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班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上班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上班的文章1:女士的感受

文/孙美娟

刚上班,我和刘姐正说单位颁布“禁烟令”的事儿呢,新来的同事小李就进屋了。

只见他收拾了一下办公桌,接着把烟盒掏了出来。

刘姐咳嗽了一声,说:“你就不先问一下两位女士?”

小李先是一愣,接着赶紧把烟盒递到我和刘姐的面前,满脸堆笑地说道:“实在对不起啊,我不知道你俩也抽烟,来,来,别客气,一人来一根!”

关于上班的文章2:你还是原来的你么?读不懂自己了

我们上班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去看更美的风景,和心爱的人不为吃穿发愁,有消费欲时犒赏下自己,吃美味的食物穿漂亮的衣服。可奇怪的是,我们每天都把时间用在吃快餐,挤地铁,对着屏幕流眼泪,困倦地的瞌睡,粗糙的穿衣,重复的程序里,甚至都没时间和心爱的人躺在床上看一部完整的电影,拍一张合照。

没钱的时候,我们说,等有钱了我们就上路。有钱了我们又说,等有时间了就上路。有钱又有时间了,我们又说,放不下现在的工作,家人,怕失业,怕疏远,怕返归时的艰难。没钱没时间了,我们又抱怨。周而复始,变成了一个读不懂自己的人。

孩子和大人的区别就是,孩子只对别人撒谎,大人除了对别人撒谎,还特爱对自己撒谎。

我们说,我们赚上钱了,就能带父母去旅游,和爱人环游中国,给孩子幸福的明天。可奇怪的是,我们几年只能见父母一次,接父母电话语气也特别的不耐烦和焦躁,连给爱人做顿饭,陪她一起吃完的时间都没有,孩子被我们反锁在家里,玩着PSP,苦闷地看着窗外,我们明明是为了我们想要的,才那么努力的啊!

我们说,我们赚上钱了,就能谈一场安心的恋爱,不求花前月下,但求日夜厮守。可每天下班回到家疲倦地倒在床上,揉着酸痛的肌肉,谁还有心思去甜言密语促膝交谈,他玩游戏你洗澡,他看电视你睡觉,他吃快餐你煮面条。我们就像磁带的AB面,除了夜晚还背贴背睡觉,毫无交集。

我们说,我们赚上钱了,就能把梦想一一实现,可习惯了对客户假笑,对老板弯腰,写客户需要的文案,拍客户喜好的商业照片,我们的速写本落了灰,喜欢的书买了几个月都来不及翻看。我们买书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有阅读欲,总想着会有一天,会有个把空闲,拧亮台灯,沏杯清茶,晒晒阳光,坐在树下,为书页上的某句话潸然泪下。

我们听小众音乐,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和别人不太一样,我们讥讽爱情买卖,我们向往春末的南方城市,我们迷恋被禁忌的游戏,我们沉默如迷,遮掩自己的心事,我们相忘于江湖,幻觉支撑我们活下去,我们都想念有个他,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

在地铁里被左推右搡,镜子对面那个紧锁眉头,面如土灰,仪容邋遢,不苟言笑的青年人还是自己吗?那个发誓要闯社会,追梦想,不混出人样决不回家的闪闪发光青春张扬的你,还是你吗?

在交织的车流里狂奔,等待着红灯绿灯变换,上班下班,排队打卡,往胃里塞上地沟油和大葱煎饼,生病时咬牙忍着,喝浓苦的中药,孤独而焦渴地打开一个又一个网页,记录一个又一个信息,下次谁会想得到它呢?

在相亲网上实名认证,在一个又一个感情的流水线上被打包,贴标签,分门别类,和陌生人吃饭,接受你可有车有房有孩有业有膜的质问,理想和人民币画等号,婚姻和平米数挂钩,就像画皮里的女鬼,一边警惕一边渴求,语气幽幽,面露哀容。

“对面的这位小姐,你是不是把什么搞错了呢?”

关于上班的文章3:你在终点等我

文/吴晓燕

早上上班时,6楼的老爹爹搀扶着老奶奶下楼,以蜗牛的速度缓慢前进。老奶奶看到我急匆匆地下楼,欲让我先走,一向温和慈祥的老爹爹发气了:“你小命都不要了!”一问,原来老奶奶从昨晚开始一直头痛欲裂,老爹爹怀疑她脑梗又发了,赶快打了120。老奶奶一手扶着楼梯扶手,一手被老爹爹的手紧紧攥着,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动着,俩个老人象两只忘记了时间的蜗牛。此时,老爹爹就是老奶奶的拐杖,就是老奶奶的眼。

我快速下楼看看医院的救护车可到了,救护车就停在小区院子里,除了驾驶员,医生和护士一个人影都没有。一问,说是医生护士已经在家属的带领下,上楼拉病号去了。不对,老奶奶正在老爹爹的搀扶下举步维艰,我们楼道里都没有医生、护士出现过。难道是一栋楼的两户人家同时拔打了120?还是他们根本跑错了楼道?

老奶奶在老爹爹的搀扶下,一步步地走下来了,这时“白衣天使”也出现了。原来老奶奶的外地亲戚因为人生地不熟,把医护人员带错了楼道。还好有惊无险,老奶奶在老爹爹的陪伴下上了车,老爹爹始终握着老奶奶的手,我对老奶奶说:“放宽心,去看病!”

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里莫名有种感动。老爹爹和老奶奶是几年前搬到6楼的,他们俩还带着个小孙子,听说儿女在外打工。他们拾垃圾,楼道里经常被摆满了码得整整齐齐的垃圾,有邻居嫌垃圾味儿太大,老爹爹二话不说,一鼓作气就把垃圾挑到楼下卖了。后来,老奶奶又在楼下摆摊儿卖菜,青菜儿绿,西红柿儿红,俩个人的生活平凡而安逸。再后来,老奶奶得了脑梗,她的腿脚就不灵便了,都是被老爹爹搀扶着。老奶奶不常下楼,不见了踪影,倒是经常碰到老爹爹。有一次,我看到老爹爹拎着一个大水壶上楼,问他是家里停水了吗?他摇摇头,说不是,楼下的保健室里打的,免费的,给老奶奶尝尝。老爹爹硬是拎着满满一壶水从一楼走到六楼,我想,这应该是世上最甜蜜的水了。

老爹爹个子很高,年轻时应该是个帅哥吧,现在头发染了白雪了,老奶奶的腰佝楼了,腿脚不灵光了。在老奶奶最无助的时候,他应该是老奶奶最大的依靠吧。老爹爹始终把老奶奶当作手心里的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离不弃地搀扶着老奶奶。

你在终点等我,我住进你心里,没有你的地方都是他乡,没有你的旅行都是流浪……

关于上班的文章4:漂流瓶

这段时间上班严格,我整天呆在办公室,闲时无事,我便上网看新闻,看博客,更无聊的时候,我就捞漂流瓶,以前我是不玩的,但这几天玩下来觉得还有趣。漂流瓶的本意是人们把写着重要的信息或者衷心祝福的纸条密封在漂流瓶中,放到广阔大海是任其漂流,这是一种很浪漫很神秘的传播方式。不过现在从网络漂过来的漂流瓶神秘感就少了很多,也许是虚拟的网络世界本身就是虚虚幻幻的,真真假假谁又能辩别呢?我们玩它也像我们玩QQ一样,是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罢了。

玩漂流瓶,我一般是捞别人的瓶,看到有趣的内容就回应,写点鼓励赞赏的语句,但有时也会调皮地搞点恶作剧,博得大家一笑,看到庸俗低级的内容随手扔回海里,就这样捞捞扔扔,倒也觉得有趣。我偶尔也会扔一个自己的瓶子,写上几句心愿或提个问题什么的。

前一个月我的一个同事被查出是晚期肺癌,得知消息的时候我正在洛阳旅游,我怎么也不相信这消息是真的,因为我临去度假的前天傍晚,我们还在单位的球场里聊天,他只说最近他的喉咙疼得咽不下东西,去找另一个同事的丈夫看了,吃药好了很多。我们只知道他前段时间眼睛花看不清东西,但查不出什么原因,没有听说过他的肺部有什么不适,怎么短短的十多天就变成了肺癌呢?我回家后得知他的病情比我想象的严重得多,并且已经扩散到脑部。现在他的脑部长了三个肿瘤,已经压迫神经,造成他半身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送去医院经过治疗,情况改善了很多,医生曾建议他做放疗,说可能会改善一点生活质量,减轻一点痛苦,但他拒绝了。他也许觉得自己的病情无望,不想再花冤枉钱折腾,也许是害怕放疗的痛苦,而且我们也见得多,无论放疗不放疗,结果都是一样的,对生存没有多大的希望,所以他现在只做一般的维持治疗。他清醒的时候对儿子说:“儿啊,爸爸没有本事买房子给妈妈住,你长大了一定要买房子给妈妈住,爸爸可能不能陪妈妈到老,你以后一定要对妈妈好。”循循教诲,殷殷叮嘱,令人心酸,催人泪下。他的妻子没有工作,儿子今年才考上大学,而且最让他感到遗憾的是,他工作二十多年,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他和我一样都是住在单位宿舍里,万一以后单位拆了或卖了宿舍,一家老老少少又该如何安置呢?真是千般不舍万般无奈,太多太多的惦记和牵挂无法放下,他怎么会走得安心?

得知他的病情后,我的心情一直很低落,我无法相信曾经那么生龙活虎而又正当壮年的他会患上可怕的绝症,生命是多么脆弱和无常啊!特别是人到中年,事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使人的身体每况愈下,真的不知自己什么时候就会撒手而去。这倒不是我们怕死,怕的是我们离去的时候心中还有太多的牵挂和遗憾。我们如果遇上这种情况,会怎样度过自己的最后岁月呢?有一晚深夜,当我又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电脑前思索这个问题时,我扔出了一个提问瓶,我写道:“如果得了癌症,你该怎样做?”

没想到这夜深人静的时刻居然有人回应,一位不知年龄性别的网友说:“等着死。”

“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在等着死的这段时间里,你还会做些什么?”我说。

“散散心啊,不会整天愁,不怕癌死就怕愁死”

“难道不考虑治疗什么的?”

“还不如给老人和孩子留点积蓄呢,花钱也治不好,你说呢?”

“可是没有死就等于有希望,为什么要消极等待呢?”

“几率太小啊,就像钓鱼一样,钩子大了能钓到小鱼吗?还不如散散心,不留遗憾呢。”

“我觉得应该再做点自己以前想做而一直没有做的事情,以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

“呵呵!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治疗太累还受罪啊!人死了不留遗憾,死了也舒服。”

是啊,如果人生没有遗憾那该多好,可是人生像一张网,羁绊牵挂不舍太多,你能放得下生你养你的父母吗?你能放得下与你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伴侣吗?你能够放得下稚气未脱尚未成年的孩子吗?你能够舍得下手足情深的朋友们吗?正当壮年无论怎样离去,这都是人生一大悲剧。

人生也许就像漂流瓶,我们把人生的重要事项和美好的愿望写在里面,然后在茫茫的命运大海中放下它,可是我们不知道它会漂向何方,何种命运之神会拾到它,拾到它的命运之神又如何处置它,一切的一切都充满着未知,我们也不知人生的漂流瓶什么时候会遇着风暴而粉身碎骨,所以当我们还拥有生命的时候,就要珍惜当下的一切。我们不能掌控生命的长度,只能拓展生命的宽度,让自己的生命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有意义,只有这样,当我们处于生命的最后时刻,才会减少对自己一生的懊悔和遗憾。

关于上班的文章5:一样的乡村

文/李瑞华

每日上班的路径总是从城市去往乡下,再从乡村奔波于城市。

城市只有冬日,生冷的柏油路面,高楼林立的陌生,透出一种萧杀的凉意。而乡村却是阳光普照的温暖,那里有淳朴的暖阳。

一纸乡村,让无形的妙手信笔涂彩,勾勒出色泽鲜明的四季,那阳光缕缕,不舍紧追时节的交替,直抵朔风主题的冬天。

冬日里,那份煦暖,那份温馨,那份深情,叫做阳光。信步走在酥软的田野,人们的心情由之高远清澈,一种悠然添翼飞翔。站在村头望向远方,目光会延展铺排成一首首很有韵律的诗行,任由行云俯瞰品读,体味冬季土地上阳光酝酿的中心思想。沿着阳光,远山日日张望小村,羡慕中分析如复一日的优美生活篇章,静静应答炊烟柔柔的深情召唤。来自远方的感觉,沿着暖阳小路,靠近村口,靠近那座灶台,靠近令人垂涎的炒饭浓香。所有生活都活色生香。

乡村的冬日,随处是美好的片段。信步走在野外,回忆往昔孩提时的欢乐的影子,很想复制那无忧无虑的幸福感觉。那条夏日处处有顽皮孩子捉鱼耍水影子的运河,冬日里依然生机无限,那是因了冬日暖阳。天外送暖,有了融冰的脆响,有了水草复现的不懈生命。它们摇曳着生机,摇曳着亲近的阳光。那绵延水面的一镜散金碎银,就是天上冬阳的造访。弯弯的运河在冬日暖阳的装扮添彩中,更加神采奕奕、生机勃勃,精神抖擞地据着沿途的所有安详与美好,牢牢拢住每一方潜在生机的树下水畔,等待冬季尾声里再次呈现它的领地里每一份绿叶红花,书写一篇篇鲜嫩精彩的生命华章。

无论晨雾缭绕时,还是雪后天霁,都在暖阳映射下,别有一番情调,勾起青春的诗意萌动。或许就在此时,早有妙手调着焦距,采撷一帧画面,一瞬美好记忆。即使夹进日记的几句,一定附着暖阳而温馨持久。

乡村,告别了忙碌,早已擦干汗水的农民,守着冬藏,数着喜悦,在暖暖冬阳里,盘点一年的幸福经历,直把那壶热热的果酒品得更醇厚香甜。暖阳里,扎堆聊着家常,PK着彼此的丰硕收获,交流着你我的致富绝招,扬起菊花一样的笑脸,共同满足令城里人啧啧艳羡的美好生活。笑声,让冬日暖阳都附和着快乐。阳光在外,清风飘爽。徜徉乡村,走笔心情,仁山智水的生活,是绵延无垠的散文,悠然、平和、洒脱、宜人、爽意、怡情、可心……

乡村如散文。因为冬日暖阳,点亮农家金色生活。温煦的文字,长长再长长,写不尽父老乡亲的富足甜美温馨幸福。

关于上班的文章6:两颗树

文/拙朴

1998年到2003年,我在一家企业上班,办公室正南对着城区的一座小山,山顶上立着电视转播塔,原来的山名很少有人叫了,都说电视塔山,故我也叫不岀山的名字。

企业的工作是琐碎的,也是操劳的,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思考的。当我思考问题时,喜欢坐在办公桌前,透过窗眺望那山,或是伫立窗前眺望,与其说是眺望,其实都是在想事情、想问题,眼中是没有什么景象的。

有一天,就在眺望的那一刻,山腰的平台处,两颗树,差不多高的两颗树,树的周边只有低矮的灌木丛,其它杂乱的树与这两颗树都有些距离,两颗树伸向对方的树枝正好相互能触到一起。看着那两颗树,我心中为之一震。这是两颗同品种的树,或者叫一对树,它们如此相依相守,彼此注视,牵手静默,让人心颤。我久久地注视那二颗树,没有去想工作,没有去想自己,只想那两颗树,想它们是怎样的两颗树呢?

从两颗树进入我的视线开始,我每天都会看那两颗树,工作之余看,工作累了看,睛好的日子看,风雨之中看,在大雾的情况下,看不见也依然看。看两颗树,成了我工作的一种调剂,不可或缺。那时不仅仅看,冥冥之中觉得,每人心中都有那么一个人,如同那两颗树一般,一定是默默的注视着对方的一个人,一定是心灵中陪伴着对方的一个人,一定是因对方伤而伤、对方疼而疼的一个人!

有一天,我看着看着,萌生了去电视塔山腰看那两颗树的冲动,心动就行动,我丢下工作和事务便下楼向电视塔走去,当我走到了山脚下,便犹豫了,怕到现场看那两颗树,会失去心中的那份美好,我停顿了好一会,我又向回走了,从那以后再没有动过去现场看那两颗树的念头。

因工作关系,后来我离开了那栋楼,那间办公室,心中却存下了那两颗树。它们在我心底里成长,在我内心深处相默守,在我心田里繁茂葱郁。离开那楼的两年后,因企业改制,原来能与两颗树相对的那栋楼被拆除改建成公寓楼,从此便失去了再去那间办公室看两颗树的可能了,为此心中郁闷了好一阵子。

大前年春,我又回城区工作,在某个周日的下午,特意去电视塔山腰看那两颗树,到了山腰处,我很容易就找到了那两颗树,它们相距约十米,高似齐眉举案,挺拔,葱翠。我近距离的注视着它们,我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好想与之拥抱。树是否也知道,我曾在那几年中,每天都眺望它们,当我走近它们,一阵风吹过,树枝向我示意。我在那两颗树的周围逗了一个多小时后,才心中默默与之告别,恋恋不舍的离开。

前两天的晚上,我坐在家中沙发上看电视,陡然又想到了这两颗树,它们应该正葱葱郁郁成长着,想起它们,也许是多年的伫立眺望,这两颗树如梦一般,藏在了心里。两颗树间是缘,我与两颗树之间也是缘,缘就是因果,有了因才会有这美丽的果。心心相惜当珍惜,“珍惜且珍惜”如同那两颗树相依成林,繁茂如花!

关于上班的文章7:李想欲望

文/吴琼

我上班经过健康路和河滨南路的十字口,在十字东南角有一块店招“李想欲望”。那天看到它的时候,我心里一紧,有种走进去一探究竟的冲动。

我奇怪以前怎么就没有发现它。就在我想要过马路,去探究勾起我欲望的“李想”时,手机不合时宜地响起来。我划了手机,一声“喂”喊出去,那边送来一个很温柔的女声“吴琼吗?23号老同学聚会你一定要来哦!”这个消息我昨天在微信群里已经知道了,正愁找个什么借口给老婆请假。说一句实在话,高中毕业到现在已经31年,要不是微信这个强大的社交平台,当年那些一别就没有消息的同学真是老死不相往来了。

收了电话,公交车已到面前,上了车,透过车窗玻璃,我最后看了一眼“李想欲望”,不知道那个小小的门脸里边是怎样的诱惑?坐在车上,掏出手机,打开流量,我浸淫在老同学群里。那个当年的初恋隐去了图像,一朵娇艳的牡丹盛开。31年了,在进群见到她的一瞬间,心里竟然一动。说不出是一种怎样的感觉。那一年快毕业的时候,我们已经热恋了整整一年半,为了能和她有个幸福美好的未来,我通过她掌握学校大印的父亲提前办了高中毕业证,参加当年的征兵体检。我梦想着进了军营,发挥自己的特长,能在军营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自己的身份就和她门当户对。

思绪在这儿突然停顿。公交车“嗤”一声瘫在公司门口。那天上班我的头脑一直混沌不清。我始终想不明白,那个店招为什么叫“李想欲望”?“欲望”都不说了,“李想”让我想破了头。它绝对不是简单的“理想”谐音。那个店招绝对有故事。我下决心要走进那个小小的门脸找到“李想”。

23号,我如期赶到西安。我没有想到的是给老婆请假简单得和“一”一样。老婆爱理不理的态度就是同意。遗憾的是我在偌大的餐桌上却找不到我的初恋。我记得就在我紧锣密鼓地张罗参军时,那个偎在我怀里说就是要嫁给我的女子却从我的视线里消失了。小酒馆灰暗的灯影里,死党搧了我两个耳光也没把我搧醒。哗啦啦倒地的酒瓶见证了我初恋的坟墓。就在我的失落刚刚挂在脸上,老班长拉起他身边一位臃肿的女人喊我,嗨,作家,见了初恋也不打声招呼?我一下子懵在那里。手足无措。脑海里那个鸭脸蜂腰的女孩在校园的草坪里旋转,旋转……我承认西安之行很失败。

如果我一直坐车去上班,如果我那天没有见到“李想欲望”,我相信我不会答应同学来西安聚会的。我恨“李想”,它给了我无限的想象。回到洛南,我更加迫切地想去“李想欲望”看看。第二天正好是双休日的周日。我走出门时,没有见到老婆。我暗自庆幸,想象着和那个美丽女子会面时的种种妙处。

一脚踏进“李想欲望”,我被眼前的现实电倒。那个五大三粗的男人怀里抱着的,是一个我熟识得不能再熟悉的女人。我憋红了脸大声喊:谁是李想?那个男人惊慌失措,“我是!”

我一下子瘫在地上。万念俱灰。

我的初恋也叫李想啊!

关于上班的文章8:路人

文/杨银华

那些年步行上班,每天总要看到一个人,是“路人”中“见面系数”最大的一个。

我们并不认识。在上班与下班的路上、早晨与黄昏的时分,身为男性的我与同样步行的她,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为了工作也为了生活,奔波忙碌。因为是方向上的各奔东西,所以几乎每天必定有早晚两次的瞬间相遇。这是“无缘的偶然”,又是“客观的必然”。

虽然各自并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但日子久了,总会在“不期而遇”时,不打招呼地、有意无意地多看上一眼。这“一眼”时间短暂,充满善意,互不反感,达到了双方都能接受的程度。

由于经常这样“见面”,好像都觉得对方似乎不同于一般的“路人”;又因为毕竟是“路人”,所以也只能有上述路遇中仅此而已的、并非朋友的“礼遇”。

有时想,我们好像都应该有理由互相真正地熟悉起来,但又似乎没有理由和必要,“没事找事”彼此主动地各做自我介绍。

假如在一个远离故乡的地方,我们偶然相遇的话,纵使在众目睽睽之下,那时我与她可能都不再保持沉默,而是因“他乡遇‘故知’”而真正地认识。

我想会的。

关于上班的文章9:又是一年端午时

文/白淮斌

早晨上班,由于工作关系,来到村支书家,谈了点工作上的事情,然后就是喝茶聊天。

我是一个北方人,对南方人的一些生活习惯颇感新鲜。

就拿喝茶来说,北方人习惯喝绿茶,煮着喝。就是把茶叶和水放到器皿里,加热烧开以后喝。我父亲就是这样的生活习惯,早晨起来先用微型电炉子煮茶,倒在杯子里褐色发暗,喝起来特别苦。每次当我回家的时候,老父亲都会煮茶给我喝,并且一个劲给我讲,喝茶开胃消食,还抗疲劳解乏呢,一定要多喝。

南方人喝茶则特别讲究,茶几是上万元的根雕茶几,涂上淡淡的清漆,配上五个小根雕凳子,茶几上面有一个笑弥来佛的造型,仰躺着,一个硕大的肚子,一脸乐在其中的大笑。茶叶是清一色的大红袍红茶,先把水烧开,然后把茶叶泡在巴掌大的小壶里,不停的用盖子在上面搅动,然后再把茶液倒在一个开口的小瓷壶里,给每个客人跟前放一个小杯子,一次最多喝一口茶那种杯子,客人不停的喝,主人不停的斟茶。

北方人喝绿茶,讲的是消食开胃抗疲劳,也是招待客人的一种方式,给客人一人一大杯浓茶,讲的是豪爽洒脱。

南方人喝红茶,则上升到了文化的范畴,在意的是意境和氛围。实质上是品茶,一口一口的喝,和客人漫无边际的聊,显得温馨而亲切。

我们正喝着茶,聊的起劲的时候。他们村妇女主任端进来一盘粽子,用竹叶包着,三角形,有棱有角。放在茶几上热情的招呼大家吃,首先往我这个客人手里塞了一个。我也就没有客气,解开扎着的塑料绳子,慢慢的品尝。南方的粽子种类很多,有咸味的,甜的,红枣的,大肉的等,还有竹筒粽子,品种繁多玲琅满目,吃起来也各具特色,风味俱佳。

吃着粽子,我才知道端午节块到了。在南方的乡下农村,每家每户过端午节都是自己包粽子吃,其风味则按自己的喜好来做,含有浓浓的民俗味。

北方人吃粽子,相对简单一点。都是做民俗小吃的专业摊点做,寻常百姓家就是买点吃。吃法也和南方的不同。那种包红枣的粽子基本和南方的做法吃法一样,只是小一些,包的也极其粗糙,剥开皮子就能吃。但是最常见的吃法还是在盛夏的热天,把粽子剥开来放在碗或者碟子里,倒上蜂蜜,用筷子夹碎了,蘸着蜂蜜吃,冰凉冰凉,甜的渗牙。

喝了茶,吃了粽子,工作上的事情也说完了,我便起身告辞。

出得门来,太阳已经迎头直射。飞云江畔,山青水秀,树木葱茏。蓝天白云,没有一丝风,让人充分体验到了夏天的闷热。农家的门前,洗竹叶包粽子的男男女女,老老少,让人无形中感觉到有了节日的气氛。

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让我很自然的想起来王维那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来。我的老父亲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生日,也就是五月端午那天。

在我们北方老家,人们管老人的生日叫好天,也叫好日子。比如,今天父亲好天,那就是过生日的意思。

在异地他乡,逢节便会想起老家,想起父母亲,想起父亲的生日是与端午节同一天的,心内便生出淡淡的忧伤。少年时,家境贫寒。端午节正好是北方割麦子的农忙时节,节日也过的及其简单,也从来不知道父亲是那一天的生日。

早晨天刚麻麻亮,母亲就起来,把平时攒下来的鸡蛋,放在开水锅里煮,一般像我们这样的五口之家,最多一个人两吃两颗鸡蛋,父母亲一人吃一个或者纯粹就不吃全都留给孩子们吃。粽子是从来没有吃过的,那个年代,大米在北方是奢侈品,每年过春节时,家庭情况好的,正月初一中午才能吃一顿白米饭。端午节在我的记忆中就是吃鸡蛋了,根本没有见过粽子是啥样子。

母亲把鸡蛋煮到锅里,再到野地里去弄一些白蒿,香草等植物那回家来,放在洗脸盆里;倒上热水,等全家人起来,挨个在里面洗脸。母亲说,明目,百病不生,母亲再给我们每一个人手腕上绑一根五色线合起来的花花绳,说可以可以辟邪,一年有个好身体。

那时候,端午节能吃一颗鸡蛋,在香草水里洗把脸,手腕上戴一根五色线合起来的花花绳也是件挺荣耀的事情。吃上粽子是农业社散伙,包产到户以后的事情。随着改革开放,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粮食产量翻番,用小麦来换大米吃,已经是幸福生活的良好开端,春节文艺晚会上曾经演过一个《换大米》的小品,实质上就是当时一个现实情况的真实反映,要不怎么说文艺来源与生活呢?

以后,街道的小吃摊,农贸市场,专业卖蜂蜜粽子的人才渐渐多起来。五月端午吃粽子,虽然古来有之,但是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要想吃一颗粽子,也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成年之后,随着父亲的一天天老去,母亲才告诉我,父亲是五月端午的生日。说起这件事情,我真的倍感羞愧,在我30岁以前居然不知道父亲的生日,真是一个大不孝顺的儿子。父亲常年劳作在黄土地上,任劳任怨,为的就是让我们后辈人能过上好日子,老人家就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程,消耗了自己。从来没有享受过一天清福,常年为我们的美好生活作嫁衣裳。

所以,在这以后的岁月中,无论有多忙,五月端午我都会回家,给父亲订做一颗生日的蛋糕,在饭馆里买些现成的饭菜,啤酒,茶叶,香烟等,回家给老人家过一个简单的生日。粽子是在街道现成买的,母亲的老传统没有变化,照样年年煮鸡蛋,泡香草水,手腕上系花花绳。就是我因事耽搁中午晚上回到家里,母亲也要让我们在香草水里洗个脸,吃颗鸡蛋。

看到母亲头上的白发,父亲脸上的皱纹,我就感觉到心房在揪着隐隐疼痛。赶忙把老人家搀扶到屋里,让妻子下灶膛做饭,我就和父亲母亲拉闲话,说些家长里短的事。父亲便会边说话边给我煮茶,自己抽烟。这时候母亲就会责怪父亲,说他败家,你看孩子都不抽烟,你就不知道戒烟啊?母亲就是这样,和父亲唠唠叨叨一辈子。父亲和蔼,也从来不去计较,脸上一直挂着舒坦的微笑。

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今年看来是无论如何也回不了家了。心内难免生出些许惆怅,好在接到了妻子的电话,说她已经订做了蛋糕,准备端午节那天回家给父亲过生日。妻子话一说完,我的心胸豁然开朗起来。其实人生需要的不是惊天动地,而是这样简单平淡的幸福生活。

我们老家有个在省城当大干部的,有一年花钱请来西安艺俗社的名演给老爹过生日,折腾了好几天。说起这些,我就会觉得对父亲有所亏欠,同样是儿子,我们真的摆不起那么大的谱。父亲倒是说得轻描淡写:那能起个啥作用?过完生日就抬屁股走人了,还不是老汉一个在家抓锅抓灶过日子,有那份孝心就不知道把他爸接到省城去?十年八年过那么一个生日,一年就回来那么一次,还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我们虽然不排场,但是你给我的生日是年年做的,我觉得你们两口孝顺得多,就是我死了,你也别那样的折腾,记住薄葬厚养的道理就可以了。

父亲是个粗人,斗大的字认识不了一箩筐,但说话却是思维慎密,滴水不漏,识事理,明大体,这就是父亲的伟大之处了。所以,多少年我养成一个习惯,工作上,生活上的事情我都会说给父亲听,父亲一生积累的生活经验,便是我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便给父亲打一个电话,问二老的身体安康,说起今年端午节不能回家给他老人家过生日的事情。

听完我的话父亲爽朗的笑声在电话里响起:你媳妇打电话说,已经买好了东西,端午节就回来了,你不操心,你娘也准备了一些东西。你自己在外,除了工作好,也要注意身体,照看好自己,家里啥都好着哩。

接完父亲的电话,我一个人在繁华街道的路灯下默默的行走,突然感到眼眶一热,落下泪来。

又是一年端午时,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关于上班的文章10:窗外夜“灯”明

文/羽殇

上班途中,车窗上雾蒙蒙一片,外面却是绵延群山黑黝黝的轮廓。望着窗外的世界,偶尔几粒豆大的灯,散发出一圈圈的光晕,点缀着矿山的夜景。随着车向大山深处行使,公路旁出现了或高或低、或时明时暗的灯,星星点点挂在夜空中,映衬出百里煤海夜的安宁,如梦似幻。

车外万籁俱寂,大多数人沉浸在梦乡中,而我却感怀人生过往,情感风暴像破堤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在儿时的记忆里,不管中午、晚上,家里顿顿吃面片。时间一久,我的肚子有些受不了,常常问母亲,“为什么上顿、下顿总是吃面片?能不能吃点好的?”母亲跟我说:“面好消化,又有营养,其实也不错。”当时,我心里别提多委屈了,常常抱怨父母,不懂心疼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长大的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当时,家里经济条件差,父母忙起来经常是早出晚归,他们不仅要操持家务,还要攒钱供我和哥哥读书,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满足我那点小小的心愿。

那个年代,国家经济正处在发展初期,各家各户按人口分配粮食,由于母亲是集体工收入微薄,作为矿工的父亲就成为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印象中,父亲总是清晨早起下井,一整天常常看不到他,直到星斗满天,我和哥哥入睡以后,父亲才拖着疲惫的身影,回到家里。母亲常常向我描述,父亲佩戴着矿灯,扛着铁锹、镐头,在井下常年辛苦工作的情景,他为了这个家付出了许多、许多,特别的不容易。当时我心里想,父亲表面上不言不语,但是他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长大以后,我要像他一样,做一名光荣的矿工。父亲的人生轨迹,给予我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力量,它像一盏明灯照亮我的成长之路。现在我们兄弟俩都成家了,父母已是双鬓花白,可他们当初的良苦用心,直到今天深埋在我满是愧疚的内心深处。

1999年冬天,我刚刚学校毕业,就分配到井下一线工作。印象里,在每天的上班途中,都像此刻坐车的情景。还记得临走前,母亲总是不忘道一声:“注意安全呐。”我回身望向母亲,自信的回答:“您放心吧。”当我强忍着泪,步出了家门的那一刻,其实心早就碎了,像门外几户微弱的灯,散落在茫茫的夜色中。

望着车窗外时隐时现的灯,又让我想起,井下一盏盏耀眼的矿灯——正是它们,指引着矿工入井、出井和工作。豆大的汗珠,深深的脚印,刚毅的眼神,刻画出他们在井下辛勤劳动的场景。矿工的眼中,家是一盏明灯,像父母的牵挂、妻儿的祈盼,照亮着井下的角角落落。在光与影交织中,煤海矿工点燃着青春,为人们送去温暖,为祖国掘采“乌金”,为世界带来光明。

灯光照亮了夜晚,像驱除严寒的火焰,在我眼前逐渐燃烧,发出夺目的光芒。光明中,有矿工师傅坚挺的脊梁、宽阔的胸膛和厚实的肩膀;温暖中,有矿工亲人粗糙的手掌、心酸的记忆和平凡的大爱;火焰中,绽放出矿工先辈前赴后继的苦乐岁月。曾记得一个故事,两个僧人看到旗杆上的幡在飘,其中一位僧人说:“幡在动”。另一位僧人说:“风在动”。正巧一位觉者就在跟前,他解释说道:“仁者心动”。作为一名普通人,我非常理解这位觉者的深意,但是当看到可歌可泣的矿工师傅,又有几人能不动心呢?但是当面对毕生付出的矿工亲人,又有几个人能不潸然泪下呢?

车窗外,矿山景色逐渐变得清晰,几户早起人家的灯火,也跳过了眼前。穿过茫茫夜色,我仿佛看到矿工迈出家门的那一刻,亲人在背后满怀牵挂的道了一声:“注意安全。”面对此情此景,联想起过往的亲身经历,车中的我已是泪眼模糊,而窗外的灯也渐渐模糊起来,只留下那星星点点的痕迹。

关于上班的文章11:捡起一元钱

文/雨凝

今晨上班,走在东风路中段时,忽见脚下有一元纸币,正委屈的躺在地上,不知它寂寞了多久了,我弯下腰把它捡了起来。

看着这一元钱,心中多少有点惭愧。

是的,经常看到路上会遗留着一角一角的纸币或者硬币,真的是经常的有,可是无人去捡,我也从没有想过要去捡起,总感觉为了一角钱还要弯腰去捡,不值得的。今天为这一元钱我确实弯了腰捡了,跟它的价值一定有关系,所以我惭愧。

难道是真的生活很富足了吗?不是,肯定不是,就目前的生活现状,目前的物价水平,不知别人家怎么样,平时连买个菜都要去讲讲价格的,更何况别的购买力了?那是什么在作怪,就是面子,可怕的面子,可悲的面子呀!

中国的经济水平跟国外相比差之甚远。就拿那部好看的电视剧来说,叫做《小鬼当家》。片中应该是记载的美国80年代初期的生活反映,那家人家住着宽敞的房子,现在中国人叫做别墅似的房子,室内上下层楼梯,不仅家中装修的富丽堂皇,就连地下室也比国内的好几倍呀。可是中国呢,80年代初是什么样的生活水平,国民生产总值跟国外相比,差距大呀。普通百姓连彩电都没有,更别提电话、冰箱、洗衣机等等家用电器了。记得那时候我能有件的确良的衣服穿上就骄傲地不得了,经常攒着零花钱,等攒够了一角钱或者两角钱,舍不得去买支小豆冰糕,而是去偷偷地买个小人书回来,那时候我特别喜欢看小人书,父亲不让买,就自己悄悄地一分钱一分钱的攒,攒够钱了就去买一本,当时是很奢侈的消费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这人们生活水平是有所提高了,于是去饭店、去舞厅、去花天酒地消费,尤其是到了黄昏,你看那大酒店,霓虹灯闪、推杯把盏,只要是豪华点的饭店,不预约是定不上位子的。国民是真的富足了吗?想没想过那贫困的川寨、贵州的穷困山区……?那里有多少没有钱上学的孩子们、有多少穿不暖的百姓呀!俗话不是说:“省一分钱比挣一分钱容易”吗?我们并没有这样去铺张浪费的资本呀,我们的经济状况还在中级阶段、甚至是初级阶段呀,稍稍经济有了好转,值得这样显摆吗?你看看,各大酒店,扬长而去的饭桌吧,鸡鸭鱼肉成盘的摆着,许多学校的宿舍、校园的角落里,被扔掉的白白的馒头……

这时,对面走来一落魄老者,我把这一元钱递到他手里,他还点头说:谢谢。这微不足道的一元钱,兴许可以填饱他的肚子呢。不由得想起了去年夏天在丛台公园北门口,见一老人,趴在地上用粉笔写字,仔细看字写得非常漂亮的,说是无人奉养了,就这样在街头乞讨。我记得是去给他买了瓶水,花了一元钱。他接过去,一口气就喝了下去,大概渴坏了。是呀,小小的一元钱可以让这位老人如饮甘泉似的。还有一次,大概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奶奶还健在,我是每天下班都要先去看望奶奶的。刚过陵西大街上西门口,在路东边有一个老太太在摆着什么摊子,走近她,真的是个老老太太呀,小脚,没牙,脸上布满了皱纹,看上去像有80多岁了。她的摊子上摆的有火柴、万能胶等等小物品,我看着直心疼。从此以后,我每次路过,只要她在,必买一样东西。有一天我下班走到那里,她旁边的一个卖鞋子的摊贩欺负她,挤弄老人的摊位,而且把老人赶到后面的便道上,老人家气哭了,我气急了,上去就去找卖鞋的拼理,大声指责他:“你家也有老人的,这样欺负一位老人是要遭天谴的,你赶快让出来。”在我的要求下,更有许多的人在围观,迫于此,他不得不腾了出来,我把老人的摊子帮着重新摆好。当时,老人家冲着我说:“你是个好闺女啊,好人呐!”我帮老人出了气,心里很高兴。

回忆了这么多,这一元钱可不要小瞧呀,关键时刻它也许会救一个人的性命哪!所以,奉劝人们,不要死好面子了,尊重人民币,尊重劳动,尊重收获。

请捡起你脚下的每一元钱、每一角钱吧。

关于上班的文章12:路上的风景

文/张学红

原先每天开车上班,不堵车的时候听听音乐,堵车的时候看看手机,与尘嚣隔膜的同时,也错过了许多路上的风景。

前几天买了运动鞋、手套、口罩,穿上心爱的牛仔裤,开始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这辆车把生锈自行车,当初是多么威风,许多年前谁要拥有一辆阿米尼的自行车可是很拽的。后来它被抛弃在地下储藏室的一个角落里,不见天日。沉寂了这么多年后,被我淘出来,不知道是我应该感谢它,还是它应该感谢我呢?

现在每天早晨出门前,看着镜中全副武装的自己,一副飒爽英姿的模样,好像年轻了几岁(嘿嘿)!出发……

新修的马路宽阔而整洁,路上车辆行人不多,不紧不慢地蹬着自行车在人行道上,看着马路上汽车一辆辆飞驰而过,我则闲散地哼着小曲,沐浴着金沙深埋的阳光,看着如洗的天空和远处逶迤的山峦,慢悠悠路过一片片草地,花圃,一棵棵银杏、国槐、栾树,也路过树下的落叶……如此接近大自然的感觉,真惬意!

那天下班去接儿子,学校路口人来人往,穿梭如流。忽然,两辆自行车一不小心撞到一块,失去平衡的自行车“嗖”地摔出去,接下来上演了一幕自行车连环追尾,哗哗啦啦倒下一片。幸好没有人受伤,也没有想象的争吵和纠缠。大家急忙忙从地上起来,不忘互相问候一声:没事儿吧?我扶你……

车把歪的,自己起来扶正;受惊吓的小姑娘扑落身上的泥土,骑上车,伸舌头笑了;小伙子则一脚撑地,看看周围的人也不需他帮忙,大咧咧一笑,脚一蹬走了。不大会儿,大家很快在人群中各自散去,恢复平静的人行道,依旧来来往往,刚才的一场小意外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这难道不也是一副很温馨的风景吗——人与人之间磕碰之后的谅解,善意和关怀!如果不是骑着自行车,如果不是脚步慢了几拍,或许,我不会有幸体味到,这一幕心有余悸之后的温馨场景,是更富有人情味的风景。

关于上班的文章13:上班路上

文/段路晨

小说里的上班路上会发生种种令人心动的艳遇,而我每天上班路上遇到的人和事则平常得多。每天几乎是同一时间乘车,车上总有几个面孔熟悉的陌生人。我甚至知道他们在哪里下车,于是赶在他们下车前逼近即将离开的座位。

尽管在车上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路上见到的人却各具特色。

一个小区的广场,甩鞭子的巨响会吓得人不由得随鞭子的落地声而闭上眼睛。夏天,这个年逾六旬的男子头包发带,赤裸着上身,露出健硕的肌肉。一条长长的皮鞭两手轮绕过头顶换着抡着,肩膀处的肌肉带动胳膊的肌肉组织蠕动着。一天看到两个学徒用较短的鞭子抽着水泥地。因为不熟练,鞭子抽不到地表面,没有悚然的声响,却时不时地打到自己。后来,那个肌肉健硕的老者不见了,剩下那两个学徒日趋进步地继续着这项运动方式。

许多打工的白领阶层住在城中村居民加盖的房屋里,每天早上这站人最多。司机不断催促着乘客往里走,实际上车厢里早已紧紧实实。好心的司机站起来喊着:“都是上班时间,大家挤一挤。”随后开了后门,打过卡的乘客一个接一个插空挤进来,伴随人们的抱怨声,后门艰难地关闭了。

和我一起挤车的同事曾在公交车上丢了手机,当时只以为人多包被挂开,回办公室才发现手机丢了。这个教训告诉我,要在不同场合管好自己的包,防止伪装着的小偷光顾,尤其是上班路上。

路心的花坛旁,总有个一年四季戴着一顶不太合适的鸭舌帽,将半导体广播举至耳朵的中年人,看样子是在大声唱着秦腔。商场外不大的广场上,聚集着大量的老太太跳健排舞。两个摊子,两批人马,紧紧相邻却跳着不同动作。伴随着车载电视的音乐声,那群人的手势舞步仿佛与之合拍。远处有人慢半拍地学动作,笨拙的姿势毫无美感,有些引人发笑。

昨天上班堵车,遇到一对有趣的路人。一个是在掏下水道的工人,一个是晨练的老人,二人同时有节奏地做着各自的动作——卷管子,原地转着拐杖。车里的人都盯着他们,因为他们都面对马路,并且节奏一致,相隔不远,忙着自己的事。

一路,这些人都不在意他人的目光,各自进行着喜欢、擅长的运动方式。而年轻的我们,只能带着困倦的双眼,日日挤公交上班,生怕迟到扣工资。谁又能有空去锻炼身体呢?我们的晨练,就是挤公交耗费的体力和防小偷的脑力了。

这也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青春磨炼。

关于上班的文章14:瞬间的感动

文/李若东

上班路上,几位女同事谈论的话题是倒垃圾,一位同事A说她的对门邻居做法很令她不爽,甚至是有点愤怒。对门的邻居是一家租房户,不知道平时做什么,每次见到的都是门前楼道内的垃圾,堵在门口碍眼不说,几天的垃圾堆在一块,袋内的污水流了一地,就是不往楼下提,脏得要命。人们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这一家人倒好,想给他们说说,一天到晚首尾见不到,真无奈。

同事D说,我们家的邻居是一对年轻人,刚结婚不久,早晨可能赶时间上班吧,晚上放在门口外的垃圾总是不往楼下拎,我们一家也不计较,每次都是一块把他们的垃圾捎下楼去,后来儿子有点不满了,一天在门口说凭什么他们的垃圾我们一家人义务往下拎呢?我说,这里是我们生活的空间,不能分彼此和你我,举手之劳不要太计较了,正说着门开了,年轻的的女主人可能听到我们母子的谈话了,脸红红的说,不好意思啊,大姐,我们以为缴了物业费,物业人员既然负责打扫楼道卫生就负责收拾垃圾呢,没想到每天都是你们给……真的不好意思啊!我说没关系,远亲不如近邻嘛,举手之劳!第二天,当我打开门的时候,发现我昨晚放的垃圾没有了。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其实,作为共同生活环境中的一分子,真的不需要斤斤计较,当你真诚面对时,也许就会收获满满的感动。

关于上班的文章15:马云:写给在工厂上班的同学们

或许你现在背井离乡,生活过的马马虎虎,拿着2-3千的工资,有电视看有电脑玩,这就够了,但是未来在哪里?下面的话请耐心看完,也许会对你有一些的帮助!!

每年,制造业都会吸纳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这些职场新人庆幸找到工作,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候,他们的前辈——已在制造业内打拼了几年的师兄师姐们——却怀着深深的忧虑,他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他们不知道何时会被抛弃?

职业生涯的O形路口

不管何种企业,大学毕业生进入其中从事研发、业务、生产、采购、人事等工作都要从零学起。两三年过去了,这些大学生的职位会从储干、技术员、工程师慢慢做到主管,工资也从2K、3K变为5K。看起来有着不错的职业发展,然而事实上他们中大部分人的职位会停留在工程师及主管这个阶段,工资也会停留在3K至4K左右,之后再难有进展。从主管至经理,工资发展到5K以上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是很难实现的。当大部分人在前进的道路上停留下来后,他们就将在职业生涯的O形路口无休止地循环,看不到尽头,当尽头出现之日,很可能就是他们被抛弃之时。

一个公司中,最有技术含量并创造最大利润的是研发部与业务部,但制造业公司往往都只是一个代工车间。那些外资企业,他们的研发、销售中心都放在国外,中国的公司仅仅只是作为产品制造环节。虽然这些公司在国内也设有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但产品的原创设计都在国外完成,国内的研发人员只是接收图纸,然后安排开模,将产品实现。这种情况下,国内的研发工程师更确切地说只是一个产品实现技术员,至于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工程技能和他们关系不大,他们也很难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外企在国内设立的销售中心功能更加单一,主要是接收国外业务人员转过来的制造订单,并跟踪订单完成情况确保出货,销售技巧、营销手段、市场开拓这些都与他们绝缘。而国内民营企业在这些方面则更为不堪。

其他与产品制造有关的如生产、品管、生管、采购等职位,其中的技术含量或者说从业人员的价值更低。技术含量低则意味着门槛低,门槛低则意味着不可替代性低,不可替代性低则意味着被淘汰的可能性高。在企业中,生产、品管、生管、采购人员被老板炒鱿鱼是最多的,你上午还在上班,或许下午人事就通知你离开。制造业公司的人事部每天做的就是致力于招人,或者说低工资招人,而不是致力于留住人,因为人才市场上有的是价廉物美的新毕业生。当年,你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能轻松胜任所担任的职务,那么你的师弟师妹凭什么就不可以呢?尤其是在外资企业,他们往往以每月1千多的工资招募一个大学毕业生,两年后,当他的工资需要增长时,将其换掉,再招一个毕业生,如此往复循环,将人力成本控制到最低。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廉价的劳动力成本。

老话说男怕入错行,入行后想再转行的难度显而易见。当你进入制造行业,再转入其他行业的可能性极低。你只能在这个行业内转,如果哪天离心力过大,被甩出圈子,那将是一切悲剧的开端。当城市产业升级,人到中年的你又如何自我升级?当工厂搬迁,拖家带口的你难道又开始候鸟迁徙?当公司关闭,已显富态的你难道又开始奔走在各个人才市场,忍受着招聘人员的白眼和无耐,与那些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竞争?制造业公司普遍缺乏培训提升机制,处在公司中层的大学生在公司里并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层职位有限且要求很高,后来者中又有很多优秀者,在整个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新求职者的期望下探,中间层处在前无进路后有追击的尴尬之中,看起来失去自己生存空间的日子并不遥远。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恐怕真的只能死在沙滩上了。

要知道你并不处于一个大锅饭或者铁饭碗的行业,逆水行舟,当不利的环境出现时,你是否能确保被抛弃的那些人中必定没有你?

与世隔绝的社会生活人是社会化的生物,和前程黯淡相比,与世隔绝的工厂生活更能使人自卑与绝望。你努力挣扎向上,想脱出现有的阶层,最终发现是那么的无力,而年华却已老去。当你走出大学进入工厂,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世界是那么狭小,你的活动范围基本是工厂、出租屋、超市。你和生产线上那些天天重复同一个工作的普工并没有什么区别。除了上班和睡觉,你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去超市购买所需的生活用品。其他的社会生活最多也就是与同事打牌、喝酒,你建立不起自己的社会资源。你孤身一人在外地打拼,身边没有父母、亲人,只有一帮同病相怜的同事,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需要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时候,身边的人都无能为力。你的生活圈是那么的狭窄,人际交往显得那么苍白。有一天,你离开了现在的工厂去到另外一个地方,现有的同事朋友都会失去联系,你需要在新的公司重新来过。那无奈的漂泊注定了总是在重复地画着大小不一但形状相似的圈。

春夏秋冬四季转换,你的工作服也在冬夏间轮转,你和所有的外地人都没有明显区别。在本地人眼中你们都只是打工的而已。如果你很乐观的话,倒是可以把公司的工作服看作是一种福利,冬夏各两套,从周一穿到周五周六,基本上不需要再多买什么衣服。毕竟你可以自由地穿自己衣服的时间一周也只有那么一两天。

此外,工厂食堂每天会给员工提供伙食标准为十块钱左右的工作餐。伙食费有些公司要从员工工资里扣除,有些公司则当作一种福利完全免费。但食堂饭菜的难以下咽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发霉的面包、没削皮的土豆、黄色的青菜、无从查证的劣质油等等,花样百出。在外租住的员工还可以在周末时自己改善一下伙食,住在宿舍的只能奢望偶尔在饭店里的应酬了。

公司提供的宿舍则多为四人间、八人间。当然,条件远比不上大学的集体宿舍。很多人为了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情愿每个月花费三四百块钱租一个十多平米的房间,这种房间多为厨、卫、阳台三位一体。蚁居这样的房子里,关上门则如同囚禁在一个封闭的牢房里,打开门则所有的东西一目了然,没有隐私可言。然后,你会购买一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家具,包括必备品桌子、凳子、衣架。而洗衣机、冰箱、空调则是绝对的奢侈品。一是需要花钱,无力承担;再就是房间太小,摆放不下。也有些已婚人士一家两口或三口挤住在这个小房子里,区别就是家具相对更完整一些。但这里给不了你家的感觉,你只是一个租客,你只是暂住在这里,当你买东西的时候你会时时考虑以后搬家会不会太麻烦,你不知道明天是否还在这里。当房东需要提高租金时,你是没有多少谈判的能力的,要么接受新的租金,要么就搬走。

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婚姻成为很多大学生不敢面对的问题。你的生活圈决定了你交际的人大多和你一样,大家同病相怜,没有能力去摘取爱情的果实。工厂里三十左右的单身柜族比比皆是,不是不想结婚,是找不到结婚的人,是不敢面对没有房子的婚姻,是不敢去想孩子的抚养问题,是不敢承担那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未来!“宁愿坐在宝马中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听起来功利,却也包含一种无奈。如果你已成婚,那最让你纠结的就是孩子的入学以及对父母的照顾。你只是暂住在本地,你的孩子没有权力上那些好的公办学校,或者说你没有能力交那么大一笔的赞助费,而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又不能让你放心。毕竟,读书是你能想到的唯一能改变自己孩子未来的救命稻草。你只好无奈地将你年幼的儿女送回老家,回到爷爷奶奶身边成为留守儿童。每周的电话是你最开心的时刻,在外的苦累在孩子的笑声中都会消融。你在心里默默企求上苍,让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平平安安,无病无灾。任何一点风吹雨打就可能让你刚刚起步的家陷入泥沼。

你每年只能回家一到两次看一下逐渐老去的父母和日渐长大的孩子。因为没有假期,因为没有存款,因为路途太远往返不便,因为所有的因为。为了生存,你离开生活了二十年的家乡,但在他乡却无力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如同水中浮萍,没有根,心也不能降落。

明天在哪里?(短文学网)

来到城市的大学生对未来最大的期望是能走出父辈贫苦生活的轮回,让自己进入更高一个阶层,为下一辈创造一个更好的起点。但当你已年入不惑,自身可以贩卖的价值已所剩无几,而城市却不再需要你的时候,你难过落魄地回到老家,让你的儿女从你二三十年前的起点重新出发,再画着一个和你一样的圆?作为大学生的你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难道你能保证你的下一代能顺利地考上大学并改变命运……?

经济改革的初期、扩招后大学生毕业的初期、经济处于上升周期等等这些都极易让找到工作特别是较满意工作的***,你极易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但十五年、二十年后,情况还会和现在一般乐观吗?失业真的是那么遥不可及吗?当它来临的时候,你将发现你被整个世界所抛弃!当你四十岁左右的时候失去工作,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你将如何面对年迈的父母、苦难相随的伴侣、十七八岁的孩子?!

城市很大,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在这个只许进很难出的围城里,作为打工的大学生们你是否有了足够的储备以避免属于你的精彩落幕呢?!

忠告:打工只能求生存!创业才是唯一的追求!成功才是目标。

平台有三个:可以创造一个平台;也可以购买一个平台;还可以借用一个平台。

概念的选择:做事(寻求生存);市场(寻求生意);趋势(寻求发展)。选择大于努力!选择不对,努力白费。

改变:改变自己;帮助他人改变;改变环境。只有改变,才能成就自己。

如果你现在感觉很触动,很现实,不放好好的静下心来好好的想想自己的未来在哪里,自己是愿意拿着两三千,三四千的工资安稳的想这样生活着,还是有自己的理想,社会是残酷的,师哥师姐们用他们的亲身体会告诉了我们,再大的理想会在我们打工安稳的工厂生活中给磨灭的!

此时的你不防想想:

1、我的理想是什么?(我想很大一部分同学不知道吧,很盲目,其实我也是)

2、我下一个目标在哪里?(当你把第一个想通的时候,这个就是你眼前摆着的问题,是你拟定计划的开始。)

3、我有能力做什么?(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但也是一个次要的问题,因为能力是培养的,当你的理想和目标都明确是,只要你坚持不懈的向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走去,能力自然就要得到提高!但现在你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为自己定好目标。)

关于上班的文章16:别和母亲失联

文/汤园林

我到了一个新城市,上班后的第三天,深夜,手机忽然响起来,我睡得正香,索性直接按了关机。第二天一开机,发现有几十个未接来电。我回拨了其中的一个,电话很快接通,一个沙哑的声音传进耳朵中:“你要把人急死啊!你知道吗,妈都一天一夜没合眼了,火车票都买好了,准备去找你!”

是姐姐的声音,但是,干嘛这么激动,日子平淡得跟水一样,怎么到了她那里,就成了惊涛骇浪?

见我没事儿人一样,姐姐一连声地指责:“你换了号码不知道给家里说一声啊,你刚到一个新地方,妈不放心,打你电话又打不通,还以为你出什么事儿了呢。”

我这才想起来,我换了号码的事儿忘记给家里人说了,结果,母亲打电话打不通,越想心里越害怕,独自担心两天后,哭着找到姐姐,姐姐就满世界给我朋友打电话,要到我的新号码,也不管深更半夜了,一遍遍地给我打。

虽然老妈和姐姐整得跟演连续剧似的,又搞笑又夸张,但母亲接过电话喊了一声我的名字,然后就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时,我的眼泪也哗一下流了出来。

记得我第一次出远门,在外闯荡一年,过年时回家,提前给母亲打了电话,然后,就心安理得地开始了长途跋涉。

火车一路很顺利,转汽车时,却不巧晚点,本来应该是下午两点到家,结果,一直到晚上六点,汽车才到达终点站。

下了车,一眼看见母亲就站在路边焦急地张望,冬天的风,把她的头发吹得凌乱不堪,一根根银丝翻卷,刺痛了我的眼。

我赶紧走过去,责怪她:“这么冷的天,你站在这里干什么?在家等我就行了。”

母亲却一下子扑进我怀里,双肩开始剧烈地抖动。我站在那里,有些不知所措,也有些莫名其妙,我就是回趟家,母亲至于这么激动吗?好像刚刚经历了生离死别似的。

我没有想到,在母亲心里,刚刚真的就体会了生离死别般的伤痛。本来,孩子要回家,她是满怀欣喜的,可是,两点过后,她的心就开始一寸寸不安起来。那么多的交通事故,想想都让人胆战心惊。时间每过去一秒,母亲的心就往下沉一分,她终于再也坐不住,顶着寒风,跑到路边守候,并打定主意,如果再等不到我,就坐上出租车,遁着我回家的路,一路寻过去。

这样的事情,到底发生过多少次,我自己也数不过来了,反正自从离开家,这样的桥段就经常上演。

每个儿女,长大了,都会离开父母,去过自己的生活,可是,不论你走多远,母亲的牵挂从不会断线。不论多忙,不论处境多么艰难,都不要和母亲失联,即使只是短暂的几个小时,对于母亲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生命之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