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晚年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晚年文章1:找个“圈子”度晚年
文/刘亚华
父亲退休后,很长一段时间恍恍惚惚,从繁忙的工作中一下子退回到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一时间很难接受。我让他学打麻将,他嫌太闹又玩物丧志,不感兴趣,我让他学习书法,他说写字太安静了,提不起劲。我又说,您生活圈子太小了,没什么朋友,现在流行“圈子”,找个合适的“圈子”一定可以交很多朋友,还能快乐地度过人生。
父亲百思不得其解,不理解我说的“圈子”,我只好详细地跟他解释,说现在的圈子很多,爱读书的人有读书的圈子,爱跳舞的人有跳舞的圈子,爱喝茶的人有喝茶的圈子……父亲听得津津有味,说碰到合适的圈子他也参加一个。
有一天,看着街上的骑行队一排长队“招摇过市”,其中不乏像父亲一样的老人,我心想,父亲年轻时干过邮递员,有很深的自行车情结,给父亲报个自行车队,让他在这个“圈子”里找到朋友,找点快乐应该不成问题。
回家后,我跟父亲说了这事,他有些犹豫,说年轻人会排斥他,我三番五次解释,说这里面小到十一二岁的孩子,大到七老八十的老人都有。我给他买了一辆“豪车”,让父亲先试着练练,父亲对新车十分满意。看到自行车队征集令,我果断地去帮父亲报了名。
这个自行车圈子每逢周末都有活动,不是去这里爬山,就是去那里赏花,父亲的生活逐渐丰富起来,为了不让自己掉队,他每天都给自己订了骑行计划,每当我们还在睡梦中,他就早早地起床骑行去了。爱上骑行的父亲精神百倍,再也不是那个怨天怨地的老头儿了。
父亲在自行车圈子里认识了李老师、王老师,他们爱好广泛,父亲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他们也赏识父亲的文学才识,父亲乐不可支。他们仨,还时常带着家人串门走动,我也跟着父亲沾光,认识了李老师、王老师家的孩子,多了好几个朋友,原本清冷的家一下子热闹起来。父亲常说,人生难得一知己,老来一下得了两个知己,喜不自胜。
前阵时间,自行车车队组织骑行去韶山,父亲跃雀前往,一路上不停地跟我报告,我也仿佛跟着父亲旅游了一回。
为了奖励父亲圆满地参加骑行活动,我给父亲配了一个音乐播放器,父亲再骑行,便可以一路听他最爱的花鼓戏了,他高兴得像个孩子,还特意为我装了一个后座,说我长期宅在家里会出毛病,要拉着我到处走走。那天,我准备开车出去购物,父亲自告奋勇地说:“开啥车,坐我的宝马去,环保又节能。”父亲换上全套的骑行服,蹿的一下就上了自行车,我坐在后座上,一路阳光明媚,一路欢声笑语,我又回到童年时,坐在父亲自行车后座的幸福时光。
自从父亲打入这个“圈子”,不仅身体倍棒,吃嘛嘛香,而且心态也回到年轻状态。
晚年文章2:幸福的晚年生活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如今的老年人和以前相比,真的是幸福多了,不仅有丰富的业余生活,还有着健康的身体,能走的多走走,能吃的多吃吃,有条件的住着大房子,养着第三代,这样的生活真是的不亦乐乎!
因为政策好,养老金也是年年的涨,如今的老人也有着不少的积蓄,生活很是富足,什么都不缺,早上有去公园跳广场舞的阿姨们,也有锻炼身体的叔叔们,还有每天散步的年轻老人。能吃能睡,身体健康比什么都好,还可以去祖国各地旅游,吃点健康的保健品,让身体更加好。
他们这一代,小的时侯是吃过苦的一代,年轻的时侯参加过下乡,中年时经历过下岗,这一代的老年人们, 经历了太多的苦,老了就该享福了,以前没有什么爱好,老了就参与了老年旗袍队,越剧团,舞蹈团,还有太极拳等等团队,让老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不比现在的年轻人差!
如今的社会,老龄化越来越普及,让他们老有所养,也有住在养老院的,不过他们的生活并不孤单,现在的老年人,也学会了手机,这个高科技,老有所用,老人们一直在参与社会上的志愿活动,成为一名无私奉献的志愿者,老有所依,除了带孙子外,老人们有着孝顺的儿女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现在的老人们越来越幸福了,不愁吃,也不愁穿,不由得让现在的年轻人羡慕不已,这都是社会的政策好,中国也是越发的强大了,农村的老人们也有自己的福利,城里的老人们也是过得其乐融融,所以在新中国的土地上,人们都是幸福的笑容!
幸福的晚年生活,可能到了我们70后,80后更是不一样,各种不同的福利,不同的待遇,作为一名中国人更是为之自豪,祖国在中国工共产党的领导下,越发的强大,所以我们都是幸福的一代!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们,在这个美好的时代中,幸福围绕着我们,这就是现在,幸福的晚年生活,也是我们所期望的美好的生活!
晚年文章3:音乐伴我度晚年
文/王履祥
受大哥影响,我从小就喜欢乐器,特别钟情价廉物美的竹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学会了吹笛子、拉二胡、弹月琴……这些爱好,为我的晚年生活带来无穷乐趣。
10年前,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乐友,应聘到一家酒店从事迎宾工作。每天晚上7点到10点,我们身穿白族服饰,有模有样地演奏各种乐曲,引得住店的老外纷纷拿起手中的录像机,为我们留下了一幕幕精彩的画面。我们在为酒店赢得声誉的同时,自己的身心也得到了愉悦。
想不到,自己的一技之长,竟能为我的家庭带来可观的收益。当时,工厂由于经济下滑,实行“内退”政策。为了生计,我来到昆明打拼。当迎宾的角色,算是我的第二职业,因为白天我还要干其他工作,身兼数职。
自从莲花池公园对外开放以来,这里便成为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逢周四,我们和乐乐队便来到莲花池公园,与雪莲花艺术团的老倌老奶们,向游客们献上一台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有悦耳的器乐合奏,有优美的民族舞蹈,有动听的男女声独唱、重唱。每每听到观众的热烈掌声,我们心里便充满了自豪感。
每逢周五,一群爱好器乐的老哥老妹们聚集在 “阳光山水”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我为这群志同道合的乐友们起名为“和乐乐队”。“和”代表和谐、和睦;“乐”代表欢乐、快乐,总的意思是希望我们这支草根乐队和和睦睦、快快乐乐。我还为我们的乐队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名字就叫“阳光”。平时,大家在微信群里互相传递信息,交流心得体会,共同参悟音乐的无穷魅力。一旦有什么重要活动,我只要在群里发个通知,全体队员便一目了然,充分享受现代通信给我们老年人带来的方便快捷。队员们一旦有事不能参加活动,也会在微信群里向我请假。大家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学习,其乐融融。
今年3月15日,应一群退伍老兵的邀请,我们和乐乐队与雪莲花艺术团的老倌老奶们联合为他们奉献了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演出前,我们精心准备,认真排练,尽量选择老兵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军歌联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威武雄壮,引起老兵的共鸣,他们随着乐声放声高歌,激情澎湃;欢快活泼的《洗衣舞》,颂扬了藏族同胞与解放军之间的鱼水情深,赢得老兵的热烈掌声;大合唱《战友》更把演出推向高潮,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共同演唱、演奏这首深情并茂的兵歌。
音乐,把我们紧密地连在了一起,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展示了我们的风采,丰富了我们的晚年生活。
晚年文章4:农村留守老人晚年凄凉
一日,与远在深圳的朋友QQ聊天,他听得津津有味,总是要求我再讲讲家里发生的事。不论生活琐碎鸡毛蒜皮,他都爱听。我们是儿时的伙伴,从小玩到大亲密无间。虽然远隔万里,但我知道他牵挂着生我们养我们的老家,从不曾放下过。不管外面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本,再过多少年也不会改变。在外漂泊,家乡永远是我们梦萦魂牵的根,至死不忘。因为悠悠的牵挂,所以默默地关注。
我说村里谁家又生了孩子,谁在外打工回来了一趟,新农村的风又吹到了咱们村,南水北调又在我们村勘察,现在又到了收油菜插秧苗的季节……最后,我说村里谁家又老了人。他问是谁,然后叹口气说,想不到两年没有回家,村里已经有五位老人作古了。这个数字他清楚的记得,每一笔都在心里重重的画上了记号。我们都不说话,这些老人在我们儿时的记忆里是那么熟悉而清晰。二十年间蓦然回首,我们都悄无声息渐渐长大,他们却无声无息慢慢老去。不知不觉间,生命已然走到了尽头。
我又聊到老人的生存现状。村里大多青壮年出门打工,家里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老人留守空巢,越老越凄凉。因为孙子读小学他们还可以劳动劳动;读中学时六十多岁已大不如从前;等孙子读完大学参加工作时,他们已经完全老去。儿孙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每年春节才回家一次。钱虽给了不少,但老人们都舍不得用,他们度过饥荒年,干过大集体,深知一分一厘来之不易。
这些善良淳朴的老人,心中只装着儿孙,只要他们还能够劳动,至死都不开口向儿孙索取什么,再苦再累都自己扛。有时候生了病也不愿意告诉儿子,怕他们为自己担心。结果却是一点小病,差点要了老命。
老人疼爱孙子,因为儿子不在身边,也不能像小时候样抱着长大的儿子了。孙子就是当年的儿子,又可以像当年一样抱在怀里疼在心里了。亲亲孙子,当年就像这样亲着自己的儿子,后来儿子也成了爸爸,再也回不来了。老人总是越老越爱回忆往事,并历历在目恋恋不忘,甚至喋喋不休。
最可悲无奈的一种现象是,儿孙都已长大并在城里忙碌着,老人却始终孤独的留在农村。他们从不开口说起,但是我知道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等儿孙闲暇时能回来看看自己,然后心满意足的在墙根下微笑着等待自己最后时光慢慢来临。这对儿孙来说,却是个早晚会来又十分隆重的节日。儿孙也在等,等老人离世了就回家风光大葬,从此再无牵挂。我善良慈祥的乡亲们,为儿孙操劳一辈子,心里只有他们,为他们呕心沥血,操劳终身,可到老时却只能一个人凄凉的离去。儿孙总是在接到乡亲的电话后,才风风火火赶回来,号啕大哭,伤心欲绝,泪如泉涌。然而逝者已逝,老人已经驾鹤西去。
朋友那头良久无语,为那些已经离世的老人哀叹,为目前的现状而感到悲哀。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打工潮流势不可挡,这个问题不单单是我们一个村子的事,更是整个社会问题,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生存,为了生活,有时候我们也迫不得已做出抉择。
可是,赡养老人,我们到底为她们做了多少?或者是,这些问题我们有没有想到过?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写此小文扪心自问,让愧疚的灵魂向父母亲忏悔,祈求伟大的父爱和母爱的宽恕,下辈子我还是你们不争气的儿子!
晚年文章5:太极健身怡晚年
文/钟竹意
我和老伴退休后都发福了,健康体检显示,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高……
一天清晨,我俩散步归来,发现离小区不远处的一块空地上,有一帮老年人在学太极拳,我俩便驻足观望。年过古稀的老教练可真是个热心人,他健步走近我俩温和地说:你们也一起学练太极拳吧,练太极对身体有许多好处。他边说边运用自如地比划着。望着这位古稀老人一招一式柔韧地比划,照实令人羡慕。老伴听后便拽着我走上了“运动场”。
说练就练,我是个急性子,但初学那慢慢悠悠的一招一式,感觉很是别扭。老伴怎么比划也不像那么回事,集体练时老伴还“偷工减料”不认真学,谁知被教练发现了,他来到老伴跟前手把手地教,一边教,一边给老伴讲练太极拳的好处,并告诉老伴他以前身体也很胖,并且经常腰腿疼,自从练了太极拳后体重降了好多,腰腿也不疼了,这让老伴半信半疑。因为眼前的教练身材适中,精神矍铄,腰腿活动自如,太极拳打得十分柔韧到位。老教练这么诚恳热情,碍于面子,老伴不由得跟他一招一式地学起来。老伴比我聪明好学,大约一个周,他就掌握了24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回到家他又成了我的师傅,我俩在客厅对着大镜子比划来比划去,他对我要求很严,每个动作都要求我必须做到位。
坚持练习半年之后,我们又学习了42式、64式。现在不少初学者还拜老伴和我为师傅呢。更重要的是,老伴腰腿变得十分灵活,活动筋骨好像哪儿也不疼了。前不久我们去医院检查了身体,老伴和我的血压、血脂都明显地下降了。我们尝到了练太极的甜头!
晚年文章6:姐姐的晚年
文/陈世高
我的姐姐1922年出生,现居老家应城市陈河镇陈家庙湾,一厅四室的平房里,坐西朝东,她一个人住一间房,很宽敞。
父亲牺牲时,我们姊妹都很小,姐姐最大也只有六岁,就参加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是母亲的助手,她泥里水里,什么重活脏活都做,一年四季都忙得很。虽然她和母亲终年劳动,仍然全家五口不得温饱,只好农忙务农,农闲经副。姐姐在冬闲就跟随母亲到汉川、天门等地贩农副土特产品,到应城小集镇上销售,赚个脚力钱。她吃尽了人间苦,遭够了世上孽。她和母亲一道养活了全家五口人。解放后,她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上水利工地兴修水利,为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她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
她育有四子一女,身边只有一个最小的儿子,其他四个都不在身边,进城以后,在外地打工,远离家乡,无法对母亲尽赡养的责任。
她的晚年全靠身边最小的儿子范远坤和媳妇胡望香赡养。小儿子身材矮小,只有一米五,媳妇是一个跛脚的残疾人,行动十分不便。他们种了几亩田,唯一的收入就是种田的收入,经济上较为困难;她们两人既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务,还要教育儿女,在这样经济困难和繁忙的情况下,主动承担母亲的经济生活,不和哥哥姐姐拼伴,从来不提出轮流赡养母亲,把母亲照料得好好的,生活虽清淡,但餐餐有干有稀,时而有晕腥,让她吃得饱吃得好;一年四季的衣服都安排得好好的,冬天穿得热火,夏天穿得凉爽,衣被洗得干干净净,被褥晒得暖暖和和,房间收拾得有条有理,打扫得清洁干净卫生,一点异味都没有。
1997年她患了一次大病,卧床不起,儿子媳妇把饭菜送到她床前,喂饮、喂食、喂药,端屎、倒尿,并请医生治疗,她的病很快痊愈。
春秋冬三季就请她出去晒太阳,散散步,活动身体,还给点零钱,让母亲跟老人们一起,抹一点小纸牌。经常嘘寒问暖,总之,小儿子和媳妇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全,而且这些事,不是一日之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这就很不简单了。她今年90岁,能够享受如此高龄,全得力于小儿子和小媳的殷切和周到的照顾。
2011年五月我回家看望姐姐,姐姐跟我讲述小儿子和媳妇讲孝心的事,令我深受感动。
晚年文章7:岳父的晚年
文/梁正
岳父的过世很突然,一口痰卡在喉咙,没等救护车赶来,就躺在自家沙发上,离开了人世。
岳父小时候吃过不少苦。家中有三兄妹,上有一个哥,下有一个妹。年少时,家里贫寒,经济拮据,一家人的生活极为困难。更为悲痛是,其父因病早逝,去世时,岳父只有三岁,哥哥仅八岁,妹妹不过五个月。一箩斧头没有把,家里没有主心骨,整个家庭陷入低谷。家里所有负担一下子压在家里唯一的大人——母亲肩上,扛起了养家的责任。其母兼男做女,早出晚归为生产队劳动,夜以继日维持家计。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岳父的童年时期,就帮助母亲扯猪草、寻烧柴,做力所能及的繁冗琐事,为母亲排忧解难。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家中的生活,岳父曾为煤矿砍过矿木树,还在煤矿上过班,下过井。
岳父天性聪颖,为人正直,忠耿诚实。上世纪六十年代,十八岁的时候,岳父就被任命为生产队队长、大队民兵营长。十九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同时,他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七三年考入了当地农校。两年后中专毕业,分配到邻近县的农业局工作,历时四年。七九年,为照顾家庭,回到本市农业局,负责畜牧工作。尔后工作调整,自己申请到乡镇农技站工作,并担任站长达十八年。他克己奉公,以身作则,工作出色,深受领导好评。九六年,组织因为他长期在乡镇工作,又为方便照顾城中家人,又将其调回市畜牧水产公司工作。九八年,组织拟提拔其任一乡之长,但岳父自认为个人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欠缺,毫不犹豫地向组织提出申请,让位于更合适的人选。九九年搞党建扶贫工作,被组织派到乡里扶贫两年,他欣然接受,没有半句怨言。他工作踏实,坚守岗位,任劳任怨,一起扶贫的同事每天都赶回家,而岳父坚守岗位,偶尔周末才回家一次,他的敬业精神深受干部群众的好评。
到了晚年,岳父身体开始变差。他生活节俭,凡事喜欢亲力亲为。2009年,自家玻璃门破损了,为了节约,自己到市场上购买玻璃进行安装。不料,玻璃突然断裂,左手腕被玻璃割断了血管,血流不止。送往医院进行手术,但医生无能为力,手腕最终没有保住。此后到全国各地寻找名医,都无济于事。自此以后,老人心情开始变坏,身体一日不如一日。2010年,被查出患有糖尿病,2013年经医院检查,又患了脑血栓。
2014年,老人六十岁,他办理了退休手续,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坚守了一辈子的工作岗位。但半年之后,老人开始忘事。9月9日,单位组织老干部座谈会,老人独自步行去单位,竟然找不着地方。同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单位附近河边找到他。但家人也没有引起重视,都以为可能是退休综合症,时间久了就习惯了。
这年冬天,我把岳父接到兴义生活。每天让妻子陪着,老人很开心。
一天,我应朋友之邀到民族风情街聚会,饭后正和朋友闲聊,突然接到警察电话。原来老人一人出去散步,找不到回来的路,又不知道我们的电话,于是求助警察。待我们赶过去的时候,老人在一个路口旁来回踱步,心急如焚,一位警察正在一旁宽慰。见到我们,老人如释重负,面带歉意,赶紧拉住她女儿的胳膊,不肯撒手。
我们把他送往医院检查,确诊是阿尔茨海默症。这一年,他做出许多难以想象的事情——我们去云南参观一个展览馆,他竟然趁人不注意,在展馆里的一个阴暗角落小便,待我们发现时已为时过晚。在管理员严厉的喝斥声中,我们不停地道歉;在家里他也时不时大便失禁,弄脏衣裤。
老人可能预感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或许不想让我们为难,坚持回了老家,病情越来越重,经常找不到回家的路,有时身边的人他都认不出来。
2016年春节假期结束,我和妻子驱车回家,老人站在家门口,目光呆滞,一直看着我们。我们围绕他的房子绕了三圈,老人一直站在寒风中,久久不愿回家。这一年老人病情加重,经医院鉴定,患有脑梗死、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等多种病症。2018年病势逐步加剧,八月,送往医院治疗,经检查,老人脑子一片空白,完全失忆。九月,老人步履维艰,卧入床榻,两眼开始模糊,看不见东西,不能行走。
12月的一天,老人终于甩脱病魔的纠缠,离开了人世。
晚年文章8:恰在晚年拥有
文/赵晓君
2016年的春天我搬了新家,它坐落在一个幽静的小区。
家在一楼并带一个小院,厅内有个后门直通小院。出门可抬头见天,脚踏实地,院中有花草树木,有一盆盆的盆景,右边有一片空地种菜,深翻后我种上了小白菜,根子菜。西红柿、茄子、韭菜、生菜、丝瓜等,均长的良好,整个夏季和秋天吃着自己种的菜,那么方便,安全,新鲜。很是得意;秋天榴红果熟。品尝到农民丰收的喜悦和自立耕作的甜头。
平时在室内久了,便到小院走走,晒晒太阳,有时在石榴树下看书阅报,给菜地松松土,给花儿浇浇水。夜晚可以在院中乘凉、赏月、品茗,每天的清晨,先来到小院,看着自己心爱的花儿在朝阳下欢快地呼吸,目睹一下小院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生机盎然,一天的心情随之而晴朗,此时会感受到小院带给我的生命活力,陶醉在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中。
在我的晚年,有这么一方小天地,有这么一所让我折腾的小院,让我有机会天天享受到自然宁静的园林生活,我便十分满足。新家小院,恰好在晚年拥有,也是我人生最美的拥有呢。
晚年文章9:父亲的晚年生活
文/李孟雄
时光灿烂了岁月,也丰富了人生。在这里说说我父亲的晚年生活故事。
故事从2003年说起。那年5月我母亲罹患糖尿病致肾衰竭去世,76岁的父亲成了孤老。
说父亲是孤老,是因为他长年一个人生活在乡下,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其实父亲养育了我们3个儿女,但母亲去世时我们都在外乡工作,无法放弃工作回家照顾老人家。
父亲也不愿意跟我们去城里生活。他不习惯城里的嘈杂和喧嚣,认为还是乡下好,人熟,山好水好空气好。乡下诸多的好,让父亲故土难离。如此,我们也就只好依了他。
为了排解孤独,父亲养了一只花猫和一条黄狗作伴。
没人照顾,父亲无法不让我们牵挂和担心,第二年我们给他请了一个保姆。父亲不甚乐意,他怕给我们增加负担。但当保姆请进门时他也就不再坚持,算是默认了。
未曾料到的是,父亲与保姆相安无事一段时间后,竟发生了口角。一天保姆给我打来电话,气咻咻地跟我诉苦:“李哥耶,蛮费劲嘞!你爹耳朵背,跟他说话声音小了听不见,声音大了又说恶了他,跟我发脾气,我怕是不能干了!”
保姆说得极是。父亲岁数大了,除了患有老年人常见的脑梗塞外,耳朵还严重背听,说话南辕北辙,你问他巴陵县,他回答外婆健,确实很费劲。
为了安慰保姆,我只好跟她讲好话,让她马虎点。
最终保姆还是走了。对此,父亲也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好,没有保姆他也能照顾自己。自己煮饭,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扫房间卫生……平凡琐细的生活中,父亲不张不弛地消磨着时间。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当了17年大队干部,农民出身的他自有着农民的智慧和勤劳。岁月如云烟飘过,但并未消弭他对劳动的热情。家里没有田种,父亲就在地里种菜栽红薯。老人家习惯于每天到菜园里转转,或挖地,或锄草,或泼大粪……什么季节地里都生长着时令蔬菜。
父亲知道我喜欢吃红薯,每年都要种十几垅红薯给我带回城里吃。我的喜欢就是他的快乐,吃苦受累他乐意。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到了该挖红薯的时候。父亲见我提着一袋一袋红薯回城,别提有多高兴,脸上的笑纹浪打浪,又像盛开的木棉花,绽放一朵朵。
知了叫了,这是夏天的晚上;蛐蛐叫了,这样的晚上已经是秋天。听着大黄狗紧一声慢一声的吠叫,父亲知道有人经过自己屋门口的脚步已经远去。这个时候,他孤独脆弱的心是愈发地孤独了……
时间久了,父亲慢慢习惯了生活中的这种常态,为了缓解一分孤独,每天夜幕降临时,他就拿起手电筒出去串门,这家坐一会儿,那家坐十分钟,喝杯芝麻豆子茶,跟主人费劲地扯些张家长李家短的事儿。临了,父亲会准时回家看电视。
每天晚上看央视国际频道的《海峡两岸》,是父亲雷打不动的节目。父亲说台湾政坛一团乱麻,民进党和国民党两党恶斗不断。父亲也喜欢看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联播》节目,他从电视里认识了奥巴马、普京,以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一些世界知名政治家。父亲佩服普京是个政治强人,克里米亚想收回就真的收回去了,美国、欧盟外加乌克兰都拿他没办法。
晚年的父亲做事也有奇葩的时候。老人家旧时念过几年私塾,懂点文墨之道,平时喜欢帮人写个对联作个挽联什么的,也因此闹出些笑话,遭遇过尴尬。双合村有个叫陈五云的老爹爹,长我父亲8岁,两人是多年的交情。五云爹90岁那年得了一场重病,在医院待了个把月,都以为他不行了,过不了90岁这道坎儿。父亲听说后在家里枯坐一整天,冥思苦想憋出一副挽联。联云:身披双甲,寿享耄龄,晚景正欢娱,何不期颐归碧岛;眼观四代,戏彩娱亲,桂阑多挺秀,晨星寥落后人贤。挽联写好了却没有送出去,盖因五云爹在阎王老子跟前作了个揖又回来了,奇迹般地闯过了鬼门关。
父亲闹了一出“乌龙”,遭人讪笑,怎不尴尬?吃一堑长一智,后来父亲就吸取教训了,人死不入殓他是不会再作什么挽联的了。
眨眼间我母亲去世已经13年,父亲也快90岁了。岁月催人老,看着父亲日渐苍老的脸颊和眼中常常流露出的对世界对亲人的眷恋,我就陡生一种想哭的感觉。
膝下有儿女,可叹未承欢。现在父亲依然一个人住在乡下,依然是那只花猫和那条黄狗陪伴着他……
这就是我父亲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真实,但不虚构;平凡,却也精彩!
晚年文章10:局长的晚年
文/华杉
局长的廉洁人人尽知,曾经被树为全省的廉政标兵,局长也常以此为荣。
几年以后,局长到了离岗年龄,不得不退下来,赋闲在家。一个干惯了的人闲下来就是受罪。加之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动不动就发脾气,所以他和老伴的关系一直不好。
时间不长,局长的老伴患了乙肝,本来不是多大的病,因无钱及时诊治,一拖再拖,最后导致肝腹水,一命归西。
老伴临咽气前,拉着局长的手说,我跟你苦到头了,这回要享福去了,只是你自己要受苦了。说完就闭上了眼睛。
局长感到对不起老伴。干了十几年的局长,给老伴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买过。就在老伴闭上眼睛的那一刻,局长禁不住放声痛哭。
局长有个儿子,在南方打工,一年半载回不了一次家。局长过去不觉得,现在孤独起来,对孩子有了一种内疚感。十年前,县里要招一批公务员,他的孩子完全具备条件,但他怕人说闲话,硬是压住不让给办。孩子工作无着落,只好到处打工谋生。
局长孤苦伶仃的生活,使邻居们深感同情,都想方设法要给他找个老伴,像局长这样的人,不该受罪。
那天,一个五十来岁的胖女人经人介绍和局长见了面,听说当过局长,再一看人,相貌堂堂,胖女人当时就答应了。谁知到局长家里一看,心凉了半截。局长住着三间破平房,还是公房,墙壁早已剥落不堪。家里除了一台旧彩电,几乎没有值钱的东西。胖女人曾是一个乡长的太太,乡长因贪污受贿被判刑八年,后病死在狱中。胖女人过惯了阔绰的日子,局长的家境自然格格不入。
时间不长,有人又给局长介绍了一位,还是因为局长家境贫穷而没有成功。局长感慨不已,发誓不再找女人。
局长不会做饭,一日三餐不是泡方便面,就是煮粥。逢年过节县里慰问老干部时能送些好吃的,平时门庭冷落。
为给局长解闷,邻居们常邀他打麻将以度时光。
麻将场上,牌友说,看你,一局之长,落到这般田地,打牌也只能打个一两块的,再大就不敢上场。
局长淡淡一笑,说,我用自己的钱,活得自在。
连老婆都找不到,还活得自在!牌友反唇相讥。
局长不说话了,闷着头只打牌。
当官的不来,老百姓倒不少,有拿鸡蛋的,有送青菜的。距离近的,干脆把饭做好送过来。每每遇此,局长就感动得泪流满面地说,还是百姓好。
远在南方的儿子,虽然对父亲误了自己的前途深感不满,但毕竟是自己的父亲。每当看到眼下的官场,反倒觉得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妻子一商量,把父亲接到南方。父亲看家,他们夫妻一心一意做生意。
晚上,局长横竖睡不着,就起了床,翻出多年来获得的一箱子荣誉证,感慨万分,想一把火烧了,但终于没动手,最后又一一放进箱子。
局长打开电视,看到又一批贪官污吏受到了制裁,顿时心里有了一份安慰。然后,他又上床睡下,这一觉睡到大天光,连梦也没做。
晚年文章11:人到晚年过“五四”
文/郭华悦
人到了晚年,人生中已有了些许凉意和萧索。
年轻时,并不喜欢“五四”这个日子。虽说这是个专门为青年设置的节日,但每次过“五四”,心中并无什么特别的感触。那些年,总有些依样画葫芦的味道,看着别人过节,自己也跟着过。
毕竟,年少轻狂的岁月里,最不缺的就是青春。人在年轻时,总觉得时日漫长,未来有大把的青春,可供挥霍。至于不惑之年,乃至之后,都是遥不可及的事。于是,对“青春”二字的价值,也就看得淡了。
直至后来,过了不惑之年;再后来,走过了花甲之年。每年的“五四”,都令我有些忐忑,又有点感伤。奔晚年,这一路上,时光的脚步快得不可思议。总盼望着,慢点,再慢点。
可尽管如此,岁月驰骋的脚步,却未曾停下。于是,年年惶恐,年年过“五四”。直至如今,随着心态的改变,才渐渐有了不同的想法。
人的一生中,每个阶段都有着缺憾。那段属于“五四”的岁月里,亦是如此。年少轻狂的时光里,一心奋斗打拼,摸爬滚打,在利益与抱负中辗转千回,深陷世俗的泥沼,难以自拔。唯有到了人生的夕阳,一颗心历经沧桑,浮浮沉沉,猛一回头,细想过往的人生,才恍然大悟,人生短暂如梦,利益和钱财如过往烟云,转瞬即逝。
这么一想,“五四”过后的时光,也就不那么感伤了。此时的自己,不敢再妄谈青春。但岁月,是一把能让人超然物外的刀。这把刀,在渐行渐远的时光中,割去了我们心中的欲望和顾忌,留下的是真实与淡然。
所以,尽管如今已走到人生的夕阳,但我依旧年年过“五四”。只是,此时的“五四”,在我眼中没有了伤感。回忆过去,不无缺憾,但更多的是豪 情;纵观当下,不再年少,但心中满是感恩。
这样的“五四”,如当头棒喝,提醒我珍惜不再年少的如今。只要拥有这样的心态,哪怕人生走过了“五四”,夕阳也依旧能有绚烂的风景。
晚年文章12:迷上淘书读晚年
文/陆华
老伴退休后,去逛逛旧书市淘淘便宜书对老伴来说是一件最惬意不过的事。这条由旧书市形成的一条街虽然不足五百米,但这里却弥漫着一股喧嚣都市缺少的静谧;这里虽然也有车流行人,但却感染不了淘书者的淘书乐趣。路灯下,一家家书摊安然有序紧挨排列。书摊极其简陋,一张大塑料布铺展在地,四个边角用小砖压住,旧书就一本本陈列在上面。有的摊主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斗地主”,也有的正安静地看书。
兴许像老伴这般爱书却又买不起书的穷“书生”很多,这旧书一条街人气很旺盛,除了雨雪天,晚上总是人来人往,虽没有新华书店里的摩肩接踵,但也有小农贸市场般的热闹。书铺在地上,路灯并不明亮,必须借着路旁店堂射出来的亮光才勉强能够看清字样。因此,淘书者大都蹲在书摊前一本本翻拣,好不容易淘到两本书欲起立时,才发觉腿脚已酸胀麻木了。老伴经常来此书街翻拣寻觅所喜爱的散文、小说等书籍。这类新书,在书报亭一般都在十元以上一本,在这书摊一至二元可买到,如果来勤些,还能买到隔月出的期刊,九成新,拿在手里简直替买新书的人叹息:这么贵,这么新,怎么不多看看就贱卖了!当然这也许是老伴庸人自扰了:谁像我这般死心塌地穷爱书样?
我家楼角马路边,有家废品收购站,老伴退休以前到单位下班经过该站时,总会看到磅秤旁边有一堆旧书,好奇之下去翻看,居然翻出一些古书旧杂志,大都是八十年代的文学期刊,有的还是创刊号!老伴问老板这旧书怎么卖,也许老板第一次遇上来收购站买旧书的,不好意思开价,就说“五角钱一本,随便挑吧”。这些低廉的价格令老伴欣喜若狂,一头栽进书堆来了个底朝天翻拣挑选。走的时候,10元钱竟买了一大摞书,整个人像中了彩票头奖似的乐滋滋笑眯眯。从此以后,这个废品收购站也成了老伴逛旧书街后又一淘书场所,久而久之,竟和老板混熟了,遇到卖旧书杂志的,他都会选拣在一边,好让我不费力气就能淘到便宜书。每次回家,我见老伴抱着一大摞书就会气不打一处来,但在我嬉皮笑脸的谄媚声中,大都是忍俊不禁,“扑哧”一笑多云转晴。老伴乐了,我也乐了。我乐了,是因为老伴不爱牌桌爱书桌,爬格子赚稿费;老伴乐了,是因为自己又有了数日的可口精神食粮。
晚年文章13:把晚年变成“玩年”
文/解红
俗话说,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我认为,人过五十才是属于自己人生的真正起点!趁着我们有大把时间,能跑能跳,能吃能喝,任性起来吧,把“晚年”变成“玩年”!
如今,我已经年逾小半百。我也要任性做点儿自己喜欢的事了。
我以前是从事办公室文书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从早到晚,屁股几乎不离板凳。长此以往,腰肌劳损、颈椎病全找上门来。还好我家有个乖女儿,她每时每刻都提醒我注意健康,还跟我约法三章,要“少吃,多动,心情好”。
我居住的小区里,像我这样的情况还不少,大家一合计,不如每天晚饭后约出来一起跳跳广场舞,锻炼身体。我家女儿是学舞蹈出身的,干脆就让她领舞。于是,每到傍晚,风华园的广场上人流如潮。你看,大姨大妈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运动服,扛着小旗子,嘴里喊着号子,个个精神焕发,神采飞扬。
广场上,音乐此起彼伏,从“骑马舞”“小苹果”,到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再到老狼的“九十九朵玫瑰”。舞种也是多姿多彩,从交谊舞、踢踏舞、僵尸舞,到“恰恰”,到“劲舞”。因此,广场舞可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大妈的专利,同时也受到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喜爱。
我们这些队员虽然是自发形成群体,但是还有统一管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管理起来也是很严格的。女儿作为广场舞的教练之一,她把我们这支老妈级别的队伍管理得井井有条。如果遇到有谁动作不规范就要用小喇叭喊几句,逼迫大妈们认真地跳好舞。
我们这支队伍还有定制的队服。这也是女儿通过微信群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分季节统一采购的。比如,春秋装是一身运动装,是弹性紧身的那种,颜色艳丽,搭配美观,穿在身上活力四射。虽然我们这支队伍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但是大妈们穿上舞蹈衣,再扎个高高的马尾辫,远远望去,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就像二八年华,看上去美极了。
如果你没有跳过舞,你肯定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与益处。反正,自从我开始跳舞,腰不酸、腿不疼,脖子也不抽筋了。每天跳完舞,晚上回家冲个澡,一觉睡到自然醒。第二天精神倍爽,干啥都带劲了。
亲爱的中老年朋友,假如你想要精神百倍,你就赶紧行动起来吧,大家一起来跳个舞,共同快乐和美丽!
晚年文章14:晚年品味慢生活
文/赵晓君
我已古稀之年,年轻曾有快节奏生活,那种快的节奏不亚于现代年轻人,当时虽累并快乐着。退休后是我美好生活的开始,过上悠闲慢生活。所说慢生活,就是服老、认老,加强对身体资源保护,生活节奏放慢,多于在“玩”中自得其乐,是一种从容悠然的状态。
我庆幸赶上了国家盛世,百姓如临春风,安居乐业。我骄傲老了能亨受国家对老人优惠政策,所以从不纠结。自孙辈考取大学,我就一身轻,从零开始。脱去名缰利索,做一回坦荡的自己,让身心沐浴阳光,彻底放松。晨起散步、阅读,在书中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倾听高人心声;晚上观影视,在流光溢影中赢得心灵的惬意;零星时间做做家务,种种花草,阅读微信,领略生活新意,自得心灵慰藉。并时常用慢生活的理念提醒自己,放慢速度,无论遇到什么情况,谨记适时适度适合的原则……
这种多彩生活,如夕阳晚照,令万山生辉,草木披金,是一种别样的大观。我愿这样优雅而从容的地老去,留一个潇洒的背影,惟此足矣!
晚年文章15:哄着父亲过晚年
文/朱丽娟
我每日必去父母家,有时在单位也会抽个空去一趟。
昨日去,和父亲唠了几句,他就问我:“你哥哪去了?”我说昨天不是还来了吗?你找我哥有啥事?他煞有介事地说他没钱了,说我哥躲着他呢!
我父亲自去年得了脑栓压迫脑神经,有点小脑萎缩,行为越来越孩子气了。他上衣兜里总有一千多元,事实上他已分不清钱的面值,但他喜欢钱,喜欢给孩子们发钱。他孙子放学进家,走到父亲跟前打招呼,“爷,我回来了。”父亲就会从兜里摸出一张百元钞给他孙子,我侄儿再悄悄地递给他奶奶。这一天,至少给他孙子发两次,多的时候三次,兜里的钱三四天就差不多发没了,我妈再数一千装到他兜里,跟父亲说要么是小子给的,要么是丫头给的,父亲就一脸满足的神情。
今晚饭后,在家收拾衣服,翻出了一沓面值五十的连号崭新的人民币,搁置有几年了没舍得花,瞬间就想到送给父亲去。
进屋直奔父亲,此刻他正在床上坐着,我从衣袖里顺出这一沓钱递到他手上,父亲看了看也没有喜悦的表情。这时弟弟问,这一张多少钱?父亲答一百的。弟弟从父亲上衣兜里掏出一百的给父亲看,再问父亲手里拿着的那一沓是多大面额的,父亲答一元的。弟弟告诉他那是五十的,那一沓是五千。父亲把钱揣进他上衣的下面口袋里,还时不时地去摸它。妈妈说,你爹晚上又有事做了,至少得摆弄五六次吧!
父亲的这件上衣可成宝贝了,是那种中山装,因为这上下四个兜,他就不下身了。今天终于说动了他,说太脏了给他洗洗,让妈妈又给他找出另一件中山装穿上。
上个周日中午,父亲吃完饭便坐在沙发上。我赶紧放下碗筷,接了一盆水放在他脚前,抓住他坐在沙发的机会给他泡脚。只有我能“制”得了他,妈妈和弟弟他不听。
把脚放进了盆里,我告诉他先泡着,我转身接着吃饭去了。没片刻的功夫,我出来一看,父亲把我的手表戴在他手腕上了,正拿着毛巾擦脚呢!我赶紧又把他的脚摁回到水盆里,给他揉搓,他怪我抠他脚心,一脸不情愿的表情!我就逗着他:“你想戴表吗?想戴我就给你买。”父亲摇摇头把我的表摘了下来。
父亲没病前,自己攒了上万元就会给我,让我给他借出去挣点利息,很有理财观念呢!现在只知道是钱,再也不提利息了。
父亲没病前,喊我总是“丫头”,每次去了,会问我咋来的?去吃饭吧!如今他不再喊丫头了,也不知问我了,真的像是回到了不懂世事的孩童时,你得顺着他、哄着他,也很可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