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散文

请欣赏端午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端午散文1:那年端午

文/余可学

轻风掠过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如花盛开,一阵阵蒲草的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薄雾流岚氤氲着远处的石拱桥,岸上的行人陆续聚集,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携老带幼,从十里八乡赶来。

阳光亲吻着河水,波光潋滟……蛙鼓虫鸣的五月,田垄上,缤纷的小花摇曳着娇艳的身姿,初夏的村庄露出了热情的笑容。

童年的记忆里,在沟港河汊纵横捭阖、大小湖泊密布全境的鱼米之乡——监利,在这个沿袭了千年的端午节里,通常是会有由商会组织、当地民间协办的龙舟赛的。因此在经济相对滞后的艰难岁月里,也算是盛况空前了。

我是骑在父亲的肩上去看的。来自各墩台的龙舟队,分成红,黄,蓝等各种颜色。各龙舟队在指定水域,整装待发,个个精神抖擞,摩拳擦掌,大有不摘头冠不罢休的架势。

几枝土铳的鸣响,龙舟队如离弦之箭,“嗖”的向前,水面立时波涛汹涌。龙头上的领队挥着小红旗,从心底吼出加油的号子。

“划!划!划个咚咚锵!”其他的队员一齐呐喊!舟尾的汉子,用劲地擂响圆圆的大鼓!两侧七八个队员低着头,奋力振臂,划动木桨,龙舟飞速向前,碧涛中犁出一道道白练,一会儿红队领先,一会儿蓝队又冲上前,棹樯浮影拔弄时光,领队像立在涛头的弄潮儿。“手把红旗旗不湿!”竟相争发的龙舟舞起的浪花,有如万马奔腾的钱江潮。岸上人群的呼叫声,顷刻间,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抢得头彩的龙舟队,在乡亲们的赞许声中,领到一大竹篓用鲜荷叶裹着的肉包子、糖包子和糯米粽子。

划龙舟的水手,助兴的乡亲,不知倦惫地闹腾着,直到晚霞捂着娇羞的红脸蛋下山,人们才渐渐散去。

听父亲讲,民国三十七年,倒燕子窝(长江干堤溃口处),村民背井离乡,翌年回乡重建,到了端午节,依旧举行龙舟赛,东王寺段家的乡亲,勒紧腰带筹资打造龙舟,一位老木匠苦熬了几十个日夜,终于竣工,龙舟下水那天,鞭炮炸响,鼓乐喧天,因队员身体单薄,体力不支,远远落在后面,忽然,一道亮光闪过,朦胧的河面变得清晰明朗,但见屈原大夫,头扎方巾,手执长剑,伫立波涛中,所有人惊呆了,各水手放下桨,争相观瞻,段家龙舟飞似冲向终点,成功抢得头标。当人们还沉浸在梦幻般的喜悦时,屈原已不见踪影,乡亲们纷纷下跪叩拜,那一年,全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尽管岁月远去,记忆斑驳,但我心中时常激荡着“划!划!划个咚咚锵!”的清越之声。

当艾叶和菖蒲悬挂门楣,当龙舟穿透季节的河流,农忙便开始了……

端午散文2:透过粽香的端午

文/钟芳

这几天去菜市场买菜,常常听到那一阵阵“又香又甜的粽子……”叫卖声传来,仿佛又闻到家乡粽子的清香味。回家看看日历,才知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

在我们这里,要过两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家家户户从农历五月初就开始忙碌——泡糯米,杀鸡鸭,扫庭院,备锣鼓,修龙舟……到了五月初五小端午这天,人们开始包粽子、煮鸡蛋、吃大蒜、喝雄黄酒,而最让人激动的是人们敲响锣鼓,扛起龙舟到河里“划龙船”;到了农历五月十五这天,各家各户备下佳肴接女儿、女婿回家同享,俗称“过大端午”,这期间的重头戏包括划龙舟、投粽子、洒雄黄水,这种热闹的节日气氛前后持续长达十多天。

对粽子美味的记忆藏在小时候的端午节里。那时候,物资贫乏,生活也比较单调,快过端午节了,我足足能提前兴奋上几天,因为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每年端午前夕,母亲都会泡上一大桶糯米,准备几捆粽叶,一些红豆、腊肉、碱等原料。爱热闹的孩子总是闲不住,这时母亲就会叫我和弟弟清洗已浸泡好的粽叶,摊开新鲜而光滑的粽叶,一股特有的淡淡清香沁人肺腑,我和小弟争先恐后地用刷子刷洗着绿绿的粽叶。

母亲则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她将两张粽叶均匀摊开,稍稍重叠一部分,折成空锥形,舀入一匙米放上馅料,再舀入一匙米,手用力压实,以粽叶用力缠绕,包合后以粽绳扎紧。看着粽叶在母亲的指间翻飞,我也吵闹着要包,学着母亲的样子,不知怎么回事,那些米粒都耐不住寂寞,不是从这个角冒出,就是在那边漏出,包好的粽子样子也是松松垮垮的,全然不像母亲包的那么扎实、有棱有角。

接下来就是煮粽子了。糯米和粽叶的清香在氤氲的蒸汽中愈加浓郁,馋得我无心写作业、无心玩耍,只是傻乎乎等着那粽子出锅了。刚出锅的粽子粽香扑鼻,我顾不得烫,左右换着手拉开粽叶,一口气吃上三五个,直至肚皮溜圆,再也容不下东西为止。

母亲年年端午节都包粽子。过去只有在端午节时才能吃到的粽子,现在几乎想什么时候吃都能吃到。平常超市里有许多冷冻粽子卖,大街小巷也有小贩吆喝“卖粽子”的声音,还有不同以往、种类繁多所谓天价的“鱼翅粽”和“鲍鱼粽”,但我总感觉现在对节日的概念越来越淡了。这些粽子与母亲的粽子比起来有着天壤之别。总觉得他们的粽子没什么味道,母亲包的粽子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蕴含着她对我们无限的爱。

端午散文3:端午

文/李建荣

艾草。经过春风春雨的洗礼,在五月的风中摇晃。

站在河边,或者江边,望一路而去的江水,诗意染在水上,烟雾飘眇,树影朦胧,一幅寓意深远的水墨画跃然大地之上。

水鸟轻叫,划过水面;船影随流移动着,岸上的人们匆匆行走在路上,只有风咏出《离骚》的词句。

在这个季节。父亲从芦苇荡采回长长的叶片,母亲在水中反复给叶片洗了把脸,熟练地将苇叶卷成筒状,然后将洁白如晶的米粒放进去,加上红枣等,包成粽子,在锅里煮出诱人的香。

父亲扛着初升的太阳,在露珠里割回艾草,母亲从中拣了几枝,放进锅里的水中,把刚收的鸡蛋放进水里,添柴加火,水滚了,鸡蛋也有了诗意。

风轻轻拂着。

人们的思绪浮动着。

我似乎看见,汩罗江水,尽是屈原留下的遗恨在飘动。一行行屈原留下的诗,站在一个又一个浪花上。

粽香融进了江水。

感伤留在了岸边。

怀念书写在人间。

年年端午,年年粽香弥漫,年年祭拜大诗人。

一身的愁,被江水洗了多少年,也没有洗去。

唯有诗行,经过水的清洗,日月的阅读,字字清晰,明亮。

端午散文4:端午粽情爱恋长

文/王瑞芳

犹记儿时看西游记,悟空计盗紫金铃片段,朱紫国国王与王后金圣宫剥粽过端午节时,金圣宫娘娘被赛太岁借风掠走,之后悟空巧变有来有去以买粽子没买着看到皇榜的事取得娘娘的信任,最终使得国王与王后夫妻再续前缘。也从那时起,记住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时光荏苒,年年端午粽子香。到了懵懂年华,也有一件关于粽子的乐事。上学住校,端午时节同班一男生回家带来些许粽子,分给在班里自习的几个同学,当时我的同桌正在题海战术,男生把粽子放在她的桌旁,悄然离开,同桌看到粽子后猛抬头看到刚过去的男生,突然狂喊:“哎,你的粽子!”男生回过头来,先是一怔,然后笑着说:“是你的粽子!”话音刚落,在坐的几位同学全都大笑起来,像是在给粽子做广告似的,非常有趣。我想当时男女主角吃粽子时是体会到粽子香味中多了爱情的味道吧,目前俩人以夫妻的名义奋斗着。

而今,又将是一年端午时,回想起初次去他家,也是吃粽子,闻着他精心剥开的粽子,满心满脸都是幸福。脑海中也浮现了和他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不禁感叹:端午粽情爱恋长。

端午散文5:记忆中的端午节

文/罗跃

岁岁端午,今又端午。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令人满是欣喜。源于端午给忙碌的人们带来很多期许和希望,以及满满的儿时记忆。

《荆楚岁时记》里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午节”。按照这样的说法,端午节也适合人们登高望远抒怀。同时,端午节还称为“诗人节、午日节、龙舟节”等,如今国内流传最为广泛的说法是诗人屈原于五月初五当日抱石跳汨罗江去世,端午节便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一千个读者能够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端午节作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因其地域习俗、成长经历等因素,在芸芸众生中,我想每个人的端午节也是略为不同的。

记得儿时,一年当中最喜欢、最向往的节日分别是春节、月半(鬼节)和端午节。春节自不必说,全国各地一片欢乐祥和,大家海吃海喝,有新衣服穿、有糖吃,还有红包可拿。月半时,为了祭祀祈福,每家每户自然要煮最好的饭食进行祭祀,作为农村娃,有好的伙食很兴奋的。在乡村,每年的端午节前前后后持续半个月,“抢摘粽叶、吃粽比赛”等活动丰富多彩,别有一番情趣。

每年端午节的前两天,我和姐姐便去采摘粽叶。摘粽叶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由于粽叶少,就会出现“抢摘”叶子的情形,大家伙都挤在了一起,就要看谁下手快、摘得多。因个子小,我一下子就溜进粽叶丛中,被粽叶上的绒毛刺得发痒,身上满是红红的疙瘩,心底却很知足,每次也是我摘得最多。回家后,美滋滋地吃上母亲用我亲手摘的粽叶包的粽子,心底自豪感油然而生。

母亲包的粽子名曰“牛角”粽,顾名思义,粽子酷似牛角而得名。母亲包的粽子里面,只放一样东西即小苏打。母亲说在泡米的时候加入小苏打,能够让糯米发涨舒醒,糯米颗粒饱满有韧劲。煮熟的粽子黄黄的,加上粽叶的香味,白里透黄的粽子特别有劲道。以至于今天,不管我走到哪里,吃的粽子品种多样,有红枣馅的,有绿豆馅的,但始终不能忘记母亲包的“牛角”粽子。

家里包粽子时,我都要守在母亲的身边,挑选两张最大的粽叶,让母亲包最大的粽子,其目的是要和周围的小朋友们比划,看看谁家包的粽子大,满足自己幼小的虚荣心。当煮熟的粽子刚出锅,我便抢在姐姐的前头,害怕姐姐把最大的粽子挑走。随即拿着大粽子跑到院坝里,大声地招呼着周围的小伙伴们,大家伙翘起二郎腿,坐在院坝里的四角板凳上品尝粽子。有时,在炫耀自家的大粽子时,一不小心把剥开的粽子弄到了地上,糯米上沾满了灰,不由“哇”地一声大哭,连忙梭下板凳,捡起地上的粽子,都来不及去灰就直接往口里送,想想也真让人忍俊不禁。

其实,在我的老家,吃粽子也是特别地道的事情。老家的粽子不包陷,活生生的就是一糯米团,白晃晃或黄晃晃的。家庭较为殷实的人家,吃粽子时倒上一碗蜂蜜粘着吃,粽香、米香和蜜香亲密接触后,把粽子送入口中,其味真不可言表,直呼“霸道惨了”。有的家庭,则直接就用白糖代替了蜂蜜。除了沾糖吃粽子外,还有一种美味的吃法——烧粽子。所谓“烧粽子”,并不是把粽子用于明火上烧烤,而是用烧后的木碳灰把粽子“捂熟”,捂熟的过程中,粽叶的香味二次渗入粽子里,常常被儿时玩伴所钟爱,堪称“绝世美味”。

每年端午,母亲都会给邻居送上三五个粽子,母亲说,难得包上一次粽子,我们不能独享美食,有美好的东西应该大家分享。母亲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给身边的朋友送上三五个粽子。在外人看来,送上几个粽子只是代表和朋友间的一种情谊,只有自己心里明白,母亲的教诲深深印在心头。

端午散文6:乡下

文/吴蔚然

端午节时,我和爸爸一块回老家看望了爷爷奶奶。

几个月没回老家了,我都有一点陌生了呀。

到了老家,我没想到爷爷的土房已经变成了二层楼房。新房很漂亮,并且面积也比以前的大了许多。而且,爷爷的新家还有一个很大的院子。

因为房子刚装完,院子还是空荡荡的。爷爷为什么把院子留这么大呢?我想爷爷应该是要在院子里种花吧,因为爷爷喜欢花;或者爷爷要在院子里栽几架葡萄吧,因为爷爷知道我爱吃葡萄。我问爷爷留这么大的院子干吗?爷爷告诉我:“这是一个秘密,还不能告诉你。”

乡下与城市有许多的不同。

乡下有一望无际的田野,家里养的有碰到老鼠就疾步如风的猫、忠诚的狗、憨憨的猪、听话的羊、白白的兔子等。这次回老家,乡下刚刚收完了麦子,联合收割机收割过的麦地就像刚剃了小平头的孩子,在那些矮矮的整齐的麦茬中间,点播的玉米已经一行行地泛绿了。田畔地头,有着绿油油的青草,农民们在自家的房前院后种着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路旁还有枝头果实累累的果园……

城市的杏子要自己掏钱买,但在老家却不用。因为爷爷在他的苹果园里栽了两棵杏树。我只需进爷爷的果园,走到爷爷种的杏树下面,看见哪个杏子熟了,用钩子一钩,那香甜可口的杏子就到手了,用水冲一下就能吃了。

爷爷说,等秋季苹果成熟的时候,让爸爸带着我再回来吃红彤彤的苹果。

乡下可真美,你喜欢吗?喜欢你也来吧。

端午散文7:端午纪事

文/陈立明

端午早上7点多,打电话给老爸。老爸老妈正在杀鸡。亲手喂的土鸡,去年就算好了,一共多少只,过年杀几只,端午杀几只,中秋杀几只。喂了一大群鸡,他们平时一只也舍不得吃。年节是鸡们的宿命,是儿女们的口福。

老爸老妈,就像两台高速运转了70多年的老机器,零件虽有些老化,运转起来不再那么灵活,但依然在低速运转,且运转的速度逐年降低。老爸老妈,身体总体还算不错,除了因身体老化而出现的一些小毛小病,如老寒腿啊,高血压啊,听力下降啊之类,其他没有什么大毛病。这是我们做儿女的福气。

每逢年节,老爸老妈总是一个调子,打电话跟我们说,你们要是忙,就别回来了,我们在家好着呢。他们体谅我们谋生活的不易,老两口一辈子活得明明白白,但话语里暗含的意味做子女的当然清楚:你们不忙的话就回来吃顿饭。村庄和父母一样,阻挡不了岁月一波又一波的枪林弹雨,愈发显得老态龙钟,越发孤独地驻扎在那里,与孤寂和思念对抗。儿孙绕膝的欢愉,是他们最大的期冀。

一辈子在泥土里刨食的农民,70多岁的年纪,苍老是岁月见证的痕迹,刻在他们的额头、脸上、身上,更刻在我们的心尖上。在可预见的时日里,纵使他们身硬体朗,终将抵不过生命的轮回,生命之灯发出的光会越来越弱,直至熄灭在岁月的长河里。我们无法阻挡岁月的洪流,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多地陪伴。每一分每一秒的陪伴,都胜过千言万语,胜过物质和金钱,是慰藉他们生命的清泉,流过他们即将干涸的河床。

作为儿女,我们或许不富裕,或许不权势,或许为生活而苟且,但是在年节的当儿,纵使再忙再累,在天没塌下来之前,赶回去陪陪父母,陪他们唠唠嗑,陪他们吃顿饭,陪他们啃块鸡,看着他们手嘴齐上,去和一块鸡肉做不依不饶的对抗,看着他们留守在口腔里仅存的几颗忠于职守的牙齿费劲地咀嚼着一丝肉,一片菜叶……看他们发自内心由衷的幸福洋溢在脸颊,那是千金也换不来的欣慰与富足!

有些东西失去了,永远都找不回来。别在失去时,再来做无谓的懊恼和愧疚。老公鸡已炖在锅里,一大桌子菜前一天就开始准备,站在村口的目光,早已投射过来,沿寻着端午节的气味,我们都该上路了……

端午散文8:端午节习俗

文/殷良瑾

“节分端午自谁信,万古传闻为屈原。”这是出自《端午》的诗。因为一到端午节这天,人们都高高兴兴的,节日非常隆重。

端午节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端”和“初”意思相同,称“端午”也称“初五”。快到端午节了,虽然今天寒风刺骨,但是人们的心却是热的,话说:“有钱难买五月五。”所以人们就提前准备好需要的东西。一大早,大街上人山人海,人们都来看一看需要什么东西。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做包子,吃粽子等。包子的花样太多了,有豆沙的、花生的、芝麻的……粽子有的放在蒸锅里蒸,有的放在水里煮,剥开一张张粽叶,那糯米、粽叶的味香飘四溢,让你大饱口福。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叫屈原。楚王听了奸臣的话,将屈原流放江中,后来他听到城池被敌人占领了,来到江边,纵身跳江,这天是五月初五。百姓听到后就划着船来打捞屈原的尸体,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这天,各家的小孩还要戴上五颜六色的丝线,这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节日点缀之风。人们端午节还要喝雄黄酒,据说:“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孩子们还会把雄黄酒抹在自己的额头上,避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蛇,清洁环境,但是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在古代流传着一句话:“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花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节不但要喝雄黄酒,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有的地方端午节还要举行赛龙舟、走马灯、拔河等户外活动。这真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啊!

“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了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别有一番韵味。

端午散文9:多元的端午乡俗

文/李学军

五月端午,从现实来说,是个具象的节日。这种具象,是精神与物质融合的完美体现,可读可品,可想可感。

按照传统的说法,端午本是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尽管今人继承着各种活动,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不再那么抽象和意象,不再只成为人们一种灵魂的慰藉,它渐渐地形成了一种深厚的风俗文化。且这种文化,受诗人精神熏陶不断被诗化,使现在人们的心灵,都濡染了多元化的有滋有味具象元素。

过端午节,各地有各地的乡俗。如果说乡俗是生长在沃野上的一朵奇葩,那么端午就是这朵奇葩最引人注目的风景之一;如果说乡俗是闪烁在人们心头的一曲歌谣,那么端午则是最动听、最响亮的乐章之一。

在此,我以北方人的观感,简单说说北方的端午。

北方过端午,声势不大,没有南方的隆重,集体活动不多。但是,北方人过得充实。

就我们河洛地区来说,端午节的到来,意味的是一场大丰收。除了插艾、包粽子、缝香囊、拴五色线,人们最高兴的是看到了一片片好收成。在城里,收获的是诗歌,举行诗会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在乡下,呈现出的则是劳动成果。

端午的到来,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收麦子。这时节,金黄色的麦浪一层又一层,缕缕麦香荡漾在夏风中,尤其是飘到远方的那一丝丝,让许许多多在外打拼的游子,闻之如归。什么碾馔味、麦仁味,马上渗入身心,思乡之情立刻涌上心头。

都说河洛人恋家、爱家。的确,河洛人的脚步无论走多远,每逢收获季节,都要回家。麦子作为主粮,回家收麦,是件大事。我见过好多没有种过地又到城市居住的人,也要回老家看望一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亲戚或邻居。

端午时节,收麦的同时,也是杏熟的时候。间或还有些晚熟的樱桃、桑葚。收麦累了,摘些果实润润口舌和肠胃,马上便鼓起劲头。

民俗中的端午节,走亲戚是件大事。拿着新麦面蒸的馒头,炸的麻糖、油角,到亲戚家转转,相互慰劳和庆祝一下,很是亲热。这种习俗,是端午节传承下来的风俗。

过端午,尤其在乡下,没有许多诗意,有的是深厚而质朴的具象。

端午散文10:“端午”在国外

文/谭秋

端午节是中国人民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民间节日。但国外一些国家,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节日期间,这些国家会以不同形式去庆祝,场面也相当热闹。中国特有的节日文化,已经慢慢地延伸到了许多国家。

韩国

韩国曾成功地将“江陵端午祭”申遗,为此还曾引起很大争议。在韩国的江陵地区,“端午”是个重要的节日。不过在韩国,端午并不吃粽子,更没有龙舟比赛。

韩国也称五月初五为“重五”、“端阳”,对中国的伟大诗人屈原,许多韩国人都很熟悉,但端午在韩国有了自己的特色。普通家庭在端午节一般做些糕点或者买些糕点,比如当地特色的“车轮饼”,然后全家人去参加端午祭活动。姑娘们用菖蒲根做成簪子别在头上,男人们则将菖蒲根缠在腰上,孩子则用菖蒲水洗头发。端午最有代表性的娱乐活动就是女性聚在一起荡秋千,男人聚在一起摔跤。端午当天,也有将晒干的艾叶放在大门旁边以除灾驱邪的习俗,韩国人喝菖蒲酒,还将扇子作为礼物赠送,不少商家趁此机会热卖扇子。

朝鲜

朝鲜人民和韩国民众过端午节的方式大同小异。农历五月,是朝鲜农民收获大、小麦和进行水稻中耕除草的季节。他们的端午节,实际是农忙期间农民的一个愉快的传统休息日。端午节这天,人们要带着初夏的珍贵物品——艾饼和松皮饼去祭奠祖先,以示对已故亲人的缅怀。此外,朝鲜庆祝节日的方式也有荡秋千、摔跤、制作团扇等。其中自制折扇、团扇赠送亲友的习俗对于朝鲜手工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日本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日本的许多民间风俗是古代从中国传入的,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节日,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风俗。日本的端午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又定为男儿节(男孩子的节日)。在端午节,人们吃粽子、饮菖蒲酒,他们的粽子主要是长锥形,不如中国的品种多。不过日本是在阳历5月5日过节。日本过端午节,很多家庭都要在房顶或院内的旗杆上挂色彩鲜艳的各式鲤鱼旗。鲤鱼旗分黑、红、蓝三色,各色均有指代意义,黑的是父亲、红的是母亲,蓝的是儿子。做父母的都期望自己的孩子仕途顺利,一举成名,鲤鱼旗寓寄鲤鱼跳龙门之意。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华人有6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区,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假日。节日活动在马来西亚是无论老少都一起参与的,节日的气氛很浓厚,尤其是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也一定会有赛龙舟。在马来西亚有很多的会馆,他们都会派出自己的代表去组队,参加赛龙舟。当地人也喜欢吃粽子。他们吃的粽子,特点是个头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粽、椰蓉粽等,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端午散文11:感悟端午

文/丰硕

街道巷口飘出浓浓的粽香味,告诉匆匆赶步的我们,端午节到了。

对于这个节日,我更多的记忆是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母亲就会给我们穿上干净的衣服,嘱咐我们不要大声嚷嚷,一大早,母亲不知道从哪弄来很多的艾叶,把那些艾叶放在每个卧室的门框上,也夹在我们衣服的扣眼里,打个结,边系边说:“必须要坚持一天下来”。想想那时候还真是调皮,母亲越是这样嘱咐,我们那帮熊孩子越是想把那个艾叶揪下来,可是,我们再怎么狡猾还是逃不出母亲的“法咒”,她说:“想把艾叶拿下来的也可以,艾叶一旦拿下来了,晚上睡觉艾叶就会变成蛇来缠住你。”母亲庄严的表情、严肃的语气让我始终没敢去尝试。记忆里的艾叶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有点淡淡潮潮的味道,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有些忧郁的味道。或许这就是专门为了缅怀纪念大诗人屈原的无奈悲痛而生的一种草。

记忆里的端午节,每个孩子手腕上都会戴上母亲亲自搓好的五色线。还记得从小爱臭美的我,这个环节总是很难“伺候”,要让母亲把五色线编成均匀的麻花辫形状,戴的时候必须要系出一个漂亮的蝴蝶结才肯罢休。听母亲说五色线是为了让妖魔鬼怪不袭击我们,它们看到五色线就会害怕而躲开,那时我们对母亲的说法深信不疑。戴着漂亮蝴蝶结的五色线,开心地去玩,好像那时的五色线就是自己的保护神一样,有了它,什么都无所畏惧。

生活在矿区,人多自有不同的习俗,包粽子是大家在端午节必不可少的。可是,包粽子的形状,里面的内容却大不相同。我记得河南的一个小伙伴,他们家的粽子是最特别的,里面居然有肉,而且那个形状有点偏圆形。还有一个好像是东北的阿姨,他们家的粽子是豆沙馅的。印象里那个时候好像没有糯米,只是黄米,我们一群小屁孩围在大人膝边,看着那一片片小小的粽叶扭一个小角,放入米再放入红枣慢慢的粽叶再加高,一层一层最后用一根绿颜色的带子系起来,一个粽子就完成了。所有的母亲都互帮互助,忙得不亦乐乎,等到粽子都煮熟了,我家给你家送几个,他家给我家送几个,互相品味对方家里粽子不一样的味道,更是有浓浓的情谊在无声流淌,那种大家庭其乐融融的情景将是我一生难忘的暖。

那时候小,包粽子时母亲们一边包粽子,一边回头给我们讲粽子的由来,可我们这些熊孩子更关注更感兴趣的却是眼前的粽子什么时候可以吃?听见屈原跳江,甚至觉得他有点傻,不敢问长辈,可心里偷偷在想,你不跳江谁敢去推你?等到一天天长大,了解了大诗人屈原当初的处境,试着体会他的那份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有以死明志的悲痛心情,真为儿时的幼稚想法而脸红、内疚、惭愧,无地自容。

端午散文12:又见端午,我心依然

文/清凉台

五月,当艾草的幽香飘满大街小巷、田野村庄的时候,又一个端午节如此而至,各种与之有关的古老的习俗都纷至沓来,大街上到处是推车叫卖香囊的小贩,花样繁多的香囊标志着时代的进步和各种新鲜事物的应运而生,但香囊里那古来的艾草原料将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它是我们古老文化的延续,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先祖的根本,地大物博使得习俗又些许的差异,但端午却是我们生命里不能忘却的一个重要节日。

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的那天,妈妈就会趁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把我们姊妹几个叫醒,让我们在后面场院的草地上滚一个来回,让那清凉甘甜的露水沾满全身,据说端午的露水里药王在里边掺和了良药,凡是身上被露水滋润过的地方,都不会被蚊虫叮咬或者患皮肤病症。现在城市的生活里已经很少见那挂在青草顶上晶莹剔透的晨露,但端午的夜间我们仍然会在外面凉上一盆清水,早上用来洗脸美容,洗眼明目。

小时候当大人们端着兑了雄黄的酒细细品咋的时候,也期望着将来的某一个端午,自己也能成为大人,也能潇洒的品尝它的醇香,可真正成为大人的时候却不敢尝试它的辛辣和甘苦,却只希望生活如水一样平淡和平常。当那个不再为一个香囊而哭闹的年纪到来的时候,才明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的屈原而设定的,当对诗人屈原的含恨离去而不再那样愤慨的时候,才明白自己已经老态龙钟得没有了活跃的激情。

又见端午节,母亲坟上的艾草又一次长到了齐腰深的高度,让我跪拜时看不到周围的一切,只看到眼前黄土一堆。父亲脸上的皱纹已经分不出纵横的阡陌,白发如银身体枯槁的如同那风中的老树一株,姐的腿伤虽然已经基本痊愈,但走起路来依稀可见微微的颠簸。哥的身体消瘦得让我眼酸,手上那清晰的点点老年斑让我转脸就泪水涟涟。诚实的镜子告诉我,青春韶华早已不属于自己,过一个端午我将会老去一年。

艾草依旧飘香,香囊依旧抢眼,涨价的鸡蛋摊前依旧挤满了购买的人群。雄黄酒依旧辛辣,粽子依旧香甜,大蒜依旧是贵的让人生畏但已经不似去年。这个“端午节”依旧是阴雨天,除了年年依旧不变的端午习俗和情怀外,我的生命里又多了一季不同往年的五月的天。那一口一口吃下去的粽子里,何止是那份黏黏的、筋道的、香甜的扯不断的丝丝相连,还有多少的柔情蜜意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在里边,粽子晃在我的眼前,映在我的心间,留在我的生命里,是一年一季里五月那永远都不变的深深的情怀和缱绻的爱恋。

又见端午,我心苍然!又见端午,我心其然!又见端午,我心依然!

端午散文13:端午采艾

文/周岐彬

端午采艾,是现在每年都要做的一件事情。其实这件事情并不陌生。小时候在农村,每年的端午也都要去采艾,早起采回来的艾蒿挂着露水珠儿,斜插到门框上,或者是塞在门把子的青砖缝里,让它尽情的散发着淡淡的香。后来进城了,住的是楼房,无缝的铁门没法儿插艾蒿,索性把带着土根儿的艾蒿,用布带子扎成一束,杵在门脚边地墙根下,数日鲜活,久久芳香。

艾蒿的叶型,酷似菊花的叶儿,阳面有些幽绿,阴面泛着白灰。当风儿拂来时,时深绿时灰白,仿佛笼罩上了一层湖泽的雾气,显得青色蒙眬。尤在五月,艾蒿不是鲜花,却胜似鲜花,凉爽的清晨,采艾的人络绎不绝,从山野到街巷,以至院落和楼道里,到处都能嗅到艾蒿的清香。

采回来的艾蒿,抵御不住时光的消磨,即便是带着土根儿的艾蒿,也坚持不了几天,便开始萎蔫。然而,艾蒿的坚韧性是不容置疑的。虽然它的枝干失去了鲜活,却依然坚强挺着,基本体型不变;虽然它的枝条有些干瘪了,却依然紧紧地护卫着主干,聚而不散;虽然它的叶子有些卷曲低垂了,却牢牢地固守在枝干上,永不凋落。

小时候采艾,多是处于对“端午插艾”这一节日风俗的遵从,每每都在母亲的“督导”下为之。艾,又称艾草、艾蒿、五月艾等。端午插艾,即将艾蒿采来插于门上,以避邪毒。古时候,人们将艾束为人形,悬于门上,故称“艾人”。《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而今采艾,却更多的缘于妻子的喜好。妻子说,她之所以对艾蒿情有独钟,正是因为她喜欢艾蒿这种历久的弥香和坚强的干练,故而每年采艾,一直不曾间断。

端午采艾的积极性,还来自于妻子对艾蒿药用价值的特别钟情。妻总说艾叶泡脚对阳性体质有益,每到端午前两天,天一亮就催着我开车拉她上山,踏着露水珠儿去采艾。妻把采回来艾蒿剪根取叶,拿到小区的院子里晾干,再用塑料袋装成小包装,悉心保管。等到冬天天冷了,便带上艾叶儿去青岛儿子家小住,伺弄着一家人吃过晚饭后,煮上艾叶儿,烧上热开水,和儿媳妇一起泡脚。至于艾叶泡脚的效果如何,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有发言权,但那份虔诚让人赞叹。

又到一年采艾时,去年的艾蒿还是那么坚强的依偎在屋门边。它就像一束美丽的干花,风格凄美,永不凋零;它还在散发着芬芳的香味儿,经久释放,不吝余香;它用卷曲的叶子煮成温温的水,为人驱寒,给人健康……

由是,人们喜爱她,赞美她,眷顾她。或因此,端午采艾,千年传承而不衰。

端午散文14:端午粽香

文/王调英

“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酺贵,知味易牙同。”林苏门的这几句诗道出了粽子的浓香诱人。五月流火的端午,粽香丝丝缕缕的飘来,让人依稀尝到粽子的香甜。

每年端午节,都盼望吃到父亲包的粽子,从小到大,从未间断过。玲珑晶莹拢青衣,一捧清茶香满轩。一杯清茶,一只粽子,品的不仅是端午节粽香箬叶青,“香粳白玉团”,更有人间至深至厚的亲情。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没有龙舟竞发,却有艾叶菖蒲门上插,骑父稚子香囊挂。除此之外,最大的事情就是包粽子了,真可谓是家家户户共端阳,我们家也不例外。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父亲就开始包粽子。我们当然是最欢喜的,粽子的香甜让人吃过不忘。父亲包的粽子总是很大个,母亲每次都批评他,说粽子包得太大个,不够美观。可是父亲每次都笑着说:“粽子大个怕什么,一年就包一次,让孩子们吃个够,解解馋。”

父亲包粽子的时候,在他前面放着一大桶淘洗过的糯米。只见他用粽叶弯了个尖角,舀一勺糯米放在粽叶上,用勺子挖了个凹槽,放上肉馅,再舀一勺糯米,压实了,然后把粽叶拐几下子,就包成一个四角粽,然后用细竹篾缠上绑住,这样,粽子就包成了。我们姐弟四个就围蹲在父亲的身边,手拿着粽馅排着队轮流着帮父亲放馅,谁都不准逾越。放完馅的就去包馅,把五花肉在花生粉里一粘,然后用蛤蒌叶子包住,跑去蹲在父亲的身边等着。拿到一整块瘦肉的就嚷嚷说要吃用它作馅的粽子,父亲总是说好好好的,其实到后来我们谁也分不清究竟是哪个粽子用了那块肉作馅了。父亲总是边包粽子边讲故事,讲的最多的还是屈原,讲端午节的来由,也会讲笑话,惹得我们哈哈大笑。

粽子下锅了,我们姐弟四个便蹲在灶台旁边,陪着母亲煮粽子。眼睛瞪得溜圆,看着火苗跳舞,看着锅盖咕嘟咕嘟冒着蒸汽。直到粽子出锅,我们就一人提着一个粽子往外跑,满村子边跑边唱“五月五,吃古粽,古粽香,卖辣姜,辣姜辣……”母亲总不忘提醒我们提一个给爷爷先尝。父亲为我们几个包的出锅的粽子总要绑上一根很细的竹篾,他怕我们心急烫到手。那时候虽然家贫,但父亲对我们总是满满的呵护,幸福了整个童年。

等转完了一圈,粽子也就凉了,我们就会找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坐下来,剥粽子吃粽子。打开粽叶,浓香从鼻子一直钻进心底,晶莹的糯米与蛤蒌叶子交织渗透,简直要香到骨子里。吃的时候,我们总会比较一下,比一比谁的粽子最好吃。若是谁吃到中间的馅是全瘦的,那便是最好吃的粽子了,其他人也就只有羡慕的份了。那时候的想法是瘦肉是天下第一的美味!

时光荏苒,为了改变命运,我们勤奋读书,我们的路也越走越远。然而,父亲总能通过各种方法,把他包的粽子送到我们的手中。父亲包的粽子也渐渐起了变化,原来的大粽子变成小粽子了。粽子的馅也变得多种多样,过去仅有五花肉粘着花生粉裹上蛤蒌叶子,后来包粽子的馅就有了冬菇、木耳、火腿、红烧肉等样式了。在众多款式的粽子当中,我最喜欢的依然还是蛤蒌叶子五花肉做馅的粽子,因为那是温暖的味道。外面商场卖的粽子,虽然包装精美,然而味道远不如父亲包的纯正。

如今又是端午节,年年艾叶雄黄依旧,香囊角符照挂,父亲包的粽子也如期而至。我满心欢喜打开袋子,然而当我看到粽子的刹那,我的心也却被惊悚到了。多数粽子的绑绳松散着,不少的粽子尖角处露出了晶莹的糯米。过去,父亲包的粽子缠得很结实,包裹很美观,从来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过。我用眼角的余光偷偷瞥了一眼父亲,过去红润的脸如今已是苍白,皱纹深刻,鬓发如霜,印记着岁月的痕迹。我突然明白了,那个任由我们依赖、索取、享受着父爱的父亲,如山一般的父亲,已渐渐老去,他的双手已经不再有力。我的眼睛湿润了起来,我默默的剥着粽子,大口嚼着,生怕被父亲看出来我的难过。父亲还在一旁问道:“香吗?好吃吗?”我用力地点点头应到:“嗯!好吃!我最喜欢吃了。”父亲的脸上如孩子般绽开了欢喜的笑容。

端午的粽子年年飘香,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哀思。如今,它已是一阙悠悠清词,轻轻托起父亲的舐犊之情,温婉了月移花影的时光,温暖他乡的冷寂沧桑。

端午散文15:端午节的礼物

文/曹少华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代诗人文秀这首咏端午的千古绝唱,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还使人们对端午节和屈原有了更深的印记。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每到端午节,人们就会别出心裁,用各种形式缅怀屈原,赛龙舟、包粽子、插艾草……不一而足。

关于包粽子和赛龙舟,还有个古老的传说:原来屈原是楚国三闾大夫,由于奸臣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联齐抗秦的主张,反而将他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国都。屈原听到这一消息,非常悲痛,于五月五日怀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人们从四面八方划船赶来抢救,并把粽子投入江中给鱼虾吃,以免伤害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来历。

千百年来,人们用各种形式缅怀屈原,本无可非议,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赛龙舟吃粽子这些事上,只有身体的愉悦,没有心灵的升华,这绝不是屈原当年投江唤醒民众的初衷;若仅仅是传承历史文化,也是远远不够的。缅怀屈原,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特别在全国人民向中国梦阔步前进的今天,更应该赋予其新的内涵。

年轻的父母,当你们剥开粽子,将香甜的粽肉喂给孩子时,千万莫忘了:讲讲屈原的故事,让粽子不仅香在孩子的嘴上,还要甜在孩子心里,让爱国的种子在孩子心田发芽,生根,成长,使他们成为明天的希望……这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送给屈原最新的礼物。

博学的老师,当你们领着学生在大湖大江边观看龙舟比赛时,千万莫忘了:引领学生目睹龙舟飞浪和耳闻《离骚》天籁的同时,还要引发出他们“上下求索”的激情,让他们成为明天的科学巨人……这是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也是送给屈原最新的礼物。

虔诚的人们,当你们门插艾草,手捧雄黄酒时,千万莫忘了:抵御病毒侵害的同时,更要抵御邪恶的入侵,像屈原那样,多一点刚正不阿的正气,少一点同流合污的劣根,让我们共同创造美好的人间……这是送给你们自己最好的礼物,也是送给屈原最新的礼物。

端午节,亲爱的朋友,莫忘给屈原送新礼。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