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情结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情结文章1:早市情结
文/曹凤礼
晨曦微露,我就早早起床,沿着宽阔的大街,从早市北头走到南头。足足有一公里长的早市,成为我每天的必经之地。即使什么东西都不买,我也要到早市转转,因为我对早市有着深深的情结。
记得15年前,孩子在高中读书,为了陪读,我搬到了榆树市城里。稍做安顿,妻子就买来一辆旧的三轮车,为的是在早市上做点小买卖,好挣钱供两个孩子读书。
买来三轮车的第二天,天还没亮,妻子就早早起来,推着三轮车来到中心街农贸市场,批发了一些蔬菜,推到早市上,找了一块空地,成堆成捆地把蔬菜摆放好……妻子的小菜贩生意就从早市开始了。
由于初到城里,妻子做买卖格外小心,遇到顾客过来,就热情地迎上去,耐心地介绍蔬菜的品种和价格,满脸堆笑,真是应了那句话,“顾客就是上帝”。
刚开始的时候,妻子都要比别人早一点来到早市,但是初来乍到,摊位都是被人占好的,她左瞅右看,直到找到没人占用的摊位,才开始摆放蔬菜。妻子卖菜的价格比别人略低一些,倒也不时有顾客过来,满意地拎着称好的蔬菜离开。等到人们开始上班了,早市也陆续散去,妻子便回到家里,数数兜里的钞票,脸上露出了微笑。我看得出,妻子在早市上有了收获。
早市,之所以能称为早市,全在于一个“早”字。天刚蒙蒙亮,就有摩托车、三轮车陆陆续续往早市聚拢,各种蔬菜水果、服装鞋帽、家用产品、小吃食品、土特产品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尤其是农户家的应季蔬菜,更受青睐。摊位摆放在人行道两侧,琳琅满目,叫人目不暇接。没等天亮,就陆续有顾客前来。等到太阳露出了地平线,早市立刻就热闹起来,熙熙攘攘的人流在早市涌动,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这处风景中,妻子虽然并不耀眼,却也有着自己的悦目之处。到了八九点钟,早市的人逐渐稀疏起来,就像清晨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一段时间后,便化为水蒸气消失了,只留下一条空旷的马路。
在早市上,能买到青玉米棒子、刚摘的毛豆、新下来的杏子和甜桃;土豆、茄子、豆角都是新摘下来的;肉类、鱼类也使人垂涎欲滴……至于各种小吃摊,也是人满为患。总之,来到早市,所有的时令食品都能吃到,家用的东西都能买到,更能满足吃货们的口腹之欲……在早市,你会觉得这里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演绎着生活故事,见证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早市究竟起于何时,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自从搬到城里,妻子就对早市有了一种眷恋之情。一年四季,风霜雪雨,妻子仿佛成为早市里带有生命的雕像,守候着菜摊,或许这种守候,成为一种希望和追求。
早市,带给我们不菲的收入。记得有一个星期天,我做好早饭等待妻子回来,按平时的时间估算,妻子这个时辰该回来了,可是时间已经超过预期一个小时左右,还没看见妻子的身影,我不免有些着急,就朝门口张望。这时,妻子汗涔涔地推着车回来了。我接过三轮车,推进院里,妻子顾不得擦去汗水,便数起了皱巴巴的钞票,脸上充满了喜悦。
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早市成为我们家的重要收入来源。妻子时常乐滋滋地数着用汗水换回来的钞票,一边嘴里念叨:“孩子下月的伙食费没问题了!”“学费够了!”听着妻子的喃喃自语,我心里充满了感激,不光对妻子,还有——早市。
妻子赶早市的日子久了,我也想去转转。有一天,我随妻子来到早市,不谙买卖的我只能站在一旁看着。早市人来人往,妻子不慌不忙地称菜、收钱,空闲时间就与顾客拉家常,不管买与不买,都笑脸相迎。我知道,妻子这是拉近与顾客之间的距离,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买卖不成仁义在”。日子久了,妻子与顾客逐渐熟识起来,早市上的生意越做越好,还和大叔大妈、兄弟姐妹建立了感情,真是一举两得。
人生如白驹过隙,然而掠过的风景记忆却是永恒的。此刻漫步于早市,那些再熟悉不过的风景像是一幅画,早已定格在脑海里。时至今日,早市已经成为我心中的一种眷恋、一种情结。
日子一天天过去,五年前,两个孩子终于大学毕业,有了稳定的工作。拗不过孩子,妻子赶早市做生意的日子结束了。每每闲暇之时,妻子还要念叨一句“早市多好”,她还想去做点小生意。可见,早市在妻子心里也有着褪不去的情结。所以,尽管妻子的早市生意已经不做了,但我还是每天都要去转转,似乎是想寻找那往日的风景……
情结文章2:奶奶的秧歌情结
文/曲雁羽
奶奶加入了楼前的广场秧歌队,整天美滋滋的。等我们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家里没人了,空闲时间里,奶奶就照着镜子,伴着大秧歌的欢快舞曲,在家里练习丢手绢。一次,让我“逮”了个正着。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因上班匆忙我忘了带文件包,回家来取,开房门时,听到卧室有歌声传出。“就奶奶一个人在家,哪来的歌声?”我蹑手蹑脚地走近奶奶的房间,耳朵贴在门边仔细聆听,哇!唱的是东北大秧歌《情系大东北》,歌声里还伴有窸窸窣窣的脚步声和“1、2、3、4”的口号声。“哦,奶奶这是为参加全市秧歌比赛,在家里彩排呢!”为不惊扰奶奶,我又蹑手蹑脚地原路返回。
奶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轻时就喜欢扭大秧歌,她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学会扭秧歌全凭模仿自悟,属自学成才。每年春节临近,她都主动请缨组建屯里的秧歌队,从大年初一扭到正月十五,场场不落。自从扭上了大秧歌,奶奶的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春节短暂的扭秧歌时光奶奶觉得不过瘾,她又把田间地头当成舞台,逮住机会就扭上一圈过把瘾。生产队锄地歇气时,社员们都起哄让奶奶扭一圈,奶奶毫不客气,从向日葵颈上掰下一片叶子当手绢,左手掐腰,右手食指顶着向日葵叶片便开始转圈圈,偶尔还抛出一些鬼脸,笑得社员们肚子都抽筋了。
改革开放后,各种民间娱乐活动层出不穷。听说镇政府为丰富城镇居民文化生活,要组建秧歌队,奶奶就忙三火四地骑着自行车爬坡过坎,一路风尘骑行15公里,到镇文化站打探虚实。镇文化站的同志,被满头大汗的奶奶的执着所感动,紧握着奶奶的手说:“现在镇文化站正在筹建秧歌队,不过还没有正式报名,您这么积极,有消息我一定通知您老!”
不久前,爷爷奶奶说想孙子,也搬入了城市,和我们居住在一起。其实呢,二老的心思我最了解,想孙子只是一个方面,爷爷喜欢我家楼栋里的棋友,奶奶呢,念着我家楼下广场就有一支秧歌队,每晚6点准时开始。
起初,奶奶和秧歌队员不熟悉,碍于面子只能作为旁观者在圈外比划着。两天过去了,奶奶到底忍不住了,就毛遂自荐了。凭借扎实的功底,奶奶赢得了队员们的一致好评。一个月后,奶奶就成了秧歌队的正式队员,可以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类老人秧歌比赛了。奶奶这心里头啊,别提多充实、多乐呵了!
情结文章3:老公与鱼儿的情结
文/秋水伊人勋儿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每每想起唐代诗人张志忠的这首诗,我总会情不自禁暗然失笑,因为老公曾是垂钓一族,每逢艳阳三月,阳光明媚,冰消雪融,柳芽吐翠,不管这塞外的鱼儿肥与不肥,老公便会与他的渔友们相约于水湾僻静处托竿甩线,晨幕中、夕阳下,那份闲情逸致好是惬意。
其实说起老公和鱼儿的情结,还真得细细道来……
----题记
吃 鱼
老公身宽体胖,大家都说老公有一副福相,而老公却说是她爱妻的好厨艺把他给“喂胖的”,成天闹着要减肥,可是十余年过去了,“肥”不仅没减,反而剧增。每每谈及此话题,老公言语间似有嗔怨,但更多的却是自豪。我也便在他的自豪中骄傲地扮演着他“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娇妻的角色。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一日三餐,一以贯之、不厌其烦、无怨无悔地为老公和儿子烹调着可口的饭菜。
老公尤爱吃鱼,于是,在结婚之初家庭经济异常拮据之时,我也会隔三差五地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些“银两”奢侈一下,买上一两条鲤鱼、草鱼、或是市场上最便宜的鲢鱼、鲅鱼,或清蒸、或红烧、或煎炸;或咸香、或糖醋、或麻辣,变着法儿地满足老公舌下的那根“馋虫”。也就是在这种奢侈之中,我烹鱼的技艺日渐臻美。这不仅让老公总是口水涎涎,而且馋得老公的朋友们也经常光顾品尝。老公是性情中人,自然乐得邀朋友们来家做客,好与他们在品滋美味的同时小酌上“二两”,并“对酒当歌”,在他们面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显摆显摆他老婆的厨艺和好客,晒一晒他的幸福生活。
就这样,一来二去,在这“鱼宴”上,他们从吃鱼谈到了钓鱼,并且说钓就钓,购置了一应俱全的渔具、鱼饵,素描起了他们的《渔歌唱晚》垂钓图。
钓 鱼
被誉为“夏天的绿翡翠,冬天的白玉石”的生态右玉------“塞上绿洲”,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不乏垂钓的好去处。长城脚下的韩庆湾,南山公园的曹虎屯,中陵城畔的常门铺……只要是水湾静处,老公和他的渔友们便无处不往。
我常常调侃地说老公像一只“窝冬”的猫。因为除却冰雪覆盖的冬季,他会“猫”在家里外,春、夏、秋三季,只要是闲暇或是节假日,他都会和他的渔友们在晨幕中出发,然后独坐湖边小钓矶,“垂竿几度到斜晖”①。有时,甚至夜不归宿 ,留恋在平湖秋月中,和他的渔友们“秀”一把AA制,你的酒,我的肉,披星戴月,来个“花底消歌春载酒,江边明月夜投竿”。②
时日久了,家里家外忙个不停的我面对老公这种近乎痴迷的钓鱼嗜好,当然开始了不停地絮叨和抱怨,然而,每逢“战火”欲起时,老公却总是憨憨地逗我说:“别生气,别生气,我是为了咱们‘连年有鱼’。”弄得我哭笑不得。后来,我也渐渐想开了,老公本分老实,不输不赌不“花心”,就这么点爱好,容了他罢了。于是,便不再计较他的早出晚归,随他去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面对我的豁达,老公对钓鱼虽仍热衷却不再痴狂,渐渐顾起了家,也顾起了我的感受,在我辛劳时,总是默默承担起家务。许是夫唱妇随,我不再对老公钓鱼“耿耿于怀”,甚或有些喜欢。老公也总是很会“审时度势”,在我心情不好或工作压力大时,会带着我和儿子与他一起去钓鱼,调节我的心情,一家三口寓“钓”于乐,倒也其乐融融。
一日,与老公垂钓于中陵湖畔,夕阳西下,橘色光影中,林漫漫,水淡淡,湖中快艇飞驰,湖面波光潋滟,好一幅诗情画意的唯美画卷。那时那刻,我才真正明白了老公为什么会对垂钓如此执着,那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恬淡追求。那时那刻,我也似乎看到了老公和他的渔友们悠然自得地在春日暖阳中,夏日浓荫下,亦或是秋日余晖间,投影出一幅:“一篙一橹一渔翁,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又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③的塞上垂钓风情图。
惜 鱼
老公爱鱼喜渔,钓鱼也总是满载而归。每每垂钓归来,将那大小“战利品”噗楞楞倒进大盆,老公总是满脸的得意,自夸自己深谙各类鱼儿的习性。
那一年,曹虎屯水库的鲈鱼正肥,老公的渔友们每天都会聚在曹虎屯等待鱼儿上钩 ,老公却偏偏舍近求远,骑着他的“五阳125”前往五、六十里以外的韩庆湾水库,去独坐“钓鱼台”。我颇为诧异,待问及缘由,更佩老公的人品了。原来曹虎屯水库被人承包了,鱼苗都是承包人前一年才投放的,代价不小,老公不忍破坏,才如此舍近求远。
说来也怪,曹虎屯水库的鱼苗投放得那么密,老公的渔友们每天也所获无几,而韩庆湾水库本已是无人看守的残塘,老公却每日“战果”丰硕,有时甚至还会有意外收获。那一日,大概是端午节前后,脸庞被风吹日晒得黢紫通红的老公笑呵呵地推门而入,一进门便迫不及待地喊着“老婆,你看,今天钓到了一条大红鲤鱼。”说着,便噗楞腾将那条大红鲤鱼倒进盆里,我回首一看,果不其然,一条足有斤把半的大红鲤鱼早已惊恐地在盆里鱼跃。老公说,他听老一辈的钓鱼人讲钓到红鲤鱼是要放生的,因为红鲤鱼是传说中的“鱼精”,虽然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信这个邪了,不过,他也不打算吃它,带回来是要留给儿子玩赏的。可是,第二天这鱼儿却偏偏死了,既已死,我便烹了给老公美餐了。
那一年的冬天,我得了一场大病,可以说是在“鬼门关”外绕了一圈又回来了,朋友们说我“大难不死”是因为“好人总有好报”,母亲说这是因为我“行善积德,善有善报”,而老公却郁郁寡欢,他说,我的这场劫难全因他钓了那条大红鲤鱼没放生,自责了很久。看着一向“无神论”的老公如此这般,我暗自窃笑。
未曾料,等我病好了,老公却从此戒掉了钓鱼的嗜好,把鱼竿等垂钓工具一应送给了昔日渔友,从此弃“钓”投商,琢磨起了经商做生意。他说我们以前的日子过得太清贫了,委屈了我和儿子,以后要好好挣钱,让我们过上殷实的生活。为此,我很感动,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公对我和儿子那份朴素的爱。
养 鱼
虽已不再钓鱼,但老公喜鱼爱鱼的那种情结我还是看得见、感受得到的。
我家对面有一家花鸟鱼虫宠物店,晴天丽日,店主便会把花儿、鱼儿,鸟儿等摆在门口招引路人,老公便成为了那里的常客。虽是常客,他却对花鸟总是不屑,只是常常逗留在形态各异的大小鱼缸前,专注地看各色鱼儿游弋于水中,嘴角还不时荡漾起丝丝笑意。看着他的那副神情,想到老公对我们这个家的付出和爱,我很想偷偷成全老公与鱼儿的这份情结,给他一个惊喜。于是,趁着老公上班不在家,买回了一个玻璃鱼缸和几尾金鱼,放在了书桌的显眼处。果然,老公下班回来,看见清澈透明的鱼缸里游弋着的锦鲤大为欢喜。从此,侍弄这几条鱼儿,成了老公每日的必修。
都说金鱼难养,别人家的金鱼捉回去没几天就会死掉,而我家的金鱼不仅不死,而且日渐欢快健壮,甚至有几条还摆了籽,繁殖了小鱼。院子里的大人小孩都惊异于此,纷纷前来观瞻,曾一时,客人络绎不绝,有好友戏谑地说我家门前快门庭若市了。
在老公的熏陶下,我也渐生了养鱼的闲情逸致。便和老公商量着想买一个大水族箱,“小资”一把,正儿八经地养养鱼,谁料竟遭到了老公的反对。他说养鱼是一种情趣,不在于鱼缸的大小和豪华,不必奢侈,钱还是该用在刀刃上。其实,我明白,不是老公不喜欢,而是曾经一度拮据的生活和艰难的奋斗真的很让我们汗颜。节俭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种习惯,不必要的开资我们自然也就一将两就过去了。不过,毕竟在我们夫妻同心协力的奋斗下,小日子经营得还算不错,加上我今年笔耕不辍,挣得了几个稿费,真的还是很想真正成全老公与鱼儿的这份难解之缘。于是,自作主张,从大同将一个豪华型的子弹头大水族箱托运了回来,木已成舟,老公也只得悻然应允,但看得出老公佯愠佯怒的表情根本掩饰不住他的欣喜若狂。
老公深谙“先养水后养鱼”的养鱼之道,在鱼缸回来的一周时间里,增氧、培菌,置景,忙得不亦乐乎。待水儿养好了,便迫不及待地去大同买回了十一条红彤彤的纯种台湾金刚血鹦鹉,精心养了起来。
家里养鱼自然没有白居易笔下“小萍加泛泛,初蒲正离离。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的自然情韵,但水族箱里,雨花石色彩斑斓,水草绿肥红瘦,气泡冉冉翻滚,紫光灯亦幻亦美,也是别样的景致。每个清晨和傍晚,淡淡晨曦中,溶溶月华下,看着老公致情于他那尾如裙裾,美妙俏丽的鱼儿和梦幻般的水族世界,乐得其所,我也欣欣然。
情结文章4:真丝情结
烈日炎炎,街上正是姹紫嫣红的时刻,各种花色的连衣裙争奇斗研,美不胜收。忽然,一个灵动的身影飘然而过,飞扬的裙角晃动着青春的色彩。真丝裙子,我的心一动,目光追随着飘飞的衣裙,那洁白的色彩纤尘不染,那熨贴的线条玲珑毕现,我仿佛嗅到衣裙特有的清香,那飞扬的发丝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啊!真丝裙子,此时的我,竟然不期待细看少女的面容,就让这灵巧的身影带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那遥远的记忆中吧……
记得那是刚上高二的时候吧,酸涩的青春正悄然而来,不再像假小子般摸爬滚打,不再把鸟窝般乱蓬蓬的头发当作潇洒不羁,班上的女同学也悄悄地变了,说话轻声细语了,尤其明显的是爱干净了,衣服也整洁了,连我这个傻傻的女子也不例外,那时家里姐妹众多,根本没有购置华丽衣服的闲钱,即使都是捡姐姐们淘汰的衣服,但是我也愿意干干净净的……我惊奇地发现,我好像长大了,开始在意别人的目光……后来班里转来一个叫“赵飞燕”的女孩子,彻底把我们这些“土老冒”给震了,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是因为她和古代四大美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吧!确实如此,她来的第一天,跟在老气横秋的班主任后头,宛如一颗耀眼的星,飘然而入。她,齐耳短发,白净的脸庞,纯净的大眼睛清澈见底,好似不食人间烟火,莞尔一笑,阳光一般照耀了我们青春的眼睛,我们呆望着,呆望着……老师的一声怒吼,使我们如梦方醒般地缩回了脖子!我忽然想起鲁迅先生曾经描写“看客”们这样形容:“一群仿佛被掐了脖子的鸭子”我们当时就是这种怪像吧,记得联想到此,我“扑哧”一下笑出了声,班主任狠狠地盯了我一眼,赵飞燕也疑惑地看了我一眼,不知为何,引起她的注意我竟脸红了,要知道我在学校也算是个风云人物,虽在高二也是学生会的主要人物之一,班级的团支部书记,有同学说我板着脸训人时,比老师还老师呢?(谁知造物弄人,我后来真的当了老师呢!)
这一节课我也没有认真听,已经成为我同桌的赵飞燕对我有不小的吸引力,她“飘动”的衣裙更是让我羡慕不已,当时的我还只是莫名的喜欢,羡慕,有一种很想了解她的冲动,同为女生的我还没有进化到“嫉妒,恨”的阶段。
下课了,同学们纷纷围在赵飞燕身旁,她不善言谈,没有城里女孩子的嚣张跋扈,(哦,从她的只言片语中我们知道她是个地道的上海女孩,父母去外地出差一年,回姥姥家暂住,在此也只是借读)快上课了,别人都走了,只有我近水楼台先得月,欣喜地小心翼翼地摸了一下她的裙摆,她低低地说:“这是真丝的,穿着很舒服。”“哦,真丝的。”在生活中我似乎没有听到过这个字眼,同时脑海里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等我有了钱,一定要买上一件真丝裙子!当时傻傻的誓言很多,对自己的承诺数也数不清,可是大多随着岁月的冲刷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可是唯独这个美好的憧憬让我经久不忘……
接下来的日子是快乐的,我很快就领着赵飞燕进入了我的生活圈子,她不善言谈却很容易成为核心人物,她只默默地微笑就可以成为一颗闪烁的星星,这丝毫不影响以前的核心人物--我的心情,因为我也同样喜欢她啊。如今想想,赵飞燕不光漂亮,还有一种特殊的气质,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高雅和亲和力,这许多年来,一直期许自己也能具有这种气质,但收效甚微,充其量也只是东施效颦而已。当然,这之中也有很是愤愤然的同学,比如“班花”梁文燕,虽说她和赵飞燕相比,在气质上,连狗尾巴草也不是,但从前的骄傲和惯性的“众星拱月”的感觉,让她没有一点自知之明,偶尔也寻衅闹事,怪话连篇。但对赵飞燕她却一点辙也没有,一个是赵飞燕从不接招,二是有我这个“强悍的”护花使者,别看我个子不高,长相平庸,可是拥护者也不少,我有两大优势:一是学习成绩优秀,自然受老师青睐;二是讲义气,自然受同学、朋友推崇。我做人有一个原则:宁可自己吃点苦,绝不叫别人吃亏,正因为如此,就有了许多“死党”,当然也有人认为我傻,但我始终保持着傻人有傻福的阿Q精神,殊不知这样也给自己搜集了许多快乐呢。
“Thehappytimealwaysshort!”快乐的时光总是易逝的,转眼之间,一个学期过去了,有一天,赵飞燕很伤感地对我说,再过一段时间她爸妈就要回来了,她要去上海读书了,我听了呆呆地,难言的不舍在心头漫延,鼻头酸酸的,眼睛也湿润了,心里出奇地难受,赵飞燕也红了眼圈,我们握着手,就那样坐着,在那冬日的暖阳里,彼此宣泄着难言的离情别绪……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初夏,赵飞燕要走了,伙伴们悄悄地商议要开一个“送别会”,我们不想叫它“欢送会”,因为我们都不舍得她走……“送别会”如期举行,是在班长家宽阔的小花园里,班长齐木是个高大英俊的男孩,家境优越,一遇到需要花钱的活动都要由我策划由他出钱,他呢,也从不推却,尤其是这次,他忧郁而殷勤地准备着,其伤感和不舍的情绪丝毫不亚于我,现在想想,那样的少年情怀抑或是幼稚而天真的爱慕之情?正是由于我们共同的感受,也让我们的友谊更加深厚起来。
那是一个没有星星的夜晚,在初夏若有若无的风里,我们轻声唱和着离别,“从没想到你会在这个季节,冷冷地要和我离别……”齐木的眉头微微皱着,弹着吉他,唱了一首“朋友啊,再见!”声音低沉很好听,我们给予了真诚的掌声,我发现赵飞燕的眼睛亮亮的,齐木也是如此,在那静静的夜里,仿佛只有他们两个人一般,莫名地我竟然感到心难受了一下,细想又很尴尬,他们可都是我喜欢和欣赏的人啊,我一定是不满这种漠视,一定是的。在那青春的岁月我总是很容易说服自己……
到了赠送礼物的时候了,我拿出我精心准备的365颗幸运星,写上了最动人的话语“愿在你友谊的天空中始终有个我,陪你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尽管我搜罗了所有的词语却仍然表达不了我此刻的恋恋不舍,赵飞燕也准备了许多礼物,尤以给我和齐木的礼物最用心,给我的是一个大盒子,系着美丽的蝴蝶结,我刚要拆开,她按住了我的手,说回家再看吧。齐木也心领神会地抱着自己精美的小盒子含笑不语……
“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夜凉如水,齐木周到地安排男生护送女生回家,赵飞燕也被她爸爸接走了,我和齐木走在回我家的马路上,白日的喧嚣远离了尘世的纷扰,显得很安静,我们谁也没有说话,我慢慢地咀嚼着对赵飞燕难舍的情谊,回忆着我们在一起的一幕一幕……我想齐木想的也是这些吧,“我们拆开礼物看看吧!”快到我家时,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齐木率先打开了盒子,一款美观大气的手表出现在我们面前,颜色正是齐木所喜欢的深蓝色,还有一个小小的卡片:“有了它,我每分每秒都在你们身边……”齐木深情地捧起来,沉默良久,幽幽地说;“我一定要考到上海!”我使劲地点着头。轮到我了……我轻轻地拉动缎带,那丝滑的感觉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在路灯昏黄的光线中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盒子,“啊!”我惊呆了,一款乳白色的真丝裙子静静地躺在精美的盒子里,那样高贵典雅,我感觉我的灵魂在一点一点地被荡涤,被抽空,那种莫名的欣喜和感动无法言说……我猛然盖住了盒子,感觉在一个男生面前展示这样的礼物有点不妥,我抱起盒子小跑着冲进了家门。
我来到卧室,很仔细地擦干净桌子,再次小心地打开盒子,乳白色的裙子安静地躺在那儿,被电灯镶上了一道可爱的金边,好像在诉说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我小心地碰触,仿佛在碰触一个新生儿的脸庞,我轻轻地抖开,大方流畅的线条,美丽柔和的色彩……盒子里也有一张小卡片:送给我最亲爱的姐妹,是你给了我温暖和友谊,让我在这陌生的小城不再孤单,希望这件美丽的衣裙带给你一个闪亮的人生……我将裙子抱在胸前,嗅着新衣特有的清香我陶醉了……
我关严了房门,颤抖着双手换上了我心仪已久的裙子,然后怀着戚戚然的心情一步一挪地来到了穿衣镜前,慌慌地向镜子里望去,我又一次惊呆了,镜子中的我是美丽的,我想这是我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乳白色的衣裙衬着白里透红的青春的面孔,乍喜还羞的大眼睛更是闪闪发光,丝缎般的长发自然地垂在肩上,合适的腰身勾勒出青春的曲线……赵飞燕的眼光还真是准,哦,记得前几天她拥抱了我一下,笑着说,其实你也不胖嘛,只比我大一个号,记得我还追打她,嫌她讥讽我胖呢,在这一刻,方晓得她的良苦用心……望着镜子中的自己,突然感觉很幸福,不为别的,就为她这份在意,这份关心,“我在意着你的在意,关心着你的关心……”
许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这件特殊的礼物却没有机会面世,一开始是感觉太珍贵,不舍得穿;后来是不好意思穿,怕同学说太张扬;再后来,就业了,却失去了穿它的理由和场合,偶尔夜深人静穿上后却找不到当初那种“惊鸿一瞥”的感觉,于是,不再有自信走到阳光下,只是抚着那丝滑的衣物沉浸在对往事的怀念里……
画外音:哦,齐木终于考到了上海,却没找到赵飞燕,前几天我Q他:找到赵飞燕了吗?他打了一串省略号,沉思良久,回我:相逢不如偶遇!
情结文章5:父亲结
文/邓荣河
人一生都要经历很多情结,“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亲结,就是我们无法摆脱且深入骨髓的一种情结。尽管我的老父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农民,但一到六月,一到热火朝天的六月,我的这种情结便会愈来愈强,越来越烈。
六月的老父亲不是风景,只是麦收场景里一个小小的剪影,只是一份朴素得无法复印也无需装潢的感动。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滋养了小村滋养了城市也滋养了共和国的小麦们,没了高度多了风度——粮食,不再是诗句里青枝绿叶的一个概念;粮食,最终拥有了沉甸甸的内涵。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微笑,顷刻间堆满了老父亲那满是皱褶的脸。现代机械有现代机械的长处,古老农具有古老农具的诗意。满脸汗水的老父亲,俨然米勒油画里不知疲惫的拾穗者,手握镰刀,一丝不苟地捡拾遗落在田头地角的喜欢……
历经沧桑的老父亲,常年与土地打交道,锄头是老父亲阳光下延长的手臂。父亲用那手臂触摸禾苗,触摸唐诗,触摸那句“赤日炎炎似火烧”。只轻轻的几下,六月的大地就大汗淋漓。流淌不止的辛勤,沿着父亲的脊梁沟不停地流淌,一滴滴全部落入张着干渴嘴巴的农历。
没有读过多少书的老父亲,不懂得什么高深的哲理,但有自己做人的真谛——只要与土地的血缘不断,生命就能开叶散枝;就会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一个枝繁叶茂的夏天,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一个富庶祥和的冬天。人世间很多荣华都是虚假的表象,只有土地永远不会把人抛弃。老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辛勤印证着这个真谛。
土地——老父亲一辈子也不想摆脱掉的一个结。是啊,黄土地上临盆的孩子,总会有一根剪不断的无形脐带与土地相连,与庄稼相接,与每一个或青或绿的情结相连。每到六月,这份情结便会在热浪滚滚的大地上泛滥。
近日,我脱掉满身的斯文,或面对面与父亲席地而坐,或紧随其后走向田间。即使成不了老父亲的话题,起码得努力成为父亲情结里的一个小小标点……
情结文章6:月饼情结
文/李杰
父母养育着我们姐弟9个,小时候家里穷,父亲无奈,只好偷着去城里做点小生意,山果、鸡蛋、猪肉等,都是父亲常卖的物品。
那时候物资短缺,生意好做,像鸡蛋这样的食品,一头午就能卖掉。父亲去城里的时候,姐姐们都没人乐意去,因为那时做这种生意是违法的,常有人把你当成资本主义尾巴来割,碰上这种事大家都怕得很。在姐妹里我是最小的,还不知什么叫怕,父亲就常带我去,我虽然小,父亲觉得身边有人总有一种安全感。为了能把我稳住,父亲每次去都花上几分钱给我买好吃的,有时虽然自己不情愿去,可经不住食品的诱惑,每次进城,父亲挑着担子,我像小尾巴一样跟在后面。
一次,父亲被一伙人逮住,鸡蛋全砸了,人也送进了文攻武卫,说父亲的行为属投机倒把,见父亲被人捉了,我哭着紧跟着那伙人进了文攻武卫。那帮人给父亲录了口供,知道父亲家庭困难,做生意只是为了生活,又没有别的企图,我还是个孩子,又一直在那里哭,这样才把父亲放了。
虽然有这事,可那时生活贫困,父亲的生意还要继续做下去。那年快过中秋节了,父亲说这时候生意特好做,他想带我去城里走一趟。父亲说,这次去我带你去冠生园吃“什锦月饼”,那味道你绝对没有尝到过。姐姐们听了,唯恐我不去,就直说那月饼好吃,其实,姐姐们从来没尝过冠生园的月饼。这什锦月饼是我们当地有名的月饼,里面有核桃,有花生,有枣等,有八种好吃的组成,我只听说过,却从没尝过,经不住诱惑,我只好跟着去了。
这次父亲卖的是鸡蛋,城里人那时吃肉吃鸡蛋要凭票,父亲的鸡蛋很快便卖掉了。父亲很高兴的样子,我说,爸,你不是要带我冠生园去吃“什锦月饼”吗?父亲笑眯眯的,说走,带你去品尝品尝冠生园的月饼。
我跟父亲进了冠生园,里面各式各样的月饼,看得人垂涎欲滴。冠生园会做生意,准备了好多的椅子,有想当场吃月饼的,可以坐下来吃完了再走。我跟父亲找个僻静处坐下来,父亲要买两个月饼,等人家拿来两个什锦月饼,父亲却说自己肚子不太好,就先买一个吧。
我从没吃过这么好的月饼,咬一口满嘴生香。我掰下半块月饼给父亲,父亲说自己肚子不好,就不吃了。当时小,不知道父亲的心思,就把那一只月饼全都吃了,吃完了,我看着父亲,意思是还想吃一块。可父亲的眼光却不看我,父亲是心疼那一角钱,还有一家子在等着呢。
临走时,父亲嘱咐我回家后千万别说我吃了月饼。可我回去还是忍不住告诉了姐姐们,还说吃了半斤,当时半斤是四块月饼,惹得她们好长时间都嫉妒我。
第二年,国家政策有松动,做生意的越来越多,可父亲却再也不能去城里了,由于常年劳累,他生了癌,而且已经到了后期。父亲在病塌躺了半年,人瘦得皮包骨头。临终时,父亲从喉咙里吐出几个字,“想吃‘什锦月饼’,我活了这么些年,就从没吃过。”听到父亲的话,我哭了,当年父亲给我买的什锦月饼,我怎么就没让他尝一口呢?
等给父亲买回冠生园的什锦月饼来,父亲把一块什锦月饼放到嘴里,喉咙里只动了动,就停住了,再也没有力气把这块月饼咽下去了。
当天晚上,父亲去世了,嘴里含着那块什锦月饼……
童年的美味和父爱一直在我的记忆中存放了许多年,美味悠长。如今,每每到了父亲去世的日子,我都要给父亲供上各种各样的月饼,算是对父亲魂灵的慰藉吧。
情结文章7:静美静园
文/崔毅
对于静园的情结,缘于儿时的记忆。数十年前万州城里的静园是万州人欢度假日,修身养性的绝佳去处。西山公园里的静园,一景一物,一砖一瓦,珍藏着万州人最清晰的回忆。
大隐于市的静园,古朴精美,简约别致,朴素淡雅,一如着旗袍的旧时女子,风姿绰约,温婉静美,与世无争。如果要给静园一个词来形容,我想,应该是静美。将岁月里慢慢沉积的时光静默成一种庄严,一种情境,一种宁静,一种绝美。
时光无论走过多远,都会留下印记。多年以前,她在故城西山的一方角落静静独处,印刻着一个城市的繁华容颜;多年以后,她一如往昔,依旧在那里守候一个城市久远的未来,从未离开。
如今的静园,小桥云烟,繁花流水,雅逸绝俗,景致清幽。唯有凭借园里的一草一木,推开昨天的门扉,寻觅未被遗忘的旧日情怀,找回陈年时光的似水年华。春来秋去,花开花落,岁月堆积了太多的情感,留存了太多的记忆,园里的一门一窗,一梁一柱,似乎都被人间的芳菲细细浸染,在游子的乡愁里,将记忆的诗篇一页一页轻轻启合,独留清芳。凝结的乡愁在这里慰藉解愁,温暖如昨的故园抚慰着游子的情怀与依恋。
静园带给我们的更是一种家乡故园的归属感。流连此处的游人,也不由得放下匆匆的步履,唯恐打破这园里的宁静氛围。漫步在静园,行吟在假山奇石、回廊古窗、绿树翠竹环抱的园中,不去想静园之外的红尘喧嚣,人情世事,更无意外面尘世纷繁的人间烟火。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让疲惫的心灵暂时歇息,挽留一段随风而逝的匆匆韶光,与寂静的时光深情相拥,追寻心灵片刻的安宁,将灵魂悄悄安放在粉墙黛瓦的古老院落,让漂泊的心灵在这静谧的园子里静静安睡,无惧风雨。
岁月更迭,年华未老,经历数十载人世风雨的静园,唯有山石草木未改初颜,写满古老而又清浅的记忆。即使再流连沉迷静园的恬淡清宁,我们终究是要离开园子的,我们不是她的主人,只是她的一个过客。静园以她静美的姿态,送往迎来,端坐成令人顾盼回眸的万千风景。
走出静园,人生一如既往,生活依旧继续。在静园外川流不息的路上将自己渐渐隐入世间的熙攘。我走走停停,数次回望静园,心生无限感慨,静园对我们来说,是人生路上最诗意的栖居,可是,这又何尝不是心灵皈依的幸福家园……
情结文章8:我的青草情结
文/梅佩佩
一直以来,我与青草之间有着浓浓的情结。
我喜欢青草的味道,淡淡的,朦胧的,带着泥土的气息。漫步在石子路上,我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伸手抚摸一下那正探出芽儿向生命宣战的青草。
如果有神仙的相助,我愿意下辈子变成一株青草,遍及于高山上,岩石下,河畔边。
春天来了,各色花儿漫山遍野,我唯独倾心于那不怎么起眼却实实在在的青草。没什么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我对青草有一种久久难以释怀的情结,始终系在心中。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结呢?
快乐的时候,我一蹦一跳,一路哼歌,于布满草儿的小山坡来来回回,青草明白了我的心,像小舞蹈手在为我尽情地伴舞;忧伤的时候,我抑郁落寞,一路沉默,于布满草儿的小河边徘徊彷徨,青草晓悟了我的心,像小绵羊含着凄凉的泪水和我一样哭泣、悲伤。
我愿意,让她们一毫米、一厘米钻入我的衣服、我的皮肤、我的血液,与我融为一体,让她们用清纯来洗涤我那污浊、自私的心,直到有一天,我也成为一株青草。
学习的时候,疲惫了,我会立马想到窗外校园的青草,随即我又轻松了。
十年寒窗是苦的;校园生活是淡的,但窗外的青草却给我无限的力量。纵然她有枯萎之时,但她已经蓄满了未来的生机以等待来年青春焕发。我们读书不也是一样吗?
春天的日子来临,青草冲芽的时刻到了,到处是嫩嫩绿绿的,我会不情愿地摘下一片,夹在我的日记本里,我只愿她和我一起见证岁月的流逝。
秋天的日子来临,青春枯萎的时刻到了,到处是瘦弱干枯的,我会毫不犹豫地摘下一片,夹在我的日记本里,我愿和她分享过去的欢笑与辛酸。
我喜欢青草的味道。依偎在她的怀抱,我习惯闭上眼睛,感受她的呼吸,脉搏在跳动。青草与我结下了不解的情结。
情结文章9:端午情结
文/蝶恋花.杏花雨
时光在指尖隙缝里消失,模糊了远去的影子。流年在额头皱纹里滑落,邂逅了一季的美丽。
带着许些怅惘,怀揣艾叶情思,乘着柳枝清凉,痴迷粽子甜香。踏着浅浅的梦行,裹着碧绿的心事,与热情的五月约会,和一年的端午牵手。
童年的端午节更多的是期待,家家户户门上插柳枝,奶奶早就备好粽子。边吃粽子,边看黑白电视里湖北龙舟大赛、韩国“江陵端午祭”的盛况,迷失在了屈原投江的悲壮。两千多年前,古老的中国战火纷飞,农历五月初五的一天,有一位爱国诗人为国家面临亡国危运哀伤,为抱负无法实现悲愤忧伤,绝望中抱着石头投身波涛滚滚的汨罗江。渔民划着船,四处寻找,呼唤屈原。为了不让鱼儿吃掉他的身体,就把糯米裹在散发着清香的竹叶里,投到江里……
又是端午,却再也听不到屈原的那段故事。吃着粽子,却再也吃不出粽子的那个味道。
县城边缘,喧哗不堪,高楼大厦侵占了曾经滚滚麦田。时空变换,新陈代谢,钢筋水泥挤压得端午越走越远。喧闹的县城,承载着欲望,童年的欢乐,淹没在霓虹。
无法理解年少时的期待,粽子的味道越来越乏味。屈原投江,端午传说,再也提不起兴趣;门上插柳,期待粽子,已经消失得不见踪迹。如今,感兴趣的是灯红酒绿的ktv,常光临的是醉生梦死的“农家乐”。沉迷于快手、游戏的虚幻里,流浪在微信、百度的喧哗中!
人情淡化,世态炎凉。浮躁的人们,从此多了一份烦闷,少了一份快乐,多了一份悠闲,少了一份责任。在淡漠中,已闻不到粽香。在喧闹中,已迷失了方向!
情结文章10:七月。流浪的情结
孩子放假了,进入七月了。
我又开始了我独自出行的计划。远方就成了我的思念。
也步入了我最喜欢的盛夏季节,天天轮换着我那些衣柜里的美衣美裙,每天早起立在衣柜半天不知道今天该穿什么?思考半天总觉得还是少一件最漂亮的衣服来展示自己还所剩无机的青春。然后下楼在珊爸眼前晃来晃去,可是也引不起他多大的关注度。偶一段日子,他会格外注意我的衣服更换的频率,会说你又买衣服了?其实我是知道他开始注意他的钱库了,衣服那肯定是要花银子的。最可气的是我周日换了新发型,珊爸居然也是视而不见,还是我主动问起,我的这个发型好不好?他才很勉强的很敷衍的回应一句略含贬义的三个字“好的很”。
周六,趁送孩子去市里上钢琴课,俺又给自己很奢侈的购了一套平生最贵的衣衣以安慰自己有点失落的心情。哥弟的牌子,这是这个城市最高档的品牌,平常我是不去这类超贵的服装店的,因为进去,衣衣很喜欢,可是自己又舍不得买,于是自己就会很纠结,每次出来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很穷。原因是我计划了四年的云南丽江之行今年又在珊爸的不允许里流产了。每每这时,我就特别的羡慕单身贵族,特别的讨厌现在处在婚姻里的没有自由的我。我另两位闺密一位在广东东莞,一位在云南昆明。我们三个相约一起去丽江旅游一下,顺便也重温一下我们少女时代的友情。可是珊爸总以各种不成理由的理由阻止我的出行,使我很是郁闷,我给雁说,让珊爸同意并且愉快的支持我是不行了,除非我们大吵一架,然后我以离家出走的方式出行,否则是没自由了。考虑到出走容易,回来可就没有面子了,所以我再次推迟我的计划,珊爸许诺今年春节他带我去云南。又给了我一份希望。我就继续做着我的丽江之梦吧。
当然,这贵的衣衣珊爸是不知道我会如此败家的,对于农民家庭出生的他,穿衣是不讲究的。很节俭的。而我每次从新大地、海澜之家给他买的衣衣回来是从不报价给他的,问起我就以低价报之,否则他就会让我去退货。我还一直在埋怨珊爸从结婚以来就没有赔我逛过街,这样看来,没有他赔的日子我是太有消费的自由权了,试想一下如果让他赔着,那我还想买衣服吗?他要是知道我如此的败家,还不把我休了。所以这样看来主管家庭财务也是很有好处的。以前我还嫌麻烦嫌费心不接管呢。
七月,热浪滚滚的季节。盛夏盛情。总会在黄昏的清凉里想起一些过往的人与事,从开始我的新浪博客生活至今,也结识了许多新浪的喜爱的博友们,很是欣喜,天涯何处无芳草。每晚睡前捧起博友作家寄给我的他出的新书,读着他质朴而有真实感受的散文集,就觉得其实有些人无须过多的交流和交往,你就觉得那是似曾相识的老友一般亲切自然。虽然我们只是网友,而且五六年间都未曾聊过,只是偶尔过来看看他的博客,这样建立起的友谊就足够了,我喜欢这种淡淡的不远不近的感觉。
而有种朋友,无论你们怎么样朝夕相处,怎么样的关系密切,她总会误解你的一些行为或是语言或是一种情绪。她总是不懂你的心,不能领会你的意。我想这样的朋友总是不善解人意的那类人吧。所以总不能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别人,所以也就不能宽容的理解别人的意愿。我一直认为这类人不会成为一个好朋友。可是我却一直宽容的接纳她,所以她会说能在这个地方遇到我是她的幸运。而我不否认我是一个很好的朋友。初见冷漠,有些许的清高,而随着交往的增多,慢慢的发现我是一个好人,而且会非常愿意靠近我。
情结文章11:布衣情结
文/吴毓
每年10月,花园内一棵棵桂花树枝上大片大片浓郁奔放的花香令人陶醉,眼下艳香的桂花早已洒落一地而衰败下去,令人痛心。花儿是经不住时间消磨的,天气渐渐转冷了,闲来我走进街边的女人街,在层层叠叠的衣架前,我寻寻觅觅,一件纯白的棉布质料长袖衫让我眼睛一亮。
曾买过一些棉布衣衫,柔软逸爽,休闲松散,给肌肤一种舒适的感觉。纯棉衣料由于没有经过复杂的科技混合添加,会让人想起田野里朵朵雪白的棉花带着阳光的气息,泥土的芬芳,天然至纯的清爽和纯洁,于是自然而然对纯棉织物爱不释手,一块花布扎头巾,一条秀丽绵绸围脖,一款贴身棉睡衣,一袭棉麻长裙,已被人遗忘的小方手帕等等,触摸着绵软的布帛,让人心底总有一种返朴的舒爽和通透。
商铺的衣架上陈列出许多并不挺括的休闲式的棉质衣衫,长袖、中袖、短袖、七分袖,还有各色棉布裤裙等。我拿起一件雪白纯棉长袖试穿着,尖突方领,前胸波纹的皱褶,大袖管,感觉时尚,清丽又大方,人一下精神许多,纯美大方。身边有位大妈也为女儿选中这件白衬衣,她说在美国的女儿喜欢穿棉布衣,而中国的棉布比美国似乎更纯质更价廉。大妈拿着女儿的旧衬衣比试来比试去,在款型“XL”还是“XXL”之间踌躇不定,我于是按着大妈的描述选定了“XL”,我和大妈各得其所地买回了棉布衬衣。
时尚是一种颠覆,喜欢棉质布衣或是时尚也罢,怀旧也罢,返璞归真也罢,在更多的含高科技混合加工而成的化纤织物花枝招展中,一款质朴天然的布帛衣衫会突现另一种俏丽和时尚而博得更多青春靓女和各年龄层女士的青睐。记得我的花样年华,也正值十年“文革”时,那也是布衣时代,的确良料算是很稀有的,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我亲自缝纫了一件黑白细条棉布短袖,晚上穿上它去看电影,骑车回家时,不料车后座上猛地跳上一位男青年,我惊恐中下车,他非说要和我交个朋友,吓得我一溜烟飞驰而去。也许穿着棉布衣衫的我以纯洁清丽而吸引了他,让他这样铤而走险。诚然一款素朴妥帖的纯棉衣衫,落落大方,使文静的更文静,而纯情的更纯情。
现代人喜欢一款纯棉,是为了追求自然质朴的纯粹。如果说花艳俊俏的锦衣华服如鲜花般扮靓了这个都市,那么纯纯素雅的布衣犹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更夺人眼球,打动人心。而我固执地喜欢一款温软的棉质布衣,只为紧紧留守住心底里那一方净土。
情结文章12:故土情结
文/张学斌
不论男女,到了某个年龄阶段,便会对出生的故土滋生一份特殊的情感,尤其是那些少小别家,背井离乡,浪迹天涯的游子,对故土更有深一层的眷恋。每当在报刊杂志上读到故乡的地名,会情不自禁地特别予以关注,每当听到熟悉的乡音,也会他乡遇故知般停住脚步,倍感亲切。故土,祖祖辈辈赖以生长、生存、生活的这方土地,对老年人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记忆的书库打开,许多童年的故事、情节、镜头、画面、相册,一幕幕呈现在眼前,那些难以磨灭的岁月,给了故土之外的人们深深的抚慰,也更强烈了叶落归根的念头。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故土情结”吧。我于是理解了:有时候和退休的老人聊天,便不知不觉地聊起了故土乡亲。他们提到故土的田野、河流、山溪、小街、集市、榨坊、铁匠铺、土地庙,以及故居屋前屋后的树木;提到儿时一个个小伙伴的乳名:狗儿、牛儿、羊儿、三毛等,询问他们现在的状况……他们中间,有的回故土要去父母祖坟山上祭扫,可那里早已一马平川,变成收割的良田,只好根据原来的方位找祖坟故址,烧烧香,作作揖,闭目悼念。
我终于理解了:在我们这些退休人员中,有的长时间没回过,想回故土的那种无法形容的心情;有的长时间没看到乡亲们,每当回到故土,就会请那些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们相聚,聊起童年时一起玩耍、追逐嬉戏的情形,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乡情。难怪有的老人不愿意在大城市安享晚年,因为故土能给予他们的晚年以最大慰藉。
我更加理解了:我的两位儿女亲家,都要在乡下做房子。因为他们都是故土农村出身,更怀念故土乡情。上海的亲家全家老小都在大都市,但还是在乡下筑起两层的小楼房。我去过他家几次,他经常跟我提起,他少时乃至中年时,在故土小河里摸鱼捉虾的情景,那时他家境不算宽裕,靠摸鱼捉虾接济家庭。一是为孩子们补充营养,二是变卖钞票补贴家用。在黄州的亲家,他们兄弟三人都在外面工作几十年,一商议,合伙在乡下盖了一栋明四暗八、有前后院的平房。可想而知他们眷恋故土的心情。
正因为如此,我前年也在侄子的帮衬下,在故乡盖了一间小屋。近两年来,我和老伴经常回去小住几天,和塆里老少爷们拉拉家常,搓搓小麻将。吃的是故土饭,喝的是故土水,玩的是故土情,多么开心啊!
于是,我真正读懂了辛亥革命元勋、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老人眷恋故土的心情。老人临终前,在台湾写下了一首令人读之怆然泪下的哀歌《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情结文章13:黄瓜情结
文/孙伟
记得才当兵那会,每人每天的伙食费用很低,只有一块六毛二分钱。为了搞好后勤保障,让战士们吃饱吃好,从部队的军区机关,直至基层连队,都想尽办法改善伙食。为此,军区机关还组织开展了“用好一块六毛二”大讨论。营部组织笔杆子撰写的《巧媳调众口》一文,参加军区征文比赛,还获得了三等奖。
然而,任凭连队怎么谋划想办法改善伙食,但是伙食费用毕竟很低,纸上谈兵的事情最终还是改变不了现实的困难。战士们平素训练强度很高,又大多正处在长身体阶段,营养根本跟不上。连队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天,从团部开会回来的指导员,神神秘秘地召集连队排以上干部开会。原来,指导员看中了部队营房改建以后的一块空地。经过讨论,连队决定,大家利用休息时间,把那块空地整理好。当时也正是种菜的季节,种一些时令蔬菜,补给连队伙食。
伙食虽然差了点,但是,绝对不缺少战斗力。全连上下,利用休息时间,用手中仅有的战备镐和战备锹,铲、刨结合,空手的战士,甚至是手脚并用,硬是把板结的土地彻底翻个身。捡拾掉瓦砾,平整好土地。然后,按照种植规划,分成数块小畦。每一块地之间,筑有供种菜浇水、施肥用的田垄。不看别的,就这些田垄,简直可以堪称为工艺品。把军人直线加方块的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所有田垄全部是用土拍打成形的,上面宽一砖长,底部宽两砖长的梯形结构,棱角分明,表面平整光滑。这些看似教条的做法,其实都蕴含着连队培养锻炼战士一丝不苟工作作风的苦心。用老兵们经常调侃的话说:在部队除了男女军人的性别不能统一和每个人体型的高矮胖瘦不能统一,其它,应该都要统一。这样的部队,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紧接着,连队买来一些菜种和一些秧苗,栽的栽;种的种。并指定专人管理菜园,战士们也是利用点滴时间,到菜地帮助浇水、除草、施肥。每当看到种下的菜种长出新苗,都高兴得像是获了奖一样。
当年的夏训拉开帷幕,连队经常走出部队大院,到野外进行战术训练。一天下午,战士们刚结束单兵战术演练,汗如雨下,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早已经见底。正在饥渴难耐。忽然有战士喊:“副连长送黄瓜来了。”原来,副连长和炊事班的战士,骑着三轮车拉着一大桶凉开水和从连队菜地采摘的已经冲洗干净的新鲜黄瓜,来训练场做后勤保障补给。大家每人领到一根黄瓜。我拿着碧绿鲜嫩的黄瓜,那瓜皮上细细的毛刺还在,顺手一抹,软软的从手心的皮肤上滑过。许多战士已经迫不及待吃了起来。我把手中黄瓜折为两节,将其中一节投入口中,轻轻一咬,清脆甜美的味道顺着舌尖的味蕾向五脏六腑渗透,那份鲜美甘甜至今让我回味。
当年,连队的菜地收成颇丰。除了供应连队日常生活,也经常分送一些给兄弟连队。最多的一次,采摘有百十来斤。除了连队做菜,黄瓜成了战士们日常最喜欢的“水果”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连队战友相遇,还会说起当年连队的菜地,说起那令人难忘的可口黄瓜。
情结文章14:九锅箐情结
文/罗光毅
立秋后,又一次去了九锅箐,并在那里住了下来。看着眼前的山,走着熟悉的路,在林间的木凳上坐着,听着依旧的松涛声,静静地梳理着我和九锅箐的情结。
九锅箐,距万盛38公里,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盆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山区,山势蜿蜒横断于渝黔两省市,因山形轮廓酷似九箐锅而得名,原为重庆市农垦局所属“五七干校”,后改建为森林公园。
四十多年前,我还是一个读书的中学生,那年学校放暑假的时候,我在渝中区的储奇门河边搭乘一辆货车就奔九锅箐去了。在九锅箐的一个叫做猪羊孔的地方,我的父亲当年曾在那儿工作。
从九锅箐山下的兴隆场往山上走,大约半小时路程,就到了猪羊孔,这里是当年“五七干校”一个连队的驻地。这些来自城区的干部们,就在这里进行着栽种菜蔬和护理茶林的劳动锻炼。我和几个同是去过暑假的学生,在那儿结识,后来成为有来往的同事或朋友。在那儿,父辈们上班后,我就成了阅览室的常客,也是每天在阅览室时间待得最久的学生,自然也是管理员最赞赏和喜欢的读者,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把阅览室里的文学类书籍全部读完,有的还重复读过,受益良多。
在猪羊孔的时候,跟随父亲去过“五七干校”的场部,场部位于九锅箐的中部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九锅箐森林公园大门内,当年是“五七干校”最热闹的地方。那次去场部,就是为了观看晚上的文艺演出,各个连队都有节目登台,热热闹闹的演了几个小时,看得人人都兴奋不已。
那时我就记住了九锅箐。后来我读高中时,学校的分校就在万盛的鱼田堡,我在分校待了一学期,还曾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社会调查,地点就在九锅箐山下的青年公社学堂大队,贴近了九锅箐,人就感到十分亲切。
多少年过去了,九锅箐却一直都在我的记忆里。几年前,当我再次住进九锅箐时,竟碰上了和我父亲当年一起共过事的同事,这是一次不期而遇的相遇。晚饭后,我出门散步,在盘山公路边一排平房的小杂货店里,我和店主随意的聊着,店主是一位老妇人,我说四十多年前我曾在猪羊孔待过,她说她也在那里待过,而且也是四十多年前,我说起了我的父亲,她立即就说出了我父亲的名字,我惊讶了,随着交谈的进行,我知道了她就是当年协助我父亲工作的那个年轻的女人。她告诉我说,她一直都没离开九锅箐,“五七干校”停办后,几经折腾,她就在山上开了这家杂货店,生意还算过得去,她和我像老熟人一般的聊着,聊我的父亲,聊她的生意,聊九锅箐的变化,告别时,她像送亲人般的送我出门。
九锅箐山上建成森林公园后,很多景观是非常漂亮的,如九锅揽胜、陆羽听涛、翠屏日出、天狼栈道、枪台烟云、石轿藏经、神龟望海、摩崖石刻、仙女泪泉等数十处,加上古老神奇的夜郎文化,回味悠长的“五七干校”和“知青岁月”等人文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游览。
在这些漂亮优美的景观中,我特别钟情“陆羽听涛”和“摩崖石刻”。“陆羽听涛”的位置在九锅箐山上深处的一处山崖边,说的是茶圣陆羽当年进山采茶觅泉,来到此处,恰逢徐风吹过,闻得阵阵泉水涛声,四处寻找未果,遗憾而返,回走途中,茶圣又听得泉水涛声,抬头看见对岸松林摇曳,一个巨大的佛像时隐时现,待到风平树静,水声却无,此时茶圣幡然醒悟,原来这是松林随风摆动发出的声音,他叹曰:“有缘自见,无缘难寻”,佛祖仿佛告诉世人,一切随缘,且莫强求!后人为纪念茶圣,将此处命名为“陆羽听涛”。
在返回住处的途中,经过“摩崖石刻”,我又踅了进去。这儿也是九锅箐着名的人文景观之一,是一片书法石刻的世界,在闲静竹林深处,蕴含了诗词石刻四十余处。
九锅箐这座远离主城区100多公里的大山,给了我那么多的记忆,给了我那么多的想要倾诉的话语。
情结文章15:母亲的故乡情结
文/秋绪
母亲对故乡和土地的情结,是那种深深的痕迹。而这种痕迹,与她一生和土地打交道是密不可分的。
今年有着83岁高龄的母亲,有着一副硬朗的身板,不是人们眼中的那种风烛残年的模样。在人们的眼里,母亲最多是个60多岁的人,人不但身体骄健利索,而且耳聪眼慧,总那么神采奕奕,充满活力。
打我懂事的记忆里,母亲一直是生产队上的一个耕作能手。她那时像许多的农村男壮力一样,什么农活都会做,而且田地和庄稼经她的手拾整,总会幻化出令人想象不到的效果,长出很好的作物。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岁月里,母亲除了出工劳作,还要负责家庭。那时对于母亲来讲,远在县城吃国家饭的父亲几乎就是家中的一个外人,由于父亲根本照顾不到家,那么这家就得靠母亲这根顶梁柱支撑着。就这样,在岁月的俏无声中,在年轮的流转里,母亲含辛茹苦的操持着这家,让我们三姊妹上学读书,长大成人,直到我们都像离巢的鸟儿一样飞离了家,而这时的我们才发现,母亲她老了。
离巢后的我们,慢慢地在县城安定了下来,也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巢。这时,就都想着要把劳累辛苦了一生的母亲和已退休的父亲从农村老家接来县城住,好让二老享享晚年清福。可这样的好景不长,没几年后,父亲就过早的离开了我们,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在父亲离逝后不到二年,母亲似乎就变得烦燥起来,便绝决地提出要回到乡村的老家去住。她说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孤单寂寞得很,这种生活她很不习惯。母亲的这种举动让我很不理解,也劝不住。我不知道母亲她为何不愿同儿孙们一道享受这天伦之乐,为何不愿与我们一同生活在这繁华热闹的县城。然而,在她的坚定意愿下,我还是答应了母亲,就回到老家将那"年久失修"的老屋整修一番,这才放心地把母亲安置了回去,让她又回到了时时牵挂的乡村。
母亲回到老家后,日常虽有堂叔婶们关照,可我还是担心她的日常生活和起居,只是我的这种担心在后来的日子里成了多余。回到老家后的母亲,她不但比我想象中过得还要开心快乐,而且似乎找到了归宿,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天地。这样一来,母亲又开始变得不安份起来,又去拾弄那些闲置已久的荒菜地。只是她不知道,那个远在县城里的我,每天都在为她的这种举动而担惊受怕,生怕她有什么闪失。在我的眼里,母亲她真的是老了,已不再是那个从前在田地里风采昭然的人了。然而,劳作了一生的母亲并没有停下劳作,骨子里的劳动本色,让闲不住的她又迷恋上了菜地。好像她这辈子离开了土地,她的生命也就失去水份和阳光,也没有了活力和光泽。
母亲一辈子都是个勤劳的角色,而这个角色也没有因年龄的变化而改变。最令我想不到的是,母亲的耕作技能还是那么一如既往,她的精湛技艺又那么淋漓尽致地施展在土地上。看着母亲把那些土垅拾缀得像豆腐块似的,而让它在四季里不断地诞生出新的生命,焕发出绿油油的盎然生机,我真的感叹不已。此后的日子,什么花生、豆子、红薯等等不同的瓜果蔬菜就又在不同的季节,像往年里一样,又开始源源不断地窜入我家。望着古稀之年的母亲用自己的劳动而辛苦换来的这些时令绿色食品,我是吃在嘴里甜着,落到心里涩着。想到母亲到了这般年龄,我这个做儿子的却还在消受她的劳动成果,真是枉为做人。
母亲在老家的境况虽好,可依然是我心理悬着的一块大石,为了让这石头落地,我们一家人就商定,凡是到每个双休日,都一道回到老家去陪一陪母亲,一同帮着她拾整那些菜园,与她一同去寻找那农家生活里的劳作乐趣。虽是这样,可看着母亲一天天苍老的身体,我还是担心步入80后的母亲有什么闪失,也就频频发动姊妹们去劝说她回到我们身旁,同我们一起住在县城。可母亲还是坚定不移地把我们的规劝挡了回来,彻底地让我们放弃了要她来城里同我们一起生活的想法。这就是母亲,一个将一生的情怀和心血施给儿女却又不图儿女回报的人。
今年秋高气爽的9月,我们一家人如往常一样又在一个双休日高高兴兴地回到老家。在不经意里,我发现往日精神抖擞的母亲似乎有些不对劲,在我的一再追问下,母亲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回答道,她近来感觉双脚无力,饭量也大为减少,头也有些晕。我一听,这还得了,就赶紧叫她收拾一下行装,同我们这就回县城到医院去检查一下身体。可母亲还是扭扭捏捏的不放心她那几只没人看养的鸡,还有那些没人浇水施肥且长势极好的菜地。听着母亲那几乎好笑的回答,我真的生气了。母亲看到从不生气的我真的发脾气了,也就慢吞吞的在不情愿里答应了。这时的我就赶忙张罗去安排她那几只心爱的鸡让堂婶们照看,顺带浇浇菜地。看到如此的安排,母亲才放心地跟着我们回到了县城。
母亲去医院检查时,同住在县城的姐姐和姐夫也一道来了。在社会资源富足的姐夫安排下,母亲做了个全面的身体检查,其结果也很快就出来了。看到母亲的身体并没什么大碍,只是严重的贫血,大家才舒了口气。在医生的建议下,母亲住进了医院。经过一个月的疗养式调理后,也没找出病因,但身体恢复得极好,这时的母亲就又有些烦了。她说,自己都七老八十了,还花去这么一大笔的冤枉钱,实在是不值。这就是一生勤俭的母亲。哪怕自己病了,也不愿儿女为她操心,生怕她会给我们增添什么负担。
身体恢复后的母亲,人又回到了从前的状态,这让我们很是宽慰。母亲出院后,我本想借着她这次生病的把柄而硬将她留下,不再让她回到老家去,可出院后的母亲在我们三姊妹家中轮流住了一阵子后,又开始变得不安份了。在拉家常里,她总是时不时地提起那些菜地,还有那几只鸡,总想着要回去。对于母亲的这种表现,我总是用一些话来说服她和我们住在一起的好处,并搪塞着她的想法。可到最后,看着整日闷闷不乐的母亲,我还是心软地妥协了。我想,自己已不能再用一种武断来剥夺她仅剩的那点对故乡与土地的眷恋和仅有的生活自由。就又让母亲回到了她日夜想念的老家。当生活一如恢复到往日的平静与秩序时,我似乎对母亲的选择明白什么,又不明白什么。是啊,母亲辛苦劳作了一生,她有理由想过属于她自己的生活,也应有自己的天空。而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就满足她吧,只是我们哪怕工作再忙,当真是要放下手中的事务,做到常回家看看,多给老人一点温情。也许,这就是我们传统美德里所提及的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