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学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同学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同学的文章1:珍惜当下

文/孙丽丽

同学聚会,小米说,当初我如果留在大城市就好了,一线城市工资多高,我在小城工作虽然悠闲,但领的工资都不好意思说出来。小麦瞅了一眼小米说,该知足了,大城市有什么好的,空气污染重,工作压力大,房价高得要人命,整天累得像条狗似的,活得没有一点诗情画意。是啊,我们总是过着一种生活,又想像着另一种生活的美好。

阿冬说,因为工作压力回家再面对母亲的唠叨,常常表现得很不耐烦。有一次他疲惫地刚到家,在家闷了一天的母亲,又开始唠叨。阿冬发脾气道,妈,你是不是还嫌我活得不够累,烦不烦!母亲立刻不说话了,跑到自己房里对窗发呆。后来母亲去世了,阿冬流着泪说,母亲只不过是想让我陪她说说话,那一刻我看到母亲的无助和失落。很多时候,我们有各种借口忙,却没有时间陪父母说说话。

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得不到总觉得好。晏殊《浣溪沙》中有句词:“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要珍惜眼前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悔恨当初的任性。

我们似乎总活在诗和远方里,而自己拥有的总是嫌弃。有一句话说得好:记住,生命中最重要的时间,那就是现在,因为只有当下,是我们唯一能够支配的时间。最重要的人,就在你面前的那个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好你当下手中之事,这就是我们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曾经有人问一位禅师,什么是“活在当下”?禅师回答,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这就叫活在当下。

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一个人都是演员,每天都在现场直播,没有剧本,靠的是你临场发挥,选择怎样走,由你自己做决定。

怎样让自己活得幸福?秘诀就是活在当下,人生的黄金期就是现在。生命中还有一个很奇妙的逻辑,如果你真的过好了当下每一天,那么明天一定会不错。

关于同学的文章2:念父母

文/鹅卵石

这几天,同学群里传来消息,有同学的父母亲不幸辞世,一向散漫的同学微信群,也突然忧伤了起来,纷纷表达同样的忧伤。有同学真好,在忧伤之时,倾诉也能分担一些忧伤。

我们都是不小年龄了,在这个年龄,还有父母喊,着实是件幸福的事。这个群里的同学有父母喊,也是让我嫉妒的事。试想,有妈疼,有爸训,这些年的冬天都不太冷。有爸妈真好,有他们在时,也能分享亲情,常常成为孩子。

我是个多情的人,常常把情溢于言表,看着别人为父母辞世而忧伤,我也跟着忧伤了起来,禁不住地,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我父母亲离世有二十五年了,和动辄八九十岁的老人们相比,他们可算是早逝的人了。我父亲是六十二岁辞世,他辞世时,我才师范毕业四年。上世纪九二年的冬天特别冷,冷进了我的心。

父亲的身体条件本来很好,身材高大,魁梧有力。但酗酒!酒伤了他健康的身体。父亲走后,母亲情绪低落,不几年,母亲也去世了。有时候想,父亲身体健康一点,母亲也能多活一阵时光,父亲去了,母亲极度孤独,父母一生相亲相爱,相吵相争,竟是情深之极!母亲上世纪九八年辞世,那一年的春天,也不温暖。

我是个多情的人,承袭了父母亲多情的性格,常常感性溢于言表。以后每遇到有熟人的父母辞世,我都会心痛一回。一方面为别人失去亲人而同情,一方面为想我逝去的父母而伤怀。子欲养而亲不在,自己对情空伤心。多年了,记忆不会因岁月恒久而泯灭,反而更加清晰。每一年都有几次,父母会走进我梦中,还有童年时的那屋子,以及那房前小路和树桠。

微信和QQ,真的是个好东西。我们可以在相距很远的地方分担忧伤,也可以互相倾诉。当群里的同学在为父母辞世而忧伤时,纷纷表达的是节哀顺变的话语,而我嫉妒地说句:“父母健在的同学,你爸妈喊你回家吃饭!”

当我还在为我的同学父母辞世而心情不好时,微信提示音突然响了,我一看,同学的孩子长大了,又是出阁的,又是结婚的,真是喜事连连。

这世界,老的要去,新的要来,这是不变的真理。这个群,三十年前的那些人,这些事,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所在。我们都用忧伤的心送别老人,纪念他们。然后,我们笑着,敞开胸怀,去迎接那属于未来的新人!

关于同学的文章3:我敬佩的同学

文/陈艳梅

有一次,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顿时,全班鸦雀无声,大家都把头低下,恨不得把自己藏起来。我们班的张军思考片刻后,迅速举起手来,老师请他回答,他的解题思路说得清清楚楚。我愣住了,打心眼里佩服他。老师再提出一个问题,还是只有他举手,并且他又答对了。我怎么想不出来呢?难道张军就是传说中的“小神童”?我还真有点怀疑呢!难道他有什么诀窍吗?我决定观察一下他。

到了第二节英语课,老师让每一个组选出一名代表上去听写单词,有位同学把张军推选上去,试试他有什么秘诀,老师报意思,让他们写在黑板上,并写上单词。首先,老师报了“长沙发”这个单词,张军不出五秒就写出了这个单词……一直报到了最后一个,讲台上的同学都累得半死,只有张军是最轻松了。看样子,他肯定是全对。果然不出我所料,还真的全对,其他同学不是错七个,就是错八个。

下课后,我好奇地问张军:“为什么能够让成绩那么好,有什么秘诀吗?教教我!”“其实也没什么,只要勤劳,用心听课,再了解一些课外知识就行了!”他温和地答道。张军说的这句话,正是我缺的。张军值得我学习,他是我最敬佩的同学。

关于同学的文章4:炊烟飘过

前些天,一些同学聚会,用餐间隙在闲聊,现在用精致的面粉蒸出来的馒头好像没有过去的那带有些许麦麸馒头香甜了;如今的大鱼大肉还不如从前的杂烩面、南瓜饭有滋有味是怎么回事?好多同学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呗,谁还去吃那馒头?”其实我认为这样的回答还不太完整,应该再加上一句话:这就是没有从前那缕缕的炊烟熏烤而成的饭菜所飘逸的芳香。

鸡儿鸣了,狗儿叫了,人们醒了笑了。伴随太阳的冉冉升起,小村庄里都会散发出一缕缕醇香的炊烟,它们在和谐的喧闹声中完成使命后飞向蓝天、与天上的彩云交集在一起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美、实在是美!大街小巷来往着挑水的媳妇、姑娘;打早出去割草、拾柴归来的小伙子;还有那不愿停歇拾粪的老人们,都会随时嗅到那蒸笼里馒头所散发的余香。

中午放学的路上,烟熏味、炸酱味、爆葱花味扑鼻而来,不由得一颗颗幼小的心灵敲起天真的小鼓:家里的大人出工回来了吗?自家中午做什么好吃的呀?够不够填饱自己的小肚皮呢?家里大人如果还没回来自己又该怎么办呢

夕阳落下帷幕,炊烟四起,街巷里随处都能聆听入耳的切菜、拉风箱、以及锅碗瓢勺的清脆声音,它与女人们的嬉笑声、孩子们的欢叫声、男人们嚓嚓的铡草声交汇在一起,奏起了一曲曲持续、动听、回味悠长的乡村美妙旋律

炊烟那特有的芳香里包含着大人们那勤劳朴实的汗水,当然也包含着我们幼童的劳动成果。那秸秆是生产队分的,是我们和父母一起从秋收后的地里起早贪黑用板车拉回来的;那劈啪作响的干柴是我们放学后到后山用自己那冻皲的小手砍下后,用稚嫩的肩膀背回来的;还有那飘香的炊烟是我们点火搭火底后,拼着自己吃奶的力气拉风箱烧出来的。

回首往事,我拉风箱,母亲和面的影子好像就在眼前;耳旁时常响起母亲在蒸馒头和父亲劈柴的声音;脑子里随时隐现出当时全家人在烟熏火燎的煤油灯下吃用柴禾做熟的杂烩面、南瓜饭……偶尔还好像听到父母大口吞咽青菜、红萝卜、地瓜瓜勾了地瓜粉的糊糊粥的吱吱吸吮声音。

时代变迁,炊烟飘过。在丰衣足食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的心中又总觉着短缺了些什么,是自身的理想、信念的变异?是社会环境的干扰?还是缺乏当年那些凭心血勾兑而成的特有调味品?

在步入商品经济的今天,有些有心人好像得到了什么启示,在郊外的村里,绿荫葱葱的山前,流水潺潺的河边以及旅游景点相继搭建起了一处处农家小院。那里的烤红薯、锅贴、烙饼、南瓜粥,还有各有特色的大锅菜等等,真材实料、样样俱全。那浓厚的乡土气息传承着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那袅袅炊烟里包含着先人们世世代代所探讨、领悟、精心酿造而成的醇香美味;那美味散发的余香吸引着一批批城里人、外国人,老年人、中年人还有新时代的后生们。每当你面对如诗如画的美景品味着干柴烈火熏煮的美餐,目睹着这一缕缕炊烟潇洒而去时,在你的心里是否会感激“先人们”用心血为我们开创的幸福时代,而后自己又如何用不懈的努力去实现他们寄予我们的深情厚望!

关于同学的文章5:芳菲落尽

五一假,同学回家的回家,逛街的逛街,出游的出游。这座城对于我而言,越来越显得孤寂。虽然她比起前两三年来,树叶更为繁茂,花儿也开始热闹地争艳,但她就显得那样孤寂。

找一个课室想完成古代文学作业。在2栋最后一间教师休息室里,没人,打开窗户。插上电源,启动笔记本,坐下,一阵阵鸟叫那样不绝于耳。它们在我的世界里叫了整整一个春天,到这落花时节还不停歇。为什么??

窗外的朝阳把一片片绿色照亮,风儿在轻轻摇晃他们。课室只有我一个,不,还有一个监控器。不知道背后是有一双监视的眼睛呢?还是一双友善呵护的眼睛?还是一双同情的眼睛?还是一双冷漠的眼睛。门那边还有割石机和鸟争鸣,现代文明和自然叫嚣得厉害。我不是一个人,想想,那些民工随时都有可能冲进来……

我无处安置自己。没有一个安置心灵,安身立命的地方。到处都有一双眼睛,都有一阵叫嚣,都有纷扰。我只能把自己安置在文字里。我是否该撤呢?这里也许并不安全。不,就这样吧,随遇而安。上帝会安排怎样的一双眼睛,会安排怎样的一个灵魂潜伏在我的周围,我真的不知道,我也没有权利知道。我只要安置自己的心灵就好了,而这时,文字是最好的去处。

他和春天一样在我的心里凋落。他的春天越是风华,我所见越是凋零。我只有远远地逃避这个春天,不管如何,都与我无关。那些鸟叫,那些花开,在我的眼睛和耳朵里留痕,但大雁已经飞过了,再也找不到影踪了。

昨晚躺在黑暗中,翻着手机通讯录,发现有很多人没有联系了。

第一个给銮打个电话,那边传来车水马龙的声音。她说:“好久没联系了。”我说:“是啊,想问问你实习得怎样了。”她说:“我现在深圳,要上去广州,在开车,明天再回你电话吧。”挂断了。人生就是在匆匆之间把情字遗忘了,对于一个固执地为情为爱而生的人,明日也许会千疮百孔,但会依旧故我。

给冰姐发短信,今日在恐慌中的我能理解她的心情,问问她五一是否有回家,最近的海珠区进展得如何,没有回短信。Angway,我只是很真诚地问候一下,不是人与人的交往都会带着功利性的,请不要这样理解。

给专老师发短信,告诉她我的无所适从。也许这些话我不会跟家里人说,不会跟一般的朋友说,知道自己太要强,总不肯放低自己。但我知道她更能理解我的处境,更支持我的选择。那头传来的文字里充满开解和鼓励,不是妈妈胜似妈妈。

上QQ,想联系那些老同学老朋友。失恋且失望的峰和兴,远在成都拼搏的扬,今年毕业人生十字路口的德,眼看弟弟过几天结婚而自己却无着落的堂哥。只是很想很想跟他们说说话,我们的孤独是如此相似。彼此相依,哪怕是一句话,都来得比一个人苦捱强得多。

昨天一个人在宿舍,舍长出去买手机了,为了和他联系上。芳也出去了,雯回到她所恋的温馨里去了,我一个人在电脑前,又一次无处安置自己。想找一个人说话,却不知别人是否能理解,只能把自己封锁在孤单里。吃饭时间到了,一个人游荡到饭堂吃饭。

随后去图书馆找两本书。路过文学馆的柜台,看到依旧着橙色衣服的陈师兄,特别想跟他打招呼,朝他笑一笑,他也从书堆里抬起头来,笑笑挥一挥手,我已经满足了,一阵小温暖。

回来后看到他的签名说:“好饿啊,想吃肉。”笑问他说:“刚看你在看书,原来在想吃肉。”“看到红烧肉一段了。”一个纯粹的与书为友的人。我说有时候会不会觉得一个人很孤独。他说:“是人都会孤独,不分场合的。”他说抓住这种感觉,融进文字里去,此时此刻的感觉不能重复的了。我问他会追求快乐吗?似乎文学注定会和敏感、沉重、悲伤联系在一起才会深刻而含蓄。他问:“有时我会刻意追求悲伤你信不信?”“我相信。”“我会追求悲伤以后的快乐。”我理解那并非轻佻的快乐,那是更高层次的,经过悲伤的蹂躏,撕扯、浸泡、升华之后的快乐。最后给我一句话:“不管快乐或悲伤,用心生活。”

落花时节到来了。去年在这样宁静的节令里,我还会说:“落花时节读华章。”今年的落花时节,读一读在开花时节读不下去的落花诗吧。在诗句的共鸣里,找到一种安抚。也许别人会鄙视你这种闲情,但不管如何,我只能先把自己安置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和造化吧。这就是你我之所以为你我。

太多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太多不想做而不得不做的事。这份差池,什么时候能协调好距离而和谐共处呢?他们在扰乱我心。我不是害怕他们,而是害怕自己管理不了自己,我的行动总是背叛计划。太喜欢自由和随性了,以致那些计划对于我来说是镣铐。但总要戴着镣铐跳舞。

只能在文字里暂歇,在文字里暂时地欣赏路旁的花花草草。有人说文字是要写出来给人看的,但我并没有这样明确而强烈的企图,我更希望有一个静谧之处来安置这些人类丰富的情感和情绪。但在敞开和自闭之间,我选择这条路径,让文字自由漂荡。如果在某一个宁静的下午或深夜,我的这些文字能有幸和一个也挚爱真诚的性情中人相遇,那让我们感谢缘分。

关于同学的文章6:父亲的日记

文/刘德霞

“今天,同学李纯的爸妈有事,让李纯在我家里玩到晚上九点,我们玩了积木,下了围棋,还一起看了会书,送他回家时他走丢了,我们着急地找了好久才找到他,他正蹲在一个卖彩花棉花糖的摊子前面哭泣呢,真是个调皮的家伙,看见了好吃就忘了走路,我可不想向他学,看到他奔向妈妈的怀里,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这是父亲刚刚写的日记,他是以我的女儿蕊蕊的口吻写的,蕊蕊上幼儿园大班。父亲把日记念给蕊蕊听后,蕊蕊满意地称赞道:“还可以,就这样写。”

蕊蕊出生后,父亲自告奋勇来带孩子。我知道他退休后闲着无事,便想,他在教育战线工作了几十年,经验丰富,帮我带孩子,也能让他充实点,便爽快地答应了。我把蕊蕊全权交给他管理,包括吃喝拉撒,父亲忙得脚不沾地,晚饭后,他抱着蕊蕊遛弯儿,教她识字,数数,不厌其烦,蕊蕊上了幼儿园后,父亲突然决定要写日记,让我给他买一本质量上乘的笔记本,我起初以为他是想记录自己的退休生活,没想到他决定把蕊蕊的成长全写成日记,并且以蕊蕊的口吻写。

父亲是个雷厉风行的人,第二天开始记录蕊蕊的生活,我们都劝他算了,这么老了不要劳心劳力了,管好孩子吃好穿好就行,可父亲坚持说:得给蕊蕊一个可以回忆的幸福童年。听他这么说,我有些感动。确实,在我记忆里,我和父亲一直不是很亲近,他一直忙忙碌碌,很少顾家,我知道他心里的歉疚,便随他去。

蕊蕊幼儿园上了五期,父亲写了六大本日记,无论多忙都没有拉下。每晚看着他忙完家务,一头扎进书房里,认真写字的情况,我心里一阵辛酸和难过,老了的父亲,本该和其他老头子一样下下象棋,打打扑克,或者是过过遛狗的逍遥日子,他却选择这样忙碌的生活。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出于对我的爱。

那天,我无意中翻到父亲在日记里的话。他写道:“年轻时少不更事,只知道拼事业,对家庭付出太少,我欠孩子的实在太多,现在退休了,有空了,我要把爱弥补在她的后代身上。让她少担点心。虽然退休了,但我还有一份伟大的事业,这事业就是养好外孙女,并把她培养成有用之人,我要把它当成我的第二份事业来做,并且一定要做好它。”看到此,我的泪,轰然间决堤了似的,滴落在父亲的日记本上。

关于同学的文章7:早婚的女人

文/天蓝

她是我小同学,小时候是很要好的关系。

上初中,我们在同一所学校,只是不同班。那个时候,她经常找我通常只为一件事,借钱。我不明白她的零用钱都用到哪些地方了?毕竟那个时候的我们,在学校里都是自己蒸饭吃,下饭菜是从家里带的一瓶咸菜,能用到钱的地方一般都是在一些小零食、学习用品上而已。

初二的时候,她突然离校了,去了另一个小镇的中学。堂姐也在那所中学,堂姐告诉我,说看到她跟一个男生在小河边上散步,手拉着手。我忽然想起,她曾经告诉过我,她喜欢上了一个男生,是他们班上的数学科代表,她说他去哪里她就去哪里。因此,我自然认为那个跟她漫步河边的人就是她要追随的科代表了。只是后来证明,事实却并非是我所想的那样。

我不懂为什么,明明前一刻还信誓旦旦的说要跟随某人,下一秒就跟另外一个人拉起了手。她说,你还小,很多事情你都不懂,爱情真的很难预料,感觉对了就自然在一起了。那个时候的我,确实对爱情一窍不通,可是我想说,我比她大六天。

那天她还告诉我,说只要那个男的一直对她好,她就跟他结婚。事情真的如她所说一样。初二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她跟他照常去了河边散步。只是这一次出了点意外,被她正在镇上赶集的妈妈撞了个正着。***妈很生气,说她不争气,花钱是让她好好学习而不是什么耍朋友,然后逼着他俩分手,她自然是不答应的。没过几天,她家里人到处找她,好了好几天都没有找到。后来只听说她偷了妈妈压在柜子下面的一千多块钱,跟那个男的私奔去了海南。

再次遇见她,是在家里。我从重庆回家过暑假,那会儿天气很热,出去一小会儿就能晒出油来。妈妈让我去商店买两只雪糕解解暑。在路过晒场时,我看到了她。

那时候,她正在晒场上晒玉米,满脸通红,黝黑的皮肤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出刺眼的反光。她叫住我,我没人认出来是她,她就取笑我说,大学生了有出息了,都不认识了?没认出来是她,这既不是我故意装作不认识,更不是我记忆力出了半毛差错,而是她变化太大了。

是岁月的不饶人还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竟让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变成了一个毫无生机的气球。印象中的她,是一个皮肤白皙,有着一头自然卷的长发美女,说话的时候附带着甜美的笑容,而眼前的她,皮肤黝黑,身材有些臃肿,头发也变成了一头短碎发,穿厚的一双军绿色的上面暂满了泥土的胶鞋。

我邀请她去我家歇凉。一路上她并不多言,只是偶尔回答两句。我递给她一只雪糕,我吃惊于她伸过来的手,手指背上都是黄黄的茧,厚厚的指夹逢里残留留着黑黑的泥。她这些年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她说她很羡慕我,上了大学,以后就能找份好的工作,不用像她这样整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天天对着锄头干。我解释上了大学就并非意味着从此走上所谓的康庄大道,相反的往往会背负更多的精神压力,上了大学,只是意味着你多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我终是没给她讲明白大学生是否就一定好的事儿,她同周围的大伯大婶一样都认准一个理:大学生就是有出息。

我一直认为,一切的事情都是那么的不确定。即使现在让你心花怒颤的事情或者某个人,在时间的冲刷下,它们还会一如既往吗?就像她跟他的丈夫一样,从最开始的生死相许,到后来的因为小吵小闹,再到最后的离婚,分到两三万的财产。有用么?没用。

我告诉她,不管现在自己处于怎样的境地,别人夸赞也好,说三道四也罢,是要做一个山野农妇,还是做一个风风火火的自己,能改变现状的只有自己,靠谁都不如靠自己牢固。

在我回重庆的前一天,她打电话告诉我,她决定去广州闯闯,孩子放在***妈那里。她说不管前面的路怎样,她都坚持的走下去。

关于同学的文章8:拍照之乐

文/柳敏娟

拍照,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许有点陌生,但对于我却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爱上了拍照。

走到窗前,已是黄昏时分,只有点点红霞还在留恋着什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咔嚓”,我的相机中又多了一张凄美的记忆。

走近春天,千娇百媚的桃花在笑:“真高兴,在我最美的时候遇见了你!”又一声“咔嚓”,我趁早把桃花的美丽珍藏。更有那夏水、秋枫、冬雪……我的相机啊,成了一部四季的画册!

光拍不看,那多没劲儿啊!闲假时,我还会把自己拍出来的“杰作”拿来欣赏欣赏。偶尔也会自恋一下,借助”PS”手段把自己的“芳容”和那大自然的美景融为一体,向朋友们炫耀一番。偶尔还会听朋友惊呼“你从哪弄的明星照!”此时,我心里早醉了!

记得那年我生日时,陈晔、杨丹等好友来为我庆祝,开心的我自然忘不了心爱的相机。吹蜡烛、抹蛋糕、追赶、嬉闹……都一一被我定格了下来。如今每每翻阅这张相片,众位“闺蜜”的模样总在眼前晃荡。

前几年我去父母打工的城市杭州。我倚着护栏,面向西湖,微风徐来,吹皱一湖碧波。放眼望去竟发现了1元纸币上的“宝葫芦”形的建筑,爸爸告诉我那叫“三潭映月”,是西湖的标志性景观。我不禁笑了出来,这等新鲜的景致哪能错过,我侧着身子“咔嚓”一声按下了快门。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想不到与我们同游的细爸“狡诈”地将我们变成了他的“风景”,他传过来的相片中绽放着三张笑脸——是爸爸、妈妈和我。……

光阴如水,时过景迁。早年的“闺蜜”们或忙碌于自己的学业或离开了自己的故土。父母呢?也似乎少了许多慈祥,多了几许“提醒”和“严厉”。但不管怎样,我还是感谢我的相机,它为我“保鲜”了许多曾经的美丽。

品赏自然美景,回味人间情感。多希望在紧张学习的同时,我能与相机时刻相伴!那么,世间的美丽就都被我“尽收眼底”。

关于同学的文章9:老同学走进微时代

文/九满

今年九月,我加入了高中同学微信群。

阔别三十多年的同学,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有才华横溢事业有成的,有投资有方商海弄潮的,也有固守田园风光难舍故乡的……哪怕是相互之间曾经有些磕磕绊绊,三十多年后,重聚在微信群里,竟毫无陌生和尴尬的感觉,可以不拘小节,可以直呼对方的外号或口无遮拦的问:"贺绍军,你还能认出我来吗?""吴坚,你烧成灰,看你贺爹爹能不能把你认出来?""刘喜元,你还是那么年轻漂亮!"一声声呼唤依然亲切,一张张笑脸恍如从前。

那年秋天,我们怀揣少年的梦想,带着征服性的自信,满怀对名校的向往,来到省重点中学——南县一中。寝室里,上铺下铺,共同搭建寝室文化;教室里,读同一本书,写同一个字,追求同一个梦想;有时为一道数学题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为一篇奇妙美文神采飞扬;几年苦读,我们弄懂了元素周期律,学会了辩证唯物主义,明白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营造出校园的蓬勃生机。伴随着苦读的日日夜夜,我们开始经历成长的烦恼,应对考试的压力,走过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共同度过人生中那段最清贫、最单纯的青春年华,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那年高考后,我们化整为零,在不同的舞台上演绎各自独特的人生,成败荣辱、沉浮冷暖、悲欢离合磨砺了我们曾经的狂妄不羁,成熟了曾经的懵懂无知,让我们有了更加丰富的人生色彩,让我们有了更加沉稳的人生态度。伴随着人生的喜怒哀乐,岁月残酷地掠去了我们的青涩风华,如刀的风霜在我们的额头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和沧桑。在这个你争我斗的社会里,在这个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功利化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戴上面具与人明争暗斗,顺服于各种潜规则。

走进同学群,一听到那熟悉的声音,一看到那久违的面孔,便立即卸掉头上的面具,抛开一切烦恼和压力,或二人世界或公开透明,从上学时的秘闻趣事,到男生女生的花絮,从高考前的痛苦迷茫,到上大学时的豪情万丈,从曾经的积极上进,到如今的甘于平庸,从无拘无束的倾诉,到自由自在的感慨,重新体味那久违的自由与欢畅。

微信里,我们虽然不能面对面茶酒付笑谈,但是,那些早已融入岁月皱褶中的浪漫故事被一一激活。石喜红神彩飞扬地忆起那个上课从不打开课本,却口若悬河的历史老师,刘正全幸福地谈起校门口那家小食店的美味;彭跃波曾在冬夜为我掖过被子,张海斌曾在我感冒时端来热饭温水……回忆,就像那开闸的河水倾泻进我们的身体,让我们有聊不完的在校趣事,说不尽的离愁别绪,道不完的喜悦沧桑,并时不时回到那白云悠悠、阳光洒满一地的校园,回到那紧张而又充实的学生时代,我们依旧是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

当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把三十多年前的那些记忆碎片连缀起来的时候,一个个沉睡多年的名字纷纷苏醒和鲜活起来。小鸟依人的金枝,嫁给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军人共度此生;杨佑祥,一个满脸堆笑的小男孩,人到中年的他更具内涵,更加稳重,如今官至县商务局的领导;当年的"班花"媛媛,美丽如游云浮雨,说话柔声细语,一副多愁善感的样子,是我少年情感境界里最理想的爱人,每次与她打招呼,我都要先深呼吸一下,看她一眼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如今的她依旧迷人,依旧风韵焯人;我的初恋杰妹,单纯的都不敢去怀念,我曾因她而辗转反侧,也曾因她而心絮飞扬,回味那些曾经拥有的过往,都有一种不可抑制的陶醉,万丈红尘中,我曾固执地以为她就是我的唯一,然而,在那个收获的季节,她悄悄地走了,让我们那最初的浪漫像彩虹一样失落,参加工作后,她很快结婚生子,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小资生活……

微信群里,江湖地位最高的莫过于"假洋鬼子"老桂了。我与老桂初中阶段就是同学,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个特别温和的人,从来没见他发过脾气,他是那种走到哪里都能给人带来阳光的人,他和你相处,好像他压根就没有从你身上得到什么的意欲,相反,在很多时候,我们却从他身上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关爱和牵挂。他勤奋好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整天埋首于教科书或题海里;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下了晚自习,教室里熄了灯,他就去路灯下背课文、记单词。皇天不负有心人,那年高考,他进了苏州医学院,随后,他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硕士研究生,在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去美国深造学习,之后,留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工作,开启了他辉煌的人生旅程……老桂漂洋过海后,我与他便失去了联系。

走进微信,老桂竟奇迹般的把我拉进同学群,经过彼此了解,我感慨老桂还像当年那样,继续以宽容与善良感动着我,我俩依然以最纯真的方式交流,他继续以"学霸""群霸"的地位让同学们如沐春风。

老同学的故事说不完,同学之情还在延续……

关于同学的文章10:一声叹息

文/梵杰

在车站遇见了一位老同学,但是我们却没有互相打招呼,只是因为我单方面的认出了她,或许她并不记得我姓甚名谁了!

我见到她的时候,脸上隐约可见痘印,令她本来肤色就暗的脸显得愈发的老气,唯一感到熟悉的就是她的声音,还是那么地慢声慢语。她已为人妻,带着一个刚会跑的女儿坐在空旷的候车室座位上,神情显得呆滞、疲惫,女儿在母亲的看护下,并没有那么地老实,小女孩一个箭步朝我这个方向迈进,我以为小女孩要来找我玩,当时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里特别紧张,感觉嗓子都提到了喉咙眼儿,然而小女孩却冲向了和我并排的座椅上,她在那里不知道在干什么,一动不动得,我很好奇的看过去,原来那个座椅上有一张带有彩色图片的广告,图案吸引住了小女孩,过了一会儿,母亲开始呼唤自己的孩子,然而小女孩并没有理会母亲,母亲气呼呼的走过来,把女儿强行带走,一般小孩子遇到这种情况肯定是要大哭大闹的,但是她却没有,她的脸冲着我笑,当时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过了一会儿,开始检票,母亲似乎把兜里的东西全都翻遍了,却怎么也找不到,就在这时,调皮的小女孩又跑到其它地方玩去了,母亲只好作罢,去追小女孩,母亲拿小女孩没办法,车走了,她们只能做下一班了

故事要追溯到几年前的初中生活。当时我是小学毕业后就被父母送到了外省的中学就读,那个时候没有几个学生喜欢住学生公寓,因为宿管阿姨管理过于严格,并且还要受到学校条条框框的约束,深知我心的姨妈就安排我住在学校里面的家属院内,陆续开学后,诺大的房间就被塞满了人,六七个人一个大通铺,上下层,住了大约十几个人,有初一新生,也有初二、初三的。第一天的时候我们各自收拾着自己的东西,收拾完毕之后天差不多就黑了,晚上我们新生在前辈的带领下,开始了我们第一次的畅谈,我们依次地介绍自己,讲一些笑话,慢慢地熟络了起来,在此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她。

她高挑、消瘦的身材,肤色偏暗,脸颊处散布着少许痘痘,但是她的声音很有辨识度,语气不紧不慢,声音很温柔、甜美。她来自于农村,所以有早起的习惯,起来后她一直在做得一件事就是——洗脸,她会洗好几遍,第一遍她会用香皂在热水里洗,第二遍在温水里用洗面奶清洗,第三遍用清水洗一遍,因为这个习惯我们时常嘲笑她,“你洗那么多遍,还是改变不了你黑的事实,甚至你把脸洗烂”,对于我们的讽刺,或许她已习惯亦或许她根本不在乎,她总是笑嘻嘻地,她很爱笑,时常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那个时候,我们都处于生长和发育的黄金时代,她第一次来例假,我们都教她怎么做,但她还是不太明白,以至她把我们宿舍的裤子借了一个遍,所以那一段时间,每天放学都会见她在洗手台旁边清洗衣物,说实话,那个时候,还真的挺心疼她的,所以那一段时间,我们都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她,她也挺知道感恩,她会用好吃的犒劳我们,还会打扫寝室卫生,任劳任怨。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即将毕业,照完毕业像后我们各奔东西,那个时候,手机还没有那么普及,尤其对于我们这种普通家庭的孩子,所以后来我们都找不到彼此,唯有那些在一起的时光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直至今天遇见了她,把我尘封的记忆一下子打开,而如今已物是人非!

现在我面前的她,不再是那么爱笑的女孩了,已不再那么地有活力,俨然不是这一年龄段所该有的状态,看着她和她女儿离去的背影时,留给我的只是无限感慨,我的心里不知被什么压住了,压得我喘不上来气,空旷的候车室里似乎只剩下我和盘旋在眼眶中的泪水,还有一声叹息……

关于同学的文章11:我的同学

文/陈冯潜

我的同学有很多,但最值得一提的要数可爱的小胖——张瀛昊。

他个子不高,胖胖的,挺着个大肚子,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而且总是笑呵呵的,一眼看上去,就像个弥勒佛。

张瀛昊虽然胖胖的,但他的冲劲儿可不小呢!学校召开运动会,我们班开始招募运动员了。在招募男子跳远运动员时,同学们开始面面相觑,教室里出奇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能听见。过了好一会儿,张瀛昊鼓足了勇气说:“我报跳远。”有那么几秒钟,我们愣在那儿,随后,班里爆发出如雷般的笑声,当然啦,是在笑他的“螳臂挡车,自不量力”。事后想起,真是惭愧。

运动会那天,我们奔走相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说一定要看他的跳远。初一男子跳远开始了,沙坑旁挤满了我们班的同学,同学们都在耐心地等待着,就怕错过那“精彩”的瞬间。连我们班的老班——徐老师也来了,还有同学拿着照相机要拍那“精彩”的一瞬呢,轮到他跳了,他的跳远动作引得我们笑倒一片。这次比赛他虽然输了,可是我们全班同学都佩服他的勇气。

他不仅勇敢,还很搞笑,是我班的开心果。下课了,我站起来活络活络筋骨,“哎呀!”只听一声惨叫声传来,我赶紧去勘查情况。原来是张瀛昊将一大口牛奶喷到了同桌的讲义上。他“愧疚”得一直在傻笑,同学们也都笑成了一团。

这就是他——勇敢而又搞笑的张瀛昊,给我们繁忙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关于同学的文章12:我的同学朱科雄

文/九满

朱科雄是我高中的同班同学,还是我的同桌。他不仅外表端正, 而且极其聪慧、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穿着也比较新潮。

当年,我们年级共有六个班,凡是在县城读初中的学生,都编在四班、五班,还有六班。像我们二班,同一班、三班,都是直接从全县各乡镇招录来的。因此,在这个班上就出现了一种较为复杂的情况:绝大部分同学出身都相当贫寒,只有小部分同学出身于干部、医生、教师家庭,家庭条件比较宽裕。科雄就属于后一种。

科雄的父亲在县城工作,在那里有房子。放学后, 科雄时常邀我去他们家看看。让我在那里享受完城里人的生活后, 还带我到他们家的楼顶去感受县城风光。我站在隔热砖上,呼吸着充满期待与梦想的空气,看着繁华似锦的大街、红墙绿瓦的楼房,活泼开朗的城市俊男靓女,就像是到了一个梦境里的世界,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立志要考上大学,走出农村,到城里来享受美好的生活。

从此,我与同学们开始了追梦的生活。清晨,东方刚露鱼肚白,我们已正襟危坐在教室,渴饮可以改变我们命运的雨露甘甜,白天,数学、物理、化学……走马灯式的轮番上演,我们跟随恩师的教鞭,懵懂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沉醉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发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旷世感言!夜幕降临,教室里依然亮如白昼,我们依然埋头于课桌……

那些年,我和科雄在学习上有帮助也有竞争,生活上有支持也有鼓励,为对方加油也为自己打气。也许是我俩好得太过了,彼此竟挑剔起来,我们时常互相生气。在互相冷淡的日子里,彼此又是那么寂寞和孤独。放学的时候,我们各自坐在课桌前,磨磨蹭蹭地整理课桌,期待对方主动与自己说话。和好的日子则是那样欢欣鼓舞、阳光明媚,就像是为了补偿虚度的时光,我们会以加倍热烈的语言表达互相的信任和友爱,这时候,他告诉我,他的母亲是一位民营企业家。

关于他家里的事情,我在下柴市上初中的时候,就已听说了。下柴市就那么大,谁家是做什么的,都瞒不过别人的耳朵。同学之间又喜欢传舌,往往会夸大其词。就这样,同学们把他家描绘成一门土豪。过了许多年之后,他父母来我所在的大学办事,我才从他父母那里了解道:他父亲早年也在我所在的学校上中专,后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他没有修完学业就参加工作了;他母亲在县城做建材生意。他是家里最大的儿子,下面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父母像陀螺一样抽打和压榨着自己,将他这个长子温暖地庇护起来。

科雄是一个特别幸运的男生,有一半城市的血统。那时候,我们都这样认为。有一天下午,唐建彬称呼科雄“街疪子”(乡下人对城里人的贬称),科雄愤怒地回击唐建彬:“猪*的”!唐建彬一听,跳起来同他吵。唐建彬出身于一个极其贫困的农民家庭,时常穿他姐姐的衣服来上学,性格却很倔强。吵到后来,在场的同学渐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沉默,另一部分帮着唐建彬吵,而科雄自始至终是一个人,他却毫不让步,声嘶力竭地强调: “你必须道歉!”最后,科雄用笔去刺他,竟把一支新钢笔给弄坏了。这时我看见很大很大的泪珠从他的脸颊上滚了下来。

不知不觉, 我们的中学时光就在这种压力、焦虑与恐惧之中过去了。后来,我去了长沙一所理工学院上大学,而科雄去了他父亲所在的单位上班。

那年暑假,我去科雄家里参加同学小聚。他从楼上下来迎接我,将我带上二楼。他穿了一件朴素的外衣,脸上堆满微笑,一见到我,就很亲热地用胳膊搂住我的脖子。一边给我带路,一边大声地呼叫先到的同学们。

那天午饭,我们几个同学各人端了碗饺子找了个位子坐下就吃,那情景好像学生时代的日子,我很喜欢这种氛围,大家说一些平常却实际的话,感受一种朴实无华的人生。当我向他提议应当添置一套西装时,他露出茫然的神色道:我连想都没有想过,还有西装这一件事情。我不由得想起他中学时代那王子般的生活,心想:社会将他改变得多彻底。如今,只有那整洁的穿着与优雅的手势,以及某些生活习惯,比如不光脚穿鞋,才显露出他埋藏很深的气质。而他现在再怎么高兴,也无法像他学生时代那样开怀大笑了。只有当“班花”媛媛说起我们那时候同性恋般的传奇往事,他才浮起笑靥,往昔的科雄才回到我的眼前。

后来,我和科雄的往来逐渐频繁起来。通过我中学的好朋友,我也不时能得到他的消息。因为他是通过关系进的单位,让许多同事在心里感到不平与妒忌,甚至有一些同事还看不起他,周围有许多对他极具伤害的猜忌与流言,让他在单位很孤立。尽管他努力地工作,也热心参加公益或集体活动,但同事们背地里说起他,总是流露出不那么满意的神情。有时候,在最热闹的场合,他也会突然感到孤独,觉得周围的人都与他有隔阂。

一九九三年冬天,我回老家看望母亲。他和老同学刘健专程从县城到我们乡下来看我,他们是自己开车过来的, 还带了几箱水果给我,让我十分感动。他剪了平头, 穿着笔挺的西装,热情、坦诚、直率,脸上的表情还是中学时代的活泼与生动。

我们一同回忆中学时代的的同学,亲爱或并不亲爱的老师,我们互相道出那个时候可笑可叹的故事。我们还谈起了各自这几年里的情况。

他告诉我,参加工作后,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补习。一九八六年,他再一次踏进考场,终于金榜题名。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原来的系统工作。三年的大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内涵,给予他认识自身价值的机会,消除了他的自卑感,使他觉得一切尚有希望,这希望是经历许多梦想破灭的日子重新生长起来的……

坐在一边的老同学刘健,不时给我介绍科雄这些年的变化。科雄去年获得了全国金融系统“五一劳动奖章”,他的“背包银行”等创新性做法还时常让他占据行业报刊的头版头条……

于是,我想起了学生时代的他:锋利而不饶人的言辞、敏捷的反应、极度的自尊,以及认真的求学态度。在极尽压抑的日子里,他竟还保持了这些品质,使他终于走出阴霾,见到了晴朗的天空。

关于同学的文章13:香椿的三种吃法

文/陈晓辉

同学在朋友圈里图文并茂晒美食:新鲜香椿开水里烫一下,挂上鸡蛋和面粉的糊,炸成“香椿鱼”。晒出的照片,金黄诱人,似乎隔着手机屏幕也能闻到那股鲜香。

点赞如云。

我曾经不吃香椿。老家院子里有两棵香椿树,每年春天窜出润红的芽,没几天,叶子变成嫩绿。这时候,父亲就会折下来,淘洗干净,取出冬天腌咸菜的罐子,把香椿叶连同大粒土盐放进去,密密压实盖好,等香椿叶们在罐子里经过半个月的暗无天日,取出来切得碎碎的,滴几滴香油,父亲从田里回来,就着它呼噜呼噜能喝三大碗小米粥。

我却非常抵触。这种简单粗暴的吃法,与我那时候向往的琼瑶范严重相克相冲,香椿怎么能这么吃呢?就算不在白瓷盘里摆出美丽的样式,至少应该稍微,稍微浪漫一点吧。

父母亲对我的抵触哈哈大笑,他们吃完饭就去种菜,等我伤春悲秋地洗了碗,他们都种了两行豆角了。

长大工作后和同事出去吃饭,无意间看到一盘小菜:香椿拌豆腐。暗红浅碧的香椿叶间杂着雪白的豆腐,小清新文艺范,尝尝,豆腐的清淡与香椿的芳烈,嗯,互相成全相得益彰,好像,香椿就应该是这个味道,春天的味道。

在工业化的大潮下,现在很多菜已经分不清时令,香椿是少有的无法四季上市的蔬菜之一。因为香椿必须在春天刚发出芽的那几天采摘,稍微晚一点入口就不是那个滋味。

昨天去超市,居然发现有香椿卖,嫩红的一小把,被保鲜膜裹着放在冷柜里,明亮的灯光下,保鲜膜闪着模糊的红光。再看价格,绝对属于“细菜”。理货员看我犹豫,对我说:“买吧,过几天就没了,想吃就要等一年呢。”

这句话说得我心里恻恻然。古人云,一生能着几两屐?这是感叹人生苦短劝人及时行乐。理货员也许没听过那句话,但他们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买香椿、吃香椿这件小事,居然上升到人生的高度了。

于是买回来,过水热油,我也开始尝试做香椿鱼。母亲看到摇摇头:“这种做法,太香了。未必好吃呢。”

也是。香椿本身的鲜香,被色拉油炸过之后还能保留几分呢?就像过于意气风发的少年,再加上烈火烹油的繁华,羡慕不安着。

有过一定经历,才明白鲜衣怒马不是最珍贵的。

至于腌香椿,并不适合眼前这小小一把。在黑暗的罐子里,度过一段暗无天日的时光,在盐水的泡制下,转化成另外一段鲜香,腌制,是老年的心境,与香椿娇嫩的春天气息并不合适。

长到一定年龄,才明白合适才是最重要的。

那就还是做香椿拌豆腐吧。芳香的香椿与清淡的豆腐携手并肩,融合缠绵,既有少年的生机勃发,又有老年的冲淡清明。

真希望,老年人还有吃香椿鱼的心境,少年人有吃腌香椿的情怀,而两鬓初染风霜的我,还能做一个香椿拌豆腐的梦。

关于同学的文章14:那段遗失在流年的记忆叫高中

文/爱是破碎的心

送同学上车了,心里开始想念了,想什么时候能再相见呢?不是没有离别过,只是很不喜欢那种分别的感觉。心里酸涩着,何时自己那么多愁善感了,是离乡求学的原因吗?离开那美丽的的海岛后吗?开始感觉眼泪是多么容易流下,开始学会一个人应付各种事情,开始学会一个人的生活,就这样,独自开始新的生活了。

高中,那段遗失在流年的记忆。高中,很累,很苦,却很开心,很快乐,很充实。记不清哪天了,同学说很想念那个时候,是因为想念那充实的生活了还是因为大学生活很空虚呢?所以才有那些想法呢。大学很自由,自由的有点累了。慢慢地学会跑网吧度过课余的时间了,慢慢地学会在宿舍对着手机在发呆了,慢慢地学会一个人在夜晚时想念家的温暖,慢慢地学会想念那充满欢声笑语的高中了,慢慢地学会一个人对着天空说我想回去了。回去,回哪去呢?其实是想回到那高中吧!回忆在那遗留着,要回去拿回来。

高一,很高兴自己能考上,因为志愿选的只有一个学校,而自己总是为那个学校在努力,在填志愿时在想考不上以后就不读书了,或许还有更多的原因吧。但真正考不上那应该是很伤心吧!有些话说一说就可以了,不必太死心眼。来到陌生的环境,感觉很落寞,因为一直以来只有自己一个人。不过时间总是能够医治心里的创伤。时间似乎能冲淡一切。新的朋友,新的生活,新的自己。那时的自己只是想到要好好学习。想起那时,习惯最后一个人关好门窗离开教室,习惯默默地听着老师的讲课,习惯陌生环境的独自生活了。重点班,有着老师的希望,有着家长的期待,有着学生的渴望。对于初中三年普通班的我来说,却依然喜欢普通班的感觉。或许是普通的自己才喜欢普通的感觉吧!命运的捉弄吧!我是这么认为的。把我这个原本属于普通班的普通人分到了重点班。有段时间,想象着自己还是在那个不顾一切的班级里,自己沉默在努力奋斗,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可事实毕竟改变不了的,所以重新学习。学习适应重点班的气氛,学习适应老师的鼓励的眼光,学习适应重点班奇妙的眼神。又过了一段时间,分文理科了,体会到相似是多么美好的感觉呢。有了相似的语言,有了相似的理想,有了相似的曾经,所以觉得感觉好好。然后,然后高一就慢慢地过去了。

高二,回忆中自己总是在学习中。时间让同学们都相识了,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文科,所谓的要背很多的东西。而事实也证明了。记得自己每天和鸾一起走回家,两个人一起讨论那痛苦的死记硬背,手中总拿着一个本子。那个本子是因为自己弄的吧!所以很喜欢、很珍惜。现在的它应该安静睡在箱子里,那段时间陪了我好久的时间,很辛苦,也教会了我很多。和鸾走在一起,两人的步速有点惊人,太快了,而这个习惯一直到大学还在。同学的提问自己总是笑了笑说习惯了。走在一起来那个人相互背诵随时都有可能要点名的政治,有时会抱怨太难懂了,也时常说一说某某老师的“狠毒”.对于那个背诵自己觉得其实还好,或许是有点理解了吧!想起自己有一次因为低着头看本子,被一个瓶子砸到眼角了。还好没有什么事。父母说过两天就要考试了还被砸到头,真是的。当时自己也没有怎么想,砸到了也没有办法呢,只能等待它好起来咯。要到会考了,大家都很努力,也或许是因为以后不要学那难懂的理科了心里有些放松了吧!后来,后来高二悄悄离去了。

高三,在充实的学习生活中奋斗。要考大学了,高三更努力了。也可能是老师说的大学太好了。可是现在身处大学的自己却不知道好在哪呢?反而想念高三了。高三的教室里同学们都埋头在自己拥挤的空间里,甚至桌上的书已挡住了那小小的脑袋了。高三的地理课印象似乎太深了,不喜欢某老师的教学,虽然他的知识很好,可我还是不喜欢。所以上课时总是埋头做自己的事,默默地听着他有些夸张的语气,可是他还是找上了我,可怜呐!想起来也是,自己的地理本来就是很烂,再加上不喜欢他的教学,地理就这样完蛋了。很正常。也许这是给自己的提醒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记得有段时间为了坐公交车在还没下课时就整理好东西冲出去了,那段公交记忆依然清晰地记得,拥挤的车子里,浓浓的汗味,话说高三有特权却没有享受到。告别了公交之旅,迎来的是沉重的高考。时间的脚步比我们还快,不知不觉自己已经坐在考场里面了。记得那时的天气热得有点过分了,考场的气氛就像打仗一样紧张的要命。汗直流,时间直走,时间似乎就没有休息的时候啊!终于考完了,心里轻松多了,可是快要知道成绩时又很紧张。对于自己的成绩不想说什么。考得好不好现在说也没有意思了吧!我想。大家如今也不想再说起那一刻了吧!大家自己留着想吧!想着,想着,高三在大家的刻苦中过去了。

高中,那段时间很深刻,如今依然很清晰。如今回想起来感觉耳边回荡着大家拿着政治资料背诵的声音,想起来很开心自己还有这样的一段美好的记忆。是不是“人老”了就常常想起以前的事呢?也许是吧!自己现在也“老”了,老是在处在怀念中。在学弟学妹喊学姐时,觉得人老了就是没办法啊!大学见到很多不一样的人,碰到很多不一样的事,却依然想念高中大家一起奋斗的场景,一起努力的欢乐。好想留住那段时间却没有那种能力,只有把回忆放在心中了,慢慢地回想。

曾经,有段时间叫做高中。很怀念,很想念。如今我们依然记得那段遗失在流年里的记忆叫做高中。

关于同学的文章15:你喜欢这样的我吗?

文/李美慧

我们班有59个同学,我是其中的一个,我叫李美慧,今年10岁了。我长着一对浓浓的眉毛,浓浓的眉毛下面有一双闪亮的大眼睛,我坐在第二小组的第三排。我最喜欢跳舞了。您知道吗?跳舞必须不怕苦,我是最能吃苦的一个。舞蹈班的老师总是表扬我,我可是有童子功的哟。

我们家是小区里最热闹的家庭了,每天都有欢声笑语,我最喜欢我的爸爸和妈妈了。

你喜欢这样的我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