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散文

请欣赏过节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过节散文1:月光满地

文/刘道惠

也许是临近过节的缘故,这些天,月光与我的情绪加倍浓烈,记忆中的月光满地像翻卷着浪花的潮水般阵阵袭来。那清凉凉的光辉,是神秘的银白满地流淌,摇曳着记忆里的黑白色彩,还有甜蜜、等待和莫名的渴盼。

那是透彻心扉的幽境!圆月在高高的天上,静静倾泻着纯白的光辉,穿过人们的身体和思想,熔化着白天的杂念和偏见,大地和她的村庄沉浸在一望无际的静谧之中。只有不懂事的狗狗望着晃眼的月华,会发出莫名的吠声。

我最怀念的月光满地,应该是20世纪70年代初很多有月的夜晚。生产队犁出的红薯像山一样堆在红薯地里,爹妈和哥哥用架子车拉回自家分到的红薯,就在一个个月光满地的夜晚擦成一地沾满月光的红薯片,用筐子盛了抬到屋后,撒到刚耙好的地里,趁着月色再把撒不均匀的地方捡捡摆摆,等待白天的阳光和清风把它们卷成一个个像小船一样的干红薯片。这时,一家的大人、小孩和老人都忙乎起来。擦红薯片是一个很要力气的技术活,爹和哥哥一替一气儿地用擦子擦着,红薯片像喷涌不止的浪花,一个个大红薯转眼就变成白花花的红薯片。

几十年过去了,月光总让我想到老家屋后空旷的田野,那平整的土地上撒满了大片大片的红薯片,在深秋的阳光和清风中晾晒。红薯片是白色的,到了夜晚,与满地银白的月光交相辉映,白亮亮一大片,仿佛每一片红薯片都在贪婪地汲取月光的精华。小的时候不知道欣赏这些美好,也许当时还有些害怕在里头呢,因为月光照着夜幕下的土地和土地上的红薯片时,远处的坟头也会异常清晰地凸现,幽静的月光让这些老坟显得阴森而神秘,让人害怕又浮想联翩。

父母公婆都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但他们在月光下忙碌或静坐的身影,也像常来常新的满地月光一样让我记忆犹新。“明月夜,短松冈”,在月光满地的夜晚,会情不自禁想到他们长满青草的坟头也正被同一片月光浸润着,我的内心充满怀念与感动,让上天所赐这满地的月光捎去我想要说给他们听的思念和亲近吧!

去年中秋节,我和立红写了同题诗《想我们家的柿树》,抒写对老家的思念。老人早已不在,兄长外出打工,老家的院落冷清而孤寂,唯有院中的柿树用挺立的树干、青翠的叶子、橙黄的果实,守候着老家的风雨和夜色。月光满地的夜晚,爹妈的坟地,老家的柿树,都在同一片月华中静寂,而远在异乡的心,无法像满地月光一样平静。

亲爱的柿树,“你的果实是谁的等待/我们的母亲的灵魂和爱在弥漫”;亲爱的柿树,“守着老家的清风,明月,和院子里疯长的青草/柿子挂天上,像一盏盏眺望的小灯笼”,守在老家的屋顶,等我们归来。

月光满地,满地月光,在浮躁喧闹的时代,谁会品味这涤荡心扉的永恒的静谧?谁愿守望这提升灵魂的古老的清辉?

过节散文2:乡间美味

文/王太生

过节到乡下去,有个人在家里摆了桌子,请我吃饭,还讪讪地说:“呵呵,大老远地来,乡下没有什么好吃的。”

这个朋友,到屋后的围墙上去摘几根丝瓜。丝瓜碧绿碧绿的,叮叮当当,一根根挂着。摘丝瓜时,主人看见路边的一丛乱藤蔓上缀着一嘟噜、一嘟噜浅褐色的小圆果。一看,不知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山药豆,就一颗一颗地摘,摘回去,先煮了一道好喝的山药豆茶。

乡下没有什么好吃的。鸭屁股下刚丢下的两只蛋,淡青色,热乎乎的,在锅台上一磕一碰,打在一只花碗里,搅碎、入葱花,放在饭锅内蒸,涨熟的蛋,虚虚松松,一调羹送到嘴边,软嫩香鲜。

我在镇上见有人从船上搬来一口黝黑大锅,在河边支一个灶,舀入带有植物清香的河水,添入干柴穰草,站在那儿卖。锅盖捂得严严实实,猛火在锅底传热,水汽冲击,花藕在锅里“啪啪”乱响,让藕段和锅都微微颤动起来。

三伏天,长江边上进入了一年最热的季节。乡下人喜欢喝糁儿粥,大麦磨研的糁儿,粥在咕噜咕噜沸腾时,撒入锅中。煮开后,并不急于吃,而是置放在水中,让它慢慢地自然凉,待到冰冰凉时,喝糁儿粥就成为酷暑里的清凉享受。这时候,粥薄如水,清亮得能够照见人的脸,一边喝粥,一边看天。

下雨天,摘篱笆墙上的紫葛叶最妙。紫葛叶,绿莹莹的,筋络清晰,一寸一寸地掐,掐回去用清水一冲、爆炒,或者做紫葛叶豆腐汤,微漾的汤色,宛若翡翠白玉。在古代,紫葛叶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落葵。汉乐府诗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说的是紫葛叶。炎夏在乡下喝紫葛叶汤,似有清凉古意。

农人坐在天井里,一颗接一颗吮螺蛳。剪好的螺蛳,用花椒、八角,“哗啦、哗啦”喧响爆炒,入酱油、镇江香醋、绍兴黄酒,水煮。吮螺蛳是需要耐心的,他先要挺胸凸肚,运足中气,然后嘬起嘴,哧溜哧溜地吸,才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乡野美味。

有一次,在苏北水乡,见一根竹竿上,晃晃悠悠吊着半网兜麻虾。湿漉漉的水珠,吧嗒、吧嗒,往下滴,像钟摆一样缓慢,落在竹竿下一片树叶上,飒飒作响,与网兜里的活麻虾上下呼应,有丰子恺漫画神韵。

麻虾,芝麻大的虾,皮薄质软,几近透明。有个老头儿扛着一张网,慢悠悠地下河趟麻虾,捞了半网兜麻虾。做麻虾酱,要将水沥干,小麻虾用盐、酒腌,放坛密封,再放到阳光下晒。麻虾酱佐泡饭,其味鲜美。

遇到乡间的鲜,想到少年时,乡下姨妈家的酱鲜豆。每年秋后,姨妈将那些收获的黄豆放在竹匾里,摆太阳底下翻晒,最后将它们放在一只坛内闷酿,便做成了润黄的酱鲜豆。相比洋快餐大行其道,铺天盖地的添加,其鲜来自食物内部。

在徽州,一个名叫柿木肽的山上,旅途中的早餐,我是在山坡上一户人家悬空小楼上吃的。剁碎腌制的山辣椒有点咸,咸中有一丝辣,带出一道鲜,泉水煮的粥,一气吃了三碗。此时,抬头四顾,远山如眉,炊烟袅袅,风和景明。

乡下真没有什么好吃的,饭中吃出柴火味。

过节散文3:过节喝酒悠着点

文/刘荣昌

五代的时候,闽景宗王曦召集群臣饮宴,大臣们纷纷喝得大醉,唯有身材矮小的周维岳神态自若,举止不乱。王曦奇怪地问左右侍者:“周维岳个子很矮,怎么酒量这么大呢?”左右回答道:“酒有别肠,不必长大。”也就是说,周维岳另有一副肠胃可以用来装酒,言其酒量极大,也指酒量大小与人的高矮没有关系,戴复古有诗云:“腹有别肠能贮酒,天生左手惯持螯。”

其实,现实生活中哪有什么别肠之说啊,一般人喝多了必定会醉的。尤其是到了传统的春节,走亲访友、大小聚会多起来,还请朋友们少喝酒多吃菜,千万不要“不醉不归”,因为你只有一套肠胃!

过节散文4:错峰过节

文/许颖

去岁暮春,先生说,单位有个座谈会,你是否有兴趣参加?我心中一愣,我该是什么身份参加先生单位的座谈会呢?先生又道,“三八”国际妇女节到了,所里召开警嫂座谈会,你可去看看我工作的地方?

恍然大悟,新婚一年多,我竟尚未适应一个如此伟大的称呼——警嫂!

先生忙,忙得不可开交。早上跟他说好的约定,中午变成悬而未决,晚上可能变成未来的畅想。与他恋爱成家,足以将一颗傲娇的公主心磨得棱角全无,磨成一颗贤德智慧的鹅卵石。

初识那年情人节,大街上闪烁的霓虹扑朔迷离,姑娘们娇俏的、惊喜的、柔软的、粉嫩的笑脸绽放得犹如她们怀里的玫瑰娇兮倩兮盼兮,餐厅临街的窗户将恋人约会的一幕幕直播成幸福剧场。然而,先生仿佛在这全城欢腾的流光溢彩之中隐匿了。

当我拟好言辞准备在“朋友圈”中发布声讨檄文时,“失联”数日的他说,我来接你,一起看电影吧。

我说,我以为你失踪了。

他说,14日值班,15日办案,16日备勤,现在刚刚走出派出所。

终于,我们错峰过节。

电影尚未到高潮,电话的高潮却率先抵达,在电影院漆黑的鄙视中,先生低声应答:“好,马上就到!”3D眼镜掩藏不住他憨厚的内疚,我说,走吧。

于是,错峰过节成为生活新常态。

去年中秋,团圆的月华朦胧了树梢,未满百日的小儿用声嘶力竭的啼哭来努力适应人间的温度。重疾的家翁用低回的呻吟来抚慰暮年的痛楚。生命中迫不及待的成长与油尽灯枯的疼痛、人生的始与末以一种玄妙的方式对视、交流。

初为人母的我,在这场生命的交锋中措手不及,寻求节日值班的先生的帮助,他却随闪烁的警灯融汇成节日的华彩。为赏月庭院布一方警,为万家团圆执一盏灯,当是他最初的志愿吧。

幼儿成长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错过儿子许多成长画面的先生,下了值班便格外珍惜亲子时光,他常常感慨:“怎么感觉他和前几天长得不一样了?”

他抱着幼儿在家里手绘辖区地图,大街小巷、阡陌交通布满星星点点的标注,口中喃喃自语:“爸爸的专属地图,画着党徽的地方都是辖区的重点哦,有没有很厉害呀?”

他给幼儿讲的哄睡故事,是他的警察故事:“有一天,爸爸抓了一个带着枪的坏人……”我说,用如此惊险的故事哄睡,真的好吗?

不忘初心。我想,先生是想将他那一颗对得起项上警徽、擦得亮胸前党徽、扛得住肩上重担、从警入党至今依然如初的赤子之心,身体力行地传承给儿子吧。

幼儿周岁前夜,办案至深夜而归的他,蹑手蹑脚地打气球、贴彩带布置客厅,嘱咐我道,明天有重要保卫任务,拍好抓周礼的视频,我晚上回家再看。那么,儿子的周岁生日也得“错峰”了。

抱着他刚刚换下的警服,原来,这便是“警嫂”的重量。

过节散文5:诚信为本

文/且听∮涛声

每每过年过节车票是最难求的,以前我从来就不会赶上这时发愁,这回让我碰上了 ~~~~

路途不远是我来深圳后所感受的最大优惠,再加上家乡到这边的班车都是挺够用的,所以我以往基本就没考虑过车票难不难买的问题,当然了,也可能是我以前没有多大的需求,因此俞就没把它放在心上,结果昨天好心请假去车站买票,没能买到最近两天的,让我很是郁闷,想想也只好算了,本来这次回去也是没怎么筹划好,回不了就只能在这加班了哦~~~

我不知是不是越来越念家了,还是时间或许其他条件对我说有点宽裕了,因而有时有意无意地就想回一下家或一个家人电话就把这颗游子之心唤起:上半年回家是因老爸的手出了点事,还有就是男外孙平时老叫我给他买的电脑,凑在一起当然也很自然地回去了;这次倒也是又买了一台电脑送给另外一外孙,加上中秋,回家过节当然也是情谊之中,虽不能成行,但当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当然时间是挽不回的了,现只好故土的家人和漂流的我互挚祝福和安慰了吧,所以也就不显得那么的无聊,心情很是轻松,毕竟过节了嘛,开开心心当然是最重要的事儿,人生不就是要活个快快乐乐的呢~~~?

平时在这个浮华的世故里:不管是身处繁杂都市游子的我还是回到那个宁静得有点让我陶醉的家乡,我们听到最多或看得到的人和事中,有很多是我们不敢亲信和即刻就能做出结论的;就象我昨天因为没买到车票,无计可施后,翻到一个以前我们那边班车司机的电话,寻求帮助:说到这里时我想到的是不知我们那边的人都很纯很善还是有一种乐于助人的美?总之令我这个麻木了的心涌起了不平的波澜。

原因是那司机现在没有开这边的车,可能是个老板,当我再次寻求他有没有其他来这边班车司机的电话和车票时,他都挺乐意的帮我查找和询问,或者语气和礼貌让我想象得到是那么的和善和亲切,办事是那么的给力,好象是我在外漂了这么些年来很少有的助人者,事后虽没能给我帮成,但一直到今天也没忘记给我电话,还帮我找,说真的,我是感激他的,他的人和他的好,此时我倒想问问现实纷扰、物欲横行、不见和谐的世态里,有谁还刻意地记得为一个求助的人?顷刻之间让我产生了敬意,这是发自内心的,永久的~~~

或许人人都能理解世态炎凉,也许人人又能知情达理,但当我们身处纷繁的环境里时,我们总时不时的染上一些这个环境的恶习,就算自己清楚那是不好,只当你身处时,你也只得是个凡夫俗子,想要改变它,自己就得适应它,学会它,染上它,然后当你身陷得不能自拔的时候你就成了这个环境里所有习性的一分子,之后你就谈不了改变它了,之后的之后你就淹没在了这个尘世,永远的默默无闻,做着那个悲微的自己~~~~

好了,我好象在讲什么人生大道理了,仰或者又在抒发自己的情绪罢了,可是我现在要说,我是真实的,有些事也让我看到了这个社会的诚信,特别是这个信任失测的时代,诚信有多大的力量,我们的人性就有多大的光辉~~~~~

过节散文6:和孩子们过节

文/黄荣霞

从小就听妈说,生我的那天是“六一”。18岁当了小学老师,且负责少先队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王。每年进5月,孩子们就开始盼“六一”,我这个“大儿童“更像盼过年,儿童节到了,我的生日也就到了。

儿童节是学校里的大事。节前我与孩子们又唱又跳排练节目,培训预备队员宣誓、呼号、敬礼,忙得热火朝天,但非常开心。“六一”那天早早到校,梳头、画腮红、画眉毛,排着队一拨一拨的,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小脸儿都变了样。等节目按部就班上演,孩子们开开心心,我也顺便美美地过了生日。坐在台下就想,今年又是这么多人给我过生日。而且过生日的级别也很有趣,去年是市级的,前年是区级的,今年是校级的。有时候我就忍不住告诉孩子们:“今天也是老师的生日!”他们就特别惊喜:“真的呀!”一副副羡慕的表情让我很享受。

年年和孩子们过节,从18岁到退休起码要过37个“六一”,加上小时候的六七个,真得过半辈子的儿童节,顺便还过了生日,是不是不一样的儿童节?

过节散文7:礼物

文/夏晓晖

我向来是不在意过节的,对于礼物也从不奢望。可是在妇女节的下午,双胞胎儿子却送给了我两份礼物,令我意外和感动!

大双是个质朴的孩子,他送给我的贺卡上写着:愿妈妈吃好、玩好、睡好。小双是个可心的孩子,在贺卡的内页里,他装饰了美丽的图案,有两个可爱的笑脸和美丽的句子:祝妈妈一天比一天美丽,一天比一天年轻!每天开心!

见我如此惊喜,小哥俩兴奋地告诉我,昨天在学校对面的书店买贺卡时,老板听说是送给妈妈的礼物,还特意给他们减了价,本来一块五一张的贺卡,只收了他们一块钱。小哥俩还告诉我,这两张贺卡是他们精心挑选的,上面有我喜欢的图案。是的,我的确很喜欢。贺卡是立体的,给人一种逼真之感。底色是粉色系列,看上去特别养眼。上面全是女人喜欢的东西:耳环、项链、戒指。而且,这些首饰画上都点缀着银粉,看上去是那么夺目,有着钻石般的光泽,那么耀眼迷人!

最令我感动的是,儿子们还抵住了诱惑,辨别了对错。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真是难能可贵!这天中午,刚吃完饭,就有同学在楼下叫他们,要他们出去打篮球。我心想,孩子学习之余也要适当的运动运动,所以就同意了。他们离开家时,我也没交代别的,只是嘱咐多带点钱身上,口渴了好买水喝。我心里寻思着,孩子们好不容易放半天假,也不知会玩到什么时候回家。

谁知,三个小时不到,就听到了敲门声。“不会是他俩吧?”打开门一看,果然是小哥俩,一人一手拿着矿泉水,一手拎着棉袄,热气腾腾地望着我笑。我给这情景逗乐了,站在门口问:“怎么就回来了啊?也不多玩一会儿?”

“我们打球累了,当然就回来了啊!”“那其他的同学呢?也都回去了?”小双嗔怪道:“妈妈,你倒是让我们进屋了再说啊!”大双把手里的东西递给我,说:“妈妈,说来话长。”

原来,打完球后,有的同学建议去网吧玩玩。一群男生,就他俩和另外一个男孩表示了反对。小哥俩毫不犹豫义正言辞地拒绝后,还郑重其事地提醒同学,未成年人不能进网吧。可是,同学们都听不进劝告,那个也表示反对的男孩最后还是被其他同学拉走,结果就只有他俩提前回家了。

看来,我平时关于“能够抵制不良诱惑才是真正男子汉”的教诲,在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作用。我欣慰极了。

这个妇女节真的很开心!儿子们长大了,懂事了。谢谢双儿,这两份礼物我都喜欢。妈妈也要按你们说的去做,吃好、睡好、玩好!每天都开开心心!

过节散文8:陪母亲过节

文/唐吉虎

中秋节又快到了,在外面过了这么多年的节,还是儿时的中秋节最令我念念不忘。

小时候过中秋节,在我家是大事,提前两天就能享受到节日的快乐,因为八月十三是母亲的生日,生日过完就是中秋节,所以每年一到八月十五,家里总会比别人家要热闹一些,也是父母最高兴的日子。

父亲会在母亲生日这天一大早去街上称两斤猪肉回来,吃过早饭后就会杀一只鸭子,中午的时候做血酱鸭。如果没有鸭子,父亲就会捉一只鸡来杀。在那个年代,鸡、鸭、猪肉算是难得吃上的好菜,贪吃的我自然是盼望这一天早早到来。这一天,热闹气氛不亚于过年。

而每年这个时候,家里也不缺月饼。两元钱的花生馅月饼,出嫁了的二姐会送来。后来,四哥他们结婚了,自然也会买来月饼。母亲生日这天,吃过饭,父亲会切一块月饼,对大家说,提前过中秋节。不过我却是不喜欢吃,因为馅料里糖太多,有点腻人。我还是喜欢吃血酱鸭与鸡肉。母亲有时就笑我好像几年没吃过肉一样,这么贪吃。实际上如果不碰上节日,一个月还真难得吃上几回肉。母亲说完,也会怜惜地看看我,眼中的喜悦依然掩盖不了她那丝丝的无奈,夹菜时就只夹些茄子与辣椒。虽然这样,母亲在和姐姐收拾桌子的时候,还是不忘记问姐姐“有没有饭吃,缺粮食不”,然后就是一番教诲,要努力干活,农村里能拼的就是一把力气了。

晚饭吃完,父母亲会坐在屋檐下纳凉,而我在禾场里看着天空的繁星与月亮,月亮中间有团阴影,我跑回去问母亲,月亮中间的阴影是什么?母亲不知道有嫦娥,她告诉我,那是一个老人坐在树下打草鞋。我看着也确实像,便深信了母亲的话。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天上有嫦娥的传说,但我仍然坚信母亲的那个答案更加准确一些。

我结婚之后,老屋空了起来,父母亲两个人住在老屋里。母亲过生日,姐姐接去她家过了一次节,回来之后母亲说以后还是在家过节,哪里都不去了。我知道母亲最喜欢在老屋过,虽然做饭菜有点累,但一家人却可以借这个机会团聚。

父亲去世后,母亲对中秋节却是有点不喜欢了。姐姐送来月饼就走,饭也不在家里吃,说有事要忙。我打电话回去,母亲问,你们中秋节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做点好吃的?然后告诉我,今天她又在谁那里过节了,他们给她做了很多好东西,人老了,哪里能吃多少呢,你们要注意身体。母亲又有点疑惑地问,怎么现在过节没有以前的气氛?还是不要过节的好。最后问我,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回来前记得要给我电话。

想着离春节还早,我便告诉她,应该还有三个月吧。母亲就在电话那头又重复一句,还有三个月。落寞的神情在电话这边也能感受得到。我只好说,学校一放假就回来,春节我们多呆几天。母亲听了非常高兴。

放下电话我一阵心疼,想象着坐在屋檐下的母亲,一个人,也没有人再问她月亮上面是什么了。母亲是多么孤独,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身边啊!而我却……

我拭干眼泪立马拿起手机,预订了回家的车票,明天一早,我就回家!

过节散文9:家里来客

文/胡菲

每逢过年过节,家里都会来些客人,那是自然的。

今年也不例外,大年初六,刚吃早饭,外婆便带着九岁的表弟来了,一进门表弟便急着挣开外婆的手,一步一跳地跑到电脑前,差点没把外婆摔个踉跄,外婆只好扶着鞋柜,把手中的礼品放下来,喘了喘气,笑笑说:“这孩子,唉!”然后无奈地摇了摇头弯下身去换鞋子。正这时,小舅背着包大步大步地跨进来,笑着喊一句:“拜年了啊,年过得好吧。外婆也来了,快坐快坐。”便顺手把包放在沙发上,一只手去搀着外婆。外婆笑着眯起了眼睛,手在小舅手上拍着说:“好,好,有出息了。”

爸妈在旁边也笑了:“来了就是年啊,去看电视吧,两个孩子都在。”

随后,大舅带着舅妈来了,还有个小弟弟,才一岁多,可调皮了。穿着厚厚的鼓鼓的,系着个小围衣到处跑。这不,电视看得好好的,他跑过来一下子把电源关了,然后看着我们,可笑又可气的样子,拍拍手又笑了起来。就一跳一跳地跑到我房间去了,出来后一手抓着我的小熊玩偶,谁知跑太快了,一下子扑倒在地上,眼睛里的泪光闪烁着。舅妈走过来了,拉了起来,拍拍衣服说:“狗子,又乱跑,摔倒了吧!去,我们吃糖,不哭。”

听到吃糖,他马上就“咯咯”地笑了,一歪一倒地走到茶几边。我们在一边看着笑个不停。

之后,又来了叼着烟的表叔,挎着包、踩着高跟鞋的小姨,扎着牛角辫的还不知怎么称呼的客人。

整个家一下子就沸腾了。

家里来客可真是个又喜又恼的事。

过节散文10:今年过节不收礼

文/湘客

老书记要我打电话,请他老部下吃饭。这次,竟没有一个推辞或找借口不接受宴请的。

老书记今年75岁了,按他的话说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关键是脚使不了劲,走一二里路中途要停歇几次。但,凡是跟老书记共过事的人都非常尊重他——大家主要是尊重他用德高望重形容也不为过的人品。每逢过年过节时,大伙儿都会去看看他,给他送点礼,在职不在职都一样。

敲门、开门,老书记一一接过大伙儿送他的礼品,交待老伴清理、放好,那种亲切感如同父子。

回想起来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年正月初八,春节过完后的头一天上班,我送会议通知去书记家,只见屋子里摆满了礼品,每份礼品上贴有标签姓名,他和阿姨累得满头是汗。书记见我来了,笑吟吟地说:“正月十五之前这些礼都得还,我得到省里开几天人大会,这事就得麻烦你了。”

这一麻烦就是五年。

陌生人送礼,用金砖拍门也进不去,这是原则。老书记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但对烟酒的品质和价格一说一个准,他说还礼要对等,跟化学平方一样,把别人送来的物资东拼西揍就是一份完整的礼,你不弄清烟酒的价格胡编乱拼是不行的。

大伙儿到齐了,一桌大小范儿,有省级、厅级和县处级的,就我副处级官位最小。几个下海赚了点钱的喊着买单,被老书记一番鼓眼努睛,不敢再吱声了。现在餐桌大,20多个人围在一块不拥挤,一个个其乐融融地准备轮流跟老书记敬酒。

老书记挽着老伴的手站起来发话:“耽误大家的正事过意不去,年底了各项工作要检查结账。我邀大家来是要宣布一项决定:从今年起,你们不要再去我家跟我拜年送礼了,要拜年打个电话发条微信,硬要来也不反对,必须空手。我年纪大了没力气还礼了,还礼是千百年来老祖宗立下的规矩,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接受别人的东西,必须报以同样的礼品。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坚持下去,来而不往非君子,收礼不还叫贪,你们懂的。”

大家听着,听得比以前都要认真,甚至有人眼圈圈红了。

“您把我们拒之于门外?”“空手来,欢迎!”

“我们都是你亲手提携培养的,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

“考察干部,使用干部是组织上的事,我是受组织的委托,怎么是我提携的呢?”

老书记对升职进步了的部属,总是给予鼓励,寄予厚望;对出了问题的干部总是责怪自己管理不严。原先有位副主任到了土管局当局长,由于对自身要求不严,“双规”后进入司法程序判了六年,他每年都去省劳改农场去看他,教育他悔过自新,重新做人。

老书记很慎重地说:“我们做官当干部,不要和开发商搞那么火热,官商勾结了就害民,损害的是群众利益。前些年我只顾招商引资,放松了对老柴的思想教育,我是有责任的。在这一点上吴连副县长你也要注意点,群众有这方面的议论……”

老书记在职时,吴连是乡镇办公室的材料员,说的再重他也得接受。何况老书记是以一个长者的口吻在叮嘱部下。吴连站起来感谢老领导的教诲,表示一定牢记在心。这时手机响了,当他从室外接听电话回来,脸上无光,面如土色,神思恍惚,连招呼都来不及打便急忙离席。

“占,为占有,把别人拥有的变为己有;沾,为沾光,享受别人的果实或利益。你得了别人的好处是要加倍偿还的,天上哪会掉馅饼呢?平时和你八辈子不相往来的商人,突然跑来与你称兄道弟、送钱送物,他看中的是你手中权力;商场如战场,战场是血淋淋的刀光剑影,商场更为险恶。请你们记住陈毅元帅的那句话: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吴连接的这个电话,看来是凶多吉少啊!总而言之,从今天开始,如果你们仍然像以前一样关心我、敬重我,就不要送礼了。谁送,我就和谁断交!”老书记说得斩钉切铁,不禁使人望而生畏。

我们默默地听着,仿佛是在听老书记在上一堂深动的党课……

过节散文11:家里来客

文/胡菲

每逢过年过节,家里都会来些客人,那是自然的。

今年也不例外,大年初六,刚吃早饭,外婆便带着九岁的表弟来了,一进门表弟便急着挣开外婆的手,一步一跳地跑到电脑前,差点没把外婆摔个踉跄,外婆只好扶着鞋柜,把手中的礼品放下来,喘了喘气,笑笑说:“这孩子,唉!”然后无奈地摇了摇头弯下身去换鞋子。正这时,小舅背着包大步大步地跨进来,笑着喊一句:“拜年了啊,年过得好吧。外婆也来了,快坐快坐。”便顺手把包放在沙发上,一只手去搀着外婆。外婆笑着眯起了眼睛,手在小舅手上拍着说:“好,好,有出息了。”

爸妈在旁边也笑了:“来了就是年啊,去看电视吧,两个孩子都在。”

随后,大舅带着舅妈来了,还有个小弟弟,才一岁多,可调皮了。穿着厚厚的鼓鼓的,系着个小围衣到处跑。这不,电视看得好好的,他跑过来一下子把电源关了,然后看着我们,可笑又可气的样子,拍拍手又笑了起来。就一跳一跳地跑到我房间去了,出来后一手抓着我的小熊玩偶,谁知跑太快了,一下子扑倒在地上,眼睛里的泪光闪烁着。舅妈走过来了,拉了起来,拍拍衣服说:“狗子,又乱跑,摔倒了吧!去,我们吃糖,不哭。”

听到吃糖,他马上就“咯咯”地笑了,一歪一倒地走到茶几边。我们在一边看着笑个不停。

之后,又来了叼着烟的表叔,挎着包、踩着高跟鞋的小姨,扎着牛角辫的还不知怎么称呼的客人。

整个家一下子就沸腾了。

家里来客可真是个又喜又恼的事。

过节散文12:品元宵节

文/俊逸愚人

中国人恐怕是最爱过节了,除在国外采购回来的平安夜、圣诞节、情人节等,单就本国土产节日就足以称得上品种齐全、种类繁多。就拿过年来说,小年夜的喧嚣开始,要到那“二月二,龙抬头”才是结束,现如今节奏加快,待正月十五入夜后的那一阵敲锣打鼓、花灯盈盈、焰火晚会一过,年味就淡了,机关人员也开始正常收心上班了。

在众多节日里,我独钟爱元宵节,这不仅是忙碌的走亲串友的年既将过完,又可正常工作生活了。更主要的是元宵节注入了各种文化品位,正所谓"过佳节,品佳节",就是这么一"品",能提醒自己咸甜自知,酸辣有感。大凡喜爱过节者,他们多爱春节除夕,我是商人,却品不出过年有多好的味道。有头有脸之人在那等着你,员工在那盼着你。还有老者喜儿孙满堂,幼者喜甜糖新衣,他们都能品出过年的一些味道。那夹在中间的一辈恐怕就只欢喜个节日气氛。除夕夜的欢乐固然欢乐,却过于浮彩与喧闹,对我等却品不出些许味道。至此,才明白,“过节”与“品节”是大不相同的。我更偏好“品”的感觉。“品”是一种感受,非听非嗅,超脱五感之外。自古文人多好品,品山品水,品月品星,品歌品画,品得松林竹柏叶常青,品得明月窈然出东山。我不是文人,会品不会品,暂且不论,品罢就定然有所得。于是,上达人文学网品那“缪斯杯”中国网络作家邀请赛入围文章,开始还品出了一丝甜意,我有《惜情》《留言》《写作课》入围了,但当他们问我出多少钱,入几星级会员?才能参赛时,品中味道就只剩下苦涩。

佳节之中,品来别具风味者,元宵节也。我不能因为一个有辱斯文的比赛而不去品了,记得去年去品那焰火晚会,人山人海的街道,彩灯高挂,我开车从桥南到桥北开了足足两小时,到桥北一问,焰火晚会已经放完,又开两小时回桥南,虽没品到焰火晚会,但品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品到了一张张笑脸。同是一日之节,它在每一段时间里都有不同的感情,今年,清晨就是一串鞭炮的响声压过了雄鸡的打鸣,勾起除夕热闹的回忆。上街走走,寒春清冷依旧,但远处锣鼓一响、红绸缎一映入眼帘,心便热了起来。传下来的主题亘古不变,锣鼓秧歌、花脸小丑、地花鼓正演唱着"正月里闹花灯",在这个喜新厌旧的时代,这些已然不太受欢迎,我这年岁甚至略大些的都已觉得俗不可耐,更有甚者,索性嗤之以鼻,我也觉得俗,但又有谁说俗物不可品?在我看来,品得品得。事物虽俗,品到的却是超脱物外。俗,也要俗的有文化,如若不然,再会品也只能是油腻腻的糟粕。可时下,糟粕倒是挚爱。

走到步行街,各种舞狮的,耍龙的正在卖劲,给步行街来了个热气腾腾,有奖猜灯谜正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我也湊过去,运气很好,猜中几个,拿了几袋元宵,很高兴这是实实在在地给你这"文化人",不需交钱入"星级会员"。回家拿油炸,还来了个开口笑。也算是这趟上街不虚此行。

如果以为,元宵节能品的只是这些,那便错了。我钟爱元宵节的缘由在于那元宵团圆夜,花灯挂满有华人的各个街道,姿态万千的焰火照亮了夜空,还有那漫天飘舞的孔明灯,都能让我有一份感动,我感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坚强,我感动孔明灯上承载的愿望,我感动有十四亿人抬头仰望着明月。仰望着那过完年后的盛世两会。尽管车多人多,但还得吃饱元宵,带着家人去欣赏那灿烂焰火,只要品到一份喜悦、希望,便是乐极。

过节散文13:剥榴莲

文/王孜恒

今年过节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去外婆家玩。舅舅和舅妈也一起回来了,他们还带回来一个奇怪的水果,有足球那么大,外面长着厚厚的壳,还有尖尖的刺,散发着一股怪怪的味道,原来是个榴莲。

榴莲有一股怪怪的臭味,有一些人不喜欢,可是我却觉得香香的,馋得我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榴莲浑身长满了又尖又硬的刺,怎样才能把它打开呢?只见舅妈找来了几张报纸,把榴莲小心翼翼地包了起来,然后轻轻地放在地上,再用打火机把报纸点燃。一缕缕青烟慢慢地升起,火苗在榴莲上欢快地跳跃着。我好奇地盯着这个被火苗包围着的榴莲,心里泛起了一个个疑问。难道是要把榴莲烤熟了吃吗?就在这时,我听见“啪”的一声,榴莲带着尖刺的壳竟然裂开了。这时火也灭了,舅妈从地上拿起榴莲,顺着裂口把榴莲很轻松地掰开了。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吃起了美味的榴莲。榴莲甜甜的,真好吃!

一饱口福后,我缠着舅妈给我们讲解剥榴莲的秘密,原来是热胀冷缩啊,看来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啊!

过节散文14:村里过节

文/觉人

来就来了,带啥东西呀;

走就走了,买几斤茶呗。

这是姜炜曾经兴起,为山石一茗“开张接客”信口胡诌的一幅对联。从去年国庆到现在,三个来月过去了,但国庆前那一段时间,慧相师父倾心筹建山石一茗并于国庆到来前夕,迎来第一批客人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宝贵的假日期间,大家一起相处的那一段时光,虽然短暂却非常融洽,尽管彼此多是初次见面,可都是相见恨晚,一见如故。武夷山秀丽的自然风光,黄柏溪畔祖师岭的宁静安详,还有全国各地新老朋友汇聚山石一茗,大家把盏言欢,恣意挥洒的日日夜夜,真是教人难忘。

自己动手

慧相师父决定把家安在武夷山后,在祖师岭的居所装修就显得迫切起来。考虑到这处住所,是山石一茗各位发起人在武夷山的落脚点,一方面要具备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大家短期休闲的舒适性,成本控制和常用配置就成了两难的问题。尤其在武夷山,这喝茶的茶桌首先是马虎不得的,为了厅堂有张领衔的茶台,慧相师父可算是煞费苦心,经过淘宝式地搜索,旧椽子裁成几段打槽安上横枨,现成的旧门板往上一搁,再锁上螺丝,一张气度不凡的茶台就横空出世了!看过之后,我们一致认定,这件由慧相师父亲自设计并量身打造的开山重器,完全应该作为他传统家具制作的代表之作,看来,慧相师父进军家具制作领域指日可待呀!

武夷山竹子多,各个卧房内配置的家具,从床具到坐具都是采用竹材,委托加工的。家具运到的那天,我跟慧相师父正忙着收拾一楼的屋子,清理地面的灰腻子,打扫房间的尘垢。因为怕给人添麻烦,楼上的房间都是慧相师父之前一个人收拾妥当的。两人帮着运家具的师傅搭了把手,当青绿油亮的竹制家具布置到位后,我们以阳台外的远山为背景,在屋内拍了张实景图,光线充足的屋子里,大方端庄的竹制家具,湛蓝的天空和黛青色的远山出现在一个画面里,不远处,清澈的黄柏溪发出哗啦啦的流水声,河水从高低错落的茶园间流淌而过,一条整洁干净的村道穿过门前,仿佛把家在武夷的幸福,从远方带到了眼前。

看过第一时间发出的照片,伙伴们都纷纷表示了欣喜和嘉许。我想那一刻,与武夷结下不解之缘的慧相师父,他的心情恐怕是最复杂的吧?

一带一路

筹建山石一茗,用“天师”姜炜的话说是慧相师父的修行。其实自暑期开始,一直到山石一茗投入使用,几位发起人如姜炜、勇哥在内,筹建过程中都先后来到过武夷山,慧相师父领着上街采购,以共同参与的方式一起修行。

我这人贪玩,不但自己不爱动手,没有想过帮忙,还时不时撺掇特意来武夷山参与前期建设的姜炜,跟我一道去山里玩儿。不过,姜炜在公共事务的建设上倒是从无旁贷,不曾被我所蛊惑。山石一茗正式启用之际,姜炜又来到了武夷山,和前几次不同的是,这次和他一起来到村里的,还有太太和他们的宝贝闺女。第二天,我们一行人准备去爬莲花峰,他却带着家人留了在村里,一个人整理起了路面。

与村道相连的小路是鹅卵石铺就的,上边浇了层薄薄的水泥,因为工期原因还没有来得及束边,因此路面两侧时不时受损,而天师沿着路两边挖了两道浅沟,铺上了醒目的红砖,这一来不但拓宽了路面,夯实了路基,还增强了视觉效果,使干巴巴的路面变得美观起来。

高大的莲花峰深远静幽,一行人流连忘返,几乎忘记了时间。刚进村口,大家还意犹未尽呢,正看到已经干完活的姜副教授,站在院子里欣赏自己的劳动。看到我们回来,姜炜说:你们再不抓紧,村里都没活给你们干了!大家回应说:剩下多少活等着我们干都不重要,关键是这半天时间,你就把家门口的“一路一带”搞掂了,这“一路一带”缔造者的名义,非你姜天师莫属了!

救援等待

山石一茗正式迎来的第一批朋友,是顾菁和王黎两家人。虽然她们其中,有的曾作为观光者来过武夷山,但作为山石一茗的成员来度假,这种体验还是头一回,充满了新鲜感。洋溢着热情的两家人,刚从驱车12个小时的车马劳顿中缓过来,就说要随我们去周边看看。

祖师岭与外界连通的马路实在不大,两车相错都必须找地方会车,出村的第一个弯道有些大,不熟悉路况的人,稍不留意就容易跑出去,果然,顾菁和王黎她们的车,走到第一个弯道时就出了状况,右前轮滑出路面,前桥完全搁在路面上,动弹不了了。

救援的过程无需赘言。值得一提的是,车在等待救援过程中,遇上几个本地的师傅,非但没有因为陷车堵了他们的路而责难,反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几度齐心协力,企图帮我们把车抬回路面。这个方法最终没有奏效,两头被堵无法通过的车辆也都纷纷调头,原路返回了。遇上这种情况自然很尴尬,但没想到的是,没有人因此责怪我们陷车堵路给他们造成的麻烦,甚至连句风凉话的都没有说。

“宝马掉沟里”这种事,大家恐怕都是第一回遇上,说实在的,一点忙也帮不上,真有些束手无策。不过事已至此,大家就近找了块草皮,索性泡起了茶,布置妥当煮好水,伙伴们席地而坐,我拿出本是为进山而准备的茶说:来来来,不如喝茶,来泡天心岩肉桂压压惊!

这段特殊的体验是如此难忘,乃至于后来我在苏州再见到王黎夫妇,回忆起这次经历,我们都忍俊不禁。武夷山的自然风光和当地淳朴的民风,给她们留下了无比美好的印象,这次特殊的经历,也让我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武夷山多了一重别样的了解。

上风上水祖师岭

山石一茗的居所位于祖师岭的缓坡一侧,距离黄柏溪直线距离不过百米,潺潺的水流声日夜欢歌,清新悦耳从不间断。居所近前也没有障碍物,因此视线极佳,东边坐落的三块石头依次排开,它们分别是武夷山“54石”中的元宝石和“99岩”中的屏风岩和楼梯岩,尤其元宝石,高约20-30米,两头高,中间微凸,远望着实如一锭巨大的元宝, “元宝石”可真是名不虚传。

正前方,越过茶田是一片稻田,每到秋收时节,谷穗烁金,稻浪起伏,夕阳西沉时,附近农庄里的炊烟偶尔弥散,农田里,还有三三两两的几个身影,这般劳作的画面,让人脑海里,不由浮现出“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的诗情画意。

桑麻雨露见平川,是朱熹《九曲棹歌》中的一句。这桑麻雨露之地,不是鱼米之乡,却胜似鱼米之乡啊!

晓黎来的那回,国庆已经过去一个多月,那阵子的武夷山,恰是雨水多的时候。她说:晴天的时候,我就在屋子里看远山的云,雨天的时候呢,我就看远山的雾。哪怕足不出户,我也欣赏着风景,我都拍下来了,每天的风景都不一样。

她说的远山,就是一大片稻田的最远方,那是连绵的群山组成的天际线,两山之间稍稍低洼之地,放眼望去像极了鹏首,那两侧的山峰像大鹏的两翼,静静观之,似欲振翅高飞,有直上九天之势。

时间过去很久了,顾菁王黎回忆起在山石一茗悠然度过的这段假期,还十分感念。虽然繁忙的工作时常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每每在千里之外的苏州,想到世外桃源般的祖师岭,想起在村里第一次睡竹床的经历,都市的喧嚣和工作的压力就统统抛在了脑后,对于职场打拼、都市生活的人而言,山石一茗的生活真是带来一份难得的安宁。

山石一茗,大家把它当成了家。

来过这么多朋友伙伴,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慧相师父带过的那批学生。看到她们对待自己的老师,就像女儿对待父亲那般尊敬,师生之间不经意流露出的浓厚情谊,让我这个曾做过“教师梦”的中年人,真心艳羡不已。自己在武夷山的生活,因山石一茗的这些人,我从此多了几分意趣和一份收获。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要过春节了。之后,村里恐怕又要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朋友了,许久不见的老朋友,我对他们还是很有些想念的。国庆长假结束前,告别的前一晚,大家在寂静的村子里,品尝着阳澄湖的大闸蟹,品啜着岩骨花香的武夷茶,成人世界充满了少有的欢声笑语。眼瞅着正月一过,采制头桶红茶的时间又要临近了,曾经来武夷过节的那批年轻人中,有说想来明前看茶的。我说好呀,你们来了,这山里的春天,又多了几许青春的气息,一切生意盎然,恰是鸿(红)运当头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