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兴趣的散文(精选3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兴趣的散文1:人总得有个兴趣
文/程磊磊
人总要有一个兴趣。大可上升至国家、民族、政治、军事,小可细致如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人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思辨的形而上空间,也可以关注壶中天地、一己之性情。
我也有一些兴趣,却广而不专。朋友说我这些不叫兴趣,只是对这些事物有一些好感而已。所谓兴趣,就是要对感兴趣的事物有一定的研究,甚至有一些痴迷。
说起这个朋友,他的兴趣确实让我有一些佩服,因为他的兴趣给他带来了便利,尤其在工作上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他是个做平面设计的设计师,做起设计来像疯子,没日没夜加班加点毫无怨言。一旦停下手头的工作,最大的兴趣就是吃。据他自己说,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平时连一块糖都很难吃到,所以他默默地许下了一个伟大的愿望,那就是努力挣钱,然后周游世界,不为看风景,只为吃尽各地美食。
如今,他那“伟大的愿望”实现了。他几乎每天都醉心于吃。在他看来,吃就应该专心致志,饶有兴趣,而不要三心二意,不要被外界所打扰。
一天,他正在美食街享用梭边鱼火锅,公司老板给他打电话说:“你前段时间做的那种糖果包装有一个大客户很看好,他现在很想跟你面谈一下,你赶快回来!”他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鱼头,一边对老板说:“我现在正在享受美食呢,你让他等着我啊。”
旁边的朋友吓得不轻:“阿辉,你就这样对待客户对待老板啊,不怕饭碗丢了?”他撇撇嘴说:“我手边的这个饭碗更重要!”
有意思的是,在公司等他的客户非但没有生气,还笑说:“因为是个吃货,所以才能设计好的吃货包装。我们等等没关系的。”
朋友因为吃,在他们圈内是出了名的。正因为他有吃的兴趣,那些做食品包装的客户才更看好他,把更多的业务交给了他。
兴趣是一个率真的表现。兴趣越浓,说明他花费的心思越多。所谓“痴”,就是长久地付出不变的感情。能够在一事一物上如此下工夫,这样的人是单纯可爱的。大师林语堂就多年嗜烟成癖,戒也戒不掉,干脆自嘲说:自己死后的墓志铭可以写作“此人文章烟气甚重”。
兴趣不但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情感,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色彩斑斓、更富乐趣。兴趣兴趣,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因为它确实有趣。
明朝人张岱的《陶庵梦忆》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大概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若是没有一项痴迷的兴趣爱好,就不值得交往,因为这个人没有深厚的感情。可见,兴趣在人格塑造方面是占很大比重的。
兴趣的散文2:兴趣来自阅读
文/谢锋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在我看来,书不仅是阶梯,还是一艘大船,带领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多读书,能开阔你的视野,能拓宽你的知识面,而最重要的是培养了我学习的兴趣。
我喜欢读书始于那本《故事大全》。现在我读过的书也是难以计数,可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看过的第一本书就是《故事大全》。当时,我还小,只有7岁,正在上二年级,姑姑给我买了一本《故事大全》。一买回来,我便满怀好奇心地翻了翻。哇,内容真丰富啊!字上面有拼音,故事中还有栩栩如生的彩图,遇到不会读的字就拼拼音,实在太棒了!并且每一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如《螳螂学本领》中小螳螂东学西学,还没学会这一种本领又去学那一种本领,到头来什么也没学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把它做完,再去做别的事情。只有专注才能做成事,不然最后啥事也做不成。正是因为这本《故事大全》,让我爱上了书,与书成为了密不可分的朋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书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我从以前看故事书,再到童话、寓言,然后便是优秀作文选集、科普着作,直到现在我又喜欢看散文和小说了。比如《朝花夕拾·呐喊》《简·爱》《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本《昆虫记》。
十九世纪末,一本着作在法国出版了,刚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就是法国着名生物学家法布尔耗费了毕生心血所着成的《昆虫记》。
在这本书中,法布尔用爱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昆虫世界。螳螂虽然外表看似虔诚,但性情却十分凶猛,常常对过路的昆虫发出致命的一击;蝗虫的蓝翅膀、红翅膀像扇子一样张开,粗粗的后腿能让自己跳的很远很远,但它经常误打误撞,撞到了蜘蛛网上,成为了蜘蛛的美食;人们都说蝉是一个懒家伙,但实则蝉很勤快,反倒是蚂蚁常来抢它的食物;夜空中,萤火虫闪闪光亮,给人无数美好的遐想,殊不知它也有着既高超又残忍的捕食蜗牛的方法;人类对狼蛛的印象并不美好,恐怕是因为看了狼蛛那狰狞恐怖的样子吓到了,但狼蛛也有好的一面,当小狼蛛生下来时,狼蛛妈妈会把它那上百只小狼蛛孩子背在背上,带它们出去晒太阳,做游戏,非常累,可它依然如此;蜘蛛和蜂类都是昆虫界天生的建筑学家,一个把网织得结实又对称,一个把巢建得牢固又精致。在这本书中,昆虫们的习性、劳作、繁衍、争斗都表现得活灵活现,充满了灵性与智慧。
《昆虫记》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就以优美的笔触、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视角影响了无数科学家、文学家,以及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法布尔以人性关照昆虫的习性,将专业的知识与真实情感熔于一炉,字里行间洋溢着法布尔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很多昆虫的特点进行了了解,红蚂蚁那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狼蛛的母爱也让我感动不已;蜂类的聪明也是让我惊奇不已,竟然用六边形造的巢最牢固,最省材料。这本《昆虫记》培养了我热爱科学,亲近自然和尊重生命的探索精神,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大自然探索。
兴趣的散文3:兴趣中玩出智慧
文/朱春霞
有这样一句话,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让幼儿在兴趣中去学习,效果也是最好的。最近,我在活动室新添了一个超市,发动孩子们带来了各种玩具和一些空饮料瓶,孩子们也都积极配合,没几天一个完整的超市就开出来了。
今天游戏的时候,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对商店材料的运用是非常出色的,特别是像吴越、顾名轩等几个男孩子,把玩具玩出了不同的玩法,尤其是机器人的组装玩具,他们能拆了装,装了再拆,玩得不亦乐乎。在组装不成功的情况下,几个人也能相互讨论,共同完成,这是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没有的。因为这是他们自发的学习,不用我去引导与组织,效果却比我的引导与组织好得多。这也让我有了一个想法,多去了解幼儿,观察幼儿,不管准备什么样的活动材料,都要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还观察到,他们能把一件玩具玩够了,再去买一件,这个习惯非常好。特别是平时几个做事不专心的男孩子,在玩这个的时候却很安静,也很专心,一件小玩具能让他玩上十几、二十分钟都不会分心,这是我在平时的活动中怎么努力也不能让他们做到的,由此更让我体会到在玩中学这句话的涵义和真正做到玩中学是多么不容易。
游戏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好几个幼儿拿着玩具来问我:“老师,这个为什么绳子一拉就会自己跑呢?这个小老鼠为什么会翻跟头呢?……”我就对他们说:“你们先自己看一看,想一想,就会明白是为什么了。”然后他们就自己去讨论了,最后跑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里面有一个可以转动的轴,线本来绕在上面,现在一拉,它就自己往前跑了。”我听了对他们说:“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一个惯性的作用,是一个科学的原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发现,跟先前的猜想有了一个对比,两种认知冲突使幼儿对此印象更加深刻。
孩子们天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我们应很好地利用孩子的这一天性,积极地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尽情的玩耍之中,感受生活中事物的千变万化,从而丰富自己的经验,学到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