里倒入少量油,等油六七成热时,她把元宵往冷水里泡一下即刻捞出后放入油锅。随着油锅里“嗤嗤”作响的声音,元宵开始膨胀起来,这时姥姥会拿铲子将元宵轻轻地翻滚几次,等元宵的每个位置都变成金黄色时就可以出锅装盘了。
元宵节清晨,村里各个摊场里挤满了上供品的人们。姥姥供奉的纸花、莲花馍、炸元宵美观大方,姥姥的手艺让人赞不绝口。那时的姥姥,总会乐得合不拢嘴。
每到元宵节上午九点钟,村里闹红火的活动就会准时开演。姥爷是元宵节活动的领头人,每年都会在头上箍个粉色头巾,在队伍最前头吹哨子、喊口令,意气风发地指挥大家往前走;姥姥喜欢敲大鼓,她总是在队伍中兴致勃勃地舞着鼓锤,那精神头看起来比年轻人更胜一筹;二姨和三姨同村里其他女人一起画上漂亮的彩妆,穿上艳丽的服装,随音乐声翩翩起舞;大舅和二舅的拿手戏是踩高跷,他们的队伍穿着八仙或其他各路神仙的服装,给大家表演风趣幽默的节目;我和表弟表妹同村里其他孩子们,头戴大头娃娃皮套,眉开眼笑地扭着欢快的秧歌,把人们逗得捧腹大笑;队伍的后面还有二鬼摔跤、背铁棍、坐花轿等好几样节目,每一样都乐趣无穷。
每次想起二十多前那热热闹闹的元宵节,我心里就暖暖的。
正月的散文14:大红灯笼高高挂
文/刘福田
正月里,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烛照一抹猩红,颤颤的,鲜鲜的,如羞赧,如蛋黄,如初恋。心暖这红红火火的节日民俗,对正月“大红灯笼高高挂”情有独钟。
童年有过许多贫穷无奈的记忆,但每年的元宵节,父亲都要选一根笔直的细白杨,在院子里竖起一根高高的灯笼杆子,然后把自己用红纸扎的大红灯笼,用红色染制的细麻绳系到杆顶,别有一番景致。那时的老家,只有元宵节的夜景是有着几分朦胧的通明,一小段红蜡,一个造型独特的纸灯笼,映照着孩子笑靥肆意的小脸,在漆黑漆黑的夜色里,总是那么格外抢眼。每当我家被点亮的那串大红灯笼系到高高杆顶的时候,小院的茅草屋、高高的柴草垛、肃静的羊棚、欢闹的猪圈,便都被笼罩在一片祥瑞氤氲的红光之中,整个院舍都感觉变得暖融融的。时至今日,每每回味心头依然不舍暖意缭绕。
童年穷困的年代,买不起灯,各家各户全都是弄张红纸自己糊。尽管材料匮乏,技术拙劣,糊出的灯笼圆方不周、拙劣可鉴,但一经高高地挂起来,红光燃亮夜色,片刻间便满堂温情、熠熠生辉、喜气洋洋,给困窘的人们增添了不少好心情。
现在,日子都过好了,无论身居繁荣的城镇,还是富足的农村,这临近元宵的时节,满街的红灯笼大放异彩。那种直冲脑门儿的喜庆劲儿,把你平日里积攒的那些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爱恨情仇,统统抛到了九霄云外,每个人满身心都沁浸在福祉憧憬的美好里。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这老歌虽然有了新调,全然一直这么响亮的流唱着。从各类媒体知晓,各地城乡正月十五的灯会安排都是如此的精致而热闹,其实此刻自己的内心依然有种不舍得情愫,到了正月十五已接近这亲情大团圆的尾声。正月,大红灯笼高高挂,火红的灯笼,像一枚银币,似一樽金杯,若一位新娘。通明的烛照,昭示着新的一年明晃晃、光闪闪、亮灿灿地站在前面,向你微笑,向你招手,向你炫耀着、辐射着无穷的希望。
正月的散文15:古镇年戏闹正月
文/董宁
我们那是古镇,爆竹一炸,古镇的年便明朗起来,亮晃晃的正月也大步跑过来。正月的巷口里,吹糖人、捏面人的师傅满街来回走,卖彩球和冰糖葫芦的小摊位,还有各种货铺摊,更是惹眼和逗人,但古镇上最热闹的,还是正月里的乡戏。
正月初二,记忆中的乡戏就开始上演,一场接一场,热闹的戏事裹着年味儿挤满了正月。古镇街中心有一处戏园子,来看戏的人一拨拨往这赶,像赶年会。小孩子不懂戏路,更不知故事的曲折离奇,但比大人还兴奋,哪儿热闹就往哪儿钻,戏园子自然成了开心的乐园。那时我是个小戏迷,逢戏必看。戏园子里看戏的人爆满,台下可是个热闹地,一排排简易座位上人影晃动,清凉的空气里流动着看不见的热流。老爷爷、老奶奶、小媳妇、庄稼汉,还有跑前跑后的小顽童挤成了一锅粥,戏园子成了人声鼎沸的热闹窝,古镇的年味儿和乡土民风,像是来这里躲藏了。
棒鼓手“啪、啪、啪”几声脆打,台上三阵锣鼓敲过,戏要开演了。垂幕一拉开,台下唰地一片井然,一双双如珠的大眼静止了一般,几尺舞台让眼看要乱阵脚的戏客都屏住了神,乱哄哄的戏园子转眼成了安静有序的讲堂,左冲右突的热闹劲儿,一下子跑散了,年节里赏戏的好时光,说来就来了。
戏台上,长袖甩成了旋风,高帮靴踏出一阵烟。小丫鬟着一身花套衣衫,迈着碎步缓缓走来。耿直的黑脸暴怒无常,打着转儿“喳喳”地叫个不停。倜傥的书生便是另一个模样,扇子一滑,像掠过几缕春风。演员一个个走进角色里,戏台像是穿越时空走来,演员观众近在视线,却又隔世遥远,相望但不能相拥。前台西征,烈马腾空,武将操戈,战旗舞起西风。演员一头埋进戏中走不出来,一场场战事淹没了,忽又从历史的隧道中跑出来。
观众十米观景,一眼却看到千里之外,看到北宋,看到南陈,看穿了世间美丑和爱国豪情。古镇戏台上,我一场接一场地看过好多戏,如《杨家将》《木兰从军》《精忠报国》《小罗成》《霸王别姬》,还有《西厢记》《将相和》《桃花扇》《卷席筒》《玉堂春》和《大闹天宫》《武松传》等。这些虽是乡戏,上演在小镇的舞台上,却自有天然野趣之美,像自然长成的一粒粒小珍珠,打小深埋在记忆中。正月里,有的乡戏豪情满怀,震撼人心,有的则百转千回,曲折离奇。有的又凄婉悲切,有的还惹笑逗趣,乡亲们很是喜闻乐见。《杨家将》中,杨门三代英勇杀敌,保家卫国,杨门家事经久传诵。《花木兰》中,巾帼英雄花木兰,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巾帼事迹可赞可歌。《精忠报国》中,岳飞忠心耿耿,气贯长虹,明月为之泣声动容。《将相和》中,蔺相如不与大将廉颇争功,虽受辱而不怒,传为佳话。《秦香莲》中,陈世美却被人唾弃。他抛妻弃女,只为自己荣华,令人扼腕。这些古典名戏,演员个个使出了本事,有的唱腔圆润甜美,有的唱得悲悲切切,声泪俱下,生把台下唱出一片唏嘘。还有的声音轻柔尖细,高亢处,却又如百灵高飞。热闹的乡戏,把乡亲们唱得豪气满怀,一会儿又抹泪掩面。它唱浓了年味儿,唱闹了正月,唱翻了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