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味道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味道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味道的文章1:年的味道

文/王祥夫

年的味道其实就是母亲的味道,母亲不在了,年的味道也就跟着走了。

想想,往昔一入腊月,母亲那个忙啊,母亲把那个很大的花盆搬了出来,母亲搬那个大花盆做什么?母亲在那里剥葱了,去年秋天买回来的一捆一捆的葱,现在都干了,母亲把葱的干叶子都打了去,把葱就在盆里种上了,盆里的土多一半是从灶里掏出来的灰,一半土一半灰,把葱栽到这种土里不几天葱就会绿了,那个绿可真是好看,真是娇气,那么好看的黄那么好看的绿。而且,这葱有个专门的名词就叫作“羊角葱”,它不会长到很长,短短的就像羊角。母亲又去生豆芽了,是绿豆芽,先把绿豆挑过,把被虫子咬过的都挑出去,放在清水里洗一下,然后用几乎是滚开的水,就把绿豆倒在这样的水里了,母亲让我用筷子搅那水,不停地搅。过不了几天,这豆芽可就努出了嘴儿,再过几天就白白胖胖地蹬开了腿儿。除了绿豆芽,母亲还会生些黄豆芽,那道极简单好吃的菜——黄豆芽炖豆腐,味道真是好,有时候还会在里边放些猪油渣,那味道就更好了。过年的前几天,母亲要蒸许多馒头,发面,和面,一盆不够,再发一盆,平时不用的大盆子现在有了用,还要把红枣泡了。揉面,母亲在那里使劲地揉,使劲地揉,把面搓成长条,再盘起来,这是花馍,盘好了用筷子一荚,上边再放几个红枣。过年的前几天,家里总是热汽腾腾,窗玻璃上可都是呵气,到了晚上那呵气又都变成了好看的霜,上边全是花草树木,你说不上来那都是些什么花什么草,但就是好看。谁从外边走过来了,“咯吱咯吱”是脚踩在雪地上的声音。我在窗玻璃上用手指溶个小洞,可以看到外边了,但那人早已经走过去了。我看了什么?外边窗台上的那两个盆子,一个盆子里黑乎乎的是冻秋子梨,另一个盆子里也是黑乎乎的,也是冻秋子梨,上边都落满了雪,这样的冻秋子梨现在像是吃不到了,母亲会时不时给我们把冻秋梨放在水里,“让它在水里换一换。”母亲总是这么说,换什么呢,冻秋梨一放在凉水盆里,过不久,梨上便会换出一个亮晶晶的冰壳子,而冻秋梨却软了,是一股水,吸着吃就行,是又酸又甜。我不看秋子梨了。因为母亲在喊我了,要我把那个大青花碗拿过来。我看见母亲在切大白菜了,母亲要做芥末墩儿了。母亲说:这棵白菜有花顶子,还有这棵也有。母亲把有花顶子的白菜顶子递给我,让我把它用清水种在碗里。我知道,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个白菜顶子就会抽出一根长长的花挺儿,会开出一连串娇黄好看的花来。

年前那几天,坐在屋里想想往事,那些琐屑的往事一件一件忽然像是都充满了温暖的诗意,往事并不如烟,往事倒像是一个忽然被打开的百宝箱,里边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每件东西都好像与母亲分不开。这么想着呢,忽然就像是很对不起母亲,多少个年,多少个除夕夜,母亲总是在忙,一刻不停地忙,从没见到过她坐在那里歇着。现在仔细想想,都想不起吃团圆饭的时候母坐在哪里,也想不起她喜欢吃什么,总是我们在那里吃,母亲在那里忙。吃完年夜饭,我们从屋里一哄而出去放鞭炮,从没想到过母亲是怎么一个人在那里收拾,又是怎么在准备大年初一的吃、大年初一的喝。现在想想,居然想不起母亲在一个又一个的年夜里是怎么吃饭的,我们吃饭的时候她又是坐在哪里?

年的味道其实就是母亲的味道,母亲不在,年还有什么味道?

关于味道的文章2:腊月,一起咀嚼年的味道

文/阿牛牛

1
“胡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嘿好耍,穿着新衣吃嘎嘎…”
当树掉下第一片叶子,天空飘来第一朵雪花,冰封了第一滴水珠,岁月踏进腊月的门槛。透过丝丝的冰凉,我嘴里冒着热气,吟诵着儿时的歌谣,年的味道穿过瑟瑟寒风飘然赶来,越来越近,越来越浓,越来越厚。
2
天寒地冻,冰冷的雨淋湿一丝丝思念,凛冽的风拨动一缕缕乡愁,鹅毛的雪融入故乡的土地,滋润故乡的人,明亮了父母充满渴望的双眸,双亲的眼闪亮着期盼的光芒。
你我他风雨兼程,如潮水般世界上最大的人流迁徙,在广袤的中国大地涌动;从南粤,从京城,从大漠深处,从东西南北,登飞机、上轮船、挤火车、涌入高速的车流,载着游子漂泊的心、深厚的情、执着的爱,带上辛劳的丰硕,带着深情的感动,奔向归途,奔向家乡,奔向心之向往的地方。
3
杀年猪、熏腊肉,做醪糟、磨汤圆;
买糖果、做新衣;推豆腐、打年糕;
写春联、挂灯笼;剪窗花、贴福字;
这是南方过年的前奏,将拉开大戏的序幕。
这货、这物、这事,承载着满满的富足,承载着满满的吉庆,承载着满满的年味。
4
春联,鲜艳了大门,散发出淡淡的墨香;
土酒,浓烈了相聚,荡漾出淋漓的酣畅;
鞭炮,点燃了夜空,释放出响亮的笑声。
除夕夜,团年饭,大圆桌,团圆坐;不需要美酒佳肴,不需要饕餮盛宴;吃的是一种舒心、一番欢喜、一个美满、一段幸福时光。
5
欢乐,祥和,温馨,神州的天空飘来这些字眼;
热烈,喜庆,幸福,华夏的大地烙下这些字眼。
走过年的这道门槛,时间慢下来,脚步也慢下来,岁月也静下来,我们将亲情友情温情揉进时光里,慢慢地一点一滴溢出,汇聚成一条炽热的奔腾的河流……
万家共团圆,欢乐中国年。

关于味道的文章3:古镇的味道

文/王晓林

有很长时间,我没回故乡了。

我的故乡,是一个远离现代文明、静卧于明月山脚下的远古小镇。记忆中,清澈的白水河宛如长龙穿过场镇。河滩上白茫光滑的鹅卵石,映衬着苍山翠岭,讲述着岁月沧桑的故事。

古朴悠长的街道,青灰色瓦房错落有致,沿河而筑,在岁月中见证日升月落。屋顶,缥缈的炊烟缕缕淡淡,炊烟泛出日子的丰满。诗意的河水,简淡的炊烟,悠长的古街,小镇的今生仿若世外桃源,让人心静神宁。古街,古韵,古味,总让人去触摸它的脉络,触摸它的灵魂。它的静,它的古,它的远,都写满故土的史册,定格在岁月之中,让故乡的游子永远牵挂。

其实,家乡有着厚重的历史。据《民国续修大竹县志》记载:“四合镇:县东南一百四十里,旧名伯王镇。地与竹、邻、垫三县接壤。乾隆十二年改为四合。原设分防同知一,嘉庆五年裁撤;有外委汛厅一,宣统三年裁撤。”这样一个历史古镇,它的根在哪里失落,它的悠远在哪里失落?我追问自己,可我找不出正确的答案,谜在心头升起,又在心头失落。每读于此,我眼前总浮现出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亭台水榭。

故土有我牵挂的根,有我乡恋的魂,乡情的牵引,故土的呼唤,让我踏上了归乡的行程。

回到故乡,那熟悉的村庄、房舍、树木、庄稼、花草,似一幅水墨丹青在心中定格。这幅乡村剪影简淡、从容、本真、自然。那一张张似曾熟悉的容颜映入我的眼帘,纯真、清新、热情、大方、淳朴、厚重的乡土乡音抚平了我的思念,心里涌动出久违的欣喜。我离开故乡太久了,多次在梦里触摸故乡,亲吻故土。如今,鲜活的故乡就在我眼前,我扑了上去,来一个今生的拥抱。

四合古镇,白水河环绕而过,河水灵动,孕育出灵山秀水。古镇由新街和老街两部分组成,两街相望。我有怀古情怀,很少去新街逛逛。难怪老家的人取笑我:你看你,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又没见大富大贵,还瞎子看戏——视而不见,每次回来都不去看看新街。不去新街,是我觉得那地方跟我没多大关系。意念中,这些新开发的地方,缺少古朴的内涵和深远的文化元素,都是一个模子克隆出来的,千篇一律,没有鲜明的主题,看与不看,都一个样。带着主观的臆想,我对那些取笑不以为然。

回故乡,其实是为了寻觅昔日的影子,找回那些点滴的记忆,寻回那些难以抹去的往事。今天,记忆中的古镇早已变了,如一位待嫁的姑娘,迫不及待地从大山深处走出,搭乘经济高速列车一路疾行,拥抱激情缤纷的世界。老街已是旧貌换新颜,靓丽的楼房与陈旧的板房错杂交织,旧的板房留存有岁月的风骨,新的楼宇时代感强烈,新与旧相互交融。长长的青石板路岁月留痕,风雨沧桑在岁月中沉默,不知它是否忠实地等待远方游子的回归。

小时候的赶场天,人们熙来攘往,担担里挑的是儿女心里的阳光,背篼里背的是母亲盼望的日子,那种热闹非凡的场景,而今只能深深存留在我记忆深处。老街,犹如一位不堪负重的老者,走过了它的风茂年华,进入了迟暮晚年。行走在似曾相识的街道上,我成了一个来去匆匆的时光过客,眼前的古街陌生、旷远,我的归途在哪里,我的旧梦在哪里,我的心该寄存于何处?

那条青石板铺砌的老街,一直伸向我深深的记忆里。还有老街上串串的红花,像一片云霞,既醉人又烂漫。他们说,新街上的桃花开得好不灿烂,倒引起了我的兴趣。

果然,新街边一树树桃花开得正艳。云蒸霞蔚,宛如妩媚的精灵。这是我梦里的古镇吗?同行的人说,新街的建设,当地党委政府顺应民众的意愿,秉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按照修旧如旧、返璞归真的格调,在古镇原址上进行了重新打造。自2011年始建以来,新建房屋400余间,形成了金城街、伯王街、将军街3条仿古风格街道,建筑以灰、白色为主色调,呈现徽派建筑的博大,圆角处饰以红色基调,屋顶饰有飞檐翘角,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古典、精巧、雅致,将特有地域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

沿平坦宽阔的水泥大道,走进新农村聚居点。你怎么也不会想到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低矮的破瓦房,周遭还是杂草萋萋,一片荒芜。而今,家家门楣上春联耀眼,色彩喜庆,老人、孩童笑脸充实。欢声笑声发自肺腑,那是对好日子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感叹四合农村前世今生的轮回。

天渐黄昏,斜阳拉长身影,也把古街渐渐拉长。我慢行于古镇,总想探寻着什么,老街、新街、深巷、古桥,然而,我寻到的只有白水河浅吟流淌,像歌谣一样流向远方。

有人说,哪里有回忆,哪里就有根;哪里有情感,哪里就有故乡。的确如此,但我深信,客居的城市只是晃动漂浮的身影,故乡才是链接人类心灵的脐带。如今,我那地理上不再遥远的故乡,剩下的不应该只是一个地域名,不久的将来,在散发着枯木逢春气息的古镇,我依然能寻觅到故乡的味道。

关于味道的文章4:冻鱼记——那些关于味道的记忆

文/念舒大人

这两周来,广东总算成功入冬,气温开始游走在十几度之间。天气冷了人的食欲开始渐增,加上年关将近,越发怀念家乡的菜色。

今天周末,像往常一样睡起已将近中午,煮了点粥,就着橄榄菜,算是早午饭就这么将就着吃了。这橄榄菜虽还不错,但比起家里的腌菜类下粥,那真真是差远了,我嘟囔着。发现外面是难得的好天气,人的心情也不由地跟着晴朗起来。

磨蹭着不觉到了下午,额,其实中午过后本来就是下午,一时兴起,想试试家乡冬天才有的一道菜——冻鱼。这道菜之所以在冬天流行,一是早期农村鲜有人家里有冰箱,只有冬天气温低,炖好的鱼肉汤才能凝固;二是一条鱼加上鱼汤份量大,一天吃不完,冬天可以吃上个三五天,美味又不怕变坏。

在吃的方面我一直是个等不了的人,想到就会行动,于是就拨通了外婆的电话。这些年我想试做一些家乡的菜或者小吃都是问的外婆。你问我为什么不问我老娘?她除了会把菜弄熟,别的厨房的活还没我会得多。外婆年轻时是个行动派,做起事来风风火火,以前常听我老娘老训斥我,我小时候你外婆让我做事,只要稍微一会还没做好,她早就气呼呼地自己去做了,完了准少不了一顿说,要像你这么磨蹭那就得天天挨骂。如今外婆已是古稀之年,身体尚算健朗,除了听力稍稍有些下降,办起事来依然很麻利。

外婆说把鱼两面煎黄,放水炖,炖好后盛起来等它自己凝固,听起来倒也是不难。记得放姜丝大蒜,油要稍微多些,老人家说话总喜欢把需要注意的放在后面。大蒜什么时候放呢。大蒜啊,炖好后起锅前放。也是,大蒜要是一同炖那就黄了,其实这些我应该是懂的,但涉及到家乡菜,我总是每个细节都要问到,唯恐错过哪个细节就失去了某个精髓之处。那鱼要炖多久呢。外婆有点愣住了,鱼炖久点入味些,看着鱼肉全软了就差不多了。嘿嘿,老年人大概不知现在的年轻人早已习惯了生活数字化,多少克,多少毫升,多少分钟,甚至多少步。

到了市场后,径直去了鱼摊。小型的菜市场,卖鱼的只有一家。虽然在这里住了两三年了,但工作日在公司吃饭,平时做饭的时候也不多,所以却是第一次买鱼。摊主是对老年夫妇,六十来岁。我对着老板娘问,什么鱼适合做鱼冻啊(家里叫冻鱼,我知道外面多数叫鱼冻。) 由于口音的差别,问了几遍才明白我的意思。草鱼啊,大头鱼都适合。草鱼太大了,吃不完,我一个人吃,最后一句忍住没说出口,得了,等下话题展开就不太好了。那鲫鱼吧,老板说着指引着我走到放鲫鱼的小池处。不知道是想促成生意还是真心感叹,老板娘又补充了一句,鲫鱼做鱼冻更好吃,很甜。好啊,来一条。正说着老板已经网上了一条,麻利地将鱼拍晕,过称,交给老板娘。怎么没问我要哪条呢,我有些好奇,后来想想像我这种要买什么鱼都不知道的顾客,估计老板也见识过了,问了也是白问。老板娘拿起刮鱼鳞的刀从鱼尾至鱼头方向一刮,片片鱼鳞散落,再是另一面,动作甚是娴熟。处理完放在右手边,再接过老板递来的第二条鱼,我正想着怎么不把鱼装好给我,老板已经拿着食品袋装好鱼递给我。不由地感叹这夫妻俩分工明确、默契甚好。

回来后开始洗鱼,去掉鱼腹中的黑膜,拿出鱼籽,检查鱼腮、鱼鳞有无去干净;洗好鱼后准备好姜丝、大蒜,大蒜需要从根部撕成条状,这样易熟且入味; 辣椒由于没有家里的油辣椒就用干的红辣椒和朝天椒切成辣椒圈代替。锅热后放油,记着外婆交待的多放点油,一来家里的冻鱼上层都会飘着一层油,二来多放油煎鱼时不易粘锅。放鱼下去,锅里顿时嗞嗞生响,待鱼的一面煎好后不要急着用锅铲翻面,应小力地前后抖动锅柄,待鱼可以跟着锅一起抖动后再来翻面,这些可保持鱼皮不被破损。待鱼两面金黄,放姜丝辣椒,我想这时还没放水,过了油应该也算是爆香吧。再加水,为了不让肉质受冷水刺激发硬我放了温水,加三碗水,用大火炖。这时我在一旁收拾着刀碗,听着锅里扑腾神扑腾的声音,有种久违的生气。几分钟后,闻一下往外冒的热气,额,竟有些腥味,是不是少加了什么,回忆了一下发现自己忘掉了桂皮。桂皮给我最初最深的记忆是酒席上的菜,芋头,牛杂当然还有鱼类,这些家常菜加上桂皮,因为和平时在家吃的味道不同,便形成了酒席上独有的记忆。印象里家里有两道菜是必放上桂皮的——炖鱼和瘦肉煮白萝卜片,以至长大后开始自己做饭,每次煮白萝卜片都会加点桂皮,也不管合不合理,只是习惯了这种组合起来的味道。加入桂皮后,等再往上冒热气,还真没了腥味,也不知是桂皮能去腥还是它本身的味道盖过了鱼的腥味。大火炖过十来分钟后,汤已经呈乳白色了,但质地还不够浓稠,转至小火炖,二十来分钟后鱼汤已是奶状再配上辣椒的颜色,看起来有点诱人。加入撕好的大蒜,关掉火,出锅,静置待鱼凝固。写到这,我又跑去看了一眼发现鱼汤表层已经凝固了 ,空气里充满着桂皮和辣椒大蒜混合在一起食物的香味。

待明天起床后,或许就能吃到异乡的冻鱼了。

写完后发现时间已是这么晚了,不知不觉竟写下了这么多。据说人对味道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多年后我们身在异乡,看不到家乡的春夏秋,一年仅一次回家,发现不知何时孩童已悄然长大,老人正慢慢老去,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但这些关于味道的记忆却总能让我们念念不忘,仿佛从未变过。当我们能在另一个城市重温家乡的味道时,也是在某种程度上解了乡愁;待我们能掌握这些味道的精髓便能给下一代带来一些关于味道的记忆。也许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他们也会打来电话问我们这道或是那道菜的步骤。

总希望有些东西能一直传承下去。 我想,总有一些东西能一直传承下去。

关于味道的文章5:熟悉的味道

文/迟墨

有时候,人钟情于某个地方,并没有事先的约定,也没有刻意的目的,纯粹是一个偶然,然而就是这一个小小的偶然,却必然在一个人生行程中留下一段段属于自己的记忆。我就是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走进了北国商城——这个代表城市地标形象的,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商城。

邢台是座温情慢节奏的城市。

三年前我只身来到这里,生活轨迹的改变,陌生的城市环境,一度让人很难适应。突然爱上这座城市却是因为在北国商城里找到了回忆,找到了曾经熟悉的各种味道,找回了习惯……

去年年底的某一天,因为不熟路况坐过了站,等反应过来我已经站在高大整洁的北国商城门口,又冷又饿,当我疲惫不堪地走进商城时,整个人都惊呆了——时尚典雅的建筑风格,米白色的内部装饰,置身其中仿佛整个人穿越到我曾经生活过的城市的某个商场。曾几何时,我和朋友们经常会在周末相约去逛商城,一起欣赏当季新品,一起去试穿各种心仪的服饰,一起去大吃大喝嗨翻了天……曾经的面孔与往事犹如清荷的柔香,在心底渐起渐落,微有感知,却寻觅不见。

而今,空闲之余,我习惯去六楼寻一处角落坐下,点上一杯茶细细品尝,温润的感觉慢慢沉淀,思绪任意流淌、回忆、想念、忧伤、温暖。每每这个时候,我的心情都会被茶泡得很柔软,很善感,很幸福。老公每次去北国,都要赞叹一番:这可能是邢台最干净的商城了,地面干净得能照出人影,这就是细节啊!不到两岁的儿子也爱去北国,他乘着扶梯上上下下好几趟,乐此不疲,或许在孩童世界里,需要借助高度才能看清视野中的繁华。

人生,总要行不同的路,看不同的风景,与北国的不期而遇定是缘分。而立之年遇见她,心境却是不一样。它矗立在城市中央,是绚丽之后的平静,是盛开之后的内敛,她有一种小资般的情调,同时又让你感觉到浪漫的味道,让人的内心和灵魂都愿意在这浮躁喧哗的世间宁静下来,细细品味她带给我的每份舒适。

关于味道的文章6:书香味道--汉唐书城逛记

文/文俊

国庆长假,天气不太“给力”,经常是阴沉沉的,不时飘上丝丝秋雨,打乱了憧憬多日的假日计划,也让人的心情平添了几许愁绪。

本来,放假了,观赏一下附近的风景名胜,品尝一下当地的风味小吃,山野民居稍作休闲,是一个不错的安排。但天气阴雨,游山玩水不太方便,当地的热闹景点,也不在我在选择之中,一是怕嚣杂闹腾,另外也想为外地旅友宽松游玩做一点贡献。

但日子总要打发,宅在家里时间长了,心绪破烦,甚至有点坐立不安、六神无主的样子,总想出去转转。听说汉唐书城新装修后开业了,暗想蒙雨天逛书城也许是一个好的选择。

汉唐书城坐落的小寨繁华地带,以前曾经多次光顾过,风格大众质朴,新装换后,有不少变化,有不少小惊喜。总体看,依旧保持了低调朴素有内涵的格调,但更加宽敞、明亮。书城一改过去通间平铺的空间安排,用“方盒”小空间组合串联方式布置阅读空间,既保持了相对独立性,又不显得狭窄拥挤。书城茶座、咖啡、潮饮、览室一应俱全,让你感到有些潮范、小资,在这样的环境中挑书阅读,舒适、静心,有趣。

更让我感到惊喜得是,大过节的,书城里人头攒动,还有不少年轻的娃子坐在地上静静地读书,让人敬佩,走过他们的身边,你会情不自禁放轻脚步,生怕打断了他们的思绪,影响他们的学习。

一座古老的城市,这么多青年喜欢读书,这座城市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

我们很多人喜欢看风景,这么多人在书城读书,不就是一道最好的风景吗。

关于味道的文章7:爱情的味道

拥有一瓶薰衣草的精油,还有橄榄油,我在轮番地为核桃“加油”。颜色、味道和质感都在我的“加油”下日趋蜕变。薰衣草精油和橄榄油就涂在核桃上了,而且我自己也有了不错的淡淡的味道。

闭上眼睛——长久地。

也许,黑暗中袭来的,并不是精油的香气,也并不是来自眼前;也许,这香气是从遥远的某年飘然而至。也许它就是那年她身上的味道……

如果我们同意爱情就是宿命这个观点,那么还不如说爱情就是素质。所谓素质,是多方面的,这里我想说明的是味道也是一种素质。爱情有爱情的味道,我们每个人有我们各自的素质,能够用味道去诠释爱情,也许,这过程的本身,就是素质。

爱情发生了,爱情的所有元素也许都曾经做到了教科书般的精准,也许精准得完美无缺。但是,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标准,就像在每个人心中对于古人的绝世武功都会有不同的想象。你心中想象出来的关羽和李元霸,也许与我心中的不同。谁的比谁的更好,我们不去也无法争论。但毫无疑问,能够意识到这点,我们的爱情已经超越了大家公认的标准,进入了优秀的范畴。

或许地球上没有最好的爱情,但是,在一个人的心中永远铭记着爱情的味道,这未免不是一个特别有味道的爱情。因为爱情已经渗入了我们的精神内核,就像在一个月之中,有一只文玩核桃被沉浸在一坛子的薰衣草精油里。取出来之后,那些精油的分子已经无可质疑地渗透进了核桃的深层,无论之后何时,无论走到哪里,它都会带着那由内而外的香气。如果说,文玩核桃是“纯爷们儿”才关注的东西,那么此刻,在一帮纯爷们儿之中,有一个大傻呗儿,在用文玩核桃心酸地描述爱情。这,也许是他自身的特殊性。

爱情的味道,也许可以让人完美地完成对爱情的想象和升华,这种功能性的展现,竟然真的客观存在。不用模仿和借鉴,它原本就是一片狼藉的产物,而一片狼藉对于一般人的爱情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比喻而已。它实实在在的存在在那里,就像你眼前的电脑屏幕一般,它既不恶俗又不肉麻,也不牵强。就像爱情到来时的风逐落叶水到渠成。

关于味道的文章8:一座小城的味道

文/让心灵摇曳如风的

距离固原百里之外有座小城,叫做彭阳。

县城不大,好像走不了多远就会看完全貌,转一大圈,也不过几十分钟,其实就是一干净整洁的镇子。麻雀小五脏俱全,城市里一切便利的设施这里都能够找到,只是安静了许多。

张爱玲说,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味道。的确是,小城远远比大都市温暖香甜,有人情味。地方小,也没几个人,待得久了,好多人便熟了。即便叫不上来名字,一见面,便知道是这城的人,笑一下或不经意地看一眼,算是打了招呼。比如街角买红薯的大婶,围裙永远是黑乎乎的,胖脸蛋上挂着和红薯一样甜的微笑;再比如买荞面燕面馍馍的老人,好像几十年就站在那里;报刊亭的那个摊主,尽管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但陌生人中,见的最多,熟得也有了某种亲人般的温暖。

似乎老天比较偏爱这座小城,美景美食、美味佳肴均在此安营扎寨。提起彭阳,人们自然会想起春天漫山遍野的桃杏争艳,想起秋天各种天然的瓜果醇香,想到绿意葱茏的生态园林,想到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战场,以及针灸祖师皇甫谧,气壮山河的烈士陵园。很多时候,说起红梅杏,朝那鸡,大蘑菇,各种果脯糖果,大家都会口齿流津,垂涎不止。这里适合休闲游玩,更适合安闲居住,总之这座小城,是粽叶包裹的香软,是小火慢炖的可口,是母亲般的平和,是红烧样的醇厚,是可以安放疲惫灵魂的味蕾。

古城之甜

春天来了,车在绿树红花的路上穿行,大家兴奋地大呼小叫。路过古城,那桃花红粉盈盈,那杏花白嫩娇艳,那垂柳含羞低首,那杨树舒展新叶,那丁香忧郁的紫衫,在道路两旁,随风摇曳,盈盈动人,香味扑鼻,把一个古城装扮得五彩缤纷,春色满怀。真想拥花朵入怀,掬清香于心,又怕弄疼了花枝,不忍听到几树的叹息。

公路如一条小溪,平缓清爽,悄然无声。此时便是那桃花源中的渔人,划着小船,翩跹穿行在时空彼岸,有着无法言喻的惬意。最为抢眼的是农家小院,蓝檐红瓦的院墙里,几支白杏红桃伸出头来,亮几点姣美给行人。

花开了,水暖了,树活了,草醒了。农人们最为勤劳,早早地就忙活在田地里。两个赶集的女人大步流星地走着,说着家长里短,怀里各抱着一捆芹菜,映照着红扑扑的脸。有孩子嚷嚷饿了,我们顺路走进一户人家,说了缘由,女主人在灶房里三下两下,很快就端上了热腾腾的饭菜。孩子们吃着农家饭,喝着农家水,找蜗牛,掐苜蓿;笑闹着在土里嬉笑玩耍,看见猪羊,拿着树枝一路疯狂追赶,惹得路上行人笑弯了腰。

沿着花香,觅得一条小路,脚下尽是青青小草,绵延着伸向远方。几只麻雀,“扑腾”着翅膀跃在草丛间。鲜嫩的蒿草葳蕤地昂着头,在稀疏的庄子里骄傲地看着远处的公路。

天空是明净的,一切都在朴实平淡中慢慢升腾。这样的日子里,会闻到了故乡特有的气息,熟悉而亲切的味道会让内心升起久违的温暖。

村道之香

从街口缓缓前行,斜射过来的暮阳余辉,迎面扑来,洒落在茹河岸边排排店铺和屋顶瓦楞间的青苔上。斑驳古朴的乡道,与方才走过的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气兴旺的繁华气息迥然相异,宛然是天然的滤声器,把喧闹的车声、人声挡了出去,不免让人怀疑是否认错了岁月,平添了几分不知今夕何夕的安然。

顺着河岸继续走上去,居住着几户人家。曲折蜿蜒的小路边,绿意葱茏里掩映着旧屋旧窑洞,暗红色的木门窗户,衬着褐黄色土路,仿佛是简洁的木版画。巷里空荡荡的,见不到几个人影。几个老人坐门前的小板凳上,指指点点,老屋和他们一样,已经淡出了尘世。

走近一户人家,迎门出来一只花公鸡,大声叫嚷着,骄傲地挡着路,威严地看着这些不速之客,直到我们绕行,它才挺着大肚子走了进去。从门里走出一个提篮的女人,篮里是新煮的玉米,冒着热气,香气喷射出来,直钻鼻子。她憨厚地笑笑,问候一声,便向绿林深处走去,红丝巾在秋风里起劲地舞蹈。那公鸡殷勤的随着主人一路跌跌撞撞的跑,后来觉得追赶不上,只好悻悻然回头来继续照看家。

茹河之淡

彭阳的小流域治理,堪称一个奇迹。每个来小城的人,一定会去茹河两岸的水上公园游玩。

流水潺潺,柳树低垂,小路蜿蜒,石桥卧波,最值得赞叹的是那些树呀!山野里的,河岸边的,他们是一个个安贫乐道的隐士,一箪食一瓢饮足矣,远离了喧嚣的俗尘,安静地生长着,就像这座小城的人们。

德黑塞说,“当它们结成部落和家庭,形成森林和树丛而生活时,我尊敬它们。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深赞同此语。寂静的夜里,柳枝沙沙作响,他们是亲人,互相低语交流,互相倾听倾诉。树和人一样,尽管也有一些想法,但总体是随遇而安的,无论是群居还是独处,都不苛求别人,总是能够和周围的事物相处和睦,谦卑而高雅。

树也有树的活法。每一棵都春荣秋落,遵循着自然规律;每一棵都有来历,每一棵都很恋家,它们连起来,就繁衍满了整个河道,盘根错节,固定在每一个彭阳人的脑海中。有些树弯着腰,有些则挺直了身子,不管什么样的姿态,在年轮上,都忠实地记录着所有的委屈苦痛,所有的疾病灾难,所有的幸福与繁荣。那些瘦削的年头,茂盛的岁月,经受过的打击,挺过去的风暴,在树看来,总会一笑而过。

最重要的是,没有什么比树,更能感激养育自己的土地。

你看,他们把根深深地扎入泥土中,多么像孩子,在寒风呼啸的季节,把十个指头儿拢进母亲的夹袄;你听,微风吹过,叶子发出哗哗的声音,那是他向大地母亲唱出的爱情。

他们,永远留恋淡而美,甘而醇,肥而厚,温暖而安全的母亲味道。

民风之厚

第一次深刻的记住这座小城,是在十年前。每次学校开例会,老校长就号召大家学习“彭阳精神”,他高喉咙大嗓门地说,“光说咱们的教学质量上不去,看看毕业年级的女教师们,还穿着那么高的高跟鞋。大家一定要向彭阳人学习,学习他们的老布鞋、平底鞋精神”.他边说边用手等着高度,我们在下面低头瞅着自己的高跟鞋跟,总觉得有点惭愧。

后来多次来这里,学习参观旅行都有。眼见这城市,街道、楼房,村落,果树,花草,河道的风貌;眼见这里的人们聊天,恬适无所思的活法,那安逸,是一点点从心里渗出来的自得。当然,看见的更多是踏实务本,安分憨厚,民风淳朴,善良可靠的品质。

这个小城还有草长莺飞的传说,还有人群散去,天地大静,一缕凉笛绕弯月,三五人静坐静听的场景;一些写字的、摄影的、画画的、刺绣的、吹拉弹唱的人们,在任心自适,不求当世,历经岁月的淘洗,浸染着小城特有的文化风韵和古朴淡雅的灵气,传承者淳朴子民的优良品德;同时,继续锤炼着为生存而勤奋、拼搏的倔强精神。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河、每一棵树,每一个人,都或延伸着这种精神,走过迢迢千山,万里征程。

傍晚,光线疏朗,在山坡上看到一小朵不知名的花托着蕾,迎风摇着,舒缓娴静又不失威仪的姿态。想这姿态,应该是一个人应持有的出尘情怀。

就和这座城市一样,虽小巧,却自有自的风骨,自有自的特色。既可亲近城市,又不疏远乡村;既有城市的形制,又有乡村的味道。

其实,小城的味道,就是幸福的味道。

在这样小城生活着,真好!

关于味道的文章9:爱上这里的味道

文/杨培

Y小姐有个特长,她可以一个人吃自助,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尝着所有让她感到舒服的味道。

Y小姐今年二十五岁,到了女人一生中最危险的年龄,明明还没成熟到笑看风云,青春却像脱了缰的野马一般撒欢而去。这个年龄的Y小姐,再也不像过去那么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身体懒了,吃多了也胖;心里疲了,想多了也累。

Y小姐很孤单,这是一个人久了不可避免的情绪。当她被这种情绪困扰的时候,她习惯一个人在偌大的邢台北国商城,躲在人潮中,孤独也变得繁华了。Y小姐熟悉这里的每一个品牌,游荡过每一个商铺,但真正让她爱上的,却是这里的味道。

说来讽刺,Y小姐最初来北国商城吃东西是因为相亲。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交,通常由家里大人一手包办,他们觉得这比“感觉”来得靠谱。因为单身,所以相亲;因为年龄,所以结婚。家里大人的逻辑简单直爽,高效可行,可是Y小姐却复杂得多了,内心九曲十八弯的纠结,觉得自己真正喜欢的一定是遇见的,不是别人介绍的,就像食物好吃不好吃,自己知道就够了……那次是在“新辣道鱼火锅”,Y小姐对面是一位在所有人看来挺优秀的男士,他工作体面,收入稳定,相貌憨实,谈吐优雅,身体健康,性格沉稳。如果相亲有团购,那么他一定全是五星好评。但所有人都点赞,也不见得让Y小姐喜欢,因为他没有她要找的“味道”。“相亲”时的谈话很无聊,各自说着对方不关心的话题,他吃着清汤锅里的梭边鱼,她吃着麻辣锅里的龙利鱼,井水不犯河水。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经过了一场堪称“煎熬”的火锅,一向自称吃货的Y小姐竟然发现自己没注意到刚刚吃过的食物的味道,这让她的心情更加低落,于是决定把这味道找回来。

一个人去吃火锅就像探险,是走出约定俗成的叛逆,因为别人总说,一个人,将就将就可以了。Y小姐却不这样,即便自己一个人,也只要麻辣锅,只要龙利鱼,只要自己喜欢的蔬菜。Y小姐开始在北国不停地寻味,尝过一家又一家的味道。她把“圣保罗”的培根烤得油花乱冒;她把“nuba”的牛排切得噼里啪啦;她爱在“金玲珑”吃着鲍汁蔬菜豆腐看电影,也爱在“川人百味”拌着担担面发呆;她曾在“蒙海肴”尝过烧烤,也曾在“董小姐的店”尝过澳门涮锅……

Y小姐知道,总有一天,一定会有一个人,和她一样喜欢麻辣锅,喜欢嫩滑的鱼肉,喜欢看她喝可乐的豪爽,然后一起尝遍这里的每一道美食。

关于味道的文章10:记忆中的味道----辽西水豆腐

文/真水無香

在辽西的乡村,家家户户都是做豆腐的好手,所以也成就了辽西水豆腐的盛名。

古人讲,“生在福中不知福。”虽然从小在辽西的乡村长大,但对于豆腐,我却一直不甚喜欢,甚至就是拒绝的。直到上高中住校,连吃饱都要成为问题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豆腐原来也是一种美味。早餐的时候,一方白白的豆腐,上面盖着青翠的葱花,晶莹的细盐,还有淡淡的酱油,无与伦比的诱惑。

再后来上大学,与家的距离拉的更长。在省城沈阳,第一次见识了外边的豆腐,粗粗淡淡的,也更让我怀念家乡豆腐的味道,怀念家里做豆腐的场景。厨房里热气弥漫,气定神闲的老爸左手端着卤水,右手拿着一个大号的舀子,一边往豆浆里缓缓地倒入卤水汁,一边搅拌,乳白的豆浆一点点地成缕,成脑。“点”豆腐,这几乎是老爸在我记忆中最光辉的形象,就象一个神奇的魔法,让我心理充满了无限的崇敬和膜拜。

与现在不同,小时候的家乡,快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做豆腐的。虽然那个时候,除了冻豆腐,我不喜欢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种产品或副产品,但对于做豆腐我还是欢喜的。开始做豆腐也意味着年关是真的近了,年才是我们热切期盼的所在。

自家地里种出的黄豆先用水泡发,然后就要找一方石磨把豆子磨(在我的家乡是要读四声的)好。那个时候村子里的碾子和磨并不是很多,姥姥家的院子里正好有一盘青石雕凿的石磨。磨的构造从外面看也很是简单,最主体的结构是两个摞在一起的厚厚石盘,下面是一圈石头雕刻的凹槽。最上面的石盘上有一个圆圆的洞口,用一个小勺把泡发的豆子和着水从洞口里加进去,蒙面的骡子拉着石磨转动,乳白在豆浆就从两个厚厚石盘的间隙中沽沽流下,汇聚在下面的凹槽中,最后再从凹槽下面的一个圆孔流入到最下面接着的桶中。就这样,妈妈趁着螺子走圈的间隙一点点的把豆子加入,磨好的豆浆就源源不断的流下来。时不时的再挑捡出飘落在豆浆上的螺子毛,螺子的脚下则早已被踩的坚实和光亮。古老的石磨,白白的豆腐,或许这是辽西豆腐独特美味的所在。

和蒸豆包一样,做豆腐也是一个费火的活。把磨好的豆浆一桶桶的倒入大铁锅,锅下的火也要烧起来,要把豆浆烧开。熬豆浆是一个不急不燥的活,火烧的太急豆浆会滚溢出来,火烧的太小又会不开锅。锅的正上方会吊着一个豆杆,就是一个可以打开成交叉十字形的两个木杆,一边熬豆浆的时候,就把豆包——也就是厚厚的用于过滤的大布,四个角都系在豆杆上,一边把锅里的豆浆舀起,倒在豆包的上面,细细的豆浆再流到锅里,粗粗的豆渣则留在了豆包的布里。

据说这也是辽西豆腐更好吃的一个关键,在前几年的沈阳,做的豆腐是没有过滤豆渣的习惯的,所以豆腐才会那样的粗糙伤口。而在我小时候的家乡,豆渣更多的是用于改善圈里猪的生活,当然,粗粗的豆渣加上些盐,烙成的小饼也是很上口的。

渣都过滤的差不多的时候,锅里的豆浆也更加香浓爽滑。熬好的豆浆,妈妈都会盛上一碗,妈妈总是赞不绝口,我却总是浅尝辄止。到了这个进程,豆浆要慢慢地放凉一些,慢慢冷却的时候,豆浆上会结出一层薄薄的豆皮,用筷子挑起来,这可是表哥们最喜欢的美食,甚至为了能更多更快地吃到豆皮,要用锅盖不停地扇,扇起的风在豆浆上吹起小小的褶皱,一点点油亮的皮就在不觉中生成连结。生活就是这般充满生趣,在那个贫乏的年代,一点点的小事都足以让孩子们喜悦和满足。

豆浆都熬好的时候,下一步将是充满神奇的步骤,就象我前面所描述的,也是爸爸做为主角表演的时刻,一碗神奇的卤水,一个大舀子,豆浆就变成了豆脑(豆花)。这也是做豆腐最关键的一步,卤水加的多少缓急,舀子搅动的快慢轻重,温度把握的是否适宜,都将影响最后豆腐的口感。点的轻了,豆腐很难成形,点的“老”了,豆腐又没有了嫩滑的口感,总之,这是只有爸爸才能把握的事情,这也是爸爸最得意的时刻,专注的神情,就象一个帷幄的将军,一切尽在把握之中。当然也有失手的时候,也会找各种的借口。

豆脑一直是爸爸的最爱,就是现在,没事也喜欢去喝上一碗。早餐吃油条的时候,现在的我也会喝上一碗,但在小的时候,总是觉得豆脑有一种涩涩的味道,难以下咽。豆浆变成豆脑的神奇就是卤水的结果,小时候总会听闻有人喝卤水寻死,总是难以明白这巨毒之物怎么就会成了美味必不可少的催化,上了高中,明白了血液里也充满蛋白,或许血液也会象豆浆般被卤水点化成“脑”,最后凝结成血豆腐一样,小时候想象中的恐怖可怕就变成了这般的印象,最后就是一块嫩嫩的血豆腐。

说起卤水,卤水应该是辽西豆腐好吃的另一个关键吧,在到了沈阳之前,从来也没有想过石膏也是可以“点”豆腐的。现在离最后的成品只差最后一步了,这一步,前面用到的豆包布还要发挥关键的作用。把豆包布四角拎起铺在一个大大的亷子上,把豆脑一点点地加进来,再把豆包布包好,包好豆脑的豆包形成一个大大的方形,上面再压一个亷子,亷子上还要压上重物,重压下的水份从豆包布中一点点渗出,豆府也就一点点的成形。时间差不多的时候,拿去上面的重物,打开豆包布,大大的豆腐就呈现在了眼前,用刀切割成小块,就是一块块美美的豆腐。

从黄黄的豆子变成白白的豆腐,做豆腐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神奇,虽然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辨,但我知道,这样的记忆传承到我这里也就结束了,对于我的宝贝而言,再也没有大大的铁锅,也没有可以烧着的灶坑。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里也都记载了不同的幸福和快乐。

关于味道的文章11:光阴的味道

文/谭缓

时常在想时光究竟能带给我们些什么?我们无可避免地经受着时光的洪流,领略她不为人知的美。

或许岁月真的能让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然,现在的我也不会用铅字和你们在一个寒冷的有些瑟缩的日子里交流着我此刻的思想。

我想如果你见到一年前的我,请替我抱抱她,鼓励她当时的坚韧,佩服她的傻气,一年后的她再也没有了当年的热情与明媚的眉眼。

你知道吗?我记忆里最美的地方就是那个有着淡淡落日黄昏的地方。也许一切都有着预示吧。黄昏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昏暗,再没有炽热的温度。

在这个贴着淡淡绿色壁纸的奶茶店里,回想起从前做过的种种事,不知是苦涩多一分还是快乐多一分。

转头望向窗外,看着这场倾盆直下的大雨,心里竟觉得畅快。或许是太久处于一个浮躁不安的状态,现在瞧着泥泞全被冲刷,像是以前的过往全部被洗牌重来一样。

过路的行人一个个从我视线里走过,留下或悲伤或沉默或欢乐的背影。我不禁庆幸,还好,我还年轻,还拥有着在大街上痛哭的资本,还有着神采飞扬的神态,还能以孩子的方式存在这个世界上,还能拥有着不被嘲笑的懦弱与无知。儿时很想长大,总觉得长大后那个鼓鼓囊囊的零食袋就不会再被人抢走,樱桃小丸子就会天天出现在我的身边。

可真的到了这个略微有些尴尬的年纪,才发现我当年那么渴望的东西如今唾手可得,不值一提。那现在呢?现在也许是因为有些怕了,只希望岁月就停留在这个可以肆意撒泪,肆意做梦的年纪,只因这时候我们肩头还有红蜻蜓可以飞扬,梦的翅膀还没被残忍折断。或许这也正是时光的妙处吧,可以让我们得到以往种种,珍惜好现在,去拼一个不知道的未来。

杯子里的奶茶已经凉透了,该走了,该离开这个暂时的避风港,去迎接一场狂风暴雨到来了。我们躲不掉的,那就用余下的勇气去战斗吧,尽管还会受很多的伤,流下成长的眼泪。

奶茶会再续,我们的故事也会继续,在下一个转角处,你说不定就会看到一个低头打字的我,倚在光阴的河流里。

关于味道的文章12:暖阳的味道

文/佚尘

旧时你我得空便会搬张小凳子,端坐在院中,仰头望天,有种说不出的惬意,是那时无邪的写真;而今你我得空便会想放松身心,或三五成群外出聚会、闲逛游玩,或一人宅在家中睡个大懒觉,懒懒地不想外出。伸手想要抓住什么,最终只能无奈地放下,羡慕地看着别人,然后继续自己的生活。——题记

时至三月下旬,春风早已吹开了枝头的花朵,红白相间,在鸟声中显得分外妖娆;春雨也随风闹了许久,轻轻地落在身上,凉凉的,有着泥土的芬芳;春阳懒懒地挂在高空,温暖着底下或躺,或坐的人儿;万里无云的高空,此时也开始出现了风筝的身影,在徐风中不断升高,欢快地追逐着飞鸟。今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比往年迟了许多,虽是三月底了,但那股属于冬日的寒冷似还不舍得离去,使得人们越发地期待暖阳的出现,好驱散多日来的寒意,在阳光中好好放松下自己。

如往常一样,与同事几人在午饭后一起装嫩混入了学院的大门,一路看着各色朝气十足的学生们,不禁又多了些许感慨。细细算来,离开学校也有一年了,从刚出来不知所措的小毛头到如今多少懂了些人情世故的小青年,期间的故事,谁又能说的清呢?

在怅然中,随同事几人闲逛到了学院操场的草坪上,看着其间或躺或坐,或聚或散,或几对情侣卿卿我我、谈情说爱,或三五成群唧唧喳喳、有说有笑的学生们,顿时有些吃不消了,是我太过迂腐、传统、守旧,还是我所知的世界早已过时了呢?摇摇头,茫然随同事找了一处空地坐下,然后抬头望着无云的蓝天,慢慢进入了假寐,似有所觉,又似无所觉。

不知为何,你我大都是喜欢晴天的,许是那抹温暖的阳光吸引着自己吧?小时候,无忧无虑的,搬张小凳子就可以坐上好久,坐得累了,便起身和伙伴们嬉闹,在暖阳下,尽显纯真、童趣。而现在的你我,也是喜爱阳光的,只是多了份稳重,少了些许自在,总是要压抑着最真实的感觉,深怕别人说自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更怕自己会不知觉哭出声来,过去还有玩伴可同疯狂,现在身单影只,哪怕自己再喧哗,也只一人独享伪装的寂寥。

别人都说青春一去不复回,失去了只能追悔莫及,可你我都知道,这只是有几分道理的说辞,更多的是劝人珍惜当前所有罢了。不管你愿否承认,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无奈地被动接受!不是我们不够珍惜,而是有些事、有些人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诸如时间、诸如生死、诸如缘分……

过去的,终究是过去了,生活还在继续,不妨找个时间,等个好天气,然后,抱张椅子,端坐在阳光下,不要想太多,只需静静地抬头,然后闭眼,也可轻动鼻子,好好闻下,阳光特有的温暖的味道。这个世界上,你可以得到很多,也可以失去很多,和时间一样,阳光一直存在,只要你愿,那温暖的味道,也会一直存在你心里。

2012-3-24 23:47 如果能经常喝喝开水,晒晒太阳,这样的生活其实也算不错的!

关于味道的文章13:春天的味道

文/孙丽丽

咬一芽香椿,你便能品味到整个春天味道。

椿芽并不归属花之列,但是苍劲的枯枝尖,顶着一撮娇嫩的红,在明媚的春阳下,薄若蝉翼般透明,温软的春风吹拂,像极了一朵花。

清人食香椿的嫩芽,谓之“吃春”,有迎新春之意。一夜春雨,那些暗红已绽开在干瘪的枝尖,一尘不染。香椿芽啊,有着春天清明的气韵,是属于乡村。

家乡,庭院前后总会种上几株椿树,似乎这是一个村庄或院落的特有标志。椿树长得极慢,似乎岁月绕它而过。一场润如酥的细雨后,我便随母亲采摘香椿芽儿。亲手采摘才叫一个鲜嫩呢!低的,采茶般择下枝桠鲜嫩青翠的椿芽,上面顶着晶亮的露珠儿。高的,则用一长长竹竿绑上铁丝钩,轻轻旋转,清脆的“啪”一声,在乍暖还寒的风中轻轻飘落。

母亲把椿芽洗净,开水里焯一下,切碎,拌以豆腐,一清二白,煞是可人,食盐姜蒜汁调匀,再滴上香油。悠远的清香,将你从冬藏的灰暗中唤起,春天便弥漫在这恒久的余香里。第一茬嫩芽香气温和婉约,再摘,香味更直白更刺鼻些,腌制,待颜色变作墨绿色,香味儿就自然了。

母亲托人捎来盐搓喷香的椿芽,吃一口,春光里,思念满怀,这是母亲清寂生活的一份牵念。

香椿的香,幽远,恒久。清代才子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香椿推崇备至:“菜能芬人齿颊者,香椿头是也。”

儿子喜吃香椿水饺,我烫一下椿芽,用刀抹碎,加鸡蛋做成馅,挽袖擀面皮包之,四指交叠拇指轻轻一挤,肚皮鼓鼓又玲珑秀气的饺子做成。盛在盘内,儿子片刻扫光,那小脸的神色,真是意犹未尽。

因为儿子,丈夫便在楼下种了几株小椿树。他格外用心,浇水并施以芝麻饼。椿树芽刚冒红,便扣上鸡蛋壳,满树生蛋,儿子欢喜得雀跃。那嫩红的芽儿,在温暖的呵护下,恬然汲取着精华,在蛋壳里蜷曲生长,形如佛手。丈夫牵着儿子的小手,天天望。我忽地想起一句诗:“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父爱总是沉默的。

香椿树的芬芳,在灵魂深处摇曳着。其实幸福只是一种感受,有爱的日子,每一天都是美丽的。

关于味道的文章14:过年的味道

文/杨由由

春节,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它非常富有代表性,是最受百姓们喜爱的节日之一。

在新年的第一天——大年初一,我们一家三口喜气洋洋地驱车前往奶奶家。这时奶奶家已经是一片繁忙的景象,男女老少,亲朋好友都欢聚一堂。我带来了自己写的春联,手忙脚乱地张贴在屋里最显眼的地方。这春联,鲜艳的红纸衬着有力的字,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

不一会儿,所有的亲友都到奶奶家了,他们个个满面春风,步伐稳健,聚在一起谈笑风生。年初一,还是我们的老寿星——爸爸的外婆的九十大寿呢!瞧:她身上穿着暗红色的缎袄,布满皱纹的脸上露着慈祥的微笑。中午,大家在一家富丽堂皇的饭店为她祝寿:祝酒、献花、拍照……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老太太更是欢喜得合不拢嘴。

大年初一的晚上更是热闹欢腾。当夕阳西下,夜幕初垂,空气中就开始弥漫着爆竹和礼花的烟火味道,耳边也是爆竹声声。爷爷奶奶都放起了礼花,唯独胆大的爸爸放起了鞭炮,那山崩地裂的响声划破了大街小巷的宁静,而马路对面的邻居也不甘示弱,兴致勃勃地点燃礼花,随着那洪亮的“呼——”声起伏耳边,美不胜收的礼花点亮了夜空。那礼花色彩斑斓:红的似火,粉的如霞,黄的赛金……形态也多种多样: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菊花;有的像聚在一起的流星;还有的像无数只金色的小虫儿围成了好几个圈在翩翩起舞……

回家的路上,我坐在车里观赏着公路两侧五颜六色的礼花,心里越来越喜欢上了过年的味道。

关于味道的文章15:爱的味道

文/李美玲

我给母亲打去电话时,她正在山上采茶。

电话那一头的母亲说,今年的雨水太少,毛尖不多只有一斤多一点,只留给我了,弟弟没有份,言语中稍有遗憾。毛尖,是茶树的第一道新芽,分为(清)明前(清)明后。刚长出来两匹叶子时,摘下来炒出来的茶叶,开水微凉冲泡最好,茶叶随水柱翻滚,再洗去叶子身上的茸茸毛,慢慢安静下来,一根根密密地矗立在杯底,茶汁淡绿,小饮一口,含在嘴中,浓浓的沁香。

我的老家商南,这里盛产茶叶,虽然没有龙井、金骏眉那般家喻户晓,但在省内仍然小有名气。商南茶各种品牌日益响亮,很多都获得过全国、全省着名商标。沿312国道周边乡镇的农民,都在自己的山坡上种上茶树,成为茶农。因为有了耕耘,茶园里的春天才能鲜活,这是茶农的盛世。老家离县城偏远,每家的房前屋后也都有茶树,足够自给自足的了。母亲侍弄的茶树,随着我们的长大也逐渐发展,算是小小的茶园了。

冬天的茶园安静而美好,碎小的白色茶花,在冬日的寒风里格外娇嫩。那一刻,我突然发觉茶树的另一种美,明明一身是宝,却花朵隐现,花香漫野,开放在安静的山野里。每年春天来临,母亲就忙碌起来。天气还没有回暖,就拿着小锄头在茶园里松土,一棵棵侍弄着。母亲对茶树的那种精心,像极了对待我们。修剪旁枝干枝,摘掉已经干了的茶果。母亲一直不让茶树长得太高太大,有点像园艺师那样精雕细琢的感觉,以至于母亲侍弄后的每棵茶树,都很漂亮。一场春雨过后,茶树的嫩芽冒出来,母亲就早早地忙着采茶了。摘茶叶只是第一道工序,母亲把娇嫩的新芽一片片摘下来,放进胸口挂着的小篮子里,点点的绿,慢慢地装满小篮子。收获是美好的,也是辛劳的。母亲,就在这春天里忙碌,双手在茶树上下的翻飞,如果配上蓝格对肩服,就是采茶姑娘。

夜里,母亲就要把白天采回来的茶叶炒出来、揉出来,这是更复杂精细的工序,关键是把握火候。父亲从来都是这方面的好手,用母亲的话说,因为是父亲喝得多,才会这般用心。我们家炒茶的柴都是专用的,父亲早早劈好的柴禾,耐烧持久。母亲最先下锅是稍微老一些大一些的茶叶,因为人工炒茶,下锅也就是一大把,什么工具也不用,就是母亲的大手,把茶叶在锅里左一圈又一圈翻炒,在锅底揉一把,手腕一转又是一圈,反复杀青多次。为了让我们喝上沁甜的茶,那火红的锅底,就这样舔烫着母亲的手。茶叶在锅里被灵活的翻炒揉搓,反反复复,直到一片片茶叶就蜷缩起来,精致起来,由绿转黄,由浅变深。青草气散尽,淡淡的茶香弥漫,才用木铲铲出来,摊铺在竹筛里,等候阴凉装瓶。

母亲会结合我们每个人的口味,选择的茶叶和烘炒的时间都不一样。毛尖和头道春茶,我和弟弟一分为二。我们长大后,不大的茶园里,每一年,每一棵茶树的第一片嫩芽都是这样。在母亲的手里,嫩芽毛尖经过轻揉慢搓,青草般的气味一点点转变,都成为我们弥漫唇齿间的清香。接着几道春茶,母亲留给奶奶,多了就送人。父亲喜欢稍老些的叶子,耐泡且味道浓郁,那都是春茶尾或者夏茶头了。而母亲,却忘了自己也好喝茶。春天的几个月里,母亲会把每一道新茶,采摘、烘炒、揉搓、装瓶。我的,弟弟的,奶奶的,父亲的,让我们的每个日子,都从来自母亲清甜的爱开始,历久弥坚。母亲那双攒紧岁月风霜的手,没有诗情画意,忙着的,只有关于家、关于爱。

茶之于我们,早就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善饮者,喝出哲理,喝出人生。我不善茶,却爱茶,有时也能在慢饮中,喝出自己的儿女情怀,每饮一口,却满满都是来自母亲爱味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