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文章

请欣赏敬畏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敬畏文章1:敬畏秋天

文/郑亚演

立秋过后,梁下的燕子,仿佛完成上苍造物主的使命,从穿针引线、叼泥筑就的小窝,一剪羽翼,丢下几声燕语,便往南飞去了。于是,秋天的农家小院,少了几声燕子的呢喃。所谓“燕知秋”,该是大自然赋以燕子的灵性吧。而多年少见的麻雀,却“吱吱喳喳”地从荒坡上飞来,一下子跌落密密麻麻的草丛。当人们从草地经过,又扑棱棱地飞起,投进那片荫翳的林子里。

那些蹲在池塘边“呱呱”鸣叫的青蛙,慢慢地收敛起叫声,即使恰逢雨天,偶尔叫了一阵,声音也不再那么洪亮。它们送走尽情鼓噪的夏天,眼看着秋天渐行渐远,便忙于田塍下蹦蹦跳跳、捕捉飞动的蛾虫,以储蓄冬季的粮食,打发冬眠的日子。

时值九月,天空逐渐高远,秋天的气息从荒野、从小巷、从长满藤蔓的篱笆蔓延过来。此时,山水田园已有几分秋意了。

然而,一片片铺展在坡地的野草,蓬蓬勃勃地生长着。尽管天气干燥,烈日曝晒,只要偶尔一阵小雨,一滴露珠,它们也会趁着冬天来临之前,舒展它的绿叶,把根须深深地扎进秋季的泥土里,吸足土地提供的水分和养分,并在农家的墙头、地尾,池塘、水沟,争分夺秒地疯长。也许它们感觉到,低矮幼小的枝叶,是抵不过寒冷的冬天的。现在的生长,只为冬天的枯黄作一次无奈的补偿。

高大挺拔的乔木和低矮婆娑的灌木,在瑟瑟的秋风里摇曳着,尽管凭借着它们强大的生命力,就算进入冬季,也能抵御严寒霜冻。但此时,似乎也流露出几分无奈的浅浅的微黄。

房前屋后的苦楝、芒果,被染上满树的秋色。它们的叶子被秋风摇落,随风卷到皴裂的树头下,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而秋天的落叶,是植物生长一种自然现象,也正像花开花落一样,我们何必为之叹息。世间万物,又何尝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呢!

秋风过处,寒气逼人。大地的植被改换了另一种容颜,从夏的奔放回归秋的庄重。人们怀着对秋天的敬畏,以一种新的姿态投入工作和学习。也正是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收获了金黄,收获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你看,北方的果园,乃至那些起伏的山峦,苹果、柿子红得耀眼;在南方农家的村巷,小洋楼旁,那些硕大肥胖的菠萝蜜挂在树上,打开窗子,就可闻到甜甜的蜜香;蝴蝶在那里飞过,蜜蜂在那里逛过,小鸟栖在树上,垂涎欲滴。即使秋风落叶,秋意萧索,对久经风吹雨打的人们来说,又算得什么。

在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的季节里,凝视着光的点缀,水的流动,风的轻拂,露的晶莹……秋天的脚步,似乎从我的面前走过。

敬畏文章2:敬畏生命

文/月朗

前段时间心脏不舒服,于是做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这让我开始对了对生命的又一次反思,坐在医院大厅的候诊室里,漫长地等待着叫号机叫我的名字,实在等不及就去打听,在还有四五个人轮到我的时候,保安让我进了诊疗室,医生是一位高大帅气的青年医生,他果断、干练、操作电脑的速度很快,但是我的心情依然很紧张,甚至感觉心跳更加急促,我担心的是我是不是心脏真的出了什么问题,因为动态心电图上的确写着室性早搏,我首先断定的是这不是器质性的问题,我长这么大心脏一直好的,那就是功能性的,但是功能性的疾病随着日积月累也会引起器质性的,我的心脏到底是好是坏,我异常担忧,然后心跳就更加地急促,在医生用听诊器听我的心脏时,他说你心跳很快,你的食欲怎么样?你的脾气最近怎么样?再看了看我的眼球,是的,他怀疑我得了甲亢,我说我也怀疑过,但是除了心跳快,脾气最近暴躁,其他都还正常,所以医生排除甲亢。

其实这段时间,我的确很累。现在回头反省一下,我操心太多,欲望太多,我不知天命,一味地在做一些自己不能完成的事情,这是不是励志故事看多了就有的效果呢?因为我的确看了很多励志故事,比如那些女强人的故事,那些让人敢闯敢拼的故事,我难道就应该画地为牢,做着最普通的事情,享受着最普通的幸福吗?还是我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用另一个角度去考虑自己的人生,或者干脆不要去考虑,糊糊涂涂,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其实 那样也未尝不可,只是我觉得枉费了我的一腔热血,我就此平淡才是我最好的归宿吗?

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我徘徊犹豫,因为种种的原因我只能原地踏步,我只能做一点点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但是有时候人的愿望与自己的能力总是不能相匹配,所以,失落感就这样产生了,可是没有愿望,一切的一切就是那样的悲哀了,不是吗?

我是多么地想什么也不干,只是读书写字,可是那是不现实的,原来我活得越来越纠结的原因在于此,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是我想要的太多了。

从小都觉得自己不会是一个平平凡凡的普通人,这样的想法激励着自己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到头来,还是输给了平庸, 说起来可笑,也只能笑笑而已。

难道我到了要知天命的年纪了吗?这是不是知天命之前的垂死挣扎呢?

每当健康遇到了问题,我就会劝自己什么也不要干了,就好好照顾家人,所有人的健康最重要,其他都不重要,但是生活到了一个平淡期的时候,总想干点什么事情,让生活更加有意义,于是就着手干了一些事情,但是有时候会感到力不从心,不是所有的事情是轻而易举的,它需要时间与精力,或者说不从事哪个行业不知道其中的江湖,江湖都是不容易的,看来,我也是混江湖的人了。

对于人情世故,是越来感触越深,我说越长大越孤单,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我只是心灵比较敏感,感触比较深,有时候,贴心的人我们说话时是无所顾忌的,但是有时候有些场合,我已经不知道我要相信谁说的话了,被人莫名其妙地伤害的时候,我们只能不要当真,把有些话当做屁给放了。

用敏感的心感知着所有的一切,为什么我想从文,就是因为我太敏感,也太感情用事,也太脆弱,伪装自己的样子每个人都看起来很强悍,可是谁又知道别人偷偷哭泣的时候呢?

说起从文,无尽的悲凉感袭来,为什么我所看到的都是关于文人的悲哀结局呢,谁可以给我一个快乐的结局吗?是因为文人思考的太多吗?文人最初的目的只是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感受,为什么最后被名与利困扰,也许文人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独特看法吧。而名是得到关注,利是自己赖以生存的资本。如果名可以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关注,利又可以解决自己的物质问题,那何乐而不为呢?名与利越多越好,这就是人的本性,至于要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呢,就看各位大神自己的了。

再说说我那天在心血管内科看病,五六个患者在等待,都是年纪大的,我是年纪最小的,还有一位老爷爷是坐着轮椅的,他已经很久没有换过衣服,洗过澡了,因为大小便无法自理,照顾的人也嫌弃他,所以他身上的味道可想而知,他的双下肢水肿的特别厉害,上身也有水肿情况,医生说他必须住院治疗,因为情况的确很严重,再一个住院也可以报销,儿媳妇和孙子立即答应住院。

还有一个大爷,来医院时已经非常颓废、虚弱,趴在医生办公室的桌子上,无法正常谈话,医生看了他的化验单,说肾脏也有问题,心脏有问题,白细胞极低,让他赶快转去急诊,家人扶着老大爷离开后,医生说怀疑他是白血病,很危险,所以让他赶快去急诊。

生命就是这么的脆弱,我敬畏生命,我不喜欢无病呻吟,我也不喜欢故作矫情,我记录着我眼睛里的一切事情,因为我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看法,并且我喜欢说出来,这有点孤芳自赏,但是我就是想用一颗敏感的心记录属于我们的世界。

敬畏文章3:敬畏心

文/陈广胜

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是最可畏惧的。心存敬畏,是对理性和良知的秉持,让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禁为。只有知晓前行又懂得停步,知晓获取又懂得放弃,这样的人生才阴阳平衡。

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有这样的风范。可孔夫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康德手指头顶的璀灿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

两位先哲并非生来胆怯,更非见识浅陋,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多了一颗敬畏心。敬畏不同于一般的畏惧,它带有几分特别的敬重。典型的数宗教信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当然,不信教的大有人在,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过去人们眼中的许多神秘现象都得到了解答。但时代可驱除迷信,却不可去除敬畏。人可以不信某一尊神,却不能漠视神圣的力量。这与科学精神并不相悖,因为世上存在难用常规尺度衡量的信念。

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即使人被称作万灵之长,活动的范围和能量不断拓展,但因此想改天换地,未免过于自负。试看人类的伟大发明和精密制造,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无一不显得拙劣。而那些移山填海的壮举,初看热闹非凡,一旦越出自然界的容忍限度,必然遭到加倍的惩罚。可以说,人类不管再聪明,本身就是自然的作品,至今也仍是宇宙怀里成长着的幼童。

相比宇宙的无限,人在某个时点的理性是有限的,我们对世界的“未知”要远远大于“已知”。敬畏自然,就是认清人类自身的渺小,正视大自然的神圣。任何人都属于自然,自然却不属于人类。没有我们,宇宙照样存在;反观人类,却难以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星球,又怎能肆意妄为地与自然对抗?

自然界是生命的家园。虽然在这个世界上,生命没有丝毫的稀缺性,但每条生命都是神圣的,故同样需敬畏。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刻着一句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唯一的,尤其对亲友而言更是不可替代。敬畏生命,就是将人的生命摆在首位。不仅如此,还应维护人格的尊严,珍视人的自由选择和发展机会。若进一步放宽视野,对生命的敬畏不可排斥其他生灵,毕竟它们也有心跳,有痛感和悲戚,都有其存在的权利。

人在世上,还必须敬畏规律。客观规律也是神圣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力即使再强悍,仍然无法对抗规律,更别说创造或者消灭规律。曾几何时,我们高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以为能够牵着规律的鼻子走。可现实不会如此遂人意,它只给出合乎规律的答案。纵观历史,谁敢与规律掰手腕,最终败下阵来的,也必定是这位不自量力者。

如果说规律非人力所创,法则完全由人制定,是否无需敬畏?乔治·华盛顿作了很好的回答,他把就任美国总统比作“像走向刑场的囚犯”,因为将戴上比普通公民更重的法律枷锁。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这好比父母生育了子女,就无权损伤子女的身体和健康。既然颁布了法则,任何人都没有凌驾于它们之上的特权。谁蔑视法律、调戏规则,谁就是社会秩序的败坏者,就必须受到法则的严明制裁。

很显然,世间需敬畏的东西还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舆论、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这些都涉及人的基本价值观,丝毫轻视不得,也玩弄不得。对它们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庄严。

从本质上讲,敬畏与信仰息息相联。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信仰之真。毋庸回避,当今社会已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甚至需不需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因此,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力与金钱,但这两样东西最易变幻。敬畏的功利化,说明普遍缺乏信仰,意味着精神世界的荒漠化。本该虔诚以敬的东西都可用权换、用钱买,这个社会即使堆砌出再多的眼前财富,必然与真正的文明渐行渐远。

敬畏离不开外在的约束,但主要源于内心的自律。东汉杨震调任东莱太守,冒邑县令王密前往拜访,私下以金相赠,还称“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对天、对神的敬畏,或许有对冥冥之中那股神秘力量的忌惮,但在我看来更是为了心安。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条底线,这是不受良知谴责的最后屏障,是我们不能突破的界限。怀敬畏心,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做人底线的不懈坚守。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而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则是最可畏惧的。因为一切都无禁忌,那么一切都可被毁坏、被打砸、被妖魔化,于是什么房子都敢拆,什么毒品都敢添加,什么数据都敢造假,什么决策都敢拍板,什么官司都敢乱判。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将肆无忌惮,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

心存敬畏,是对理性和良知的秉持,让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禁为。每个人当然都有所求,但必须有所约束和忌惧。正如河流有了两岸的约束,才能奔向大海。我们只有不失敬畏,知晓前行又懂得停步,知晓获取又懂得放弃,这样的人生才阴阳平衡,由这样的公民支撑起的社会才健康、良性与和谐。

敬畏文章4:敬畏生命

文/黄港

最近看了一幅漫画,一女子因债务欲轻生,而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所谓的“祖国花朵”,却在一旁拍手称快。这暴露了一个问题:对生命的轻视与冷漠。

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有生命;没有生命,一切都只是泡影;敬畏生命,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敬畏生命,首先是对生命的珍惜。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怕没柴烧。”生命就像青山一样,只要活着,就可以吸收养料,绽放美丽。司马迁饱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宫刑之痛,却依旧选择对生命的珍惜,韬光养晦,最终完了鸿篇巨制——《史记》,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苏武被囚禁于荒山野岭,没有吃的,没有住的,只有羊群与他相伴,可他却选择对生命的珍惜,终于熬到了回到祖国的那一刻;季羡林的《大棚杂记》,记录了他在文革时所受迫害之深,住牛棚,吃树根,可他却选择对生命的珍惜,他曾说:“困难,只要活着挺过去,就不再难了。”他们对生活的坚持与珍惜,无疑是对生命的敬畏。

对生命要珍惜,并非是要人们贪生怕死;相反,一个人为道义而不得不牺牲,这是另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每当民族危难的时候,我们总有一些民族英雄,他们敢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为了摆脱“东亚病夫”的屈辱,敢于打硬仗,不怕死;他们为了更多人的生命而奋战,其实是对生命的另一种敬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们对生命的讴歌。一个民族之所以强大,其实是亿亿万万生命的延续;一个民族的生命,是亿亿万万个传递的火炬;他们为彼此而活,为彼此而死;这亿亿万万个生命凝聚在一起,就是对民族生命的敬畏!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许许多多个生命共同搭建的。尊重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都是对生命的敬畏。然而,我们一些“祖国花朵”们,他们生活在国家富强的“温室”里;在温室里,他们缺少感受幸福的能力,遇一点挫折,就颓废,甚至走向了自杀的不归路。据报道,一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因教授的不公平评论论文,居然选择自杀;教授对他的论文评价是否公平,难道就要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这是对自己生命极度的不敬畏。他的死,于家于国,有何意义?于家而言,他的父母、亲人从此笼罩在悲伤的阴影里;于国而言,国家把你培养到博士,所花的物力与财力,全都浪费了。

蒙娜丽莎还在对你永恒地微笑,泰戈尔的诗篇还在畅谈生命的美好,彼特劳斯的圆舞曲还在为生命弹奏。敬畏生命,让生命不止,便是活出精彩。

敬畏文章5:敬畏柳树

文/曹丽芹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来了,常常感怀与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一诗。喜欢柳的情感与生俱来,每年的春天,我都会有一个习惯,到河岸边去看柳树,看着这些被春风拂绿枝条的柳枝,是怎样绽放春天的美丽。那些碧绿的枝条,仿佛是春天的长发,拂荡着春天动人的情怀。看看春天绿柳河边的鸭子怎样初探春江水暖的。那些在春天绿柳枝条上飞翔的鸟儿,是怎样用动听的鸟语呼唤春天的。

柳树在一青一黄中,演绎着岁月不老的情怀。姹紫嫣红的春天春天,它吐出新芽,为人们把春来报。春风中,那片片飘飞的柳絮,碧绿的枝条将美丽的春天装点。炎炎的夏天,它枝繁叶茂,成为知了和飞鸟的天堂。是人们茶余饭后纳凉的好去处,童年的大柳树下,珍藏着我们儿时的童贞与欢乐。美丽的秋天,它像称职的群众演员,悄悄地将枝头的绿叶换成金黄的装束,配合田野中的水稻、麦子或棉花等“主演”们,演绎一场丰收的景象。即使是飘落,从不为飘零而忧伤,以满腔真挚的情感向人们讲述“落叶归根”的千古学说。守望秋天,守望一个成熟的梦。冬天来临时,它又像一位疲惫的路人,褪去所有令它负重的装束,安静地伫立在严寒与风雪中,守望下一个春天的到来。年复一年,它们心平气和地这样经历着一个又一个轮回。

每年的春天里,我都会在柳树是怎样抽出新芽。绽放春天绿意的。常常看着柳树上那嫩绿的新芽,我突然有一种顿悟之感。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或许都要经历几轮从低谷到高峰,再又从高峰到低谷的轮回。这种人生历练的轮回与白杨那一年一次的生命轮回,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我们每经历一次这样的轮回,都和柳树一样,在春天里绽放自己人生的精彩。给自己一份淡定与从容。像柳树一样,在风光无限的春天里,欢快地摇曳,但绝不张扬;在万物凋零的寒冬里,韬光养晦,守望春天的到来,迎接一次又一次人生的高峰。

敬畏文章6:敬畏麦苗

文/武梅

我对麦苗,一直存着敬畏之心,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为人类奉献了至少一半的食物,更是因为它的顽强与坚韧,令我无限敬佩。

一直生长在农村,中学和大学期间,又学习了生物学,对麦苗的生活习惯是比较了解的。在我们江淮地区,关于小麦的播种日期,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谚语:“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这也就是说,小麦种子下地的时候,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的深秋时节。在红消绿残,万物萧条之际,坚强的小麦,却能不畏严寒,纳天地之灵气,冲破坚冷的泥土,凌霜天,迎朔风,勇敢地探出它那虽嫩生生,却有着剑一般的锐气;虽鹅黄稚嫩,却有着铁一般骨气的苗。这本身就是一种气节。

很快,在更趋寒冷的气候中,麦苗却展开它那喜庆的笑脸,铺展成绿茵茵的地毯。那情状,是喜庆,更是一种不屈。而此时,在天地间,一切懦弱者,便都倒下了。只有那麦苗,更显凛然与力量,大有压倒一切的气势。

大雪压顶,何等苛酷的考验,唯麦苗以此为乐,这是不是一种豪迈?

小时候,曾看到爷爷,在春气抬升,麦苗将要伸展起腰肢的时候,套上牛,拉上石滚,在麦地里来来回回地碾压,把那已昂起激扬的脑袋的麦苗,硬生生地压回到地面去。我看到麦苗瞬间低头折腰地匍匐在地面,我不知道它有没有哭泣,但很担心,很心痛。我问爷爷:“不怕压坏了麦苗吗?”爷爷不回答,却硬生生地给我一巴掌。作为他的孙女,我是从来没有挨过爷爷打的。这一巴掌把我打愣了,我不知道我犯了什么错误。不过,还没等我反应过来,爷爷倒嘿嘿地笑了,说:“就像爷爷这一巴掌,哪是真打,那是爱呢。”然后,爷爷又吆喝着牛,压麦苗去了。我始终没有明白爷爷为什么用这种方式表达对麦苗的爱。然而,当第二天一早,我急切地去看那“受伤”的麦苗时,却见它更威风凛凛地站立在麦田里了。那时候,我不知道是该佩服爷爷还是该佩服麦苗,我只知道,被爷爷压过的麦苗,春后真的长得更旺,而且午季一定会有一个好收成。

于是,我对麦苗的敬畏之心从此产生,不是吗?它虽然没有“一片丹心向阳开”的艳丽的花朵,但它那“三九严寒何所惧”的凛然大气;它那越挫越勇的坚强;它把一切奉献给人类的无私,如何不让我们敬佩!

敬畏文章7:敬畏食物

文/马亚伟

小时候,我在姥姥家吃饭。偶尔有饭粒掉到地上,姥姥立即弯下腰,捡起地上的饭粒,放到嘴巴里吃掉。姥姥对食物极为珍惜,如果谁糟蹋了粮食,她会捶胸顿足地说:“老天爷呀!可了不得了!”她固执地以为,浪费了食物,就是冒犯了老天爷,是大不敬的,不可饶恕的。

母亲说,挨过饿,才知道珍惜粮食了。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年,麦子大丰收,母亲高兴极了。可是,她不会浪费一粒麦子。打麦场的周围,还有一些麦粒。炎热的午后,母亲俯下身子,开始捡拾散落的麦粒。她脸上淌着汗,也顾不得擦一把。忙了半天,只捡到一盆底儿麦子。母亲直起身,非常有成就感地说:“又捡了这么多!”

我的姥姥和母亲一定是对食物怀有敬畏之心的,即使后来生活富裕了,她们也从来不肯糟蹋食物。姥姥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她这一生,没有吃过山珍海味,粗菜淡饭对她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母亲经常来我这里小住,有时我会带她去餐厅吃饭。每次吃完饭,不管当着多少人的面,她都会旁若无人地打包,收拾得餐桌上只剩下白花花的盘子。

母亲在农村生活,深深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所有的食物,都是大自然的恩赐。一粒种子,要在漫长的时光里,扎根肥沃的土地,吸收阳光雨露,再加上农人的无数汗水,才能孕育出粮食。养一只鸡,养一头猪,要把它们当成家庭成员一样,付出心血,付出感情。最后它们成了我们口中的美食,也要心怀敬畏地吃掉。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面对食物开始肆无忌惮了。其实仔细想想,胃的深层记忆里,还留有饥饿的印记。不由想起电影《1942》,人们饿得饥不择食,草根、树皮,能吃的吃,不能吃的也吃。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像我们的祖辈一样,珍惜食物,敬畏食物?

敬畏文章8:山歌的神性

文/钟伟凤

敬畏大自然就是神性,而敬畏之心的产生来自于生活中的许多细微处。天上的云,流动不止,永在变化;水中影,似实而虚,虽静而动;晚间景,随光浮移;山中涧,清澈欢快……还有山歌。

山歌是即兴演唱。在湘西,打猎有歌、采茶有歌、出嫁有歌、祭祀有跳神歌、死人有丧葬歌、起屋唱上梁歌、下河唱打鱼歌、喜事唱斟酒歌。各寨子里的人“无人不歌,无事不歌、无处不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苦者歌其心、爱者歌其情”。

红石林的岩石是不会唱歌的,可嵌在岩石上的鱼化石引领人们探求过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山里的汉子幺妹儿热情好客,主动约我们对歌,他们是“信手拈来即为诗,开口浅唱就是歌”。幸好随行中能歌善舞者诸多,说唱就唱。山歌惊魂,可惜狐仙都去了天门山,否则对歌的青年才俊只怕挪不开步子前行了。

惊飞的山雀盘旋在头顶发出惊喜的“叽叽”声。

一位年过七旬的长者走到队伍中央,舒展开被风吹皱的面容,骄傲地说:只要你们愿意听,我可以一口气唱上大半天。在大家有些质疑的眼神中,我相信生在大山长在大山的他拥有这份积淀——或是交叠飞舞的蝴蝶,或是鸟鸣、犬吠,甚至追逐的牛羊、风吹响的树叶、盛开的野花,砍柴声、流水声……一切都是山歌的源头,一切又都是山歌的载体。

没有污染过的声音,是最本真的声音,是赤子的声音。回到这种状况与本来就是这种状况是不同的,只有生活在这的人才具有这样的本真、这样的灵性。

我的同学、来自土家族的鲁絮曾经写过一首名为《魂牵梦绕吊脚楼》的山歌:

“阿哥捧米酒,让我醉在吊脚楼。米酒竹筒装,土家风情藏里头。米酒任我喝,阿哥笑容好憨厚。千里做客张家界,魂牵梦绕吊脚楼……”

他说他们日常的生活就是这样:喊了就来神了,唱了就有劲了。苦着累着的日子,就在这歌声中,有滋有味了。

澧水船工号子不是山歌,但与湘西山歌一样是在生活中即兴编唱的,音调多带有山歌风味。河流边是人类最初的定居之地,从剧烈残酷的狩猎一直到农耕生活,一直陪伴人们,是人类重要的记忆。澧水流域和沅江流域将它的风情融进了湘西人的灵魂。人们常常在古镇的青石板上或吊脚楼下,看澧水河中千帆经过,船工号子也因此扑面而来。

澧水古为湘西北主要交通干线。早在上古时期,欢兜流放崇山,就是绕过大山森林以避恶兽毒蛇之侵,从澧水而上的。此后历代王朝征剿武陵的农民起义,至少有100万军队赖此河道推进。

走近码头,眼前仿佛呈现昔日盛况——船舶近千,桅杆林立,人流如织。卸完货物的船只,逆流而上,纤夫们拉着纤绳,唱着号子,一步一铿锵,一步一叩首,歌声在天门山上空久久回荡。

美是有浸润性的,能唤发人的神性。

是日,屈原乘船至天门山下,对突然横在澧水之南的万丈绝壁上的那一孔“天门”激动得狂呼大叫:“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令飘风兮先驱,使冻雨兮洒尘!”译文是:“天门大打开哟!乘着乌云出来!叫狂风在前面开道,叫暴雨为我打扫!”

停留在老宅屋檐下的蝙蝠兴许也听到了这句话,那些挺拔在古镇的樟树将它的记忆嵌入深凹的木纹里,而睁大眼睛安静呆在桐树上的白猫,深藏在它眼眸里的忧郁如同此刻的我。

敬畏大自然就是神性,山歌源于大自然,神性就融在歌声里。

走一段路,得一处景,听一首歌,不需要雕凿,亦无需修饰,魂在哪,神性便在哪。

敬畏文章9:那山,那水,那人

文/媚夭

怀着丝丝的敬畏,重重的向往,走进美丽的古城凤凰,走近了沱江。

沱江水依旧清亮,泛着沈先生笔下描述的那种豆绿色。沱江边上,我看到唯一的一架水车,但现在,它已经不作原来的用途了,而是一家小酒吧的招牌。这架古老的水车,静静的站立在这家酒吧的门前,面朝沱江,似乎沉浸在往日的欢快中。

一位穿着碎花布衫,在江边安静的埋头清洗衣物的小女孩,长长的黑发在脑后束起一个高高的马尾辫。恍惚中,她是翠翠么?当然不是,她应该比翠翠幸运。因为她生在了好年代!

少不了沱江泛舟,登上一条小木船,一位年轻的船夫安静的划动双桨,微笑着,没有多的言语。江面上分散着其它的木船上,却很是热闹,年长的船夫高昂的唱着山歌或是渔家歌曲,那船上乘坐的那男男女女们,显然是对不了歌的,他们只把一张张笑脸一阵阵欢乐的笑声,回赠给船夫,回赠给眼前明媚的山山水水。

年轻的船夫对自己的缄默,似乎有些歉意,解释道:“现在只有一些长辈们还能即兴唱得来山歌了,我们年轻这一辈的人基本不会唱了。”我报以理解的微笑。我想,时代的变更,有些东西在年轻人身上,多少是会有一些改变的吧?

斑驳的古墙边,停放着一溜黄包车。泛舟上岸后,这些黄包车的主人,就会殷勤的上前询问:“坐车么?十元一趟送到城外。”只有少数带着小孩子的游客选择了坐车,大多数游客都笑着拒绝了。大家更愿意沿着沱江边走走,在古城各个小街巷里转转,这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紧邻沱江有座听涛山,听涛山右侧有条山路,沿曲折山道拾级而上,便可看见沈从文先生的幕地,那是一块狭长的小草坪。没有坟冢,只有一块石碑树立在路边,石碑很特别,是一块巨大的山石做成的,石碑正面镌刻的是沈从文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石碑顶上,摆满了来此凭吊的人们敬上的鲜花,那是人们对沈先生的敬重和爱戴。

夜间的一场小雨,淋湿了狭窄幽长的小巷,青石板铺就的路面,湿漉漉的,洇着厚重的历史。

在这样的深街小巷里慢慢的行走,时光仿佛停止了流动。两旁的小店铺招展着各式各样的古色古香的招牌,卖酒的小铺子,门口大多是这样的摆设,下方整齐的摆放着各种类的酒,上方挂满大小不一的葫芦,酒和葫芦,组成了我们常形容的一个贪杯人的形象--酒葫芦。

在一家面临沱江的吊脚楼里,我饮了古城人家自酿的米酒,当地人也称“甜酒”,那酒度数很低,香甜软糯,很合我口味,就着下酒的,是沱江里鲜活的小鱼小虾,经过古城人的特殊炸制,味道鲜美甚是可口。透过吊脚楼木制的栏杆,可以看见,在清亮的沱江水边戏水的欢乐的游人。我陶醉在甜软的酒里,更陶醉在这千年古城的雅韵里。

在街头巷尾稍宽扩一点的地段,一些小摊,一字儿摆开,守这些摊位的,多数是一些大婶大嫂们。面前摆一个大簸箕,上面铺一方色彩鲜艳的布,彩布上摆放着她们经营的各种地方特色的小物件。比如:手工编织的钱包锦带,或是手工打制的小银器。

这种小摊上经营的东西都很便宜,大多数人只是看看,买的很少。有一位大妈甚是有趣,当时她从头到脚,全身齐整的穿着当地服装,在众多穿着随意的守摊人中,相当出众。当我举起相机,想把她摄入镜头时,她立马起身阻止,说道:“拍照可以啊,但必须买东西。”我不禁乐了,老人家还挺有经营头脑呢!

这些美丽的绣品织物与手工银器,大概是古城传统的手艺,因为,在每个摊位上都能看到类似的物品。守摊的大婶们大多双手不曾闲着,一边照顾着小生意,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看这位大嫂,大概刚做成了一笔生意,正专注的数着数着手中的一叠钞票,心中是不是正在盘算一天的收入呢?

具有现代感的是沿江的各类酒吧,这些酒吧多半依山傍水而建,据称,现在的凤凰古城,晚上,就是一座不夜城,那些酒吧的灯光氤氲,神秘而暧昧,传出震耳欲聋的乐曲。不少来此放松或等待艳遇的年轻人,捉杯豪饮,尽兴放歌,在这座美丽的古城里,尽情挥洒着激情,舞动着青春。

各中灯光与霓虹的闪烁,在黑色背景下流光溢彩,如此迷离,梦幻,繁华,时尚,你能想象得到这是古城凤凰的夜景吗?和白天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白天的古城是一幅清幽淡雅的水墨画,那么夜晚的古城则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临告别时,在沱江边看到一群美丽的苗家妹子,且慢,她们可不是正宗的苗家姑娘哦,这只是一群爱美的汉家女子,为了不枉此行,特穿上苗家鲜艳的服装,在波光粼粼的沱江边,留下自己美丽的身影!

唯一一个和这座古城有些不相和谐的音符,是那些晾晒在沱江边,随处可见的白色床单,给我留下不太好的印象,感觉它不应该出现在宁静安详的沱江岸边。这统一的白色,似乎在昭示着一个讯息,透着一种浓浓的商业味道。我不知道旧时的古城人家是怎样晾晒衣物的,沈先生的文中没有提及。也许作为一个外来游客,对此不应该挑剔,毕竟如今已经是一个商业化的年代。

我相信,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古城凤凰,那苍劲的山,那碧绿的水,那古朴的吊脚楼,那木船,那撑船的船夫,永远是一幅静谧的画,一首不朽的歌!

敬畏文章10:敬畏这些古树

文/光其军

树在,老成了古树,依然挺立于天地之间,经历着风霜雨淋,倒真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子……

从孔子故里曲阜回来,萦绕在心头的一直就是这些古树。它们寂寞地屹立在孔庙、孔府和孔林里,已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了。这一过程,漫长且艰辛,非人类所能坚持。面对不屈的它们,我只能报以敬畏,而它们也仿佛用沧桑的眼光注视着我。

看这些古树,大多是古桧树和古柏树,高矮不一,粗细不一,站立的形态不一,唯一相同的是都在活着,而且还会一直活下去。活着,就是存在,就有一种精神传承,想此,内心就自觉地涌出一种尊崇。再看它们,树身大多是光秃的,被天光映着,反射着一种光,隐着一些密言,令心情一下子变得芜杂。

因为岁月,还因为某些不可违逆的因素,这些古树们,有的树身,被钢板箍着;有的树身,树洞被水泥堵着;有的树身,被钢筋支撑着。这些物象,虽实不忍睹,却又正常。我知道,它们都老态龙钟,风烛残年了,还不愿被岁月打败,仍然还在顽强悲壮地延续着生命。因而,就有虬曲苍劲的树的上部,那些枝干依旧活力张扬,生动着自然,意喻着某种哲理。

而古树以苍老沉稳的姿态呈现,与我看来都硬朗且刚健,表达的都是对生命的尊重,都是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虽然表面上,它们呈现的是静止,但我知道,静止的下面,是汹涌澎湃的生命运动。至今,它们还在运动,这一过程伟大,我们不可能看见。而人的生命历程没有古树的生命恒久,当然是见证不了它们从幼苗到苍郁这一伟大且壮观的生命过程,也就无法体味它们在悠悠岁月中磨砺的况味。

古树的周边,那些飞檐彩拱的庙宇,桧柏掩映的殿庑,如岗如阜的陵墓,蚀迹斑斑的碑碣,与古树和谐且协调着,浑然成了一个整体。这些静止的物象,都在叙述着历史,苍老着岁月,都在天地间成就着生命的壮美,构成着特有的历史画卷。我阅读起来,竟是那样厚重和极其静美。

缓步走向一棵古树,就被它皲裂的树身和中间一个碗口大的树洞所震撼。这树全身都是一道道干裂的树皮,像是被岁月的刀刻下的深深的痕。而在它的深处,曾经的青春应该都是鲜活的存在。靠近它,似乎就感受到了它的欢笑,然而,待我用心贴近的时候,竟什么都没有了。唯有那树洞还张开着,像一只眼睛,阅读着来人,洞察着世界。可它里面黑黑,也不知深藏着一些什么。我只能踮起脚,将脸凑近它,鼻尖抵近洞口,深深地,缓缓地呼吸,莫名就漾起一种意念,让我突然想起,小时在母亲怀抱里的温暖和亲切。

古树前,走过的人无数,走来的人也将无数,会有多少人对其思考?可能更多的人会滋生一些悲悯,哀叹它的不幸。然而,树在,人却走了,人,究竟不如树啊!树在,老成了古树,依然挺立于天地之间,经历着风霜雨淋,倒真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子。面对古树,不难知道它们忍受着怎样的寂寞、清贫和诱惑?古树不言,以它的挺立,傲然于世上,该是它在幸福地享受孤独,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修行?

世事无常,生命有限。古往今来的人们,无不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寓于树木,以期万古长青,留下精神。如此,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复杂,这时,树不仅是一种象征,更是成为了某种化身。

敬畏文章11:敬畏自然

文/彭忠富

在大约50年前,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拿到滋贺县一块山林地建造工厂,工厂后面是赤松林。工厂建成后的第一年秋天,林子里有很多松茸,员工们采集后在森林里煮火锅。大家以为多了一笔财产,非常高兴。但到了第二年秋天,那地方树起了一块牌子:“禁止采集松茸!”而且周围拉上了绳子。原来前一年稻盛和夫他们做火锅的味道飘到了村落里,村民们就采取行动了。

这块山地已经归稻盛和夫公司所有,村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说,这周边生长的松茸都为村落的人们所共有,不管土地所有者是谁,谁都不能任意采集。如果要采,必须投标购买。想要松茸,在它还没长出时就要提出申请。“这一带的松茸我要买”,付钱给村里,这钱归全村人所有。这是规矩,特别不允许“我啊我”的强调个人。这是日本自古以来的风俗,是维持村落秩序的优良规则。日本的山村能够长期保持原貌,不曾荒废,靠的就是这样的规则。

然而在中国,这种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却遭到了破坏,留下的后遗症比比皆是。当年红军过草地家喻户晓,这块草地位于川西北若尔盖地区,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草地实则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这里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垠,连本地藏民也不敢轻易地去尝试穿越草地。从自然气候学的角度看,这块草地就是调节川甘两省等邻近地区局部气候的关键所在,也给动植物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为保持当地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红军经过的草地早已经改变了模样,沼泽里的水被人为排干了,沼泽变成了草原,很多高原海子都逐渐消失了。由于过度放牧、采挖虫草、鼠害等原因,若尔盖草地已经出现了沙漠化现象,且面积逐年扩大。届时沙尘暴一起,借助风力瞬间即可到达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将深受其害。追根溯源,这都是破坏若尔盖湿地环境带来的罪孽。然而本地人还没有意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所在,前几日新闻中我们还看到,四川芦山县、宝兴县利用政策漏洞,大肆砍伐原始森林,破坏大熊猫栖息环境,将导致大熊猫栖息地愈加碎片化。更重要的是,这些地区曾发生过地震,生态环境本来就很脆弱,砍伐原始森林这就是在砸子孙饭碗哪!

一些国家的山村里有许多光秃秃的山丘,而日本的山村却森林茂密。从前日本农村用柴薪作燃料,而这些柴薪都是树枝。把大树锯断当柴火当然效率更高,但村民们不这么干,他们只砍树枝,甚至只拾落到地上的枯枝败叶。所以,森林没有遭到乱砍滥伐,完好地保存至今。他们有一种智慧,知道人不可以征服和掠夺大自然。彼此抑制自身欲望的膨胀,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最终实现共生共存。在自然面前,其实人类是非常渺小的。我们只有对自然保持一种敬畏之心,才能跟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平安健康地一代代延续下去。

敬畏文章12:敬畏太白山

文/白忠德

我摘了太白山的一朵云,把它带回家,夹进书里,作了书签。我一页页地读书,就是在一次次地走近太白山。

我是在秦岭的怀抱里长大的,却在很长一段时期不知道秦岭,却早早地知道了太白山。爷爷那时常给我们讲太白山,说是打猎的人、挖药的人进山前要焚香敬太白神、药王爷,祈求神灵保佑;要把岩石称“胡基”,把风称“霎霎”。如若不敬奉,或心怀不诚,或存有贪婪邪念,不说特有术语,立时狂风大作,浓雾弥漫,滚木礌石,轻则迷路寸步难行,重则有去无回丢了性命。爷爷是把太白山挂在嘴上,经常唠叨。年幼的我出于好奇,出于胆怯,出于知识的贫瘠,一下子记住了太白山。

后来上初中学习中国地理,才知道秦岭,知道太白山是秦岭主峰,遂对秦岭刮目相看。朦胧神秘的太白山也在我的大脑里鲜活生动起来。

太白山是一座文化的山,一座宗教的山,一座灵性的山,一座朝圣的山。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在此留下千古名句。大儒张载仰望攀登太白山,顿悟思考,开创一代关学。大熊猫、金丝猴等众多世界知名的动物齐聚于此,太白草药更是广为传扬。生命的大气息、大气象让我惊异。如果说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太白山便是父亲山中最为优秀、最为博大、最为深邃的儿子,吸纳孕育着秦岭的精华和龙脉。秦岭的大美、秦岭的神韵、秦岭的旷远,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科考者、探险者前来探访朝圣、荡涤心灵,完成一次精神的飞升与净化。

多少次的仰慕,多少次的心仪,多少次的膜拜,终于成就了这次太白山之旅。怀着虔敬,怀着卑微,走进太白山,把我的心、我的眼、我的耳融进太白山。听鸟儿啁啾、白云滑过蓝天的声音,看斑斓五彩的秋叶、山顶的积雪、翱翔的苍鹰、悠闲的松鼠,想象着姜子牙封神、苏轼祈雨、孙思邈寻药,感知太白山的厚重宽广与神性犷美。

登临祈雨台,我开始感到胸闷气短腿软,有朋友劝我别上了,休息一会儿返回。我却执拗地要抵达目的地——天圆地方。刚刚十月底,山下的汤峪并不冷,穿个衬衫,上板寺却开始飘起雪花。我这么坚持,是想感受太白山的南北风貌,又想体验雪中登山的浪漫。

这儿离天圆地方的直线距离也就几百米。我走一程歇一阵,大口大口地吸气,让急剧跳动的心缓下来。终于爬到天圆地方,哪知我们的脚步跑不过浓雾,山山岭岭已被它遮个严严实实,啥也看不见了。周围是悬崖,吓得我不敢动弹。匆忙拍照留念,开始返程。

回到下板寺停车处,刚才登山的反应没有了,却出现了头疼。休息了半小时,人到齐了,遂登车返回。行了不足半小时,胃里开始翻江倒海,导游把我从最后一排调到了第一排他的座位,又给我的肚脐眼贴了防晕贴,我还是吐了,吐在塑料袋里,又下车去吐。感觉好一些了,昏昏沉沉地睡去。快到汤峪时又开始呕吐,导游说还有十几分钟到达。这十几分钟是我人生中最为漫长的十几分钟,我在心里默念着:车快一点,再快一点!煎熬着回到宾馆,冲进卫生间,又开始呕吐,却只有红殷殷的东西,也许是震坏了喉咙里的毛细血管。

衣服裤子都没脱,就那么瘫在床上,随手拉个被子盖上,把头捂得严严的。像一条死蛇,一动也不动地躺着,头痛得像要爆炸似的。大脑却异常活跃起来,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要强与执拗没有了意义,在大山面前的贪婪和攫取,是要犯致命错误的;也突然理解了爷爷言及太白山时的圣洁与肃穆。那些挖药人、打猎人、探险者一拨拨迷路,甚至丢掉性命。原来他们与我一样,缺乏对这座山的敬畏和尊重,只想着从这里索取占有,乃至征服。

人类是虚妄的,人类也是微小的。太白山以一种无情甚至有些极端的方式惩罚教育着我们,让我们懂得对一座山的谦卑,懂得对一座山的敬畏。

我摘了太白山的一朵云,把它带回家,夹进书里,作了书签。我一页页地读书,就是在一遍遍地朝圣太白山,敬畏太白山!

敬畏文章13:那些低头的稻穗

文/韦秀琴

敬畏生命,敬畏别人,敬畏一切真善美……

阳光灿烂,把那绿油油的稻田弄成亮眼的翠绿。蝉声越来越热烈,似乎要把宁静的田野吵成一锅粥,才足以表现它的热情。

走在乡间小路,静静地欣赏着夏天带来的这一片美景。经过了春天的精心培育,稻花飘香之后,稻田渐渐沉默起来,只有不时的蛙声在跟那蝉声对唱。

密密匝匝的稻田里,我看见了一些低头的稻穗。它们深深地弯下腰,不再直立着身子,似乎在努力思考着问题。那些饱满的颗粒闪烁着成熟的光芒,让人感到丰收的喜悦。

这些低头的稻穗,在春天的时候,还是一株株低矮的禾苗。青翠的叶子直直往上长,一副斗志昂扬的样子。它们把头举得高高的,四处张望,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想努力地探索什么。

春天的阳光温柔抚摸着禾苗,灌注更多的营养。雨水慷慨地滋补禾苗那纤细的身子。禾苗叶子越来越繁茂,先前稀疏的禾苗挤挤挨挨,越来越茂盛。

农民们那勤劳的身影在田间忙忙碌碌。有的挑满满的一箩筐肥料,在田坎上来回穿梭。粗壮的手在不停挥扬,那是在喷洒肥料。还有的拿着镰刀狠狠把那些野草割掉,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小心翼翼。他们的脸被太阳晒得通红,他们的额头流下一串又一串的汗珠。

这辛苦的场景,慢慢成长的禾苗看在眼里,深深知道它们的成长凝聚着多少人的汗水。它们就像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一步一步地成长为沉稳的大人,慢慢记住那些为它们的成长付出努力的一切,包括每一缕阳光,每一滴春雨。它们铆足了劲,拼命生长,只有这样才能回报那些辛辛苦苦的人们。

默默地低头,向那些辛勤耕耘的人表示感谢,向那些哺育它们的阳光雨水表示敬意。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别人的奉献。自己没有资本高高昂起头,目空一切,盲目自大。连身旁的小小青蛙也不敢藐视。

也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几株直挺着腰杆,精神抖擞地望着一切。在渐渐弯下腰的稻穗中,这几株稻子显得鹤立鸡群,引人注目。它们觉得很了不起,觉得那些低下头的稻穗是那么卑微,连个头都不敢抬一下。

正在得意洋洋之时,“嘭”的一声,连根拔起,几棵高傲的稗子被农民有力的双手一抓,扔到远远的沙石上,被灼热的太阳烘烤着,不一会儿便晒得枯黄,没了先前神气的样子。

其实,高高昂起头的并不是稻子,而是野生的稗子。这些稗子混在稻子中间,在禾苗青青时不容易被辨认出来,吸取阳光,吸收丰富的营养,但它们不思生长,高高在上,于是天长日久,那个丑陋的本质就自然而然地暴露出来。怪不得农民兄弟一发现这些可恶的稗子,便一举清除干净,容不得这些害群之马。

人又何尝不如此呢?平时喜欢颐指气使的人,总是喜欢高调,有了一点成绩就夸夸其谈,生怕别人不知道,就像那棵稗子一样,从不低下头思考些什么东西。对任何事物,他们都是那样不屑一顾。即使犯了错误,他们同样肆无忌惮,结果是自食其果,无人同情。

我们就认认真真做一棵低头的稻穗吧,敬畏生命,敬畏别人,敬畏一切真善美。也许世事烦扰,人生难免出错,多低下头反思自己,我们总会获得别人的尊敬。只有生命的质量饱满了,我们才会真正地低下头,默默做好一个人。

敬畏文章14:敬畏生命

文/黄计芳

一切生物皆有生命,生物有植物与动物之分,其中的动物又有着低级与高级之别,人类显然归属于后者,也就是常说的高级动物。人类只所以高级,只因有自己的思维意识,而其它动植物恰恰相反,当然也谈不上对生命的敬畏与否了。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报道说一对闺密在水库边游玩,当其中一位弯腰系鞋带时,在其背后的所谓闺密突然将其推入水库中,经过一阵推抓,两人皆溺水而亡,这一切被水库里的监控全部记录下来。观此情景,真是令人不寒而栗。且不论因何原因导致此悲剧的一幕,单就推人者的行为推断,在她的内心,生命早已消逝了,哪还有对生命的一丝敬畏?

当然,社会上无视生命,视生命如儿戏的人只占极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珍惜生命的,包括对自己和别人,甚至有的人对动植物也是爱惜有加,他们的确对生命充满着敬畏。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这些日子里,多部有关的纪录片相继播出,有力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对志愿军烈士生命充满敬畏的无数感人画面,其中一批批被祖国庄重接回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得到高规格安葬,正是对他们宝贵生命的深深敬畏!

现在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不断漫延,世界何去何从处于关键时期。虽然中国取得了战疫胜利的战略成果,人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卫,无数的新冠肺炎患者得到彻底救治,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生命的敬畏,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感染人数急剧增加,二十多万人被病毒夺去了鲜活的生命,各州医院人满为患,医生护士纷纷争扎告急,这时的联邦政府却视而无睹,不予理采,这哪里象整日标榜人权至上的民主政府!?人们的生命权被他们践踏至极!美国患者的生命是多么苍白无力,多么无助!对生命的敬畏,在美国联邦执政者眼里,早已荡然无存。

保尔·柯察金告诫人们:‘’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这样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期特洛夫斯基在其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说的这段名言字句间深藏的正是他对生命的无比敬畏。

如今,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敬畏我们的生命,珍惜我们的生命,从而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生。

敬畏文章15:敬畏古树

文/刘霞

老人说:古树是有灵气的。一棵树是一个村子的灵魂,一个枝桠代表着一个生命。有古树的村子就有灵气,有灵气的地方就出人才。

古树的生命力特别顽强。我见过一棵树,枝干烧成了黑炭,只剩下一点点皮,却倔强地伸展着最后的枝桠,用尽全力,将花朵孕育成一串串果实。它将果实高高地擎着,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怀抱着仅存的一点希望,期盼着儿女的到来。面对这样一棵古老的树,我们的心在颤抖。为什么不能早一点来看看它?就像看看咱们年迈的父母,帮他们洗洗脚,疗疗伤也好啊

……

古树是乡愁的符号。那些高高的山岗上,一棵树巍然地耸立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不知道给多少迷路的人指引过方向。村子里的人迁走了,院落沉寂了,古树却还在守护着原始的村庄。古树在,乡愁的记忆里就永远是一片葱茏。那些以古树为名的村子,更是远在天涯海角的游子们心中的牵挂和骄傲。譬如:大松树、枫树湾、柏树屯、槐树坳……每一个这样的村子,一定会有一棵上百年的古树;村里的每一个人,一定都愿意滔滔不绝地向你讲述关于那棵树的故事。

古树是历史的延伸。每一棵古树都经历了无数朝代的更替,见证过血与火的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棵树,也许替红军抵挡过无数的子弹,也许掩护过受伤的老百姓安全撤离;有些树洞里,甚至还藏过解放军的枪支弹药和宝贵的粮食。这些古树都曾经历过无数的沧桑,它隐忍着悲痛,常常死过去,又活过来,哪怕被岁月折磨得粗糙无比,甚至扭曲了自己,折断了腰身,但它宁可委屈自己,也要把绿荫留给后人,把绿色的希望传递给子子孙孙。

古树是文化的传承。在麻城市中馆驿镇水月寺中学,有一棵400多年的苦槠树,相传是明代诗人梅之焕亲手所植。梅大学士不光栽种了一棵树,更种下了一种文化的精髓。他在水月寺中,面对清风晓月,和住持一唱一和,思绪飘飞,激情碰撞,“水月寺鱼游兔走,山海关虎啸龙吟”的绝妙对联,如今还铭记在当地人的心中。因为他的精神标杆,这里成了一所闻名全市的育英中学,培育了许多杰出人才。走出这所学校的人,都曾在这棵树下读过书,下过棋子,这里曾是他们的精神乐园。每到夏季,孩子们要毕业了,许多家长就会前来朝拜这棵古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祈祷状元种下的古树能给孩子们带来好运。

敬畏古树,就是敬畏大自然。保护古树,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古树,是一个民族的根源,是一种世代延续下来的希望。它见证过风云变幻,它铭刻了悲欢离合,它伤痕累累,它很累很累,却从不愿倒下。它努力地生长,努力地吸收着废气,喝着污垢的水,披着一身的尘埃,却吐露着沁人心脾的清香,默默地做着空气的净化师。它孤独地站立在岁月中,默默无闻地为来来往往的行人遮风挡雨。

它不喜欢现代化都市的喧嚣,更不喜欢无边的雾霾笼罩,它离不开山清水秀的田园和村庄,更离不开生它养它的故土。如果有一天,你移走了它,但移不走它的心。它撑开多大的伞,它的根就会延伸到多远。如果你路过一棵被水泥混凝土紧紧包围的大树,请你倾听一下它急促的呼吸,它很渴,它闷得发慌。它的呼吸不畅了,它的叶子枯黄了,请你伸出援手救救它吧!

一棵树,可以诠释人世间最美的真情。一座城市,也因为一棵树而名扬四海。无论是席慕容笔下那棵开花的树,还是张艺谋魂牵梦绕的那棵山楂树,都曾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记忆。古往今来,那些动人的故事,那些割舍不下的亲情、爱情和友情,都曾经在一棵树下,得以尽情地释放。多少年过去,物是人非,但我们还记得那棵树,常常想起它,就像想起我们的亲人。是的,树是我们人类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有它,心中就会有依靠。

一个城市,最美的地方,一定是古树成群的地方。因为有古树的存在,所以更增添绿色的底蕴和内涵。那些古树,就像镶嵌在城市四周的珍宝,带着纯朴的气息,文化的气息,静静地等着我们去寻觅,去挖掘。我们的老祖宗把古树当神灵一样供奉、保护,就等着我们去发挥它最大的价值,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世人。

从此以后,当你再路过一棵老得掉了牙的古树,请你对它肃然起敬吧!认真地审视它,就像审视我们的灵魂,然后,再想想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先烈,你就会觉得它无比的亲切,心中也会泛起绿色的涟漪……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