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常见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常见文章1:一庭栀子花
文/隆如
在乡村,栀子花是最常见的。几乎每户人家的院子里,都有那么一两棵亭亭如盖、擎举着片片香云的栀子。
人们之所以喜欢栀子花,和它素雅的外形与浓郁的香气有关,大家都为这酽得化不开的味道而痴迷、沉醉。六月,栀子花开,远远地就有阵阵香风,扑鼻而来。农忙,人们无暇顾及飘香的栀子花,任它兀自欢喜,兀自香洁。夏收过后,花开正好,人们也有了把玩栀子花的闲情逸致来。姑娘们盘起乌黑的长发,在高高的髻边,插上一枝半开的栀子花,清新脱俗,任是无情也动人。妇女和老人,则喜欢把栀子花别在衣襟上,这是另一种淡定而又含蓄的风情。栀子花香,随着脚步的腾挪,从庭院,向着巷子、村庄、田野,布散开来。
旧年,外祖父在四方的天井里种满了花花草草,偌大的院落四季花香不绝,其中就有两株栀子树,每年夏天都会开出数百朵花来,此时的老屋,完全浸润在栀子花的香甜之中。月光下,庭院深处,促织声声,栀子花幽幽地吐露着芬芳。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意境,在多年后读到“掬水月在手,落花香满衣”时,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这种久别重逢的欣喜,正源于童年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栀子花香。
外祖父说,栀子是最爱干净的,一定要用洁净的水来灌溉才行,如果外行人给它施肥,它不但不领情,反而很快就会枯萎。这就是栀子,洁净是它奉行一生的信仰,从外在,到内心,香魂明澈,宁死也不肯沾染半点尘埃。在南方,有一群被称为“自梳女”的女子,她们反对封建包办婚姻,誓愿终身不嫁,远赴南洋,挣钱养家。如今,这些年届耄耋的老人,都已回归故国,她们居住在一个叫做“冰玉堂”的地方,取冰清玉洁之意,在此终老,一生清白。她们和这一树的栀子花多么相似呀,柔白,馥郁,就算身处暗夜,芳香也不减分毫。
选择纯白,而不是姹紫,不是嫣红,栀子花不与百花争艳,只是在炎炎夏日捧出一颗素淡的心,而这颗清凉、纯洁的心,满是醇厚的香气。绿叶丛中,一两枝洁白的栀子花,就好像万顷的碧波间,涌起一朵雪浪,轻灵而又澄澈。
夏夜纳凉,坐在栀子树下数星星,萤火飞舞,听妈妈讲她小时候的事情,讲外祖父的大花园,以及花园里的栀子树。一把蒲扇,轻摇习习凉风,满庭都是栀子香。现在,讲故事的妈妈老了,听故事的孩子长大了,栀子越发繁密,花朵像满天闪耀着光芒的星斗,只是那萦绕心间的香味,依旧不改旧时的气息。
外公的栀子树,早已不在,但一株小小的盆栽栀子,足以抚慰一颗怀旧的心。自梳女的故事,发生在特定的时代,留下的除了遗憾之外,还有栀子花香一般绵柔的贞洁。我把新采的栀子花,放在妈妈的枕边,愿花香给她一个甜美的梦。
那些年,那些歌,那些岁月深处难忘的栀子花香,在心灵的庭院中,得以永生。
常见文章2:红刺果的背后
黔中山野之秋,常见火红的风景,一簇族、一片片,耀眼惹人。这就是红荆刺。俗称救急粮,又叫红刺檬,也叫红刺果。
据说,“粮食关“的时候,哪怕这黄豆大小的红刺果虫洞乱眼,都被人们视作宝贝,小心收获,磨成面,加入野菜煮而食之。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小时候,深秋时节,放牛到山上后,爱满山遍野地摘食这种刺果。生长在边远农村的我们,虽然那时早上不兴早餐,肚子并不饿着。特别是秋天。除了偷苞谷、毛豆烧吃外,秋收后,还有满山遍野的红刺果可以摘吃。而且我们专选颗粒饱满的刺丛摘食。并一把一把地摘来往嘴里塞。那酸涩回去甜的味道,至今想起来还流口水。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土地下放了,很多人家粮食不成问题了。我家也是。于是,每天早上要放牛的时候,可以先热饭吃了再去。对于红刺果,没多大食欲了。遇上大颗饱满的,也只是尝尝了。
参加工作后,每当在深秋时节回老家,一路上,看着,一簇族、一片片的红刺果,就像欣赏一幅幅的画,一首首的诗,心里有说不出的惬意。
有一次,从老家回来的路上折了一支大颗饱满红刺果回来,想送给孩子,让他高兴、高兴。谁知他吃了一颗,嘴一撇,便扔下不再感兴趣了。并说:“好看不好吃,我才不喜欢呢!”我给他说我小时候吃这种刺果觉得如何的香。他说:“时代不同了,你们那个时代,能和我们比?”
是呀,那时的我们,家里连吃的都困难,这红刺果当然就香了。更何况,那时姊妹多,父母最大的能耐就是能让家里每个成员每天都能吃饱,到了上学年龄的孩子能上学,就是最大的本事了。
而现在,在农村,很多人家,除了吃饱穿暖外,有条件的,哪怕高价,都要孩子读个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在城里的孩子,读书条件更不用说。有的早早的就给孩子考虑房子问题。真是时代不同了。
常见文章3:苘麻苘麻
文/陈树庆
苘麻,是家乡常见的一种野生植物,不论是沟渠河畔,还是田间地头,到处都有苘麻郁郁生长的身影。对我而言,苘麻是童年的一部分,它就像我的儿时玩伴。
清明过后,苘麻颤微微的小幼苗破土而出,叶上覆着一层白白细细的绒毛,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反射着氤氲的水汽和亮亮的柔光,显得那么娇嫩。在春风雨露的滋润下,叫着劲儿地生长着,拔节般浓郁的生命气息弥漫开来,棵棵枝繁叶茂,蓬蓬勃勃。夏初时,叶腋间萌发出个个的花蕾,朵朵黄色的小花娇羞地探出脸来,小碗状,五个花瓣簇拥着粉嫩的黄色花蕊,镶嵌在绿叶丛中。蝴蝶和蜜蜂们不请自到,围绕着花朵儿翩翩起舞,花瓣脱落以后,长出类似磨盘型的果实,家乡称之为苘饽饽,未成熟的苘饽饽可以食用。《本草纲目》里这样形容苘麻:叶大如桐叶,团而有尖,六、七月开黄花,结实如半磨形,有齿,嫩青,老黑,中子扁黑,状如黄葵子,其茎轻虚洁白,北人取皮作麻。其嫩子,小儿亦食之。儿时经常与小伙伴们在苘麻地里玩耍,看到苘麻的果实,常常摘取一两枚来,掰开来吃,其籽洁白而肾形,既香又甜。
苘麻是我们童年的遮蔽所。对于小孩子来讲,当年,乡村的绿色植物中,苘麻是比较好玩的一种。苘麻的茎秆、叶子甚至果实上,都布满了柔软可爱的茸毛,软软的,不会扎人皮肤,给人特别舒服的感觉。苘麻叶子比较大,李时珍以“团而有尖”四字形容其形,颇有传神之妙。圆,大而且平展,还特别薄而柔软,摘几片叶子,就可以当伞在细雨中徜徉,在阳光下纳凉。苘麻植株比较挺拔,荒草莽莽,它如鹤立鸡群般挺立,分外夺目。不论在何处生长,总要高出周围的杂草一截。每当苘麻开花的时候,蝴蝶在花叶之间追逐嬉戏,吸引着我们孩子们惊喜好奇的目光,在苘麻地里无忧无虑的捉迷藏,逮蝴蝶,做游戏。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采一叶苘麻叶子,一只手握成空拳,把叶子覆在攥空拳的手上,另外一只手拍下去,往往会咚的一声,苘麻叶子会被气流震动出一个边缘不整齐的洞。一片大叶子,可以拍好几个响儿。因有这个喜好,每年不知有多少苘麻叶子被我们孩子们当玩具玩掉。摘下未成熟的苘饽饽,小心剥开苘饽饽的外皮放到嘴里,一点淡淡的甜味,又有一点涩,在童年还是被我们当做美味零食吃掉。苘麻的另一个用处,就是用来做鞭子打陀螺,选长得高,笔直并粗的苘麻,从中间折断,将前面的苘麻扒皮去杆,麻分成两股,编成鞭子,后面留一节做为鞭杆,取出陀螺,用力甩一个鞭花,比一比谁的鞭子声音更响,再用鞭子抽打陀螺,看谁的陀螺转的时间更久,童年的欢声笑语就随着清脆的鞭声一同飘散开去。
秋风初起,苘麻停止了生长,阔大的叶子脱落下来。嫩绿的果实随着秋风的渐凉而逐渐地变黑,变硬,变干,成熟后的种子,是褐色的,大小如黑米样,紧紧地抓着枝干,在阳光中“啪”一声,弹出飞翔的生命,以备来年花事。也有乡亲不顾劳累,会把苘麻的种子收集起来,明年再种。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苘的注释: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多纤维,叶子大,心脏形,密生柔毛。花单生,黄色。是重要的纤维植物之一,麻质略粗,供制绳索用,种子供药用。苘麻似野草一样平凡,从来没有人重视它的存在,它也从来不挑拣生存的环境。只要有一粒种子,随便有一寸土地,它就能顽强地生长,而且笔直向上,叶子碧绿,努力开花,拼命结果。苘的茎皮又叫青麻。我曾亲眼所见乡亲们沤麻的过程,那过程很脏很累。徐光启《农桑通决》里说过:“苘与黄麻同时熟,刈作小束,池内沤之,烂去青皮,取其麻片,洁白如雪,耐水,不烂,可织为毯及作汲绠牛索,或作牛衣、雨衣、草履等具,农家岁岁不可无者。”首先,将苘麻捆好,放进水里浸泡,分层码堆纵横交错,以此类推。苘麻堆码好后,用铁锨从水中捞起泥,将苘麻堆封起来,全部浸在水里,这个过程称之为沤苘。经过五到七天浸沤,生苘变成熟苘。苘麻由原来的清香味变成难闻的怪异味。异味越大,苘麻越熟,剥起来越容易。剥麻之前,将其从水里捞出来,剥麻人坐在倒放的小板凳上,拿起一棵苘麻,从根部分瓣剥开头,左手攒着苘披头,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拢住苘杆,左手用力撕拉,苘皮抓在手中,苘杆穿向左前方。一捆苘剥完之后,将苘皮放在空旷处晾晒,每隔两个时辰翻一次。所有苘麻剥完晒干后,打成大捆,扛进家里。少的人家备以家用,多的人家待以出售。
如今,苘麻也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日前回到家乡,偶然在田间地头看到一株苘麻,仿佛邂逅了多年的故人,总忍不住剥开一个苘饽饽,放到嘴里,品味一下那带着轻微涩味的清香,总能勾起历历往事绵绵的回忆。
常见文章4:把自己亮在暗处
文/李民增
看《星光大道》,常见选手请明星助演。我想,这是他们的思维误区:明星演技高,人气值也高,与他们在一起,相形见拙,只能起副作用。把自己亮在暗处,会更耀眼。才是成功的诀窍。是金子就会发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
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老教师有一个似乎离奇的理论:老师们到一个新单位,或者新学年开始重新安排工作,如果让自己选,最好选差班。因为差班容易出成绩,只要稍加努力,就会有进步。想接好班或好老师带过的班,是想错了,工作很难再有起色。因为那个班本来就好,再提高一步不容易,即使有成绩,领导也容易把功劳归到前任上。而且原来的老师在学生中威信太高,喜欢用他的长处与你比,即使你教得与他一样好,也不易受欢迎。结论是:领导安排自己教好班,不能盲目高兴;安排教差班,也不必有怨言,应该高兴。
老师是这样,学亦如此。某生考高中名校,一分之差落榜,父亲是一位有名望的老教师,可以托人让他上那所名校,却毅然让孩子上了一所普通高中,宁做鸡头不当凤尾。他认为,孩子面对大批优等生虽然可能激励自己拼搏的勇气,也不排除丧失自信的可能。而一个人信念的缺失,是很可怕的。如果与周围的人相对强一些,看到希望,成功的可能会更大。后来的情况果如他所料,在那所普通高中,孩子始终是学习尖子,不仅一直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而且受到所有师生的看重,成绩越来越好。毕业后顺利考上大学,后来的发展,超过了同期在名校就读的其他几位同龄人。
一位商界成功人士,原来是一家拥有千名员工大公司的职员。他一直为自己得不到提拔和重用而懊恼。一天晚上,他到地下室取东西时停电了,又没找到蜡烛。正当无计可施的时候,他触动的一张音乐贺卡响了起来。他打开贺卡,发现在黑暗的地下室里,光亮并不弱。他就借助贺卡的光亮找到了要找的东西。
从这件事上,那位成功人士获得灵感,从公司跳槽出来,加盟到一家只有几十人的小企业,从小员工做起,一直升到项目部经理,后来又跳槽,最后成了一家跨国大公司的董事长。他说:“我仅是一粒微弱的星火,如果说高明的话,就是我懂了如何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让微弱的光耀眼一些罢了。”
常见文章5:对根的思念
文/贡发祥
生在江淮,居住的地方最常见的绿就是不讨人喜欢的洋槐树。居家的屋,是江淮普通的民房,寒舍称之,恰如其实。但在心里,她谓之故乡呀。故乡的概念是从洋槐树的绿开始在心灵间一点点生根的。以至于今天,每每看到洋槐树,仿佛置身在故乡的怀抱里。以至于倍思故土的时候,梦里只剩下洋槐树那光秃秃的枝影,抚慰远行的灵魂。
很长时间没有看过洋槐树了。只记得她那粗糙的皮,是儿时在生气的时候发泄的对象,常常用愤怒的手指一块一块地将其剥下来。可冬去春来,她依旧精神的很。但她也不是好惹的,枝条上的刺儿让人想起来就生畏。她的叶儿,却是最美的。美在看似平常的小叶儿,却可随意地折叠一下,放在唇边,轻轻一吹,清脆的乐声就撩起好奇的欲望。这乐声久久地回荡在心灵间,伴着记忆流淌在生命之河里。这青青的一叶,打动了人这一感性的动物,至少是我;不是因为她的美丽,是因为她的存在。她存在于我的生活里,存在于我的所有岁月里,存在于生我养我的故土上,存在于生生不息的那个永远不能忽视的自然里。她充满在那个环境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在何时,只要你睁开眼睛,满眼都是洋槐树。树是平常的树,却在生命里,长成了故乡的根。虬结在思念里,延续着平常人思家的情结。
洋槐树喜欢丛生,如果不是人为的,只要有一棵洋槐树生存的空间,就会在附近丛生出很多株来,慢慢地就形成了洋槐树林。所以,江淮的小村庄里,洋槐树林遍布在房前屋后。在江淮的大地上,洋槐树的生存尚是如此,人更是这样了。友善,好客,重情谊是江淮一带最美的风俗。朴实的方言,如洋槐树的皮,听起来粗糙难懂。但言语间流露的情感却比洋槐树叶儿吹出的乐声还要优美。它能穿透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着南来北往的人际,也沟通着昨天与今天沿袭不变的情愫。
而今的村庄,天翻地覆。洋槐树由于其生长周期长,经济价值不高,其外形无法与景观树相媲美而遭淘汰,继之而起的是大叶杨或者是风景树。洋槐树倒在了时代的变迁里,而乡村变得更美了。村子变了,树变了,可那片土地依然没变,那片土地上曾经的痕迹没变,没变的还有曾根植于故土的洋槐树的根。隐埋的根,让心灵不再空寂,让思乡的绪,在季节里发芽,抽叶,开花,结果,凋零,再生长。只要故土有生长的温度,只要故乡把那根留住,生命就可以找到家的归宿。无论江淮的水流到哪里,都会滋养一棵树,甚至一片树林。
时光被洋槐树站成了记忆,一段一段地林立在从她身边走出去的人的心田上,渐渐地蔓延出一片支撑着眷恋的丛林。这就是故土,这就是故乡。
常见文章6:品味“做”
文/符建国
“做”,这个字很常见,我们日常的一切行为活动都与它紧密相联,细细品味这个字,含义很广,寓意深刻。
从字体结构来看,“做”字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人”、一“古”、一反“文”。“人”,明确了“做”的主体,一切活动都由人来完成;“古”,启示我们要以史为鉴,借古鉴今;“文”,可以理解为“条文”、“法规”,是“做”的准则和依据,要求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按照条文法规行事,尊重客观规律。从词性来讲,“做”多作为动词来用,既然是动词,就有个标准和态度问题,就有高低好坏之分。无论做任何事情、从事什么活动,只要标准高、要求严、态度好,就能做出成绩,达到理想的效果,反之则不然。
“做”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日常所引申的方面,无外乎做人、做事、做官,这三者辨证统一,互为关联,互相作用。做人、做事、做官,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养,需要终身领悟、躬身实践。做人、做事、做官,一定要有良好的态度,只要用心做人、尽心做事、公心为官,就能有所作为、成就事业、赢得口碑;要善于以古鉴今,学习历史、熟知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寻规律、搞好借鉴;要坚持依规行事,注重学习掌握条文法规,明确依据和准则,自觉按法规政策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才能保证不出大的差错和问题。
常见文章7:雷电
文/蒋文韬
雷电是夏天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它却令人胆战心惊,尤其是它那轰轰作响的雷鸣与刺眼的白光。然而,人们只感到它的可怕,却没发现它的美。
夏天,我趴在桌子上无趣地写着作业。忽然,天空暗淡下来,太阳也卷铺回家了。没过一会儿,天空被乌云所侵略,完全漆黑一片,倾盆大雨从天空喷泻下来,豆大的雨珠砸得地面“啪啪”响。狂风刮得小草伤心,暴雨淋得大地哭泣……
透过窗户向天空望去,又听一声炸雷,一条“银蛇”划过天空,飞向大地,“银蛇”在天空划出了一个“之”字,随后,耀眼的“银蛇”爆炸了,顿时又粉身碎骨。“银蛇”已经完全变了样,颜色从蓝白相间变成了红黄相间。从“银蛇”变成了“老树根”,这雷电从“出生”至“死亡”虽然只有短暂的几秒,但却演择了生命的多姿多彩……
直到蓝色的闪电消失了,又一条“银蛇”透过窗户映在墙上,我连忙用双手捂住了耳朵,但这轰隆隆的雷声还是透过我的手,钻进我的耳朵,我顿时惊恐万分,窗户也被震得发抖,好一段时间才平静下来……
我们不应该只感到雷电的可怕,也应该感到它的美丽。它是多么耀眼夺目,令人惊叹啊!
常见文章8:小燕子
文/阿明
晴天的时候,常见她在阳光最好的一块地下晒太阳。
她似睁似闭的一双眼睛很警觉。感觉她不大爱理人,很提防人。警惕性极高。人只要略靠近她,她立起身子马上躲开了。
寒冷的早晨,也不时看见她,孤单单在小区那块停车地和绿化带相连的地方转圈,尾巴耷拉着,很是可怜。
然而她,你又感觉是很聪明的。聪明在很会躲车,比人会躲车。只要看到人拿着钥匙去开车,她一溜烟就躲到远处观瞧。
有时担心她就在车周围,开车要躲着她。事实证明人的担心是多余的。她一听到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就警觉地绕到一边。她就像是对人说:谁也别想伤害我!
是啊,别说是伤害!就连关心她也不够格。有善心人拿东西喂她,她是坚定地躲开,只看着,绝不会上前闻一闻的。她定力怎会如此之好?!感觉好多地方,人都比不上她。
她常年光着身子,在人目力所及的小区游逛着。夏天晴朗的早晨,她静卧在青青的草坪上,像双手托腮沉思的美丽少女,土黄色皮毛闪出光泽。
就这样,她在小区停车场附近一晃就是两三年。人以为她只是一只流浪犬。
那天进车位的时候,人却有了惊喜的发现:分明是她,上窜下跳,活蹦乱跳,兴奋异常,眼里闪着光芒,在一老太身前身后缠绕不停。
人问:这是你的狗?
老太曰:是呀!我的狗呀,我养了好多年的狗啦!
人曰:怎么感觉像流浪狗?
老太说:她是我家的狗,跟我可亲啦!我是安徽阜阳人,早年在佳木斯,你是安徽人吗?
人曰:我不是。可你的狗常晒太阳,人给东西不吃,感觉很聪明。
老太笑了,皱纹也跟着笑了:她是我从老家带来的土狗,看着笨头笨脑的,其实可贼着呢。她吃东西不当着人吃,人给她东西,她不理,等人走开了,她左嗅右嗅,感觉可以吃她才吃。有的人给的东西她想吃,但我不让她吃,她就坚决不吃。我同意她吃,她才吃。
人问老太:那她怎么像没人养的狗呢?
老太说:我家住那边一楼,儿媳妇不让养狗,最讨厌她,几次都想把她杀了吃肉,我不同意,儿媳就不让她待在家里,她就常在外边晃荡。晚上就可以回家了,悄悄地,和我在一起,不能让儿媳妇给看见。她可聪明了,跟我去跳广场舞,那些舞伴都可喜欢她了。她特会躲车,很贼的,但有一次远远看见我,就朝我跑过来,差点被车碾死。为紧跟着我,她不会躲车啦。
人说:这狗聪明,很好的。
老太高兴:她叫小燕子。兄弟,我喜欢唠嗑,我喜欢兄弟这样的人,有空来找我玩。
人很高兴,车停好,还想看看小燕子。
小燕子撒着欢,跟着老太走远了。
常见文章9:雨。
文/凌 少 。
夏日。
雨。是极其常见的物件。
雨落之前。昆虫。都销声匿迹啦。周围。一片安寂。
微风吹拂。赤胳裸膊。使我真切的感受到,它,如丝般柔滑。叶片在风中起舞,这群舞者以婀娜的风姿赞迎久违的甘露。不禁使我想起蒲公英。风。是她最爱的。它。能给她梦寐以求的自由。有风的地方,才是她的故土。
笔尖。晃过流年,划破天际。一场大雨,正孕育而生。之前的安寂,也都香消玉殒。
暖雨。倾盆而下。漫步雨中,再惬意不过。
雨点打在身上,滑过肌肤。那清脆的声响,闲适的感受,是最难忘的。
不时,有闪电撕破天际。如蔚蓝的河川,日光下泛着些白光。它,不只有一天分支。羞涩。总使这一道道缺口在汇入天际之前先隐没自己的形体。
接着。雷声爆鸣。这总是令人恐惧。这种感觉,像是世界在颤抖。被压抑了许久之后得到释放。如呵责的声音。烦躁不安。扰人心绪。好在,它不会持续太久。如若不然,赏雨的闲适定会受它影响。
雨中独行。以轻柔的姿态,平和的心情。
若是心不静,此番美景,是会遭人厌恶的。
不时传来埋怨的声音。该死的天气,这是最常听到的一句台词。虽是人之常情,但,这样敏感的话语,令我不舒服,只得加快步伐,尽快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深渊。
在雨中闲游,我,是不想被人打扰的。
一个人,一条路,静静感受。
雨中,夹杂着阵阵花香,和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
暖意,油然而生。
仰望天空。阳,早已敛起自己的光辉。天气,还算明朗。
乖乖的,接受雨的洗礼。
精神。得到放松。灵魂。接受抚慰。
这是作为云云众生中一个心怀对大自然敬畏因而不甘错过这美丽而不失风雅雨景的人才能享受的优待。如我。
这日。我用浸满敬畏的笔,唤出一刻令人迷醉的烟雨。放飞惆怅的思绪,升华自己的灵魂。携一颗平和的心,只身漫步。
夏雨。润心。
常见文章10:什么是自由
文/郝思彤
自由?什么是自由?为什么要自由?自由啊,用几个常见的例子来说,就是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鱼儿在水中自由遨游,叶子在风中自由摇曳,小草在大地自由生长……自由,就是这么简单,却又那么难以实现。
或许会有人惊讶,自由怎么会难以实现?确实,在某些方面,自由很容易实现。在一些人眼里,无拘无束是自由,开开心心是自由,尽情欢唱是自由,雨中飞奔是自由,就连不写作业,在某些人眼里,也是自由。
我不喜欢拘束,只想自由自在。我喜欢写作,却又讨厌写作。喜欢是因为写作可以让我的内心得到释放,讨厌是因为那固定的格式让我心烦。我不懂考试为什么开头必须运用修辞手法。就像上次,老师让写《幸福是什么》,同学不约而同的写“幸福是花园里的一朵花,让你不经意就采到一朵;幸福是黑暗里的光,照亮你前进的方向;幸福是沙漠里的一滴水,在绝望里给你希望……”大部分都是这些,三步式排比,也用了比喻。这种固定的格式,弄得我心烦。
自由难求,却也不难。自由也是需要有实力的。只要你努力,总有一天,你会得到一堆自由。
常见文章11:龙果
文/蔡小怀
龙果是我老家山上很常见的一种野生植物,往往是生长在山坡甚至悬崖侧壁上,特别耐旱、生命力极强。这种树结果,果子的形状不太规则,样子有点像电视剧《西游记》里龙王额头上的疙瘩,麦子收割之后,它的果实已经长得很大,外皮还是浅绿色的,徒手可以掰开,里面有一粒粒白嫩嫩的如莲子大小,而又像花卷一样蜷曲着的果实,吃起来清脆香甜可口。如果果子摘早了,里面的籽没有成型,还是液体就无法食用,摘晚了外皮略带黑色,里面的籽就发紫,再吃就又苦又涩了。
每年山上野花烂漫之时,龙果也开着自己的花,即使是被割了陈枝,根部长出来的新枝也赶得上开花的日子。那时秋冬两季割柴的人很多,龙果枝是很好的柴火,枝上没有扎人手的刺。不太陡的坡上的龙果就是年年被割再长新枝的,只有那些长在人无法靠近的悬崖壁上的龙果是好多年的老枝,它的果子年年到冬天外皮裂开,变黑变硬掉到山沟里才可以捡得到,这样的果子可以串起来当念珠玩。麦子收了以后,上山挖半夏或者割柴时常常习惯性地找些吃的,碰巧发现了龙果树,一定要找找有没有结龙果,发现一个采一个,马上打开,能吃上一通饱满的龙果籽就是件非常开心幸运的事。
那么多年里,也不知过了多少代人,虽然龙果好吃,但是一直是野生的,没有人专门培育种植,当然看样子山上到处长得出,也用不着专门种,结了果也无人护理,采的人即使发现没有熟透,也会统统采掉,因为你这次看到了不采,那下次就不一定轮到你采了,所以采下来,尽管不能吃,当做玩具玩玩也好。因此在最佳时机采摘的龙果数量实在有限,龙果的香脆非常诱人,却也不足以改变它野生的命运。
龙果的名字非常响亮,不知道这种老家常见的植物,它的学名应该叫什么。龙果的象征意义在我们老家当地的文化中是人所共知的,我所见的龙果树均是灌木,几乎没有长得超过人的身高的,而另外一刘姓村庄,据说有一棵长得很大的龙果树,那个村庄的人更加关注每年龙果树上结几个龙果。早在我上初中前就有说法,树上结几个龙果,庄里念书的学生中就有几个跳出农门的。
这龙果的神秘色彩一直让我疑惑着,写到这里嘴里淡得口水要出来了,什么时候可以再尝尝龙果的味道呢?
常见文章12:肠子都悔青了……
文/张书省
国人对后悔的最常见说法是“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
国人对后悔的最狠说法是“连肠子都悔青了!”
“肠子都悔青了”,这是民族语言的极致,也是中国汉字的精致。平常人们说“从头到脚”,那是外形,是外表,而肠子都青了,那是从入口到几近出口的五脏六腑,是人的全部内里。汉语里还有比这更大、更重的后悔么?似乎没有。
位至安徽副省长的倪发科就是肠子都悔青了!
说愧对党的教育,愧对国家和人民,那是高度,是政治,是官话,是大话,而愧对家庭和亲友,那是真正的肠子都悔青了。
一是愧对老母。一位已高龄91岁的母亲。60年前的日子可不是今天这样的丰衣足食,那是共和国刚诞生不久的百废待兴的岁月,是领袖和人民一起“瓜菜代”的艰难日子,而倪发科的母亲这个极普通的家庭妇女,是含辛茹苦用米糠和野菜才让儿子活了下来,又是省吃俭用勉强度日才供儿子上学读书。儿子官做大了,母亲没有去沾儿子光,几十年远离儿子住在老屋。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的心里能有一天不担忧么?今天,91岁高龄老人,却面对囹圄中的儿子,心何以伤?情何以堪?听说要开庭审判,母亲就想到庭看儿子一眼。这九十多岁老母亲能来法庭见儿子么?这一刻的儿子,能不把肠子都悔青了么?
二是愧对妻子。当年同是上山下乡人,同吃千般、万般苦,按政策她可以回到城市去,但为了爱情、为了婚姻,她放弃了从安徽回到上海的机会,陪着丈夫在农场度过十年。后虽先后进城,妻又多病,只能自顾。而今出事,在芜湖一家企业的妻子以患病之身还要涉案受审。面对病妻,倪发科是不是悔得肠子都青了呢?
三是愧对女儿。女儿从一出生就送到了在上海的岳父岳母身边,从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到上学读书,又参加工作,女儿本来就对父母知之、感之甚少,这次却因父亲之事影响导致婚姻破裂,不得不一人独身。她的感情、她的成长、她的未来、她的这一生,该怎样一天一天度过?当父亲的,倘还有血肉之情,能不把肠子都悔青了么?
四是愧对岳父母。五是愧对亲朋父老。倪发科确实是把肠子都悔青了,何止一个倪发科,贪腐者们哪一个不后悔得肠子发青呢?在权力炙手、官势遮天、美女环绕、纸醉金迷的日子里,后悔两个字是和他们绝缘的,腐败的手刹一旦松开,那就成了高速路上没闸的汽车,不碰、不撞、不翻车,那是停不下来的。而且贪腐这种职业劣性一旦上身,大环境、小环境中的一切有利条件都会为我所用,反过来环境又助纣为虐,欲收手的概率十分低微,这又像吸了毒的瘾君子,没有断腕的魄力是无法收手的,这也是时至今日仍不收手者们的七寸所在。
要不把肠子都悔青的最佳路径是懂规矩、守规矩,是崇尚道德、厚德载物,是守身如玉、遵守法度,是让自己永远阳光,绝不潜身暗夜。
中国人几乎没有不懂得“物以规矩而成方圆”这个道理的。守规矩的第一步,也就是“扣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第一个扣子扣错了,其他后边的就全错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数十年,每年春夏秋冬,每日分分秒秒,难保不糊涂痴迷,说点错话,做点做事,错了赶快就改,迷途知返,依然不离康庄大道。怕就怕占点便宜偷着乐,得点好处不收手,背着牛头不认赃,违规违法反而胃口越来越大,如车之滑坡,已收手不住,直至人仰马翻,身败名裂。此时肠子后悔青了,又有何用?!
我们每个人在入世时都很景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个境界,但一段时间下来,就被社会这个环境弄得满身污泥,许多人就松懈了,麻痹了,不再洁身自好了,不再守身如玉了,于是就可能变质了,腐朽了。其实采藕人都知道,从污泥里挖出来的藕都是满身黑泥巴的,黑泥巴黑而污,但藕因善于吸取其中的营养,藕就自然长得茁壮。满身污泥怕什么,毋须清水洗濯,只要太阳出来一晒,泥巴自然抖去,还一个清白之身!
所以,人要不把肠子都悔青,其实并不难,守身如玉、有错就改就行了。倘能做到一位伟人所说,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那就进入世人艳羡的荷藕之列了!
常见文章13:蒿
文/小米
在乡下,蒿很常见,遍地都是。
最讨厌的是水蒿。水蒿很像艾草,或者,水蒿就是艾草——如果它们是两种植物,我至今也未弄清它们之间的差别,它们很有可能是同一种植物。
每年到了端午,母亲都让我去折一些艾草来,插在门框上,说是为了避邪。我去折回来的往往都是水蒿,母亲只能亲自跑一趟了。
水蒿可以长到三尺多高,喜阴湿,水边很常见,水田里也多。我锄草,总是锄不尽水蒿,把根挖断了,捣碎了,它还不死,过几天又蓬蓬勃勃地,在破碎的根上长出胖绿的新芽。给庄稼锄草,得把水蒿遗留在地里的根全部挖出来,扔出去。水蒿根特别发达,像在地下编织了一张看不见的网,它的根,常常出现在想不到的很远的地方。而且,无论根是否裸露在外,水蒿都能很快萌发。仿佛水蒿在跟人玩一场生存游戏,取胜的一方,也往往是水蒿,不是锄草的我。
还有一种蒿,我们叫它黄蒿。黄蒿长在山坡上,水边不可能看到它。
黄蒿也能长到三尺多高,丛生。春天里,数十个纤细的枝条从看似枯死的根部萌发出来,大家齐头并肩,共同生长,很有大家庭的意味。
第三种蒿,我们叫它攒蒿子。攒蒿子的叶子黄色,背面灰白色,有绒毛。也有一些绿色在叶子上呈现,但绿色似乎不是主色调,而是陪衬。为什么不叫它黄蒿呢?攒蒿子才是黄色的嘛!攒蒿子长不足一尺,丛生,枝条比黄蒿还细,也生长在山坡上。
我的家乡,到了盛夏,常常两三个月,一滴雨都不下。山坡上的草晒死得差不多了,黄蒿和攒蒿子依旧活着,一眼望过去,除了它们,山坡上就没有活着的草了。
无论哪一种蒿,生命力都很顽强。
蒿们仿佛百姓。你想灭掉也好,不管不顾也好,它们都要尽可能地在生它的那块土地上,千方百计活下去。
你说它们死乞白赖非要活着,也无任何不可。
尊贵如人,或轻贱如草,谁又不为尽可能地活着而绞尽脑汁呢?你瞧不起的那些事物,你跟它们的差别,往往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大,甚至,你还不如它们——你只是没有觉察到这些、体会到这些。
常见文章14:小米粒
文/张何忆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米是我们常见的食物,今天,小米粒跑到我们课堂里来做客啦!我觉得很有意思呢!
我让三位小客人躺在我温暖的手心里,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圆形,身上都有一个小缺口,我想应该是它们天生的吧!有趣的是,其中一个小米粒的身上有裂痕,另外两个的身上还有花纹呢!它们的颜色是乳白色的,呈现半透明状。小米粒虽然身材小,但我用手一捏,哇!小米粒竟然很坚硬。于是我又用牙齿一咬,“咔嚓”一声,小米粒被咬成了两半,但是有一半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一下子无影无踪了,好像要尽快逃离我的手掌心。我又闻了闻小米粒,一点儿味道也没有。
我把一些小米粒和这三个小不点儿一起放进电饭锅蒸了二十分钟的桑拿,老师打开锅盖,呀!小米粒变成米饭啦!香喷喷的气味扑鼻而来,我忍不住流出口水来。看!小米粒抱在一起可团结了,它们的身体变得雪白雪白的,又大又胖,缺口也不明显了,变得很松软。看着看着,我忍不住吃上一口,真香呀!它在我嘴里有种粘粘的感觉,我仔细品尝了一下,竟然还有一种甜丝丝的味道,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我很快就把饭吃得干干净净,因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知道这小小的米粒,其实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呀!所以我们要珍惜粮食。
常见文章15:落日鱼鹰
文/徐学平
在水乡,舢子小船是最常见的,它无帆,无舵,无蓬,无桨,光溜溜一条船身。乡间的男女老少都能用一根竹篙将它使唤得神出鬼没。倘若在船舢子的两舷挑出些树枝来,让每根树枝上栖一二只鱼鹰,这就成了鱼鹰的战船。
鱼鹰学名鸬鹚,是一种生活在湖泊、湿地、池塘上以淡水鱼为生的候鸟,它们从小即受到训练,专门为人捕鱼。鱼鹰出猎,多在夕阳西下的傍晚。落日金霞中,河水弥漫着水草与阳光的气息,碧清的水面上,鸟飞鱼跃,轻舟荡漾,岸边长满了野生的芦苇,再加上蓝的天,白的云,纯朴厚重的乡风民俗,一切都让人感觉自己宛然正置身于一幅淋漓的水墨画中。
几个赤脚的渔人驶着蚌壳一样轻盈的渔舢,飘然而来,手中的竹篙插入水中,搅起满河涟漪。他们将船停放在河道的开阔处,三五条鱼鹰船便围成一个圈。牧鹰人都是当地经验丰富的老渔民了,甚至还有几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但放鹰时的矫健身姿却丝毫不输给年轻人。只要一声令下,鱼鹰就会一个猛子扎入水中,一旦发现有鱼鹰叼着鱼儿浮出水面,牧鹰人便眼疾手快地一手抓鹰,一手把鱼扔进舱内。
“噢-嗬-嗬!”众人一齐响应起来,同时跺响船板,嘭嘭如鼓。粗犷的吆喝,热烈的节奏,让人仿佛置身于土著人的篝火晚会。这种渔家祖传的号子既可以惊懵水下的鱼,又能激发鱼鹰的斗志。鱼鹰纷纷下水了,在落日的余辉里,英勇得像一个个斗志昂扬的将士叼起活蹦乱跳的鱼儿……
那时农村的文化生活是极为贫乏的,每每此时,村里的男女老少便挤满了河岸,看社戏似的。鱼鹰愈战愈勇,围观的人群欢呼不已,整个村庄也便跟着沸腾了起来。
如今,河道污染严重,这种捕鱼的方式已几乎灭绝,鱼鹰更是少见了。可是,那种火辣辣的风情却造就了一方的水土,那种水盈盈的韵味实在是能滋养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