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清明节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清明节文章1:怀念我的萍姐
文/阮江
清明节前夕,睛空万里。按照惯例,我要回家乡祭扫祖坟。自参工至今,这样的往返已有近三十年。不知怎的,今年,深藏我灵魂深处的影子总是浮现眼前。
我的姐姐萍,四十四年前正是花季般的年龄。17岁的她天生丽质,漂亮的脸蛋,苗条的身材,连我这6岁小男孩都想天天见到她。我是独子,排行老幺,全家八个姐姐和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是家里的独宝,萍是全家的花仙,姐弟俩的感情也更深。
萍,人美心更美。她顾念别人常常多于自己。下雨上学的时候,我俩常撑着一把伞,她左手紧紧牵着我,右手拿着雨伞遮盖我全身,飘风雨时常将她浑身打湿。而她看到干爽的我,美丽的大眼睛总是笑得那样的迷人。毕业会考时,本已困饿的她见同班的一名女生饿晕倒地,于是把自带的午饭送给了这位女同学,自己空着肚子坚持会考,让全班同学大为感动……
萍自尊心极强。她学习异常刻苦,回到家里喂完猪,深夜里还常借着煤油灯的微光在破方桌上读书,一埋头就是几个小时。由于她的刻苦,每次考试都是全年级第一名。因为人美心美,再加上极好的成绩,她成了全校的焦点,更成了全家人的骄傲,但她始终没有一点张扬和自傲。
如花的年龄,萍却迎来了人生的暴雨。这是一个让我伤心不已的季节,也是对全家打击最大的一次悲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她本该上大学,但当时推荐上大学的制度让她失去了本该属于她的机会。她脑子里装满的美丽梦想一下子完全破灭了,她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鸟,永远失去了高飞的希望。
萍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不公,从此由一个活泼美丽的女孩变成了林黛玉似的人物,沉默寡言,孤独悲戚。不懂事的我还常常闹着让她给我讲故事,但萍总是强装笑脸哄我,有时哄着哄着,大颗大颗的泪珠掉进了我的小嘴里,那泪水是那样的苦涩,那样的酸寒……
那个深秋季节的风,猛烈地摧残着树上的枝叶,枯黄的树叶在疾风中盘旋,落归泥土。爸妈因萍上大学落空的事,脾气变得异常暴躁,经常责骂萍,说萍没有处理好校长和老师的关系。内心本已痛苦不堪的萍更是备受煎熬,不懂事的我还说姐不美丽,整天愁眉苦脸的。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一个黑夜,睡梦中的我被萍的痛叫声惊醒。只见爸妈慌着一团,又是端水给萍喂,又是擂邻居的门。妈妈一个劲地叫道:“行行好吧,我女儿吃了耗子药,谁家有盐水帮我女儿输一下!”可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一瓶医用盐水简直就是奢望。就这样,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萍在痛苦的叫喊声中停止了呼吸。
妈妈疯了似地扑在萍的身上痛哭不止,晕过去好几次。我茫然地看着这一切。天亮时,好心的邻居拿来火纸盖在了萍那张美丽而苍白的脸上。此时的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不顾一切地扑在萍的身上放声大哭起来……可是,萍再也没给我一个微笑。
“砰砰!叭叭!”鞭炮声惊醒了我的回忆。萍的坟在一面小山坡上,那里孤坟一座,多年没有鞭炮声,杂草已有好几米深了。我凝视着萍那忽隐忽现的坟,“扑嗵”一声跪在地上,眼含泪水,高举着医用盐水,大声喊道:“姐!你在哪里?盐水我带来了!弟我想你啊!!”
清明节文章2:民工祭
文/北方杉
民工祭
每过清明节,我都伏案沉思,回忆爷爷奶奶的离去留下什么、带走了什么?爷爷说他经历过袁世凯“起洪宪”、中华民国、伪满洲国到“走社会”,可他没有经历过现在的“单干”。他们带走的是一个时代,留下的是期望”。
爷爷不识字,用自己的话讲是“睁眼瞎”,爷爷总跟我们说,他是祖爷爷用箩筐挑着来东北的。不知什么爷爷一直在讲老家是山东省永平府牛庄县,跟本不知道告诉我们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有一天爷爷奶奶或者我们回去不成?!大约是7几年,靠山公社修二龙水库,爷爷也参加大会战,那时我离不开爷爷,就领着我去了会战工地,全公社每个小队都有出民工的任务,那时的生产小队1年都有几次出民工任务。从小到大队、人民公社、一直到县里出民工等,这些出民工任务都是生产小队拿“赔头”,生产队给出民工的社员记工分,供吃喝。如果像为国家大型施工建筑等出民工(辽源煤矿、丰满电厂等)社员都争着要出,那时干好了还可以端上“铁饭碗”成为正式工人。这些“民工工程”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了,下三台水库的贡献应该数以千万计或更多。蓄水、渔业和缓解山洪、灌田、为城市供水等等。而二龙水库如今也有它的“价值”,这个价值为个人所有了。10多年前已经卖给了个人,大概是75万元人民币,现在涨到300万元人民币水库持有人都不卖。别的不说,库区光良田就100多垧。爷爷就是为这个水库的修建落下了毛病,修建水库大坝全靠挑挑,1天干13个小时的活,你一挑,我一挑,一顶一,打头的领着,谁也落不下。早6点上工地,晚7点收工,吃食堂住工棚。每到中午吃完饭的时候,民工们打着饱嗝,一手剔着牙,腆着肚子,聚在一起扯蛋一番。一个是闲“打聊”,一个是“破闷儿”,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猜谜。记得那时正是8月天,工地上真是“八月流火”,红旗招展,公社指挥部大喇叭播放着催人奋进红歌曲,10000多人在工地上,好一派“战天斗地”的大好风光。记得那个中午刚吃完饭,轮到爷爷给大家伙“破闷儿”了,工地上民工们有一个约定,谁出的“闷儿”1天没猜出来,谁就可以歇一天,活大火给干,厨上还给一个大烤地瓜。那时的烤地瓜可金贵着呢,陈地瓜保存到8月非常不容易,况且新地瓜还没下来。爷爷一看人来齐了,就给破了一个这样的“闷儿”:
“十字街头路不齐,马站南北与东西。
山高不见中途路,花下袭人草也稀”。
嘿,语出四邻皆惊,这么有学问,红楼梦的东西都引用了。我当时是什么也不明白,鸭子听雷,就看民工们都伸出大姆子,我也跟着乐。当天下午谁没有猜出来,厨上把一个用灶坑烤得焦黄的大地瓜送到爷爷手上,爷爷掀起我的前大襟,塞到我的怀里。一天过去了,没人猜到,第二天还是没人猜到……就这样让爷爷在工地上呆着。我们是夏家窑民兵连,民兵连长一看不行,况且二龙山出民工是政治任务,再说爷爷也不好好呆着,在大坝上乱走,谁一问,爷爷就把破“闷儿”的经过说上一遍。连长犯难了,一时半会猜不出来,这样影响不好,咋想方设法把爷爷的“闷儿”给破了,可就是没人破得了,民兵连长急得团团转。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可以在火线入党、提干。这提干最有诱惑力,端上铁饭碗是谁都求之不得的事。如果把这事捅出去会给他带来什么影响,没办法,他就找到指挥部广播组的好友出主意。他的好友来一个变通,“坏事变好事”。下午就在广播里播出这样一个专访:《“闷儿”的动力》——访夏家窑民工连。
在“八月流火”的一个中午,记者来到了夏家窑民兵连采访,一走进夏家窑民兵连,记者被那火红的场面感动了。别的民兵连的工地一片悄然,而他们却是顶着烈日挥泪如雨,为工程的早日竣工而拼搏着。来到他们中间,才知道,他们开展了,能干加苦干,打击帝修反,以“闷儿”为载体,快上促大变活动……就在这篇文章里对爷爷大加表扬。爷爷听过以后,没说什么,就走进了会战的人群里。就这一次,淳朴的爷爷终生没有忘记。就是因为这一次,在工地上累吐了血,落下了气喘的毛病出。爷爷为“民工事业”作出了没有回报的“付出”!
今年5月我从广西桂林开会回来,特地去一次二龙水库,模糊记得进了靠山镇(那时的靠山人民公社)一过下家甸子村就应该看见二龙水库里那基高高的铁塔了,可这次左找右找也看不见那基铁塔。一同来的弟弟知道我的用意,告诉我那基铁塔在水库卖给个人的第二年就倒掉了。我乍一听非常失望,好好的铁塔咋就倒了呢?!我有些怆然,顿时没了回去的兴致了。那好好的铁塔咋就倒了呢,多好的铁塔呀,就立在水库的一个土岗上,有30多米高,我曾爬上去过,塔上有一个平台,四处远望心里舒服极了。我跟爷爷在工地住了1个多月,有点想家了,我爬上铁塔就朝我家的方向望……
工程历经3年才得以竣工,大概爷爷没看见那满水库的鱼,或者没吃上1条就走了。可他只从广播里听到——造福千秋万代就够了,付出的是那么理所当然。
清明节文章3:清明祭英烈
文/沈小颖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时节,桃花初绽、杨柳泛青、莺飞草长、清新明朗。这天,我们手执小白花,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举着鲜红的队旗,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来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对各位英雄默衰悼念,老师庄严肃穆地给我们讲述了革命先烈们的故事,让我们排着队去给自己心目中的那位英雄献花,我在给刘平楷烈士献花的同时,心里不禁想到:他们也曾是父母的好儿子,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过幸福快乐的童年,但为了革命,为了民族独立,为了更多人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他们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损躯。是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英雄的赞歌!
今天,我们缅怀英烈,也让我们铭记历史,从我阅读过的书籍中,我知道了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支架,将敌人的碉堡炸毁,壮烈牺牲的董存瑞,年仅19岁。我还知道了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当战友们找到他时,他的身躯仍压在敌人射击孔上的黄继光,牺牲时年仅21岁。还有为掩护战友,趴在草丛里一动不动,直至火蛇将自己烧成灰烬的邱少云……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没有留下姓名,他们或许长眠于我们不知名的青山脚下,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底!
回到家,妈妈还给我讲了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也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我们纪念他们的同时,也感恩他们——所有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而牺牲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功勋,我们从未忘记!
清明节文章4:清明的一天
文/文聚彬
清明节,回老家给去世的长辈送点儿纸钱,好让他们在天堂里过得舒服些,不用像在世时那样辛苦。
我跪在父母的坟前,毕恭毕敬地磕了几个头,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虽然他们去世那么多年了,可心里还是很思念他们,他们的一举一动、音容笑貌时时都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强忍着悲痛和思念,抬起头向上看了看,泪水在眼眶里转了几转,终究没有忍住,还是流了下来。等眼前的纸钱全部化为灰烬后,我才站起身。想想父母能在此小树林里安静地长眠,做儿子的也就放心了。我一步一回头慢慢往回走,心里默默地祝福他们在天堂快乐。
给外祖父外祖母上坟,舅舅陪着我一起。我俯下身,点燃了纸钱,舅舅说:“爹娘,孩子来给你们送钱了,您二老在那里想买什么就买点儿什么吧!不要再舍不得了。”说着说着,舅舅的声音开始哽咽,低头流下了眼泪。外祖父、外祖母去世四十多年了,舅舅也都七十多岁了,我心里一阵酸,眼泪“刷”地就流下来了。回头看看眼圈红红的舅舅,他那布满沧桑的脸和七十度的驼背让我很是心疼,我起身轻轻地拍了拍舅舅的肩膀,安慰了舅舅,舅舅点了点头。
中午饭在舅舅家吃的。舅舅、舅母虽都已七十多岁,干起活来还是蛮利索的。我也想去帮舅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却被舅舅和舅母给拦住了。舅舅家还用过去那种烧柴火的大锅,等锅里的水烧开,掀开盖子,满厨房都是蒸汽。那种烧柴火的味道真的是好香、好亲切。
清明节文章5:清明节前夕
文/郝天鹰
一年一度的清明近在咫尺,心中蓦然涌进一阵悲戚:月缺了会圆,父亲走了却成了永远。
五年前,父亲已安卧在故乡的黄土地里,一方矮矮的坟墓日夜与他热爱的草木庄稼相伴,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却在我脑海里依然如旧。远去的童年生活也浮现在眼前。
七十年代初,农村的生活很是艰苦,一年四季赖以生存的口粮主要是地瓜,一天到晚的饭菜就是咸菜、辣椒、煮地瓜、蒸地瓜、熬地瓜干、蒸地瓜窝头,分到一点杂粮也不舍的吃全部卖掉,为的是多换来几斤当时最便宜的地瓜干。就是这样节省,青黄不接的时候,有些人家还常常断顿,大人们常常撵着刚放学的孩子去挖野菜。人们常常埋怨春脖子太长,眼巴巴地盼望夏天的到来。老人们总是念叨:吃了新麦死了不亏。母亲把从队里分到的东西,精打细算一一利用起来,比如:砸一块豆饼用水泡软,然后熬野菜粥。那种粥是我们孩子们的美味,因为豆饼里虽然常夹杂着蓖麻丝,但还含有豆类的清香,吃到嘴里口齿生津。可母亲做的棉种丸子我却不敢恭维。棉种丸子顾名思义就是棉花种子用石碾子压烂后团成团,用沸水煮熟而成的,嚼在嘴里不但粘牙还难以下咽,勉强咽下去还粗糙的扎喉咙。由于含有大量的棉纤维和毒素,吃下去大便常常排不下来,幼小的大弟虽不知丸子是何物做成的,但每看到锅里出现这种丸子,都大声哭着:娘,我不吃沾牙的丸子,您可别叫我吃了。直哭得母亲垂泪,父亲唉声叹气。为了给我们增加营养,多少个盛夏的夜晚,父亲不顾一天的劳累,提着一盏昏黄的马灯摸知了到深夜;多少个秋天的凌晨,不顾大运河的水冰冷刺骨去捕鱼;多少个大雪纷飞的冬日,领着我们去捕麻雀,可他从来也不舍得尝一尝。记得那年,生产队的耕牛病死了,牛肉几毛钱一斤被卖掉,只剩下牛胃没有人肯花钱来买。深夜,男劳力们都在牛屋里眼巴巴地盼天黑,等老人和孩子们睡了,就再也按耐不住,把那牛草包简单地洗了洗就在队里的大锅里煮熟,不用任何调料就狼吞虎咽的分食了。常年不闻肉滋味,父亲虽然也馋的不轻,但一想到大弟和我,就拼命忍住,把自己抢到的那一块包好拿回家,喊醒我和大弟,看着两个孩子香甜地吃着,父亲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后来父亲常常故意问大弟和我:那夜给你们的牛肚吃着香不香?我和弟总是异口同声地大声说:香!后来才知道就在煮牛胃的第二天早晨,刷锅的父亲发现锅盖上溢满了牛粪的泡沫。父亲在世时经常说:唉!想起那艰苦的年月,我们现在的生活应该满足、满足、再满足!
我和大弟相差三岁,留在我记忆里的画面,都是母亲怀抱大弟,常顾不上稍大一点的我。我的童年基本上是在父亲的呵护下度过的,受委屈哭了,父亲用粗糙的大手给我抹去眼泪;病了,父亲的脊背就是我的病床;冷了,父亲的怀抱就是我避风的港湾;困了,躺在父亲身边,就象躺在温暖舒适的摇篮;寂寞了,父亲就搜肠刮肚地讲一些民间故事逗我欢笑。记忆中,父亲从没有大声呵斥过我们,对我们的疼爱,几乎成了溺爱,弟弟让父亲当大马,他就笑着匍匐在地,驮着他在屋子里爬行,直乐得弟弟一边笑着,一边高兴地大声喊着:驾驾喔喔……直到我们姐弟都成年,他从没有向子女要求过什么,生活上还是那样俭朴。每当我们带着他的孙子及外孙女们去看望他,他都高兴地像个孩子似的,翻遍橱柜的各个角落,把他放置太久平时舍不得吃的已变干的点心和带皱的水果都找出来。只要孩子们吃了,他就会露出慈祥的笑容。饭桌上只要儿孙们爱吃的,他还是不舍得动筷,任凭家人的磨破嘴皮的劝说,不改初衷。就临去世的头一年夏天,他老人家去七里外的集市买西瓜,卖瓜人多找给了他五元钱,回到家发现后,不顾炎炎烈日的烘烤,满头的汗水骑着小三轮车,一刻不停得给卖瓜人送去。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只要有一丝力气,就挣扎着起床大小便,不想给儿女添麻烦,一直坚持到临终前的几天 。他清醒的时候,从来没喊叫过难受 ,常常在床上一声不响的辗转反侧,独自忍受病痛的折磨,只有在睡熟时才传来不能自制的呻吟声。每当看到瘦弱的我陪在他的身旁,他心里就会过意不去,连连唉声叹气,愧疚地嘟囔着:唉!你那么瘦还要照顾我!眼睛里满是疼爱……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对慈父的怀念也不曾歇息。我想,无论天气如何,今年的清明,我都该回故乡了,梁山泊旁的杏花开了,我也该去看看父亲了!
清明节文章6:清明节看望父母有感
文/候鸟
似乎觉得这个标题有些不妥,但想想,却找不到更好的了。
俗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似乎一点也没错,这个南方小城果断下起了雨。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个心情会随着天气变化的人,总有那么多的感想,又不知说给谁听。
清明节去看了同在南方工作的父母,本来是下午两点的车,却因交通堵塞滞后到晚上七点,一路上很堵,终于在凌晨三点到达父母所在的城市,在一条并不灯火通明的省道上下车,看见了站在漆黑的马路边来接我的父亲,我不知道他已经在这等候多久,四月的广东虽也不是很冷,但是凌晨三点的黑夜却能让人陷入无尽的恐慌。记得十年前我刚随着父母来这里的时候这条省道任何时候都车来车往,但随着交通越来越发达,它早已被远处的深汕高速所取代,在这一刻,我似乎看到了这条道路一世的沧桑,他已经慢慢变老了,即使是在清明这个节日,却也扫去不了它身上所留下的痕迹。我所乘坐的大巴离去,一切又陷入黑夜,显得格外凄凉。我叫了声:“爸”!爸应了一声,父子俩相视一笑,伴随着远处微弱的路灯,父亲的影子在路上被拉的很长很长,让我觉得他越发干瘦。没有多余的话,爸拿过我肩上的包,在我背上拍了下便领着我走,边走边对我说妈今天包了点饺子,知道晚上坐车很累,怕饿着。我“嗯”了一声,眼泪却都已经掉下,辛亏漆黑的夜将这给掩盖了。
回到父母住的地方,母亲早已在门口迎接,看着我的到来显得格外开心。母亲还是和以前一样喜欢啰嗦,还没进门,见到我便说我头发该理理了,衣服自己要洗干净点,我依旧如以往一样草草答应,心理却在认真的听着母亲的叨念,那一刻才觉得有母亲常在耳边唠唠叨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父亲给我拿来了刚买的毛巾和牙刷要我去洗澡,母亲给我煮饺子。凌晨四点多的夜晚,家里像在准备一顿团圆饭一样热闹,看着父母为我的到来忙碌的情景,让我觉得很幸福。我没有去劝他们休息,而是慢慢地享受这亲情所带来的温馨感,在我看来,他们也会是这样认为。
吃完饺子,和父母拉了会家常,我从背包拿出在广州给父亲买的两件衬衫,要父亲试了试,父亲不是很高,所以我按照我的标准给他买的,母亲说上次给他买的衣服还没舍得穿,我便笑了,内心又多少有些感伤,爸妈从来不舍得给自己多买衣服,对我却是万般呵护。父母都是农民出身,自己没有什么技术,家庭背景也不是很好,那个年代的家乡会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希望都寄托再孩子身上,指望着有朝一日后代有所出息,能够享福,我的父母或许不是为了享福而将我养大,但是在我身上却绝对凝聚了他们一生的心血,望着父母开始斑白的双鬓,再看看这个社会,我感觉到了肩上那沉重的压力,几乎有点喘不过气来。不一会,感觉睡意袭来,母亲便招呼我睡觉。由于第二天他们还要上班,所以我也叫他们休息一会,并叮嘱早上就不要叫我吃早餐了。
中午十二点,我在父亲的脚步声中醒来,他们已经下班,父亲回来便开始准备午饭,并叫我起床去买酒,说中午要跟我喝点酒,父亲本是一个不怎么喝酒的人,充其量也只是喝点啤酒,看到我来却兴致大好。我马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就去商店买了几瓶啤酒,少许,母亲等也回来,没多久一桌丰盛的饭菜就做好了,和父亲一人一瓶啤酒开始喝起来,由于下午他们还要上班,喝了一瓶后我便说头晕不喝了,看着父亲通红的脸上,多少有些醉意,我给他泡了一杯茶,休息了不多久,便去上班了。由于他们公司事情很多,所以就只能清明节那天放假,父亲不想请假,就去上班了,要母亲留在家陪我。下午我带母亲去市区的卜蜂莲花超市,好久没跟母亲一起逛街,想买点什么给她,可是她都觉得贵,总说不用买了,我说这次探亲公司是有补助的,我们还领导特意叮嘱要给你们买点礼物,事实也是如此,终于她答应了,最后给她买了两件短袖T恤,特意挑了比较艳丽一点的,这样让她穿起来不会显得很老。边逛超市,母亲边谈着我的感情方面的事情,说我已经不小了,其实一直以来我和母亲是没有隔阂的,但是被问到这些总会有点让我难言。逛完超市已经五点,我和母亲便回家了。
由于4月4日清明节我刚好还有点事情要赶回广州,所以便定于3号晚上的车回广州,父母所在的城市离广州400多公里,坐汽车不赌也得5-6个小时,母亲想多留我一会,要父亲去车站问了下晚上最晚的车什么时候,也好第二天到刚好是早晨。母亲给我准备了一些炒好的排骨、麻辣鱼等,还有一罐炸好的猪油要我带过去,说老是在外面吃饭不好,有空就自己做做饭。终于,晚上十一点,我踏上了回广州的大巴,结束了此次清明探亲之旅。坐在车内,望着被遗落在身后很远的父母的身影,我不禁黯然泪下,父母99年来到这座城市,如今已是第十三个年头,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有一半的时间是没有在他们身边,而他们所付出的一切,一生的代价,仅仅只是为了我。
清明节,本是一个追忆先人的日子,而也恰好是这样一个节日,让我的这次旅程更加有意义,它记载着父母那含辛茹苦在外工作的蹉跎岁月,正如那条路一样,历经变迁,在我心里,这一切成了永远也挥之不去的阴霾。面对这个现实的社会,面对生存在这个现实社会里的我,究竟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回报他们?
2012年4月5日 晚
清明节文章7:总是难忘
文/胡兰
每到清明节,我就会想起外婆。
15年前的夏天,我接到通知去北京公安大学培训一个月,行前未及去看外婆。回来后,颇感疲惫,想好好睡睡弥补一下。未料,清晨6点多,突然被电话铃声吵醒,迷迷糊糊听到话筒里传过来小姨哭泣的声音:“外婆在抢救,看来不行了,你赶快来瑞金医院。”我脑子“嗡”地一下。匆匆赶到医院急诊室,踉踉跄跄地奔到病床前,外婆脸色苍白,双眼紧闭,心电图已无生命的迹象。我还是晚来了一步,仅仅是几分钟前,亲爱的外婆走完了84年的人生历程。被子轻轻拉过外婆的头顶,罩住她的脸,这一罩意味着永别。我肃立床边,任凭泪水淌下,无奈万般。我好后悔,倘若早一天去医院就能见上外婆最后一面,可我疏忽了。
记得最后一次通话是我到北京培训期间,她打手机说:“兰兰,你工作千万要认真、踏实……”外婆有七个子女,将他们一一带大后,又照看我们姐妹俩到初中毕业。外公因高血压而致半身不遂,靠她照顾,但她坚决地跟我母亲说:“你好好工作,孩子全交给我了。”外婆是个非常勤劳和节俭的人。邻居都劝她说:“家里有瘫痪丈夫,还有两个外孙女,已经够忙了,就不要去小厂奔忙了。”但是外婆坚持小厂的活儿,每月领取微薄的工资,以补贴家用。
一直认为,家的味道就是外婆做菜的味道,那么香醇,那么绵长,即使是最简单的荷包蛋,撒把葱花加勺盐,倒点秘制的酱油,就漂亮得像一件艺术品。在没有空调的夏天,我倚在厨房门口,看她有条不紊地煮面、烧菜、调花生酱、拌面、加料;那些瓶瓶罐罐,竟能做出不可思议的美食;切些西瓜皮,晒干,拌上盐、酱油、醋,就是一道消暑凉菜。
外婆是个紧跟潮流的人。80岁以后视力不退,报纸看得清,半导体不离手。有时,我从电视上看到新闻趣事,回去讲给她听,她却能告诉我事情的来龙去脉。我问她怎么晓得这么清楚,她讲是无线电里听来的。
有一次她讲:“兰兰,你喜欢拍照,有空帮我去印一张挂在墙上和外公照片一样大的彩色照片。”当时,我也没有多想。事后才恍然大悟,她生前已经把寿衣等后事准备好了,坦然地面对死亡的降临。
外婆一生用自己的默默劳作感动着我们后辈。每逢她的忌日,我都会来到石库门老房子里坐坐,望着她的照片,追怀一下她的温暖气息。我们已将她与外公合葬一起,完成了生死同穴的心愿。辛苦一辈子的外婆,安息吧。
清明节文章8:清明节念恩亲
文/杨巧丽
我印象中的清明节就是为烈士扫墓。那个年代,上坟祭拜逝去的亲人是封建迷信活动,是落后行为。那个时候啊,人们的思想的确很单纯,大都是要求积极进步的。这些被认为是落后的、不健康的行为,社员们还是很自觉地回避的。即使有人想去上坟给亲人烧纸,表一表思念之情,也都是悄悄地去,在坟前跪一跪,烧点纸钱,低声哀哀地念叨着,让住在地下的亲人赶快把钱收好了,别让那些孤魂野鬼给抢了去。
记忆最深的就是为外祖父上坟。外爷去世那年我上小学,许多事对我来说还是混沌不清的。记忆中的外祖父是一个脾气很不好的老头儿,我们小孩子都有些怕他。外爷脾气好的时候也给我们讲历史,他是见过些世面的,早年在国民党统治的社会里做过粮店的小店员,穿长袍马褂,颇有种不俗的气质的。至今,舅家挂在墙上的相框里还保存着外爷在粮店做事时和同事拍的老照片,那是个已经被历史湮没了的时代,让年幼的我对那样一个神秘而久远的时代产生过无尽想象和好奇。对于他的坏脾气,我只记得这么一件事,大约是在我四五岁的光景,我弟弟也就两三岁,他特别喜欢去舅家,常常由妈妈带着去,一住就是好几天。那天妈妈带着他高高兴兴去了舅厦,结果当天就返回来了,弟弟脸上的泪痕还没有擦净。原来是外爷不高兴,发脾气,摔了一只碗,正好砸在了弟弟脚上,砸出一个大口子,流了好多血。弟弟疼得哇哇大哭,外婆很生气,和外爷吵了几句,让我妈妈抱着弟弟回家了。
外爷那次生气是因为舅舅的不孝,为此,当时生产队干部还进行过调解。那时外爷虽已年近七十,但身体很硬朗,还在生产队出工劳动。他是个刚强人,能动弹的时候绝不会躺着让人伺候。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九七五年夏天收麦时节,外爷在生产队麦场值夜班看麦子,半夜突然发病,一个人在麦场痛得打滚,直到天微明才被人发现抬回家。舅舅赶紧打发人去叫我妈妈,然后请医生诊治。那天的天气很燥热,躺着睡椅上的外爷浑身是汗,不住地喊难受,让人扶他坐起来,可是坐一阵也难受啊,他又让人扶他躺下,如此反复。当等到匆匆赶过来的医生时,外爷已处于昏迷状态。医生诊断是突发性脑溢血,这种病最忌讳被挪动,应该就地抢救。但是他从发病到凌晨被人抬着一路颠簸回家,到后来躺在睡椅上不停的起身,都对病情产生了极不利的因素,也因此耽误了最佳的抢救时机。中午时分,刚强了一辈子的外爷永远地合上了他那劳累一生的双眼!那年外爷刚刚七十岁,我妈妈也只有三十五岁。
清明节,妈妈带着我和我姐去给外爷上坟。他的坟是新的,孤零零地堆在一块麦田里,妈妈说这里是舅家的祖坟,可是那些坟堆早已不见,被铲平了,上面种着绿油油的庄稼,清风吹过,麦浪起伏,是不是传递着外爷思念亲人的喃喃细语?外爷是突发性病亡,生前没有多少病痛折磨,但我的妈妈却因没能见在自己的父亲生病时床前尽孝而留下了终生憾恨。跪在新坟前妈妈放声痛哭,我和姐姐也轻声呜咽。麦浪涌过来,又涌过去,陪我们一块哭泣,一块思念……
外爷去世后,我和姐姐就常常去陪外婆。然而谁又能料到,就在我外爷溘然长逝的第二年冬天,我亲爱的外婆带着满身的病痛,带着对相濡以沫走过一生的老伴的思念,走完了她艰难苦命的一生。外婆走的那年也是整七十,我妈妈才三十六。两年之内痛失两位最亲的人,这让妈妈心里承受多大的痛苦!可是她的哭声再也喊不回亲娘眼睛的睁开;给老人守灵的夜间,舅舅和妈妈两兄妹在母亲的灵前低低私语,倾吐心事,我听见妈妈在低泣,也听见舅舅在呜咽。窗外漆黑深远的夜啊,怎掩得住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清明节,清明节,新草绕坟心凄然,纸灰纷飞泪朦胧。就让我们在这个不同寻常的节日里,以虔诚的心祈祷,安抚那些已然逝去的魂灵。
清明节文章9:别让清明祭奠变了味儿
文/冯蕾
清明节是祭奠逝去的革命先烈、祖先、亲人的节日,然而在节奏加快的现代城市,很多人渐渐地,只注重形式,遗忘了清明节最初的意义;也有一些别有用意的人们,利用清明节大肆宣传封建迷信;更有人不注重环境保护,放鞭炮、用不易分解的塑料清明剪纸挂花进行祭奠……对此,本报记者收集了网络和现实中不同群体的意见。
网友会飞的鱼:我最受不了过清明节,每次过清明节我家里人就忙上忙下的,一大家子坐几个小时的长途车到乡下老家祭奠,家里的老人还会请一些所谓的“先生”杀鸡“通灵”,每次看到那些所谓的“先生”在老家祠堂跳来跳去,装神弄鬼,我就十分反感,但是每次我一提出不要搞封建迷信,他们就很生气地说我不尊重祖先。让我很无语。
网友豆腐仙人:我们家乡过清明节都会去先人坟山烧香、烧纸钱、放鞭炮、放烟花……其实这样很不环保,但是因为世世代代都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也无力改变。其实很想倡议大家环保祭奠,尤其是杜绝放鞭炮、挂塑料花等,因为这样真的很污染环境。
学生余睿涵:我觉得清明节是祭奠逝去亲人的节日,在清明节里上坟扫墓是对亲人的一种纪念,但是现在很多人越来越懒散,连给自己的亲人上坟都不愿意了,这是对传统节日的一种抹灭,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遗失。
市民田先生:现在很多地方都流行网上祭奠,这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避免了长途奔波,又十分环保。我很欣赏这种祭奠方式。
市民游女士:每一年的清明节,我们一大家子人都会带上簸箕、锄头、扫帚、菊花到逝去的亲人坟上去祭扫,我们家已经有好多年都不放鞭炮和烟花了,也不烧纸,最多点几柱香,因为这样更环保,一挂塑料做成的清明挂花要经过上万年才能分解,放鞭炮更是会污染到周边的土壤环境和空气质量。同时,我们也倡议大家不要在祭奠时用不易分解的物质进行祭奠,希望大家都能文明祭扫,因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其实一束鲜花和自己亲手打扫足以表明思念亲人的心意。
专家指出,清明节是一个祭奠先烈和亲人的日子,人们要怀着对先烈的崇敬,对亲人的思念,前往革命历史纪念碑和已故的亲人墓前献上一束鲜花,以表对先烈和亲人的缅怀。不倡议大家用点香烧烛、点炮焚纸,因为这既不环保,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诸如点炮伤人、点香焚纸易引起火灾等等,我们要响应国家号召,提倡文明祭祀;同时,祭奠的过程中要杜绝封建迷信,现代人要崇尚科学。清明节是一个文明礼貌的节日,千万别让清明祭扫变了味儿!
清明节文章10: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清明节文章11:大哥那些事
文/刘曼华
清明节,我带上老婆孩子回老家安仁扫墓,顺便省亲踏青。
父母都已去世,两个姐姐早已出嫁,二哥也在县里工作,老家农村只剩下大哥留守。大哥高中毕业,年轻时受到父亲的影响和薰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当上了村支书和村主任,至今当村干部已近20年。因他公私分明,公平公正,非常有人缘,深得群众爱戴。
据说大哥刚当上村委主任时,上任村委什么账目都没有留下来,村里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后来,乡里重新建账,村级工作才在艰难中重新起步。可村民们纷纷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病残在家务农。农田不允许抛荒,退耕还林工作要做,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解决劳动力危机,村里大量推行农业机械化种植,从耕田到稻谷播种、插秧、收割等基本实现了农机操作,极大节省了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尤其是烤烟工作,县里推行决心非常大,但最初村民的抵触情绪也非常大,因为烟草公司收购烟叶时价格波动大,经常压级压价,导致村民的种植积极性与县乡政府的积极性产生极大的反差,烟叶生产面积难以扩大。大哥成为县人大代表后,联合农村代表在县人大代表会上多次提出建议,促成烟叶购销公司与农户最终达成了谅解。现在农村的烤烟面积始终保持在县里要求种植的面积以上,烟叶税收返还也成了多数村里唯一的集体收入。
我村地处安仁县边陲穷乡,靠近茶陵,语言也是介于安仁话与茶陵话的中间话。大哥自从当上村支部书记后,想了许多办法,探讨办村级企业,但因为村里交通基础太差,水利设施落后,尤其村前一条河流经常涨大水,将河堤冲得稀巴烂,而彻底解决这些基础设施问题所需资金又太多,实在令人望而却步。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大哥在安仁举办了全县首届高田村在外工作人员座谈会,邀请了全村在外工作的200多人欢聚一堂,献计献策,取得了轰动效应。此后,村里在外工作人员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想方设法将村里纳入了市里贫困村,改建了村里小学,修通了通村公路和通组公路,建好了水毁设施,新建了村级党建大楼,改善了村级办公环境,完善了村级卫生所配置,山上种上了良种树木,田野大片大片烤烟绿意盎然,村里面貌焕然一新。
更加可喜的是,在加大力度大搞精准扶贫的情况下,我们村120户贫困户被列入精准扶贫对象,列入一对一扶持,并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比方说家里有学生的,在读高中时,免收高中阶段学费;对于有能力搞产业的,可提供一定数额的免息贷款……
看到家乡的巨变,闻着芬芳的泥土气息,我不禁陶醉在家乡希望的田野上。
清明节文章12:潮汕的清明节俗
文/田佳
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是历代推行儒家的孝道思想、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一个节日。如今,清明属于国家规定的公假日。
潮汕人过清明,大体与全国各地的汉族居民的习俗相同。也有一些新异之处。
清明节祭祀先人,源于古代寒食节。按历法计算,寒食应在清明节前两日,第三日才是清明,晋朝陆棚的《邺中记》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重耳流亡国外十余年,得介之推辅佐,才得以回国掌权。介之推回国后不愿当官,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宁愿抱木而死也不愿出来。重耳哀之,便在介之推死难之日(农历3月5日)禁烟寒食以纪念他。后来,人们纪念自己的祖先也在这一天进行。
宋代诗人黄庭坚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潮州古城北门外的“木坑公祠”,祭祀的就是这位“士甘焚死不公候”的介子推。其实,寒食是上古遗风,原与介之推没有关系。早在《周礼·司帽氏》便有“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之制度。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潮汕人扫墓的仪轨,基本遵循中原古礼。在潮汕,人们将扫墓称为“过纸”;其实是“挂纸”的代称。扫墓者到了坟地,把坟上的杂草除尽,坟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然后用红、绿色油漆填上墓碑上的凹刻文字(亡人的姓用绿色油漆填写,名字用红色油填写;墓碑上有名字但人尚健在的则姓名全用绿色油漆填写),接着用纸条放遍坟头,压上小土块——这叫做“挂纸条‘(亡人墓地用白色和黄色纸条,健在之人墓地用红色纸条);这一程序做完成了,就是“挂过纸”,这才有了“过纸”这一简称。潮人这一种习俗,与中原古俗大致相同,白居易《寒食野望》诗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从该诗可以看出,因为纸钱没烧成灰,才有“风吹旷野纸钱飞”的景象。可见按当时的礼制,扫墓不准许焚纸钱,此风有可能源于寒食禁烟的古俗。这种做法,也隐含着古代相互的环保观念。
坟头挂了纸之后,紧接着把水果三牲饼食排列好,把小酒杯添满,再上香致意,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再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献花,然后燃烧纸钱,奠酒(即将酒洒在地上,这代表向先人敬酒),拜祭一番,通常是行三跪三叩头之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家还将烫熟的蚶作为祭品,祭完则参拜者将蚶食掉,蚶壳则撒于坟头,意谓子孙发财的吉兆。礼毕,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与时俱进,也有在先人墓前上一束鲜花以示祭念的。更有互联网时代的E一族(多为高学历的中青年人),在网上开设“网上祭祖”的网页,供亲族人士缅怀先人。这也算是时代在清明节俗上的一种折射吧?
清明节文章13:我的父亲母亲
文/老何
今天是2022年4月5日,清明节。
这是父亲的第一个清明节,父亲今年初四去世的,母亲也去世10年了。一直想写篇文章纪念他们,一直不敢动笔,怕自己的笨拙的文笔没办法展现他们的好。
母亲极其善良、勤俭、淳朴、无私,她值得用更多的形容词。
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年之中,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点肉。但是家里总会留一点鸡蛋和咸肉,外地长辈过来会拿出来招待,所以我经常期盼老姑奶奶来,躲在角落里,装着若无其事的瞄碗里的鸡蛋和肉,姑奶奶最后也会恰当的饱了,母亲会分给早已口水淹没的我。
偶尔也有开荤的日子,那是养了几年的猪要过年时杀了,那才是一步天堂。家里会把肉卖了,内脏和猪头猪脚就成为了美味。这个时候,母亲总会烧一大锅猪内脏猪血,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高龄长辈,一家家送过去。那时候不理解,母亲也只是说要尊敬老人,现在想来,“哪怕你很难,也要保持仁慈、保持关爱、保持舍予“
小时候一直很好奇,家里杀鸡,父亲永远最爱吃鸡头鸡脚鸡皮,母亲总讨厌吃鸡,连烧鸡的时候尝尝咸淡居然也是我来代劳,当然那个时间,我哪里也不会去玩的,一直兴奋的在厨房外面又蹦又跳,等着母亲的召唤。很厉害的是,母亲烧出来的鸡和肉总是那么鲜美,从未浪费任何一次美食,毕竟一年就几次。
那时,家里三个男孩上学,所有的经济来源都是靠地里的水稻和喂两头猪,学费象大山把一家人压得喘不过气。南方种水稻有个季节“双抢“,每年7月份左右,在半个月时间要把田里的水稻收割、脱粒、新秧苗要”插秧“。早晨4点,月亮还在半空,就要到水田里收割和插秧,晚上星月辉映还在脱粒,那时没有机械,全部靠人工,父母和姐姐都要弯腰10多个小时在田里收割,汗水每天都会浸泡无数遍,一担水稻要150-200斤,一趟500-1000米不能停歇,每天要数十趟。有一回,母亲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老胃病发作,坐在床沿弓着腰,豆大的冷汗直掉,那一刻我纠心母亲会不会疼死,父亲要送母亲去医院,她为了节省钱怎么也不肯去。幸亏半天缓解,又去田里干活了。
母亲的记性超级好,5个子女和7-8个孙子孙女的生日等各种纪念日都记得清清楚楚,总会提前把东西准备好。母亲不认字,但是大家族的人情往来账都在脑子里,各种婚丧嫁娶,各种不会叫的亲戚,各种不同礼物,母亲都门清。一直到她去世前,仍然惦记着各种礼物安排。
直到走出村庄,每次回家,母亲都会提前一个月准备好吃的,回家那天从早晨开始,母亲就不断到村口去张望;走的时候,恨不得把车子都塞破,都已经走得看不见人,母亲还在那里眺望。
10年前9月18日,我在合肥出差,接到哥哥的电话,说母亲快不行了。当时大脑瞬间冒出一道白光,手脚不停颤抖,没想到这一天这么快又这么突然的来了。
母亲是从父亲的三轮车上摔下来的。
我们几个人都出来工作后,在村里还算条件不错,父亲看到别人买电动三轮车,眼馋也要买一辆耍耍。可是父亲一辈子赶牛的人,哪里会开电瓶车。父亲想开车带母亲到县城转转,也赶赶时髦,结果在十字路口转弯处翻车了。
父亲是一个顽强不服输的人。在最困难的日子,家庭整个年收入不足500元,可是三人学杂费都要接近1000元,为了让我们都读书,四处找亲戚借钱、贷款,困难让倔强傲气的父亲低下头颅,但是父母从未想过让我们辍学。
父亲是一个辛劳一辈子的人。冬天冰封稻田,那时的冬天比现在冷很多,我们可以在湖面跑来跑去,农村人开始一年中最清闲的时光。为了增加家庭收入,父亲背起一把近2米高的木柄铁锹,到邻省江西去挖藕。没条件把泥潭的水抽干,只能站在大半人高的水里,把埋在泥里的藕掏出来。由于经常泡在冰冷的水里,父亲手脚皮肤都冻裂成一道道“峡谷”,谷底渗出血,父亲在冷水里洗洗就干净了。
父亲简单粗暴。印象里父亲只会骂人,生气了还会粗暴的打我们,所以我们家里的人在一起好像也没有客气话,打架吵架是经常活动,可能是父亲言传身教吧。直到70多岁,父亲仍然躺倒就睡,呼噜声屋外可闻。父亲和母亲吵架,过不了半天,就像没事一样,母亲还在伤心中。
做起事来,父亲又极细心。挖藕的那些年,为了卖上好价格,藕要没有刀口,一条整藕不断。在泥潭里凭手上大铁锹的感觉挖藕,完全靠轻微的声音和触碰。藕埋在厚厚的水底淤泥里,并且这种淤泥很粘,可是父亲的藕总是干净白嫩,完整无缺,同行们也很佩服。
我们家的庄稼,总是村里最好之一,父亲对庄稼的了解很透。
他80岁的时候,劈材、爬山、搬运都比年轻人厉害,他会琢磨里面的技巧,娴熟运用。
父亲是我眼里的农民哲学家。很多道理,超越了绝大部分人的认知。比如他经常说:“不会花钱的人就不会赚钱“,当时我们穷的叮当响,都不知道100元长什么样子,他这种思维不知道哪里提炼的。
“做什么事都一样,没有高低“,”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做的好“,”不要看别人好,当官发财也有他的难“ ,到现在,我也觉得他的思想很超前,很脱俗。
父亲还有一套一套的人生谚语,各个方面,可惜我记不清了。
父亲是一个乐观、开朗、风趣、热情的人。别的老人怕死,担心推行殡葬改革不能入祖坟,忧心忡忡。他却一闲下来就想四处走走,他不在乎死在哪里,怎么安排,开心就好。
去年,我带他到青海旅游,已经85岁,村上人都劝他不要出去了,他毫不在意。我们在高原上玩,他独自溜达,过10分钟回来,他和藏族牧民大声聊起了家常,并且开心的大笑。我很奇怪,父亲只会说我们那里天书般的方言,牧民也不会说普通话,他们咋沟通的呢,好吧,靠蒙,靠自说自话。
自从母亲去世,他一个人待在老家的老房子里,哪里也不肯出去。可能老房子里有他一辈子的记忆,也有对母亲的思念。每逢过年过节,他一个人默默抹泪。年轻时从不反思的人,这些年一直喃喃自语,说自己害死了母亲。
母亲去世的时候,父亲曾经想跟随而去。
父亲喜欢热闹,受不了孤单,但这些年一直让自己身处孤单,可能为了惩罚自己的失误吧。
父亲去年底突发心肌埂塞,住院几天就脑死亡了。初四的时候,我们遵从他的遗愿,让他不受罪,洒脱而去。
我们那里有个风俗:临死的老人会让他手里握一把钱,后来会取出来分给子女,据说花这个钱可以福荫子女。我也分到200元,之后我给了几个乞丐。我已经从父亲那里拿的够多了。
父亲去世,我不是很难过。
一是,父亲是一个把生死看的很淡的人,既然死亡来临就坦然接受吧。
二是,10年多的孤独,估计父亲也受够了,他可能也非常想早点去找母亲吧。
我的父亲母亲,希望下辈子可以再遇见!
2022年4月5日清明节夜
悼念我的父亲母亲
清明节文章14:清明节反思
最近网上频繁转发了不少关于感恩父爱母爱的文段,特别是清明节即将到来,不少人就想起在家乡的老父母,回忆起许多往事,该去扫墓了。眼看这两天就好好尽孝吧,可我看来,清明节就像是在上演一幕幕伪孝子的话剧。
清明节,扫墓上香,烧纸贡食,献花行礼,几乎都是这个节日的固定项目。还有谁会去想:哦~逝者已去,可那人生前我已经尽自己的能力好好对待过了。
好像有不少家庭都会有这样的人,在逝者生前就没有好好对待他,恨不得那人早早***。可那人真的去世了会装的很悲伤似的,又是说棺材要买好的,墓地要风水顺什么的,还要买什么小纸人去下面侍候啊,依我看来就是虚伪到极点。
要不是就内疚咯,良心过意不去吧。可是人为什么会这么的奇怪啊。`
清明节文章15: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想念的却是一位老人…
太爷爷…很慈祥的老人,唯一一个让我铭记于心的老人…
可惜,他去世的太早,而我懂事的又太晚…
只记得,他对我很好,我对他也蛮好的…
只是,竟然不记得他何时离开我,那个时候我多大,他贵庚…
应该是读小学的时候吧…也快20个年头了…
不知道您在天空是否健康,快乐…
那个时候竟然天真的埋在地里一把钥匙…
去想着开着大人们所说的天门,以让您再多在尘世些时日…
应该是第一次直面死亡吧,也没有太过的忧伤…
也许我再大一些,就会不一样的感受了吧…
如果我再大一些,可能会听您讲许多许多的故事吧…
树欲静而风不止了…呵呵…
2010,竟也没有去坟上烧纸,您会原谅我这个重孙的呵呵
也许还有一个生命是需要我去悼念的吧…
你们都要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