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文章

请欣赏名人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名人文章1:名人过年趣事

年,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各有各的过法,这里我们选三位古今名人,看看他们是如何过年的。

先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过年趣事。王羲之有一年到浙江绍兴暂居,正值年终岁尾,于是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副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着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了。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谁也不愿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贴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溜走了。

再来看香港富豪李兆基、李嘉诚是如何过年的。李兆基被香港地产界尊称为“四叔”,他每年过年时最快乐的事情是带着他的爱子家杰和家诚一起到国外旅游,比如去加拿大滑雪,在享受大自然乐趣的同时,尽享天伦之乐。而香港富豪李嘉诚呢,在过年时总是和儿子李泽钜、李泽楷等一家人在一起辞旧迎新。李家有一条家规,这就是:李家的成员无论在哪里办什么大事,过年时都必须要回家吃年夜饭。所以,李家的人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无论在做什么大生意,过年时都会返回香港,一家人团聚。

最后看看作家冯骥才如何过年。作家冯骥才说,中国人置办年货是为了寓意来年的丰足,因此冯家置办年货要备足八样:玉丰泰红绒头花、正兴德茉莉花茶、津地吊钱、彰州水仙、宁波年糕、香烛供物、干鲜果品、生熟荤腥。

另外,冯骥才过年要打扫屋子,装点过年的气氛。他总是拿吊钱、福字门、花灯笼之类把房间里里外外布置一番,还要贴楹联和吉祥图画。

过年时到郊区的农村集市去逛逛,是冯骥才养成的过年习惯。他说,这是为了去感受一下年的氛围和劲头。要说年味浓,还得到乡间。冯骥才在赶集的时候,看着大姑娘小媳妇们挑选窗花,看着扛着猪头的兴冲冲的大汉,觉得年的气息扑面而来。

当年,剪纸担当起点染年意的主角,所以过年时,冯骥才也少不了去天津的天后宫买剪纸,把年的味道带回家中。

过年期间,冯骥才最重要的事情要数祭祖了,他家有四幅祖宗像。除夕之夜,悬挂这几幅祖宗像,像前摆放供案,燃烛焚香,以示感恩之情。

此外,过年的时候,冯骥才还会在墙上挂上几幅珍藏多年的古版杨柳青年画,像道光版的《高跷图》、咸丰版的《麟吐玉书》和《满堂富贵》等,冯骥才喜欢从这些老画上感受昔日的风情,这年过得也别有一番风味。

名人文章2:当机立断

文/思林

电脑名人王安博士声称,影响他一生的最大教训发生在他6岁时。

有一天,王安走在树下,突然有个鸟巢掉在他的头上,从里面滚出来一只小麻雀。他很喜欢它,于是连同鸟巢一起带回了家。他走到门口,忽然想起妈妈不允许他在家里养小动物。他只好轻轻地把小麻雀放到门后,然后急步走进屋内,请求妈妈的允许。

在他的哀求下,妈妈破例答应了他的请求。王安兴奋地跑到门后,不料,小麻雀已经不见了,一只黑猫正意犹未尽地擦拭着嘴巴。

从这件事,王安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教训。只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可优柔寡断,必须马上付诸行动。不能作决定的人,固然没有做错事的机会。但也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名人文章3:卸去名人光环,他们是可爱的“吃货”

文/张帮俊

现在,“吃货”这一词很流行,这是对爱好美食人的戏称。在民国时代,也有很多名人“吃货”,他们对美食的痴迷、贪吃的程度有时让人瞠目结舌。

做过湖南都督的谭延闿可称得上是“民国第一美食家”,不但爱吃,而且会吃。他曾说:“嫖赌与我无缘,吃喝在所不辞”。他最喜吃鱼翅,几乎每餐必食,非鱼翅不饱。一次赴宴,席间主人大谈鱼翅不可食,味如嚼蜡,谭延闿点头认可。可是酒至半酣,仍没见鱼翅上席。谭延闿坐不住了,便向主人请求:“如蒙不弃,请赐嚼蜡如何?”

谭延闿还喜欢研究美食,根据多年的美食经验,结合湘菜的特点,制作出了私房菜——谭家菜,名噪一时。不过,过分贪吃的后果也很严重,由于他长期吃高蛋白、高脂肪、高油脂的食物,对心脑血管刺激大,谭延闿吃成了胖子不说,还因脑溢血突发,51岁就早逝了。

张大千,不光是书画大家,也是“大胃”先生。他除绘画之外,最钟情于美食、品尝美食,还亲自动手操作,乐此不疲。有次,在成都,他听说成都的笼蒸牛肉很有名,便让人去买来品尝。结果,吃了两家的笼蒸牛肉,他都不是太满意,不是嫌火候不足,就是认为麻辣味不够。最后,“嘴刁”的张大千自己动手制作笼蒸牛肉,味道得到很大提升。

教育家李瑞清号称“李百蟹”,看这个名号就知道,他对蟹的情有独钟。每年螃蟹上市时,他肚子里的馋虫就蠢蠢欲动了。都知道,蟹属寒性,吃多了伤身。可是,李瑞清的肠胃很特别,对寒性极大的蟹有很强的承受力。他吃蟹很有讲究,不是囫囵吞枣,而是慢慢品味。他有“吃蟹五大步”,即,掰、吮、挖、夹、捅。他吃蟹吃得很细致、有耐心。一只接一只,一天可吃上几十只,因此,才得“李百蟹”的雅号。不过,54岁时因中风去世,估计与吃太多的蟹有关。

鲁迅也是个“美食达人”,时常与朋友们下馆子。鲁迅下馆子,几乎不选素菜馆。他的口味以浙江菜、山东菜、河南菜、北京菜为主,最吃不惯的是福建菜。那年,鲁迅被教育部任命为佥事,他约好友钱稻孙、许寿裳下馆子。酒到半酣,不觉时间已晚,于是,彼此搀扶走出饭店,抬头见月光如水,便在街头要了三匹骡子,骑着骡子逛街。

季羡林吃饭不讲究吃相。在北大任教期间,他爱坐到红楼前的马路旁的长凳上,同“引车卖浆者流”挤在一起,在小摊上喝一碗豆腐脑儿,吃两个烧饼。作为身份尊贵的北大教授,他却端坐在街头饭摊长凳上怡然自得,旁人谓之斯文扫地,可他却自嘲自己是天生的“土包子”,土性难改。

美食也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卸去名人的光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吃货的可爱、真实的本性。

名人文章4:拜谒先生

文/天泽

绍兴是个名人辈出和人文荟萃的地方,这次因仰慕人杰地灵的古越文化去了一趟绍兴,拜谒了鲁迅先生的故里。

清晨一早,从杭州出发,约半个多小时车程,便到达绍兴。因时间关系,我们只选择了鲁迅故里、沈园和绍兴老街,然而,惟鲁迅故里游人最盛。国人都尊称鲁迅为先生,一是鲁迅曾在国内外多所大学任教,二是鲁迅的博学与智慧不愧为国人的先师,不妨借此称先生。

我一怀崇拜,走近先生。在街口,老墙上装饰了石刻画,先生一脸高傲,手中的烟蒂青烟缕缕飘逸,一副沧桑、浩茫的神情,深邃、凝练的眼神,穿越着那个让人压抑的时代。

沿河而铺的石板街,沿街而立的老式街肆,河上悠行的乌蓬船,船上戴着乌毡帽的船夫,无不显示着百年前以至数千年更久远的这座老城悠悠的时光,沉淀着历史的演变和风土人情。

鲁迅绍兴故居坐落于绍兴市东昌街口,是江南典型的深宅大院建筑,被称新台门的院宅为绍兴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是鲁迅八世祖清嘉庆年间在老台门基础上修建的,世系绵延。厅廊堂室挂的匾额楹联,摆的雕花案椅,一派故旧和书香气。在鲁迅散文中所描述的百草园,似走进了先生的童年,穿过月亮门,一畦青菜正绿,栅栏外的百草萦碟,高大皂荚树仍依念着故人。三味书屋的匾额,字迹依然清晰苍劲,屋内方桌方椅显露陈年岁月的痕迹,鲁迅座位上,仍留着鲁迅当年读书自励刻下的“早”字。

先生一生大多在孤独、忧伤中度过,然而,我想先生的童年该是最快乐和幸福的时光,院中一棵榕树下,坐着小时候鲁迅听奶奶讲故事的铜像,一旁卧着一只小猫,再现着童年时光的家庭温馨。先生自出生一直在故乡生活了十八年,其故乡的千百年文化传承和朴实的风情,在先生的著作中都有印证,故乡是人情系之根,本系之源,而这些又是如何濡染和塑造了先生的思想和品格呢,去尝咸亨酒店的茴香豆和乌干菜,去坐一次老式的乌蓬船,去看一场传统的社戏,再听一次奶奶讲的辈辈相传的童话,再朗读一遍过去的中学课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据说在先生十三岁时家境开始中落,后日益艰辛,她和母亲支撑着这个大家,对于人生的艰辛、世态炎凉,先生过早地有着深深的体验,国破家败,先生对一个人的自立,一个民族的自强,有着太多的感慨。他笔下的孔乙己、阿Q、祥林嫂、华老栓人物的命运,都聚焦着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也映衬了先生复杂的情感。

饥饿的年代,渴望温饱,贫弱的民族,渴望强盛。先生是民族的先锋和代表,曾幻想以学习医术医治病态的民族,后弃医而执教,希望去以教育教化一个被愚昧的民族,而他更多精力投身于写作,先生以文思敏捷,不辍笔耕,其发表的文章、文集连篇累牍,先生以大爱大恨的胸怀、敢为人先的精神,正启蒙了一个民族。

先生是知识最渊博的人,这是老舍对先生的赞许;先生是现代中国的圣人,这是毛泽东对先生的评价。先生对泛生的悟道,对哲思的升华,睿智而犀利,他不愧一代文豪,思想家,革命家。

作为一个中国人,恐怕没有不知道鲁迅的,那么作为一个普通的国民,我们应从先生那里悟到什么:首先是做人高尚的人格,先生对国人而言,更具魅力的不是文学和学术史的地位,而是“兼爱”“无我”的人格;还有他的坦荡正直之怀,对权贵没有分毫媚骨和奴颜,敢怒、敢言、敢做、敢当;再就是一生追求更大释放人生的价值,先生曾说,让有限的生命更有效,等于延长生命。

先生故居,不止在绍兴,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等地都有先生的故居,其实,在先生的意识里,整个中华都是他的故园,人民是他的兄弟姐妹。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但他还活着。臧克家的诗,让我们深刻体会先生和先生精神,常青不老。

名人文章5:我顶多是个乡镇级名人

文/侯建磊

什么是好书? 我的体会是,读时能刺激、引发我思考、感触,面对划出的句子,令我忽有所悟,想写点儿什么、抒发点儿什么的书。

《帷幕》就是近期读到的一本难得的好书。因了它的一句话,我已经写了一篇《文学的疯狂繁殖》。现在,又要写这一篇。必须得写。把欲罢不能的阅读停下也得写。宁肯迟迟不把它插入书架,若有所思地多看几遍,耽误许多工夫也要写。

昆德拉这样试着明确“名人”这个词:“一个人成为名人,是当认识他的人数明显超过他认识的人数时。”

那我不是名人!我的写作,并未造成认识我的人数明显超过我认识的。基本上,知道我写作的人,少于认识我的人。我的公众形象,就是泯戳众人之林的普通的我,私下喜欢写作,偶尔发表作品。我在写作领域并未成名成家,毫无影响力,几乎也不想有什么“圈儿内知名度”。我身边的人,都不写作,都不读书,我有点儿不好意思让他们认为我擅长写作。给他们赠书时,我总有一种用“出书快于读书”骚扰他们的歉意。我就是一个和他们没任何区别的世俗人。

与昆德拉人数对比论相对应,木心对“名人”的表述更简单:“知名度等于误解。”

咱既非名人,被误解的概率就极少。可是,咱毕竟舞文弄墨,广种稀收,薄得虚名。在这方面,我非常喜欢蒋方舟写的一篇《我顶多是个乡镇级天才》,内有这么一句:“天才可能分很多级别,小区级,乡镇级,省市级,全国级,我顶多就是个乡镇级,属于亲戚朋友拍拍我爸妈肩膀说你家孩子不错那水平的。”

这孩子,说得真好!但她明明非农村出生,名气又大到摘录至此都不用注释“蒋方舟是谁”,自然属自谦的调侃。跟赵本山说自己是铁岭的,莫言说自己是“高密东北乡”的,一个道理。

可我,确确实实只能评判自己是个“乡镇级的名人”!这个乡镇,还是确确实实的“开封市郊区大米乡”那个乡镇,我的父母、村邻、同学,都生活在那儿。进入我们乡境,报出我的名字,不是吹牛,绝对能找到我家!村级的?总不止了。咱不过谦。我们村反倒没人知道我写作这回事儿。灯下黑。绝对不会有街坊四邻拍拍我爸妈肩膀说你家孩子不错。我若混个乡长当当,或有钱成乡镇企业家,也许更容易这样。小区级的?不,在我们小区,我认识的邻居没有物业经理多,认识我儿子的人远比认识我的人多。将自己移栽到一百公里外的郑州的这个小区里后,我最多是以“深深的爸爸”这个角色,存盘于邻居印象里。在我家——儿子还小,姑且就等于在我媳妇儿面前,我干脆就因写作而遭剥夺和厌恶,不说也罢。

昆德拉还对名人与荣耀的关系,做了犀利的阐述:“一个伟大的外科医生得到的承认并非荣耀;他并非被公众钦佩,而是被他的病人,被他的同行。他活得很平衡。荣耀是一种不平衡。有的职业不可避免地、无法回避地将它带在了身后:政治家、模特儿、体育明星、艺术家。”

最后,昆德拉彻底撕去艺术家的面具:“艺术家的荣耀是所有荣耀中最可怕的,因为它隐含着不朽的概念。/每一部带着真正的激情创作出来的小说,很自然地追求一种可持续的美学价值,也就是说,能够在它的作者去世后继续存在下去的价值。/这就是小说家的厄运:他的诚实系在可恶的自大的柱子上。”

所以,能偷偷地当好这个乡镇级名人,还不简单哩!

名人文章6:各有各的精彩

文/千里寒江雪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独一无二、各具特性的,也正因了它们的独一无二,所以才构成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太阳因有了温暖的阳光,才使得地面上的芸芸众生得以生存和繁衍,所以她是无私的,也是伟大的;月亮因有了皎洁的月光,才使得漆黑的夜晚变得柔和,变得浪漫,所以她是美丽的,也是圣洁的;星星因有了点点星光,才使得漆黑的夜空变得璀璨,变得耀眼,所以她是可爱的,也是出众的;

蜜蜂因有了辛勤的劳动,所以才酿成了香甜的蜂蜜;梅花因有了“凌寒独自开”的勇气,所以才有了她独特的芬芳及不畏严寒的秉性;秋菊在万物凋零的季节里仍如火怒放,所以才有了她的坚强及美丽……

大自然中万物皆有其独特的一面,都各有其精彩之处,那么,春夏秋冬也不例外!

春天,是鹅黄色的,它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一夜春雨后,万物都争先恐后地睁开了眼睛!看吧,山坡上、草地上、树林里及花园里:草儿、枝条儿都不约而同地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儿,它们在春风里微笑,在春雨里摇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时候,青蛙开始歌唱了,花儿也开始吐蕊了,好不热闹!

夏天,是绿色的,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季节!叶子,青翠欲滴,在阳光下绿得发亮,似乎轻轻一挤,就可以挤出水来;知了在枝头上悠哉悠哉,呵呵,它可以鸣唱整个夏天;池塘里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丽景象,身处其中,你仿佛置身于一副画卷之中。夜晚,你要是轻轻走过麦苗地,说不定你还可以听得到她们拔节的声音呢!

秋天,是金黄色的,它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一阵风吹过,一望无垠的麦田卷起层层麦浪,弥漫阵阵麦香,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庄稼人饱经风霜的脸上!这时候,柿子、梨子、苹果都丰收了,果园里一片成熟的芬芳,就连太阳都成熟得可以从树上摘下来了!多么温暖,多么喜悦!

冬天,是雪白的,它是一个银妆素裹的季节!一夜的雪花飞舞,洒落河流、山川、草原、树林及屋顶,次日早上把门一开,整个世界好像被画家涂上了各种各样形状的白色,到处亮堂堂的,这时候,孩子们又可以玩雪球打雪仗了!开心的人们笑道:来年又是个丰收年!呵呵,没错的,正如古谚语所云: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

春夏秋冬就像四个不同角色的演员,在大自然这个大舞台上轮班上演了无数个精彩的轮回!亲爱的,你有没有发现呢?

名人文章7:传承

文/刘秀清

福州的名人很多,严复、林则徐、林旭……无不是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因而名人故居也很多,那些静默的建筑在岁月的绵延中以无声的诉说在传承、传递着名人身上特有的精神、情怀、情操、气质、信息,给后人以启迪。两年前,在福州“三坊七巷”参观林觉民·冰心故居时,这座安静的院落带给我的感触,让我至今难忘。

由于历史原因,杨桥巷拓宽变成杨桥路,这处宅院由原来的三进院落变成二进院落,面积也仅是当年的三分之一,然而,仅此保留下来建筑的格局风貌,仍是无一处不显雅致。不宽的院落中,老树、绿藤、翠竹、腊梅,生机勃勃;青石、流水、小桥、游鱼,动静有致;整个院落房舍相连,虚实相生,布局紧凑,错落相依。房檐前伸很多,却也留出了足够亮堂的天空,在净蓝明亮的天空下,仰头望去,房梁、斗拱、瓦当无不中规中矩,却又在规整中透着匠心与格局。就是在这样雅致讲究的宅院里,林觉民与挚爱的妻子陈意映情深意笃,“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林觉民《与妻书》)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被捕就义后,林家躲到福州远郊避祸,将故居让售与谢銮恩。两年后,陈意映因忧伤抑郁过度离世。静美的院落,既滋养了林觉民的大爱情怀,又孕育了“高于尘世”的忠贞爱情。孙中山先生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言之中写道:“……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之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大革命以成。”公正评价了黄花岗烈士“秉血荐轩辕”的壮志豪情与历史作用。“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哭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参加起义前和泪写下的《与妻书》,至今,仍不断净化与升华着处于幸福之中的后人的心灵和情怀。

其后搬入这处宅院的谢銮恩,其孙女谢婉莹,即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冰心。冰心对福州故居的回忆是这样的:“我们这所房子,有好几个院子,但它不像北方的‘四合院’的院子,只是在一排或一进屋子的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每个‘天井’里都有一口井,这几乎是福州房子的特点。这所大房里,除了住人的以外,就是客室和书房。几乎所有的厅堂和客室、书房的柱子上墙壁上都贴着或挂着书画。……这些挂幅中的确有许多很好很值得记忆的,如我的伯叔父母居住的东院厅堂的楹联,就是‘海阔天高气象风光月霁襟怀’,又如西院客室楼上有祖父自己写的‘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这两副对联,对我的思想教育极深。”贫农家庭出身的谢銮恩,通过父辈与自己的努力奋斗,继续在这里为子孙营造了一个书香气息浓厚的雅居环境。而今,门旁、柱上无处不在的楹联仍然在静静地散发着智慧的魅力,历经岁月风霜不减当年的光泽!

只是斯人已去。今天,在这座院落的前庭,立有“一座宅院,两位名人”的石碑序语,镌刻着从这座宅院中走出的两位杰出人物的风采:同一片屋檐下,先后走出两位大写的人,一位为砸烂旧世界而英勇赴死,一位为建造大爱屋而毕生从文;一位秉血荐轩辕的男儿志,投绝笔为檄,一位为照亮人类的生命路,举橘灯为炬。前者觉民为有牺牲而永生时年廿四岁,后者冰心为有爱心而长寿享年一百岁。

有时会觉得,正是这座故居中蕴藏的人文精神、美好情怀,滋养了成长其中少年的精神和情怀,熏陶着他们的格局和胸襟。当年,建筑的设计者,将自己的才思、期冀,注入了这座院落,这些静美的建筑,观天地气象,壮思逐风云,于大静大美之中,无言地传递着设计建造者的精神、格局和天地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息。而后,生长其中的少年,又以自己的大爱,赋予了这座院落以新的内涵和生命。静美院落,静美时光,在静美之中,有多少情怀,在静静涵养,有多少精神,在默默传承?

名人文章8:认真,名人成功之路

文/张柏垄

名人,在我们眼里似乎一直是遥不可及的一个群体。可你们知道名人是如何成就一番事业的吗?读过《中外名人成才故事》,你就会受到很多启发,懂得许多道理。你人生的旅途中,这些道理将会给你铺就一条宽阔的大道。

这本书里介绍了世界上许多知名的人物,如:爱因斯坦、孔子、诸葛亮、贝多芬、比尔·盖茨等。不过,我最欣赏的还是前苏联的大文豪——高尔基。

高尔基出身贫寒,却酷爱读书。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空,他就会拿出一本书来津津有味地读。为此,他还遭过一次毒打呢!一次,高尔基在烧水的时候,读书读得入了迷,没有发觉水早就烧开了,结果把水壶烧坏了。凶狠的女主人二话不说,顺手抄起一根松木棍,狠狠地朝高尔基打来,高尔基被打得遍体鳞伤,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有的地方还渗出了血,木刺都扎进肉里去了!可他却没有放弃读书,仍然见缝插针地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读到这儿,我不禁红了脸。因为和高尔基比起来,我是多么的不认真呀!我看过的书很多,和老师、同学聊起书名来,那可谓一个滔滔不绝。可是,你真要让我回忆起其中的片段或是细节,我就支支吾吾只能说个大概了。快速地、贪多地阅读并没有让我记住更多的东西。而我在看书时,只要身旁有个风吹草动,我的注意力就会转移。

读了高尔基的故事,我对“粗心乃失败的根源,认真是成功之秘诀”这句话更加深信不疑了。

名人文章9:名人鲁迅

文/* 诗水墨竹 *

时光飞逝,名人是历史长河的悬帆,鼓满浩荡长风挂起烟尘万里,他们的作品和精神是惊天纬地的丰碑,扎根历史直指未来。

汉赋楚辞唐诗宋词一咏三叹、颜欧柳楷隶传行草风采飞扬、老庄孔孟诸子百家争奇豆艳、诗经史记本草纲目篇章灿烂……

在历史的长河中鲁迅是那号召帆。

他的文章是一种精神,携五千年浩荡古风采日月之精气,聚集了一个敢于揭露敢于批判敢于斗争的心灵。字字句句都是浩浩荡荡的方阵,灵魂不朽精神不灭。它还是了解当时中国国情最可靠的文字,睁了眼看事实、看清事实承认事实扫尽瞒和骗。鲁迅的文章包含了根底在人的思想:地球上如果没有人那么它只是一个兰色星球罢了;世界上假如没有人那还有什么人的历史呢。这文章就是为了中国人的生存、温饱、和发展而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打。它历经风霜雨雪的千淘万漉拂去浮光洗尽铅华,在沧海中斑斓在斑斓中飞扬,是当时社会千山万经柳暗花明中永恒的北斗、光明的曙光。

鲁迅,一个在恶劣环境中铸造的伟人,亲历了史无前例的“浩劫”,批评文明批评社会,决不只限于表面的优劣是非,而是对国民性的弱点给予解剖和揭露。

他的精神如歌,在风与如磐的历史隧道里回荡如雷,冲破思想的沉沉夜幄;恰似一轮红日,腾云架雾霞光万道迸射苍穹万里。

在那深邃幽深的思维星空里,鲁迅是那澄碧圣洁的一轮朗月

名人文章10:名人故事之如何活的快乐

文/夏桂保

有一位中国的MBA留学生,在纽约华尔街附近的一间餐馆打工。一天,他雄心勃勃地对着餐馆大厨说:“你等着看吧,我总有一天会打进华尔街的。”

大厨好奇地问道:“年轻人,你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呢?”

MBA很流利地回答:“我希望学业一完成,最好马上进入一流的跨国企业工作,不但收入丰厚,而且前途无量。”

大厨摇摇头:“我不是问你的前途,我是问你将来的工作兴趣和人生兴趣。”

MBA一时无语。

显然他不懂大厨的意思。

大厨却长叹道:“如果经济继续低迷下去,餐馆不景气,那我就只好去做银行家了。”

MBA惊得目瞪口呆,几乎疑心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眼前这个一身油烟味的厨子,怎么会跟银行家沾得上边呢?

大厨对呆鹅般的MBA解释:“我以前就在华尔街的一家银行上班,天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没有半点自己的业余生活。我一直都很喜欢烹饪,家人朋友也都很赞赏我的厨艺,每次看到他们津津有味地品尝我烧的菜,我就高兴得心花怒放。有一天,我在写字楼里忙到凌晨一点钟才结束了例行公务,当我啃着令人生厌的汉堡包充饥时,我下定决心要辞职,摆脱这种工作机器般的刻板生活,选择我热爱的烹饪为职业,现在我生活得比以前要愉快百倍。”

这样的事例,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中国人在选择职业时,第一看体面,第二看收入,两者兼得,就足以在人前人后风光炫耀了。成败荣辱,全都摆在面子上,而面子是要人捧的,无人喝彩,就如同锦衣夜行般无趣。可对于西方人来说,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更注重的是对事业的兴趣,而且,自我价值的实现,成功与否的体现,不必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证实,更不需要别人肯定来满足。

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一个完美的人生,不见得要赚很多的钱,也不见得要有很了不起的成就,在一份简朴平淡的生活中,活得快乐而自我,也是一种上乘的人生境界。

名人文章11:开心的快乐

我不是名人,自然人家也不会过分的来找我,安静的时候就想着,自己突然长大了,突然就有了很多美好的东西。总是以为,可能你自己好好的过,你的爱人也就会好好的过,我的生命中太多不安定的因素,所以亲,你明白么,我要的其实只是最后的安定。就好像小孩子没有了布娃娃会哭一样,我没有了男朋友也会哭,只是我乐意告诉别人我是不爱你的,实际上往往违背了我自己的心。哭的时候就哭好了,人家总是要误解你的时候就让人家误解好了。既然人不能坦诚相对,既然人要有所隐瞒,既然人喜欢怀疑另外的一个人,那么我退出就好了。

只是想过年过节的时候再也没有人好好的哄哄我,再也不会有人乐意抱着我,我又会呆在亲人的家里感受着他们的温暖。天知道我是多么一个心口不一的人,我宁愿走开哭泣,嘴上和你说恨你,然后自己咬咬自己就好了。最近要补考了,和曾经追过我的一个男孩子说话,因为他先帮我看了补考的时间,很感激这样的老好人,即便我伤害到了他,他也不会来伤害我。有人曾经在QQ上写太在乎一个人往往会让自己受到伤害,多想说,我在乎一个人,不会表现出来,我不开心了,就和人家说,我失恋了,人家甩的我。人家就会问谁?他么?哪里好?要你这么不开心?你又不缺人追!呵呵,我就告诉别人,他对我很好的,我想好好和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他正好出现了,其他的,不喜欢被怀疑,感情里没有信任,不喜欢被欺骗被隐瞒,不喜欢别人说我不爱他,但自己四处找女人。人家就沉默了,说乖啊,不要难过,抱抱。

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算是我不开心的时候的随笔吧,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再见,沙安小宝贝。

名人文章12:闲说名人

文/华杉

近年,中国名人、名家之多,可谓叹为观止。

笔者案桌上放有名人辞典,八九种之多。就其专业范围内浏览了一遍,见其中不少同行名家属初次相识。恐已孤陋寡闻,便请教了同行的几位资深学者,他们也持同感。既是名家,连同行都不知其名,岂非咄咄怪事?

何谓名家,以学有专长而名为一家之谓也!名家的着名程度与其学术专长的水平成正比。古人之所以有名下无虚士之说。如无学术上的建树事业上的成就,谁愿意心悦诚服地通过传抄称其家颂其名鼓其掌呢?因此,出名者,无须冠之以着名,反之,着名叠成山,也无异于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然而,今天情况则不同,印刷事业的发达,能使平庸无奇的无名小卒短期内成为一员名家。翻阅一下如今的名人辞典,入选者固然有学问卓着名闻社会的专家学者,但南郭之流也不乏其人,有只写了一篇通讯而入选为着名作家的,有只在刊物上发表了一篇调查报告而被捧为着名经济学家的,等等。简言之,不少名家的帽子是人为地自己买来自己戴。如此名家的可信度便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了。

今日名家缘何这般多?因为某些人想出名。常言道,名与利是一对孪生子。有了名家的头衔,说话嗓子也大了,社会还不刮目相看?在单位里,还可凭藉名家的头衔,评职晋级、分房子加工资,比别人多一个硬件。正因为如此,一些人把名家的桂冠看得很重。《儒林外史》中的那个范进,想中举都想疯了,无非是因为当上了举人,就不再是一介寒士,而是身价百倍,官位金钱跟着来。现在,某些人之所以处心积虑地想当名家,不难从范进身上找到影子。

用经济学的观点说,供给在于需求。既然有人想当名家,于是产销一体化的名家文化公司便应运而生。形形色色的名人辞典,大都出自这类名家文化公司,只要付上千儿八百的,或包销十本二十本书的,便可入选成名。这类名家文化公司明明出于牟利,却还美其名曰褒掖人才。另一类名家文化公司,是无须顾客破财的,比如一些报刊杂志为了扩大自身影响,打开销路,专辟名家特稿等栏目,而在那里发表见解的并不是真正的名家,所说的也并无高明之处。而这些名家也并无半点不安,像真的一样当起了名人。

毛泽东诗云: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而今正值改革开放进入新的时代,本当名家辈出。时代呼唤名家,社会需要名家。然而,名家是学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是奋斗出来的。没有真才实学垫底的名家,仅为人作喷饭用,有何意思?

名人文章13:名人猴趣

文/孟祥海

北宋词人晏殊的幕僚王琪和张亢,一个骨瘦如柴,被人戏称为“瘦猴”;一个一身肥肉,被人誉为“肥牛”。

一天,王琪瞅着张亢笑嘻嘻地说:“张亢触墙成八字。”是挖苦张亢是头笨牛,牛脑袋撞上墙,能撞出一个“八”字的痕迹。张亢则反唇相讥,冲着王琪说:“王琪望月叫三声!”这里的“叫三声”化用了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在嘲笑王琪是只猴子。“成八字”“叫三声”,可谓对仗工整,入木三分。文化人的打趣也极富文化色彩!

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贵州省兴义府知府家里生了个男孩,孩子出生后哭闹不止。知府请了好几个郎中,都说没病。父亲便在府衙前的兴安街上贴了张符咒:“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不知前世是何仙,含冤受辱降人间。过往君子都来念,洗尽前孽享平安……”

有位老者看后说:“莫非这位公子,真是一位异人?”有位卖柴的小伙子说:“我家住在将军山里头,每次来兴义赶场,都是三更天就起身。有月亮时,总能看到一只老猿坐在山头上。听我爷爷说,那老猿最少有300年了。在上月十五六的晚上,月亮明光光的,我却什么也没看到。原来它转世了……”

“噢,将军山的猴子转世,说不定将来会成为大将军呢!”于是,知府的儿子是将军山“灵猴转世”的传说不胫而走,且越传越奇,越传越神。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晚清重臣:张之洞!

还有一位晚清重臣被清廷加官进爵后,他最信任的一位幕僚,看他一身盛装,就说:“以后我们是称呼您中堂呢,还是称呼您侯爷?”没想到,他却幽默地说:“只要你别称呼我为猴子就行了!”此时此地此言,除了幽默,更是一种自嘲,因为他觉得自己实实在在地是被朝廷当猴耍了一场:当年咸丰皇帝临死前留下遗旨,“克复金陵者王”,可眼下他这个“克复金陵者”只封了个“侯”。此人就是晚清重臣曾国藩。

这些与猴子有关的故事,读来也颇为有趣!

名人文章14:跟着名人去觅食

文/陆小鹿

一日三餐,难免有吃厌的时候,尤其是午餐,因为午休时间有限,写字楼附近可吃的餐馆也就那么一些,吃来吃去就不知道该吃什么好了。

一日,看汪曾祺的《老味道》,会吃的老人家竟吃出一本美食书,端的厉害。其中聊到昆明的吃食,西南联大当年驻扎在昆明,汽锅鸡是昆明的代表作。汪曾祺推崇汽锅鸡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认为它是中国吃鸡大法中的第一名,理由是汽锅鸡最存鸡之本味。

我没有吃过汽锅鸡,看他那么猛烈地推荐,不免口齿生津想去尝上一尝,于是去大众点评网里找,竟然找到一家刚开张的云南馆子,就在写字楼不远处,里面有卖汽锅鸡。高高兴兴晃过去,点了碗云南鲜花稻粉和一锅汽锅鸡,抿一口鸡汤,果然好喝,有鸡的味道。虽说也知如今的鸡味肯定是不及从前的,但它毕竟就是汽锅鸡啊,这样吃着,仿佛觉得距离汪老的气息近了一些,当下自是欣慰。

说起来,人有时候是会莫名陷入情绪低潮,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这时,最需学会的应该是自我调节。譬如我胃口不好真的不知道吃什么好时,我就想着不如今天跟着偶像去觅食?这样一想,浑身情绪像是电脑给重启过了,倏忽就变得劲儿劲儿的了。

有一回,读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在《豆腐》一文里,他提到他爱吃一款“锅塌豆腐”。什么是锅塌豆腐?就是将豆腐切成长方块,裹以鸡蛋汁,再裹上一层芡粉,入油锅炸,炸到两面焦,取出,再下锅,浇上预先备好的调味汁,比如酱油料酒等,略烹片刻,即可供食。这款豆腐的妙处在于虽然仍是豆腐,可是已别有风味。我见食谱步骤并不烦琐,正愁着周末不知给家人准备什么菜,于是现学现做,依葫芦画瓢,虽然最终豆腐被我切得炸得不怎么体面,可最终端上来一盘“梁实秋豆腐”,瞬间自我感觉好极了,连饭都多吃了几口。

张爱玲过去说过一句话:“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少年时不以为然,如今却深有体会,也不知是不是跟年龄大了有关系。我读书,经常关注的就是书中提到的美食,比如《平如美棠》里的碱水粽子。平如写他老家江西南城,端午节会吃一种碱水粽子,拿稻草烧成灰,置入糯米里,打紧煮烂,个个模样粗壮,颜色淡黄,佐以红糖,妙不可言。看得我馋虫大冒,于是网购数枚江西碱水粽,依老先生的方法,以红糖蘸食,顿觉端午有些不一般了。于是想,食物与人的关系,是否恰同车子的两个轮子,是必须在一起的。失去了人,食物就没有生命力可言。而美食之所以让人牵肠挂肚,大抵因为它承载了许多美好记忆,情感的温度增添了美食本身的趣味。

近些日子,读了一本《太太的厨房》,看到王世襄爱吃肯德基巧克力圣代……不禁笑了。食物果然没有高下之分,爱不爱它全凭个人感觉,再低廉的食物,一旦对上你的胃口,你将感情注入进去,它就变成你的山珍海味。反之则是,再高级的山珍海味若不是你的菜,无异等同于鸡肋。而对待食物最好的态度应该是吃得开心。吃得开心,心情就好;心情好了,身体就健康了;身体健康了,日子就美满了。这样一想,就觉得改天还得继续去画名人美食地图,去朝拜下梁实秋喜欢的北京豆汁儿、王世襄的海米焖大葱……要是做不出菜来,那我就炒一盘唐鲁孙牌鸡蛋炒饭吧。

名人文章15:闲谈名人植树

文/程贤军

名人大多爱植树。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最早倡导植树造林的人。1893年,他起草了着名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指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

1915年,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规定了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后因清明节对我国南方来说植树季节太迟,同时也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又将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79年,新中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决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以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

周恩来总理也非常重视植树。1964年,他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接受了阿尔巴尼亚政府一份珍贵礼物——1万棵油橄榄树苗。回国后,他在云南海口林场亲自栽植,使这一优良树种在我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十几个省区结出丰硕果实。

邓小平历来关心植树造林工作,他于1981年倡导了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他曾说:“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20年,坚持100年,坚持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

领袖们胸怀天下,心里装着的是百姓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他们植树植下的是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希望。与领袖们相比,文人墨客植树有鲜明的个性,爱将个人的喜怒哀乐随树植下,别有趣味。

陶渊明不仅“独爱菊”,也喜柳,朝夕与柳为“友”。他特意在自家门口亲手栽种了5棵柳树,号称“五柳先生”,并留下了“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传世佳句。

白居易爱树如宝。他被贬任忠州刺史时,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木,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作刺史时,特别重视植树造林,尤爱植柳树。他不仅严令辖区治下的城郭巷道、高坡矮堤等处都要广植柳木,还亲自到柳江边植柳。有诗道:“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因而,他被人们誉称为“柳柳州”。

春天正是植树的大好时节。无论你是名人还是普通民众,只要你将树植下,并精心呵护,日后你一定会收获一片绿色的世界。

大家都在看