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好友的散文(精选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好友的散文1:一路向北
文/欧君武(苗族)
有个好友L君从省外要来我工作的地方——仁里水族乡采风。到达目的地后,经过一夜的休息整顿我便准备与他清晨出发。
上车后,L君问:“往哪个方向走?”
我脱口而出:“一路向北。”
“你说的是电影台词呵?”
L君这么一说,我才记起,原来有一部电影名叫《一路向北》的,我担心L君误会,连忙解释:“不是电影台词,是因去仁里的路一直往北走。”
“一路往北好呵,会离首都北京越来越近的。”L君很逗。
仁里在榕江的地理版图上属于中心位置的,只因县城靠南,所以去仁里便是一路向北了。
我们出了县城沿平永方向一路北行。沿路每一处风光,在L君的眼里仿佛都是一幅幅被镶嵌上去的大师们的水墨诗画。一路上,他一直把头伸在窗外,看得目不转睛,非常高兴,抓住每一个机会捧着长枪短炮跳下车,不停地抓拍着。L君拍到几张好片,很是高兴。坐上车,从背包里取出一张打印的简易地图,用红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小圆圈作上标记。
“君武老弟,仁里所在地理位置好呀,不仅是榕江的中心,你看从榕江算起,往平永方向到仁里63公里,沿线的村寨共计也是18个,都是相加为9,从《周易》角度上讲,9乃大数。想必仁里一定祥和昌盛,那里的群众一定安居乐业。”L君如数家珍似的说着。原来我还以为L君对榕江陌生,没想到他来之前尽做足了功课,他那种精神倒让我有些自愧不如。
L君非常健谈,一路北上,遇上什么我们就聊着什么。一路聊天,一路北上,到达仁里时,太阳已爬上房顶。L君一边下车一边赞叹:“你们这里实地是太美了,我们这一路走来,处处都是风景,处处都有风情。简直就是一本永久读不完的书。”
我笑而不答。如果要用书来作比喻的话,那仁里一定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了。而且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水族、侗族两大章目。水族与侗族是仁里乡的两大主体民族,两个民族占据全乡人口的80%以上。他们分别分布在仁里的崇山峻岭间,唱着古歌,守着日月,耕着农田,也不知道何年何月从何处迁徒而来,就连寨老们也只能模模糊糊,用他们爷爷的爷爷们传下来的话说:他们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顺水而来的。水族和侗族都是幸运的,他们都拥有非常深厚文化底蕴:水族拥有水书、八仙、瓜节等民族文化或节日,侗族也拥有芦笙、斗牛、侗年等民族文化或节日。仁里秀丽的山水好比书的插页,而散落在山水间的那些村村落落就是书的注脚了。
要探访水族部落,当然得把探访水书文化放在首位,说起水书,自然得提起党民村的水书先生姚胜利,水书是他家祖传下来的。我带着L君来到姚先生家里,今面对一册册略上灰尘的手抄水书原本,他像是见到罕见的宝贝一般,一边惊叹,一边拍照和记录。并认真地研究、记录着什么,慢慢的面前那本软面抄已经写了近三分之一。我轻轻站在一边看着,不想惊扰他,此刻的他完全沉醉在水族文化的历史长河里了。
有人说水族文化是浑厚的,侗族文化是浪漫的。传说芦笙曲谱就是侗族的先人们在圆月当空的时候,将心灵里感知到来自遥远的天籁用符号标注而成的。由此,要探访芦笙曲谱当然得在风清月朗的夜晚。说来也是争气,这两天乡里的天气出奇的好,太阳刚刚下山,月亮就如约似地出现。吃过晚饭,看着难得一遇的月夜,我拉着L君就走。在仁里,收藏有芦笙曲谱的有好几户人家,而仁吉大寨的吴鲁华珍藏的比较完整芦笙曲谱,当然是不二选择。
吴鲁华很好客,听到有客人大老远而来,专程要看他的芦笙曲谱,很是激动,一边招呼坐下,一边取来芦笙谱。记录芦笙谱的符号不像水书文字那样繁杂,非常简单,有点类似汉字笔画,点点撇撇,弯弯勾勾的。在重音处分别是红笔作标注。我看得入迷,L君更是入迷。吴鲁华取来芦笙,按照曲谱示范吹演着。抑扬顿挫,千转百回,瞬间美妙的芦笙声从村子的这一头一直飘到那一头。不久从村子的另一端也传来芦笙的回音,那是有人在回应了。听到有回应,吴鲁华表演得更起劲,又是使劲吹,又是放情跳,一时间好像年轻了许多。那晚听着山里人讲述山里的故事,L君很是兴奋,一直到月淡星稀才肯恋恋回程。
剩下的几天,考察其它的村落,是其他同志陪L君去的。听陪同去的同志们说,L君在考察中足足记了两本笔记。
一路向北,总有南回的时候,L君的榕江仁里之行圆满告终。送别L君,他不舍,我也不舍。临上回榕江的客车时,L君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此刻,L君离去已有一个多月了,我在整理手机照片时,又不禁想起了那次一路向北的仁里之行。
关于好友的散文2:给婚姻输入正能量
文/朱凌
好友聚会的时候,我碰见了美娜夫妇。以往只要有聚会,美娜都会把老公盯得死死的,不是让他少喝点,就是一个劲地催促他早点回家,往往是大家刚吃完饭,美娜就拉着老公往家跑。
她老公被她惹烦了,只要是有聚会,便很少带她。而她则不知道从哪得知消息,总能够找到他。一旦找到老公,便会喋喋不休地训斥数落他,所说内容无非就是少喝点酒是为了他好,在外面吃饭吃得太晚,万一晚上回家不安全怎么办?
为此两人时常吵架。美娜是个认死理的女人,她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对方好,为什么他就不领情?可美娜的老公则认为,她完全是小题大作,酒喝多少自己心里肯定有数,没必要让她成天挂在嘴上。
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其实全是这样的鸡毛蒜皮小事。美娜的老公曾经抱怨,说美娜完全就是一个怨妇型女人,什么事情在她嘴中,就成了不好的事情,婚姻似乎也因这些小事情而变得岌岌可危。
只是这一次,美娜不再像以往那样了,整个聚会的过程,她始终面带微笑,偶尔会轻声对老公叮嘱几句,而她老公也不再像以往那样见她说什么便反驳什么,相反也很温柔地对待她。
看着与以前态度迥乎不同的夫妻俩,我有些意外,闲聊时问起,美娜说,现在她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在生活,还是婚姻当中,都不能过多地干涉对方。以往她不懂得这个道理,总以为自己说的就是对的,总拿着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一旦达不到自己标准,便会指责或者抱怨对方。时间久了,婚姻就变得了无生机,沉闷乏味,正应了那句“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美娜有天醒悟后,与老公谈心,一起回忆了谈恋爱的甜蜜、婚礼上的承诺,以及孩子降临人间的幸福,觉得两个有缘的人能够步入婚姻,就要用心珍惜、体谅对方,不管什么时候,都应有话好好说,保持与配偶友好沟通的良好心态。
我为美娜的醒悟而欣喜。其实,在婚姻当中,夫妻对待同一个问题,没有什么硬性的标准。就像美娜所说的,以为让老公少喝酒就是对他好,可事实上呢,老公并不能体会妻子的苦心,听多了反而指责妻子聒噪、瞎操心。与其强制老公按自己要求来,倒不如陪在他身边善意提醒,这总比不分场合地训斥数落或拉走他要好得多。
很多时候,我们总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对方好。一旦对方不领情,我们便会抱怨指责,让自己的婚姻充满压力和烦恼。而走进婚姻,就是要同甘共苦,多站在对方角度上考虑问题,包容对方,原谅对方,婚姻的喜悦与幸福才会如期而至。
关于好友的散文3:细节生活
文/夏她她
三五好友聚餐,有人发问:“你们信不信,一个西红柿炒鸡蛋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
有些人炒鸡蛋前不搅拌,直接打到锅里和西红柿一起炒,鸡蛋细碎无形;而另一种人,要用搅蛋器搅拌鸡蛋,鸡蛋炒出来蓬松软滑,炒好鸡蛋装盘,把西红柿炒到火候差不多的时候,再加入鸡蛋一起炒,后盛出锅。
一种做法特别容易,另一种稍微费事,讲究细节,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台湾作家、美食家蔡颖卿说过:亲手照顾的生活,有一种平实稳固的味道。
我的外婆是一位端庄秀丽的老人,如今她已经故去多年。我对她的想念从未改变,她对我性情的影响也从未变移,日升月落,光阴如水,一些小小的细节,让我似乎懂了更多。
童年在外婆宽敞的院落中嬉戏玩耍,这个季节,是听不懂的伤感二胡,是小电视机传出西游记的片头音,是我站在长满蚂蚱菜花的院子里,看着树上结满丰硕的果实,瞬间成人,帘卷西风。
母亲小时候不喜欢吃西红柿的皮,每次吃到嘴里都会吐出来。姥姥炒西红柿之前,总会用热水先把皮烫掉,多年以来形成了这个习惯。2005年以后,姥姥身体状况不佳,几乎不能下地走路,妈妈接过来悉心照料,药亲尝,饭吹凉,饭菜变换各种花样。姥姥年纪大了脑子有点糊涂,经常忘记自己吃了什么,但有一点,她好像变成了母亲小时候的样子,吃西红柿不吃皮。
妈妈有一次来我家,我也炒了这个菜,为了图省事,我没有给西红柿去皮。一个西红柿炒鸡蛋,勾起了妈妈的回忆。妈妈对我说,给你姥姥做西红柿都是去掉皮,她咽不下去,容易卡在嗓子眼里。未成家之前的我,吃什么食物都是坐享其成,并未太在意细节,我在心里默默的想,以后如果再给妈妈炒这个菜,一定要事先去皮。
一道简单的工序,凝结了外婆和母亲两辈人的爱。有趣的是,我发现,我两岁的女儿也不喜欢吃西红柿的皮,吃到嘴里会把皮吐出来。如今,我给女儿做西红柿的时候也是事先去皮,我再也没有觉得这道工序麻烦。我以热情生活的身影,投递美好讯息,希望女儿备受爱的滋养。
一个菜,串联起了外婆、母亲、我和女儿,连结着四代人的温情。有一些细节背后,影射的是我们对于情义的牢记,对于内心的坚持。生活,有一些细节值得我们守护。
关于好友的散文4:长沙之旅
文/若愚
好友与同学自大学毕业至今已30年未见,其同学多次相约到长沙相聚,久未能前往。终于等来了望之若渴的10月黄金周,我有幸成为好友旅途伙伴。
这是我第一次来长沙,兴奋中有些许忐忑。刚下飞机,好友同学早已在机场等候。之前就听好友介绍,这位同学在校时的种种风姿,真是闻名不如见面,好友同学年轻时应该是位名副其实的美女,现虽已中年,仍不失优雅,韵味可羡。寒暄几句后便直达同学家。让我惊叹的是,好友同学家十分整洁、雅致,能感受到主人是一位有品位,讲究生活品质、极为精致的女人,品茶中我对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品性淡雅,多才自信,她的温柔细语让我和她之间从陌生瞬间拉近了距离,她的热情款待更是让我充满了感谢。傍晚十分,与好友同学几人,相聚畅游湘江边,回忆过往事,讲述现在时,此情此景,美妙至极。
为方便与同学联系,我们住在离她家不远处的民宿。她建议我们可以参观下长沙理工学院、长沙第一师范、橘子洲几个景点。
10月的长沙,暑气已渐渐褪去,白天温度较高,晚间有些凉意,是一年里最舒适的出行季节。
养精蓄锐了一晚上,首站,我们来到了好友母校---长沙理工大学。看到阔别30年的母校,好友心情激动,五味杂全。带着我走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到一个地方,总是滔滔不绝跟我讲着哪些多年前校园里的趣事、糗事,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童话般美妙的年代,那里有他(她)们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我仔细聆听着、也随着每份思绪幻想着、羡慕着,也在那时,我似乎走进了他(她)们的世界……我想,此时的好友心里肯定是在默默的为母校祈祷吧,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恩,祝愿母校永远长青,更加辉煌!
到长沙,最想去橘子洲看看,瞻仰瞻仰毛主席雕像,如今终于如愿以偿。走近橘子洲头,心中总是回想起课本里的伟人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踏进橘子洲,第一次在实地看到毛主席雕像,内心震撼无以言表……远望去,年轻时的毛泽东头像栩栩如生,眺望着远方的目光,坚定有力,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这里还留下了毛主席那首脍炙人口、传颂至今的诗词作品《沁园春 长沙》。
金秋的橘子洲江鸥点点,林木葱茏。橘子洲上种有万橘竞秀园,有着数千株桔树,秋收时节,硕果累累的一片金黄桔树,景象非常壮观。闲暇,暂别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来这里享受一份宁静,也是份美好,美哉悠哉!
转站来到长沙第一师范,导游介绍第一师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其前身为南宋时期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解放后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第一师范”校名为毛泽东亲笔题写。年青时的毛泽东就读于第一师范学校。走进第一师范,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欧式建筑楼有着“第一师范”几个醒目的大字。我们沿着走道参观了整个校园,学校建有青年毛泽东纪念馆、礼堂、八班宿舍、毛泽东洗冷水井、职工夜校等10多个纪念馆,规模庞大,气势恢弘,不禁让人望而生畏……
第一师范学校用她那无比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大批国家重要领导人,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充分彰显了培养祖国下一代“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志向。如今的第一师范传承了学校的优良传统,人才辈出,源源不断,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用人才。
瞻仰了伟人的丰功伟绩,又参观了世人瞩目的欧式建筑,内心无比赞叹,心情跌宕起伏,这无疑是对我自己思想的一次净化、心灵的洗礼,此行无憾……
欣赏完美景,再尝美食,真是人生乐事,最后步行街美食一餐----长沙臭豆腐,其乐无穷,那味那景,至今仍无法忘怀!
关于好友的散文5:那些静默的时光
文/戴益民
朋友的好友走了,朋友忍不住再次走进那熟悉的空间,像册里的倩影和笑容,依然美丽如昨,但再也听不见任何赞美之声了。空间里最后的说说就此定格,不会再有主人来更新了,即使有了共鸣也没有了回复。时光在那一刻仿佛凝滞下来,朋友终于忍不住流泪了。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打出这样一句话来发过去:珍惜自己正在拥有的,珍惜亲情、友情、爱情和自己及家人的健康。
打开多日不见的好友博客,一条微博跃入眼帘,令人心头为之一颤:感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上有老下有小,身边随时都会有亲人和朋友离去,我们也应该开始有思想准备了吧!是啊,不经意间,时光缱绻而去,那些走着走着就渐渐消逝的背影,何处可寻?那样无声无息的时刻,我触摸到了一颗善良而又睿智的心灵。
从抵达的站台到离别的车站,看起来是一条很漫长的曲线,可是如果两个人携手并肩而行,却并不怎么漫长。那个下午,你一直陪着我走着。你说,一生中从没走过这么长长的一段路。当汽车开动时,透过车窗,望着天桥上你远去的身影,我似乎有千言万语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是的,有时候沉默的相伴胜过千言万语,那是一种无声的抚慰、无言的交流。而那静默的时光里,会流淌着一种穿透人心的温暖力量。
一直以来,我是激情和梦想的守望者。可是,我常常被浮躁与肤浅所纠结,于是便有了隔屏相望的碰撞与交流。多一些知足,少一些贪欲;多一些从容,少一些失落;多一些沉静,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把自己由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变成被生活所热爱的人。人生在世,并不在于奢侈一段繁华浮生,扬名显贵。只愿此生借红袖添书香,看云霞舒卷;闻玄歌知雅意,览潮汐起伏。在那样一个穿透灵魂的静默的时刻,我们于目光中交流了太多。静静聆听心香一瓣,静静写着你我的文字,写着你的天长地久,写着我的地老天荒。
关于好友的散文6:锦屏行
文/鸿拂
小引
去年冬天,应好友邀请,与四川锦屏不期而遇。佛家讲求缘,我想这也可算作是我与锦屏的缘分吧。从到锦屏的那一刻,我整个人即被大山的雄浑压抑着,被江水的激荡震颤着,被锦屏人的热情朴实拥抱着,被他们自制自酿的美酒迷醉着,被酥油茶的浓香包围着……整个一周下来,真是收获颇丰,感触颇多。与锦屏依依作别,回到家中,看到那些特殊的礼物,怀想那段难忘的时光,所有的繁琐都可以暂时忘却。静下浮躁的心,整理翩跹思绪,在宣纸上记下走过的这段路,任岁月磨洗,留下记忆的划痕。此行也可算作是不惜了吧。
高山峡谷好风光
锦屏,很是诗意的字眼,看过这迤逦的风光后,方感其名副其实。
乘车从小县城冕宁出发,翻过磨盘山,路过江口,进得锦屏。山路崎险,颠簸不堪,要想揭开这“屏障”委实不易,曲径通幽大抵如此吧。
雅砻江在这里自北向南流淌,两岸青山起伏连绵,一直绵延到天边,真正称得上是山的那一边还是山。即便是在冬天,群山青翠,只偶尔夹杂些火红的枫榕,算作是天然的镶嵌。山脚却不乏人工的辛勤劳动。麦苗青青,油菜花黄黄,最妙的是成熟的橘子缀满枝头,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这是一根扁担,一江横挑两山。两山巍巍,怪石嶙峋,似欲跌落。山下江水清清,缓处宛然映有两山的倒影;急处江水滚滚,冲击大石,荡起浪花片片。有的地方,江面很窄,两山相隔不远,似要将这滔滔江水挤进山腹,吞吐之间,气势雄浑,声势浩大,每一根神经都为之震颤。
山上各种草木,无论贵贱,知名的,不知名的,一年生的,多年生的,在这里聚会,疯狂生长蔓延,似要喝干这土地最后一丝的甘泉。绿荫掩映,置身林间,世界没有我。别吱声,听那枝头鸟儿的歌唱,宛转悠扬,风吹松涛声,滔滔江水声,山下偶尔的汽笛声,听上去舒服而自然。
这是巨幅的画卷,画的是峡谷高山,碧水良田,寓的是刚柔相济,气象万千。
把酒一盏话农桑
好友家在锦屏稍外的小乡镇,公路在江东面,家在对岸。还在车上,朋友就给家里去了电话。下了车,坐上小木船,船头斜向上游划去,船到中央,激流顿下,顺势而划,很快就到对岸。家人已在对岸等候多时,一阵寒暄,都帮着搬行李了。
朋友家座落在半山腰,真是下山容易上山难,足足花了接近二十分钟,方才到达。砖墙青瓦隐没在山林间,房屋周围,绿竹掩映,芭蕉散布,风光优雅,饶有情趣。
放下行李,朋友就拿来酒,说是他们自家酿制的。酒杯甚大,斟满一大杯玉米酒。入口极辣,度数甚高(后来才知道喝后头并不痛,精神却甚好,好酒)。家里人又忙着烧水煮茶,我们剥着核桃,边剥边食,剥好以后朋友将核桃捣碎成粉。待茶烧好,取出洗尽的茶桶,放入酥油,倒入核桃粉,注入茶水,开始“打酥油茶”.很快,酥油茶入得碗里,浓香四溢。朋友家里人又是烟酒,又是瓜果,忙里忙外,来回张罗,热情包围着我,让我觉察到家的温馨。
晚饭过后,朋友一脸神秘地说要带我去一个地方,我欣然应允。初到时,只见一方水泥砌成的石桌,旁围四个石凳,边上点缀几株茶花。坐定以后,才觉出其中奥秘。原来此处较之其他地方,略微起伏,坐在这里,往下一眺,滔滔江水,对岸公路,麦苗油菜,尽收眼底。闲来在此对弈聊天,真是上佳去处。朋友还带我参观了他家的果园,樱桃李梨,品种繁多,然而最主要的却是橘子和橙子,此时黄澄澄的挂满枝头。我不禁感叹,坐拥这迤逦风光,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自己种的蔬菜瓜果,仿若到了桃花源。
次日,和朋友一同拜访好友亲朋,无不热情好客。不过我却有些怕,因为盛情难却,到哪里,酒还是那酒,还是得喝的。他们自称山里人,都说山里人没什么好招待贵客,只好拿自己酿制的酒了。其间,又喝了几回酥油茶,味道香浓纯正。和他们谈起庄稼收成,大都喜不自胜。
大山养育了山里人,山里人也像这大山一般朴实热情。
闲来垂钓碧江上
清晨,薄雾笼罩着山巅,更给锦屏添上一缕神秘。呼吸着这山间最纯净的空气,整个人都觉气爽神清。太阳从山顶升起,阳光穿透树林,暖暖的。看看麦苗,逛逛果园,耳边雅砻江的喧响又让想我去看看。
由于是冬季,水流量并不大。水落而石出,这些石头上大多附上一层薄泥,泥上到处都是水鸟的爪印,看上去又是一道绚丽的风景。江水很清,浅处沙石可见。我看见远处,几个妇女正忙碌着,正把整箱的橘子往小船上装,这是要运到城里吧。遥想当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又忆苏子,泛舟赤壁,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如此良辰美景,真想在这江面划船,只是我水性并不好,怕翻。
很多鱼群在这里生息繁衍,其中最着名的当推雅鱼了。它是曾经的贡鱼,素来以肉质细软,味道鲜美着称。到得锦屏,不食一次雅鱼,真是一大遗憾。闲来垂钓江边,估计又是另一件赏心乐事吧。
后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秀丽的山光水色赋予锦屏人淳朴热情。一周很快过去,到了离别,颇多不舍。再呼吸一下这最清新的空气,再看一遍这山山水水,把大家送的小礼物放入行囊,挥手作别。也许以后还会到得这里,不过谁又能说得定,一切就看我与锦屏的缘吧。愿这群可爱的人生活愈加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