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的文章

请欣赏友人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友人的文章1:飘香柘皋

文/李夏

几年前,与友人同游柘皋,他将我领进了一间老酒坊。这酒坊有近70年历史了,在那里,我头一回看见了古旧的窖池及酒糟,甚是惊艳。可以说是一缕酒香引我来到古镇的。

在巢湖,乃至合肥市范围,柘皋称得上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西周和春秋。午后,我们徜徉于柘皋大桥上。友人告之,这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其前身却是春秋时一座简陋的木桥——孔难桥,它因何得名呢?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准备在柘皋一带讲学,他们驱车疾行,岂料欲速则不达,马车从孔难桥翻落河中,随身携带的书简全被河水浸湿,落了难。弟子们将其捞出,晒在河边的土墩上,此墩又因此得名晒书墩,我们在河边找到了它——一面斜缓的青青山坡,生长着绿树和一些庄稼、菜蔬。然而一缕缕书香文气却氤氲浸染,漫漶2000余年。上世纪40年代,青年鲁彦周从柘皋走出,问鼎文坛,终以《天云山传奇》等佳作巨着,为安徽矗起了又一座大山。

今年秋天的一个早晨,我们特地赶往柘皋去吃早点。行走在古镇的街道上,两旁多是古旧的徽派建筑,据说最久的建筑已有400年历史了。走到古镇的中心地带,兀地看见街口立有一块“北闸老街”石碑,前面就是一条不太宽的青石板街,青石路面光滑如镜,路中央还留有或深或浅的独轮车车轮印,记录着那流逝的光阴。街道两侧多为一阁一底楼舍,上层居住,下层是门面,老房子斑驳的墙体上,“胡德成缫丝店”“桓记号南北货”这样的字迹依稀可辨。

号称“天下第一铺”的李鸿章当铺也坐落在古街中段,店铺前后有三个大开间,三座高大的石门门额正中间雕刻着八仙图,虽然历经百年风雨沧桑,这些图案依然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看着走着,却嗅到了一阵阵香味,那是香油和食物混合的香气,我们蓦地想起此行的目的——吃早茶,这是当地人的说法。在老街上,无论是修葺一新、装潢考究的“迎湖轩”,还是那种上门板的早点铺,都经营“早茶”生意,我们选了一家大众化的早点铺,进门落座。店主介绍道,柘皋的早点小吃,随便数数就有十几样:面皮、狮子头、鸡杂碎泡饭、响淋锅巴、鸡蛋锅贴、拌千张、生煎包、油炸麻花、三尖子包油条、芹芽馅春卷……其中,柘皋早点的代表作之一“面皮”,独具风味,它根据食材的不同分为“面面皮”和“米面皮”。柘皋面皮中还有一种叫“凉皮”的,它用绿豆和荞麦做原料,入口绵润、滑、酸、辣、香,五味俱全。相传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在庐州停驾几日,当时庐州府的巢县籍官员进贡了柘皋野猪肉炒面皮,乾隆吃后赞不绝口,挥毫题下“面薄筋光,鲜酸辣香”八个大字,柘皋的早点由此声名远播。

面对桌上色、香、味、形俱佳的柘皋美食,我们食指大动,尽享口腹之福,直至离开古镇后,依然是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一路上我在想,如果将合肥周边的环巢湖十二镇串联成项链,无疑,柘皋堪称其中一颗耀目的明珠。

友人的文章2:蒌蒿满地河豚鲜

文/马浩

前两年春,一友人邀我去扬州吃河豚,恐于童年时的心里阴影,遂微笑作罢,至于河豚如何鲜美,道听途说而已。

儿时,村里有一人民子弟兵,回家探亲,回部队途中,误食河豚死于非命,消息传到村上,一时成了街头巷尾的谈资。他家就在学校附近,每次经过,总会吸引着我的视线,让我心生好奇,好奇于河豚的神秘与恐怖。

王任叔有一篇小小说《河豚子》,读时,莫名地联想到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小说记述了一位父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得知河豚可以要人命,便弄来一篮子河豚,狠下心来,想让家人做个饱死鬼。当他晚上回家时,河豚还在锅里煮着,家人要等他一块儿吃,一夜醒来,居然求死不得,估计河豚子在锅里煮久了,毒性大减。

我所以拉拉杂杂写了这些,无非想说,河豚的毒性虽足可夺人性命,只要烧制得法,大可放心吃。话又说回来,倘若河豚没有了毒性,想来也不会如此鲜美。无限风光在险峰,大概吃河豚的人,要的就是那种无畏的劲头,似乎也传递了某种人生态度。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我总觉得饕餮之徒苏轼,对着春江的美味河豚不会无动于衷,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人是喜食河豚的,能发明“东坡肉”、“东坡凉粉”的他,或许自有他一套吃河豚的好法子,亦未可知。

公元1038年,诗人梅尧臣在范仲淹席上,讲述河豚美味时,忍不住赋诗慨叹:“春州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李时珍在《本草集解》中曾提及宋人严有翼的《艺苑雌黄》:“河豚,水族之奇味,世传其杀人,余守丹阳、宣城,见土人户户食之。但用菘菜、蒌蒿、荻芽三物煮之,亦未见死者。”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一物降一物,解河豚之毒的“秘方”或许就在春日的江滩,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或已做了暗示,“蒌蒿”“芦芽”之类的便是,正好有严有翼的《艺苑雌黄》中的条目可以佐证。在扬州,我有一文友,他曾写过与师傅一起钓河豚煮食河豚的趣事,能记述这段过往,就说明了他吃河豚是没事的。

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的琼花,二十四桥明月,瘦西湖风光,扬州花裤腰的“春花”,更重要的还有美味河豚。扬州的江都南濒长江,有着不短的一段江岸线,沿江一带盛产河豚。江都民间历来就有烧河豚、吃河豚的习俗,每至清明时节,河豚之香飘漫江边。

扬州人烹饪河豚,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河豚烧黄花草最为著名。新鲜的黄花草叶,热油焙过,兑入熬制好的老鸡汤,与河豚同烧,据说味道不同凡响。河豚的毒在肝、肠、卵等内脏里,小心去除干净,也就无大患了。春日,不妨呼朋唤友去体验一下。

有机会,我想也该让自己走出童年阴影,知味河豚鲜,不再纸上谈兵。

友人的文章3:父亲的包

文/程堂义

QQ头像一闪,友人发过来一张照片,是一个平平常常的黑包,上面有几行醒目的字:人民教师,无上光荣——第十三个教师节纪念。正疑惑间,友人又发过来一段文字:我爸还在用我给他的包,近二十年了。我这才注意到包的下方还有一行小字:一九九七年九月十日。1997年到现在已有18年了。一个包用了18年,而且还如此之新,我的心里不禁有了一股暖意。

其实,友人的父亲我并没有见过,只是在和她断断续续的聊天中,知道她的父亲已是杖朝之年,年轻时参过军,部队的大熔炉锻炼了他坚强刚毅的性格,生性耿直;还知道友人还在襁褓里瘦弱得如同一只病猫要被重男轻女的祖母遗弃时,孝顺的父亲第一次顶撞了自己的母亲,把女儿紧紧地搂在怀里。每每友人说到此事,我都能感受到这位父亲对女儿不一般的爱。

女儿在父亲的慈爱中一天天长大,她回馈点点滴滴的爱,都被父亲当做无价之宝一样地珍藏——那个包并不大,根本装不了多少东西,款式也已过时多年。但父亲却一直舍不得丢掉,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这包里装满了浓浓的爱。

友人说,其实父亲有不少包,大的小的,皮的布的,但他基本上不用,只要出去的话,一般都带这个包。生活的波折,让友人遭受了一些打击,曾经有段时间一下子瘦了十几斤。每次一回家,父亲总是心疼地问:“怎么又瘦了这么多?”然后就是默默地看着女儿,似乎想为女儿分担忧愁,但却又无能为力……直到有一天母亲对她说,你要知道,现在对你来说,幸福只是迟到了,它不会永远缺席的。你看你爸现在还在用你18年前给他的包,想想那时的你多快乐,多幸福呀,他就是相信你还会回到以前那样的。“原来,父亲还在用这个包,是在鼓励我忘掉过去,重新振作起来。”友人恍然大悟。

是呀,父爱是无言的,却又包藏得太厚太久。惟其如此,当其不经意间绽放之时,竟如此绚烂夺目,强烈厚重,穿骨透髓,久已渗入源远流长的血液之中……

只是岁月不停息,我们慢慢地茁壮成长,可岁月却让老人朝着反方向与我们背道而驰。友人说,父亲老了,头发渐渐地花白了,牙齿越来越不利索了,耳朵也渐渐地听不见了。这次带他来城里就是为了配个助听器。上车,看到父亲手里的那个包,往事就像逆行的桨,劈开生活的雾霾,把许多年前的快乐一下子推到眼前。虽然老了,但父亲对包的爱惜却依然如昨:他轻轻地拉开拉链,小心地从包里拿出东西,然后慢慢地合上,轻轻摩挲,似乎是在呵护一件再珍贵不过的物件……看着父亲的动作,想着父亲日渐苍老的身体,友人不禁背过脸去,任泪水流下……

我忽然很想去看一下、抚摸一下那个包,不为别的,只为感受下那无言的、像大山一样庄重静穆的父爱!

友人的文章4:友人让你惜缘

文/童心如蝶

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以不同的方式去翻动一页页尘封的缘,记忆里留下了许多不为我们所预料的缘。

或许交友也要有一定的缘分,也需要一种心灵间的默契和融合,一种相互间的理解和宽容,我和虹就像两滴在空中相遇的雨水,偶然而短暂匆匆邂逅。

与虹相知,缘于她身上的很多个“与众不同”。虹是远嫁过来的少数民族媳妇,和身边的“他”在大学时就有着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那少见的姓氏和绕山绕水的家乡话更让虹显得特殊。而虹善解人意,宽容大度的情怀更是深深吸引了我,虽然她比我小,可慧眼的她却识别了我这个徒有虚名的“大姐”,说我的性情如同家乡的二妹,任性且依赖性极强。有这样一位能干“大姐”呵护,我自然乐意扮演小妹的角色。

慢慢地我们成了好朋友。自认为 “小资”情调极浓的我,生活中追求完美主义,喜欢写写、画画,安静地享受生活。而虹则爱闹爱笑爱玩,活泼热情,喜欢和大家分享快乐,属于个性张扬的女子。瞧,玩起纸牌来的她那样的忘情投入,常听到她一惊一乍或爽朗的笑声,运动场上打起球来动作又那样的潇洒、漂亮。记得那次,虹好似换了一个人,流着泪向我倾诉家庭琐事的烦恼,说那晚在我家窗外徘徊了很久,想找我说说心里话……当时看着泪流满面的虹,我感动极了,庆幸自己能走进虹的世界,成为友人生命的一部分。

还记得那年秋天,虹穿来了那件火红火红的长风衣。下班时,我说我喜欢看你风衣随风飘舞的模样。虹听后神采飞扬地骑上自行车一路疯跑,如同一只展翅欲飞的火蝴蝶。我们一路开心地叫者、笑着、追赶着。突然,虹的风衣的一角卷到车轴里了。当我俩手忙脚乱把风衣拽出来时,原先完美的衣角上却留下一串串沾满油污的口子。看着这情景,我俩相视一愣,继而开怀大笑,笑得前仰后合,引得路人一脸诧异。

兴许,我和虹彼此太相知,所以,特别在乎对方的言行。有时我觉得虹善于包装自己,显得有些虚伪,就用过激的话讽刺她,而她总是宽容地叫着笑着冲过来,轻轻地捏我的肩膀或拍打我的背,就像一位慈爱的姐姐教训犯了错的妹妹。可那一次一个小小的争执,却让我们彼此疏远了,我的固执和任性再一次的伤害了虹。虽然事后我主动道歉,但电话中虹只留给我了一句冷冰冰的话:“我不想再听到你的声音”。虹锁紧了那尚为我敞开着的心门。很长时间,她依然有说有笑,但直觉告诉我,我已不再是她心目中那位天真烂漫、需要别人呵护的小妹。我不是无情的人,却将她伤得最深。

没过多久,虹调走了,我办公桌的对面换了新的同事。只是在虹走了以后,我才渐渐体会到了她的好,忆起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才知道有个“大姐”一直装在我心里那个最容易牵挂的位置。以后的日子我没有勇气拨通她的电话,只是常梦见她的笑脸和她穿着长风衣,骑车在风中疯跑的身影。

后来,一次与虹偶遇,眼前的她剪去了一头长发,显得年轻、时尚、富有朝气,脸上依然有着阳光般的笑容。我一把拉住她的双手,泪流满面,想把压在心里的委屈向她倾诉。只见虹惊诧地望着我,然后是一脸灿烂的微笑。不知道她能否读懂我的心。但我知道,我俩彼此伤害太深,都难以越过那道深深的心坎。

朋友,请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种、每一段情缘吧!

友人的文章5:如初遇,如诀别

欣闻友人得到升迁,调至外地工作。发个祝贺和道别的短信过去。她回复说:调动很突然,很仓促,还没来得及告别就与大家分开了,离别之情很难受。是啊,大家在一个地方,平时都在各自忙碌着,相聚的机会并不多,但我们心里都清楚,彼此记挂着,知道老朋友还在那里。现在分开了,才觉得很还是有那么深刻的失落感的。好在我们都还不算老,离得还不太远,相聚总会有期的。

QQ新闻弹出谢霆锋和张柏芝终于公布离婚了,尽管那场婚姻很久前就已经千疮百孔。我想大多数人会觉得这一对儿的分开还是有些令人遗憾的,尽管与我们关系不大。但我知道不久她们都还会开始新的生活。感情的现实有时就是如此真实而冷静的。一如我的那个碰过指甲,今天终于全部长成新的了,摸着光洁而红润的新指甲,心里涌起淡淡的感动。其实,这个世界的美好和魅力正于如如此,总会有新的东西诞生和出现,哪怕我们贫瘠到一无所有,至少还会有明天崭新而灿烂的朝阳。

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全文我记不全了,其中有些段落印象很深:

有一位画家说,齐白石的画,为什么画得那么好?而且年纪越老画得越好?因为他越到晚年,对生活就越依恋,也越爱惜身边的一切。“他晚年的画,既有像是第一次看到红色辣椒的感觉,又有像是最后再看一眼的不舍之情。”

这样的描述,深动我心。

仿佛有点明白了,那些红辣椒、大白菜、小鱼小虾,本也平平常常,经常面目无光,但为什么在大师的画作里,却可以变得令人迷恋,价值连城。因为,大师笔下,画的不只是万物的表象,他与人间万物莫逆相交,一生难舍,他画的,是他的爱与珍惜。

如果,人间的至爱之情,也可以有个长相,我想,它便可以长成如此一幅丹青的模样,每一个笔触,每一滴水墨,都像至爱的眼神——最纯粹也最复杂。它既是热烈的表达,也是深长的沉默,有无比的幸福,也有难言的痛苦,如初遇,又如诀别。

初遇使人感觉新鲜,初遇之心,令爱的表达天真热烈,生生不息;而诀别令人忧伤难舍,诀别之情,令我们懂得,爱的尽头,是珍惜。

我想,人的一生,即使不能如齐白石那样至爱万物,至少,也应该这样至深至美地去爱一次,哪怕只是爱一个人、一件事、一样东西……

这文字里的感悟让我想起后城镇那个农民飞人对飞机的那份热爱之情。其实,我更欣赏的是那人那份为梦想而执着的精神,在很多正常的人看来,四十多岁的男人还那么爱玩,就是不着调,不成器。那次,我们去他的飞翔基地玩,我和他爱人也交流过,现实的生活会因为他的爱好而多少受到影响,但我感觉她还是很欣赏丈夫的,我更喜欢他们夫妻之间那种玩伴般的感觉。让人觉得她们除了正经的过日子,柴木油盐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甚至他给他爱人取个很好玩的绰号叫“东方不败”。当他请来的那个教练带他爱人在天上飞行表演时,他在地下用对讲机使坏,告诉那教练多用些高难度的技巧好好整整他的“东方不败”。无论是否他是在人前的表演还是秀,但我觉得至少他还有秀的心情。而我们身边如他们般十多年夫妻间这样的激情还有多少呢?我们在长久平静而安稳的现实生活里,又有多少人舍得为自己钟情而热爱着的事和人做深深的付出呢?

所以,如果我们心里还有一份纠结和挣扎,竟会让我觉得应该会心一笑了。无论怎样我们在已经走过了这么久的岁月之后,幸运的是生命中还有些事和人让我们不舍,值得我们付出;无论怎样我们用心热爱着,爱值得我们爱的那些所有,包括内心的这份情愫;无论怎样至少我们可以是亲人,朋友生命里重要而特殊的角色,所以谢幕之时,我们依然可以温暖的相视一笑。

就让我们和生命中的那些美好相遇了,如初见;相处着,如诀别吧。

友人的文章6:让我们拥有纯爱之心

文/雪玉娇龙

一日,我和友人聊起了《山楂树之恋》,又聊到周冬雨,自然地,话题就扯到了清纯女孩上。

我们都对周冬雨表示了认可和赞许,觉得她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清纯形象。我是女性,是与老三静秋同时代人,是七十年代人,而友人们是男性,六、七、八十年代都有,但我们却不约而同得出了相同结论。可见,对于真善美的辨识,对于清纯的认知,那是超越时代/超越性别的。

我在荧屏上看首映式时,张艺谋在关于《山楂树之恋》的答问时说:“为了找到这么一张青涩、干净、纯净的脸,他总共看过了6000个女孩的影像资料,才找到这个当年的‘静秋’。”他还说:“你看任何一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照片,都会觉得照片上的人非常单纯,非常简单,这是一种历史的印记,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有这样的面孔。”此话我相信,因为我的七十年代就是和一群十几二十几的年轻男女一起度过的,一张张青春纯色的脸至今还深深印在我脑海里,无法被忘记,亦无法被替换覆盖。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女孩其清纯性确实少之又少了,她们或不屑于清纯、甚而鄙视清纯,或者虽也想清纯,但却已没办法再清纯。因为环境和舆论、诱惑和压力、虚荣和物欲,连推带拉的地逼着她们远离了清纯,她们,是再也回不去再也做不成那样一个“静秋”式女孩了。这也是我身为一个女性,内心深感愧疚和不安的地方。

我们生活着的这个社会,由于经济的超速发展,社会已从绝对平均主义时代发展到了贫富落差巨大的时代。人与人交往不再是为情为谊,爱情也不再姓“真爱”,所有人的思维方式都被金钱格式化了。钱可以标定身价,钱可以显示政绩,钱可以决定男人的魅力指数,钱可以决定女人的价值观。钱,当然也就可以决定“爱情”了。

银幕上曾有过张瑜、龚雪式的清纯,有过初出茅庐时的徐静蕾、章子怡式的清纯,再早还有过周璇和上官云珠式的清纯。那时的她们,眼里、骨子里是一色的清澈、纯净、天真,除了女性的娴静婉柔就是纯粹的真诚,看不到杂质,看不到虚情假意,你往往就会心不由己的被那样的气息吸引,会毫不犹豫的径直去相信。这般的清纯女孩还有隔壁人家日本的山口百惠、小鹿纯子、酒井法子······清纯女孩的有无,可见其社会意义有多么巨大!假如一个社会真的难以挑出个能得到普世公认的清纯女孩了,那这个社会的信用可能也就已所剩无几了。

话得说回来,不仅是清纯女孩难找,其实这问题存在于所有男人、女人、每个人之中。

一直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是否清纯确实与自身心地的纯正度相关,心纯则眼净,心正则眼清。

以前,不那么清纯的眼睛可能还只存在成人中,而现在,“社会经验”越来越低龄化了,狡黠、老谋深算、城府深等等也已写在了年轻人的眼睛里。

哦,身为一个女性,最后,我也要为女孩抱一声屈:“要我们清纯?可你们男人自己都一个个不清纯了,整个社会都不清纯了,我们又怎能独善其身?又怎么还能清纯可人?”

不过我确信,这世上清纯女孩总还是有的,清纯的男人人也应该还是有的。在那样的年代里有,现在这年代也还会有,今后的年代也依然会有。所以,若真要找到清纯女孩,那就先让你自己怀有一颗老三和静秋那样的纯爱之心吧。

友人的文章7:三峡大瀑布之行小记

文/光风霁月

友人驾私家车带我们去观赏三峡大瀑布,车子只能到旅游点的大门就需换乘景区内部的电瓶车,难怪景区内的空气呼吸起来很舒服,这里的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又用另外一种赚钱的方式环保。

天空是那么的蓝,云朵是那么轻、那么柔和,偶尔的飞鸟鸣叫着倏然划过,仿佛把它划开一道缝隙,幻化成朵朵的白的花瓣。行走在并不鸟鸣噪杂的山林里,也需要静下心来聆听。淙淙流淌的山涧小溪,就这样催醒了山野的甜蜜,我停下脚步,闭上眼睛,慢慢深呼吸,陶醉在这袅袅升腾的水润和花儿的幽香之中,若非赶时间,一定会多停留一会儿的。

石壁间,说不上名字的野花或盘亘、或缠绕在高高矮矮的树木上,形成一道道错落有致的风景画,各种颜色的小鸟伴着细碎的水流声快乐地歌唱着,几尾淡灰色的小鱼调皮地吐着小水泡。恰恰此时,有一只蝴蝶翩翩而来,多彩的翅膀上栖息着金色的晨光,细碎的露珠燃亮花蕊灿烂的心情。“嗡嗡嗡……”地吹着喇叭的蜜蜂也不甘落后地从绿色中挤出来,小心翼翼地触摸着一朵朵闪动的花心。

就是这样一个算不上太早的清晨,我们在友人的带领下,踏着依山而建的原生态石阶行走至三峡白果树瀑布的身旁,伴随着由远及近的訇然作响,一道气势非凡的巨大银帘迎面而来,还未至近旁,却已被它热情的拥抱打湿外衣--我们把衣服裹紧,尖叫着跑过那条窄窄的甬道,跳上一个做工精致的木制小桥,站在瀑布的对面,同行的朱姐依偎在桥栏的一边,凝神关注飞流直下的瀑布;我仰望天空,游弋的白云一点点淡去,为我们礼让出一大块丝巾般大小的蔚蓝,我把手臂伸长,等待把阳光握在手心;耳边传来做向导的友人招呼守候在瀑布旁边为行人拍摄的小摄影师为我们留影……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的确唧唧喳喳很是热闹。我们俩个北方人斜倚桥栏,顺从地听命于小摄影师的吩咐,只听“咔哒”一声,那个瘦瘦高高的女孩子做了个OK的手势,我们就与三峡白果树瀑布有了千年的相约,此后,这靓丽的飞瀑就幸福地存于我们未来的期待中。

图片

若不是看着手机上的时间,还不知道已近午时。游人越来越多了,在水汽氤氲、茂密浓荫中全然感受不到阳光的灼热。我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却很受用这南方的气候,特别是如此近距离的亲近瀑布,还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因此,格外用心地欣赏它靓丽的容颜,看它果断跃下又柔和地淌着在辽阔的山野,我真希望能够静静地坐下来,坐在它的身旁,独享它的顽劣和静美。

在朱姐轻轻地呼唤声中,我一步一回头地离开白果树瀑布,但趁着给一个旅游团让路的空隙,还是忍不住请友人为我们在距离瀑布稍远的地方用手机摄影留念。我多想这一刻静止,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心胸自然就够宽广。因为和三峡有缘,因此我从北方遥遥而来;因为和安琪有缘,有幸被驻扎塞外的“天使”接纳;因为和白果树瀑布有缘,因此我不会错过欣赏它飘逸的身姿;和友人有缘,因此辛苦她带我们穿行于画卷般的美丽之中,就让我带着温婉的三峡飞瀑和友人们的悉心呵护穿越蛇年热情的炎炎夏日。

穿过弥漫的水雾,文字已成诗行,不舍和爱恋飞上了广阔的天空。

在南方这浩瀚的蓝色背景里倾诉着花开,我脑海里满是那个叫昭君的女子,冒着刺骨的寒风,一路上翻山越岭,无怨无悔,千里迢迢地奔赴塞外,给汉朝和匈奴带去了60多年的和平。

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两千多年后:同样的这片热土,安琪高层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进而据以进行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多地域布局;同样的北方,仅赤峰一个子公司,就为我们翁旗本土解决了众多富余的劳动力,保证了近五百个家庭的小康生活;更不用说正在建设中的安琪蓝天糖业,一期投产后将用工近千人,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福祉非文字可以表达……短短的宜昌之行,我的见闻有限,亦因文疏才浅,遣词造句的功力不足,表达不够准确。但是经此一行,我心里知道北方再强劲的暴风或者过于灼热的太阳再也腐蚀不了我生命的底色了,因为我的内心已经坚韧起来。忽然想到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于此情此景怕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啾啾……”清脆的鸟鸣声,穿透山水,打断了我几近梦游的遐想,清风帮我翻阅着每一片树叶、每一朵水花,红尘流年,我知道,安琪是我今生最美的相遇,青春末尾的枝头挂满了收获的果子,感谢和感恩并存于心……

友人的文章8:曾经有一个梦

文/山禾女鬼

在跟一个友人聊天的过程中,曾经说过带她一起到哪座山巅坐着,静静地,听山风拂面,看松涛阵阵。这样的想法或者说这个梦一般的创意,我在博客中曾写成一篇小文。

大海,我生平第一次见,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某一年的南海边。当我身着三角裤跳入大海的怀抱中,那泛着白色浪花的深蓝色海水一浪高过一浪地向我涌来的时候,我突然有一个梦想,要是身边有一个女朋友该有多好。当时,的确有两位女性朋友,她们是广东湛江的,就是她们带我去游泳的。可我说的女朋友,跟女性朋友肯定有区别。那时,我还是单身娃子一个,刚大学毕业一年,在学校放暑假的日子里,独自一人穿着短袖短裤屐着拖鞋连一个包包哪怕是钱包都没有带,就直奔南方。目的就是要去见梦中的大海。

我出生在中原的湘鄂大地,我的家乡属于丘陵地带。虽说家乡有山有水有稻菽飘香,但是,没有大海。读小学的时候,我就想着有一天自己要是去到海边,看看书中描写的大海的景象,该有多美!还有,我这人生性喜好山水,乐山好水的我曾经在家乡做了许多我的同龄人不曾做过的事情。比如,在山上掏洞藏身,登上山顶放声高唱;光着身子在堰塘水库游泳还不避同伴等;而且,我父母给我取的名字我觉得跟我的习性相去甚远,因此,我上高中的时候,自己改成现在的名字。我喜欢那个“巍”字。这个字中有山,有植物,有女人,有传说。山,是自然界的产物,很现实,很直观。禾,是植物的总称也是人们保暖果腹必不可少的。女,是人类的另一半;男人来自女人又喜爱并离不开女人。鬼,是一种传说一种神话,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也曾在我的博客中对我的名字进行了详细地解析。为什么呢?因为我是来自山里的孩子,对山有一种刻骨铭心地依恋与感恩;同时,我对大海有着自幼以来的深深向往。

想登上山巅,跟一个自己心爱的人看风景听松涛,一定跟我与山的情结有关。到目前为止,我登爬过许多名山小岭。只要我去登山,从没有不登上山顶的,再高再险从不半途而废。只要我去玩水,我就喜欢让自己的身体肌肤跟水做零距离的接触。曾记得跟几个同事在一处还正在开发没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那里,脱得一丝不挂地在山谷的泉水中亲吻大地的气息。

坐在山顶,两个人:我,还有一个她。没有多少话语,偶尔一个回眸,一个对视,似乎一切尽在不言中。风吹起她浮云一般的长发,在我的记忆中定格;云泛起我地火一般的热情,在她微颤的嘴唇间烙下抹不去的印迹。一两声山鸟的鸣叫,凸显出环境的清幽。清幽的时空中,我和她在无字的天幕上竖起无字的誓言碑。一个一个空格中的无字碑文,记录的是过往的美好与对未来的期许;别人看不见我们看不懂但我们已经心有灵犀地不用言传早就意会了。

这是一个曾经的梦,不,是一个曾经的梦想。在梦想的尽头,我依稀看见她眺望的眼神;在眼神的尽头,她似乎看见我期待的内心。眼神与内心相撞,擦出梦想的火花,遮蔽日月的光芒,辉耀宇宙中的一切!到此,我不得不说,我曾经的梦想是多么多么的牛逼!

友人的文章9:桃云

文/胡静平

大凡友人来郴州,总少不了去飞天山,登苏仙岭,游东江湖,或者瞻仰各个红色旅游景点,寻访福城旧址,感受林邑大地风情……

这些,都很有趣。然而十二年前的春天,一位久违的高中同学,刚下火车,便兴味盎然说:“明天,去母校看那花果山上的桃云吧!”

“你记得母校青螺似的山岗?那引人遐想的桃云树?那薄云般的绯红?”

呵,那日的他,充满了激情,自一九八一年高中毕业,时隔二十九载来郴州,便要去母校——原郴州市二中(今许家洞学校)参观。他爱许家洞镇丘陵的明净,果木花树繁盛,人物风情醇厚。二十多年过去了,往事如过眼烟云,然而那山岗,那花树,却仍藏在我和他的心间。

缱绻的情思回想当年,每到阳春三月,校园的西山简直是一片绿海。春天的原野,仿佛是展开的卷轴,嵌入眼帘的是一幅彩墨。天底下的一抹红,紧贴着山坡的树梢,竟使人分不清那是灿若云霓的春花,还是艳丽如花的云霞。

远远近近的绯红,一片连着一片,大自然愿意在人们面前乱真,使这花似云、云似镜的意境充满了诗的韵味。这样的景色,叫人看不厌,心沉醉。然而,美的东西,之所以陶冶人的心灵,主要是美的创造者贡献,谁想象得出,这里曾是一片乱冢坟岗,荒草萋萋。听班主任吴曼莉老师讲,母校是从郴城北街何文简公祠(今郴州市六中南校区校址)于1968年12月迁至许家洞公社许家洞大队小学来的。当时的公社便将小学迁出,并将位于校园西边那片荒山划拨给学校作为学生的学农基地。我们上高中那年,吴老师三十出头,年富力强,性格爽朗,脸颊像桃花似的一片绯红,看上去年轻、俊秀,有着一种健壮美。她给我们讲了大寨人民在陈永贵领导下如何开垦出梯田和“铁姑娘”郭凤莲的故事,还讲了抗战时期八路军三五九旅在王震带领下开垦南泥湾的故事。在她带领下,我们在新垦的荒地上,栽培了第一批果苗,整个荒山都是种了桃,她传授给我们如何施肥,调治有什么要领以及如何改良品种等种植技术。她说话平平常常,听了却叫人不会忘却。

关于她自己,吴老师只说了这样一段话:“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生计,我上山砍柴,半夜里挑到城门边上,天一亮卖掉,再赶十几里路回村。感谢党,送我上省农学院,读了大学,学到了种植技术。现在,果品公司汽车开到我们学校门口,想要采购果子进城去。可惜,农村那么多山、地都闲着、荒着,如果都种上梨、橘子、西瓜、枇杷、石榴,还能为城市人民输送更多香甜……”

正是这番话,被无知的同学报告给了学校工宣队,给她带来了“灭顶之灾”。她被当时的公社革委会揪了去,定性为“忠实于‘刘邓资本主义路线’”,被打成“右派分子”,被清除出了教师队伍,押回原籍,接受劳动改造。

自从吴老师被遣回到原籍后,每年春天,我和这位同学都要上山赏桃花。

一株株桃树,托起一团团粉红的花瓣,像姑娘扬起笑脸,洋溢着青春的光彩。

可是再看那枝干,却是过于苍老了,皱皱巴巴的树皮积蓄了许多的痛苦,一粒粒树脂,透明中夹着微黄,仿佛是泪珠凝成的。

再后来,每当桃子成熟季节,我们趁着晚上在果园里守桃这一大好机会,没少偷吃香甜的大水蜜桃呢。

今儿个回想起来,那滋味甭提多带劲呢。

这次同学来郴州,她还是那么天真,提出再去母校看一回桃云,然而我不得不将我知道的情况告诉她。

“那边果树全砍了!植上了许多树了!”

“为什么?”

“那片山是许家洞村四组的,村里已收回了。如今山上都建起了好几家冶炼厂,山上树叶一片焦黄。”

他沉吟起来:那么美的林子,那么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我说“算了吧!即使真的不被砍尽,节令也过了。桃花开得短,这一阵寒雨,还不落红了!”

“那么曼莉老师呢?”

“已不在人世了。打倒“四人帮”后,她落实了政策,重返教师队伍,早些年在市四中工作过。可不幸罹患乳腺癌,不到退休年龄就撒手人寰了。”

远来的同学却不失望,他梦幻似地吟诵道:

“天底下,

火一样飘浮着的,

那远处的绯红呵,

是云霞,

亦是繁花,

只要山在,

火,是不会灭的,

种桃人把一颗心挂在树上,

花,就会再发。”

我知道,那种桃人就是曼莉老师。

他说:“蹂躏历史的罪人,也喜欢自然法则,然而大自然的报复,是和历史一样的。”

现如今,学校后山几家冶炼厂全部关闭撤走,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好一派鸟语花香、苍翠欲滴的优美景致,俨然是一片“绿云”!由于景色宜人,树木繁多,学校出资修建了一条游道,将这里辟为“植物园”,供师生领略无限风光。

友人的文章10:幸福就在此刻

文/铁凝

去探望一个生病的友人,聊起很多从前的事,计划很多未来的事情。她忽然问我:“你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 想了半天,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答案。

那阵子,经常带着这个难题去和别人打交道,不管是新朋还是故友,当然,收获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最幸福的时刻是加官晋爵时、买房购车后、身体无恙中,有人说,最幸福的时候是父母双全、爱人平安、孩子快乐、领导待见……都对,但都打动不了我。

一天,我去见一个作家朋友。茶过三道,我忍不住继续兜售这个问题,他微笑着给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过去的事情来不及衡量是否幸福,将来的事情没必要揣测会不会幸福,我能想到最大的幸福,就是用心享受面前的好茶,让此刻愉快的感觉更醇厚。面前与我谈心叙旧的你们更是我的幸福之源。”我终于领会到了何谓醍醐灌顶。

生活中有太多论证这番话的例子。曾经去国外参加文化交流,花很多钱买过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因为太喜欢,便舍不得穿,除非参加重要会议或在需要表示诚意的场合时才穿上身。因为使用率太低,我慢慢忘记了有这样一件衣服。换季时,家人帮我整理衣柜,我才想起。躲过水洗日晒,它依旧笔挺,款式却已经过时。讪讪地把它小心包好,继续收进柜底,回味当初对它的喜欢,我忍不住感叹那些快乐都成落花流水。

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喜欢过一些人,一点一滴、一颦一笑都让我有无尽的话想要表达,但总是怯于启齿,小心翼翼地把那些心事静静地窝在心里,折叠得整整齐齐,幻想有一天会勇敢地站在他面前,“扑啦啦”全部抖开。等啊等,最终,这些情愫就像一粒种子,种在晒不到太阳又缺乏雨露的泥土里,只能腐烂在密不透风的土壤中。

我们都太喜欢等,固执地相信等待永远没有错,美好的岁月就这样一天又一天被等待消耗掉。没有在最看重的时候去做想做的事情,以为将来会收获的丰硕,全都变成小而涩的果实。品尝这种酸涩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自责:如果当初我多穿几次那件衣服,如果当初我有足够的勇气对他说……那会多么幸福。

生命中的任何事情都有保鲜期。那些美好的愿望,如果只是珍重地供奉在期盼的桌台上,那么它只能在岁月里积满尘土。珍重身上衣,珍重眼前人,珍重此刻的幸福。

友人的文章11:平民南瓜

文/王永清

友人住在山里,打来电话邀我一聚。当推开车门,双脚就踏进了秋的深处。四周的苍山支撑着的天空高远蔚蓝,干净如雪。友人小院的围墙上,挂着几个金黄的南瓜,憨实的模样让人喜爱,透着浓郁的田园风情。

我不禁想起了与南瓜相伴的时光。南瓜易种易收,谷雨前后播种,入土发芽后,浇上一瓢肥水,便可坐等其实了。大约一个月左右,雌花萎谢,开始坐果,不出半个月,就长成了嫩嫩的青南瓜。青南瓜最适宜炒食,想吃时,摘一个,切成丝,油锅一过,吃起来鲜嫩可口。

南瓜个大,朴实,像极了乡下汉子。小时候,物资匮乏,粮食往往不够吃,南瓜就成了我家的救命粮。早餐南瓜煮粥,中餐南瓜焖饭,晚餐南瓜面糊,是南瓜让我们度过了那段饥荒的岁月。

后来条件好了,南瓜不再是救命食品了,但母亲种南瓜的热情仍然不减,她说,屋里放几个南瓜,看着心里踏实。种的南瓜吃不完,母亲就切成条,风干后与小米合煮成粥,味美如蜜,甘甜沁人。或将南瓜切成方方正正的大块,和切成薄片的五花肉一起上锅蒸,南瓜的清香和着肉香,吃起来爽滑可口,香味醇厚。

其实我最喜欢吃的还是母亲做的南瓜饼。母亲将南瓜洗净去皮,切成片,蒸熟后捣成泥,加鸡蛋、白砂糖、糯米粉搅拌均匀。然后用手捏出小圆形,烧热平底锅,放少许猪油,将饼坯放入锅中,用中小火煎,成金黄色出锅即可。咬一口外酥里嫩的南瓜饼,甜、糯,口感好极了。

落座后不久,友人就亮出了他的好厨艺,不一会儿就准备了一大桌子菜。酸辣的韭菜、鲜亮的腊肉、野生的香菇……让我惊喜的是还有一盘南瓜糯米团,腴白如脂的糯米团头顶几颗红枣,在橘红色的南瓜怀抱里半隐半现,婉转其间,看得我垂涎欲滴,吃起来清雅怡人,让人倍感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南瓜不仅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还有着不可忽视的食疗作用。据《滇南本草》载:南瓜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胃二经,能润肺益气,驱虫解毒,治咳平喘,和血养血,美容等功效。

如今,平凡的南瓜,早已越过平民的饥荒到达丰盛的餐桌。看着南瓜金灿灿的黄,在这个不冷不热的季节里,总是给人以贴心贴肺的暖。

友人的文章12:猪油炒饭

文/陈军

几天前与友人相聚,小酌后要了一份油炒饭,当第一勺饭入口时,一种久违的味道让我陷入了久久的回忆……

大概是1974年的春天,也是这个季节,生活在云南双柏的我,随哥哥上山砍柴。哥哥一直是家里的劳动力,重活、累活都是他干,父母工作忙,我就像哥哥的跟屁虫,紧随其后。记得那是个周日,我随哥哥拉着一辆不知从哪借来的小推车,去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地方去砍柴,山高林密,砍完一车柴后,上坡时哥哥大汗淋漓地在前面拉,我在后面推,时而偷懒故装推车状;下坡时,哥哥身体呈45度角,随车一路小跑在弯曲峻陡的山路,鞋底与路面摩擦,碎石、尘土顿时飞扬……

时辰近中午,我和哥哥饿得眼冒金星,饥肠辘辘,实在走不动了,就把运柴车停在了路边,我俩互相瞅着对方,口干舌燥,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与父母也无法联系,可怎么办呢?这时,长我三四岁的哥哥突然指着路下不远处升起炊烟的地方说:要不咱俩去那要点饭吃吧……随后,我和哥哥踉踉跄跄地走到了那个叫“箐口”的道班,屋内只有一个叔叔,哥哥请求叔叔能不能给口饭吃,为取得这位叔叔的信任,哥哥自报家门并表示,事后把饭费送来。

“娃娃,莫说这些,我也是当爹的,等一会,我马上给你们炒饭……”善良的叔叔没有多言,转身进了另一个屋。约十分钟后,两大碗猪油炒饭端到了我哥俩的跟前。

“娃娃,这里也没有什么菜,你们就凑合着吃一点,早点回家,莫让爹妈担心……”叔叔关心道。

我和哥哥端起大碗,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饭里面还有星稀的油渣子,吃起来,那种香味是从未有过的。这个时候,叔叔把一杯热水推到我们面前,那是一只老式的铁制水杯,有些脱落的白色底漆,已露出锈迹,但杯上的伟人像和“为人民服务”几个字格外夺目。吃完饭后,我和哥哥向叔叔深鞠一躬表示谢意,叔叔将我们送出房门,走出很远,我回头一看,叔叔还在向我们挥手……

回到家后,我们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父母很感动。据母亲讲,父亲第二天去了道班,除了表示感谢外,还将一元钱悄悄放在了叔叔的桌上……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四十多年,但我和哥哥依然念念不忘,每每聊起小时候的事,这段经历我们哥俩必须聊到。在我众多难忘的记忆中,与哥哥吃的这顿猪油炒饭是最难忘的,想念的也最厉害。

在以后的十几年中,我总会让母亲时常给我做一顿猪油炒饭。只见母亲拿锅铲子铲一点猪油,急翻两下锅就赶紧把米饭搁进去,开始翻炒,这样不断地翻炒,米粒也来回翻滚,除了盐不放任何调味品,出锅后的炒饭粒粒分开,饱满晶莹,香气扑鼻。尝一口就是幸福的感觉,而且只要尝一口就完全停不下来,筷子飞速地往嘴里扒,吃完一抹嘴,喝杯水,然后打个嗝,早饭算是圆满了,开开心心地背着书包就上学了。有时候,在家中的桌子上,摆满着各式各样的大菜,却也吸引不了我的兴趣,最后总是对母亲说:我想要吃一碗猪油炒饭……

而今,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在家里熬猪油的少了,取而代之的都是些植物油了。

但这,绝对代替不了猪油的那种唇齿留香的特殊香味。

离开云南已43年了,箐口道班那位不知姓名的叔叔做的猪油炒饭成了记忆中的味道,不知这位善良的叔叔现在生活可好?我也曾尝试去复制这些记忆,但无一例外是失败的。每每在外吃饭或在农家吃饭,总会想起猪油炒饭,想起这位叔叔。

或许,猪肉炒饭不仅是我儿时的难忘记忆,更应是一个时代变迁的回忆吧。

友人的文章13:登黄梅西山

文/何峰

周日下午,携相机同友人再上黄梅西山。到达一天门村已经4点多。想拍全景,只有爬到山顶,边爬山边远看,高度逐渐有了,可满山坡的树木都把视野遮挡了。这时,我看见前面的山巅上有个信号塔,只有借力了。

当我们爬上90多格后到了最高层的工作台,极目四望,典雅庄重的四祖寺尽收眼底,左前方的台阶引领我的眼光追随到高高的传法洞。依偎在大山上新春的绿树怀中,下面寺庙的红墙黛瓦与前面的传法洞白墙黛瓦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我的相机快门“咔嚓、咔嚓”地直响,想把这美景尽收。四祖禅寺唐宋时盛极一时,有殿堂楼阁八百多间。可历尽沧桑,几经复毁,被破坏殆尽,1995年起,本焕长老费时五载,建成殿堂200余间,才有了今日建筑殿堂楼阁盘桓交错,层层叠叠,古色古香的景象,昔日祖庭,重现辉煌。2003年,净慧大和尚继席方丈,再扬四祖禅风,为黄梅佛教圣地增添了一份内涵。

小心地转到被风吹得晃悠悠的工作台左边,山下一垄农田寂静无人,弯曲的田垄错落有致,构成了美丽的图案。偶尔一阵烟火增添了些许生机。寺庙、山峦、山路和轻雾在这春日里浑然一体。一切,都显得那么恬淡悠然。四祖道信大师在佛教史上首创农禅并重,自耕自足。

斜阳映照的大山,重峦叠嶂,厚重的大山让人感受到的只有宁静;旷野清风吹拂,沁人心脾,凉爽怡人,让人抛却所有烦恼。我尽情地享受着这一刻内心的安静,不由得体会到灵润桥下那前人所题“洗心”二字之韵味,早忘记了手中的相机。

下山走过一棵栗树时,我们看见一身穿灰衣的青年女子站在树桠上。随口问了几句,知道她是辽宁人,在这已经住半年了。她喜欢这里的安静。我不知道她为何而来,为何能在此住这么久,但是,我相信,她和我即使有着别样的人生经历,但此时激情与淡定、荣耀与失落,已经无关宏旨了。只愿山长青,水长流……

友人的文章14:读属于自己的书

文/魏三郎

闲来无事,相约友人逛书店,怎奈何友人回了一句:“书非借不能读也。”随即推掉了我的相约,可真“书非借不能读也”?凡才子词人,无不饱读诗书,读圣贤书者,更是书不离手,以求炉火纯青,岂有书非借不读之理?读过鲁迅先生日记的人,都会被其中详尽的购书账所感动。他不但每购必记,而且年底还结成总账。先生藏书共14000册,不愧为大师。故“书非借不能读也”,本人以为,不然。

我很少读借来的书,一是因为借来的书要还,时间上给人一种压迫感,就好像限定时间让你看完一本书,无趣。二是借来的书,不能随便在上面留下痕迹,当你读到一段碰触到你心灵的篇章,却不能在上面留下当时的感受,可谓一大憾事。若是自己的书,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想在上面写什么就写什么,那才有味道。

闲暇时拿起一本新买回来的书,细细品味。读到震憾处,留下几字,读到观点不同处,评论几句,读到美丽的词句,用笔画出来,抄写在本子上,然后多欣赏几遍,那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最有意境的是在台灯下读书,昏黄的灯光,让人有种挑灯夜读的感觉。若是在雨夜读书那就更是极致了:窗外一帘风雨,案前一盏孤灯,手中一本典籍——神仙般的感觉。工作后我习惯于睡前看书。临睡前从枕边拿起一本书,翻上几页,劳累的心顿感平静。

偶尔翻开书柜里一些读过的旧书,看着书上留着自己的笔迹,回想当时的心情,感触良多。每一本书都陪我度过一个阶段,每一本书上都有我成长的印记。

友人的文章15:有了你,就像有了一个家

文/贾赛赛

它是友人在路边捡来的。拿水冲洗了三遍,才漏出了那身出淤泥而不染的白毛。奈何他们家里已有一只,便寄养在我这里,说是寄养,其实已经由我全权负责。

送来之前,它被寄养在宠物医院,除菌,除疫。友人问:“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我说:“就叫小婊子吧!”纯属戏谑,却保留了下来。

一切进行地都很顺利,买猫粮,玩具,铲屎,洗澡……我俨然成为一名合格的铲屎官。唯一不足的地方便是由于工作与学习分隔两地,我只能周末赶回。于是,每周和它在一起的时间也只有一晚,其余时间则全部由友人照看。

严格意义上来讲,我的确宠爱它。不仅仅因为它是猫,还因为我喜爱猫,这种喜爱不是一般地喜爱,是上升到了猫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一部分的程度。无论之前我是否有能力养猫。但我始终觉得猫就是宠物,再无其它。

忘记了是从哪一天开始的?我不再将它当做一只宠物,而是一个家人。

应该是友人和我说了那番话开始的。她说:“赛赛,要不你把它放了吧!”是啊,一只见惯了这大千世界的野猫。如今,虽然已经锦衣玉食,可是从它一次次跳上桌子,巴望着窗外时,我便知道,它开始怀念屋外的繁华了:那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那迎风飘摇的秋叶子;当夜晚降临时,那皎洁神秘的月女郎;还有月女郎那群不安分的星星们。所有一切的一切,我不知道这只曾经风餐露宿的野猫是否在饥寒交迫的时候留意过这些,或许有,也或许没有。但此刻,它应该多少会想起,它也曾在这广阔的人世间驰骋过吧。友人接着说:“再过两个月,我们就要搬走了,到时候就没办法再照顾它了。”一时间,我也感觉到这是个问题。

是啊,该怎么办呢?果真将它放回到它原来的世界里,它心里的落差会不会太大?人都说:人可以忍受从贫穷到富有,但是却忍受不了从富有重新回到贫穷。那么动物呢?在它的心里,今天的日子又算是怎样呢?我看着正在玩球球玩得不亦乐乎的它,心里有了异样的感觉。

从此,我意识到,我不再拿它当宠物。

房子是我租来的,不精致,但是我却是花了心思布置的。可我总不会管它叫家,无论工作到多晚,甚至是多么疲惫。跟家人通话时,他们也经常会问:“下班了吗?到家了吗?”我还是不愿意承认这是家。但是,自从有了它,很多事情就变了。虽然我还是不愿意把这里称作家,但是在这里,我开始有了牵挂。每个星期能陪它的时间少之又少,其余的时间我都希望可以过快些,这样我就可以多陪陪它了。也自从有了它,屋子不再是冷冰冰的味道,我开始嗅到生活的迹象。新买的紫菜稍不留神会被它弄得满屋子都是,无奈打扫,却乐得逍遥。每晚睡到半夜,要么脚底,要么手心会被它动来动去。虽然睡不踏实,可是等它安静时,它会舔舔我的额头,钻到我的怀里打鼾,亦是无奈,却信任得自在。

偶尔有一天,在友人家里一行人呼朋叫友玩起狼人杀,不亦乐乎。友人家的那只猫便在众人的手掌里摩挲着睡去,摩挲着醒来。等落到我手里时已经困不急待。我一时兴起,上下打量着它那上下两排小小却精致的牙齿。说起来,这是我唯一的癖好,把玩猫猫的牙齿。这是一排没有经历过苦难的牙齿:洁白,精致,小巧,很是漂亮。两侧的咬齿坚韧,锋利。不禁想起我的小婊子,它的牙齿便露怯多了。小牙虽然无伤大雅,但从两侧断掉的咬齿便可以看出,它一定一定经历过众多的磨难。都说人看面相知福祸,在我这里,是猫齿知过往。

我不禁有了些许愧疚感,这愧疚感幻化成更多的小玩具。

在众人的拥簇中,友人的猫已经从一只猫娃子出落成酷炫吊炸天的男猫,柔软的毛发,红得晶莹的小鼻子无一不彰显着其养尊处优得状态。而还沉浸在狼人杀的我想到我的小婊子此刻却没人陪伴。牌局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回到房子里,它显然是无聊到睡着,再被我吵醒,然后围着我,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要跟着,要么蹭蹭,要么舔舔。就在我打下这些蝌蚪之时,它还趴在我身边仿佛用一种交流式地口吻在告诉我,它多么喜欢有人陪着它。

我想,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向办法留住它吧。它已经历过磨难,我愿时光待它和善,我愿待它和善。

这世间所有的生灵都应是如此,如果你曾经历过苦难,那么请相信,时光会待你和善,生命会待你友善。

在这里记下自己一个年老之时的梦想:到时候,买下一片到空地,盖个房子,种些菜,养些花,寻觅一些流浪者,给它们一个安安稳稳的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