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味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美味的散文(精选10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美味的散文1:想起小时候的美味

去梨山玩的时候,偶然在一小块地方发现了地皮,于是欣喜地将它们拾起来。回到家把混在一起的枯草叶子摘出来,放到水里洗了七八遍才弄干净,然后用它做馅包饺子。吃完饺子,忽然想起小时候的美味来。小时候生活比较清苦,没什么好吃的,所以一旦吃了一点好东西,印象就特别的深。

地皮

地皮长在山坡上,应该是一种菌类植物吧?一块一块,薄薄的,黑绿色,如同地上长了一层皮一样。没下雨的时候是干的,下雨后又湿又软,有些透明,拿在手里软乎乎的。因为生在地上,所以和枯草混在一起,还沾了泥沙,清洗起来很是麻烦,要费好多功夫。现在饭店里有这道菜,但我总觉得不如野生的。我们村的东山上就经常有,我曾随母亲提了篮子去拾过。母亲喜欢用它包菜包子,包子皮是地瓜面的。我很不喜欢地瓜面的皮,我整年吃的都是地瓜,煮地瓜、地瓜面煎饼、地瓜面烀饼子,都腻歪死了。但那馅儿却喜欢,常常是拿筷子把馅儿抠吃了,地瓜面皮子再给父亲。

河虾

村西靠近河边的菜园里,纵横交错着许多水沟,水沟里有好多小虾。我和弟弟,有时还和姐姐,拿了笊篱去捞。一笊篱插到水草或者烂叶里,还真能捞起一些,小虾磕到沟边就蹦来蹦去,我们一个一个拾到小罐里。小虾很多,我们捞的却不多,许是小孩子没耐心,捞的时间少的原因。回到家母亲会用大铁勺子放到火上,加上少许油把小虾熥了给我们吃。小虾熥好后,在铁勺子里红红的,很是诱人!拿两三个放到嘴里,嚼一嚼满口的香。但还没等你回味,小虾就吃完了,没了!砸吧砸吧嘴,意犹未尽。

小鸡崽合子

那个很难见荤腥的年月,如果能吃上一点肉,是很值得小伙子们欢欣雀跃的事情。但一年到头,除了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重要的客人要招待,谁家能舍得出钱去割肉吃?平时吃肉是件奢侈得不能再奢侈的事儿。春天母亲买小鸡仔喂的时候,总有小鸡仔活不成,不是突然死了,就是蔫蔫的不动也不吃慢慢死去。虽然它小得可怜,还不够一把抓的,但母亲总舍不得扔掉。把小鸡仔的皮毛扯扯剁碎了,再和上面煎几个扁的合子。我们就在饭屋门口拿着吃,现在想起那香味,还忍不住满嘴的口水。

蚂蚱

夏秋之节的山野,敞开着她的胸怀,给人们无比丰富的馈赠。有一种我们叫做野茄子的,它生在大块的岩石旁,结的果实像一个个小铃铛挂着,熟透了后种子紫红色,嚼在嘴里,清香清香的。有一种我们叫做拖拉盘的,我总觉得它就是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的覆盆子。味道酸酸甜甜,非常不错。还有野李子、酸枣、蚂蚱------父亲从生产队收工回家,斗笠上总要别上一两串蚂蚱,母亲炒的蚂蚱火候掌握的很好,看上去红郁郁,吃在嘴里焦酥喷香。记得76年防震的时候,我们在院子里搭了防震棚子。一个雨天的下午,父亲下地回来捡到了一个蚂蚱笼子,里面装满了蚂蚱。到现在想起来,我还有一种天上掉了馅饼的幸福。

鸽子肉丸子

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在我们村西边的岭上。有一个姓陆的同学和我同村,家住小南洼,若论起母亲来,我和他还是表兄弟。他们家养了好多鸽子。有一回他从家里拿了用鸽子肉炸的丸子。一些同学都要了吃,我也有幸得到了一个。我没想到鸽子肉的丸子是如此的香,简直是空前绝后,这以前我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美味,就是到现在也没有。工作了以后我到饭店吃过不少鹌鹑炸的丸子,应当和鸽子差不多吧?但总觉得没什么味道。许是时过境迁的缘故吧!

小时候到现在,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也立业成家,有了工资和积蓄,我们以前稀罕的东西,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吃的和穿的比之小时候不知强了多少倍。但回想吃过的美味,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糖吃多了,就不觉得糖甜了,有苦才会珍藏甜的记忆。正因为我们生活得很幸福,或许就会忽略了这种幸福,请想一想我们离开幸福的日子吧!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更清晰地品味今天的幸福。

关于美味的散文2:记忆中的美味

文/醉雨谢飞花

20世纪80年代,这是一个政治,经济青黄不接的年代,对于我们这些7.8岁的农村小孩来说,没有水果,没有零食,没有大鱼大肉,有的只是老一辈人凭借聪明智慧用随手可取的食材创造出来的美味,那些美食填充了我们童年的空白,刺激了我们舌尖的跃动……

槐花饼

槐花饼确切的说不应该叫槐花饼,是用玉米面和洗净的槐花和到一起做成的一种面食,像馒头。小时候在槐花飘香的季节,这种面食就成了我们大快朵颐的解馋食品。

奶奶的手很巧,做槐花饼时,总能花样百出,把掺了槐花的玉米面团团捏成小兔子,小鸭子,在我们艳羡的目光里放进冒着热气的蒸屉里,我们就会吧嗒着口水等他们膨胀变大。

一根烟的功夫,那槐花的清香就随着袅袅的水汽钻进我们的鼻子,我们的口水吧嗒的更响了。开锅了,我们迫不及待的你拿小兔子,我拿小鸭子塞进嘴巴里,一股槐花的清香,玉米面的甜腻顺着嘴巴滑进肚里,紧接着那股滚烫开始在胃里翻江倒海,我们开始后悔当初的鲁莽。看着我们痛苦的样子,奶奶笑骂:“馋嘴猴,谁叫你们这么心急。烫着了活该。”奶奶把调好的蒜汁端上桌:“蘸着吃,更好吃”顿时,嘴巴里一点香,一点甜,一点辣,这种三味杂陈的美味醉的我们闭上了眼睛……

在那个没有零食,没有水果的年代,奶奶灵巧的双手让我们在那美味的槐花饼里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前几天看街上有卖槐花饼的,确实做成了饼子的形状,一元一个,有月饼那么大,两面被油煎的焦黄,吃到嘴里又香又脆,只是这种香是被油浸出来的香,缺少了槐花本身的那种清香。

地瓜

小时候家里种的最多的出了小麦,玉米,就是地瓜了。在那个粮食不是很富裕的年代,地瓜也成了我们果腹的食品。

和玉米面熬成粥,加点水煮一锅,最朴实的作法却也让我们吃出了拔丝地瓜的香甜。

最喜欢奶奶大锅熬得地瓜玉米面糊糊,切成丁的地瓜浸润在金黄色的玉米面糊糊里,喝到嘴里,地瓜绵软细甜,连带着玉米面糊糊的清香,我们会敞开肚皮喝上两大碗。

记忆中的地瓜香甜可口,皮薄多汁,就是生吃都像苹果那样清脆多汁,决然不想现在的地瓜,不管是蒸,煮,烤,炸,吃到嘴里都味同嚼蜡,无滋无味。

现在市场上卖的地瓜不光个头小的可怜,切成段熬成粥,还丝丝洛洛的不面也不甜。烤着吃,有那么一股浓郁的香味,吃到嘴里却也是不面不甜的。

马子菜

马子菜,学名马生菜,俗称晒不死,是农家地头最常见的一种野菜。生命力极强,拔下来在太阳下暴晒几天,一场小雨的滋润,他又会光嫩如新。

在马子菜泛滥的季节,他就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佐餐好菜。最常见的有三种吃法,一是洗净了用开水焯过凉拌,一是直接加油爆炒,再就是剁碎了蒸成包子。

凉拌很好做,就是把焯好的马子菜切成段,加入葱,蒜,盐,醋,最后淋点香油,吃到嘴里清爽可口,不一会就被我们几个小馋猫吃的只剩淋漓的汤汁。那点香油的香气加上马子菜的清脆,刺激着我们的味蕾,恨不能把剩下的汤汁都喝掉。

爆炒,就是把焯好的马子菜大火炒几分钟,撒点葱蒜盐出锅,说实话炒出的一点也不好吃,因为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舍不得吃油,只用那么一点点的油炒那么一锅菜,那味道就是开水煮青菜,只能尝出点咸味。

虽然香油也是奢侈品,但是那个时候的芝麻纯,做出的香油味道也正,在凉拌菜上点一滴,整个屋子都香气绕梁。因此我们更喜欢吃凉拌的马子菜,其实也是为了闻那满屋子的香气。

把马子菜剁成小段包包子,也是我们喜欢的吃法,哈哈,因为母亲会舀出一勺荤油(就是用肥猪肉炼出的油)拌菜馅,我们几个小馋猫围着面板看母亲不急不慢的把调好的馅料灵巧的包进赶好的面皮里,那馅料红红绿绿,因为加了荤油,有点发亮,衬着白色的面皮,煞是好看。

包子出锅了,那荤油的香气刺激的我们直咽口水,咬到嘴里,那叫一个香,回想那吃相,总觉得自己是在抱着一个猪肘子大快朵颐。而那股香甜劲儿也深深埋进了我的记忆里……

前几天回家,看地头的马子菜长得喜人,央求母亲做几个包子尝尝,母亲笑我:“又想忆苦思甜了,现在谁还吃这个”

母亲蒿了一把蒸了几个包子,哈哈,又可以吃到二十年前的美味了,我迫不及待的抓起来尝尝,可是吃起来不是那个味,马子菜又酸又涩,料是放足了,肉也放不少,吃起来却不香了。

母亲叹口气“又是化肥,又是农药,二十几年了,地里的土都变质了,再也养不出以前那么鲜嫩的马子菜了”

科技发展了,经济进步了,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我们不在缺吃少喝,肠胃都被鸡鸭鱼肉填的满满的,其实那些童年的美味还存在,只是我们缺少了品尝那些美味的饥饿。

关于美味的散文3:冬日美味串串香

文/刘燕

这几日气温骤然下降,寒意袭人,走在街上,我的目光不禁落到街头的一家串串香铺子,脚步便不由自主地迈了过去。只见几张长条形的茶几上,早已坐满了人,锅边还围着不少的“好吃嘴”,老板在一旁忙得不亦乐乎。天气凉了,串串香的生意也更火了。

我端了张小凳子坐下,点了自己喜欢的菜,然后静静地等待着。我打量一番这家铺子,陈设十分简单,一个用油漆桶做的煤球灶,灶上一口油黑的铁锅,铁锅里一锅热气腾腾的红汤,旁边两张合在一起的方桌,桌子上摆着二三十个不锈钢托盘,托盘里放着各种各样的用竹签穿好的荤素菜品。

说起串串香,便不由得想起其文化和演变。串串香大约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受重庆火锅的启发,一些下岗工人为了谋求生路,于是在电影院、歌厅、商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经营起了串串香。由于串串香物美价廉、风味独特、菜品繁多、营养丰富、服务优良,一下子就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食客络绎不绝,并迅速发展和壮大,成为四川和重庆最受人们欢迎的草根美食之一。走在四川或重庆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无处不活跃着串串香的身影!

所谓串串香,就是将肉、鱼或新鲜蔬菜等用一根竹签穿成一串串的,将其放在汤锅中烫上几分钟,然后取出洒上调料,就可食用了。串串香不仅吃起来美味,而且十分方便,可以坐在备好的桌子上吃,也可以拿一大把在手上,边走边吃。由于串串香烫好后要蘸上辣椒和花椒等调料,吃起来又麻又辣又香,因此,串串香又被人们形象地叫做麻辣烫。

串串香的菜品很多,诸如:海鲜、鱼、虾、蟹、鹌鹑蛋、排骨、牛肉、羊肉、鸡脚、鸭翅、火腿肠等荤菜。还有金针菇、白菜、豌豆苗、菠菜、土豆片、藕片、豆腐干、花菜等素菜。吃串串香不像吃其它大餐,生怕点多了,付不起账,你只管大把大把地烫,饕餮地吃,酒足饭饱后一数竹签,不过二三十元钱。

冬天是吃串串香的最佳时节,随意择一个日子,邀几个朋友,搬几张凳子,围桌而坐,一边吃着麻辣鲜香的串串香,一边海阔天空,好不惬意,把寒冷的冬天全抛到脑后。几串串串香下肚,顿时一股热流在胸中升腾,并很快蔓延至全身,顿时觉得异常的温暖,仿佛冬天已经走远。如果觉得光吃串串香还不够过瘾,那么可以要上几瓶温好的啤酒,推杯换盏,好不热闹。酒足饭饱后,高叫一声:老板买单!老板便笑盈盈地走过来,弯下腰一根根地数竹签,那滋味真是痛快、满足。

关于美味的散文4:儿时的美味

文/尤燕

临睡前在心里安排一下明天中午女儿的饭菜,想起厨房里还有从老家带来的莲藕。现已进入深秋,外面的温度已经很低了。此刻已近深夜,女儿还在另一个房间开着灯做着功课。想起她每天中午放学后自己一个人在家热着吃我们早上为她做好的饭菜,这么乖巧,心里不由得升起些许暖意。这会儿想起莲藕,就计划着周末的时候给她炖点莲藕骨头汤补一补正茁壮成长的身体。

说是炖,我们哪有那么多耐性呢?一准儿是把食材和备用的调味料准备好了之后,一股脑儿放进高压锅里一压了事儿。这样做出来的那个滋味,真的与我们儿时吃到的莲藕汤不能相提并论啊。

小时候,到了秋下,秋小麦已经种上。对于农村的大人来说,这是一个相对充实却又清闲的时节。充实的是秋庄稼都已进了粮仓,人们的口袋也难得地鼓了起来,这便让妈妈们有了为家里的大人小孩做一些可口的好吃食的兴致。

记忆里也总是在淅淅沥沥下着秋雨的某一个日子里,妈妈便开始张罗着为她的儿女们做些解馋的美味儿。我和弟弟的馋虫早已爬出来啦,她做的腊肉炖藕便是我们的最爱之一。那时候,到了秋下家里已经没有腊骨头了,妈妈总是把上年杀年猪时腌下的装在坛子里的五花腊肉拿一块出来,用热水洗干净,稍稍煮一下,切成块儿,放到已经架上了柴火的铁锅大灶里翻炒,并放入生姜、酱油、花椒、八角等作料,再把事先已挑好并切成大块儿的莲藕放进锅里炒到稍稍入了味儿,兑入水。加柴火烧开一会子后就只让灶膛里留三两根柴火,让它慢慢炖着。不知又加进了多少根柴火,也不知炖了多长时间,仿佛天刚刚进入朦胧的夜色,汤才炖好。揭开锅,啊哈,馋得让人口水都流出来的香味沁人心脾。而此时另一口大铁锅中正宗的农家锅巴饭也已熟透,一家大小开心而又充满感激地开始享用啦!

白白的米粒,黄灿灿的锅巴,伴着被山村野地里的小树枝慢慢煨了数个钟头的酱紫色的莲藕汤,盛到家里每个人的碗里。一家四口围着炉子,享用着这难得的晚宴。室内的灯是黄黄的,炉火的温度是暖暖的,父母的爱意是浓浓的,还有眼前香气扑鼻的莲藕汤,每喝一口,都使人深深地感受到其中的美味与幸福。

关于美味的散文5:美味冰激凌

文/吴熙

今天,我从电视里看到了许多冰激凌。这些冰激凌的造型各种各样,有的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有的像一颗颗五彩缤纷的圆石,还有的像一条条绸带……它们的颜色更是五颜六色,有红色的、绿色的、白色的,甚至还有红中带粉、白中带黄的呢,让人一下子就有了食欲。

它们的种类可是无人能比的呢。竟有烧烤冰激凌、炸冰激凌、煮冰激凌呢,真是令人大开眼界。更神奇的是,这些冰激凌还能变成甜点、料理、咖啡、牛奶、果汁、可乐等饮料和简餐。

在那里,每一个冰激凌就是一个艺术品,因为它们十分精致,令人不敢相信它们只是一个个冰激凌。那些能工巧匠们还发明出了生日蛋糕冰激凌,这种冰激凌不论是颜色还是外形,跟真的生日蛋糕一模一样。

一个小小的冰激凌竟能创造出这么多令人想象不到的东西,真是创意无边呀。

关于美味的散文6:美味铁板烧

文/张怡

星期六,我和妈妈一起去市区,中午的时候,妈妈带我去了一家西餐店,在这里,我第一次吃到了色香味美的铁板烧大餐!

一开始我还不知道什么是铁板烧,直到找到位置坐下来点了餐后,才注意到有个厨师,他手拿两个短柄的菜铲,先把食用油倒在铁板上,用铲子轻轻铺匀,等油热了以后,厨师把整块的牛排肉放在铁板上翻动,烘烤,只听见“吱——”的声音,香气就飘了起来。厨师在牛排上轻轻地划开了几道口子,再继续翻动、烘烤,我想这样是为了让肉入味一点吧。等肉的颜色烤到棕色,香味也就更浓了,厨师在上面撒了些作料,牛排油光闪闪,看上去更好吃了。我已经等不及想要品尝了。厨师把肉翻动了几下,还烤了一些洋葱、胡萝卜,天哪,这可是色香味俱全啊!

等厨师把这大餐放在我的餐盘里,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动了。这鲜嫩的牛排配上酸酸甜甜的罗宋汤,肥而不腻,咸淡适中,荤素结合,营养美味,真令人难忘啊!

关于美味的散文7:舌尖美味话过年

文/高光锋

年轮是树木每年成长的痕迹,岁月是人们每天匆忙的脚步。忙了一年,回家过年、走亲访友,除了吃之外,就是聊天。舌尖的功用在年前后被我们表现得淋漓尽致,品尝各种美味佳肴,以舌尖的行为,寄寓生命、血缘的延续,和美满、团圆的延续。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添新衣;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孩子们打闹着唱着歌谣。

蛇年的新春悄然而至,盼望过年的心情永远镌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曾记得,进入腊月,年味渐浓,劳作了一年的农家人,开始用微薄的积蓄精心置办年货,平时日子再紧巴,过年也要买上几斤肉,买点猪杂碎、粉条、粉皮什么的,蒸上几锅干粮,除了全家过年饱饱口福,更重要的是招待亲朋好友。家乡的农家人习惯把豆包子、肉包子称为“团子”。谁家能够吃上小米面“团子”,那很是让舌尖解馋不过的了。全民凭“票”的日子,每到年关,爹总是要托人弄上几十斤肉票,自己留几斤,其余的“票”留给亲朋邻里,然后再买上几挂土炮(人工制作的鞭炮),再给哥哥、我和妹妹每人添置一身新衣裳,这便是全家人的全部年货了。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家家户户开始发面准备“舌尖上的美味”。那些年,家家户户都是拾柴烧土炕取暖的。到了过年的时候,也都是在土炕上发面的。记得腊月二十八,天刚蒙蒙亮,娘就早早地起来了,把早备好的小米面、玉米面、白面、粟米面分盆搅拌好,放在炕头上,用棉被捂上,接着就开始做早饭,早饭做熟了,面也就基本发好了。吃过早饭后,娘开始唱起了“锅碗瓢盆交响曲”。在炕上依次罗列,摆上几个小瓦盆,里面有豆馅儿、白菜肉馅、马荇菜肉馅、还有南瓜馅儿等佳肴,看着就眼馋。豆包子的配料主要是小豆、红枣、黄豆。娘把这些东西放在大锅里,弄成豆沙馅儿,吃上一口那叫香甜可口。“吃了隔年瓜,活到八十八”,秋获后的南瓜留到春节,用来包团子。老人甚是喜欢,寓意愿老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手脚麻利的娘不到半晌的功夫就把这些作品相继精雕细作成功了。小米面的、玉米面、白面,黄的白的,加上红枣夹杂在一起,一个个枣花如一只只小兔子静坐在那里,一个个“团子”上面的褶子匀称得当,虽算不上千姿百态,也称得上琳琅满目。

随着“鼓哒哒鼓哒哒”风箱交响曲的欢唱,一笼笼的美味在蒸汽的笼罩下相继出锅了,香喷喷的诱人香味让人垂涎欲滴。从娘手里接过烫手的“舌尖美味”,咬上一口,顿觉一股幽香直入心脏。不,应该是烫的,哈着冷气。娘在一旁笑着说:“慢着,别烫着,管你们够。”团子里透着的香,弥漫出无比的幸福。

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过年的感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过年其实过的就是团圆快乐,过的就是乡土民情,过的就是喜庆亲情!如今吃喝穿戴已不再是幸福的主要内涵,可年的滋味并不因此而显得寡淡无味。每个家庭、每个家族,亲情主要凝聚在老人身上。现在的年与儿时的年已经大不一样了。如今俺的娘,每年仍是保留着蒸年干粮的习惯,给全家人美餐,令我们这些做儿女的感动。娘告诉我们:每年这些“舌尖上的美味”在大家吃好的同时,祈盼全家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儿女们平平安安,快乐幸福,年年和美团圆。

关于美味的散文8:乡间美味

文/王太生

过节到乡下去,有个人在家里摆了桌子,请我吃饭,还讪讪地说:“呵呵,大老远地来,乡下没有什么好吃的。”

这个朋友,到屋后的围墙上去摘几根丝瓜。丝瓜碧绿碧绿的,叮叮当当,一根根挂着。摘丝瓜时,主人看见路边的一丛乱藤蔓上缀着一嘟噜、一嘟噜浅褐色的小圆果。一看,不知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山药豆,就一颗一颗地摘,摘回去,先煮了一道好喝的山药豆茶。

乡下没有什么好吃的。鸭屁股下刚丢下的两只蛋,淡青色,热乎乎的,在锅台上一磕一碰,打在一只花碗里,搅碎、入葱花,放在饭锅内蒸,涨熟的蛋,虚虚松松,一调羹送到嘴边,软嫩香鲜。

我在镇上见有人从船上搬来一口黝黑大锅,在河边支一个灶,舀入带有植物清香的河水,添入干柴穰草,站在那儿卖。锅盖捂得严严实实,猛火在锅底传热,水汽冲击,花藕在锅里“啪啪”乱响,让藕段和锅都微微颤动起来。

三伏天,长江边上进入了一年最热的季节。乡下人喜欢喝糁儿粥,大麦磨研的糁儿,粥在咕噜咕噜沸腾时,撒入锅中。煮开后,并不急于吃,而是置放在水中,让它慢慢地自然凉,待到冰冰凉时,喝糁儿粥就成为酷暑里的清凉享受。这时候,粥薄如水,清亮得能够照见人的脸,一边喝粥,一边看天。

下雨天,摘篱笆墙上的紫葛叶最妙。紫葛叶,绿莹莹的,筋络清晰,一寸一寸地掐,掐回去用清水一冲、爆炒,或者做紫葛叶豆腐汤,微漾的汤色,宛若翡翠白玉。在古代,紫葛叶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落葵。汉乐府诗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说的是紫葛叶。炎夏在乡下喝紫葛叶汤,似有清凉古意。

农人坐在天井里,一颗接一颗吮螺蛳。剪好的螺蛳,用花椒、八角,“哗啦、哗啦”喧响爆炒,入酱油、镇江香醋、绍兴黄酒,水煮。吮螺蛳是需要耐心的,他先要挺胸凸肚,运足中气,然后嘬起嘴,哧溜哧溜地吸,才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乡野美味。

有一次,在苏北水乡,见一根竹竿上,晃晃悠悠吊着半网兜麻虾。湿漉漉的水珠,吧嗒、吧嗒,往下滴,像钟摆一样缓慢,落在竹竿下一片树叶上,飒飒作响,与网兜里的活麻虾上下呼应,有丰子恺漫画神韵。

麻虾,芝麻大的虾,皮薄质软,几近透明。有个老头儿扛着一张网,慢悠悠地下河趟麻虾,捞了半网兜麻虾。做麻虾酱,要将水沥干,小麻虾用盐、酒腌,放坛密封,再放到阳光下晒。麻虾酱佐泡饭,其味鲜美。

遇到乡间的鲜,想到少年时,乡下姨妈家的酱鲜豆。每年秋后,姨妈将那些收获的黄豆放在竹匾里,摆太阳底下翻晒,最后将它们放在一只坛内闷酿,便做成了润黄的酱鲜豆。相比洋快餐大行其道,铺天盖地的添加,其鲜来自食物内部。

在徽州,一个名叫柿木肽的山上,旅途中的早餐,我是在山坡上一户人家悬空小楼上吃的。剁碎腌制的山辣椒有点咸,咸中有一丝辣,带出一道鲜,泉水煮的粥,一气吃了三碗。此时,抬头四顾,远山如眉,炊烟袅袅,风和景明。

乡下真没有什么好吃的,饭中吃出柴火味。

关于美味的散文9:浆水鱼鱼儿

文/白来勤

在西安众多美味的特色小吃中,价廉味美的浆水鱼鱼儿在炎热的夏季里更受青睐。

浆水菜是西安郊区农村人喜食的一种自腌的酸菜。用浆水菜的汤即浆水可以做成各种带汤的食品如浆水面等,而做法最特殊的浆水鱼鱼儿就更为好吃。

说起浆水鱼鱼儿,其实并不是江海河湖中的“鱼儿”,而是形似“鱼儿”的面食。要说这种面食,首先得说西安农村的另一种饭,叫做“搅团”。搅团一般是用新鲜的玉米面熬成糊状,做时要用一根棍子(最好是擀面杖)在锅里使劲搅,玉米面烧熟后粘成一团可热吃也可放凉吃。热吃时舀一块放在预先调好的浆水汤汁里,谓之“水围城”,凉吃时切成块状或条状调上油盐酱醋及其他佐料亦可,当然也可以放凉切成块状投入热浆水臊子里烩着吃。玉米面团经过浆水汤的浸泡,味道清爽适口,做成搅团后可再趁热加工成“鱼鱼儿”,则更好吃。

“鱼鱼儿”,关中方言叫“蛤蟆骨朵”,意即小蝌蚪。此叫法十分形象、贴切,因为做出来的“鱼鱼儿”很像蝌蚪。搅团做好后,趁热倒进一特制的漏斗盆里,该盆底有粗细均匀的小孔若干,在盆下放的锅里或盆里提前放好清水。此时必须二人操作,一人端盆,一人用勺子或锅铲使劲挤压漏盆里的搅团,搅团则顺漏盆挤压出来,变成一个个小蝌蚪形状的“鱼鱼儿”。然后再把这些“鱼鱼儿”捞在碗里,浇上提前配制好的浆水汤汁、红油辣椒等,味道鲜美,清凉可口。夏天凉吃之,十分舒坦;冬天热吃之,回味无穷。故每年玉米收获后,关中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先磨一些玉米面粉,打上一顿搅团,漏些“鱼鱼儿”,饱餐一顿浆水鱼鱼儿。

不过说起过去吃浆水鱼鱼儿,实在是村人的无奈之举。因为粮食短缺,细粮更少,吃粗粮玉米也就成了家常便饭,故民谣形容西安农村人的饭食曰:“早上喝糁糁儿,上午糁糁喝,晚间一揭锅,玉米把皮剥。要吃改样饭,玉米面打搅团,只有辣子没有醋,舀碗浆水酸溜溜。”由于玉米面搅团、鱼鱼儿的确不耐饥,过不了多大一会儿,肚子里又饿得咕咕叫,所以农村人又将搅团、鱼鱼儿之类的玉米面食物称为“哄上坡”、“三里饿”,既形象又生动,意即刚吃饱,上个坡或走上三里,肚子又饿了。我小时候就很不爱吃搅团之类的玉米面面食,不光嫌其生涩难咽,更觉其咬起没嚼头,囵咽没味道,加之缺油少肉不耐饥,总是避而远之。一次到西安城里的一远房亲戚家,女主人就给我打了一顿搅团浆水鱼鱼儿,我窝了一肚子火,回家就给父亲告状说:“俺姨明明知道我不爱吃搅团,专门打了一锅搅团整我呢,我今后再也不到她家去了!”父亲叹了口气对我说:“娃呀,你不知道,你姨家早就没啥吃了,就打搅团的玉米,还是咱家送的呢!”

缺吃少喝的艰难岁月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被送进人们的记忆,过去乡下人吃的浆水鱼鱼儿,现在也登上大雅之堂,城里人吃多了鸡鸭鱼肉,也爱吃乡下饭“尝尝稀罕”,调节口味,抑制“三高”,尤其爱吃浆水鱼鱼儿。一些精明的乡下人就把这种农家饭搬到西安城里,在早市夜市小饭馆里经营,生意倒也十分红火。不少大饭店也为之眼热,经营起昔日乡下人会做喜食的浆水鱼鱼儿,还美其名曰“粗粮细做”,尽管其口感与农家做出的“正宗货”相去甚远,但毕竟在大都市的饮食行里刮起了一阵淳朴的乡风泥土味,一时食客倒也趋之若鹜。另外,一些郊区的农家乐,也以浆水鱼鱼儿为招牌食品,引得城里人周末纷纷驱车去饱享农味。前不久与几个三十多年前的老同学相聚,进餐时不约而同想到吃浆水鱼鱼儿,其中一位这几年在外挣了大钱的同学一人竟吃了三大碗,临别意犹味尽,直说味道不行,不如三十年前***妈做的好吃,还相约在适当的时候,大家一起去尝***妈做的浆水鱼鱼儿,“那才叫爽!”

其实今天浆水鱼鱼儿的调料、辅料远比过去的好吃,但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常听人们说这样一句口头禅:“咋就吃不出过去的香味儿滋润味儿来了呢?”我以为主要是过去吃饭是为了果腹,而如今吃饭是为了享受;过去人们肚里没有油水,如今好东西早吃腻了,舌头也变得刁钻了,稍微不中意的味儿都能辨别出来……

关于美味的散文10:美味菠萝

文/黄文杰

春天,正是吃菠萝的最佳时候。我最喜欢吃菠萝啦!昨天和妈妈上街,一眼就看见水果摊上的菠萝了,黄澄澄,可爱极了!我赶紧让妈妈给我挑了一个最大的买回家。

菠萝好吃,皮可不好削啊!我先在顶部切去一个盖头,别看盖头上都是长长的绿叶,每一片叶子边上可都是密密麻麻的锯齿,就像一把利剑一样,一不小心就把手给划破了。你再看,它圆圆鼓鼓的身体上,排列着很多不规则的菱形,就好像穿了一件硬硬的金盔甲一样。这个盔甲摸上去也是很扎手的。顺着它的纹路切去皮,我就闻到了它清甜的味道,馋得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可是还不可以吃呢,果肉上有很多黑色的刺,这些刺短短的硬硬的,一条一条布满在菠萝肉上,还得用小刀一个个把它削掉才行呢。

终于我把刺全部削去了,虽然菠萝上也出现了一个个凹凸不平的小坑,可是看着这嫩黄色的果肉,香甜的滴出水来的果肉,我忍不住又吸了吸口水。

最后,我把果肉切成一片片,放在盐水里面泡一泡,赶紧吃一片尝尝,啊,酸甜可口的菠萝,果然是我的最爱啊!大家快去尝尝看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